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35312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35312A
CN104035312A CN201410082030.1A CN201410082030A CN104035312A CN 104035312 A CN104035312 A CN 104035312A CN 201410082030 A CN201410082030 A CN 201410082030A CN 104035312 A CN104035312 A CN 1040353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device
air stream
loudspeaker
sound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820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35312B (zh
Inventor
吉野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035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35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353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353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设置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前侧、用于吸入空气的吸气口;用于引导通过吸气口吸入的空气的空气流引导部;和设置在主组件的后侧以与同空气流引导部相连的空间对向、用于产生通知操作者的声音的声源。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空气吸入壳体并从壳体排出空气的吸排气装置,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吸排气装置的成像设备,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这些机械的多功能机。
背景技术
在构成成像设备的壳体内部,设置有用于安装诸如电阻、电容和控制元件的电子元件的电气基板,和用于操作各种装置的马达等等。此外,在电子照相式成像设备的情况下,还设置用于对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热定影的定影装置。这些部件根据其操作而发热,从而向周围部件散热,使得壳体内部的温度升高,从而在一些情况下影响装置的运行。为此,传统地已知一种结构,其中在壳体内部设置风扇马达和管道以在壳体内部形成空气流,由此抑制温升(例如,日本特开平专利申请(JP-A)2008-83301和JP-A Hei7-271272)。
另一方面,在一些情况下,成像设备具有用于向用户通知诸如操作结束信息的扬声器(发声部件)。为了便于用户听到声音,这种扬声器通常布置在操作成像设备的一侧,即在成像设备的前面(例如JP-A2013-24952)。
这里,例如,在成像设备例如为传真机的情况下,用于进行通信的装置设置在成像设备的后侧,即在远离操作成像设备的一侧的位置。为此,为了从扬声器产生从通信装置发出的信息,需要通过配线将设置在成像设备后侧的装置与设置在前侧的扬声器连接。在成像设备内部包括各种装置,这些位于远侧位置的装置与扬声器的连接是麻烦的操作,使得制造成本增大。另一方面,在扬声器与装置一起简单地布置在成像设备后侧的情况下,来自扬声器的声音不容易被用户听到。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实现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即使在发声装置设置在远离操作成像设备的一侧的位置时该成像设备也能够低成本地实现能便于听到(听见)声音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包括:设置在成像设备主组件的前面、用于吸入空气的吸气口;用于引导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的空气流引导部;和设置在主组件后侧以与连接到空气流引导部的空间对向、用于产生通知给操作者的声音的声源。
当考虑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时,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具有吸排气装置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是该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3是通过切除该实施例中一部分成像设备而部分地示出了成像设备的透视图。
图4是通过省略该实施例中一部分成像设备而示出了成像设备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5是该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控制方框图。
图6是示出了该实施例中扬声器和风扇的控制流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至6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首先,将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
[成像设备]
成像设备1是所谓的级联式,其中作为用于承载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载部件的四个感光鼓6在作为中间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7的行进(运动)方向上布置。这种成像设备1包括作为成像部件的成像部40、作为原稿读取部的扫描仪41、做记录材料支撑部的盒42、作为给送部件的记录材料给送部43、操作部46以及吸排气装置100(图3和图4)。扫描仪41读取放置在压板玻璃上的原稿信息或从扫描仪的原稿给送装置向压板玻璃给送的原稿信息。
成像部40包括成像单元44和定影装置45。成像单元44包括用于各个颜色的处理盒3、用于通过激光照射各个感光鼓6的曝光单元2、中间转印带7、作为一次转印部件的一次转印辊5、作为二次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8等等。每个处理盒3包括感光鼓6、设置在感光鼓6周围的未示出的充电器、显影装置和清洁装置。
中间转印带7由多个张紧辊张紧并与相应的处理盒毗邻地设置,由此接触相应的感光鼓6。通过旋转地驱动与未示出的马达连接的多个张紧辊中的任何一个(驱动辊),使该中间转印带7沿图2中箭头方向运动。在经由中间转印带7与相应的感光鼓6对向的位置,相应地布置有一次转印辊5。此外,二次转印辊8被布置成相对于中间转印带7的运动(行进)方向在处理盒3的下游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以在二次转印辊8和中间转印带7之间形成二次转印部T2。
顺带地,中间转印带7和与用于Y、M、C的感光鼓6对向的一次转印辊5构成为能够通过接触分离机构(间隔机构)47而实现与感光鼓6的接触和分离操作。接触分离机构47例如由框架、支撑部和驱动机构组成。框架支撑用于中间转印带7的张紧辊和与用于Y、M、C的感光鼓6对向的一次转印辊5中的一个。支撑部可摆动地支撑该框架。驱动机构使该框架围绕支撑部摆动,所述驱动机构例如是凸轮机构。通过后述的控制器51控制驱动机构,使框架摆动,从而中间转印带7和与用于Y、M、C的感光鼓6对向的一次转印辊5与感光鼓6接触和分离(间隔开)。与接触分离机构47的操作无关地,与用于K的感光鼓6对向的一次转印辊5不运动,并将中间转印带7夹在该一次转印辊5和感光鼓6之间。结果,成像设备1能够在全色模式和单色模式下执行操作。
曝光单元2布置在经由处理盒3与中间转印带7相反的一侧,并根据扫描仪41读出的信息或从外部装置发送的信息用激光照射感光鼓6。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处理盒3的显影装置包括用于供给用于相应的颜色的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瓶)12。定影装置45相对于记录材料给送部43的记录材料给送方向布置在二次转印部T2的下游,并加热和加压其上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
盒42容纳诸如纸或片材的记录材料S。在本实施例中,有多个盒42,其包括相同类型的记录材料。此外,如后面描述地,在其中一个盒42中的记录材料用尽的情况下,盒42被切换到另一个盒42,使得能够将记录材料供给到记录材料给送部43。顺带地,多个盒42也可以容纳不同类型的记录材料(例如具有不同的尺寸)。然后,通过切换盒42,也能够根据成像条件(如记录材料的尺寸)将记录材料供给到记录材料给送部43。
记录材料给送部43从盒42拾取记录材料,然后将记录材料通过二次转印部T2给送到定影装置45,以在定影后将记录材料排出到排出托盘13上。此外,记录材料给送部43还包括反向给送机构,用于反向给送记录材料以实现双面打印。
操作部46布置在操作成像设备1的各装置的一侧,在操作部46,用户可以进行各种设定。操作部46例如由触摸板和操作按钮构成,用户操作这些部件实行各种设定,如设定进行成像的片材的数量。
这样构成的成像设备1的成像过程如下。首先,用于相应颜色的每个感光鼓6的表面由充电器充电,然后被曝光单元2曝光,以在感光鼓6上形成潜像。该潜像由显影装置显影,使得在感光鼓6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6上的调色剂图像到达感光鼓6和中间转印带彼此接触的一次转印部T1。接着,在各一次转印部T1,向每个一次转印辊5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使得感光鼓6上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该调色剂图像通过移动中间转印带7而被给送到二次转印部T2。
另一方面,利用记录材料给送部43将从盒42供给的记录材料S朝二次转印部T2给送。也就是说,记录材料S的片材由拾取辊10从盒42一张一张地给送,然后该记录材料在与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图像的时机相匹配后通过对位辊9被给送到二次转印部T2。接着,在二次转印部T2,通过向二次转印辊8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将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
之后,将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给送到定影装置45,调色剂在所述定影装置中在施加热和压力的条件下融化、混色,使得调色剂图像在记录材料S上定影为印刷图像。通过设置在定影装置45下游的排出辊18,将其上定影有图像的记录材料S排出到排出托盘13上。在实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通过反向给送辊17将定影后的记录材料S上下翻转,然后将该记录材料再次供给到二次转印部T2。接着,记录材料S通过定影装置45,然后由排出辊18排出到排出托盘13上。顺带地,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中,排出托盘13布置在成像部40和扫描仪41之间。成像设备1具有排出记录材料S的结构。
[吸排气装置]
接着,将参考图3和图4描述设置在上述成像设备1中的吸排气装置100。顺带地,图4是成像设备1中省略了其一部分内部结构以及沿空气流引导部24和声音传递部27切除从风扇23到扬声器26的一部分内部结构时对应于从图3所示的成像设备1的左侧来看的示意图的示意性剖面图。吸排气装置100包括壳体200、空气流引导部24、作为空气流发生部件的风扇23、作为发声部件(声源)的扬声器26、作为控制部件的控制器51以及声音传递部27。壳体200也是成像设备1的壳体,在壳体200的内部,布置有成像部40、记录材料给送部43等等。这种壳体200由多个盖20a至20f组成,并构成成像设备1的外壳。
这里,盖20a是成像设备1的前表面(在图4的前侧和图4的右侧)。盖20b是上表面盖,也用作排出托盘13。此外,盖20c是用于连接成像部40和扫描仪41的部分,并且如后所述,是用于盖住布置在成像设备1的后侧的装置的盖。通过该盖20c、也用作排出托盘13的盖20b以及扫描仪41的下表面,限定和形成了将排出记录材料的排出空间。此外,盖20d是位于成像设备1的后表面(在图3的后侧和图4的左侧)的盖,它在盖20c和20d之间形成一空间,在该空间中布置有上述装置。盖20e和20f是位于成像设备1的侧表面(图3的左右侧和图4的前后侧)的盖,其分别布置在图3的左右两侧。顺带地,构成外壳的这些盖例如包括用于盖住成像设备1的底部(表面)的盖和构成扫描仪41的外层的盖。
在这些盖20a至20f中,在用户操作成像设备1一侧的盖具有用于将空气吸入壳体200中的吸气口22。在本实施例中,吸气口22形成在更靠近成像设备1的前表面(前侧)盖20a的一侧(图3中右侧)的位置,在该侧布置有操作部46。顺带地,形成吸气口22的位置也可以是更靠近盖20a的位置之外的位置,只要该位置处于用户操纵成像设备1的一侧。例如,吸气口22也可以形成在壳体200侧表面侧的盖20e和20f中任何一个的前侧(例如,前侧半部分(图4的右半部中)中的任何一个)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设置有操作部46的一侧的表面是成像设备1主组件的前表面,在与设置有操作部46一侧相反的一侧的表面是成像设备1主组件的后表面。
另一方面,在盖20a至20f中,前表面盖20a之外的盖具有用于将壳体200内部存在的空气排出的排气口25。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200侧表面的盖20e和20f中,在远离形成在盖20a一侧的吸气口22的另一侧(图3中左侧和图4中前侧)的盖20e具有排气口25。排气口25形成在远离吸气口22的位置的原因在于,在空气冷却壳体200内部的预定部分之后,使通过吸气口22吸入的空气通过排出口25排出。换句话说,这是因为当吸气口22和排气口25的位置彼此靠近时,从吸气口22吸入的空气会很快通过排气口25排出,使得不能充分地执行对壳体200中的预定部分进行冷却或类似操作。此外,没有在前表面盖20a上形成排气口25的原因在于,使通过排气口25排出的空气不会吹向操作成像设备1的用户。因此,排气口25也可以形成在远离吸气口22且除了前表面盖20a之外的盖(例如后表面盖20d)所设置的位置。顺带地,吸气口22和排气口25均具有百叶窗。
空气流引导部24是用于在壳体200内将空气从吸气口22引导到排气口25的部件,并且沿图3和图4中实线箭头指示的路径(空气流路径)引导空气。这种空气流引导部24由构成壳体200的盖20a至20f的一部分和支撑布置在壳体200内部的机构的框架19a至19c的一部分组成。这里,布置在壳体200内部的机构是上述的成像部40和记录材料给送部43等等,这些机构由多个框架支撑。在本实施例中,框架19a至19c被示出,但也可以有其他框架。
这里,框架19a与前表面盖20a大体上平行地布置在与前表面盖20a对向的位置,框架19c与后表面盖20d大体上平行地布置在与后表面盖20d对向的位置。此外,框架19c延伸到与用于覆盖布置在成像设备1后侧的装置(后述的传真机61或类似物)的盖20c对向的位置。此外,框架19b布置在与也用作排出托盘13的盖20b对向的位置。该框架19b包括通过沿从盖20b分开的(向下)方向弯曲其前侧端部得到的弯曲部19b1,并包括相比于弯曲部19b1定位在后侧且大体上平行于盖20b的平坦部19b2。弯曲部19b1还具有布置后述的风扇23并将从吸气口22吸入的空气引导到盖20b和平坦部19b2之间的功能。
此外,框架19a布置在框架19b的弯曲部19b1的中间部下方,框架19c比平坦部19b2的后侧端部布置在后侧。此外,在这些框架19a、19b和19c之间,成像部40、记录材料给送部43等等布置成由框架19a、19b和19c支撑。顺带地,框架19b还用作用于引导调色剂容器12的安装和拆卸的引导板。此外,框架19a还支撑风扇23、调色剂容器12等等。框架19c还支撑后述的传真机61和控制器51等等。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空气流引导部24由前表面盖20a、还用作排出托盘13的盖20b、框架19a和框架19b组成。此外,通过吸气口22吸入的空气穿过由前表面盖20a、框架19a以及框架19b的弯曲部19b2限定的空间,然后穿过也用作排出托盘13的盖20b和框架19b之间的空间,从而通过排气口25排出。顺带地,空气流引导部24也可以构成为包括其他盖和其他框架。也就是说,空气流引导部24可仅需要构成为包括由前表面盖20a、框架19a以及框架19b的弯曲部19b1限定的空间以及盖20b和框架19b之间的空间。
风扇23在空气流引导部24中产生空气流。在本实施例中,风扇23在空气流方向下游侧布置在吸气口的附近。具体地,风扇23布置在吸气口22和框架19b的弯曲部19b1之间。该风扇23可仅需要布置在空气流引导部24的任何部分,并且也可以设置在例如排气口25附近。驱动该风扇23,使得空气通过吸气口22吸入,然后穿过空气流引导部24,通过排气口25排出。
扬声器26布置在远离壳体200中的装置将被操作的一侧的位置,并产生声音。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26布置在与壳体200中的装置将被操作的一侧相反的后侧。具体地,扬声器26布置在后侧盖20d和框架19c之间。此外,,扬声器26在成像部40的上侧布置在与盖20d对向的位置并同时介于盖20d和框架19c之间。此外,在布置扬声器26的空间中,布置包含在成像设备1中的传真机61和作为控制部件的控制器51。顺带地,扬声器26的位置也可以是不同于后侧的位置,只要该位置与用户操纵成像设备1的一侧分开。例如,扬声器26也可以形成在后侧的位置(例如在壳体200两侧的盖20e和20f中任何一个的后侧中的半部(图4中左侧半部)的任何位置)。
传真机61与外部计算机或外部传真机通过电话线或网络连接。结果,扫描仪41读出的图像数据能够连接到信号中,然后被发送给外部计算机或外部传真机。此外传真机61能够接受从外部计算机或外部传真机发送的信号,然后能将信号变换成图像数据。通过发送和接受图像数据的这些信号能够实现传真。这种传真机61布置在成像设备1的后侧,以便与电话线或网络连接。
扬声器26具有通过由扬声器26产生的电子声通知用户处理停止的功能,其中这种信号被发送和接受。顺带地,扬声器26也可以产生用于向用户通知其他信息的声音,如用于通知成像结束或在记录材料给送部43的任何部分出现记录材料卡住时发出警报声的声音。
控制器51如后所述地实行成像设备1的总体控制。此外控制器51与电话线或网络连接,并能够根据从外部终端(如外部计算机)发送的图像信息使成像部40实现成像。同样地控制器51布置在成像设备1的后侧,以与电话线或网络连接。此外,不同于上述传真机61的电子声的声音构成为由受控制器51控制的扬声器26产生。
声音传递部27是将声音从扬声器26传递给空气流引导部24的部分,其沿图3和图4中虚线箭头指示的路径(声音路径)传递声音。该声音传递部27由构成壳体200的盖20a至20f的一部分和框架19a至19c的一部分组成。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声音传递部27由盖20c、盖20b、框架19c和框架19b构成。在盖20c和框架19c之间形成间隔,盖20c和框架19c之间的空间与盖20b和框架19b之间的空间彼此连通。
此外,在扬声器26的发声侧,框架19c的一部分和盖20c的一部分按列出顺序布置,框架19c具有用于在扬声器26和盖20c之间形成连通的开口19c1。在本实施例中,开口19c1形成在框架19c上与扬声器26对向的位置。顺带地,开口19c1也可以形成在除了与扬声器26对向的位置之外的位置。总之,在布置在扬声器26的发声侧的框架19c的任何部分,开口19c1可仅需要形成为使得在扬声器26和盖20c与框架19c之间的空间之间形成连通。此外,开口19c1也可以形成在框架19c的多个位置,也可以具有百叶窗。此外,该开口不需要特别地设置成用于传递扬声器26的声音,而是也可以是在框架19c上通常形成的例如用于加工的狭缝或开口部。
从扬声器26产生的声音穿过开口19c1,通过盖20c和框架19c之间的空间传播,然后传递到盖20b和框架19b之间的空间。接着,声音传播通过该空间(盖20b和框架19b之间)到达吸气口22,使得用户能够通过吸气口22听到从扬声器26产生的声音。顺带地,空气流引导部24也与排气口25连接,因此从扬声器26产生的声音也到达排气口25。如本实施例一样,当排气口25没有设置在后表面而是设置在侧面时,从扬声器26产生的声音也可以通过排气口25听到,因此当用户不在成像设备1的操作侧时用户能够听到该声音。
顺带地,即使在框架19c不具有所述开口时,也能够通过从扬声器26产生的声音导致的框架19c的振动而把声音传递给空气流引导部24。然而,为了更清楚地传递扬声器26的声音,框架19c可优选具有开口,并可更优选地在如本实施例那样在与扬声器26对向的位置具有开口。此外,即使在除了上面的结构之外的结构中,声音传递部27可仅需要与空气流引导部24的任何部分相连。也就是说,优选的是,声音传递部27包括用于在空气流引导部24和布置扬声器26的空间之间形成连通的连通部21。在本实施例中,连通部21由形成在框架19c中的开口19c1以及框架19c和盖20c之间的空间构成。此外,这样构成的连通部21与框架19b和盖20b之间的作为空气流引导部24的一部分的空间连通。
[控制器]
接着,将参考图5描述作为控制部件的控制器51的细节。控制器51由图像控制器52和马达控制器53构成,其控制成像设备1的操作。图像控制器52控制扫描仪41读出的图像数据、从传真机61接受的图像数据、待发送给成像部40的控制数据以及从操作部46输入的指令数据。作为图像控制器52的操作,执行成像时的图像处理、成像时实行的图像调整以及通过用于全色或单色的成像形成待输出产品的模式选择。此外,选择供成像所用的容纳记录材料的盒42。此外,图像控制器52能够控制扬声器26的音量。
此外,马达控制器53控制分别构成成像部40、扫描仪41、记录材料给送部43以及风扇23的马达的操作。具体地,马达控制器53控制用于执行原稿的给送以便用扫描仪41读取原稿的马达、用于操作成像部40的各部分的马达以及用于通过记录材料给送部43给送记录材料的马达中每个马达的旋转和停止。此外,马达控制器53控制各种操作,包括用于驱动风扇23的马达的旋转、转数的变化以及旋转的停止,即控制风扇23的输出。
该控制器51能够根据条件以下面的方式控制风扇23的输出:首先,在需要将空气吸入成像设备的壳体和从壳体排出空气的情况下,风扇23的输出为第一输出。另一方面,在将空气吸入到壳体中和从壳体排出空气的必要性降低的条件下,当扬声器26产生声音时,将风扇23的输出改变成低于第一输出的第二输出。这里,第二输出也包括风扇23停止的情况。此外,需要执行将空气吸入到壳体中和从壳体排出空气的情况是成像部40和记录材料给送部43中的至少一个被驱动的情况。另一方面,将空气吸入到壳体中和从壳体排出空气的必要性降低的情况是成像部40和记录材料给送部43停止的情况或仅记录材料给送部43停止的情况。
此外,控制器51能够根据条件以下面的方式控制扬声器26的音量。首先,在风扇23的输出为第二输出的情况下,扬声器26的音量为第一音量。另一方面,在扬声器26产生声音时风扇23的输出为高于第二输出的第一输出的情况下,将扬声器26的音量改变成高于第一音量的第二音量。
例如,当声音通过扬声器26消散到成像设备1的外部时,控制器51降低风扇23的转数或停止风扇23的旋转(即将风扇23的输出改变成第二输出)。结果,能够降低风扇23的马达驱动噪声,以及能够降低通过风扇23在空气流引导部24中产生的风噪。为此,当扬声器26消散的声音传播通过空气流引导部24时,可减小与风噪的干涉程度,从而能够使声音更清晰地通过吸气口22散出。
接着,将参考图6描述控制如上所述的风扇23和扬声器26的操作的一个具体示例。在本示例中,将描述从安装在成像设备1上的传真机61的状态转移到信号发送和接收(迁移)状态(S1)起到由扬声器26产生声音的动作。
首先,控制器51判断成像设备是否处于成像期间的状态(S2)。然后,在成像设备1未执行成像的状态下(S2为否),停止成像部40和记录材料给送部43,因此在壳体200中不容易产生温升。相应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将空气吸入到壳体中和从壳体排出空气的必要性降低了。为此,控制器51降低风扇23的转数(即将输出改变为第二输出)(S6),然后发出声音(S8)。此时,扬声器26的音量为(普通)第一音量。
另一方面,在成像设备1执行成像(S2为是)的情况下,例如扫描仪41读取原稿然后成像部40实行成像,记录材料给送部43给送记录材料,因此壳体200中的温度容易升高。相应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抑制壳体200中的温升,不能降低风扇23的转数。为此,控制器51以(普通)第一输出旋转风扇23,使得风扇23的冷却能力提高。
接着,控制器51判断成像设备1是否处于图像调整控制状态(S3)。在通常情况下,在成像设备1中,当成像连续实行时,为了稳定地形成图像,即使在执行成像作业的过程中也周期地实施图像调整控制。在该图像调整控制中,当成像设备1处于图像调整控制状态时(S3为是),为了暂时地停止成像,停止成像部40和记录材料给送部43的操作。为此,在导致壳体200中温度升高的这些操作暂时停止的过程中,控制器51降低风扇23的转数(即将输出改变成第二输出)(S6),然后发出扬声器26的声音(S8)。同样地在这种情况下,扬声器26的音量为(普通)第一音量。另一方面,当成像设备1没有处于图像调整控制的状态时(S3为否),实施成像,因此控制器51使风扇23以(普通)第一输出旋转。
接着,控制器51判断成像设备1是否处于模式切换控制的状态(S4)。也就是说,根据连续实施成像时需要的图像数据,在一些情况下将单色模式和全色模式的操作彼此切换。例如,根据扫描仪41读取或发送给控制器51的的图像数据的颜色信息,控制器51需要成像部40在全色模式和单色模式之间改变操作。
当需要操作从全色模式改变成单色模式时,控制器51控制接触分离机构(间隔机构)47,使用于颜色(Y、M、C)的一次转印辊5以及与用于所述颜色的这些一次转印辊5接触的中间转印带7和感光鼓6分离。然后,仅由用于K色的感光鼓6实行成像,使得形成在用于K色的感光鼓6上的黑色调色剂图像通过用于K色的一次转印辊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然后在二次转印部T2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由此实施单色成像。
另一方面,需要操作从单色模式改变成全色模式时,控制器51控制接触分离机构47,从而使得用于各颜色的一次转印辊5以及与用于所述各颜色的一次转印辊5接触的中间转印带7和感光鼓6接触。接着,利用所有感光鼓6实行成像,使得形成在各个感光鼓6上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然后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由此实施全色成像。
通过这种方式,在单色模式和全色模式彼此切换的模式切换控制中,如上所述地,通过操作接触分离机构47,需要实行中间转印带7和感光鼓6之间的接触和分离。相应地,与图像调整控制类似地,当成像设备1处于模式切换控制状态时(S4为是),为了暂时地停止成像,停止成像部40和记录材料给送部43的操作。为此,在导致壳体200中温度升高的这些操作停止期间,控制器51降低风扇23的转数(即将输出改变成第二输出)(S6),然后发出扬声器26的声音(S8)。同样地在这种情况下,扬声器26的音量为(普通)第一音量。另一方面,当成像设备1没有处于模式切换控制的状态时(S4为否),实施成像,因此控制器51使风扇23以(普通)第一输出旋转。
接着,控制器51判断成像设备1是否处于盒切换控制的状态(S5)。例如,记录材料在连续成像时被从盒42连续供给的情况下,当堆叠在盒42中的记录材料用尽时,实施用于将盒42切换到另一个盒42的盒切换控制。顺带地,作为盒切换控制,还有一种控制,其中将不同尺寸的记录材料容纳在多个盒42中,然后根据待形成的图像的尺寸将盒42改变成容纳小尺寸或大尺寸记录材料的另一个盒42。
在实施盒42切换的这种控制中,不能执行记录材料给送操作,因此至少记录材料给送部43的操作停止。为此,当成像设备1处于盒切换控制状态时(S5为是),在导致壳体200中温度升高的操作暂时停止期间,控制器51降低风扇23的转数(即将输出改变成第二输出)(S6)。顺带地,在执行盒切换控制的过程中,也可以执行成像部40的成像单元44的操作。当操作成像单元44时,操作导致壳体200中温度升高,但是能够相应于记录材料给送部43的操作的停止抑制该温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在仅停止记录材料给送部43的操作的情况下,降低风扇23的转数。此外,发出扬声器26的声音。同样地在这种情况下,扬声器26的音量为(普通)第一音量。另一方面,当成像设备1没有处于盒切换控制的状态时(S5为否),实施记录材料给送,因此控制器51使风扇23以(普通)第一输出旋转。
这里,当处于成像过程中上述图像调整控制、模式切换控制以及盒切换控制不能作为中断控制实施(S5为否)的情况下,风扇23的转数不能降低,因此风扇23以(普通)第一输出旋转。相应地,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51执行将扬声器26的音量改变成高于第一音量的第二音量的控制(S7),然后发出扬声器26的声音(S8)。
根据上述的实施例,声音通过声音传递部27从扬声器26传递到空气流引导部24,因此能够通过在操作成像设备1的一侧布置的吸气口22产生(听到)声音。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在扬声器26布置在远离设备操作侧的位置时,即处于成像设备1的后侧时,也能够容易地听到声音。此外,声音通过用于执行吸排气的空气流引导部24传递,因此能够低成本地实现这种结构。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通过采用经由声音传递部27将声音传递给空气流引导部24的结构,用于将布置在远离设备操作侧的位置处的扬声器26的声音传递到设备操作侧的特殊结构仅仅是声音传递部27。为此,能够减小实现这种结构的成本。此外,扬声器26能够布置在布置传真机61等装置的后侧,因此与将扬声器26布置在成像设备1的前侧的情况不同,不需要设置用于连接传真机61和扬声器26的配线,使得能够实现成像设备1的低成本和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空气流引导部24和声音传递部27中的每一个都由构成壳体200的盖的一部分和支撑成像部40等部件的框架的一部分组成。为此,不需要单独地提供特殊部件来构成空气流引导部24和声音传递部27。例如,在单独设置管道以用于构成空气流引导部24和声音传递部27的情况下,不仅增大成本,而且需要布置管道的空间,使得成像设备1大型化。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不需要单独地设置这种管道,因此不仅能够实现低成本,而且能够抑制成像设备1的大型化。
从上面可知,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在节省空间和使用数量少的部件的同时,布置用于从壳体200内部排出热量的空气流引导部24。此外,能够经由空气流引导部24通过吸气口22实现将从布置在壳体200内部的扬声器26产生的声音传播到成像设备1的外部,因此能够使扬声器26的声音清晰。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风扇23的输出状态,控制扬声器26的音量,因此即使在空气流引导部24中存在风扇23时,也可以减小因用于风扇23的马达和气流导致的噪声,使得扬声器26的声音清晰。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吸气口22布置在设备操作侧,即在本实施例中布置在前侧,因此例如当为成像设备1设置片材处理装置时,扬声器26的声音能够清楚地传递到成像设备1的外部。也就是说,在存在成像设备1的排出托盘13的空间中,布置用于执行装订的订书机或片材处理装置,或者在一些情况下将片材处理装置布置在成像设备1的侧表面部。在这种情况下,除非通过空气流引导部24传递声音,否则布置在成像设备1后侧的扬声器26的声音不容易被听到。此外,在片材处理装置以覆盖布置于侧表面部的排气口25的方式布置的情况下,通过排气口25不容易听到扬声器26的声音。另一方面,如本实施例那样,通过将吸气口22设置在成像设备1的前表面,即使以上述方式布置片材处理装置时,也能够通过吸气口22清楚地听到扬声器26的声音。
顺带地,在上述说明中,声音传递部27和空气流引导部24每一个都由壳体的盖的一部分和框架的一部分组成,但是这些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由单独设置的管道构成,例如在成像设备1中存在空间时。
此外,除了上述的成像设备,本发明中的吸排气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其他设备,只要该设备具有扬声器,并实施将空气吸入壳体和从壳体排出空气。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不限于上述结构,而是可以应用于传统上已经熟知的其他结构。
根据本发明,为了通过声音传递部将声音从发声部件传递到空气流引导部,能够经由空气流引导部通过布置在设备操作侧的吸气口产生(听到)声音。为此,即使在发声部件布置在远离设备操作侧的位置时,也能够容易地听到声音。此外,可以通过执行吸排气的空气流引导部传递声音,因此能够低成本地实现这种结构。
尽管已经参考这里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阐述的细节,本申请用于涵盖落入改进目的或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这类修改或变化。

Claims (8)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吸气口,所述吸气口设置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前侧并用于吸入空气;
空气流引导部,所述空气流引导部用于引导通过所述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和
声源,所述声源以与同所述空气流引导部相连的空间对向的方式设置在主组件后侧并用于产生通知操作者的声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用于在所述空气流引导部和布置有所述声源的空间之间形成连通的连通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声源布置在与主组件的操作部相反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吸气口形成在主组件前表面的盖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空气流引导部由构成主组件的盖的一部分和用于支撑设置在主组件中的机构的框架的一部分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用于在所述空气流引导部中产生空气流的空气流产生装置;和
用于控制所述空气流产生装置的输出的控制器,
其中,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声源的操作控制所述空气流产生装置的输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用于在所述空气流引导部中产生空气流的空气流产生装置;和
用于控制所述空气流产生装置的输出的控制器,
其中,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空气流产生装置的操作控制所述声源的音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声源产生声音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声源的音量,使得在所述空气流产生装置的输出是低于第一输出的第二输出的情况下所述声源的音量为第一音量,以及使得所述空气流产生装置的输出是第一输出的情况下所述声源的音量为高于第一音量的第二音量。
CN201410082030.1A 2013-03-08 2014-03-07 成像设备 Active CN1040353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6724 2013-03-08
JP2013046724A JP6172977B2 (ja) 2013-03-08 2013-03-08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35312A true CN104035312A (zh) 2014-09-10
CN104035312B CN104035312B (zh) 2018-04-20

Family

ID=51466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82030.1A Active CN104035312B (zh) 2013-03-08 2014-03-07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67034B2 (zh)
JP (1) JP6172977B2 (zh)
CN (1) CN10403531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57902A (zh) * 2015-06-19 2016-12-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9789713A (zh) * 2016-09-29 2019-05-2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成像装置中的空气供应
CN110941165A (zh) * 2018-09-21 2020-03-3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39999B2 (ja) 2016-05-23 2020-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44133B2 (ja) * 2016-06-29 2021-03-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185256B2 (en) * 2016-09-26 2019-01-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discharges air to a space in a main assembly
JP2019117274A (ja) * 2017-12-27 2019-07-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排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7039329B2 (ja) * 2018-02-28 2022-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22125760A (ja) * 2021-02-17 2022-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22131471A (ja) * 2021-02-26 2022-09-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18422A (ja) * 2004-10-21 2006-05-11 Canon Inc 電子機器内のファン音低減装置
US20060288331A1 (en) * 2005-06-07 2006-12-21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079125A (ja) * 2005-09-14 2007-03-29 Canon Inc 消音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83301A (ja) * 2006-09-27 2008-04-10 Fuji Xerox Co Ltd 排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17040A (zh) * 2011-01-24 2011-07-06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94048A (ja) * 1982-05-10 1983-11-11 Fuji Xerox Co Ltd 複写機用冷却フアン駆動モ−タの速度切換装置
JPH068581A (ja) 1992-06-26 1994-01-1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騒音防止機構
JPH07271272A (ja) 1994-03-29 1995-10-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76253A (ja) * 2001-08-31 2003-03-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41199A (ja) * 2002-05-28 2003-12-03 Canon Inc 走査装置、該装置の制御方法、前記装置を具えた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前記方法を実行す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該プログラムを実行するコンピュータ
JP2004317896A (ja) * 2003-04-18 2004-11-1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702829B2 (ja) * 2005-02-23 2011-06-1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ベントフィル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筐体
JP2007219192A (ja) * 2006-02-17 2007-08-30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冷却制御方法
US20080267651A1 (en) * 2007-04-30 2008-10-30 Gruszczynski David W Electrostatic printer roller cooling device
JP2009258444A (ja) * 2008-04-17 2009-11-0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中間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24952A (ja) 2011-07-19 2013-02-04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18422A (ja) * 2004-10-21 2006-05-11 Canon Inc 電子機器内のファン音低減装置
US20060288331A1 (en) * 2005-06-07 2006-12-21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079125A (ja) * 2005-09-14 2007-03-29 Canon Inc 消音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83301A (ja) * 2006-09-27 2008-04-10 Fuji Xerox Co Ltd 排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17040A (zh) * 2011-01-24 2011-07-06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57902A (zh) * 2015-06-19 2016-12-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9789713A (zh) * 2016-09-29 2019-05-2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成像装置中的空气供应
CN109789713B (zh) * 2016-09-29 2021-01-15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成像装置中的空气供应
CN110941165A (zh) * 2018-09-21 2020-03-3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941165B (zh) * 2018-09-21 2023-08-18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67034B2 (en) 2016-06-14
CN104035312B (zh) 2018-04-20
JP2014174326A (ja) 2014-09-22
JP6172977B2 (ja) 2017-08-02
US20140255057A1 (en) 2014-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35312A (zh) 成像设备
US6308026B1 (en) Imaging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independent modules
US780930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ir passage and outlet
JP5605385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US1173394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an operating portion, an input device, and an IC card reader that is disposed beyond a right side wall of an outer casing frame
JP73537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10812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21713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32039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3155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7858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567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265920B2 (ja) 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0564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947886B2 (ja)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20022585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62527B2 (ja) 電磁シールドボックス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5323698A (ja) 作像装置
JP20220218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41202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704499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518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7293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6375Y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88820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