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3368B - 一种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03368B
CN104003368B CN201410189749.5A CN201410189749A CN104003368B CN 104003368 B CN104003368 B CN 104003368B CN 201410189749 A CN201410189749 A CN 201410189749A CN 104003368 B CN104003368 B CN 1040033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itrogen
phosphorus
carbon element
porous
carb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897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03368A (zh
Inventor
杨文�
张小玲
田亚芬
倪梅
张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to CN20141018974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033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03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3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03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336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talysts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碳材料领域。所述碳材料是通过化学键合方式将磷原子和氮原子引入到多孔碳材料中,使多孔碳材料中碳六元环结构中的碳原子被磷原子、氮原子取代的一种功能性多孔碳材料。所述方法为A.制备含氮导电高分子、含磷有机物、硅基硬模板、金属催化剂的聚合物;B.聚合物发生水热反应得到固体1,固体1经煅烧得到固体2;C.固体2经过刻蚀、清洗后得到本发明所述的碳材料。所述碳材料氮、磷含量较高,比表面积和产率均较高,且制备方法步骤简单,容易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碳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氮掺杂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碳材料,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结果表明氮掺杂可提高碳材料在费米能级处的电子云密度,碳材料的功函数也随着氮掺杂的量增加而增加,进而增强碳材料的导电性。密度泛函计算表明单壁碳纳米管中的吡啶型氮因其具有较大的吸收能和低的能垒有助于增强碳材料的储锂能力。研究表明吡啶型、石墨型氮掺杂结构有助于锂离子在碳材料中的嵌入。磷元素属于氮族,与氮元素具有相同的价电子和类似的化学性质。由于磷原子半径大于碳原子,增加了碳六边形框架结构的不稳定性,因而磷很难掺杂于碳材料中,导致高磷掺杂碳材料的合成困难重重。研究结果表明,磷氮共掺杂的碳相比于磷掺杂碳能量更加稳定,因而更有助于实现制备高磷掺杂碳材料的制备。
国内专利申请“一种磷-氮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210187143.9),采用Fe/Y作为催化剂,赤磷作为磷源,乙二胺作为氮源,氩气作为保护气体,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磷-氮掺杂的碳纳米管。国内专利申请“一种氮磷共掺杂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010528675.5),采用FeMo/Al2O3催化剂,以甲苯为碳源,三苯基磷为磷源,氮气为氮源,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氮-磷掺杂多壁碳纳米管。
在上述磷-氮共掺杂碳材料的制备工艺中,前驱体的磷含量和氮含量高低是影响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重要因素。通常制备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前驱体氮源为乙二胺、吡啶、氮气等,磷源为磷酸、磷、磷酸铵等,他们或是氮含量低、或磷含量较低,或是氮源与氮源具有较弱的结合力,导致所制备的磷-氮共掺杂的碳材料磷含量和氮含量较低。开发新的氮源和磷源用于制备高氮掺杂,高磷掺杂碳材料是极其必要的。此外,当前最常用的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制备方法是化学沉积法制备,即使用气体、液体(液体或固体溶解在合适的溶液中)形式的前驱体,气相/液相溶液被注入到蒸发腔里变成注入物,在特定温度和保护气氛下,在基底表面发生化学分解反应来产生磷-氮共掺杂碳材料。然而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存在产品不易收集,产率低,工艺较为复杂,成本较高等缺点。此外,在制备过程中经常使用氩气,或者氨气等保护气体,它们或是成本较高,或是有毒性或腐蚀性,或者对空气或湿度敏感。因此,开发更为经济,安全的方法制备磷-氮共掺杂的碳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目前所制备的磷-氮共掺杂碳材料的比表面积较低,影响其在催化、电化学等诸多领域里的性能,因而开发新型的高比表面积的磷、氮材料是非常有意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碳材料氮、磷含量较高,比表面积和产率均较高,且制备方法步骤简单,容易操作。
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所述的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是通过化学键合方式将磷原子和氮原子引入到多孔碳材料中,使多孔碳材料中碳六元环结构中的碳原子被磷原子、氮原子取代的一种功能性多孔碳材料;所述的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具有多孔纳米碳纤维结构;以所述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的总质量为百分之百计,其中磷原子的质量百分比为0.1~10%、氮原子的质量百分比为0.1~60%。
本发明所述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A.将含磷有机物溶解到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中,或将含磷有机物和含氮高分子单体溶解于易挥发的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1,将混合溶液1加入到酸性溶剂中,混合均匀,得到悬浊液1,之后将硅基硬模板与金属催化剂加入到悬浊液1,混合均匀得到悬浊液2,最后向悬浊液2中加入引发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聚合的氧化剂,在0~80℃下,搅拌聚合得到聚合物1;
B.将上述聚合物1冷却至25℃后转移到聚四氟乙烯水热反应釜,于130~250℃反应1~24h后,自然冷却到25℃,取出水热物质,干燥,得到固体1,将固体1在氮气或者氩气保护下煅烧,具体为先以1~10℃/min的速度升温至600~1300℃,在此温度下保温0~1h,待降到25℃,取出,得到固体2;
C.将固体2研磨成粉末之后,加入硅基硬模板的刻蚀剂溶液,在25℃下反应1~48h,用水清洗干净,过滤干燥;随后加入酸性溶液,在25℃下反应1~48h,用水清洗干净,过滤干燥后,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步骤A中所述含磷有机物为三苯基磷和三苯基氧化磷中的一种以上;
步骤A中所述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为苯胺、间二苯胺、对二苯胺、邻苯二胺和吡咯中的一种以上;
步骤A中所述易挥发溶剂为乙醇、甲醇、四氢呋喃或丙酮,主要是用于溶解含磷有机物;
步骤A中所述易挥发溶剂的用量以能够将含磷有机物和含氮高分子单体充分溶解为准;
步骤A中所述酸性溶剂为硫酸、盐酸和磷酸中的一种以上,这些酸的浓度均为0.1~2mol/L;
步骤A中所述硅基硬模板材料为二氧化硅纳米球和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材料中的一种;
步骤A中所述金属催化剂为铁盐和钴盐中的一种以上,优选硝酸铁和硝酸钴中的一种以上;
步骤A中所述引发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聚合的氧化剂为H2O2溶液、FeCl3溶液、(NH4)2S2O8溶液(APS)和KMnO4溶液中的一种;
步骤C中所述硅基硬模板的刻蚀剂溶液为质量含量为1~63%的氟化氢铵水溶液、质量含量为1~48%的氢氟酸溶液、质量含量为1~50%的氢氧化钾和质量含量为1~5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
步骤C中所述酸性溶液为盐酸、硫酸、硝酸中的一种以上,这些酸性溶液的浓度均为0.1~8mol/L;
步骤A中所述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和含磷有机物的质量比为1:(0.05~1);
步骤A中所述酸性溶剂和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的摩尔比为(1~8):1;
步骤A中所述硅基硬模板和含磷有机物的质量比为(0.5~6):1;
步骤A中所述引发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聚合的氧化剂与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的摩尔比为(0.125~3):1;
步骤A中以含磷有机物、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和金属催化剂的总质量为百分之百计,其中金属催化剂的含量是0.1~30wt%;
步骤C中硅基模版刻蚀剂的加入量以能够充分溶液固体2为准;
步骤C中酸性溶液的加入量以能够充分溶解步骤A中金属催化剂经高温煅烧之后产生的残余金属物质为准。
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中,我们选用含氮有机高分子为氮源、含磷有机化合物为磷源,克服了氮-磷掺杂碳材料用前驱体的氮含量、磷含量较低,氮源与氮源结合力较弱等问题。此外,我们采用水热硬模板技术来制备氮-磷掺杂碳材料。水热硬模板技术结合硬模板技术和水热碳化技术的优点,一方面可实现通过调控硬模板实现制备孔径可控的碳材料;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前驱体相互作用、实现前驱体能均匀分布及部分/全部碳化,此外,也可调控碳材料表面的功能化基团、在碳材料表面产生一定量的微孔;这样就使得合成的氮-磷掺杂碳材料具有较高磷、氮含量和较高的比表面积以及较高产率,且工艺简单,易于操作,是一类极具推广价值的碳材料的合成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5中制备的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的透射电镜图;
图2为实施例5中制备的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的氮气吸脱附曲线图;
图3为实施例5中制备的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的元素分析光电子能谱(XPS)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详述本发明,但不限于此。
实施例1
A.将0.20g三苯基磷溶解于2ml苯胺中,搅拌使其溶解均匀后,加入到10mL2mol/L的盐酸溶剂中,搅拌混合均匀,再依次加入5g二氧化硅纳米球的硅基硬模版(Ludox-HS40,由Sigma-Aldrich公司购买)、0.02g硝酸铁(Ⅲ)九水合物、0.005g硝酸钴(Ⅱ)六水合物,搅拌均匀,加入20mL1mol/L的过硫酸铵水溶液,在0℃下搅拌聚合24h,得到聚合物1。
B.将聚合物1冷却至25℃后转移到聚四氟乙烯水热反应釜,于180℃反应24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到25℃,取出水热物质,在80℃水浴下干燥,得到固体1,将固体1在氮气保护下,以10℃/min的升温速度升至600℃,煅烧1h。降温到25℃,取出,得到固体2,该固体2为氮-磷掺杂碳材料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
C.将固体2研磨成粉末之后,称取1g固体2加入到50ml4mol/L的氟化氢铵水溶液中刻蚀二氧化硅纳米球,在25℃下反应12h,用水清洗干净,过滤,60℃干燥,再用1000mL2.0mol/L的盐酸溶液,在25℃下反应12h,使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70℃干燥12h,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341.51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7.25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42.18%,氧28.15%,氮29.56%,磷0.11%。
实施例2
A.三苯基磷质量改变为0.1g,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
B.水热反应时间改变为12h,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
C.同实施例1,得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197.7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12.7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85.0%,氧2.8%,氮4.26%,磷0.1%。
实施例3
A.三苯基磷质量改变为0.4g,二氧化硅纳米球的硅基硬模版更改为Ludox-TM40,由Sigma-Aldrich公司购买,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
B.水热反应时间改变为12h,煅烧温度改变为800℃,且只经过升温处理,即保温时间为0h,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
C.同实施例1,得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142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23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87.21%,氧8.64%,氮6.01%,磷0.12%。
实施例4
A.使用介孔SBA-15分子筛替代实施例1中的二氧化硅纳米球,其中SBA-15用量为0.5g,其他同实施例1。
B.水热反应时间改变为20h,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
C.同实施例1,得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197.7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2.1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88.7%,氧2.8%,氮4.3%,磷0.20%。
实施例5
A.三苯基磷质量改变为0.5g,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
B.煅烧温度改变为900℃,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
C.同实施例1,得到磷-氮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图1)、透射电镜检测(图2)可知所得磷-氮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252.89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6.94nm的孔;元素分析光电子能谱图(图3)显示原子百分比为碳85.12%,氧8.59%,氮6.01%,磷0.28%。
实施例6
A.三苯基磷质量改变为2.0g,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
B.煅烧温度改变为900℃,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
C.同实施例1,得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236.13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6.94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84.92%,氧10.69%,氮3.84%,磷0.55%。
实施例7
A.三苯基磷质量改变为0.5g,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
B.煅烧温度改变为1000℃,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
C.同实施例1,得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111.29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2.74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85.11%,氧6.72%,氮7.86%,磷0.31%。
实施例8
A.三苯基磷质量改变为0.5g,聚合温度改变为40℃,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
B.水热反应时间改变为12h,煅烧温度改变为900℃,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
C.同实施例1,得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145.57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5.29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76.4%,氧8.65%,氮11.2%,磷3.74%。
实施例9
A.聚合温度改变为80℃,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3。
B.同实施例6。
C.同实施例1,得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159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6.06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75%,氧3.61%,氮12.8%,磷8.61%。
实施例10
A.同实施例3。
B.水热温度改变为130℃,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6。
C.同实施例1,得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148.88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6.06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64.3%,氧11.2%,氮24.1%,磷0.5%。
实施例11
A.同实施例3。
B.水热温度改变为250℃,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6。
C.同实施例1,得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141.24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5.29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63%,氧18.5%,氮17.5%,磷1.01%。
实施例12
A.同实施例1。
B.水热反应时间改变为1h,煅烧温度改变为900℃,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
C.同实施例1,得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703.57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6.94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79.90%,氧5.56%,氮14.15%,磷0.39%。
实施例13
A.将0.70g三苯基磷溶解于2ml吡咯中,使用搅拌手段使其均匀的溶入吡咯中,溶解均匀后,加入到10ml、1mol/L的磷酸溶剂中,搅拌使其分散混合均匀,再依次加入5g二氧化硅纳米球(Ludox-HS40,由Sigma-Aldrich公司购买)、0.025g金属催化剂混合物(硝酸铁与硝酸钴的摩尔比为2.88:1),搅拌均匀,在搅拌下加入20ml、1.5mol/L的氯化铁溶液,并使用冰水浴使温度维持在0℃下聚合24h,得到聚合物1。
B.将聚合物1冷却至25℃后转移到聚四氟乙烯水热反应釜,于150℃反应6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到25℃,取出水热物质,将反应物在80℃水浴下干燥,得固体1,将固体1在氮气保护下,以5℃/min升温至700℃煅烧10min,炉子自然降温到25℃,取出,得到固体2,该固体2为氮-磷掺杂碳材料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
C.将上述固体2研磨成粉末称重,称取1g固体2加入到50ml4mol/L的氟化氢铵水溶液中刻蚀二氧化硅纳米球,再用1000mL2.0mol/L的盐酸溶液,在25℃下反应12h,使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70℃干燥12h,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11.11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5.85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37.6%,氧8.82%,氮54.37%,磷0.11%。
实施例14
A.依次将0.80g三苯基磷、2.0g对苯二胺加入到10ml、0.1mol/L的磷酸溶剂中,超声使其分散混合均匀,再依次加入5g二氧化硅纳米球(Ludox-HS40,由Sigma-Aldrich公司购买)、0.025g金属催化剂混合物(硝酸铁与硝酸钴的摩尔比为2.88:1),搅拌均匀,在搅拌下加入20ml、0.925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并使用冰水浴使温度维持在0℃下聚合24h,得到聚合物1。
B.其他处理条件同实施例13。
C.同实施例1,得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493.58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5.82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36.6%,氧9.48%,氮53.9%,磷0.12%。
实施例15
A.依次将2.0g三苯基磷、2.0g邻苯二胺加入到10ml、0.5mol/L的硫酸溶剂中,搅拌或超声使其分散混合均匀,再依次加入5g二氧化硅水溶胶(Ludox-HS40,由Sigma-Aldrich公司购买)、0.025g金属催化剂混合物(硝酸铁与硝酸钴的摩尔比为2.88:1),搅拌均匀,在搅拌下加入20ml、0.925mol/L的双氧水溶液,并使用冰水浴使温度维持在0℃下聚合24h,得到聚合物1。
B.同实施例13。
C.同实施例1,得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422.93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6.04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37.37%,氧21.36%,氮40.87%,磷0.40%。
实施例16
A.依次将1.0g三苯基磷、2.0g间苯二胺加入到10ml、1.5mol/L的硫酸溶剂中,超声使其分散混合均匀,再依次加入5g二氧化硅纳米球(Ludox-HS40,由Sigma-Aldrich公司购买)、0.025g金属催化剂混合物(硝酸铁与硝酸钴的摩尔比为2.88:1),搅拌均匀,在搅拌下加入20ml、0.925mol/L的双氧水溶液,并使用冰水浴使温度维持在0℃下聚合24h,得到聚合物1。
B.将聚合物1冷却至25℃后转移到聚四氟乙烯水热反应釜,于150℃反应6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到25℃,取出水热物质,将反应物在80℃水浴下干燥,得固体1,将固体1在氮气保护下,以1℃/min的升温速度升至1300℃煅烧4h。炉子降温到25℃,取出,得到固体2,该固体2为氮-磷掺杂碳材料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
C.同实施例1,得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氮气吸脱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所得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388.21m2g-1,孔径大小主要为11.74nm的孔;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图显示所述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中各原子百分比为碳43.92%,氧26.20%,氮29.49%,磷1.40%。
本发明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凡是在本发明精神的原则之下进行的任何等同替换或局部改进,都将视为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是通过化学键合方式将磷原子和氮原子引入到多孔碳材料中,使多孔碳材料中碳六元环结构中的碳原子被磷原子、氮原子取代的一种功能性多孔碳材料;所述的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具有多孔纳米碳纤维结构;以所述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的总质量为百分之百计,其中磷原子的质量百分比为0.1~10%、氮原子的质量百分比为0.1~60%;
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A.将含磷有机物溶解到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中,或将含磷有机物和含氮高分子单体溶解于易挥发的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1,将混合溶液1加入到酸性溶剂中,混合均匀,得到悬浊液1,之后将硅基硬模板与金属催化剂加入到悬浊液1,混合均匀得到悬浊液2,最后向悬浊液2中加入引发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聚合的氧化剂,在0~80℃下,搅拌聚合得到聚合物1;
B.将上述聚合物1冷却至25℃后转移到聚四氟乙烯水热反应釜,于130~250℃反应1~24h后,自然冷却到25℃,取出水热物质,干燥,得到固体1,将固体1在氮气或者氩气保护下煅烧,具体为先以1~10℃/min的速度升温至600~1300℃,在此温度下保温0~1h,待降到25℃,取出,得到固体2;
C.将固体2研磨成粉末之后,加入硅基硬模板的刻蚀剂溶液,在25℃下反应1~48h,用水清洗干净,过滤干燥;随后加入酸性溶液,在25℃下反应1~48h,用水清洗干净,过滤干燥后,得到所述的多孔氮-磷共掺杂碳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含磷有机物为三苯基磷和三苯基氧化磷中的一种以上;
步骤A中所述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为苯胺、间二苯胺、对二苯胺、邻苯二胺和吡咯中的一种以上;
步骤A中所述易挥发溶剂为乙醇、甲醇、四氢呋喃或丙酮,主要是用于溶解含磷有机物;
步骤A中所述酸性溶剂为硫酸、盐酸和磷酸中的一种以上,这些酸的浓度均为0.1~2mol/L;
步骤A中所述硅基硬模板材料为二氧化硅纳米球和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材料中的一种;
步骤A中所述金属催化剂为铁盐和钴盐中的一种以上;
步骤A中所述引发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聚合的氧化剂为H2O2溶液、FeCl3溶液、(NH4)2S2O8溶液和KMnO4溶液中的一种;
步骤C中所述硅基硬模板的刻蚀剂溶液为质量含量为1~63%的氟化氢铵水溶液、质量含量为1~48%的氢氟酸溶液、质量含量为1~50%的氢氧化钾和质量含量为1~5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
步骤C中所述酸性溶液为盐酸、硫酸、硝酸中的一种以上,这些酸性溶液的浓度均为0.1~8mol/L。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金属催化剂为硝酸铁和硝酸钴中的一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和含磷有机物的质量比为1:(0.05~1);
步骤A中所述酸性溶剂和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的摩尔比为(1~8):1;
步骤A中所述硅基硬模板和含磷有机物的质量比为(0.5~6):1;
步骤A中所述引发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聚合的氧化剂与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的摩尔比为(0.125~3):1;
步骤A中以含磷有机物、含氮导电高分子单体和金属催化剂的总质量为百分之百计,其中金属催化剂的含量是0.1~30wt%;
步骤A中所述易挥发溶剂的用量以能够将含磷有机物和含氮高分子单体充分溶解为准;
步骤C中硅基模版刻蚀剂的加入量以能够充分溶液固体2为准;
步骤C中酸性溶液的加入量以能够充分溶解步骤A中金属催化剂经高温煅烧之后产生的残余金属物质为准。
CN201410189749.5A 2014-05-06 2014-05-06 一种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033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89749.5A CN104003368B (zh) 2014-05-06 2014-05-06 一种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89749.5A CN104003368B (zh) 2014-05-06 2014-05-06 一种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3368A CN104003368A (zh) 2014-08-27
CN104003368B true CN104003368B (zh) 2016-05-11

Family

ID=51364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8974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03368B (zh) 2014-05-06 2014-05-06 一种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033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0517A (zh) * 2015-07-30 2015-11-18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一种椭球状的氮硼磷掺杂介孔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148916B (zh) * 2015-09-02 2017-10-27 湖南大学 负载钯铁双金属的磷杂化介孔碳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314621A (zh) * 2015-10-16 2016-02-10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制备水溶性生物质基荧光碳点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CN105457666A (zh) * 2015-12-07 2016-04-06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氮磷共掺杂多孔碳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752961A (zh) * 2016-03-09 2016-07-13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氮磷双掺杂连通的多级孔道碳材料及其合成方法
CN106082162B (zh) * 2016-06-07 2018-06-05 同济大学 一种超级电容器含氮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6450311B (zh) * 2016-10-14 2019-10-15 焦作聚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44794B (zh) * 2016-12-07 2018-11-30 温州大学 一种片状氮磷共掺杂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06997810B (zh) * 2017-03-15 2019-11-15 温州大学 一种氮、磷、氯共掺杂碳材料、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08002378B (zh) * 2017-11-30 2020-11-13 嘉兴学院 一种结构强化的氮磷共掺杂碳管簇的制备方法
CN109985601B (zh) * 2017-12-29 2022-08-09 柏美迪康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挥发性有机物吸附的活性炭纤维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90855B (zh) * 2018-01-23 2021-08-10 上海大学 用于水中离子脱除的掺杂三维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65374A (zh) * 2018-06-29 2018-12-2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n、f掺杂多孔碳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09529782B (zh) * 2018-12-28 2021-12-03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富磷富氮官能团的介孔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和应用
CN111439738B (zh) * 2019-01-16 2023-03-10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生物质硬碳、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0697680A (zh) * 2019-10-18 2020-01-17 龙岩学院 一种高比表面积的杂原子掺杂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838197B (zh) * 2019-11-25 2022-1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和终端
CN110975914B (zh) * 2019-11-29 2021-12-10 东华大学 磷掺杂氧化镍铁氮掺杂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2467120A (zh) * 2020-12-01 2021-03-09 桐乡市华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氮磷掺杂多孔碳包覆二氧化锰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4044506B (zh) * 2021-11-16 2023-05-16 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原子共掺杂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WO2023148745A1 (en) * 2022-02-07 2023-08-10 B. G. Negev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Ltd., At Ben-Gurion University Nutrient supplemented carbonized aerogel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0589A (zh) * 2011-05-20 2012-01-18 天津大学 掺杂氮原子的有序介孔碳的制备及其在固定化漆酶传感器的制备和应用
CN102583312A (zh) * 2012-02-09 2012-07-18 郑州大学 一种氮、磷掺杂多孔碳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0589A (zh) * 2011-05-20 2012-01-18 天津大学 掺杂氮原子的有序介孔碳的制备及其在固定化漆酶传感器的制备和应用
CN102583312A (zh) * 2012-02-09 2012-07-18 郑州大学 一种氮、磷掺杂多孔碳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ighly efficient metal-free phosphorus-doped platelet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 for electrocatalytic oxygen reduction;Dae-Soo Yang et al.;《Carbon》;20131101;第37卷;第736-74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3368A (zh) 2014-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03368B (zh) 一种多孔磷-氮共掺杂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i et al. Interfacial Fe− O− Ni− O− Fe Bonding Regulates the Active Ni Sites of Ni‐MOFs via Iron Doping and Decorating with FeOOH for Super‐Efficient Oxygen Evolution
Li et al. Polycrystalline CoP/CoP2 structures for efficient full water splitting
Wu et al. NiAl‐LDH in‐situ derived Ni2P and ZnCdS nanoparticles ingeniously constructed S‐scheme heterojunction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CN106159228B (zh) 一种氮掺杂石墨烯-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ang et al. Nickel catalytic graphitized porous carbon as electrode material for 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Xu et al. Methanol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n Pt nanoparticles on nitrogen doped graphene prepared by the hydrothermal reaction of graphene oxide with urea
Zhu et al. Formation of 1D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composed of Ni3S2 nanosheets on CNTs backbone for supercapacitors and photocatalytic H2 production
CN103985884B (zh) 一种氮掺杂碳纳米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4003367B (zh) 一种磷-氮异原子掺杂多孔碳材料及其合成方法
Li et al. One step in-situ synthesis of Co@ N, S co-doped CNTs composite with excellent HER and ORR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s
Liu et al. Lignin-derived carbon-supported MoC–FeNi heterostructure as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s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CN106111171A (zh) 一种碳层包裹的磷化钴的制备方法
CN105271170B (zh) 一种纳米碳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289433A (zh) 一种规模化制备过渡金属氧化物多孔微球的方法
Feng et al. Ultrafine VN nanoparticles confined in Co@ N-doped carbon nanotubes for boosted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Zhang et al. Reconfiguring the interface charge of Co@ Carbon polyhedron for enhanced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CN106684348A (zh) 一种纳米氟化铁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Hou et al. Facile conversion of nickel-containing electroplating sludge into nickel-based multilevel nano-material for high-performance pseudocapacitors
CN104617311A (zh) 一种氮钴掺杂介孔碳/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ng et al. Molten‐Salt Media Synthesis of N‐Doped Carbon Tubes Containing Encapsulated Co Nanoparticles as a Bifunctional Air Cathode for Zinc‐Air Batteries
Liao et al. MoS2 supported on Er-MOF as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CN107032326A (zh) 一种固相催化制备螺旋状碳纳米管的方法
CN105789645A (zh) 一种Pt/WO3-RGO催化剂
Liu et al. MOF-derived B, N co-doped porous carbons as metal-free catalysts for highly efficient nitro aromatics redu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1

Termination date: 201905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