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38301B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38301B CN104238301B CN201310738222.9A CN201310738222A CN104238301B CN 104238301 B CN104238301 B CN 104238301B CN 201310738222 A CN201310738222 A CN 201310738222A CN 104238301 B CN104238301 B CN 10423830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ade
- picture quality
- image
- adjustment
- image form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0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64 analytical calib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8 calibration curv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45 diagno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52 dosage for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78 fruit develop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38 satur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0—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1/506—Reproducing the colour component signals picture-sequentially, e.g. with reproducing heads spaced apart from one another in the subscanning dir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6—Processing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 H04N1/60—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 H04N1/603—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controll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signal generator or the picture reproducer
- H04N1/6033—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controll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signal generator or the picture reproducer using test pattern analysis
- H04N1/6036—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controll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signal generator or the picture reproducer using test pattern analysis involving periodic tests or tests during use of the mach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csimile Image Signal Circuits (AREA)
- Color Image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等级选择单元、图像质量调整单元以及图像形成单元。所述等级选择单元选择多个等级中的一个等级,其中每一个等级被分配给对决定图像质量的图像质量决定因素具有影响的多个调整项目中的一个项目,并且多个调整项目彼此不同。所述图像质量调整单元调整属于由所述等级选择单元选择的等级以及比该选择的等级浅的任何其他等级的每个调整项目的值,以使与所述图像质量决定因素相对应的图像质量接近预定的图像质量。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具有对应于由所述图像质量调整单元调整的所述值的图像质量的图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2-8479号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按照引起对位偏差或浓度偏差的因素的发生状态,改变用于校正对位偏差或浓度偏差的手动校正值的容许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将图像质量调整在不会导致严重损坏的安全范围内交给用户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成像装置包括等级选择单元、图像质量调整单元以及图像形成单元。所述等级选择单元选择多个等级中的一个等级,其中每一个等级被分配给对决定图像质量的图像质量决定因素具有影响的多个调整项目中的一个项目。所述多个调整项目彼此不同。所述图像质量调整单元调整属于由所述等级选择单元选择的等级以及比该选择的等级浅的任何其他等级的每个调整项目的值,以使与所述图像质量决定因素相对应的图像质量接近预定的图像质量。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具有对应于由所述图像质量调整单元调整的所述值的图像质量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通信单元,该通信单元通过通信线路与控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远程控制装置进行通信。所述等级选择单元按照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的指令,选择多个等级中的一个或多个相对浅的等级,并按照所述远程控制装置通过通信线路发出的指令,选择多个等级中的一个或多个相对深的等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等级选择单元从所述多个等级中的至少一些等级中选择具有对应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下述状态的不同深度的等级的组合,所述状态影响所述图像质量调整单元对所述值的调整的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方法,该图像形成方法包括:等级选择步骤,其选择多个等级中的一个等级,其中每一个等级被分配给对决定图像质量的图像质量决定因素具有影响的彼此不同的多个调整项目中的一个项目;图像质量调整步骤,其调整属于所选择的等级以及比该选择的等级浅的任何其他等级的每个调整项目的值,以使与所述图像质量决定因素相对应的图像质量接近预定的图像质量;以及图像形成步骤,其形成具有对应于所调整的值的图像质量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方法,能够将图像质量调整在不会导致严重损坏的安全范围内交给用户处理。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通信环境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扫描仪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扫描仪所具备的用户界面(UI)面板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图像质量决定因素和调整项目的一览表的图;
图6是在灰度校正时打印输出的测试图案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作为用于灰度校正的调整项目之一的“查询表(LUT)”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基于显影电位和色调剂浓度的灰度校正的说明图;
图9A和9B是表示用于浓度不均匀性校正的测试图案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作为被分配到“浓度不均匀性”的“等级1”的调整项目的“模拟曝光控制”的说明图;
图11是作为被分配到“浓度不均匀性”的“等级2”的调整项目的“数字图像处理”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在颜色配准校正时打印输出的测试图案的图;
图13是表示显示在图4中所示的UI面板的触摸屏上的“维护和诊断”画面的图;
图14是表示当按下图13中所示的“维护和诊断”画面上的“图像质量调整菜单”按钮时显示的“图像质量调整菜单”画面的图;
图15是表示通过按下“高精度模式(网络连接)”按钮作为触发而启动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通过按下“高精度模式(扫描仪校准检查)”按钮而启动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当扫描仪校准后已经过1个月时显示的“扫描仪校准”画面的图;
图18是表示扫描仪校准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打印输出基准图表时显示的“扫描仪校准”画面的图;
图20是表示基准图表的颜色测量结束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21是表示选择了图像质量调整等级后的“图像质量调整菜单”画面的图;
图22是表示灰度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打印输出测试图案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24是表示按下“开始”按钮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25是表示校正结束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26是表示浓度不均匀性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图27是表示打印输出测试图案时显示的“浓度不均匀性校正”画面的图;
图28是表示按下“开始”按钮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29是表示校正结束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30是表示颜色配准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图31是表示打印输出测试图案时显示的“颜色配准校正”画面的图;
图32是表示按下“开始”按钮时显示的画面的图;以及
图33是表示在颜色配准校正处理的步骤中的校正结束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示意图。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扫描仪10、纸张储存部20以及图像形成单元30。
扫描仪10是一个读取文件上的图像并生成图像信息的模块。
扫描仪10包括符合USB标准的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器11。该USB连接器11连接到色度计(未图示)。色度计测得的数据被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其详细描述将在后文给出。
在此图示的例子中,纸张储存部20包括五个纸张托盘21A至21E。
在纸张托盘21A至21E中,每一个纸张托盘21A至21E储藏一叠不同(或相同)类型和/或尺寸的纸张。从纸张托盘21A至21E中的一个托盘取出的纸张在由虚线表示的传送路径22上沿箭头G的方向被传送而进入到图像形成单元30,并进一步被传送。
图像形成单元30是基于由扫描仪10产生的图像信息,将图像打印在从纸张储存部20发送过来的纸张上的模块。
图像形成单元30包括四个图像生成引擎31Y、31M、31C和31K。每一个图像生成引擎31Y、31M、31C和31K利用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中的一个对应的色调剂形成色调剂图像。
在下文中,将省略表示颜色的后缀Y、M、C和K,仅用参考数字表示对应于各个颜色(Y、M、C和K)的组成部件,除非有必要对组成部件区别颜色进行描述。
每一个图像生成引擎31包括沿箭头A方向转动的感光体32。感光体32由充电装置33、曝光装置34、显影装置35和清洁器36所包围。此外,在与感光体32相对并隔着后述的中间转印带38的位置设置有一次转印装置37。
所述中间转印带38是卷绕多个辊39的环形带,包括沿着配置于四个图像生成引擎31中的感光体32延伸的路径,并向箭头B方向进行循环移动。在中间转印带38的周围设置有二次转印装置40以及清洁器41。
在此结构中,充电装置33对感光体32的表面进行均匀的充电。还有,曝光装置34,利用按照图像信息调制的光束,在垂直于图1的图平面的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对感光体32的表面反复进行扫描,由此在感光体32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35储藏有显影剂,该显影剂包括对应于对应的图像生成引擎31的颜色的载体和色调剂。显影剂由显影辊351传送到与感光体32相对的位置。在感光体32和显影辊351之间产生显影电位。感光体32上的静电潜像由通过显影辊351传送的显影剂中的色调剂显影。通过此显影,在感光体32上形成色调剂图像。
形成在各感光体32上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装置37的作用,以依次叠加的方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8上。
感光体32,在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8后,由各清洁器36进行清洁。
以依次叠加的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8上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装置40的作用被转印到传送至该二次转印装置40的位置的纸张上,该纸张是在中间转印带38上的色调剂图像被传送至二次转印装置40的位置的同一时刻被传送至二次转印装置40的。转印过程结束后的中间转印带38由清洁器41进行清洁。
通过二次转印装置40的作用在其上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由纸张传送带42和43在箭头D的方向进一步被传送,并经过定影装置44。定影装置44将被传送的纸张夹持在辊441和带442之间并对纸张施加热和压力,从而使纸张上的色调剂图像被定影在纸张上。经过定影装置44而在其上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被排出到排纸托盘45上。排出到排纸托盘45上的纸张上打印有由定影的色调剂图像形成的图像。
为了在纸张的两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经过定影装置44而在其一个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纸张在传送路径46上沿箭头E方向被传送以返回到纸张储存部20。此后,纸张反转传送方向以在传送路径47上沿箭头F的方向被传送,并再次到达二次转印装置40。同时,需要转印到纸张的另一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以与上述同样的方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8上并被传送到二次转印装置40的位置。然后,在中间转印带38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纸张上。在其上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经过定影装置44,并且,该纸张这一次被排出到排纸托盘45上。被排出的纸张在其两个表面上均有打印的图像。
图像形成单元30还包括电路单元50。该电路单元50包括:运算电路,其执行图像形成装置1所需的各种运算;存储器,其存储各种设定值和后述的查询表(LUT)等;以及控制电路,其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个部分。该电路单元50还包括与后述的远程控制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电路。
图2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通信环境的示意图。
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互联网被连接到远程控制装置2。远程控制装置2被设置在,例如,一个由图像形成装置1的制造商准备的维修中心,并由熟悉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员2A操作。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的用户1A,可以通过电话线与操作员2A进行会话。
虽然图2图示一个图像形成装置1和一个远程控制装置2,远程控制装置2不仅连接到图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还与许多其他的相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装置相连接。操作员2A负责这些许多装置的维护。
图3是图1中所示的扫描仪10的示意图。
扫描仪10包括台板盖12和在关闭的台板盖12下延伸的透明玻璃板13。另外,在透明玻璃板13的下面配置有用于读取文件上的图像的光学系统和传感器(未图示)。当文件被面朝下地放置在透明玻璃板13上,并在台板盖12关闭的状态下按下开始按钮141(参见图4)时,文件上的图像被读取以生成图像信息。
扫描仪10还包括设置在关闭状态的台板盖12的前部的用户界面(UI)面板14。UI面板14具有向用户1A显示各种信息的功能以及基于用户1A进行的操作接受各种指令的输入的功能。
如上所述,扫描仪10还包括USB连接器11。USB连接器11连接到色度计(未图示),通过色度计获得的数据被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参见图1)。
图4是图3中所示的扫描仪10所具备的UI面板14的示意图。
UI面板14包括开始按钮141、扬声器142、用于麦克风的孔(以下简称为麦克风143)以及用于显示和用户操作的触摸屏144。
开始按钮141是用于指示扫描仪10(参见图1和3)开始读取文件上的图像的按钮。
扬声器142和麦克风143,在与操作员2A通过电话线进行通话时发挥作用,所述操作员2A操作图2中所示的远程控制装置2。
触摸屏144具有显示来自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种信息的功能,以及根据按压触摸屏144上显示的按钮向图像形成装置1输入各种指令的功能。
图5是表示图像质量决定因素和调整项目的一览表的图。
“图像质量决定因素”决定由图像形成装置1(参见图1)形成的图像的图像质量。在图5中,作为“图像质量决定因素”示出了“灰度”、“浓度不均匀性”和“颜色配准”。虽然决定图像的图像质量的因素除了上述三个因素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这里将说明这三个因素。
还有,“调整项目”对相应的“图像质量决定因素”具有影响。在这里,针对作为“图像质量决定因素”之一的“灰度”,给出了“LUT”、“显影电位”和“色调剂浓度”三个调整项目。如果改变这三个调整项目中的任何一个的设定值,“灰度”将发生变化。在下文中,作为“设定值”的表达方式,将根据所讨论的内容分别使用如“校正量”或“调整量”等用语。
还有,针对作为“图像质量决定因素”之一的“浓度不均匀性”,给出了“模拟曝光控制”和“数字图像处理”两个调整项目。如果改变这两个调整项目中的任何一个的设定值,都将影响“浓度不均匀性”。
还有,针对作为“颜色配准”的调整项目,给出了“图像处理”。“颜色配准”由“图像处理”进行调整。
还有,图5中所示的“等级1”、“等级2”和“等级3”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等级”的一个例子。越接近“等级1”,等级越浅。越接近“等级3”,等级越深。每一个“调整项目”被分配到其中的一个等级。
关于与作为“图像质量决定因素”的“灰度”相对应的三个“调整项目”,“LUT”被分配到“等级1”,“显影电位”被分配到“等级2”,“色调剂浓度”被分配到“等级3”。
在调整图像质量时,如后文所述,“等级1”至“等级3”中的一个等级被选择。一旦选择了等级,属于该等级和任何其他比该等级更浅的等级的各调整项目的设定值将被调整。例如,在选择了“等级1”的状态下调整“灰度”时,“LUT”将被调整以使图像的灰度接近预定的灰度。此外,在选择了“等级2”的状态下调整“灰度”时,两个调整项目,即,作为调整项目分配到“等级2”的“显影电位”和作为调整项目分配到“等级1”的“LUT”将被调整以使图像的灰度接近预定的灰度。同样地,在选择了“等级3”的状态下调整“灰度”时,三个调整项目,即,作为调整项目分配到“等级3”的“色调剂浓度”、作为调整项目分配到“等级2”的“显影电位”和作为调整项目分配到“等级1”的“LUT”将被调整以使图像的灰度接近预定的灰度。
在此,分配到“等级1”的“LUT”具有由于校正灰度的失败反而降低灰度的风险为最低的有利之处。然而,“LUT”在灰度校正性能上具有利用“LUT”很难提高最大浓度的局限性。
可以通过调整分配到“等级2”的“显影电位”来调整最大浓度,但这种调整与还调整分配到“等级3”的“色调剂浓度”的情况相比是有限的。但是“显影电位”的调整具有由于图像中发生“灰雾”所引起的图像质量劣化的风险以及由于不仅是色调剂还有载体,在显影过程中,从如图1中所示的显影辊351飞散到感光体32上所引起的图像质量缺陷的风险。同时,如果通过调整“显影电位”的灰度校正失败,可以立即取消“显影电位”的设定。
如果还调整分配到“等级3”的“色调剂浓度”,则可以调整灰度的所有方面,包括调整最大浓度。然而,色调剂浓度的调整,与上述的情况一样,也伴随图像质量劣化或图像质量缺陷的风险。还有,改变色调剂浓度需要时间。如果通过调整色调剂浓度的灰度校正失败,取消色调剂浓度的设定也需要时间。因此,这种调整具有低响应性。在这点上,改变色调剂浓度也伴随一个相当高的风险。
特别是当用户1A使用由生产商推荐的纸张以外的纸张时,不管如何校正灰度,最大浓度有可能无法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用户1A校正灰度,则将伴随很高的风险。
还有,关于对作为“图像质量决定因素”的“浓度不均匀性”具有影响的两个调整项目,“模拟曝光控制”被分配到“等级1”,而“数字图像处理”被分配到“等级2”。
在选择了“等级1”的状态下调整“浓度不均匀性”时,由“模拟曝光控制”调整浓度不均匀性以使图像质量接近预定的图像质量。还有,在选择了“等级2”的状态下调整“浓度不均匀性”时,由“数字图像处理”和“模拟曝光控制”双方调整浓度不均匀性以使图像质量接近预定的图像质量。同时,“等级3”没有分配有关浓度不均匀性的调整项目。因此,在选择了“等级3”的状态下调整“浓度不均匀性”时,与选择“等级2”的情况一样,由“数字图像处理”和“模拟曝光控制”双方调整浓度不均匀性以使图像质量接近预定的图像质量。
在此,由分配到“等级1”的“模拟曝光控制”进行的浓度不均匀性校正是可容易地执行的。然而,这种校正,在图像的整个浓度范围内,均匀地校正在主扫描方向的明暗的一维倾斜度,并且不能校正图像的每一个浓度的倾斜度。
同时,根据通过分配到“等级2”的“数字图像处理”进行的“浓度不均匀性”校正,在图像的整个浓度范围内,能够校正图像的每一个浓度的倾斜度。在这个“浓度不均匀性”校正中,扫描仪10(参见图1和图3)读取后述的测试图案。读取误差尤其在高浓度时具有增加的趋势。还有,如果在通过未校准的扫描仪读取的基础上进行“浓度不均匀性”校正,校正失败的风险将会增加。还有,如果仅通过“数字图像处理”进行“浓度不均匀性”校正,在数字校正值之间将出现不连续,并且可能会在图像中变得明显。同时,对变化具有低响应性的“模拟曝光控制”,使不连续变得圆滑并实现图像的平滑。因此,当通过“数字图像处理”进行“浓度不均匀性”校正时,还通过“模拟曝光控制”进行“浓度不均匀性”校正以补偿“数字图像处理”的缺点。
“图像处理”作为与“颜色配准”相对应的调整项目被分配到“等级1”。关于“颜色配准”,没有调整项目被分配到“等级2”和“等级3”。因此,当选择“等级1”至“等级3”的任一个时,仅通过“图像处理”进行“颜色配准”以使图像质量接近预定的图像质量。
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单元30根据如上所述调整的每一个设定项目的设定值形成图像。
在此,用户1A想要调整图像质量时总是允许在如上所述“等级1”进行图像质量调整。
同时,如果对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影响图像质量调整的精度的因素进行检查的结果是确定期待精确的图像质量调整,则选择“等级2”。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检查扫描仪10的最后一次校准的时间,如果上一次校准扫描仪10后经过的时间在一个月之内,或者如果扫描仪10是本次校准的,则选择“等级2”。
还有,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等级3”只能基于操作远程控制装置2的操作员2A的判断,由图2中所示的远程控制装置2通过互联网线路进行选择。操作员2A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用户1A通过电话进行会话来询问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然后,“等级3”是基于操作员2A的以下判断来设定的:操作员2A判断允许用户1A进行直到“等级3”的调整是安全的。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由生产商推荐的纸张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如果基于对以下重要的判断标准的确认,以及基于从用户1A获得的其他信息而判断信任用户1A是安全的,则选择“等级3”,前述重要的判断标准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由生产商推荐的纸张,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的纸张已经被更换为由生产商推荐的纸张。如果还有担心,就选择“等级2”,以便当调整失败时能够立即恢复以前的设定。
图6是在“灰度”校正时由图像形成装置1打印输出的测试图案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下述的灰度校正是对每个Y、M、C和K颜色进行的。由于对各个颜色采用类似的校正方法,下面的说明将针对其中一个颜色的灰度校正进行说明,而不指定任何特定的颜色。
在“灰度”校正中,图像形成装置1在纸张P上打印输出,例如,一个测试图案71,其中,如图6中所示排列有多个浓度方块711。然后,由扫描仪10读取打印输出的测试图案71。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检测每一个浓度方块711的目标浓度与由扫描仪10读取的实际浓度之间的差异,并校正灰度以便消除差异。
图7是表示用于“灰度”校正的调整项目之一的“LUT”的一个例子的图。
根据如图7中所示的存储灰度变换数据的LUT,由扫描仪10通过读取文件获得的图像信息从输入数据转换为输出数据。如果在图7中用虚线表示的存储在LUT中的灰度变换数据改写成在图7中用实线表示的灰度变换数据,则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由此灰度被校正。
图8是通过调整显影电位和色调剂浓度进行的灰度校正的说明图。
图8的横轴代表色调剂浓度TC。色调剂浓度TC与形成储藏在图1中所示的显影装置35内的显影剂的色调剂和载体有关,并代表与色调剂相对于载体的比值成比例的值。
还有,图8的纵轴代表显影电位Vdeve。显影电位Vdeve代表图1中所示的感光体32与形成显影装置35的显影辊351之间的电位差。由图8中的实线所示的曲线对应于打印输出的图像的一个给定的浓度,例如浓度1.6。也就是说,如果色调剂浓度TC和显影电位Vdeve被调整以使其匹配在曲线上的一个点,则与曲线上的点的位置无关,将得到一个具有浓度为1.6的图像。实现该浓度1.6的实线曲线,随着如环境的温度或湿度等因素的变化,向将实线曲线夹在中间的两个校正曲线移动。在高温度、高湿度的环境中,例如,实线曲线移向由虚线表示的下方的曲线。因此,为了实现在图像中的浓度1.6,色调剂浓度TC和显影电位Vdeve被调整以使其匹配在虚线曲线上的一个点。
在此,色调剂浓度TC的调整是通过将色调剂以物理方式供给到显影装置35来实线的。所以,迅速调整色调剂浓度TC是困难的。因此,色调剂浓度TC被固定在一个恒定色调剂浓度,然后通过调整显影电位Vdeve来调整图像的浓度。
如果色调剂浓度TC低于低浓度阈值TCL,载体会飞散到感光体32上,将导致图像质量缺陷。同时,如果色调剂浓度TC超过高浓度阈值TCH,在图像中会发生“灰雾”,并导致图像质量的劣化。因此,对色调剂浓度TC进行调整,以使其落在TCL和TCH的阈值之间的范围内。
还有,如果显影电位Vdeve低于低电位阈值VdL,在图像中会发生“灰雾”。同时,如果显影电位Vdeve超过高电位阈值VdH,会发生载体的飞散。因此,对显影电位Vdeve进行调整,以使其落在VdL和VdH的阈值之间的范围内。
如上所述,通过显影电位Vdeve或色调剂浓度TC的调整可以调整图像的浓度。然而,这样的调整会伴随“灰雾”或“载体飞散”的可能性,因而比起“LUT”的调整具有更高的风险。另外,如果显影电位Vdeve的调整失败,可相对容易地将显影电位Vdeve恢复到调整前的值。同时,色调剂浓度TC的调整涉及物理方式的调整,即显影装置35中的色调剂的比例调整,因而具有,如果调整失败,很难马上将色调剂浓度TC恢复到调整前的值的风险。
如果灰度校正涉及色调剂浓度TC的调整,则进行调整以使显影电位Vdeve和色调剂浓度TC的各个值位于在图8中由虚线包围的区域的中心。因此,可以进行对变化具有较高容忍度的调整。同时,如果只是调整显影电位Vdeve而色调剂浓度TC是固定的,并且如果色调剂浓度TC的值靠近阈值TCL或TCH,在虚线所包围的面积内的显影电位Vdeve的调整范围被减少,从而可能会防止准确的调整。
下面对“浓度不均匀性”校正进行说明。“浓度不均匀性”校正,与“灰度”校正类似,对Y、M、C和K颜色中的每一个进行校正。由于对各个颜色采用类似的校正方法,下面的说明将针对其中的一个颜色的浓度不均匀性校正进行说明,而不指定任何特定的颜色。
图9A和9B是表示用于浓度不均匀性校正的测试图案的例子的图。
图9A图示,当选择了“等级1”时,由图像形成装置1打印输出的测试图案72A。图9A的测试图案72A由布置在纸张P上并在纸张P的整个宽度上延伸的浓度方块721A构成。
图9B图示,当选择了“等级2”时,由图像形成装置1打印输出的测试图案72B。
在测试图案72B中,在数量上比图9A中的测试图案72A的浓度方块721A更多的浓度方块721B被排列在纸张P上并在纸张P的整个宽度上延伸。这是为了在“等级2”要比在“等级1”更加准确地调整“浓度不均匀性”。
在打印输出图9A中所示的测试图案72A或图9A中所示的测试图案72B之后,由扫描仪10读取测试图案72A或72B。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通过由扫描仪10的读取确认浓度不均匀性。
图10是作为被分配到“浓度不均匀性”的“等级1”的调整项目的“模拟曝光控制”的说明图。
如上述参照图1所作的说明,曝光装置34,利用按照图像的信息调制的光束,在垂直于图1的图平面的主扫描方向上对感光体32的表面反复进行扫描,由此在感光体32上形成静电潜像。
图10图示来自曝光装置34的光束的在一次扫描期间的曝光量(光束的强度)的变化。即,图10图示,从图10的左端到右端在主扫描方向进行一次操作期间,曝光量R0连续减少X%。利用在扫瞄期间如此变化的曝光量,校正“浓度不均匀性”。然而,在一次扫描中,不对图像中的每一个浓度进行调整。而是,根据图像信息调制光束,并在一次扫描中图像的高浓度区域和低浓度区域均被描绘。也就是说,根据“模拟曝光控制”,不能对图像的每一个浓度进行调整,只能在整个浓度范围内进行均匀的调整。
图11是作为被分配到“浓度不均匀性”的“等级2”的调整项目的“数字图像处理”的说明图。
在此,主扫描方向和输入数据被输入以获得输出数据。如果这样的LUT被创建,能够根据输入数据和在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获得输出数据,从而对每一个浓度进行浓度不均匀性校正。然而,如果只是基于LUT进行浓度不均匀性校正,在数据的变化位置各个值之间的不连续可能会变得明显。因此,还进行上述参照图10进行说明的通过“模拟曝光控制”的“浓度不均匀性”校正。
下面对“颜色配准”的校正进行说明。
如图5中所示,“颜色配准”通过“图像处理”进行校正。
图12是表示在颜色配准校正时打印输出的测试图案73的图。
图12中所示的测试图案73图示以黑色(K)的图像为基准时的Y、M、和C颜色的图像的对位偏差。
在纸张P上打印输出测试图案73后,通过扫描仪10读取打印输出的测试图案73,并确认与黑色(K)相匹配的Y、M和C颜色的线(图12中被虚线围绕的部分)。基于该确认,通过图像处理,调整Y、M和C颜色的每个图像生成引擎31Y、31M和31C的图像形成时刻。具体而言,通过图像处理,调整利用来自每一个曝光装置34Y、34M和34C的光束写入静电潜像的开始时刻。由此,被假定是相互重叠在一起的Y、M、C和K颜色的各线被准确地重叠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单一的线。其结果,形成了没有颜色配准误差的图像。
下面对图像质量调整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显示在图4中所示的UI面板14的触摸屏144上的“维护和诊断”画面的图。
如果在图4所示的触摸屏144上显示的主菜单画面(未图示)按下“维护和诊断”按钮,触摸屏幕144上的显示画面将切换到图13中所示的“维护和诊断”画面。触摸屏幕144上的显示画面被划分成上部的标题栏80和下部的菜单栏81。在图13中,标题栏80显示文字“维护和诊断”以及按钮“返回”,文字“维护和诊断”表示当前显示的画面是“维护和诊断”画面,按钮“返回”用于输入返回前一个画面的指令。
另外,在图13中所示的显示画面的菜单栏81中,排列有三个按钮,即,“图像质量调整菜单”按钮、“网络设定”按钮,以及“计数检查”按钮。
如果按下“图像质量调整菜单”按钮,显示画面切换到图14中所示的“图像质量调整菜单”画面。如果按下“网络设置”按钮,显示面板切换到设定互联网协议(IP)地址等的画面。还有,如果按下“计数检查”按钮,可以检查在过去打印的总数。这里将省略对“网络设定”和“计数检查”的进一步的说明。
图14是表示当按下图13中所示的“维护和诊断”画面上的“图像质量调整菜单”按钮时显示的“图像质量调整菜单”画面的图。图14中所示的“图像质量调整菜单”画面的菜单栏81显示三个按钮,即,“通常模式”按钮、“高精度模式(网络连接)”按钮以及“高精度模式(扫描仪校准检查)”按钮。
当“通常模式”按钮被按下时,图5中所示的“等级1”被选择,以便进入到在“等级1”的图像质量调整。当“高精度模式(网络连接)”按钮被按下时,如图2所示,用户1A通过电话线连接到操作员2A。由此,用户1A通过使用图4中所示的UI面板14上的扬声器142和麦克风143与操作员2A一边进行会话一边进行图像质量调整。在本处理中,图像形成装置1和远程控制装置2通过互联网连接。同时,当“高精度模式(扫描仪校准检查)”按钮被按下时,检查扫描仪10是否已校准。对“高精度模式(扫描仪校准检查)”按钮被按下的情况,将在后文进行叙述。在此,在“高精度模式(网络连接)”按钮已被按下的假设下,继续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通过按下“高精度模式(网络连接)”按钮作为触发而启动的处理的流程图。
在本处理中,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和用户1A首先连接到远程控制装置2和操作员2A(步骤S101)。如果连接失败,例如当操作员2A与其他用户会话中(在步骤S102中为“否”),则与图14的“通常模式”按钮被按下的情况一样,“等级1”被选择。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一个内置的电话功能,其用于连接操作员2A,如图4中所示。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检测到连接操作员2A是否成功,并在连接失败时,自动选择“等级1”。同时,当图像形成装置1不具备电话功能并且用户1A通过普通电话给操作员2A打电话时,图像形成装置1可具有如下结构:图14中所示的“高精度模式(网络连接)”按钮被按下之后,如果在预定的时间(例如,3分钟)之内用户1A没有输入通知电话连接已经建立的信息,则“等级1”被选择,而如果在预定的时间之内用户1A输入了该信息,则等待来自远程控制装置2的指令。
如果连接成功,由操作员2A进行询问(步骤S104)。即,步骤S104的操作由操作员2A进行,而不是由任何装置或系统进行。在步骤S104中由操作员2A进行的询问的要点是,如上所述,用户1A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是否使用由制造商推荐的纸张。基于纸张的信息以及通过询问获得的其他各种信息,操作员2A确定将图像质量调整留给用户1A的等级,并操作远程控制装置2。然后,通过互联网线路将通过操作指定的等级通知给图像形成装置1,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质量调整的等级被选择(步骤S105)。
下面将对在图14中所示的“图像质量调整菜单”画面上按下“高精度模式(扫描仪校准检查)”按钮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通过按下“高精度模式(扫描仪校准检查)”按钮而启动的处理的流程图。
在本处理中,判断扫描仪10最后一次校准后经过的时间是否在一个月之内(步骤S201)。如果经过的时间是在1个月之内,则“等级2”被选择(步骤S202)。
图17是表示当扫描仪10校准后已经过1个月时显示的“扫描仪校准”画面的图。
图17中所示的“扫描仪校准”画面的菜单栏81显示“为了提高校正水平需要进行扫描仪校准。您是否要进行扫描仪校准?”的提示以及两个按钮,即,“是”按钮和“否”按钮。
在步骤S201中,如果判断扫描仪10最后一次校准后已经过一个月,则显示图17中所示的“扫描仪校准”画面。如果在“扫描仪校准”画面上按下“否”按钮(在步骤S203中为“否”),则“等级1”被选择(步骤S204)。
如果在图17中所示的“扫描仪校准”画面上按下“是”按钮(在步骤S203中为“是”),则实施扫描仪10的校准(步骤S205)。扫描仪10的校准将在后文进行叙述。如果扫描仪10校准失败(在步骤S206中为“否”),则“等级1”被设定(步骤S204)。如果扫描仪10校准成功(在步骤S206中为“是”),扫描仪10从最后一次校准开始所经过的时间被重置为零(步骤S207),并且处理返回到步骤S201。因此,在步骤S201中,这一次,判断扫描仪10最后一次校准后经过的时间在一个月之内,其结果“等级2”被选择。
图18是表示如图16中的一个步骤所示的扫描仪校准处理的流程图。
在本处理中,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首先打印输出扫描仪校准用的基准图表(步骤S301)。这里省略有关基准图表的图示和说明。
图19是表示打印输出基准图表时显示的“扫描仪校准”画面的图。
“扫描仪校准”画面显示“测量基准图表的颜色”的提示。
然后,对打印输出的基准图表上的每一个方块,用色度计进行颜色测量。通过颜色测量获得的颜色测量数据经由USB连接器11被图像形成装置1所获得(参见图1和3)。
图20是表示基准图表的颜色测量结束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画面上显示“将基准图表设置在扫描仪上,然后请按下开始按钮”的提示。
然后,将基准图表设置在扫描仪10上,并按下开始按钮141(参见图4)(在步骤S303为“是”)。由此,通过扫描仪10读取基准图表(步骤S304)。
然后,生成将颜色测量数据和通过扫描仪10读取的数据相关联的校正函数(步骤S305)并将其进行存储(步骤S306)。由此,完成扫描仪10的校准。校准结束后,相同浓度和相同颜色的图像,与在扫描仪10的哪一个位置读取图像无关,用该校正函数进行校正,从而获得相同的图像数据。但是,例如,如果由于色度计的测量中的误差而得到不期望的颜色测量数据,则认为校准是失败的,并废弃本次获得的校准数据。
图21是表示选择了图像质量调整等级后显示的“图像质量调整菜单”画面的图。
当如上所述选择了图像质量调整的等级时,显示画面返回到“图像质量调整菜单”画面,菜单栏81的显示将变为如图21所示的画面。
在图21中所示的“图像质量调整菜单”画面的菜单栏81中,排列有三个按钮,即,“灰度校正”按钮、“浓度不均匀性校正”按钮和“颜色配准校正”按钮。当作为图像质量调整等级选择了“等级2”时,显示如图21中所示的“图像质量调整菜单”画面。三个对应于等级1至3的方框显示在“灰度校正”按钮的旁边。由于这里选择了“等级2”,所以三个方框中的两个方框被涂抹。
还有,两个方框显示在“浓度不均匀性校正”按钮的旁边。其与“浓度不均匀性校正”只有等级1和等级2的两个等级相一致,如图5所示。在这里由于选择了“等级2”,所以两个方框均被涂抹。
还有,只有一个方框显示在“颜色配准校正”按钮的旁边。其与“颜色配准校正”只有“等级1”相一致。因此,在等级1至3的任一个等级中该一个方框被涂抹。
图22是表示灰度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在图21中所示的“图像质量调整菜单”画面上,如果按下“灰度校正”按钮,图22中所示的灰度校正处理将被启动。
图22的流程图对应于等级1至3的每一个等级。
在本处理中,首先打印输出如图6中所示的测试图案71(步骤S401)。
图23是表示打印输出测试图案71时显示的“灰度校正”画面的图。
如图23中所示,“灰度校正”画面的菜单栏81不显示菜单,而是显示“将测试图案设置在扫描仪上,然后按下开始按钮”的提示。
然后,用户1A(参见图2)在扫描仪10上设置测试图案71。即,在其上打印有测试图案71的纸张,以使得测试图案71朝下的方式,被设置在扫描仪10的透明玻璃板13上(参见图3),并关上台板盖12。设置结束后,按下设在扫描仪10的UI面板14上的“开始”按钮141(参见图4)。
扫描仪10一直等待“开始”按钮141被按下(步骤S402)。当开始按钮141被按下时,通过扫描仪10读取测试图案71(步骤S403)。
图24是表示按下“开始”按钮141时显示的画面的图。如图24中所示,当按下“开始”按钮141并通过扫描仪10读取测试图案71时,菜单栏81将显示“请稍候”的提示。
当通过扫描仪10读取测试图案71(步骤S403)结束后,本次的图像质量调整等级被确定(步骤S404),以便根据等级进行校正。
如果本次的图像质量调整等级被确定为“等级1”,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405,以计算LUT的校正量,并进行LUT的校正(步骤S406,参见图7)。
如果本次的图像质量调整等级被确定为“等级2”,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407,以计算LUT的校正量和显影电位的调整量,并进行LUT的校正和显影电位的调整(步骤S408)。这里将省略对确定显影电位的调整程度的算法和确定如何校正LUT的算法的说明。这同样适用于后述的校正处理。
图25是表示校正结束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画面的菜单栏81显示“进行测试打印”的提示以及两个按钮,即,“保存”按钮和“取消”按钮。
用户1A确认该显示,在扫描仪10上设置记录有用户1A所感兴趣的文件,并按下“开始”按钮141。由此,该文件上的图像被读取,并且由图像形成单元30打印输出图像的拷贝。用户1A确认打印输出的拷贝图像,并按下在图25中所示的画面上的“保存”按钮或“取消”按钮。
当按下“保存”按钮时,本次的校正量(调整量)被保存以便本次的校正在下次和之后的图像形成操作中也有效(步骤S410),然后显示画面返回到图21中所示的画面。当按下“取消”按钮时,LUT和显影电位恢复到本次校正(调整)之前的值(步骤S411),然后显示画面返回到图21中所示的画面。在这种情况下,本次的校正量(调整量)不会反映在下次和之后的图像形成操作中,并且本次校正(调整)之前的设定值继续有效。
如果在步骤S404中本次的图像质量调整等级被确定为“等级3”,则计算色调剂浓度TC的目标值,该目标值与LUT和显影电位的标准值有关(步骤S412),并进行色调剂浓度的调整(步骤S413)。在这个处理中,LUT和显影电位被设定为标准值。
当色调剂浓度的调整结束之后,再次打印输出测试图案71(参见图6)(步骤S414)。然后,再次显示图23中所示的画面。
然后,用户1A在扫描仪10上设置再次打印输出的测试图案71,并按下“开始”按钮141(在步骤S415中为“是”)。由此,显示画面切换到图24的画面,并计算LUT的校正量和显影电位的调整量(步骤S416)。然后,进行LUT的校正和显影电位的调整(步骤S417)。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色调剂浓度已经改变,因此没有取消本次的校正量(调整量)的选择。因此,本次的校正量(调整量)只是被保存(步骤S418),然后显示画面返回到图21的画面。
图26是表示浓度不均匀性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在图21中所示的“图像质量调整菜单”上,如果按下“浓度不均匀性校正”按钮,则启动图26中所示的浓度不均匀性校正的处理。
图26的流程图对应于等级1和2的每一个等级。
在本处理中,首先确定本次的图像质量调整等级是“等级1”还是“等级2(或等级3)”(步骤S501)。如果本次的图像质量调整等级被确定为“等级1,则用于等级1的测试图案72A(参见图9A)被打印输出。如果本次的图像质量调整等级被确定为“等级2”,则用于等级2的测试图案72B(参见图9B)被打印输出。
图27是表示打印输出测试图案72A或72B时显示的“浓度不均匀性校正”画面的图。
“浓度不均匀性校正”画面的菜单栏81显示“将测试图案设置在扫描仪上,然后按下开始按钮”的提示。
然后,在步骤S502中打印输出的测试图案72A或在步骤S503中打印输出的测试图案72B被设置在扫描仪10上,并按下“开始”按钮141(参见图4)(在步骤S504为“是”)。由此,通过扫描仪10读取设置的测试图案72A或72B(步骤S505)。
图28是表示按下“开始”按钮141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画面显示“请稍候”的提示。
当通过扫描仪10读取测试图案72A或72B结束之后,图像质量调整等级再次被确定(步骤S506)。如果图像质量调整等级被确定为“等级1”,在主扫描方向上的曝光量的倾斜度将被校正(步骤S508,参见图10)。此处理对应于图5中所示的“模拟曝光控制”。
同时,如果图像质量调整等级被确定为“等级2”,则计算LUT的校正量和在主扫描方向上的曝光量的倾斜度的校正量,其中,LUT的校正量作为输入变量包括在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参见图11)(步骤S509)。然后,LUT(参见图11)和在主扫描方向上的曝光量的倾斜度(参见图10)被校正(步骤S510)。LUT的校正对应于图5中所示的“数字图像处理”。
图29是表示在步骤S508或步骤S510中的校正结束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画面的菜单栏81显示“进行测试打印”的提示以及两个按钮,即,“保存”按钮和“取消”按钮。
在此,由用户1A进行测试打印。即,在此步骤中,让扫描仪10读取用户1A感兴趣的文件,然后让图像形成单元30打印输出拷贝图像。如果检查了拷贝图像的用户1A认为本次的浓度不均匀性校正成功,则用户按下“保存”按钮。如果用户1A认为本次的浓度不均匀性校正失败,则按下“取消”按钮。
当按下“保存”按钮时,本次的校正量(调整量)被保存以便反映在下次和之后的图像形成操作中,然后显示画面返回到图21中所示的画面。
当按下“取消”按钮时,设定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以便本次的校正不会反映在下次和之后的图像形成操作中并获得本次设定之前的状态,然后显示画面返回到图21中所示的画面。
图30是表示颜色配准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在图21中所示的“图像质量调整菜单”画面上,如果按下“颜色配准校正”按钮,则启动图30中所示的颜色配准校正处理。
如图5所示,“颜色配准”用的调整项目只存在于“等级1”。因此,与本次的图像质量调整等级无关,在“等级1”至“等级3”的任一个等级均执行颜色配准校正处理。
在本处理中,首先打印输出测试图案73(参见图12)(步骤S601)。
图31是表示打印输出测试图案73时显示的“颜色配准校正”画面的图。
“颜色配准校正”画面的菜单栏81显示“将测试图案设置在扫描仪上,然后按下开始按钮”的提示。
然后,在步骤S601打印输出的测试图案73被设置在扫描仪10上,并按下开始按钮141(参见图4)(在步骤S602为“是”)。由此,通过扫描仪10读取设置的测试图案73(步骤S603)。
图32是表示按下开始按钮141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画面显示“请稍候”的提示。
当通过扫描仪10读取测试图案73结束时,计算颜色配准校正的校正量(步骤S604),并进行校正(步骤S605)。
图33是表示在步骤S605中的校正结束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画面的菜单栏81显示“进行测试打印”的提示以及两个按钮,即,“保存”按钮和“取消”按钮。
然后,由用户1A进行测试打印。即,在此步骤中,让扫描仪10读取用户1A感兴趣的文件,让图像形成单元30打印输出拷贝图像。如果检查了拷贝图像的用户1A认为本次的颜色配准校正成功,则用户按下“保存”按钮。如果用户1A认为本次的颜色配准校正失败,则按下“取消”按钮。
当按下“保存”按钮时,本次的校正被保存以便反映在下次和之后的图像形成操作中,然后显示画面返回到图21中所示的画面。
当按下“取消”按钮时,设定将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以便本次的校正不会反映在下次和之后的图像形成操作中并获得本次校正之前的状态,然后显示画面返回到图21中所示的画面。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图像质量决定因素的“灰度”、“浓度不均匀性”和“颜色配准”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种图像质量决定因素。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灰度”准备了三个调整项目,并分别分配到等级1、等级2和等级3。然而,可以为“灰度”准备更多数量的调整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层次的深度并不限于三个等级的深度。还有,多个调整项目可以被分配到相同的等级。这同样适用于“浓度不均匀性”、“颜色配准”和其他的图像质量决定因素。调整项目的数量没有限制。
还有,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扫描仪10是否进行过校准被描述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下述状态,这一状态影响图像质量调整单元对设定值的调整的精度”的一个例子。然而,扫描仪10是否被校准只是一个示例,任何其他因素均可以确定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下述状态,这一状态影响图像质量调整单元对设定值的调整的精度”。
还有,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对图1中所示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了说明。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不限定于该类型。本发明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包括喷墨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进行解释和说明,以上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其目的并非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具体形式。很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难做出许多修改及变形。之所以选择和描述本实施方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并做出适合特定所需用途的各种变形。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质量调整等级选择单元,其用于选择多个图像质量调整等级中的一个图像质量调整等级,其中每一个图像质量调整等级被分配给用于调整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多个调整项目中的一个调整项目,所述多个调整项目对决定待形成的图像的图像质量的图像质量决定因素具有影响,并且所述多个调整项目彼此不同;
图像质量调整单元,其用于调整被分配给由所述图像质量调整等级选择单元选择的所述图像质量调整等级以及比所选择的所述图像质量调整等级浅的任何其他图像质量调整等级的每个调整项目的值,以使与所述图像质量决定因素相对应的图像质量接近预定的图像质量;以及
图像形成单元,其用于形成具有对应于由所述图像质量调整单元调整的所述值的图像质量的所述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通信单元,其用于通过通信线路与控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远程控制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图像质量调整等级选择单元按照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的指令,选择所述多个图像质量调整等级中的一个或多个相对浅的图像质量调整等级,并按照所述远程控制装置通过所述通信线路发出的指令,选择所述多个图像质量调整等级中的一个或多个相对深的图像质量调整等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质量调整等级选择单元从所述多个图像质量调整等级中的至少一些图像质量调整等级中选择具有对应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下述状态的不同深度的图像质量调整等级的组合,所述状态影响所述图像质量调整单元对所述值的调整的精度。
4.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
等级选择步骤,其选择多个图像质量调整等级中的一个图像质量调整等级,其中每一个图像质量调整等级被分配给对决定待形成的图像的图像质量的图像质量决定因素具有影响的彼此不同的多个调整项目中的一个调整项目;
图像质量调整步骤,其调整被分配给所选择的图像质量调整等级以及比所选择的所述图像质量调整等级浅的任何其他图像质量调整等级的每个调整项目的值,以使与所述图像质量决定因素相对应的图像质量接近预定的图像质量;以及
图像形成步骤,其形成具有对应于所调整的值的图像质量的图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31008 | 2013-06-21 | ||
JP2013131008A JP5413533B1 (ja) | 2013-06-21 | 2013-06-21 | 画像形成装置 |
JPJP2013-131008 | 2013-06-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38301A CN104238301A (zh) | 2014-12-24 |
CN104238301B true CN104238301B (zh) | 2019-03-12 |
Family
ID=50202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73822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38301B (zh) | 2013-06-21 | 2013-12-26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70890B2 (zh) |
JP (1) | JP5413533B1 (zh) |
CN (1) | CN10423830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99156B2 (ja) * | 2018-08-07 | 2022-07-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 |
JP7099155B2 (ja) | 2018-08-07 | 2022-07-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 |
JP7467085B2 (ja) * | 2019-11-26 | 2024-04-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2178041A (ja) * | 2021-05-19 | 2022-12-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42837A (ja) * | 1990-12-29 | 1992-08-31 | Nec Corp | 遠隔保守方式 |
JP2004364115A (ja) * | 2003-06-06 | 2004-12-24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原稿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4027283B2 (ja) * | 2003-07-10 | 2007-12-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 |
JP4033076B2 (ja) * | 2003-08-11 | 2008-01-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の出力形態に応じた画像処理 |
JP4956133B2 (ja) * | 2006-10-11 | 2012-06-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98439A (ja) * | 2007-10-17 | 2009-05-07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482506B2 (ja) | 2010-06-28 | 2014-05-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3
- 2013-06-21 JP JP2013131008A patent/JP5413533B1/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10-16 US US14/054,885 patent/US897089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12-26 CN CN201310738222.9A patent/CN10423830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376036A1 (en) | 2014-12-25 |
JP2015004892A (ja) | 2015-01-08 |
CN104238301A (zh) | 2014-12-24 |
US8970890B2 (en) | 2015-03-03 |
JP5413533B1 (ja) | 2014-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83059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EP1941325B1 (en) | Color enhancement method and system | |
CN104238301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
CN104735285B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的检查方法 | |
CN106954003B (zh) |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 |
JPH0738687A (ja) | ディジタル複写機 | |
US9571701B2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
CN102984431A (zh) |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JP5906853B2 (ja) | 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4102105B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基准图像的读取方法 | |
JP200919289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補正方法 | |
CN10863248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校准方法 | |
CN10866391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方法 | |
JP201806109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1018160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97753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印刷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テストチャート | |
JP2010026509A (ja) | 画像印刷システムをモニタリングする方法及び画像印刷システム | |
JP472111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とプリンタ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装置 | |
CN104238307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6952283B2 (en) | Sampling of customer images as color data for process control | |
JP2020038483A (ja) | 画像検査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検査方法 | |
EP3152535A1 (en) | Color predicton for color printing | |
JP666875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階調補正方法、および階調補正プログラム | |
JP200113639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20120419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 correction method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1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