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7455A -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7455A
CN104067455A CN201280067793.8A CN201280067793A CN104067455A CN 104067455 A CN104067455 A CN 104067455A CN 201280067793 A CN201280067793 A CN 201280067793A CN 104067455 A CN104067455 A CN 1040674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lamped nipple
latch
shell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77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67455B (zh
Inventor
铃木敏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67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7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674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74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H01R13/4226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integral flexible retaining fingers acting on a single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1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01R43/24Assembling by moulding on contact memb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4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8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by assembling plural parts
    • Y10T29/4922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by assembling plural parts with molding of ins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连接器及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通过提高多种产品的端子接头的闩锁力而不增加尺寸或者制造成本来防止端子接头的脱离。该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4),包括端子接头(3)和容纳端子接头(3)的端子壳体(42),连接器壳体(4)包括划分构成端子壳体(42)的一个内表面的壁(44B),闩锁端子接头(3)的闩锁部(45),闩锁部(45)包括具有从配置在壁(44B)的内表面的基端朝端子接头(3)的插入方向(X)的后侧延伸的末端的闩锁臂(45A),从闩锁臂(45A)沿与插入方向相交的方向(Y)突出的闩锁突起(45B),在壁(44B)中形成具有闩锁突起(45B)的面向外部的通孔(47),且端子接头(3)被末端(45C)和闩锁臂(45A)的闩锁突起闩锁。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成布线于汽车中的线束的连接器及其及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移动车辆的汽车具有多种安装在其上的电子设备,用于传输电力和控制信号的线束布线于其中。线束设有多根电线和多个连接器,通过多根电线和多个连接器,连接器与电子设备的连接器或者与其它的线束接合以便与电子设备或者其它的线束连接。
应用于这样连接器的连接器通常包括管状连接器壳体和容纳于连接器壳体中且连接到电线端子的端子接头,相应于使用环境和对象,采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这样的连接器。
一般地,连接器的端子接头形成为诸如弯曲的导电金属板,其中端子接头设有与线束的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和与配对连接器的端子接头连接的电线接点。连接器壳体设有容纳端子接头于其中的直的孔状端子壳体,和突出到端子壳体中且弹性地形成以将端子接头闩锁在端子壳体中的闩锁杆。
在这样的连接器中,仅使用闩锁杆的端子接头的闩锁承受不足的闩锁力,容易导致在线束的布线装配时端子接头从连接器壳体脱离。为了防止端子接头从连接器壳体脱离,由此已提倡具有间隔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和2)或者前保持架(例如,参见专利文献3)作为实际的闩锁以防止端子接头从连接器壳体中脱离的连接器。
专利文献1中的连接器100,如图9-10所示,设有连接器壳体101,垫片102和连接有电线的母端子接头103(这里,简称母端子)。连接器壳体101由绝缘合成树脂形成为大致盒状,设有容纳母端子103的端子壳体104(端子壳),和容纳间隔器102的间隔器壳体105(通孔)。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专利文献2中的连接器也包括几乎相似的组件,所以在这里将讨论专利文献1中的连接器100。
多个端子接头104平行布置,每个直线延伸,纵向的两个端部都与连接器壳体101的端面开放连通。在端子壳体104中,母端子103沿它的纵向方向插入,且沿插入方向在其背面形成面向端子壳体104内部的闩锁杆106。间隔器壳体105从与端子壳体104的纵向相交的连接器壳体101的多个外面中的一个外面被压下,沿每个端子壳体104的纵向方向穿过接近中部的位置配置。
间隔器102由绝缘合成树脂制成,设有多个插入到间隔器壳体105中的插入销107,和配置在每个插入销107中的闩锁突起108。闩锁突起108在每个插入销107的侧面上垂直地形成双胎,在双胎之间闩锁突起108形成允许母端子103插入其中的空间。当这样的间隔器102插入到间隔器壳体105中时,插入销107的末端被闩锁在连接器壳体101中以便定位在临时闩锁位置。
插入销107和间隔器102的闩锁突起108之间的空间,以及端子壳体104相互连通,以在间隔器12定位于临时闩锁位置时允许母端子103插入到端子壳体104中。然后母端子到端子壳体104的插入使得闩锁杆106弹性地变形以将母端子103的末端的凹槽闩锁在其中。在母端子103的临时闩锁位置中,闩锁杆106的不足的闩锁力容易导致在强力拉拔时母端子103从连接器壳体101脱离。
因此,如图10B所示,位于临时闩锁位置的间隔器102到间隔器壳体105中的进一步插入,闩锁了在连接器壳体101中的间隔器102的主体,以便定位于实际闩锁位置。间隔器102实际闩锁位置的定位使得闩锁突起108在端子壳体104中突出以便闩锁母端子103中部的突起103A。定位于实际闩锁位置的间隔器102防止了母端子103从连接器壳体101脱离。
另一方面,如图11和12所示的专利文献3中描述的连接器,设有连接器壳体111,前保持架112和母端子接头113(在下文中简称母端子)。连接器壳体111设有容纳母端子113的端子壳体114,闩锁杆形成为面向其内部。闩锁杆115形成为沿其插入方向从端子壳体114的壁116朝向母端子113的背面倾斜,且在闩锁杆115和壁116之间形成有空间117。
前保持架112从连接器壳体111的前侧连接,设有具备供其它的连接器的公端子接头穿过的通孔的前部118,和从前部118突出以插入到连接器壳体111的端子壳体114中的限制突起119。当前保持架112连接到连接器壳体111时,限制突起119进入到闩锁杆115和壁116之间的空间117中,以便限制闩锁杆115的变形。
在这样的连接器110中,母端子113到连接器壳体111的端子壳体114中的插入使得闩锁杆115弹性地变形以便将母端子113的凹槽113A闩锁在其中。在母端子113的临时闩锁状态,前保持架112从连接器壳体111的前侧连接,且限制突起119插入到空间117中。闩锁杆115的弹性变形从而被限制,处于实际闩锁状态母端子113的凹槽113A的闩锁没有被释放,这防止了母端子103从连接器壳体101中脱离。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S64-54678
专利文献2:JP-A-2007-115614
专利文献3:JP-A-2011-108576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不利地,前面提及的专利文献1-3中的传统的连接器不容许通过将连接器壳体插入到其中以增加端子接头的闩锁力,除非间隔器或者前保持架不处于实际闩锁状态,这导致在初步闩锁状态难以防止端子接头的脱离。即,作为连接器存在多种没有设置间隔器102或者前保持架112的连接器,但并不局限于设置这些的或者具有不同的构造或者尺寸的连接器。从而各种连接器都具有间隔器或者前保持架是不实际的,且为了增加端子接头的闩锁力而设置间隔器或者前保持架会引发多种弊端,诸如扩大连接器尺寸、由于连接器构造的复杂而需要复杂的设备用于模制、或者制造和运营成本的提升。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及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能在不增加尺寸或者增加制造成本的情况下对各种产品通过增加端子接头的闩锁力避免连接器的脱离。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连接器,包括:
包括第一闩锁部和第二闩锁部的端子接头;连接器壳体,其包括:容纳端子接头的端子壳体;壁,将端子壳体与外部分开,其构成端子壳体的内表面,并设有穿过其中的通孔;和闩锁部,其构造成闩锁容纳于端子壳体中的端子接头以避免端子接头的脱离,闩锁部包括:具有从配置在壁的内表面上的基端朝向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的后侧延伸的末端的闩锁臂,闩锁臂的末端构造成被闩锁在第一闩锁部中,和闩锁突起,其沿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相交的方向从闩锁臂突出,穿过通孔向外部暴露,且构造成被闩锁在第二闩锁部中。
通过采用上述的构造,闩锁部包括闩锁臂和闩锁突起,被闩锁臂的末端闩锁的端子接头的第一闩锁部,被闩锁突起闩锁的端子接头的第二闩锁部,即端子接头在至少两个点的闩锁增加了闩锁力,从而防止端子接头的脱离。同样,让闩锁突起在连接器壳体的壁处面向外部的通孔的形成,容易地形成朝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突出的闩锁突起。也就是说,连接器壳体通常由绝缘合成树脂通过注射成型制成,端子壳体沿端子壳体的插入方向(以下有时称为第一方向)形成,从而采用沿第一方向可操作地打开的模具。这样由于闩锁突起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突起,使得模制闩锁突起是困难的,但在连接器壳体的壁上形成通孔以及闩锁突起如以通过通孔面向外部来定位,使得可以使用穿过通孔的滑动模容易地模制闩锁突起。
优选地,壁的内表面设有导槽,导槽在连接器壳体中沿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从入口侧向后侧延伸,且其中端子接头设有构造成插入到导槽中且被沿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引导的突起片,其中第二闩锁部由突起片的部分构成。
通过采用上述的构造,端子接头可设有沿连接器壳体的导槽被引导的突起片,从而防止端子接头在插入到连接器壳体时转动或者倾斜,这防止了由于不规则的插入导致连接器壳体或者端子壳体的损坏,也提高了插入的工作性能。同样,通过用于引导端子接头(参考为稳定器)的突起片的第二闩锁部的构造,和突起片的部分被闩锁突起的闩锁消除了形成另外的第二闩锁部的需要,减少了端子接头的制造成本。需要指出的是,稳定器的突起片通常沿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相交的方向突出形成,通过被闩锁突起闩锁的突起部,第一闩锁部被闩锁臂的末端闩锁的第一闩锁位置和突起片被闩锁突起闩锁的第二位置可相互分离。因此,位于两个位置的端子接头的闩锁相互分离,即使当外力施加到其中一个位置时闩锁被释放,也容许另一位置闩锁的保持以便尽可能地保持端子壳体的闩锁状态。
优选地,端子壳体中的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的后侧设有在其中的抵靠部,抵靠部抵靠且保持被容纳的端子接头的末端,且其中抵靠部和闩锁部沿着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叠置。
通过采用上述构造,抵靠部在端子壳体后侧的形成,和抵靠部的抵靠以及对被容纳的端子接头的末端的保持使得可以很好地将端子接头按预定的位置和布置保持在连接器壳体中。同样,抵靠部和闩锁突起沿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上的相互叠置使得抵靠部抵靠端子接头的末端,而不增加沿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端子接头的宽度尺寸,且使得端子接头的第二闩锁部被闩锁在闩锁突起中。虽然由于抵靠部被定位在端子壳体的后侧导致在端子壳体的后侧(也就是连接器壳体的前侧)定位用于模制闩锁突起的模制变得困难,但是滑动模穿过不定位在端子壳体后侧的连接器壳体的通孔的插入使得闩锁突起在避免与抵靠部干涉的情况下模制。
优选地,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在模制连接器壳体时沿相交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的方向上提供可滑动的滑动模;将滑动模穿过设计成要形成通孔的部分;以及使用滑动模模制闩锁突起。
通过采用上述的构造,在如上述连接器的相同方式中,即便具有突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的闩锁突起,滑动模穿过形成在连接器壳体的壁中的通孔的部分的插入和用滑动模模制闩锁突起,使得可以容易地模制闩锁突起。从而可以避免用于制造连接器壳体的复杂的设施或者设备,避免制造成本的上升。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端子壳体在至少两个点的闩锁增加了闩锁力以便防止端子接头的脱离,避免了如传统的连接器设置间隔器或者前保持架的必要性,使得可以应用于各种连接器,且避免了连接器尺寸的扩大或者构造的复杂化以便限制制造成本。同样,由于利用了配置在连接器壳体的壁中的通孔,所以闩锁突起可以通过滑动模容易地模制,用于连接器壳体的制造成本可进一步地减少。
根据本发明,配置在端子接头中的诸如稳定器的突起片通过闩锁突起的闩锁使得可以保持端子壳体的闩锁状态,且牢固地防止其从端子接头的脱离。同样,对于初始地具有稳定器的端子接头,没有必要重新设计形成另外的第二闩锁部,直接地利用端子接头,从而可以减少制造成本且提高闩锁力。
根据本发明,由于闩锁突起可以在不与抵靠部发生干涉的情况下进行模制,所以可以防止端子接头的脱离且很好地将其保持在预定位置。
根据本发明,可以避免用于制造连接器壳体的复杂的设施和设备,也能使得各种产品的连接器提高它的闩锁力,不管是否使用间隔器或者前保持架。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是说明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的透视图。
图3是说明图2中的沿A-A线位置所截的连接器壳体的横截面的透视图。
图4A是说明连接器壳体的放大主体的剖视图。
图4B是说明连接器壳体的放大主体的平面图。
图5是说明连接器的端子接头的闩锁过程的局部透视图。
图6是说明制造连接器的方法的局部剖视图。
图7A是说明连接器的装配过程的剖视图。
图7B是说明连接器的装配过程的剖视图。
图7C是说明连接器的装配过程的剖视图。
图8A是说明连接器的装配过程的透视图。
图8B是说明连接器的装配过程的透视图。
图9是说明传统的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10A是说明传统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0B是说明传统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1是说明传统的连接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12是说明另一个传统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 连接器
2 端子接头
3 连接器壳体
5 间隔器
34 稳定器(第二闩锁部,突出片)
35 台阶(第一闩锁部)
42 端子壳体
43 间隔器壳体
44A 上壁(相对壁)
44B 底壁(壁部)
45 闩锁杆(闩锁部)
45A 闩锁臂
45B 闩锁突起
45C 末端
46 导槽
47 狭缝(通孔)
48 抵靠部
M 滑动模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要参照附图1-8详述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关于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是构成布线在汽车中的线束的连接器,且该连接器与安装在汽车中的设有多种电子设备或者其它线束的配对连接器接合和连接。线束设有多根电线2和连接器1。电线2设有导电芯线和覆盖芯线的绝缘包覆层,该芯线的一端被压接在连接器1的端子接头3上。
如图1所示,连接器1设有被称之为母端子接头的端子接头3、容纳端子接头3的连接器壳体4和插入到连接器壳体4中的间隔器5。即,连接器1是设有作为母型端子接头的端子接头3的母连接器,其与配对公连接器接合和连接。注意在本实施例中示出和描述的连接器1是母连接器,但是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公连接器。
端子接头3通过冲压和弯曲形成,一体地设置有电线连接部31和电接触部32。电线连接部31设有条状底板和从底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延续的模压片(swaging piece),其芯线裸露的电线2被放置在底板上,模压电线2的一端使得模压片与电线2电气和机械地连接。
电接触部32是方形的,从电线连接部31的底板延续。在电接触部32中配置有弹性片33,未示出的配对连接器的公端子接头插入并被保持在其自身与电接触部32的内部之间。将公端子接头如此保持在电接触部32的内部与弹性片33之间使得端子接头3和公端子接头电气和机械地相互连接。
此外,电接触部32设有从它的方形管的一侧突出的作为突起片的稳定器34。稳定器34插入到后面将要提及的连接器壳体4内部的导槽46,被沿着导槽46引导。稳定器34被插入到导槽46中,使得可以将端子接头3沿预定方向插入到连接器壳体4中,此外,稳定器34被引导到导槽46,使得可以防止端子接头3倒塌或者倾斜(也就是沿图1中的箭头X方向)。
连接器壳体4由绝缘合成树脂制成,如图1-3所示,其设有盒形的壳体主体40、用于闩锁配对连接器的锁定臂41。壳体主体40设有容纳端子接头3的端子壳体42,和容纳间隔器5的间隔器壳体43。
此外,壳体主体40设有面向配对连接器的前表面40A、与前表面40A相对的且端子接头3插入其中的后表面40B、间隔器5插入其中的上表面40C、与上表面40C相对的底面40D、配置锁定臂41的第一侧面40E和与第一侧面40E相对的第二侧面40F。这里要注意的是,上表面40C或底面40D只是为了方便地进行简单描述,并不是限制连接器1在使用状态下的上、下、左、右方向。
端子壳体42设有多个(本实施例中是2个),且布置成相互平行。多个端子壳体42是沿着连接器壳体4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管状,该连接器壳体4纵向方向的两端都是敞开的且连通壳体主体40的前表面40A和后表面40B。在两个端子壳体42中,图1中右侧的端子壳体42和图2中上侧的端子壳体42被以下所包围:构成壳体主体40上表面40C的上壁44A、构成底面40D的底壁44B、构成第一侧面40E的第一侧壁44C以及配置成从上壁44A到底壁44B的中间壁44D。另一方面,图1中左侧和图2中下侧的端子壳体42由上壁44A、底壁44B、构成第二侧面40F的第二侧壁44E和中间壁44D包围。
端子接头3沿壳体主体42的纵向方向从壳体主体42的后表面40B插入到端子壳体42的内部,端子接头3被插入的方向通过图1中的箭头X示出,该方向被称为端子接头3的插入方向X。同时,与端子接头3的插入方向X相交且与第一侧壁44C和第二侧壁44E相对的方向被显示为箭头Y,该方向被称为第一相交方向Y,与插入方向X相交且与上壁44A和底壁44B相对的方向被显示为箭头Z,该方向被称之为第二相交方向Z。注意在端子壳体42内部,壳体主体40的后表面40B可作为插入方向X的入口侧,且前表面40A侧可作为插入方向X的后侧来参考。
如图3-5所示的每个端子壳体42的内部,闩锁杆45配置为闩锁部件。闩锁杆45设计成通过闩锁端子接头3来限制端子接头3从端子壳体42中脱离。闩锁杆45设有以悬臂状方式从底壁44B朝插入方向X的后侧延伸的闩锁臂45A,和从闩锁臂45A的基端突出的闩锁臂45B。基端与底壁44B的内部连续的闩锁臂45A,朝着插入方向X的后侧并朝着第二相交方向Z的上壁44A倾斜地延伸。同时,闩锁臂45A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其末端的自由端成为弹性朝向底壁44B,且变形时跨接底壁44B的端子接头3被闩锁在闩锁臂45A的末端45C内。
这里,端子接头3设有配置成在比电接触部32的比稳定器34更前侧处从外表面凹陷的作为第一闩锁部的台阶35,其构造成将闩锁臂45A的末端45C闩锁在其中。此外,在闩锁臂45A的末端配置有闩锁释放突起45D。用于拉端子的夹具钩住闩锁释放突起45D以使闩锁臂45A变形,从而容许闩锁臂45A和台阶35相互解锁。
闩锁突起45B从闩锁臂45A的基端向第一相交方向Y的第二侧壁44E侧突出,且以接近插入方向X的后侧的方式倾斜地形成以接近第二侧壁44E。闩锁突起45B形成为闩锁臂45A弹性变形时朝向底壁44B弹性变形,且沿着离开第二侧壁44E的方向(潜入闩锁臂45A中的方向)弹性变形,在使闩锁突起45B弹性变形时桥接闩锁突起45B的端子接头3的稳定器34设计成被闩锁在闩锁突起45B中。同时,在壳体主体40的底壁44B和第二侧壁44E的相交部中形成有沿插入方向X延伸且引导稳定器34的导槽46。也就是说,闩锁45B形成为从导槽46突出。
在壳体主体40的底壁44B中,如图2-4所示,狭缝47形成为对应于每个端子壳体42而定位的穿过底壁44B的通孔。狭缝47沿着导槽46延伸,沿着闩锁臂45A的侧面形成以使得闩锁突起45B通过狭缝47面向外部。也就是说,当从底面44B侧观察壳体主体40时,闩锁突起45B的几乎整个底面通过狭缝47被暴露到外部。可通过使用插通狭缝47的夹具使闩锁突起45B弹性地变形来释放闩锁突起45B对稳定器34的锁定。正如,释放闩锁臂45A和台阶35的闩锁后,以及释放闩锁突起45B和稳定器34的闩锁后,拉动电线2且将端子接头3在插入方向X上朝向入口侧移动来容许端子接头3被从端子壳体42中拉出。
在端子壳体42内的插入方向X的后侧形成有抵靠插入的端子接头3的电接触部32的抵靠部48。抵靠部48通过将电接触部32保持在其自身与上壁44A之间来定位和保持端子接头3,且该抵靠部48沿第一相交方向Y成对布置。此外,抵靠部48相对于闩锁突起45B沿端子接头3的插入方向X堆叠。也就是说,抵靠部48和闩锁突起45B:如图4A所示在第二插入方向Z上被布置在几乎相同的位置;且如图4B所示沿着第一相交方向Y在它们的每个末端上彼此相对地突出;沿着插入方向X至少它们每个的部分相互面对。
如图1和3所示,间隔器5设有:间隔器主体51,该间隔器主体51平行于壳体主体40的上壁44A;多个插入片52,该多个插入片52从间隔器主体51延伸以插入到间隔器壳体43中。在间隔器主体51中,在间隔器被整个地容纳的实际闩锁位置,形成有搁置在各个端子壳体42的内部中且可操作为抵靠端子壳体3的限制片53。此外,在间隔器壳体43中形成有在实际闩锁位置闩锁间隔器主体51的闩锁片43A。另一方面,在多个插入片中,两侧的两个插入片52具有突起54,该突起54在间隔器5的一部分被容纳于间隔器壳体43中的临时闩锁位置处被闩锁在壳体主体40的第一和第二侧壁44C和44E内部。此外,在间隔器5被容纳于间隔器壳体43中时中间插入片52延续到中间壁44D,各自构成了端子壳体42之间的分割壁。
这样,在突起54被闩锁在壳体主体40的第一和第二侧壁44C和44E内部的临时闩锁位置,间隔器5允许端子接头3从端子壳体42脱离,并且在间隔器主体51被闩锁在闩锁片43A中的实际闩锁位置,间隔器5限制端子接头3从端子壳体42中脱离。从临时闩锁位置到实际闩锁位置,间隔器5可移动地装接到连接器壳体4。此外,在实际闩锁位置,通过定位在端子壳体42内部的限制片53抵靠电接触部32的后边缘36(参见附图5和7),间隔器5可限制端子接头3的脱离。
在下文中,将参见附图6-8B详述前述的方法。首先,端子接头3由金属板冲压和弯曲而制成,电线2通过压接设备被压接到电线连接部31。另一方面,连接器壳体4和间隔器5通过注射成型由合成树脂制成。
当连接器壳体4注射成型时,如图6所示,采用滑动模M,该滑动模M能够穿过设定要成为狭缝47的部分从壳体主体40的底壁44B插入到壳体主体40的内部。滑动模M被沿着第二相交方向Z可移动地保持,同时设有模制闩锁突起45B的底壁的第一模制面M1。此外,滑动模M包括第二模制面M2和第三模制面M3,它们插入到闩锁突起45B和抵靠部48之间以模制这些侧面。同时,未示出的主体模由至少一对能够沿插入方向X打开的公模和母模构成,设计成使得滑动模M插入到公模和母模中的任一个中。此外,间隔器壳体43等使用合适的滑动模进行模制。在滑动模M插入到主体模的内部的状态下熔融树脂充满模具的内部,通过滑动模M模制闩锁突起45B,然后滑动模M被从主体模中拉出,然后打开主体模,以便形成连接器壳体。
然后,在连接器1的装配过程中,如图7A-8B所示,首先,间隔器5初步地插入到间隔器壳体4中以到达临时闩锁位置。在此临时闩锁位置,具有电线2的端子接头3从连接器壳体4的后表面40B插入到端子壳体42中。此时端子接头3的稳定器34穿过导槽46防止了端子接头3下落。此外,将端子接头3朝插入方向X的后侧插入使得电线接触部32的前侧中的底面抵靠在闩锁杆45上以可滑动地抵靠在闩锁臂45A上,且将闩锁臂45A朝底面44B按压以弹性地变形。同时地,稳定器34可滑动地抵靠在闩锁突起45B上以使闩锁突起45B弹性地变形。
此外,当将端子接头3插入到端子壳体42的后面时,端子接头3的台阶35,如图7B所示,桥接闩锁臂45A,且闩锁臂45A的末端45C闩锁稳定器34。从而端子接头3被置于临时闩锁状态,台阶35和稳定器34两处被闩锁在连接器壳体4的闩锁杆45中。同时,端子接头3的电接触部32的前端被保持在端子壳体42后部中的上壁44A的内部和抵靠部48之间,以沿第一和第二相交方向Y和Z不可动地被保持。
注意当释放临时闩锁状态且将端子接头3从端子壳体42中拉出时,正如所述,将用于拉端子的夹具钩住闩锁释放突起45D以便将闩锁臂45A朝底壁44B弹性地变形,释放闩锁臂45A和台阶35的闩锁,也释放闩锁突起45B和稳定器34的闩锁以便朝插入方向X的入口拉电线2和拉出端子接头3。
然后,在临时闩锁位置,间隔器5被按压入连接器壳体4中,如图7C所示,将间隔器主体51闩锁在闩锁片43A中使得间隔器5移动到间隔器5整个地被容纳于间隔器壳体43中的实际闩锁位置。在此实际闩锁位置中,如前所述,台阶35和稳定器34两处被闩锁在闩锁杆45中且电接触部32的后端36也被闩锁在间隔器5的限制片53中。这样使得端子接头3在3个位置处被闩锁,且处于实际闩锁位置它的脱离被牢固地约束。通过上述的步骤完成连接器的装配。
根据本实施例,在临时闩锁位置,由于台阶35和稳定器34两处被闩锁在连接器壳体4的闩锁杆45中,端子接头3增加了其闩锁力,且防止端子接头3的脱离。同时,端子接头3被保持在端子壳体42的后部的上壁44A的内部和抵靠部48之间,且端子接头3在端子壳体42中的运动被限制,防止了闩锁杆45的解锁,且可靠地防止端子接头3的脱离。此外,间隔器5在实际闩锁位置移动以便抵靠在限制片53上,从而端子接头3被闩锁在3个位置处以便在实际闩锁位置处进一步地增加闩锁力。
在壳体主体40的底壁44B中也形成狭缝47,通过狭缝47,闩锁突起45B被暴露到壳体主体40的外部,使得可以使用插入到注定形成狭缝47的部位的滑动模M容易地模制闩锁突起45B。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壳体4,即便在壳体主体40的前侧不设置传统的前保持架,也不从它的前侧被拉出,也能够使用可从与端子接头3的插入方向X相交的第二相交方向Z(或者第一相交方向)插入的滑动模M容易地模制闩锁突起45B。被使用这样的滑动模M容易地模制的闩锁突起,不需要注射成型设备的复杂的模具构造和模制操作,使得连接器壳体4的制造成本减少。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上述的实施例公开的是设有作为母端子接头的端子接头3的母连接器,但本发明的连接器不局限于这样的母连接器,可以是设有公端子接头的公连接器。此外,虽然上述的实施例论述了具有间隔器5的连接器1,但本发明的连接器并不局限于使用间隔器或者前保持架来处于实际闩锁位置,可以是端子接头单独地被闩锁部件(闩锁杆45)闩锁的构造。即便在闩锁部件单独地闩锁端子接头的构造中,端子接头在闩锁臂45A的末端45C的两个位置处的闩锁和闩锁部件的闩锁突起45B的闩锁能够获得增加的闩锁力。
同样,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连接器壳体4形成有端子壳体42的两个点,且显示了容纳两个端子接头3的连接器1,端子壳体的数量和布置并不特别地局限于此。同样,对于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壳体4,间隔器壳体43开放配置在作为相对壁的上壁44A中,并且作为通孔的狭缝47配置在作为壁的底壁44B中,但它们的布置并不局限于此,反之间隔器壳体43和狭缝47可以形成在连接器壳体4的相同平面内或者形成在相互相交的平面。同样,虽然上述的实施例包括闩锁臂45A的末端45C闩锁端子接头3的台阶35和闩锁突起45B闩锁端子接头3的稳定器34的构造,端子接头的第一闩锁部和第二闩锁部的部件并不特别局限于此,只要能适合地配置在端子接头中即可。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可以应用于组成有布线的线束的连接器,例如,汽车中,或者连接到配置在电子设备中的线束的连接器。

Claims (4)

1.一种连接器,包括:
端子接头,该端子接头包括第一闩锁部和第二闩锁部;以及
连接器壳体,包括:
端子壳体,该端子壳体容纳所述端子接头,
壁,该壁将所述端子壳体与外部分开,该壁构成了所述端子壳体的一个内表面,并设有穿过其的通孔,以及
闩锁部,该闩锁部构造成闩锁容纳于所述端子壳体中的所述端子接头以避免所述闩锁接头的脱离,所述闩锁部包括:
闩锁臂,该闩锁臂具有从配置在所述壁的内表面上的基端朝向所述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的后侧延伸的末端,所述闩锁臂的所述末端构造成被闩锁在所述第一闩锁部中,以及
闩锁突起,该闩锁突起沿与所述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相交的方向从所述闩锁臂突出,并通过所述通孔暴露于外部,且构造成被闩锁在所述第二闩锁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壁的所述内表面设有导槽,该导槽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中沿所述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从入口侧向后侧延伸,且其中所述端子接头设有构造成插入到所述导槽中且被沿所述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引导的突起片,其中所述第二闩锁部由所述突起片的部分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壳体中在所述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的后侧设有位于所述端子壳体中的抵靠部,该抵靠部抵靠且保持所述被容纳的端子接头的末端,且其中所述抵靠部和所述闩锁突起在所述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上相互叠置。
4.一种用于制造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模制连接器壳体时提供在与所述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能够滑动的滑动模;
将所述滑动模穿过设定成要形成所述通孔的部分;以及
使用所述滑动模模制所述闩锁突起。
CN201280067793.8A 2011-11-24 2012-11-20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0674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6098A JP5789494B2 (ja) 2011-11-24 2011-11-24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11-256098 2011-11-24
PCT/JP2012/007428 WO2013076961A1 (en) 2011-11-24 2012-11-20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7455A true CN104067455A (zh) 2014-09-24
CN104067455B CN104067455B (zh) 2016-06-08

Family

ID=47324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7793.8A Active CN104067455B (zh) 2011-11-24 2012-11-20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124018B2 (zh)
JP (1) JP5789494B2 (zh)
KR (1) KR101532300B1 (zh)
CN (1) CN104067455B (zh)
GB (1) GB2510538B (zh)
IN (1) IN2014CN04630A (zh)
WO (1) WO2013076961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1164A (zh) * 2015-01-19 2016-07-27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中的数据传输的连接器插入件和连接器
CN107782850A (zh) * 2016-08-26 2018-03-09 罗斯蒙特公司 能够以无工具的方式替换的气体传感器模块
CN109075519A (zh) * 2016-04-19 2018-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0383591A (zh) * 2017-03-10 2019-10-25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屏蔽端子及屏蔽连接器
CN111697371A (zh) * 2019-03-11 2020-09-22 泰连公司 具有多个闩锁的端子位置确保构件
US11725966B2 (en) 2020-09-18 2023-08-15 Rosemount Inc. Multi-stage irreversible sensor coupling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9494B2 (ja) * 2011-11-24 2015-10-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6105263B2 (ja) * 2012-11-29 2017-03-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907300B1 (ja) * 2015-04-30 2016-04-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導電端子
DE102016215123A1 (de) * 2016-08-12 2018-02-15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Steckverbindungssystem
JP2018049682A (ja) * 2016-09-20 2018-03-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KR102250820B1 (ko) * 2017-08-18 2021-05-1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전동 컴프레서용 터미널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55513A (ja) * 2003-02-03 2004-02-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756003A (zh) * 2004-09-28 2006-04-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EP1801926A1 (en) * 2005-12-20 2007-06-27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 conne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54678A (en) * 1987-08-26 1989-03-02 Yazaki Corp Connector
JPH02165580A (ja) * 1988-12-19 1990-06-26 Yazaki Corp 電気コネクタ
JP2519179Y2 (ja) 1989-03-29 1996-12-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における端子金具の二重係止構造
JP3074433B2 (ja) * 1994-03-17 2000-08-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二重係止確認可能なコネクタ
JP2923519B2 (ja) * 1994-05-30 1999-07-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二重係止コネクタ
JP3120725B2 (ja) * 1996-03-13 2000-12-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リテーナ付きコネクタ
JPH1054678A (ja) * 1996-08-12 1998-02-24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貯槽の製造方法及び貯槽
JP3225863B2 (ja) * 1996-12-03 2001-11-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H10223301A (ja) * 1997-02-07 1998-08-21 Yazaki Corp 防水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防水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成形用金型
JP3638095B2 (ja) * 1999-06-11 2005-04-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不完全挿入検知構造
JP3700823B2 (ja) * 1999-06-21 2005-09-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二重係止コネクタ及びそのスペーサ検知方法
JP4013412B2 (ja) * 1999-07-28 2007-11-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415140B1 (ja) * 2002-07-04 2003-06-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EP1641083B1 (en) * 2004-09-28 2007-12-1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4616150B2 (ja) 2005-10-24 2011-01-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276938B2 (ja) * 2008-09-16 2013-08-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1108576A (ja) 2009-11-20 2011-06-02 Yazaki Corp ホルダ付コネクタ
GB2512216B (en) * 2010-12-10 2015-02-25 Paul Foung Connector locking device
JP5789494B2 (ja) * 2011-11-24 2015-10-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55513A (ja) * 2003-02-03 2004-02-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756003A (zh) * 2004-09-28 2006-04-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EP1801926A1 (en) * 2005-12-20 2007-06-27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 conne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1164A (zh) * 2015-01-19 2016-07-27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中的数据传输的连接器插入件和连接器
CN109075519A (zh) * 2016-04-19 2018-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782850A (zh) * 2016-08-26 2018-03-09 罗斯蒙特公司 能够以无工具的方式替换的气体传感器模块
CN110383591A (zh) * 2017-03-10 2019-10-25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屏蔽端子及屏蔽连接器
CN110383591B (zh) * 2017-03-10 2021-02-0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屏蔽端子及屏蔽连接器
CN111697371A (zh) * 2019-03-11 2020-09-22 泰连公司 具有多个闩锁的端子位置确保构件
US11725966B2 (en) 2020-09-18 2023-08-15 Rosemount Inc. Multi-stage irreversible sensor coup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56196A1 (en) 2014-09-11
GB2510538B (en) 2017-07-12
WO2013076961A1 (en) 2013-05-30
IN2014CN04630A (zh) 2015-09-18
KR20140099288A (ko) 2014-08-11
CN104067455B (zh) 2016-06-08
US9124018B2 (en) 2015-09-01
GB201409183D0 (en) 2014-07-09
KR101532300B1 (ko) 2015-06-29
JP5789494B2 (ja) 2015-10-07
GB2510538A (en) 2014-08-06
JP2013110067A (ja) 201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7455A (zh)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6297717B2 (ja) 端子金具
JP6664434B2 (ja) 端子
JP5129880B2 (ja)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該コネクタ端子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EP2816670B1 (en) Electric connector
US9922755B2 (en) Joint connector
EP2149936B1 (en) Connector
JPH02500624A (ja) モジュラー・プラグ用カプラ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80101631A (ko) 단자 피팅
JP2015026581A (ja) 中継コネクタ用のホルダーアセンブリ
CN201282235Y (zh) 层叠式插座电连接器
JPH0650278U (ja) ソケット型多極コネクタ
JP2020166947A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202159789U (zh) 电连接器
CN101499569B (zh) 电子通信产品的电连接器及制造工艺
WO2022153853A1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US11196201B2 (en) Male terminal and connector pair
JP3918707B2 (ja) コネクタ
KR100871443B1 (ko) 리셉터클 단자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그 방법에 의해 제작된리셉터클 단자
EP3306753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unit
JP2012174429A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107465032A (zh) 陶瓷件与usb插座连接器及其成型方法
JP2005149905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