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6382A - 调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46382A
CN104246382A CN201380013892.2A CN201380013892A CN104246382A CN 104246382 A CN104246382 A CN 104246382A CN 201380013892 A CN201380013892 A CN 201380013892A CN 104246382 A CN104246382 A CN 1042463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ressure
loop
heat exchanger
way 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38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46382B (zh
Inventor
江口晃弘
酒井岳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46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63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46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638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8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air-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在调湿回路(20)的流入管道(23)和流出管道(24)上,连接有开关阀(46)和将开关阀(46)旁路的旁路管道(41)。在旁路管道(41)上连接有减压阀(42)。并且,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减小减压阀(42)的开度使调湿回路(20)的高低压力差减小。然后,通过使开关阀(46)成为关闭状态,从而使调湿回路(20)的高低压力差实现均压。

Description

调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对室外空气及室内空气进行调湿,并将已调湿后的空气供向室内的空调系统已为人所知(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该空调系统具有制冷剂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制冷剂回路由热源回路和多个调湿回路构成,在该热源回路中连接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该多个调湿回路经由连接管道与热源回路并联。在调湿回路中,连接有第一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膨胀阀及四通换向阀。吸附热交换器是通过在热交换器的表面上负载吸附剂而构成的。
四通换向阀的第一阀口经由喷气连接管道与热源回路中的压缩机的喷出侧连接。第二阀口经由吸气连接管道与热源回路中的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第三阀口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的气侧端部连接。第四阀口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的气侧端部连接。
在此,若四通换向阀处于使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连接并使第二阀口和第四阀口连接的第一状态,则热源回路的高压侧便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相连,并且热源回路的低压侧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相连。在该状态下,已在压缩机中被压缩了的高压制冷剂朝各个调湿回路分流后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中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经膨胀阀被减压后,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中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在热源回路中汇合后被再次吸入压缩机。由此,在各个调湿回路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剂被制冷剂加热而得以再生,另一方面,第二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剂被制冷剂冷却,空气中的水分被该吸附剂吸附。
另一方面,若四通换向阀处于使第一阀口和第四阀口连接并使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连接的第二状态,则热源回路的高压侧便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相连,并且热源回路的低压侧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相连。在该状态下,已在压缩机中被压缩了的高压制冷剂朝各个调湿回路分流后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中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经膨胀阀被减压后,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中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在热源回路中汇合后被再次吸入压缩机。由此,在各个调湿回路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剂被制冷剂加热而得以再生,另一方面,第一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剂被制冷剂冷却,空气中的水分被该吸附剂吸附。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5-3155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系统中存在下述问题,即:当切换了四通换向阀时,调湿回路的高压侧和低压侧的高低压力差实现均压之际所产生的切换声音会在连接管道中传播而增大。
具体而言,当四通换向阀处于第一状态时,因为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连接,所以高压制冷剂就会在将四通换向阀的第三阀口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的气侧端部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内流动。在此,若将四通换向阀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则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的气侧端部就会与吸气连接管道相连。为此,在四通换向阀切换之前残留在制冷剂管道内的高压制冷剂就会在切换了四通换向阀时急剧地流向吸气连接管道,此时的均压声音就会在连接管道中传播而增大。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减小切换四通换向阀后使调湿回路的高低压力差实现均压之际所产生的切换声音。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以下述调湿装置为对象,该调湿装置包括热源回路60和调湿回路20,该热源回路60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33,调湿回路20具有负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31、32和切换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的四通换向阀34,并且经由连接管道11、12与该热源回路60连接,该调湿装置通过切换该四通换向阀34而交替地进行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在该吸附动作下,该吸附热交换器31、32成为蒸发器而让该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在该再生动作下,该吸附热交换器31、32成为冷凝器而使水分脱离开该吸附剂。并且,本发明采用了以下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第一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调湿装置包括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在切换所述四通换向阀34之前,该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使所述调湿回路20的高压侧和低压侧的高低压力差减小。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利用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减小调湿回路20的高压侧和低压侧的高低压力差。若设定成上述结构,就能够抑制当切换了四通换向阀34时调湿回路20的高压侧和低压侧的高低压力差实现均压之际所产生的切换声音在连接管道11、12中传播。
具体而言,当进行吸附热交换器31、32成为冷凝器而使水分脱离开吸附剂的再生动作时,高压制冷剂在将四通换向阀34和吸附热交换器31、32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25内流动。为此,当切换四通换向阀34以进行吸附热交换器31、32成为蒸发器而让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动作时,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残留在制冷剂管道25内的高压制冷剂就会在切换了四通换向阀34时急剧地流向低压侧连接管道12,此时的均压声音就会在低压侧连接管道12中传播而增大。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利用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减小了调湿回路20的高低压力差,因此使制冷剂管道25内的制冷剂成为中压,而能够抑制制冷剂急剧地流向低压侧连接管道12。由此,能够减小当调湿回路20的高低压力差实现均压之际所产生的切换声音。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具有阀机构45,该阀机构45与所述调湿回路20的流入管道23和流出管道24中的至少该流出管道24一侧连接,所述阀机构45由通过成为关闭状态来切断制冷剂流通的开关阀46、或者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47构成。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由开关阀46或电动阀47构成的阀机构45分别与调湿回路20的流入管道23和流出管道24中的至少流出管道24连接。并且,通过使开关阀46成为关闭状态或者减小电动阀47的开度,来切断流入管道23和流出管道24内的制冷剂流通。
若设定成上述结构,则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使开关阀46成为关闭状态或者减小电动阀47的开度,来切断调湿回路20内的制冷剂流通,从而能够使将四通换向阀34和吸附热交换器31、32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25内的制冷剂成为中压以减小高低压力差。
在此,在低负荷运转时,因为在调湿回路20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循环量较少,所以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即使不将流入制冷剂管道25的高压制冷剂切断,残留在制冷剂管道25内的制冷剂量也不会那么多。为此,在进行低负荷运转的调湿装置中,仅在调湿回路20的流出管道24上设置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就能够减小调湿回路20的高低压力差实现均压之际所产生的切换声音。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调湿回路20的流入管道23和流出管道24中与所述阀机构45相连的管道上,连接有将该阀机构45旁路的旁路管道41,所述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具有与所述旁路管道41相连且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减压阀42,所述减压阀42构成为:当切换了所述四通换向阀34后,在打开所述阀机构45前逐渐增大该减压阀42的开度,从而使该阀机构45前后的压力差减小。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在调湿回路20的流入管道23和流出管道24中与阀机构45相连的管道上,分别连接有将阀机构45旁路的旁路管道41。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减压阀42与旁路管道41相连。当切换了四通换向阀34后,在打开阀机构45前逐渐增大减压阀42的开度,从而使阀机构45前后的压力差减小。
若设定成上述结构,则在打开阀机构45之前,利用减压阀42就能够对阀机构45前后进行均压控制,从而能够抑制将阀机构45打开时压力产生急剧变化以减小切换声音。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利用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减小了调湿回路20的高低压力差,因此能够使制冷剂管道25内的制冷剂成为中压,而能够抑制制冷剂急剧地流向低压侧连接管道12。由此,能够减小当调湿回路20的高低压力差实现均压之际所产生的切换声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管道系统图,表示第一动作。
图2是示出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管道系统图,表示第二动作。
图3是示出四通换向阀、开关阀及减压阀的切换时机的时序图、和示出在该切换时机下调湿回路的高低压力差的压力变化的图表。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调湿回路的管道系统图。
图5是示出四通换向阀、电动阀及减压阀的切换时机的时序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调湿回路的管道系统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调湿回路的管道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以下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本质上仅为举例说明而已,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其用途加以限制。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管道系统图。如图1所示,调湿装置1包括制冷剂回路10,在该制冷剂回路10中制冷剂循环而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制冷剂回路10包括热源回路60和三个调湿回路20,这三个调湿回路20经由高压侧连接管道11和低压侧连接管道12与热源回路60并联。此外,调湿回路20的数量仅为一个示例。
在热源回路60中,连接有压缩机33、高压侧常闭阀61及低压侧常闭阀62。压缩机33由马达的转速(即,压缩机排量)可变的所谓的变频式压缩机构成。而且,压缩机33由例如涡旋式压缩机构成。
调湿回路20对所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空气供向室内。调湿回路20设置在例如天花板背面。在调湿回路20中,依次连接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电动膨胀阀35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
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是一种在表面上负载有吸附剂,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和脱附的热交换器。电动膨胀阀35由开度能够自如调节的电子膨胀阀构成。进而,在调湿回路20中连接有切换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的四通换向阀34。
四通换向阀34具有第一阀口到第四阀口。四通换向阀34的第一阀口与调湿回路20的流入管道23相连。在流入管道23上,连接有构成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的阀机构45、和高压侧常闭阀21。热源回路60的高压侧常闭阀61和调湿回路20的高压侧常闭阀21经由高压侧连接管道11连接起来。由此,调湿回路20经由高压侧连接管道11与热源回路60的高压侧相连。
而且,四通换向阀34的第二阀口与调湿回路20的流出管道24相连。在流出管道24上连接有阀机构45和低压侧常闭阀22。热源回路60的低压侧常闭阀62和调湿回路20的低压侧常闭阀22经由低压侧连接管道12连接起来。由此,调湿回路20经由低压侧连接管道12与热源回路60的低压侧相连。
并且,四通换向阀34的第三阀口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的一端相连,四通换向阀34的第四阀口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的一端相连。
四通换向阀34能够在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和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参照图2)之间进行切换。
也就是说,处于图1所示的第一状态的四通换向阀34将热源回路60的高压侧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的一端连接起来,并将热源回路60的低压侧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的一端连接起来。而且,处于图2所示的第二状态的四通换向阀34将热源回路60的高压侧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连接起来,并将热源回路60的低压侧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连接起来。
阀机构45由通过成为关闭状态来切断制冷剂流通的开关阀46构成。在调湿回路20的流入管道23和流出管道24上,分别连接有将开关阀46旁路的旁路管道41。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减压阀42与旁路管道41相连。减压阀42由公称直径较小的小口径阀构成。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由阀机构45和减压阀42构成。
-运转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中,有选择地进行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在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或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回路20中,进行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加以调节后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的调湿动作,同时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被排向室外。下面,对调湿回路20的各种运转进行详细的说明。
〈除湿换气运转〉
在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回路20中,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交替地反复进行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在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回路20中,室外空气OA作为第一空气被从室外空气吸入口吸入,并且室内空气RA作为第二空气被从室内空气吸入口吸入。
首先,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在处于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0中,四通换向阀34被设定成第一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成为冷凝器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成为蒸发器。
已被从室外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中,进行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的吸附动作,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中被除湿的供给空气SA通过供气口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被从室内空气吸入口吸入的室内空气RA(第二空气)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中,进行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了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的再生动作,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中获得水分的排出空气EA通过排气口被排向室外。
接着,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为了在制冷剂回路10中进行第二动作,需要将四通换向阀34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使开关阀46成为关闭状态来切断调湿回路20内的制冷剂流通。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首先,使减压阀42和开关阀46成为关闭状态。在使开关阀46成为关闭状态之后,将四通换向阀34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使调湿回路20内成为中压。由此,在处于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0中,四通换向阀34被设定成第二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成为蒸发器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成为冷凝器。
并且,当将四通换向阀34切换到第二状态之后,在打开开关阀46之前,如图3所示,先逐渐增大减压阀42的开度。由此,使开关阀46前后的压力差减小。然后,使开关阀46成为开放状态。由此,能够抑制打开了开关阀46时压力产生急剧变化。
这样一来,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就利用减压阀42和开关阀46使调湿回路20的高压侧和低压侧的高低压力差减小,从而能够抑制当切换了四通换向阀34时调湿回路20的高低压力差实现均压之际所产生的切换声音在低压侧连接管道12中传播。
具体而言,当四通换向阀34处于第一状态时,高压制冷剂在将四通换向阀34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25内流动。为此,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以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成为蒸发器而让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动作时,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残留在制冷剂管道25内的高压制冷剂就会在切换了四通换向阀34时急剧地流向低压侧连接管道12,此时的均压声音就会在低压侧连接管道12中传播而增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利用减压阀42和开关阀46减小了调湿回路20的高低压力差,因此使制冷剂管道25内的制冷剂成为中压,而能够抑制制冷剂急剧地流向低压侧连接管道12。由此,能够减小当调湿回路20的高低压力差实现均压之际所产生的切换声音。
已被从室外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中,进行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的吸附动作,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中被除湿的第一空气通过供气口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被从室内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中,进行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了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的再生动作,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中获得水分的第二空气通过排气口被排向室外。
〈加湿换气运转〉
在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回路20中,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4分钟间隔)交替地反复进行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在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回路20中,室外空气OA作为第二空气被从室外空气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RA作为第一空气被从室内空气吸入口吸入。
首先,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在处于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0中,四通换向阀34被设定成第一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成为冷凝器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成为蒸发器。
已被从室内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中,进行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的吸附动作,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中失去水分的第一空气通过排气口被排向室外。
另一方面,已被从室外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中,进行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了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的再生动作,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中被加湿的第二空气通过供气口被供向室内。
接着,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在处于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0中,四通换向阀34被设定成第二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成为蒸发器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成为冷凝器。此外,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与已在除湿换气运转中所说明的内容相同,进行利用减压阀42和开关阀46使调湿回路20的高压侧和低压侧的高低压力差减小的控制。
已被从室内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中,进行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的吸附动作,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中失去水分的第一空气通过排气口被排向室外。
另一方面,已被从室外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中,进行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了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的再生动作,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中被加湿的第二空气通过供气口被供向室内。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1,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使开关阀46成为关闭状态来切断调湿回路20内的制冷剂流通。由此,能够使将四通换向阀34与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1、32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25内的制冷剂成为中压,从而能够减小调湿回路20的高压侧和低压侧的高低压力差。其结果是,当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际,能够抑制制冷剂管道25内的制冷剂急剧地流向低压侧连接管道12,从而能够减小当调湿回路20的高低压力差实现均压之际所产生的切换声音。
而且,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打开开关阀46之前,逐渐增大减压阀42的开度使开关阀46前后的压力差减小。由此,能够抑制打开了开关阀46时压力产生急剧变化以减小切换声音。
(第二实施方式)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调湿回路的管道系统图。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了电动阀47以取代开关阀46,因而下面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仅对不同之处加以说明。
如图4所示,在调湿回路20的流入管道23和流出管道24上连接有阀机构45。阀机构45由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47构成。电动阀47由公称直径较大的大口径阀构成。
在调湿回路20的流入管道23和流出管道24上,分别连接有将电动阀47旁路的旁路管道41。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减压阀42与旁路管道41相连。减压阀42由公称直径小于电动阀47的小口径阀构成。
图5是示出四通换向阀、电动阀及减压阀的切换时机的时序图。如图5所示,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使电动阀47成为关闭状态来切断调湿回路20内的制冷剂流通。
具体而言,首先逐渐地减小减压阀42和电动阀47的开度。在使电动阀47成为关闭状态后,将四通换向阀34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使调湿回路20内成为中压。由此,在处于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0中,四通换向阀34被设定成第二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31成为蒸发器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2成为冷凝器。
并且,当将四通换向阀34切换到第二状态之后,在打开电动阀47之前,先逐渐增大减压阀42的开度。由此,使电动阀47前后的压力差减小。然后,逐渐增大电动阀47的开度使其成为开放状态。由此,能够抑制打开了电动阀47时压力产生急剧变化。
这样一来,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就利用减压阀42和电动阀47使调湿回路20的高压侧和低压侧的高低压力差减小,从而能够抑制当切换了四通换向阀34时调湿回路20的高低压力差实现均压之际所产生的切换声音在低压侧连接管道12中传播。
(第三实施方式)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调湿回路的管道系统图。如图6所示,在调湿回路20的流入管道23和流出管道24上连接有阀机构45。阀机构45由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47构成。电动阀47由公称直径较大的大口径阀构成。
并且,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逐渐减小电动阀47的开度使其成为关闭状态,来切断调湿回路20内的制冷剂流通。由此,调湿回路20的高压侧和低压侧的高低压力差减小,从而能够抑制当切换了四通换向阀34时调湿回路20的高低压力差实现均压之际所产生的切换声音在低压侧连接管道12中传播。
这样一来,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仅利用大口径电动阀47就构成了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因而无需设置旁路管道41及减压阀42,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第四实施方式)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调湿回路的管道系统图。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仅在流出管道24上设置了阀机构45,因而下面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仅对不同之处加以说明。
如图7所示,在调湿回路20的流出管道24上连接有阀机构45。阀机构45由通过成为关闭状态来切断制冷剂流通的开关阀46构成。在流出管道24上,连接有将开关阀46旁路的旁路管道41。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减压阀42与旁路管道41相连。减压阀42由公称直径较小的小口径阀构成。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由阀机构45和减压阀42构成。
在进行低负荷运转的调湿装置1中,仅在调湿回路20的流出管道24上设置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就能够减小调湿回路20的高低压力差实现均压之际所产生的切换声音。
具体而言,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示,在高负荷运转时,因为在调湿回路20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循环量较多,所以残留在将四通换向阀34与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31、32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25内的制冷剂量也较多。为此,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需要使开关阀46成为关闭状态来切断调湿回路20内的制冷剂流通,从而使制冷剂管道25内的制冷剂成为中压。
与此相对,在低负荷运转时,因为在调湿回路20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循环量较少,所以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即使不将流入制冷剂管道25的高压制冷剂切断,残留在制冷剂管道25内的制冷剂量也不会那么多。
于是,在本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1中,仅在流出管道24上设置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在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前,使与流出管道24相连的开关阀46成为关闭状态。并且,当切换四通换向阀34之际,抑制制冷剂管道25内的制冷剂急剧地流向低压侧连接管道12,同时在打开开关阀46之前,逐渐增大减压阀42的开度使开关阀46前后的压力差减小。由此,能够抑制当打开了开关阀46时压力产生急剧变化以减小切换声音。
此外,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对用开关阀46和减压阀42构成了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该形态。例如图4所示,也可以用电动阀47和减压阀42构成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而且,如图6所示,也可以仅用大口径的电动阀47构成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由于能够取得能减小切换四通换向阀后使调湿回路的高低压力差实现均压之际所产生的切换声音的这一实用性很高的效果,因而极其有用,并且产业实用性很高。
-符号说明-
1   调湿装置
11  高压侧连接管道
12  低压侧连接管道
20  调湿回路
23  流入管道
24  流出管道
31  第一吸附热交换器
32  第二吸附热交换器
33  压缩机
34  四通换向阀
40  减小压力差用机构
41  旁路管道
42  减压阀
45  阀机构
46  开关阀
47  电动阀
60  热源回路

Claims (3)

1.一种调湿装置,其包括热源回路(60)和调湿回路(20),该热源回路(60)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33),调湿回路(20)具有负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31、32)和切换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的四通换向阀(34),并且经由连接管道(11、12)与该热源回路(60)连接,该调湿装置通过切换该四通换向阀(34)而交替地进行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在该吸附动作下,该吸附热交换器(31、32)成为蒸发器而让该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在该再生动作下,该吸附热交换器(31、32)成为冷凝器而使水分脱离开该吸附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湿装置包括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在切换所述四通换向阀(34)之前,该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使所述调湿回路(20)的高压侧和低压侧的高低压力差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具有阀机构(45),该阀机构(45)与所述调湿回路(20)的流入管道(23)和流出管道(24)中的至少该流出管道(24)一侧连接,
所述阀机构(45)由通过成为关闭状态来切断制冷剂流通的开关阀(46)、或者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47)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调湿回路(20)的流入管道(23)和流出管道(24)中与所述阀机构(45)相连的管道上,连接有将该阀机构(45)旁路的旁路管道(41),
所述减小压力差用机构(40)具有与所述旁路管道(41)相连且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减压阀(42),
所述减压阀(42)构成为:当切换了所述四通换向阀(34)后,在打开所述阀机构(45)前逐渐增大该减压阀(42)的开度,从而使该阀机构(45)前后的压力差减小。
CN201380013892.2A 2012-03-14 2013-03-04 调湿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463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7780 2012-03-14
JP2012-057780 2012-03-14
PCT/JP2013/001321 WO2013136714A1 (ja) 2012-03-14 2013-03-04 調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6382A true CN104246382A (zh) 2014-12-24
CN104246382B CN104246382B (zh) 2017-03-08

Family

ID=49160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389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46382B (zh) 2012-03-14 2013-03-04 调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41844B2 (zh)
JP (1) JP5447705B2 (zh)
CN (1) CN104246382B (zh)
WO (1) WO201313671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2939A (zh) * 2016-06-27 2019-02-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6975B (zh) * 2015-03-10 2020-04-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DE102015215253A1 (de) * 2015-08-11 2017-02-1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ühlvorrichtung für Energiespeicher
CN107121996B (zh) * 2017-07-04 2022-07-0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恒温恒湿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89A (zh) * 1985-08-22 1989-04-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
JPH03260561A (ja) * 1990-03-09 1991-11-20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78035A (zh) * 1992-04-27 1993-11-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227628A (zh) * 1996-08-06 1999-09-0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流路换向阀、流路换向阀的控制方法、冷冻循环及冷冻循环的控制方法
JP2005283041A (ja) * 2004-03-31 2005-10-13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2005291535A (ja) * 2004-03-31 2005-10-20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CN1828186A (zh) * 2006-04-11 2006-09-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及其蒸气喷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JP2009109096A (ja) * 2007-10-31 2009-05-21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50466B2 (ja) * 2003-06-30 2009-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その記録媒体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3668763B2 (ja) * 2003-10-09 2005-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720811B1 (ko) 2004-03-31 2007-05-21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JP3742864B2 (ja) 2004-03-31 2006-02-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3711999B2 (ja) * 2004-03-31 2005-11-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3861902B2 (ja) * 2004-09-09 2006-12-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4052319B2 (ja) * 2005-05-24 2008-02-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3995007B2 (ja) * 2005-05-30 2007-10-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3992051B2 (ja) * 2005-05-30 2007-10-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5018402B2 (ja) * 2007-10-31 2012-09-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89A (zh) * 1985-08-22 1989-04-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
JPH03260561A (ja) * 1990-03-09 1991-11-20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78035A (zh) * 1992-04-27 1993-11-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227628A (zh) * 1996-08-06 1999-09-0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流路换向阀、流路换向阀的控制方法、冷冻循环及冷冻循环的控制方法
JP2005283041A (ja) * 2004-03-31 2005-10-13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2005291535A (ja) * 2004-03-31 2005-10-20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CN1828186A (zh) * 2006-04-11 2006-09-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及其蒸气喷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JP2009109096A (ja) * 2007-10-31 2009-05-21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2939A (zh) * 2016-06-27 2019-02-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6382B (zh) 2017-03-08
US20150027680A1 (en) 2015-01-29
WO2013136714A1 (ja) 2013-09-19
JP2013217633A (ja) 2013-10-24
US9441844B2 (en) 2016-09-13
JP5447705B2 (ja) 201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95752B2 (ja) 除湿システム
JP483568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空調システム
US9297546B2 (en) Humidity control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5631415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及び調湿装置
CN104955548A (zh) 除湿装置
WO2014167660A1 (ja) 除湿装置
CN101889177A (zh) 调湿装置
WO2005095868A1 (ja) 調湿装置
JPH10288486A (ja)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2015152246A (ja) 空気調和機
JP5487600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04246382A (zh) 调湿装置
JP2005195285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3190177A (ja) 調湿装置
CN107726480B (zh) 半解耦式分级除湿降温的除湿热泵系统及方法
JP5537832B2 (ja) 外調機および外調システム
JP2011043295A (ja) 空気調和装置、空調システム
JP2007327684A (ja) デシカント空調機
CN103017404A (zh) 一种热泵除湿机
JP465977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948776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03139425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4126255A (ja) 調湿装置及び調湿装置を用いた除湿システム
JP7366874B2 (ja) 除湿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除湿システム
JP2968230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