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81789A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81789A
CN104181789A CN201410213420.8A CN201410213420A CN104181789A CN 104181789 A CN104181789 A CN 104181789A CN 201410213420 A CN201410213420 A CN 201410213420A CN 104181789 A CN104181789 A CN 1041817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concentration
gray
toner
expo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134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峯岸夏子
田中秀明
石川哲也
五十里亮英
曾根慎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181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817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3/00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3/04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能够防止显影记忆的发生。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图像形成部(140),其具有对感光鼓(201)进行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203),通过在感光鼓(201)上形成调色剂像,并将该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纸张来在该记录纸张形成图像;推断部(控制部(101)),其基于由图像形成部(140)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推断该图像中的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图像浓度发生图像浓度降低的位置,作为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以及控制部(101),其控制曝光装置(203),以便针对由推断部推断出的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对感光鼓(201)的曝光量比预先设定的曝光量增大。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通过使感光鼓的表面带电,并根据图像数据对其带电区域进行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像,对该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来使其可视化(显影)的显影装置。
在该显影装置中,使用包含载体和调色剂的2成分显影剂,通过使调色剂摩擦带电而被形成在感光鼓的表面的静电潜像的静电力吸引,来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像。
显影装置的显影辊在内部具备多个磁极,并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外侧的圆筒形的显影套筒。显影辊一边将附着有调色剂的载体保持于显影套筒一边向显影区域输送来进行显影。
然而,在如图1所示,从图像前端侧开始在感光鼓的旋转轴方向实心图像部10与非图像部20邻接,然后持续较宽面积的半色调图像30的情况下,产生了半色调图像30的图像浓度受到由显影辊形成的1周前的图像(实心图像部10)的影响而变得不均匀这一问题。该问题作为被称为“显影记忆”的图像浓度不均被公知。
此处,对显影记忆的产生机理具体进行说明。在仅使打印对象的图像的某个部分(实心图像部10)为高浓度来进行该图像的打印的情况下,对于附着在显影套筒表面上的调色剂层的高度而言,与实心图像部10对应的区域(以下称为区域A)比与非图像部20对应的区域(以下称为区域B)低。具体而言,在显影套筒表面上,在区域B附着有调色剂,另一方面,在区域A没有附着调色剂。因此,在显影套筒的表面上,区域A的调色剂层电位比区域B的调色剂层电位低。这样,在显影套筒的表面上产生了电位差后,如果想要进行图像浓度均匀的半色调图像30的打印,则即使在区域A与区域B之间施加相同的显影偏压,调色剂相对感光鼓的显影性也不同。即,如图1所示,受到由显影辊形成的1周前的图像(实心图像部10)的影响,在被打印到记录纸张60的半色调图像30中,与实心图像部10对应的部分40的图像浓度比与非图像部20对应的部分50的图像浓度低。为了消除该图像浓度差,需要在对感光鼓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时,维持在显影套筒的表面上均匀地附着调色剂的状态或者完全不附着调色剂的状态来使调色剂层电位均匀。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仅在湿度低、显影剂中产生较高的带电量的电荷而有可能发生套筒污染的情况下,在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前使套筒至少旋转一圈,在除去了套筒污染后进行显影的技术。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如果套筒旋转,则通过附着于该套筒的显影剂与显影器内部的显影剂的摩擦,来除去该套筒污染。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抑制由显影剂担载体上的显影历史引起的重影(ghost),使在显影剂担载体上形成的显影剂层的显影剂量以及显影剂带电量进一步均匀化的技术。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显影装置除了具备显影剂担载体和显影剂供给部件之外,还具备显影剂回收部件,所述显影剂担载体与担载静电潜像的像担载体对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在表面担载显影剂且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7[μm]以下,所述显影剂供给部件与该显影剂担载体分离配置,且被施加促使显影剂向该显影剂担载体供给的供给偏压,所述显影剂回收部件与显影剂担载体对置配置,且施加电压来回收该显影剂担载体上的残留显影剂。
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在混合显影中,不管所使用的显影剂的特性如何,都防止显影记忆的技术。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向在显影辊形成调色剂层的供给磁辊赋予振动,来使附着在显影辊的表面的调色剂被磁刷刮除时的刮除力提高,使附着在显影辊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的回收效率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547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4589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24912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存在因附着在套筒上的显影剂与显影器内部的显影剂的摩擦而产生显影剂的劣化,缩短该显影剂的寿命这一问题。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尤其在使用带电量为50[μC/g]以上的调色剂的情况下,存在有时产生能够完全除去显影剂担载体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的部分、和不能完全除去的部分这一问题。并且,在显影剂担载体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为非静电且附着力较强的调色剂的情况下,难以利用电场除去该残留调色剂,容易产生能够完全除去的部分、和不能够完全除去的部分。此时,存在不能够充分抑制显影剂担载体上的显影历史这一问题。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中,存在当附着在显影辊的表面的调色剂的带电量超过50[μC/g]时,该调色剂向显影辊的表面的附着力较强,仅通过磁刷的刮除不能够充分从显影辊的表面除去该调色剂这一问题。
如以上那样,上述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技术中分别存在上述的问题点,对于因在显影套筒的表面上调色剂层电位变得不均匀而产生显影记忆这一问题,不能直接应用上述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显影记忆的产生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其具有对像担载体进行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部,通过在上述像担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并将该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纸张来在该记录纸张上形成图像;推断部,其基于由上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来推断该图像中的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图像浓度发生图像浓度降低的位置,作为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以及控制部,其控制上述曝光部,以便针对由上述推断部推断出的上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对上述像担载体的曝光量比预先设定的曝光量增大。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是具备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方法,该图像形成部具有对像担载体进行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部,通过在上述像担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并将该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纸张来在该记录纸张上形成图像,所述图像形成方法具有:第1步骤,基于由上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来推断该图像中的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图像浓度发生图像浓度降低的位置,作为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以及第2步骤,控制上述曝光部,以便针对通过上述第1步骤推断出的上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对上述像担载体的曝光量比预先设定的曝光量增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防止显影记忆的发生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现有技术的问题点(显影记忆的产生)的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部的构成的图。
图4是说明数字图像数据的修正动作的概要的图。
图5是说明在基于数字图像数据的图像中,对判定为是实心图像部的灰度范围进行决定的方法的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与灰度值对应的正常浓度以及记忆部浓度的测量值的图。
图8是按每个调色剂带电量来表示与灰度值对应的记忆部浓度的测量值的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在数字图像数据的修正动作时形成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色标(patch)图像的图。
图11是表示用于进行数字图像数据的修正的修正式的表。
图12是表示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的实验结果的表。
符号说明:100…图像形成装置;101…控制部;102…CPU;103…ROM;104…RAM;110…原稿读取部;120…操作显示部;130…图像处理部;140…图像形成部;150…输送部;160…定影部;171…通信部;172…存储部;201…感光鼓;202…带电装置;203…曝光装置;204…显影装置;205…清洁装置;206…显影辊;207…消电灯(eraser lamp);208…清洁刮刀;209…显影剂料斗;211…供给螺杆;212…搅拌螺杆;213…限制板;300…实心图像部;320…浓度降低发生位置;340…半色调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构成]
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电子照相工艺在记录纸张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控制部101、原稿读取部110、操作显示部120、图像处理部130、图像形成部140、输送部150、定影部160、通信部171以及存储部172。其中,控制部101也作为推断部发挥作用。
控制部101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02、ROM(ReadOnly Memory)103、RAM(Random Access Memory)104等。CPU102从ROM103读出与处理内容对应的程序并展开至RAM104,与展开的程序协作来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模块的动作。此时,参照存储部172中储存的各种数据。存储部172例如由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的闪存)、或硬盘驱动器构成。
控制部101经由通信部171与和LAN(Local Area Network)、WAN(Wide Area Network)等通信网络连接的外部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收发。控制部101例如接收从外部装置发送来的图像数据,基于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在记录纸张形成图像。通信部171例如由LAN卡等通信控制卡构成。
原稿读取部110对被输送到接触玻璃上的原稿进行光学扫描,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传感器的受光面上成像,来读取原稿。此外,原稿向接触玻璃上的输送由自动原稿供纸装置(ADF)进行,但也有时通过手动作业将原稿载置于接触玻璃上。
操作显示部120具有触摸面板式的画面。用户进行的各种指示以及用于设定的输入操作能够经由触摸面板式的画面来进行。这些指示、设定的信息作为任务信息被控制部101处理。
图像处理部130包括进行模拟数字(A/D)变换处理的电路、以及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图像处理部130通过A/D变换处理根据由原稿读取部110的CCD传感器获取的模拟图像信号生成数字图像数据,并输出给图像形成部140。
图像形成部140基于由图像处理部130生成的数字图像数据来发出激光,通过向感光鼓照射该发出的激光,来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曝光工序)。
图像形成部140具备除了执行上述的曝光工序之外,还用于分别执行在曝光工序前进行的带电工序、在曝光工序后进行的显影工序、显影工序后的转印工序以及转印工序后的清洁工序的构成。
在带电工序中,图像形成部140通过来自带电装置的电晕放电来使感光鼓的表面均匀带电。在显影工序中,图像形成部140通过使显影装置内的显影剂所包含的调色剂附着于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来在感光鼓上形成调色剂像。
在转印工序中,图像形成部140使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像1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另外,图像形成部140通过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2次转印至由输送部150输送来的记录纸张,来在该记录纸张形成图像。在清洁工序中,图像形成部140将残留在转印工序后的感光鼓上的调色剂除去。
定影部160具备加热辊、定影辊、定影带以及加压辊。加热辊以及定影辊分离规定的距离而配置。在加热辊与定影辊之间架设有定影带。加压辊在定影带与定影辊接触的区域中以与定影带压接的状态而配置。在定影带与加压辊相接的部位形成有定影辊隙部。
定影部160通过对被导入到定影辊隙部的记录纸张上的调色剂像施加热以及压力(加热定影),来使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纸张(定影工序)。结果,在记录纸张上形成定影调色剂像。被定影部160加热定影后的记录纸张被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
接下来,对图像形成部140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部140的构成]
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部140具备感光鼓201(像担载体)、带电装置202、曝光装置203(曝光部)、显影装置204以及清洁装置205。其中,针对用于执行2次转印工序的构成省略了说明。图像形成部140中的工序速度例如为400[mm/s]。
感光鼓201被驱动单元(未图示)旋转驱动,沿箭头B方向旋转。带电装置202通过电晕放电而使感光鼓201的外周面均匀带电。
曝光装置203具有半导体激光元件。曝光装置203通过对均匀带电的感光鼓201的外周面上照射激光,来在感光鼓201的外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204从显影剂盒(未图示)经由显影剂料斗209来接受调色剂(平均粒径:6.5[μm])以及载体(平均粒径:33[μm])的供给。显影装置204利用搅拌螺杆212对接受供给的调色剂和载体进行搅拌来使调色剂带电。搅拌后的显影剂(调色剂以及载体)通过供给螺杆211被供给至显影辊206。搅拌螺杆212沿箭头E方向旋转。供给螺杆211沿箭头D方向旋转。显影辊206沿箭头C方向旋转。
在显影辊206中,显影套筒以规定速度(例如720[mm/s])在变成固定状态的磁辊的周围旋转,通过供给螺杆211向显影套筒的外周面供给显影剂。显影辊206的外径例如为25[mm]。当供给到显影套筒的外周面的显影剂在显影套筒的外周面移动时,载体因设于磁辊的磁极的磁力而形成磁刷。附着于磁刷的调色剂附着到感光鼓201上的静电潜像。即,感光鼓201的静电潜像通过调色剂被显影。将感光鼓201的静电潜像显影的调色剂的平均带电量为45~64[μC/g]。
限制板213限制附着于显影套筒的外周面的显影剂的厚度,以使通过显影套筒输送规定量的显影剂。
清洁装置205通过利用消电灯207对感光鼓201进行曝光,来对感光鼓201的外周面进行除电。清洁刮刀208通过与感光鼓201的外周面抵接,来机械式地将1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201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刮除、清扫。其中,大多情况下在消电灯207的位置设置对被清洁刮刀208刮除的调色剂进行输送的输送螺杆。该情况下,消电灯207在感光鼓201的旋转方向被配置在清洁装置205的下游侧。
然而,在从图像前端侧开始在感光鼓201的旋转轴方向上实心图像部与非图像部邻接,然后持续较宽面积的半色调图像的情况下,产生了半色调图像的图像浓度受到由显影辊206形成的1周前的图像(实心图像部)的影响而变得不均匀这一问题(显影记忆)。具体而言,在打印到记录纸张上的半色调图像中,从实心图像部起由显影辊206形成的1周后的图像的图像浓度比从非图像部起由显影辊206形成的1周后的图像的图像浓度低。
鉴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1基于由图像形成部140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数据,针对该图像中的预先设定的图像浓度推断发生图像浓度降低的位置作为浓度降低发生位置。而且,控制部101控制曝光装置203,以便针对推断出的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对感光鼓201的曝光量比预先设定的曝光量增大。此处,参照图4,对控制部101的控制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对于形成在记录纸张上的图像而言,从图像前端侧开始在感光鼓201的旋转轴方向上实心图像部300与非图像部邻接,然后持续半色调图像340。
控制部101如图4(a)所示,从由图像处理部130生成的数字图像数据检测出预先设定有规定值(例如241)以上的灰度值的实心图像部300,推断使该实心图像部300的位置向该图像的图像形成方向下游侧移动了显影辊206的周长的整数倍后的位置320,作为浓度降低发生位置。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灰度设定范围为0~255的256灰度。
图像处理部130接受控制部101的指示,通过对于浓度降低发生位置320设定为比预先设定的灰度值大的灰度值,来修正数字图像数据,以使对感光鼓201的每个单位面积的曝光量比预先设定的曝光量增大。具体而言,图像处理部130设定为比预先设定的灰度值大的灰度值。图像处理部130在浓度降低发生位置320的灰度值为240以下的情况下,对数字图像数据进行修正。这是因为在灰度值为241以上的图像中,因显影记忆所造成的浓度降低较微小。
图4(b)表示了基于被修正后的数字图像数据的图像。如图4(b)所示,浓度降低发生位置320的灰度值比预先设定的灰度值高。因此,在半色调图像340中,浓度降低发生位置320的灰度值被设定得比浓度降低发生位置320以外的灰度值高。
曝光装置203接受控制部101的指示,基于被修正后的数字图像数据对感光鼓201进行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像。即,曝光装置203针对浓度降低发生位置320,使对感光鼓201的曝光量比预先设定的曝光量增大。图4(c)表示了最终形成在记录纸张上的图像。如图4(c)所示,在半色调图像340中,浓度降低发生位置320的图像浓度与浓度降低发生位置320以外的图像浓度相等,未产生图像浓度不均(显影记忆)。这是因为通过对浓度降低发生位置320使曝光量与预先设定的曝光量相比增大所带来的图像浓度的增加和因显影记忆而在浓度降低发生位置320发生的图像浓度的降低之间相抵消。
接下来,对在基于由图像处理部130生成的数字图像数据的图像中,决定判定为是实心图像部的灰度范围的方法进行说明。即,如图5所示,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灰度值预先分别被设定为240、245、250、255的黑色的色标图像350、352、354、356。其中,在形成色标图像350、352、354、356之前,在与显影辊206的1周量相当的长度范围中设有灰度值为0的白底部。这是因为若在白底部形成有实心图像部,则由于受到该实心图像部的影响,色标图像350、352、354、356的图像浓度降低,所以可靠地防止其图像浓度的降低。
接下来,利用光学传感器测量灰度值为255的色标图像356的反射浓度、和灰度值小于255的色标图像350、352、354的反射浓度。最后,求出灰度值为255的色标图像356的反射浓度与灰度值小于255的色标图像350、352、354的反射浓度之差(图像浓度差),并求出该图像浓度差为规定浓度差(例如0.05)以下的灰度值中的最小的灰度值A3。在本实施方式中,灰度值A3为240。即,将判定为是实心图像部的灰度范围决定为241~255。在该灰度范围的图像中,由于因显影记忆所带来的浓度降低较微小,所以不进行数字图像数据的修正。其中,有时因用户对目标浓度的设定,使得成为对判定为是实心图像部的灰度范围进行决定的基准的图像浓度差发生变化,灰度值A3根据该变化而改变。
[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6的流程图,对图像形成装置100执行的数字图像数据的修正动作进行说明。例如每当通过图像处理部130生成数字图像数据时便执行图6所示的各步骤的处理。
首先,控制部101测量调色剂的带电量(步骤S100)。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使用反射型的光传感器即浓度传感器来检测形成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的色标图像的光学反射浓度。存储部172中存储有描述了光学反射浓度与调色剂附着量的对应关系的换算表格。通过参照该换算表格,基于检测出的光学反射浓度来计算调色剂附着量[g/m2]。另外,测量显影时的在显影辊206与感光鼓201之间流动的显影电流。显影电流在显影时调色剂从显影辊206的表面向感光鼓201移动时产生。由于显影电流与移动后的调色剂的每个单位时间的总电荷量成比例,所以通过测量显影电流,能够测量显影后的调色剂的总电荷量。而且,在控制部101中,根据由前述的浓度传感器计算出的调色剂附着量的值与总电荷量的关系来计算每个单位质量的调色剂的带电量(以下简称为“调色剂带电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显影电流和根据光学浓度的调色剂附着量来测量调色剂带电量,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利用非接触的表面电位计测量对调色剂进行显影前后的感光鼓201上的电位来求出调色剂层电位,基于该调色剂层电位和前述的调色剂附着量来求出调色剂带电量。
接下来,控制部101判定测量出的调色剂带电量是否是45[μC/g]以上(步骤S120)。在该判定的结果为调色剂带电量不是45[μC/g]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20:“否”),图像形成装置100结束图6中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调色剂带电量是45[μC/g]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20:“是”),控制部101基于由图像处理部130生成的数字图像数据,来检测预先设定有规定值(例如241)以上的灰度值的实心图像部,并推断使该实心图像部的位置向该图像的图像形成方向下游侧移动了显影辊206的周长的整数倍后的位置作为浓度降低发生位置(步骤S140)。
最后,图像处理部130接受控制部101的指示,通过对浓度降低发生位置设定为比预先设定的灰度值大的灰度值,来修正数字图像数据,以使对感光鼓201的每个单位面积的曝光量比预先设定的曝光量增大(步骤S160)。根据步骤S160的处理完成,图像形成装置100结束图6中的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式(1)~(4)所示的修正式对浓度降低发生位置的灰度进行修正。由于越是中间灰度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越大,所以增大中间灰度的修正量。
X=X0(0≤X0<A1=60的情况下)…(1)
X=(α1·X01)·X0(60≤X0<A2=150的情况下)…(2)
X=(α2·X02)·X0(150≤X0<A3=240的情况下)…(3)
X=X0(240≤X0的情况下)…(4)
此处,X0为浓度降低发生位置的修正前的灰度值,X为浓度降低发生位置的修正后的灰度值。A1、A3为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差变得不显著的灰度的阈值。即,根据式(1)、(2)可知,由于在灰度值小于60的图像或者灰度值为241以上的图像中,通过实验确认为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较微小,所以不对浓度降低发生位置的灰度进行修正。A2为修正时的拐点、即是根据浓度降低发生位置的修正前的灰度值是否是A2以上而应用的修正式改变的点。A2也是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最多发生的灰度值,该情况也预先通过实验确认了。
另外,式(2)、(3)所示的修正式的系数由式(5)~(12)表示。
α1=K1·C2…(5)
α2=K2·C1…(6)
K1=0.00065…(7)
K2=-0.0006…(8)
β1=1-A1·α1…(9)
β2=1-A3·α2…(10)
C1=-0.0003·(q/m)2+0.0419·(q/m)-0.1955…(11)
C2=0.0004·(q/m)2-0.0579·(q/m)+2.8055…(12)
此处,C1、C2为(q/m)依存函数,是与在图6的步骤S100中测量出的调色剂带电量(q/m)有关的2次函数。
为了完成式(1)~(4)所示的修正式,需要根据预先进行的实验值求出常量K1、K2以及(q/m)依存函数C1、C2
首先,对求出常量K1、K2的步骤进行说明。以进行数字图像数据的修正的调色剂带电量的范围中的最低调色剂带电量为基准,将该最低调色剂带电量设为(q/m)0。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图6的流程图可知,(q/m)0为45[μC/g]。而且,在调色剂带电量=(q/m)0=45时,C1=C2=1。此时,根据式(5)、(6)可知,α1=K1、α2=K2
接下来,在调色剂带电量=(q/m)0的情况下,测量未产生显影记忆的部分的浓度(正常浓度)、和产生了显影记忆的部分的浓度(记忆部浓度)。根据该测量结果,如图7所示,以横轴为图像的灰度值,以纵轴为浓度,对灰度值X与记忆部浓度的相关性进行描绘,利用式(13)所示的3次函数Do(X)近似记忆部浓度。
Do(X)=(2.08×10-7)·X3-(4.7×10-5)·X2+0.0051·X…(13)
在相同的图表中也对灰度值X与正常浓度的相关性进行描绘。此处,根据图表中描绘的记忆部浓度与正常浓度之差来决定A1和A3,作为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差几乎不显著的灰度的阈值。同时,决定作为显影记忆浓度差的拐点的A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目视观察图表来决定A1、A2、A3
接下来,根据式(2)、(3)所示的修正式,求出β1、β2。其中,调色剂带电量=(q/m)0,C1=C2=1,α1=K1,α2=K2
在X0=A1时,根据式(2)导出式(14)。
X/X0=1=α1·X01=K1·A11…(14)
因此,能够根据式(14)求出式(15)所示的β1
β1=1-K1·A1…(15)
在X0=A3时,根据式(3)导出式(16)。
X/X0=1=α2·X02=K2·A32…(16)
因此,能够根据式(16)求出式(17)所示的β2
β2=1-K2·A3…(17)
接下来,在向式(15)的K1代入任意的值后,将该式(15)代入式(2),获得相对于修正前的灰度值X0的修正后的灰度值X。在将此处得到的修正后的灰度值X代入式(13)时,以3次函数Do(X)的描绘与正常浓度的描绘一致的方式决定K1的值。其中,使用K1来计算修正后的灰度值X的范围为A1≤X0<A2的范围。
接下来,在向式(17)的K2代入任意的值后,将该式(17)代入式(3),获得相对于修正前的灰度值X0的修正后的灰度值X。在将此处得到的修正后的灰度值X代入式(13)时,以3次函数Do(X)的描绘与正常浓度的描绘一致的方式决定K2的值。其中,使用K2来计算修正后的灰度值X的范围为A2≤X0<A3的范围。
接下来,对求出(q/m)依存函数C1、C2的步骤进行说明。(q/m)依存函数C1是被应用于高灰度区域的修正的函数。(q/m)依存函数C2是被应用于低灰度区域的修正的函数。
如图8所示,对于多个水准的调色剂带电量(q/m),描绘将发生显影记忆的部分中的修正前的灰度值X0设为横轴,将记忆部浓度的测量值设为纵轴的图表。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水准的调色剂带电量(q/m)为50、55、60、65[μC/g]。此时,将各个调色剂带电量(q/m)和记忆部浓度设为(q/m)i、Di(X)。在调色剂带电量=(q/m)0=45[μC/g]时,根据式(13),修正前的记忆部浓度被表示为Do(X0),修正后的记忆部浓度被表示为Do(X)。而且,在记忆部浓度的修正前、即灰度值X=灰度值X0时,式(18)成立,求出在高灰度区域中实际测量出的Di(X0)与通过式(18)获得的高灰度区域中的Di(X0)一致那样的C1。
Di(X0)=Do(X0)·{(q/m)0/(q/m)i}·C1…(18)
对全部的调色剂带电量(q/m)i进行以上的作业,求出调色剂带电量(q/m)的2次函数即(q/m)依存函数C1
求出(q/m)依存函数C2的步骤也与求出(q/m)依存函数C1的步骤相同。即,在记忆部浓度的修正前、即灰度值X=灰度值X0时,式(19)成立,求出在低灰度区域中实际测量出的Di(X0)与通过式(19)获得的低灰度区域中的Di(X0)一致的C2。
Di(X0)=Do(X0)·{(q/m)i/(q/m)o}·C2…(19)
对全部的调色剂带电量(q/m)i进行以上的作业,求出调色剂带电量(q/m)的2次函数即(q/m)依存函数C2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详细说明那样,在第1实施方式中,具备:图像形成部140,其具有对感光鼓201进行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203,通过在感光鼓201上形成调色剂像,并将该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纸张来在该记录纸张形成图像;推断部(控制部101),其基于由图像形成部140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推断该图像中的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图像浓度而产生图像浓度降低的位置,作为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以及控制部101,其控制曝光装置203,针对由推断部推断出的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对感光鼓201的曝光量比预先设定的曝光量增大。
根据这样构成的第1实施方式,对于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曝光量比预先设定的曝光量增大所带来的图像浓度的增加与因显影记忆而在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产生的图像浓度的降低之间相抵消。因此,能够防止浓度降低发生位置处的显影记忆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浓度降低发生位置,通过设定为比预先设定的灰度值大的灰度值,来使对感光鼓201的曝光量增大。根据该构成,能够不调整难以控制的激光的发光量而稳定地调整对感光鼓201的曝光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预先设定的曝光量(灰度值)来决定针对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曝光量增大的量。浓度降低发生位置处的浓度降低的程度根据预先设定的灰度值而不同。因此,在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曝光量增大的量能够正好合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浓度降低发生位置是在由图像形成部140形成的图像中使实心图像部的位置向该图像的图像形成方向下游侧移动了显影辊206的周长的整数倍后的位置。显影记忆受到实心图像部的影响而产生的显影记忆最显著。因此,只要防止因实心图像部引起的显影记忆的产生,就能够大幅降低由图像形成部140形成的图像中的图像浓度不均。另外,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的发生周期与显影辊206的旋转周期相等。因此,通过将进行曝光量的修正的位置设定为从实心图像部的位置向该图像的图像形成方向下游侧移动了显影辊206的周长的整数倍后的位置,能够高精度地推断因实心图像部而发生浓度降低的位置,并防止该位置处的显影记忆的发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实心图像部预先设定了规定值(例如241)以上的灰度值。在由图像形成部140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中如果是设定了规定值以上的灰度值的部分,则成为与设定了最大值(例如255)的灰度的部分同等的图像浓度,成为产生显影记忆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将设定了规定值以上的灰度值的部分也认定为实心图像部,能够可靠地防止浓度降低发生位置处的显影记忆的产生。另外,被设定该规定值的灰度而形成的调色剂像与预先被设定最大值的灰度而形成的调色剂像的图像浓度差为规定浓度差(例如0.05)以下。对于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较微小的部分,能够防止曝光量不必要地增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供给至感光鼓201的调色剂的带电量(q/m)来决定针对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曝光量增大的量。这是因为在用于修正浓度降低发生位置的灰度的修正式中加入了值根据调色剂的带电量(q/m)而变化的(q/m)依存函数C1、C2。因调色剂的带电量变化,所以调色剂向显影套筒的外周面的附着容易度、以及调色剂从显影辊206向感光鼓201的移动容易度改变,显影记忆的产生程度不同。具体而言,调色剂的带电量越高,则越容易产生显影记忆。因此,通过决定与调色剂的带电量对应的曝光量的增大量,能够在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曝光量增大的量正好合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供给至感光鼓201的调色剂的带电量为规定带电量(45[μC/g])以上的情况下,对于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对感光鼓201的曝光量增大。根据该构成,在显影记忆的产生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即在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较微小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曝光量不必要地增大。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第2实施方式。由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基本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由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的数字图像数据的修正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浓度降低发生位置的灰度值为100以上且小于240的情况下,图像处理部130对数字图像数据进行修正。即,根据预先进行的实验结果,在灰度值小于100且为240以上的图像中,确认出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较微小。
[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9的流程图对由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的数字图像数据的修正动作进行说明。例如每当通过图像处理部130生成数字图像数据时便执行图9所示的各步骤的处理。其中,预先利用反射浓度D的函数X(D)来表示数字图像数据的灰度值X。该函数X(D)能够根据实验来求出。
首先,控制部101控制图像形成部140,使中间转印带形成图10(a)所示的黑色的色标图像400、402、404(步骤S200)。如图10所示,色标图像400构成实心图像部。色标图像部402、404构成中间灰度的半色调图像部。半色调图像部的图像浓度受到由显影辊206形成的1周前的色标图像400(实心图像部)的影响而变得不均匀。即,在半色调图像部中,从色标图像400起由显影辊206形成的1周后的色标图像402的图像浓度比从非图像部406起由显影辊206形成的1周后的色标图像404的图像浓度低。控制部101获取由设置在中间转印带上的2个反射浓度传感器A、B(未图示)分别检测出的色标图像402、404的反射浓度。
接下来,控制部101对从2个反射浓度传感器获取的色标图像402、404的反射浓度的差量(反射浓度差)是否是0.05以上进行判定(步骤S220)。此处,反射浓度差为0.05以上表示用户目视色标图像402、404而能够识别在色标图像402中产生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
在步骤S220的判定的结果为反射浓度差不是0.05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20:“否”),图像形成装置100结束图9中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反射浓度差为0.05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20:“是”),控制部101控制图像形成部140,使中间转印带形成图10(b)所示的黑色的色标图像412、414、416、418、420、422、424(步骤S240)。色标图像412、414、416、418、420、422、424的灰度值分别为100、120、140、160、180、200、220。其中,在形成色标图像412、414,416、418、420、422、424之前,在与显影辊206的1周相当的长度范围中设置了灰度值为0的白底部410。这是因为若在白底部410形成实心图像部,则受到该实心图像部的影响,色标图像412、414、416、418、420、422、424的图像浓度降低,所以可靠地防止该图像浓度的降低。
接下来,反射浓度传感器A、B检测出色标图像412、414、416、418、420、422、424的反射浓度并输出给控制部101(步骤S260)。例如,反射浓度传感器A检测色标图像412、414、416、418的反射浓度。另外,反射浓度传感器B检测色标图像420、422、424的反射浓度。控制部101将从反射浓度传感器A、B输出的色标图像412、414、416、418、420、422、424的反射浓度暂时记录于存储部172。
接下来,控制部101控制图像形成部140,使中间转印带形成图10(c)所示的黑色的色标图像434、436、438、440、442、444、446(步骤S280)。色标图像434、436、438、440、442、444、446的灰度值分别为100、120、140、160、180、200、220。其中,在形成色标图像434、436、438、440、442、444、446之前,在与显影辊206的1周相当的长度的范围中设置了灰度值为255的实心图像部430、432。这是因为对于受到实心图像部430、432的影响而色标图像434、436、438、440、442、444、446的图像浓度降低多少进行确认。
接下来,反射浓度传感器A、B检测出色标图像434、436、438、440、442、444、446的反射浓度并输出给控制部101(步骤S300)。例如,反射浓度传感器A检测色标图像434、436、438、440的反射浓度。另外,反射浓度传感器B检测色标图像442、444、446的反射浓度。控制部101将从反射浓度传感器A、B输出的色标图像434、436、438、440、442、444、446的反射浓度暂时记录于存储部172。
接下来,控制部101从存储部172读出色标图像412、414、416、418、420、422、424、434、436、438、440、442、444、446的反射浓度检测值,针对作为数字图像数据的修正对象的灰度范围(100~240)中的各灰度值的图像,按照图11所示的表格来决定使曝光量(灰度值)增大的量(步骤S320)。
在图11所示的表格中,规定了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和修正后的灰度值的关系。例如,在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为100以上且小于120的情况下,修正后的灰度值为X0+X(A1)。A1表示从灰度值为100的色标图像412的反射浓度检测值D1减去灰度值同为100的色标图像434的反射浓度检测值d1后的值,即表示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色标图像434的浓度降低量。X(A1)成为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色标图像434的浓度降低量换算成数字图像数据中的灰度值后的值。因此,在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为100以上且小于120的情况下,通过将修正后的灰度值设为X0+X(A1),使灰度值增大与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相当的灰度量。其中,可以认为在修正前的灰度值X0为100以上且小于120的情况下将灰度值的增大量一律设为X(A1)是因为在灰度值X0为100以上且小于120的图像中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变得几乎相同。
另外,在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为120以上且小于140的情况下,修正后的灰度值为X0+X(A2)。A2表示从灰度值为120的色标图像414的反射浓度检测值D2减去灰度值同为120的色标图像436的反射浓度检测值d2后的值,即表示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色标图像436的浓度降低量。X(A2)成为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色标图像436的浓度降低量换算成数字图像数据中的灰度值后的值。因此,在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为120以上且小于140的情况下,通过将修正后的灰度值设为X0+X(A2),使灰度值增大与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相当的灰度量。其中,可以认为在修正前的灰度值X0为120以上且小于140的情况下将灰度值的增大量一律设为X(A2)是因为在灰度值X0为120以上且小于140的图像中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变得几乎相同。
另外,在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为140以上且小于160的情况下,修正后的灰度值为X0+X(A3)。A3表示从度值为140的色标图像416的反射浓度检测值D3减去灰度值同为140的色标图像438的反射浓度检测值d3后的值,即表示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色标图像438的浓度降低量。X(A3)成为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色标图像438的浓度降低量换算成数字图像数据中的灰度值后的值。因此,在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为140以上且小于160的情况下,通过将修正后的灰度值设为X0+X(A3),使灰度值增大与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相当的灰度量。其中,可以认为在修正前的灰度值X0为140以上且小于160的情况下将灰度值的增大量一律设为X(A3)是因为在灰度值X0为140以上且小于160的图像中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变得几乎相同。
另外,在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为160以上且小于180的情况下,修正后的灰度值为X0+X(A4)。A4表示从灰度值为160的色标图像418的反射浓度检测值D4减去灰度值同为160的色标图像440的反射浓度检测值d4后的值,即表示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色标图像440的浓度降低量。X(A4)成为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色标图像440的浓度降低量换算成数字图像数据中的灰度值后的值。因此,在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为160以上且小于180的情况下,通过将修正后的灰度值设为X0+X(A4),使灰度值增大与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相当的灰度量。其中,可以认为在修正前的灰度值X0为160以上且小于180的情况下将灰度值的增大量一律设为X(A4)是因为在灰度值X0为160以上且小于180的图像中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变得几乎相同。
另外,在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为180以上且小于200的情况下,修正后的灰度值为X0+X(A5)。A5表示从灰度值为180的色标图像420的反射浓度检测值D5减去灰度值同为180的色标图像442的反射浓度检测值d5后的值,即表示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色标图像442的浓度降低量。X(A5)成为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色标图像442的浓度降低量换算成数字图像数据中的灰度值后的值。因此,在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为180以上且小于200的情况下,通过将修正后的灰度值设为X0+X(A5),使灰度值增大与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相当的灰度量。其中,可以认为在修正前的灰度值X0为180以上且小于200的情况下将灰度值的增大量一律设为X(A5)是因为在灰度值X0为180以上且小于200的图像中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变得几乎相同。
另外,在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为200以上且小于220的情况下,修正后的灰度值为X0+X(A6)。A6表示从灰度值为200的色标图像422的反射浓度检测值D6减去灰度值同为200的色标图像444的反射浓度检测值d6后的值,即表示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色标图像444的浓度降低量。X(A6)成为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色标图像444的浓度降低量换算成数字图像数据中的灰度值后的值。因此,在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为200以上且小于220的情况下,通过将修正后的灰度值设为X0+X(A6),使灰度值增大与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相当的灰度量。其中,可以认为在修正前的灰度值X0为200以上且小于220的情况下将灰度值的增大量一律设为X(A6)是因为在灰度值X0为200以上且小于220的图像中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变得几乎相同。
另外,在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为220以上且小于240的情况下,修正后的灰度值为X0+X(A7)。A7表示从灰度值为220的色标图像424的反射浓度检测值D7减去灰度值同为220的色标图像446的反射浓度检测值d5后的值,即表示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色标图像446的浓度降低量。X(A7)成为将因显影记忆引起的色标图像446的浓度降低量换算成数字图像数据中的灰度值后的值。因此,在修正对象的灰度值X0为220以上且小于240的情况下,通过将修正后的灰度值设为X0+X(A7),使灰度值增大与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相当的灰度量。其中,可以认为在修正前的灰度值X0为220以上且小于240的情况下将灰度值的增大量一律设为X(A7)是因为在灰度值X0为220以上且小于240的图像中因显影记忆引起的浓度降低量变得几乎相同。
返回到图9的流程图,在步骤S340中,控制部101基于由图像处理部130生成的数字图像数据,来检测预先设定了规定值(例如241)以上的灰度值的实心图像部,并推断使该实心图像部的位置向该图像的图像形成方向下游侧移动了显影辊206的周长的整数倍的位置,作为浓度降低发生位置。
最后,图像处理部130参照图11所示的表格,通过对于浓度降低发生位置设定为比预先设定的灰度值大的灰度值来修正数字图像数据,以使对感光鼓201的每个单位面积的曝光量比预先设定的曝光量增大(步骤S360)。基于步骤S360的处理完成,图像形成装置100结束图9中的处理。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预先检测出浓度降低发生位置处的图像浓度降低的程度,根据该检测出的图像浓度降低的程度来决定针对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曝光量增大的量。根据这样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能够对应于因显影记忆而实际产生的图像浓度降低的程度,来决定浓度降低发生位置处的曝光量的增大量,使该增大量正好合适。
[变形例]
此外,在上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对感光鼓201作为像担载体发挥作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代替感光鼓201而设置的感光带作为像担载体发挥作用。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对使中间转印带形成色标图像412~44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感光鼓201形成色标图像412~446,并使用反射浓度传感器A、B来检测色标图像412~446的反射浓度。
此外,上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都只是表示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的一个例子,根据这些不能限定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即,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主旨或者其主要的特征地以各种方式实施。
[实施例]
最后,对本发明人等进行的确认上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的有效性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
[实施例1、2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
作为实验用的图像形成装置,使用了具有图2、3的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在实施例1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进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像形成动作。在实施例2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进行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像形成动作。
[比较例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
作为实验用的图像形成装置,使用了在具有图2、3的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具有与显影辊206对置的调色剂回收辊的构成。调色剂回收辊因设在内部的磁极的磁力而形成磁刷来摩擦显影辊206的表面,将附着在显影辊206的表面上的调色剂除去。显影辊206的旋转速度V1为720[mm/s]。调色剂回收辊的旋转速度V2为864[mm/s]。即,调色剂回收辊相对于显影辊206的旋转速度比(V2/V1)为1.2。调色剂回收辊相对于显影辊206的旋转方向向相反方向旋转。另外,在比较例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与实施例1、2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不同,对于推断出的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不进行使对感光鼓201的曝光量比预先设定的曝光量增大的控制。
[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在调色剂的带电量较高、容易产生显影记忆的条件下,进行在感光鼓201的旋转轴方向上实心图像部与非图像部邻接,然后持续较宽面积的半色调图像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处理,并目视确认了记录纸张上的显影记忆的发生状况。
图12表示了在实施例1、2、比较例中调色剂的带电量为45~64[μC/g]的情况下,通过下述评价基准评价了显影记忆的发生状况的结果。
(显影记忆的发生状况)
○:在形成于记录纸张的图像中,未发生显影记忆(良好)。
△:在形成于记录纸张的图像中,发生了显影记忆,但在办公使用等用途中是允许范围。
×:在形成于记录纸张的图像中,显著地发生了显影记忆(不合格)。
[实验结果]
确认的结果是:在比较例中,随着调色剂的带电量上升,显影记忆的发生状况恶化。即,在形成于记录纸张的半色调图像中,从实心图像部起由显影辊206形成的1周后的图像的图像浓度比从非图像部起由显影辊206形成的1周后的图像的图像浓度低。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2中,即使调色剂的带电量上升至64[μC/g],显影记忆的发生状况也是良好的。

Claims (1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图像形成部,其具有对像担载体进行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部,通过在所述像担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并将该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纸张来在该记录纸张上形成图像;
推断部,其基于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来推断该图像中的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图像浓度发生图像浓度降低的位置,作为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曝光部,以便针对由所述推断部推断出的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对所述像担载体的曝光量比预先设定的曝光量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预先设定的曝光量来决定针对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曝光量增大的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部具有将调色剂供给至所述像担载体的显影辊,
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是在所述图像中使实心图像部的位置向该图像的图像形成方向下游侧移动了所述显影辊的周长的整数倍后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实心图像部被预先设定了规定值以上的灰度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设定所述规定值的灰度而形成的调色剂像与被预先设定最大值的灰度而形成的调色剂像之间的图像浓度差为规定浓度差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针对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设定为比预先设定的灰度值大的灰度值,来使对所述像担载体的曝光量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供给至所述像担载体的调色剂的带电量来决定针对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曝光量增大的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仅在供给至所述像担载体的调色剂的带电量为规定带电量以上的情况下,针对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对所述像担载体的曝光量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预先检测出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处的图像浓度降低的程度,根据该检测出的图像浓度降低的程度来决定针对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曝光量增大的量。
10.一种图像形成方法,是具备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方法,该图像形成部具有对像担载体进行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部,通过在所述像担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并将该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纸张来在该记录纸张上形成图像,所述图像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1步骤,基于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来推断该图像中的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图像浓度发生图像浓度降低的位置,作为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以及
第2步骤,控制所述曝光部,以便针对通过所述第1步骤推断出的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对所述像担载体的曝光量比预先设定的曝光量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步骤中,根据所述预先设定的曝光量来决定针对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曝光量增大的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1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部具有将调色剂供给至所述像担载体的显影辊,
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是在所述图像中使实心图像部的位置向该图像的图像形成方向下游侧移动了所述显影辊的周长的整数倍后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实心图像部被预先设定了规定值以上的灰度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被设定所述规定值的灰度而形成的调色剂像与被预先设定最大值的灰度而形成的调色剂像之间的图像浓度差为规定浓度差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1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步骤中,通过针对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设定为比预先设定的灰度值大的灰度值,来使对所述像担载体的曝光量增大。
16.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1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步骤中,根据供给至所述像担载体的调色剂的带电量来决定针对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曝光量增大的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1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步骤中,仅在供给至所述像担载体的调色剂的带电量为规定带电量以上的情况下,针对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对所述像担载体的曝光量增大。
18.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1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步骤中,预先检测出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处的图像浓度降低的程度,根据该检测出的图像浓度降低的程度来决定针对所述浓度降低发生位置使曝光量增大的量。
CN201410213420.8A 2013-05-21 2014-05-20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Pending CN1041817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7022 2013-05-21
JP2013107022A JP2014228632A (ja) 2013-05-21 2013-05-21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81789A true CN104181789A (zh) 2014-12-03

Family

ID=51935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13420.8A Pending CN104181789A (zh) 2013-05-21 2014-05-20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64415B2 (zh)
JP (1) JP2014228632A (zh)
CN (1) CN10418178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75228B2 (ja) * 2011-01-19 2016-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09918B2 (ja) * 2017-10-30 2022-01-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02366B2 (ja) * 2019-08-09 2023-07-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65229A (ja) * 2003-12-05 2005-06-2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電子写真方式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方法
JP2008026659A (ja) * 2006-07-21 2008-02-07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09015A (ja) * 2007-06-29 2009-01-1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090297188A1 (en) * 2008-05-30 2009-12-03 Oki Da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150182A (ja) * 2010-01-22 2011-08-04 Ricoh Co Ltd トナー濃度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12A (zh) * 2010-03-17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54787A (ja) 1994-08-11 1996-02-2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752247B2 (ja) 2004-11-19 2011-08-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24912A (ja) 2007-03-12 2008-09-2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62301B2 (ja) * 2010-06-22 2012-10-3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濃度適正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65229A (ja) * 2003-12-05 2005-06-2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電子写真方式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方法
JP2008026659A (ja) * 2006-07-21 2008-02-07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09015A (ja) * 2007-06-29 2009-01-1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090297188A1 (en) * 2008-05-30 2009-12-03 Oki Da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150182A (ja) * 2010-01-22 2011-08-04 Ricoh Co Ltd トナー濃度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12A (zh) * 2010-03-17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28632A (ja) 2014-12-08
US20140348525A1 (en) 2014-11-27
US9164415B2 (en) 2015-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34425B2 (ja) 管理システム、管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602033B2 (ja) トナー使用量推定方法
CN104181789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JP56458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2148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5960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943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方法
CN111273528B (zh) 图像形成装置、劣化状态检测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JP20060650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17224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730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消耗品の発注タイミング報知方法
JP20110438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方法、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JP2002082578A (ja)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540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228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同装置におけるイメージングユニットのライフ判定方法
JP511434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476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25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026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150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86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3008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2779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166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3241450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