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81153A - 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81153A
CN104281153A CN201410367548.XA CN201410367548A CN104281153A CN 104281153 A CN104281153 A CN 104281153A CN 201410367548 A CN201410367548 A CN 201410367548A CN 104281153 A CN104281153 A CN 1042811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k
height
inclination angle
dynamic pressure
aircr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6754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81153B (zh
Inventor
郝现伟
杨业
郭涛
王勇
刘茜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Aerospace Automatic Control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Aerospace Automatic Control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Aerospace Automatic Control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36754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811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281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11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81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11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在设计拉平着陆轨迹时,首先假设已知拉平起始点高度,然后根据几何关系推导出各轨迹参数的表达式,设计出拉平着陆轨迹。为设计出理想的拉平着陆轨迹,又通过优化算法寻找合适的拉平起始点高度,沿该着陆轨迹进行轨迹推演,使得接地动压为理想接地动压。深下滑着陆轨迹和理想的拉平着陆轨迹构成最优进场着陆轨迹。本发明不仅考虑了飞行器所受的气动力和气动力矩,还考虑了各气动舵面偏转以及起落架放下气动数据对着陆轨迹设计的影响。本发明提供的着陆轨迹设计方法原理简单,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行器飞行控制领域,具体地说是指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优化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无动力飞行器的着陆控制技术在航天、航空领域都是一种关键性技术。航天领域,航天飞机及未来的空天飞机由绕轨道飞行返回地球的飞行过程为无动力飞行过程。航空领域,由于发动机出现故障而使得有人机或无人机失去动力的飞行过程也为无动力飞行过程。如何确保飞行器在无动力情况下能安全着陆是飞行控制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对于无动力飞行器,进场着陆过程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该过程飞行器在飞行控制系统的作用下,需精确跟踪高度给定指令,沿着预先设计的着陆轨迹飞行,保证接地时各飞机相关参数均满足接地性能指标。由于着陆全程为无动力飞行过程,飞行器不能复飞,那么如何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能量,保证飞行器可以在给定的最恶劣风干扰环境下仍能安全着陆,这与飞行控制系统的优劣直接相关。又由于飞行控制系统是基于给定的着陆轨迹进行设计,因此如何设计理想的进场着陆轨迹,对无动力飞行器能否安全着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过程可划分为深下滑段、拉平段和地面滑跑段,如图1所示,其中深下滑段的着陆轨迹为一条斜线,拉平段的着陆轨迹由圆弧拉起轨迹、指数拉起轨迹及浅下滑轨迹组成。在深下滑段,飞行器以恒定的动压沿着固定的轨迹倾角下滑,称该过程为拟平衡飞行过程。对于空天飞机,由于该类飞行器的升阻比较小,滑翔性能差,因此深下滑轨迹倾角较大,通常在16°~22°之间。为保证飞行器接地前具有较小的升降速度,需使飞行器接地时具有较小的轨迹倾角。在拉平段,设计圆弧拉起轨迹、指数拉起轨迹和浅下滑轨迹,其中圆弧拉起轨迹的作用是逐步减小轨迹倾角,使深下滑段的轨迹倾角逐渐过渡到浅下滑段的轨迹倾角,但是圆弧拉起段与浅下滑段之间的法向加速度并不连续,因此通过引入指数拉起轨迹来达到平滑过渡的目的。
通常飞行器起落架的放下过程在进场着陆段完成。由于飞行器起落架放下过程的气动数据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对飞行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为避免起落架放下过程的气动数据对着陆安全性能带来过大的影响,选在深下滑阶段的某个高度开始放下起落架,在飞行器进入拉平段之前,确保起落架已完全放下并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起落架放下过程中,深下滑轨迹倾角不变,但飞行器动压需在阻力板通道控制律的作用下调整到新的平衡动压。
国内外学者对于着陆轨迹的设计问题也做了相关研究。中国学者Liu对有动力轮式起降无人机的着陆轨迹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其设计方法对于无动力着陆的飞行器并不适用。美国学者Gregg和Steven针对X-34的着陆轨迹设计进行了研究,但是在进行深下滑段着陆轨迹设计时,并没有考虑飞行器所受的气动力矩,在进行拉平段着陆轨迹设计时,也没有考虑各气动舵面对着陆轨迹的影响,再者在整个着陆轨迹设计过程中,也没有考虑起落架放下过程对着陆轨迹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根据飞行器所受的气动力和力矩,建立深下滑拟平衡条件,采用优化算法设计深下滑着陆轨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拉平着陆轨迹。在设计拉平着陆轨迹时,首先假设已知拉平起始点高度,并根据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及接地指标要求,确定圆弧轨迹过载、浅下滑轨迹倾角及浅下滑起始点高度,然后利用几何关系推导出轨迹中的其它轨迹参数与圆弧轨迹结束点的轨迹倾角的关系式,之后再求解出圆弧轨迹结束点的轨迹倾角,最终设计出拉平着陆轨迹。为设计出理想的拉平着陆轨迹,需通过优化算法寻找合适的拉平起始点高度,沿该着陆轨迹进行轨迹推演,使得接地动压为理想接地动压。深下滑着陆轨迹和理想的拉平着陆轨迹构成最优进场着陆轨迹。
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一:建立无动力飞行器的纵向运动方程;
步骤二:建立深下滑拟平衡条件;
步骤三:设计深下滑段着陆轨迹;
步骤四:设计拉平段着陆轨迹;
步骤五:对拉平段着陆轨迹进行轨迹推演;
步骤六:估算理想接地动压;
步骤七:优化设计拉平段着陆轨迹;
步骤八:最优进场着陆轨迹;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深下滑着陆轨迹设计过程中,考虑了飞行器所受的气动力矩,建立了拟平衡非线性方程组,采用优化算法进行轨迹设计,提高了迎角的安全裕度及各气动舵面的操纵裕度;
(2)拉平着陆轨迹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各气动舵面对着陆轨迹的影响,降低了顺逆风干扰对飞行器接地状态的影响;
(3)本发明提供的着陆轨迹设计方法,考虑了起落架对着陆轨迹设计的影响;
(4)本发明提供的着陆轨迹设计方法,各参数物理意义明确,设计过程简单,不依赖于过多的工程经验,提高了着陆轨迹的设计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无动力飞行器进场着陆过程的飞行阶段划分;
图2为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原理图;
图3为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
图4为对最优拉平着陆轨迹进行轨迹推演动压与航段距离/高度的关系图;
图5为对最优拉平着陆轨迹进行轨迹推演迎角与航段距离/高度的关系图;
图6为对最优拉平着陆轨迹进行轨迹推演过载与航段距离/高度的关系图;
图7为无动力飞行器的最优进场着陆轨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是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一:建立无动力飞行器的纵向运动方程;
无动力飞行器纵向所受的力包括升力、阻力及自身重力。根据理论力学中物体质心运动定理,在气流坐标系中建立质心动力学方程:
m dV dt = - C x qS - mg sin θ
mV dθ dt = C y qS - mg cos θ
其中动压ρ为空气密度,m为飞机质量,V为飞机速度,S为飞机机翼面积,g为重力加速度,θ为轨迹倾角,Cx为阻力系数,Cy为升力系数。
又根据物体转动运动定理,在机体坐标系中建立绕质心转动的动力学方程:
I z d ω z dt = m z q Sb A
其中ωz为俯仰角速度,bA为机翼的平均气动弦长,Iz为飞机绕机体轴Ozt的转动惯量,mz为飞机绕机体轴Ozt的俯仰力矩系数。
阻力系数Cx、升力系数Cy和俯仰力矩系数mz均为马赫数、迎角及各气动舵面的函数。
步骤二:建立深下滑拟平衡条件;
深下滑过程中飞行器保持固定的轨迹倾角,重心处沿垂直于空速方向的法向加速度为0m/s2,即绕机体轴Ozt的俯仰角速度为0°/s,即ωz=0。
对动压表达式求导得
q · = 1 2 ρ ′ h · V 2 + ρV V ·
其中ρ′为空气密度ρ对高度h的导数,为高度h对时间t的导数,为空速V对时间t的导数。
将动压对时间的导数代入切向动力学方程,整理得
q · = h · [ ( ρ ′ ρ - ρ SC x m sin θ ) q - ρg ]
深下滑过程中飞行器以恒定的动压q飞行,则
由以上可得飞行器的深下滑拟平衡条件如下:
θ · = C y qS mV - g cos θ V = 0 q · = h · [ ρ ′ ρ - ρ SC x m sin θ q - ρg ] = 0 m z q Sb A = 0
步骤三:设计深下滑段着陆轨迹;
深下滑段着陆轨迹为
hs=(xd-R1)tanθ1+H1
其中θ1为深下滑段轨迹倾角,H1为拉平段起始点高度,R1为拉平段起始点航段距离,xd为飞行器当前在地面坐标系轴odxd上的坐标;
在深下滑段,飞行器动压q为已知量。依据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建立以下约束条件:
θ min ≤ θ ≤ θ max α min ≤ α ≤ α ss δ z min ≤ δ z ≤ δ z max δ j min ≤ δ j ≤ δ j max δ sb min ≤ δ sb ≤ δ sb max
其中θmin为轨迹倾角最小值,θmax为轨迹倾角最大值,αmin为最小迎角,αss为失速迎角,δzmin为升降舵负偏最大值,δzmax为升降舵正偏最大值,δjmin为襟翼负偏最大值,δjmax为襟翼正偏最大值,δsbmin为阻力板负偏最大值,δsbmax为阻力板正偏最大值。
采用Matlab中的遗传算法函数ga()进行轨迹设计,得到拟平衡状态的深下滑轨迹角θ、迎角α、升降舵δz、襟翼δj和阻力板δsb。各参数满足上述约束关系式,并使性能指标达到最优。
为了使迎角具有较大的安全裕度,同时为使气动舵面有充足的偏转空间,将气动舵面中间位置作为基准值,将迎角及各舵面偏离基准值的程度作为待优化的性能指标,设计优化目标函数为
f obj = ( α - α min + α ss 2 ) 2 + δ z 2 + ( δ sb - δ sb _ mid ) 2
其中δsb_mid为由阻力板偏转产生的阻力中值对应的舵偏角。
步骤四:设计拉平段着陆轨迹;
拉平段着陆轨迹由圆弧拉起轨迹、指数拉起轨迹和浅下滑轨迹组成。
圆弧拉起轨迹:
h c = - r 2 - ( x d - a ) 2 + b
指数拉起轨迹:
h e = a 1 e a 2 x d + a 3
浅下滑轨迹:
hq=xdtanθ3+H4
其中r为圆弧半径,(a,b)为圆心坐标,a1、a2、a3为指数函数的系数,θ3为浅下滑轨迹倾角,H4为浅下滑结束点高度。
根据几何关系建立以下方程:
R 1 = a + r cos ( 3 π 2 + θ 1 )
H 1 = b + r sin ( 3 π 2 + θ 1 )
R 2 = a + r cos ( 3 π 2 + θ 2 )
H 2 = b + r sin ( 3 π 2 + θ 2 )
H 2 = b - r 2 - ( R 2 - a ) 2
H 2 = a 1 e a 2 R 2 + a 3
H 3 = a 1 e a 2 R 3 + a 3
H3=R3tanθ3+H4
tan θ 2 = R 2 - a r 2 - ( R 2 - a ) 2
tan θ 2 = a 1 a 2 e a 2 R 2
tan θ 3 = a 1 a 2 e a 2 R 3
1 r = a 2 tan θ 2 ( 1 + tan 2 θ 2 ) 3 2
式中θ1为拉平起始点轨迹倾角(深下滑轨迹倾角),θ2为圆弧拉起轨迹与指数拉起轨迹连接点的轨迹倾角,H1为拉平起始点高度,R1为拉平起始点航段距离,H2为圆弧拉起轨迹与指数拉起轨迹连接点的高度,R2为圆弧拉起轨迹与指数拉起轨迹连接点的航段距离,H3为指数拉起轨迹与浅下滑轨迹连接点的高度,R3为指数拉起轨迹与浅下滑轨迹连接点的航段距离,r为圆弧拉起轨迹的半径,其表达式为
V kcirc 2 ( n ycirc - cos θ 1 ) g
式中为拉平起始点速度,q为拉平起始点处的动压,nycirc为圆弧法向过载。
上述关系式中,首先假设已知拉平起始点高度H1,然后根据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及接地性能指标确定圆弧法向过载nycirc、浅下滑轨迹倾角θ3和浅下滑起始点高度H3,最后再利用几何关系推导出未知参数a、b、a1、a2、a3、R1、R2、R3的关系式。
根据以上几何关系推导得:
b = H 1 - r sin ( 3 π 2 + θ 1 )
R 3 = H 3 - H 4 tan θ 3
a 2 = ( 1 + tan 2 θ 2 ) 3 2 r tan θ 2
a 1 = 1 a 2 e a 2 x d 3 tan θ 3
a 3 = H 3 - a 1 e a 2 R 3
R 2 = 1 a 2 ln ( tan θ 2 tan θ 3 ) + R 3
a = R 2 - r cos ( 3 π 2 + θ 2 )
R 1 = a + r cos ( 3 π 2 + θ 1 )
可见轨迹参数a、b、a1、a2、a3、R1、R2、R3的表达式直接或间接地均仅与θ2相关。对于轨迹倾角θ2,采用Matlab软件中的函数fsolve()进行解算,最终得到参数a、b、a1、a2、a3、R1、R2及R3的值。
对于圆弧法向过载nycirc,根据设计指标确定:
n ycirc = ( 1 3 ~ 1 6 ) ( n y max 0 - 1 ) + 1
其中nymax0为设计指标中提出的飞行器所能承受的最大法向过载。
参数θ3和H3根据接地性能指标进行选取。
步骤五:对拉平段着陆轨迹进行轨迹推演;
将动力学方程中的独立变量由时间t变为高度h,整理得:
dq dh = [ ( ρ ′ ρ - ρ SC x m sin θ ) q - ρg ]
dθ dh = ρ 2 sin θ ( C y S m - g cos θ q )
将质心法向动力学方程整理成如下形式:
q = mg cos θ C y S - 2 m sin θθ ′ / ρ
其中为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与θ′的表达式分别为
θ = arctan ( dh dx )
dθ dh = d dh ( tan - 1 ( dh dx ) ) = cos 2 θ tan θ d 2 h dx 2
在拉平段,为了获取较大的升力跟踪轨迹,通常迎角较大,为避免迎角过大,将襟翼δj下偏至某个角度δjlp,来起到增升的作用。同时为了使阻力板在该阶段仍有调节空间用于消除顺逆风对接地状态的影响,将阻力板δsb也固定在某个角度δsblp。那么动力学方程中的升力系数Cy主要与迎角及襟翼相关,阻力系数Cx主要与迎角、襟翼及阻力板相关,而空气密度ρ、空气密度对高度的导数ρ′、轨迹倾角θ及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则均与高度h相关,其数学表达式分别为
空气密度ρ与空气密度对高度的导数ρ′分别为
&rho; = 1.225 &times; ( 1 - 0.225577 &times; 10 - 4 &times; h ) 4.25588 , h < 11000 0.3639176 &times; e - 1.576885 &times; 10 - 4 &times; ( h - 11000 ) , h &GreaterEqual; 11000
&rho; &prime; = - 1.225 &times; 0.225577 &times; 10 - 4 &times; 4.25588 &times; ( 1 - 0.225577 &times; 10 - 4 &times; h ) 3.25588 , h < 11000 - 1.576885 &times; 10 - 4 &times; 0.3639176 &times; e - 1.576885 &times; 10 - 4 &times; ( h - 11000 ) , h &GreaterEqual; 11000
对于深下滑段轨迹,轨迹倾角θ与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分别为
θ=θ1
θ′=0
对于圆弧拉起轨迹,轨迹倾角θ与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分别为
&theta; = arctan ( r 2 - ( h - b ) 2 h - b )
&theta; &prime; = - 1 ( h - b ) tan &theta;
对于指数拉起轨迹,轨迹倾角θ与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分别为
&theta; = arctan ( a 1 a 2 e a 2 x )
&theta; &prime; = cos 2 &theta; tan &theta; a 1 a 2 2 e a 2 x
由于 x = 1 a 2 ln ( h - a 3 a 1 ) ,
θ=arctan(a2(h-a3))
&theta; &prime; = cos 2 &theta; tan &theta; a 2 2 ( h - a 3 )
对于浅下滑着陆轨迹,轨迹倾角θ与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分别为
θ=θ3
θ′=0
由此可见动压q及动压对高度的导数q′仅与迎角α及高度h相关。
将拉平段的高度等分为n份,每等份的高度增量为Δh,第k等份对应的高度h(k)为
h(k)=(n-k)Δh,k=0,1,2…,n
高度h(k)处动压q(k)的求法有两种方式,分别为基于切向动力学方程和基于法向动力学方程,其中基于切向动力学方程的动压求法如下:
q ( k ) = q ( k - 1 ) + [ q &prime; ( k - 1 ) + q &prime; ( k ) ] &Delta;h 2
式中q(k-1)、q′(k-1)分别为前一个高度对应的动压和动压对高度的导数,q(k)、q′(k)分别为当前高度对应的动压和动压对高度的导数。
采用Matlab软件中的优化函数fmincon()求解迎角α(k),使得由两种方式求解的动压q(k)相等。
按照上述过程,逐次求解n等份高度对应的迎角及动压,实现完整的拉平段着陆轨迹推演。
步骤六:估算理想接地动压;
根据无动力飞行器的接地性能指标,建立以下约束条件:
其中为接地俯仰角,Vytouch为接地升降速度,Vdtouch为接地地速,为最小接地俯仰角,为最大接地俯仰角,Vymin为最小接地升降速度,Vymax为最大接地升降速度,Vdmax为最大接地地速。
取接地点的理想接地俯仰角为
根据俯仰角轨迹倾角θ和迎角α之间的几何关系可知理想接地迎角为
接地时刻,升力系数主要与迎角及襟翼偏角相关,则Cy≈Cydesire,δjlp)。
由于此时飞行器的质心法向加速度近似为0m/s2,则理想接地动压qdesire
q desire &ap; mg cos &theta; desire C y ( &alpha; desire , &delta; jlp ) S
步骤七:优化设计拉平段着陆轨迹;
当拉平起始点高度改变时,拉平着陆轨迹也将改变,则接地动压也将改变。为使接地动压满足接地要求,可通过优化算法寻找合适的拉平起始点高度,进而得到理想的拉平着陆轨迹。
采用Matlab软件中的遗传算法函数ga()寻优拉平起始点高度H1,满足步骤四和步骤五中的约束条件,并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小。
寻优过程中,对每个拉平起始高度对应的着陆轨迹分别进行轨迹推演,统计出每条轨迹对应的接地动压,将接地动压qtouch与理想接地动压qdesire之差作为待优化的性能指标,优化目标函数为
fobj=(qtouch-qdesire)2
步骤八:最优进场着陆轨迹;
根据步骤三设计的深下滑着陆轨迹与步骤七设计的拉平着陆轨迹,获得无动力飞行器的最优进场着陆轨迹:
深下滑段着陆轨迹:
yd=(xd-R1)tanθ1+H1,xd≤R1
圆弧拉起轨迹:
y d = - r 2 - ( x d - a ) 2 + b , R 1 < x d &le; R 2
指数拉起轨迹:
y d = a 1 e a 2 x d + a 3 , R 2 < x d &le; R 3
浅下滑轨迹:
yd=xdtanθ3+H4,R3<xd
本发明提出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设计方法,设计原理图如图2所示,所述的着陆轨迹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根据理论力学对飞行器进行受力分析,建立深下滑拟平衡条件,通过优化算法设计深下滑着陆轨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拉平着陆轨迹。设计拉平着陆轨迹时,首先假定已知拉平起始高度,并根据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及接地指标要求,确定圆弧轨迹过载、浅下滑轨迹倾角及浅下滑起始点高度,然后根据几何关系推导出拉平着陆轨迹中的其他参数与圆弧轨迹结束点的轨迹倾角之间的关系,之后求解出圆弧轨迹结束点的轨迹倾角,最终设计出拉平着陆轨迹。为设计出理想的拉平着陆轨迹,需通过优化算法寻找合适的拉平起始点高度,沿该着陆轨迹进行轨迹推演,使得接地动压为理想接地动压。深下滑着陆轨迹和理想的拉平着陆轨迹构成最优进场着陆轨迹。
考虑某无动力飞行器深下滑起始动压为9904Pa,深下滑起始点高度为3000m,停机时重心高度为1.5m。对接地状态提出的性能指标为俯仰角在3°~10°之间、升降速度不大于3m/s、速度不大于97m/s。另外着陆过程中,最大过载不大于2.5。在地面坐标系Odxdydzd中建立着陆轨迹,将飞行器的理论接地点作为坐标原点Od点,轴Odxd沿跑道中心线指向飞行器进场方向,轴Odyd在沿跑道中心线的垂直平面内指向上方,轴Odzd垂直于平面Odxdyd,其指向按右手螺旋法则确定。进场着陆轨迹由深下滑着陆轨迹、圆弧拉起轨迹、指数拉起轨迹和浅下滑轨迹组成,如图3所示。A点、B点、C点、D点、E点分别为深下滑起始点、拉平起始点、指数轨迹起始点、浅下滑轨迹起始点和浅下滑轨迹结束点,A点、B点、C点、D点、E点的坐标分别为(R0,H0)、(R1,H1)、(R2,H2)、(R3,H3)、(R4,H4),O点为圆弧圆心,O点坐标为(a,b),r为圆弧半径,θ1、θ2、θ3分别为B点、C点、E点处的轨迹倾角,其中E点在轴Odyd上,E点的航段距离R4为0,高度H4为停机时飞行器重心高度。
下面通过以下步骤设计该无动力飞行器的理想进场着陆轨迹:
步骤一:建立无动力飞行器的纵向运动方程;
无动力飞行器纵向所受的力包括升力、阻力及自身重力。根据理论力学中物体质心运动定理,在气流坐标系中建立质心动力学方程:
m dV dt = - C x qS - mg sin &theta;
mV d&theta; dt = C y qS - mg cos &theta;
其中动压ρ为空气密度,m为飞机质量,V为飞机速度,S为飞机机翼面积,g为重力加速度,θ为轨迹倾角,Cx为阻力系数,Cy为升力系数。
根据物体转动运动定理,在机体坐标系中建立绕质心转动的动力学方程:
I z = d &omega; z dt = m z qS b A
其中ωz为俯仰角速度,bA为机翼的平均气动弦长,Iz为飞机绕机体轴Ozt的转动惯量,mz为飞机绕机体轴Ozt的俯仰力矩系数。
阻力系数Cx、升力系数Cy和俯仰力矩系数mz均为马赫数、迎角及各气动舵面的函数。
步骤二:建立深下滑拟平衡条件;
深下滑过程中由于飞行器的轨迹倾角为恒值,则重心处沿垂直于空速方向的法向加速度为0m/s2,即绕机体轴Ozt的俯仰角速度为0°/s,即ωz=0。
对动压表达式求导得
q &CenterDot; = 1 2 &rho; &prime; h &CenterDot; V 2 + &rho;V V &CenterDot;
其中ρ′为空气密度ρ对高度h的导数。
将动压对时间的导数代入切向动力学方程,整理得
q &CenterDot; = h &CenterDot; [ ( &rho; &prime; &rho; - &rho; SC x m sin &theta; ) q - &rho;g ]
深下滑过程中飞行器以恒定的动压q飞行,则
由以上可得飞行器的深下滑拟平衡条件如下:
&theta; &CenterDot; = C y qS mV - g cos &theta; V = 0 q &CenterDot; = h &CenterDot; [ ( &rho; &prime; &rho; - &rho; SC x m sin &theta; ) q - &rho;g ] = 0 m z qS b A = 0
步骤三:设计深下滑段着陆轨迹;
深下滑段着陆轨迹为
hs=(xd-R1)tanθ1+H1
在深下滑段,飞行器动压q为9904Pa。依据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建立以下约束条件:
经分析飞行器气动数据曲线得知,由阻力板偏转产生的阻力中值对应的阻力板舵偏角为δsb_mid=33°,优化目标函数为
fobj=(α-4.5°)2z 2+(δsb-33°)2
采用Matlab中的遗传算法函数ga()进行轨迹设计,各参数满足上述约束关系式,并使性能指标达到最优,得到拟平衡状态的深下滑轨迹角θ1、迎角α、升降舵δz、襟翼δj和阻力板δsb的值分别为
θ1=-17°、α=4.66°、δz=-4.58°、δj=0°、δsb=32.77°
步骤四:设计拉平段着陆轨迹;
拉平段着陆轨迹由圆弧拉起轨迹、指数拉起轨迹和浅下滑轨迹组成。
圆弧拉起轨迹:
h c = - r 2 - ( x d - a ) 2 + b
指数拉起轨迹:
h e = a 1 e a 2 x d + a 3
浅下滑轨迹:
hq=xd tanθ3+H4
根据几何关系建立以下方程:
R 1 = a + r cos ( 3 &pi; 2 + &theta; 1 )
H 1 = b + r sin ( 3 &pi; 2 + &theta; 1 )
R 2 = a + r cos ( 3 &pi; 2 + &theta; 2 )
H 2 = b + r sin ( 3 &pi; 2 + &theta; 2 )
H 2 = b - r 2 - ( R 2 - a ) 2
H 2 = a 1 e a 2 R 2 + a 3
H 3 = a 1 e a 2 R 3 + a 3
H3=R3tanθ3+H4
tan &theta; 2 = R 2 - a r 2 - ( R 2 - a ) 2
tan &theta; 2 = a 1 a 2 e a 2 R 2
tan &theta; 3 = a 1 a 2 e a 2 R 3
1 r = a 2 tan &theta; 2 ( 1 + tan 2 &theta; 2 ) 3 2
选取浅下滑轨迹倾角θ3为-1°,浅下滑起始点高度H3为4m,圆弧轨迹过载nycirc为1.3,并假设拉平起始点高度为200m。在深下滑段,当飞行器高度小于1500m时开始放下起落架,在进入拉平段之前,飞行器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此时拉平起始点处的动压q为6738Pa,则拉平起始点速度Vkcirc
V kcirc = 2 &times; 6738 1.033 = 114.21 m / s
圆弧拉起轨迹的半径r为
根据以上几何关系推导得:
b = H 1 - r sin ( 3 &pi; 2 + &theta; 1 )
R 3 = H 3 - H 4 tan &theta; 3
a 2 = ( 1 + tan 2 &theta; 2 ) 3 2 r tan &theta; 2
a 1 = 1 a 2 e a 2 x d 3 tan &theta; 3
a 3 = H 3 - a 1 e a 2 R 3
R 2 = 1 a 2 ln ( tan &theta; 2 tan &theta; 2 ) + R 3
a = R 2 - r cos ( 3 &pi; 2 + &theta; 2 )
R 1 = a + r cos ( 3 &pi; 2 + &theta; 1 )
可见轨迹参数a、b、a1、a2、a3、R1、R2、R3的表达式直接或间接地均仅与θ2相关。对于轨迹倾角θ2,采用Matlab软件中的函数fsolve()进行解算,最终得到参数θ2、a、b、a1、a2、a3、R1、R2及R3的值如下:
θ2=-7.92°、a=-696.94、b=3903.25、a1=6.95、a2=-1.91×10-3、a3=-5.14、R1=-1829.13m、R2=-1230.91m、R3=-143.22m
步骤五:对拉平段着陆轨迹进行轨迹推演;
将动力学方程中的独立变量由时间t变为高度h,整理得:
dq dh = [ ( &rho; &prime; &rho; - &rho; SC x m sin &theta; ) q - &rho;g ]
d&theta; dh = &rho; 2 sin &theta; ( C y S m - g cos &theta; q )
将质心法向动力学方程整理成如下形式:
q = mg cos &theta; C y S - 2 m sin &theta; &theta; &prime; / &rho;
其中为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与θ′的表达式分别为
&theta; = arctan ( dh dx )
d&theta; dh = d dh ( tan - 1 ( dh dx ) ) = cos 2 &theta; tan &theta; d 2 h dx 2
在拉平段,襟翼、阻力板的偏角分别为δjlp=10°和δsblp=20°。动力学方程中的升力系数Cy主要与迎角α及襟翼δj相关,阻力系数Cx主要与迎角α、襟翼δj及阻力板δsb相关,而空气密度ρ、空气密度对高度的导数ρ′、轨迹倾角θ及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则均与高度h相关,其数学表达式分别为
空气密度ρ与空气密度对高度的导数ρ′分别为
&rho; = 1.225 &times; ( 1 - 0.225577 &times; 10 - 4 &times; h ) 4.25588 , h < 11000 0.3639176 &times; e - 1.576885 &times; 10 - 4 &times; ( h - 11000 ) , h &GreaterEqual; 11000
&rho; &prime; = - 1.225 &times; 0.225577 &times; 10 - 4 &times; 4.25588 &times; ( 1 - 0.225577 &times; 10 - 4 &times; h ) 3.25588 , h < 11000 - 1.576885 &times; 10 - 4 &times; 0.3639176 &times; e - 1.576885 &times; 10 - 4 &times; ( h - 11000 ) , h &GreaterEqual; 11000
对于深下滑段轨迹,轨迹倾角θ与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分别为
θ=-17°
θ′=0
对于圆弧拉起轨迹,轨迹倾角θ与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分别为
&theta; = arctan ( r 2 - ( h - b ) 2 h - b )
&theta; &prime; = - 1 ( h - b ) tan &theta;
对于指数拉起轨迹,轨迹倾角θ与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分别为
&theta; = arctan ( a 1 a 2 e a 2 x )
&theta; &prime; = cos 2 &theta; tan &theta; a 1 a 2 2 e a 2 x
由于 x = 1 a 2 ln ( h - a 3 a 1 ) ,
θ=arctan(a2(h-a3))
&theta; &prime; = cos 2 &theta; tan &theta; a 2 2 ( h - a 3 )
对于浅下滑着陆轨迹,轨迹倾角θ与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分别为
θ=-1°
θ′=0
由此可见动压q及动压对高度的导数q′仅与迎角α及高度h相关。
将拉平段的高度等分为n份,每等份的高度增量Δh为0.5m,第k等份对应的高度h(k)为
h(k)=(n-k)Δh,k=0,1,2…,n
高度h(k)处动压q(k)的求法有两种方式,分别为基于切向动力学方程和基于法向动力学方程,其中基于切向动力学方程的动压求法为
q ( k ) = q ( k - 1 ) + [ q &prime; ( k - 1 ) + q &prime; ( k ) ] &Delta;h 2
式中q(k-1)、q′(k-1)分别为前一个高度对应的动压和动压对高度的导数,q(k)、q′(k)分别为当前高度对应的动压和动压对高度的导数。
采用Matlab软件中的优化函数fmincon()求解迎角α(k),使得由两种方式求解的动压q(k)相等。
按照上述过程,逐次求解n等份高度对应的迎角及动压,实现拉平段着陆轨迹推演,其接地动压为3308Pa。
步骤六:估算理想接地动压;
根据无动力飞行器的接地性能指标,建立以下约束条件:
其中为接地俯仰角,Vytouch为接地升降速度,Vdtouch为接地地速。
取接地点的理想接地俯仰角为
已知浅下滑轨迹倾角为θ3=-1°,则理想接地迎角为
αdesire=6.5°-(-1°)=7.5°
接地时刻,升力系数主要与迎角及襟翼偏角相关,则Cy≈Cydesire,δjlp)。
由于此时飞行器的质心法向加速度近似为0m/s2,则理想接地动压qdesire
q desire &ap; mg cos &theta; desire C y ( &alpha; desire , &delta; jlp ) S = 4067 Pa
可见步骤四设计的拉平着陆轨迹对应的接地动压(3308Pa)与理想接地动压(4067Pa)相差较大,显然拉平起始点高度为200m对应的拉平着陆轨迹并不是最优轨迹,进入步骤七设计最优拉平段着陆轨迹。
步骤七:优化设计拉平段着陆轨迹;
当拉平起始点高度改变时,拉平着陆轨迹也将改变,则接地动压也将改变。为使接地动压满足接地要求,可通过优化算法寻找合适的拉平起始点高度,进而得到最优的拉平着陆轨迹。
采用Matlab软件中的遗传算法函数ga()寻优拉平起始点高度H1,满足步骤四和步骤五中的约束条件,并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小,其中H1的取值范围为150m~250m。
寻优过程中,对每个拉平起始高度对应的着陆轨迹分别进行轨迹推演,统计出每条轨迹对应的接地动压,将接地动压qtouch与理想接地动压qdesre之差作为待优化的性能指标,优化目标函数为
fobj=(qtouch-4067)2
经优化算法寻优得到拉平起始点高度H1为180.32m。
步骤八:最优进场着陆轨迹;
根据步骤三设计的深下滑着陆轨迹与步骤七设计的拉平着陆轨迹,获得无动力飞行器的最优进场着陆轨迹:
深下滑段着陆轨迹:
yd=(xd-R1)tanθ1+H1,xd≤R1
圆弧拉起轨迹:
y d = - r 2 - ( x d - a ) 2 + b , R 1 < x d &le; R 2
指数拉起轨迹:
y d = a 1 e a 2 x d + a 3 , R 2 < x d &le; R 3
浅下滑轨迹:
yd=xdtanθ3+H4,R3<xd
最优着陆轨迹参数如下:
H1=180.32m、H4=1.5m、θ1=-17°、θ3=-1°、r=3864.73m、a=-308.13、b=3875.85、a1=3.42、a2=-3.22×10-3、a3=-1.42、R1=-1438.07m、R2=-620.92m、R3=-143.22m。
图4~图6分别给出了对最优进场着陆轨迹的拉平段轨迹进行轨迹推演后飞行器的动压、迎角、过载与航段距离/高度的关系。图7给出了飞行器最优进场着陆轨迹。
由轨迹推演结果可知,着陆全程最大迎角(9.16°)远小于失速迎角(19°),最大过载(1.3)与预先设计的圆弧法向过载一致,接地俯仰角(6.35°)也接近接地指标的中间值(6.5°),接地动压(4068Pa)对应的接地速度为87.88m/s,远离接地指标提出的97m/s,由升降速度公式Vy=Vdsinθ解得接地升降速度为1.53m/s,仅为接地指标的1/2,可见理想着陆轨迹的接地状态不仅满足设计指标,并且还具有较大的安全裕度。本专利提出的无动力飞行器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Claims (7)

1.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一:建立无动力飞行器的纵向运动方程; 
在气流坐标系中建立质心动力学方程: 
其中动压ρ为空气密度,m为飞机质量,V为飞机速度,S为飞机机翼面积,g为重力加速度,θ为轨迹倾角,Cx为阻力系数,Cy为升力系数; 
在机体坐标系中建立绕质心转动的动力学方程: 
其中ωz为俯仰角速度,bA为机翼的平均气动弦长,Iz为飞机绕机体轴Ozt的转动惯量,mz为飞机绕机体轴Ozt的俯仰力矩系数; 
步骤二:建立深下滑拟平衡条件; 
深下滑过程中飞行器保持固定的轨迹倾角,重心处沿垂直于空速方向的法向加速度为0m/s2,即绕机体轴Ozt的俯仰角速度为0°/s,即ωz=0; 
对动压表达式求导得 
其中ρ′为空气密度ρ对高度h的导数,为高度h对时间t的导数,为空速V对时间t的导数; 
将动压对时间的导数代入切向动力学方程,整理得 
深下滑过程中飞行器以恒定的动压q飞行,则
由以上可得飞行器的深下滑拟平衡条件如下: 
步骤三:设计深下滑段着陆轨迹; 
深下滑段着陆轨迹为 
hs=(xd-R1)tanθ1+H1
其中θ1为深下滑段轨迹倾角,H1为拉平段起始点高度,R1为拉平段起始点航段距离,xd为飞行器当前在地面坐标系轴odxd上的坐标; 
在深下滑段,飞行器动压q为已知量;依据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建立以下约束条件: 
其中θmin为轨迹倾角最小值,θmax为轨迹倾角最大值,αmin为最小迎角,αss为失速迎角,δz min为升降舵负偏最大值,δz max为升降舵正偏最大值,δj min为襟翼负偏最大值,δj max为襟翼正偏最大值,δsb min为阻力板负偏最大值,δsb max为阻力板正偏最大值; 
最后,得到拟平衡状态的深下滑轨迹角θ、迎角α、升降舵δz、襟翼δj和阻力板δsb; 
将气动舵面中间位置作为基准值,将迎角及各舵面偏离基准值的程度作为待优化的性能指标,设计优化目标函数为 
其中δsb_min为由阻力板偏转产生的阻力中值对应的舵偏角; 
步骤四:设计拉平段着陆轨迹; 
拉平段着陆轨迹由圆弧拉起轨迹、指数拉起轨迹和浅下滑轨迹组成; 
圆弧拉起轨迹: 
指数拉起轨迹: 
浅下滑轨迹: 
hq=xd tanθ3+H4
其中r为圆弧半径,(a,b)为圆心坐标,a1、a2、a3为指数函数的系数,θ3为浅下滑轨迹倾角,H4为浅下滑结束点高度; 
根据几何关系建立以下方程: 
H3=R3tanθ3+H4
式中θ1为拉平起始点轨迹倾角,θ2为圆弧拉起轨迹与指数拉起轨迹连接点的轨迹倾角,H1为拉平起始点高度,R1为拉平起始点航段距离,H2为圆弧拉起轨迹与指数拉起轨迹连接点的高度,R2为圆弧拉起轨迹与指数拉起轨迹连接点的航段距离,H3为指数拉起轨迹与浅下滑轨迹连接点的高度,R3为指数拉起轨迹与浅下滑轨迹连接点的航段距离,r为圆弧拉起轨迹的半径,其表达式为 
式中为拉平起始点速度,q为拉平起始点处的动压,nycirc为圆弧法向过载; 
上述关系式中,首先假设已知拉平起始点高度H1,然后根据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及接地性能指标确定圆弧法向过载nycirc、浅下滑轨迹倾角θ3和浅下滑起始点高度H3,最后再利用几何关系推导出未知参数a、b、a1、a2、a3、R1、R2、R3的关系式; 
根据以上几何关系推导得: 
先求解轨迹倾角θ2,最终得到参数a、b、a1、a2、a3、R1、R2及R3的值; 
步骤五:对拉平段着陆轨迹进行轨迹推演; 
将动力学方程中的独立变量由时间t变为高度h,整理得: 
将质心法向动力学方程整理成如下形式: 
其中为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与θ′的表达式分别为 
将拉平段的高度等分为n份,每等份的高度增量为Δh,第k等份对应的高度h(k)为 
h(k)=(n-k)Δh,k=0,1,2…,n 
高度h(k)处动压q(k)的求法有两种方式,分别为基于切向动力学方程和基于法向动力学方程,其中基于切向动力学方程的动压求法如下: 
式中q(k-1)、q′(k-1)分别为前一个高度对应的动压和动压对高度的导数,q(k)、q′(k)分别为当前高度对应的动压和动压对高度的导数; 
求解迎角α(k),使得由两种方式求解的动压q(k)相等; 
按照上述过程,逐次求解n等份高度对应的迎角及动压,实现完整的拉平段着陆轨迹推演; 
步骤六:估算理想接地动压; 
根据无动力飞行器的接地性能指标,建立以下约束条件: 
其中为接地俯仰角,Vytouch为接地升降速度,Vdtouch为接地地速,为最小接地俯仰角,为最大接地俯仰角,Vy min为最小接地升降速度,Vy max为最大接地升降速度,Vd max为最大接地地速; 
取接地点的理想接地俯仰角为 
根据俯仰角轨迹倾角θ和迎角α之间的几何关系可知理想接地迎角为 
接地时刻,升力系数主要与迎角及襟翼偏角相关,则Cy≈Cydesire,δjlp); 
由于此时飞行器的质心法向加速度近似为0m/s2,则理想接地动压qdesire为 
步骤七:优化设计拉平段着陆轨迹; 
寻优拉平起始点高度H1,满足步骤四和步骤五中的约束条件,并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小; 
寻优过程中,对每个拉平起始高度对应的着陆轨迹分别进行轨迹推演,统计出每条轨迹对应的接地动压,将接地动压qtouch与理想接地动压qdesire之差作为待优化的性能指标,优化目标函数为 
fobj=(qtouch-qdesire)2
步骤八:最优进场着陆轨迹; 
根据步骤三设计的深下滑着陆轨迹与步骤七设计的拉平着陆轨迹,获得无动力飞行器的最优进场着陆轨迹: 
深下滑段着陆轨迹: 
yd=(xd-R1)tan θ1+H1,xd≤R1
圆弧拉起轨迹: 
指数拉起轨迹: 
浅下滑轨迹: 
yd=xd tan θ3+H4,R3<xd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的深下滑轨迹倾角θ的取值范围为-22°~-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的圆弧法向过载nycirc,根据设计指标确定: 
其中ny max0为设计指标中提出的飞行器所能承受的最大法向过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的浅下滑轨迹倾角θ3的取值范围为-1.2°~-0.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的浅下滑轨迹起始点高度H3的取值范围为3m~5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所述的空气密度ρ、空气密度对高度的导数ρ′、轨迹倾角θ及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与高度h的关系式如下: 
空气密度ρ与空气密度对高度的导数ρ′分别为 
对于深下滑段轨迹,轨迹倾角θ与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分别为 
θ=θ1
θ′=0 
对于圆弧拉起轨迹,轨迹倾角θ与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分别为 
对于指数拉起轨迹,轨迹倾角θ与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分别为 
由于则 
θ=arctan(a2(h-a3)) 
对于浅下滑着陆轨迹,轨迹倾角θ与轨迹倾角对高度的导数θ′分别为 
θ=θ3
θ′=0 
。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七中所述的拉平起始点高度H1的取值范围为150m~250m。 
CN201410367548.XA 2014-07-29 2014-07-29 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811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67548.XA CN104281153B (zh) 2014-07-29 2014-07-29 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67548.XA CN104281153B (zh) 2014-07-29 2014-07-29 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1153A true CN104281153A (zh) 2015-01-14
CN104281153B CN104281153B (zh) 2017-06-06

Family

ID=52256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6754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81153B (zh) 2014-07-29 2014-07-29 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81153B (zh)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8681A (zh) * 2015-03-09 2015-07-29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一种确定与控制策略匹配的无动力下滑轨迹角的方法
CN107273561A (zh) * 2016-04-04 2017-10-20 波音公司 飞行事件期间飞行器的机载结构负载评估
CN108319284A (zh) * 2017-12-29 2018-07-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适用于障碍物环境的无人机下滑段轨迹设计方法
CN108398883A (zh) * 2018-02-27 2018-08-14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rlv进场着陆轨迹快速推演及确定方法
CN109085849A (zh) * 2018-08-28 2018-12-25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舰载无人机定点着陆的自主控制方法
CN109141429A (zh) * 2018-09-03 2019-01-04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临近空间球载太阳能无人机投放过程航迹设计方法
CN109976156A (zh) * 2019-03-13 2019-07-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固定翼无人机栖落机动轨迹的建模与预测控制方法
CN110487280A (zh) * 2019-09-04 2019-11-22 哈尔滨工业大学 风扰环境下无人机着陆引导方法
CN110723315A (zh) * 2019-09-23 2020-01-24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天体表面弹道式飞行探测的轨迹生成方法
CN111984023A (zh) * 2020-08-17 2020-11-24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基于动压补偿的球载无人机系统投放段制导律设计方法
CN112198894A (zh) * 2020-07-31 2021-01-08 北京理工大学 旋翼无人机自主移动降落制导方法及系统
CN112433533A (zh) * 2020-10-29 2021-03-02 彩虹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滑翔比无人机自动着陆控制方法
CN112507461A (zh) * 2020-12-15 2021-03-16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一种运载火箭动力软着陆段发动机开机方法
CN112951003A (zh) * 2021-02-26 2021-06-11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飞机重着陆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3190024A (zh) * 2021-03-31 2021-07-30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空滑迫降决策与引导方法
CN113759941A (zh) * 2021-08-13 2021-12-07 航天时代飞鹏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货运无人机着陆轨迹控制方法
CN114077259A (zh) * 2020-08-21 2022-02-22 海鹰航空通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太阳能无人机无动力下滑控制方法
CN117112964A (zh) * 2023-08-14 2023-11-24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高速飞行器无动力返场剩余航程估计方法、装置及介质
CN117452973A (zh) * 2023-12-22 2024-01-26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运输机前线机场短距着陆航迹优化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94347B1 (fr) * 2005-12-02 2008-02-01 Thales Sa Systeme d'atterrissage autonome et automatique pour drones.
CN102981507B (zh) * 2012-11-29 2016-01-20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软着陆自主障碍规避常推力器控制方法
CN103176476B (zh) * 2013-03-08 2015-07-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滑翔式无人机自主进场航路规划方法
CN103197682B (zh) * 2013-03-22 2015-09-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无人机进场着陆下滑通道设计与下滑轨迹调整方法

Cited B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8681B (zh) * 2015-03-09 2016-01-20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一种确定与控制策略匹配的无动力下滑轨迹角的方法
CN104808681A (zh) * 2015-03-09 2015-07-29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一种确定与控制策略匹配的无动力下滑轨迹角的方法
CN107273561A (zh) * 2016-04-04 2017-10-20 波音公司 飞行事件期间飞行器的机载结构负载评估
CN107273561B (zh) * 2016-04-04 2023-05-30 波音公司 飞行事件期间飞行器的机载结构负载评估
CN108319284A (zh) * 2017-12-29 2018-07-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适用于障碍物环境的无人机下滑段轨迹设计方法
CN108319284B (zh) * 2017-12-29 2022-01-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适用于障碍物环境的无人机下滑段轨迹设计方法
CN108398883A (zh) * 2018-02-27 2018-08-14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rlv进场着陆轨迹快速推演及确定方法
CN109085849B (zh) * 2018-08-28 2021-08-03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舰载无人机定点着陆的自主控制方法
CN109085849A (zh) * 2018-08-28 2018-12-25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舰载无人机定点着陆的自主控制方法
CN109141429A (zh) * 2018-09-03 2019-01-04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临近空间球载太阳能无人机投放过程航迹设计方法
CN109976156A (zh) * 2019-03-13 2019-07-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固定翼无人机栖落机动轨迹的建模与预测控制方法
CN109976156B (zh) * 2019-03-13 2021-08-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固定翼无人机栖落机动轨迹的建模与预测控制方法
CN110487280A (zh) * 2019-09-04 2019-11-22 哈尔滨工业大学 风扰环境下无人机着陆引导方法
CN110723315A (zh) * 2019-09-23 2020-01-24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天体表面弹道式飞行探测的轨迹生成方法
CN110723315B (zh) * 2019-09-23 2021-02-09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天体表面弹道式飞行探测的轨迹生成方法
CN112198894A (zh) * 2020-07-31 2021-01-08 北京理工大学 旋翼无人机自主移动降落制导方法及系统
CN111984023B (zh) * 2020-08-17 2023-12-19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基于动压补偿的球载无人机系统投放段制导律设计方法
CN111984023A (zh) * 2020-08-17 2020-11-24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基于动压补偿的球载无人机系统投放段制导律设计方法
CN114077259A (zh) * 2020-08-21 2022-02-22 海鹰航空通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太阳能无人机无动力下滑控制方法
CN114077259B (zh) * 2020-08-21 2024-05-07 海鹰航空通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太阳能无人机无动力下滑控制方法
CN112433533A (zh) * 2020-10-29 2021-03-02 彩虹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滑翔比无人机自动着陆控制方法
CN112433533B (zh) * 2020-10-29 2023-03-14 彩虹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滑翔比无人机自动着陆控制方法
CN112507461A (zh) * 2020-12-15 2021-03-16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一种运载火箭动力软着陆段发动机开机方法
CN112951003B (zh) * 2021-02-26 2022-11-29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飞机重着陆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2951003A (zh) * 2021-02-26 2021-06-11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飞机重着陆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3190024A (zh) * 2021-03-31 2021-07-30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空滑迫降决策与引导方法
CN113759941A (zh) * 2021-08-13 2021-12-07 航天时代飞鹏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货运无人机着陆轨迹控制方法
CN113759941B (zh) * 2021-08-13 2024-05-14 航天时代飞鹏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货运无人机着陆轨迹控制方法
CN117112964A (zh) * 2023-08-14 2023-11-24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高速飞行器无动力返场剩余航程估计方法、装置及介质
CN117112964B (zh) * 2023-08-14 2024-05-03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高速飞行器无动力返场剩余航程估计方法、装置及介质
CN117452973B (zh) * 2023-12-22 2024-03-1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运输机前线机场短距着陆航迹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17452973A (zh) * 2023-12-22 2024-01-26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运输机前线机场短距着陆航迹优化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1153B (zh) 2017-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81153A (zh) 一种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场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CN110908396B (zh)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全阶段再入返回制导方法
CN103197682B (zh) 一种无人机进场着陆下滑通道设计与下滑轨迹调整方法
CN110008502A (zh) 考虑全捷联导引头视场约束的三维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方法
CN109144084A (zh) 一种基于固定时间收敛观测器的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姿态跟踪控制方法
CN105159308A (zh) 一种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着陆段制导与控制律一体化耦合设计方法
CN109358634A (zh) 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
CN103926837A (zh) 多种耦合作用下飞行器综合解耦方法
Zhu et al. Impact time and angle control guidance independent of time-to-go prediction
CN105488295A (zh) 一种考虑风场扰动的无人机建模系统
CN103926931A (zh) 轴对称高速飞行器运动特征综合识别方法
CN109711008A (zh) 一种飞机重心包线计算方法
US11493937B2 (en) Takeoff and landing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apparatus of multimodal air-ground amphibious vehicl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09460055B (zh) 一种飞行器控制能力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5488296A (zh) 一种考虑风场扰动的无人机建模方法
CN110320927A (zh) 智能变形飞行器的飞行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8646557A (zh) 一种基于跟踪微分与柔化函数的飞行器攻角跟踪控制方法
CN109703769A (zh) 一种基于预瞄策略的空中加油对接控制方法
Tian et al. Dynamic stability of rolling missiles with angle-of-attack feedback three-loop autopilot considering parasitic effect
CN115933733A (zh)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纵向高度速度解耦非线性控制方法
Tao et al. Design of trajectory tracking controller of unmanned tracked vehicles based on torque control
CN108398883B (zh) 一种rlv进场着陆轨迹快速推演及确定方法
CN105354380A (zh) 面向摄动因素影响补偿的滑翔弹道快速修正方法
CN110262558B (zh) 一种无人机定点着陆的控制方法
CN116700013A (zh) 一种飞行器最快爬升轨迹混合优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06

Termination date: 201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