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2418B - 电线的分支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线的分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2418B
CN104022418B CN201410067163.1A CN201410067163A CN104022418B CN 104022418 B CN104022418 B CN 104022418B CN 201410067163 A CN201410067163 A CN 201410067163A CN 104022418 B CN104022418 B CN 1040224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ectric wire
wire
branched structure
co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671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2418A (zh
Inventor
松原邦宪
田中雅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22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2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24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24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线的分支结构(1)具有壳体(5)、电线(7)、第一端子(9)、第二端子(11)以及中间端子(13)。壳体(5)具有第一端子设置部(15)和第二端子设置部(17)。第一端子(9)设于电线(7)的一端,且设于第一端子设置部(15)。第二端子(11)设于电线(7)的另一端,且设于第二端子设置部(17)。中间端子(13)设于电线(7)的中间部且设于电线7。

Description

电线的分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线的分支结构。
背景技术
参照图1~图3说明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201。
电线的分支结构201所采用的端子板被用作例如搭载于逆变器(INV)内部的端子板。
电线的分支结构201具有电路A和电路B。电路A的中间部形成有分支连接点203,电路B的中间部形成有分支连接点205。分支连接点203、205分别与INV内部连接。
电线的分支结构201具有:壳体207;四根电线209、211、213、215;四个端子217、219、221、223;和四个支路端子225、227、229、231。
端子217、219、221、223和支路端子225、227、229、231通过筒状紧固件分别适当设置于电线209、211、213、215。
在藉助支路端子225和支路端子229将电线209和电线213互相连接的状态下,将端子217、221设于壳体207。在藉助支路端子227和支路端子231将电线211和电线215互相连接的状态下,将端子219、223设于壳体207。
使用了汇流条的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有记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31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由于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具有四根电线,且在这些电线的端部设置有端子,因此存在部件数目较多且结构复杂的问题。
此外,为了获得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需要剥除四根电线各自的两端部的外皮(为了设置端子而除去被覆体),并在剥除了外皮的八处部位设置端子的工序。
进而,为了获得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需要在将两个支路端子叠置,使用螺栓(省略图示)将这两个支路端子紧固并连接的工序中,在将两个支路端子叠置时调节端子的扭转(支路端子与电线相对于端子的扭转)。
如上所述,由于在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中需要上述工序且部件数目较多,因此为了获得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存在工时数增加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1所述的汇流条的分支结构采用的是汇流条而非电线,因此存在布线自由度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线的分支结构,其能够确保电线的布线的自由度、结构比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简单并能够减少制造工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电线的分支结构,其具备:具有第一端子设置部和第二端子设置部的壳体;电线;设于上述电线的一端,且设于上述第一端子设置部的第一端子;设于上述电线的另一端,且设于上述第二端子设置部的第二端子;和设于上述电线的中间部且设于上述电线的中间端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上述电线具有芯线和包覆上述芯线的被覆体,在上述电线的一端,除去上述被覆体并露出上述芯线,上述第一端子设于上述电线的一端且设于上述露出的芯线,在上述电线的另一端,除去上述被覆体并露出上述芯线,上述第二端子设于上述电线的另一端且设于露出的上述芯线,在上述电线的中间部,除去上述被覆体并露出上述芯线,上述中间端子设于上述电线的中间部并设于露出的上述芯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上述电线的芯线由单芯构成,上述第一端子、上述第二端子及上述中间端子中的至少任一端子由上述芯线加工而成。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电线的布线的自由度,结构比现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简单,并能够减少制造工时的电线的分支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电线分支结构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3是构成现有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端子和电线的立体示意图,图3(a)表示端子设置于电线之前的状态,图3(b)表示端子设置于电线之后的状态。
图4是采用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端子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采用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端子板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6是构成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端子和电线的立体示意图,图6(a)表示端子设置于电线之前的状态,图6(b)表示端子设置于电线之后的状态。
图7是采用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端子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采用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端子板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9是构成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的端子和电线的立体示意图,图9(a)表示端子形成于电线之前的状态,图9(b)表示端子形成于电线之后的状态。
符号说明
1、1a 电线的分支结构
5 壳体
7、7a 电线
9 第一端子
11 第二端子
13 中间端子
15 第一端子设置部
17 第二端子设置部
19、19a 芯线
21 被覆体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采用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1的端子板3用作例如搭载于车载用逆变器(INV)内部的端子板。
如图4、图5等所示,电线分支结构1具有:壳体5;电线7、7;第一端子9、9;第二端子11、11和中间端子(旗形端子)13、13。
壳体5具有第一端子设置部15和第二端子设置部17,由绝缘性合成树脂等材料制成。
第一端子9、9设置于电线7、7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二端子11、11设置于电线7、7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第一端子9、9被插入第一端子设置部15,与第一端子设置部15一体设置。第二端子11、11被插入第二端子设置部17,与第二端子设置部17一体设置。
各电线7在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连续而未被截断。各电线7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与壳体5分离。中间端子13、13在电线7、7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设置在电线7、7上。
需要说明的是,端子板3搭载于逆变器(INV)内部时,端子9、9、11、11与逆变器的端子连接,由中间端子13、13向其它设备(逆变器)供电。
各电线7具有芯线和包覆芯线的被覆体21。在各电线7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被覆体21被除去并露出芯线19。第一端子9、9设置于电线7、7的一端露出的芯线19、19上。
在各电线7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被覆体21被除去并露出芯线19。第二端子11、11设置于电线7、7的另一端露出的芯线19、19上。各电线7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被覆体21也被除去并露出芯线19。中间端子13、13设置于电线7、7的中间部露出的芯线19、19上。
第一端子9、9、第二端子11、11和中间端子13、13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制成,在设置于电线7、7之前(装配前)与电线7、7分离。
第一端子9、9在电线7、7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通过例如铆接与电线7、7的芯线(导线)19、19设为一体。第二端子11、11在电线7、7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通过例如铆接与电线7、7的芯线19、19设为一体。中间端子13、13在电线7、7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通过例如铆接与电线7、7的芯线19、19设为一体。中间端子13、13与第一端子9、9、第二端子11、11及壳体5分离。
此外,代替铆接或者除了铆接以外,还可以通过硬钎焊、软钎焊、焊接等其它方式将第一端子9、9、第二端子11、11、中间端子13、13设置于电线7、7的芯线19、19。
壳体5具有筒状的端子设置部15、17、连接部23和突起部25、25。端子设置部15、17相互离开规定的距离并由连接部23连接。端子设置部15、17的中心轴以互相平行的方式延伸。突起部25、25在使用螺栓等将端子板3设置于其它装置时使用。突起部25、25分别设置于端子设置部15、17。
电线7、7的芯线19、19由例如绞线构成。即,芯线19、19由多根细导线(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等细长金属线材)构成。
电线7、7的被覆体21、21由绝缘性合成树脂形成为筒状,并包覆芯线19、19。即,芯线19、19进入筒状的被覆体21、21的贯通孔内,并与被覆体21、21形成一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线7、7的从长度方向的一端至该一端附近的部位,被覆体21被除去并露出了芯线19。同样,在电线7、7的从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至该另一端附近的部位,被覆体21被除去并露出了芯线19。此外,在电线7、7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在规定的微小长度范围内,被覆体21被除去并露出了芯线19。
依据上述内容可知:各电线7的芯线19在电线7的全长范围内延伸,但被覆体21在电线7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被分割成两个部分。
电线7、7具有挠性。例如,当人以手指向电线7、7加力时,则电线7、7容易挠曲。电线7、7也可以具有因自身重量而挠曲的程度的挠性。
第一端子9、9、第二端子11、11、中间端子13、13分别通过将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平板状原料形成为规定形状后,进行适度折弯加工而形成。
第一端子9、9以及第二端子11、11分别具有端子接触部27和电线连接部(芯线连接部)29。通过铆接电线连接部29而将第一端子9、9以及第二端子11、11分别设置于电线7。端子接触部27从电线7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突出。
中间端子13、13分别具有端子接触部31和电线连接部(芯线连接部)33。通过铆接电线连接部33而将中间端子13、13分别设于电线7。
采用了电线的分支结构1的端子板3例如具有电线7、7,并具有电路A和电路B。各电线7设置有第一端子9、第二端子11和中间端子13。第一端子设置部15设置有第一端子9、9,第二端子设置部17设置有第二端子11、11。包括第一端子9、9,第二端子11、11以及中间端子13、13的电线7、7互相分开,呈不导通状态。
接着说明端子板3的装配。
首先,如图6(a)所示,在各电线7的两端适当除去被覆体21并使芯线19露出,进行设置第一端子9、第二端子11以及中间端子13的准备。
然后,如图6(b)所示,将第一端子9、第二端子11以及中间端子13通过铆接设置于电线7。制备两个图6(b)所示的组装体。
接着,如图5所示,进行将设有第一端子9、9、第二端子11、11以及中间端子13、13的电线7、7设置于壳体5的准备。
然后,将第一端子9、9以及第二端子11、11设置于壳体5的端子设置部15、17,如图4所示得到端子板3。
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1,无需如现有电线分支结构所示截断电线,通过在电线7、7中部设置分支连接点(中间端子13、13),就能比现有电线分支结构减少两根电线数量(由四根变为两根),并能够减少两个中间端子的数量(由四个变为两个)。因此,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1,能够减少结构部件的数目。由此能够简化电线的分支结构1的组成,削减制造工时。
由于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1无需如现有电线分支结构所示截断电线,而是在电线7、7的中间部设置中间端子13、13,因此,无需如现有电线分支结构所示将支路端子叠置。由此,几乎不再需要进行中间端子13、13和电线7、7等相对于第一端子9、9以及第二端子11、11的扭转的调节,从而减少制造工时。
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1,由于与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线的分支结构不同,不使用汇流条而是使用电线7,因此确保了电线7的布线自由度。
此外,已知以往在FCC(柔性扁平电缆)等中存在除去中间部的绝缘皮将电线叠置并利用熔敷等来连接的结构。但是,在将端子板装配于逆变器时,从空间上很难进行上述操作。相对于此,在电线的分支结构1中,通过在各电线7的中间部设置中间端子13,简化了结构。因此,电线的分支结构1与使用了FCC等的电线的分支结构相比,能够减少设置所需的空间,易于将端子板3装配于逆变器。
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1,由于电线7、7具有挠性,因此电线7、7的布设变得简单。此外,尽管电线7、7具有挠性,但由于电线7、7的中间部设有中间端子13、13,因此能够适当防止具有挠性的电线7、7过分弯曲。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线的分支结构1a中,如图7等所示,在电线7a、7a的芯线19a、19a采用单芯结构、由构成电线7a、7a的芯线19a、19a的材料制成第一端子9、9、第二端子11、11及中间端子13、13这些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的分支结构1不同。而电线的分支结构1a的其它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的分支结构1大致相同,实现了大致相同的效果。
在电线的分支结构1a中,第一端子9、9、第二端子11、11以及中间端子13、13均通过对电线7a的芯线19a进行加工(例如压扁处理等塑性加工、倒角加工等切削加工)而形成。
电线7a、7a不具有被覆体,仅由单芯的芯线19a、19a构成。芯线19a、19a为通过将细长的圆柱状材料进行适度弯曲加工而成的形状。此外,芯线19a、19a与绞线不同,自身能够维持其形状。即,芯线19a、19a几乎不会因自重或人手指施加的力量(徒手)而发生变形,具有相当于刚体的刚性。在通过将芯线19a、19a弯曲使其塑性变形,或使中间端子13、13发生塑性变形而成型的情况下,无需利用工具等施加较大的力。
为了获得具有第一端子9、第二端子11以及中间端子13的各电线7a,首先制备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制成的细长的圆柱状材料。然后对该材料进行适当的弯曲加工(参照图9(a))。接着通过对材料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进行压扁处理而使中间端子13成型,在材料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实施倒角加工而形成第一端子9和第二端子11(参照图9(b))。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塑性加工而不是切削加工来形成第一端子9和第二端子11。此外,还可以通过切削加工来形成设置于中间端子13的贯通孔。
将这样获得的电线7a、7a的第一端子9、9、第二端子11、11以及中间端子13、13分别设置在壳体5的端子设置部15、17而得到端子板3(参照图7、图8)。
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1a,由于电线7a、7a的芯线19a、19a由刚性较高的单芯构成,因此经过适当弯曲加工的电线7a、7a能够确保自身的路径(形状)。因此,无需用于包覆芯线19a、19a的绝缘体(被覆体),能够进一步简化结构。此外,由于无需被覆体,因此无需进行剥皮处理,能够进一步削减制造工时。
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1a,由于第一端子9、9、第二端子11、11以及中间端子13、13由芯线形成,因此无需另外准备端子。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结构并能够进一步削减制造工时。
根据电线的分支结构1a,与设置独立端子的情况相比,各电线7中的芯线19a与第一端子9、第二端子11以及中间端子13各自之间,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降低发生绝缘不良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说明中的各电线7的第一端子9、第二端子11以及中间端子13均由芯线19a的加工形成,但也可以使第一端子9、第二端子11以及中间端子13中的至少任一端子由芯线19a加工而成。例如,可以将第一端子9和第二端子11与芯线19a分开制成,将第一端子9和第二端子11通过铆接设置于芯线19a。
此外,还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的分支结构1同样地由被覆体包覆芯线19a。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线的分支结构1中,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线分支结构1a中的电线7a的芯线19a所示地由单芯构成电线7的芯线19。

Claims (1)

1.一种电线的分支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第一端子设置部和第二端子设置部的壳体;
电线;
设于所述电线的一端,且设于所述第一端子设置部的第一端子;
设于所述电线的另一端,且设于所述第二端子设置部的第二端子;和
与其它设备连接,并且设于所述电线的中间部且设于所述电线的中间端子,
所述中间端子具有端子接触部和电线连接部,所述电线连接部与电线连接,
所述电线的芯线由单芯构成,
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以及所述中间端子中的至少任一端子是通过将所述芯线加工成能够与逆变器的端子或所述其它设备连接的形状从而形成的,
所述中间端子以对所述芯线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实施了压扁加工的状态形成,向所述芯线的径向的一侧突出,
在所述中间端子设置有贯通孔,
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在材料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实施了倒角的状态下形成。
CN201410067163.1A 2013-03-01 2014-02-26 电线的分支结构 Active CN1040224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0310 2013-03-01
JP2013040310A JP6158539B2 (ja) 2013-03-01 2013-03-01 電線の分岐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2418A CN104022418A (zh) 2014-09-03
CN104022418B true CN104022418B (zh) 2018-03-13

Family

ID=51439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67163.1A Active CN104022418B (zh) 2013-03-01 2014-02-26 电线的分支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58539B2 (zh)
CN (1) CN1040224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1661A1 (ja) * 2019-12-24 2021-07-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75957U (zh) * 2011-10-26 2012-06-13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接触件短接结构
CN202601892U (zh) * 2012-04-13 2012-12-12 安费诺亮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缆线的导接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0377A (ja) * 1981-12-09 1983-06-1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回路配線方法
JPS61123618U (zh) * 1985-01-23 1986-08-04
JPH08171953A (ja) * 1994-12-19 1996-07-02 Hitachi Cable Ltd 配線用接続線
JP5425508B2 (ja) * 2009-03-30 2014-02-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ーケーブル装置、及び、モーターケーブル装置のケーブル本体製造方法
CN201498621U (zh) * 2009-08-04 2010-06-02 刘大明 快速插接电缆
CN201717383U (zh) * 2009-11-24 2011-01-19 中原工学院 快速、免接口、可延长连接导线
CN202196791U (zh) * 2011-05-11 2012-04-18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接线盒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75957U (zh) * 2011-10-26 2012-06-13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接触件短接结构
CN202601892U (zh) * 2012-04-13 2012-12-12 安费诺亮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缆线的导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70619A (ja) 2014-09-18
CN104022418A (zh) 2014-09-03
JP6158539B2 (ja) 2017-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44270B1 (ko) 부스바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0016328A1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CN110199361A (zh) 线束
EP2782791A1 (en) Wire harness
US9793625B2 (en) Electric wire with connecting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electric wire
JP6164531B2 (ja) シールド導電路
US20190027908A1 (en) Tubular conductive braid and wiring module with electromagnetic shield
CN107112086A (zh) 电线、带端子电线及带端子电线制造方法
CN108630342B (zh) 一种软母线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41426A (zh) 端子化电线和端子化电线的制造方法
CN109285633B (zh) 利用金属芯线制造汇流排的方法以及汇流排
JP2012023888A (ja) バスバーの製造方法
CN104022418B (zh) 电线的分支结构
CN108885924A (zh) 线束
CN108233283B (zh) 线束
JP2019212510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17115710A1 (ja) 端子付電線の製造方法及び端子付電線
US9748721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connector terminals
CN107112080B (zh) 电线束
JP2016201330A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シート状電線部材
JP2007266082A (ja) 配電構造
JP2017143018A (ja) 平編組線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004525A (ja) シャントワイヤ
JPWO2021006052A5 (zh)
JP7144286B2 (ja) 電線及び電線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