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0090A - 座椅锁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锁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0090A
CN104340090A CN201410353948.5A CN201410353948A CN104340090A CN 104340090 A CN104340090 A CN 104340090A CN 201410353948 A CN201410353948 A CN 201410353948A CN 104340090 A CN104340090 A CN 1043400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mp bolt
seat
inlet slot
shank
b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5394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0090B (zh
Inventor
濑户直也
花木直樹
横森和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340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00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00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00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 B60N2/36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205/00General mechanical or structural details
    • B60N2205/30Seat or sea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comprising plural parts or pieces
    • B60N2205/35Seat, bench or back-rests being split laterally in two or more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座椅锁定装置,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具有撞栓入口槽和钩杆,所述钩杆经由钩轴可转动地设置且能够在开口位置与所述钩杆关闭所述撞栓入口槽的开口的约束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座椅锁定装置被构成用来:在座椅靠背被立起的情况下,在将所述撞栓置于所述撞栓入口槽中的时候,将所述钩杆置于所述约束位置中。所述撞栓入口槽被形成为:当所述撞栓进入所述撞栓入口槽且紧挨着位于所述约束位置的所述钩杆时,所述壳体组件只有如下部分进入与所述撞拴邻接的状态:该部分在所述钩轴的轴线方向上比所述钩杆更加靠近座椅靠背的中心侧。

Description

座椅锁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如下座椅的座椅锁定装置,在所述座椅中,坐侧缓冲垫和靠背侧缓冲垫中的一者被构造为能够相对于车辆主体移动的可移动缓冲垫,所述座椅锁定装置被构造用来将所述可移动缓冲垫固持于车辆主体。
背景技术
在四轮机动车辆的车辆座椅中,存在有这样的一些车辆座椅:它们包括坐侧缓冲垫(下文中被称为“坐垫”)和靠背侧缓冲垫(下文中被称为“座椅靠背”)并且其中的座椅靠背被构造为能够相对于车辆主体移动的可移动缓冲垫。在这种类型的座椅中,当作为可移动缓冲垫的座椅靠背被立起来以被固持于车辆主体时,乘员能够坐在坐垫上,而当座椅靠背被折叠放倒以远离车辆主体移动时,就获得了额外的存储空间。通常,在坐垫被构成为可移动缓冲垫的座椅中,座椅锁定装置设置在座椅靠背或车辆主体中的一者上。所述座椅锁定装置被构造用来:当座椅靠背被立起时,通过约束设置在座椅靠背和车辆主体中的另一者上的撞栓(striker),将座椅靠背固持在立起状态。
在座椅锁定装置中,设置有壳体组件和钩杆,壳体组件具有撞栓进入的撞栓入口槽,钩杆被可转动地支撑于钩轴上,所述钩轴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钩杆在开口位置与约束位置之间移动,在开口位置处所述钩杆打开所述撞栓入口槽的开口,在约束位置处所述钩杆关闭所述撞栓入口槽的开口。在以上述的方式构成的座椅锁定装置中,当座椅靠背位于立起状态时,进入撞栓入口槽的撞栓被位于约束位置的钩杆以及该撞栓入口槽的位于钩杆的两侧的最深表面部固持(例如,参考日本专利JP5157023)。这防止了撞栓脱离撞栓入口槽,从而座椅靠背被固持在立起状态并且座椅被固持于乘坐状态。
发明内容
在许多情况下,座椅锁定装置和撞栓设置在可移动缓冲垫(座椅靠背)的端部。具体地,因为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被构成为确保尽可能大的空间,以此能够帮助扩展后行李舱或后备箱中的行李空间,所以在许多情况下,立起的座椅靠背仅在座椅靠背的两个端部被支撑在车辆主体上。
然而,当座椅靠背由于施加于该座椅靠背的挤压负载(例如,由于向后倚靠在后排座椅上的后排座椅乘客)而偏斜时,所述撞栓相对于壳体组件倾斜并且所述撞栓入口槽的一个最深表面部与撞栓被间隔开。其后,当座椅靠背因挤压负载被去除而恢复到它的原始状态时,所述撞栓再次进入与撞栓入口槽的该最深表面部的接触状态,并且造成这样的担忧:这两个组件的再次接触会造成当时产生撞击噪声的问题。
此外,在四轮机动车辆的一些车辆座椅中,坐垫被构成为可移动缓冲垫。在这种类型的座椅中,通过将坐垫折叠到车辆主体的地板上以将坐垫固持于车辆主体,使得乘客能够坐在座椅上,而坐垫被立起以置于收起状态。在坐垫被构成为可移动缓冲垫的座椅中,上述座椅锁定装置和撞栓被设置在坐垫的端部以保持乘坐状态。在座椅锁定装置和撞栓设置在坐垫的端部的情况下,同样地,当挤压负载施加于坐垫(例如,由于坐在座椅上的乘客)时,坐垫会偏斜。因此,可能造成这样的担忧:当坐垫因挤压负载被去除而恢复到它的原始状态时会产生撞击噪声。
因此,本发明的示例性的方面提供了这样的座椅锁定装置:即使挤压负载被施加于座椅的位于乘坐状态的可移动缓冲垫,仍能够防止撞击噪声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方面,可以提供一种适用于座椅的座椅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座椅包括坐侧缓冲垫和靠背侧缓冲垫,所述坐侧缓冲垫和所述靠背侧缓冲垫中的一者被构成为相对于车辆主体能够移动的可移动缓冲垫,且其中,在所述可移动缓冲垫被固持于所述车辆主体的情况下所述座椅被置于乘坐状态,并且在所述可移动缓冲垫远离所述车辆主体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座椅被置于收起状态,所述座椅锁定装置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设置在所述可移动缓冲垫的端部和所述车辆主体中的一者上,且所述壳体组件包括撞栓入口槽,其中,当所述座椅被置于所述乘坐状态时,设置在所述可移动缓冲垫的所述端部和所述车辆主体中的另一者上的撞栓进入所述撞栓入口槽;和钩杆,所述钩杆经由钩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中,且所述钩杆被构成为能够在开口位置与约束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开口位置处所述钩杆打开所述撞栓入口槽中的开口,在所述约束位置处所述钩杆关闭所述撞栓入口槽中的所述开口。所述座椅锁定装置可以被构造用来借助所述壳体组件和位于所述约束位置的所述钩杆来固持在所述座椅置于所述乘坐状态的情况下已经进入所述撞栓入口槽的所述撞栓,从而将所述可移动缓冲垫固持于所述车辆主体以维持所述乘坐状态。所述撞栓入口槽可以被形成为使得在所述撞栓被所述壳体组件和位于所述约束位置的所述钩杆固持的情况下,所述壳体组件仅有如下部分进入与所述撞栓邻接的状态:所述部分在所述钩轴的轴线方向上比所述钩杆更加靠近所述可移动缓冲垫的中心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方面,在根据第一示例性方面的座椅锁定装置中,所述壳体组件可以包括:第一撞栓入口槽,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在所述钩轴的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钩杆的一侧;和第二撞栓入口槽,所述第二撞栓入口槽在所述钩轴的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钩杆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被形成为:在所述撞栓进入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的情况下所述撞栓进入与所述壳体组件邻接的状态,以进入与位于所述约束位置的所述钩杆邻接的状态。所述第二撞栓入口槽可以被形成为:从构成所述壳体组件的撞栓入口端口的撞栓入口表面到所述第二撞栓入口槽的最深表面部的距离长于从所述撞栓入口表面到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的最深表面部的距离。所述第二撞栓入口槽可以被形成为具有这样的宽度:该宽度允许所述撞栓向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的最深表面部移动并且到达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的该最深表面部。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可以比所述钩杆更加靠近所述可移动缓冲垫的所述中心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方面,在根据第二示例性方面的座椅锁定装置中,所述壳体组件可以包括由树脂制成的主体,且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可以形成在所述主体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方面,根据第二或第三示例性方面的座椅锁定装置还可以包括打开杆,所述打开杆在所述钩轴的所述轴线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与所述第二撞栓入口槽之间,且所述打开杆被构成为用来使位于所述约束位置的所述钩杆移动至所述开口位置。所述钩杆可以在所述钩轴的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打开杆与所述第二撞栓入口槽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各示例性方面的座椅锁定装置应用于这样的座椅,在所述座椅中,所述坐侧缓冲垫和所述靠背侧缓冲垫中的一者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辆主体移动的可移动缓冲垫,且在所述可移动缓冲垫被固持于所述车辆主体的情况下所述座椅被置于乘坐状态,而在所述可移动缓冲垫远离所述车辆主体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座椅被置于收起状态。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座椅锁定装置被构造用来通过所述壳体组件和位于所述约束位置的所述钩杆固持在所述座椅置于所述乘坐状态的情况下已经进入所述撞栓入口槽的撞栓,从而将所述可移动缓冲垫固持于所述车辆主体。在这个座椅锁定装置中,所述撞栓入口槽被形成为使得在所述撞栓被所述壳体组件和位于所述约束位置的所述钩杆固持的情况下,所述壳体组件仅有如下部分进入与所述撞栓邻接的状态:所述部分在所述钩轴的轴线方向上比所述钩杆更加靠近所述可移动缓冲垫的中心侧。在以上述的方式构成的座椅锁定装置中,当所述撞栓被固持时,可移动缓冲垫由于挤压负载而偏斜并且所述撞栓相对于所述壳体组件倾斜。然而,在这个座椅锁定装置中,即使发生可移动缓冲垫的偏斜,所述壳体组件的与所述撞栓邻接的部分也不会远离所述撞栓移动。据此,当所述可移动缓冲垫因挤压负载被去除而恢复到它的原始状态时,所述壳体组件的与所述撞栓间隔开的部分不会进入与所述撞栓邻接的状态。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座椅锁定装置,即使当挤压负载施加于座椅的处于乘坐状态的可移动缓冲垫时,也能够防止撞击噪声的生成。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锁定装置的车辆的截面图;
图2是在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被立起的情况下从车辆的后侧观察到的后排座椅的视图;
图3是在撞栓受到约束的情况下从车辆的左手侧观察到的座椅锁定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从车辆的右手侧观察到的图3中所示的座椅锁定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沿着图3中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
图6是在撞栓被释放的情况下从车辆的左手侧观察到的座椅锁定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了挤压负载从车辆的前侧施加于座椅靠背的状态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8是图示了这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锁定装置具有的另一个优势的示意图;且
图9是示出了撞栓安装方法的变型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座椅锁定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在用于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的所有附图中,用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并将省略对类似的附图标记的重复说明。
图1是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锁定装置的车辆的截面图。图2是在座椅靠背被立起的情况下从车辆的后侧观察的该后排座椅的视图。
在这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座椅锁定装置的应用示例,将座椅锁定装置说明为应用于具有内部后备箱取放功能的车辆的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在具有内部后备箱取放功能的车辆中,如图1所示,后备箱TR设置在车辆主体1的乘客室CA的后侧。在车辆主体1中,开口部设置在后备箱TR的上侧,且后备箱盖2附着于后备箱TR以打开和关闭开口部。
通过在位于乘客室CA与后备箱TR之间的边界处的框架组件101中形成开口部(未示出),来使车辆主体1的乘客室CA与后备箱TR彼此连通。通过使后排座椅3的座椅靠背302放置在立起状态(由图1中的实线指明的位置)来关闭框架组件101的开口部,在所述立起状态中,座椅靠背302相对于车辆主体1的地板表面102立起。
后排座椅3是被放置在乘客室CA的后端部的座椅并且包括坐垫(坐侧缓冲垫301)和座椅靠背(靠背侧缓冲垫)302。坐垫301固定于车辆主体1的地板表面102。座椅靠背302通过铰链303连接至坐垫301且能够在作为支点的铰链303上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通过立起作为可移动缓冲垫的座椅靠背302并在这样的立起状态下将座椅靠背302固持于车辆主体1,使这个后排座椅3处于乘坐状态。另一方面,通过朝着坐垫301折叠放倒座椅靠背(由图1中的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以使座椅靠背叠置在坐垫301上,使得这个后排座椅3处于收起状态。当后排座椅3处于收起状态时,建立了后备箱TR与乘客室CA之间的连通,从而能够使用内部后备箱取放功能。如图2所示,在后排座椅3上,两个座椅靠背302、304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并排对齐。座椅靠背304通过铰链305连接至坐垫301。据此,座椅靠背302和座椅靠背304能够以独立的方式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座椅靠背302、304中,在位于车辆的右手侧的座椅靠背302上安装有适于约束设置在车辆主体1上的撞栓4的座椅锁定装置5。如图2所示,座椅锁定装置5被安装在这样的位置:该位置位于座椅靠背302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右端部并且位于座椅靠背302的上端侧。这个座椅锁定装置5被安装在座椅靠背302中包含的座椅靠背框架302a上。在这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座椅锁定装置5被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302a的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面向外侧(向右)的表面上。在座椅靠背302被置于如图1所示的立起状态的情况下,受到座椅锁定装置5约束的撞栓4设置在这样的位置中:在该位置处,撞栓4能够进入座椅锁定装置5的撞栓进入槽。这个撞栓4设置在车辆主体1的框架组件101上,以从位于座椅锁定装置5对面的表面斜向上地凸出向车辆的前侧。
另一方面,在位于车辆的左手侧的座椅靠背304上设置有适于约束设置在车辆主体1上的撞栓4的座椅锁定装置6。如图2所示,座椅锁定装置6被安装在这样的位置处:该位置位于座椅靠背304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左端部并且位于座椅靠背304的上端侧。这个座椅锁定装置6被安装在座椅靠背304中包含的座椅靠背框架304a上。在这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座椅锁定装置6被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304a的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面向外侧(向左)的表面上。在座椅靠背304被置于立起状态的情况下,撞栓4设置在撞栓4能够进入座椅锁定装置6的撞栓进入槽的位置中。这个撞栓4设置在车辆主体1的框架组件101上,以从位于座椅锁定装置6对面的表面斜向上地凸出向车辆的前侧。
被安装在座椅靠背302上的座椅锁定装置5和被安装在座椅靠背304上的座椅锁定装置6处于这样的位置关系:在座椅锁定装置5、6被安装在相应的座椅靠背的状态下,如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观察到的,座椅锁定装置5、6各自的组件位于相反的位置中。以下,将以被安装在座椅靠背302上的座椅锁定装置5作为示例来说明座椅锁定装置的构造和安装方法。
图3是在撞栓受到座椅锁定装置限制的情况下从车辆的左手侧观察到的座椅锁定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从车辆的右手侧观察到的图3所示的座椅锁定装置的侧视图。图5是沿着图3中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图6是在撞栓被释放的情况下从车辆的左手侧观察到的座椅锁定装置的侧视图。
如图3至图5所示,座椅锁定装置5包括主体10、底板11、钩杆12、打开杆13、引导杆14和钩轴15。
主体10和底板11组成容纳钩杆12、打开杆13和引导杆14等的壳体组件。主体10是被模塑成近似盒状的树脂组件。在主体10的底部表面内和底部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撞栓入口槽10A、钩轴插入孔10B、打开杆支撑轴10C和引导杆支撑轴10D。第一撞栓入口槽10A是撞栓4进入的槽。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被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利用位于约束位置的钩杆12(将在后面说明),使撞栓4与最深表面部10A1邻接,以使得最深表面部10A1和钩杆12能够将撞栓4固持于它们之间。钩轴插入孔10B是这样的孔:如图5所示,钩轴15通过该孔而被插入。如将在后面所述,钩轴15是可转动地支撑钩杆12的组件。打开杆支撑轴10C是可转动地支撑打开杆13的圆柱形轴。引导杆支撑轴10D是可转动地支撑引导杆14的圆柱形轴。钩轴插入孔10B、打开杆支撑轴10C和引导杆支撑轴10D被形成为使得它们的轴方向与主体10的底部表面以直角相交。底板11是覆盖主体10的与主体10的底部表面相对的开口端部的金属板。在底板11上和底板11内设置有第二撞栓入口槽11A和钩轴插入孔11B。第二撞栓入口槽11A是撞栓4进入的槽。钩轴插入孔11B是通过其插入钩轴15的孔。
如图4和图5所示,在这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锁定装置5中,使从主体10(壳体组件)的撞栓入口表面10E(其构成撞栓4的撞栓入口端口)到第二撞栓入口槽11A的最深表面部11A1的距离D2长于从撞栓入口表面10E到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的距离D1。此外,第二撞栓入口槽11A具有允许撞栓4在不与第二撞栓入口槽11A邻接的情况下移动至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的宽度。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撞栓入口槽11A的宽度大于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的宽度。此外,第二撞栓入口槽11A的最深表面部11A1的宽度大于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的宽度。例如,距离D2和第二撞栓入口槽11A的宽度取这样的值:即使撞栓4的受约束部4A的轴线4Ax从轴线4Ax与钩杆12的旋转轴12x平行的状态(图5所示的状态)朝向第二撞栓入口槽11A的最深表面部11A1倾斜,所取的值也能够防止撞栓4的受到座椅锁定装置5约束的受约束部4A进入与底板11邻接的状态。
钩杆12可转动地支撑在钩轴15上,钩轴15通过主体10的钩轴插入孔10B和底板11的钩轴插入孔11B而被插入。这个钩杆12在约束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与开口位置(图6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约束位置处钩杆12跨越第一撞栓入口槽10A以关闭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开口,在所述开口位置处钩杆12解除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开口的关闭。此外,钩杆12通过弹簧(未示出)倾向于钩杆12从开口位置移动至约束位置的方向(图3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并且当撞栓4进入第一撞栓入口槽10A以到达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时,钩杆12移动至约束位置。当钩杆12位于约束位置时,如图3所示,撞栓4进入与跨越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钩部(未示出)的接合表面12A邻接的状态,从而限制撞栓4在撞栓4脱出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方向上移动。此外,如图5所示,在撞栓4仅与主体10的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邻接的状态下,与处于约束位置的钩杆12的接合表面12A邻接的撞栓4被钩杆12和主体10固持在钩杆12与主体10之间。
打开杆13是使钩杆12从约束位置移动至开口位置的杆并且可转动地支撑在打开杆支撑轴10C上。如图5所示,打开杆13在钩轴15的轴线方向上设置在位于钩杆12与第一撞栓入口槽10A之间的位置处。此外,打开杆13通过弹簧(未示出)倾向于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当钩杆12位于约束位置时,打开杆13的第一接合部13A被固持在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处,第一接合部13A与钩杆12的指示凸出部12B接合。
引导杆14是将钩杆12固持在开口位置的杆且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引导杆固持轴10D上。这个引导杆14在钩轴15的轴线方向上设置在位于钩杆12与第一撞栓入口槽10A之间的位置。此外,引导杆14通过弹簧(未示出)倾向于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当钩杆12处于约束位置时,由于引导杆14从撞栓4受到的挤压负载,引导杆14的撞栓邻接部14A被固持在从第一撞栓入口槽10A退回的位置。
在钩轴15中,法兰15A设置在支撑着钩杆12的圆柱形组件的一端,且钩轴15通过主体10中的钩轴插入孔10B和底板11的钩轴插入孔11B可旋转地插入。当座椅锁定装置5被安装在座椅靠背302的座椅靠背框架302a上时,这个钩轴15也起到安装部的作用。如图5所示,螺栓7的轴7A通过钩轴15和座椅靠背框架302a的通孔(未示出)而被插入并且被螺母8固定地紧固,从而将座椅锁定装置5可转动地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302a上。在这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钩轴15设置以这样的取向而设置,即,法兰15A位于主体10的底部表面的外部。此外,在主体10因法兰15A的存在而被与座椅靠背框架302a间隔开的状态下,座椅锁定装置5被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302a上。也即是,如图2和图5所示,座椅锁定装置5是以如下的取向而被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302a上的:在钩轴15的轴线方向上(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第一撞栓入口槽10A比钩杆12更加靠近于座椅靠背302的中心302x。
在释放受到上述的座椅锁定装置5制约的撞栓4时,打开杆13在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转动。通过这样操作,打开杆13的挤压部13B挤压钩杆12的指示凸出部12B,因而,钩杆12在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当转动的钩杆12接近图6所示的开口位置从而打开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开口时,钩杆12的接合表面12A与撞栓4的接合被解除。然后,当钩杆12转动到开口位置时,引导杆14在如图6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并且撞栓邻接部14A进入第一撞栓入口槽10A。引导杆14进入到第一撞栓入口槽10A中,这在撞栓4从第一撞栓入口槽10A脱出的方向上推出撞栓4。此外,当引导杆14移动至图6所示的位置时,引导杆14的钩接合部14B进入与钩杆12的接合凸起12C接合的状态,从而将钩杆12固持在开口位置。其后,打开杆13停止在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转动,然后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且如图6所示,第二接合部13C被固持在第二接合部13C与钩杆12的指示凸出部12B接合的位置处。通过进行至此所述的一系列操作,能够通过释放撞栓4将座椅靠背302朝着车辆的前侧折叠放倒。
此外,当座椅锁定装置5和撞栓4保持处于图6所示的位置关系的同时座椅靠背302向车辆的后侧移动时,撞栓4朝着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移动。然后,当撞栓4挤压引导杆14的撞栓邻接部14A时,引导杆14在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从而解除了引导杆14的钩接合部14B与钩杆12的接合凸起12C的接合。然后,钩杆12在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转动以移动至图3中所示的约束位置。同时,引导杆14在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以移动至图3中所示的位置。进行这一系列操作使得钩杆12和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固持约束撞栓4,从而能够将座椅靠背302固持在立起状态。
图7是示出了挤压负载从车辆的前侧施加于座椅靠背的状态的示例的示意图。
在约束撞栓4的座椅锁定装置5中,如图3至图5所示,仅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与撞栓4接合,第一撞栓入口槽10A位于组成壳体组件的主体10和底板11中的一者中并且在钩轴15的轴线方向上被起到主体10与底板11之间边界的作用的钩杆12分隔。以钩轴15的轴线方向被指向在车辆的左右方向这样的取向,这个座椅锁定装置5在位于座椅靠背302的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右端部的位置处被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302a上。此外,如图2和图5所示,座椅锁定装置5以这样的取向被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302a上:在钩轴15的轴线方向上,第一撞栓入口槽10A比钩杆12更加靠近座椅靠背302的中心302x。
在以这样的位置和取向安装的座椅锁定装置5的情况下,当挤压负载从车辆的前侧施加于座椅靠背302(例如,由于靠着处于立起状态的座椅靠背302的乘客)时,座椅靠背302如图7所示地朝着车辆的后侧偏斜。当这发生时,约束撞栓4的座椅锁定装置5以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作为支点相对于撞栓4的受约束部4A以钩杆12和底板11朝着车辆的前侧运动的方式倾斜。
由于受到约束的撞栓4,撞栓4禁止钩杆12朝着车辆的前侧的向前移动,且钩杆12的接合表面12A与撞栓4邻接。据此,即使座椅锁定装置5由于从车辆的前侧施加于座椅靠背302的挤压负载而相对于撞栓4倾斜,钩杆12仍被固持与撞栓4邻接。此外,在没有挤压负载从车辆的前侧施加于座椅靠背302的状态下,座椅锁定装置5在位于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比钩杆12更加远离座椅靠背302的中心302x的位置处没有从车辆的前侧进入与撞栓4邻接的状态的组件。因此,当座椅靠背302由于挤压负载从车辆的前侧的施加而偏斜时,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壳体组件(主体10和底板11)的与撞栓4邻接的部分远离撞栓4移动。因此,当由于挤压负载从车辆的前侧的施加而偏斜的座椅靠背302恢复到它的原始状态时,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壳体组件的与撞栓4间隔开的部分进入与撞栓4邻接的状态。因此,当挤压负载从车辆的前侧施加于后排座椅3的处于乘坐状态的座椅靠背302时,防止了由于座椅锁定装置5与撞栓4的邻接而导致的撞击噪声的生成。
此外,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储存在后备箱TR中的行李进入与座椅靠背302邻接的状态,挤压负载从车辆的后侧施加于被立起的座椅靠背302。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座椅锁定装置5以钩杆12的接合表面12A与撞栓4之间的对接部作为支点相对于撞栓4的受约束部4A从图5所示的状态以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朝着车辆的前侧移动的方式倾斜。当这发生时,因为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在最深表面部10A1远离撞栓4移动的方向上移动,所以防止了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强烈地撞击撞栓4。这防止了设置在作为树脂组件的主体10中的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因受到撞栓4的强烈撞击而变形或损坏。
此外,因为与钩杆12一起约束撞栓4的第一撞栓入口槽10A设置在作为树脂组件的主体10中,所以能够减小当座椅靠背302被立起的时候由撞栓4和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产生的邻接噪声。此外,底板11中的第二撞栓入口槽11A被形成为这样:即使撞栓4的受约束部4A的轴线4Ax从钩杆12的旋转轴12x朝着第二撞栓入口槽11A的最深表面部11A1倾斜,撞栓4的受约束部4A也不会进入与底板11邻接的状态。据此,即使当座椅靠背302被立起时座椅靠背302偏斜,仍能够防止将会由已经进入第二撞栓入口槽11A的撞栓4进入与底板11的邻接状态导致的对接噪声的产生。
图8是图示了这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锁定装置的另一个优势的示意图。
这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锁定装置5经由钩轴15被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302a上。钩轴15可转动地设置在主体10和底板11中。也即是,在座椅锁定装置5能够绕着作为转动轴的钩轴15转动的状态下,座椅锁定装置5被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302a上。
当座椅锁定装置5被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302a上时,如图3所示,确定安装位置,以使撞栓4进入在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处与主体10邻接的状态。然而,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关于座椅锁定装置5和撞栓4安装位置的容差等原因,撞栓4进入第一撞栓入口槽10A中的进入位置在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宽度方向上发生偏离。鉴于这个问题,与图3所示的座椅锁定装置5一样,在第一撞栓入口槽10A被形成为随着它从最深表面部10A1朝着撞栓入口端口延伸它的宽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即使撞栓4的进入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偏离,撞栓4也能够进入第一撞栓入口槽10A。
此外,如图8所示,当在撞栓4的进入位置朝着车辆的底部很大程度地偏离参考进入位置P的情况下撞栓4进入第一撞栓入口槽10A时,在撞栓4到达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之前,撞栓4进入与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侧表面邻接的状态。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由于挤压负载从进入与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侧表面邻接的状态的撞栓4施加于主体10,主体10(座椅锁定装置5)在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上绕着作为转动轴的钩轴15转动。在图8中,撞栓4进入第一撞栓入口槽10A之前导致的座椅锁定装置5的位置由双点划线示出。
当主体10以上述的方式绕着作为转动轴的钩轴15转动时,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取向被改变,从而使得撞栓4能够向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运动并且到达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最深表面部10A1。这使得撞栓4能够挤压引导杆14的撞栓邻接部14A,钩杆12因此移动至约束位置。因此,即使在撞栓4的进入位置在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宽度方向上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够以有保障的形式制约撞栓4,从而使增大啮合允许裕量成为可能。
此外,如图5所示,当以这样的状态安装座椅锁定装置5,即,设置在钩轴15上的法兰15A被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302a与主体10的底部表面之间以限定它们之间的间隙时,能够防止由主体10(座椅锁定装置5)与座椅靠背框架302a之间造成的摩擦而导致的异常噪声的生成或转动故障。
此外,在座椅锁定装置6被安装在座椅靠背304上的状态下,在设置于车辆的左手侧的座椅靠背304上设置的座椅锁定装置6的构造被构成为在钩轴15的轴线方向(车辆的左右方向)上与座椅锁定装置5横向对称。通过采用这样的构造,能够在座椅靠背304上获得与在座椅靠背302上获得的优势相同的优势。
因此,如至此已经所述,根据这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锁定装置,在设置在车辆主体1上的撞栓4受到安装在座椅靠背302上的座椅锁定装置5约束的状态下,当挤压负载从车辆的前侧施加于座椅靠背302时,能够防止由座椅锁定装置5与撞栓4的邻接而造成的异常噪声的生成。
此外,根据这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锁定装置,在设置在车辆主体1上的撞栓4受到安装在座椅靠背302上的座椅锁定装置5约束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当挤压负载从车辆的后侧施加于座椅靠背302时导致的座椅锁定装置5对撞栓4的激烈撞击。
此外,根据这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锁定装置,即使在撞栓4的进入位置在第一撞栓入口槽10A的宽度方向上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够以有保障的形式约束撞栓4,从而使增加啮合允许裕量成为可能。
应注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提出的构造,且因此,本发明能够在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内根据需要而改变。
例如,座椅锁定装置5可以被构成为主体10的开口端部不被底板11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地,在以第一撞栓入口槽10A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比钩杆12更靠近座椅靠背302的中心这样的取向将座椅锁定装置5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302a上的情况下,能获得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优势。应注意,以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方式使用底板11覆盖主体10的开口端部,能够保护容纳在壳体组件(主体10和底板11)中的钩杆12等。此外,在主体10的开口端部覆盖有底板11且钩轴15的一个端部通过底板11的钩轴插入孔11B而被插入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例如当座椅靠背302偏斜时发生的主体10的钩轴插入孔10B的变形。
此外,座椅锁定装置5的取向不限于钩轴15的轴线方向遵循车辆的左右方向这一取向,且因此能够根据需要而改变。例如,即使在座椅锁定装置5被取向为钩轴15的轴线方向遵循被立起的座椅靠背302的垂直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如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优势,只要座椅锁定装置5被设置为第一撞栓入口槽10A在钩轴15的轴线方向上位比钩杆12更加靠近座椅靠背302的中心。
此外,如图9所示,撞栓4可以被设置为这样的取向:撞栓4从车辆主体1的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侧表面)103朝着车辆的中心凸出。图9是示出了撞栓安装方法的变型例的截面图并且该截面图对应于沿着图3中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在这种情况下,座椅锁定装置5的钩杆12能够被布置为位于车辆主体1的作为撞栓安装表面的端面103的附近。因此,能够减小当挤压负载从车辆的后侧施加于座椅靠背302时经由钩杆12施加于撞栓4的力矩,从而使强度增大至更高程度成为可能。
此外,座椅锁定装置5可以被安装在这样的表面上:该表面朝向座椅靠背302中包含的座椅靠背框架302a的内侧(朝着图2中的座椅靠背302的中心302x)。
此外,应用了座椅锁定装置5的座椅靠背不限于包含内部后备箱取放功能的车辆的座椅的座椅靠背,且因此,可以应用于旅行车中的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另外,应用了座椅锁定装置5的座椅靠背不限于能够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座椅靠背,且因此可以应用于能够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移动的座椅靠背。在这种情况下,同样通过将座椅锁定装置5设置为使得第一撞栓入口槽10A在钩轴15的轴线方向上比钩杆12更加靠近座椅靠背的中心,能够防止当挤压负载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施加于座椅靠背时产生撞击噪声。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座椅锁定装置5不限于座椅靠背(靠背侧缓冲垫)302能够相对于车辆主体移动的座椅,且因此能够应用于坐垫(坐侧缓冲垫)301能够相对于车辆主体移动的座椅。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座椅锁定装置5设置在坐垫的端部并且将座椅锁定装置5设置为使得第一撞栓入口槽10A在钩轴15的轴线方向上比钩杆12更加靠近坐垫的中心,能够防止当挤压负载施加于坐垫时产生撞击噪声。
应用了座椅锁定装置5的座椅的收起状态不一定是如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座椅靠背302(可移动缓冲垫)叠置在坐垫301上的状态,而是只要当后排座椅3处于乘坐状态时能够使可移动缓冲垫移动到与可移动缓冲垫被收置时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即可。所述收起状态例如可以是这样的状态:其中,在维持坐垫301与座椅靠背302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同时,坐垫301从乘坐状态相对于车辆主体1的地板被立起。此外,所述收起状态例如可以是这样的状态:其中,在坐垫301相对于车辆主体1的地板被立起的情况下,座椅靠背302折叠放倒至坐垫301的相对侧。

Claims (4)

1.一种适用于座椅的座椅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座椅包括坐侧缓冲垫和靠背侧缓冲垫,所述坐侧缓冲垫和所述靠背侧缓冲垫中的一者被构成为相对于车辆主体能够移动的可移动缓冲垫,且其中,在所述可移动缓冲垫被固持于所述车辆主体的情况下所述座椅被置于乘坐状态,并且在所述可移动缓冲垫远离所述车辆主体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座椅被置于收起状态,所述座椅锁定装置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设置在所述可移动缓冲垫的端部和所述车辆主体中的一者上,且所述壳体组件包括撞栓入口槽,其中,当所述座椅被置于所述乘坐状态时,设置在所述可移动缓冲垫的所述端部和所述车辆主体中的另一者上的撞栓进入所述撞栓入口槽;和
钩杆,所述钩杆经由钩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中,且所述钩杆被构成为能够在开口位置与约束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开口位置处所述钩杆打开所述撞栓入口槽中的开口,在所述约束位置处所述钩杆关闭所述撞栓入口槽中的所述开口,
其中,所述座椅锁定装置被构造用来借助所述壳体组件和位于所述约束位置的所述钩杆来固持在所述座椅置于所述乘坐状态的情况下已经进入所述撞栓入口槽的所述撞栓,从而将所述可移动缓冲垫固持于所述车辆主体以维持所述乘坐状态,且
其中,所述撞栓入口槽被形成为在所述撞栓被所述壳体组件和位于所述约束位置的所述钩杆固持的情况下,所述壳体组件仅有如下部分进入与所述撞栓邻接的状态:所述部分在所述钩轴的轴线方向上比所述钩杆更加靠近所述可移动缓冲垫的中心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锁定装置,
其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第一撞栓入口槽,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在所述钩轴的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钩杆的一侧;和
第二撞栓入口槽,所述第二撞栓入口槽在所述钩轴的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钩杆的另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被形成为这样:在所述撞栓进入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的情况下所述撞栓进入与所述壳体组件邻接的状态,以进入与位于所述约束位置的所述钩杆邻接的状态,
其中,所述第二撞栓入口槽被形成为这样:从构成所述壳体组件的撞栓入口端口的撞栓入口表面到所述第二撞栓入口槽的最深表面部的距离长于从所述撞栓入口表面到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的最深表面部的距离,
其中,所述第二撞栓入口槽被形成为具有这样的宽度:该宽度允许所述撞栓向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的最深表面部移动并且到达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的该最深表面部,且
其中,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比所述钩杆更加靠近所述可移动缓冲垫的所述中心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锁定装置,
其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由树脂制成的主体,且
其中,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形成在所述主体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座椅锁定装置,还包括:
打开杆,所述打开杆在所述钩轴的所述轴线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撞栓入口槽与所述第二撞栓入口槽之间,且所述打开杆被构成用来使位于所述约束位置的所述钩杆移动至所述开口位置,
其中,所述钩杆在所述钩轴的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打开杆与所述第二撞栓入口槽之间。
CN201410353948.5A 2013-07-26 2014-07-23 座椅锁定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3400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5748A JP6209765B2 (ja) 2013-07-26 2013-07-26 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JP2013-155748 2013-07-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0090A true CN104340090A (zh) 2015-02-11
CN104340090B CN104340090B (zh) 2017-05-03

Family

ID=52389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5394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340090B (zh) 2013-07-26 2014-07-23 座椅锁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76038B2 (zh)
JP (1) JP6209765B2 (zh)
CN (1) CN1043400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0789B2 (ja) * 2012-03-30 2015-12-09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ロック装置
US9677383B2 (en) * 2013-02-28 2017-06-13 Weatherford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Erosion ports for shunt tubes
EP2965943B1 (en) * 2014-07-10 2017-03-22 FCA Italy S.p.A. Split rear backrest for a motor vehicle
JP6687221B2 (ja) * 2017-05-30 2020-04-22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WO2019012656A1 (ja) * 2017-07-13 2019-01-17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US11400854B2 (en) * 2017-09-22 2022-08-02 BuiltRight Industries LLC Accessible rear seat latch releas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33078B1 (en) * 2002-12-13 2004-05-11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Two-position latch apparatus
US20060170270A1 (en) * 2005-01-20 2006-08-03 Mitsui Mining And Smelting Co., Ltd Seat back lock
US20080296948A1 (en) * 2007-04-06 2008-12-04 Nhk Spring Co., Ltd. Seat lock device
CN101445068A (zh) * 2007-11-27 2009-06-03 奥斯特姆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的锁定组件
CN102089181A (zh) * 2008-07-11 2011-06-08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锁定机构
CN103167968A (zh) * 2010-12-20 2013-06-19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适于车辆座椅的闩锁以及车辆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39714B2 (ja) 1991-12-05 2000-05-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式燃料噴射弁
US7959205B2 (en) * 2009-04-08 2011-06-14 Austem Co., Ltd. Latch assembly for vehicle seat
WO2013021679A1 (ja) * 2011-08-08 2013-02-14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ロッ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33078B1 (en) * 2002-12-13 2004-05-11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Two-position latch apparatus
US20060170270A1 (en) * 2005-01-20 2006-08-03 Mitsui Mining And Smelting Co., Ltd Seat back lock
US20080296948A1 (en) * 2007-04-06 2008-12-04 Nhk Spring Co., Ltd. Seat lock device
CN101445068A (zh) * 2007-11-27 2009-06-03 奥斯特姆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的锁定组件
CN102089181A (zh) * 2008-07-11 2011-06-08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锁定机构
CN103167968A (zh) * 2010-12-20 2013-06-19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适于车辆座椅的闩锁以及车辆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28618A1 (en) 2015-01-29
JP6209765B2 (ja) 2017-10-11
JP2015024750A (ja) 2015-02-05
CN104340090B (zh) 2017-05-03
US9376038B2 (en) 2016-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0090A (zh) 座椅锁定装置
JP5193553B2 (ja) 誤操作防止機構及び車両用格納シート
US8356860B2 (en)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CN110843617A (zh) 车辆座椅
CN102481871B (zh) 车辆用座椅的收纳装置
US6290292B1 (en) Seat back structure of hinged vehicle seat
JP2004299641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0116029A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11376994B2 (en) Vehicle seat
JP2011116224A (ja)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JP520608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JP526356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4226994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1137191A (zh) 车辆用座椅
US10988059B2 (en) Seat for vehicle
JP2004306799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支持構造
JP701495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393629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H09249073A (ja) 車両のラゲージスペース規定構造
JP536535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53333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1066383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4369821B2 (ja) ダブルロック装置
JP6318420B2 (ja) ロック装置
KR20220050373A (ko) 차량용 시트 이송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03

Termination date: 20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