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2914A - 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02914A CN104002914A CN201410049736.8A CN201410049736A CN104002914A CN 104002914 A CN104002914 A CN 104002914A CN 201410049736 A CN201410049736 A CN 201410049736A CN 104002914 A CN104002914 A CN 1040029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support
- braking cable
- power unit
- maintaining part
- sad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在该鞍乘型车辆中,制动缆线与设于后轮的鼓式制动器的制动臂连结,该后轮轴支承于摆动式动力单元的传动壳体的后端部,从制动臂开始通过动力单元的下方朝前方延伸的制动缆线的中间部被保持于动力单元的下表面,主支架以能够在立起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动力单元,其中,能够避免与主支架干涉和确保倾斜角,同时,能够以紧凑且简单的结构来支承制动缆线的中间部。对制动缆线(48)的中间部进行保持的保持部(60)以位于处在收纳位置的主支架(52A)的上方的方式一体地设置于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其中,具有曲轴箱和传动壳体的摆动式的动力单元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架,所述传动壳体从该曲轴箱向后方延伸设置,并且,后轮轴支承于所述传动壳体的后端部,制动缆线(brake cable)与设在所述后轮的鼓式制动器的制动臂连结,从所述制动臂开始通过所述动力单元的下方朝前方延伸的制动缆线的中间部被保持于所述动力单元的下表面,主支架以能够在立起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动力单元,所述立起位置是所述主支架成为接地状态的位置,所述收纳位置是将所述主支架配置成沿着所述动力单元的下表面的位置,本发明特别涉及制动缆线支承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由专利文献1已知这样的结构:后轮轴支承于摆动式的动力单元的后端,所述动力单元以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车架,与设于后轮的鼓式制动器的制动臂连结的制动缆线朝向车辆前方配置,并且经线夹保持于动力单元的下表面的前部和后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067619号公报
虽然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没有公开,但是存在这样的情况:主支架以能够在立起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动力单元的下表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收纳主支架时沿着动力单元的下表面配置主支架,因此需要将制动缆线卡定配置成避免因振动等与主支架发生干涉。可是,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以线夹或撑条来保持制动缆线时,需要这样的结构:进行线夹或撑条相对于动力单元的止转和定位,以便在所希望的方向或位置卡定制动缆线,从而容易导致卡定结构的大型化。另外,在必须以弯曲制动缆线的方式卡定所述制动缆线的情况下,还必须确保线夹或撑条的刚性,因此存在包括线夹或撑条在内的支承结构更加大型化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还可以考虑将主支架的收纳位置设定于从动力单元的下表面离开的下方位置,以免制动缆线和线夹或撑条与主支架发生干涉,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收纳位置的主支架接近地面,因此难以确保最低地上高度,从而难以确保倾斜角。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其能够避免与主支架发生干涉并能够确保倾斜角,同时能够以紧凑且简单的结构支承制动缆线的中间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特征在于,在鞍乘型车辆中,具有曲轴箱和传动壳体的摆动式动力单元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架,所述传动壳体从该曲轴箱向后方延伸设置,并且后轮轴支承于所述传动壳体的后端部,制动缆线与设在所述后轮的鼓式制动器的制动臂连结,从所述制动臂开始通过所述动力单元的下方朝前方延伸的制动缆线的中间部被保持于所述动力单元的下表面,主支架以能够在立起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动力单元,所述立起位置是所述主支架成为接地状态的位置,所述收纳位置是将所述主支架配置成沿着所述动力单元的下表面的位置,其中,对所述制动缆线的中间部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以位于处在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上方的方式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的下表面。
另外,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于,在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保持部形成为使所述制动缆线中的被所述保持部保持的部分向与车辆前后方向成角度的方向倾斜。
另外,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于,在第2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将所述主支架支承成能够转动的左右一对支架支承框架以下述方式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的下表面:将这些支架支承框架中的一个支架支承框架配置于比所述制动臂靠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所述保持部形成为朝向前方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以向比所述一个支架支承框架靠前方的位置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引导所述制动缆线。
另外,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于,在第3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保持部配置在比所述一个支架支承框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第5特征在于,在第1~第4特征的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的基础上,以下述方式设定所述主支架和所述保持部的相对位置: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的一部分和所述保持部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重合。
另外,本发明的第6特征在于,在第1~第5特征的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的基础上,止动件设置成与所述保持部连成一体,在所述主支架从所述立起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侧转动时,所述止动件在所述收纳位置限制所述主支架的转动。
另外,本发明的第7特征在于,在第1~第6特征的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的基础上,供所述制动缆线贯穿插入且安装于该制动缆线的护孔环压入保持槽,保持槽设置于所述保持部。
另外,本发明的第8特征在于,在第7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覆盖所述保持槽的开口端的盖部件由紧固部件从沿着车宽方向的外侧紧固于所述动力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第9特征在于,在第8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紧固部件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中的比所述紧固部件靠下方的部分的一部分,配置于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第10特征在于,在第8或第9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紧固部件的外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和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中的在所述紧固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的一部分,配置于在车宽方向重叠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第11特征在于,在第10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紧固部件相对于所述动力单元的螺合长度设定得:比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中的在所述紧固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和所述紧固部件之间的距离长。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保持部以位于处在收纳位置的主支架的上方的方式一体地设置于动力单元的下表面,制动缆线的中间部被该保持部保持,因此,在一边避免与主支架的干涉一边保持制动缆线时,不仅能够不需要相对于动力单元的止转或定位结构,而且能够充分确保保持部的刚性。由此,能够实现保持部的结构和形状的简化,从而能够有效地将保持部配置于处在收纳位置的主支架和动力单元的下表面之间的狭小空间内。另外,能够将收纳位置处的主支架靠近动力单元的下表面进行配置,在将主支架配设于摆动式的动力单元的下表面的鞍乘型车辆中,能够有效地确保倾斜角。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所述保持部形成为使制动缆线中的被保持部保持的部分向与车辆前后方向成角度的方向倾斜,因此,即使在必须一边使制动缆线弯曲一边对其进行保持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形成刚性高的保持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将主支架支承成能够转动的左右一对支架支承框架的一个以位于比制动臂靠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于动力单元的下表面,保持部形成为朝向前方且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以向比一个支架支承框架靠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引导所述制动缆线,因此,即使在使从制动臂开始向前方配置的制动缆线弯曲地进行保持以避开支架支承框架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形成刚性高的保持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使制动缆线弯曲来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位于比所述一个支架支承框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保持部配置在易于从外部访问的位置,从而在配置制动缆线时容易进行以保持部保持制动缆线的中间部这样的作业。
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处于收纳位置的主支架的一部分和保持部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重合,因此,能够利用主支架保护保持部免受飞石等外在因素影响,而无需设置特別的保护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在收纳位置限制主支架的止动件一体地连接设置于保持部,因此,能够通过止动件来强化保持部的刚性,止动件通过保持部强化了刚性,从而能够相应地提高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7特征,供制动缆线贯穿插入且安装于该制动缆线的护孔环被压入保持部的保持槽,因此,通过护孔环相对于保持槽的压入,制动缆线的中间部被保持于保持部,不但保持部对制动缆线的保持变得容易,而且能够避免制动缆线容易从保持部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第8特征,保持槽的开口端被盖部件覆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制动缆线从保持部脱落,而且,由于盖部件被紧固部件从沿着车宽方向的外侧紧固于动力单元,因此能够将盖部件从车宽方向外侧容易地安装于动力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9特征,紧固部件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处于收纳位置的主支架的一部分处于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主支架保护紧固部件免受飞石等外在因素影响,而无需设置特別的保护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10特征,紧固部件的外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和处于收纳位置的主支架的一部分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主支架更加有效地保护紧固部件免受飞石等外在因素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11特征,紧固部件相对于动力单元的螺合长度比收纳位置处的主支架中的在紧固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和紧固部件之间的距离长,因此,能够阻止紧固部件松弛而从动力单元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的重要部位放大图。
图3是沿图2的箭头3观察的图。
图4是沿图3的4-4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沿图3的5-5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5对应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25:曲轴箱;
29:传动壳体;
46:制动臂;
48:制动缆线;
52A、52B:主支架;
57、58:支架支承框架;
60:保持部;
61:护孔环;
62:保持槽;
65:止动件;
66:盖部件;
67:作为紧固部件的螺栓;
B:鼓式制动器;
F:车架;
L1:螺栓相对于动力单元的螺合长度;
L2:主支架中的在螺栓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和螺栓之间的距离;
p:动力单元;
WR: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是指从乘坐于机动两轮车的乘员观察的方向。
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中,该鞍乘型车辆是轻便型机动两轮车,具有用于供落座于乘车用座椅16的乘客脚踏的低底板式的底板10,该鞍乘型车辆的车架F具备:转向立管13,其将轴支承前轮WF的前叉11和与该前叉11连结的转向把手12支承成能够转向;下行管14,其从该转向立管13向后下方延伸;和左右成一对侧车架15…,它们的前端部与该下行管14的下端部接合。
所述侧框架15一体地具有:从所述下行管14的下端部向下方垂下的下行框架部15a;从该下行框架部15a的下端部在所述脚踏板10的下方朝后方延伸的底部框架部15b;从底部框架部15b的后端向后上延伸的立起框架部15c;和从立起框架部15c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座椅导轨部15d,所述侧车架15由单一的管材弯曲成型而成。
在所述侧框架15…的底部框架部15b…之间,以由脚踏板10从上方覆盖的方式支承有燃料箱17。另外,在所述侧车架15…的立起框架部15c…和座椅横档部15d…之间,以被这些立起车架部15c…和座椅导轨部15d…支承的方式配置有收纳盒18,覆盖该收纳盒18的乘车用座椅16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收纳盒18。
一并参照图2,在所述侧框架15…的底部框架部15b…和立起框架部15c…的连接设置部设置有托架19。摆动式的动力单元P的前部经连杆机构20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支架19,在该动力单元P的后部右侧配置的后轮WR轴支承于动力单元P的后部,在左侧的所述侧车架15的座椅导轨部15d的后端部和所述动力单元P的后端部之间设置有后减震单元21。
所述动力单元P由内燃机E和设在该内燃机E与后轮WR之间的传动装置(未图示)构成。所述内燃机E的内燃机主体23具备:曲轴箱25,其将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线的曲轴(未图示)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气缸体26,其具有稍微向前上方延伸的气缸轴线C,且与所述曲轴箱25的前部结合;气缸盖27,其与该气缸体26结合;和气缸盖罩28,其从与所述气缸体26相反的一侧与所述气缸盖27结合。
所述传动装置收纳于传动壳体29,该传动壳体29与所述曲轴箱25连接设置,且从该曲轴箱25向后方伸出,所述后轮WR被轴支承于该传动壳体29的后端部。
一并参照图3,所述传动壳体29由下述部分构成:壳体主体31,其与所述曲轴箱25一体;左侧壳体部件32,其从外侧紧固于该壳体主体31;和右侧壳体部件33,其紧固于所述壳体主体31的后部右侧。
排气管35的上游端连接于所述气缸盖25的面对前下方的侧面,所述排气管35通过内燃机主体23的下方并朝所述后轮WR的右侧方延伸,与该排气管35一起构成排气装置34的排气消声器36在所述后轮WR的右侧方与所述排气管35的下游端连接。
在所述气缸盖25的面对后上方的侧面连接有进气装置38,该进气装置38由下述部分构成:空气滤清器39,其配置在所述内燃机主体23的后方且所述传动壳体29的上方;连接管40,其上游端突入该空气滤清器39;节气门体41,其与该连接管40的下游端连接;和进气管42,其将该节气门体41和所述气缸盖25之间连结起来,在进气管42附设有燃料喷射阀43。
在所述后轮WR的车轮44所具备的轮毂45内设置有鼓式制动器B,该鼓式制动器B所具备的制动臂46配置成从所述传动壳体29的右侧壳体部件33的后部向下方延伸,对所述制动臂46向使所述鼓式制动器B为非动作状态的一侧施力的复位弹簧47设在所述制动臂46和所述右侧壳体部件33之间。
利用制动缆线48将制动操作力传递至所述制动臂46,所述制动缆线48是内部缆线50移动自如地贯穿插入外部缆线49内而成的,该制动缆线48中的所述外部缆线49的所述制动臂46侧的端部固定于在所述右侧壳体的下表面设置的支承突部51,从该外部缆线49的所述端部突出的所述内部缆线50安装于所述制动臂46的末端部。
所述制动缆线48配置成从所述制动臂46开始通过所述动力单元P的下方朝前方延伸,该制动缆线48的中间部被保持在所述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另外,主支架52A以能够在立起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所述立起位置是使机动二轮车停车时所述主支架成为接地状态的位置,所述收纳位置是将所述主支架配置成沿着所述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的位置。
所述主支架52A具备:弯曲成型的金属杆53;固定安装于该金属杆53的支承板54;和固定安装于该支承板54的圆筒状的套环55。
所述金属杆53具有:大致U字状的支架主部53a;左侧接地部53b,其在车宽方向左侧呈直角与所述支架主部53a的一端相连,并向外侧突出;脚踏部53c,其以能够供乘客脚踏的方式从所述左侧接地部53b向外侧突出;和右侧接地部53d,其在车宽方向右侧呈直角与所述支架主部53a的另一端相连,并向外侧突出。
所述支承板54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架主部53a。另外,在所述支承板54上固定安装有供支承轴56贯穿插入的套环55,所述支承轴56用于将所述主支架52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对所述支承轴56的两端部进行支承的左右成一对支架支承框架57、58以下述方式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P中的所述曲轴箱25的下表面:这些支架支承框架57、58的一个、即左侧的支架支承框架57配置在比所述制动臂46靠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贯穿插入所述主支架52A的支承板的套环55中的支承轴56的两端部被左右一对所述支架支承框架57、58支承,由此,所述主支架52A以能够在立起位置和收纳位置(图1和图2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动力单元P,所述立起位置是使所述左侧接地部53b和所述右侧接地部53d与地面接触的位置,所述收纳位置是将所述主支架52A配置成沿着所述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的位置,在所述主支架52A的所述支承板54和所述动力单元P的曲轴箱25之间设置有对所述主支架52A向所述收纳位置施力的弹簧59。
一并参照图4和图5,所述制动缆线48的中间部被保持部60保持,所述保持部60以位于处在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52A上方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于所述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
在被所述保持部60保持的部分,在所述制动缆线48上安装有供该制动缆线48贯穿插入的护孔环61,通过将该护孔环61压入被设于所述保持部60的保持槽62,由此,所述制动缆线48的中间部被所述保持部60保持。
所述保持部60形成为使所述制动缆线48中的被所述保持部60保持的部分朝与车辆的前后方向成角度的方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持部60配置得比左右一对支架支承框架57、58的一个、即左侧的支架支承框架57靠车宽方向外侧,所述左侧的支架支承框架57配置在比所述制动臂46靠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而且,所述保持部60的所述保持槽62形成为朝向前方且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以向比左侧的所述支架支承框架57靠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引导所述制动缆线48。
另外,如图3所示,以下述方式设定所述主支架52A和所述保持部60的相对位置: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52A的所述支承板54的一部分和所述保持部60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重合。
所述主支架52A具备限制板63,所述限制板63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架主部53a的靠所述左侧接地部53b的一端部、所述左侧接地部53b和所述脚放置部53c的一部分,止动件65设置成与所述保持部60连成一体,通过使固定于该限制板63的弹性部件64与所述止动件65抵接,由此,在所述主支架52A从所述立起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侧转动时,所述止动件65在所述收纳位置限制所述主支架52A的转动。
另外,覆盖所述保持槽62的开口端的盖部件66由作为紧固部件的螺栓67从车宽方向外侧紧固于所述止动件65,该螺栓67具有沿车宽方向的轴线,所述止动件65与所述动力单元P的所述保持部60连成一体,如图3所示,所述螺栓67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52A中的比所述螺栓67靠下方的所述限制板63的一部分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另外,如图5所示,所述螺栓67的外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和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52A中的在所述螺栓6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脚踏部53c的一部分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接下来,对该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对制动缆线48的中间部进行保持的保持部60以位于处在收纳位置的主支架52A的上方的方式一体地设在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因此,在一边避免与主支架52A的干涉一边保持制动缆线48时,不仅能够不需要相对于动力单元P的止转或定位结构,而且能够充分确保保持部60的刚性。由此,能够实现保持部60的结构和形状的简化,从而能够有效地将保持部60配置于处在收纳位置的主支架52A和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之间的狭小空间内。另外,能够将收纳位置处的主支架52A靠近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进行配置,在将主支架52A配设于摆动式的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的机动二轮车中,能够有效地确保倾斜角。
另外,所述保持部60形成为使所述制动缆线48中的被所述保持部60保持的部分向与车辆前后方向成角度的方向倾斜,因此,即使在必须一边使制动缆线48弯曲一边对其进行保持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形成刚性高的保持部60。
另外,将所述主支架52A支承成能够转动的左右一对支架支承框架57、58以下述方式设置于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将这些支架支承框架57、58中的左侧的支架支承框架57配置于比制动臂46靠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所述保持部60形成为朝向前方且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以向比所述左侧的支架支承框架57靠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引导所述制动缆线48,因此,即使在使从制动臂46开始向前方配置的制动缆线48弯曲以避开左侧的支架支承框架57来进行保持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形成刚性高的保持部60。
另外,所述保持部60配置在比所述左侧的支架支承框架57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保持部60配置在易于从外部访问的位置,在配置制动缆线48时能够容易进行以保持部60保持制动缆线48的中间部这样的作业。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述的本发明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涉及变更。
另外,由于以处于收纳位置的主支架52A的一部分和所述保持部60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重合的方式设定所述主支架52A和所述保持部60的相对位置,因此,能够利用主支架52A保护保持部60免受飞石等外在因素影响,而无需设置特别的保护结构。
另外,当所述主支架52A从所述立起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转动时在所示收纳位置限制所述主支架52A转动的止动件65设置成与所述保持部60连成一体,因此,能够利用止动件65强化保持部60的刚性,制动机那65的刚性通过保持部60得到了强化,从而能够协同地提高刚性。
另外,贯插所述制动缆线48且安装于该制动缆线48的护孔环61被压入被设在所述保持部60的保持槽62,因此,通过护孔环61相对于保持槽62的压入,使得制动缆线48的中间部被保持于保持部60,从而使得保持部对制动缆线48的保持变得容易,并且,能够避免制动缆线48容易从保持部60脱落。
另外,由于所述保持槽62的开口端被盖部件66覆盖,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制动缆线48从保持部60脱落,而且,由于所述盖部件66被螺栓67从沿着车宽方向的外侧紧固于动力单元P,因此,能够容易地从车宽方向外侧将盖部件66安装于动力单元P。
另外,所述螺栓67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52A中的比所述螺栓67靠下方的部分的一部分,配置于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因此,无需设置特别的保护结构,就能够保护螺栓67免受飞石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另外,所述螺栓67的外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和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52A中的处于所述螺栓6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的一部分,配置于在车宽方向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主支架52A更加有效地保护螺栓67免受飞石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和图1~图5的第1实施方式相对应的部分,仅标记相同的标号进行图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以能够在立起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有主支架52B,所述立起位置是在停靠机动二轮车时所述主支架成为接地状态的位置,所述收纳位置是将所述主支架配置成沿着所述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的位置,所述主支架52B具备与所述螺栓67的外端部对置的防脱板69,所述螺栓67为了将所述罩板66紧固于所述动力单元P的所述止动件65而螺合于所述止动件65,该防脱板69沿着与所述螺栓67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限制板63连接设置。
并且,所述螺栓67的相对于所述动力单元P的所述止动件65的螺合长度L1被设定得比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52B中的、处于所述螺栓6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所述防脱板69与所述螺栓67之间的距离L2长。
根据该第2实施方式,能够阻止所述螺栓67松弛而从动力单元P脱落。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本发明,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机动三轮车。
Claims (11)
1.一种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在所述鞍乘型车辆中,具有曲轴箱(25)和传动壳体(29)的摆动式动力单元(P)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架(F),所述传动壳体(29)从该曲轴箱(25)向后方延伸设置,并且后轮(WR)轴支承于所述传动壳体(29)的后端部,制动缆线(48)与设在所述后轮(WR)的鼓式制动器(B)的制动臂(46)连结,从所述制动臂(46)开始通过所述动力单元(P)的下方朝前方延伸的制动缆线(48)的中间部被保持于所述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主支架(52A、52B)以能够在立起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动力单元(P),所述立起位置是所述主支架(52A、52B)成为接地状态的位置,所述收纳位置是将所述主支架(52A、52B)配置成沿着所述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的位置,
所述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
对所述制动缆线(48)的中间部进行保持的保持部(60)以位于处在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52A、52B)上方的方式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60)形成为使所述制动缆线(48)中的被所述保持部(60)保持的部分向与车辆前后方向成角度的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主支架(52A、52B)支承成能够转动的左右一对支架支承框架(57、58)以下述方式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P)的下表面:将这些支架支承框架(57、58)中的一个支架支承框架(57)配置于比所述制动臂(46)靠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保持部(60)形成为朝向前方且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以向比所述一个支架支承框架(57)靠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引导所述制动缆线(4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60)配置在比所述一个支架支承框架(57)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以下述方式设定所述主支架(52A、52B)和所述保持部(60)的相对位置: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52A、52B)的一部分和所述保持部(60)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止动件(65)设置成与所述保持部(60)连成一体,在所述主支架(52A、52B)从所述立起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侧转动时,所述止动件(65)在所述收纳位置限制所述主支架(52A、52B)的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供所述制动缆线(48)贯穿插入且安装于该制动缆线(48)的护孔环(61)压入保持槽(62),该保持槽(62)设置于所述保持部(6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覆盖所述保持槽(62)的开口端的盖部件(66)由紧固部件(67)从沿着车宽方向的外侧紧固于所述动力单元(P)。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部件(67)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52A、52B)中的比所述紧固部件(67)靠下方的部分的一部分,配置于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部件(67)的外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和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52A、52B)中的在所述紧固部件(6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的一部分,配置于在车宽方向重叠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部件(67)相对于所述动力单元(P)的螺合长度(L1)设定得:比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主支架(52B)中的在所述紧固部件(6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和所述紧固部件(67)之间的距离(L2)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36866 | 2013-02-27 | ||
JP2013036866A JP6120312B2 (ja) | 2013-02-27 | 2013-02-27 |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ブレーキケーブル支持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02914A true CN104002914A (zh) | 2014-08-27 |
CN104002914B CN104002914B (zh) | 2016-03-30 |
Family
ID=51363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49736.8A Active CN104002914B (zh) | 2013-02-27 | 2014-02-13 | 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20312B2 (zh) |
CN (1) | CN10400291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42474A (zh) * | 2020-07-15 | 2022-01-18 |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车轮组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81125B2 (ja) * | 2014-02-26 | 2016-03-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制動力伝達部材の配索構造 |
JP6290759B2 (ja) * | 2014-09-25 | 2018-03-07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センタースタンド構造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07176A (zh) * | 2005-01-20 | 2006-07-26 | 株式会社岛野 | 自行车用车把杆 |
CN1935590A (zh) * | 2005-09-22 | 2007-03-2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制动装置 |
CN1966341A (zh) * | 2005-11-16 | 2007-05-23 | 株式会社岛野 | 自行车用缆线布设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43285U (ja) * | 1982-09-16 | 1984-03-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等のハンドルパイプ取付構造 |
JPH0249176Y2 (zh) * | 1985-06-05 | 1990-12-25 | ||
JPH0541093Y2 (zh) * | 1989-02-15 | 1993-10-18 | ||
JP2720003B2 (ja) * | 1993-08-31 | 1998-02-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三輪車におけるスタンドストッパ構造 |
JP4067619B2 (ja) * | 1998-01-21 | 2008-03-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車両の操作ケーブルの支持構造 |
ATE501008T1 (de) * | 2009-01-30 | 2011-03-15 | Yamaha Motor Europ | Motorrad mit spezieller angeordneter batterie und abs-einheit |
-
2013
- 2013-02-27 JP JP2013036866A patent/JP612031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2-13 CN CN201410049736.8A patent/CN10400291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07176A (zh) * | 2005-01-20 | 2006-07-26 | 株式会社岛野 | 自行车用车把杆 |
CN1935590A (zh) * | 2005-09-22 | 2007-03-2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制动装置 |
CN1966341A (zh) * | 2005-11-16 | 2007-05-23 | 株式会社岛野 | 自行车用缆线布设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42474A (zh) * | 2020-07-15 | 2022-01-18 |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车轮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162409A (ja) | 2014-09-08 |
CN104002914B (zh) | 2016-03-30 |
JP6120312B2 (ja) | 2017-04-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15373B (zh) | 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 | |
CN103158692B (zh) | 摩托车的制动管结构 | |
CN105722753B (zh) | 摩托车 | |
EP2832985B1 (en) | Air cleaner device for vehicle | |
US7637340B2 (en)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EP2159143A1 (en) | Motorcycle | |
CN102700658A (zh) | 骑乘式车辆 | |
CN104875835A (zh) | 摩托车 | |
CN104875836A (zh) | 摩托车 | |
JP2014177928A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04002914B (zh) | 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 | |
CN103204206B (zh) | 跨骑式车辆 | |
US20180313304A1 (en) | Saddle-ridden vehicle | |
CN112351935B (zh) | 机动二轮车的氧气传感器配置结构 | |
JP2013071586A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EP2860093B1 (en) |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 |
CN105517883A (zh) | 两轮摩托车 | |
CN102133920A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05189271A (zh) | 用于摩托车的罐安装结构 | |
CN102167121B (zh) | 鞍乘型车辆 | |
WO2012057159A1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2015112948A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215513975U (zh) | 调整阀配置结构 | |
CN220518498U (zh) | 跨骑式车辆 | |
JP7369749B2 (ja) | 鞍乗型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