CN104345610B - 皮带偏移抑制结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皮带偏移抑制结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5610B
CN104345610B CN201410133820.8A CN201410133820A CN104345610B CN 104345610 B CN104345610 B CN 104345610B CN 201410133820 A CN201410133820 A CN 201410133820A CN 104345610 B CN104345610 B CN 1043456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component
contact
suppression structure
contact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338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5610A (zh
Inventor
栌木伸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45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5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5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56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60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guiding belts, e.g. by fluid jets
    • B65G15/64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guiding belts, e.g. by fluid jets for automatically maintaining the position of the bel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29Transpor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1Meandering prevention using edge limit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both a stationary and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皮带偏移抑制结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皮带偏移抑制结构包括:接触部件、接受部和多个连接部件。所述接触部件与可旋转的皮带相接触,并且在与该皮带移动方向相交的交叉方向上纵向延伸。所述接受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设置在该接触部件的两侧,并且当皮带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移动时接受来自该皮带的压力。所述连接部件并列设置在交叉方向上。各连接部件具有以可绕着沿移动方向延伸的轴转动的方式连接到基座的第一端,以及以可绕着沿移动方向延伸的轴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接触部件的第二端。

Description

皮带偏移抑制结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皮带偏移抑制结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平11-79457号公报中公开的皮带驱动装置具有张紧辊。张紧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呈锥形、其直径朝向外侧减小的校正辊和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校正辊的校正辊支承轴。此外,在日本特开平11-79457号公报中公开的皮带驱动装置,各校正辊支承轴的轴线和张紧辊的轴线相互交叉。因此,在日本特开平11-79457号公报中公开的皮带驱动装置中,当环形皮带开始偏向一侧时,由于校正辊在轴向上的周速差,产生一种与环形皮带的偏离方向相反的推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皮带偏移的同时使皮带旋转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皮带偏移抑制结构,包括:接触部件、接受部和多个连接部件。所述接触部件,其与可旋转的皮带相接触,并在与所述皮带的移动方向相交的交叉方向上纵向延伸;所述接受部,其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接触部件的两侧,并且当所述皮带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移动时接受来自该皮带的压力;以及所述多个连接部件,其并列设置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各连接部件具有以可绕着沿所述移动方向延伸的轴转动的方式连接到基座的第一端,以及以可绕着沿所述移动方向延伸的轴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接触部件的第二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中,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皮带的内表面相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中,所述皮带卷绕在驱动该皮带的驱动辊和被该皮带驱动的从动辊上。而且,所述接触部件在移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驱动辊的上游侧且所述从动辊的下游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中,所述接触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端部可以设置施加抵抗力的施加单元,其用于施加抵抗所述接触部件与一个所述连接部件或所述接触部件与基座相互接触的抵抗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包括:可旋转的皮带、转印单元以及上述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所述转印单元将皮带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所述皮带偏移抑制结构抑制皮带在交叉方向上的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件、上述第五方面中所述的转印装置以及辅助转印单元。所述图像承载件与所述皮带相对设置,并承载显影剂图像。所述辅助转印单元将所述图像承载件上的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所述皮带上。
根据所述第一方面,与只在皮带的两侧边缘抑制皮带偏移的构成相比,所述皮带可以在抑制其偏移的同时进行旋转。
根据所述第二方面,与将皮带偏移抑制结构设置在皮带前侧的构成相比,所述皮带偏移抑制结构可进一步减小尺寸。
根据所述第三方面,与将接触部件设置在驱动辊的下游侧的构成相比,能够以高灵敏度抑制所述皮带的偏移。
根据所述第四方面,与未设置为抵抗接触部件与相应连接部件或接触部件与基座相接触而施加抵抗力的施加单元的构成相比,可以抑制接触部件的突然位移。
根据所述第五方面,与未设置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的构成相比,可以抑制在记录介质上的转印错位。
根据所述第六方面,与未设置根据第六方面所述的转印装置的构成相比,可以抑制显影剂图像转印错位导致的图像缺陷。
附图说明
基于下列附图,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示意图;
图2是示出从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进行观察时的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的正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端部的放大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端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端部的纵剖视图;
图6A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和皮带偏移抑制结构中的转动件之间的接触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6B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向一侧端部移动时,皮带偏移抑制结构的该侧端部示意图;
图6C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的另一侧端部示意图;
图7A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动件设置在初始位置时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示意图;
图7B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移到转动件的一端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7C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移到转动件的另一端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8A和8B是示出根据第一变形例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端部的示意图;
图9A是示出将根据第二变形例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用于定影装置时的状态示意图;以及
图9B是示出将根据第三变形例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用于纸张传送装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首先说明图像形成装置和转印装置的构成和运行。然后,说明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的构成和运行。
在以下说明中,将图1中用箭头Y表示的方向定义为“装置高度方向”,用箭头Z表示的方向定义为“装置宽度方向”。此外,将垂直于装置高度方向和装置宽度方向的方向(用箭头X表示)定义为“装置深度方向”。因此,从用户(未示出)站立的一侧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0(即,正面图)时,装置的高度方向、装置的宽度方向以及装置的深度方向分别记述为Y方向、Z方向和X方向。
另外,对X方向、Y方向和Z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进行区别时,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方观察时的上侧记述为Y侧、下侧为-Y侧,右侧为Z侧、左侧为-Z侧,前侧为X侧、后侧为-X侧。
<整体构成>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装置主体10A,该装置主体10A包括设置在其外部的盖部件(未示出)和设置于其内的其它部件。图像形成装置10还具有可容纳作为记录介质的,例如纸张P的纸张容纳部22,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24,以及将纸张P从纸张容纳部22传送到图像形成部24的传送部26。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还具有将形成在图像形成部24的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的定影装置60,以及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运行的控制器20。
<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24具有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K,这些形成单元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色调剂图像TA作为显影剂图像的一个例子。图像形成部24还具有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K上的色调剂图像TA转印到纸张P上的转印装置30,以及作为辅助转印单元的一个例子的第一转印辊36。
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K以相对于Z方向倾斜的方式并列设置在装置主体10A内。此外,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K分别具有感光体31,作为承载色调剂图像TA的图像承载件的一个例子。
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K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在图1中省略了包括在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K中的各部件参考符号Y、M、C和K。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不需要区别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K时,也可省略字符Y、M、C和K。
<感光体>
各感光体31均由电接地的圆筒状导电性支撑件以及设置在支撑件外周面上的光电导层构成。各感光体31承载静电潜像(作为潜像的一个例子)和相应的色调剂图像TA并以预设转速在R方向上(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各感光体31的周围从其转动方向的上游侧依次设有充电辊33、曝光装置42、显影装置44和清洁单元45。此外,感光体31与后述的中间转印带34外周表面相对设置。
<充电辊>
各充电辊33,例如,由导电性轴(未示出)和形成在该轴周围的导电性弹性层构成。充电辊33的轴部从电压施加单元(未示出)接受使其能够放电的电压。由于充电辊33和电接地的感光体31之间存在电位差,使放电得以实现,从而使感光体31的外周表面带电,例如,负极性(即,和色调剂相同的极性)。
<曝光装置>
曝光装置42设置于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K的斜下方,并且在被充电辊33充电的感光体31外周表面上通过曝光形成静电潜像。具体地,曝光装置42设置有四个半导体激光器(未示出),分别对应于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K。在曝光装置42中,这些半导体激光器按照灰度数据发射激光束LB-Y、LB-M、LB-C和LB-K。
将从半导体激光器发射的激光束LB–Y、LB-M、LB-C和LB-K通过柱面透镜(未示出)照射到一个多棱镜42A(一个旋转的多棱镜),被多棱镜42A偏转和扫描。经过多棱镜42A偏转和扫描后的激光束LB-Y、LB-M、LB-C和LB-K分别通过玻璃窗43Y、43M、43C和43K,以便对感光体31上的曝光点进行扫描和照射。
在图1中省略了透射和反射激光束LB-Y、LB-M、LB-C和LB-K的成像透镜和多个反射镜。基于从控制器20发送的图像信号形成在感光体31上的静电潜像。从控制器20发送来的图像信号,例如,是控制器20从外部设备获取的图像信号。
<显影装置>
各显影装置44具有一个向相应的感光体31提供显影剂(例如色调剂)的可旋转显影辊44A,以及在搅拌显影剂的同时向显影辊44A循环传送显影剂的多个传送部件44B。所述显影装置44对通过曝光装置42的曝光处理在感光体3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从而形成色调剂图像TA。
<清洁单元>
各清洗单元45具有一个清洁刮板45A。清洁刮板45A的一边与相应的感光体31的外周面接触。因此,在进行第一次转印后,清洁单元45刮除残留在感光体31外周面上的色调剂和纸粉。
各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K在各自的外壳(未示出)内设有感光体31、充电辊33、显影装置44和清洁单元45。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K作为一体化单元安装到装置主体10A中或作为一体化单元从装置主体10A上拆卸(分开)。
<转印装置>
下面说明转印装置30。
转印装置30具有作为皮带的一例的中间转印带34,作为将中间转印带34上的色调剂图像TA转印(第二次转印)到纸张P上的转印单元例子的第二转印辊38,以及后述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
<中间转印带>
中间转印带34是一种环形皮带,由浸渍树脂,如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树脂形成,其中含有适量的防静电剂,例如碳黑。中间转印带34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K的Y侧(即,上侧)。
具体地,中间转印带34卷绕在驱动中间转印带34的驱动辊53、从动辊52、卷绕辊54以及张力施加辊55上。当驱动辊53旋转驱动时,中间转印带34在与感光体31相接触的同时,向一个方向(例如,逆时针方向(图1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
驱动辊53设置在装置主体10A内,位于Z方向的中央且Y方向的上部,并可绕着沿X方向延伸的轴旋转。驱动辊53由被控制器20控制的马达(未示出)驱动,以在图1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动辊52设置在装置主体10A内,位于相对于Z方向的中央偏向Z侧且Y方向的中央部,并可绕着沿X方向延伸的轴旋转。具体地,从动辊52设置在相对于驱动辊53的Z侧和-Y侧(即,在斜下方位置)。当中间转印带34旋转时,从动辊52沿图1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动)。从动辊52作为对置辊与第二转印辊38相对设置,使中间转印带34夹在二者之间。
卷绕辊54设置在装置主体10A内,位于驱动辊53的Z侧(即,在所述从动辊52的-Z侧)且相对于驱动辊53的-Y侧(即,斜下部位置)并可绕着沿X方向延伸的轴旋转。中间转印带34旋转时,卷绕辊54沿图1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张力施加辊55设置在装置主体10A内,其位于相对于从动辊52稍微偏向-Z侧且-Y侧(即,斜下方位置),并可绕着沿X方向延伸的轴旋转。张力施加辊55的轴部受到弹簧(未示出)使其偏向中间转印带34外侧面的作用力,从而向中间转印带34施加张力。中间转印带34旋转时,张力施加辊55沿图1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第一转印辊>
第一转印辊36与相应的感光体31相对设置,使中间转印带34夹在其间。将形成在感光体31上的色调剂图像TA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上的第一次转印位置形成在第一转印辊36和感光体31之间。各第一转印辊36接受由电压施加单元(未示出)施加的电压。由于第一转印辊36和电接地的感光体31之间存在电位差,第一转印辊36将感光体31上的色调剂图像TA转印(第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上。
驱动辊53、从动辊52、卷绕辊54、张力施加辊55和四个第一转印辊36由构成转印装置30的一部分的侧壁41A和41B(见图2)通过轴承(未示出)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所述侧壁41A和41B是彼此相对设置在X方向上的板状构件。
<第二转印辊>
第二转印辊38与从动辊52相对设置,使中间转印带34夹在其间。将色调剂图像TA转印到纸张P上的第二次转印位置形成在第二转印辊38和从动辊52之间。第二转印辊38接受由电压施加单元(未示出)施加的电压。由于第二转印辊38和电接地的从动辊52之间存在电位差,第二转印辊38将中间转印带34上的色调剂图像TA转印(第二次转印)到纸张P上。
清洁单元57与驱动辊53相对设置,使中间转印带34夹在其间,并在第二次转印后能够清除在中间转印带34外周表面上残留的色调剂和纸粉。清洁单元57具有清洁刮板57A。清洁刮板57A的一边与中间转印带34的外周面相接触。因此,清洁单元57可用来刮掉中间转印带34外周表面上残留的色调剂和纸粉。
<传送部>
传送部26具有用于送出容纳在纸张容纳部22中的纸张P的送纸辊56,传送由送纸辊56送出的纸张P的传送路径58,沿着传送路径58配置的传送辊59和定位辊63。
传送路径58从纸张容纳部22经过第二次转印位置延伸至设置在装置主体10A上部的输出部17。定位辊63根据形成在中间转印带34上的色调剂图像TA抵达第二次转印位置的预定时间向第二次转印位置传送纸张P。定影装置60设置在位于传送路径58的第二次转印位置的下游,对通过图像形成部24形成在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TA进行定影。
<定影装置>
定影装置60具有内部设有热源(例如,卤素灯)的加热辊60A,以及通过和加热辊60A一起夹住纸张P向纸张P施加压力的加压辊60B。加热辊60A相对于传送路径58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4侧。输出辊62设置在传送路径58中定影装置60的下游侧,向输出部17输出色调剂图像TA已被定影的纸张P。
在装置主体10A中,在相对于传送路径58的中间转印带34的对面设有反转传送路径64,用来反转正面色调剂图像TA已被定影的纸张P并再次将纸张P传送至第二次转印位置。反转传送路径64上设有传送辊65。在纸张P的两面都需要形成图像时,通过输出辊62的反转将正面已形成色调剂图像TA的纸张P翻过来之后,引入反转传送路径64中。然后,通过定位辊63将纸张P传送到第二次转印位置。这样,在纸张P的反面(即,双面)上形成图像。
向显影装置44提供色调剂的色调剂盒装载部70设置在装置主体10A内的-Z侧。色调剂盒装载部70的内部在Y方向上分为四层,以便将装有四种颜色的各色调剂盒(未示出)可沿着-X方向安装或可沿着X方向拆卸。
<图像形成运行>
下面说明由图像形成装置10形成图像的运行。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通过送纸辊56从纸张容纳部22送出的纸张P被传送辊59传送,并通过定位辊63传送到第二次转印位置。
在各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K中,被充电辊33充电的感光体31被曝光装置42发射的光曝光,从而在感光体31上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44显影,从而在感光体31上形成色调剂图像TA。然后,在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K中形成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TA在第一次转印位置叠加到中间转印带34上(即,色调剂图像TA成为彩色图像)。叠加的色调剂图像TA在第二次转印位置被转印到纸张P上。
其后,带有转印的色调剂图像TA的纸张P被传送到定影装置60。定影装置60将色调剂图像TA定影在纸张P上。当只需要在纸张P的正面(一个面)上形成色调剂图像TA时,在色调剂图像TA被定影后,通过输出辊62将纸张P输出到输出部17。另一方面,当纸张P的双面都需要形成图像时,在纸张P的一面已形成色调剂图像TA后,将纸张P传送到反转传送路径64。然后,纸张P再次从反转传送路径64被传送到第二次转印位置。接着,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在纸张P的没有形成图像的另一面(反面)形成色调剂图像TA后,将纸张P通过输出辊62输出到输出部17。这样,完成一系列图像形成运行。
<相关部件的构成>
下面说明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
如图1所示,将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例如,设置在沿中间转印带34的移动方向(箭头A方向)上的驱动辊53的上游侧且从动辊52的下游侧,并靠近驱动辊53的位置。
如图2所示,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包括与中间转印带34的内表面相接触的接触部件102,承受来自中间转印带34的压力的接受部112和114,以及连接到接触部件102的连接部件122和124。此外,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还包括压缩螺旋弹簧132作为施加抵抗力的施加单元的一个例子,以施加抵抗接触部件102与连接部件122和124相互接触的抵抗力。
接受部112和连接部件122设在接触部件102的-X侧,接受部114和连接部件124设在接触部件102的X侧。接受部114具有与接受部112相同的结构,连接部件124具有与连接部件122相同的结构。接受部112和接受部114相对于接触部件102的中央对称地分布在X方向上。同样,连接部件122和连接部件124也相对于接触部件102的中央对称地分布在X方向上。因此,下面主要说明接受部112和连接部件122,而对接受部114和连接部件124的说明有时将被省略。
<接触部件>
接触部件102沿着X方向,即与中间转印带34的移动方向(箭头A的方向)相交(例如,正交)的方向纵向延伸并与中间转印带34的内表面相接触。具体地,接触部件102包括与中间转印带34内表面相接触的转动件103和可旋转地支撑转动件103的支撑件104。如上所述,接触部件102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4的移动方向上驱动辊53的上游侧且从动辊52的下游侧。
<转动件>
转动件103是,例如,由不锈钢构成的圆柱状构件,具有沿X方向延伸的轴,并且被配置成其外周面的一部分与中间转印带34的内表面相接触。转动件103在X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中间转印带34在X方向上的宽度,并且转动件103的两端在X方向上从中间转印带34的两侧边缘凸出。另外,转动件103在X方向上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凹槽103A(见图5),其在圆周方向上延续,并且在径向方向上向内凹陷。后面将要说明的接受部112和114嵌入到这些凹槽103A中。
<支撑件>
支撑件104具有在X方向上纵向延伸和在A方向上横向延伸的板部104A,在板部104A的-X侧朝向Y侧直立的限制部104B,以及在板部104A的X侧朝向Y侧直立的限制部104C。可旋转地支撑转动件103的轴承111和113分别安装在限制部104B和104C上。由于轴承111和轴承113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仅对轴承111进行说明,而对轴承113的说明将被省略。
板部104A与中间转印带34相对设置。板部104A具有设在X方向上的板部104A两端且在Y方向上从板部104A的底面朝向-Y侧凸出的圆柱状凸部105(参见图5)。此外,板部104A还具有形成在X方向上,相对于凸部105更偏向板部104A中央的两个连接部106,它们在X方向上彼此间隔,在Y方向上从板部104A的底面朝向-Y侧凸出。
两个连接部106相对于板部104A在X方向的中央分别对称地配置在-X侧和X侧。此外,连接部106连接到连接部件122和124的第一端。
如图4所示,各连接部106具有在A方向上彼此相对且间距略大于连接部件122在A方向上的厚度的两个板部106A和106B。板部106A和106B上形成有沿A方向延伸的贯通孔(未示出),孔径的尺寸足以插入后述的连接销135(参见图5)。
如图5所示,轴承111具有一个孔。转动件103的-X侧装配到孔中。该孔的直径略大于转动件103的外径,以便使转动件103能够旋转。轴承111和113,例如,嵌入并固定于形成在限制部104B和限制部104C(参照图2)的凹槽(未示出)中,以防止转动件103在X轴方向上移位。
<接受部>
如图4所示,例如,接受部112由一环形(垫圈状)构件构成,在该环形构件的中心形成有一个内径略大于转动件103外径的贯通孔112A。另外,如图5所示,接受部112具有一个从贯通孔112A的孔壁沿径向朝向内侧凸出的凸部112B。凸部112B具有可被收容在转动件103的凹槽103A中的尺寸。
就接受部112而言,其贯通孔112A接收转动件103,而凸部112B被凹槽103A收容,以便限制接受部112在X方向上的移动,并使接受部112能够与转动件103一起旋转。接受部112相对于转动件103的高度h(即,从转动件103外周表面计算的径向方向上的高度)大于中间转印带34的厚度d。
<连接部件>
如图5所示,连接部件122是,例如,由向一个方向延伸的臂部122A、位于臂部122A第一端的第一连接部122B以及位于臂部122A第二端的第二连接部122C构成的一体化成型体。
<臂部>
臂部122A是一个板状部分。该臂部122A在A方向上的两个面上设有向外凸出的凸部122D(参见图4)。
<第一连接部>
第一连接部122B呈外径大于臂部122A的横向宽度的环状。具体地,沿着A方向延伸的贯通孔122E形成在第一连接部122B的中心。以A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连接销134插入在贯通孔122E中。
连接销134插入在形成于后述的作为基座例子的安装部件136的板部136A和136B(参见图4)的贯通孔(未示出)和第一连接部122B的贯通孔122E中。连接销134轴向(沿A方向)的两端被扩径,以防连接销134脱落。因此,连接部件122的第一连接部122B以能够绕着沿A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方式连接到安装部件136上。
<安装部件>
如图4和8所示,安装部件136是由其-X侧固定于上述侧壁41A上的圆柱状固定部136C和从固定部136C的X侧的侧面朝向X侧凸出的上述板部136A和136B构成的一体化成型体。板部136A和136B以在A方向彼此间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相对配置。板部136A和136B之间的距离略大于连接部122的第一连接部122B在A方向上的厚度。
如何将固定部136C固定在侧壁41A的例子可举出:将固定部136C的凸部插入侧壁41A的孔中的压入配合方法、用粘合剂将固定部136C粘合在侧壁41A的方法以及用一个螺钉将固定部136C紧固在侧壁41A上的方法。侧壁41B侧(参见图2)的安装部件136也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二连接部>
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部122C呈外径大于臂部122A的横向宽度的环状。具体地,沿A方向上延伸的贯通孔122F形成在第二连接部122C的中心。以A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连接销135插入在贯通孔122F中。
连接销135插入在形成于连接部106的板部106A和106B(参见图4)上的贯通孔(未示出)和第二连接部122C上的贯通孔122F中。连接销135轴向(沿A方向)的两端被扩径,以防连接销135脱落。因此,连接部件122的第二连接部122C以能够绕着沿A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连接到接触部件102上。
在X-Y平面上,将第一连接部122B的旋转中心定义为点OA,第二连接部122C的旋转中心定义为点OB,连接点OA和点OB的线定义为线L。此外,将穿过点OA并与X方向平行延伸的线定义为线B。在这种情况下,线L相对于线B以θ为倾角倾斜。具体地,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22B,第二连接部122C配置在X方向上更靠近接触部件102中央的位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部件的配置使角度θ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例如,10°到40°之间。
如图2所示,在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中,相对于接触部件102两个连接部件122和124在X方向上配置成-Y侧的下底长于Y侧的上底的等腰梯形的两个斜边。
<压缩螺旋弹簧>
如图3和5所示,在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中,支撑件104的各凸部105插入在相应的压缩螺旋弹簧132中。具体地,各压缩螺旋弹簧132,其Y端安装到相应的凸部105上,而其-Y端则作为在Y方向上可收缩自如的自由端。
此外,例如,将压缩螺旋弹簧132的-Y端设置在连接部件122的Y侧(即,上方),并且在接触部件102和连接部件122移动时能够与连接部件122的Y侧表面(上表面)相接触。压缩螺旋弹簧132配置成使其能够在接触部件102和连接部件122的接触方向上施加抵抗此接触的抵抗力。此外,压缩螺旋弹簧132配置成使其能够在连接部件122向Y侧向上枢转时施加令接触部件102向Y侧移动的施加力。侧壁41B侧(参见图2)的压缩螺旋弹簧132具有同样的结构。
<作用>
以下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作用。
如图6A所示,在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中,当中间转印带34沿着A方向旋转时,带动与中间转印带34的内表面相接触的转动件103转动。因此,与转动件103固定时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在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中作用于中间转印带34上的摩擦力(负载)。
其次,如图7A所示,当中间转印带34未在X方向上移动时,接触部件102和连接部件122、124也不在X方向上移动。于是,中间转印带34在不与接受部112和接受部114相接触的状态下沿A方向旋转。
其次,如果因某些原因,例如,对转印装置30(参见图1)进行维修等,中间转印带34的张紧状态有所变化,则中间转印带34有时会在X方向上(即,朝向+X侧或-X侧)移动。在此,以假设中间转印带34移向X侧为例。
其次,如图6B所示,如果中间转印带34继续向X侧移动(即,位置偏移),则中间转印带34的X侧边缘会与接受部114的-X侧表面相接触。这会使接受部114受到中间转印带34向X侧施加的压力F。由于该压力F的作用,接触部件102向X侧移动,并使连接在接触部件102的连接部件124向Y侧向上枢转(即,角度θ(参见图5)变大)。
如图6C所示,当连接部件124向Y侧向上枢转时,在接触部件102的-X侧,连接在接触部件102上的连接部件122向-Y侧向下枢转(即,角度θ(参见图5)变小)。此时,虽然接触部件102和连接部件122更加靠近,但由于相应的压缩螺旋弹簧132与连接部件122的Y侧表面抵接,从而受到抵抗接触部件102与连接部件122相互接触的抵抗力的作用。具体地,即使在接触部件102的移动量很大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压缩螺旋弹簧132的作用抑制接触部件102的突然移位(即,减速)。
如果压缩螺旋弹簧132被压缩得比自然长度短,则压缩螺旋弹簧132的恢复力将起到使接触部件102向Y侧向上提升的提升力的作用。因此,当连接部件122从其低位状态向上枢转返回其起始位置(即,形成上述等腰梯形时的位置)时,与不具备压缩螺旋弹簧132的结构相比,可减小向上枢转时所需的操作负荷。
其次,如图7B所示,当接触部件102的X侧端部沿Y侧向上移动时,中间转印带34的X边缘的张力变得大于其在-X边缘的张力,从而使中间转印带34向张力小的-X侧移动。换句话说,中间转印带34沿着与倾斜的转动件10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具体地,使中间转印带34返回X方向中央的反力作用于中间转印带34。由于这个反力和使中间转印带34向X侧的力之间的平衡,可抑制中间转印带34在X方向上的移动(即,偏移被抑制)。在这种情况下,接触部件102在X方向上的运动也停止。因此,接触部件102被保持在其X侧端部位于比-X端部高的倾斜状态。
另外,如图2所示,在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中,转动件103在X方向上与中间转印带34的整个内表面接触,以支撑中间转印带34。因此,与使部件只与中间转印带34的边缘相接触的偏移抑制结构相比,在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中,可使中间转印带34的状态更稳定,从而使中间转印带34稳定地旋转。另外,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可安装在转印装置30的内部,因此,与使部件只与中间转印带34的边缘相接触的偏移抑制结构相比,不浪费轴向上的尺寸,从而可减小设备的尺寸。
如图7C所示,如果中间转印带34移向-X侧,则连接部件122向上枢转,而连接部件124向下枢转。于是,接触部件102保持在使中间转印带34向-X侧移动的力和使中间转印带34向X侧移动的力处于平衡的倾斜状态,从而抑制中间转印带34的移动(即偏移)。
另外,如图1所示,在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中,接触部件102设置在A方向(移动方向)上驱动辊53的上游侧且从动辊52的下游侧。因此,接触部件102在中间转印带34被驱动辊53拉紧的状态下与中间转印带34接触,以便使接触部件102相对于中间转印带34以高灵敏度在X方向上移动,从而抑制偏移。与此相反,当接触部件102设置在驱动辊53的下游侧且从动辊52的上游侧时,中间转印带34在通过驱动辊53之后有时会松弛,从而使在X方向上随着中间转印带34的旋转而移动的接触部件102的移动灵敏度下降。
另外,在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中,接受部112和114相对于接触部件102的高度h大于或等于中间转印带34的厚度d。因此,与接受部112和114的高度h小于中间转印带34厚度d的结构相比,可抑制中间转印带34重叠在接受部112和114上。由于接受部112和114与转动件103一同转动,当中间转印带34一侧的边缘与接受部112或114相接触时,这些部件作为整体转动。因此,与接受部112和114不转动的结构相比,可抑制作用于中间转印带34边缘上的负载。
此外,由于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可以抑制中间转印带34的偏移,因此,在转印装置30中,可抑制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TA的转印错位。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可抑制在色调剂图像TA通过第一转印辊36从感光体31第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上时中间转印带34的偏移。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还可抑制在色调剂图像TA通过第二转印辊38从中间转印带34第二次转印到纸张P上时中间转印带34的偏移。由于这些效用,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可抑制从感光体31转印到纸张P上时色调剂图像TA的错位,进而消除因这些转印错位导致的图像缺陷。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
<第一变形例>
图8A和8B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40的示意图。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40用接触部件142代替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中的接触部件102(参见图2)。除接触部件142和压缩螺旋弹簧132的安装部之外,其它部件均与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中的部件相同,因此,对于这些部件使用相同的参考符号,且省略其说明。此外,由于在X方向上的两端是对称的,因此,下面只对-X侧进行说明,而省略对X侧的说明。
在平面图中,接触部件142是一个矩形的板(例如,丙烯酸类树脂板)。接触部件142的-Y侧表面(即,下表面)上设置有连接到连接部件122一端的连接部146。接触部件142在X方向上的两端一体地形成有朝向Y侧直立的板状接受部144。因此,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40也可采用接触部件142中不包括转动件103(参见图2)的结构。
另外,在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40中,接触部件142在X方向上的两端形成有从下表面凸出的凸部(未示出)。压缩螺旋弹簧132安装在凸部上。各凸部均与相应的安装部件136的固定部136C的上面相对。于是,当接触部件142倾斜时,压缩螺旋弹簧132中的一个抵接相应的固定部136C。因此,也可以通过使压缩螺旋弹簧132与作为基座之一例的相应安装部件136相接触来施加抵抗力。
<第二变形例>
图9A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形例的定影装置150。在定影装置150中,定影带151卷绕在驱动辊152、压力垫153和从动辊154上,以便使定影带151能够旋转。此外,定影装置150具有将定影带151压向压力垫153的压力辊156,以及设置在驱动辊152内的卤素加热器157。
此外,定影装置150在定影带151的移动方向上(用箭头表示),在驱动辊152和的上游侧且从动辊154(用箭头表示)的下游侧设有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转动件103与定影带151的内表面相接触。因此,通过在定影装置150中使用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可抑制皮带在与定影带151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偏移。另外,在定影装置150中,还可通过将转动件103设置成与定影带151的外表面相接触的方法来抑制皮带的偏移。
<第三变形例>
图9B示出了根据第三变形例的纸张传送设备160。在纸张传送设备160中,传送带161卷绕在驱动辊162和从动辊164上,以便使传送带161旋转。此外,纸张传送设备160在传送带161的移动方向上(用箭头表示),在驱动辊162的上游侧且从动辊164(以箭头表示)的下游侧设有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转动件103与传送带161的内表面相接触。
通过在纸张传送设备160中,如同第三变形例使用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可以抑制传送纸张P的传送带161在与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偏移。特别是,通过在纸张传送设备160的传送带161上设置一个感光体(未示出),以便形成从感光体将色调剂图像直接转印到纸张P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抑制因色调剂图像转印错位导致的图像缺陷。
另一方面,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也可以将接触部件102设在中间转印带34的外侧面,以便使接触部件102不与色调剂图像TA相接触。采用这种结构时,虽然在Y方向上有必要确保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的安装位置,但在X方向上由于将皮带偏移抑制结构100设置在几乎与中间转印带34的宽度相同的尺寸范围内,因此,其结构也能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
皮带不仅限于中间转印带34、定影带151或传送带161,也可以是,例如,感光体皮带。此外,皮带上可形成有贯通孔或凸、凹部。
接受部112和114,只要中间转印带34不在X方向上向外偏移,其高度H可小于中间转印带34的厚度d。而且,接受部112和114的高度还可等于中间转印带34的厚度d。此外,也可以使接受部112和114不与转动件103一起转动,而是相对于转动件103转动。
连接部件122和124也可以是设在中间转印带34的移动方向(A方向)上的多个连接部件。
施加单元不仅限于压缩螺旋弹簧132。也可采用如板簧等其它类型的弹性构件。此外,施加单元也可以包括用来降低(即,衰减)接触部件102的移动速度的阻尼器。
基座不仅限于在X方向上相互隔开的多个部件,例如,安装部件136。或者,所述基座也可以由从-X侧延伸到X侧的单个部件构成。
为了进行图示和说明,以上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目的并不在于全面详尽地描述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具体形式。很显然,许多修改以及变形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本实施例的选择和描述,其目的在于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预期的特定用途的各种变形。本发明的范围由与本说明书一起提交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7)

1.一种皮带偏移抑制结构,包括:
接触部件,其与可旋转的皮带相接触,并在与所述皮带的移动方向相交的交叉方向上纵向延伸;
接受部,其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接触部件的两侧,并且当所述皮带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移动时接受来自该皮带的压力;以及
多个连接部件,其并列设置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各连接部件具有以可绕着沿所述移动方向延伸的轴转动的方式连接到基座的第一端,以及以可绕着沿所述移动方向延伸的轴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接触部件的第二端,
所述皮带偏移抑制结构仅通过各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基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其中,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皮带的内表面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其中,所述皮带卷绕在驱动该皮带的驱动辊和被该皮带驱动的从动辊上;
所述接触部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设置在所述驱动辊的上游侧且所述从动辊的下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其中,所述接触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端部设有施加抵抗力的施加单元,其用于施加抵抗所述接触部件与一个所述连接部件或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基座相互接触的抵抗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其中,所述接触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端部设有施加抵抗力的施加单元,其用于施加抵抗所述接触部件与一个所述连接部件或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基座相互接触的抵抗力。
6.一种转印装置,包括:
可旋转的皮带;
转印单元,其将所述皮带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皮带偏移抑制结构,其抑制所述皮带在交叉方向上的偏移。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6的转印装置;
图像承载件,其与所述皮带相对设置,并承载显影剂图像;以及
辅助转印单元,其将所述图像承载件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所述皮带上。
CN201410133820.8A 2013-07-25 2014-04-03 皮带偏移抑制结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3456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4968 2013-07-25
JP2013154968A JP6036590B2 (ja) 2013-07-25 2013-07-25 ベルト片寄抑制構造、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JP2013-154968 2013-07-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5610A CN104345610A (zh) 2015-02-11
CN104345610B true CN104345610B (zh) 2019-03-26

Family

ID=52389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33820.8A Active CN104345610B (zh) 2013-07-25 2014-04-03 皮带偏移抑制结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67737B2 (zh)
JP (1) JP6036590B2 (zh)
CN (1) CN1043456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18035B2 (ja) * 2015-03-31 2018-11-07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位相シフトマスクブランクス及び位相シフトマスク
JP6639108B2 (ja) * 2015-05-28 2020-0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13052A (ja) 2018-07-20 2020-01-23 エイチピー プリンティング コリア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HP Printing Korea Co., Ltd.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87601A (en) * 1959-12-30 1963-04-30 Goodman Mfg Co Troughing idler assembly having lim ited troughing movement for low clearance operations
JPH04317936A (ja) * 1991-04-16 1992-11-09 Ricoh Co Ltd 無端ベルトの寄り補正装置
CN101231500A (zh) * 2007-01-26 2008-07-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以及具有该转印装置的成像设备
KR20080005685U (ko) * 2007-05-22 2008-11-26 김철호 이중액자
WO2013105563A1 (ja) * 2012-01-10 2013-07-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85691C (nl) * 1977-08-29 1990-06-18 Oce Van Der Grinten Nv Kopieerapparaat.
NL8100782A (nl) * 1981-02-18 1982-09-16 Oce Nederland Bv Electrokopieerapparaat voorzien van een fotogeleidende band en van middelen voor het vlakhouden van die band in een bewerkingszone.
US5258816A (en) * 1990-01-26 1993-11-02 Konica Corporation Cleaning device for a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276485A (en) * 1991-09-19 1994-01-04 Xerox Corporation Photoconductive belt support
US5762179A (en) * 1996-04-15 1998-06-09 Rotec Industries, Inc. Conveyor modular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JPH10152242A (ja) 1996-11-25 1998-06-0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無端ベルト装置
JPH1179457A (ja) 1997-09-08 1999-03-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端ベルト駆動装置
JP2002002999A (ja) 2000-06-15 2002-01-09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6454083B2 (en) * 2000-07-05 2002-09-24 Martin Engineering Company Conveyor belt impact cradle with adjustable wing members
US6695131B2 (en) * 2000-08-29 2004-02-24 Martin Engineering Company Catenary conveyor belt support apparatus
JP2004012585A (ja) * 2002-06-04 2004-01-15 Kyocera Corp ベルト搬送装置
US6766128B2 (en) * 2002-11-12 2004-07-20 Xerox Corporation Precision partially cylindrical web guide member and improved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making the same
US6971507B2 (en) * 2003-12-10 2005-12-06 Jon Forman Magnetic conveyor support
JP4667117B2 (ja) * 2005-05-17 2011-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673741B2 (en) * 2005-08-08 2010-03-09 Inter-Source Recovery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veying materials
US7497326B2 (en) * 2006-08-15 2009-03-03 Transnorm System, Inc. Pivotable support for a conveyor and method of replacing a damaged conveyor belt
US8460139B2 (en) * 2007-08-28 2013-06-11 Xerox Corporation Belt installation guides
US8126364B2 (en) * 2007-10-01 2012-02-28 Fuji Xerox Co., Ltd. Endless member driv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536107B2 (ja) * 2007-11-28 2010-09-01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アキュムレート対応型トッププレートコンベヤ装置
US8123023B2 (en) * 2009-03-02 2012-02-28 Pitney Bowes Inc. Mailpiece conveyance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87601A (en) * 1959-12-30 1963-04-30 Goodman Mfg Co Troughing idler assembly having lim ited troughing movement for low clearance operations
JPH04317936A (ja) * 1991-04-16 1992-11-09 Ricoh Co Ltd 無端ベルトの寄り補正装置
CN101231500A (zh) * 2007-01-26 2008-07-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以及具有该转印装置的成像设备
KR20080005685U (ko) * 2007-05-22 2008-11-26 김철호 이중액자
WO2013105563A1 (ja) * 2012-01-10 2013-07-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67737B2 (en) 2015-06-30
JP2015025922A (ja) 2015-02-05
CN104345610A (zh) 2015-02-11
JP6036590B2 (ja) 2016-11-30
US20150027857A1 (en) 2015-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53339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cartridge being electrically connected by terminals
US7840154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cartridge
US915823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movable endless belt supporting member
US9423724B2 (en) Pressing device,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includes an adjuster connected to two lateral plates
US1022863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support to adjust a rotator and a guide
KR100708174B1 (ko) 현상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US20050201772A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image holding body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286783B2 (en) Variable force biasing mechanism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US8165511B2 (en) Offset correcting device, intermediate transferring device, transferr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135406B (zh) 显影装置以及包括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04345610B (zh) 皮带偏移抑制结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P2284627B1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developing device
CN102656524A (zh) 成像设备和处理盒
US8824927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release member
US828518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less decrease in primary transfer efficiency of toner image
US7400853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232366A (ja) 作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6008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US10747153B2 (en) Belt-type transport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52082B2 (en) Cartridge having contact member to mitigate damage to cartridge frame
CN107703725B (zh) 转印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217161A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811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53930B2 (ja) 支持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899A (ja)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