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5522A - 隔振支承构造体 - Google Patents

隔振支承构造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5522A
CN103375522A CN2013101508878A CN201310150887A CN103375522A CN 103375522 A CN103375522 A CN 103375522A CN 2013101508878 A CN2013101508878 A CN 2013101508878A CN 201310150887 A CN201310150887 A CN 201310150887A CN 103375522 A CN103375522 A CN 1033755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external
axial direction
rubber
delivery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5088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5522B (zh
Inventor
清水赖重
市川浩幸
西仲秀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75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55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55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55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构造的隔振支承构造体,该隔振支承构造体能够以较少的零件件数对沿多个方向输入的振动均获得有效的隔振性能,并且不必增加零件件数就能限制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的相对位移,实现耐久性的提高。主体橡胶弹性体具有位于凸缘部之间的实心的连结橡胶,并且在主体橡胶弹性体中的位于筒状部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在轴线方向另一端侧开口的环状凹槽,夹着环状凹槽的两侧的部分形成为一对止挡橡胶,并分别固定粘接在内部筒状部和外部筒状部。筒形隔振装置以使内部构件的任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面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重叠的方式安装于该一方构件,并且至少一对筒形隔振装置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在夹着构件的两侧外侧。

Description

隔振支承构造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使例如汽车的蓄电池、燃油箱和燃油泵等被车身等隔振支承的隔振支承构造体。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一种隔振支承构造体,该隔振支承构造体将筒形隔振装置安装在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间,从而隔振连结或隔振支承上述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上述筒形隔振装置是通过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将内部构件和外部构件彼此弹性连结而构成的。例如如日本特开2004-162671号公报(专利文献1)等所述,对向汽车中的燃油泵的支承构造等应用该隔振支承构造体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另外,在该种隔振支承构造体中,通常不仅要求在左右方向等特定的一个方向上具有隔振性能,而且还要求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等那样的多个方向上具有隔振性能。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隔振支承构造体中,对于用于获得缓冲作用的筒形隔振装置而言,其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线方向尺寸被设定得较大,主体橡胶弹性体在轴线方向的较大范围内被夹在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之间,因此,对于沿与轴线垂直方向输入的振动,压缩弹性成分起到支配性作用,而难以获得缓冲作用。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筒形隔振装置,配设有轴线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第1支架构件和轴线方向为左右方向的第2支架构件,利用第1支架构件对沿上下方向输入的振动发挥缓冲作用,并且利用第2支架构件对沿左右方向输入的振动发挥缓冲作用。
但是,当采用该种构造时,需要许多个筒形隔振装置,所以零件件数的增加、重量的增大、组装作业的复杂化等容易成为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作为用于限制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在轴线方向上的相对位移量的止挡部件,使用相互独立的止挡构件(垫圈),所以构成各筒形隔振装置的零件件数也增加。此外,由于利用硬质的构件彼此的直接抵接来构成止挡部件,所以抵接时的撞击声及振动的发生容易成为问题。另外,虽然也可以考虑在止挡部件的抵接面配设缓冲橡胶,但是却存在使零件件数进一步增加的不良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26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做成的,其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构造的隔振支承构造体,该新型构造的隔振支承构造体能够以较少的零件件数对沿多个方向输入的振动均获得有效的隔振性能,并且不必增加零件件数就能限制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的相对位移,实现耐久性的提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即,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隔振支承构造体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内部构件和外部构件而构成筒形隔振装置,将该内部构件安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并且将该外部构件安装于构成该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构件,从而在上述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间安装有多个该筒形隔振装置,该隔振支承构造体的特征在于,上述内部构件具有内部筒状部和自该内部筒状部的轴线方向一端向外周侧突出的内部凸缘部,并且上述外部构件具有外部筒状部和自该外部筒状部的轴线方向一端向外周侧突出的外部凸缘部,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夹设在该内部凸缘部与该外部凸缘部之间的部分成为实心的连结橡胶,并且在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夹设在该内部筒状部与该外部筒状部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在轴线方向另一端侧开口的环状凹槽,夹着该环状凹槽的两侧的部分成为一对与该主体橡胶弹性体一体形成的止挡橡胶,这一对止挡橡胶分别固定粘接在该内部筒状部的外周面和该外部筒状部的内周面,另一方面,上述筒形隔振装置以使该内部构件的任一侧的轴线方向端面与构成上述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重叠的方式安装于该构成上述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并且至少一对该筒形隔振装置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在夹着构成该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的两侧外侧。
采用这种按照第1技术方案所构造的隔振支承构造体,在筒形隔振装置的主体橡胶弹性体形成有环状凹槽,从而能对沿与轴线垂直方向输入的振动实现低动刚度(日文:低動ばね),由此实现优异的隔振效果。
另外,当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输入有过大振幅的振动时,内部筒状部和外部筒状部会隔着一对止挡橡胶抵接,从而限制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的相对位移量。由此,能够防止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过大的弹性变形,提高耐久性。而且,通过设置止挡橡胶,能以缓冲的方式发挥限制相对位移量的作用(止挡作用)。
此外,由于将至少一对筒形隔振装置以夹着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方式彼此相对地配置,所以在筒形隔振装置的轴线方向上输入有振动的情况下,在任一筒形隔振装置中均在内部凸缘部与外部凸缘部之间压缩连结橡胶。因此,利用内部凸缘部与外部凸缘部的隔着连结橡胶的实质性抵接,限制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在轴线方向上的相对位移量,从而防止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过大的弹性变形,实现耐久性的提高。
而且,在比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的底面高的位置,利用配置在夹着该一方构件的两侧的一对筒形隔振装置支承该一方构件,所以能够更加稳定地隔振支承该一方构件。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在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隔振支承构造体的基础上,在构成上述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构件上固定有外部托架,并且该外部托架向构成该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侧突出,上述外部构件的上述外部筒状部被压入固定于设在该外部托架的突出顶端部分的嵌装筒部。
采用第2技术方案,例如即使在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构件的支承面(该另一方构件的表面中安装有外部托架的部分)位于比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的底面低的位置的那种情况下,也能利用自该支承面向上方突出的外部托架,将筒形隔振装置的配设位置设定在靠近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的重心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的振动。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在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隔振支承构造体的基础上,上述一对止挡橡胶的构成上述环状凹槽的侧壁内表面的相对面彼此平行且沿轴线方向延伸。
采用第3技术方案,在沿与轴线垂直方向输入有过大振幅的振动的情况下,由于一对止挡橡胶在轴线方向的广大范围抵接,所以能够有效地限制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的相对位移。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在第1技术方案~第3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隔振支承构造体的基础上,在上述环状凹槽内配设有比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柔软的振动衰减体。
采用第4技术方案,在输入有未能发挥止挡作用的通常振幅的振动时,振动衰减体变形,从而发挥基于内部摩擦等得到的能量衰减作用,有效降低振动能量,由此能够提高隔振性能。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在筒形隔振装置中,内部凸缘部和外部凸缘部由实心的连结橡胶弹性连结起来,并且主体橡胶弹性体中的位于内部筒状部与外部筒状部之间的部分,被环状凹槽分内周侧部分和外周侧部分而形成一对止挡橡胶。由此,能实现在轴线方向上和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各自的目标的隔振特性,并且构成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限制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的相对位移量的止挡部件,从而能够提高耐久性。
此外,至少一对筒形隔振装置配设在夹着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的两侧外侧,并且这一对筒形隔振装置配置为在轴线方向上彼此相对。因此,当在筒形隔振装置的轴线方向上输入有过大振幅的负荷时,在任一方的筒形隔振装置中内部凸缘部与外部凸缘部均会隔着连结橡胶抵接,从而限制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在轴线方向上的相对位移量。结果,能够防止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过大的变形,实现耐久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支承构造体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隔振支承构造体的主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隔振支承构造体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4是对构成图3所示的隔振支承构造体的隔振支架进一步放大表示的侧视图。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隔振支架的与轴线垂直方向的负荷位移特性的曲线图。
图7是构成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隔振支承构造体的隔振支架的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隔振支架在缩径加工之前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支承构造体10。4个隔振支承体12a~12d在夹着作为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的蓄电池14的两侧各配设两个,从而构成隔振支承构造体10,这4个隔振支承体12a~12d分别安装于蓄电池14和作为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构件的车身16。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原则上,前后方向是指车辆前后方向、即图1中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是指车辆左右方向、即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是指铅垂上下方向、即图2中的上下方向。
更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隔振支承体12具有在作为筒形隔振装置的隔振支架18上安装外部托架20而形成的构造。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隔振支架18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26弹性连结内部构件22和外部构件24而形成的构造。
内部构件22是由铁或铝合金等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内部构件22一体地具有小径的呈大致圆筒形状的内部筒状部28,以及自内部筒状部28的轴线方向一端(图5中左端)向外周侧突出的内部凸缘部30。
外部构件24与内部构件22同样形成为高刚性的构件,外部构件24一体地具有大径的呈大致圆筒形状的外部筒状部32,以及自外部筒状部32的轴线方向一端(图5中左端)向外周侧突出的外部凸缘部34。另外,内部构件22的轴线方向尺寸比外部构件24的轴线方向尺寸大。
并且,内部构件22以其与外部构件24位于同一中心轴线的方式贯穿该外部构件24,内部构件22配置为相对于外部构件24向轴线方向两侧突出。此外,使内部凸缘部30的外径尺寸(R1)比外部构件24的内径尺寸(R2)大,并且使内部筒状部28的外径尺寸(r1)比外部构件24的内径尺寸(R2)小。由此,内部筒状部28和外部筒状部32配置为在径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并且内部凸缘部30的外周端部配置为在轴线方向上与外部凸缘部34相对。
以这样内外相套方式配置的内部构件22和外部构件24由主体橡胶弹性体26弹性连结起来。主体橡胶弹性体26整体呈厚壁的大致圆筒形状,主体橡胶弹性体26一体地具有配设在内部凸缘部30与外部凸缘部34之间的、作为连结橡胶的第1连结部36,以及配置在内部筒状部28与外部筒状部32之间的第2连结部38。并且,第1连结部36的轴线方向一方端面及内周面和第2连结部38的内周面硫化粘接于内部构件22,并且第1连结部36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面和第2连结部38的外周面硫化粘接于外部构件24,从而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26弹性连结上述内部构件22和外部构件24。另外,主体橡胶弹性体26作为具有内部构件22和外部构件24的一体硫化成形品而形成,通过对外部构件24的外部筒状部32实施各向缩颈(日文:八方絞り)等缩径加工,在径向上预压缩该主体橡胶弹性体26。
另外,使第1连结部36的轴线方向尺寸(L1)比第2连结部38的轴线方向尺寸(L2)小(L1<L2),优选使第2连结部38的轴线方向尺寸(L2)为第1连结部36的轴线方向尺寸(L1)的1.5倍~3倍(1.5L1≤L2≤3L1)。
另外,在第1连结部36上形成有在外周侧开口的凹状的凹缺部(日文:すぐり部)40,凹缺部40进入内部凸缘部30与外部凸缘部34的相对面之间。由此,防止第1连结部36在内部凸缘部30的外周端部与外部凸缘部34的内周端部的相对面间被沿轴线方向纯压缩,从而调节在轴线方向上的弹性特性。
另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26的第2连结部38形成有在轴线方向另一端面开口的环状凹槽42。如图4和图5所示,环状凹槽42具有深度尺寸(d)比宽度尺寸(w)大的窄宽深底的凹形截面形状,环状凹槽42以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状沿周向整周连续延伸。
此外,通过形成环状凹槽42,隔着环状凹槽42将第2连结部38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分分为内周侧部分和外周侧部分,内周侧部分形成为内部止挡橡胶44,并且外周侧部分形成为外部止挡橡胶46。换言之,一对止挡橡胶44、46沿径向相对配置,在这一对止挡橡胶44、46的径向之间形成有规定宽度的环状凹槽42。这一对止挡橡胶44、46中,内部止挡橡胶44硫化粘接于内部构件22的内部筒状部28的外周面,并且外部止挡橡胶44硫化粘接于外部构件24的外部筒状部32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凹槽42形成在第2连结部38的径向中央部分,内部止挡橡胶44和外部止挡橡胶46具有大致相同的径向厚度尺寸。另外,内部止挡橡胶44和外部止挡橡胶46在径向上的厚度尺寸,与成形主体橡胶弹性体26时环状凹槽42在径向上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并且比经外部筒状部32的缩径加工而缩窄了宽度后的环状凹槽42的宽度尺寸(w)大。总之,环状凹槽42的宽度尺寸(w)形成为第2连结部38在径向上的厚度尺寸的1/3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缩径加工后小于第2连结部38在径向上的厚度尺寸的1/3。
并且,当内部构件22和外部构件24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相对大幅位移时,环状凹槽42被压扁,内部止挡橡胶44与外部止挡橡胶46相互抵接。由此,利用内部筒状部28和外部筒状部32的隔着止挡橡胶44、46的抵接,构成以缓冲的方式限制内部构件22与外部构件24在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移量的止挡部件。另外,将环状凹槽42的宽度尺寸(w)设定为与所能够容许的内部构件22与外部构件24在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移量相对应的止挡间隙。
另外,构成环状凹槽42的一对侧壁内表面的内部止挡橡胶44的外周面和外部止挡橡胶46的内周面,均形成为沿轴线方向直线延伸且在环状凹槽42的轴线方向全长具有大致恒定的直径的圆筒面。由此,环状凹槽42在整周以大致恒定的宽度尺寸形成,并且这一对侧壁内表面彼此平行地配置且在径向上彼此相对。
此外,环状凹槽42的深度尺寸(d)也可以与第2连结部38的轴线方向尺寸(L2)相同,但优选比第2连结部38的轴线方向尺寸(L2)小,且比第2连结部38的轴线方向尺寸(L2)的1/2大。当然,可以根据要求的弹性特性等,任意地设定环状凹槽42的深度尺寸(d)与第2连结部38的轴线方向尺寸(L2)的比率。
如图3所示,在形成为上述那样的构造的隔振支架18上安装有外部托架20。外部托架20是由铁等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外部托架20一体地具有安装于隔振支架18的支承部48,以及安装于车身16的安装部50。
更详细而言,支承部48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形成为长条板状的主体部52上一体形成有加强筋54,该加强筋54自该主体部52的宽度方向(图3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两端向厚度方向(图3中左右方向)一方侧突出,支承部48整体形成为上下延伸的槽形构造。另外,在支承部48的上端部分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主体部52的圆形的嵌装孔56,在主体部52上一体形成有自嵌装孔56的开口周缘部向厚度方向另一方侧突出的圆筒状的嵌装筒部58。
安装部50与支承部48一体形成,自支承部48的下端部向厚度方向一方侧突出,与支承部48同样地,安装部50也形成为在长条板状的安装片60的宽度方向两端一体形成有加强筋62的槽形构造。此外,在安装片60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安装片60的螺栓孔64。另外,通过在长条状的板构件的中途部分沿厚度方向弯折该板构件,一体形成主体部52和安装片60,并且利用1个板构件形成加强筋54和加强筋62。
并且,通过将隔振支架18的外部筒状部32压入固定于支承部48的嵌装筒部58,将外部托架20外嵌安装于隔振支架18而构成隔振支承体12。另外,通过使外部凸缘部34与嵌装孔56的开口周缘部抵接,使隔振支架18相对于外部托架20在轴线方向上进行定位。
对于形成为该种构造的隔振支承体12而言,利用贯穿隔振支架18的内部构件22的螺栓66将该隔振支承体12的一侧端部安装于蓄电池14,并且利用贯穿外部托架20的螺栓孔64的螺栓68将该隔振支承体12的另一侧端部安装于车身16。换言之,将外部托架20固定为自车身16向上方突出,将隔振支架18压入设在外部托架20的突出顶端部分的嵌装筒部58,将隔振支架18的内部构件22安装于蓄电池14。由此,将隔振支架18的内部构件22安装于蓄电池14,并且借助外部托架20将外部构件24安装于车身16,从而借助隔振支架18将上述蓄电池14和车身16彼此隔振连结起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配设有4个隔振支承体12a~12d。即,在蓄电池14的右侧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间隔开的方式配设有隔振支承体12a和隔振支承体12b,并且在蓄电池14的左侧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间隔开的方式配设有隔振支承体12c和隔振支承体12d。换言之,在蓄电池14的前端部分,以在左右方向上夹着蓄电池14且彼此面对的方式配设有隔振支承体12a和隔振支承体12d,并且在蓄电池14的后端部分,以在左右方向上夹着蓄电池14且彼此面对的方式配设有隔振支承体12b和隔振支承体12c。
此外,将隔振支架18以内部构件22的与内部凸缘部30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面与蓄电池14的左右侧面重叠的状态安装于蓄电池14,支承蓄电池14的前端部分的一对隔振支承体12a、12d和支承蓄电池14的后端部分的一对隔振支承体12b、12c,分别以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面对的方式相对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对隔振支承体12a、12d和隔振支承体12b、12c均在前后方向错位地相对配置,并且如图2所示,安装位置在上下方向也不同,其相对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
另外,对于隔振支承体12a~12d相对于蓄电池14的配设位置而言,例如优选以如下两条假想线的交点与蓄电池14的重心一致的方式设定,其中,这两条假想线为:将隔振支承体12a与隔振支承体12b之间的中点和隔振支承体12c与隔振支承体12d之间的中点连结起来而得到的假想线,以及将隔振支承体12a与隔振支承体12d之间的中点和隔振支承体12b与隔振支承体12c之间的中点连结起来而得到的假想线。
在这种由4个隔振支承体12a~12d构成的隔振支承构造体10中,当沿作为隔振支架18的轴线方向的左右方向输入有振动时,第1连结部36的压缩弹性成分起支配性作用,所以能够发挥基于内部摩擦等得到的高衰减作用,从而能够实现目标的隔振性能。
另外,当沿左右方向输入有过大振幅的振动时,在两对夹着蓄电池14在左右侧相对配置的隔振支承体12a、12d和隔振支承体12b、12c中,左右任一方的隔振支架18的内部凸缘部30与外部凸缘部34均会大幅靠近位移。由此,在内部凸缘部30与外部凸缘部34之间,第1连结部36被沿轴线方向压缩而使弹性特性变硬,从而限制内部构件22与外部构件24在轴线方向上的相对位移量,所以能够防止主体橡胶弹性体26的过大的变形,提高耐久性。总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内部凸缘部30和外部凸缘部34隔着第1连结部36抵接,来构成轴线方向的止挡部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部凸缘部30与外部凸缘部34的轴线方向相对面间形成有凹缺部40,所以随着第1连结部36中的固定粘接于外部凸缘部34的部分与内部凸缘部30抵接,使内部凸缘部30与外部凸缘部34间接性抵接,从而发挥轴线方向的止挡作用。当然,凹缺部40并非必须设置,内部凸缘部30与外部凸缘部34的相对面间也可以利用第1连结部36连续地连接。在该情况下,在内部凸缘部30与外部凸缘部34的相对面间,第1连结部36被压缩而使弹性特性变硬,从而实现内部凸缘部30与外部凸缘部34的实质性的抵接,发挥轴线方向的止挡作用。
另一方面,当沿作为隔振支架18的与轴线垂直方向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输入有振动时,能够在输入有大振幅的振动的情况下,发挥基于主体橡胶弹性体26的内部摩擦等得到的高衰减作用,并且能够在输入有小振幅的振动的情况下,发挥由低动刚度获得的振动绝缘作用,从而获得目标的隔振性能。特别是,通过在沿与轴线垂直方向连结内部构件22和外部构件24的第2连结部38形成有环状凹槽42,能够在输入有小振幅的振动时,抑制第2连结部38的压缩弹性成分,从而有效地获得振动绝缘作用。而且,由于环状凹槽42以比第2连结部38的轴线方向尺寸(L2)的1/2大的深度尺寸(d)形成,所以能够有利地实现与轴线垂直方向的低动刚度。
另外,当在隔振支架18的与轴线垂直方向输入有过大振幅的振动时,内部筒状部28和外部筒状部32隔着一对止挡橡胶44、46抵接,从而限制内部构件22与外部构件24的相对位移量。由此,能够防止主体橡胶弹性体26的过大的变形,提高耐久性。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内部止挡橡胶44与外部止挡橡胶46的相对面的、环状凹槽42的侧壁内表面均形成为沿轴线方向直线延伸的圆筒面,该环状凹槽42的侧壁内表面在整周彼此平行地以恒定间隔相对。因此,能够将内部止挡橡胶44与外部止挡橡胶46的抵接面积确保得较大,从而能够有效地发挥限制内部构件22与外部构件24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相对位移量的止挡作用。
另外,根据图6所示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也能清楚得知在隔振支架18中能有效地发挥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止挡作用。即,与以往构造的隔振支架(比较例)相比,在按照本发明所构造的隔振支架18(实施例)中,随着内部构件22与外部构件24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相对位移量的增大,负荷增大得更多。这样,在隔振支架18中,在内部构件22与外部构件24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相对位移量为止挡间隙(内部止挡橡胶44与外部止挡橡胶46的相对面间的距离)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发挥有效的止挡作用。
另外,隔振支承体12a~12d均配设在蓄电池14的左右方向外侧,并且以内部构件22的轴线方向端面与蓄电池14的左右任一方的壁面重叠的状态被安装于该壁面。通过以这种方式从左右两侧支承蓄电池14,能够有效地抑制蓄电池14绕重心的摆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隔振性能。
此外,外部托架20自车身16向蓄电池14一侧的上方突出,在外部托架20的突出顶端部分嵌装有安装于蓄电池14的隔振支架18。由此,隔振支架18被配设在靠近蓄电池14的重心的位置,能够有效地抑制蓄电池14的振动。
另外,由于使隔振支架18的轴线方向为大致水平方向地配置该隔振支架18,所以雨水和砂砾等异物不易进入环状凹槽42,并且能比较容易地将这些异物排出到外部。因此,能够避免主体橡胶弹性体26被侵蚀等,提高耐久性,并且不必配置用于避免异物进入的盖等,从而也能减少零件件数。
在图7中示出了构成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隔振支承构造体的、作为筒形隔振装置的隔振支架7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构件和部位,在图中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另外,隔振支架70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支架18同样,通过安装于外部托架20而构成隔振支承体,且以与隔振支架18同样的配置方式安装于蓄电池14。
更详细而言,隔振支架70具有如下的构造:内部构件22和外部构件24由主体橡胶弹性体26弹性连结,并且在形成于主体橡胶弹性体26的环状凹槽42内插入有振动衰减体72。振动衰减体72是大致有底圆筒形状的弹性体,一体地具有大致圆板形状的嵌装底部74和大致圆筒形状的插入筒部76。此外,在振动衰减体72的嵌装底部74,以与内部筒状部28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的直径的大致圆形截面,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该嵌装底部74的圆形孔78。此外,使振动衰减体72比主体橡胶弹性体26软,在作用有同样的外力时,该振动衰减体72以比主体橡胶弹性体26大的幅度变形。另外,振动衰减体72的形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使用能在变形时有效发挥基于内部摩擦等得到的能量衰减作用的材料,例如利用发泡性或非发泡性的聚氨酯、海绵橡胶等形成振动衰减体72。
形成为该种构造的振动衰减体72如图8所示,在对外部筒状部32实施缩径加工之前,将嵌装底部74安装于内部构件22,并且将插入筒部76插入环状凹槽42。即,将内部构件22的内部筒状部28插入粘接在嵌装底部74的圆形孔78中,从而将振动衰减体72定位安装于内部构件22。由此,以振动衰减体72的插入筒部76的顶端部分(图8中左端部分)与内部止挡橡胶44的外周面重叠的状态,将插入筒部76插入环状凹槽4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插入筒部76形成为在向内部构件22安装的状态下突出顶端不会到达环状凹槽42的底面的长度,容许插入筒部76后述那样的向轴线方向的伸长变形。另外,插入筒部76的外周面与外部止挡橡胶46的内周面隔开规定间隙地相对配置。
并且,在图8所示的安装有振动衰减体72的状态下,通过对外部筒状部32实施缩径加工而缩窄环状凹槽42的宽度,如图7所示,插入到环状凹槽42中的插入筒部76的顶端部分被夹在内部止挡橡胶44与外部止挡橡胶46的相对面间,并被沿厚度方向压缩。另外,插入筒部76由于被在厚度方向上压缩,所以在轴线方向上伸长变形,通过在插入筒部76的突出顶端面与环状凹槽42的底面之间设有间隙,容许插入筒部76在轴线方向上的伸长变形。
形成为上述这样的构造的隔振支架7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外嵌安装外部托架20而构成隔振支承体,4个隔振支承体在蓄电池14的左右两侧各配设两个而隔振连结蓄电池14和车身16,从而构成隔振支承构造体。在具有该隔振支架70的本实施方式的隔振支承构造体中,也能有效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支承构造体10同样的效果。
另外,隔振支架70具有振动衰减体72,从而在向与轴线垂直方向输入有大振幅的振动时,能够发挥目标的隔振效果(高衰减效果)。即,当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输入有大振幅的振动时,振动衰减体72会大幅弹性变形,基于振动衰减体72的内部摩擦等而降低振动能量。由此,能对与轴线垂直方向的振动发挥目标的隔振效果(高衰减效果)。
另一方面,在向与轴线垂直方向输入的振动为小振幅的情况下,由于振动衰减体72充分软而能够容易地容许微小变形,所以能够有效发挥由低动刚度获得的隔振效果(振动绝缘效果)。
这样,在隔振支承构造体中采用按照本实施方式所构造的隔振支架70,对于向与轴线垂直方向输入的振动,既能实现针对小振幅振动的低动刚度,又能实现针对大振幅振动的高衰减作用,所以能够获得更加优异的隔振性能。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现定于其具体的描述。例如,对于隔振支承体的数量而言,设置有至少一对(两个)以面对的方式配设的隔振支承体即可,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4个。
此外,对于夹着蓄电池14配置在左右两侧的一对隔振支承体12a、12d(隔振支承体12b、12c)而言,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那样配置在前后方向上相对错开的位置,但也可以以各隔振支承体12的隔振支架18(70)的中心轴线一致的方式对齐地配置。
另外,隔振支架18(70)的环状凹槽42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在周向上变化。详细而言,例如在使环状凹槽的宽度尺寸在周向上变化时,能够分别设定在上下方向上所需的止挡间隙和在前后方向上所需的止挡间隙,从而能够调节隔振特性。此外,例如在使环状凹槽的深度尺寸在周向上变化时,能使弹性特性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不同,从而能够实现更加优异的隔振性能。
此外,隔振支架18(70)的环状凹槽42的侧壁内表面不必一定是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圆筒面,例如也可以采用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地延伸的锥形圆筒面、在轴线方向中途部分具有台阶部的带台阶的圆筒面等。此外,例如也可以在环状凹槽42的侧壁内表面形成凹凸。由此,在沿与轴线垂直方向输入有过大的负荷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内部止挡橡胶44与外部止挡橡胶46的初始的抵接面积,从而以更加缓冲的方式发挥止挡作用,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因抵接时的冲击而使振动状态恶化等情况。
此外,也可以将环状凹槽42设置为偏离第2连结部38的宽度方向中央,使内部止挡橡胶44与外部止挡橡胶46的厚度尺寸彼此不同。
此外,环状凹槽42也可以形成至第2连结部38的轴线方向中途部分,还可以遍布第2连结部38的轴线方向全长地形成。
另外,振动衰减体72不限定于一定固定在内部构件22,例如也可以固定在外部构件24,还可以既不固定在内部构件22也不固定在外部构件24,而被夹持或填充在一对止挡橡胶44、46的相对面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蓄电池14隔振连结于车身16的隔振支承构造体10,但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并不受实施方式的具体例示的限定性解释。即,本发明也能较佳地应用在用于将燃油箱和燃油泵等隔振连结于车身16的隔振支承构造体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隔振支承构造体;14、蓄电池(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16、车身(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构件);18、70、隔振支架(筒形隔振装置);20、外部托架;22、内部构件;24、外部构件;26、主体橡胶弹性体;28、内部筒状部;30、内部凸缘部;32、外部筒状部;34、外部凸缘部;36、第1连结部(连结橡胶);42、环状凹槽;44、内部止挡橡胶(止挡橡胶);46、外部止挡橡胶(止挡橡胶);58、嵌装筒部;72、振动衰减体。

Claims (4)

1.一种隔振支承构造体,该隔振支承构造体(10)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26)连结内部构件(22)和外部构件(24)而构成筒形隔振装置(18、70),将该内部构件(22)安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14),并且将该外部构件(24)安装于构成该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构件(16),从而在上述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间安装有多个该筒形隔振装置(18、70),该隔振支承构造体(10)的特征在于,
上述内部构件(22)具有内部筒状部(28)和自该内部筒状部(28)的轴线方向一端向外周侧突出的内部凸缘部(30),并且上述外部构件(24)具有外部筒状部(32)和自该外部筒状部(32)的轴线方向一端向外周侧突出的外部凸缘部(34),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26)的夹设在该内部凸缘部(30)与该外部凸缘部(34)之间的部分成为实心的连结橡胶(36),并且在该主体橡胶弹性体(26)的夹设在该内部筒状部(28)与该外部筒状部(32)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在轴线方向另一端侧开口的环状凹槽(42),夹着该环状凹槽(42)的两侧的部分成为一对与该主体橡胶弹性体(26)一体形成的止挡橡胶(44、46),这一对止挡橡胶(44、46)分别固定粘接在该内部筒状部的外周面和该外部筒状部的内周面,另一方面,
上述筒形隔振装置(18、70)以使该内部构件(22)的任一侧的轴线方向端面与构成上述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14)重叠的方式安装于该构成上述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14),并且至少一对该筒形隔振装置(18、70)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在夹着构成该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14)的两侧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支承构造体,其中,
在构成上述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构件(16)上固定有外部托架(20),并且该外部托架(20)向构成该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14)侧突出,上述外部构件(24)的上述外部筒状部(32)被压入固定于设在该外部托架(20)的突出顶端部分的嵌装筒部(5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振支承构造体,其中,
上述一对止挡橡胶(44、46)的构成上述环状凹槽(42)的侧壁内表面的相对面彼此平行且沿轴线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隔振支承构造体,其中,
在上述环状凹槽(42)内配设有比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26)柔软的振动衰减体(72)。
CN201310150887.8A 2012-04-27 2013-04-26 隔振支承构造体 Active CN1033755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3727 2012-04-27
JP2012103727A JP5916502B2 (ja) 2012-04-27 2012-04-27 防振支持構造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5522A true CN103375522A (zh) 2013-10-30
CN103375522B CN103375522B (zh) 2016-01-20

Family

ID=49461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50887.8A Active CN103375522B (zh) 2012-04-27 2013-04-26 隔振支承构造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16502B2 (zh)
CN (1) CN10337552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2997B (zh) * 2014-03-13 2017-04-1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隔振装置
CN109203958A (zh) * 2018-08-24 2019-01-15 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车及其电池箱
CN113646532A (zh) * 2019-04-02 2021-11-12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低温泵及超低温制冷机防振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46995B1 (en) * 2013-11-22 2018-03-2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type vehicl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79315A (ja) * 1992-12-15 1994-06-28 Tokai Rubber Ind Ltd 自動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CN1215458A (zh) * 1996-02-16 1999-04-28 Btr抗震系统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轴承衬套
JP2004162671A (ja) * 2002-11-15 2004-06-10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ポンプのマウント構造
CN1654846A (zh) * 2004-02-12 2005-08-17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减振装置
JP2006220208A (ja) * 2005-02-10 2006-08-2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ブッシュの取付け構造
CN101680503A (zh) * 2007-05-17 2010-03-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设备固定用衬套及使用其的设备固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8537A (ja) * 1985-07-30 1987-02-06 Mitsubishi Steel Mfg Co Ltd 防振ゴム
US5941511A (en) * 1997-12-16 1999-08-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Bushing apparatus
JPH11247914A (ja) * 1998-03-06 1999-09-14 Tokai Rubber Ind Ltd 筒型防振マウント
JP2001193776A (ja) * 1999-10-25 2001-07-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複合防振ブッシュ
JP2007100785A (ja) * 2005-10-03 2007-04-19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2007239917A (ja) * 2006-03-09 2007-09-20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ブッシュ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79315A (ja) * 1992-12-15 1994-06-28 Tokai Rubber Ind Ltd 自動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CN1215458A (zh) * 1996-02-16 1999-04-28 Btr抗震系统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轴承衬套
JP2004162671A (ja) * 2002-11-15 2004-06-10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ポンプのマウント構造
CN1654846A (zh) * 2004-02-12 2005-08-17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减振装置
JP2006220208A (ja) * 2005-02-10 2006-08-2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ブッシュの取付け構造
CN101680503A (zh) * 2007-05-17 2010-03-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设备固定用衬套及使用其的设备固定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2997B (zh) * 2014-03-13 2017-04-1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隔振装置
CN109203958A (zh) * 2018-08-24 2019-01-15 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车及其电池箱
CN113646532A (zh) * 2019-04-02 2021-11-12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低温泵及超低温制冷机防振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16502B2 (ja) 2016-05-11
CN103375522B (zh) 2016-01-20
JP2013231478A (ja) 2013-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26066B2 (en) Center-bonded isolation mounting assembly
CN101550977B (zh) 在接合面上具有多个隆块的弹性振动隔离器
JP5373274B2 (ja) 防振構造体
JP4622979B2 (ja) 筒型防振装置用ストッパ並びに筒型防振組付体
CN102384212B (zh) 双通道液压滑柱支座和包括其的车辆悬架系统
JP5541329B2 (ja) 免震装置
US7182306B2 (en) Engine mount
CN203046868U (zh) 一种发动机悬置软垫及包括该发动机悬置软垫的汽车
CN103375522B (zh) 隔振支承构造体
JP5759328B2 (ja) 防振装置
CN104040212B (zh) 隔振装置
JP5538957B2 (ja) 防振構造体
CN102966691B (zh) 筒形隔振装置
JP2012072794A (ja) 防振ブッシュ
CN203098710U (zh) 一种保护式减震器
KR102258470B1 (ko) 엔진마운트 구조
JP2009236228A (ja) 防振支持装置
US11067146B2 (en) Composite vibration-damping body and metal-spring-equipped composite vibration-damping body using the same
CN103930290B (zh) 用于车辆中的动力传动系的支持装置
CN104455198A (zh) 减振器及汽车
CN203488609U (zh) 压缩式减震套
JP6275978B2 (ja) 防振支持装置
KR100764752B1 (ko) 변속기 마운트
CN103410899B (zh) 压缩式减震套
CN201432561Y (zh) 一种汽车前钢板弹簧衬套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Applicant after: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Applicant before: Tokai Rubber Ind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TO: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