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44309A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44309A
CN104144309A CN201410186998.9A CN201410186998A CN104144309A CN 104144309 A CN104144309 A CN 104144309A CN 201410186998 A CN201410186998 A CN 201410186998A CN 104144309 A CN104144309 A CN 1041443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ovable part
light source
blocking member
transmittanc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869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山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443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443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53Intensity control of illuminating ligh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03B7/003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setting of both shutter and diaphrag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10Blade or disc rotating or pivoting about axis normal to its plane
    • G03B9/24Adjusting size of aperture formed by members when fully open so as to constitute a virtual diaphragm that is adjustab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了短寿命化的投影仪。投影仪具备:光源;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利用来自光源的光而形成图像;投射系统,该投射系统投射图像形成系统所形成的图像;以及调光装置,该调光装置包括遮光部件(25),并对从光源射出的光的光量进行调整,遮光部件在投射系统的射出端面与光源之间的光路的内外移动。遮光部件包括:第一活动部(30),该第一活动部具有透光部(40)以及遮光部(41);以及第二活动部(31),该第二活动部遮挡通过透光部后的光。在第一活动部与第二活动部中的一方或者双方设置有散热板(44)。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显示装置之一公知有投影仪。投影仪例如通过利用光调制装置对来自照明装置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并利用投射透镜等将该图像投射至屏幕。在投影仪中,为了提高图像的对比度,提出了利用调光装置对从光源射出的光的光量进行调整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2的投影仪中,调光装置具备能够遮挡来自光源的光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遮光部件。该遮光部件在光源与光调制装置之间的光路的内外移动。来自光源的光中的被遮光部件遮挡的光的光量根据遮光部件的位置而变化,结果,能够调整向光调制装置入射的光的光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439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110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般地,调光装置的遮光部件承受来自光源的光而升温。若遮光部件变得高温,则存在遮光部件或者周边部件由于热而变形、融化从而劣化的情况。结果,投影仪寿命短。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了短寿命化的投影仪。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投影仪具备:光源;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利用来自光源的光而形成图像;投射系统,该投射系统投射图像形成系统所形成的图像;以及调光装置,该调光装置包括遮光部件,并对从光源射出的光的光量进行调整,遮光部件在投射系统的射出端面与光源之间的光路的内外移动,遮光部件包括:第一活动部,该第一活动部具有透光部以及遮光部;以及第二活动部,该第二活动部遮挡通过透光部后的光,在第一活动部与第二活动部中的一方或者双方设置有散热板。
该投影仪将来自光源的光中的由遮光部件遮挡的光用第一活动部与第二活动部分担遮挡,并且,设置于第一活动部与第二活动部中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散热板释放遮光部件的热,因此能够抑制遮光部件的升温。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来自光源的光导致遮光部件或者周边部件因热而劣化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投影仪的短寿命化。
在第一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形成为:在第一活动部通过切出折弯而设置有散热板,透光部包括通过切出折弯而形成的开口。
对于该投影仪,由于形成有散热板、并且形成有透光部的开口,所以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在第一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形成为:第二活动部具有供通过透光部后的光入射的斜面,第一活动部的散热板将由第二活动部的斜面反射后的光向遮光部引导。
对于该投影仪,由第二活动部的斜面反射后的光成为杂散光的情况得到抑制,从而投影仪的构成元件由于承受杂散光而升温的情况等得到抑制。因此,承受了杂散光的构成元件的因升温等导致的劣化得到抑制,能够抑制投影仪的短寿命化。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投影仪具备:光源;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利用来自光源的光而形成图像;投射系统,该投射系统投射图像形成系统所形成的图像;以及调光装置,该调光装置包括遮光部件,并对从光源射出的光的光量进行调整,遮光部件在投射系统的射出端面与光源之间的光路的内外移动,遮光部件包括:第一活动部,该第一活动部具有透光部以及遮光部;以及第二活动部,该第二活动部具有供通过透光部后的光入射的斜面,并借助由斜面进行的反射而将通过透光部后的光的一部分向遮光部引导。
对于该投影仪,由第二活动部的斜面反射后的光成为杂散光的情况得到抑制,从而投影仪的构成元件由于承受杂散光而升温的情况等得到抑制。因此,受到了杂散光的构成元件的因升温等导致的劣化得到抑制,从而能够抑制投影仪的短寿命化。
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的投影仪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活动部中,随着从来自光源的光的光强度相对弱的区域趋向来自光源的光的光强度强的区域,透光部的分布变密。
对于该投影仪,在第一活动部中的来自光源的光强度相对强的区域中,通过第一活动部的光的光量相对多。因此,第一活动部局部地升温的情况得到抑制,第一活动部的因热而导致的劣化得到抑制,因此能够抑制投影仪的短寿命化。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投影仪具备:光源;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利用来自光源的光而形成图像;投射系统,该投射系统投射图像形成系统所形成的图像;以及调光装置,该调光装置包括遮光部件,并对从投射系统射出的光的光量进行调整,遮光部件在投射系统的射出端面与光源之间的光路的内外移动,遮光部件包括:第一活动部,该第一活动部具有透光部以及遮光部;以及第二活动部,该第二活动部遮挡通过透光部后的光,在第一活动部中,随着从来自光源的光的光强度相对弱的区域趋向来自光源的光的光强度强的区域,透光部的分布变密。
对于该投影仪,在第一活动部中的来自光源的光强度相对强的区域中,通过第一活动部的光的光量相对多。因此,第一活动部局部地升温的情况得到抑制,第一活动部的因热而导致的劣化得到抑制,因此能够抑制投影仪的短寿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均匀化光学系统以及调光装置的图。
图3是示出遮光部件与驱动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的(a)~(c)是示出遮光部件的动作的图。
图5是示出遮光部件的立体图。
图6中,(a)是示出第一活动部的俯视图,(b)是示出第二活动部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遮光部件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变形例1的遮光部件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变形例2的遮光部件的图。
图10是示出变形例3的遮光部件的图。
图11是示出变形例4的遮光部件的图。
图12是示出变形例5的遮光部件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变形例5的遮光部件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变形例6的遮光部件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遮光部件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变形例7的遮光部件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光源光的光强度分布的一个例子的分布图。
图1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遮光部件的第一活动部的图。
图19是示出光源光的光强度分布的其他例子的分布图。
图20是示出变形例8的遮光部件的第一活动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图。投影仪1例如根据从DVD播放机、PC等信号源供给的图像数据而形成图像,并将所形成的图像投射至屏幕、墙壁等投射面SC(显示画面)。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是所谓的三片式投影仪。该投影仪1在形成各色图像后,将各色图像在空间上重叠,或者以观察者无法区别各色图像的程度的刷新频率将三色图像按时间顺序依次投射,从而能够表现出全彩色的图像。
图1的投影仪1具备光源2、照明光学系统3、调光装置4、图像形成系统5、分色棱镜6、投射系统7、以及控制部8
光源2包括超高压水银灯(UHP)等灯光源或者LED等固体光源,该光源2发出包含红绿蓝的波段的光源光(例如白色光)。照明光学系统3利用来自光源2的光源光对图像形成系统5(照明区域)进行照明。
照明光学系统3具备:使照明区域内的照度分布均匀化的均匀化光学系统10;以及对通过均匀化光学系统10后的光进行颜色分离的颜色分离光学系统11。调光装置4的一部分配置于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路,并对通过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源光的光量进行调整。换言之,调光装置4对到达图像形成系统5的光源光的光量进行调整。在后面对均匀化光学系统10以及调光装置4进行详细说明。
颜色分离光学系统11具备分色镜12a、分色镜12b、弯折镜13、以及中继光学系统14。分色镜12a具有使红色光通过、并反射绿色光以及蓝色光的特性。分色镜12b具有反射绿色光、并使蓝色光通过的特性。
来自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源光中的红色光在通过分色镜12a后,由弯折镜13反射而入射至图像形成系统5。来自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源光中的绿色光在由分色镜12a反射后,由分色镜12b反射而入射至图像形成系统5。来自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源光中的蓝色光在由分色镜12a反射并通过分色镜12b后,通过中继光学系统14而入射至图像形成系统5。在中继光学系统14与分色镜12b之间的光路上,利用均匀化光学系统10形成照度大致均匀的面(与红、绿的照明区域共轭的面),中继光学系统14使该面与蓝色的照明区域共轭。如上,颜色分离光学系统11除了分离各色光之外,还作为将分离后的各色光向图像形成系统5引导的导光部而发挥功能。
图像形成系统5包括形成各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15a、图像形成装置15b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5c。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分别假设图像形成装置15a形成红色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5b形成绿色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5c形成蓝色图像。
图像形成装置15a例如包括常黑(normally black)型液晶光阀,并射出表示形成的图像的光(以下,称为图像光)。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5a包括透射型的液晶面板16、设置于液晶面板16的入射侧的偏光板17a、以及设置于液晶面板16的射出侧的偏光板17b。
入射侧的偏光板17a使第一直线偏振光通过并且遮挡第二直线偏振光。液晶面板16由光调制器驱动部18(驱动器)驱动,并根据图像数据对从颜色分离光学系统11入射的红色光进行调制。射出侧的偏光板17b例如配置于其透过轴与入射侧的偏光板17a的透过轴正交的方向,使第二直线偏振光通过并且遮挡第一直线偏振光。
控制部8根据图像数据来控制光调制器驱动部18(驱动器),由此控制通过液晶面板16后的光的偏振状态,由此控制通过射出侧的偏光板17b的光的图案。这样,控制部8使图像形成装置15a形成图像数据所规定的图像。在图像形成装置15a中,表示红色图像的红色光入射至分色棱镜6。
图像形成装置15b、图像形成装置15c分别是与图像形成装置15a相同的结构,省略与图像形成装置15a重复的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5b所形成的表示绿色图像的绿色光、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5c所形成的表示蓝色图像的蓝色光分别入射至分色棱镜6。
分色棱镜6是将从图像形成系统5射出的图像光向投射系统7引导的导光部。分色棱镜6包括具有根据入射光的波长使入射光反射或者透过的特性的第一波长分离膜以及第二波长分离膜。第一波长分离膜以及第二波长分离膜以相互正交的方式配置。第一波长分离膜具有使蓝色光与绿色光透过并且反射红色光的特性。第二波长分离膜具有使绿色光与红色光透过并且反射蓝色光的特性。
对于从图像形成系统5入射至分色棱镜6的各色光,通过在第一波长分离膜以及第二波长分离膜反射或者透过,行进方向一致地从分色棱镜6射出。例如,在图像形成系统5中,在几乎同时形成红色图像、绿色图像、以及蓝色图像的情况下,分色棱镜6作为合成上述三种颜色的图像的颜色合成部而发挥功能。从分色棱镜6射出的图像光入射至投射系统7。
投射系统7是所谓的投射透镜,投射图像形成系统5所形成的图像。投射系统7在图像形成系统5中形成与图像所被形成的面(物体面)在光学上共轭的像面。通过在该像面的位置或者附近配置投射面SC,在投射面SC上显示对焦后的图像。
接下来,对均匀化光学系统10以及调光装置4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均匀化光学系统10以及调光装置4的图。图2的均匀化光学系统10包括蝇眼透镜20、蝇眼透镜21、偏振光转换元件22、以及叠加透镜23。
蝇眼透镜20包括在规定面上二维排列的多个透镜元件20a。来自光源2的光源光被分开并入射至多个透镜元件20a。换言之,多个透镜元件20a将来自光源2的光源光分割为多个局部光束。多个透镜元件20a分别形成与光源2在光学上共轭的面(以下,称为第一共轭面24)。换言之,透镜元件20a分别在第一共轭面24上形成光源像(二次光源)。
蝇眼透镜21包括二维地排列的多个透镜元件21b。供透镜元件21b排列的面配置于由蝇眼透镜20所形成的第一共轭面24的位置或者其附近。在蝇眼透镜21的透镜元件21b的各个形成有光源像,并在蝇眼透镜21(第一共轭面24)形成有包含多个光源像的发光图案。
叠加透镜23使从蝇眼透镜21的透镜元件21b的各个射出的光在大致相同的区域(图像形成系统5上的照明区域IR)重叠。叠加透镜23例如包括如球面透镜、非球面透镜那样的绕规定轴旋转对称的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透镜。该规定轴相当于叠加透镜23的光轴(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并与蝇眼透镜20所形成的第一共轭面24大致垂直。
调光装置4具备遮光部件25以及驱动部26。图2的遮光部件25能够配置于蝇眼透镜20与蝇眼透镜21之间的光路K,并能够在光路K的内外移动。驱动部26包括电动马达等促动器,并以与来自控制部8的控制信号相应的移动量使遮光部件25移动。
遮光部件25在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光路K的内侧时遮挡光源光的至少一部分。在配置于光路K的内侧的遮光部件25中,光源光所入射到的受光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反射、吸收光源光来进行遮光。该受光部分例如由铝、铬等金属材料形成,并能够通过铝阳极化处理、黑体化等调整相对于光源光的反射率、吸收率。遮光部件25包括第一活动部30以及第二活动部31。
图2的第一活动部30大体呈板状,并沿与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交叉(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一活动部30在与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交叉(正交)的面内移动。第一活动部30包括活动件30a以及活动件30b。活动件30a与活动件30b配置于夹着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的位置,并沿相互接近的方向和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
第二活动部31相对于第一活动部30配置于光源2的相反侧。第二活动部31大体呈板状,并在与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交叉(正交)的面内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活动部31与第一活动部30连动地移动。第二活动部31在光路K中能够配置于在从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一活动部30重叠的位置。第二活动部31包括活动件31a以及活动件31b。活动件31a与活动件31b配置于夹着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的位置,并沿相互接近的方向和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
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a与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构成一对,并与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连动地移动。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a能够配置于在从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重叠的位置。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b与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b构成一对,并与活动件30b连动地移动。活动件31b与活动件30b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活动件31a与活动件30a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同。
图3是示出遮光部件25与驱动部26的一个例子的图。驱动部26包括:与促动器连接的从动齿轮32;与从动齿轮32连接的齿条33以及齿条34;固定于齿条33的支承部件35;以及固定于齿条34的支承部件36。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与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a安装于支承部件35。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b与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b安装于支承部件36。
驱动部26的从动齿轮32借助从促动器供给的转矩而旋转。若从动齿轮32旋转,则齿条33沿与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参照图2)正交的方向平行移动,并且随着齿条33的平行移动,支承部件35、活动件30a以及活动件31a也平行移动。并且,若从动齿轮32旋转,则齿条34朝与齿条33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平行移动。随着齿条34的平行移动,支承部件36、活动件30b以及活动件31b也平行移动。这样,安装于支承部件36的活动件30b以及活动件31b朝与安装于支承部件35的活动件30a以及活动件31a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平行移动。
图4的(a)~图4的(c)是示出遮光部件25的动作的图。虽然在图4的(a)~图4的(c)中图示出了遮光部件25中的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与活动件30b,但是如上述那样,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a与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重叠,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b与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b重叠。
在图4的(a)中,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与活动件30b相互接近,并能够在光路K大致遮挡通过中心以外的光源光。另外,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与活动件30b也可以形成为能够移动至相互接触的位置或者其附近。
在图4的(b)中,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与活动件30b配置于与图4的(a)相比而相互离开的位置,并且与光路K重叠的面积比图4的(a)的状态下的面积小。即,在图4的(b)的状态下,通过调光装置4的光源光的光量比图4的(a)的状态下的光量多。
另外,如图4的(a)以及图4的(b)所示,在活动件30a向接近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的方向移动时,活动件31a向接近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的方向移动。同样地,在活动件30a向远离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的方向移动时,活动件31a向远离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的方向移动。活动件31b与活动件30b的位置关系也相同。
在图4的(c)中,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与活动件30b配置于与图4的(b)相比而相互离开的位置,并且不与光路K重叠。即,在图4的(c)的状态下,通过调光装置4的光源光的光量比图4的(b)的状态下的光量多,通过调光装置4的光源光的光量最大。
如图4的(a)~图4的(c)所示,对于调光装置4,通过第一活动部30以及第二活动部31的位置相对于光路K变化,遮挡光源光的遮光量变化。结果,从均匀化光学系统10射出的光源光的光量变化,并且到达图像形成系统5的光源光的光量变化。
图2所示的控制部8基于图像数据控制驱动部26,并控制遮光部件25相对于光路K的位置(参照图3),由此来控制光源光中的通过调光装置4的光的光量。例如,控制部8基于各帧图像的像素的灰度的频率分布判定图像的亮度,例如在判定为图像的亮度比阈值低(暗)的情况下,控制驱动部26以使调光装置4的遮光量增加。结果,能够减少例如图像形成系统5(液晶光阀)的漏光现象等,能够抑制对比度的降低。
然而,通常调光装置的遮光部件承受来自光源的光而升温。若遮光部件变得高温,则存在遮光部件、或者支承遮光部件的部件等周边部件由于热而变形、融化从而劣化的情况。结果,存在投影仪寿命短、维护的频度变高等情况。作为这种不良情况的对策,也能够在遮光部件成为阈值以上的高温的情况下减少利用调光装置遮光的遮光量,但在该情况下,存在无法抑制对比度的降低的情况。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由于能够抑制调光装置4的遮光部件25的升温,因此能够避免上述那样的不良情况。以下,对遮光部件25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5是示出遮光部件25的立体图,图6的(a)是示出第一活动部30的俯视图,图6的(b)是示出第二活动部31的俯视图,图7是示出遮光部件25的侧视图。另外,图2所示的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b形成为与活动件30a相同的结构,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b形成为与活动件31a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图5~图7中省略活动件30b与活动件31b的图示。
如图5~图7所示,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具有使来自光源的光源光L通过的透光部40、以及遮挡光源光L的遮光部41。图5的活动件30a包括设置有开口42的板状部件。透光部40包括开口42,遮光部41包括板状部件中的除开口42之外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42的内侧为空隙,但是也可以在开口42的内侧设置有透光性的部件。
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a是板状部件,并与活动件30a重叠。活动件31a具有与活动件30a对置的受光面43。通过开口42后的光源光L入射至活动件31a的受光面43的一部分,并被受光面43遮挡。在受光面43设置有翅片状的散热板44。散热板44从受光面43向活动件30a突出。散热板44例如由金属材料形成,并通过焊接、铆接、螺纹固定等各种接合方法中的任一种接合于受光面43。
散热板44例如配置于通过活动件30a后的开口42的光源光L入射不到的位置。换言之,从入射至活动件30a的光源光L的行进方向观察,散热板44配置于不与开口42重叠的位置。
如图7所示,来自光源2的光源光L的一部分入射至活动件30a的遮光部41,并被遮光部41遮挡。并且,光源光L的一部分通过活动件30a的开口42而入射至活动件31a,并被活动件31a遮挡。这样,由于活动件30a使光源光L中的与遮光量相应的光的一部分通过开口42,所以例如与利用活动件30a遮挡应该遮挡的光的全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因光源光L的入射而导致的升温。
并且,由于活动件31a遮挡光源光L中的与遮光量相应的光中的通过开口42后的光,所以例如与利用活动件31a遮挡应该遮挡的光的全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因光源光L的入射而导致的升温。并且,虽然活动件31a因光源光L的入射而升温,但是由于从散热板44放出该热,所以其升温被显著地抑制。
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投影仪1使第一活动部30与第二活动部31分担遮挡光源光L中的应该遮挡的光,并且用散热板44放出遮光部件25的热,因此能够抑制遮光部件25的升温。因此,因由光源光L产生的热而导致遮光部件25劣化的情况得到抑制,能够抑制投影仪的短寿命化。
另外,如图3所示,遮光部件25与驱动部26连接,存在驱动部26的一部分(例如从动齿轮32)为塑料制等而耐热性低的情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遮光部件25的升温被抑制,所以从遮光部件25向驱动部26传递的热量少,驱动部26的至少一部分因热而受到劣化等不良影响的情况得到抑制。这里,通过利用热传导率比遮光部件25(例如铝制)的热传导率低的材料(例如不锈钢)形成图3的支承部件35等,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从遮光部件25向驱动部26侧传递的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板44配置于通过第一活动部30的透光部40后的光源光L入射不到的位置。因此,因光源光L的直接入射而导致的散热板44的升温得到抑制。结果,受光面43与散热板44之间的温度梯度变大,能够从散热板44高效地放热。并且,也能够抑制因通过开口42后的光由散热板44反射而产生杂散光的情况。另外,散热板44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配置于通过第一活动部30的透光部40后的光源光所入射至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板44设置于第二活动部31的受光面43。因此,能够利用活动件30a与活动件31a的受光面43之间的空间作为散热板44的配置空间,能够使调光装置4小型化。
接下来,对变形例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变形例1的遮光部件25b的侧视图。在图8的遮光部件25b中,散热板44设置于与受光面43面向相反侧的面45。因此,通过第一活动部30的开口42后的光源光L不直接入射至散热板44。结果,因光源光L的入射而导致的散热板44的升温得到抑制,能够高效地放出遮光部件25b的热。另外,散热板44也可以设置于受光面43与面45双方。
图9是示出变形例2的遮光部件25c的图。图9的遮光部件25c是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与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a一体化而成的部件。该遮光部件25c例如是通过将板状部件折弯为C字状而形成的。与活动件30a和活动件31a为分体的结构相比,该遮光部件25c能够减少部件数量等。另外,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a可以是与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呈分体的部件,也可以能够与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相独立地移动。
图10是示出变形例3的遮光部件25d的图。图2以及图3所示的遮光部件25形成为通过平行移动而使遮光量变化的结构,但图10的遮光部件25d形成为通过旋转而使遮光量变化的结构。
在图10的遮光部件25d中,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以及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a绕旋转轴AX1旋转。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b以及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b绕旋转轴AX2旋转。旋转轴AX1以及旋转轴AX2例如配置在与光源光L的行进方向正交的面46内。活动件30a以及活动件31a越远离面46,该遮光部件25d的遮光量就越少。在应用这种遮光部件25d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投影仪1的短寿命化。
图11是示出变形例4的遮光部件25e的图。在遮光部件25e中,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与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a相比向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b突出。并且,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b与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b相比向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a突出。对于该遮光部件25e,在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与活动件30b相互接近的状态下,在从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与第二活动部31的活动件31b相互重叠。因此,遮光部件25e的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与活动件30b不接触,并且遮光部件25e能够遮挡几乎全部的光源光L。
图12是示出变形例5的遮光部件25f的俯视图,图13是示出遮光部件25f的侧视图。在本变形例中,散热板44设置于第一活动部30。第一活动部30通过切出折弯而形成散热板44,通过切出折弯而形成的开口42成为透光部40的至少一部分。
详细而言,遮光部件25f以板状部件为母材而形成。图12的开口42大体呈矩形状,其三边42a被从板状部件切开。如图13所示,沿着开口42的未被切开的一边42b将板状部件中的相当于开口42的内侧的部分折弯,从而形成散热板44。散热板44被向第二活动部31折弯,并折弯至通过开口42后的光源光L几乎入射不到的位置、即折弯至90°以上的角度。
对于本变形例的遮光部件25f,使第一活动部30与第二活动部31分担遮挡光源光L中的应该遮挡的光,并且利用散热板44放出遮光部件25f的热,因此能够抑制遮光部件25f的升温。并且,由于通过折弯而形成开口42与散热板44,所以与通过冲裁来成型开口42的情况相比废料变少,并且与通过接合来设置散热板44的情况相比能够节省散热板44的形成材料。
图14是示出变形例6的遮光部件25g的侧视图。该遮光部件25g的第一活动部30相对于光源光L的行进方向被折弯成凹入或者凸出的波纹状。图14的第一活动部30在从光源光L的行进方向的侧方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矩形波状。第一活动部30包括向光源光L的入射侧凸出的凸部50、以及向光源光L的入射侧凹入的凹部51。
在第一活动部30的凸部50与凹部51分别设置有构成透光部40的开口42。该开口42是通过在变形例5中说明了的切出折弯而形成的。在凸部50中,散热板44从光源光L的入射侧向射出侧折弯。另外,在凹部51中,散热板44从光源光L的射出侧向入射侧折弯。
本变形例的第二活动部31与第一活动部30相同,也相对于光源光L的行进方向折弯为凹入或者凸出的波纹状。第二活动部31包括向光源光L的入射侧凸出的凸部52、以及向光源光L的入射侧凹入的凹部53。这里,在与光源光L向遮光部件25g入射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第二活动部31的凸部52与第一活动部30的凸部50的位置大致相同,并且第二活动部31的凹部53与第一活动部30的凹部51的位置大致相同。即,通过设置于第一活动部30的凸部50的开口42后的光源光L入射至第二活动部31的凸部52,通过设置于第一活动部30的凹部51的开口42后的光源光L入射至第二活动部31的凹部53。
在本变形例的遮光部件25g中,由于第一活动部30被折弯为波纹板状,所以与平面状的情况相比表面积变大,能够高效地放出第一活动部30的热。对于第二活动部31也同样,由于被折弯为波纹板状,所以能够高效地放出第二活动部31的热。
并且,散热板44在光源光L的入射侧并在凸出的凸部50被向光源光L的射出侧折弯,并且散热板44在光源光L的入射侧并在凹入的凹部51被向光源光L的入射侧折弯。因此,散热板44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从光源光L的入射侧观察凹陷的部分(凹部51),或者被收纳于从光源光L的射出侧观察凹陷的部分(凸部50),从而能够在光源光L的行进方向上使第一活动部30小型(薄型)化。另外,散热板44也可以在凸部50或者凹部51被向光源光L的入射侧与射出侧中的任一侧折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中,散热板44可以设置于第一活动部30与第二活动部31中的一方,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活动部30与第二活动部31双方。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调光装置4的遮光部件25配置于均匀化光学系统10,但是也可以配置于孔径光阑的位置或者其附近。并且,调光装置4的遮光部件25在均匀化光学系统10中,配置于蝇眼透镜20与蝇眼透镜21之间的光路,但也可以配置于光源2与叠加透镜23之间的光路中的任一位置。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均匀化光学系统10形成为使由蝇眼透镜20分割的多个局部光束重叠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为利用棒状积分器而使照度均匀化的方式。在该情况下,设置有使棒状积分器的光射出侧的端面与照明区域(图像形成系统5)在光学上共轭的中继光学系统,调光装置4的遮光部件25可以设置于光源2与棒状积分器的光入射侧的端面之间的光路,也可以设置于中继光学系统的瞳面的位置或者其附近。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遮光部件55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遮光部件55以外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投影仪1相同,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5的遮光部件55包括:具有透光部40以及遮光部41的第一活动部30;以及遮挡通过透光部40后的光源光L的第二活动部31。第一活动部3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第二活动部31具有供通过透光部40后的光源光L入射的斜面56a。斜面56a相对于向遮光部件55入射的光源光L的行进方向既不垂直也不平行。在第二活动部31中,包括斜面56a在内的部分由相对于光源光L的反射率大于0%、小于100%的材料形成,并吸收光源光L的一部分。并且,通过透光部40后的光源光L的一部分由第二活动部31的斜面56a反射。
图15的第二活动部31具有供由斜面56a反射后的光源光L入射的斜面56b。斜面56b配置于在从向遮光部件55入射的光源光L的行进方向(图2的均匀光学系10的光轴10a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一活动部30的遮光部41重叠的位置。斜面56b与斜面56a的夹角大致为90°。因此,通过第一活动部30的透光部40后的光源光L的一部分由斜面56a以及斜面56b反射,由此,从向第二活动部31入射前开始,行进方向反转并且光路发生偏移,入射至第一活动部30的遮光部41。
然而,一般地,金属材料与树脂材料等相比耐热性高,因此,若遮光部件由金属材料形成,则耐热性高。另一方面,若遮光部件由金属材料形成,则光源光的一部分会被遮光部件反射而成为杂散光。这种杂散光例如会向光源折回而使光源升温,从而使光源劣化。并且,这种杂散光会向壳体等其他的部件入射而使该部件升温,从而使该部件劣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活动部31借助由斜面56a以及斜面56b进行的反射而将通过透光部40后的光源光L的一部分向第一活动部30的遮光部41引导。因此,通过透光部40后的光源光L的一部分成为杂散光的情况得到抑制,因杂散光而导致的光源、其他部件等的劣化得到抑制。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短寿命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第一活动部30和第二活动部31分担遮挡光源光L中的应该遮挡的光,因此能够抑制遮光部件55的升温,从而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短寿命化。并且,由于第二活动部31被折弯为波纹板状,所以与平板状的情况相比表面积变大,能够高效地放出第二活动部31的热。
接下来,对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6是示出变形例7的遮光部件55b的侧视图。在本变形例中,如参照图12~图14而进行说明了的那样,在第一活动部30通过切出折弯而设置有散热板44以及开口42。
在本变形例中,散热板44从开口42的位置被折弯至从大于90°、小于180°的范围中选择的角度。散热板44具有:供由第二活动部31的斜面56b反射后的光源光L入射的第一面57a;以及朝向第一面57a的相反侧的第二面57b。从第二活动部31的斜面56b入射至第一面57a的光源光L的一部分由第一面57a反射而行进方向折弯,并入射至相邻的散热板44的第二面57b。入射至相邻的散热板44的第二面57b后的光源光L的一部分由第二面57b反射而入射至第一活动部30的遮光部41。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遮光部件55b,每当光源光L在第二活动部31的斜面56a、斜面56b、散热板44的第一面57a、第二面57b等反射时,都吸收光源光L的一部分。因此,杂散光的产生得到抑制,能够抑制投影仪的短寿命化。
例如,光源光L的一部分会经由第二活动部31以及散热板44而入射至遮光部41,并通过在遮光部41的反射而折回,并返回至光源2(参照图2)。然而,与向遮光部件55b入射时的光源光L相比,这种返回光的光量减少了在遮光部件55b内反复进行反射后的量,因返回光而导致的光源2的升温被显著抑制。因此,光源2的劣化等被抑制,能够抑制投影仪的短寿命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活动部31形成为通过在斜面56a以及斜面56b进行的反射而将入射至第二活动部31的光源光L的一部分引导至第一活动部30的遮光部41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形成为仅通过在斜面56a进行的反射而引导至第一活动部30的遮光部41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基于斜面56a与遮光部41的相对位置、第一活动部30与第二活动部31之间的间隔来设定斜面56a的倾斜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板44是通过切出折弯而形成的,并与遮光部41无边界面地连续,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将与遮光部41不同的部件接合于包括遮光部41的部件的方式。并且,在遮光部件55b中,反射光源光L的面中的一个或者两个以上也可以为镜面。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光装置的遮光部件形成为:第一活动部的透光部的分布形成为与来自光源2的光的光强度相应的分布。在本实施方式中,遮光部件以外的部分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投影仪1相同,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7是示出光源光的光强度分布的一个例子的分布图,图1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遮光部件58的第一活动部30的图。图17的光强度分布与图2所示的蝇眼透镜20所形成的光源像的图案对应,并与蝇眼透镜21附近的光强度分布对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遮光部件58与图2相同配置于蝇眼透镜20与蝇眼透镜21之间的光路,并在与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正交的移动面上平行移动。因此,遮光部件58的移动面上的光强度分布呈现出与图17的光强度分布相同的倾向。
图17所示的光强度分布在蝇眼透镜20的各透镜元件所形成的光源像的位置具有光强度的峰值。图17的分布图的中心位置是与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对应的位置,例如在从光源2射出的光源光的光强度分布满足高斯分布的情况下等,一般地,越是离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近的位置,遮光部件58的移动面上的光强度就越强。例如,若设定以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为中心的圆环状的微小区域、并求出该微小区域的光强度的积分值即亮度,则存在随着从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到微小区域的距离(直径)增加而微小区域的亮度减少的倾向。
如图18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遮光部件58,在调光装置4(参照图2)的遮光量最大的状态下,随着从来自光源2的光源光L的光强度相对弱的区域趋向来自光源2的光源光L的光强度强的区域,透光部40的分布变密(第一活动部30的开口率变高)。另外,调光装置4的遮光量最大的状态对应于第一活动部30的活动件30a与活动件30b最接近的状态。
在图18的第一活动部30中,透光部40配置于以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为中心的同心圆(在图18中由点划线表示)的圆周上。如参照图17而说明了的那样,第一活动部30的移动面上的光强度存在随着远离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而变弱的倾向。与此对应,在图18所示的第一活动部30中,若着眼于沿着绕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的周方向的透光部40的间距,则离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近的圆周上的透光部40的间距、比离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远的圆周上的透光部40的间距小。
这里,透光部40在以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为中心的各圆周上隔开规定角度(图18中为30°)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沿着绕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的周方向的透光部40的间距由各圆的直径以及上述的规定角度决定。因此,由于越是远离均匀化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a的圆直径越大,因此透光部40的间距就越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源光的光强度相对强的区域中,由于第一活动部30的透光部40的分布相对密,因此能够减少第一活动部30的遮光量。因此,第一活动部30的局部的升温得到抑制,第一活动部30的劣化得到抑制,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短寿命化。
接下来,对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9是示出光源光的光强度分布的其他例子的分布图,图20是示出变形例8的遮光部件58b的第一活动部30的图。
图19的光强度分布例如是将两列两行的四个光源平面排列的情况下的光强度分布。在这种情况下,由多个光源的各个所导致的光强度分布与图17所示的光强度分布相同,由多个光源整体所导致的光强度分布成为由各光源所导致的光强度分布与光源的排列对应排列的分布。
图20的透光部40在与各光源的光强度分布对应的区域中按照随着从相对弱的区域趋向强的区域而变密的图案配置。并且,在第一活动部30的整体,透光部40按照与各光源相应的图案根据光源的排列而排列成两行两列的图案配置。在这种遮光部件58b中,第一活动部30的局部的升温得到抑制,第一活动部30的劣化得到抑制,因此也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短寿命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从来自光源的光强度相对弱的区域趋向来自光源的光强度强的区域,缩窄透光部40的间距,由此,透光部40的分布变密,但是也可以通过增大透光部40的开口直径而使透光部40的分布变密。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中说明了的要件能够适当地组合。并且,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中说明了的要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以上能够省略。
标号说明:
1:投影仪;2:光源;4:调光装置;5:图像形成系统;7:投射系统;25、25b~25g:遮光部件;30:第一活动部;31:第二活动部;40:透光部;41:遮光部;42:开口;44:散热板;55、55b:遮光部件;56a、56b:斜面;58、58b:遮光部件;K:光路。

Claims (6)

1.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备:
光源;
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利用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而形成图像;
投射系统,该投射系统投射所述图像形成系统所形成的图像;以及
调光装置,该调光装置包括遮光部件,并对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的光量进行调整,所述遮光部件在所述投射系统的射出端面与所述光源之间的光路的内外移动,
所述遮光部件包括:
第一活动部,该第一活动部具有透光部以及遮光部;以及
第二活动部,该第二活动部遮挡通过所述透光部后的光,
在所述第一活动部与所述第二活动部中的一方或者双方设置有散热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活动部,通过切出折弯而设置有所述散热板,
所述透光部包括通过所述切出折弯而形成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活动部具有供通过所述透光部后的光入射的斜面,
所述第一活动部的所述散热板将由所述第二活动部的所述斜面反射后的光向所述遮光部引导。
4.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备:
光源;
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利用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而形成图像;
投射系统,该投射系统投射所述图像形成系统所形成的图像;以及
调光装置,该调光装置包括遮光部件,并对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的光量进行调整,所述遮光部件在所述投射系统的射出端面与所述光源之间的光路的内外移动,
所述遮光部件包括:
第一活动部,该第一活动部具有透光部以及遮光部;以及
第二活动部,该第二活动部具有供通过所述透光部后的光入射的斜面,并且借助由所述斜面进行的反射而将通过所述透光部后的光的一部分向所述遮光部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活动部中,随着从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光强度相对弱的区域趋向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光强度强的区域,所述透光部的分布变密。
6.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备:
光源;
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利用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而形成图像;
投射系统,该投射系统投射所述图像形成系统所形成的图像;以及
调光装置,该调光装置包括遮光部件,并对从所述投射系统射出的光的光量进行调整,所述遮光部件在所述投射系统的射出端面与所述光源之间的光路的内外移动,
所述遮光部件包括:
第一活动部,该第一活动部具有透光部以及遮光部;以及
第二活动部,该第二活动部遮挡通过所述透光部后的光,
在所述第一活动部,随着从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光强度相对弱的区域趋向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光强度强的区域,所述透光部的分布变密。
CN201410186998.9A 2013-05-07 2014-05-05 投影仪 Pending CN1041443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7390 2013-05-07
JP2013097390A JP6286862B2 (ja) 2013-05-07 2013-05-07 プロジェクタ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44309A true CN104144309A (zh) 2014-11-12

Family

ID=51853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86998.9A Pending CN104144309A (zh) 2013-05-07 2014-05-05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54496B2 (zh)
JP (1) JP6286862B2 (zh)
CN (1) CN10414430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4907A (zh) * 2016-07-29 2018-02-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调光装置以及投影仪
CN108292085A (zh) * 2016-01-08 2018-07-17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投影仪装置
CN109478007A (zh) * 2016-07-07 2019-03-15 索尼公司 投影仪装置和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02614A (ja) * 2013-11-22 2015-06-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6093103B1 (ja) 2016-03-28 2017-03-08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
JP6776286B2 (ja) * 2018-02-14 2020-10-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画像投射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58133A1 (en) * 2005-09-09 2007-03-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or device
US20080043326A1 (en) * 2003-11-18 2008-02-21 Merlin Technology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Variable Optical Arrays and Variable Manufacturing Methods
CN101218464A (zh) * 2005-07-07 2008-07-0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液晶面板用照明装置
CN102411205A (zh) * 2011-08-29 2012-04-11 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 光源、合光装置及带该光源的投影装置
CN102681351A (zh) * 2011-03-08 2012-09-19 Asml荷兰有限公司 光刻设备和器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75509B2 (ja) * 2002-08-06 2008-04-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照明光学装置および照明光学装置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JP4254442B2 (ja) * 2002-10-11 2009-04-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US7008070B2 (en) * 2003-05-26 2006-03-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projector
JP4238640B2 (ja) * 2003-06-02 2009-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投射型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2006259505A (ja) * 2005-03-18 2006-09-28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7080796A (ja) * 2005-09-16 2007-03-29 Toshiba Corp 光源ランプ
JP2008122767A (ja) 2006-11-14 2008-05-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08176010A (ja) * 2007-01-18 2008-07-31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4958043B2 (ja) * 2007-02-27 2012-06-20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偏光照明装置及び投射表示装置
JP4670977B2 (ja) 2009-03-11 2011-04-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0243976A (ja) 2009-04-10 2010-10-28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43326A1 (en) * 2003-11-18 2008-02-21 Merlin Technology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Variable Optical Arrays and Variable Manufacturing Methods
CN101218464A (zh) * 2005-07-07 2008-07-0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液晶面板用照明装置
US20070058133A1 (en) * 2005-09-09 2007-03-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or device
CN102681351A (zh) * 2011-03-08 2012-09-19 Asml荷兰有限公司 光刻设备和器件制造方法
CN102411205A (zh) * 2011-08-29 2012-04-11 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 光源、合光装置及带该光源的投影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2085A (zh) * 2016-01-08 2018-07-17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投影仪装置
CN109478007A (zh) * 2016-07-07 2019-03-15 索尼公司 投影仪装置和控制方法
US11487193B2 (en) 2016-07-07 2022-11-01 Sony Corporation Projector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CN107664907A (zh) * 2016-07-29 2018-02-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调光装置以及投影仪
CN107664907B (zh) * 2016-07-29 2021-05-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调光装置以及投影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86862B2 (ja) 2018-03-07
JP2014219493A (ja) 2014-11-20
US20140333905A1 (en) 2014-11-13
US9354496B2 (en) 2016-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25955B2 (en)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apparatus with optical system having reduced color irregularity
CN104144309A (zh) 投影仪
CN102109142B (zh) 准直透镜单元、照明装置及投影机
WO2015012138A1 (ja) 走査型投影装置
JP4661954B2 (ja) 調光装置、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6372346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
US7126736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projector
WO2017183556A1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15133425A1 (ja) 走査型表示装置
WO2017169375A1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4182206A (ja) 偏光変換素子、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WO2014080869A1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09116311A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US10564532B2 (en) Optical unit and proj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JP6160116B2 (ja) 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0091846A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WO2017130924A1 (ja)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ー
JP4893780B2 (ja)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KR100813988B1 (ko) 조명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화상 투영 장치
JP2006292792A (ja) 光投射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KR0132824B1 (ko) 액정프로젝터
JP2014164175A (ja) 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221281397U (zh) 合像装置和投影仪
JP4487484B2 (ja)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JPS62299943A (ja) 透過形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