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14944B - 热水贮存单元及热水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水贮存单元及热水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14944B
CN104214944B CN201410225260.9A CN201410225260A CN104214944B CN 104214944 B CN104214944 B CN 104214944B CN 201410225260 A CN201410225260 A CN 201410225260A CN 104214944 B CN104214944 B CN 1042149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ot
storage unit
underframe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252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14944A (zh
Inventor
佐治慎一郎
秋田和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14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49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149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49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Details Of Fluid Heaters (AREA)
  • Housings, Intake/Discharge, And Installation Of Fluid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热水贮存单元及热水供给装置,即使是在底框中贮存有水时,也能够防止水热交换器腐蚀。热水贮存单元具有水热交换器(3)、罐体(4)、底框(23)和支撑部(31),底框(23)具有能够贮存水的立起部(23a)。支撑部(31)以水热交换器(3)位于比底框(23)的立起部(23a)靠上侧的位置的方式支撑水热交换器(3)。

Description

热水贮存单元及热水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水贮存单元及热水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关于热水供给装置,有的具备具有水热交换器的热源单元(日本特开2011-2172号公报(专利文献1))。在该热水供给装置中,水热交换器设置在热源单元的底框上。该底框在底框的周缘具有立起部,利用该立起部将流入底框的水贮存在底框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72号公报
可是,水热交换器被隔热部件覆盖,该隔热部件具有用于将泄露的水和结露水排出的孔,当在底框中贮存有水时,水从该孔进入。并且,水热交换器的下部位于比立起部的上端低的位置,因而当在底框中贮存有水时,水热交换器的下部浸入水中,存在水热交换器腐蚀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热水贮存单元及热水供给装置,即使是在底框中贮存有水时,也能够防止水热交换器腐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热水贮存单元的特征在于,该热水贮存单元具有:
水热交换器,其通过热交换生成温水;
罐体,其贮存所述温水;
底框,其位于所述罐体的下侧,并且具有能够贮存水的立起部;以及
支撑部,其以所述水热交换器位于比所述立起部靠上侧的位置的方式支撑所述水热交换器。
根据上述结构的热水贮存单元,所述底框位于罐体的下侧,水热交换器位于比底框的立起部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即使是由于从热水贮存单元的外侧进入的雨水、或因罐体的漏水而滴下的温水等使得在底框中贮存有水时,也能够防止水热交换器浸入水中,因而能够防止水热交换器腐蚀。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中,
所述支撑部将所述水热交换器保持在离开所述底框的位置。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述水热交换器离开所述底框,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热交换器与底框上的水接触。并且,底框上的水能够朝向例如设于底框的排水孔顺利流动而不受水热交换器妨碍。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中,
所述热水贮存单元具有覆盖所述水热交换器的隔热部件,
所述隔热部件与所述水热交换器一起由所述支撑部支撑,
所述隔热部件离开所述底框。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述隔热部件离开底框,因而底框上的水能够朝向例如设于底框的排水孔顺利流动而不受隔热部件妨碍。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中,
所述热水贮存单元具有支撑所述罐体的罐体支撑腿,
所述支撑部被安装于所述罐体支撑腿。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述支撑部被安装于罐体支撑腿。该罐体支撑腿支撑作为重物的罐体,因而刚性极高,支撑部被安装于该刚性高的罐体支撑腿,支撑部的刚性也提高,因而能够牢靠地支撑水热交换器。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中,
所述热水贮存单元具有覆盖所述水热交换器的隔热部件,
所述隔热部件的一部分构成所述支撑部,
所述隔热部件被载置于所述底框,
所述隔热部件将所述水热交换器保持在离开所述底框的位置。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述水热交换器由被载置于底框的隔热部件覆盖。该隔热部件的一部分构成所述支撑部,所述水热交换器通过隔热部件以离开底框的方式被保持,而且位于比底框的立起部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即使是由于从热水贮存单元的外侧进入的雨水、或因罐体的漏水而滴下的温水等使得在底框中贮存有水,并且该贮存的水通过隔热部件的孔进入到隔热部件的内侧时,由于水热交换器位于比水面靠上的位置,因而不会浸入水中。并且,水热交换器通过隔热部件以离开底框的方式被保持,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热交换器与底框上的水接触。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中,
所述隔热部件具有:主体部;以及支腿部,其从该主体部向下方突出,并且与所述底框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述隔热部件具有支腿部,该支腿部与底框接触。因此,支腿部使主体部离开底框,在主体部和底框之间设置空间。因此,在贮存于底框中的水朝向例如设于底框的排水孔流动时,水能够在所述空间中通过,因而能够使水流不受隔热部件的阻碍。
并且,能够利用在主体部和底框之间设置的空间进一步抑制从水热交换器向底框的散热,因而能够进一步增大隔热部件对水热交换器的保温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中,
所述底框具有:平坦部;以及导水槽部,其位于比该平坦部靠下方的位置,用于引导水,
所述隔热部件的所述支腿部与所述平坦部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底框设有导水槽部,支腿部与平坦部接触。因此,底框上的水由导水槽部引导着朝向例如设于底框的排水孔顺利流动而不会受隔热部件的阻碍。
本发明的热水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该热水供给装置具有:
上述热水贮存单元;以及
热泵单元,其包括与所述热水贮存单元的所述水热交换器连接的压缩机、膨胀部及空气热交换器。
根据上述结构的热水供给装置,由于具有上述热水贮存单元,因而能够防止水热交换器腐蚀。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防止水热交换器浸入水中,因而能够防止水热交换器腐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热水供给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所述热水供给装置的热水贮存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有关所述热水贮存单元的下部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4是有关本发明的热水贮存单元的第2实施方式的下部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5是有关本发明的热水贮存单元的第3实施方式的下部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6是所述第3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的底框的简要平面图。
图7是从图6的A-A线观察的所述底框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热水供给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图。如图1所示,该热水供给装置具有热泵单元1、和与该热泵单元1连接的热水贮存单元2。
所述热泵单元1具有压缩机11、作为膨胀部的膨胀阀(减压机构)14和空气热交换器(蒸发器)15。膨胀阀14、空气热交换器15和压缩机11通过制冷剂通路16而依次连接。关于制冷剂,例如使用CO2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器15对置地配置有风扇17、和驱动该风扇17的马达18。
所述热水贮存单元2具有:水热交换器3,其与热泵单元1的压缩机11连接,并通过热交换生成温水;以及罐体4,其贮存温水。从与给水源E连接的给水流路5分支出来的一条入水流路5a与罐体4的底部连接。由此,从给水源E供给的市政水通过入水流路5a被导入罐体4的底部。另外,罐体4的底部与循环路径8的一端连接。该循环路径8与循环泵7及水热交换器3连接。
所述罐体4的顶部与所述循环路径8的另一端连接。并且,罐体4的顶部通过出热水路径52与混合阀51连接。该混合阀51与从给水流路5分支出来的另一条入水流路5b、及热水供给终端T连接。由此,能够使从罐体4的顶部送出的温水与从给水源E供给的水混合,能够在热水供给终端T中供给期望温度的温水。
在上述结构的热水供给装置中,在驱动所述压缩机11及循环泵7时,罐体4内的水从罐体4的底部在循环路径8中流动。此时,在循环路径8中流动的水通过水热交换器3被加热(煮沸)并回流到罐体4的顶部。通过连续进行这种动作,能够在罐体4中贮存高温的温水。罐体4内的温水被供给到热水供给终端T。
图2示出了热水贮存单元2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在图2中省略图示制冷剂配管、水配管及隔热部件。
如图2所示,水热交换器3和罐体4被设于壳体20内。该壳体20由顶部面板21、未图示的前面板、侧面板22和底框23构成。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从壳体20卸下前面板后的状态。
所述罐体4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由3条罐体支撑腿41、41、41支撑。这些罐体支撑腿41、41、41的上部分别固定于罐体4的侧面下部。另一方面,罐体支撑腿41、41、41的下端分别固定于底框23的上表面。罐体4是在充满热水时重量极重的部件,支撑该重量较重的罐体4的罐体支撑腿41是刚性高的部件。
所述水热交换器3位于在从罐体4的轴向俯视观察时与罐体4重叠的位置。并且,水热交换器3位于罐体4和底框23之间。
所述底框23位于罐体4的下侧。底框23具有:立起部23a,其设于底框23的周缘,并能够贮存水;平坦部23b,其被该立起部23a包围;以及排水孔23c,其设于该平坦部23b,用于将贮存在平坦部23b中的水排出。在平坦部23b的下表面安装有3条底框支撑腿24、24、24。由这些底框支撑腿24、24、24支撑底框23。罐体支撑腿41、41、41分别位于底框支撑腿24、24、24的正上方。
图3示出了所述热水贮存单元的下部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如图3所示,水热交换器3的外表面大致整体被隔热部件32覆盖。该隔热部件32利用例如泡沫苯乙烯形成,被安装于支撑部31的上侧。
所述支撑部31离开底框23的平坦部23b,在比底框23的立起部23a靠上侧的位置沿水平方向延伸。支撑部31的两端部分别被安装于罐体支撑腿41、41。支撑部31支撑水热交换器3和隔热部件32,并且被保持在离开底框23的位置。因此,水热交换器3和隔热部件32位于比立起部23a靠上侧的位置。
所述底框23的平坦部23b接收从热水贮存单元的外侧进入的雨水或因罐体4的漏水而滴下的温水等。在平坦部23b接收到的水通过平坦部23b和立起部23a被贮存在底框23中。平坦部23b被设计成朝向排水孔23c稍微下降地倾斜。因此,贮存在平坦部23b中的水朝向排水孔23c流落,并通过排水孔23c被排出。并且,也存在在排水孔23c的附近设有漏水传感器(未图示)的情况,能够检测在平坦部23b中是否贮存有水。
根据上述结构的热水贮存单元,底框23位于罐体4的下侧,水热交换器3以离开底框23的方式被保持,而且位于比底框23的立起部23a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即使是由于从热水贮存单元的外侧进入的雨水、或因罐体4的漏水而滴下的温水等使得在底框23中贮存有水时,也能够防止水热交换器3浸入水中,因而能够防止水热交换器3腐蚀。
并且,水热交换器3离开底框23,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热交换器3与底框23上的水接触。并且,底框23上的水能够朝向排水孔23c顺利流动而不受水热交换器3妨碍。
并且,隔热部件32离开底框23,因而底框23上的水能够朝向排水孔23c顺利流动而不受隔热部件32妨碍。
并且,支撑部31被安装于罐体支撑腿41、41。罐体支撑腿41、41支撑作为重物的罐体4,因而刚性极高,支撑部31被安装于该刚性高的罐体支撑腿41,支撑部31的刚性也提高,因而能够牢靠地支撑水热交换器3。
并且,所述热水供给装置具有热水贮存单元2,因而能够防止水热交换器3浸入水中,能够防止水热交换器3腐蚀。
(第2实施方式)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热水贮存单元的第2实施方式。具体而言,图4示出了该热水贮存单元的下部的主要部分剖面图。说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的形状不同,并且隔热部件的一部分构成用于支撑水热交换器的支撑部。另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是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4所示,水热交换器3的外表面整体被隔热部件33覆盖。隔热部件33利用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泡沫苯乙烯形成,被载置于底框23的平坦部23b。隔热部件33将水热交换器3保持在离开底框23的位置。水热交换器3位于比底框23的立起部23a靠上侧的位置。
底框23的平坦部23b接收从热水贮存单元的外侧进入的雨水或因罐体4的漏水而滴下的温水等。在平坦部23b接收到的水通过平坦部23b和立起部23a被贮存在底框23中。平坦部23b被设计成朝向排水孔23c稍微下降地倾斜。因此,贮存在平坦部23b中的水朝向排水孔23c流落,并通过排水孔23c被排出。并且,也存在在排水孔23c的附近设有漏水传感器(未图示)的情况,能够检测在平坦部23b中是否贮存有水。
根据上述结构的热水贮存单元,底框23位于罐体4的下侧,水热交换器3由被载置于底框23的平坦部23b的隔热部件33覆盖。隔热部件33的一部分构成用于支撑水热交换器3的支撑部。水热交换器3通过隔热部件33以离开底框23的方式被保持,而且位于比底框23的立起部23a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即使是由于从热水贮存单元的外侧进入的雨水、或因罐体4的漏水而滴下的温水等使得在底框23的平坦部23b中贮存有水,并且该贮存的水通过隔热部件33的孔进入到隔热部件33的内侧时,由于水热交换器3位于比水面靠上的位置,因而不会浸入水中。因此,能够防止水热交换器3腐蚀。
并且,水热交换器3通过隔热部件33以离开底框23的方式被保持,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热交换器3与底框23上的水接触。
(第3实施方式)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热水贮存单元的第3实施方式。具体而言,图5示出了该热水贮存单元的下部的主要部分剖面图。说明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的形状不同。另外,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是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热水贮存单元的隔热部件34具有:主体部34a;以及4个支腿部34b,其从该主体部34a向下方突出。主体部34a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支腿部34b分别设于主体部34a的下表面的4个角部,支撑主体部34a。支腿部34b形成为其外径朝向下方而逐渐缩径的大致圆锥台形状,支腿部34b的下端面与底框23的平坦部23b接触。因此,支腿部34b使主体部34a离开平坦部23b,在主体部34a和平坦部23b之间设置空间。
因此,在贮存于平坦部23b中的水朝向排水孔23c流动时,水能够在所述空间中通过,因而能够使水流不受隔热部件34的阻碍。
并且,能够利用所述空间进一步抑制从水热交换器3向底框23的散热,因而能够进一步增大隔热部件34对水热交换器3的保温效果。
(第4实施方式)
图6和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热水贮存单元的第4实施方式。具体而言,图6示出了热水贮存单元的底框23A的简要平面图。图7示出了从图6的A-A线观察的底框23A的简要平面图。说明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底框的形状不同。另外,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是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6所示,热水贮存单元的底框23A形成为俯视观察大致为长方形状,底框23A具有用于引导水的多个导水槽部23d。这些导水槽部23d沿着底框23A的相邻的两条边或底框23A的对角线延伸。在这些导水槽部23d汇合的位置设有排水孔23c。隔热部件34的4个支腿部34b分别与导水槽部23d之间的平坦部23b接触。如图7所示,导水槽部23d位于比平坦部23b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与平坦部23b平行地延伸,将在平坦部23b接收到的水引导到排水孔23c。
因此,平坦部23b上的水由导水槽部23d引导着朝向排水孔23c顺利流动而不会受隔热部件的阻碍。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将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适当组合得到的方式。例如,在第4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第2实施方式的隔热部件33,以覆盖底框的导水槽部的一部分的方式将隔热部件载置于底框。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将隔热部件32安装于支撑部31的上侧,水热交换器3及隔热部件32位于支撑部31及立起部23a的上侧,但是也可以将隔热部件安装于支撑部的下侧,水热交换器及隔热部件位于支撑部的下侧、而且是比立起部靠上侧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32位于比立起部23a靠上侧的位置,但也可以是隔热部件的一部分位于比立起部的上端靠下侧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支撑部31支撑水热交换器3和隔热部件32,但也可以是仅支撑水热交换器。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支撑部31被安装于罐体支撑腿41、41,但也可以安装于壳体的侧面面板或罐体等其它部位。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水热交换器3位于在从罐体4的轴向俯视观察时与罐体4重叠的位置,但也可以位于不与罐体重叠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将排水孔23c设于底框23的平坦部23b,但也可以设于底框的立起部,还可以不设置排水孔。
另外,在上述第3、第4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34具有4个支腿部34b,但是隔热部件也可以具有3个以下或者5个以上的支腿部。
另外,在上述第3、第4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34的支腿部34b形成为大致圆锥台形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圆柱状、长方体状等其它形状。
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在底框23A设有3个导水槽部23d,但也可以设置例如T字状的两个导水槽部、口字状或田字状等4个以上的导水槽部。
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在底框23A设有多个导水槽部23d,但也可以设置例如面包圈状或一字状等一个导水槽部。
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在底框23A设有导水槽部23d,隔热部件34的支腿部34b与平坦部23b接触,但也可以在底框设置位于比平坦部靠上方的位置的凸部,使隔热部件的支腿部与该凸部接触。
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平坦部23b被设置成朝向排水孔23c稍微下降地倾斜,导水槽部23d与平坦部23b平行地延伸,但也可以水平地设置平坦部,另一方面,将导水槽部设置成朝向排水孔稍微下降地倾斜。
标号说明
1热泵;2热水贮存单元;3水热交换器;4罐体;11压缩机;14膨胀阀;15空气热交换器;23、23A底框;23a立起部;23b平坦部;23d导水槽部;31支撑部;32、33、34隔热部件;34a主体部;34b支腿部;41罐体支撑腿。

Claims (8)

1.一种热水贮存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热水贮存单元具有:
水热交换器(3),其通过热交换生成温水;
罐体(4),其贮存所述温水;
底框(23、23A),其位于所述罐体(4)的下侧,并且具有能够贮存水的立起部(23a);以及
支撑部(31),其以所述水热交换器(3)位于比所述立起部(23a)靠上侧的位置的方式支撑所述水热交换器(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贮存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31)将所述水热交换器(3)保持在离开所述底框(23、23A)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水贮存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水贮存单元具有覆盖所述水热交换器(3)的隔热部件(32),
所述隔热部件(32)与所述水热交换器(3)一起由所述支撑部(31)支撑,
所述隔热部件(32)离开所述底框(23、23A)。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水贮存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水贮存单元具有支撑所述罐体(4)的罐体支撑腿(41),
所述支撑部(31)被安装于所述罐体支撑腿(4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贮存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水贮存单元具有覆盖所述水热交换器(3)的隔热部件(33、34),
所述隔热部件(33、34)的一部分构成所述支撑部(31),
所述隔热部件(33、34)被载置于所述底框(23、23A),
所述隔热部件(33、34)将所述水热交换器(3)保持在离开所述底框(23、23A)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水贮存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部件(33、34)具有:
主体部(34a);以及
支腿部(34b),其从该主体部(34a)向下方突出,并且与所述底框(23、23A)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水贮存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框(23、23A)具有:
平坦部(23b);以及
导水槽部(23d),其位于比该平坦部(23b)靠下方的位置,用于引导水,
所述隔热部件(33、34)的所述支腿部(34b)与所述平坦部(23b)接触。
8.一种热水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水供给装置具有:
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水贮存单元(2);以及
热泵单元(1),其包括与所述热水贮存单元(2)的所述水热交换器(3)连接的压缩机(11)、膨胀部(14)及空气热交换器(15)。
CN201410225260.9A 2013-05-29 2014-05-26 热水贮存单元及热水供给装置 Active CN1042149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3213 2013-05-29
JP2013-113213 2013-05-29
JP2013135986 2013-06-28
JP2013-135986 2013-06-28
JP2014-086647 2014-04-18
JP2014086647A JP5574069B1 (ja) 2013-05-29 2014-04-18 貯湯ユニットおよび給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14944A CN104214944A (zh) 2014-12-17
CN104214944B true CN104214944B (zh) 2015-06-10

Family

ID=51578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25260.9A Active CN104214944B (zh) 2013-05-29 2014-05-26 热水贮存单元及热水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74069B1 (zh)
CN (1) CN104214944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0499A (ja) * 2001-04-11 2002-10-23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CN101126560A (zh) * 2007-08-15 2008-02-20 刘桂祥 热水空气调节两用机
JP2008116125A (ja) * 2006-11-06 2008-05-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JP2009180487A (ja) * 2008-02-01 2009-08-13 Daikin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CN101699182A (zh) * 2009-11-12 2010-04-28 常熟市海晟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净化灭菌功能的热泵型电热开水器
CN101793419A (zh) * 2010-03-31 2010-08-04 中山市爱美泰电器有限公司 双水箱双致热效应热水系统
JP2011002144A (ja) * 2009-06-18 2011-01-06 Panasonic Corp 貯湯タンク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87892A (ja) * 2008-05-30 2009-12-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貯湯式給湯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0499A (ja) * 2001-04-11 2002-10-23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JP2008116125A (ja) * 2006-11-06 2008-05-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CN101126560A (zh) * 2007-08-15 2008-02-20 刘桂祥 热水空气调节两用机
JP2009180487A (ja) * 2008-02-01 2009-08-13 Daikin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JP2011002144A (ja) * 2009-06-18 2011-01-06 Panasonic Corp 貯湯タンクユニット
CN101699182A (zh) * 2009-11-12 2010-04-28 常熟市海晟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净化灭菌功能的热泵型电热开水器
CN101793419A (zh) * 2010-03-31 2010-08-04 中山市爱美泰电器有限公司 双水箱双致热效应热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28412A (ja) 2015-02-12
CN104214944A (zh) 2014-12-17
JP5574069B1 (ja) 2014-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214816A1 (en) Heat-pump-type hot water supply apparatus
US20160003468A1 (en) Indirectly Heated, Storage Water Heater System
US11105533B2 (en) Hot water heating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JP2007232226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90025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US20080120986A1 (en) Water supply system
KR20140025337A (ko) 열교환기
CN101655445B (zh) 一种热泵型金属腐蚀性试验方法及装置
US20120048259A1 (en) Solar installation
JP6450208B2 (ja) 貯湯式給湯装置
JP2007285611A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US20110203786A1 (en) Waste Water Heat Transfer System
CN104214944B (zh) 热水贮存单元及热水供给装置
CN208968338U (zh) 一种新型盘管固定支撑装置
JP5720237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熱源機
JP5399327B2 (ja) 貯湯タンクユニット
EP1540254A1 (en) Water heating apparatus
JP4301210B2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KR20110030035A (ko) 전기보일러의 온수가열관 구조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기보일러
US11629895B2 (en) Condensing heat exchanger for air to liquid heat pumps
KR200466598Y1 (ko) 전기 온수 보일러
KR20170082671A (ko) 온수 무한 공급형 전기순간온수기
EP3726152A1 (en) Heat pump heat source machine
JP4988539B2 (ja) 貯湯式給湯機
JP2007333270A (ja) ヒートポンプ熱源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