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81075A - 弹性的力传递件以及联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弹性的力传递件以及联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81075A
CN104081075A CN201280068479.1A CN201280068479A CN104081075A CN 104081075 A CN104081075 A CN 104081075A CN 201280068479 A CN201280068479 A CN 201280068479A CN 104081075 A CN104081075 A CN 104081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part
assembly
band
hol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84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81075B (zh
Inventor
克劳斯·克莱恩道尔费尔
马克·布兰德尔
约翰·勒夫
约瑟夫·斯杜本劳赫
阿尔明·德雷克斯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GF Sue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GF Sue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GF Sue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GF Sue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4081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81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810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810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6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pushing or pulling links attached to both parts
    • F16D3/6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pushing or pulling links attached to both parts the links or their attachments being elast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78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shaped as an elastic disc or flat ring, arrang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coupling parts, different sets of spots of the disc or ring being attached to each coupling part, e.g. Hardy coupl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Springs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Flexible Shaf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是用于传递转矩的弹性的力传递装置(10),其中,力传递件(10)设有:至少两个用于与力传递部件相连接的容纳开口衬套(14、16)、弹性体主体(12)以及至少一个埋入弹性体主体(12)中的包绕组件(26),其中,所述包绕组件具有至少两个相对置的束带(42、44),并且力传递件(10)具有至少一个压力吸收机构(28、30、36、38)。根据本发明,在此设置为:至少一个压力吸收机构(28、30、36、38)布置在包绕组件(26)的相对置的束带(42、44)之间的区域中,在所述区域中,包绕组件(26)的相对置的束带(42、44)彼此间具有最大的间距(A),其中,至少一个压力吸收机构(28、30、36、38)以如下方式构造:力传递件(10)的刚度在牵拉负荷下与过程相关地提高。

Description

弹性的力传递件以及联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性的力传递件,其特别是用来传递转矩。
背景技术
此类力传递件由现有技术已知,并且例如在文献AT 101387中有所公开。
该文献公开了具有推压体的联接件。该推压体具有椭圆形的形状和半圆形的凹部,卷筒状的套管装入半圆形的凹部中。推压体和套管被牵拉机构的多个卷绕部包绕。接下来,所介绍的结构被以橡胶溶液包覆和硫化。
由现有技术已知的联接件的、相对高的、与联接件的负荷无关的刚度对于力传递以及振动缓冲表现而言被证实是不利的。
发明内容
与此相对照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头所描绘类型的、弹性的力传递件,其在长寿命的同时还实现了与负荷相关地调整出所希望的刚度。
该目的通过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弹性的力传递件以及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7的特征的弹性的力传递装置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力传递件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分别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出。
根据本发明的弹性的力传递件包括至少两个用于与至少两个力传递部件相连接的衬套以及至少一个埋入弹性体物料中的包绕组件,包绕组件在至少两个衬套之间的区域中具有至少两个相对置的、能弹性变形的束带。至少一个包绕组件的至少两个相对置的束带在至少两个衬套之间的区域中分别构造有至少一个预先确定的变形部。在牵拉负荷下,至少两个相对置的束带的至少一个预先确定的变形部能够以如下方式弹性变形:力传递装置的刚度在牵拉负荷下与过程相关地提高。
当对根据本发明的力传递件加载牵拉负荷时,衬套彼此远离地运动,由此,至少一个包绕组件或至少一个包绕组件的束带伸直并且预先确定的变形部发生弹性变形。束带基于牵拉负荷而进行的伸直产生了横向于力传递件的纵轴线起作用的推压力。包绕组件的束带能够通过预先确定的变形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所述推压力,由此,力传递件的刚度在牵拉负荷下与过程相关地提高。
对于“能够弹性变形”这一表述(其与至少一个包绕组件的相对置的束带相关地应用)能够理解为:嵌入橡胶物料中的相对置的束带以如下时长发生弹性变形:直至相对置的束带由于作用于其的横向力而占据基本上伸直的状态为止。横向力在至少一个包绕组件的束带伸直的状态下趋近于零,由此,实现了力传递件的柔和地通过零点的刚度特征曲线,也就是说力传递装置的刚度与过程相关地提高。
换言之,至少一个包绕组件的束带越趋近于其伸直的状态,也就是包绕组件的束带的预先确定的变形越小,则力传递件的刚度与过程相关地升高。在至少一个包绕组件的束带伸直的状态中,力传递件的刚度是最大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至少一个包绕组件的至少两个相对置的束带分别具有一个如下的预先确定的变形部:包绕组件的相对置的束带之间的间距分别自衬套中的一个出发发生改变,直至在一区域中调整出包绕组件的束带之间预先确定的间距。在该实施方式中,刚度以如下时长增高:直至至少一个包绕组件的相对置的束带在其伸直的状态中彼此间具有基本上恒定的间距,也就是彼此平行为止。换言之,所出现的横向力在包绕组件的束带基本上平行延伸的情况下趋近于零。
根据本发明,在预先确定的间距的区域中存在包绕组件的相对置的束带之间的最大间距。
可替选地可以设置为:在预先确定的间距的区域中存在包绕组件的相对置的束带之间的最小间距。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预先确定的变形部的区域中(其中,包绕组件的相对置的束带彼此间具有最大的间距),布置有至少一个压力吸收机构,其中,至少一个压力吸收机构以如下方式构造:力传递件的刚度在牵拉负荷下与过程相关地提高。
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压力吸收机构,以便附加于束带地以自身来吸收作用于包绕组件束带上的横向力或者说推压力,也就是说束带将作用于其的压力或者说横向力至少部分地传递给压力吸收机构。
在对力传递件加载牵拉负荷的情况下,压力吸收机构以如下方式吸收由至少一个包绕组件的束带所施加的推压力:力传递件的刚度或至少一个包绕组件的束带的刚度继续与过程相关地提高。通过将压力吸收机构布置在至少一个包绕组件的束带之间,压力吸收机构能够吸收所产生的横向力或者说推压力并且由此继续提高力传递件的刚度。力传递件的刚度在承受负荷的情况下首先仅由至少一个包绕组件及包围该包绕组件的弹性体主体来确定。当牵拉负荷升高时,所产生的推压力被压力吸收机构吸收,由此,获得了与过程相关地升高的刚度。换言之,力传递件首先具有很小的刚度,其中,刚度在负荷升高时与过程相关地提高。恰在突然对力传递件施加的转矩骤升时,例如当机器起动时,包绕组件被强烈地拉伸。对于包绕组件突然出现的拉伸或负荷加载能够借助压力吸收机构来相抵或者说起反作用,这是因为压力吸收机构对由于包绕组件的拉伸而出现的横向力或摊压力加以吸收。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设置为:至少一个压力吸收机构具有至少一个推压元件,其至少分部段地横向于力传递件的纵轴线地在至少一个凹部中延伸。推压元件在束带以预先确定的程度相互接近之后吸收由束带产生的推压力。由此,根据本发明的力传递件的刚度在所提到的预先确定的程度的接近后继续提高。
至少一个压力吸收机构优选包括至少一个处于弹性体主体中的开口,该开口布置在至少一个推压元件与包绕组件的至少一个束带之间。通过压力吸收机构的开口能够使力传递件的弹性体主体在开口的区域中为了与过程相关地提高刚度而变形,之后对至少一个推压元件加载负荷。在压力吸收机构的开口中能够设置有衬套。优选的是,衬套由合成材料制成。
包绕组件的构型也有助于调整出与过程相关地升高的刚度。根据本发明设置为:两个相对置的束带在两个衬套之间的区域中在至少一个部位上相互间具有大于衬套直径的间距。换言之,这意味着:至少一个包绕组件包围力传递件的两个衬套并且至少一个包绕组件的两个束带之间的间距自一个衬套出发地扩大,直至达到具有最大间距的部位为止。束带之间的间距自包绕组件的两个相对置的束带之间具有最大间距的部位出发,朝向相应另外那个衬套的方向缩小。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压力吸收机构具有至少两个推压元件,其在牵拉负荷下基于由至少一个包绕组件施加的推压力而彼此相向地运动,并且最终发生抵靠。在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中,刚度依照不连续的或者说离散的阶段升高,这是因为在牵拉负荷下,力传递件的刚度首先以如下时长仅由至少一个包绕组件及包围其的弹性体主体的刚度来确定:直至两个推压元件发生抵靠并且吸收由包绕组件或其束带产生的推压力为止,由此刚度与过程相关地依照不连续的阶段提高。
为了能够相对简单而且成本低廉地制造根据本发明的力传递件,至少一个缓冲元件优选与力传递件的弹性体主体一体地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弹性的力传递件能够具有至少两个包绕组件,其中,至少两个包绕组件以如下方式布置并且带有预先确定的变形部:在衬套的轴向上调整出包绕组件中的一个的束带与另外那个包绕组件的束带之间的最大间距。
优选的是,至少两个包绕组件的束带能够分别设有沿着衬套轴向的预先确定的变形部,其中,包绕组件之一的相对置的束带不同于相应另外那个包绕组件的相对置的束带地朝向相反的方向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至少一个包绕组件的至少两个相对置的束带能够在衬套之间的区域中分别具有两个子束带,其中,子束带在衬套的轴向上彼此反向地以预先确定的程度变形。换言之,包绕组件的束带在衬套之间的区域中被划分部分。基于这种划分,包绕组件的子束带能够单独设有预先确定的变形部。在此,子束带以如下方式变形:调整出包绕组件的束带的子束带之间预先确定的间距。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预先确定的变形部具有具备预先确定的折弯角的折弯部位。该折弯角例如处于10°-20°的范围内。
可替选地,预先确定的变形部可以具有弯曲部或拱起部。
为了能够将至少一个包绕组件以预先确定的位置保持在衬套之一上,而将至少两个轴环衬套设置在一个衬套上。
优选的是,应用事先制造的包绕组件,其接下来与衬套和轴环衬套集合成一个单元。即弹性的力传递件能够模块式地组装。除了嵌入橡胶物料中的包绕组件外,轴环衬套还可以被至少部分地以橡胶物料包覆。
本发明也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两个前面介绍的力传递件的力传递装置。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联接件,用以在具有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的两个轴部段之间传递转矩,其中,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分别具有多个固定元件并且第一法兰的固定元件和第二法兰的固定元件分别通过一个前面介绍的类型的力传递件相互连接。
凭借这样的联接件能够将两个轴部段相互连接并且同时对万向节式要求(kardanische Beanspruchungen)加以补偿,也就是对有待连接的轴部段之间的角度偏差加以补偿。这样的联接件例如适合于用在机动车中,也适合用于工业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一法兰和/或第二法兰具有凹部,相应另外那个法兰的固定元件伸入该凹部中。
附图说明
下面,示例性地借助附图来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2a和图2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力传递件的衬套及包绕该衬套的包绕组件的俯视图和透视图;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剖视图;
图4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剖视图;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透视图;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剖视图;
图8a和图8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衬套及包绕该衬套的包绕组件的俯视图和透视图;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透视图;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剖视图;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透视图;
图12a和图12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衬套及包绕该衬套的包绕组件的俯视图和透视图;
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剖视图;以及
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透视图;
图15a至图15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衬套及包绕该衬套的包绕组件的视图;
图16a至图16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视图;
图1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力传递装置的透视图;
图18a至图18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力传递装置的衬套及包绕该衬套的包绕组件的视图;
图19a至图19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力传递装置的视图;
图2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透视图;
图21a至图21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衬套及包绕该衬套的包绕组件的视图;
图22a和图22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视图;以及
图23a至图23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视图;
图24a和图24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衬套及包绕该衬套的包绕组件的视图;以及
图2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联接装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的透视图,其中,力传递件通用地以10来标示。
力传递件10具有弹性体主体12,在弹性体主体12中构造有容纳开口14和16。在容纳开口14和16中设置有衬套18、20,力传递件10能够借助衬套18、20与力传递部件(参见图6)相联接,在力传递部件之间应当借助力传递件10传递力。
在图1中示意地看到轴环衬套22、24,轴环衬套22、24设置在衬套18、20的轴向端部上并且用于沿衬套18、20的轴向来支撑包绕组件26(图2)。衬套18、20被由图1中未示出的包绕组件26(图2)包绕。衬套18、20和轴环衬套22、24以及包绕组件26(图2)埋入弹性体主体12中。
在容纳开口14、16之间的区域中看到的是彼此隔开间距的推压元件28、30以及处在弹性体主体12中的开口36、38,其中,推压元件28、30分别具有抵靠面32、34。推压元件28、30和开口36、38形成压力吸收机构,借助压力吸收机构能够在牵拉负荷下与过程相关地(Progressiv)提高力传递件10的刚度。
推压元件28、30彼此相对置并且当对力传递件10加载牵拉负荷时,由于包绕组件26(图2)伸直或者说伸展而彼此接近,直至抵靠面32、34彼此相抵靠。开口36、38延伸穿过弹性体主体12并且与推压元件28、30相邻地构造。推压元件28、30伸入弹性体主体12中的凹部40中去,其中,凹部40居中地处在容纳开口14和16之间的弹性体主体12中。
图2a示出的是俯视图,并且图2b示出的是透视图,其中,仅示出:衬套18、20;布置于衬套18、20上的轴环衬套22、24以及在包绕区域U中包绕衬套18、20的包绕组件26。
在衬套18、20的包绕区域U中,包绕组件26通过轴环衬套22、24沿衬套18、20的轴向支撑在衬套18、20的相应的轴向端部上,以便能够在对力传递件加载负荷的情况下阻止包绕组件26在衬套18、20上沿轴向发生“游移或者说松动”。
在衬套18、20之间的区域中,包绕组件26具有相对置的束带42、44。包绕组件26的束带42、44在横向于力传递件10的纵轴线L的方向上彼此隔开一段间距。包绕组件26的束带42、44具有呈折弯部位46、48形式的预先确定的变形部。束带42、44之间的间距自衬套18、20出发进行扩大,直至达到束带42、44的折弯部位46、48为止。束带42、44之间的间距自所属的束带42、44的折弯部位46、48出发,朝向相应的另外那个衬套18、20又缩小。换言之,束带42、44之间的间距A在折弯部位46和48处并且进而在预先确定的变形部的区域中是最大的。束带42、44的折弯部位46、48实施有约为18°的预先确定的折弯角α。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可以说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力传递件的其他在这里介绍的实施方式中的大部分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10的剖视图。
在图3中又看到了带有布置于其中的衬套18、20的容纳开口14、16以及布置在衬套18、20的轴向端部上的轴环衬套22、24。在此,衬套18、20被由在图3中通过虚线示出的包绕组件26所包绕。凹部40以及构造于其中的推压元件28、30设置在弹性体主体12的区域中,弹性体主体12既处于容纳开口14、16之间,又处于包绕组件26的束带42、44之间。延伸穿过弹性体主体12的开口36、38设置在相应的束带42、44的折弯部位46、48与推压元件28、30中的一个之间。在束带42、44之间的最大间距A的区域中,推压元件28、30和开口36、38以及折弯部位44、46处在横向于力传递件10的纵轴线L延伸的假想的线上。
当对力传递件10加载牵拉负荷时,包绕组件26伸直并且包绕组件26的束带42、44之间的间距A缩小。由此,推压元件28、30以如下时长彼此接近:直至推压元件28、30以其抵靠面32、34相互抵靠为止。当推压元件28、30的抵靠面32、34相互抵靠时,刚度发生跃变式的提高,并且弹性体主体12仅能够在开口36、38的区域中继续变形,方式为:由基于牵拉负荷而彼此接近的束带42、44产生的推压力被推压元件28、30在发生变形的情况下吸收。即,力传递件10的刚度与过程相关地提高。换言之,力传递件10在牵拉负荷低时则比较“软”,也就是说其具有低刚度,直至两个推压元件28、30发生相互抵靠为止。于是,刚度得到大大提高并且继续加载牵拉负荷使得弹性体在开口36、38以及推压元件28、30的区域中发生变形。力传递件10的刚度在牵拉负荷下以如下时长提高:直至包绕组件26的束带42、44基于牵拉负荷而近乎平行地延伸并且在横向上由束带42、44产生的推压力趋近于零为止。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110的透视图。
与参照图1和图3中所介绍的实施方式相对照地,根据图4的实施方式仅具有一个推压元件128,该推压元件128无中断地、也就是连贯地在包绕组件126的束带142、144之间的区域中延伸。推压元件128横向于纵轴线L的方向地延伸穿过凹部140。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110的剖视图。
如在前面所介绍的实施方式中的情况那样,推压元件128布置在包绕组件126的束带142、144之间的最大间距A的区域中,也就是说布置在束带142、144的折弯部位146、148的区域中。
当弹性力传递元件110被以拉力加载时,束带142、144彼此接近并且凭借由接近产生的横向力使弹性体主体112在开口136、138的区域中变形,直至推压力被推压元件128吸收为止。因为推压元件128能够在根据其所受压力负荷的程度而变形的情况下吸收由束带142、144产生的推压力,所以力传递件100的刚度与过程相关地提高。力传递件100的刚度又以如下时长提高:直至包绕组件126的束带142、144基于牵拉负载而几乎平行地延伸并且由束带产生的推压力趋近于零为止。
图6至图8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210的视图。
力传递件210的结构和原理以绝大部分对应参照图1和图3中所介绍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布置于开口236、238中的衬套250和252。
衬套250和252的结构在图8a和图8b中可见。衬套250和252具有管状部段250a并且分别具有两个板状区域250b、252b。衬套250和252以其部段250a和250b、252b部分地包围包绕组件226的束带242、244。衬套250和252的管状部段250a布置在束带242与244之间。板状部段250b、252b抵靠在包绕组件226上。
图9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310的透视图。
已由图9可见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未设置有推压元件,而是仅有弹性体主体312的两个臂在衬套318与310之间延伸。凹部340与之相应地相对于前面介绍的实施方式有所扩大地构造。
图10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310的剖视图。
相比于前面介绍的实施方式,从图10中可见的是:包绕组件326的相对置的束带342、344在衬套318、320之间的区域中将凹部340确定于自身之间,也就是对于根据图2的实施方式而言,在束带342、344之间没有设置其他部件。弹性的力传递件310的刚度与之相应地仅由埋入弹性体材料或橡胶材料中的包绕组件326及其带有预先确定的变形部(也就是束带342、344的折弯部位346、348)的构型来确定。
在牵拉负载下,仅包绕组件326的束带342、344连同包围该束带的橡胶物料一起弹性地变形,直至束带342、344基本上平行地延伸,也就是相互间具有恒定的间距为止。换言之,在对力传递件100加载牵拉负荷的情况下,通过设有折弯部位346、348的束带342、344产生横向力,并且束带342、344之间的间距缩小,直至束带342、344几乎平行地延伸并且该横向力趋近于零。
在折弯部位346、48处,束带342、344之间的间距A越小,则所产生的横向力也就越小。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310的刚度与之相应地与过程相关地随着间距A的变小而提高。换言之,凭借力传递件310实现了柔和地通过零点的并且具有强烈的过程性或者说过程相关性(Progression)的刚度特征曲线。
图11至图13示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410的不同视图。
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唯一区别在于束带442、444的预先确定的变形部。束带442和444之间的间距基于预先确定的变形部,自衬套418和420出发直至具有最小间距A的区域都缩小,在具有最小间距A的区域中构造有折弯部位446和448,也就是最小间距A存在于折弯部位446与448之间。
在牵拉负荷下,包绕组件426的束带442、444以如下时长弹性地变形:直至束带442、444彼此间具有恒定的间距为止。换言之,束带442、444远离纵轴线L向外移位,直至束带442、444彼此平行地延伸。
另外,力传递件410的原理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相类似。
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510的透视图。
在容纳开口514和516中布置有衬套518和520。在弹性体主体512中构造有凹部540,凹部540居中地在容纳开口514和516之间的弹性体主体512中延伸。
在图14中已示意地可见的是弹性体主体512的呈拱起部554形式的预先确定的变形部。
图15a至图15c示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衬套518和520及包绕衬套518和520的包绕组件526的不同视图。
包绕组件526的相对置的束带542和544在衬套518和520之间的区域中分别设有一个呈拱起部554和556形式的预先确定的变形部。变形部554和556在衬套518和520的轴向上延伸。
图16a和图16b示出力传递件510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在此,特别是在图16b中可见的是图15b中所示的包绕组件的拱起部554,包绕组件在图16a和图16b中以埋入弹性体主体512中的状态示出。
在束带542、544的变形部554、556的区域中示出了推压元件528、530,推压元件528、530横向于力传递装置510的纵轴线地延伸。在受牵拉负荷的情况下,力传递件510能够通过推压元件528、530为吸收推压力或者说横向力而支撑在另外的部件上。
图16c示出力传递件510的剖视图。在根据图16c的剖视图中可见的是衬套518和520,衬套518和520在其轴向端部上分别具有轴环衬套522和524。轴环衬套522、524在衬套518、512的轴向上支撑包绕组件526。在衬套518和520之间的区域中,可见的是变形部554以及推压元件528,推压元件528处于拱起部554的向内拱起的区域558中。
在对力传递件510加载牵拉负荷时,包绕组件526伸直,由此,包绕组件526的束带542和544的拱起部554和556缩小。换言之,在受牵拉负荷下,仅包绕组件526的束带542、544连同包围束带542、544的橡胶物料一起弹性地变形,直至束带542和544过渡为基本伸直的状态。束带542、544越接近其伸直的状态,则所产生的横向力就越小。当束带542和544达到其几乎完全伸直的状态时,横向力趋近于零。由此,力传递件510的刚度与过程相关地随着拱起部554和556的变小而提高,直至最后达到束带542、544伸直的状态,在伸直的状态中,刚度是最大的。
图1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力传递装置610的透视图。
力传递装置610根据本发明的参照图14至图16c所介绍的实施方式具有两个力传递件510a和510b。
力传递装置610与之相应地包括两个力传递件510a和510b,这两个力传递件510a和510b以如下方式布置:其相应的拱起部554a、556a和554b在衬套518a、520a和518b、520b的轴向上朝向相反的方向耸起。力传递件510a和510b的结构对应于力传递件510的参照图14至图16c所介绍的结构。
两个力传递件510a和510b分别带有其拱起部554a、556a和554b地以如下方式布置:相对应的推压元件530a、528a、528b、530b在力传递件510a和510b的包绕组件526a、526b之间的最大间距A的区域中彼此相对置。这以如下方式实现:拱起部554a、556a、554b和556b在轴向上反向地拱起。在此,推压元件528a、530a、528、530b布置在弹性体主体512a、512b或包绕组件526a和526b的朝内拱起的部段上。
在对力传递装置610加载牵拉负荷时,包绕组件526a和526b伸直,并且包绕组件526a、526b的束带542a、544a、542b、544b之间的间距A缩小。由此,推压元件528a、530a、528b、530b以如下时长彼此接近:直至其相对应的抵靠面532a、534b彼此发生抵靠为止。当相对应的推压元件528a、530a、528b、530b的抵靠面532、534相互抵靠时,则刚度发生与过程相关的提高并且弹性体主体512a和512b继续变形,方式为:由基于牵拉负荷彼此成对接近的束带542a、542b和544a、544b产生的推压力在发生弹性变形的情况下被推压元件528、530吸收。换言之,力传递装置610在牵拉负荷低时则相对“软”,直至推压元件528a、530a、528b、530b发生相互抵靠。与之相对应地,力传递装置610的刚度在牵拉负荷下以如下时长提高:直至包绕组件526a和526b的相对应的束带542a、544b和542a、542b基于牵拉负荷而几乎平行地延伸,并且在横向上由其产生的横向力趋近于零为止。
图2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力传递件710的透视图。
在图20中已可见的是:在弹性体主体712中设置有另一凹部760,该凹部760横向于衬套718、720的轴向地延伸穿过弹性体主体712。凹部760构造在变形部754a、756a和756b之间。
图21a至图21c示出包绕组件726的不同视图,包绕组件726在包绕区域U中包绕衬套718、720,并且被轴环衬套722和724在轴向上加以支撑。
特别地,图21b和图21c示出包绕组件726在衬套718和720之间的区域中的子束带742a和744a、744b,也就是说包绕组件726的束带742、744在衬套718、720之间的区域中被划分为一个个子束带742a和744a、744b。子束带742a、744a和744b分别具有一个拱起部754a和754b以及756a和756b。子束带742a、744a和744b分别在衬套718、720的轴向上朝向相反的方向拱起。换言之,子束带742a、742b、744a、744b确定出自身之间的间距A。
在衬套718和720之间的区域中,子束带742a、742b、744a、744b分别埋入弹性体主体712中,由此,凹部758被确定到弹性体主体712中。
图22a和图22b示出力传递件710的俯视图和前视图。
在对力传递件710加载牵拉负荷时,包绕组件726的束带742、744的以预先确定的程度变形的子束带742a、744a、744b弹性地变形,直至子束带742a、744a、744b过渡为几乎伸直的状态。由此,弹性体主体712在凹部758的区域中以如下时长变形:直至凹部760几乎消失不见为止。
换言之,力传递装置710的刚度首先仅通过包绕组件726的束带742、744来确定,也就是说,直至子束带742a、744a、744b占据伸直的或者说平行的状态为止。基于束带742、744的伸直,弹性体主体712以如下方式变形:凹部758几乎消失不见并且由弹性体物料包围的子束带742a、744a、744b相互贴靠。由此,力传递件的刚度与过程相关地提高。
图23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弹性力传递件810的前视图。力传递件810从结构方面出发尽可能对应于本发明参照图1至图8所介绍的实施方式。
在衬套818和820之间的力传递件810的区域中,可见的是处在橡胶弹性的主体812中的凹部840。在该区域中,在衬套818与820之间布置有相互隔开间距的推压元件828和830,推压元件828和830分别具有一个抵靠面832和834。根据该实施方式,抵靠面832、834形成了凹部840的平行于纵轴线L延伸的侧面。凹部840在这两个抵靠面832和840之间呈半圆形地延伸。
在该弹性体主体812中构造有开口836、838,开口836、838与推压元件828、830一起形成压力吸收机构,借助该压力吸收机构能够在牵拉负荷下与过程相关地提高力传递件的刚度。开口836、838延伸穿过弹性体主体812并且与推压元件828、830相邻地构造。
图23b示出沿图23a中的剖切线A-A的剖视图。在图23b中可见的是嵌入部件854、856,嵌入部件854、856在开口836和838的区域中设置在包绕组件826的束带842和844上,并且赋予开口836和838以图23a中所示的冠冕形状。
在对力传递件810加载牵拉负荷时,包绕组件826伸直,并且包绕组件826的束带842和844之间的间距A缩小。由此,推压元件828、830相互接近,直至推压元件828、830以其抵靠面832、834发生抵靠。当推压元件828、830的抵靠面832、834相互抵靠时,弹性体主体812仅能够在开口836、838的区域中继续变形,方式为:由基于牵拉负荷而彼此接近的束带842、844产生的推压力被由推压元件828、830以及开口836、838的变形来加以吸收。
参照图24a和图24b来详细探讨嵌入部件854和856。
图23c示出沿图23a中的剖切线B-B的剖视图。
在图23c中可见的是设置在衬套818、820的轴向端部上的轴环衬套822和824,轴环衬套822和824被设置用于沿轴向支撑包绕组件826。
图24a和图24b示出衬套818、820以及包绕该衬套的包绕组件826的前视图和透视图,其中带有布置于包绕组件826上的嵌入部件854和856。
嵌入部件854和856如同衬套818、820、轴环衬套822、824以及包绕组件826那样被以弹性体的包裹部812包裹(图23a)。
嵌入部件854和856具有两个板状部段854a、856a、856b,板条状部段854c、856c在其间延伸。包绕组件826的束带842和844的嵌入部件854和856以其部段854a、854c以及856a、856b、856c部分地包围或者抵靠到包绕组件826的相应的一个个面上。板条状部段854c和856c彼此相对置并且以其构造出型廓的表面形成开口836和838的壁部段(图23a)。嵌入部件854和856在束带842和844之间的最大间距A的区域中设置在包绕组件826上并且对由包绕组件826产生的横向力向弹性体主体812或向压力吸收机构的传递给予辅助。
图25示出用以在两个轴部段(未示出)之间传递转矩的连接件1000。
联接件1000具有第一法兰1002和第二法兰1004。第一法兰1002具有多个固定元件1006并且第二法兰1004具有多个固定元件1008。第一法兰1002的固定元件1006以及第二法兰1004的固定元件1008通过根据前面介绍的实施方式之一的力传递件10相互连接。在此,固定元件1006、1008可以是销柱或螺栓,其能够装入或者说旋入法兰1002和1004中。
第一法兰1002呈星形地构造,与之相对照地,第二法兰1004呈盘形地构造。呈星形的第一法兰1002具有五个臂1010,分别有一个螺栓1006拧入每个臂1010中。
在第一法兰1002的各个臂1010之间或者说在凹部或回收部1012中可见的是螺栓1008,螺栓1008与第二法兰1004相拧合并且伸入第一法兰的回缩部1012中去。在第二法兰1004中设置有凹部1014,与第一法兰1002相拧合的固定元件1006伸入凹部1014中去。第一法兰1002和第二法兰1004的固定元件1006和1008成对地借助力传递件10相互连接。在此,力传递件10由螺栓1008上的盘片1016加以支撑。
凭借联接件1000能够对有待连接的轴部段之间的轴向偏差或/和角度偏差加以补偿。

Claims (19)

1.一种弹性的力传递件(10),特别是用于传递转矩,其具有:
至少两个衬套(318、320),用于与至少两个力传递部件相连接,以及
至少一个埋入弹性体物料中的包绕组件(26),所述包绕组件(26)在至少两个衬套(18、20)之间的区域中具有至少两个相对置的、能够自由弹性变形的束带(42、44),其中,至少一个包绕组件(26)的至少两个相对置的束带(42、44)在至少两个衬套(18、20)之间的区域中分别构造有至少一个预先确定的变形部(46、48),其中,在牵拉负荷下,至少两个相对置的束带(42、44)的至少一个预先确定的变形部(46、48)能够以如下方式弹性变形:力传递件(10)的刚度在牵拉负荷下与过程相关地提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对置的束带(42、44)具有至少一个如下的变形部(46、48):包绕组件(26)的束带(42、44)之间的间距分别自衬套(18、20)中的一个出发发生改变,直至在一区域中调整出束带(42、44)之间预先确定的间距(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10),其特征在于,在预先确定的间距(A)的区域中存在至少一个包绕组件(26)的相对置的束带(42、44)之间的最大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410),其特征在于,在预先确定的间距(A)的区域中存在包绕组件(426)的束带(442、444)之间的最小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10),其特征在于,在预先确定的变形部(16、48)的区域中布置有至少一个压力吸收机构(28、30、36、38),在所述区域中,至少一个包绕组件(26)的至少两个束带(42、44)彼此间具有最大间距(A),其中,至少一个压力吸收机构(28、30、36、38)以如下方式构造:力传递件(10)的刚度在牵拉负荷下与过程相关地提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压力吸收机构(28、30、36、38)具有至少一个推压元件(28、30),所述至少一个推压元件(28、30)至少分部段地横向于力传递装置(10)的纵轴线(L)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压力吸收机构(28、30、36、38)包括至少一个处于弹性体主体(12)中的开口(36、38),开口(36、38)布置在至少一个推压元件(28、30)与包绕组件(26)的两个束带(42、44)中的至少一个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对置的束带(42、44)在两个衬套(14、16)之间的区域中在至少一个部位(46、48)处彼此间具有大于衬套(14、16)直径的间距(A)。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之一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10),其特征在于,压力吸收机构(28、30)具有至少两个推压元件(28、30),所述至少两个推压元件(28、30)在对力传递件(10)加载牵拉负荷时彼此相抵靠。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之一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推压元件(26)与力传递装置(10)的弹性体主体(12)一体地构造。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10),其特征在于,弹性的力传递件具有至少两个包绕组件(26),其中,至少两个包绕组件(26)以如下方式布置并且设有预先确定的变形部:在衬套(14、16)的轴向上调整出包绕组件(26)中的一个的束带(42、44)与另外那个包绕组件(26)的束带(42、44)之间的最大间距(A)。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包绕组件(26)的相对置的束带(42、44)分别设有沿着衬套(18、20)轴向的预先确定的变形部,其中,包绕组件(26)中的一个的束带(42、44)不同于相应另外那个包绕组件(26)的束带(42、44)地在轴向上朝向相反的方向以预先确定的程度变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7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包绕组件(726)的至少两个相对置的束带(742、744)在衬套(718、720)之间的区域中分别具有两个子束带(742a、742b、744a、744b),其中,子束带(742a、742b、744a、744b)在衬套(718、720)的轴向上彼此反向地变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之一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预先确定的变形部具有具备预先确定的折弯角的折弯部位(46、48)。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之一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5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预先确定的变形部具有弯曲部或拱起部(554、556)。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之一所述的弹性的力传递件(3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包绕组件(326)借助至少两个轴环衬套(322、324)以预先确定的轴向位置保持在衬套(318、320)中的一个上。
17.一种弹性的力传递装置,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之一所述的力传递装置中的至少两个。
18.一种联接装置(1000),用以在两个轴部段之间传递转矩,其具有:
第一法兰(1002),以及
第二法兰(1004),
其中,第一法兰(1002)和第二法兰(1004)分别具有多个固定元件(1006、1008),并且第一法兰(1002)的固定元件(1006)和第二法兰(1004)的固定元件(1008)分别通过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之一所述的力传递件(10)或通过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力传递装置(610)相互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联接装置(1000),其特征在于,第一法兰(1002)和/或第二法兰(1004)具有凹部(1010、1012),相应另外那个法兰(1002、1004)的固定元件(1006、1008)伸入凹部(1010、1012)中。
CN201280068479.1A 2011-12-01 2012-11-30 弹性的力传递件以及联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810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1119936A DE102011119936A1 (de) 2011-12-01 2011-12-01 Elastisches Kraftübertragungsglied und Kupplungsvorrichtung
DE102011119936.9 2011-12-01
PCT/EP2012/074042 WO2013079640A1 (de) 2011-12-01 2012-11-30 Elastisches kraftübertragungsglied und kupplungsvorricht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81075A true CN104081075A (zh) 2014-10-01
CN104081075B CN104081075B (zh) 2017-03-22

Family

ID=47263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847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81075B (zh) 2011-12-01 2012-11-30 弹性的力传递件以及联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11896B2 (zh)
EP (1) EP2786032A1 (zh)
CN (1) CN104081075B (zh)
BR (1) BR112014013196A2 (zh)
DE (1) DE102011119936A1 (zh)
WO (1) WO201307964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61106A (zh) * 2016-11-07 2018-05-22 Zf 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弹性联轴器的带有联接元件的舌形板
CN113383174A (zh) * 2018-12-19 2021-09-10 南德盘形连轴器制造有限及两合公司 耦接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014490B4 (de) * 2014-09-25 2024-02-22 Sü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 Co. KG Kupplungsvorrichtung
DE102015009195A1 (de) 2015-07-15 2017-01-19 Sü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 Co. KG Elastisches Kupplungsglied
DE102016010605A1 (de) 2016-09-01 2018-03-01 Sü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 Co. KG Fadenverstärkte Gelenkvorrichtung
DE102017000828A1 (de) 2017-01-30 2018-08-02 Sü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 Co. KG Fadenverstärkte Gelenkvorrichtun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1272A (en) * 1922-12-06 1924-02-21 Robert John Alpe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flexible disc couplings
GB339560A (en) * 1929-03-12 1930-12-11 Kirchbach & Co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universal joint discs
DE1021212B (de) * 1956-01-24 1957-12-19 Krauss Maffei Ag Elastische Mitnehmerscheibe fuer Gelenkkupplungen
US4031714A (en) * 1975-03-08 1977-06-28 Maschinenfabrik Stromag Gmbh Flexible coupling and torque-transmitting member therefor
DE19831265A1 (de) * 1998-07-13 2000-01-27 Stromag Ag Elastische Kupplung
US20010011038A1 (en) * 1997-05-17 2001-08-02 Daimlerchrysler Ag. Cardan-type joint
CN101107455A (zh) * 2005-01-25 2008-01-16 南德盘形接轴节工厂股份有限公司 弹性连接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101387B (de) 1923-11-02 1925-10-26 Kirchbach & Co Elastisches Kupplungsglied, insbesondere für Gelenkkupplungen bei Kraftfahrzeugen u. dgl.
JPS5740135A (en) * 1980-08-22 1982-03-05 Lord Corp Power transmitting member
JPS62292924A (ja) * 1986-06-13 1987-12-19 Nissan Motor Co Ltd ラバ−カツプリング
JP2773348B2 (ja) * 1990-02-02 1998-07-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カップリング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1272A (en) * 1922-12-06 1924-02-21 Robert John Alpe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flexible disc couplings
GB339560A (en) * 1929-03-12 1930-12-11 Kirchbach & Co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universal joint discs
DE1021212B (de) * 1956-01-24 1957-12-19 Krauss Maffei Ag Elastische Mitnehmerscheibe fuer Gelenkkupplungen
US4031714A (en) * 1975-03-08 1977-06-28 Maschinenfabrik Stromag Gmbh Flexible coupling and torque-transmitting member therefor
US20010011038A1 (en) * 1997-05-17 2001-08-02 Daimlerchrysler Ag. Cardan-type joint
DE19831265A1 (de) * 1998-07-13 2000-01-27 Stromag Ag Elastische Kupplung
CN101107455A (zh) * 2005-01-25 2008-01-16 南德盘形接轴节工厂股份有限公司 弹性连接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61106A (zh) * 2016-11-07 2018-05-22 Zf 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弹性联轴器的带有联接元件的舌形板
CN113383174A (zh) * 2018-12-19 2021-09-10 南德盘形连轴器制造有限及两合公司 耦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4013196A2 (pt) 2017-06-13
WO2013079640A1 (de) 2013-06-06
CN104081075B (zh) 2017-03-22
DE102011119936A1 (de) 2013-06-06
US9611896B2 (en) 2017-04-04
EP2786032A1 (de) 2014-10-08
US20140378234A1 (en) 2014-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81075A (zh) 弹性的力传递件以及联接装置
US20180320747A1 (en) Springs with Dynamically Variable Stiffness and Actuation Capability
US8821092B2 (en) Fastening member and compressor apparatus
US8226066B2 (en) Center-bonded isolation mounting assembly
CN103635335B (zh) 用于车辆底盘弹簧的支承装置
MXPA01012576A (es) Miembro elastico con elemento deformado y metodo para su formacion.
CN102159840B (zh) 弹性联轴器
KR101293976B1 (ko) 차량용 저마찰 부시
EP2275696B1 (en) A socket for ball joints and the like
CN103356313B (zh) 脚假肢
US9517671B2 (en) Vibroisolating device with a nonlinear force vs.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 and a motor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comprising such vibroisolating device
CN105164434B (zh) 改进的弹性衬套
JP4865478B2 (ja) 液圧式ダンパを備えている弾性軸受
CN104070979B (zh) 车辆及其拉杆式悬置装置
CN104813088A (zh) 具有波纹管形弹性部分的后套圈
CN107002796B (zh) 弹性体联轴器和所属的摆动稳定器
CN101321969B (zh) 扭转振动减振器
CN1690461A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6151367A (zh) 车辆减震装置
CN102917737B (zh) 注射器凸缘保护器
CN103443483A (zh) 线强化的轴向联轴节
CN103375522A (zh) 隔振支承构造体
CN106812823B (zh) 用于驱动轴的护套、驱动轴和车辆
CN208565419U (zh) 一种内置式传动轴动力吸振器
BR102017006277B1 (pt) Dispositivo para redução de vibrações em um sistema de acionamento hidráulico, particularmente sistema de acionamento de embreagem hidráulico para veículos a mo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2

Termination date: 201711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