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0875B - 交通工具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10875B
CN104010875B CN201280064733.0A CN201280064733A CN104010875B CN 104010875 B CN104010875 B CN 104010875B CN 201280064733 A CN201280064733 A CN 201280064733A CN 104010875 B CN104010875 B CN 1040108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ir back
support unit
occupant
side fram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47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10875A (zh
Inventor
清水秀
清水秀一
关雄郎
关雄一郎
藤田乡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29053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22913A/zh
Publication of CN104010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0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108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08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0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 B60N2/4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 B60N2/422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due to impact coming from the r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7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involving substantially rigid displac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车辆座椅(S)),其包括椅垫(S1)、椅背(S2)和头枕(S3),所述椅背(S2)包括构成所述椅背(S2)框架的椅背架和覆盖所述椅背架的椅背衬,当所述椅背受到来自乘坐者上身的向后运动负载作用时能乘坐者上身陷入所述椅背内,其中,所述椅背衬包括:中央部(51),其面向所述乘坐者上身背部区域;以及左、右侧部(52),其分别设置于所述中央部(51)的左、由两侧,并向前突出于所述中央部,而且所述左、右侧部各包括高度与乘坐者胸部区域对应的上侧部(52A)和高度与乘坐者腰部区域对应的下侧部(52B);当所述上、下侧部承受所述向后运动负载时,所述上侧部(52A)同所述下侧部(52B)相比,更容易产生形变。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座椅包括椅垫、椅背和头枕。
背景技术
公知有这样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在发生尾部碰撞时,能够使因惯性向后移动的乘坐在座椅上的乘坐人员的上身陷入椅背,使乘坐者头部靠近头枕,从而降低施加至乘坐者颈部的冲击(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申请,申请号:2010-083268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由于椅背包括朝向乘坐者上身背部区域的中央部以及设置在中央部两侧向前突出于中央部的左、右突出部,向后移动的乘坐者上身(例如肩部)将首先碰撞这些突出部。相应地,当椅背受到乘坐者向后移动时的负载(向后运动负载)作用时,乘坐者上身,特别是上身的上部不容易陷入至椅背。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背景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在受到乘坐者向后移动的负载作用有效地陷入椅背。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支承乘坐者的交通工具座椅。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设置有允许椅背垫形变的充足空间。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在乘坐者上身的上部陷入椅背时能够避免与椅背架发生干涉。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简化了结构并避免部件数量的增加。
问题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交通工具座椅包括椅垫、椅背和头枕,所述椅背包括构成所述椅背框架的椅背架和覆盖所述椅背架的椅背衬,当所述椅背受到来自乘坐者上身的向后运动负载作用时能乘坐者上身陷入所述椅背内,其中,所述椅背衬包括:中央部,其面向所述乘坐者上身背部区域;以及左、右侧部,其分别设置于所述中央部的左、由两侧,并向前突出于所述中央部,而且,所述左、右侧部各包括高度与乘坐者胸部区域对应的上侧部和高度与乘坐者腰部区域对应的下侧部;当所述上、下侧部承受所述向后运动负载时,所述上侧部同所述下侧部相比,更容易产生形变。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左、右侧部各具有一上侧部。在上、下侧部承受向后运动负载时,该上侧部同下侧部相比更容易产生形变,从而在向后运动负载作用于椅背时,可以确保乘坐者上身的上部(即,高度与乘坐者胸部区域一致的部分)能够充分地陷入到椅背中。这样可以使乘坐者的头部更为迅速的接近头枕,由此进一步降低对于乘坐者颈部的冲击。
上述交通工具座进一步包括:支承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椅背内,用于从所述椅背的内侧支承所述上侧部,并可向后移动。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因为交通工具座椅包括从椅背内侧支承上侧部的支承部件,所以支承部件能够在正常情况下稳定支承乘坐者,并且一旦在向后运动负载作用于所述椅背时,乘坐者上身的上部能够充分地陷入到椅背中。
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所述支承部件的前表面与所述椅背衬保持接触。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因为支承部件的前表面接触于椅背衬,所以可由支承部件在正常情况下较为稳定地支承乘坐者。
在上述设置有支承部件的交通工具座椅中,所述支承部件设置在所述座椅架的左、右侧架的前方,而且在各所述侧架与各所述支承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因为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侧架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在向后运动负载作用于上侧部(椅背衬)时,有充足的空间供椅背衬形变。这样,椅背衬可在向后运动负载的作用下更容易产生形变。
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各所述支承部件包括:避让部,其用于避免所述支承部件在面向所述侧架的位置上产生与所述侧架的干涉。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因为各所述支承部具有用于避免与侧架干涉的解除部,所以能够避免在向后运动负载使椅背衬形变时所产生的支承部件与侧架之间的干涉。此外,因为避免了在支承部件和侧架之间产生干涉,所以可以避免干涉噪音的产生
设置有支承部的上述交通工具座椅进一步包括:压力承受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椅背内与所述中央部相对的位置上,并通过连接部件与所述椅背架的左、右侧架连接,从而使所述压力承受部件能向后移动;其中,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压力承受部件一体成型,由此使所述支承部件在左右方向上从所述压力承受部件左、右两端的上部向外侧延伸。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支承部件和压力承受部件为一体成型,这样可以简化交通工具座椅的结构,并可以避免增加部件的数量。
在上述设置有支承部件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椅背衬包括:通孔或凹部,从正面观看,其位于所述中央部与所述左、右侧部之间区域同所述支承部件上相重叠的位置上。
因为这种结构使上侧部比较容易产生形变,因此在向后运动负载的作用下乘坐者上身的上部能够较为充分地陷入到椅背中。
在支承部件的前表面接触于椅背衬的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所述支承部件向前推压所述上侧部。
这种结构可以在正常情况下稳定地支承乘坐者,并能避免因制造误差而在支承部与椅背衬之间形成的间隙。此外,这一结构还可在向后运动负载作用于椅背时,凭借椅背衬的形变使支承部迅速产生形变。
附图说明
图1为作为本发明交通工具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透视图;
图2为嵌入上述车辆座椅内的座椅架的透视图;
图3为构成所述座椅架的椅背架的主视图;
图4为沿图3中X-X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5为遮罩上述椅背架的椅背垫的主视图;
图6为沿图3中Y-Y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7包括当向后运动负载作用于椅背时的椅背剖视图,其中,(a)示出了对应于乘坐者胸部区域高度的椅背部分;(b)示出了对应于乘坐者腰部区域高度的椅背部分;
图8包括根据第一次改进做出的车辆座椅的剖视图(a)以及沿图8(a)中B-B线截取的剖视图(b);
图9包括根据第二次改进做出的车辆座椅的剖视图(a)以及沿图9(a)中B-B线截取的剖视图(b)。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用作车辆驾驶员座椅的车辆座椅S。该交通工具座椅主要包括椅垫S1、椅背S2和头枕S3。如下文中详细介绍的那样,该车辆座椅具有这样一种结构:该结构能够在车辆尾部被其他车辆追撞时或本车辆在倒车过程中尾部撞到其他车辆或建筑物,乘坐者上身向后运动时的负载作用在椅背S2上时,能够使乘坐者上身陷入椅背S2。
如图2所示,椅架F嵌在椅垫S1和椅背S2内。椅架F主要包括构成椅垫S1框架的椅垫架F1和构成椅背S2框架的椅背架F2。该椅垫S1被构造成这样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椅垫架F1上覆盖着椅垫衬。该椅垫衬由诸如酯泡沫的缓冲材料以及由合成革或纤维制成的蒙皮材料制成。椅背S2被构造成这样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椅背架F2上覆盖着由缓冲材料和蒙皮材料60(参见图4、6)制成的椅背衬50。
椅垫架F1通过滑轨SL安装在车辆地板上。这样,车辆座椅S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是可调节的。椅背架2的下部通过倾斜调节机构RL以能够旋转(转动)的方式连接在椅垫架F1的后部。这样,椅背S2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椅垫S1的倾斜是可调节的。
在本说明书中,以坐在未通过倾斜调节机构RL椅背调节成向后倾斜的车辆座椅S上的乘坐者视角,指定前/后(向前/向后)、左/右(侧向)以及上/下方。
椅背架F2主要由上架10、左右侧架20以及下架30构成。上架10、左右侧架20以及下架30连接在一起,举例来说,上架10、左右侧架20以及下架30焊接在一起,构成了框架状结构。压力承受部件40设置在框架状的椅背架F2的内侧。压力承受部件40支承乘坐者的上身,并使乘坐者的上身可向后移动。
上架10是通过将管材弯曲成U形结构而形成的,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管部11和一对用于连接头枕S3的左、右支承架12。该左、右支承架12通过焊接固定在横管部11的前侧。上架10的左右竖直管部1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左、右侧架的主体部21与左、右竖直管部13的下部连接,两者结合在一起,由此构成了左、右侧架20。
通过冲压金属片使其具有U形截面,由此制成各侧架主体部21。侧架主体部21在侧向上相对设置。侧架主体部21通过其上部包持竖直管13的方式与竖直管部13连接,而侧架主体部21的下部向前突出于侧架主体部21的上部,由此构成了突出部22。
压力承受部件40是一种板状部件,例如由塑料树脂制成的板状部件。如图3所示,压力承受部件40通过作为连接部件实例的上部连接线缆W和下部连接线缆W2与左、右侧架20连接,从而可向后移动。具体而言,上部连接线缆W1与形成于压力承受部件40背侧上部的接合部45接合,上部连接线缆W1的左右两端通过向上弯曲形成向上突出部。各向上突出部与固定在竖直管部13上的支承扣14接合,从而使压力承受部件40的上部连接于左、右侧架20。下部连接线缆W2与形成在压力承受部件40背侧下部的接合部46接合。而下部连接线缆W2的左、右端部与连接部件23接合。连接部件23安装在侧架主体部21的内表面上,并可以向后摆动,从而使压力承受部件40的下部连接于左、右侧架20。
根据上述压力承受部件40,当向后运动负载(乘坐者向后移动时的负载)作用于压力承受部件40时,上部连接线缆W1左右端的弯曲部产生形变,而下部连接线缆W2的左右端部通过连接部件23的摆动而向后移动,从而使压力承受部件40可相对于左、右侧架20向后移动。连接部件23包括利用了(在附图中未以编号标记的)张紧卷簧的常规机构,利用该常规机构,连接部件在大于或等于一预定值的向后运动负载的作用下可以向后摆动。
作为支承部件实例的支承部41形成在压力承受部件40上部的左、右两侧。如图4所示,支承部41与压力承受部件主体部40A一体成型,压力承受部件主体部40A设置在椅背S2内部的位于椅背衬50中央部51对面的位置上,支承部41从压力承受部件主体部40A左右端的上部向外侧的侧前方延伸,更具体地说,从对应于乘坐者胸部区域高度的一部分压力承受部件主体部40A的左、右两端向外侧的侧前方延伸。支承部41延伸至左右侧架20的前侧附近。支承部41设置在左、右侧架20的前方。在侧架20与支承部41之间设置有间隙。
支承部41的弯曲方向与竖直管部13的外周面的弯曲方向相同,从而在面向侧架20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侧架20的后侧位置,形成了凹部41A。凹部41A是作为避让部避免支承部41与侧架20产生干涉的一个实例。支承部41设置在与侧架20的竖直管部13的高度相一致的位置上。
支承部41的前表面与椅背S2内侧的椅背衬50接触。当乘坐者坐在椅垫S1并将背部倚靠在椅背S2上时,椅背衬50发生形变,而支承部41从椅背S2的内侧支承着椅背衬50(上侧部52A)。更进一步说,支承部41设置在压力承受部件主体部41A上,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弹性形变。在椅垫衬50从支承部41的前方紧压支承部41的情况下,支承部41在椅背S2内略微向后形变。相应地,支承部41也向前推压椅背衬50(上侧部52A)。
如图4、5所示,套在椅背架F2上的椅背衬50包括面向乘坐者上身背部区域的中央部51以及分别设置在中央部51左右两侧的左、右侧部52。左、右侧部52向前突出于所述中央部51。在本实施例中,左、右侧部52的向前塑形主要由向前突出的突出部22和支承部41保持。
从正面观察,椅背衬50设置有多个用于收拢蒙皮材料60的收拢槽56。该收拢槽既设置在中央部51上,又设置在中央部51与左、右侧部52之间的边界区域上。此外,从正面观察,椅背衬50设置有一对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细长通孔形状的左、右槽孔57。该槽孔设置在边界区域(交界区域)55与支承部41相重叠的位置上。
如图4、6所示,其中,图4为高度与乘坐者胸部区域相一致的椅背S2部分的剖视图,图6为高度与乘坐者腰部区域相一致的椅背部分的剖视图,在椅背衬50的左、右侧部52内,接近于中央部51的那部分被构造成如下结构:高度与乘坐者胸部区域相一致的上侧部52A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要小于同乘坐者腰部区域高度相一致的下侧部52B的厚度。为了便于理解,图6利用双点划线示出了上侧部52A的后部,由此表示出上侧部52A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要小于下侧部52B。
下面,将介绍上述车辆座椅S的作用及有益效果。
在因尾部碰撞引起乘坐者产生的向后运动负载作用于椅背S2时,这种尾部碰撞包括本车辆被其他车辆追尾,以及本车辆在倒车时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如图7(a)、(7b)所示,椅背衬50发生形变,并从由双点划线示出的没有负载作用时的位置向后移动。与此同时,压力承受部件40在椅背衬50的推动下向后移动。
在这一移动过程中,由于图7(a)示出的椅背衬50上侧部52A在前后方向上较薄,因此同下侧部52B相比更容易产生形变。在有向后运动负载作用时,如图7(b)所示,同下侧部52B相比,上侧部52A的形变来得更快,形变的程度更大。相应地,同乘坐者上身的下部相比(即:高度与乘坐者腰部区域相一致的部分),乘坐者上身的上部(即:高度与乘坐者胸部区域相一致的部分)陷入椅背衬50的速度更快,陷入的深度更大。
换句话说,上述车辆座椅S的左、右侧部52包括上侧部52A。该上侧部52A与下侧部52B承受向后运动负载时,上侧部52A比下侧部52B更容易产生形变,从而可在向后运动负载作用于椅背S2时,确保乘坐者上身的上部有效地陷入椅背。由此,靠近乘坐者上身的头部能够迅速接近头枕S3。这样,可进一步降低尾部碰撞对颈部造成的冲击。
此外,由于车辆座椅S包括支承部41,该支承部41用于从椅背S2内侧支承上侧部52A,并能够向后移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同仅设置有椅背衬50的(未设置支承部41)结构相比,支承部41能够为乘坐者提供稳定的支承。而且,一旦向后运动负载作用于椅背S2,支承部41可向后移动以确保乘坐者上身的上部能够有效地陷入椅背S2。
尤其是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支承部41的表面接触于椅背衬50,由此在正常情况下可更加稳定地支承乘坐者。值得注意的是,在承受向后移动负载时,如果支承部41的前表面接触于椅背衬50,则无论乘坐者的是何种体型,负载都能够被稳定地从椅背衬50(上侧部52A)传递至支承部41。相反,在承受向后运动负载时,如果支承部41的位置远离椅背衬50,则乘坐者的体型以及其他条件会改变椅背衬50与支承部41之间的接触位置。这样,负载会从椅背衬50处被不稳定地传递至支承部41,因此这不是所期望发生的现象。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因为上部连接线缆W1、连接于上部连接线缆W1和压力承受部40的部分(接合部45)以及连接于上部连接线缆W1和左、右侧架20的部分设置在与支承部41高度相同的位置上。这样,可有上部连接线缆W1从后面稳定地支撑着支承部41。这样,可以改善支承部件41在正常情况下的乘坐者支承性能。
此外,如图4所示,因为支承部41向前突出于左、右侧架20,而且在支承部41与各侧架20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在上侧部52A(椅背衬50)在向后运动负载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时,可为椅背衬50的形变提供充足的空间。这样,椅背衬在向后运动负载的作用下可产生更多的形变。
此外,因为支承部41包括在面向侧架20的位置上向前凹进的凹部41A,当椅背衬50在向后运动负载的作用下产生形变时,可避免在支承部41与侧架20之间产生干涉。此外,因为防止了干涉的产生,由此可也避免产生干涉时的噪音。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侧架20具有面向支承部41的部分,这部分由圆柱形竖直管13构成,因此可减少侧架20与支承部41之间的干涉。
此外,作为支承部件实例的支承部41与压力承受部件40(压力承受部件主体部40A)一体成型,这样简化了车辆座椅S的结构并避免增加部件数量。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支承部41从压力承受部件主体部40A的左、右两端向前倾斜延伸,因此压力承受部件40具有大致为U形的截面。这样可改善压力承受部件40的整体刚性,由此提高了支承部41在正常情况下的乘坐者支承性能。
就上文提到的部件数量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向前突出的突出部22和支承部41保持了左、右侧部52向前突出的形状,所以同使用连接着侧架20上部与突出部22的弯曲线缆来维持左、右侧部52形状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少使用的部件数量。
此外,如图5所示,因为椅背衬50具有位于边界区域55与支承部41相互重叠位置上的槽孔57,因此上侧部52A更容易产生形变。相应地,乘坐者上身的上部在向后运动负载的作用下能更加充分地陷入椅背。
此外,因为支承部41具有向前推压上侧部52A的作用,因此可以在正常情况下稳定地支承乘坐者,并能避免因制造误差而在支承部41与椅背衬50之间形成的间隙。此外,在向后运动负载作用于椅背时,凭借椅背衬50的形变,更具体而言,凭借与由向后运动负载所产生的形变有关的向后运动以及去掉负载后原始形状的复原,可使支承部41迅速产生形变。
虽然已介绍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不难理解,对任何具体结构的必要修改和变换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支承部件实例的支承部41与压力承受部件40(压力承受部件主体部40A)一体成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支承部件可以是与压力承受部件分离的独立部件(独立零件)。此外,本发明可以不包括板状压力承受部件。例如,如图8(a)所示,车辆座椅可包括设置在左、右侧架20之间的处于拉伸状态的座椅弹簧140,以替代所述压力承受部件。根据这种车辆座椅,当由后部碰撞引起的乘坐者向后运动负载作用于椅背时,椅背衬50产生形变并向后移动,然后椅背衬50和向后的形变推挤座椅弹簧140,从而使乘坐者上身能够陷入椅背。
如图8(a)、(b)所示的车辆座椅,包括替代了上述实施例中支承部41的一对左、右支承部件80。与支承部41相似,支承部件80从椅背内侧支承上侧部52A,并设置在椅背内侧。如图8(b)所示,支承部件80为从上方看具有V形结构的板状部件,并包括在附图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连接部81,以及从连接部右端部或左端部向外侧的侧前方延伸的支承部82。
夹部81A形成在连接部81的后表面。支承部件80通过可与座椅弹簧140接合的夹部81A与座椅弹簧140连接。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因为座椅弹簧140可向后产生形变,所以支承部件80相对于左、右侧架20可以向后移动。
与上述是实例中的支承部41相似,支承部82延伸至左、右侧架20的前侧附近。支承部82向前突出于左、右侧架20,而且支承部82与侧架20之间形成有间隙。各支承部82的弯曲与竖直管部13的外周面的弯曲相一致,从而在后侧形成了避免与侧架20产生干涉的凹部82A(避让部)。此外,支承部82设置在连接部81上,在前后方向上能产生弹性形变。支承部82的设置如下:其前表面与椅背衬50(上侧部52A)的内表面接触,向前推压着上侧部52。
如上所述的支承部件80的作用和有益效果与上述是实例中的支承部41相同。
根据上述实施例以及如图8所示的改进实施例,支承部件(支承部41和支承部件80)被制成板状部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具体结构。举例来说,支承部件可与座椅弹簧一体成型。该座椅弹簧设置在高度与乘坐者胸部区域一致的位置上,并在该位置上被牵引至拉伸状态下。具体而言,如图9(a)、(b)所示,通过在侧向外部的斜前方向上弯曲上部座椅弹簧140的左右端部形成这些支承部件(支承部141)。在正常情况下,支承部141从后方与上侧部52A接触,以从椅背内侧支承上侧部52A(乘坐者),并在向后运动负载作用于椅背时,产生形变并向后移动的上侧部52A推挤支承部141,由此使支承部141向后移动,以确保乘坐者上身的上部可充分地陷入椅背中。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椅背衬或类似部件能够稳定支承乘坐者,本发明的车辆座椅便可以不包括支承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因为支承部41(支承部件)设置在压力承受部件主体部40A上,这样支承部可在前后方向上产生弹性形变,由此可向前推压上侧部52A。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一具体结构。举例来说,可使用设置在上侧部内侧(后部)的板状支承部件向前推压上侧部。利用弹簧或设置在支承部件后侧的缓冲材料向前推压支承部件。然而,本发明的结构还可以使支承部件不向前推压上侧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各支承部41(支承部件)沿竖直管部13的外周面弯曲,从而在面向侧架20的位置上形成作为避让部实例的凹部41A。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具体结构。举例来说,避让部可以是形成在支承部件上的通孔,或形成在表面朝向侧架的直板状支承部件上的凹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椅背衬50具有位于边界区域55(在中央部51和左、右侧部52之间)与支承部41互相重叠位置上的槽孔57(通孔)。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一具体结构。举例来说,可在椅背边界区域55与支承部41彼此重叠的位置上设置凹部(凹槽)。这一结构还使上侧部更容易产生形变,从而使乘坐者上身的上部借助向后运动负载的作用充分地陷入椅背内。软化上侧部的上述通孔和凹部可以是用于收拢蒙皮材料的孔或凹槽。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侧部52A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小于下侧部52B,这样,在上、下侧部承受向后运动负载时,椅背衬50的左、右侧部52的结构可使上侧部52A同下侧部52B相比更容易产生形变。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一具体结构。举例来说,上侧部可具有通孔或凹部,从而在上、下侧部承受向后运动负载时,使上侧部同下侧部相比更容易产生形变。作为一种选择,整个椅背衬或左、右侧部可被构造成这样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同高度与乘坐者腰部区域相一致的下部的缓冲材料相比,高度与乘坐者胸部区域相一致的上部的缓冲材料更加柔软。在上、下侧部承受向后运动负载时,这种结构使上侧部同下侧部相比更容易产生形变。
在上述实施例中,线缆状部件(上部连接线缆W1和下部连接线缆W2)为用于连接压力承受部件40和左、右侧架20的连接部件的实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一具体结构。举例来说,连接部件可以是卷簧状部件或条带状(带状)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座椅架F(椅垫架F1和椅背架F2)的具体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结构。举例来说,在上述实施例中,椅背架F2的左、右侧架20由管状的竖直管部13和板状的侧架主体部21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各侧架可仅由管状架或仅由板状架构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解释说明了作为交通工具座椅实例的应用于车辆中的车辆座椅S。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车辆座椅,而是适用于其他交通工具座椅,例如船舶座椅和飞行器座椅。

Claims (8)

1.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椅垫、椅背和头枕,所述椅背包括构成所述椅背框架的椅背架和覆盖所述椅背架的椅背衬,当所述椅背受到来自乘坐者上身的向后运动负载作用时使乘坐者上身陷入所述椅背内,
其中,所述椅背衬包括:中央部,其面向所述乘坐者上身背部区域;以及左、右侧部,其分别设置于所述中央部的左、右两侧,并向前突出于所述中央部,而且,
所述左、右侧部各包括高度与乘坐者胸部区域对应的上侧部和高度与乘坐者腰部区域对应的下侧部;当所述上、下侧部承受所述向后运动负载时,所述上侧部同所述下侧部相比,更容易产生形变;
支承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椅背内,用于从所述椅背的内侧支承所述上侧部,并可向后移动;
所述支承部件设置在所述座椅架的左、右侧架的前方,而且在各所述侧架与各所述支承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各所述支承部件包括:
避让部,其用于避免所述支承部件在面向所述侧架的位置上产生与所述侧架的干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左、右侧架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竖直管部;而且,
其中各所述支承部件的弯曲方向与对应的竖直管部的外周面的弯曲方向相同,从而在所述支承部件的面向所述侧架的位置上形成避免与所述侧架发生干涉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左、右侧架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竖直管部;所述左、右竖直管部的高度与所述支承部件的高度对应;
其中,各所述支承部件包括避免与对应竖直管部产生干涉的避让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支承部件的前表面与所述椅背衬保持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进一步包括:
压力承受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椅背内与所述中央部相对的位置上,并通过连接部件与所述椅背架的左、右侧架连接,从而使所述压力承受部件能向后移动;
其中,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压力承受部件一体成型,由此使所述支承部件在左右方向上从所述压力承受部件左、右两端的上部向外侧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椅背衬包括:
通孔或凹部,从正面观看,其位于所述中央部与所述左、右侧部之间区域同所述支承部件上相重叠的位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支承部件向前推压所述上侧部。
CN201280064733.0A 2011-12-26 2012-12-18 交通工具座椅 Active CN1040108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90534.1A CN105922913A (zh) 2011-12-26 2012-12-18 交通工具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4508 2011-12-26
JP2011-284508 2011-12-26
PCT/JP2012/082815 WO2013099705A1 (ja) 2011-12-26 2012-12-18 乗物用シート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90534.1A Division CN105922913A (zh) 2011-12-26 2012-12-18 交通工具座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0875A CN104010875A (zh) 2014-08-27
CN104010875B true CN104010875B (zh) 2016-06-08

Family

ID=486971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4733.0A Active CN104010875B (zh) 2011-12-26 2012-12-18 交通工具座椅
CN201610290534.1A Pending CN105922913A (zh) 2011-12-26 2012-12-18 交通工具座椅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90534.1A Pending CN105922913A (zh) 2011-12-26 2012-12-18 交通工具座椅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54763B2 (zh)
JP (1) JP5775939B2 (zh)
CN (2) CN104010875B (zh)
DE (1) DE112012005467T5 (zh)
WO (1) WO20130997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14245B2 (ja) * 2013-09-18 2017-04-1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05722721B (zh) * 2013-09-18 2018-03-20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JP6394427B2 (ja) * 2015-02-05 2018-09-2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607531B2 (ja) * 2017-07-27 2019-11-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7104884B2 (ja) * 2018-10-17 2022-07-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搬送用移動体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4614A (zh) * 2007-02-01 2008-08-06 三角洲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69498A (en) * 1970-08-03 1972-06-13 Hoover Ball & Bearing Co Seat structure
DE3700437A1 (de) * 1987-01-16 1988-07-21 Tachi S Co Fahrzeugsitz
IT1232129B (it) * 1989-07-05 1992-01-23 Fiat Auto Spa Schienale di sedile a struttura stratificata
JPH0631966Y2 (ja) * 1990-06-28 1994-08-24 池田物産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CA2057712C (en) * 1991-12-16 1998-10-06 William Ross Breen Back support and internal frame
JP3493927B2 (ja) * 1996-12-20 2004-02-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3201591B2 (ja) 1997-07-22 2001-08-20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4737508B2 (ja) * 2005-02-14 2011-08-0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8295690A (ja) * 2007-05-31 2008-12-11 Recaro Kk 車両用シート
JP5211595B2 (ja) * 2007-09-12 2013-06-1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
JP5363778B2 (ja) * 2008-09-30 2013-12-1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8714654B2 (en) * 2008-09-30 2014-05-06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JP5363777B2 (ja) 2008-09-30 2013-12-1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654273B2 (ja) * 2009-09-04 2015-01-14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の構造
JP5513212B2 (ja) * 2010-03-30 2014-06-04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DE112011102423T5 (de) * 2010-07-21 2013-05-16 Ts Tech Co., Ltd. Fahrzeugsitz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4614A (zh) * 2007-02-01 2008-08-06 三角洲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2005467T5 (de) 2014-09-18
CN104010875A (zh) 2014-08-27
US9254763B2 (en) 2016-02-09
JPWO2013099705A1 (ja) 2015-05-07
US20140312674A1 (en) 2014-10-23
CN105922913A (zh) 2016-09-07
JP5775939B2 (ja) 2015-09-09
WO2013099705A1 (ja) 2013-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0875B (zh) 交通工具座椅
EP2727765B1 (en) Vehicle seat
US20150091346A1 (en) Seat frame of conveyance seat
US20140077565A1 (en) Head restraint with an autoreactive framework structure
CN103269905A (zh) 车辆座椅
CN105564282A (zh) 车辆用座椅
CN104781105A (zh) 车用座椅
EP2983945A1 (en) Headrest structure, headrest cushion and passenger seat
CN103997935B (zh) 头枕以及车辆用座椅
CN104661870A (zh) 车用座椅
US9815391B2 (en) Vehicle seat with side pieces made of autoreactive framework structures
CN104661871A (zh) 车用座椅
CN104144820A (zh) 交通工具座椅
MX2015002728A (es) Asiento de vehiculo.
CN104553896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14106554A (zh) 聚氨酯/剪切增稠凝胶复合材料及其在汽车座椅中的应用
CN103921699A (zh) 一种车辆后排座椅及其制造方法
JP2020196449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103674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02029719U (zh) 汽车座椅头枕
US20150091355A1 (en) Seat frame for conveyance seat
US10471861B2 (en) Conveyance seat
CN208947153U (zh) 一种防疲劳的汽车座椅靠背支架
CN211809213U (zh) 车用折叠座椅及具有其的车辆
JP595659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