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54144B - 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54144B
CN104054144B CN201280067369.3A CN201280067369A CN104054144B CN 104054144 B CN104054144 B CN 104054144B CN 201280067369 A CN201280067369 A CN 201280067369A CN 104054144 B CN104054144 B CN 1040541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ture
electric wire
bar
circulation
posture chan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73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54144A (zh
Inventor
后藤幸一郎
白川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54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41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541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41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nufacturing wire harnesses
    • H01B13/01209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Processing Of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是传送多个能够将带端子的电线的电线端部保持为并列状的电线保持杆的传送装置。本装置包括:多个杆支撑部,被设置成能够在如下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循环姿势,以带端子的电线的电线端部沿着垂直方向朝向上方的姿势支撑电线保持杆;以及接收姿势,以带端子的电线的电线端部横卧的姿势支撑电线保持杆;循环驱动机构部,使多个杆支撑部沿着循环路径进行循环移动;以及姿势变更机构部,使杆支撑部在循环路径的一部分绕旋转轴部的旋转轴旋转,从而杆支撑部从循环姿势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并且从接收姿势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

Description

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线束的技术。
背景技术
线束例如经过切断压接工序、临时扎束工序及组装工序而进行制造。切断压接工序是将电线切断为预定的长度并且在端部上压接端子而制造带端子的电线的工序。临时扎束工序是进行对多个带端子的电线进行扎束或将多个带端子的电线的端子插入到连接器中等来制造临时扎束的工序。并且,组装工序是将多个带端子的电线及多个临时扎束组装成预定的布线形态来制造出线束的工序。
作为在这种线束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装置,有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该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是使能够保持多种带端子的电线的多个电线保持杆沿着循环路径进行循环旋转移动的装置。电线保持杆构成为,呈直线状排列设置有多个能够保持带端子的电线中的电线端部的电线保持部,能够以并列状态保持电线端部。并且,使多个电线保持杆进行循环旋转移动,每当电线保持杆位于接收位置时,由带端子的电线移载机构部移载不同种类的带端子的电线,从而在一个电线保持杆上保持多种带端子的电线。
并且,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中,构成为,在循环路径上支撑的各电线保持杆以多个电线保持部朝向上方的姿势被支撑,由带端子的电线移载机构部从上方向各电线保持部移载带端子的电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873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中,以通过带端子的电线移载机构部移载带端子的电线的姿势(电线保持部朝向上方的姿势)支撑电线保持杆并使其循环,因此被各电线保持部夹持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电线以横卧的姿势向电线保持杆的一侧方突出,并且电线向电线保持杆的另一侧方延伸并垂下。由此,在循环路径上支撑的多个电线保持杆为了抑制相邻的电线保持杆所保持的带端子的电线彼此缠结,以隔开比较宽的间隔排列的状态被传送。根据这种结构,存在装置的占用面积增大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尽量节省空间地传送多个电线保持杆。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式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传送多个电线保持杆,该电线保持杆呈直线状排列设置有多个能够对在电线的端部压接端子而形成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电线端部进行保持的电线保持部,且该电线保持杆能够将所述电线端部保持为并列状,所述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包括:多个杆支撑部,能够将所述多个电线保持杆分别支撑为朝向循环路径的外方延伸的姿势,并且被设置成能够在如下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循环姿势,以保持在所述电线保持部上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的所述电线端部沿着垂直方向朝向上方的姿势支撑所述电线保持杆;以及接收姿势,以保持在所述电线保持部上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的所述电线端部横卧的姿势支撑所述电线保持杆;循环驱动机构部,使所述多个杆支撑部沿着所述循环路径进行循环移动;以及姿势变更机构部,使所述杆支撑部在所述循环路径的一部分绕旋转轴旋转,从而所述杆支撑部从所述循环姿势向所述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并且从所述接收姿势向所述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
第二方式是,在第一方式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中,所述姿势变更机构部将所述杆支撑部通过所述循环驱动机构部沿着所述循环路径移动的力作为绕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力而进行传递,使所述杆支撑部进行姿势变更。
第三方式是,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中,所述杆支撑部包括: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在所述循环姿势下在与所述循环路径及所述杆支撑部的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向所述旋转轴的侧方伸出;以及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在所述接收姿势下在与所述循环路径及所述杆支撑部的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向所述旋转轴的侧方伸出,所述姿势变更机构部包括: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设置在所述循环姿势的所述杆支撑部的所述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的移动路径上;以及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设置在所述接收姿势的所述杆支撑部的所述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的移动路径上。
第四方式是,在第一~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中,所述循环路径包括直线路径。
第五方式是,在第四方式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中,所述循环路径包括半圆弧状的一对弯曲路径、以及连接所述一对弯曲路径的一对所述直线路径。
第六方式是,在第一~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中,所述姿势变更机构部以仅使通过所述循环驱动机构部移动的所述多个杆支撑部中的一个成为所述接收姿势的方式,使所述杆支撑部依次从所述循环姿势向所述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并且从所述接收姿势向所述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式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多个杆支撑部能够在如下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循环姿势,以保持在电线保持部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电线端部沿着垂直方向朝向上方的姿势支撑电线保持杆;接收姿势,以保持在电线保持部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电线端部横卧的姿势支撑电线保持杆,该杆支撑部构成为,通过姿势变更机构部在循环路径的一部分绕旋转轴旋转,从而从循环姿势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并且从接收姿势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因此能够抑制在相邻的电线保持杆上保持的带端子的电线缠结,并且还能够抑制该带端子的电线与电线保持杆的干扰。由此,能够在循环路径上以更狭窄的间隔排列多个电线保持杆,能够尽量节省空间地传送多个电线保持杆。
根据第二方式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姿势变更机构部构成为,将杆支撑部通过循环驱动机构部沿着循环路径移动的力作为绕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力而进行传递,使杆支撑部进行姿势变更,因此能够不设置新的驱动源而实现使杆支撑部进行姿势变更的结构。
根据第三方式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所述杆支撑部包括: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在循环姿势下且在与循环路径及杆支撑部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向旋转轴的侧方伸出;以及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在接收姿势下且在与循环路径及杆支撑部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向旋转轴的侧方伸出,姿势变更机构部包括: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设置在循环姿势的杆支撑部的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的移动路径上;以及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设置在接收姿势的杆支撑部的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的移动路径上,因此伴随着杆支撑部通过循环驱动机构部进行循环移动,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与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抵接,从而杆支撑部能够从循环姿势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并且通过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与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抵接,杆支撑部能够从接收姿势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由此,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进行杆支撑部的姿势变更。
根据第四方式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循环路径被设定为包括直线路径的路径,因此即使在与弯曲路径相比电线保持杆彼此的间隔更小的直线路径上,也能够抑制在相邻的各电线保持杆上保持的带端子的电线彼此的缠结等,能够更节省空间地传送多个电线保持杆。
根据第五方式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循环路径包括半圆弧状的一对弯曲路径和连接一对弯曲路径的一对直线路径,因此能够进一步节省空间地传送多个电线保持杆。
根据第六方式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姿势变更机构部以仅使通过循环驱动机构部移动的多个杆支撑部中的一个成为接收姿势的方式,使杆支撑部依次从循环姿势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且从接收姿势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因此仅使配置到对电线保持杆移载带端子的电线的位置的杆支撑部成为接收姿势,能够更切实地抑制在相邻的电线保持杆上保持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缠结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切压机、移载机构部及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的关系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电线保持杆的主视图。
图3是电线保持杆的俯视图。
图4是电线保持杆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循环姿势的杆支撑部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6是表示向接收位置移动的近前的杆支撑部的图。
图7是表示接收姿势的杆支撑部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8是表示移动到接收位置的杆支撑部的图。
图9是表示循环链条和杆支撑部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杆支撑部支撑电线保持杆的支撑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直线路径上的传送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基于杆支撑构件的姿势的姿势维持施力部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参照图1)。该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20是传送多个保持多个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保持杆10的装置。
为了便于说明,首先说明线束的制造工序。线束经过切断压接工序、临时扎束工序及组装工序而进行制造。切断压接工序是如下工序:将电线切断为预定长度,并且剥离该电线的端部的覆层,并在芯线露出部分压接端子,从而制造带端子的电线2。另外,本工序可以通过具有尺寸调节机构部、切断机构部及端子压接机构部等的切压机来进行。临时扎束工序是制造构成线束的一部分的小单位的扎束形态的工序。即,线束有时通过组合多个临时扎束(及单体的带端子的电线2)来形成。本工序通过将带端子的电线2的端子插入于连接器并对电线进行扎束等来制造出临时扎束。并且,根据需要有时还对电线实施中间处理。例如,作为中间处理,有带橡胶塞的端子等特殊端子的压接处理、电线的中间部分的覆层的剥离处理、接头连接处理、捻压处理等。并且,组装工序是对临时扎束及各种带端子的电线2进行扎束等来组装成布线形态从而制造出完成形态的线束的工序。以上述方式制造的线束经过检査工序等组装到车辆或其他电气设备中。
本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20用在线束的制造工序中的将制造成的带端子的电线2设置于电线保持杆10的工序中。
<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的概略>
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20具备多个杆支撑部30、循环驱动机构部60及姿势变更机构部70(参照图5)。该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20设置在制造带端子的电线2的切压机80的下游侧,构成为能够向通过移载机构部90接收从切压机80移动的带端子的电线2的位置(以下称为接收位置P)传送各电线保持杆10(参照图1)。
简略地说,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20通过循环驱动机构部60使分别支撑多个电线保持杆10的多个杆支撑部30沿着循环路径R循环移动。并且,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20通过姿势变更机构部70在接收位置P(或包含接收位置P的循环路径的一部分)将杆支撑部30设为接收姿势(参照图8),并且在除此以外的位置将杆支撑部30设为循环姿势(参照图6、图11)。该循环姿势是与接收姿势相比电线保持杆10的占用空间狭窄的姿势。由此,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20以更狭窄的间隔支撑并传送电线保持杆10,相对于整体传送的电线保持杆10的数量而言,减小相对占用面积。
<电线保持杆>
电线保持杆10呈直线状排列设置有多个能够保持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的电线保持部12,构成为能够将电线端部保持为并列状(参照图2~图4)。在此,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是指,电线中的芯线部由覆层部覆盖的部分的端部,是压接于芯线露出部的端子的基端侧的部分。更具体地说,电线保持杆10在整体上形成为较长的形状,具备多个电线保持部12和杆主体部15。
电线保持部12是保持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的部分,具有一对弹性夹持片13和夹持片固定部14。
弹性夹持片13是通过对板状金属材料进行冲压及弯曲等来形成的构件,具有基端侧的平坦部和前端侧的弯曲部。更具体地说,平坦部形成为平板状,并且弯曲部形成为从上述平坦部连续并弯曲为平缓的S字状的形状。
夹持片固定部14是支撑一对弹性夹持片13的部分,由合成树脂等在整体上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夹持片固定部14构成为能够以一对弹性夹持片13的前端部分离的姿势且使平坦部重合的状态(背对背)支撑一对弹性夹持片13。更具体地说,夹持片固定部14具有在一端面开口且能够通过该开口部嵌入一对弹性夹持片13的凹部。在夹持片固定部14的内部,形成有在里侧在使一对弹性夹持片13的平坦部重合的状态下将一对弹性夹持片13支撑为夹持状的壁部。并且,夹持片固定部14以如下状态支撑所嵌入的一对弹性夹持片13:使弯曲部中的前端部附近的一部分彼此接近,其间隔配置为比带端子的电线中的电线的直径小的间隔(包括接触的情况)。
并且,在一对弹性夹持片13之间压入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从而该电线端部保持在一对弹性夹持片13的弯曲部中的接近的部位与夹持片固定部14的开口侧端面之间。
另外,上述电线保持部12是一例,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作为电线保持部,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具有梳齿状的构件,在该梳齿间压入并卡挂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来进行保持。
杆主体部15具有主体基部16和一对端部构件18。
主体基部16形成为棒状(在此为棱柱棒状),在沿着其长度方向的一侧面上呈并列状地支撑有上述多个电线保持部12。更具体地说,在多个电线保持部12在一对弹性夹持片13相对的方向上并列的形态下,主体基部16支撑上述多个电线保持部12。例如,多个电线保持部12可以通过凹凸嵌合于主体基部16而被支撑。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将电线保持部12分别通过螺纹固定等而固定于主体基部16的结构等。
并且,主体基部16具有在一个侧面开口的卡定凹部17。该卡定凹部17是与后述的杆支撑部30的卡定凸部33卡定的部分。卡定凹部17形成为从主体基部16的底部(支撑电线保持部12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向电线保持部12侧延伸、并且从其前端朝向主体基部16的一个端部弯曲而延伸的大致L字形状。该卡定凹部17形成为能够将上述卡定凸部33可移动地配置在内侧的大小(参照图10)。即,卡定凸部33从卡定凹部17的敞开的基端部进入,配置在弯曲的前端侧部分。
一对端部构件18是如下部分:通过螺纹固定等固定于主体基部1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将主体基部16所支撑的多个电线保持部12以从一对端部构件18的并列方向两侧夹入一对端部构件18中的方式进行防脱固定。并且,一对端部构件18具有在电线保持杆1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位置开口的施力用凹部19。该施力用凹部19是配置后述的杆支撑部30的防脱施力部35的前端部的部分。在此,施力用凹部19与防脱施力部35的圆柱状的前端形状对应地形成为具有能够配置该前端部的圆柱状的内部空间的形状。
<切压机及移载机构部>
并且,为了便于说明,对切压机80及移载机构部90的结构也简单进行说明。
切压机80具备尺寸调节机构部82、切断机构部84、端子压接机构部86及切压移送机构部88。尺寸调节机构部82是将电线分别按设定尺寸进行尺寸调节并供给到下游侧的部分。切断机构部84设置在尺寸调节机构部82的下游侧,是将由尺寸调节机构部82分别按设定尺寸供给的电线切断为该设定尺寸、并将切断的电线的端部的覆层剥离的部分。并且,端子压接机构部86设置在切断机构部84的下游侧,是在由切断机构部84切断及剥离了覆层的电线的芯线露出部上压接端子的部分。切压移送机构部88是夹持由切断机构部84切断的电线的两端部附近(覆层被剥离的部分的侧方,相当于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的部分)并向下游侧移送电线的部分。该切压移送机构部88构成为,能够将电线(带端子的电线2)移送到与位于端子压接机构部86的下游侧的移载机构部90进行交接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切压机80中,将带端子的电线2(端子压接前的电线)以电线端部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进行处理。
移载机构部90具备一对电线夹持部92和移动驱动部96(参照图7)。电线夹持部92构成为能够夹持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另外,在该移载机构部90中,也将带端子的电线2以电线端部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进行处理。移动驱动部96构成为能够使一对电线夹持部92分别在如下位置移动:能够对移动到切压移送机构部88的下游侧端部的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进行夹持的位置、或向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20中的接收位置P处所配置的电线保持杆10的任一个电线保持部12移载(使其夹持)带端子的电线2的位置,以及这些位置的上方的位置。接着,在利用移动驱动部96移动到切压移送机构部88侧的一对电线夹持部92夹持带端子的电线2的各电线端部的状态下,通过移动驱动部96使该一对电线夹持部92进行上升移动。从该状态起,通过移动驱动部96使一对电线夹持部92分别向对带端子的电线2的各电线端部进行支撑的电线保持杆10的各电线保持部12的上方位置移动并且进行下降移动。由此,夹持于一对电线夹持部92的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也被预定的电线保持部12夹持。此后,一对电线夹持部92对带端子的电线2的夹持状态被解除,一对电线夹持部92通过移动驱动部96再次向切压移送机构部88侧移动。
<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
如上所述,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20具备多个杆支撑部30和循环驱动机构部60(参照图5)。
杆支撑部30是分别支撑多个电线保持杆10的部分,被设置成能够沿着环状的循环路径R进行循环移动(参照图1、图10)。在此,循环路径R是包括向外侧凸出的弯曲路径和直线路径的路径,在此,包括半圆弧状的一对弯曲路径和连接一对弯曲路径的一对直线路径。
循环驱动机构部60是使多个杆支撑部30沿着循环路径R进行循环移动的部分(参照图1、图5)。该循环驱动机构部60具有一对齿轮62、循环链条64及驱动部66。
一对齿轮62是能够绕彼此平行的旋转轴旋转的平齿轮,在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且隔开间隔的位置支撑于基台部52。一对齿轮62中的一个由驱动部66旋转驱动。驱动部66既可以是驱动轴直接与一个齿轮62的旋转轴连接的电动机,也可以是具有传递齿轮等传递机构和电动机、且通过电动机经由传递机构使一个齿轮62旋转的结构。
并且,在一对齿轮62上卷挂有环状的循环链条64。即,卷挂在一对齿轮62上的循环链条64被设置在循环路径R上,该循环路径R具有沿着一对齿轮62的一对半圆弧状的弯曲路径和连接一对弯曲路径的一对直线路径。在此,循环路径R在与水平面大致平行的面上延伸。并且,通过驱动部66的旋转驱动,一对齿轮62旋转且循环链条64沿着循环路径R循环旋转。在此,通过使循环链条64在俯视视角绕顺时针移动旋转的例子进行说明。
但是,循环驱动机构部60不限于具有一对齿轮62和循环链条64的组合的结构,只要是具有一对滑轮和驱动带的组合的结构等、能够使多个杆支撑部30沿着循环路径R进行循环移动的结构即可。
上述多个(例如50个)杆支撑部30经由支撑基部42支撑于循环链条64。更具体地说,多个杆支撑部30被设置成能够将多个电线保持杆10以分别朝向循环路径R的外方延伸的姿势进行支撑,并且在循环路径R的延伸方向上以大致等间隔呈并列状地设置。
简略地说,杆支撑部30由支撑基部42支撑为能够在循环姿势与接收姿势之间变更姿势。在此,循环姿势是指,以保持在电线保持部12上的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沿着垂直方向朝向上方的姿势支撑电线保持杆10的姿势(参照图5、图6)。另外,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沿着垂直方向朝向上方的姿势是指,表示电线保持杆10的姿势的姿势,不限于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与垂直方向绝对平行的情况。即,该姿势是电线保持杆10的电线保持部12朝向横向的姿势。在此,循环姿势为以使电线保持部12朝向循环路径R的下游侧的姿势支撑电线保持杆10的姿势。并且,接收姿势是指,以保持在电线保持部12上的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横卧的姿势支撑电线保持杆10的姿势,在此是循环姿势绕沿着循环路径R的内外方向的旋转轴旋转了90度的姿势(参照图7、图8)。即,接收姿势是电线保持杆10的电线保持部12朝向上方的姿势。
但是,杆支撑部30的循环姿势及接收姿势不限于电线保持杆10的高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或铅直方向平行的姿势,也可以是,以保持在电线保持杆10上的带端子的电线2不干扰相邻的电线保持杆10的程度或能够从移载机构部90接收带端子的电线2的程度相对于水平方向或铅直方向倾斜。
杆支撑部30具有槽部32、支撑端部34、旋转轴部36、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及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参照图6、图10)。杆支撑部30是较长的构件,从前端部朝向基端部由槽部32、支撑端部34及旋转轴部36相连而形成。
槽部32形成为能够配置电线保持杆10中的长度方向一端侧部分的底侧部分的较长的槽状。更具体地说,槽部32被设定为,相对片的间隔与电线保持杆10的厚度尺寸相同或比其大(在此为稍大)(参照图6)。并且,槽部32被设定为,长度方向尺寸比电线保持杆10的长度方向尺寸小,并且被设定为,深度尺寸比电线保持杆10的高度尺寸小(参照图10)。并且,槽部32的开口侧部分形成为,朝向开口缘部逐渐向外侧扩张的形状。由此,槽部32容易将电线保持杆10配置到内侧。并且,槽部32具有能够与上述的电线保持杆的卡定凹部17卡定的卡定凸部33(参照图4、图10)。
支撑端部34是通过与槽部32中配置的电线保持杆10的端部抵接来进行该电线保持杆10的定位的部分。该支撑端部34形成为长方体状,以封闭槽部32的基端部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且,支撑端部34具有能够朝向槽部32的前端侧对配置在槽部32中的电线保持杆10施力的防脱施力部35。
防脱施力部35具有从支撑端部34的槽部32侧端部突出的基部、以及以能够进退的方式从基部的前端部突出的进退部(参照图10)。该防脱施力部35构成为,进退部在进入方向上相对于基部被施力。在此,防脱施力部35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作为防脱施力部35,例如可以采用通过压缩的螺旋弹簧在进入方向上对进退部施力的柱塞。并且,防脱施力部35形成为,能够进入到在电线保持杆10的端部构件18上形成的施力用凹部19内。
并且,如果将电线保持杆10配置到槽部32中,则防脱施力部35进入到电线保持杆10的施力用凹部19内,并且杆支撑部30的卡定凸部33进入到电线保持杆10的卡定凹部17内。此时,防脱施力部35的进退部被电线保持杆10按压而成为退避状态,并成为朝向进入方向(槽部32的前端侧)按压电线保持杆10的状态。如果电线保持杆10配置到槽部32的底侧,则由于防脱施力部35的作用力,电线保持杆10朝向槽部32的前端侧被按压而移动,卡定凸部33移动到卡定凹部17的弯曲的前端侧而成为卡定于该卡定凹部17的状态。由此,电线保持杆10以防止其在槽部32的开口侧及前端侧脱出的状态支撑于杆支撑部30。
旋转轴部36是被支撑基部42支撑为能够绕旋转轴旋转的部分(参照图5)。更具体地说,旋转轴部36形成为圆柱棒状或圆筒棒状,被设置成从支撑端部34的基端部沿着杆支撑部30的长尺寸方向突出的形态。并且,旋转轴部36以中心轴沿着循环路径R的内外方向的姿势支撑于支撑基部42。并且,通过旋转轴部36被支撑基部42支撑,杆支撑部30被设置为能够绕旋转轴部36的中心轴旋转。
支撑基部42是固定于循环链条64、且支撑杆支撑部30的部分(参照图9)。例如,作为循环链条64,可以采用带附属件的链条,可以通过螺纹固定等将支撑基部42固定于在该循环链条上设置的托架。该支撑基部42相对于循环链条64在延伸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固定有多个。
支撑基部42具有将杆支撑部30的旋转轴部36支撑为能够旋转的支撑孔部43(参照图5)。支撑孔部43形成为能够使旋转轴部36插通,更具体地说,形成为与旋转轴部36的外径大致相同直径的贯通孔状。并且,旋转轴部36在防脱的状态下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支撑孔部43。
并且,支撑基部42具有用于稳定杆支撑部30的支撑姿势的循环行走部46。循环行走部46具有能够绕沿着循环路径R的内外方向的轴旋转的行走辊47。行走辊47被设置成,能够与支撑循环驱动机构部60的基台部52中的、沿着循环路径R所在的平面的平面部接触。在此,设置有一对行走辊47。更具体地说,一个行走辊47被设置成在循环链条64的外周侧能够与位于下方的平面部接触,另一个行走辊47被设置成在循环链条64的内周侧能够与位于上方的平面部接触。并且,行走辊47在杆支撑部30沿着循环路径R移动时与基台部52的各平面部接触,从而抑制杆支撑部30倾斜而维持姿势。
但是,循环行走部46也可以省略内周侧的行走辊47。
被支撑基部42支撑的杆支撑部30的旋转被限制成在循环姿势与接收姿势之间变更姿势。作为这种旋转限制机构,可以采用具有如下构件的结构:突出片,被设置成从旋转轴部36的外周部突出;以及限制片,在旋转轴部36的周向上隔着上述突出片的位置处设置于支撑基部42,并在杆支撑部30的循环姿势及接收姿势下与突出片抵接(省略图示)。
并且,杆支撑部30被支撑基部42支撑为,在循环姿势及接收姿势下维持各姿势。更具体地说,杆支撑部30经由姿势维持施力部48与支撑基部42连接(参照图5、图12)。姿势维持施力部48是拉伸弹簧(在此为螺旋弹簧)。在旋转轴部36的基端部设置有向其外周侧一方伸出的伸出片37,在该伸出片37的前端部设置有沿着与旋转轴部36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朝向循环路径R的内侧突出的轴部。并且,在支撑基部42上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相对于上述轴部从隔着旋转轴部36的中心轴的位置朝向循环路径R的内侧突出。并且,姿势维持施力部48被设置为如下形态:一端部固定于设置在伸出片37上的轴部,并且另一端部固定于在支撑基部42上设置的突出部。该姿势维持施力部48在杆支撑部30处于循环姿势与接收姿势的中间姿势的状态下成为伸长得最长的状态,在杆支撑部30处于循环姿势及接收姿势的状态下成为收缩的状态。即,杆支撑部30只要不在循环姿势或接收姿势下被作用比姿势维持施力部48绕旋转轴部36的作用力更大的力,就维持循环姿势或接收姿势。
并且,杆支撑部30具有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和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参照图6、图8)。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及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是在杆支撑部30姿势变更时使姿势变更机构部70起作用的部分。
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是在杆支撑部30在循环路径R上移动的中途与后述的姿势变更机构部70的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72抵接的部分。该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形成为,在循环姿势下且在与循环路径R及旋转轴部36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向该旋转轴的侧方(在此为上侧)伸出。更具体地说,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设置在伸出片37的前端部。在此,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形成为辊状,能够旋转地安装于在伸出片37上设置的轴部。即,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具有沿着与旋转轴部36平行的轴进行围绕的外周面,且被设置成该外周面与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72抵接。
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是在杆支撑部30在循环路径R上移动的中途与后述的姿势变更机构部70的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76抵接的部分。该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形成为,在接收姿势下且在与循环路径R及旋转轴部36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向该旋转轴的侧方(在此为下方)伸出。在此,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形成为从支撑端部34的外表面突出的棒状(在此为圆柱棒状)。即,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被设置成,在杆支撑部30的接收姿势下,从支撑端部34向下方伸出。更具体地说,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在杆支撑部30的接收姿势下,相对于连接杆支撑部30的槽部32的底侧与开口侧的方向而向循环路径R的上游侧(在此为稍微)倾斜并突出。
<姿势变更机构部>
姿势变更机构部70是使杆支撑部30绕旋转轴部36的旋转轴旋转而向循环姿势和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的部分(参照图5~图8)。更具体地说,姿势变更机构部70在循环路径R(在此为弯曲路径)的一部分从循环姿势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并且从接收姿势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循环路径R的弯曲路径的一部分是指,包括接收位置P的范围。即,通过移载机构部90对电线保持杆10移载带端子的电线2的接收位置P被设定于循环路径R中的传送的相邻的电线保持杆10彼此的间隔比直线路径大的弯曲路径的一部分。并且,姿势变更机构部70至少在接收位置P使杆支撑部30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
在此,姿势变更机构部70构成为,以仅使多个杆支撑部30中的位于接收位置P的一个杆支撑部30成为接收姿势的方式,使杆支撑部30依次从循环姿势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且从接收姿势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参照图1)。即,姿势变更机构部70使杆支撑部30在从接收位置P的上游侧的上一个位置向接收位置P移动时从循环姿势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并且使杆支撑部30在从接收位置P向其下游侧的下一个位置移动时从接收姿势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
姿势变更机构部70构成为,将杆支撑部30通过循环驱动机构部60移动的力作为绕旋转轴部36的旋转方向的力而传递,使杆支撑部30进行姿势变更。该姿势变更机构部70具有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72和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76。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72及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76是被设置成能够与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或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抵接而对杆支撑部30进行姿势变更的部分。该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72及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76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在基台部52上。
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72被设置在循环姿势的杆支撑部30的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的移动路径上(在此为旋转轴部36的移动路径的上侧)。并且,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72被设置在不与姿势变更为接收姿势的杆支撑部30的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干扰的位置。
在此,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72具有位于循环姿势的杆支撑部30的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的移动路径上、且从循环路径R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向下方倾斜的抵接面73。该抵接面73可以被设置成使杆支撑部30至少旋转到姿势维持施力部48向接收姿势侧对杆支撑部30施力的姿势。换言之,抵接面73被设置在连接姿势维持施力部48的端部彼此的线越过旋转轴部36的中心轴到接收姿势侧的姿势为止能够与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抵接的范围(上下方向的范围)。并且,抵接面73在循环路径R的延伸方向上被设置于在杆支撑部30从接收位置P的上游侧的上一个位置向接收位置P移动的中途与循环姿势的杆支撑部30的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抵接的位置。进而,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72构成为,在杆支撑部30移动到接收位置P之前(包括与移动到接收位置P的时间同时的情况),使杆支撑部30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即,抵接面73的下游侧端部设置在比接收位置P靠近上游侧。
并且,通过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的外周面与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72的抵接面73抵接且移动,以循环姿势进行循环移动的杆支撑部30逐渐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参照图6、图8)。姿势变更为接收姿势的杆支撑部30的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不与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72干扰而通过其下方。
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76被设置在接收姿势的杆支撑部30的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的移动路径上(在此为旋转轴部36的移动路径的下侧)。并且,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76被设置在不与姿势变更为循环姿势的杆支撑部30的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干扰的位置。在此,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76形成为辊状,可旋转地支撑于在基台部52上竖立设置的支撑片上。更具体地说,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76被支撑为能够绕沿着循环路径R的内外方向的轴旋转。
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76在循环路径R的延伸方向上被设置于在杆支撑部30从接收位置P向其下游侧的下一个位置移动的中途与接收姿势的杆支撑部30的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抵接的位置。进而,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76被设置在比该下游侧的位置靠近上游侧,从而在杆支撑部30移动到接收位置P的下游侧的下一个位置之前,使杆支撑部30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
并且,通过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与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76的外周面抵接且移动,以接收姿势进行循环移动的杆支撑部30逐渐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参照图8)。姿势变更为循环姿势的杆支撑部30的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不与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76干扰而通过其上方。
<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的动作>
接着,说明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20的动作。
首先,在初始状态下,在多个杆支撑部30上分别支撑有电线保持杆10。在该状态下,通过循环驱动机构部60的驱动,多个电线保持杆10沿着循环路径R被传送。
如果某个电线保持杆10被配置到接收位置P,则传送暂时停止。在此,在该电线保持杆10从接收位置P的上游侧的上一个位置向接收位置P移动时,杆支撑部30通过姿势变更机构部70而从循环姿势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
在该状态下,通过移载机构部90,由切压机80制造的带端子的电线2被移载到电线保持杆10上,配置于接收位置P的接收姿势的杆支撑部30支撑该电线保持杆10。并且,如果预先设定的根数及种类的带端子的电线2移载到电线保持杆10上,则通过循环驱动机构部60的驱动,多个电线保持杆10被传送,以使上游侧的上一个位置的杆支撑部30(电线保持杆10)配置到接收位置P。在此,从接收位置P向其下游侧的下一个位置移动的杆支撑部30在该中途从接收姿势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
并且,对于配置到接收位置P的电线保持杆10,与上述同样地进行带端子的电线2的移载。
在此,关于带端子的电线2的移载,既可以在接收位置P停止一次时对电线保持杆10的多个电线保持部12全部都进行,也可以旋转多次而每次在接收位置P停止时进行。在后者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每次电线保持杆10在接收位置P停止时,依次移载不同种类的带端子的电线2。
如果带端子的电线2向在各杆支撑部30上支撑的电线保持杆10的移载结束,则从杆支撑部30取出电线保持杆10。由此,能够以电线保持杆10的单位得到不同种类或相同种类的多个带端子的电线2。并且,如果将构成临时扎束的不同种类的多个带端子的电线2预先保持于一个电线保持杆10上,则能够得到多个保持有临时扎束单位的多个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保持杆10。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20,多个杆支撑部30能够在如下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循环姿势,以电线保持部12所支撑的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沿着垂直方向朝向上方的姿势支撑电线保持杆10;以及接收姿势,以带端子的电线2的电线端部横卧的姿势支撑电线保持杆10,该杆支撑部30构成为,通过姿势变更机构部70,在循环路径R的一部分绕旋转轴部36的旋转轴旋转而从循环姿势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并且从接收姿势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因此能够抑制在相邻的电线保持杆10上保持的带端子的电线2缠结,并且还能够抑制该带端子的电线2与电线保持杆10干扰。由此,能够将多个电线保持杆10在循环路径R上以更狭窄的间隔排列,能够尽量节省空间地传送多个电线保持杆10。
并且,姿势变更机构部70构成为,将杆支撑部30通过循环驱动机构部60沿着循环路径R移动的力作为绕旋转轴部36的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力而传递,使杆支撑部30进行姿势变更,因此能够不设置新的驱动源而实现使杆支撑部30进行姿势变更的结构。
并且,杆支撑部30具有在循环姿势下且在与循环路径R及旋转轴部36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向旋转轴的侧方伸出的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以及在接收姿势下且在与循环路径R及旋转轴部36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向旋转轴的侧方伸出的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姿势变更机构部70具有被设置在循环姿势的杆支撑部30的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的移动路径上的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72、以及被设置在接收姿势的杆支撑部30的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的移动路径上的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76,因此伴随着杆支撑部30通过循环驱动机构部60进行循环移动,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38与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72抵接,从而杆支撑部30能够从循环姿势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并且通过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39与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76抵接,从而杆支撑部30能够从接收姿势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由此,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进行杆支撑部30的姿势变更。
并且,循环路径R被设定为包含直线路径的路径,因此即使在与弯曲路径相比电线保持杆10彼此的间隔更小的直线路径上,也能够抑制在相邻的各电线保持杆10上保持的带端子的电线2彼此的缠结等,能够更节省空间地传送多个电线保持杆10。即,能够进一步减小传送预定数量的电线保持杆10时的占用面积。
另外,对于沿着循环路径R的方向上的电线保持杆10本身的尺寸,与杆支撑部30处于循环姿势的状态相比,处于接收姿势的状态时较小,但是,对于在电线保持杆10上保持有带端子的电线2的状态的整体的尺寸,与杆支撑部30处于接收姿势的状态相比,处于循环姿势的状态时较小。
并且,循环路径R包括半圆弧状的一对弯曲路径和连接一对弯曲路径的一对直线路径,因此能够进一步节省空间地传送多个电线保持杆10。
并且,姿势变更机构部70以仅使通过循环驱动机构部60移动的多个杆支撑部30中的一个杆支撑部30成为接收姿势的方式,使杆支撑部30依次从循环姿势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且从接收姿势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因此仅使配置到对电线保持杆10移载带端子的电线2的位置的杆支撑部30成为接收姿势,能够更切实地抑制在相邻的电线保持杆10上保持的带端子的电线2的缠结等。
以上以循环路径R包括半圆弧状的一对弯曲路径和连接一对弯曲路径的一对直线路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循环路径R也可以是其他环状路径。并且,以接收位置P设定在弯曲路径的一部分上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接收位置P也可以设定在直线路径的一部分。
并且,姿势变更机构部70不限于仅使移动到接收位置P的一个杆支撑部30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的结构。即,姿势变更机构部70也可以构成为使移动到循环路径R中的包括接收位置P的一部分范围内的杆支撑部30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其中,优选的是,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的电线保持杆10位于循环路径R中的电线保持杆10彼此的间隔比直线路径大的弯曲路径。更优选的是,仅使移动到接收位置P的一个杆支撑部30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能够更切实地抑制在相邻的电线保持杆10上支撑的带端子的电线2缠结。
并且,姿势变更机构部70不限于上述结构,只要能够使杆支撑部30在循环姿势和接收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即可。例如,姿势变更机构部也可以是在旋转轴部36的旋转轴的上侧及下侧中的一侧设置有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及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的结构。即,在杆支撑部上设置有在循环姿势下向旋转轴部36的上侧伸出的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和在接收姿势下向旋转轴部36的上侧伸出的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通过该各传递部与设置在旋转轴部36的上侧的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或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分别抵接,从而从循环姿势向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从接收姿势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另外,循环路径R的各传递部中的、通过姿势变更引导部绕旋转轴部36的旋转轴朝向循环路径R的下游侧移动的传递部形成为向下游侧倾斜而伸出的形状即可,并且与该传递部抵接的姿势变更引导部设定为比较平缓的倾斜角即可。
并且,例如,作为姿势变更机构部70,还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在杆支撑部上设置在循环姿势下且在与循环路径R及旋转轴部36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向上述旋转轴的一侧伸出的传递部。并且,通过在使该杆支撑部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的旋转方向上对该杆支撑部施力的施力构件,连接杆支撑部与支撑基部42。并且,在传递部的移动路径上设置姿势变更引导部。该姿势变更引导部具有在循环姿势的杆支撑部的传递部的移动路径上与该移动路径交叉地设置的姿势变更面、以及能够与姿势变更为接收姿势的位于接收位置的杆支撑部的传递部抵接且沿着循环路径R的延伸面设置的限制面。并且,伴随着杆支撑部移动到接收位置,传递部与姿势变更面抵接而使杆支撑部进行姿势变更,在接收位置,传递部与限制面抵接而限制杆支撑部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进而,如果传递部移动到不与限制面接触的位置,则杆支撑部通过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向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
除此以外,姿势变更机构部也可以是通过电动机对移动到接收位置P的杆支撑部30旋转驱动而进行姿势变更的结构。
如上所述详细说明了该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20,但是上述说明只是所有方式中的例示,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想到没有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
标号说明
2带端子的电线
10电线保持杆
12电线保持部
20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
30杆支撑部
38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
39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
60循环驱动机构部
70姿势变更机构部
72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
76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
P接收位置
R循环路径

Claims (6)

1.一种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传送多个电线保持杆,该电线保持杆呈直线状排列设置有多个能够对在电线的端部压接端子而形成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电线端部进行保持的电线保持部,且该电线保持杆能够将所述电线端部保持为并列状,所述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包括:
多个杆支撑部,能够将所述多个电线保持杆分别支撑为朝向循环路径的外方延伸的姿势,并且被设置成能够在如下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循环姿势,以保持在所述电线保持部上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的所述电线端部沿着垂直方向朝向上方的姿势支撑所述电线保持杆;以及接收姿势,以保持在所述电线保持部上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的所述电线端部横卧的姿势支撑所述电线保持杆;
循环驱动机构部,使所述多个杆支撑部沿着所述循环路径进行循环移动;以及
姿势变更机构部,使所述杆支撑部在所述循环路径的一部分绕旋转轴旋转,从而所述杆支撑部从所述循环姿势向所述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并且从所述接收姿势向所述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姿势变更机构部将所述杆支撑部通过所述循环驱动机构部沿着所述循环路径移动的力作为绕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力而进行传递,使所述杆支撑部进行姿势变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杆支撑部包括:
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在所述循环姿势下在与所述循环路径及所述杆支撑部的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向所述旋转轴的侧方伸出;以及
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在所述接收姿势下在与所述循环路径及所述杆支撑部的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向所述旋转轴的侧方伸出,
所述姿势变更机构部包括:
接收姿势变更引导部,设置在所述循环姿势的所述杆支撑部的所述接收姿势变更传递部的移动路径上;以及
循环姿势变更引导部,设置在所述接收姿势的所述杆支撑部的所述循环姿势变更传递部的移动路径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循环路径包括直线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循环路径包括半圆弧状的一对弯曲路径、以及连接所述一对弯曲路径的一对所述直线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姿势变更机构部以仅使通过所述循环驱动机构部移动的所述多个杆支撑部中的一个成为所述接收姿势的方式,使所述杆支撑部依次从所述循环姿势向所述接收姿势进行姿势变更并且从所述接收姿势向所述循环姿势进行姿势变更。
CN201280067369.3A 2012-01-25 2012-07-27 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541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3209 2012-01-25
JP2012013209A JP5842631B2 (ja) 2012-01-25 2012-01-25 電線保持バー搬送装置
PCT/JP2012/069086 WO2013111369A1 (ja) 2012-01-25 2012-07-27 電線保持バー搬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4144A CN104054144A (zh) 2014-09-17
CN104054144B true CN104054144B (zh) 2016-07-06

Family

ID=48873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736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54144B (zh) 2012-01-25 2012-07-27 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790191B1 (zh)
JP (1) JP5842631B2 (zh)
CN (1) CN104054144B (zh)
WO (1) WO20131113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7639B2 (ja) * 2013-12-18 2017-04-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線排出装置
JP2017073311A (ja) * 2015-10-08 2017-04-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多段電線保持バー
JP6352973B2 (ja) 2016-05-31 2018-07-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6507189B2 (ja) 2017-03-08 2019-04-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処理装置及び電線処理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4314A (zh) * 2009-06-10 2010-12-2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线保持杆搬运装置及电线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92919B2 (ja) * 1996-10-03 2007-03-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01232144A (ja) * 2000-02-28 2001-08-28 Seiden Kogyo:Kk 有機ガスの脱臭方法及び利用装置
JP2001332144A (ja) * 2000-05-23 2001-11-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線接続体ホルダおよびストック台車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4314A (zh) * 2009-06-10 2010-12-2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线保持杆搬运装置及电线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4144A (zh) 2014-09-17
EP2790191A1 (en) 2014-10-15
EP2790191A4 (en) 2015-05-27
EP2790191B1 (en) 2016-03-02
JP5842631B2 (ja) 2016-01-13
JP2013152856A (ja) 2013-08-08
WO2013111369A1 (ja) 201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54144B (zh) 电线保持杆传送装置
CN104094366A (zh) 电线移载装置
CN103891070B (zh) 电线矫正装置
CN101051558B (zh) 芯片线圈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KR20160131056A (ko) 코일 부재를 형성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205432644U (zh) 刷子植毛机
CN109416105A (zh) 线缆支持导件
KR20090047384A (ko) 환상 금속 코드, 무단 금속 벨트 및, 환상 금속 코드의제조 방법
CN103503083B (zh) 带电线更换机构的电线尺寸调整装置
CN105739610A (zh) 一体机
CN103079801B (zh) 用于接合轮胎组成构件的设备及用于制造轮胎组成构件的方法
CN212277600U (zh) 端子调整设备
EP2599092A2 (en) Electric wires twisting device and twisted pair cable fabrication method employing the same
CN102413674A (zh) 立式元件单缸整脚器
CN107598967B (zh) 旋转机构以及定位装置
RU2638871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пружины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пружины
CN206906039U (zh) 一种扦样机的送料装置
JP5731451B2 (ja) 歯間ブラシ
CN111653916B (zh) 端子调整设备及加工方法
CN210423613U (zh) 滚子链自动张紧装置
JP4080399B2 (ja) 可動式電線送り装置
KR101722521B1 (ko) 호스 체결밴드용 밴드 밴딩장치
JP4252865B2 (ja) 電線送り装置
CN209318641U (zh) 一种调直切断机
KR200431057Y1 (ko) 길이 가변형 작업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06

Termination date: 202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