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95742B - 按摩机 - Google Patents

按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95742B
CN104095742B CN201410119340.6A CN201410119340A CN104095742B CN 104095742 B CN104095742 B CN 104095742B CN 201410119340 A CN201410119340 A CN 201410119340A CN 104095742 B CN104095742 B CN 1040957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ramework
treatment unit
sidepiece
body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1934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95742A (zh
Inventor
高谷昭广
西谷信行
森田芳年
高桥吉美
中村润二
寺田光治
仓田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95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57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957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57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背框架中与背面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对应的部分的变形的按摩机。按摩机具备:被底框架所支承的座部;靠背部,其设置于座部的后方,被背框架(50)所支承;背部施疗单元,其能够移动地设置于背框架(50)的中央部;侧框架(70),其分别设置于背框架50的两侧;以及侧部施疗单元,其设置于侧框架(70)。侧框架(70)安装于背框架50中除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50E)。

Description

按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对使用者的侧部进行按摩的侧部施疗单元和对背部进行按摩的背部施疗单元的按摩机。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具有对使用者的侧部进行按摩的侧部施疗单元和对使用者的背部进行按摩的背部施疗单元的椅子型的按摩机。
这种椅子型的按摩机具备座部、靠背部、设置于靠背部的中央部的背部施疗单元以及设置于靠背部的两侧的侧部施疗单元。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侧部施疗单元安装于背框架(backframe)的支承框架的中间部。另外,背部施疗单元被两个支承框架所支承,以相对于上述两个支承框架能够移动的方式进行安装。
侧部施疗单元在其驱动过程中被施加反作用力。即,在侧部施疗单元对使用者的侧部进行按摩时,对侧部施加的力的反作用力施加到侧部施疗单元。如果侧部施疗单元让该反作用力分散而没有承受下来,则不能对使用者提供有效的按摩,因此将侧部施疗单元坚固地固定于靠背部。这是因为,例如如果没有将侧部施疗单元坚固地固定于靠背部,则侧部施疗单元的朝向变化,从而无法从适合的方向对使用者提供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420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的情况下,由于将侧部施疗单元安装于背框架的支承框架的中间部,因此由于施加于侧部施疗单元的反作用力而支承框架扭曲地发生变形。在背框架中与背面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相对应的部分产生了这种变形的情况下,将妨碍背面施疗单元的移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背框架中与背面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相对应的部分的变形的按摩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按摩机具备:被底框架(baseframe)所支承的座部;靠背部,其设置于上述座部的后方,被上述背框架所支承;背部施疗单元,其能够移动地设置于上述背框架的中央部;以及侧部施疗单元,其设置于上述背框架的两侧的侧框架(sideframe),其中,上述侧框架安装于上述背框架中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施加于侧部施疗单元的力通过侧框架施加到背框架中除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即,力难以施加到背框架中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背框架中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的部分发生变形。
另外,在上述按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背框架具备:两个支承框架,该两个支承框架将上述背部施疗单元能够移动地支承;上框架,其将上述两个支承框架的上部连结,并且设置于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以及下框架,其将上述两个支承框架的下部连结,并且设置于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其中,上述侧框架安装于上述上框架的两侧或上述下框架的两侧。
另外,在上述按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背框架具备:两个支承框架,该两个支承框架将上述背部施疗单元能够移动地支承;上框架,其将上述两个支承框架的上部连结,并且设置于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下框架,其将上述两个支承框架的下部连结,并且设置于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以及支承构件,其沿着上述上框架或上述下框架安装,具有上述侧框架,其中,上述侧框架被设置为从上述支承构件的两侧延长的延长部。
另外,在上述按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背框架具备:两个支承框架,该两个支承框架将上述背部施疗单元能够移动地支承;上框架,其将上述两个支承框架的上部连结,并且设置于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以及下框架,其将上述两个支承框架的下部连结,并且设置于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其中,上述上框架或上述下框架具有从两端延长的延长部,上述延长部作为上述侧框架发挥功能以支承上述侧部施疗单元。
另外,在上述按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侧部施疗单元具有气囊,上述气囊配置在上述侧框架的内侧且配置成与上述侧框架相重叠。
另外,在上述按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侧部施疗单元具有气囊,上述气囊的最大膨胀部在上述侧框架的内侧且与上述侧框架相重叠。
另外,在上述按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侧部施疗单元具有气囊,在上述侧框架上设置有保持上述侧部施疗单元的侧板,上述气囊配置在上述侧板的内侧。
另外,在上述按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侧框架具有:主体框架;连接框架,其设置于该主体框架的末端部,用于将上述背框架与上述主体框架连接;以及加强构件,其用于加强上述主体框架与上述连接框架之间的连接。
依照本发明的优选例子的椅子型按摩机具备:设置于靠背部的背部施疗单元;分别设置于上述靠背部的两侧部的多个侧部施疗单元;与上述靠背部对应的背框架;以及支承上述多个侧部施疗单元的侧框架。上述背框架包括与将上述背部施疗单元能够移动地支承的轨道对应的移动范围框架部分以及在上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上除上述轨道以外的非移动范围框架部分。上述侧框架包括在上述非移动范围框架部分直接或间接地与上述背框架连结的悬臂梁(cantileverbeam),上述侧部施疗单元配置在与上述悬臂梁的自由端对应的位置处。根据该优选的例子,来自侧部施疗单元的反作用力从悬臂梁被传递至非移动范围框架部分,因此能够降低移动范围框架部分的变形。
在上述优选的例子中,上述背框架包括设置于上述靠背部的基端附近的基端水平连结杆以及设置于上述靠背部的前端附近的前端水平连结杆。上述悬臂梁直接或间接地与上述背框架的上述前端水平连结杆附近连结。根据该结构,能够降低背部施疗单元的可动范围的上端附近的背框架的变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一种能够抑制支承靠背部的背框架中与背面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对应的部分的变形的按摩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按摩机的立体图。
图2是按摩机的内部构造体的立体图。
图3是按摩机的侧部施疗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气囊的表面薄片的截面图。
图5是按摩机的侧部施疗单元的侧视图。
图6是从按摩机的内侧观察的侧板的侧视图。
图7是从按摩机的外侧观察的侧板的侧视图。
图8是按摩机的内部构造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9是按摩机的内部构造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是按摩机的框架构造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1是从与图10不同的角度观察时的按摩机的框架构造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沿着图12的B-B线的截面图。
图14是沿着图12的C-C线的截面图。
图15是依照第一变形例的侧框架的立体图。
图16是依照第二变形例的侧框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摩机1。
按摩机1具备座部2、靠背部3、背部施疗装置10以及侧部施疗装置20,也能够如图示的例子那样还具备扶手4和腿施疗装置5。
关于在以后的说明中提及的方向,请参照图1中的箭头。
座部2具有收容各种装置的收容部。靠背部3设置于座部2的后方。靠背部3能够具备覆盖聚氨酯等缓冲材料的布料或皮的罩。
背部施疗装置10对使用者的腰、背部、肩以及颈进行按摩。背部施疗装置10具备对使用者的背部进行施疗的背部施疗单元11和使背部施疗单元11移动的驱动装置13。
背部施疗单元11设置于靠背部3的中央部,沿着靠背部3上下移动。背部施疗单元11例如可以具有对使用者的肩、背部进行按摩的按摩球12。
驱动装置13例如由电动机、控制电动机的电动机控制装置以及通过电动机的旋转动力使背部施疗单元11移动的移动机构构成。这些驱动装置13被收容在座部2和靠背部3中。
侧部施疗装置20对使用者的侧部、例如肩、臂等进行按摩。侧部施疗装置20具备:具有气囊22的侧部施疗单元21;保持侧部施疗单元21的侧板80(参照图2);以及空气供给和排出装置23。侧部施疗单元21设置于靠背部3的两侧。
气囊22通过空气的供给而膨胀,通过空气的排出而收缩。空气供给和排出装置23在被控制的定时向气囊22供给空气,在被控制的定时排出气囊22的空气。例如,空气供给和排出装置23被收容在座部2内。
参照图2说明按摩机1的框架构造体30和内部构造体130。图2所示的内部构造体130包括框架构造体30以及安装于框架构造体30的背板60、侧板80及气囊22。
框架构造体30具备与座部2对应的底框架40、与靠背部3对应的背框架50以及侧框架70。
例如底框架40能够具备配置在前方的两个前方框架41、配置在后方的两个后方框架42、将它们相互连结的第一连结框架43以及将第一连结框架43之间相互连结的第二连结框架44。底框架40能够还具备将第二连结框架44相互连结的加强框架45。后方框架42能够具备将背框架50能够旋转地支承的旋转支承部46。
参照图3和图4说明气囊22。
气囊22具有空气室或气囊主体24以及用于支承气囊主体24的多个气囊支承部25。多个气囊支承部25从气囊主体24向相同的方向突出。
气囊主体24具有表面薄片24a和背面薄片24b(参照图7)。在气囊22安装于侧板80时,表面薄片24a配置在使用者侧,背面薄片24b配置在侧板80侧。
参照图4说明表面薄片24a的截面构造。表面薄片24a具有多个折叠部26。各折叠部26在截面视图中可以具有V字形状、U字形状、Ω字形状或者与它们类似的形状。在气囊22膨胀时,当被施加沿着表面薄片24a的拉伸力时,各折叠部26的折叠角度θx变大,表面薄片24a从初始的尺寸开始扩大。当沿着表面薄片24a的拉伸力被减轻时,各折叠部26被折叠为初始的形状,从而表面薄片24a收缩为初始的尺寸。这样,气囊22通过空气的供给而膨胀,通过空气的排出而收缩。
多个折叠部26被配置成环状。在图3中示出了与多个折叠部26的谷或脊对应的多个环27。关于形成于表面薄片24a的多个环27,小的环配置在比其大的环的内侧,使得环状的折叠部26中气囊22的中心部的膨胀程度最大。即,在向气囊22供给空气时,作为最小的环27的内侧部分的最大膨胀部P距背面薄片24b最远。
背面薄片24b(参照图7)具有与表面薄片24a相同的折叠构造。即,在背面薄片24b中,当被施加沿着背面薄片24b的拉伸力时,折叠部26扩展,背面薄片24b扩大。当沿着背面薄片24b的拉伸力被减轻时,折叠部26被折叠,背面薄片24b收缩为初始的尺寸。
说明气囊22的配置。如图2、3、5、8所示,气囊22配置在侧板80的内侧且在侧框架70的内侧。
如图5所示,气囊22的最大膨胀部P被配置成与侧框架70的顶端部71a(后述的主体框架71的顶端部71a)相重叠。
气囊支承部25配置在侧板80的后方(即,靠背部3侧)。在通过供给空气而气囊22膨胀时,气囊支承部25成为支点而气囊22朝向内侧且朝向靠背部3倾斜。根据这种结构,气囊22能够将就坐于按摩机1的使用者的上身压向靠背部3侧。
参照图6和图7说明侧板80。
侧板80是利用塑料树脂成形而成的。侧板80具有用于保持侧框架70的第一保持部81、用于保持气囊22的第二保持部82以及用于配置用于向气囊22供给空气和从气囊22排出空气的管的管配置部83。
第一保持部81具有细长的贯通孔81a和细长的嵌合部81b。贯通孔81a形成在侧板80的上部。嵌合部81b形成在侧板80的下部。而且,将贯通孔81a和嵌合部81b配置成贯通孔81a的长度方向的轴线与嵌合部81b的长度方向的轴线相一致。贯通孔81a和嵌合部81b构成收容侧框架70的收容室81r。
在侧框架70被嵌入在收容室81r时,侧框架70的末端部71b(即,主体框架71的末端部71b)暴露于侧板80的内侧(参照图5)。另外,侧框架70的顶端部71a(即,主体框架71的顶端部71a)配置在侧板80的外侧(参照图5)。
参照图8~图14说明背构造体30B。背构造体30B包括背框架50和背板60。
如图8所示,背构造体30B被划分为上部30U、下部30W以及上部30U与下部30W之间的弯曲部30V。
上部30U(也称为与使用者的头部对应的部分)被设置成相对于下部30W倾斜且朝向前方。弯曲部30V在侧面视图中描绘出缓和的圆弧。
背板60是利用塑料树脂成形而成的。背板60支承使用者,将使用者的重量传递到背框架50。在背板60的中央部(距两侧的距离相等的部分)沿着背构造体30B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带状的孔61。该孔61与背部施疗单元11进行移动的部分相对应地设置。另外,在背板60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62。
图9表示从图8的背构造体30B拆下背板60后的构造体。
背框架50与背构造体30B相对应地弯曲。背框架50具备上框架51、下框架52以及两个支承框架53、54。将两个支承框架53、54中的从背面观察按摩机1时配置在右侧的框架称为右支承框架53,将配置在左侧的框架称为左支承框架54。
上框架51和下框架52由截面视图中矩形的金属管形成。下框架52有时被称为基端水平连结杆52,上框架51有时被称为前端水平连结杆51。
右支承框架53和左支承框架54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加工来形成的。右支承框架53和左支承框架54与背构造体30B的形状相对应地弯曲。在右支承框架53和左支承框架54上安装有对背部施疗单元11进行引导的轨道55。右支承框架53的轨道55和左支承框架54的轨道55设置于彼此相向的位置。
背框架50被划分为与背部施疗单元11进行移动的移动范围对应的部分50D、处于与移动范围对应的部分50D的上方的第一非移动范围的部分50E以及处于与移动范围对应的部分50D的下方的第二非移动范围的部分50F。与移动范围对应的部分50D对应于轨道55的铺设范围中设置有用于对背部施疗单元11进行引导的齿轮55a的部分。
另外,在右支承框架53和左支承框架54的下部安装有旋转支承部56。旋转支承部56以能够相对于底框架40的旋转支承部46旋转的方式安装。
参照图10和图11说明背框架50与侧框架70的配置关系。
如图10所示,在右支承框架53和左支承框架54的上部通过焊接而安装有侧框架70。右侧的侧框架70的延长方向相对于右支承框架53的上部的延长方向倾斜。右侧的侧框架70与右支承框架53之间的角度θa被设定为小于90度。左侧的侧框架70具有与右侧的侧框架70的连接构造相同的构造。
参照图12~图14说明侧框架70。此外,图12~图14示出了左侧的侧框架70。
侧框架70具备主体框架71、设置于主体框架71的末端部71b的连接框架72以及加强构件75。主体框架71由金属管形成。主体框架71有时被称为悬臂梁,主体框架71的顶端部71a有时被称为悬臂梁的自由端。
连接框架72是通过金属板的弯曲加工来形成的。连接框架72具有切除中空的角柱的一部分后的构造。这样的连接框架72被划分为基部73和连接部74。
连接部74是进行了切除的部分中的剩余部分,是从基部73突出的部分。连接部74在截面视图中呈L字。该连接部74通过焊接而与上框架51相连接。
基部73在截面视图中呈中空的矩形。基部73的外端部73a是连接主体框架71的部分,基部73的中间端部73b是连接左支承框架54的部分。外端部73a与主体框架71相连接。中间端部73b与左支承框架54的上部、即左支承框架54与上框架51的连接部分相连接。
接着,说明基部73与上框架51的配置关系。如图14所示,将基部73相对于上框架51配置成上框架51的截面(包含中空部分的面)与基部73的截面(包含中空部分的面)相重叠的部分S为平行四边形。
此外,在基部73的横向宽度d小的情况下,将基部73相对于上框架51配置成上框架51的截面与基部73的截面相重叠的部分S为六角形(相向的两条边平行的六角形)。即,将基部73配置成上框架51的截面(包含中空部分的面)与基部73的截面(包含中空部分的面)相重叠的部分S的面积为最大面积或接近最大面积的大小。
加强构件75加强主体框架71与连接框架72之间的连接。加强构件75是棒状的构件,一端焊接在主体框架71上,另一端焊接在基部73上。
接着,说明侧框架70的作用。
当侧部施疗装置20进行动作时,气囊22反复进行膨胀和收缩。当两个气囊22膨胀时,使用者被气囊22从左右按压。而且,该按压力随着气囊22扩大而变大。另一方面,相对于按压力的反作用力施加到用于保持气囊22的侧板80和侧框架70上。该反作用力随着按压力变大而变大。施加于侧板80的力被传递到侧框架70,因此相对于按压力的反作用力的大部分施加到侧框架70。
侧框架70通过连接框架72与上框架51相连接。另外,连接框架72的基部73与支承框架53、54中配置有上框架51的部分抵接。
因此,施加于侧框架70的反作用力施加到上框架51。即,反作用力难以施加到支承框架53、54。因而,能够抑制支承框架53、54发生变形。
此外,这种作用在侧框架70与下框架52连接的情况下也相同。另外,在侧框架70设置于上框架51或下框架52附近的情况下也相同。
以往,侧框架70与支承框架53、54的中间部(与背部施疗单元11进行移动的移动范围对应的部分50D)相连接,因此产生了支承框架53、54的变形、尤其是扭曲变形。这种变形使安装于支承框架53、54的轨道55发生扭曲。该扭曲是妨碍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的原因。例如,随着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而产生异响。作为用于抑制支承框架53、54的变形的方法,考虑通过刚性构件来对支承框架53、54进行加强等的结构。但是,这样的对策会使支承框架53、54的质量增大,导致按摩机1的质量增大。
上述侧框架70的安装构造是使得随着气囊22的膨胀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不易施加到支承框架53、54的构造。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具有不对支承框架53、54进行加强就能够抑制支承框架53、54的变形的效果。另外,根据该构造,能够将按摩机1形成为轻量且产生异响少的按摩机。
上述按摩机1起到下面的效果。
(1)在按摩机1中,如图9所示,侧框架70安装于背框架50中除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50E、50F。
根据该结构,施加于侧部施疗单元21的气囊22的力通过侧框架70施加到除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50E、50F。即,力难以施加到背框架50中与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范围对应的部分50D。因此,能够抑制背框架50中与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范围对应的部分50D的变形。
还起到下面的效果。
在以往构造的情况下,在背框架50中与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范围对应的部分50D安装了侧部施疗单元21。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由于侧部施疗单元21所受到的反作用力而支承框架53、54发生扭曲,有可能阻碍背部施疗单元11的平滑的移动。作为其对策,例如考虑通过刚性构件来对支承框架53、54进行加强这样的方法,但是在这种对策的情况下,导致使按摩机1整体的质量增大的结果。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摩机1中,将侧框架70安装于背框架50中除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50E、50F。由此,施加到侧部施疗单元21的力施加到除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50E、50F,由此抑制该部分的支承框架53、54的变形。通过这样,不对背部施疗单元11的支承框架53、54进行加强就能够使背部施疗单元11平滑地移动。
(2)背框架50具备两个支承框架53、54、上框架51以及下框架52。上框架51将两个支承框架53、54的上部连结且设置于除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50E、50F。下框架52将两个支承框架53、54的下部连结且设置于除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50E、50F。侧框架70安装于上框架51的两侧。此外,也能够将侧框架70安装于下框架52的两侧。
根据该结构,施加于侧部施疗单元21的气囊22的力通过侧框架70施加到上框架51或下框架52。即,能够抑制施加于侧部施疗单元21的气囊22的力施加到背框架50的支承框架53、54。由此,能够抑制背框架50中与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范围对应的部分50D的变形。
(3)侧部施疗单元21的气囊22配置在侧框架70的内侧且配置成与该侧框架70相重叠。
在施加于气囊22的反作用力未充分施加到侧框架70上时,由于该反作用力而使气囊22的位置偏离、或使气囊22转动。其结果,有可能无法对使用者施加足够的力。与此相对,在上述结构中,将气囊22配置在侧框架70的内侧且配置成与侧框架70相重叠,因此能够将施加于气囊22的反作用力充分地传递至侧框架70。由此,能够抑制无法对使用者施加足够的力的现象的发生。
(4)气囊22被配置成其最大膨胀部P在侧框架70的内侧且与侧框架70相重叠。
最大的反作用力施加到气囊22的最大膨胀部P。因此,通过最大膨胀部P与侧框架70相重叠,反作用力有效地施加到侧框架70。因而,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针对使用者的施疗效果。更优选的是,如图示的例子那样,气囊22的最大膨胀部P与主体框架71的顶端部71a相重叠。
(5)在侧框架70上设置有用于保持侧部施疗单元21的侧板80。气囊22配置在侧板80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施加于气囊22的反作用力被传递至侧板80。侧板80不让施加于气囊22的力分散而承受下来并传递至侧框架70。因此,能够抑制施加于气囊22的反作用力的分散,因此能够提高针对使用者的施疗效果。
(6)侧框架70具有主体框架71、用于将背框架50与主体框架71连接的连接框架72以及加强主体框架71与连接框架72之间的连接的加强构件75。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通过加强构件75来加强主体框架71与连接框架72之间的连接。如果过大的力施加到主体框架71与连接框架72之间的连接部分则该连接部分的强度有可能下降,但是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主体框架71与连接框架72之间的连接强度的下降。
(7)连接框架72的基部73与上框架51的配置关系构成为如下。如图14所示,将基部73相对于上框架51配置成上框架51的截面(包含中空部分的面)与基部73的截面(包含中空部分的面)相重叠的部分S为平行四边形。即,将基部73配置成上框架51的截面(包含中空部分的面)与基部73的截面(包含中空部分的面)相重叠的部分S的面积为最大或接近最大的大小。
根据这种结构,施加于侧框架70的力通过基部73被直接施加到上框架51上,因此能够抑制该力分散传递至支承框架53、54。由此,能够抑制支承框架53、54的变形。
例如也能够对实施方式进行如下变更。能够将几个变形例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那样将侧框架70分别连接在背框架50的上框架51的两侧,但是也能够代替这种侧框架70的安装构造而采用下面的安装构造。
参照图15说明侧框架70的安装构造的例子
在该例子中,通过支承构件170来支承侧板80。支承构件170由一条金属管构成。支承构件170被划分为中间部171和从其两侧延伸的延长部172。中间部171是与上框架51连接的部分。延长部172对应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框架70。
根据该结构,施加于侧部施疗单元21的气囊22的力通过延长部172施加到中间部171和上框架51。即,能够抑制施加于气囊22的力施加到背框架50的支承框架53、54。由此,能够抑制背框架50中与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范围对应的部分50D的变形。此外,也可以对下框架52设置这样的支承构件170。
·另外,作为侧框架70的构造,能够采用下面的构造。
即,在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侧框架70安装于上框架51的构造,但是也可以代替这种结构而构成为上框架51自身具备支承侧部施疗单元21的功能。
参照图16说明变形例所涉及的上框架151。
上框架151具有从两端分别延长的延长部152,延长部152作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框架70而发挥功能以支承侧部施疗单元21。延长部152相对于上框架151的中间部153以大致直角弯曲。
根据该结构,施加于侧部施疗单元21的力施加到上框架151。即,能够抑制施加于侧部施疗单元21的力施加到背框架50的支承框架53、54。由此,能够抑制背框架50中与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范围对应的部分50D的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背部施疗单元11被构成为通过按摩球12对背部进行按摩,但是背部施疗单元11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背部施疗单元11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气囊22对背部进行按摩。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金属管和金属板构成了侧框架70,但是也可以仅由金属管或仅由金属板形成侧框架70。在这种情况下,该侧框架70也具有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框架70相同的作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两个气囊22连动时的侧框架70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两个气囊22不连动而独立地进行动作的情况下也相同。即,无论气囊22的动作方式如何都能够发挥侧框架70安装于背框架50中除背部施疗单元11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50E、50F这样的结构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具备腿施疗装置5的按摩机1为例说明了侧框架70的安装构造,但是该技术也能够应用于不具备腿施疗装置5的按摩机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支承具有气囊22的侧部施疗装置20的侧框架70的安装构造,但是这是一个例子,本技术能够应用于具有侧部施疗装置20的所有按摩机1。例如,具备按摩球单元来作为侧部施疗装置20的按摩机1中也能够应用本技术。
本发明的主题可能存在于比所公开的特定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少的特征。因此,权利要求书能够插入到详细的说明中,各项权利要求能够形成单独的实施方式来对自己进行主张。本发明应该参照权利要求书来与添附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的均等物的整个范围一起进行确定。

Claims (9)

1.一种按摩机,其具备:
被底框架所支承的座部;
靠背部,其设置于上述座部的后方,被背框架所支承;
背部施疗单元,其能够移动地设置于上述背框架的中央部;以及
侧部施疗单元,其设置于侧框架,该侧框架设置于上述背框架的两侧,
其中,上述侧框架安装于上述背框架中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
上述背框架具备:
两个支承框架,该两个支承框架将上述背部施疗单元能够移动地支承;
上框架,其将上述两个支承框架的上部连结,并且设置于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以及
下框架,其将上述两个支承框架的下部连结,并且设置于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以及
上述侧框架安装于上述上框架的两侧或上述下框架的两侧。
2.一种按摩机,其具备:
被底框架所支承的座部;
靠背部,其设置于上述座部的后方,被背框架所支承;
背部施疗单元,其能够移动地设置于上述背框架的中央部;以及
侧部施疗单元,其设置于侧框架,该侧框架设置于上述背框架的两侧,
其中,上述侧框架安装于上述背框架中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上述背框架具备:
两个支承框架,该两个支承框架将上述背部施疗单元能够移动地支承;
上框架,其将上述两个支承框架的上部连结,并且设置于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
下框架,其将上述两个支承框架的下部连结,并且设置于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以及
支承构件,其沿着上述上框架或上述下框架安装,具有上述侧框架,以及
从上述支承构件的两侧分别延长的多个延长部作为上述侧框架发挥功能。
3.一种按摩机,其具备:
被底框架所支承的座部;
靠背部,其设置于上述座部的后方,被背框架所支承;
背部施疗单元,其能够移动地设置于上述背框架的中央部;以及
侧部施疗单元,其设置于侧框架,该侧框架设置于上述背框架的两侧,
其中,上述侧框架安装于上述背框架中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
上述背框架具备:
两个支承框架,该两个支承框架将上述背部施疗单元能够移动地支承;
上框架,其将上述两个支承框架的上部连结,并且设置于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以及
下框架,其将上述两个支承框架的下部连结,并且设置于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以及
从上述上框架或上述下框架的两端分别延长的多个延长部作为上述侧框架发挥功能以支承上述侧部施疗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部施疗单元具有气囊,
上述气囊配置在上述侧框架的内侧且配置成与上述侧框架相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部施疗单元具有气囊,
上述气囊的最大膨胀部在上述侧框架的内侧且与上述侧框架相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部施疗单元具有气囊,
在上述侧框架上设置有保持上述侧部施疗单元的侧板,
上述气囊配置在上述侧板的内侧。
7.一种按摩机,其具备:
被底框架所支承的座部;
靠背部,其设置于上述座部的后方,被背框架所支承;
背部施疗单元,其能够移动地设置于上述背框架的中央部;以及
侧部施疗单元,其设置于侧框架,该侧框架设置于上述背框架的两侧,
其中,上述侧框架安装于上述背框架中除上述背部施疗单元的移动范围以外的部分,以及
上述侧框架具有:
主体框架;
连接框架,其设置于该主体框架的末端部,用于将上述背框架与上述主体框架连接;以及
加强构件,其用于加强上述主体框架与上述连接框架之间的连接。
8.一种椅子型按摩机,包括:
设置于靠背部的背部施疗单元;
分别设置于上述靠背部的两侧部的多个侧部施疗单元;
与上述靠背部对应的背框架;以及
支承上述多个侧部施疗单元的侧框架,
其中,上述背框架包括与将上述背部施疗单元能够移动地支承的轨道对应的移动范围框架部分以及在上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上除上述轨道以外的非移动范围框架部分,
上述侧框架包括在上述非移动范围框架部分直接或间接地与上述背框架连结的悬臂梁(71),
上述侧部施疗单元配置在与上述悬臂梁的自由端对应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椅子型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背框架包括设置于上述靠背部的基端附近的基端水平连结杆以及设置于上述靠背部的前端附近的前端水平连结杆,
上述悬臂梁直接或间接地与上述背框架的上述前端水平连结杆附近连结。
CN201410119340.6A 2013-04-04 2014-03-27 按摩机 Active CN1040957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8812A JP6083670B2 (ja) 2013-04-04 2013-04-04 マッサージ機
JP2013-078812 2013-04-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5742A CN104095742A (zh) 2014-10-15
CN104095742B true CN104095742B (zh) 2016-06-08

Family

ID=51664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9340.6A Active CN104095742B (zh) 2013-04-04 2014-03-27 按摩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83670B2 (zh)
CN (1) CN1040957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0745B2 (ja) * 2014-07-11 2017-10-25 大東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6571973B2 (ja) * 2015-04-24 2019-09-04 株式会社フジ医療器 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および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の製造方法
KR102022793B1 (ko) * 2018-03-15 2019-11-04 주식회사 바디프랜드 마사지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29677A1 (ja) * 2008-09-13 2010-03-18 ファミリー株式会社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CN201939673U (zh) * 2010-12-23 2011-08-24 徐诤 一种能依人体曲线行走至臀部的智能按摩椅
CN102573749A (zh) * 2009-09-25 2012-07-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按摩机
CN202802109U (zh) * 2012-08-28 2013-03-20 杭州松研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臀背按摩垫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63673B2 (ja) * 2003-12-26 2010-10-13 株式会社フジ医療器 マッサージ機
JP5133666B2 (ja) * 2007-12-04 2013-01-30 ファミリー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
JP5243168B2 (ja) * 2008-09-30 2013-07-24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29677A1 (ja) * 2008-09-13 2010-03-18 ファミリー株式会社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CN102573749A (zh) * 2009-09-25 2012-07-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按摩机
CN201939673U (zh) * 2010-12-23 2011-08-24 徐诤 一种能依人体曲线行走至臀部的智能按摩椅
CN202802109U (zh) * 2012-08-28 2013-03-20 杭州松研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臀背按摩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00445A (ja) 2014-10-27
JP6083670B2 (ja) 2017-02-22
CN104095742A (zh) 2014-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95742B (zh) 按摩机
JP5892138B2 (ja) ショルダサポートアジャスタ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020023322A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20070057551A1 (en) Vehicle seat comprising lateral cheeks
CN104870253B (zh) 座椅装置
JP2008143363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4879824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WO2016182074A1 (ja) 前傾姿勢サポート装置
CN105517841B (zh) 座椅靠背框架
JP5247297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CN206115030U (zh) 一种虚拟现实头盔
JP5945215B2 (ja) 折畳みベッド
JP201304874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101359212B1 (ko) 마사지기
CN105232298A (zh) 座椅式按摩器
JP464252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7093505A (ja) 引張バネ及び人体サポート装置
JP2006198070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3847538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2014057722A (ja) シェイプアップ用の椅子
JP518709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103674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6379823B (zh) 起重机及其伸缩油缸用支撑装置
JP2018121887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2012105780A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