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35968A - 热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35968A
CN104235968A CN201410276392.4A CN201410276392A CN104235968A CN 104235968 A CN104235968 A CN 104235968A CN 201410276392 A CN201410276392 A CN 201410276392A CN 104235968 A CN104235968 A CN 1042359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power
tote
box
heat exchang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763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35968B (zh
Inventor
远山新悟
冈田成浩
丹野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359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59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359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59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0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in which the air treatment in the central station takes place by means of a heat-pump or by means of a reversible cy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源装置,能对从电力零件箱作为排气而向壳体内排出的热进行有效利用。所述热源装置包括:电力零件箱(13),收容电力零件(31);排气罩(42),具有排气扇,该排气扇对所述电力零件箱(13)内的电力零件(31)进行空气冷却且排出电力零件箱(13)内的空气;泄水盘(18),接收来自热交换器的排水;及下部壳体(5),分别收容这些电力零件箱(13)、排气罩(42)、泄水盘(18)。将由排气罩(42)而从电力零件箱(13)向下部壳体(5)内排出的排气导引至泄水盘(18)。

Description

热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例如使用于空调或热泵(heat pump)热水器装置等中的热源装置。
背景技术
先前,作为此种热源装置的一例,已知有如下装置,该装置包括:电力零件箱,收容电力零件;风扇(fan),对该电力零件箱内的电力零件进行空气冷却且将电力零件箱内的空气向该电力零件箱外排出;泄水盘(drain pan),承接且蓄积来自热交换器的排水(drain);及壳体,分别收容这些电力零件箱、风扇、泄水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879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无法对于利用风扇而被强制性地从电力零件箱向整个装置的壳体内排出的排气的热进行有效利用。
而且,所述的现有的电力零件箱内,预先形成有收容常用电力零件的空间(space)、及用于收容任意装设的选用(option)电力零件的闲置空间,因此,会导致电力零件箱自身的大形化。
因此,不仅存在导致收容该电力零件箱的热源装置的壳体大形化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用于形成该热源装置的壳体自身与电力零件箱自身的板金的使用量增加而导致成本(cost)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热源装置,其能对从电力零件箱向壳体内作为排气而排出的热进行有效利用。
[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热源装置包括:收容电力零件的电力零件箱、排出该电力零件箱内的空气的排气扇、承接来自热交换器的排水的泄水盘、及分别收容这些电力零件箱、排气扇、泄水盘的壳体。在热源装置中设有排气导件,该排气导件将由排气扇从电力零件箱向壳体内排出的排气导引至泄水盘。
由此,可提供一种能对从电力零件箱向壳体内作为排气而排出的热进行有效利用的热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的热源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2为将实施方式的热源装置的整体构成的一部分省略而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3(a)为表示图1、图2所示的电力零件箱内的空气的流动的侧视概略图,图3(b)为从上表面观察图3(a)的俯视概略图。
图4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热源装置的下部壳体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对于图1~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热源装置的冷冻循环(cycle)及其电力零件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等的构成的图。
图6为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7为图1、图2等所示的外部气体吸入口周边部的放大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热源装置
2a、2b:侧面面板
3:正面面板
4:背面面板
5:下部壳体
5a:上部框架
5b:下部框架
5c:纵框架
6:热交换部
7:机械室
12:水循环泵(pump)
13:电力零件箱
14:第一水热交换器
15:第二水热交换器
16A、16B:压缩机
17:四通阀
18:泄水盘
19:膨胀阀
20:第一冷媒流路
21:水流路
22:第二冷媒流路
23:反相器(inverter)
24:三相交流电源
25:转换器(converter)
26:平滑电容器
27:功率因数改善用反应器
28:A控制器~D控制器
29:整体控制器
30:操作部
31:常用电力零件
32:电力零件箱主体
32B:底板
32H、32N:侧板
33:中央划分空间
34:外部气体吸入口
35:排气口
36:排气扇
37:散热片
38:选用(option)电力零件收容部
39:选用电力零件
40:空气冷却用风扇
41a、41b:隔离板
42:排气罩(排气导件)
43:带罩排气口
44:吸气口
45:通风路
46:隔板
E:左侧面
H:背面
K:右侧面
1K、2K:冷冻循环(cycle)设备
N:正面
P1:第一水配管
P2:第二水配管
P3:第三水配管
P4:第四水配管
R1~R4:冷冻循环(cycle)
1RA:第一组冷冻循环单元(cycle unit)
2RA:第二组冷冻循环单元
Z:水回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多个附图中,对于相同的部分或者同等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图2为将组装后的热源装置1的整体构成的一部分省略而进行表示的立体图,且表示将后述的侧面面板(panel)2的一部分卸除后的状态。而且,图2中,将图中的左端设为“正面N”,将右端设为“背面H”,将从正面N观察时位于右侧且与长度方向平行的侧面(近前侧面)设为“右侧面K”,且将该右侧面K的相反侧的侧面设为“左侧面E”。
该热源装置1可用作空调。即,能生成冷水或者热水,且将所生成的冷水通入至未图示的室内用水热交换器而使室内空气冷却,向室内(屋内)放出冷气。而且,将所生成的热水通入至未图示的室内用水热交换器而将室内空气加热,向室内(屋内)放出暖气。除了可用作该空调装置之外,也可用作热泵热水器装置。
这里,热源装置1形成为俯视时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状。热源装置1包括:下部壳体5,为上下方向的大致下半部分,且为热源装置1的壳体的一例;及热交换部6,载置在该下部壳体5上。在下部壳体5的内部形成有机械室7。图2中,当从正面N侧或背面H侧观察时,热交换部6形成为上端宽、下端细的倒梯形。与此相反,下部壳体5形成为上端窄、下端宽的梯形状。热交换部6的上端与下部壳体5的下端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而且,热交换部6的下端与下部壳体5的上端的接合部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因此,热源装置1形成为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收缩的形状。
热交换部6中,在热源装置1的长度方向(图2中为左右方向)上包括多个(图2中例如为四组)热交换器模块(module)8、热交换器模块8、......与相同数量的鼓风机9、鼓风机9、......。
就一组热交换器模块8而言,在图2中,使前后一对(两个)空气热交换器8a、空气热交换器8b彼此相向地配置,且在这些空气热交换器8a、空气热交换器8b的上端部彼此之间设有鼓风机9。
在各热交换器模块8的上端开口部,以覆盖各鼓风机9的方式,设有具有圆筒状的吹出口部11的顶板10。各顶板10的吹出口部11的突出开口端面被风扇罩(fan guard)11a覆盖。
各热交换器模块8、热交换器模块8、......是以使它们的各对空气热交换器8a、空气热交换器8b彼此的上端侧即顶板10侧变宽、且使下端侧即机械室7侧变窄而靠近的方式呈V字状相向配置,且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V字状。
载置有该热交换部6的下部壳体5包括上部框架5a、下部框架5b、及将这些上部框架5a与下部框架5b彼此连结的纵框架5c。该下部壳体5上,在沿其长度方向的左右的侧面E、侧面K分别安装着例如各三块侧面面板2a、侧面面板2b,而且,在沿短边方向的正面N安装着正面面板3,在背面H安装着背面面板4,在由这些面板2a、面板2b、面板3、面板4包围的空间内形成机械室7。
下部壳体5的上部框架5a与下部框架5b是由例如为コ字形等所需形状的型钢等,分别以俯视时成为横长的矩形框架状的方式组装。上部框架5a与下部框架5b彼此的长度方向尺寸形成为相同,但就短边方向尺寸而言,正面N与背面H的短边方向尺寸均为上部框架5a短、下部框架5b比上部框架5a长。
即,上部框架5a的短边方向尺寸配合于构成热交换部6的热交换器模块8的短边方向尺寸而较短。因此,连结该上部框架5a与下部框架5b的纵框架5c是以纵深方向的尺寸从上部向下部依序放大的方式倾斜地设置,且下部壳体5自身在正面观察与背面观察时分别形成为大致倒V字状的梯形。
这样,载设在下部壳体5上的热交换部6是以正面观察时从上端向下端逐渐缩小的方式倾斜而成为大致V字状,且以下部壳体5从上端向下端逐渐放大的方式成为大致倒V字状,所以,当对于整个热源装置1进行正面观察时,如上文所述,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为收缩的形状。
如图4所示,机械室7中,从背面H侧向正面N侧依序配置有能力可变型的水循环泵12、第一组冷冻循环单元(cycle unit)1RA、第二组冷冻循环单元2RB及电力零件箱13。
即,在靠近正面N的位置上配置有电力零件箱13,在最靠近背面H的位置上配置有水循环泵(pump)12,在这些电力零件箱13与水循环泵12之间,配置有第二组冷冻循环单元2RB与第一组冷冻循环单元1RA。
这样,在机械室7内,收容有电力零件箱13、第一组冷冻循环单元1RA、第二组冷冻循环单元2RB、水循环泵12、冷媒配管及水流动配管,但所有的这些构成零件收纳在构成下部壳体5的左右两面的侧面面板2a、侧面面板2b的内侧。
图4中表示对于图2所示的热源装置1从侧面K的相反侧的侧面E进行观察时的构成。如该图4所示,配设在机械室7的背面H侧(图3(a)、图3(b)中为左端侧)的水循环泵12是以与其靠近的方式配置第一水热交换器14。从该第一水热交换器14向下部壳体5的长度方向右侧配置有第二水热交换器15。
如图4所示,水循环泵12连接于第一水配管P1,该第一水配管P1作为导入管而用作来自应进行空气调节的场所的回流管。遍及水循环泵12与第一水热交换器14的上部而连接有第二水配管P2。
另外,第一水热交换器14的下部与第二水热交换器15的上部由第三水配管P3而连接。在第二水热交换器15的下部,连接有第四水配管P4。该第四水配管P4向水循环泵12侧延伸,其延伸端部与第一水配管P1平行地并列设置,且从背面面板4向外部突设。该第四水配管P4作为导出管而延伸至应进行空气调节的场所为止,且连接于未图示的室内侧的室内用水热交换器。
而且,如图4所示,在第一水热交换器14的背面侧(右侧面K侧),配置有两台能力可变型的压缩机16A、与包含后述的两个四通阀17、四通阀17等的两个独立的冷冻循环设备1K。
这些冷冻循环设备1K经由冷媒管而相互连通,并且,利用配置在最靠近背面H侧的下部壳体5上部的热交换器模块8、与构成位于其近前侧的热交换器模块8的各二组空气热交换器8a、空气热交换器8b,构成两个独立的冷冻循环。这些部件构成为经由冷媒管而连接的第一冷冻循环单元1RA。
另外,在第二水热交换器15的背面侧(右侧面K侧),配置有两台能力可变型的压缩机16B、与包含后述的两个四通阀17、四通阀17等的冷冻循环设备2K。
这些冷冻循环设备2K经由冷媒管而相互连通,并且,利用配置在最靠近正面N侧的下部壳体5上部的热交换器模块8、与构成位于其里侧的热交换器模块8的各二组空气热交换器8a、空气热交换器8b,构成两个独立的冷冻循环。这些部件经由冷媒管而连接且构成为第二冷冻循环单元2RB。
即,在下部壳体5内的机械室7内,除了收容有构成四台热交换器模块8的空气热交换器之外,还收容有彼此独立的第一冷冻循环单元1RA与第二冷冻循环单元2RB。
第一水热交换器14与第二水热交换器15彼此经由第一水配管P1~第四水配管P4而串联连通,且如图5所示,就各冷冻循环单元1RA、冷冻循环单元2RB而言,分别使一台水热交换器14、水热交换器15与二组冷冻循环设备1K、冷冻循环设备2K并联连接。
而且,在构成下部壳体5的上部框架5a上,如图4所示,载设有泄水盘18。虽然未特别进行图示,但有排水管(drain hose)连接于该泄水盘18,通过该排水管而排出排泄水。
就排泄水而言,当后述的暖气运转时,空气热交换器8a、空气热交换器8b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且使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凝结而生成。就排泄水而言,在其生成初期是呈水滴状,例如附着在空气热交换器等的外表面,但会逐渐成长,而滴下且流下至泄水盘18。
另外,该排泄水经由排水管而向外部排出。
图5为主要表示包括第一系统至第四系统的冷冻循环R1~冷冻循环R4的热源装置1的冷冻循环。
如图5所示,第一冷冻循环单元1RA包含第一系统、第二系统的冷冻循环R1、冷冻循环R2,第二冷冻循环单元2RB包含第三系统、第四系统的冷冻循环R3、冷冻循环R4。
关于这些冷冻循环R1~冷冻循环R4,除其一部分之外,是与各系统的构成均相同的冷冻循环,因此,这里对第一系统的冷冻循环R1进行说明,对于第二系统~第四系统的冷冻循环R2~冷冻循环R4标注相同的编号且省略新的说明。
第一系统的冷冻循环R1中,将四通阀17的第一阀口(port)连接于能力可变型的压缩机16A的吐出侧冷媒管,将该四通阀17的第二阀口经由冷媒管而与一个热交换器模块8(包含一组空气热交换器8a、空气热交换器8b)连通。图5中,是以一个热交换器连接于各冷冻循环R1~冷冻循环R2的状态进行图示,但在组装后的配置方面,如图2中的说明所述,使两个空气热交换器8a、空气热交换器8b相向地设置,从而构成一组热交换器模块8。
虽然图5中未图示,但空气热交换器8a、空气热交换器8b是并联连接,且分别与设有膨胀阀19、膨胀阀19的冷媒管连通。该冷媒管是与设在第一水热交换器14内的第一冷媒流路20连通。
该第一冷媒流路20经由冷媒管而与四通阀17的第三阀口连通。四通阀17的第四阀口经过省略图示的气液分离器且经由冷媒管而与压缩机16A的吸入部连通。
另一方面,水回路Z中,将第一水配管P1连接于水循环泵12,该第一水配管P1例如为来自应进行空气调节的场所(室内用水热交换器)的回流管。该水循环泵12的吐出口侧经由第二水配管P2而连接于第一水热交换器14的水流路21。该水热交换器14的水流路21经由第三水配管P3而与第二水热交换器15的水流路21的水入口侧连通。该水流路21的水出口侧从第四水配管P4而导入至应进行空气调节的场所。
第二系统的冷冻循环R2也与第一系统的冷冻循环R1同样地构成,四通阀17经由冷媒管而连接于第一水热交换器14的第二冷媒流路22。
即,第一水热交换器14中,在一个水流路21的两侧,交替地设有第一冷媒流路20与第二冷媒流路22,且由两个系统即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的冷冻循环R1、冷冻循环R2共用一个水热交换器14,冷冻循环R1、冷冻循环R2彼此并联连接。
第二水热交换器15也与所述第一水热交换器14相同地,在其一个水流路21的两侧交替地设有第一冷媒流路20与第二冷媒流路22,且由两个系统即第三系统与第四系统的冷冻循环R3、冷冻循环R4共用一个第二水热交换器15,冷冻循环R3、冷冻循环R4彼此并联连接。
这样,在机械室7内,配设有水循环泵12、第一水热交换器14及第二水热交换器15,且第一水配管P1~第四水配管P4将水循环泵12、第一水热交换器14及第二水热交换器15串联地连通。
即,第一冷冻循环单元1RA包含第一系统的冷冻循环R1与第二系统的冷冻循环R2,第二冷冻循环单元2RB包含第三系统的冷冻循环R3与第四系统的冷冻循环R4。
因此,例如在12℃下所导入的水由第一水热交换器14冷却至9.5℃,在第二水热交换器15中,例如进一步冷却2.5℃,从而成为温度下降至7℃的冷水而被导出。该冷水经由作为导出管的第二水配管P2而被导入至设置在应进行空气调节的场所的室内用水热交换器,向由室内风扇而导入的空气释放冷气从而发挥冷气作用。
而且,已由第一水热交换器14、第二水热交换器15蒸发的冷媒经由四通阀17而被导入至气液分离器,在这里经气液分离之后,被吸入至压缩机16A、压缩机16B,且再次受到压缩,反复进行上文所述的冷冻循环。
这样,将第一水热交换器14与第二水热交换器15的水流路21、水流路21串联连接,由此,使冷水的温度在两个阶段下降,因此,可利用更大量的水来获得有效的冷气性能。
而且,第一水热交换器14可通过使两个系统即冷冻循环R1及冷冻循环R2连通,而分别将各一台压缩机16A搭载于各冷冻循环R1、冷冻循环R2。
同样,第二水热交换器15也可通过使两个系统即冷冻循环R3及冷冻循环R4连通,而分别将各一台压缩机16B搭载于各冷冻循环R3、冷冻循环R4。
因此,所有冷冻循环R1~冷冻循环R4是独立的,无需在压缩机16内对于在冷媒回路内循环的润滑油进行均油,从而能防止因均油而导致性能下降。
而且,即便一个系统的冷冻循环(例如R1)停止运转,其他三个系统的冷冻循环(R2~R4)也能继续运转,能将运转停止的影响抑制在最小限度,从而能确保可靠性。
而且,所有的压缩机16A、压缩机16B与水循环泵12构成为能力可变型,因此,能够根据冷暖气负载而高效率地运转。
即,各压缩机16A、压缩机16B内设有三相马达(motor),利用该三相马达来驱动各压缩机16。该压缩机16包含电压控制型脉宽调制(Pulse WidthModulation,PWM)式的反相器(inverter)23,且构成为能力可变型,该反相器23对该三相马达的施加电压以规定的载波频率(carrier frequency)进行斩波(chopping)而对施加至三相马达的电压及频率进行控制。
反相器23是经由使直流电压变得平滑的平滑电容器(condenser)26及功率因数改善用反应器(reactor)27,而连接于使三相交流电源24的三相交流转换为直流电压的转换器(converter)25。而且,反相器23分别连接于对其输出电压的频率进行控制的多个例如为A控制器28、B控制器28、C控制器28、D控制器28、......。这些A控制器28~D控制器28、......是分别经由未图示的信号线而连接于整体控制器29。
整体控制器29当已接收由操作部30等的操作而设定的温度指令信号时,算出要吐出的水(热水或冷水)的温度与指令温度的差,以吐出水温在指令温度下成为固定的方式控制各系统的冷冻循环R1~冷冻循环R4的运转。作为其控制内容,例如有冷气运转或暖气运转的运转模式(mode)、应运转的压缩16的台数、该压缩机16的指定或运转频率、水循环泵12的运转频率等。
该控制内容是以运转指令信号的形式而被赋予所需的冷冻循环单元的A控制器28~D控制器28、......。这些A控制器28~D控制器28、......将与运转指令信号相应的控制信号分别赋予反相器23、反相器23、......、压缩机16、四通阀17、空气热交换器8a、空气热交换器8b的鼓风机9,且对各冷冻循环R1~冷冻循环R4进行控制。
即,A控制器28~D控制器28、......是通过变更反相器23的输出而控制压缩机马达的运转频率从而控制压缩机16的转数,且根据冷气或暖气的运转模式而切换四通阀17,将空气热交换器8a、空气热交换器8b的鼓风机9的转数及水循环泵12的转数控制为所需值。
而且,这些反相器23、反相器23、......、转换器25、转换器25、......、平滑电容器26、平滑电容器26、......、反应器27、反应器27、......、A控制器28~D控制器28、......、整体控制器29及操作部30是作为常用电力零件31(参照图3(b))的控制用电子零件或电零件而收容在电力零件箱13内。
如图1、图2、图3(a)、图3(b)、图6、图8所示,电力零件箱13包括板金制的电力零件箱主体32,在该电力零件箱主体32内收容多个常用电力零件31。
图3(a)为表示从右侧面K侧对电力零件箱13内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观察时的情况的概略侧视图,图3(b)为从上表面观察图3(a)的俯视概略图。
如图1或图6等所示,电力零件箱主体32的侧面面板2a侧(图1、图2等中为右侧面K侧)大致以整个面而开口,虽未图示,但相反侧的侧面面板2b侧(左侧面E侧)也大致以整个面而开口。
如图3(a)、图3(b)所示,电力零件箱主体32的底板32B上,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图1、图6中为左右端)上,设有大致垂直地竖立的一对侧板32N、侧板32H。
遍及该侧板32N、侧板32H间,设有中央划分空间33,该中央划分空间33当从正面N或背面H观察时,以规定的间隙而将电力零件箱主体32内划分为左右两个室。
在由该中央划分空间33所划分的侧面面板2a侧(图1、图2等中为右侧面K侧)的一个室内,收容有构成第一冷冻循环单元1RA的两个压缩机16A、及用于驱动两个鼓风机9的常用电力零件31。
同样,在侧面面板2b侧(图1、图2等中为左侧面E侧)的一个室内,收容有构成第二冷冻循环单元2RB的两个压缩16B、及用于驱动两个鼓风机9的常用电力零件31。
用于冷却这些常用电力零件31的散热片(heat sink)37突出地设在中央划分空间33内。
在电力零件箱主体32的底板32B上,设有与中央划分空间33内连通的外部气体吸入口34。另一方面,在电力零件箱13的图3(a)右侧的侧板32N上设有排气口35,在该排气口35内设有将中央划分空间33内的空气排出的排气扇36。从外部气体吸入口34进入中央划分空间33的空气使散热片37冷却,且利用排气扇36将因散热片37而变热的空气向电力零件箱13的外部排出。也就是说,中央划分空间33兼具通风路的功能。
在电力零件箱13的图1、图6中的右侧,在机械室7的长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有所需宽度的选用电力零件收容部38。该选用电力零件收容部38是如下的收容空间,其可适当地配置电力零件中的不是常用电力零件31而是例如谐波降低装置(harmonic reducer)等选用电力零件39,并且予以固定。
谐波降低装置为例如18脉冲(pulse)整流器或12脉冲整流器,且连接于反相器23与转换器25之间,从而能降低谐波。谐波降低装置包括用于对其内部强制性地进行空气冷却的空气冷却用风扇40。本实施方式中,选用电力零件39可在右侧面K侧搭载两台、在左侧面E侧搭载两台,合计搭载四台。
如图1~图4等中明确所示,选用电力零件收容部38与电力零件箱主体32被左右一对板金制的隔离板41a、隔离板41b而隔离,该隔离板41a、隔离板41b为隔离构件的一例且侧面形状例如为直角三角形状。
这些左右一对隔离板41a、隔离板41b是以将其直角三角形的呈直角立起的垂直边部与电力零件箱主体32的选用电力零件收容部38侧的侧板32H相连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使其倾斜边部朝向机械室7的外侧(热源装置1的右侧面K侧或左侧面E侧)而配置,且侧面面板2a、侧面面板2b以密接的状态安装在这些倾斜边部。
利用这些左右一对隔离板41a、隔离板41b,能阻止选用电力零件收容部38的选用电力零件39等所产生的热(热风)向电力零件箱13的方向(图1、图2、图6中的左方)流动扩散,并且,能将所述热(热风)向位于选用电力零件收容部38上方的泄水盘18侧导引,从而对该泄水盘18加热。
如图1、图3(a)、图6所示,电力零件箱13中,在选用电力零件收容部38侧的侧板32H上设有排气口35,在该排气口35内设有排气扇36。而且,在选用电力零件收容部38的上部,以覆盖排气扇36的方式设有角筒状的排气罩(排气导件)42。
排气罩42中,在与泄水盘18的底面侧相向的图1、图3(a)、图6中的上端部,设有使其大致整个面开口的带罩排气口43。
利用排气扇36的运转而将电力零件箱13内的中央划分空间33的空气从带罩排气口43向外部排出,由此,从后述的吸气口44将外部气体经由外部气体吸入口34而吸引且通入至电力零件箱13内的中央划分空间33,且对该电力零件箱13的常用电力零件31的散热片37强制性地进行空气冷却。
对该常用电力零件31强制性地进行空气冷却后的排气成为热风,且从带罩排气口43向选用电力零件收容部38的上部侧的机械室7内、即下部壳体5内的空间部排出。
而且,该热风受到排气罩42的导引而从带罩排气口43被吹至泄水盘18的底面。被吹至该泄水盘18的底面的排气是在电力零件箱13内受到加热的空气、即热风,所以能对泄水盘18进行加热。
利用泄水盘18的加热,能防止在热源装置1的暖气运转时为低外温等时泄水盘18的排水冻结。即,能有效利用排气的热。
图7为图1、图2、图4所示的吸气口44及其周边部的放大立体图,图7中的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如这些图所示,吸气口44开设在下部框架5b的电力零件箱13的大致下方,且在该吸气口44的内侧,形成有与电力零件箱13的底板32B的开口连通的通风路45。外部的外部气体或室内空气通过吸气口44、通风路45及外部气体吸入口34而被导入至电力零件箱13内。
而且,该通风路45上,在吸气口44的内表面附近,隔着规定的间隔而设有大致垂直地竖立的例如矩形平板状的隔板46。
因此,室内空气或外部气体若如图中箭头所示经过吸气口44而流入至其内侧的通风路45,则会撞击隔板46,改变通风方向。而且,当通入的风撞击隔板46时,该通风中的灰尘或水分会分离,因此,通入的风被净化。该已净化的空气通过通风路45而被导入至电力零件箱13内,且对常用电力零件31强制性地进行空气冷却。
因此,能防止或减少如下现象:电力零件箱13的内表面及其内部的常用电力零件31受到空气中的水分或灰尘的污染。
以上,已对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而提出,并不意在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以其他多种形态实施,且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或宗旨内,并且包含于与其同等的范围内。

Claims (2)

1.一种热源装置,包括:电力零件箱,收容电力零件;排气扇,对该电力零件箱内的电力零件进行空气冷却且排出电力零件箱内的空气;泄水盘,承接来自热交换器的排水;及壳体,分别收容所述电力零件箱、排气扇、泄水盘;该热源装置的特征在于:
设有排气导件,该排气导件将由所述排气扇从所述电力零件箱向所述壳体内排出的排气导引至所述泄水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电力零件中的常用电力零件收容于所述电力零件箱内,且
与所述电力零件箱并列地设有选用电力零件收容部,该选用电力零件收容部收容所述电力零件中的选用电力零件,对于该选用电力零件收容部与所述电力零件箱,利用沿垂直方向延伸的隔离板进行隔离,阻止所述选用电力零件产生的热流入所述电力零件箱。
CN201410276392.4A 2013-06-24 2014-06-19 热源装置 Active CN1042359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1487 2013-06-24
JP2013131487A JP2015004498A (ja) 2013-06-24 2013-06-24 熱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35968A true CN104235968A (zh) 2014-12-24
CN104235968B CN104235968B (zh) 2017-09-01

Family

ID=52224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76392.4A Active CN104235968B (zh) 2013-06-24 2014-06-19 热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004498A (zh)
KR (1) KR101609051B1 (zh)
CN (1) CN10423596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2964A (zh) * 2017-03-30 2019-10-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的热源机组
CN111542796A (zh) * 2017-10-09 2020-08-14 道达尔太阳能国际公司 解耦建模方法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35499B2 (ja) * 2015-04-10 2019-06-26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767095B2 (ja) * 2015-04-10 2020-10-14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2930082B (zh) * 2021-01-20 2022-05-17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吸油烟机控制板散热方法
CN117433148B (zh) * 2023-12-21 2024-04-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凝水再利用方法、冷凝水再利用装置及空调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59637A (ja) * 1999-08-23 2001-03-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CN1358265A (zh) * 2000-01-14 2002-07-10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器的室外装置
KR100826688B1 (ko) * 2006-12-18 2008-04-30 주식회사 벽산 실내 공기순환 제어구조를 갖는 환기장치
JP2012087954A (ja) * 2010-10-15 2012-05-10 Toshiba Carrier Corp 熱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23361B1 (ja) 1999-04-30 2000-03-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59637A (ja) * 1999-08-23 2001-03-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CN1358265A (zh) * 2000-01-14 2002-07-10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器的室外装置
KR100826688B1 (ko) * 2006-12-18 2008-04-30 주식회사 벽산 실내 공기순환 제어구조를 갖는 환기장치
JP2012087954A (ja) * 2010-10-15 2012-05-10 Toshiba Carrier Corp 熱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2964A (zh) * 2017-03-30 2019-10-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的热源机组
CN110382964B (zh) * 2017-03-30 2020-04-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的热源机组
CN111542796A (zh) * 2017-10-09 2020-08-14 道达尔太阳能国际公司 解耦建模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609051B1 (ko) 2016-04-04
CN104235968B (zh) 2017-09-01
JP2015004498A (ja) 2015-01-08
KR20150000404A (ko) 2015-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35968A (zh) 热源装置
US10928080B2 (en) Climate control outdoor unit with inverter cooling
JP5310887B2 (ja) 室外機及び冷凍装置
JP4263740B2 (ja) モジュール式ルーフトップ空調システム構成
WO2012073746A1 (ja) 一体型空調システム、その内気ユニット、外気ユニット、積層体
EP2402665A1 (en) Heat exchanger, outdoor unit, and freezer device
CN101430118B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组
KR20120116973A (ko) 칠링 유닛
RU2560344C2 (ru) Наружный блок охлаждающе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EP3276279B1 (en) Heat pump hot-water-supply outdoor device, and hot-water-supply device
CN104520649A (zh) 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JP2013079735A (ja) 室外機及び冷凍装置
CN101086362B (zh) 空调器室外机的控制盒
JP2016201473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170115013A1 (en) Outdoor unit of a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5641231U (zh) 冷冻循环装置
JP5681516B2 (ja) パッケージ収納型エンジン作業機
JP6852090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2087954A (ja) 熱源装置
US20220252281A1 (en) Chilling unit and chilling unit system
CN204047015U (zh) 一种模块化数据中心的模块单元及模块化数据中心
JP2014178113A (ja) 熱源装置
JP6805019B2 (ja) パッケージユニット及びパッケージユニット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6991343B2 (ja) フリークーリングユニット
CN208312763U (zh) 热泵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