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02495A - 车辆用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加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02495A CN104302495A CN201380025723.0A CN201380025723A CN104302495A CN 104302495 A CN104302495 A CN 104302495A CN 201380025723 A CN201380025723 A CN 201380025723A CN 104302495 A CN104302495 A CN 1043024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portion
- heat
- generating pipe
- region
- vehicle he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2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99 cor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02 morphoge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120 nichrom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221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 B60H1/222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heaters for heating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H3/04—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 F24H3/0405—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e.g. the heating medium being a resistive element; Heating by direct contact, i.e. with resistive elements, electrodes and fins being bonded together without additional element in-between
- F24H3/0429—For vehic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H3/04—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 F24H3/0405—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e.g. the heating medium being a resistive element; Heating by direct contact, i.e. with resistive elements, electrodes and fins being bonded together without additional element in-between
- F24H3/0429—For vehicles
- F24H3/0435—Structures comprising heat spreading elements in the form of fi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2—Details
- H05B3/06—Heater element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oupling elements or holder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10—He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 H05B3/12—He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2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 H05B3/2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2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 H05B3/2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 H05B3/24—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being self-suppor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2001/2268—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60H2001/2271—Heat exchangers, burners, ignition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17—Manufactur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heater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2—Heaters using heating elements having a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22—Hea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ing gaseous material
- H05B2203/023—Heaters of the type used for electrically heating the air blown in a vehicle compartment by the vehicle heating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加热器,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而设置的板形态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形成发热部,从而既容易制造又能够减小厚度而可以实现小型化,并可通过简单的方法固定支撑部与发热部,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性的车辆用加热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加热器,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而设置的板形态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形成发热部,从而既容易制造又能够减小厚度而可以实现小型化,并可通过简单的方法固定支撑部与发热部,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性的车辆用加热器。
背景技术
加热装置用于提高外部温度,已提出利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装置,且被利用为多种多样的用途。
尤其,在配备于车辆发动机舱内部的加热装置中,承担室内供暖的加热装置中有用于降低发动机温度的热交换介质循环于加热器芯(Heater Core)并加热外部空气,从而对汽车室内供暖。
然而,在发动机中,柴油发动机的热交换率较高,因此与汽油发动机相比,在汽车初始启动时,直到用于冷却发动机的热交换介质被加热为止需要较长时间。
因此,对于配备柴油发动机的车辆而言,在冬季由于初始启动之后热交换介质的加热缓慢,所以存在初期室内供暖性能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曾提出一种利用多样的方式而直接加热吹向室内侧的空气的形态的车辆用空气加热式加热器。
这样的空气加热式加热器具有直接加热空气而可以进一步提高供暖性能的优点,然而随着小型化和高效率化的趋势,在难以确保发动机舱内部的充足的空间的情况下却要占用与加热器的大小一样大的空间,因此可能成为阻碍小型化的原因。
尤其,对于利用镍铬线的筒形加热器(cartridge heater)而言,难以控制温度,且在空气不吹向所述加热器侧的情况下存在过热的隐患,而且可能出现基于高电压的绝缘问题,并存在具有火灾危险性的问题。
并且,日本公开专利2009-255739号提出过利用正温度系数(PTC;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将现有技术中的正温度系数(PTC)加热器示于图1。
在图1中,将空气的流动方向用箭头进行表示,图1所示的正温度系数加热器由如下要素构成:热源部11,由正温度系数元件构成;散热部12,与所述热源部11接触,并用于有效地释放热量;壳体20,包覆端子部、热源部11、散热部12而保护。
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正温度系数加热器而言,虽然在细部构造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然而由于热源部平行于空气流动方向而形成,因此热源部的形成面积对散热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并由此在减小正温度系数加热器的厚度(空气流动方向)方面存在局限性。
尤其对于正温度系数加热器而言,在散热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电气问题,因此需要形成散热部(通常为散热翅片),所以散热部的制造及组装工序繁琐,不仅如此,在散热得不到有效的进行的情况下,正温度系数加热器的整体的耐久性可能会降低。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加热器,其可以使空气的流动顺畅,并可直接加热空气而提高热交换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供暖性能,且可以实现小型化,并易于控制,而且可通过预防过热引起的问题而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加热器,其利用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而设置的板形态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形成发热部,从而既容易制造又能够减小厚度而可以实现小型化,并可通过简单的方法固定支撑部与发热部,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性。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车辆用加热器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部100,具有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而设置的板形态,且包括第一发热区域A110和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所述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一中空部101;发热部200,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而发热;壳体400,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和发热部200的一侧端部,其中,还形成用于将所述发热部200的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固定部501。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00包括:发热管221,包含正温度系数(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元件。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501是一对突出引导部510,所述一对突出引导部510在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一侧面支撑所述发热管221的两端部,并突出为相隔距离沿外侧方向变窄,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为所述发热管221的预定区域对应于所述突出引导部510之间的区域的形态。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221的预定区域形成有朝外侧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12,以使所述突出部212具有能够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而突出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固定部501为用于使所述发热管221的突出部212插入固定的固定槽520。
在此,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212中的通过所述固定槽520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而突出的区域经堵缝(caulking)或折叠,使所述发热管221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221的预定区域形成有朝外侧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12,以使所述突出部212具有能够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而的突出长度,所述第一固定部501为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中空部101,且所述突出部212中的通过第一中空部101贯通第一支撑部100而突出的区域经堵缝(caulking)或折叠,以使所述发热管221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
在此,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221形成有两侧沿着与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110相接的一侧面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11,且所述突出部212形成于所述延伸部211。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00包括:发热管221;引导板222,配备于所述发热管221的内部,并沿着宽度方向形成有多个贯通孔;正温度系数元件223,配备于所述引导板222的贯通孔;阳极板224和阴极板225,分别布置于所述发热管221内部的引导板222两侧。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和发热管221中的一侧面或两侧面涂布有导热层600的状态,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与发热管221固定。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还具有第二支撑部300,所述第二支撑部300包括第二发热区域A310和第二空气流动区域S320,所述第二发热区域A310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而所述第二空气流动区域S320相邻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域A310而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二中空部301,并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且所述第二支撑部300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发热管221的另一侧的第二固定部520,以用于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一同支撑固定所述发热部200的两侧面。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包含延伸形成于所述第一中空部101的边缘的第一百叶窗翅片102而形成。
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本发明的一种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部100,具有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而设置的板形态,且包括第一发热区域A110和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所述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一中空部101;发热部200,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而发热;第二支撑部300,包括第二发热区域A310和第二空气流动区域S320,所述第二发热区域A310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而所述第二空气流动区域S320相邻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域A310而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二中空部301,并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第一固定部501,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而固定所述发热部200的一侧;第二固定部502,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撑部300而固定所述发热管(221)的另一侧,以用于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一同支撑固定所述发热部200的两侧面;壳体400,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第二支撑部300以及发热部200的一侧端部。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00包括:发热管221,包含正温度系数(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元件。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501和第二固定部502均是一对突出引导部510,所述一对突出引导部510在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两侧面支撑所述发热管221的两端部,并突出为相隔距离沿外侧方向变窄,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为所述发热管221的预定区域对应于所述突出引导部510之间的区域的形态。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501和第二固定部502均向宽度方向相隔预定间距而形成多个。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221的预定区域形成有朝两侧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12,以使所述突出部212具有能够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300而突出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固定部501和第二固定部502为用于使所述发热管221的突出部212插入固定的固定槽520。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212中的通过所述固定槽520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300而突出的区域经堵缝(caulking)或折叠,使所述发热管221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300。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221的预定区域形成有朝两侧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12,以使所述突出部212具有能够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300而突出的长度,所述第一固定部501为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中空部101,而所述第二固定部502为所述第二支撑部300的第二中空部301,且所述突出部212中的通过第一中空部101和第二中空部301贯穿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300而突出的区域经堵缝(caulking)或折叠,以使所述发热管221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300。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在高度方向上,所述发热管221形成有两侧沿着与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110和第二发热区域A310相接的两侧面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11,且所述突出部212形成于所述延伸部211。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00包括:发热管221;引导板222,配备于所述发热管221的内部,并沿着宽度方向形成有多个贯通孔;正温度系数元件223,配备于所述引导板222的贯通孔;阳极板224和阴极板225,分别布置于所述发热管221内部的引导板222两侧。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第二支撑部300的第二发热区域A310以及发热管221中的一侧面或两侧面涂布有导热层600的状态,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第二支撑部300与发热管221固定。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百叶窗翅片102,延伸形成于所述第一中空部101的边缘;第二百叶窗翅片302,延伸形成于所述第二中空部301的边缘。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形成为使所述第一中空部101和第二中空部301在预定区域沿空气流动方向相互重叠。
有益效果
据此,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利用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而设置的板形态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形成发热部,从而具有既容易制造又能够减小厚度而可以实现小型化的优点,并可通过简单的方法固定支撑部与发热部,从而具有可提高生产性的优点。
尤其,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形成为一对突出引导部,所述一对突出引导部的相隔具有沿外侧方向变窄,或者,使所述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就是固定槽,并在发热管形成突出部,从而通过简单的紧固工序即可将支撑部与发热部连接固定。
并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通过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而在发热部的侧面区域中也能够实现热传递,并可在第一支撑部的第一发热区域(第二支撑部的第二发热区域)以及发热管的一侧面或两侧面形成导热层,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空气加热效率。
而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可简化构造而提高生产性,并可以沿高度方向一体形成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从而可以进一步确保生产性,或者在第一支撑部和发热部(以及第二支撑部)以模块形态形成的情况下,可根据高度方向的变化而调节模块的个数,从而使设计变更变得容易。
并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在将包含正温度系数元件的发热管利用为发热部的情况下,可将包含引导板、正温度系数元件、阳极板和阴极板的发热管粘接于第一支撑部的第一发热区域而简便地制造,并可通过第一支撑部而充分发热,从而可以预先防止过热导致的问题。
而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还具有第二支撑部,从而可以进一步确保发热区域,并能够与第一支撑部一同支撑发热部的两侧面,从而具有可提高结构稳定性的优点。
在此,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形成于第一支撑部的第一中空部和形成于第二支撑部的第二中空部在预定区域中沿空气流动方向相互重叠,从而使空气流动紊流化,由此可以提高空气的热交换性能。
并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还可以形成进一步提高热交换面积且用于引导空气的第一百叶窗翅片和第二百叶窗翅片,从而可以实现热交换性能的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现有技术中的正温度系数(PTC)加热器的图。
图2至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立体图、分解立体图、剖面图以及分解剖面图。
图6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发热部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7和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另一分解立体图和剖面图。
图9和图10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又一剖面图。
图11和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又一分解立体图和剖面图。
图13至图14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又一立体图、分解立体图以及剖面图。
图16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另一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具有如上所述的特征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
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是一种与流动的流体(空气)热交换而进行加热的装置,其包含第一支撑部100、发热部200以及壳体400而形成。
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具有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而设置的板形态,其包含第一发热区域A110和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而形成。
在本发明中,将空气流动方向表示于图2,并定义为与厚度方向相同的含义。
即,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而言,预定区域形成作为设置发热部200的区域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而其余区域形成使空气流动的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
所述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是一种在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110的其余区域中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一中空部101的区域,包括所述第一中空部101的形状和个数在内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形态可多样地形成,后面将会再次说明。
所述发热部200作为实现发热的构造,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并且是执行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供暖的构造。
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利用具有简单的形态的板形态的第一支撑部100,从而与现有技术中的利用翅片(fin)形态的情形相比可以进一步简化构造,并通过使发热部200形成于第一发热区域A110而减少整体厚度,从而具有可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所述发热部200可多样地形成,尤其,可利用包含发热性能高且易于制造的正温度系数(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元件的发热管221。
参照图6而说明所述发热部200为利用正温度系数元件223的发热管221的情形,在此,所述发热部200包含如下要素而形成:发热管221;引导板222,配备于所述发热管221的内部,并沿着宽度方向形成有多个贯通孔;正温度系数元件223,配备于所述引导板222的贯通孔;阳极板224和阴极板225,分别布置于所述发热管221内部的引导板222两侧。
在此,在所述第一支撑部100上还可以形成用于固定所述发热部200的一侧的第一固定部501而进行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和发热部200的固定。
所述第一固定部501的形态可多样地形成,以下对无需专门的粘合剂而通过简单的插入固定就能够轻松地固定发热部200的方案进行说明。
图2至图5所示的形态可以是如下的形态:所述第一固定部501是一种在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一侧面支撑所述发热管221的两端部并突出为向外侧方向相隔距离被收紧的一对突出引导部510,且所述发热管221的预定区域对应于所述突出引导部510之间的区域。
即,所述第一固定部501是一种突出为朝图中所示的高度方向支撑所述发热管221的两端部的突出引导部510,其为所述突出引导部510之间的相隔距离随着趋向外侧而变窄的挂钩(Hook)形(D1<D2)。
在此,由于所述发热管221的两端部形态也要形成为插入到所述突出引导部510之间的区域并防止插入后脱离的形态,因此所述发热管221的两端部区域中沿着图中的高度方向被所述第一固定部501所支撑的区域优选形成为宽度随着趋向与所述突出引导部510相接的侧边而变宽的形态(参照图4和图5)。
在此,所述突出引导部510形态的第一固定部501可沿着图中以宽度方向表示的方向而形成多个。
在图2中,图示出所述突出引导部510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而在3处支撑发热管221的两侧的示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可执行所述发热部200的固定的范围内,所述突出引导部510的形成长度和个数可以调节。
在图2和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示例中,一个第一支撑部100形成有:一个第一发热区域A110;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在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110的两侧形成有多个第一中空部101,而且,在高度方向上,这样的形成有发热部200的第一支撑部100沿着高度方向形成4个。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可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且包括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的形成部分、第一中空部101的形态在内可以更加多样地形成。
并且,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还可以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形成单个,并使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110和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形成多个。
而且,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所述第一固定部501可形成为图7至图9所示的形态。
图7至图10所示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表示出如下示例:所述发热管221的预定区域形成有朝外侧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12,并利用此而将所述发热管221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
在此,图7至图9表示所述第一固定部501为用于使所述发热管221的突出部212插入固定的固定槽520的示例。
即,所述发热管221形成有突出部212,且所述第一固定部501为用于插入所述突出部212的固定槽520,所述固定槽520形成为中空,以使所述突出部212插入而使端部的预定区域朝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未设置所述发热管221的另一侧面方向突出。
在此,对于所述发热管221中形成所述突出部212的区域而言,为了能够充分确保发热管221与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110相接的面,优选地,形成两侧沿着与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110相接的一侧面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11,并使所述突出部212形成于所述延伸部211。
具体而言,图7为表示形成有突出部212的发热管221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分离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而图8所示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表示出如下示例:所述突出部212形成有多个,且在所述发热管221插入到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固定槽520之后,所述突出部212贯穿所述固定槽520并通过堵缝而被固定。
在本发明中堵缝是指将所述突出部212的突出区域敲打压实而进行固定。
并且,图9所示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表示出如下示例:所述突出部212通过所述固定槽520而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从而通过折叠所述突出部212的端部而使所述发热管221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
(在图8和图9的剖面图中,用虚线表示所述突出部212插入到所述固定槽520的状态,并用实线表示在所述突出部212插入到所述固定槽520的状态下所述突出部212的突出区域经过堵缝作业或折叠作业之后的状态。)
所述突出部212的个数可多样地形成,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具有如下优点:通过所述突出部212的端部的堵缝或折叠的作业而使所述发热管221具有坚固的结合力,并使其固定为紧贴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
而且,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的另一剖面图,其表示出如下示例:所述第一固定部为所述第一支撑部10的第一中空部101,且通过折叠所述突出部212中的通过第一中空部101贯穿第一支撑部100而突出的区域,从而使所述发热管221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
当然,虽然没有在附图中图示,然而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而言,所述发热管221也可以借助于所述突出部212中的通过第一中空部101贯穿第一支撑部100而突出的区域的堵缝(caulking)而得到固定。
在图10所示的形态中表示出如下示例:所述发热管221形成有由与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110相接的一侧面的两侧延伸而形成的延伸部211,且所述突出部212形成于所述延伸部211,从而可以通过所述第一中空部101而固定突出部212。
并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和发热管221以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和发热管221中的一侧面或两侧面涂布有导热层600的状态相抵接而固定。
这是为了防止由于机械固定方式而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与发热部200的接触面上形成孔隙而可能导致的热传递下降,可将导热性优良的导热层600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和发热管221中的一侧面或两侧面之后,使发热管221固定于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
作为所述导热层600可利用导热硅脂(Thermal Grease),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能够防止第一支撑部100与发热部200的接触面上形成孔隙并易于将发热部200的热量传递向第一支撑部100侧的导热性优良的多种多样的材料。
而且,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还可以具有第二支撑部300,所述第二支撑部300包括:第二发热区域A310,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第二空气流动区域S320,相邻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域A310而形成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二中空部301,并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
所述第二支撑部300作为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一同支撑所述发热部200的两侧面的构造,被设置为使所述发热部200的一侧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并使所述发热部200的另一侧抵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300的第二发热区域A310。
在此,关于所述第二支撑部300与发热部200的固定,与上述的第一支撑部100与发热部200的固定方法相同,可在第二支撑部300形成第二固定部502。
所述第二固定部502可形成为与所述第一固定部501的固定形态相同,具体而言,所述第二固定部502可利用突出引导部510形态。
并且,第二固定部502可具有固定槽520形态,且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300相接的发热管221也可以形成有突出部212。
图13至图15表示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固定部50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300的第二固定部502均以突出引导部510形态形成的示例,通过考虑形成于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中空部101、形成于第二支撑部300的第二中空部301、发热部200的形态等,所述突出引导部510的形成个数和位置可更加多样地设置。
在此,所述第一固定部501和第二固定部502沿着宽度方向相隔预定间距而形成多个,从而能够以较少的个数提高可靠的支撑力。
另外,所述第二支撑部300既可以如图13和图14所示地使整体形态形成为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相同,也可以如图15所示地形成形态与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中空部101不同的第二中空部301以便可以调节空气流动。
所述的图15中示出的形态表示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中空部101和第二支撑部300的第二中空部301沿着宽度方向倾斜预定角度且倾斜的程度互有差异的示例,其表示出沿着空气流动方向而只有所述第一中空部101和第二中空部301的区域中的预定区域相互对应(重叠)的示例。
即,对于图15所示的形态而言,经过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中空部101的空气中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二支撑部300的第二中空部301而直接排出,而其余的一部分碰撞于第二支撑部300的板区域而紊流化以后排出。
图15所示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将空气流动紊流化而可以进一步增加空气与发热部200之间的热交换时间,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性能。
另外,在还具备所述第二支撑部300的形态中,优选地,当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在整体中形成为一体时,所述第二支撑部300同样地形成为一体。
而且,在所述第一支撑部100以模块形态形成的情况下,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部300也以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大小形成而一同形成模块。
并且,如图16所示,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为了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性能,还可以在第一中空部101形成第一百叶窗翅片(Louverfin)102,并在第二支撑部300的第二中空部301形成第二百叶窗翅片302。
在所述第一百叶窗翅片102和第二百叶窗翅片302是对应于所述第一中空部101和第二中空部301的预定区域分别被切开且所切开的区域弯折而突出形成。
即,所述第一百叶窗翅片102和第二百叶窗翅片302为一体地形成于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300的构造,分别具有从所述第一中空部101和第二中空部301延伸的形态。
所述第一百叶窗翅片102和第二百叶窗翅片302的形成可通过在用于形成第一中空部101和第二中空部301的工艺中增加如下工序而简便地形成:只将除了特定部分的其余部分切开,并将连接于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300的特定部分弯折。
换言之,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利用为了形成第一中空部101和第二中空部301而曾被除去的区域而形成所述第一百叶窗翅片102和第二百叶窗翅片302,从而可以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制造,并能够进一步增加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由此可以提高整体的热交换性能。
据此,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具有如下优点:利用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而设置的板形态的第一支撑部100(以及第二支撑部300),并利用第一固定部501(以及第二固定部502)而将发热部轻松地固定,从而既容易制造又能够减小厚度而可以实现小型化,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性能而提高供暖性能。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的实施例,且应用范围多样化,并显然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请求保护的本发明主旨的前提下进行多种多样的变形实施。
Claims (22)
1.一种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撑部(100),具有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而设置的板形态,且包括第一发热区域(A110)和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所述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一中空部(101);
发热部(200),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而发热;
壳体(400),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和发热部(200)的一侧端部,
其中,还形成用于将所述发热部(200)的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固定部(50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00)包括:
发热管(221),包含正温度系数元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所述第一固定部(501)是一对突出引导部(510),所述一对突出引导部(510)在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一侧面支撑所述发热管(221)的两端部,并突出为相隔距离沿外侧方向变窄,
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为所述发热管(221)的预定区域对应于所述突出引导部(510)之间的区域的形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所述发热管(221)的预定区域形成有朝外侧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12),以使所述突出部(212)具有能够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而突出的长度,
所述第一固定部(501)为用于使所述发热管(221)的突出部(212)插入固定的固定槽(52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212)中的通过所述固定槽(520)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而突出的区域经堵缝或折叠,使所述发热管(221)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所述发热管(221)的预定区域形成有朝外侧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12),以使所述突出部(212)具有能够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而突出的长度,
所述第一固定部(501)为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中空部(101),且所述突出部(212)中的通过第一中空部(101)贯穿第一支撑部(100)而突出的区域经堵缝或折叠,以使所述发热管(221)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221)形成有两侧沿着与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110)相接的一侧面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11),且所述突出部(212)形成于所述延伸部(211)。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00)包括:
发热管(221);
引导板(222),配备于所述发热管(221)的内部,并沿着宽度方向形成有多个贯通孔;
正温度系数元件(223),配备于所述引导板(222)的贯通孔;
阳极板(224)和阴极板(225),分别布置于所述发热管(221)内部的引导板(222)两侧。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以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和发热管(221)中的一侧面或两侧面涂布有导热层(600)的状态,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与发热管(221)固定。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为包含延伸形成于所述第一中空部(101)的边缘的第一百叶窗翅片(102)而形成。
11.一种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撑部(100),具有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而设置的板形态,且包括第一发热区域(A110)和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所述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一中空部(101);
发热部(200),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而发热;
第二支撑部(300),包括第二发热区域(A310)和第二空气流动区域(S320),所述第二发热区域(A310)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而所述第二空气流动区域(S320)相邻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域(A310)而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二中空部(301),并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120);
第一固定部(501),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而固定所述发热部(200)的一侧;
第二固定部(502),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撑部(300)而固定所述发热管(221)的另一侧,以用于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一同支撑固定所述发热部(200)的两侧面;
壳体(400),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第二支撑部(300)以及发热部(200)的一侧端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00)包括:
发热管(221),包含正温度系数元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所述第一固定部(501)和第二固定部(502)均是一对突出引导部(510),所述一对突出引导部(510)在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两侧面支撑所述发热管(221)的两端部,并突出为相隔距离沿外侧方向变窄,
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为所述发热管(221)的预定区域对应于所述突出引导部(510)之间的区域的形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501)和第二固定部(502)均向宽度方向相隔预定间距而形成多个。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所述发热管(221)的预定区域形成有朝两侧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12),以使所述突出部(212)具有能够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300)而突出的长度,
所述第一固定部(501)和第二固定部(502)为用于使所述发热管(221)的突出部(212)插入固定的固定槽(520)。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212)中的通过所述固定槽(520)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300)而突出的区域经堵缝或折叠,使所述发热管(221)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300)。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所述发热管(221)的预定区域形成有朝两侧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12),以使所述突出部(212)具有能够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300)而突出的长度,
所述第一固定部(501)为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中空部(101),而所述第二固定部(502)为所述第二支撑部(300)的第二中空部(301),且所述突出部(212)中的通过第一中空部(101)和第二中空部(301)贯穿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300)而突出的区域经堵缝或折叠,以使所述发热管(221)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0)和第二支撑部(300)。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高度方向上,所述发热管(221)形成有两侧沿着与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110)和第二发热区域(A310)相接的两侧面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11),且所述突出部(212)形成于所述延伸部(211)。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00)包括:
发热管(221);
引导板(222),配备于所述发热管(221)的内部,并沿着宽度方向形成有多个贯通孔;
正温度系数元件(223),配备于所述引导板(222)的贯通孔;
阳极板(224)和阴极板(225),分别布置于所述发热管(221)内部的引导板(222)两侧。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以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的第一发热区域(A110)、第二支撑部(300)的第二发热区域(A310)以及发热管(221)中的一侧面或两侧面涂布有导热层(600)的状态,使所述第一支撑部(100)、第二支撑部(300)与发热管(221)固定。
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包括:第一百叶窗翅片(102),延伸形成于所述第一中空部(101)的边缘;第二百叶窗翅片(302),延伸形成于所述第二中空部(301)的边缘。
22.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形成为使所述第一中空部(101)和第二中空部(301)在预定区域沿空气流动方向相互重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20120051789 | 2012-05-16 | ||
KR10-2012-0051789 | 2012-05-16 | ||
KR1020130045179A KR102078194B1 (ko) | 2012-05-16 | 2013-04-24 | 차량용 히터 |
KR10-2013-0045179 | 2013-04-24 | ||
PCT/KR2013/004172 WO2013172603A1 (ko) | 2012-05-16 | 2013-05-14 | 차량용 히터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02495A true CN104302495A (zh) | 2015-01-21 |
CN104302495B CN104302495B (zh) | 2016-08-31 |
Family
ID=49855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25723.0A Active CN104302495B (zh) | 2012-05-16 | 2013-05-14 | 车辆用加热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2078194B1 (zh) |
CN (1) | CN104302495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91786A (zh) * | 2016-09-06 | 2018-03-13 | 马勒国际公司 | 电加热设备 |
CN107791787A (zh) * | 2016-09-06 | 2018-03-13 | 马勒国际公司 | 电加热设备 |
CN107791788A (zh) * | 2016-09-06 | 2018-03-13 | 马勒国际公司 | 电加热设备 |
CN110464241A (zh) * | 2019-09-03 | 2019-11-19 | 集美大学 | 一种护理床用暖风烘干装置 |
CN112644251A (zh) * | 2019-10-09 | 2021-04-13 | 埃贝斯佩歇气候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加热器支架组件 |
CN113396305A (zh) * | 2019-02-01 | 2021-09-14 |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Ptc加热器 |
CN114302817A (zh) * | 2020-07-27 | 2022-04-08 | 雷可布兰思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用百叶窗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895562B1 (ko) * | 2016-12-06 | 2018-09-07 | 동아하이테크(주) | 피티씨 히터 장치 |
FR3081280A1 (fr) * | 2018-05-21 | 2019-11-22 |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 Module de chauffage pour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
KR102045295B1 (ko) * | 2019-10-02 | 2019-11-15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히터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56850A (zh) * | 2002-04-11 | 2005-08-17 | 瓦莱奥空调公司 | 特别用于汽车的加热和/或空调设备的电加热装置 |
CN1673642A (zh) * | 2004-03-22 | 2005-09-28 |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 电加热器 |
JP2007278609A (ja) * | 2006-04-07 | 2007-10-25 | Denso Corp | 電気ヒータ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007298241A (ja) * | 2006-05-01 | 2007-11-15 | Calsonic Kansei Corp | 電気ヒータ装置 |
WO2012034999A1 (de) * | 2010-09-13 | 2012-03-22 | Behr Gmbh & Co. Kg | Wärmeübertrager |
US20120103959A1 (en) * | 2010-10-29 | 2012-05-03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Auxiliary heat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137264B1 (ko) * | 2005-03-21 | 2012-04-20 | 자화전자 주식회사 | 보조히터 |
JP4995138B2 (ja) | 2008-04-16 | 2012-08-08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010040264A (ja) * | 2008-08-01 | 2010-02-18 | Denso Corp | 電気ヒータ装置 |
-
2013
- 2013-04-24 KR KR1020130045179A patent/KR10207819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5-14 CN CN201380025723.0A patent/CN10430249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56850A (zh) * | 2002-04-11 | 2005-08-17 | 瓦莱奥空调公司 | 特别用于汽车的加热和/或空调设备的电加热装置 |
CN1673642A (zh) * | 2004-03-22 | 2005-09-28 |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 电加热器 |
JP2007278609A (ja) * | 2006-04-07 | 2007-10-25 | Denso Corp | 電気ヒータ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007298241A (ja) * | 2006-05-01 | 2007-11-15 | Calsonic Kansei Corp | 電気ヒータ装置 |
WO2012034999A1 (de) * | 2010-09-13 | 2012-03-22 | Behr Gmbh & Co. Kg | Wärmeübertrager |
US20120103959A1 (en) * | 2010-10-29 | 2012-05-03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Auxiliary heat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91786A (zh) * | 2016-09-06 | 2018-03-13 | 马勒国际公司 | 电加热设备 |
CN107791787A (zh) * | 2016-09-06 | 2018-03-13 | 马勒国际公司 | 电加热设备 |
CN107791788A (zh) * | 2016-09-06 | 2018-03-13 | 马勒国际公司 | 电加热设备 |
CN107791788B (zh) * | 2016-09-06 | 2022-06-10 | 马勒国际公司 | 电加热设备 |
CN107791786B (zh) * | 2016-09-06 | 2022-06-10 | 马勒国际公司 | 电加热设备 |
CN107791787B (zh) * | 2016-09-06 | 2022-06-10 | 马勒国际公司 | 电加热设备 |
CN113396305A (zh) * | 2019-02-01 | 2021-09-14 |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Ptc加热器 |
CN113396305B (zh) * | 2019-02-01 | 2023-09-01 |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Ptc加热器 |
CN110464241A (zh) * | 2019-09-03 | 2019-11-19 | 集美大学 | 一种护理床用暖风烘干装置 |
CN112644251A (zh) * | 2019-10-09 | 2021-04-13 | 埃贝斯佩歇气候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加热器支架组件 |
CN114302817A (zh) * | 2020-07-27 | 2022-04-08 | 雷可布兰思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用百叶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02495B (zh) | 2016-08-31 |
KR102078194B1 (ko) | 2020-02-19 |
KR20130128317A (ko) | 2013-1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02495A (zh) | 车辆用加热器 | |
JP6035351B2 (ja) | 車両用ヒータ | |
JP5989901B2 (ja) | 車両用ヒーター | |
EP1691999B1 (en) | Ptc element module and pre-heater for vehicles including the same | |
US9278606B2 (en) | Heater for vehicles | |
CN102085789B (zh) | 用于车辆的预热器装置 | |
KR20150098856A (ko) | 차량용 히터 | |
KR101932178B1 (ko) | 피티씨 히터 | |
KR101977728B1 (ko) | 피티씨 히터 | |
WO2018110193A1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電気式ヒータ | |
KR101922101B1 (ko) | 차량용 히터 | |
EP1819540B1 (en) | Electric air heater | |
KR102045295B1 (ko) | 차량용 히터 | |
JP2006162098A (ja) | 電気ヒータ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 |
KR101437006B1 (ko) | 차량용 히터 | |
KR101912355B1 (ko) | 차량용 히터 | |
KR101658171B1 (ko) | 피티씨 히터 | |
KR102477286B1 (ko) | 차량용 히터 | |
KR102104528B1 (ko) | 차량용 히터 | |
KR102434587B1 (ko) | 차량용 히터 | |
KR102104527B1 (ko) | 차량용 히터 조립체 | |
KR20040061110A (ko) | 보조히터 장착구조 | |
KR20120008995U (ko) | 차량용 히터의 ptc 소자 조립체 결합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Hanang Beijing Great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mpan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