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34922A - 车辆用传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传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34922A CN104334922A CN201280073349.7A CN201280073349A CN104334922A CN 104334922 A CN104334922 A CN 104334922A CN 201280073349 A CN201280073349 A CN 201280073349A CN 104334922 A CN104334922 A CN 1043349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clutch
- path
- input shaft
- mo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21—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21—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 F16H2037/026—CVT layouts with particular features of reversing gear, e.g. to achieve compact arran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车辆用传动装置将无级变速器、第1齿轮列和第2齿轮列相互并联地设置在输入有由驱动力源输出的扭矩的输入轴与输出扭矩的输出轴之间,所述无级变速器使变速比连续地变化,在前进行驶的情况下,所述第1齿轮列传递扭矩,在后退行驶的情况下,所述第2齿轮列传递扭矩,该车辆用传动装置包括第1离合器机构、爪形离合器、第2离合器机构和反转齿轮副,所述第1离合器机构将从所述输入轴经由所述第1齿轮列到所述输出轴的扭矩的传递路径,切换为能够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和不能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所述爪形离合器将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之间进行扭矩传递的路径,切换为经由所述无级变速器进行扭矩传递的无级变速路径和经由所述第2齿轮列进行扭矩传递的倒挡用路径,所述第2离合器机构将所述无级变速路径及所述倒挡用路径均切换为能对所述输入轴或所述输出轴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和不能对所述输入轴或所述输出轴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所述反转齿轮副设置在将所述输入轴的扭矩传递到所述无级变速路径及所述倒挡用路径中的位置,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无级变速路径之间以及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倒挡用路径之间参与各自扭矩的传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传递从车辆的驱动力源输出的动力的装置,特别涉及具有包括无级变速器的传动路径、和与该传动路径并联设置的另一传动路径的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用作车辆的驱动力源的内燃机具有如下特性,即,随着转速的增大,输出扭矩增大。对此,车辆要求的驱动力一般在低车速时较大,在高车速时相对较小。即,在车辆中,要求与基于内燃机的输出特性的扭矩相反的扭矩。另外,内燃机的效率佳的运转点受限。因此,在以内燃机作为驱动力源的车辆中,装设有能使变速比适当地变化的变速器。并且,利用该变速器基于车速、油门开度等车辆的行驶状态而适当地设定变速比,获得所需的驱动力,并且使内燃机以效率佳的运转点运转。但是,在如在每个变速级阶段性地设定变速比的有级变速器那样利用变速器设定的变速比存在级差的情况下,不能使内燃机始终以效率佳的运转点运转。即,在效率佳的运转点处的内燃机的转速是能利用2个变速级间的变速比设定的转速的情况下,在从一方变速级切换为另一方变速级的期间内的运转状态下,效率下降。那么,最近开始使用能使变速比连续变化的无级变速器来代替有级变速器。
作为车辆用的无级变速器,广泛公知带式无级变速器和环形无级变速器。作为前者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传动用的带和一对带轮(日文:プーリ),上述一对带轮随着使供该带绕挂的槽的宽度变化,带的绕挂半径在大小上有变化。并且,通过使各带轮的槽宽度变化而使带的绕挂半径变化,从而使在上述一对带轮间设定的变速比无级地变化。另外,作为后者的环形无级变速器形成为如下结构:在相对配置的一对圆盘间夹持动力辊,将该动力辊的与各圆盘相接触的接触点连结起来的线相对于圆盘的旋转中心轴线倾斜,从而使各圆盘彼此的转速不同。并且,动力辊的倾斜角度(倾转角度)越大,圆盘彼此的转速的差即变速比越远离“1”。
在上述的无级变速器中,为了使变速比连续地变化,利用带轮与带之间的摩擦力或者圆盘与动力辊之间的摩擦力来传递扭矩。摩擦力是2个构件的接触部位处的摩擦系数与垂直载荷(或是法线方向的载荷)的积,因此依据要传递的扭矩来增大垂直载荷。该垂直载荷在车辆用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情况下是带轮夹持带的载荷。并且,例如使液压促动器与带轮形成为一体,利用供给到该液压促动器中的液压产生该载荷。
另一方面,在车辆中,在起步时要求较大的驱动力。相对于此,在恒速的行驶状态即巡航时所要求的驱动力比起步时小。因此,需要在起步时使用于产生上述的摩擦力的垂直载荷增大。即,在带式无级变速器中,在起步时提高用于产生夹压力的液压。当为了在作为车辆的驱动状态的比较短的时间内起步时作准备而设置产生大液压的液压设备时,驱动装置及驱动用的液压装置大型化,而且产生高液压,相应地可能使油耗增加。
在日本特开2000-130548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076876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05-308041号公报等中,记载了能够解决上述这种问题的装置。其中,在日本特开2000-130548号公报中提出的装置包括:利用第1离合器与输入轴相连结的齿轮列、和利用第2离合器与输入轴相连结的带式无级变速器。该齿轮列构成为能够设定前进级和后退级。并且,从与输入轴设置在同一轴线上的主动齿轮将扭矩传递到第1副轴,从该副轴将扭矩切换到前进级用的齿轮列和后退级用的齿轮列地进行传递。
在上述的第1副轴上设置有与上述的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和倒挡主动齿轮。另外,动力输出主动齿轮和倒挡从动齿轮配置为同轴且能够旋转。在第1副轴与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之间以及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与倒挡从动齿轮之间设置有爪形离合器。并且,利用该爪形离合器使第1副轴与动力输出主动齿轮相连结,或者使倒挡从动齿轮与动力输出主动齿轮相连结。安装在第1空转轴上的第1空转齿轮与安装在第1副轴上的倒挡主动齿轮啮合。与该第1空转齿轮啮合的第2空转齿轮安装在第2空转轴上。在该第2空转轴上安装有与上述的倒挡从动齿轮啮合的第3空转齿轮。
并且,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与能旋转地设置在输出轴上的动力输出从动齿轮啮合。在该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与输出轴之间设置有彼此并联配置的单向离合器及第3离合器。此外,在输出轴上安装有带式无级变速器中的从动侧的次级带轮,利用带与该次级带轮相连结的驱动侧的主带轮与上述的输入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并且,利用第2离合器将输入轴和主带轮构成为相连结。
因而,在上述的日本特开2000-130548号公报所述的装置中,在沿前进方向起步时,使第1离合器卡合,利用爪形离合器将第1副轴与动力输出主动齿轮连结,从而从输入轴经由齿轮列向输出轴传递扭矩。另外,使第1离合器卡合,且利用爪形离合器使倒挡从动齿轮与动力输出主动齿轮相连结,从而从输入轴经由第1副轴、第1空转轴及第2空转轴向倒挡从动齿轮及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传递扭矩。结果,输出轴沿着与进行前进方向的起步时相反的方向旋转,设定后退级。并且,在使第2离合器代替第1离合器卡合时,从输入轴经由带式无级变速器向输出轴传递扭矩。结果,成为能利用无级变速器使变速比无级变化的前进行驶状态。
另一方面,在日本特开2004-076876号公报所述的装置中,在传递由发动机输出的动力的输入轴与带式无级变速器中的主带轮之间,设置有由单小齿轮型行星齿轮机构构成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并且,该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中的内齿轮与主带轮连结为一体旋转,且输入轴与太阳齿轮相连结。因而,通过利用离合器将太阳齿轮与内齿轮连结而成为前进状态,通过利用制动器固定齿轮架而成为后退状态。此外,在输入轴以及与次级带轮成为一体的输出轴之间,设置有由比无级变速器产生的最大变速比大的变速比的齿轮列。另外,构成该齿轮列的输入齿轮与输入轴成为一体。另外,借助空转齿轮与该输入轴相连结的输出齿轮能旋转地与输出轴嵌合。并且,单向离合器和摩擦离合器串联地排列在输出齿轮与输出轴之间。
因而,在以前进状态起步的情况下,通过将用于使输入轴与主带轮相连结的离合器释放,且使输出轴侧的离合器卡合,从输入轴经由齿轮列、单向离合器、及与该单向离合器串联排列的离合器向输出轴传递扭矩。在从该状态利用离合器使输入轴与主带轮连结时,无级变速器的最大变速比比由齿轮列产生的变速比小一些,所以次级带轮及与该次级带轮一体的输出轴成为比以往大的转速,更详细而言成为比输出齿轮高的转速,单向离合器被释放。即,扭矩经由无级变速器传递到输出轴。这样,在起步时,齿轮列进行扭矩的传递,所以起步时的大扭矩不会施加于无级变速器。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5-308041号公报所述的装置中,由发动机输出的动力传递到构成前进后退切换机构的单小齿轮型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齿轮。并且,设置有使该太阳齿轮连结于与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主带轮一体的输入轴的离合器。另外,输入齿轮借助单向离合器与输入轴的外周侧嵌合,该输入齿轮与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中的内齿轮相连结。另外,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当输出轴在前进旋转方向上以比该外周侧的输入齿轮高的速度旋转的情况下卡合。另外,输出齿轮借助另一单向离合器嵌合于与次级带轮一体的输出轴的外周侧。并且,在与上述的输入齿轮之间配置有空转齿轮,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与该空转齿轮啮合。即,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构成为均沿相同的方向旋转。上述输入齿轮与输出齿轮的齿数比(变速比)设定为如下的变速比,即,比能利用由上述的各带轮和绕挂在上述的各带轮上的带构成的无级变速器设定的最大的变速比稍小的变速比。并且,上述另一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当输入轴在前进旋转方向上以比输出齿轮高的速度旋转的情况下卡合。另外,与另一单向离合器并联地设置有摩擦式的离合器。此外,为了设定后退状态,设定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中的齿轮架固定的制动器。
因而,在日本特开2005-308041号公报所述的装置中,例如在为了进行前进行驶而起步的情况下,太阳齿轮和输入轴由离合器连结。结果,扭矩经由输入轴传递到将无级变速器作为主体的主变速路径,通过使单向离合器卡合,将扭矩传递到将上述的各齿轮作为主体的副变速路径中。在该情况下,由齿轮列产生的变速比比无级变速器的最大变速比小一些,所以输出齿轮以比输出轴高的速度旋转,输出轴侧的单向离合器成为释放状态。结果,扭矩经由齿轮列传递到驱动轮。即,起步时的大扭矩不施加于无级变速器。起步后,当随着车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比时,与次级带轮一体的输出轴的转速达到设置在该输出轴的外周侧的输出齿轮的转速,因变速比的下降而使该转速进一步增大。结果,输出轴侧的单向离合器成为卡合状态,扭矩经由无级变速器传递到驱动轮。另外,在该情况下,输入轴侧的单向离合器成为释放状态,所以不会发生联锁状态。
上述任一个公报所述的装置都与带式无级变速器并联地设置齿轮列,主要在起步时经由该齿轮列传递起步用的扭矩。特别是在日本特开2000-130458号公报所述的装置中,利用爪形离合器将输入到该齿轮列的扭矩切换为起步用的齿轮副和后退行驶用的齿轮副地进行传递。因此,在日本特开2000-130458号公报所述的装置中,需要设置上述的第1离合器、第2离合器、爪形离合器和单向离合器共计4个卡合机构。另外,也需要与单向离合器并联地设置第3离合器。因而,日本特开2000-130458号公报所述的装置不使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就能进行起步时的扭矩的传递以及后退行驶用的扭矩的传递。但是,用于使该种扭矩的传递路径成立的卡合机构的数量增多,相应地使装置整体的结构复杂化,且可能大型化。
另外,日本特开2000-130458号公报所述的装置构成为,利用爪形离合器切换前进方向上的起步用的扭矩的传递路径和后退行驶用的扭矩的传递路径。因此,可能在进行所谓的入库移动时的换挡时发生延迟。即,在未施加有扭矩的状态下使爪形离合器进行切换动作,所以在进行入库移动的情况下,用日本特开2000-130458号公报所述的装置需要将上述的第1离合器释放而切断相对于爪形离合器传递扭矩。并且,在该状态下使爪形离合器进行切换动作,随后使第1离合器卡合。结果,等待施加于爪形离合器的扭矩消失,且在确认到爪形离合器进行了切换后使第1离合器卡合。因而,在日本特开2000-130458号公报所述的装置中,在进行入库移动时,爪形离合器的切换动作、第1离合器的卡合动作需要时间,而且产生不可避免的不必要的时间,所以入库移动的换挡响应性可能变差。
另一方面,日本特开2004-76876号公报所述的装置在进行后退行驶的情况下,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设定为后退状态。并且,将经由了该前进后退切换机构的扭矩传递到带式无级变速器,从该带式无级变速器向驱动轮传递扭矩。因而,在该日本特开2004-76876号公报所述的装置中,将后退级的变速比限制为能利用无级变速器设定的变速比。
此外,日本特开2005-308041号公报所述的装置是构成为在进行前进方向上的起步时,避免或抑制大扭矩作用于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装置。因而,在起步时传递扭矩的齿轮列的变速比比能利用无级变速器设定的最大变速比小,因此不能扩大装置整体的变速比幅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的技术问题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选择多个扭矩传递路径,而且还能简化结构,且提高变速响应性的车辆用传动装置。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车辆用传动装置将无级变速器、第1齿轮列和第2齿轮列相互并联地设在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所述输入轴被输入由驱动力源输出的扭矩,所述输出轴输出扭矩,所述无级变速器使变速比连续地变化,所述第1齿轮列在前进行驶的情况下传递扭矩,所述第2齿轮列在后退行驶的情况下传递扭矩,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用传动装置包括第1离合器机构、爪形离合器、第2离合器机构和反转齿轮副,上述第1离合器机构将从上述输入轴经由上述第1齿轮列到上述输出轴的扭矩的传递路径,切换为能够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和不能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上述爪形离合器将在上述输入轴与上述输出轴之间进行扭矩传递的路径,切换为经由上述无级变速器进行扭矩传递的无级变速路径,和经由上述第2齿轮列进行扭矩传递的倒挡用路径,上述第2离合器机构将上述无级变速路径及上述倒挡用路径,均切换为能相对于上述输入轴或上述输出轴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和不能相对于上述输入轴或上述输出轴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上述反转齿轮副设置在将上述输入轴的扭矩传递到上述无级变速路径及上述倒挡用路径中的位置,在上述输入轴与上述无级变速路径之间以及在上述输入轴与上述倒挡用路径之间参与各自扭矩的传递。
另外,本发明可以构成为:上述第1齿轮列构成为利用多个齿轮设定比上述无级变速器的最大变速比大的变速比或比最小变速比小的变速比。
另外,上述爪形离合器构成为,通过使与用于对上述无级变速路径及上述倒挡用路径输入的构件或用于从上述无级变速路径及上述倒挡用路径输出的构件啮合的可动构件,与构成上述无级变速路径的一部分的构件卡合,而能够进行经由上述无级变速路径进行的扭矩传递,且通过使上述可动构件与构成上述倒挡用路径的一部分的构件卡合,能够经由上述倒挡用路径进行扭矩传递。
另外,上述第1离合器机构及第2离合器机构可以分别由1个离合器构成。
此外,上述第1离合器机构及第2离合器机构可以分别由摩擦离合器构成。
并且,在将上述爪形离合器设置在对上述无级变速路径和上述倒挡用路径进行切换而向上述输出轴传递扭矩的位置的情况下,上述反转齿轮副构成为利用配置在与上述输入轴同一轴线上的1个驱动齿轮,兼用作在上述输入轴与上述无级变速路径之间传递扭矩的齿轮副中的任一方齿轮,和在上述输入轴与上述倒挡用路径之间传递扭矩的齿轮副中的任一方齿轮。
另一方面,上述第1离合器机构设置在上述输入轴与上述第1齿轮列之间,上述第1齿轮列与上述输出轴相连结较好。
另外,上述第1离合器机构设置在上述输出轴与上述第1齿轮列之间,上述第1齿轮列与上述输入轴相连结较好。
另外,上述第2离合器机构设置在将上述输入轴的扭矩传递到上述无级变速路径及上述倒挡用路径中的位置较好。
或者,上述第2离合器机构设置在从上述无级变速路径及上述倒挡用路径向上述输出轴传递扭矩的位置较好。
并且,能够将上述爪形离合器设置在将上述输入轴的扭矩切换上述无级变速路径和上述倒挡用路径中地进行传递的位置。
因而,采用本发明,作为从输入轴向输出轴传递扭矩的路径,能够选择经由第1齿轮列的路径、经由第2齿轮列的路径、和经由无级变速器的路径。该情况下的选择用的卡合机构只是第1离合器机构、第2离合器机构及爪形离合器这3个。这样,采用本发明,即使扭矩的传递路径存在选择上的多样性,所需的卡合机构的数量也较少即可。结果,能使装置的整体的结构简化且小型化。特别是,在本发明中,利用1个爪形离合器进行经由无级变速器传递扭矩的路径、与通过经由第2齿轮列传递扭矩而设定后退状态的路径的选择或切换。因此,能够利用所谓的零件的共用化使装置的整体的结构简化且小型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能将由第1齿轮列产生的变速比设定为比由无级变速器产生的最大变速比大或比最小变速比小。因此,能够扩大传动装置整体的变速比的幅度。
另外,在本发明中,分别利用1个离合器构成各离合器机构,从而能使装置整体的结构更加小型化。并且,利用摩擦离合器构成上述离合器机构,从而能够提高变速控制时的控制响应性。即,在从经由第1齿轮列传递扭矩的状态,切换为经由无级变速器传递扭矩的状态以及经由第2齿轮列传递扭矩的状态的情况下,将各摩擦离合器过渡性地控制为滑移状态,能够进行使担任扭矩的传递的离合器机构逐渐轮换的所谓离合器·至·离合器变速。因此,能够提高进行入库移动等时的变速控制中的控制响应性,且能减小变速时的冲击。
并且,在本发明中,将爪形离合器配置在输出轴侧,从而能够利用1个驱动齿轮兼用作从输入轴向无级变速路径传递扭矩的齿轮副中的任一方齿轮,和从输入轴向倒挡用路径传递扭矩的齿轮副的任一方齿轮。因此,能够利用构成无级变速路径及倒挡用路径的反转齿轮副及齿轮列中的所谓的零件的共用化,来使传动装置整体的结构更加简化以及小型化。
另一方面,通过将各离合器机构、爪形离合器设置在从输入侧即输入轴传递扭矩的位置,作用于各离合器机构、爪形离合器的扭矩不会成为被减速作用增大了的扭矩。因此,能使各离合器机构、爪形离合器为小容量且小型的结构。
相对于此,在将各离合器机构、爪形离合器设置在向输出侧即输出轴传递扭矩的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离合器机构、爪形离合器中的输入侧与输出侧的转速的差较小,从而能够抑制各离合器机构的滑移,提高耐久性。另外,能使爪形离合器的所谓的同步性能提高而使卡合及释放顺利地进行。因此,能够代替同步器等具有同步功能的零件,来采用不特别具有同步用的机构的啮合离合器,使装置的整体的成本变得便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车辆用传动装置的第1具体例的简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该爪形离合器的结构的简图。
图3是一并表示第1离合器机构、第2离合器机构和爪形离合器的动作状态的图表。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2具体例的简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3具体例的简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4具体例的简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5具体例的简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6具体例的简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7具体例的简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8具体例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车辆用传动装置是用于将由发动机或电动机等驱动力源输出的动力传递到驱动轮的传动装置,且是具有变速功能的传动装置。即,是通常称为transmission(变速器)或transaxle(变速驱动桥)的装置。特别是,在本发明中成为对象的装置是在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以彼此并联排列的方式设置无级变速器和规定的变速比(齿数比)的齿轮列的传动装置。作为无级变速器,能够应用以往公知的带式的无级变速器、环形无级变速器。带式无级变速器适合装设在FF车(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中的传动装置。环形无级变速器适合装设在FR车(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车)中的传动装置。
另外,总之,齿轮列是能够从输入轴向输出轴传递扭矩的齿轮即可,在本发明中,形成为利用齿轮列来设定不能利用无级变速器设定的变速比的结构。因而,通过使多个齿轮啮合而构成齿轮列。并且,将该齿数比(齿数的比)构成为能设定比利用无级变速器设定的最大变速比大的变速比或比最小变速比小的变速比。另外,为了不使车辆起步时的大扭矩施加于无级变速器,优选将齿轮列构成为能够设定比利用无级变速器设定的最大变速比大的变速比。另外,为了降低行驶中的驱动力源的转速而使油耗降低,优选将齿轮列构成为能够设定比利用无级变速器设定的最小变速比小的变速比。
在图1中表示该种传动装置的具体例。这里表示的例子是构成为适合FF车的例子。因而,采用带式的无级变速器来作为无级变速器1。另外,驱动力源由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内燃机(Eng;发动机)2构成。
带锁止离合器的变矩器3与发动机2的输出轴(曲轴)(未图示)相连结。该变矩器3是以往广泛公知的结构。详细而言,对于与前盖4一体的泵轮5,涡轮6与该泵轮5相对配置。另外,在上述泵轮5与涡轮6之间配置有借助未图示的单向离合器保持的导向器(日文:ステータ)7。另外,与涡轮6一体旋转的锁止离合器8与前盖4的内表面相对配置。并且,依据夹着该锁止离合器8的两侧的压力差,使锁止离合器8进行卡合·释放动作。即,锁止离合器8构成为与前盖4的内表面相接触而成为传递扭矩的卡合状态,另外相反,锁止离合器8与前盖4的内表面分开而成为将扭矩的传递切断的释放状态。并且,输入轴9与涡轮6相连结。
起步用的主动齿轮10与输入轴9嵌合为能够旋转。另外,使该主动齿轮10与输入轴9相连结且解除该连结的第1离合器机构C1设置在与输入轴9相同的轴线上。总之,该第1离合器机构C1只要能连结主动齿轮10和输入轴9即可,所以能够利用摩擦离合器、啮合离合器或单向离合器等来构成。但是,在该图1所示的例子中,为了能够进行在后面说明的所谓离合器·至·离合器变速,且为了简化结构,利用摩擦离合器构成第1离合器机构C1。该情况下的第1离合器机构C1可以由多板式或单板式的摩擦离合器构成,且也可以由干式或湿式的摩擦离合器构成。此外,倒挡主动齿轮11以与输入轴9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输入轴9上。因而,在该图1所示的例子中,从变矩器2侧依次配置主动齿轮10、第1离合器机构C1和倒挡主动齿轮11。
带式的无级变速器1中的主带轮(主动带轮)12相对于输入轴9沿半径方向偏置配置。并且,在与该主带轮12一体旋转的第一轴13上安装有与倒挡主动齿轮11啮合的副从动齿轮14。即,构成为使第一轴13的旋转方向相对于输入轴9反转。
与上述的输入轴9平行地配置有输出轴15。该输出轴15用于将扭矩输出到作为终减速机构的前差速器16。详细而言,与前差速器16中的内齿轮17啮合的输出齿轮18安装为与输出轴15一体旋转。另外,与上述的主动齿轮10啮合的起步用的从动齿轮19安装为与输出轴15一体旋转。即,能够从输入轴9经由第1离合器机构C1、主动齿轮10及从动齿轮19向输出轴15传递扭矩。上述主动齿轮10及从动齿轮19是用于在车辆沿前进方向起步时传递扭矩的所谓的起步用传动机构,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1齿轮列。并且,将上述主动齿轮10与从动齿轮19之间的齿数比(变速比)设定为比能利用无级变速器1设定的最大变速比(最低速侧的变速比)大的变速比(低速侧的变速比)。
中间轴20能旋转地与输出轴15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并且,在输出轴15与中间轴20之间即在向输出轴15传递扭矩的位置,配置有将上述的输出轴15与中间轴20连结为能够传递扭矩且将该连结解除的第2离合器机构C2。因而,总之,该第2离合器机构C2只要能将上述输出轴15与中间轴20选择性地连结即可,所以能与上述的第1离合器机构C1相同地利用摩擦离合器、啮合离合器或单向离合器等构成。但是,在该图1所示的例子中,为了能够进行在后面说明的所谓的离合器·至·离合器变速,且为了简化结构,利用多板式或单板式且干式或湿式的摩擦离合器构成。
在该中间轴20与上述的输入轴9之间设置有倒挡用传动机构。由上述的主动齿轮10和从动齿轮19构成的起步用传动机构构成为,在从输入轴9向输出轴15传递扭矩时,使输出轴15沿与输入轴9相反的方向旋转。相对于此,该倒挡用传动机构构成为在从输入轴9向中间轴20传递扭矩时,使中间轴20沿与输入轴9相同的方向旋转。即,与安装在输入轴9上的倒挡主动齿轮11啮合而旋转的空转齿轮21,在输入轴9与中间轴20之间以与上述输入轴9及中间轴20平行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地配置。此外,与该空转齿轮21啮合的倒挡从动齿轮22旋转自如地安装在中间轴20上。因而,上述倒挡主动齿轮11、空转齿轮21及倒挡从动齿轮2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2齿轮列。另外,经由上述的倒挡主动齿轮11、空转齿轮21及倒挡从动齿轮22向输出轴15传递扭矩的路径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倒挡用路径。并且,上述的倒挡主动齿轮11和空转齿轮21在输入轴9与倒挡用路径之间成为参与扭矩的传递的齿轮副,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反转齿轮副。
设置有使倒挡从动齿轮22与中间轴20相连结且将该连结解除的爪形离合器23。该爪形离合器23是能够切换成卡合状态和释放状态,且不能设定成这2种状态的中间状态即伴有滑移地传递扭矩的状态的啮合离合器。例如是利用花键进行卡合的离合器,在图2中示意地表示其结构的一例。如图2所示,分别在外周面上形成有花键的轴套(日文:ハブ)24及轴套25成为一体地设置在与中间轴20及与该中间轴20嵌合的倒挡从动齿轮22,上述轴套24及轴套25彼此接近地配置。并且,与上述轴套24及轴套25花键嵌合的可动构件即套筒26配置为能在上述轴套24及轴套25的外周侧沿轴线方向滑动。因而,爪形离合器23构成为通过使该套筒26脱离任一方的轴套24或轴套25,而将中间轴20与倒挡从动齿轮22的连结解除。而且,爪形离合器23构成为通过使套筒26与两方的轴套24及轴套25花键嵌合,而将中间轴20与倒挡从动齿轮22连结成能够传递扭矩。另外,爪形离合器23的套筒26沿轴线方向的移动利用未图示的适当的促动器来进行较好。
上述的无级变速器1如以往公知的那样,包括作为驱动侧构件的主带轮12、作为从动侧构件的次级带轮27、和绕挂在上述主带轮12及次级带轮27上的带28。并且,主带轮12及次级带轮27构成为通过使绕挂有带28的槽的宽度变化为扩大或缩窄,来使带28的绕挂半径在大小上变化。即,使绕挂有带28的槽宽度变化而使变速比连续地变更。
如上所述,主带轮12相对于输入轴9沿主带轮12的半径方向偏置地配置。并且,与主带轮12一体的第一轴13以能经由与输入轴9安装为一体的倒挡主动齿轮11和与第一轴13安装为一体且与倒挡主动齿轮11啮合的副从动齿轮14,向输入轴9传递动力的方式被连结。因而,上述倒挡主动齿轮11和副从动齿轮14在输入轴9与无级变速路径之间成为参与扭矩的传递的齿轮副,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反转齿轮副。
另一方面,次级带轮27配置为该次级带轮27的旋转中心轴线与上述的主带轮12的旋转中心轴线平行。并且,具有沿该次级带轮27的旋转中心轴线设置的第二轴29。该第二轴29配置在与上述的输出轴15及中间轴20同一轴线上。
在第二轴29的与中间轴20相对的一侧的前端,设置有与上述的爪形离合器23中的轴套24及轴套25相同的轴套30。即,构成为利用上述的爪形离合器23将第二轴29和中间轴20选择性地连结。即,爪形离合器23构成为通过使套筒26与中间轴20上的轴套24和第二轴29上的轴套30花键嵌合,而将第二轴29和中间轴20连结为能够传递扭矩。而且,爪形离合器23构成为通过使套筒26脱离任一方轴套30或轴套24,而将第二轴29与中间轴20的连结解除。
另外,如图2所示,爪形离合器26处的3个轴套24、轴套25及轴套30的排列是,中间轴20的轴套24配置在中央,在该轴套24的左右两侧配置有第二轴29的轴套30和倒挡从动齿轮22的轴套25。因而,能够将使套筒26位于其可动范围内的中央而只与中间轴20上的轴套24嵌合,并且脱离了两侧的轴套30及轴套25的状态形成为空挡状态。
如上所述,从输入轴9经由无级变速器1到达轴套30的扭矩传递路径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无级变速路径。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套筒26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可动构件”,轴套24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输入用的构件”或“输出用的构件”。并且,轴套25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构成倒挡用路径的一部分的构件”,轴套3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构成无级变速路径的一部分的构件”。因而,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爪形离合器23设置在从无级变速路径及倒挡用路径向输出轴15传递扭矩的位置。
另外,上述的无级变速路径中的倒挡主动齿轮11和副从动齿轮14可以设定为不会产生增减速作用的齿数比,或者也可以是产生增速作用或减速作用的齿数比。在利用上述倒挡主动齿轮11和副从动齿轮14产生增速作用或减速作用的情况下,将作为起步用传动机构的上述的主动齿轮10与从动齿轮19的齿数比设定为如下的变速比,即,比利用由倒挡主动齿轮11和副从动齿轮14产生的齿数比以及由无级变速器1设定的最大变速比求得的变速比大的变速比。
在沿前进方向起步以及进行后退行驶的情况下,本发明的上述的传动装置进行控制,以经由与无级变速器1并联设置的上述的起步用传动机构或倒挡用传动机构向输出轴15传递扭矩。并且,当在车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的状态下进行前进行驶的情况下,控制为经由具有无级变速器1的扭矩传递路径从输入轴9向输出轴15传递扭矩。例如在利用未图示的换挡装置选择驱动位置(变速范围)时,第1离合器机构C1处于卡合状态,且第2离合器机构C2处于释放状态。在该情况下,当车辆停止等车速为规定的车速以下的情况下,使爪形离合器23以设定后退级的状态进行动作。即,使套筒26移动到图1及图2的右侧,使倒挡从动齿轮22与中间轴20相连结。
在图3中一并表示上述那样的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的动作状态。另外,在图3中“ON”表示卡合,“OFF”表示释放。关于爪形离合器23,“R”表示在设定后退状态的位置进行动作,“F”表示在设定前进状态的位置进行动作。另外,在图3中一并表示经由无级变速器1传递驱动扭矩的状态以及后退行驶时的状态。
在沿前进方向起步时,如上述那样地设定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从而将发动机2输出的扭矩经由输入轴9及第1离合器机构C1传递到主动齿轮10、倒挡主动齿轮11及无级变速器1的主带轮12。在该情况下,倒挡主动齿轮11的扭矩经由空转齿轮21、倒挡从动齿轮22及爪形离合器23传递到中间轴20。但是,由于第2离合器机构C2被释放,所以扭矩不会从中间轴20传递到输出轴15。另外,扭矩也会从无级变速器1的主带轮12经由带28传递到次级带轮27。但是,爪形离合器23处于设定后退级的状态,无级变速器1与中间轴20分开。因此,扭矩不会从无级变速器1传递到中间轴20、输出轴15。结果,输出到输入轴9的扭矩从主动齿轮10经由与该主动齿轮10啮合的从动齿轮19传递到输出轴15。并且,扭矩从该输出轴15经由输出齿轮18输出到差速器16。
因而,沿前进方向起步时的变速比成为与作为起步用传动机构的主动齿轮10与从动齿轮19的齿数的比即齿数比相对应的变速比。该变速比是比能利用无级变速器1设定的最大变速比大的变速比。因此,采用本发明的上述的传动装置,能使起步时的驱动力充分增大。并且,该驱动力不会经由无级变速器1,所以不必使无级变速器1的传递扭矩容量特别增大。详细而言,不必将夹持带28的夹压力特别提高。因此,能够抑制或防止动力损失增大或耐久性下降。
起步后,当车速达到预先设定的规定的车速时,输出到输入轴9的驱动扭矩代替经由起步用传动机构地经由无级变速器1传递到输出轴15。该情况下的传递驱动扭矩的路径的切换按照如下方式进行。首先,使爪形离合器23的套筒26移动到图1及图2的左侧,即,设定前进状态的位置“F”。即,将倒挡从动齿轮22与中间轴20的连结解除,并且使无级变速器1的第二轴29与中间轴20相连结。在该情况下,第2离合器机构C2成为释放状态,中间轴20与输出轴15的连结被切断,所以扭矩不会特别施加于爪形离合器23。因此,套筒26能沿轴线方向移动,特别是无障碍地脱离倒挡从动齿轮22的轴套25。在该情况下,从发动机2向无级变速器1传递扭矩而使次级带轮27旋转。但是,中间轴20如上所述处于能自如旋转的状态,未被施加扭矩,所以套筒26向第二轴29侧移动而容易地与该轴套30花键嵌合。
并且,在如上述那样切换了爪形离合器23的状态下,第1离合器机构C1被释放,且第2离合器机构C2被卡合。在该情况下,利用起步用传动机构设定的变速比与由无级变速器1产生的变速比不同。结果,随着对卡合而传递扭矩的离合器机构进行切换,使发动机转速下降。因而,在将第1离合器机构C1释放且使第2离合器机构C2卡合的情况下,过渡性地对上述第1离合器机构C1及第2离合器机构C2进行滑移控制。即,使第2离合器机构C2的卡合压力慢慢增大而使该传递扭矩容量逐渐增大。并且,使第1离合器机构C1的卡合压力慢慢下降而使该传递扭矩容量逐渐减少。该控制是以往作为所谓的离合器·至·离合器控制而被公知的控制。通过执行该离合器·至·离合器控制,使输出轴15的扭矩平滑地变化,能够避免或抑制变速冲击、不舒服感的产生。
另一方面,在后退行驶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使第1离合器机构C1处于释放状态,且使第2离合器机构C2处于卡合状态。另外,使爪形离合器23动作到设定后退级的位置“R”。因而,不从输入轴9向主动齿轮10传递扭矩,不发生经由起步用传动机构进行的驱动扭矩的传递。另外,通过使爪形离合器23处于设定后退级的状态,使无级变速器1与中间轴20及输出轴15分开。因此,不发生经由无级变速器1进行的向输出轴15的驱动扭矩的传递。即,在后退状态下,输入轴9的扭矩经由倒挡主动齿轮11、空转齿轮21、倒挡从动齿轮22及爪形离合器23传递到中间轴20。并且,第2离合器机构C2卡合,从而从中间轴20向输出轴15传递驱动扭矩,经由输出齿轮18将扭矩输出到差速器16。在该情况下,由于倒挡用传动机构具有上述的空转齿轮21,所以输入轴9与输出轴15的旋转方向相同。该情况下的旋转方向与经由起步用传动机构、无级变速器1传递了扭矩的情况下的输出轴15的旋转方向相反。因而,车辆后退行驶。
这里,将上述的沿前进方向起步的情况下的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的卡合·释放的状态,与后退行驶的情况下的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的卡合·释放的状态进行对比。在沿前进方向起步时,能使爪形离合器23动作到设定后退级的位置“R”。因此,在沿前进方向起步的情况下以及进行后退行驶的情况下,仅是第1离合器机构C1与第2离合器机构C2的卡合及释放的状态彼此相反。因而,采用上述的传动装置,在反复进行前进和后退的所谓的入库移动的情况下,能够执行使第1离合器机构C1与第2离合器机构C2交替卡合及释放的离合器·至·离合器控制。即,能够不伴有爪形离合器23的卡合状态的切换地完成变速控制。因此,能够迅速地变速,防止或抑制所谓的换挡滞后或控制响应性的变差。另外,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传动装置的选择性地进行扭矩的传递及切断的卡合机构只为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共3个,数量较少。因此,能够简化整体的结构,且能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特别是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从第1离合器机构C1经由作为起步用传动机构的主动齿轮10及从动齿轮19将扭矩传递到输出轴15。因而,被减速作用放大前的扭矩施加于第1离合器机构C1。即,第1离合器机构C1要求的传递扭矩容量较小即可。因此,能使第1离合器机构C1小型化,且能提高第1离合器机构C1的耐久性。另外,将第2离合器机构C2与输出轴15配置在同一轴上。结果,起步后,在车速到达了规定的车速时,在使第2离合器机构C2卡合的情况下,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成为最大变速比,第2离合器机构C2中的输入侧的转速与输出侧的转速的差减小。因此,能够减少第2离合器机构C2的滑移而提高耐久性。这在入库移动时也是同样的。即,起步时的变速比与后退级的变速比没有很大不同。因此,即使在进行入库移动时反复进行第2离合器机构C2的卡合及释放,该第2离合器机构C2中的过渡性的滑移也较少,能够提高第2离合器机构C2的耐久性。
此外,上述的起步用传动机构的变速比及倒挡用传动机构的变速比与无级变速器1的最大变速比没有很大不同。而且,爪形离合器23与输出轴15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在将第2离合器机构C2释放的状态下切换卡合及释放的状态。因而,在驱动侧与从动侧的转速的差较小且作用的扭矩较小的状态下,切换爪形离合器23的卡合及释放的状态。因此,在爪形离合器23中,通过使套筒26沿卡合方向移动,易于使驱动侧的转速与从动侧的转速一致。换言之,爪形离合器23的同步性能变得良好。因此,不用同步器等同步用的机构就能构成爪形离合器23,进而能使装置便宜。另外,上述的爪形离合器23构成为通过使套筒26沿轴线方向移动而设定后退级,或者能够进行经由了无级变速器1的驱动扭矩的传递。因而,1个爪形离合器23具有用于设定后退级的机构和用于设定无级变速状态的机构这2个功能。因此,采用本发明的上述的传动装置,能够减少所需的零件件数而使整体的结构简化以及小型化。
并且,在该图1所示的结构中,利用1个倒挡主动齿轮21兼用作与副从动齿轮14啮合且在输入轴9与无级变速器1的第一轴13之间传递扭矩的齿轮和借助空转齿轮21与倒挡从动齿轮22啮合且在输入轴9与倒挡用传动机构之间传递扭矩的齿轮。因此,能够谋求构成无级变速路径及倒挡用路径的零件的共用化,结果,能使传动装置整体的结构更加简化以及小型化。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传动装置的另一结构例。上述的第1离合器机构C1能够进行经由起步用传动机构进行的扭矩的传递,或者用于将该扭矩的传递切断。另外,第2离合器机构C2能够进行经由倒挡用传动机构进行的扭矩的传递,或者用于将该扭矩的传递切断。此外,爪形离合器23用于对经由无级变速器1的扭矩的传递与经由倒挡用传动机构的扭矩的传递进行切换。因而,上述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只要产生该功能,则配置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配置,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变更。
例如图4所示的结构是除了第1离合器机构C1以外,将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与输入轴9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例子。详细而言,在输入轴9的延长线上依次配置有中间轴20和副轴31。该副轴31用于使向无级变速器1传递的扭矩的方向反转,该副轴31安装为与副主动齿轮32一体旋转。并且,在输入轴9与中间轴20之间,即,在将输入轴9的扭矩传递到无级变速路径及倒挡用路径中的位置配置有第2离合器机构C2。即,在利用无级变速器1设定前进行驶时的变速比的情况下以及进行后退行驶的情况下,利用第2离合器机构C2将输入轴9与中间轴20连结。
另外,倒挡主动齿轮11能旋转地与中间轴20嵌合。并且,设置有将该倒挡主动齿轮11与中间轴20连结为能够传递扭矩,且将该连结解除的爪形离合器23。该爪形离合器23配置在中间轴20的前端侧(副轴31侧)。并且,在解除了倒挡主动齿轮11与中间轴20的连结的情况下,能将中间轴20和副轴31连结为能够传递扭矩。该具体的结构与上述的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因而,在该图4所示的结构中,爪形离合器23设置在将输入轴9的扭矩传递到无级变速路径及倒挡用路径中的位置。另外,在该图4所示的结构中,轴套24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输入用的构件”。
在该图4所示的结构中,无级变速器1的主带轮12也相对于副轴31即输入轴9沿半径方向偏置。并且,在与该主带轮12一体旋转的第一轴13上安装有副从动齿轮14,且与该副从动齿轮14啮合的副主动齿轮32安装在副轴31上。即,构成为使第一轴13的旋转方向与输入轴9相反。
另一方面,无级变速器1的次级带轮27与输出轴15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并且,与该次级带轮27一体旋转的第二轴29和输出轴15连结为彼此一体旋转。另外,在第二轴29或输出轴15上安装有倒挡从动齿轮22和起步用传动机构中的从动齿轮19。其他结构基本上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因而在图4中标注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4所示,即使在构成了本发明的传动装置的情况下,通过使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如上述的图3所示地卡合·释放,也能设定比由无级变速器1产生的最大变速比大的变速比的起步状态、使用了无级变速器1的无级变速状态、以及经由倒挡用传动机构传递驱动扭矩的后退状态。即,通过使第1离合器机构C1卡合且将第2离合器机构C2释放,利用作为起步用传动机构的主动齿轮10及从动齿轮19将输入轴9和输出轴15连结为能够传递扭矩。因而,设定比由无级变速器1产生的最大变速比大的变速比,能够以与该变速比相对应的大驱动力起步。在该情况下,即使爪形离合器23向设定后退级的位置“R”侧动作,由于将第2离合器机构C2释放,所以不会从输入轴9向倒挡用传动机构传递扭矩。因此,不会发生联锁。倒不如(日文:むしろ)使爪形离合器23向设定后退级的位置“R”动作,在该状态下将第1离合器机构C1释放,且使第2离合器机构C2卡合,从而能从起步状态向后退状态迅速换挡。即,进行入库移动时的变速响应性变得良好。
另外,在起步状态下,使爪形离合器23向前进行驶的位置“F”动作,在该状态下执行将第1离合器机构C1释放且使第2离合器机构C2卡合的离合器·至·离合器变速,从而能够从变速比较大的起步状态切换为利用无级变速器1使变速比连续变化的无级变速状态。在该情况下,也能防止或抑制控制的响应滞后。
能这样构成且动作的图4所示的结构,也能获得与如上述的图1所示地构成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特别是,在该图4所示的结构中,由于将第2离合器机构C2配置在输入轴9侧,所以放大到从输入轴9输入的扭矩以上的扭矩不会施加于第2离合器机构C2。因而,与上述的图1所示的结构相比,能使第2离合器机构C2为小容量且为小型的结构。这在爪形离合器23中也是同样的,在驱动状态下施加于爪形离合器23的扭矩成为从输入轴9传递的扭矩,变速后放大了的扭矩不会施加于爪形离合器23。因此,能使爪形离合器23为小容量且为小型的结构。
图5所示的结构是将图1所示的结构中的第2离合器机构C2及反转齿轮副配置在输入轴9侧,并进行了相应的变更的例子。换言之,是将图4所示的结构中的爪形离合器23配置在输出轴15侧,并施加了相应的变更的例子。因而,在第2离合器机构C2与爪形离合器23之间夹设有作为倒挡用传动机构的倒挡主动齿轮11、空转齿轮21及倒挡从动齿轮22。因此,未设置在上述的图4所示的结构中使用的副轴31。详细而言,在利用第2离合器机构C2与输入轴9相连结的中间轴20上安装有倒挡主动齿轮11。并且,在相对于中间轴20偏置配置的第一轴13上安装有与该倒挡主动齿轮11啮合的副从动齿轮14。即,在该图5所示的结构中,倒挡主动齿轮11兼用作上述的副主动齿轮32,相应地使齿轮的数量减少。另外,也可以说副主动齿轮32兼用作倒挡主动齿轮11。
爪形离合器23配置在相互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第二轴29与输出轴15之间。另外,借助空转齿轮21与倒挡主动齿轮11连结的倒挡从动齿轮22与输出轴15嵌合而能旋转地被支承。夹着与该输出轴15成为一体的轴套24在一方配置有安装于第二轴29的轴套30,且在另一方配置有与倒挡从动齿轮22成为一体的轴套25。与这些轴套24、轴套30及轴套25花键嵌合的套筒26沿轴线方向移动,从而使倒挡从动齿轮22与输出轴15相连结,或者使第二轴29与输出轴15相连结。其他结构基本上与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因而在图5中标注与图4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在如该图5所示地构成的传动装置中,使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如在上述的图3中一并表示的那样卡合·释放,从而能够设定可获得大驱动力的起步状态、经由无级变速器1传递驱动扭矩的无级变速状态、以及经由倒挡用传动机构传递驱动扭矩的后退状态。即,在沿前进方向起步时,使第1离合器机构C1卡合且将第2离合器机构C2释放。结果,输入轴9借助主动齿轮10、第1离合器机构C1及从动齿轮19,即,借助起步用传动机构与输出轴15相连结。并且,倒挡用传动机构及无级变速器1与输入轴9被切断。因而,能够利用起步用传动机构设定比由无级变速器1产生的最大变速比大的变速比,以与该变速比相对应的大驱动力起步。在该情况下,在使爪形离合器23向设定后退级的位置“R”侧动作时,以该状态将第1离合器机构C1释放,且使第2离合器机构C2卡合,从而能从起步状态向后退状态迅速换挡。因此,进行入库移动时的响应性变得良好。
相对于此,在起步状态下,使爪形离合器23向前进行驶的位置“F”动作,在该状态下执行将第1离合器机构C1释放且使第2离合器机构C2卡合的离合器·至·离合器变速,从而能从变速比大的起步状态切换为利用无级变速器1使变速比连续变化的无级变速状态。在该情况下,也能防止或抑制控制的响应滞后。
能如该图5所示地构成且如上述那样地动作的传动装置,也能获得与如图1或图4所示那样地构成的传动装置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特别是在该图5所示的结构中,如上所述,能够减少齿轮的数量。即,能与上述的图1所示的结构同样,能够利用1个倒挡主动齿轮21兼用作与副从动齿轮14啮合且在输入轴9及中间轴20与无级变速器1的第一轴13之间传递扭矩的齿轮和借助空转齿轮21与倒挡从动齿轮22啮合且在输入轴9及中间轴20与倒挡用传动机构之间传递扭矩的齿轮。因此,能使装置的整体的结构简化且小型化。
另外,在该图5所示的结构中,在如上述那样地切换爪形离合器23的动作状态的情况下,即,在使套筒26沿轴线方向移动而与第二轴29侧的轴套30或倒挡从动齿轮22侧的轴套25嵌合,或者解除该嵌合的情况下,使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成为最大变速比或者接近最大变速比的变速比,从而能够减小输出轴15与第二轴29的转速差,或者输出轴15与倒挡从动齿轮22的转速差。因此,能与上述的图1所示的结构的传动装置的情况同样地,提高爪形离合器23的所谓的同步性能,进而能够避免采用同步器等昂贵且复杂的零件。
图6所示的结构是将图1所示的结构中的爪形离合器23及反转齿轮副配置在输入轴9侧,并进行了相应的变更的例子。换言之,是将图4所示的结构中第2离合器机构C2配置在输出轴15侧,并进行了相应的变更的例子。在该图6所示的结构中,倒挡主动齿轮11与输入轴9嵌合且能旋转地被支承。因此,借助空转齿轮21与该倒挡主动齿轮11相连结的倒挡从动齿轮22安装为与第二轴29一体旋转。另外,输出轴15与该第二轴29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并且,在上述第二轴29与输出轴15之间设置有第2离合器机构C2。
另一方面,在输入轴9的延长线上配置有副轴31。另外,安装在该副轴31上的副主动齿轮32与安装在第一轴13上的副从动齿轮14啮合。并且,在输入轴9与副轴31之间设置有爪形离合器23。即,通过使套筒26向图6的右侧移动,使该套筒26与设于输入轴9的轴套24和设于倒挡主动齿轮11的轴套25花键嵌合,将输入轴9与倒挡主动齿轮11相连结。另外,通过使套筒26向图6的左侧移动,使该套筒26与设于输入轴9的轴套24及设于第一轴13的轴套30花键嵌合,将输入轴9与第一轴13相连结。其他结构基本上与图1或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因而在图6中标注与图1或图4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该图6所示的结构如上所述是在第2离合器机构C2或爪形离合器23的位置上图1或图4所示的结构不同,且实施了相应的变更的结构。因此,通过使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如图3所示地卡合及释放,能够与上述的各具体例的传动装置相同地设定驱动扭矩大的沿前进方向的起步状态、使用了无级变速器1的无级变速状态、以及经由倒挡用传动机构传递驱动扭矩的后退状态。
简单说明下,在沿前进方向起步的情况下,使第1离合器机构C1卡合,且将第2离合器机构C2释放。结果,输入轴9借助主动齿轮10、第1离合器机构C1及从动齿轮19,即,借助起步用传动机构与输出轴15相连结。另外,倒挡用传动机构及无级变速器1被爪形离合器23或第2离合器机构C2切断与输入轴9的连结。因而,能够利用起步用传动机构设定比由无级变速器1产生的最大变速比大的变速比,以与该变速比相对应的大驱动力起步。在该情况下,将第2离合器机构C2释放,从而能使爪形离合器23向设定后退级的位置“R”侧动作。并且,在该状态下将第1离合器机构C1释放,且使第2离合器机构C2卡合,从而能从起步状态向后退状态迅速地换挡。因而,在进行入库移动时的响应性变得良好。
相对于此,在起步状态下,能使爪形离合器23向前进行驶的位置“F”动作。并且,在该状态下执行将第1离合器机构C1释放且使第2离合器机构C2卡合的离合器·至·离合器变速,从而能从变速比大的起步状态切换为利用无级变速器1使变速比连续变化的无级变速状态。因而,在该情况下,也能防止或抑制控制的响应滞后。
如该图6所示地构成且如上述那样地动作的传动装置,也能获得与如上述的图1或图4所示地构成的传动装置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从起步状态切换为使用无级变速器1的无级变速状态的情况下、从起步状态切换为后退状态的情况下,第2离合器机构C2的卡合或释放的状态变更。但是,这种切换的时刻的输出轴15与第二轴29的转速差或者输出轴15与倒挡从动齿轮22的转速差较小。因此,在该图6所示的结构中,与如图1所示地构成的情况相同,第2离合器机构C2的卡合或释放的状态发生切换时的过渡性的滑移减少。因而,对第2离合器机构C2的耐久性的提高是有利的。
图7所示的结构是将上述的图1所示的结构中的设置在输入轴9侧的构件设置在输出轴15侧,且将设置在输出轴15侧的构件设置在输入轴9侧的例子。换言之,是将上述的图4所示的结构中的第1离合器机构C1与输出轴15设置在同一轴上的例子。因而,主动齿轮10安装为与输入轴9一体旋转。另外,从动齿轮19能旋转地与输出轴15嵌合。并且,第1离合器机构C1构成为使从动齿轮19与输出轴15相连结且将该连结解除。其他结构基本上与图1或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因而在图7中标注与图1或图4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在该图7所示的结构的传动装置中,使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如图3所示地卡合及释放,从而也能够设定驱动力大的起步状态、使用了无级变速器1的无级变速状态、以及经由倒挡用传动机构传递驱动扭矩的后退状态。另外,上述的各状态下的扭矩的传递路径、传递的状态以及用于切换为各状态的作用,与上述具有共用的结构的任一个具体例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另外,该图7所示的结构也能获得与上述具有共用的结构的任一个具体例相同的作用·效果。特别是,若举出图7所示的结构特有的优点,则采用该图7所示的结构,将爪形离合器23配置在输入轴9侧,从而与上述的图4、图6所示的结构同样,变速后放大了的扭矩不会施加于爪形离合器23。因此,能使爪形离合器23为小容量且为小型的结构。另外,由于将第2离合器机构C2设置在输入轴9侧,所以与上述的图4、图5所示的结构相同,放大到从输入轴9输入的扭矩以上的扭矩不会施加于第2离合器机构C2。因此,能使第2离合器机构C2为小容量且为小型的结构。
图8所示的结构是将上述的图7所示的结构中的爪形离合器23配置在输出轴15侧或第二轴29侧,并进行了相应的变更的例子。其他结构基本上与图7所示的结构相同,因而在图8中标注与图7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因而,在该图8所示的结构的传动装置中,用于设定沿前进方向起步用的状态、使用了无级变速器1的无级变速状态、以及经由倒挡用传动机构传递驱动扭矩的后退状态的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的卡合·释放的状态正如图3所示的那样。当形成为这种结构时,施加于爪形离合器23的扭矩成为被变速作用放大了的扭矩,但卡合或释放时的转速差减小。因此,具有爪形离合器23的同步性能变得良好等与如图1、图5或图7所示那样地构成的情况相同的优点。另外,能够谋求由倒挡主动齿轮11(或副主动齿轮32)的共用化而实现的零件件数的削减、装置整体的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即,与上述的图1及图5所示的结构相同,能够利用1个倒挡主动齿轮21兼用作与副从动齿轮14啮合且在输入轴9及中间轴20与无级变速器1的第一轴13之间传递扭矩的齿轮和借助空转齿轮21与倒挡从动齿轮22啮合且在输入轴9及中间轴20与倒挡用传动机构之间传递扭矩的齿轮。
另外,该图8所示的结构的传动装置中的各状态下的扭矩的传递路径、传递的状态以及用于切换为各状态的作用,与上述具有共用的结构的任一个具体例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另外,该图8所示的结构也能获得与上述具有共用的结构的任一个具体例共用的作用·效果。
图9所示的结构是将上述的图1所示的结构中的第1离合器机构C1配置在输出轴15侧,且将爪形离合器23配置在输入轴9侧或主带轮12侧,并进行了相应的变更的例子。换言之,是将图6所示的结构中的第1离合器机构C1配置在输出轴15侧而进行了相应的变更的例子,或者是将图7所示的结构中的第2离合器机构C2配置在输出轴15侧而进行了相应的变更的例子。其他结构基本上与图1或图6或图7所示的结构相同,因而在图9中标注与图1或图6或图7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因而,在该图9所示的结构的传动装置中,用于设定沿前进方向起步用的状态、使用了无级变速器1的无级变速状态、以及经由倒挡用传动机构传递驱动扭矩的后退状态的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的卡合·释放的状态也正如图3所示的那样。另外,各状态下的扭矩的传递路径、传递的状态以及用于切换为各状态的作用,与上述具有共用的结构的任一个具体例相同。并且,该图9所示的结构的传动装置如上所述具有与图6、图7所示的结构共用的结构,所以能够获得与上述图6所示的结构、图7所示的结构的传动装置相同的作用·效果。
图10所示的结构是将图1所示的结构中的第1离合器机构C1配置在输出轴15侧,并且将反转齿轮副配置在输入轴9侧或主带轮12侧,且进行了相应的变更的例子。换言之,是将图7所示的结构中的第1离合器机构C1及爪形离合器23配置在输出轴15侧,进行了相应的变更的例子,或者是将图8所示的结构中的第2离合器机构C2配置在输出轴15侧,进行了相应的变更的例子。其他结构基本上与图1或图7或图8所示的结构相同,因而在图10中标注与图1或图7或图8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因而,在该图10所示的结构的传动装置中,用于设定沿前进方向起步用的状态、使用了无级变速器1的无级变速状态、以及经由倒挡用传动机构传递驱动扭矩的后退状态的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的卡合·释放的状态也正如图3所示的那样。另外,各状态下的扭矩的传递路径、传递的状态以及用于切换为各状态的作用,与上述具有共用的结构的任一个具体例相同。并且,该图10所示的结构的传动装置如上所述具有与图6、图7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能够获得与上述图6所示的结构、图7所示的结构的传动装置相同的作用·效果。
例如能够谋求由倒挡主动齿轮11(或副主动齿轮32)的共用化而实现的零件件数的削减、装置的整体的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即,能与上述的图1、图5及图8所示的结构同样地,利用1个倒挡主动齿轮21兼用作与副从动齿轮14啮合且在输入轴9及中间轴20与无级变速器1的第一轴13之间传递扭矩的齿轮和借助空转齿轮21与倒挡从动齿轮22啮合且在输入轴9及中间轴20与倒挡用传动机构之间传递扭矩的齿轮。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传动装置中,作为从输入轴9向输出轴15传递扭矩的路径,能够选择经由由主动齿轮10和从动齿轮19构成的第1齿轮列(即,起步用传动机构)的路径、经由由倒挡主动齿轮11、空转齿轮21及倒挡从动齿轮22构成的第2齿轮列(即,倒挡用传动机构)的路径(即,倒挡用路径)、以及经由无级变速器1的路径(即,无级变速路径)。该情况下的选择用的卡合机构只是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这3个。因而,采用本发明的传动装置,即使扭矩的传递路径存在选择上的多样性,所需的卡合机构的数量也较少即可。结果,能使传动装置整体的结构简化以及小型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传动装置中,只利用1个爪形离合器23进行上述那样的经由无级变速路径传递扭矩的路径,与经由倒挡用路径传递扭矩从而设定后退状态的路径的选择或切换。因此,能够利用所谓的零件的共用化使传动装置整体的结构简化以及小型化。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传动装置,能够将上述那样的由起步用传动机构产生的变速比设定为比由无级变速器1产生的最大变速比大,或者比由无级变速器1产生的最小变速比小。因此,能够扩大传动装置整体的变速比的幅度。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传动装置,分别利用1个离合器来构成第1离合器机构C1、第2离合器机构C2及爪形离合器23,从而能使传动装置整体的结构更加小型化。并且,利用摩擦离合器构成第1离合器机构C1及第2离合器机构C2,从而能够进行所谓的离合器·至·离合器变速,结果能够提高变速控制中的控制响应性。因此,能够提高例如在进行入库移动时的控制响应性,且能减小变速冲击。
并且,在本发明的传动装置中,在将爪形离合器23配置在输出轴15侧的情况下,能够利用1个齿轮兼用作从输入轴9向无级变速路径传递扭矩的反转齿轮副的驱动齿轮,和从输入轴9向倒挡用路径传递扭矩的反转齿轮副的驱动齿轮。即,能够利用1个倒挡主动齿轮21兼用作与副从动齿轮14啮合且在输入轴9与无级变速器1的第一轴13之间传递扭矩的齿轮,和借助空转齿轮21与倒挡从动齿轮22啮合且在输入轴9与倒挡用传动机构之间传递扭矩的齿轮。因此,能够谋求构成无级变速路径及倒挡用路径的齿轮列中的所谓零件的共用化。结果,能使传动装置整体的结构更加简化以及小型化。
另外,上述的各具体例是使由主动齿轮10及从动齿轮19构成的第1齿轮列所产生的变速比,比利用无级变速器1设定的最大变速比大的例子,总之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利用齿轮列设定不能用无级变速器1设定的变速比。因而,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由第1齿轮列产生的变速比比利用无级变速器1设定的最小变速比小。在那样构成的情况下,当使发动机2以低负荷运转行驶时,能使发动机转速成为比由无级变速器1产生的扭矩传递时低的转速。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油耗。另外,第1齿轮列也可以构成为能选择性地设定多个变速比。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用传动装置,该车辆用传动装置将无级变速器、第1齿轮列和第2齿轮列相互并联地设在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所述输入轴被输入由驱动力源输出的扭矩,所述输出轴输出扭矩,所述无级变速器使变速比连续地变化,所述第1齿轮列在前进行驶的情况下传递扭矩,所述第2齿轮列在后退行驶的情况下传递扭矩,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传动装置包括第1离合器机构、爪形离合器、第2离合器机构和反转齿轮副,
所述第1离合器机构将从所述输入轴经由所述第1齿轮列到达所述输出轴的扭矩的传递路径,切换为能够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和不能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
所述爪形离合器将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之间进行扭矩传递的路径,切换为经由所述无级变速器进行扭矩传递的无级变速路径和经由所述第2齿轮列进行扭矩传递的倒挡用路径,
所述第2离合器机构将所述无级变速路径及所述倒挡用路径都切换为能相对于所述输入轴或所述输出轴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和不能相对于所述输入轴或所述输出轴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
所述反转齿轮副设置在将所述输入轴的扭矩传递到所述无级变速路径及所述倒挡用路径的位置,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无级变速路径之间以及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倒挡用路径之间参与各自扭矩的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齿轮列构成为利用多个齿轮设定比所述无级变速器的最大变速比大的变速比或比最小变速比小的变速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形离合器构成为,通过使与用于对所述无级变速路径及所述倒挡用路径进行输入的构件或用于从所述无级变速路径及所述倒挡用路径进行输出的构件啮合的可动构件,与构成所述无级变速路径的一部分的构件卡合,而能够经由所述无级变速路径进行扭矩传递,且通过使所述可动构件与构成所述倒挡用路径的一部分的构件卡合,能够经由所述倒挡用路径进行扭矩传递。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离合器机构及第2离合器机构分别由1个离合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离合器机构及第2离合器机构分别由摩擦离合器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形离合器设置在对所述无级变速路径和所述倒挡用路径进行切换而向所述输出轴传递扭矩的位置,
所述反转齿轮副构成为利用与所述输入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1个驱动齿轮,兼用作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无级变速路径之间传递扭矩的齿轮副中的任一方齿轮和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倒挡用路径之间传递扭矩的齿轮副中的任一方齿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离合器机构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第1齿轮列之间,
所述第1齿轮列与所述输出轴相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离合器机构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1齿轮列之间,
所述第1齿轮列与所述输入轴相连结。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离合器机构设置在将所述输入轴的扭矩传递到所述无级变速路径及所述倒挡用路径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离合器机构设置在从所述无级变速路径及所述倒挡用路径向所述输出轴传递扭矩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形离合器设置在将所述输入轴的扭矩切换到所述无级变速路径和所述倒挡用路径地进行传递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2/063177 WO2013175585A1 (ja) | 2012-05-23 | 2012-05-23 |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34922A true CN104334922A (zh) | 2015-02-04 |
CN104334922B CN104334922B (zh) | 2017-03-15 |
Family
ID=49623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7334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334922B (zh) | 2012-05-23 | 2012-05-23 | 车辆用传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66328B2 (zh) |
EP (1) | EP2853776B1 (zh) |
JP (1) | JP5861778B2 (zh) |
CN (1) | CN104334922B (zh) |
WO (1) | WO2013175585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37619A (zh) * | 2015-03-03 | 2016-09-1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动力传递系统的控制器 |
TWI622506B (zh) * | 2016-08-26 | 2018-05-01 | China Motor Corp | Composite power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CN108730465A (zh) * | 2017-04-25 | 2018-11-0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CN113685527A (zh) * | 2021-09-07 | 2021-11-23 | 芜湖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 | 一种纵置无级变速器 |
CN113700821A (zh) * | 2021-09-07 | 2021-11-26 | 芜湖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 | 纵置无级变速器 |
CN114165573A (zh) * | 2021-12-15 | 2022-03-11 | 芜湖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 | 纵置无级变速器 |
CN114245853A (zh) * | 2019-08-29 | 2022-03-25 | 川崎摩托株式会社 | 多用途车辆的动力单元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784083B1 (ko) * | 2013-06-12 | 2017-10-10 | 도요타 지도샤(주) | 차량의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
JP5928443B2 (ja) * | 2013-12-24 | 2016-06-0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CN106133398B (zh) * | 2014-04-01 | 2019-07-26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Cvt驱动系 |
JP6308911B2 (ja) * | 2014-08-12 | 2018-04-11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 |
WO2017073552A1 (ja) * | 2015-10-30 | 2017-05-04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 |
US9970521B1 (en) | 2016-02-26 | 2018-05-15 | Rodney J. Cook and successors in trust |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11204084B2 (en) * | 2016-04-11 | 2021-12-2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including a layshaft gearset |
US10309506B2 (en) * | 2016-05-16 | 2019-06-0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ultiple-mod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10036433B2 (en) * | 2016-06-14 | 2018-07-3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Clutch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10344810B2 (en) * | 2017-05-05 | 2019-07-09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CVT low oil pressure input clutch fill compensation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90155A (en) * | 1979-12-21 | 1981-07-22 | Toyota Motor Corp | Speed change gear |
US4602525A (en) * | 1984-04-27 | 1986-07-29 | Aisin Warner Kabushiki Kaisha | Continuously variable speed transmission for a vehicle having a forward-reverse changeover mechanism |
JPS6347560A (ja) * | 1986-08-13 | 1988-02-29 | Mazda Motor Corp |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JPS6362960A (ja) * | 1986-09-03 | 1988-03-19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無段変速装置 |
JPH0293162A (ja) * | 1988-09-30 | 1990-04-03 | Nissan Motor Co Ltd | 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
JP2005003018A (ja) * | 2003-06-09 | 2005-01-06 | Suzuki Motor Corp | 無段変速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NL186266C (nl) * | 1982-03-10 | 1990-10-16 | Honda Motor Co Ltd | Overbrenging voor een motorvoertuig. |
JPS58193965A (ja) * | 1982-05-10 | 1983-11-11 | Aisin Seiki Co Ltd | 変速装置 |
JPS6245455U (zh) * | 1985-09-07 | 1987-03-19 | ||
JPH03234960A (ja) * | 1990-02-13 | 1991-10-18 | Nissan Motor Co Ltd | 複合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
DE69618367T2 (de) * | 1995-03-24 | 2002-11-14 | Aisin Aw Co., Ltd. | Stufenloses Getriebe |
US5904633A (en) * | 1995-12-30 | 1999-05-18 | Hyundai Motor Co., Ltd. | Contin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5720686A (en) * | 1996-06-24 | 1998-02-24 |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 Transmission system |
JP4183810B2 (ja) | 1998-10-23 | 2008-11-19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
DE10261989B4 (de) * | 2002-03-22 | 2004-06-09 | Audi Ag | Geschwindigkeits-Wechselgetriebe |
JP3954928B2 (ja) | 2002-08-20 | 2007-08-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
JP4595371B2 (ja) | 2004-04-20 | 2010-12-0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
DE112008001251A5 (de) * | 2007-06-21 | 2010-02-11 |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 Fahrzeuggetriebe mit stufenlos veränderbarer Übersetzung |
DE102009007066A1 (de) * | 2008-02-22 | 2009-08-27 |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 Getriebe, insbesondere Fahrzeuggetriebe, mit kontinuierlich veränderbarer Übersetzung |
JP5548697B2 (ja) * | 2009-11-18 | 2014-07-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JP5325754B2 (ja) * | 2009-12-11 | 2013-10-23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 |
-
2012
- 2012-05-23 JP JP2014516565A patent/JP586177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5-23 US US14/402,768 patent/US936632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5-23 EP EP12877147.4A patent/EP2853776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5-23 WO PCT/JP2012/063177 patent/WO201317558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5-23 CN CN201280073349.7A patent/CN10433492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90155A (en) * | 1979-12-21 | 1981-07-22 | Toyota Motor Corp | Speed change gear |
US4602525A (en) * | 1984-04-27 | 1986-07-29 | Aisin Warner Kabushiki Kaisha | Continuously variable speed transmission for a vehicle having a forward-reverse changeover mechanism |
JPS6347560A (ja) * | 1986-08-13 | 1988-02-29 | Mazda Motor Corp |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JPS6362960A (ja) * | 1986-09-03 | 1988-03-19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無段変速装置 |
JPH0293162A (ja) * | 1988-09-30 | 1990-04-03 | Nissan Motor Co Ltd | 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
JP2005003018A (ja) * | 2003-06-09 | 2005-01-06 | Suzuki Motor Corp | 無段変速機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37619A (zh) * | 2015-03-03 | 2016-09-1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动力传递系统的控制器 |
CN105937619B (zh) * | 2015-03-03 | 2018-06-1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动力传递系统的控制器 |
TWI622506B (zh) * | 2016-08-26 | 2018-05-01 | China Motor Corp | Composite power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CN108730465A (zh) * | 2017-04-25 | 2018-11-0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CN108730465B (zh) * | 2017-04-25 | 2021-06-1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CN114245853A (zh) * | 2019-08-29 | 2022-03-25 | 川崎摩托株式会社 | 多用途车辆的动力单元 |
CN113685527A (zh) * | 2021-09-07 | 2021-11-23 | 芜湖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 | 一种纵置无级变速器 |
CN113700821A (zh) * | 2021-09-07 | 2021-11-26 | 芜湖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 | 纵置无级变速器 |
CN113685527B (zh) * | 2021-09-07 | 2024-01-26 | 芜湖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 | 一种纵置无级变速器 |
CN113700821B (zh) * | 2021-09-07 | 2024-01-30 | 芜湖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 | 纵置无级变速器 |
CN114165573A (zh) * | 2021-12-15 | 2022-03-11 | 芜湖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 | 纵置无级变速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175585A1 (ja) | 2013-11-28 |
US20150087452A1 (en) | 2015-03-26 |
EP2853776A1 (en) | 2015-04-01 |
EP2853776B1 (en) | 2019-10-09 |
JP5861778B2 (ja) | 2016-02-16 |
EP2853776A4 (en) | 2016-10-26 |
US9366328B2 (en) | 2016-06-14 |
CN104334922B (zh) | 2017-03-15 |
JPWO2013175585A1 (ja) | 2016-0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34922A (zh) | 车辆用传动装置 | |
CN104334923A (zh) | 车辆用传动装置 | |
CN102216649B (zh) | 变速器 | |
CN104364558B (zh)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
US8251848B2 (en) | Power split dual input shaft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 |
RU2532312C2 (ru) | Гидропередача с разветвлением мощности | |
US6866606B2 (en)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vehicles | |
CN105745105A (zh) | 自动变速器 | |
CN105143729A (zh) | 车辆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 |
CN105190118A (zh) | 车辆的控制装置以及方法 | |
CN102317652B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CN105283693A (zh) | 车辆的控制装置 | |
CN104334924A (zh) | 无级变速器 | |
CN104334925A (zh)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
JPH10325453A (ja) | 車両用無段変速装置 | |
CN104819255A (zh) | 混合动力车辆用变速器 | |
CN104334926B (zh)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
RU2410587C2 (ru) | Коробка передач | |
RU2460919C2 (ru) | Многодиапазонная бесступенчатая трансмиссия (варианты) | |
CN105164448A (zh) | 动力传递设备 | |
JP4396602B2 (ja) | 車両用変速機 | |
RU2460921C1 (ru) | Бесступенчатая коробка передач (варианты) | |
KR100256587B1 (ko) | 차량용 무단 변속기 | |
JP6825533B2 (ja) |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 |
KR100460903B1 (ko) | 차량용 무단 변속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1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