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51521B - 除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除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51521B CN104251521B CN201410302284.XA CN201410302284A CN104251521B CN 104251521 B CN104251521 B CN 104251521B CN 201410302284 A CN201410302284 A CN 201410302284A CN 104251521 B CN104251521 B CN 10425152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air
- heat exchange
- wind path
- radi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0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in which the humidity of the air is exclusively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the evaporator of a closed-circuit cooling system or heat pump circui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2012/007—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 by-pass for bypassing the heat-exchang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具有主体壳、热泵装置和热交换部。热泵装置包括压缩机、散热器、膨胀部和吸热器。从吸气口吸入的第一空气流过热交换部内的第一热交换风路成为第二空气。而且,第二空气向着吹出口流过热交换部内的第二热交换风路,第一空气和第二空气进行热交换。另外,在从吸气口经由第一热交换风路、吸热器、第二热交换风路和散热器至吹出口的除湿风路内具有送风部。而且,在热交换部和吸热器的下方具有成为除湿风路的一部分的接水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5-214533号公报中公开了利用制冷循环进行冷却除湿的除湿装置。这样的现有除湿装置的结构如下所述。
在除湿装置主体具有用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散热器、膨胀部和吸热器形成制冷循环的热泵装置。其中,在吸热器中,成为除湿对象的空气被冷却除湿。另外,在从吸热器向散热器的风路中,配置有直交流型的热交换部。在热交换部中,不同的2个风路间的显热进行交换。
在上述结构中,从吸气口流入的空气进入热交换部的一个风路,与已经被吸热器冷却除湿后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预冷,之后,通过吸热器被冷却除湿。进而,被冷却除湿后的空气流入到热交换部的另一个风路,被从吸气口流入的空气加热,之后,在散热器中被进一步加热,被送风部从吹出口送风到主体外。
发明内容
发明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这样的现有除湿装置中,从吸气口流入的空气通过热交换部被预冷时,根据室内的温湿度条件有可能在风路内、水分结露成为水滴而滴下。因此,热交换部中结露水的处理成为第一课题。
另外,在这样的现有除湿装置中,为了降低消耗电力,需要使散热器冷却。但是,为了散热器的冷却而增大送风量时,流入到吸热器的空气也增多,所以吸热器的显热交换量增加,吸入的空气不能充分地除湿而被排气。因此,具有送风部的输出增大这样的第二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第一课题,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吸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和设置在主体壳内的热泵装置和热交换部。热泵装置包括压缩机、散热器、膨胀部和吸热器。从吸气口吸入的第一空气流过热交换部内的第一热交换风路成为第二空气。而且,第二空气向着吹出口流过热交换部内的第二热交换风路,第一空气和第二空气进行热交换。另外,在从吸气口经由第一热交换风路、吸热器、第二热交换风路和散热器至吹出口的除湿风路内具有送风部。而且,在热交换部和吸热器的下方具有成为除湿风路的一部分的接水部。
这样的除湿装置即使在室内的湿度高、第一空气通过热交换部被预冷时,在第一热交换风路内、水分结露成为水滴而滴下的情况下,接水部也接受结露水。其结果,热交换部的结露水的处理能够可靠地进行。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第二课题,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包括主体壳;和配置在主体壳内的送风机、热泵装置和热交换器。主体壳具有吸气口和吹出口。吸气口设置在比主体壳的主体壳中心高度高的位置。热泵装置包括压缩机、散热器、膨胀部和吸热器。散热器和吸热器彼此相对,热交换器设置在散热器与吸热器之间。热交换器具有相互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风路和第二热交换风路。而且,散热器的上端部的位置比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上端高。
这样的除湿装置中,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流过散热器的上端部附近。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散热器的冷却,没有增大送风部的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用平面A截断图1的除湿装置,从B方向看的概略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热交换部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除湿风路内的气压状态的图像。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的正视图。
图7是用图6的J-J线截断的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的顶视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的热交换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外观图,图2是用平面A截断图1的除湿装置,从B方向看的概略截面图。如图1所示,除湿装置的主体壳1为箱形状。另外,在主体壳1的侧面的一侧具有吸气口2,在顶面具有吹出口3。
如图2所示,除湿装置在主体壳1内具有热泵装置30、热交换部4、和送风部5。热泵装置30由压缩机6、散热器7、作为膨胀部8的毛细管、和吸热器9形成。而且,压缩机6、散热器7、毛细管和吸热器9依次用制冷剂配管10连接,形成制冷循环。在吸热器9中,成为除湿对象的空气被冷却除湿。散热器7和吸热器9相对配置。散热器7与主体壳1中的前表面相对。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热交换部的结构的概略图。热交换部4通过作为多个传热板的传热板A11和传热板B12相互层叠而形成。在各个传热板A11和传热板B12设置有肋13以使得层叠时能够构成风路。而且,构成有在铅垂方向流动的第一热交换风路14和在水平方向流动的第二热交换风路15,在这些风路间通过传热板A11和传热板B12进行热交换。
热交换部4在传热板A11和传热板B12层叠的状态下为立方体。如图2所示,热交换部4设置在散热器7与吸热器9之间。
图2所示的送风部5由涡旋形状的壳体部16、固定于壳体部16的电机部17、和通过电机部17旋转的叶片部18形成。壳体部16具备吸入口19和排出口20。吸入口19与散热器7相对。即,吸热器9、热交换部4、散热器7和吸入口19配置在一直线上。另外,吸热器9的下部的一部分比热交换部4的底部4a更向下方突出。
如图2所示,通过送风部5从箭头C所示的吸气口2吸入的第一空气31,流过热交换部4内的第一热交换风路14成为第二空气32。而且,第二空气32向着吹出口3流过热交换部4内的第二热交换风路15。第一空气31与已经被吸热器9冷却除湿后的第二空气32进行热交换而被预冷。第二空气32通过比吸热器9的热交换部4的底部4a更向下方突出的部分,之后反转风向,进而通过吸热器9的其余部分而被冷却除湿。
被冷却除湿后的第二空气32,流入到热交换部4的第二热交换风路15,被从吸气口2吸入的第一空气31加热,在散热器7中进一步被加热,被送风部5送风到主体壳1外。从吸气口2经由第一热交换风路14、吸热器9、第二热交换风路15和散热器7至吹出口3的风路,成为进行除湿的除湿风路33。送风部5设置在除湿风路33内。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热交换部4和吸热器9的下方具有接受热交换部4的第一热交换风路14和吸热器9中产生的结露水34、成为除湿风路33的一部分的接水部21。
即,在室内的湿度高的情况下,有时从吸气口2流入的第一空气31通过热交换部4被预冷时,在第一热交换风路14内,水分结露成为水滴而滴下。但是,由于采用在热交换部4的下方配置接水部21,成为接受结露水34的结构,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热交换部4的结露水34的处理。进一步而言,接水部21也兼作除湿风路33,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除湿风路33,成为简单的结构,成为廉价的除湿装置。
另外,如图2所示,热交换部4的底部4a相对于水平面而倾斜。由此,在热交换部4的第一热交换风路14内结露的水滴不滞留在热交换部4的底部4a。水滴在底部4a的一定方向流动,水滴不堵塞第一热交换风路14。因此,成为能够抑制因风路压损的增加导致的风量降低、即除湿能力的降低的除湿装置。
另外,热交换部4的底部4a向着吸热器9以除湿风路33的弯曲角度变缓的方式倾斜。由此在除湿风路33中,流出热交换部4的第一热交换风路14的第二空气32的流动方向的弯曲角度变小。其结果,成为能够抑制伴随风路弯曲的压力损失增加所导致的风量降低,即能够抑制除湿能力的降低的除湿装置。
另外,如图2所示,吸热器9的下端面9a配置在比热交换部4的底部4a更靠下方的位置。因此,从热交换部4的底部4a流出的第二空气32通过比吸热器9的热交换部4更向下方突出的部分,之后,通过比底部4a更靠上方的吸热器9。
由此,在除湿风路33中,在因热交换部4的底部4a的倾斜而空出的空间设置吸热器9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主体壳1内的接水部21的下方具有储存结露水34的罐22。接水部21具有隔开除湿风路33的吸热器9的上游侧9b和下游侧9c的分隔部23。另外,从接水部21向罐22导出结露水34的排水孔24配置在吸热器9的上游侧9b。
通过具有分隔部23,从热交换部4流出的第二空气32可靠地被导入到吸热器9而可靠地被冷却,确保除湿能力。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除湿风路内的气压状态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图2的除湿风路33中,从吸气口2因外部空气的大气压而流入的第一空气31一边承受各构成部件的风路阻力,一边扩大与大气的压力差,最终被吸入到送风部5。在与大气的压力差越大,在其部分与大气连通的开口越大的情况下,空气的漏出量增大。
在图2所示的接水部21需要设置将积存的水滴导出到罐22的排水孔24。排水孔24成为与大气连通的开口,因该开口的与大气压的压力差,除湿风路33外的空气流入,除湿性能降低。
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将排水孔24设置在吸热器9的上游侧9b,不会受到因吸热器9的风路压损导致的压力降低的影响。其结果,除湿风路33的第二空气32与大气压的压力差变小,成为能够抑制从排水孔24的空气的进入、也能够抑制除湿能力降低的除湿装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能够可靠地进行热交换部4的结露水的处理。
(实施方式2)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除湿装置110的主体壳101为箱形状。另外,主体壳101具有吸气口102和吹出口103。吸气口102设置在主体壳101的外周壁的上部,吹出口103设置在与吸气口102相同或者比吸气口102高的位置。吹出口103设置在这样的位置时,被除湿后的空气从除湿装置110被有效地吹出到室内,所以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的正视图。在图6中,为除湿装置110的吸气口102打开的状态。如图6所示,从打开的状态的吸气口102,能够看到位于主体壳101内部的散热器105的上端部105a。吸气口102在设置除湿装置110时,设置在比主体壳101的主体壳中心高度101a高的位置。另外,在除湿装置110的下部设置有储存因除湿而产生的水的罐104。
另外,图6为正视图,所以本来不能看到主体壳101内部。但是,为了方便,表示了设置在主体壳101内的罐104、压缩机(compressor)106、排水盘107等。排水盘107设置在吸热器113的下方,接受通过吸热器113的空气被除湿而产生的水,将水送到罐104。
图7是用图6的J-J线截断的截面图。如图7所示,除湿装置110具有:主体壳101;和设置在主体壳101内的送风机108、热泵装置130、和热交换器(显热交换器)111。另外,在图7中,本来表示罐104,但为了方便,表示了跟前的压缩机106。
热泵装置130由压缩机106、依次设置在压缩机106的制冷剂流动的下游的散热器(冷凝器)105、膨胀部(毛细管)112和吸热器(蒸发器)113构成,它们用制冷剂配管连接,形成制冷循环。在吸热器113中,成为除湿对象的空气被冷却除湿。
送风机108由涡旋形状的壳体部108a、固定于壳体部108a的电机部108b、和通过电机部108b旋转的叶片部108c形成。送风机108从吸气口102吸入空气,从吹出口103吹出空气。壳体部108a具有吸入口109a和排出口109b。吸入口109a与吸热器113、热交换器111和散热器105相对。即,吸热器113、热交换器111、散热器105和吸入口109a配置在一直线上。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的顶视图。如图8所示,散热器105与吸热器113彼此相对,在散热器105与吸热器113之间设置有热交换器111。
图9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的热交换器的图。如图9所示,热交换器111例如为直交流型的热交换器等的显热交换器。热交换器111通过由树脂或金属等构成的第一传热板111a和第二传热板111b相互层叠而形成。
热交换器111具有相互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风路111c和第二热交换风路111d。在图9中,第一热交换风路111c为铅垂方向的风路,第二热交换风路111d为水平方向的风路。
如图7的箭头K所示,通过送风机108从吸气口102吸入的空气,向图9的热交换器111的上表面的第一热交换风路111c的流入口流入。向第一热交换风路111c的流入口流入的空气,与已经被图7的吸热器113冷却除湿后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预冷,从图9的热交换器111的下表面的第一热交换风路111c的流出口流出。而且,从第一热交换风路111c的流出口流出的空气通过图7的吸热器113而被冷却除湿。
由吸热器113冷却除湿后的空气,从图9的第二热交换风路111d的流入口再次进入到热交换器111,被从第一热交换风路111c的流入口流入的空气加热。然后,从第二热交换风路111d的流出口流出的空气,在图7的散热器105中被进一步加热,通过送风机108被送风到主体壳101外。
这样,图7的除湿装置110具有从吸气口102经由图9的第一热交换风路111c、吸热器113、图9的第二热交换风路111d、和散热器105至吹出口103的除湿风路114。
除湿装置110的特征在于:如图7的箭头L所示,具有旁通风路115。旁通风路115为从吸气口102经由散热器105至吹出口103。即,由送风机108从吸气口102吸入到主体壳101内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热交换器111(图9的第一热交换风路111c和第二热交换风路111d)和吸热器113地通过散热器105。由此,与不设置旁通风路115的情况相比,流入到散热器105的总风量増加。散热器105的上端部105a的位置比热交换器111的热交换器上端111e高。
在图7的除湿装置110中,使通过旁通风路115流入到散热器105的空气增多,散热器105的制冷剂与吸入的空气的热交换量增大,散热器105进一步被冷却。
如图7所示,从吸气口102吸入的空气被分为通过除湿风路114的除湿空气和通过旁通风路115的旁通空气。流入到吸热器113的风量存在对结露最适合的风量。在除湿装置110中,能够确保向吸热器113的最适风量,并能够增加向散热器105的风量。因此,散热器105中的散热量增加,所以能够有效地运行制冷循环,提高除湿能力。另外,除湿空气和旁通空气通过送风机108被混合,从吹出口103吹出。
另外,如图7所示,上端部105a的位置可以设置为吸气口102的吸气口上端102a与吸气口下端102b之间的高度。其结果,从设置于主体壳101的外周壁的上部的吸气口102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旁通空气),沿水平方向进入热交换器111的上方,到达作为旁通风路115的一部分的上端部105a。旁通空气从吸气口102至上端部105a,其行进方向几乎不弯曲,直接到达上端部105a。这样,旁通风路115的通风阻力小。
另外,可以使从图7所示的散热器105的热交换器上端111e至上端部105a的上部长度131比从散热器105的热交换器上端111e至散热器105的下端部105c的下部长度132短。
旁通风路115与除湿风路114相比,通风阻力小,所以即使上部长度131比下部长度132短,也能够确保旁通风路115的风量。因此,能够平衡良好地进行基于除湿风路114的除湿和基于旁通风路115的散热器105的冷却。其结果,能够防止除湿能力降低,并能够进一步降低除湿装置110的消耗电力。
另外,可以使通过旁通风路115的旁通空气的量比通过图7的除湿风路114的除湿空气的量多。能够确保吸热器113的最适风量,并能够增加散热器105的风量。因此,散热器105中的散热量增加,所以能够有效地运行制冷循环,提高除湿能力。
具体而言,在图7的散热器105的上部连接有从压缩机106延伸的制冷剂配管,在散热器105的下部连接有从膨胀部112延伸的制冷剂配管。在压缩机106中成为高温的制冷剂最初流入到散热器105的上端部105a。由此在散热器105中,热交换器上端111e的上部与热交换器上端111e的下部相比,温度变高。而且,除湿风路114具有第一热交换风路111c、吸热器113和第二热交换风路111d,所以旁通风路115与除湿风路114相比,通风阻力小。
其结果,旁通风路115的上端部105a的每单位面积流动的风量比除湿风路114的散热器105的每单位面积流动的风量大。
即,散热器105的温度高的上端部105a的每单位面积,流动着比除湿空气量多的量的旁通空气量,所以散热器105的温度高的上端部105a更容易被冷却,散热器105的散热量增加。
另外,如图7所示,吸热器113可以设置在与热交换器上端111e相同的高度或者比热交换器上端111e更靠下方。其结果,从设置在主体壳101的上部的吸气口102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旁通空气),进入吸热器113和热交换器111的上方,到达上端部105a。旁通空气从吸气口102至上端部105a,行进方向没有频繁的曲折,直接到达上端部105a。这样,旁通风路115的通风阻力小。
另外,吸入口109a与吸热器113、热交换器111和散热器105相对。
另外,旁通空气,与送入热泵装置130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的上端部105a的下游侧的风量相比,可以使送入上游侧的风量大。
热泵装置130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的上端部105a的上游侧为散热器105的高温部分。因此,旁通空气被大量地送入热泵装置130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的上端部105a的上游侧时,散热器105的热交换量变大。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散热器105,能够减少热泵装置130的消耗电力。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上端部105a可以处于相比吸气口102的吸气口上端102a更靠近吸气口下端102b的位置。而且,可以在上端部105a与主体壳101之间具有空间部116。在主体壳101内,从吸气口102侧依次配置有吸热器113、热交换器111、散热器105和送风机108。空间部116的一部分被上端部105a和壳体部108a的外表面包围。由此,旁通空气在上端部105a附近容易从下述的2个面流入。
上述的2个面中的第一面为与散热器105的上端部105a附近的吸气口102相对的面。第二面为与主体壳101的顶面相对的上端部105a。认为在上端部105a附近流入旁通空气、以及来自空间部116的空气。另外,认为到达空间部116的空气的一部分碰到与吸气口102相对的壳体部108a的外表面,由此向下方改变方向,流入到上端部105a。
即,从上端部105a和上端部105a附近的2个面,空气流入到上端部105a。因此,认为旁通空气相比散热器105的热交换器上端111e附近,大量地流入到上端部105a附近。
即,在热泵装置130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的上端部105a的上游侧,旁通空气大量地流入到上端部105a附近。因此,能够平衡良好地进行上端部105a的冷却。
Claims (13)
1.一种除湿装置,其包括:
具有吸气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和
设置在所述主体壳内的热泵装置和热交换部,
所述热泵装置包括压缩机、散热器、膨胀部和吸热器,
从所述吸气口吸入的第一空气流过所述热交换部内的第一热交换风路成为第二空气,所述第二空气向着所述吹出口流过所述热交换部内的第二热交换风路,所述第一空气和所述第二空气进行热交换,
在从所述吸气口经由所述第一热交换风路、所述吸热器、所述第二热交换风路和所述散热器至所述吹出口的除湿风路内具有送风部,
所述除湿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交换部和所述吸热器的下方具有成为所述除湿风路的一部分的接水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部通过多个传热板层叠而形成,所述热交换部的底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向着所述吸热器倾斜。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热器的下端面配置在比所述底部更靠下方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水部的下方具有储存结露水的罐,所述接水部具有将所述除湿风路的所述吸热器的上游侧和下游侧隔开的分隔部,在所述上游侧配置有从所述接水部向所述罐导出所述结露水的排水孔。
6.一种除湿装置,其包括主体壳;和配置在所述主体壳内的送风机、热泵装置和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主体壳具有吸气口和吹出口,
所述吸气口设置在比所述主体壳的主体壳中心高度高的位置,
所述热泵装置包括压缩机、散热器、膨胀部和吸热器,
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吸热器彼此相对,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吸热器之间,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相互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风路和第二热交换风路,
所述除湿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的上端部的位置比所述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上端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端部的位置为所述吸气口的吸气口上端与吸气口下端之间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的从所述热交换器上端至所述上端部的上部长度,比所述散热器的从所述热交换器上端至所述散热器的下端部的下部长度短。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从所述吸气口经由所述散热器至所述吹出口的旁通风路的旁通空气的量,比通过从所述吸气口经由所述第一热交换风路、所述吸热器、所述第二热交换风路和所述散热器至所述吹出口的除湿风路的除湿空气的量多。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出口设置在与所述吸气口相同的高度以上。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热器设置在与所述热交换器上端相同的高度或者比所述热交换器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包括涡旋形状的壳体部、固定于所述壳体部的电机部、和通过所述电机部旋转的叶片部,所述壳体部具有吸入口和排出口,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吸热器、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散热器相对。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端部相比所述吸气口上端更靠近所述吸气口下端,在所述上端部与所述主体壳之间具有空间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34601A JP6236624B2 (ja) | 2013-06-27 | 2013-06-27 | 除湿装置 |
JP2013-134601 | 2013-06-27 | ||
JP2013-140459 | 2013-07-04 | ||
JP2013140459A JP6205576B2 (ja) | 2013-07-04 | 2013-07-04 | 除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51521A CN104251521A (zh) | 2014-12-31 |
CN104251521B true CN104251521B (zh) | 2018-08-14 |
Family
ID=52186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02284.XA Active CN104251521B (zh) | 2013-06-27 | 2014-06-27 | 除湿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2230330B1 (zh) |
CN (1) | CN104251521B (zh) |
HK (1) | HK1205555A1 (zh) |
TW (1) | TWI61889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19877B2 (ja) * | 2017-06-08 | 2021-01-27 | Smc株式会社 | 圧縮空気用の熱交換器、その熱交換器を用いた除湿ユニット、及びその除湿ユニットを備えた除湿システム |
CN107726479A (zh) * | 2017-09-23 | 2018-02-23 | 张曦曦 | 一种空气除湿装置 |
CN107975883B (zh) * | 2017-12-22 | 2024-03-2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除湿机 |
CN108151166A (zh) * | 2017-12-22 | 2018-06-1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除湿机 |
CN108709257B (zh) * | 2018-06-15 | 2023-12-19 | 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除湿机 |
CN113048583A (zh) * | 2019-12-27 | 2021-06-29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44972A (zh) * | 2012-05-18 | 2012-08-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202792704U (zh) * | 2012-08-17 | 2013-03-13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侧换热器、风冷热泵机组及空调系统 |
CN103040086A (zh) * | 2012-12-28 | 2013-04-17 | 广州晟启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 除湿热泵组件及烟草除湿热泵烘烤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37090B2 (ja) * | 1995-09-29 | 1999-08-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除湿機 |
JP4411986B2 (ja) * | 2004-01-30 | 2010-02-10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除湿機 |
JP2006132846A (ja) * | 2004-11-05 | 2006-05-2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5261865B2 (ja) * | 2005-07-26 | 2013-08-14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 |
JP5655310B2 (ja) * | 2010-01-19 | 2015-01-2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 |
-
2014
- 2014-05-01 TW TW103115709A patent/TWI618898B/zh active
- 2014-06-25 KR KR1020140077881A patent/KR10223033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6-27 CN CN201410302284.XA patent/CN104251521B/zh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6-29 HK HK15106138.3A patent/HK1205555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44972A (zh) * | 2012-05-18 | 2012-08-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202792704U (zh) * | 2012-08-17 | 2013-03-13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侧换热器、风冷热泵机组及空调系统 |
CN103040086A (zh) * | 2012-12-28 | 2013-04-17 | 广州晟启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 除湿热泵组件及烟草除湿热泵烘烤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18898B (zh) | 2018-03-21 |
KR20150001653A (ko) | 2015-01-06 |
HK1205555A1 (zh) | 2015-12-18 |
CN104251521A (zh) | 2014-12-31 |
TW201506329A (zh) | 2015-02-16 |
KR102230330B1 (ko) | 2021-03-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51521B (zh) | 除湿装置 | |
CN104737361B (zh) | 电池温度调整单元及搭载该单元的车辆 | |
JP6390003B2 (ja) | 除湿装置 | |
CN102383294B (zh) | 衣物处理机 | |
CN205957355U (zh) | 新型除湿装置 | |
US20200003451A1 (en) | Dehumidifier | |
CN106051961B (zh) | 除湿器 | |
JP6259988B2 (ja) | 除湿装置 | |
US9989269B2 (en) | Dehumidifier | |
CN104515227B (zh) | 除湿装置 | |
CN110337320A (zh) | 除湿机 | |
CN108151169A (zh) | 除湿机 | |
CN103968475A (zh) | 除湿装置 | |
JP6307701B2 (ja) | 除湿装置 | |
CN104930596B (zh) | 除湿装置 | |
EP2827972B1 (en) | Improved apparatus for the dehumidification of an air flow preferably a compressed air flow | |
CN207763138U (zh) | 除湿机 | |
CN106012457A (zh) | 洗涤物处理装置 | |
JP7345083B2 (ja) | 除湿装置 | |
JP7355993B2 (ja) | 電装品箱 | |
TWI638965B (zh) | 熱管式空調裝置及其除濕方法 | |
CN207763135U (zh) | 除湿机 | |
CN207652863U (zh) | 散热器及具有其的变频器 | |
CN105937171B (zh) | 热泵系统和具有其的干衣机或洗干一体机 | |
CN107683068A (zh) | 散热器及具有其的变频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0555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217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