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3631A - 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3631A
CN104023631A CN201380004596.6A CN201380004596A CN104023631A CN 104023631 A CN104023631 A CN 104023631A CN 201380004596 A CN201380004596 A CN 201380004596A CN 104023631 A CN104023631 A CN 1040236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coil
permanent magnet
capsule
mova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45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3631B (zh
Inventor
伊藤高广
村上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u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UC
Original Assignee
Kyu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U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u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UC filed Critical Kyu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UC
Publication of CN1040236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36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36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36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alternate energisation of two coil systems
    • H02K33/14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alternate energisation of two coil systems wherein the alternate energisation and de-energisation of the two coil systems are effected or controlled by movement of the armat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6Devices, other than using radiation, for detecting or locating foreign bodies ; determining position of probes within or on the body of the patient
    • A61B5/065Determining position of the probe employing exclusively positioning means located on or in the probe, e.g. using position sensors arranged on the prob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56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self propul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58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magnetic fiel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4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photographic or television appliances
    • A61B1/041Capsule endoscopes for imag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0Other methods or instruments for diagnosis, e.g. instruments for taking a cell sample, for biopsy, for vaccination diagnosis; Sex determination; Ovulation-period determination; Throat striking implements
    • A61B10/02Instruments for taking cell samples or for biopsy
    • A61B10/0233Pointed or sharp biopsy instruments
    • A61B10/0266Pointed or sharp biopsy instruments means for severing samp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1/00Devices for introducing or retaining media, e.g. remedies, in cavities of the body
    • A61M31/002Devices for releasing a drug at a continuous and controlled rate for a prolonged period of tim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2/00Details of sensor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sensor housings or probes; Accessories for sensors
    • A61B2562/16Details of sensor housings or probes; Details of structural supports for sensors
    • A61B2562/162Capsule shaped sensor housings, e.g. for swallowing or implant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6Devices, other than using radiation, for detecting or locating foreign bodies ; determining position of probes within or on the body of the pati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6Devices, other than using radiation, for detecting or locating foreign bodies ; determining position of probes within or on the body of the patient
    • A61B5/061Determining position of a probe within the body employing means separate from the probe, e.g. sensing internal probe position employing impedance electrod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7Endoradiosondes
    • A61B5/073Intestinal transmitt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移动的胶囊装置(10),所述可移动的胶囊装置(10)在长状的胶囊主体(11)设置在长度方向可移动地被设置的永久磁铁(13);和驱动永久磁铁(13)的线圈,使交流电在线圈流动,进行永久磁铁(13)的前后动振动,使整体产生推进力,其中,线圈具有以将永久磁铁(13)的周边包围的形式被设置在前后的第1、第2线圈部(15、16)而构成,并且,使在第1、第2线圈部(15、16)流动的交流电的频率与因永久磁铁(13)的前后动振动而产生的胶囊装置(10)的共振频率一致。据此,能够提供小型并且紧凑,而且效率好的能够自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10)及其控制方法。

Description

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进行消化器官系统的检查的情况下使用,内置照相机等并通过自力移动的胶囊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以在医疗现场的消化管等的检查中,进行狭窄的场所的内部观察、微小作业为目的的微胶囊例如在专利文献1~3等中被提出。
专利文献1记载的医疗用胶囊是使用压电元件,使惯性体振动,通过与接受胶囊主体的活体的摩擦力,使胶囊行进的医疗用胶囊。
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自动行走胶囊装置,公开了反复对形状记忆合金(SMA)金属线进行通电和非通电,使胶囊行进的情况和使用线圈和永久磁铁,产生前进以及后退的振动源,使胶囊行进的情况。
而且,专利文献3的行走胶囊记载了在胶囊内放入永久磁铁和线圈,使交流电电流在线圈流动,使活塞运动的情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1764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1209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80638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虽然使用压电元件,使惯性体振动,但是,因为其振动频率比较大,并且,力小,所以,前进力小,在使胶囊更快地自走方面存在界限。当然,若大型化,则自走力变大,但是,不能收纳在小型的胶囊。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在使用形状记忆合金的情况下,存在其驱动力比较小,进而效率也差这样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利用线圈和永久磁铁的吸引以及反弹来振动能够得到比较大的振幅,但是,因为线圈是一个,所以,效率不好。
进而,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中,也是使用相向配置的永久磁铁和线圈,但是,在永久磁铁相对于线圈配置得远的情况下,存在永久磁铁和线圈之间的引力或斥力变小,效率下降这样的问题。
进而,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记载的使用线圈和永久磁铁的振动机理中,没有有关共振现象的记载。
本发明者们刻苦研究了下述的胶囊装置,完成了本发明,所述胶囊装置在圆筒状的外壳部配置线圈,通过使交流电电流流动来使作为可动元件的永久磁铁往复运动,利用因可动元件的移动而产生的惯性力、与外壁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在一定方向行进。
而且,还确认了在筒状的线圈中配置永久磁铁,将永久磁铁固定在胶囊主体,若使交流电在线圈流动,则线圈振动,胶囊主体因其反作用而振动的情况。
本发明是借鉴相关情况作出的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并且紧凑,而且效率好的能够自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按照前述目的的有关第1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在长状的胶囊主体设置相对于该胶囊主体在长度方向可移动地被设置的永久磁铁和驱动该永久磁铁的线圈,使交流电从交流电产生构件向该线圈流动,进行前述永久磁铁的前后动振动,使整体产生推进力,其中,
前述线圈具有以将前述永久磁铁的周边包围的形式被设置在前后的第1、第2线圈部,并且,使在前述第1、第2线圈部流动的交流电的频率与因前述永久磁铁的前后动振动而产生的该胶囊装置的共振频率一致。
这里,即使交流电的频率在胶囊主体(或永久磁铁)的共振频率的±10%的范围,也适用本发明(下面的发明中相同)。
在有关第1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中,优选前述第1、第2线圈部被卷绕在前述永久磁铁具有微小的间隙地可在内部移动的筒体(通常被称为绕线管),在前述筒体的两侧设置挡块,前述永久磁铁一面与前述挡块碰撞,一面振动。另外,虽然优选筒体是非磁性物质,但是,也可以是导体(例如,铝)、绝缘体的任意一种(在下面的发明中也相同)。
在有关第1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中,优选由前述交流电产生构件产生的交流电由在正负对称的交流电进一步施加了直流电的电流构成,在一方向增强由前述第1、第2线圈部和前述永久磁铁产生的起振力,由前述直流电的极性确定该胶囊装置的行进方向。
在有关第1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中,优选在前述第1、第2线圈部流动的交流电根据实际上在使交流电在前述第1、第2线圈部流动,且其电流值为最小的值决定。据此,在技术上容易求出共振频率。
有关第2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在长状的胶囊主体具有相对于该胶囊主体在长度方向使磁极的朝向相一致地被配置的永久磁铁和具有间隙地被卷绕在该永久磁铁上,且从交流电产生构件接受交流电的电力供给的线圈,其中,
前述永久磁铁中,至少2个棒状磁铁使其同一极面对面地被配置,使前述交流电的频率与被可滑行移动地配置的前述线圈(或成为相同的振动频率的胶囊主体)的前后动振动的共振频率一致。
在有关第2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中,优选在前述线圈流动的交流电根据实际上在使交流电在前述线圈流动,且其电流值为最小的值决定。
在有关第2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中,优选前述线圈被卷绕在相对于前述棒状磁铁可滑行移动的筒体。
在有关第2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中,也存在前述线圈具有被离开地配置在前述筒体上的第1、第2线圈部的情况。
在有关第2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中,优选由前述交流电产生构件产生的交流电由在正负对称的交流电进一步施加了直流电的电流构成,在一方向增强由前述线圈和前述永久磁铁产生的起振力,由前述直流电的极性确定该胶囊装置的行进方向。
在有关第1、第2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中,优选在前述胶囊主体设置进行与外部控制装置的协作的无线机。而且,优选作为前述无线机的天线使用前述线圈。
在有关第1、第2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中,优选前述胶囊主体具备带照明的缩微照相机、进行处置的设备、投药机构以及姿势检测传感器中的任意1或2个以上。
有关第3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控制方法是下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在长状的胶囊主体设置相对于该胶囊主体在长度方向可移动的永久磁铁和驱动该永久磁铁的线圈,使交流电在该线圈流动,进行前述永久磁铁的前后动振动,使整体产生推进力,其中,
使在前述线圈流动的交流电的频率和前述永久磁铁的前后动振动的共振频率一致,并且,将直流电重叠在前述交流电,确定前述胶囊主体的移动方向。
在有关第3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控制方法中,优选将前述线圈分割为分别被配置在前述永久磁铁的前后的第1、第2线圈部,并且,前述第1、第2线圈部被盘绕在前述永久磁铁具有间隙地在内部可滑动移动(滑行移动)的筒体,相对于该筒体使前述永久磁铁前后动振动。
有关第4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控制方法是下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在长状的胶囊主体相对于该胶囊主体在长度方向使磁极的朝向相一致地固定配置永久磁铁,在该永久磁铁上具有间隙地卷绕线圈,使交流电在该线圈流动,进行前述线圈的前后动振动,使整体产生推进力,其中,
前述永久磁铁中,至少2个棒状磁铁使其同一极面对面地被配置,使在前述线圈流动的交流电的频率与前述线圈的前后动振动的共振频率一致,并且,在前述交流电重叠直流电,确定前述胶囊主体的移动方向。
在有关第3、第4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控制方法中,优选在前述胶囊主体内具备带照明的缩微照相机、进行处置的设备、投药机构以及姿势检测传感器中的任意1或2个以上,由将前述线圈作为天线使用的无线机以及与之连接的控制部控制。
发明效果
在有关第1、第2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以及有关第3、第4发明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因为使在线圈流动的交流电的频率和因永久磁铁或线圈的前后动振动而产生的胶囊的共振频率一致,所以,流动的电流减少,且通过减少了的电流能够得到最大振幅的振动(活塞运动)。因此,胶囊装置可以以更少的电力移动。
尤其是,通过将驱动永久磁铁的线圈分割为被配置在永久磁铁的前后的第1、第2线圈部,能够使线圈产生引力和斥力,更有效地以低的电力进行永久磁铁或线圈的振动。
进而,与遍及胶囊主体的长度方向连续盘绕线圈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匝数减少,防止因发热造成的胶囊装置的温度上升。
而且,若使直流电重叠于在线圈流动的交流电,则能够使一方侧的起振力比另一方侧强,能够使胶囊装置的一方向运动加速。这种情况下,因为回路能够由产生交流电(也包括矩形波)的回路和产生直流电的回路的组合构成,所以,回路也简略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是表示该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3(A)~(C)是表示施加给线圈的电压的形成方法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执行器(线圈)的表面温度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5是表示该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电磁力和距离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6是使该可移动的胶囊装置进一步发展并实用化了的胶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7(A)、(B)是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C)是其立体图。
图8是该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电气回路的框图。
图9是该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动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一面参见随附的图,一面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下面简称“胶囊装置”)10具有截面圆形,且全长比截面的径大的长状的胶囊主体11、经筒体12设置在胶囊主体11,且成为相对于胶囊主体11在长度方向可移动的可动元件的棒状的永久磁铁13、被卷绕在由筒体12构成的绕线管的两侧(前后),且以将永久磁铁13的周边包围的形式被设置,并驱动永久磁铁13的第1、第2线圈部15、16(线圈的一例)。下面,对它们进行说明。
作为永久磁铁13,例如使用直径D为2.5~5mm左右(在该实施例中使用3mm),长度L为7~15mm(在该实施例中使用10mm)的钕磁铁,但是,若为强力的永久磁铁,则也能够使用其它的材质的永久磁铁。另外,第1、第2线圈部15、16的间隙W优选约10~20mm左右。
第1、第2线圈部15、16将例如直径为0.05mm的导线以宽度为2~4mm左右分别盘绕在内径为D+0.1mm的筒体12(外径例如为D+1.1mm)各50次而构成。使第1、第2线圈部15、16的间隙W为永久磁铁13的全长L的0.8~1.2倍左右。另外,因为在筒体12的内径和永久磁铁13之间在径方向形成合计为0.1mm的间隙,所以,永久磁铁13能够在筒体12内无阻力地移动。
在该实施例中,筒体12由铝制的管构成,在其两侧(例如,经粘接剂)设置由弹性部件(例如,橡胶、塑料)或金属构成的挡块17、18,在内部形成永久磁铁13能够具有微小的间隙地移动规定距离(在该实施例中,约8mm)的空间。另外,在下面说明的实验时,使用了在每个盘绕了第1、第2线圈部15、16的绕线管(筒体12)放入胶囊主体11,且整体为外径约10mm、长度约21mm的胶囊装置(也有简称“振动马达”的情况)10。实际上,在应用本发明的制品中,并不限定于这些尺寸,直径以及全长能够与用途相应地改变。另外,胶囊主体11的端部可以为半球状、透镜形等,与用途相应地改变。
在实验中,作为交流电产生构件的一例使用了低频振荡器和放大器。作为低频振荡器(多功能发生器)使用株式会社NF回路设计制的“WF19739”,作为将波形放大的放大器,使用株式会社高砂制作所的“BWA25-1”。它们是用于能够在实验中自由地改变在第1、第2线圈部15、16流动的交流电的频率以及输出电压的部件。
为使该振动马达行进,向由第1、第2线圈部15、16构成的线圈供给使用上面说明的多功能发生器以及放大器而产生的交流电电力,通过由第1、第2线圈部15、16产生的电磁力,使内部的可动元件(永久磁铁13)前后动振动。
使用图2说明该动作。用M表示表示静止状态的外壳(指除永久磁铁13以外的部分),用m1、m2表示永久磁铁13,若使一方向的电流在第1、第2线圈15、16流动,则用m1表示的永久磁铁13向x1方向移动,外壳在x2方向相互拉拽地移动(步骤S1)。
而且,在P1处,永久磁铁13碰撞外轮廓(实际是挡块17),但是,因为永久磁铁13所保有的能量大,所以,整体进一步向x1的方向被拉偏而移动(步骤S2)。
接着,在P2的位置,在第1、第2线圈15、16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被切换。据此,永久磁铁13向x2的方向移动,在P3的位置,碰撞另一方侧的挡块18(即、外壳)(步骤S3)。另外,图2所示的步骤S3、S4的永久磁铁13将位置错开m1,作为m2来表示。
而且,此后,因为永久磁铁13所保有的能量大,所以,永久磁铁13和外壳原样被拉偏,移动到原来位置或其附近(步骤S4)。
通过反复进行上面给出的4个动作,利用可动元件的惯性反力(即、线圈上产生的力),而在挡块17、18、筒体12以及包括胶囊主体11的外壳上产生向与可动元件的移动方向相反方向移动的力,以及可动元件与挡块17、18碰撞,产生大的冲击力,施加这些力,振动马达(即、胶囊装置10)进行移动。to表示振动的1个周期。
在该胶囊装置10中,若针对可动元件的移动从外部给与线圈交流电信号,则能够使可动元件以及胶囊主体11反复向前后移动,但是,若可动元件以相同的速度进行前后运动,则向前后施加相同的惯性反力、冲击力,该胶囊装置10在这种情况下仅能够振动,不能向前或后移动。因此,通过改变输入的交流电信号的负荷比(即、+侧电流和-侧电流的比),使由线圈产生的磁场变化,使振动马达内部的可动元件的移动速度在一方向和另一方向变化。据此,在一方向产生推进力,可使振动马达,即、该胶囊装置10向前或后方向移动。
作为这样的交流电信号的生成方法,能够通过在由上面说明的低频振荡器和放大器产生的交流电电流施加直流电偏压来简单地得到。在进行振动马达的试验的情况下,使用该方法,轻易地进行交流电的频率、输出电压、偏压电压等的设定,但是,实机时,因为没有必要改变频率、输出电压,所以,如图3(A)所示,产生规定频率f、波高值h的正负对称的矩形波交流电,在它上像图3(B)所示那样重叠直流电(电压b),能够像如图3(C)所示那样,形成在一方向电流量多的交流电(波高值h+b、h-b)。这种情况下的交流电产生构件能够使用数字信号轻易地形成。这里,通过改变直流电的极性(即、+-的方向)来确定该胶囊装置10的行进方向。
另外,因为第1、第2线圈部15、16被串联连接,所以,相对于永久磁铁13,在一方向发挥比另一方向强的力(起振力),结果,能够使胶囊装置10的移动更快。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处于中央位置的永久磁铁13的两端位置配置第1、第2线圈部15、16的相向的内侧端位置。
接着,将对改变了第1、第2线圈部15、16的各自的匝数的情况下的线圈的温度上升进行调查的结果表示在图4。
测定使用非接触温度计,使用使第1、第2线圈部15、16的匝数为150次盘绕×2和50次盘绕×2的试验用的胶囊装置。测定在能够向该胶囊装置输入的最大电力0.5[A]、3.3[V]下进行。以40[Hz]切换+3.3[V]、-3.3[V],进行到执行器(线圈)的表面温度均衡为止的5分钟的测定。
测定时的气温为18[℃]。如图4所示,在150次盘绕×2(300次盘绕)的情况下,在5分钟后,到达63.3[℃],在为50次盘绕×2(100次盘绕)的情况下,在5分钟后,到达44.6[℃]。因此,在本发明中,考虑安全性,温度上升小的50次盘绕×2(100次盘绕)的线圈最佳。
接着,对该胶囊装置10的移动速度进行了研究。经该上面的步骤S1~S4的工序而振动的振动马达(胶囊装置10)的移动速度S能够通过下面的式(1)算出。这里,a:振动马达的外轮廓的位移和永久磁铁的位移的和,f1:步骤S1、S2的电磁力,f2:步骤S3、S4的电磁力、T:可动元件进行从步骤S1到步骤S4为止的动作的脉冲波形1个周期量的时间,n:表示Mo/m。这里,m表示永久磁铁的质量,Mo表示从胶囊装置的整体减去了m的质量。
数1
S = 2 an ( f 1 - f 2 ) { ( n + 1 ) f 1 - 1 } { ( n + 1 ) f 2 - 1 } T - - - ( 1 )
然而,通过上述式(1),在交流电电流的频率为一定的条件下算出移动速度S,若频率变化,则举措变化。在实验中,确认了若使频率从几Hz到100Hz左右变化,观察振动马达的行走,则存在能够最快移动的频率。通常,在由弹簧和质量构成的机械系统中,存在固有振动频率,在共振时振幅最大。
振动马达的电磁力的特性表示在图5,但是,改变在第1、第2线圈部15、16流动的电流(直流电),表示第1、第2线圈部15、16的中心和永久磁铁13的中心的距离(mm)和电磁力(N)的关系。因为距离和电磁力的关系成比例,所以,结果,能够使电磁力/距离与弹簧常数K近似。因此,作为弹簧常数的大小,在图5的1.5V的坐标图中,成为相对于4mm的距离0.04(N)这样的变化率,若使用可动元件质量20×0-4(0.2g),通过式(2)求出简谐振动的固有振动频率f,则为35.6Hz,与通过实验求出的最佳频率(即、共振频率)一致。这里,K:表示弹簧常数,m:表示可动元件质量。
数2
f = 1 2 π K m - - - ( 2 )
另外,该共振频率在使交流电在第1、第2线圈部15、16流动,使可动元件振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在第1、第2线圈部15、16通过的电流为最小来轻易地检测。
另外,若可动元件因振动而往复的距离R(行程)长,则即使使在线圈流动的电流增加,在振动频率高的情况下,也存在没有抵达挡块17、18(即、外壳的壁),无碰撞地反复进行往复运动,行走速度变慢的情况。因此,求出到可动元件抵达挡块17、18为止的界限的频率,以便不以其以上的频率使可动元件振动。若使行程为R,使频率为f,则界限频率通过(f/2RM)求出,若代入行程R,则界限频率为456Hz。因此,知道了在35.6Hz,可动元件抵达挡块17、18,通过实验也能够确认。
图6表示将装置整体进一步具体化了的胶囊装置24,在胶囊主体32的内部包括具有永久磁铁13和第1、第2线圈部15、16的执行器25、电池(电源)26、带照明的缩微照相机28、未图示出的进行处置的设备(例如,细胞提取)、投药机构、姿势检测传感器29、它们的控制装置30以及进行与外部控制装置的协作的无线机31。另外,因为带照明的缩微照相机28、进行处置的设备、投药机构、姿势检测传感器29是公知的构造,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接着,一面参见图7(A)、(B)、(C)、图8、图9,一面对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下面简称“胶囊装置”)35进行说明。在前述的胶囊装置10中,永久磁铁13振动,线圈(第1、第2线圈部15、16)固定,但是,在该胶囊装置35中,永久磁铁39、40固定,被配置在其周围的线圈42振动。胶囊主体因被配置在胶囊主体的内部的振动体的反作用而在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以及振动使用共振现象的情况共通。
如图7(A)、(B)所示,胶囊装置35具有长状的胶囊主体36、经支持部件37、38被配置在胶囊主体36内的圆柱状的永久磁铁39、40、以永久磁铁39、40为中心可滑动移动地配置在其外侧的作为筒体的一例的绕线管41、被均等地盘绕在绕线管41上的线圈42。这里,永久磁铁39、40处于胶囊主体36的轴心,在胶囊主体36的长度方向使磁极的朝向相一致地被配置。
优选胶囊主体36的直径为4~10mm,长度在端端之间为12~20mm左右。优选胶囊主体36的材质是对人体,尤其是内脏无害的材料,例如,塑料(丙烯酸、聚碳酸酯、聚丙烯等)、金属(铝、钛等)。胶囊主体36具有圆筒部36a和被螺纹安装在其两侧的半球状的盖部36b、36c。
支持部件37、38由直径β例如为4~8mm左右的圆板状的塑料构成,被固定在胶囊主体36的圆筒部36a的内侧。永久磁铁39、40的合计长度α例如为10~15mm左右。
被配置在胶囊主体36的轴心并且是前后方向中央位置的永久磁铁39、40将由同一尺寸的2根钕磁铁构成的棒状磁铁使同一极性(N极或S极)面对面地配置。在该实施例中,使同一极性的永久磁铁39、40的端部面对面,由粘接剂接合,进行一根化。
绕线管41由非磁性材料(例如,塑料、铝)构成,具有圆筒部44和被配置在其两侧的法兰45、46,圆筒部44的内径比永久磁铁39、40的直径大,但是,法兰45、46的中央孔47a、47b比永久磁铁39、40的外径大微小的范围(例如,0.05~0.2mm)左右,绕线管41在由永久磁铁39、40临时支撑其两侧的状态下相对于永久磁铁39、40可前后滑行移动。
在绕线管41上在前后方向对称地盘绕线圈42,线圈42的两端部被固定在绕线管41的端部,两端部的铜线具有余量(例如,具有卷曲部)地与被固定在胶囊主体36的内侧的控制部48连接。另外,线圈42使用细的漆包线,其匝数为50~100次左右,可以单层盘绕也可以多层盘绕。线圈42在两侧具有成为绕组端部的卷曲部,被配置在胶囊主体36的中间部,但是,通过在两侧设置弹性部件,或将磁吸附体设置在绕线管的中央,能够确定线圈42的位置。
在胶囊主体36的一方侧设置带照明的缩微照相机50,在其两侧设置进行处置的设备(例如,刀具、细胞提取器)51和投药机构52,在胶囊主体36的另一方侧设置电池53的收纳部54。
如图7(A)~(C)、图8所示,控制部48被设置在板状的基板48a、48b,包括具备RAM、ROM的MPU55、与缩微照相机50连接的图像发射回路56、缩微照相机50的照明用LED57和第1、第2输出部59、60。
另外,在胶囊主体36设置姿势检测传感器61,检测胶囊主体36的朝向和相对于轴心的旋转角度,将检测到的信号向图像发射回路56传输,与图像信号一起向外部传输。据此,能够从外部认识缩微照相机50的摄影方向、圆周方向的角度。
另外,该姿势检测传感器61在该发明中并非是必须的要件,处于身体内部的胶囊装置35(10也是相同)的朝向可以由被配置在外部的传感器,例如,超声波传感器、电波传感器、X线装置检测。
另外,在基板48a、48b与控制部48不同(也可以相同),设置无线信号接收回路(无线机的一例)61a,能够从处于外部的无线信号发射装置(即、外部控制装置或控制器)64接收无线的信号,使控制部48工作。另外,作为无线信号接收回路61a的天线,使用线圈42。这里,在图像发射回路56设置独立的天线62,但是,也可以使用该线圈42。另外,无线信号接收回路61a通过无线信号与控制部48连结。
第1输出部59是用于使投药机构52工作的放大器,将来自MPU55的信号放大,使投药机构52接通(开)或断开(闭)。
第2输出部60如图3(A)所示,在从MPU55得到的交流电信号上像图3(B)所示那样重叠直流电偏压,如图3(C)所示,得到负荷比(正侧的信号和负侧的信号的比率)不同的输出。据此,使线圈42的信号向一方向偏转,确定胶囊装置35的行进方向。优选负荷比例如为1.1~1.4左右。胶囊装置35的前进和后退的转换通过改变重叠的直流电旁通的方向来进行。另外,MPU55和第2输出部60作为交流电产生构件来动作。
若使交流电在线圈42流动,则因为永久磁铁39、40固定,所以,与通常的扬声器同样,线圈42沿永久磁铁39、40前后动振动。共振频率由改变频率并使交流电在线圈42流动的电流的最小值决定。虽然,也能够操作MPU55,改变发信频率,但是,还是预先进行实验,测定线圈42的前后动振动的共振频率,与该频率相匹配地从MPU55向第2输出部60输送信号为好。第2输出部60在内部具有放大器,将来自MPU55的微弱信号放大到规定的大小。
在该实施例中,负荷比的调整是控制重合的直流电的电流(或电压)来进行,但也能够通过改变波形的接通和断开的时间差来进行。
图9表示胶囊装置35的动作流程,由作为天线工作的线圈42接收来自外部的无线信号发射装置64的电波,向无线信号接收回路61a输送,进行数字信号化,向控制部48输送。在控制部48识别无线信号中所含的指令(步骤S1)。该指令有“前进”、“后退”、“投药”、“照相机”,在“前进”的情况下,在正方向重叠了直流电的交流电电流从第2输出部60向线圈42流动,胶囊装置35前进。在“后退”的情况下,使在负方向重叠了直流电电流的交流电在线圈42流动。
在收到了“投药”的指令的情况下,给与第1输出部59信号,使投药机构52工作。另外,在收到了“照相机”的指令的情况下,将照明用LED57接通,使缩微照相机50工作。来自缩微照相机50的接收信号经图像发射回路56、天线62向外部输出。在外部具有未图示出的图像接收装置,由缩微照相机50摄像的图像被依次记录,并且,被输出(上面,为步骤S2~S5)。上面的动作在指定时间结束,返回起点,等待无线信号(步骤S6)。
另外,就胶囊装置35的移动速度而言,能够与胶囊装置10同样地推定。本发明能够在没有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自由地变更其结构。
例如,在有关第1实施例的胶囊装置10中,相对于筒体,对称地配置第1、第2线圈部,但是,也可以将一方的线圈部向后方或前方错开地配置。另外,在有些情况下,能够并联地连接第1、第2线圈部,也能够改变第1、第2线圈部的匝数。另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使用具体的数字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够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改变。
在有关第2实施例的胶囊装置35中,使用了2个永久磁铁,但是,也能够使用1个或3个以上的永久磁铁,进而,能够使多个永久磁铁的长度相同,也能够改变。另外,在有关第2实施例的胶囊装置35中,线圈42为一个,但是,也可以在前后方向离开地分割成2个,做成第1、第2线圈部。
另外,在第1、第2实施例中,胶囊主体的内部与大气压相同,但是,也能够减压,据此,永久磁铁或线圈的活动变得更好。
另外,在将有关第1实施例的胶囊装置10的一部分应用在有关第2实施例的胶囊装置35的情况、将有关第2实施例的胶囊装置35的一部分使用在有关第1实施例的胶囊装置10的情况也适用本发明。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使用有关本发明的胶囊装置,能够做成在消化管内行走,用于检查、治疗的消化管内行走胶囊。另外,因为与自然地流动的情况相比,胶囊装置能够自力移动,所以,能够在消化管内无损伤地行走,能够在短时间抵达作为目的的观察治疗场所。另外,还能够灵活应用用于一面通过无线与外部取得联络,一面进行消化管内的诊断的细胞提取。
符号说明
10:可移动的胶囊装置;11:胶囊主体;12:筒体;13:永久磁铁;15:第1线圈部;16:第2线圈部;17、18:挡块;24:胶囊装置;25:执行器;26:电池;28:缩微照相机;29:姿势检测传感器;30:控制装置;31:无线机;32:胶囊主体;35:可移动的胶囊装置;36:胶囊主体;36a:圆筒部;36b、36c:盖部;37、38:支持部件;39、40:永久磁铁;41:绕线管;42:线圈;44:圆筒部;45、46:法兰;47a、47b:中央孔;48:控制部;48a、48b:基板;50:缩微照相机;51:进行处置的设备;52:投药机构;53:电池;54:收纳部;55:MPU;56:图像发射回路;57:照明用LED;59:第1输出部;60:第2输出部;61:姿势检测传感器;61a:无线信号接收回路;62:天线;64:无线信号发射装置。

Claims (16)

1.一种可移动的胶囊装置,所述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在长状的胶囊主体设置相对于该胶囊主体在长度方向可移动地被设置的永久磁铁;和驱动该永久磁铁的线圈,使交流电从交流电产生构件向该线圈流动,进行前述永久磁铁的前后动振动,使整体产生推进力,
其特征在于,前述线圈具有以将前述永久磁铁的周边包围的形式被设置在前后的第1、第2线圈部,并且,使在前述第1、第2线圈部流动的交流电的频率与因前述永久磁铁的前后动振动而产生的该胶囊装置的共振频率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第1、第2线圈部被卷绕在前述永久磁铁具有微小的间隙地可在内部移动的筒体,在前述筒体的两侧设置挡块,前述永久磁铁一面与前述挡块碰撞,一面振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前述交流电产生构件产生的交流电由在正负对称的交流电进一步施加了直流电的电流构成,在一方向增强由前述第1、第2线圈部和前述永久磁铁产生的起振力,由前述直流电的极性确定该胶囊装置的行进方向。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第1、第2线圈部流动的交流电根据实际上在使交流电在前述第1、第2线圈部流动,且其电流值为最小的值决定。
5.一种可移动的胶囊装置,所述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在长状的胶囊主体具有相对于该胶囊主体在长度方向使磁极的朝向相一致地被配置的永久磁铁;和具有间隙地被卷绕在该永久磁铁上,且从交流电产生构件接受交流电的电力供给的线圈,
其特征在于,前述永久磁铁中,至少2个棒状磁铁使其同一极面对面地被配置,使前述交流电的频率与前述线圈的前后动振动的共振频率一致。
6.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线圈流动的交流电根据实际上在使交流电在前述线圈流动,且其电流值为最小的值决定。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线圈被卷绕在相对于前述棒状磁铁可滑行移动的筒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线圈具有被离开地配置在前述筒体上的第1、第2线圈部。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前述交流电产生构件产生的交流电由在正负对称的交流电进一步施加了直流电的电流构成,在一方向增强由前述线圈和前述永久磁铁产生的起振力,由前述直流电的极性确定该胶囊装置的行进方向。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胶囊主体设置进行与外部控制装置的协作的无线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前述无线机的天线,使用前述线圈。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胶囊主体具备带照明的缩微照相机、进行处置的设备、投药机构以及姿势检测传感器中的任意1或2个以上。
13.一种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控制方法在长状的胶囊主体设置相对于该胶囊主体在长度方向可移动的永久磁铁和驱动该永久磁铁的线圈,使交流电在该线圈流动,进行前述永久磁铁的前后动振动,使整体产生推进力,
其特征在于,使在前述线圈流动的交流电的频率和前述永久磁铁的前后动振动的共振频率一致,并且,将直流电重叠在前述交流电,确定前述胶囊主体的移动方向。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前述线圈分割为分别被配置在前述永久磁铁的前后的第1、第2线圈部,并且,前述第1、第2线圈部被盘绕在前述永久磁铁具有间隙地在内部可滑动移动的筒体,相对于该筒体,使前述永久磁铁前后动振动。
15.一种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控制方法在长状的胶囊主体相对于该胶囊主体在长度方向使磁极的朝向相一致地固定配置永久磁铁,在该永久磁铁上具有间隙地卷绕线圈,使交流电在该线圈流动,进行前述线圈的前后动振动,使整体产生推进力,
其特征在于,前述永久磁铁中,至少2个棒状磁铁使其同一极面对面地被配置,使在前述线圈流动的交流电的频率与前述线圈的前后动振动的共振频率一致,并且,在前述交流电重叠直流电,确定前述胶囊主体的移动方向。
16.如权利要求13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可移动的胶囊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胶囊主体内具备带照明的缩微照相机、进行处置的设备、投药机构以及姿势检测传感器中的任意1或2个以上,由将前述线圈作为天线使用的无线机以及与之连接的控制部控制。
CN201380004596.6A 2012-07-20 2013-07-18 可移动的胶囊装置 Active CN1040236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1209 2012-07-20
JP2012161209 2012-07-20
PCT/JP2013/069536 WO2014014062A1 (ja) 2012-07-20 2013-07-18 移動可能なカプセル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3631A true CN104023631A (zh) 2014-09-03
CN104023631B CN104023631B (zh) 2016-03-30

Family

ID=49948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4596.6A Active CN104023631B (zh) 2012-07-20 2013-07-18 可移动的胶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5021B2 (zh)
EP (1) EP2792299B1 (zh)
JP (1) JP6358750B2 (zh)
CN (1) CN104023631B (zh)
IL (1) IL233623A0 (zh)
WO (1) WO2014014062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62055A (zh) * 2015-12-15 2016-03-02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无线供能的振动胶囊系统
CN105380777A (zh) * 2015-12-08 2016-03-09 上海交通大学 胃肠道微型无线振动胶囊
CN106667422A (zh) * 2016-08-04 2017-05-17 北京千安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胶囊内窥镜及其控制装置、系统和检测方法
CN109171730A (zh) * 2016-07-21 2019-01-11 王雅 一种新型消化道病变内镜定位装置
CN109770834A (zh) * 2019-01-12 2019-05-21 中北大学 一种用于小肠无创诊查的冲击驱动式胶囊机器人机构
CN109864876A (zh) * 2019-01-03 2019-06-1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调整振动频率的电路、甩脂机及控制方法
CN112968532A (zh) * 2021-02-05 2021-06-15 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 基于磁共振耦合的无线磁阻执行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41819B1 (en) * 2012-12-26 2018-03-21 Nulman, Yani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very of parasitic energy losses
WO2016098818A1 (ja) * 2014-12-18 2016-06-23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カプセル内視鏡及びカプセル内視鏡検査方法並びにカプセル内視鏡検査装置
JP6398002B2 (ja) * 2015-05-28 2018-09-2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可撓管挿入装置
JP6654031B2 (ja) 2015-12-14 2020-02-26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小型電子機器
US10478373B2 (en) * 2016-04-18 2019-11-19 Ankon Medical Technologies (Shanghai) Co., Ltd In vivo device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US10500127B2 (en) * 2016-04-18 2019-12-10 Ankon Medical Technologies (Shanghai) Co., Ltd. Vivo device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EP3520208A4 (en) * 2016-09-28 2020-05-13 1543803 Ontario Ltd. INDUCTION POWERED DEVICE, POWER TOOL ACCESSORY, AND POWER TOOL INCLUDING SAME
US11160992B2 (en) * 2016-11-22 2021-11-02 Piolax, Inc. Light-emitting capsule treatment tool
US10855159B1 (en) * 2020-02-27 2020-12-01 John Sabah Gewarges Coil regene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GB202014594D0 (en) * 2020-09-16 2020-10-28 Univ London Queen Mary Locomotion system for a medical device
CN112890743B (zh) * 2021-03-04 2021-09-24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一种胶囊内窥镜磁吸式采样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12093A (ja) * 1992-02-07 1993-08-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自動走行カプセル装置
JP2006280638A (ja) * 2005-03-31 2006-10-19 Toin Gakuen 走行カプセル
CN1968648A (zh) * 2004-06-14 2007-05-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用于医疗器件的位置检测系统和医疗器件引导系统
JP2007151729A (ja) * 2005-12-02 2007-06-21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その誘導システムおよび誘導方法
US20080177178A1 (en) * 2004-03-08 2008-07-24 Olympus Corporation Detecting system of position and posture of capsule medical device
CN101282677A (zh) * 2005-10-05 2008-10-08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胶囊式医疗装置、其引导系统和引导方法、及被检体内插入装置
JP4847520B2 (ja) * 2006-04-21 2011-12-28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医療装置誘導システム
EP2429385B1 (en) * 2009-05-15 2013-07-1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n optical probe with feedback corr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76443A (ja) 1990-11-09 1992-06-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医療用カプセル
US5406153A (en) * 1992-06-19 1995-04-11 Iowa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Magnetostrictive vibration generation system
JP3268853B2 (ja) 1992-10-23 2002-03-25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生体内挿入具誘導装置
JP3879413B2 (ja) * 2001-02-28 2007-02-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搬送システム及び回転電機
US6639496B1 (en) * 2001-04-25 2003-10-28 Van Namen Frederik T. Bistable long-stroke electro-magnetic mechanical actuator
JP2003265403A (ja) 2002-03-15 2003-09-24 Pentax Corp 内視鏡挿入補助装置及び内視鏡装置
JP2003265404A (ja) 2002-03-15 2003-09-24 Pentax Corp 内視鏡挿入補助装置及び内視鏡
JP2004050154A (ja) 2002-07-24 2004-02-19 Fdk Corp 振動発生装置
US7218018B2 (en) * 2002-11-26 2007-05-1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Actuator
JP5030392B2 (ja) 2004-06-14 2012-09-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装置の位置検出システムおよび医療装置誘導システム
JP5000099B2 (ja) 2005-04-28 2012-08-15 学校法人東京電機大学 外側に可動部を持たない小型ロボット
AU2006293084B2 (en) * 2005-09-22 2009-10-29 Olympus Corporation Receiver
WO2008105393A1 (ja) * 2007-02-26 2008-09-04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磁気アクチュエータ、磁気アクチュエータの動作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カプセル型内視鏡
JP5592800B2 (ja) * 2007-12-19 2014-09-17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 共振モータで使用する磁気スプリング系
JPWO2011040265A1 (ja) * 2009-09-29 2013-02-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振動発電機
JP2011183374A (ja) * 2010-02-10 2011-09-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機器
JP2012034561A (ja) 2010-04-21 2012-02-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振動デバイスおよび振動デバイス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EP2635810A2 (en) * 2010-08-11 2013-09-11 Dynamic Energy Technologies, LLC Kinetic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JP5811719B2 (ja) * 2011-09-14 2015-11-11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電機
US20130137921A1 (en) * 2011-11-28 2013-05-30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opelling system and capsule applying the same
JP5963158B2 (ja) 2011-11-29 2016-08-03 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大学 自走式カプセル内視鏡
US9375202B2 (en) * 2012-05-04 2016-06-28 Given Imaging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 vivo cytology acquisition
US9570955B2 (en) * 2013-03-14 2017-02-14 Nike, Inc. Overmold protection for vibration motor
WO2016098818A1 (ja) * 2014-12-18 2016-06-23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カプセル内視鏡及びカプセル内視鏡検査方法並びにカプセル内視鏡検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12093A (ja) * 1992-02-07 1993-08-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自動走行カプセル装置
US20080177178A1 (en) * 2004-03-08 2008-07-24 Olympus Corporation Detecting system of position and posture of capsule medical device
CN1968648A (zh) * 2004-06-14 2007-05-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用于医疗器件的位置检测系统和医疗器件引导系统
JP2006280638A (ja) * 2005-03-31 2006-10-19 Toin Gakuen 走行カプセル
CN101282677A (zh) * 2005-10-05 2008-10-08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胶囊式医疗装置、其引导系统和引导方法、及被检体内插入装置
JP2007151729A (ja) * 2005-12-02 2007-06-21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その誘導システムおよび誘導方法
JP4847520B2 (ja) * 2006-04-21 2011-12-28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医療装置誘導システム
EP2429385B1 (en) * 2009-05-15 2013-07-1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n optical probe with feedback correction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0777A (zh) * 2015-12-08 2016-03-09 上海交通大学 胃肠道微型无线振动胶囊
CN105362055A (zh) * 2015-12-15 2016-03-02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无线供能的振动胶囊系统
CN105362055B (zh) * 2015-12-15 2017-10-03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无线供能的振动胶囊系统
CN109171730A (zh) * 2016-07-21 2019-01-11 王雅 一种新型消化道病变内镜定位装置
CN106667422A (zh) * 2016-08-04 2017-05-17 北京千安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胶囊内窥镜及其控制装置、系统和检测方法
CN109864876A (zh) * 2019-01-03 2019-06-1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调整振动频率的电路、甩脂机及控制方法
CN109770834A (zh) * 2019-01-12 2019-05-21 中北大学 一种用于小肠无创诊查的冲击驱动式胶囊机器人机构
CN112968532A (zh) * 2021-02-05 2021-06-15 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 基于磁共振耦合的无线磁阻执行器
CN112968532B (zh) * 2021-02-05 2022-09-27 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 基于磁共振耦合的无线磁阻执行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92299B1 (en) 2018-09-26
JPWO2014014062A1 (ja) 2016-07-07
JP6358750B2 (ja) 2018-07-18
CN104023631B (zh) 2016-03-30
EP2792299A4 (en) 2015-10-14
US20140378760A1 (en) 2014-12-25
WO2014014062A1 (ja) 2014-01-23
IL233623A0 (en) 2014-08-31
EP2792299A1 (en) 2014-10-22
US10715021B2 (en) 2020-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23631B (zh) 可移动的胶囊装置
JP4890953B2 (ja) カプセル内視鏡システム
US20220061642A1 (en) Micro-robot control apparatus
EP1952753B1 (en) Wireless power supply system, capsulated endoscope, and capsulated endoscopic system
KR100856983B1 (ko) 에너지 공급용 코일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선형 피검체 내 정보취득 시스템
JP6351756B2 (ja) カプセル内視鏡検査装置
US7866322B2 (e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fer of signals to a moving device
JP5489513B2 (ja) 体内観察システムおよび体内観察システムの駆動方法
JP2008206987A (ja) 医療用カプセル装置
JP4109313B2 (ja) 医療用カプセル装置
JP3696221B2 (ja) 医療用カプセル装置
WO2017104296A1 (ja) 小型電子機器
JP2009072652A (ja) 超音波送電装置
JP2019110614A (ja) 受電機器、及び給電機器
JP2010240144A (ja) 体内観察システム
JP5620121B2 (ja) 生体情報取得システム
JP2009125100A (ja) 無線給電システム
JPWO2016098402A1 (ja) カプセル型内視鏡およびカプセル型内視鏡システム
JP2004000645A (ja) 医療用カプセル装置及び医療用カプセルシステム
JP6667176B2 (ja) カプセル型内視鏡の誘導装置
JP2007301160A (ja) 生体内電気エネルギー供給装置、生体内電気エネルギー供給方法、エネルギー送信装置およびエネルギー受信装置
JP2006192291A (ja) 医療用カプセル装置
Kaleta et al. Energy Harvester Based on Magnetomechanical Effect as a Power Source for Multi-node Wireless Network
JP5204562B2 (ja) 内視鏡用オーバーチューブおよび内視鏡用オーバーチューブシステム
KR20140012570A (ko) 자가충전기능 및 자체 이동이 가능한 캡슐 내시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