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75992A - 安全气囊、车辆乘员侧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安全气囊、车辆乘员侧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75992A CN104175992A CN201310201936.6A CN201310201936A CN104175992A CN 104175992 A CN104175992 A CN 104175992A CN 201310201936 A CN201310201936 A CN 201310201936A CN 104175992 A CN104175992 A CN 1041759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bag
- aerating agent
- safety air
- control system
- occupant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全气囊、车辆乘员侧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及车辆,所述安全气囊包括:安全气囊袋,所述充气剂单元与所述安全气囊袋连接,用于将所述充气剂引爆后的气体冲入到所述安全气囊袋中,所述充气剂单元至少为两个;点火器,所述点火器数量与所述充气剂单元数量相匹配,每一个所述点火器与每一个所述充气剂单元相连,用于起爆所述充气剂。该安全气囊可以避免由于全气囊发生启爆时引起的儿童受到安全气囊的伤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气囊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安全气囊、车辆乘员侧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及其有车辆乘员侧安全气囊控制系统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辆安装的安全气囊启爆速度和力量是一致的,不会因为乘员侧是大人或者儿童发生变化。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当乘员侧是儿童时如果安全气囊发生启爆时由于儿童承受不了安全气囊的启爆速度和力量导致儿童受到安全气囊的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于提出一种能够避免由于全气囊发生启爆时引起儿童受到安全气囊伤害的安全气囊。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于提出一种能够避免由于全气囊发生启爆时引起儿童受到安全气囊伤害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于提出车提出一种能够避免由于全气囊发生启爆时引起儿童受到安全气囊伤害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安全气囊,包括:安全气囊袋,所述充气剂单元与所述安全气囊袋连接,用于将所述充气剂引爆后的气体冲入到所述安全气囊袋中,所述充气剂单元至少为两个;点火器,所述点火器数量与所述充气剂单元数量相匹配,每一个所述点火器与每一个所述充气剂单元相连,用于起爆所述充气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安全气囊,由于包括至少两个充气剂单元和点火器,并且每一个所述点火器与每一个所述充气剂单元相连并且充气剂单元都是与所述的安全气囊袋相连,由此可以实现当乘员侧为儿童时,起爆一个充气剂单元内的充气剂,因此可以避免由于全气囊发生启爆时引起儿童受到安全气囊的伤害,使用更安全可靠。
优选地,所述充气剂单元包括第一充气剂单元和第二充气剂单元。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一种用于车辆乘员侧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车辆乘员侧乘客状态,并根据所述车辆乘员侧乘客状态生成乘客状态信号;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检测装置相连并根据所述乘客状态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安全气囊本体,所述安全气囊本体包括:至少两个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确定是否起爆所述安全气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乘员侧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由于安全气囊本体包括至少两个点火器,并且每一个点火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并且根据所述控制信号确定是否起爆所述安全气囊,由此可以控制每个充气剂单元内的充气剂的起爆,从而可以控制安全气囊起爆的速度和力量,使得安全气囊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少人员的伤亡或浪费。
优选地,所述检测装置为重量传感器,所述重量传感器安装在所述车辆乘员侧的座椅上。这样,通过布置重量传感器,通过重量的不同,判断乘员侧坐的是成人、小孩还是无人,重量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传给控制装置以分别控制点火器是否启动。优选地,所述检测装置为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安装在所述车辆乘员侧斜上方的顶棚上。
优选地,所述控制信号为是否有乘客的信号。
优选地,所述控制信号为乘客是否为儿童的信号。
优选地,所述控制信号为乘客是否为成人的信号。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乘员侧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所述车辆可以避免由于全气囊发生启爆时引起的儿童受到安全气囊的伤害。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气囊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乘员侧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乘员侧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中检测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其中检测装置为重量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全气囊,包括:安全气囊袋31、至少两个充气剂单元和点火器331、332。安全气囊袋31用于当安全气囊引爆后形成气囊。优选地,至少两个充气剂单元包括第一充气剂单元321和第二充气剂单元322,在第一充气剂单元321和第二充气剂单元322内的第一充气剂和第二充气剂被引爆后会形成大量气体,形成的气体进入到安全气囊袋31中。在下面的描述中,也均以充气剂单元包括第一充气剂单元321和第二充气剂单元322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领域内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充气剂单元包括一个、三个或三个以上时,其工作原理和过程与包括两个充气剂单元321、322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是一致的,在本发明中将不再进行详细说明。
点火器331、332用于引爆充气剂单元321、322,点火器数量与所述充气剂单元数量相匹配。如图1所示,第一点火器331与第一充气剂单元321相连,第一充气剂单元321与安全气囊袋31相连用于将其内的充气剂引爆后的气体冲入到安全气囊袋中31。第二点火器332与第二充气剂单元322相连,第二充气剂单元322与安全气囊袋31相连,用于将其内的充气剂引爆后的气体冲入到安全气囊袋31中。
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点火器331和第二点火器332分别控制第一充气剂单元321和第二充气剂单元322,达到可以控制安全气囊在起爆速度和力量。具体而言,当需要安全气囊起爆速度和力量较小时,只有第一点火器331引起第一充气剂单元321内的第一充气剂起爆,只有第一充气剂引爆后的气体进入到安全气囊袋31中,因此全气囊起爆速度和力量都较小。当需要安全气囊起爆速度和力量较大时,第一点火器331和第二点火器332引起第一充气剂单元321和第二充气剂单元322内的第一充气剂和第二充气剂同时起爆,第一充气剂和第二充气剂引爆后的气体同时进入到安全气囊袋31中,因此整个气囊起爆速度和力量与现有技术的安全气囊相同。
由此,根据本发明的安全气囊,可以实现当乘员侧为儿童时,起爆一个充气剂单元内的充气剂,因此可以避免由于全气囊发生启爆时引起儿童受到安全气囊的伤害,使用更安全可靠。
如图2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乘员侧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包括:检测装置1、控制装置2和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安全气囊3。
检测装置1用于检测车辆乘员侧的乘客状态,乘员侧是指非驾驶员座位的其他座位,其中包括副驾驶座位和后排座椅座位。控制装置2接收检测装置的乘员状态信号,并根据乘员状态信号判定乘员侧座椅11是否有乘员、乘员是否为儿童或者成人后生成控制信号。安全气囊3在第一方面实施例中已经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其中,安全气囊3中的点火器331、332分别与控制装置2相连,控制装置2分别给点火器331、332是否启动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可以控制每个充气剂单元内的充气剂的起爆,从而可以控制安全气囊起爆的速度和力量,使得安全气囊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少人员的伤亡或浪费。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示例中,检测装置1可以设置为在乘员侧座椅11上安装的重量传感器10,例如图2所示。这样,通过布置重量传感器,通过重量的不同,判断乘员侧坐的是成人、小孩还是无人,重量传感器10检测到的信息传给控制装置2以分别控制点火器331、332是否启动。
而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可选示例中,为避免乘员侧座椅11放置行李进行误操作的现象发生,进一步地可以将检测装置1设置为在乘员侧斜上方的顶棚上设置的摄像头(图中未示出),此处描述的斜上方是指偏离乘员侧座椅中心正上方的任意位置,只要能够采集到乘员侧座椅乘客信号即可。
下面参考图2和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其中以检测装置1为重量传感器10为例进行描述。
如图2和图3所示,当车辆行驶时,重量传感器11将会检测检测车辆乘员侧的重量,传送给控制装置2,控制装置2根据乘客的重量对乘员侧是否有乘客、乘员侧的乘客是否为儿童或者成人进行判定。例如,当检测到乘员侧的重量小于5公斤将会视为没有乘客信号,检测到乘员侧的重量在5公斤—20公斤将会设为乘员侧为儿童信号,检测到乘员侧的重量大于20公斤将会设为乘员侧为成人信号。
第一点火器331和第二点火器332分别与控制装置2相连,当控制装置2发出的控制信号为乘员侧没有乘客信号时,第一点火器331和第二点火器332都不启动。
当控制装置2发出的控制信号为乘员侧儿童信号时,第一点火器331和第二点火器332中的一个启动而另一个不启动,例如仅第一点火器331启动,而第二点火器332不启动,此时第一充气剂单元321内的充气剂都被引爆且引爆后的气体进入安全气囊袋31中,从而使得安全气囊能够对小孩产生足够的保护而不致伤害。
而当控制装置2发出的控制信号为乘员侧成人信号时第一点火器331和第二点火器332都启动,由此两个充气剂单元321、322的充气剂都被引爆且引爆后的气体同时进入安全气囊袋31中,从而使得整个气囊起爆速度和力量达到最大。
因此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安全气囊控制装置,可以避免由于全气囊发生启爆时引起的儿童受到安全气囊本体的伤害、还可以避免由于没有乘员造成安全气囊起爆造成的损失并且还能很好的保护成人,使用更安全可靠。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可以避免由于全气囊发生启爆时引起的儿童受到安全气囊的伤害的车辆,该车辆包括第二方面实施的用于车辆乘员侧安全气囊控制系统。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全气囊袋;
充气剂单元,所述充气剂单元与所述安全气囊袋连接,用于将其内的充气剂引爆后的气体冲入到所述安全气囊袋中,所述充气剂单元至少为两个;
点火器,所述点火器数量与所述充气剂单元数量相匹配,每一个所述点火器与每一个所述充气剂单元相连,用于引爆所述充气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剂单元包括第一充气剂单元和第二充气剂单元。
3.一种用于车辆乘员侧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车辆乘员侧乘客状态,并根据所述车辆乘员侧乘客状态生成乘客状态信号;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检测装置相连并根据所述乘客状态信号生成控制信号;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所述点火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确定所述点火器是否启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为重量传感器,所述重量传感器安装在所述车辆乘员侧的座椅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为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安装在所述车辆乘员侧斜上方的顶棚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为是否有乘客的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为乘客是否为儿童的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为乘客是否为成人的信号。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3-8任一所述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201936.6A CN104175992A (zh) | 2013-05-27 | 2013-05-27 | 安全气囊、车辆乘员侧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201936.6A CN104175992A (zh) | 2013-05-27 | 2013-05-27 | 安全气囊、车辆乘员侧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75992A true CN104175992A (zh) | 2014-12-03 |
Family
ID=51957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01936.6A Pending CN104175992A (zh) | 2013-05-27 | 2013-05-27 | 安全气囊、车辆乘员侧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175992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11075A (zh) * | 2015-12-21 | 2016-03-23 | 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矿用安全头盔 |
CN106904144A (zh) * | 2017-02-28 | 2017-06-30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一种副驾驶气囊控制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076761A1 (en) * | 2004-10-13 | 2006-04-13 | Ford Motor Company | Occupant Safety-Restrai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Fully Deploying an Airbag Prior to Occupant Contact |
CN101070060A (zh) * | 2006-05-08 | 2007-11-14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可选择性展开的车辆气囊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CN101323286A (zh) * | 2007-06-14 | 2008-12-17 |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乘员分类的系统和方法 |
CN101767560A (zh) * | 2008-12-29 | 2010-07-07 | 上海现代摩比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改善型乘客感应系统 |
CN201761458U (zh) * | 2010-06-17 | 2011-03-16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乘员安全气囊开关 |
CN101987605A (zh) * | 2010-11-16 | 2011-03-23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安全气囊系统 |
-
2013
- 2013-05-27 CN CN201310201936.6A patent/CN10417599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076761A1 (en) * | 2004-10-13 | 2006-04-13 | Ford Motor Company | Occupant Safety-Restrai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Fully Deploying an Airbag Prior to Occupant Contact |
CN101070060A (zh) * | 2006-05-08 | 2007-11-14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可选择性展开的车辆气囊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CN101323286A (zh) * | 2007-06-14 | 2008-12-17 |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乘员分类的系统和方法 |
CN101767560A (zh) * | 2008-12-29 | 2010-07-07 | 上海现代摩比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改善型乘客感应系统 |
CN201761458U (zh) * | 2010-06-17 | 2011-03-16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乘员安全气囊开关 |
CN101987605A (zh) * | 2010-11-16 | 2011-03-23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安全气囊系统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11075A (zh) * | 2015-12-21 | 2016-03-23 | 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矿用安全头盔 |
CN106904144A (zh) * | 2017-02-28 | 2017-06-30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一种副驾驶气囊控制方法及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75611C (zh) | 气囊装置 | |
KR0183411B1 (ko) | 자동차용 에어백 시스템 | |
EP0705740B1 (en) | Starting device for crew protecting system | |
CN105905061B (zh) | 一种具有追尾保护功能的座椅调整装置及其方法 | |
CZ2002338A3 (cs) | Vyvíječ plynu | |
CN103395401A (zh) | 汽车尾部安全气囊系统 | |
CN103043022B (zh) | 汽车安全气囊控制器 | |
CN104175992A (zh) | 安全气囊、车辆乘员侧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及车辆 | |
CN113815557A (zh) | 一种膝部气囊点爆系统及方法 | |
CN102582558A (zh) | 具有翻滚保护系统的车辆 | |
CN203126761U (zh) | 一种分段式侧气帘系统 | |
JPH0796816A (ja) | 電子式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01505156A (ja) | 車両の安全デバイスのための電子コントロール回路における、又は、に関する改良 | |
CN202686254U (zh) | 一种安全气囊系统 | |
CN102001320B (zh) |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 | |
CN100581880C (zh) | 拉带自动锁死安全气囊 | |
EP1467896B1 (en)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preventing unintended deployment of a charged safety device in a vehicle or craft | |
CN204340955U (zh) | 一种安全气囊控制装置 | |
WO2002030719A1 (fr) | Amorce de gonflage d'airbag | |
JPH0396456A (ja) | 安全ベルト装置の再引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
JP2016069929A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制御装置 | |
CN104063992A (zh) | 一种副驾驶侧仪表台表面物品检测报警装置 | |
CN202169875U (zh) | 防止喝酒驾驶汽车的控制装置 | |
JP2005081874A (ja) | エアバッグの廃棄処理に用いる作動制御装置 | |
JP2016069928A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制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