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79739B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79739B
CN104279739B CN201410314383.XA CN201410314383A CN104279739B CN 104279739 B CN104279739 B CN 104279739B CN 201410314383 A CN201410314383 A CN 201410314383A CN 104279739 B CN104279739 B CN 1042797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quantity
running
evaporimeter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1438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79739A (zh
Inventor
清野龙二
坂下朗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2254882&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4279739(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79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79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79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797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以简单的结构缩短衣物干燥时间的空调机。在空调机(100)中,利用蒸发器(64)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进行除湿运转及衣物干燥运转。通过运转切换按钮(203)来选择除湿运转及衣物干燥运转。控制部(90)使衣物干燥运转时流过蒸发器(64)的风量比除湿运转时大。在衣物干燥运转时,因风量增大而使除湿能力比除湿运转时低,但风量增大,增大了对含有湿气的空气滞留于在房间内晒干的衣物间进行抑制的能力,因此,相应地缩短了衣物干燥时间。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运转模式包括除湿模式及衣物干燥模式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作为缩短在房间内晒干的衣物的干燥时间的手段,一般是利用空调机的除湿功能降低湿度以输送适度的风量。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22149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能任意选择通常的除湿运转、空气净化运转及衣物干燥运转的除湿机。
此外,当选择衣物干燥运转时,与除湿运转相同,压缩机和风扇电动机进行动作,并将电加热器通电。此时,吹出口的过滤器壳体立起,以防止室内空气流过过滤器。藉此,能利用来自除湿通路的高温除湿空气与来自空气净化通路的室内空气加在一起的空气对衣物进行干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221496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除湿机中,为了增加衣物干燥运转模式中的风量,与除湿时的空气通路不同地设置了另一个空气通路,因此,与同运转模式无关地使用一个空气通路的类型相比,内部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以简单的结构缩短衣物干燥时间的空调机。
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作为运转模式包括除湿模式及衣物干燥模式,上述运转模式是利用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的运转模式,上述空调机包括送风机、电动机选择部、控制部。送风机朝蒸发器送风。模式选择部用于从运转模式中选择出必要的模式。控制部根据由模式选择部选择出的模式对通过送风机流过蒸发器的风量进行控制。另外,在除湿模式中,包括除湿能力最大的基准风量在内以分成多级的方式允许流过蒸发器的风量朝不同的大小切换。在衣物干燥模式中,流过蒸发器的风量被设定为比除湿模式中的基准风量大的风量。
在该空调机中,因衣物干燥模式时的风量增大而使除湿能力比除湿模式时低,但风量增大,增大了对含有湿气的空气滞留于在房间内干燥的衣物间进行抑制的能力,因此,相应地缩短了衣物干燥时间。
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机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基础上,在衣物干燥模式中,流过蒸发器的风量被设定为比除湿模式中的最大允许风量大的风量。
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机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基础上,流过蒸发器的风量从大到小至少预先设定有第一风量、第二风量、第三风量及第四风量。此外,当选择衣物干燥模式时,自动地选择第一风量。
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机是在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基础上,第二风量是除湿模式中的最大允许风量。此外,第二风量下的除湿能力比第一风量下的除湿能力大。
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空调机是在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基础上,空调机还包括空气净化过滤器。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空气中的不能流过蒸发器的空气绕过蒸发器而被吸入至送风机。
在该空调机中,即便风量在衣物干燥模式时增大,无法流过蒸发器的那部分空气也会绕过蒸发器而被吸入至送风机,因此,抑制了噪声的增大。
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因衣物干燥模式时的风量增大而使除湿能力比除湿模式时低,但风量增大,增大了对含有湿气的空气滞留于在房间内晒干的衣物间进行抑制的能力,因此,相应地缩短了衣物干燥时间。
在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即便风量在衣物干燥模式时增大,无法流过蒸发器的那部分空气也会绕过蒸发器而被吸入至送风机,因此,抑制了噪声的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空调机100在用I-I平面将其剖开时的剖视图。
图3是空调机100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意表示空气的空气通路的立体图。
图5是制冷循环单元60的配管系统图。
图6是操作面板20的俯视图。
图7A是除湿运转时的液晶显示部207的俯视图。
图7B是衣物干燥运转时的液晶显示部207的俯视图。
图8是风量切换的控制流程图。
图9是表示空调机的风量与除湿量的关系的图表。
(符号说明)
20操作面板(模式选择部)
35过滤器单元(空气净化过滤器)
50多叶片式风扇(送风机)
64蒸发器
90控制部
100空调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例子,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空调机100的概况
为了便于说明,使用上、下、左、右、正面(前表面)、背面(后)这样的表示各方向的词语。上述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就指图1所示的方向。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的外观图。空调机100是以图1所示的状态设置于对象空间地板的类型的装置。空调机100从其侧方吸入对象空间内的空气,在内部进行调和,并将调和后的空气从上方朝对象空间供给。
空调机100具有包括对对象空间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功能、对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功能及对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功能等在内的多个功能。即,可以认为空调机100是不仅从湿度的方面、也从净化的方面对对象空间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的装置。
此外,空调机100能个别选择上述功能或将上述功能中的多个加以组合来进行运转。例如,在选择除湿功能及空气净化功能的情况下,空调机100进行以下运转:首先,吸入对象空间内的空气以去除尘埃等,接着,对该空气进行除湿,然后,将该空气再次排出至对象空间。另外,在例如选择加湿功能及空气净化功能的情况下,空调机100进行以下运转:首先,吸入对象空间内的空气以去除尘埃等,接着,对该空气进行加湿,然后,将该空气再次排出至对象空间。
(2)空调机100的结构
图2是图1的空调机100在用I-I平面将其剖开时的剖视图。另外,图3是空调机10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意表示空气的空气通路的立体图。另外,在图3中,为了使附图稍许变得简单,省略了侧壁面板12(参照图1)。在图1及图3中,空调机100包括壳体10、操作面板20及主体部30。
(2-1)壳体10
壳体10形成空调机100的外廓,其呈箱状。壳体10由多个壳体构件组合构成。
多个壳体构件包括前面板11、侧壁面板12、后面板13、底框架14及吹出口叶片15,这些构件均由合成树脂成形。
(2-1-1)前面板11
前面板11是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板,其大致覆盖主体部30的正面侧。
(2-1-2)侧壁面板12
侧壁面板12是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板构件,并构成空调机100的右侧面(更具体而言,是从前面板11一侧观察的情况下作为空调机100的右侧的侧面)。在侧壁面板12的一部分形成有右侧吸入口12a,除了该吸入口12a附近之外,侧壁面板12大致覆盖主体部30的右侧。
右侧吸入口12a在侧壁面板12中的距前面板11较近的部分沿铅垂方向细长地延伸。对象空间内的空气被从右侧吸入口12a吸入至壳体10内。
(2-1-3)后面板13
后面板12是以在俯视观察时保持L字形状的状态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板构件。后面板13构成空调机100的左侧面及背面(更具体而言,是从前面板11观察的情况下作为空调机100的左侧的侧面及后表面)。在后面板13的一部分的隔着前面板11与右侧吸入口12a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左侧吸入口13a。即,左侧吸入口13a在后面板13中的作为空调机100的左侧面且距前面板11较近的部分沿纵向、即铅垂方向细长地延伸。后面板13除了左侧吸入口13a附近之外,大致覆盖主体部30的左侧及后侧。对象空间内的空气被从左侧吸入口13a吸入至壳体10内。
(2-1-4)底框架14
底框架14是壳体10的底部,其呈俯视观察时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矩形形状。底框架14的各边与前面板11、侧壁面板12及后面板13各自的下端接触。
(2-1-5)吹出口叶片15
吹出口叶片15是设于主体部30上方中的背面侧的板状构件。吹出口叶片15与侧壁面板12的上端中的作为背面侧的部分、后面板13的上端中的作为左侧面侧的部分的一部分及作为背面侧的部分接触,以构成壳体10的位于背面侧的上表面的部分。因此,吹出口叶片15不与前面板11的上端接触。
吹出口叶片15利用驱动部(未图示)以能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后面板13。当空调机100停止运转时,吹出口叶片15形成打开姿势,该叶片15通过吹出口15a使主体部30的一部分在主体部30的上方露出。相反地,当空调机100运转时,吹出口叶片15形成关闭姿势。在该情况下,吹出口15a被关闭,主体部30的上部被吹出口叶片15覆盖。
经空调机100调节后的空气由未被吹出口叶片15覆盖的吹出口15a从壳体10内朝对象空间供给。即,吹出口15a形成于壳体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另外,根据吹出口叶片15能处的角度来改变从吹出口15a吹出的空气朝向。
(2-2)操作面板20
操作面板20位于主体部30的上方中的前面板11一侧,并将主体部30的上部中的不会被吹出口叶片15覆盖的部分覆盖。即,操作面板20与吹出口叶片15一起构成壳体10的上表面。
在操作面板20设有用于使空调机100的运转开始及停止的按钮、用于选择空调机100的除湿功能、加湿功能及空气净化功能中的至少一个功能的按钮、以及表示当前起作用的运转的种类的LED等。
如图3所示,操作面板20是通过将印刷基板21、操作面板盖22及操作显示盖23从下到上依次重叠而构成的。在印刷基板21安装有操作面板20上的各种按钮及用于使LED进行动作的电子零件。
操作面板盖22形成操作面板的外观。操作显示盖23对操作面板盖22进行保护。
(2-3)主体部30
主体部30是空调机100为实现除湿功能等所需的且收纳于壳体10内部的各种构成构件的集合体。
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30设有放电单元31、过滤器单元35、各种框架构件41、42、43、流光放电单元45、多叶片式风扇50、制冷循环单元60、加湿单元70、除湿箱单元80。
(2-3-1)放电单元31
放电单元31包括右侧放电单元31a及左侧放电单元31b。这些单元31a、31b均呈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纵向较长的筒状形状。
右侧放电单元31a配置于右侧吸入口12a的附近,左侧放电单元31b配置于左侧吸入口13a的附近。因此,从右侧吸入口12a朝壳体10内部吸入的空气流过右侧放电单元31a,从左侧吸入口13a朝壳体10内部吸入的空气流过左侧放电单元31b。
右侧放电单元31a及左侧放电单元31b分别具有正极即钨制的离子化线和负极即不锈钢金属制的板状电极。当对正极即离子化线施加比较高的电压时,在正极与负极之间产生电位差,并产生电晕放电。通过该放电,可使流过各单元31a、31b的空气中的尘埃带电。
(2-3-2)过滤器单元35
过滤器单元35用于对从各吸入口12a、13a吸入至壳体10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其配置于各吸入口12a、13a附近。特别地,过滤器单元35与供空气流过的其它构成构件相比,位于气流AF(参照图4)的流动方向的最上游侧。
过滤器单元35是通过将预滤器36、集尘过滤器37及除臭过滤器38从气流AF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朝下游侧依次一块块地重叠而构成的。
预滤器36是在构成过滤器单元35的各种过滤器36~38中空气最先流过的过滤器。首先,被吸入至壳体10内的空气在预滤器36中被去除较大的尘埃。
集尘过滤器37是集尘性能比预滤器36高的过滤器。在集尘过滤器37中,对较大尘埃被去除之后的空气中含有的微细的尘埃等、即流过放电单元31时带电的物质进行去除。在原理上,集尘过滤器37通过带上与尘埃所带的电的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对流过预滤器36的空气中的微细的尘埃进行吸附。
除臭过滤器38例如由活性炭构成,供细微的尘埃被去除之后的空气流过。除臭过滤器38将该空气中含有的甲醛及臭味成分等分解或吸附。
(2-3-3)框架构件41、42、43
框架构件41、42、43用于对主体部30的其它构成要素进行支承,它们均由合成树脂构成。作为框架构件41、42、43,可列举出前框架41、中央框架42及后框架43。
前框架41在前面板11侧对过滤器单元35进行支承,并在上部对流光放电单元45进行支承。如图4所示,在前框架41配置有两个铅垂风通路构件41a、41b。
铅垂风通路构件41a、41b是中空状的构件,并彼此分离,且沿铅垂方向细长地延伸。一方铅垂风通路构件41a以沿着右侧吸入口12a的方式位于距右侧吸入口12a较近的一侧。另一方铅垂风通路构件41b以沿着左侧吸入口13a的方式位于距左侧吸入口13a较近的一侧。
空气在上述铅垂风通路构件41a、41b内部流动。此外,在各铅垂风通路构件41a、41b沿铅垂方向排列地形成有多个放出口41c、41d,从该放出口41c、41d放出流过铅垂风通路构件41a、41b内部的空气。
如图3所示,中央框架42设于前框架41的后方侧。中央框架42在前框架41侧支承制冷循环单元60。制冷循环单元60配置于中央框架42与前框架41之间。
另外,中央框架42在其背面侧即后面板13侧对加湿单元70进行支承。此外,中央框架42在其背面侧且下方侧对除湿箱单元80进行支承,上述除湿箱单元80用于贮存除湿运转时冷凝的水。
后框架43设于中央框架42的后方侧。加湿单元70及除湿箱单元80配置于中央框架42与后框架43之间。后框架43在其上部对电气部件箱85进行支承。
在电气部件箱85内收容有对空调机100的各种构成构件进行控制的控制部90等。后框架43在其背面侧支承多叶片式风扇50,在后框架43的中央部设有喇叭形状的喇叭口43a。利用喇叭口43a使经由各吸入口12a、13a流入至壳体10内的空气流入至多叶片式风扇50。
(2-3-4)流光放电单元45
流光放电单元45包括放电流光主体45a及放电流光导向件45b。
放电流光主体45a具有正极的电极及负极的电极。正极的电极是钨制的针状电极。负极的电极是位于正极的电极附近、并与正极的电极相对的板状电极。通过对针状电极施加高电压,产生一种等离子放电即流光放电,从而生成氧化分解力较高的活性物质。
如图4所示,放电流光导向件45b将放电流光主体45a中生成的活性物质与空气一起朝前框架41中的铅垂风通路构件41a、41b引导。
包括流入至铅垂风通路构件41a、41b的活性物质在内的空气从放出口41c、41d朝前框架41外部放出,并依次流过过滤器单元35的集尘过滤器37及除臭过滤器38。此时,空气中含有的活性物质将附着于集尘过滤器37的尘埃、细菌等分解来进行净化。
(2-3-5)多叶片式风扇50
多叶片式风扇50用于在壳体10内部生成从各吸入口12a、13a流入至壳体10内并从吹出口15a流出至壳体10外的一个空气流路,在壳体10内部仅设有一台。如图3所示,多叶片式风扇50包括风扇转子51、涡旋壳体53及风扇电动机55。
风扇转子51与配置于其后侧的风扇电动机55的输出轴连接。当风扇电动机55驱动时,风扇电动机55的驱动经由输出轴而传递至风扇转子51,以驱动风扇转子51旋转。驱动中的风扇转子51将空气从输出轴的前端侧(即正面侧)吸入并沿径向吹出。
另外,如图2所示,流过过滤器单元35的空气(虚线的箭头)流过蒸发器64及冷凝器62而被吸入至风扇转子51,但蒸发器64位于冷凝器62的上游侧,且其高度比冷凝器62低,因此,即便在风量增大的情况下也不能流过蒸发器64的空气绕过蒸发器64而被吸入至风扇转子51。因此,抑制了噪声的增大。
涡旋壳体53是具有收容风扇转子51的涡旋弯曲部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构件。涡旋壳体53固定于后框架43的背面部分。
风扇电动机55能逐级切换其旋转速度。风扇电动机55的旋转速度在最大风量模式时被切换至最高输出,相反地,在最小风量模式时被切换至最低输出。
在涡旋壳体53的正面侧形成有从正面方向观察到的大小与风扇转子51的大小大致相同的开口,该开口作为多叶片式风扇50的吸入口50a起作用。
另外,在涡旋壳体53的上部形成有开口,该开口作为多叶片式风扇50的排出口50b起作用。排出口50b与吹出口15a相连,当壳体10的吹出口15a露出时,排出口50b也露出。
另外,在涡旋壳体53的内部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涡旋流路及排出流路。涡旋流路在涡旋弯曲部处形成于风扇转子51的外周面的外侧,随着远离舌部而使流路面积变大。排出流路与涡旋流路连通,并延伸至排出口50b。被朝排出流路引导的空气从排出口50b排出。
(2-3-6)制冷循环单元60
图5是制冷循环单元60的配管系统图。制冷循环单元60包括压缩机61、冷凝器62及蒸发器64。压缩机61、冷凝器62及蒸发器64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以构成图5所示的制冷剂回路60a。
制冷循环单元60主要在空调机100进行除湿运转时起作用。另外,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60a内循环。作为制冷剂的种类,可列举出R134a、CO2等。
压缩机61在吸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时,将该制冷剂压缩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之后排出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压缩机61是能自由改变容量类型的压缩机。
冷凝器62由多个翅片和插入至该翅片的多个导热管构成,其对从压缩机6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进行冷凝并使其液化。藉此,流过冷凝器62的空气从制冷剂获取了热量后变暖。流过冷凝器62的制冷剂在毛细管63中被减压。
蒸发器64由多个翅片和插入至该翅片的多个导热管构成,其使在毛细管63中减压后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藉此,流过蒸发器64的空气被制冷剂吸热,因此,空气自身被冷却,使该空气中含有的水分冷凝。即,当空调机100进行除湿运转时,蒸发器64将空气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并进行除湿。
当空气流过蒸发器64时,空气中含有的水分的至少一部分冷凝而成为水。该水作为排泄水被引导至除湿箱单元80。
另外,在储罐65中从流过蒸发器64的制冷剂去除液体制冷剂。仅有成为气体制冷剂的制冷剂再次被吸入至压缩机61,并在压缩机61被压缩而排出。
(2-3-7)加湿单元70
加湿单元70主要在空调机100进行加湿运转时起作用。如图3及图4所示,加湿单元70包括加湿转子71、贮存部72及水箱73。
加湿转子71用于在加湿运转时暂时保持水,并将该水施加于空气流路上的空气。加湿转子71具有例如在环状框架上安装有气化过滤器的结构。在加湿运转时,通过从气化过滤器使水气化来进行加湿。
加湿转子71将未图示的加湿转子用电动机作为驱动源进行旋转。伴随着加湿转子71的旋转,利用安装于环状框架的柄杓状的零件汲取水,并伴随着旋转将水供给至干燥的气化过滤器。因加湿转子71的进一步旋转而使该部分的水气化并包含于空气中。
贮存部72由水箱73供给来水并对该水进行贮存。水箱73是用于对朝贮存部72供给水的箱,其固定于侧壁面板12的内表面部分。
(2-3-8)除湿箱单元80
如图3所示,除湿箱单元80包括除湿箱81及盖部83。除湿箱81的上部开放,能对蒸发器64中产生的排泄水进行贮存。盖部83被配置成覆盖除湿箱81的上部,并用于防止贮存于除湿箱81内的排泄水朝除湿箱单元80的外部泄漏。
另外,在盖部83的大致中央附近设有开口83a。藉此,排泄水暂时汇集于盖部83上,并经由开口83a朝除湿箱81内导入。
(3)空调机的动作
在壳体10内由一个多叶片式风扇50形成一个空气流路。在该空气流路内,从各吸入口12a、13a流入至壳体10内的空气在前面板11附近合并,合并后的空气在壳体10内从前面板11侧朝后面板13侧移动,并经由壳体10上部的吹出口15a朝壳体10外流出。
过滤器单元35、蒸发器64、冷凝器62、加湿转子71及多叶片式风扇50依次配置于该空气流路内。因多叶片式风扇50驱动而产生图4所示的气流AF。气流AF从各吸入口12a、13a流入至壳体10内,并流过过滤器单元35,从而去除了尘埃、臭味成分等。流过过滤器单元35的气流AF接着在制冷循环单元60中被除湿或在加湿单元70中被加湿,之后经由吹出口15a被朝壳体10外部吹出,并再次返回至对象空间内。
气流AF的一部分并不被朝除空调机100外吹出,而是作为支流BF流过流光放电单元45。流过流光放电单元45的支流BF流入铅垂风通路构件41a、41b,并经由放出口41c、41d与流过过滤器单元35的气流AF合流。
(4)关于风量切换
(4-1)运转切换和风量切换的关系
图6是操作面板20的俯视图。另外,图7A是除湿运转时的液晶显示部207的俯视图,图7B是衣物干燥运转时的液晶显示部207的俯视图。
首先,在图6中,在操作面板20至少设有运转启停按钮201、运转切换按钮203、风量设定按钮205及液晶显示部207。
运转启停按钮201是用于朝空调机100供给电源的操作按钮。当空调机100停止期间、运转启停按钮201被按压时,朝空调机100内的设备供给电源。当空调机100运转期间、运转启停按钮201被按压时,切断朝空调机100内的设备的电源供给。
运转切换按钮203是用于选择运转模式的操作按钮,通过一次次被按压而按空气净化运转→除湿运转→衣物干燥运转→加湿运转的顺序切换运转。另外,除湿运转、衣物干燥运转及加湿运转都兼作空气净化运转。
风量设定按钮205是用于切换风量的操作按钮。在空调机100中,预先设定有大小不同的五级风量。
各级的名称从最大的一级起依次是“涡轮”、“强”、“标准”、“弱”、“微弱”,在空气净化运转中,通过风量设定按钮205一次次被按压,而按“涡轮”→“强”→“标准”→“弱”→“微弱”的顺序进行切换。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当指风量的任意级别时,使用“风量等级(airamounttap)”这一名称。
另外,在除湿运转中,通过风量设定按钮205一次次被按压,风量等级就按“强”→“标准”→“弱”的顺序进行切换。
与此相对,在衣物干燥运转中,风量设定按钮205的功能不起作用,利用运转切换按钮203选择衣物干燥运转,与此同时,风量等级切换至“涡轮”。
液晶显示部207在显示画面的上栏显示出被选择的运转模式,并在下栏显示出选择的风量等级。在图6中,在显示画面的上栏显示出空气净化,在下栏的风量等级“标准”的左侧相邻部分显示出三角标记,因此,可知工作的运转模式是空气净化运转,风量等级被设定为标准。
此外,当使用者按压运转切换按钮203而将运转模式从空气净化运转切换至除湿运转时,如图7A所示,在显示画面的上栏显示出除湿运转,在下栏的例如风量等级“强”的左侧相邻部分显示出三角标记。三角标记209显示在上次的除湿运转时的风量等级的左侧相邻部分,直至风量设定按钮205被按压为止。
此外,当使用者按压运转切换按钮203而将运转模式从除湿运转切换至衣物干燥运转时,如图7B所示,在显示画面的上栏显示出衣物干燥运转,在下栏的风量等级“涡轮”的左侧相邻部分显示出三角标记209。在衣物干燥运转时,不能将风量等级从“涡轮”朝其它风量等级改变。
(4-2)风量切换的控制
图8是风量切换的控制流程图。在图8中,控制部90(参照图3)在步骤S1中进行是否存在运转开始指令的判定,当判定为存在运转开始指令时,转移至步骤S2,当判定为没有运转开始指令时,继续在步骤S1待机。
(4-2-1)选择空气净化运转的情况
控制部90在步骤S2中进行是否选择了空气净化运转的判定,当判定为选择了空气净化运转时,转移至步骤S3,当判定为未选择空气净化运转时,转移至步骤S12。
控制部90在步骤S3中开始空气净化运转,并转移至步骤S4。控制部90在步骤S4中将风量设定为上次空气净化运转时的风量,并转移至步骤S5。
控制部90在步骤S5中进行是否选择了风量的判定,当判定为选择了风量时,转移至步骤S6,当判定为未选择风量时,在维持当前风量的状态下转移至步骤S7。
控制部90在步骤S6中以达到与选择的风量等级相应的风量的方式调节多叶片式风扇50的转速,并转移至步骤S7。
控制部90在步骤S7中进行是否存在运转停止指令的判定,当判定为存在运转停止指令时,结束控制,当判定为没有运转停止指令时,返回至步骤S2。
(4-2-2)选择除湿运转的情况
另外,当控制部90在步骤S2中判定为未选择空气净化运转而转移至步骤S12时,在该步骤S12中进行是否选择了除湿运转的判定,当判定为选择了除湿运转时,转移至步骤S13,当判定为未选择除湿运转时,转移至步骤S22。
控制部90在步骤S13中开始除湿运转,并转移至步骤S14。控制部90在步骤S14中将风量设定为上次除湿运转时的风量,并转移至步骤S15。
控制部90在步骤S15中进行是否选择了风量的判定,当判定为选择了风量时,转移至步骤S16,当判定为未选择风量时,在维持当前风量的状态下转移至步骤S7。
控制部90在步骤S16中以达到与选择的风量等级相应的风量的方式调节多叶片式风扇50的转速,并转移至步骤S7。
控制部90在步骤S7中进行是否存在运转停止指令的判定,当判定为存在运转停止指令时,结束控制,当判定为没有运转停止指令时,返回至步骤S2。
(4-2-3)加湿运转的情况
另外,当控制部90在步骤S12中判定为未选择除湿运转而转移至步骤S22时,在该步骤S22中进行是否选择了加湿运转的判定,当判定为选择了加湿运转时,转移至步骤S23,当判定为未选择加湿运转时,转移至步骤S32。
控制部90在步骤S23中开始加湿运转,并转移至步骤S24。控制部90在步骤S24中将风量设定为上次加湿运转时的风量,并转移至步骤S25。
控制部90在步骤S25中进行是否选择了风量的判定,当判定为选择了风量时,转移至步骤S26,当判定为未选择风量时,在维持当前风量的状态下转移至步骤S7。
控制部90在步骤S26中以达到与选择的风量等级相应的风量的方式调节多叶片式风扇50的转速,并转移至步骤S7。
控制部90在步骤S7中进行是否存在运转停止指令的判定,当判定为存在运转停止指令时,结束控制,当判定为没有运转停止指令时,返回至步骤S2。
(4-2-4)
另外,当控制部90在步骤S22中判定未选择加湿运转而转移至步骤S32时,在该步骤S32中进行是否选择了衣物干燥运转的判定,当判定为选择了衣物干燥运转时,转移至步骤S33,当判定为未选择衣物干燥运转时,返回至步骤S2。
控制部90在步骤S33中开始衣物干燥运转,并转移至步骤S34。控制部90在步骤S34中将风量设定为涡轮并转移至步骤S7。
控制部90在步骤S7中进行是否存在运转停止指令的判定,当判定为存在运转停止指令时,结束控制,当判定为没有运转停止指令时,返回至步骤S2。
(4-3)风量与除湿量的关系
图9是表示空调机100的风量与除湿量的关系的图表。在图9中,除湿量在风量等级“强”处最大。与此相对,在风量等级“涡轮”处,除湿量比风量等级“强”差,但衣物干燥时间最短。
即,空调机100在衣物干燥运转时,即便牺牲除湿量,也要将风量设定为超过除湿运转时的最大风量的风量,从而发挥出较高的干燥能力。
(5)特征
(5-1)
在空调机100中,利用蒸发器64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进行除湿运转及衣物干燥运转。通过运转切换按钮203来选择除湿运转及衣物干燥运转。控制部90使衣物干燥运转时流过蒸发器64的风量比除湿运转时大。
在衣物干燥运转时,因风量增大而使除湿能力比除湿运转时低,但风量增大,增大了对含有湿气的空气滞留于在房间内晒干的衣物间进行抑制的能力,因此,相应地缩短了衣物干燥时间。
(5-2)
在除湿运转中,以分为“强”、“标准”、“弱”等多级的方式允许流过蒸发器64的风量朝不同的大小切换。此外,当选择衣物干燥运转时,自动地设定流过蒸发器64的风量比除湿运转中的最大允许风量“强”大的风量“涡旋”。风量“强”处的除湿能力比风量“涡旋”处的除湿能力大。
(5-3)
在空调机100中,流过过滤器单元35的空气中的无法流过蒸发器64的空气绕过蒸发器64而被吸入至风扇转子51。因此,即便在衣物干燥运转时增大风量,无法流过蒸发器64的那部分空气也会绕过蒸发器64,因此,抑制了噪声的增大。

Claims (5)

1.一种空调机(100),运转模式包括除湿模式及衣物干燥模式,上述运转模式是利用蒸发器(64)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的运转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
送风机(50),该送风机(50)朝所述蒸发器(64)送风;
模式选择部(20),该模式选择部(20)用于从所述运转模式中选择出必要的模式;以及
控制部(90),该控制部(90)根据由所述模式选择部(20)选择出的所述模式对通过所述送风机(50)流过所述蒸发器(64)的风量进行控制,
在所述除湿模式中,包括除湿能力最大的基准风量在内以分成多级的方式允许流过所述蒸发器(64)的风量朝不同的大小切换,
在所述衣物干燥模式中,流过所述蒸发器(64)的风量被设定为比所述除湿模式中的所述基准风量大的风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10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衣物干燥模式中,流过所述蒸发器(64)的风量被设定为比所述除湿模式中的最大允许风量大的风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100),其特征在于,
流过所述蒸发器(64)的风量从大到小至少预先设定有第一风量、第二风量、第三风量及第四风量,
当选择所述衣物干燥模式时,自动地选择所述第一风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量是所述除湿模式中的最大允许风量,
所述第二风量下的除湿能力比所述第一风量下的除湿能力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机(100)还包括空气净化过滤器(35),
流过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35)的空气中的不能流过所述蒸发器(64)的空气绕过所述蒸发器(64)而被吸入至所述送风机(50)。
CN201410314383.XA 2013-07-11 2014-07-03 空调机 Active CN104279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5730 2013-07-11
JP2013145730A JP5729426B2 (ja) 2013-07-11 2013-07-11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79739A CN104279739A (zh) 2015-01-14
CN104279739B true CN104279739B (zh) 2016-01-27

Family

ID=52254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14383.XA Active CN104279739B (zh) 2013-07-11 2014-07-03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29426B2 (zh)
CN (1) CN1042797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7418B2 (ja) * 2017-07-31 2019-04-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CN107560088B (zh) * 2017-09-19 2019-12-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JP7438691B2 (ja) * 2018-11-01 2024-02-27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空気清浄機
CN111021018B (zh) * 2019-11-11 2020-11-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除湿机自动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除湿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56479Y (zh) * 1995-12-05 1997-06-18 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三用干燥热泵
CN102506486A (zh) * 2011-10-11 2012-06-20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18350A (ja) * 1998-02-03 1999-08-10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3627091B2 (ja) * 1999-02-15 2005-03-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JP2001221496A (ja) * 2000-02-03 2001-08-17 Hitachi Ltd 除湿機
JP2001272088A (ja) * 2000-03-29 2001-10-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056889A (ja) * 2001-08-08 2003-02-2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6097919A (ja) * 2004-09-28 2006-04-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7232266A (ja) * 2006-02-28 2007-09-13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5028810B2 (ja) * 2006-02-02 2012-09-19 株式会社トヨトミ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JP5478433B2 (ja) * 2010-09-10 2014-04-23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5241935B2 (ja) * 2012-02-21 2013-07-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56479Y (zh) * 1995-12-05 1997-06-18 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三用干燥热泵
CN102506486A (zh) * 2011-10-11 2012-06-20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79739A (zh) 2015-01-14
JP5729426B2 (ja) 2015-06-03
JP2015017766A (ja) 2015-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50014E1 (en) Air cleaner and home appliance having air processing unit
CN104214842B (zh) 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CN104279739B (zh) 空调机
JP2009068803A (ja) 空気清浄機
JP5478433B2 (ja) 空気清浄機
JP2009068802A (ja) 調湿装置
CN103574840A (zh) 带加湿功能的空气清净机
CN102052737A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2010054189A (ja) 空気清浄機
WO2017043104A1 (ja) 除加湿装置
JP2011012822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4231924A (ja) 除加湿装置
JP2008290067A (ja) 空気調和機
JP5842869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07633420U (zh) 一种空气制水机
JP2001221496A (ja) 除湿機
JP5126341B2 (ja) 空気清浄機
JP4935874B2 (ja) 調湿装置
JP4752862B2 (ja) 空気清浄機
JP2014231925A (ja) 除湿機能付き空気清浄機
JP2014231027A (ja) 除湿装置
JP5831505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3574813A (zh) 加湿装置
CN219962781U (zh) 多功能清洁基站及清洁系统
JP7445148B2 (ja) 空気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