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99297A - 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连接器和用于连接连接器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连接器和用于连接连接器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99297A
CN103999297A CN201280061398.9A CN201280061398A CN103999297A CN 103999297 A CN103999297 A CN 103999297A CN 201280061398 A CN201280061398 A CN 201280061398A CN 103999297 A CN103999297 A CN 1039992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connection section
conductor
sh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13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長嶋良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718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0212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544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7590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544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7590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99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92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485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2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in or to a panel 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07Casings
    • H05K9/0018Casings with provisions to reduce aperture leakages in walls, e.g. terminals, connectors, cab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4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8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by assembling plural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固定将屏蔽电线(22)的电连接部(3)连接并且固定到屏蔽外罩(51a)的电连接部(41)的电连接部(2)的结构,包括沿着屏蔽电线(22)的电连接部(3)的外周表面可滑动地设置的电绝缘环形部件(8),环形部件(8)的外周表面所设置的并且固定到屏蔽外罩(51a)的导电固定部件(9),以及覆盖电线(22)并且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到固定部件(9)的屏蔽部件(11),其中,屏蔽部件(11)随着环形部件(8)的滑动而弯曲。

Description

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连接器和用于连接连接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固定在该处使用了连接器的电连接部的结构,和一种用于连接该连接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由本申请的申请人作为一个实例提出的无接触供电系统(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中,如在图6中所示,采用一种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将屏蔽电线101的电连接部102连接并且固定到屏蔽外罩120的电连接部111。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No.2011-96365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关于由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的、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在内侧屏蔽件122与外侧屏蔽件121之间的间隔L比电连接部102更宽以防止由于导电电连接部102与外侧屏蔽件121接触而引起的短路。因此,当屏蔽电线101的电连接部102连接到屏蔽外罩120的电连接部111时,必须在内侧屏蔽件122与外侧屏蔽件121之间的间隔中执行连接电连接部102、111的操作。
此外,因为屏蔽部件104被紧固托架118固定到外侧屏蔽件121,所以必须执行将屏蔽部件104和紧固托架118与外侧屏蔽件121对准的操作。
因此,由于将屏蔽电线101的电连接部102连接并且固定到屏蔽外罩120的电连接部111的操作变得复杂,所以现在要求改进可操作性。
鉴于以上情况实现了本发明。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部固定结构、一种连接器,和一种用于连接该连接器的方法,从而能够改进连接屏蔽电线的末端所设置的电连接部与屏蔽装置所设置的电连接部的操作。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问题以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所述电连接部将屏蔽电线的电连接部连接且固定到屏蔽外罩的电连接部,该结构包括:
电绝缘的环形部件,该环形部件沿着所述屏蔽电线的所述电连接部的外周表面可滑动地设置;
导电的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设置在所述环形部件的所述外周表面上并且固定到所述屏蔽外罩;以及
屏蔽部件,该屏蔽部件覆盖所述电线并且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到所述固定部件,其中,
所述屏蔽部件随着所述环形部件的滑动而弯曲。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中,固定部件设置有电绝缘的并且防水的保护盖,并且保护盖随着环形部件的滑动而弯曲。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中,固定部件设置有锁定到保护盖的锁定部,并且保护盖被构造为可装接到锁定部并且可从锁定部拆离。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而连接到另一个电连接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连接连接器的方法,该方法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其中
环形部件朝向电线的纵向中间部滑动,使得屏蔽部件弯曲并且电连接部凸出,
屏蔽电线的电连接部装配到屏蔽外罩的电连接部并且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到屏蔽外罩的电连接部,
环形部件朝向屏蔽电线的电连接部的端部滑动,使得屏蔽部件恢复至初始形状,并且
固定部件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且固定到屏蔽外罩。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能够利用环形部件使屏蔽外罩与屏蔽电线的电连接部绝缘,并且因为当环形部件朝向电线的纵向中间部滑动时,屏蔽部件弯曲并且屏蔽电线的电连接部凸出,所以从屏蔽外罩外侧将屏蔽电线的电连接部连接到屏蔽外罩的电连接部是可能的。因此,能够改进连接操作的可操作性。
因为仅仅通过将固定部件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到屏蔽外罩,在环形部件滑动时连接到固定部件的屏蔽部件便被弯曲,所以屏蔽部件能够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到屏蔽外罩,并且能够改进固定操作的可操作性。
因此,在能够改进连接屏蔽电线的电连接部的可操作性的同时,因为能够改进固定屏蔽部件的可操作性,所以能够改进当屏蔽电线的电连接部连接到屏蔽外罩时的可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在能够使固定部件与外部电绝缘的同时,能够防止水从外侧侵入。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因为保护盖能够装接到固定部件/从固定部件拆离,所以当屏蔽部件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到屏蔽外罩时,能够移除保护盖以固定固定部件和屏蔽外罩,并且保护盖能够在固定操作完成之后装接到固定部件。因此,能够防止固定固定部件的操作的可操作性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在能够改进连接电连接部的可操作性的同时,能够改进固定屏蔽部件的可操作性。因此,能够改进当连接器连接到屏蔽外罩的电连接部时的可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连接方法,环形部件朝向电线的纵向中间部滑动,使得屏蔽部件弯曲并且电连接部凸出,屏蔽电线的电连接部装配到屏蔽外罩的电连接部并且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到屏蔽外罩的电连接部,环形部件朝向屏蔽电线的电连接部的端部滑动,使得屏蔽部件恢复至初始形状,并且固定部件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且固定到屏蔽外罩。因此,连接器能够利用简单的操作连接到屏蔽外罩的电连接部,并且连接操作的可操作性变得更好。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
电缆侧连接器,该电缆侧连接器在同轴结构得以维持的同时连接到具有内侧屏蔽层和外侧屏蔽层的双层同轴线;和
单元侧连接器,该单元侧连接器在同轴结构得以维持的同时连接到电缆侧连接器并且连接到具有屏蔽结构的单元,其中
单元侧连接器包括
外侧连接器,该外侧连接器将外侧屏蔽层电连接到外侧屏蔽壳体,并且该外侧连接器连接到电缆侧连接器,和
内侧连接器,该内侧连接器将内侧屏蔽层电连接到内侧屏蔽壳体,该内侧连接器连接到外侧连接器,并且该内侧连接器能够连接到放置在内侧屏蔽壳体内侧的内部装置从而电连接到同轴线的中间导体。
根据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能够提供一项显著地改进在设定双层屏蔽结构的传输线的设置场所中的可工作性的技术。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
电缆侧连接器,该电缆侧连接器在同轴结构得以维持的同时连接到具有内侧屏蔽层和外侧屏蔽层的双层同轴线;和
单元侧连接器,该单元侧连接器在同轴结构得以维持的同时连接到电缆侧连接器,并且该单元侧连接器连接到具有屏蔽结构的单元,其中
单元侧连接器具有:基本柱状的连接器本体,其中,连接器本体的一端连接到电缆侧连接器并且连接器本体的另一端连接到该单元;以及滑动部,该滑动部覆盖连接器本体的外周并且沿着轴向方向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布置,
连接器本体被构造成将电连接到同轴线的内侧屏蔽层的内部导体电连接并且固定到覆盖该单元的内侧屏蔽壳体,并且
滑动部包括滑动侧中间导体,当滑动部移动时,该滑动侧中间导体电连接到连接器本体的本体侧中间导体,该本体侧中间导体电连接到同轴线的外侧屏蔽层,并且滑动部被构造成将滑动侧中间导体电连接并且固定到放置在内侧屏蔽壳体外侧的外侧屏蔽壳体。
根据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能够提供一项显著地改进在设定双层屏蔽结构的传输线的设置场所中的可工作性的技术。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改进连接屏蔽电线的末端所设置有的电连接部和屏蔽装置所设置有的电连接部的操作。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用于描述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共振式无接触供电系统的示意框图。
图2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构造的截面视图。
图3是连接器沿着图2中III-III示意的线截取的截面视图。
图4是用于描述连接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与发送线圈部的操作的截面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发送线圈部被连接的截面视图。
图6是示出传统的发送侧同轴连接器和发送线圈部被连接的截面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背景技术的共振式无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况的图。
图8是示出根据背景技术的共振式无接触供电系统中的连接器的连接结构的图。
图9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传输线(同轴线)和连接器的连接结构的图。
图10A和10B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单元侧连接器连接到屏蔽壳体的图。
图11A和11B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单元侧连接器的实例的图,在该单元侧连接器中,内侧连接器的长度不同。
图12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当存在一个屏蔽壳体时单元侧连接器被连接的图。
图13是示出根据背景技术的共振式无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况的图。
图14是示出根据背景技术的共振式无接触供电系统中的连接器的连接结构的图。
图15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传输线(同轴线)与连接器的连接结构的图。
图16A和16B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单元侧连接器连接到屏蔽壳体的图。
图17A和17B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单元侧连接器的实例的图,在该单元侧连接器中,外侧屏蔽壳体与内侧屏蔽壳体之间的距离不同。
图1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变型的单元侧连接器的图。
附图标记列表
1 连接器
2 连接器固定装置(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
3 同轴连接器(屏蔽电线的电连接部)
8 环形部件
9 固定部件
9a 锁定部
11 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屏蔽部件)
14 保护盖
22 发送侧同轴电缆(电线)
41 继电连接器(屏蔽外罩的电连接部)
51a 屏蔽外罩
301 同轴线内部导体
302 同轴线内部绝缘体
303 同轴线中间导体
304 同轴线外部绝缘体
305 同轴线外部导体
306 同轴线护套
307、313、322 内部导体
308、314、323 内部绝缘体
309、315、324 中间导体
310、316 外部绝缘体
311、317 外部导体
312、318、325 外罩
319 防水环
320 内部导体锁紧螺母
321 中间导体锁紧螺母
326 内部导体连接器
327 中间导体连接器
329 绝缘板
340 单元侧连接器
350 电缆侧连接器
360 外侧单元侧连接器
361、362、374、375 阳螺纹
363 锁定凹槽
370 内侧单元侧连接器
371 装配部
372 阴螺纹
373 锁定件
380 同轴线
390 屏蔽壳体
391 外侧屏蔽壳体
392 内侧屏蔽壳体
399 连接结构
401 同轴线内部导体
402 同轴线内部绝缘体
403 同轴线中间导体
404 同轴线外部绝缘体
405 同轴线外部导体
406 同轴线护套
407、413 内部导体
408、414 内部绝缘体
409 中间导体
410、416、424 外部绝缘体
411、417 外部导体
412、418 外罩
415 中间导体(本体侧中间导体)
419 防水环
420 内侧导体锁紧螺母
421 中间导体锁紧螺母
422 外罩滑动表面
423 中间导体(滑动侧中间导体)
425、462 阳螺纹
426 内部导体连接器
427 中间导体连接器
428 滑动装配部
429 紧固凸起
440、440a 单元侧连接器
450 电缆侧连接器
460 单元侧连接器本体
470 滑动单元
480 同轴线
490 屏蔽壳体
491 外侧屏蔽壳体
492 内侧屏蔽壳体
493 安装孔
499 连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在下面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代表性实施例,并且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因此,能够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即,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推测的范围、基本相同的范围或者所谓的等价范围中修改并且执行本发明。
(第一实施例)
图1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共振式无接触供电系统50的示意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截面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沿着由III-III线示意的线截取的截面视图。
如在图1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设置在发送侧传输电缆4的一个末端处,该发送侧传输电缆4用于在共振式无接触供电系统50中向发送线圈部51供应从高频电源52输出的高频电力。
例如,共振式无接触供电系统50应用于电动汽车等中的供电系统。如在图1中所示,共振式无接触供电系统50包括发送侧装置50A和接收侧装置50B。
例如,发送侧装置50A埋设在例如家庭或者公共设施的停车场下面。发送侧装置50A包括输出高频电力的高频电源52和产生电磁场E1的发送线圈部51。高频电源52和发送线圈部51被一个末端设置有连接器1的发送侧传输电缆4连接。
高频电源52包括作为外罩的外罩屏蔽件52a、并入在外罩屏蔽件52a中的高频振荡源55,和将外罩屏蔽件52a接地至接地GND的电源电缆FG线56。
作为发送侧传输电缆4的电线的发送侧同轴电缆22的内部导体24连接到高频振荡源55。发送侧同轴电缆22的外部导体25和作为覆盖发送侧同轴电缆22的屏蔽部件的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连接到外罩屏蔽件52a。高频振荡源55配置成使得例如输出频率处于10-16MHz的范围中的1-3kW的电力。
发送侧同轴电缆22包括内部导体24、覆盖内部导体24的外周表面的绝缘体、围绕绝缘体的外周表面设置的外部导体25,和覆盖外部导体25的外周表面的护套。作为具有绝缘性质和防水性的保护器的波纹管6围绕发送侧同轴电缆22装配。
内部导体24利用由导电金属诸如铜、铜合金、铝或者铝合金制成的导线制造。内部导体24的一端连接到高频电源52的高频振荡源55,并且内部导体24的另一端连接到作为连接器1的电连接部的同轴连接器3。覆盖内部导体24的绝缘体由合成树脂诸如聚乙烯树脂形成。
外部导体25利用由导电金属诸如铜、铜合金、铝或者铝合金制成的中空、圆网线制造。外部导体25的一端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到高频电源52的外罩屏蔽件52a和高频振荡源55的另一端,并且外部导体25的另一端连接到同轴连接器3。覆盖外部导体25的护套由合成树脂诸如氯乙烯树脂形成。
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利用由导电金属诸如铜、铜合金、铝或者铝合金制成的中空、圆网线制造。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的一端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到高频电源52的外罩屏蔽件52a,并且如在图2中所示,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的另一端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到连接器1的固定部件9。
如在图1中所示,发送线圈部51包括由于从高频电源52输出的高频电力而产生电磁场E1的初级线圈59、磁耦合到初级线圈59的初级共振线圈60,和屏蔽外罩51a。
屏蔽外罩51a包括从外侧覆盖初级线圈59和初级共振线圈60的内侧屏蔽件58,和从外侧覆盖内侧屏蔽件58的外侧屏蔽件57。
内侧屏蔽件58利用良导体金属诸如铁或者铜制造,并且形成为在一侧处开口的带有底部的桶的形状。除了该开口,内侧屏蔽件58完全地覆盖初级线圈59和初级共振线圈60。
如在图4中所示,内侧屏蔽件58的底表面部设置有作为屏蔽外罩的电连接部的继电连接器41、继电连接器41插入其中的开口58a、和封闭开口58a并且将继电连接器41固定到底表面部的固定板63。
继电连接器41被称为所谓的插座,并且例如包括:柱形外部导体,将在下面描述的同轴连接器3的外部末端金属装配件围绕该柱形外部导体装配以被电连接;中心导体,同轴连接器3的内部末端金属装配件压配合到该中心导体以被电连接;以及使中心导体与外部导体绝缘的绝缘体。外部导体的外周表面设置有螺纹或者多个凹槽。
外侧屏蔽件57利用良导体金属诸如铁或者铜制造,并且形成为在一侧处开口的带有底部的桶的形状。如在图1中所示,外侧屏蔽件57的开口的边缘部设置有凸缘61以抑制辐射电磁场E2向外侧的辐射。除了该开口,外侧屏蔽件57完全地覆盖内侧屏蔽件58。
如在图4中所示,外侧屏蔽件57的底表面部设置有开口57a,作为连接器1的电连接部的同轴连接器3通过该开口57a插入。开口57a的边缘部朝向内侧屏蔽件58弯曲。开口57a沿着将在下面描述的连接器1的环形部件8的外部形状形成为圆形形状。
接收侧装置50B例如搭载在车辆诸如电动汽车中。如在图1中所示,接收侧装置50B包括电力接收线圈部53和例如对例如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的负载装置54。电力接收线圈部53和负载装置54由包括接收侧同轴电缆72和接收侧同轴电缆屏蔽件74的接收侧传输电缆71连接。
接收侧同轴电缆72包括内部导体75、覆盖内部导体75的外周表面的绝缘体、围绕绝缘体的外周表面设置的外部导体76,和覆盖外部导体76的外周表面的护套。
内部导体75的一端连接到次级线圈66的一端,并且内部导体75的另一端连接到负载84。外部导体76的一端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到电力接收线圈部53的内侧屏蔽件65和次级线圈66的另一端,并且外部导体76的另一端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到负载装置54的内侧屏蔽件82。
接收侧同轴电缆屏蔽件74由导电金属诸如铜、铜合金、铝或者铝合金制成,并且利用中空、圆网线制造。接收侧同轴电缆屏蔽件74的一端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到电力接收线圈部53的外侧屏蔽件64,并且接收侧同轴电缆屏蔽件74的另一端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到负载装置54的外侧屏蔽件81。
电力接收线圈部53包括与初级共振线圈60共振的次级共振线圈67,磁耦合到次级共振线圈67的次级线圈66,和屏蔽外罩53a。
屏蔽外罩53a包括从外侧覆盖次级共振线圈67和次级线圈66的内侧屏蔽件65,和从外侧覆盖内侧屏蔽件65的外侧屏蔽件64。
内侧屏蔽件65利用良导体金属诸如铁或者铜制造,并且形成为在一侧处开口的带有底部的桶的形状。除了该开口,内侧屏蔽件65完全地覆盖次级共振线圈67和次级线圈66。
内侧屏蔽件65的底表面部设置有开口,通过该开口插入接收侧同轴电缆72的内部导体75。接收侧同轴电缆72的外部导体的一端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到该开口的边缘部。
外侧屏蔽件64利用良导体金属诸如铁或者铜制造,并且形成为在一侧处开口的带有底部的桶的形状。外侧屏蔽件64的开口的边缘部设置有凸缘68以抑制辐射电磁场E2向外侧的辐射。除了该开口,外侧屏蔽件64完全地覆盖内侧屏蔽件65。
外侧屏蔽件64的底表面部设置有开口,通过该开口插入接收侧同轴电缆72。接收侧同轴电缆屏蔽件74的一端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到该开口的边缘部。
负载装置54包括诸如电池的负载84、从外侧覆盖该负载84的内侧屏蔽件82,和从外侧覆盖该内侧屏蔽件82的外侧屏蔽件81。接收侧同轴电缆72的内部导体75的另一端连接到负载84。
内侧屏蔽件82由良导体金属诸如铁或者铜形成。内侧屏蔽件82设置有开口,通过该开口插入接收侧同轴电缆72的内部导体75,并且负载84电连接到内侧屏蔽件82。
接收侧同轴电缆72的外部导体76的另一端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到内侧屏蔽件82的开口的边缘部。除了该开口,内侧屏蔽件82完全地覆盖负载84。
外侧屏蔽件81利用良导体金属诸如铁或者铜形成。外侧屏蔽件81设置有开口,通过该开口插入接收侧同轴电缆72。
接收侧同轴电缆屏蔽件74的另一端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到外侧屏蔽件81的开口的边缘部。除了该开口,外侧屏蔽件81完全地覆盖内侧屏蔽件82。
如在图1和2中所示,连接器1包括作为屏蔽电线的电连接部的同轴连接器3和作为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的连接器固定装置2。连接器1设置在发送侧传输电缆4的一个末端处,并且固定到发送线圈部51。
同轴连接器3例如是所谓的HN连接器,并且包括连接到发送侧同轴电缆22的末端的插头21。例如,插头21包括压接到发送侧同轴电缆22的末端的套筒、电连接到该发送侧同轴电缆22的内部导体24的内部端子金属装配件、和电连接到该发送侧同轴电缆22的外部导体25的外部端子金属装配件。插头21的外周表面的、该插头拧紧到继电连接器41的这部分设置有防滑部21a,在该防滑部21a处,相互交叉的多个沟道形成为网状形式。
连接器固定装置2设置在发送侧传输电缆4的末端处。连接器固定装置2包括环形部件8、固定部件9、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和保护盖14。
环形部件8沿着同轴连接器3的外周表面设置,以能够沿着同轴连接器3的轴向方向滑动。环形部件8沿着同轴连接器3的外部形状形成为圆筒状,并且由具有电绝缘性质的合成树脂形成。
如在图2和3中所示,固定部件9设置在环形部件8的外周表面处,并且形成为圆盘形状。固定部件9的内周部设置有:连接部9b,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的另一端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于该连接部9c;以及接合部9c,该接合部9c与环形部件8的外周表面相接合。
固定部件9的外周部设置有锁定在保护盖14的锁定凹槽14a中的锁定部9a。固定部件9的连接部9b和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的另一端被压接环32固定并且连接。如在图5中所示,固定部件9被螺栓31固定到发送线圈部51的外罩的外侧屏蔽件57。
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利用由导电金属诸如铜、铜合金、铝或者铝合金制成的中空、圆网线制造。如在图4中所示,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形成为随着环形部件8的滑动是可弯曲的。
如在图2和3中所示,保护盖14包括:锁定凹槽14a,固定部件9的锁定部9a锁定在该锁定凹槽14a中;和插入部14b,通过该插入部14b插入发送侧传输电缆4。如在图4中所示,保护盖14形成为随着环形部件8的滑动是可弯曲的。
接着,参考图4和5,描述如以上构造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与发送线圈部51的连接。
如在图4中所示,在环形部件8朝向发送侧同轴电缆22的纵向中间部滑动并且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和保护盖14每一者都弯曲并且变形时,同轴连接器3从环形部件8凸出。
然后,在同轴连接器3装配到继电连接器41并且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到该继电连接器41时,环形部件8滑动到同轴连接器3的端侧,并且固定部件9紧靠发送线圈部51的外侧屏蔽件57,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和保护盖14每一者都恢复至初始形状。
然后,如在图5中所示,将保护盖14的锁定凹槽14a从固定部件9的锁定部9a移除,从外侧操作螺栓31以将固定部件9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且固定到外侧屏蔽件57,并且将锁定部9a锁定在锁定凹槽14a中。以此方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且固定到发送线圈部51。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固定装置2是电连接部固定结构,其将发送侧同轴电缆22的同轴连接器3连接并且固定到内侧屏蔽件58的继电连接器41。此外,连接器固定装置2包括:沿着同轴连接器3的外周表面以可滑动方式设置的电绝缘环形部件8;围绕环形部件8的外周表面设置并且固定到屏蔽外罩51a的导电固定部件9;和覆盖发送侧同轴电缆22并且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到固定部件9的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并且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随着环形部件8的滑动而弯曲。
根据如以上构造的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固定装置2,能够通过环形部件8使同轴连接器3与屏蔽外罩51a的外侧屏蔽件57绝缘,并且在当环形部件8朝向发送侧同轴电缆22的纵向中间部滑动时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沿着环形部件8的滑动方向弯曲的同时,同轴连接器3凸出。因此,如在图5中所示,通过环形部件8使插头21与外侧屏蔽件57电绝缘,并且能够减小内侧屏蔽件58与外侧屏蔽件57之间的间隔L。此外,如在图4中所示,能够执行从发送线圈部51的屏蔽外罩51a的外侧屏蔽件57的外侧将同轴连接器3连接到继电连接器41的操作,并且能够改进连接操作的可操作性。
因为连接到固定部件9的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随着环形部件8的滑动而弯曲,所以仅仅通过将固定部件9机械地并且电气地连接到屏蔽外罩51a的外侧屏蔽件57,便能够通过固定部件9将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固定到屏蔽外罩51a的外侧屏蔽件57,并且能够改进固定操作的可操作性。
因此,因为改进了连接同轴连接器3的可操作性,并且改进了固定所述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的可操作性,所以能够改进当同轴连接器3连接到继电连接器41并且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固定到外侧屏蔽件57时的可操作性。
因为固定部件9设置有具有电绝缘性性质和防水性的保护盖14,并且保护盖14随着环形部件8的滑动而弯曲,所以能够使固定部件9与外部电绝缘并且能够防止水从外部侵入。
因为固定部件9设置有锁定到保护盖14的锁定部9a,并且保护盖14构造成可装接到锁定部9a并且可从锁定部9a拆离,所以当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通过固定部件9固定到屏蔽外罩51a的外侧屏蔽件57时,移除保护盖14以固定固定部件9和屏蔽外罩51a的外侧屏蔽件57是可能的,并且能够在固定操作完成之后将保护盖14装接到固定部件9。因此,能够防止固定所述固定部件9的操作的可操作性降低。
因为连接器1被上述同轴连接器3的固定结构连接到继电连接器41,所以在能够改进连接同轴连接器3的可操作性时,能够改进固定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的可操作性并且能够改进当连接器1连接且固定到继电连接器41时的可操作性。
因为根据以上实施例的连接器1不限于被用于在前描述的共振式无接触供电系统50,所以能够采用众所周知的电连接部或者电线,并且连接器1能够用于固定各种电连接部。
关于根据以上实施例的连接器1,因为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可以电连接高频电源52的外罩屏蔽件52a和发送线圈部51的外侧屏蔽件57,所以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可以是例如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诸如导体管或者圆筒。
作为发送侧传输电缆4所设置的保护器的波纹管6可以是例如由绝缘性合成树脂诸如氯乙烯树脂制成的管。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连接器和连接器连接方法的特征分别地在以下[1]到[5]中简要地、集中地列出。
[1]一种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该电连接部将屏蔽的发送侧同轴电缆(22)的同轴连接器(3)连接并且固定到屏蔽外罩(51a)的继电连接器(41),该结构包括:
沿着同轴连接器(3)的外周表面以可滑动方式设置的电绝缘环形部件(8);
设置在环形部件(8)的外周表面上并且固定到屏蔽外罩(51a)的导电固定部件(9);和
覆盖发送侧同轴电缆(22)、并且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到固定部件(9)的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其中
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随着环形部件(8)的滑动而弯曲。
[2]如在以上[1]中记录的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其中固定部件(9)设置有电绝缘的并且防水的保护盖(14),并且
保护盖(14)被构造成随着环形部件(8)的滑动而弯曲。
[3]如在以上[2]中记录的、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其中,固定部件(9)设置有锁定到保护盖(14)的锁定部(9a),并且
保护盖(14)被构造成可装接到锁定部(9a)并且可从锁定部(9a)拆离。
[4]利用由以上[1]到[3]中任何一项记录的、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而连接到另一个电连接部的连接器。
[5]一种用于在以上[4]中记录的连接器的、用于连接连接器的方法,其中,环形部件(8)朝向电线的纵向中间部滑动,使得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弯曲并且同轴连接器(3)凸出,
屏蔽的发送侧同轴电缆(22)的同轴连接器(3)装配到并且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到屏蔽外罩(51a)的继电连接器(41),
环形部件(8)朝向屏蔽发送侧同轴电缆(22)的同轴连接器(3)的端部滑动,使得发送侧同轴电缆屏蔽件(11)恢复至初始形状,并且
固定部件(9)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并且固定到屏蔽外罩(51a)。
(第二实施例)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具有内侧屏蔽层和外侧屏蔽层的双层同轴线的连接器。
首先,描述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景技术。利用无接触系统向负载装置供应电力的技术是已知的。作为应用该项技术的产品,移动电话充电系统通常已经变得普及。进而,近年来,无接触充电系统甚至被用作对电动汽车充电的系统,并且建立了各种标准。
在各种类型的无接触供电系统中,作为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共振式无接触充电系统吸引了高度关注,并且MIT(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研发并论证了该充电系统的基本原理(例如,参考专利文献:专利公布No.2009-501510)。
此外,提出了用于实际的实施的各种技术。例如,图7示出了一种用于减少共振式无接触供电系统中的不必要的辐射电磁场的技术。具体地,在这项技术中,发送侧和接收侧金属壳体(内侧屏蔽壳体201)被比该发送侧和接收侧金属壳体更大的金属屏蔽件(外侧屏蔽壳体202)覆盖,并且大型金属板屏蔽件202a设置在共振线圈之间的强电磁场区域中。同轴线220被金属屏蔽件240覆盖,并且金属屏蔽件240连接到大型金属屏蔽件(外侧屏蔽壳体202)。通过这种构造,用于将覆盖同轴线220的金属屏蔽件240连接到高频电源的外罩的双层屏蔽结构得以实现。关于此构造,在诸如单元线圈或者电源装置的一装置与传输线(同轴线220)相连接的连接器部中,有必要在确保该双层结构的同时执行屏蔽件连接操作。更加具体地,与内侧屏蔽壳体201连接的同轴线220的外侧导体(网层)与连接到外侧屏蔽壳体202的由网线构造的外侧屏蔽层绝缘。外侧屏蔽结构如此连接,使得除了线圈的开口,内侧屏蔽结构被完全地覆盖。
对于连接器部,例如,如在图8中所示连接结构被用作在确保该双层结构的同时执行屏蔽件连接操作的结构。因为必须从外侧屏蔽壳体202的内侧装接同轴连接器,但是外侧屏蔽层(网线等)必须通过紧固托架207从外侧与外侧屏蔽壳体202连接,所以在可操作性方面需要改进。具体地,如在图中所示,为了连接外侧屏蔽部件206和外侧屏蔽壳体202,屏蔽部件被弯曲以放射状地扩展以被外侧屏蔽壳体202和紧固托架207夹紧,并且利用固定螺栓208紧固,从而在获得导通的同时确保了电磁场屏蔽。此时,有必要执行在设置场所处加工外侧屏蔽层的操作,并且该操作不易执行。有必要在外侧屏蔽壳体202的内侧处执行装接到内侧屏蔽壳体201的同轴连接器203与电缆侧同轴连接器204的连接,因此,难以同时执行作为外侧操作的、连接外侧屏蔽部件206的操作,并且该操作是复杂的。
鉴于以上状况实现了本发明。
在下面,参考附图解释用于执行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下文中被称作“实施例”)。
图9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其中传输线(同轴线380)与连接器(340、350)相连接的连接结构399,并且在此清楚地示出内部结构。用于这个连接结构399的连接器包括位于线圈侧处的单元侧连接器340和与传输线相连接的电缆侧连接器350。单元侧连接器340包括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和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
双层结构的同轴线380用作传输线。同轴线380具有分别在内侧和外侧实现绝缘的双屏蔽层(网层等)的结构。具体地,如在图中所示,从中心侧朝向外侧,同轴线380包括同轴线内部导体301、同轴线内部绝缘体302、同轴线中间导体(内侧屏蔽层)303、同轴线外部绝缘体304、同轴线外部导体(外侧屏蔽层)305、以及同轴线护套306。当同轴线380将与电缆侧连接器350连接时,同轴线380的末端被处理成使得如所期望的那样露出这些部件。
为了在确保该双层结构的同时执行屏蔽,电缆侧连接器350具有对应于上述双屏蔽层结构的同轴线380的管状结构。具体地,从中心侧朝向外侧,电缆侧连接器350包括内部导体307、内部绝缘体308、中间导体309、外部绝缘体310、外部导体311以及外罩312。
设置在轴线中心处的内部导体307连接到同轴线380的同轴线内部导体301。内部导体307的位于单元侧连接器340一侧(图中的左侧)处的末端形成有装配部351,当连接该单元侧连接器340时该单元侧连接器340的内部导体313插入该装配部351中以被连接。内部绝缘体308以预定厚度覆盖内部导体307并且确保内部导体307与中间导体309之间的绝缘。中间导体309通过压接连接到同轴线中间导体303。外部绝缘体310以预定厚度覆盖中间导体309并且确保与外部导体311绝缘。外部导体311通过压接连接到同轴线外部导体305。此时,当外部导体311被压接时,同轴线护套306也被固定。
利用这种结构和连接,同轴线380所连接到的电缆侧连接器350也具有该同轴线380的结构所基本上遵循的双层同轴结构。
与电缆侧连接器350接合并且连接到电缆侧连接器350的单元侧连接器340也具有双层同轴结构。单元侧连接器340包括两个单元,即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和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与电缆侧连接器350接合并且固定到外侧屏蔽壳体391。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连接到内部线圈并且连接到内侧屏蔽壳体392。
具体地,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具有内部导体313、内部绝缘体314、中间导体315、外部绝缘体316、外部导体317、外罩318以及防水环319。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还具有阳螺纹361、362和锁定凹槽363。
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具有内部导体锁紧螺母320、中间导体锁紧螺母321、内部导体322、内部绝缘体323、中间导体324、外罩325、内部导体连接器326、以及中间导体连接器327。进而,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包括装配部371、阴螺纹372、锁定件373和阳螺纹374。
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的外部导体317和外侧屏蔽壳体391连接,以形成外侧屏蔽层。此外,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的中间导体324和内侧屏蔽壳体392连接,以形成内侧屏蔽层。
为了与线圈等连接,内部导体322和中间导体324切削出螺纹从而圆形端子或者汇流条末端部(相当于内部导体连接器326和中间导体连接器327)能够被直接地固定。
类似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地,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的内部导体313和中间导体315能够固定圆形端子或者汇流条末端,并且当内侧屏蔽壳体392并不存在时,能够使用圆形端子或者汇流条末端。
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的另一端能够例如通过拧紧而直接地连接到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并且内部导体313与内部导体322以及中间导体315与中间导体324分别被电连接。对于每一个单元,内侧屏蔽壳体392与外侧屏蔽壳体391之间的间隔经常改变。因此,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的长度能够改变以应对每一个单元。
对于单元侧连接器340(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和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和电缆侧连接器350每一者,内部导体、中间导体和外部导体相互绝缘,并且理想地确保了作为同轴连接器的特征阻抗。
通过一个操作同时连接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和电缆侧连接器350的三个极成为可能,并且还能够安装锁定装置(锁定件373/锁定凹槽363)和防水装置(防水环319)。
图10A和10B示出装接单元侧连接器340的方法和与内部装置(线圈等)的连接方法。单元侧连接器340插入外侧屏蔽壳体391的安装孔中,并且通过使用螺栓388固定到外侧屏蔽壳体391。这里,使用安装螺栓388,但是当强调防水性能时,可以使用以下固定方法。双头螺柱从外侧屏蔽壳体391升起,并且利用螺母装配且固定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通过这种安装操作,使作为屏蔽件的外部导体311与外侧屏蔽壳体391电接触,并且外侧屏蔽层得以形成。
连接到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的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插入到内侧屏蔽壳体392的安装孔中,并且被中间导体锁紧螺母321固定。阳螺纹374形成在中间导体324的表面(靠近端部的外周表面)上,并且通过紧固中间导体锁紧螺母321,内侧屏蔽壳体392被夹紧以确保连接器的固定和导通,并且内侧屏蔽层得以形成。这里,螺纹用于固定连接器,但是连接器可以利用诸如装配结构的固定锁定结构来固定。
当连接放置在内侧屏蔽壳体392内部的内部装置(例如,线圈)时,内部导体连接器326通过位于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的内部导体322的末端处的阳螺纹375插入,并且通过使用内部导体锁紧螺母320实现导通。通过当中间导体锁紧螺母321和中间导体324被紧固时,在上述中间导体锁紧螺母321与中间导体324之间保持中间导体连接器327,实现了另一极的导通。内部导体连接器326和中间导体连接器327能够直接装接到作为线圈等的一部分的汇流条状导体。
图11A和11B示出连接单元侧连接器340的方法,即,固定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和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的结构。图11A不同于图11B之处在于,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的长度不同(L1>L2)。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形成为使得电缆侧连接器350从图中的右侧接合。作为连接方法的一个实例,在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中,内部导体313的前端设置有大约M3的阳螺纹362。此外,在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中,内部导体322的左侧端(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所连接到的一侧)设置有阴螺纹372。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拧紧到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中以被连接。此时,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和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的该两个中间导体315、324接触,并且使得能够实现双极连接(内部导体和中间导体)。作为连接方法,如在图中所示,存在中间导体形成有螺纹的拧紧方法,和外部绝缘体设置有固定锁定装置(363、373)的锁定方法。这两个结构均在图中示出,但是仅仅任一种方法便是足够的。
内侧屏蔽壳体392与外侧屏蔽壳体391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单元的形成和结构而改变。例如,在图11B中的间隔L2(<L1)稍微比图11A中的间隔L1短。因此,能够应对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的长度的改变。这里,图11B的外罩325的长度l2(<l1)比图11A的外罩325的长度l1短。
图12示出在屏蔽壳体390仅仅包括一个层时装接所述单元侧连接器340的方法。例如,当假设传输线(同轴线380)连接到图7的高频电源并且屏蔽壳体390具有一个层时,仅仅使用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也是可能的。
因为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的内部导体313的前端设置有阳螺纹362,所以内部导体313能够被内部导体锁紧螺母320直接地固定并且连接到内部导体连接器326。当通过使用中间导体锁紧螺母321装接中间导体连接器327时,能够确保该中间导体连接器327和中间导体324通过中间导体锁紧螺母321接触并且电连接。因为绝缘板329置于内部导体连接器326与中间导体锁紧螺母321之间,所以能够确保在内部导体连接器326与中间导体连接器327之间的绝缘。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利用包括容纳内部导体、中间导体(屏蔽件)、外部导体(屏蔽件)和在这些导体之间的绝缘结构的外罩的所述双层屏蔽件同轴连接器(单元侧连接器340和电缆侧连接器350)有效地实现双层屏蔽结构。特别地,能够显著改进在设置场所中的可工作性。此外,由于该一体连接器结构,连接连接器的操作变得容易。即使对于内侧屏蔽壳体392与外侧屏蔽壳体391之间的间隔不同的单元,通过将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的长度准备并且设定为不同的,仍然能够共享结构非常复杂的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对于外侧屏蔽壳体391和内侧屏蔽壳体392一体化的单元,仅仅连接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也是可能的。
基于如上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是示意性的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对于那些构件和它们的组合实现各种修改是可能的并且这些修改也是在本发明的范围中的。
这里,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特征分别地简要地、集中地在以下[6]中列出。
[6]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电缆侧连接器(350),该电缆侧连接器(350)在同轴结构得以维持的同时连接到具有内侧屏蔽层(303)和外侧屏蔽层(305)的双层同轴线(380);以及单元侧连接器(340),该单元侧连接器(340)在同轴结构得以维持的同时连接到电缆侧连接器(350)并且连接到具有屏蔽结构的单元,其中
单元侧连接器(340)包括:
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该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将外侧屏蔽层(305)电连接到外侧屏蔽壳体(391),并且该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连接到电缆侧连接器(350),以及
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该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将内侧屏蔽层(303)电连接到内侧屏蔽壳体(392),该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连接到外侧单元侧连接器(360),并且该内侧单元侧连接器(370)能够连接到放置在内侧屏蔽壳体(392)内部的内部装置从而电连接到同轴线(380)的同轴线内部导体(301)。
(第三实施例)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具有内侧屏蔽层和外侧屏蔽层的双层同轴线的连接器。
首先,描述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背景技术。利用无接触系统向负载装置供应电力的技术是已知的。作为应用该项技术的产品,移动电话充电系统通常已经变得普及。进而,近年来,无接触充电系统实际上甚至被用作对电动汽车充电的系统,并且建立了各种标准。
在各种类型的无接触供电系统中,作为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共振式无接触充电系统吸引了高度关注,并且MIT(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研发并论证了该充电系统的基本原理(例如,参考专利文献:专利公布No.2009-501510)。
此外,提出了用于实际的实施的各种技术。例如,图13示出了一种用于减少共振式无接触供电系统中的不必要的辐射电磁场的技术。具体地,在这项技术中,发送侧和接收侧金属壳体(内侧屏蔽壳体201)被比该发送侧和接收侧金属壳体更大的金属屏蔽件(外侧屏蔽壳体202)覆盖,并且大型金属板屏蔽件202a设置在共振线圈之间的强电磁场区域中。同轴线220被金属屏蔽件240覆盖,并且金属屏蔽件240连接到大型金属屏蔽件(外侧屏蔽壳体202)。通过这种构造,用于将覆盖同轴线220的金属屏蔽件240连接到高频电源的外罩的双层屏蔽结构得以实现。关于此构造,在诸如单元线圈或者电源装置的一装置与传输线(同轴线220)相连接的连接器部中,有必要在确保该双层结构的同时执行屏蔽件连接操作。更加具体地,与内侧屏蔽壳体201连接的同轴线220的外侧导体(网层)与由连接到外侧屏蔽壳体202的网线所构造的外侧屏蔽层绝缘。外侧屏蔽结构如此连接,使得除了线圈的开口,内侧屏蔽结构被完全地覆盖。
对于连接器部,例如,图14中所示的连接结构被用作在确保该双层结构的同时执行屏蔽件连接操作的结构。因为必须从外侧屏蔽壳体202的内侧装接同轴连接器,但是外侧屏蔽层(网线等)必须通过紧固托架207从外侧与外侧屏蔽壳体202连接,所以在可操作性方面需要改进。具体地,如在图中所示,为了连接外侧屏蔽部件206和外侧屏蔽壳体202,屏蔽部件被弯曲以放射状地扩展以被外侧屏蔽壳体202和紧固托架207夹紧,并且利用固定螺栓208紧固,从而在获得导通的同时确保了电磁场屏蔽。此时,有必要执行在设置场所处加工外侧屏蔽层的操作,并且该操作不易执行。有必要在外侧屏蔽壳体202的内侧处执行装接到内侧屏蔽壳体201的同轴连接器203与电缆侧同轴连接器204的连接,因此,难以同时执行作为外侧的操作的、连接外侧屏蔽部件206的操作,并且该操作是复杂的。
鉴于以上状况实现了本发明。
在下面,参考附图解释用于执行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下文中被称作“实施例”)。
图15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其中传输线(同轴线480)与单元侧连接器440相连接的连接结构499,并且在此清楚地示出内部结构。这个连接结构499包括:单元侧连接器440,其连接到放置在屏蔽壳体内部的线圈(内部装置)侧;和电缆侧连接器450,传输线连接到该电缆侧连接器450。与单元侧连接器440连接的内部装置被类似图13所示结构的双层屏蔽结构(外侧屏蔽壳体491和内侧屏蔽壳体492)覆盖。
双层层状结构的同轴线480被用作传输线。同轴线480具有分别在内侧和外侧实现绝缘的双屏蔽层(网层等)的结构。具体地,如在图中所示,从中心侧朝向外侧,同轴线480包括同轴线内部导体401、同轴线内部绝缘体402、同轴线中间导体(内侧屏蔽层)403、同轴线外部绝缘体404、同轴线外部导体(外侧屏蔽层)405、以及同轴线护套406。当同轴线380将与电缆侧连接器450连接时,同轴线380的末端被处理成使得如所期望的那样露出这些部件。
为了在确保该双层结构的同时执行屏蔽,电缆侧连接器450具有对应于上述双屏蔽层结构的同轴线480的管状结构。具体地,从中心侧朝向外侧,电缆侧连接器450包括内部导体407、内部绝缘体408、中间导体409、外部绝缘体410、外部导体411以及外罩412。
设置在轴线中心处的内部导体407连接到同轴线480的同轴线内部导体401。内部导体407的位于单元侧连接器440侧(图中的左侧)处的末端形成有装配部451,当连接该单元侧连接器440时该单元侧连接器440的内部导体413插入到该装配部451中以被连接。内部绝缘体408以预定厚度覆盖内部导体407并且确保内部导体407与中间导体409之间的绝缘。中间导体409通过被压接而连接到同轴线中间导体403。外部绝缘体410以预定厚度覆盖中间导体409并且确保与外部导体411绝缘。外部导体411通过被压接而连接到同轴线外部导体405。此时,当外部导体411被压接时,同轴线护套406也被固定。
利用这种结构和连接,同轴线480所连接到的电缆侧连接器450也具有该同轴线480的结构基本上遵循的双层同轴结构。
与电缆侧连接器450接合并且连接到电缆侧连接器450的单元侧连接器440也具有双层同轴结构。单元侧连接器440包括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和滑动单元470。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的一端(图中的右端)侧与电缆侧连接器450接合,并且滑动单元470的一端连接到线圈等。虽然将在以后描述细节,但是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与外侧屏蔽壳体491连接,并且滑动单元470连接到内侧屏蔽壳体492。因为滑动单元470在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的外周表面上滑动,所以能够应对外侧屏蔽壳体491与内侧屏蔽壳体492之间的间隔改变的状况。
具体地,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是柱形体,并且从中心侧朝向外侧包括内部导体413、内部绝缘体414、中间导体415、外部绝缘体416、外部导体417以及外罩418。
当内部导体413的位于电缆侧连接器450一侧处的端部插入到电缆侧连接器450的装配部451中并且被连接时,电缆侧连接器450的内部导体407(即,同轴线内部导体401)被电连接。这里,内部导体413的端部成为锥形形状以使其易于插入。为了与线圈等连接,内部导体413的另一端形成有阳螺纹462,并且圆形端子或者汇流条末端部(内部导体连接器426)能够直接地利用内部导体锁紧螺母420固定。
内部绝缘体414形成为覆盖内部导体413并且确保内部导体413与中间导体415之间的绝缘。中间导体415形成为覆盖内部绝缘体414,并且当电缆侧连接器450被连接时,中间导体415与电缆侧连接器450的中间导体409电连接。中间导体415通过滑动单元470的中间导体423而连接到内侧屏蔽壳体492,并且内侧屏蔽层得以形成。
外部绝缘体416形成为覆盖中间导体415。这里,外部绝缘体416覆盖单元侧连接器440侧处的大约一半的区域,并且中间导体415在线圈侧(图中的左侧)处的大约一半的其余区域处露出。滑动单元470紧靠中间导体415的露出的外周表面并且在该中间导体415的露出的外周表面上滑动。外部绝缘体416的在电缆侧连接器450一侧处的端部形成有具有凹形部,该凹形部具有使得电缆侧连接器450的中间导体409和外部绝缘体410能够装配并且连接的深度。
外部导体417形成为覆盖外部绝缘体416,并且连接到外侧屏蔽壳体491以形成外侧屏蔽层。
外罩418形成为覆盖外部导体417并且在图中左侧处形成为圆盘形式。外罩418被螺栓488(参考图16A和图16B)等固定到外侧屏蔽壳体491。
在实际布置中,因为外侧屏蔽壳体491与内侧屏蔽壳体492之间的间隔根据单元而改变,所以单元侧连接器440的长度对于每一个单元改变,以应对这种状况。例如,滑动单元470的中间导体423可以在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的中间导体415的表面上滑动直至中间导体423的末端紧靠内侧屏蔽壳体492并且被固定。
滑动单元470为管状体,并且一体地包括位于中心侧处的中间导体423和位于外侧处的外部绝缘体424。中间导体423在末端侧(图中的左侧)处露出,并且中间导体423的露出部分形成有阳螺纹425。阳螺纹425在电缆侧连接器450一侧处的根部形成有紧固凸起429。能够在其中容纳外罩滑动表面422的滑动装配部428形成在外部绝缘体424在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一侧处的内周边表面处。
为了与线圈等连接,滑动单元470的中间导体423形成有阳螺纹425,并且利用中间导体锁紧螺母421能够直接地固定圆形端子或者汇流条末端部(中间导体连接器427)。
对于单元侧连接器440(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和滑动单元470)和电缆侧连接器450每一者,即使在连接状态中,内部导体、中间导体和外部导体仍然相互绝缘,并且理想地确保了作为同轴连接器的特征阻抗。即,当单元侧连接器440和电缆侧连接器450通过装配而连接时,单元侧连接器440和电缆侧连接器450形成遵循同轴线480的同轴结构的同轴结构。
能够通过一个操作同时地连接单元侧连接器440和电缆侧连接器450的三个极,并且还能够安装锁定装置和防水装置(防水环419)。
图16A和16B中详细地示出了装接单元侧连接器440的方法和与内部装置(线圈等)的连接方法。图16A是从内侧屏蔽壳体492的内侧观察的图,并且图16B是示出侧表面的一个部分的截面的图。单元侧连接器440具有使得电缆侧连接器450从图中的右侧接合的这种形状,并且诸如线圈的内部装置利用例如汇流条直接地或通过圆形端子(电线连接)而连接到该单元侧连接器440的左侧端。
首先,将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插入到外侧屏蔽壳体491的安装孔493中,并且通过紧靠外罩418的端部而利用螺栓488固定到该外侧屏蔽壳体491。这里,使用了安装螺栓488,但是当强调防水性能时,可以使用以下固定方法。双头螺栓从外侧屏蔽壳体491升起,并且利用螺母来装配并且固定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通过这种安装操作,使作为屏蔽件的外部导体411与外侧屏蔽壳体491电接触,并且外侧屏蔽层得以形成。
然后,通过调节单元侧连接器440的滑动单元470以匹配外侧屏蔽壳体491与内侧屏蔽壳体492之间的间隔,将所述末端插入到内侧屏蔽壳体492的安装孔494中。通过使用中间导体锁紧螺母421固定并且连接中间导体连接器427,使得滑动单元470的中间导体423能够与内侧屏蔽壳体492连接,内侧屏蔽层得以形成。
诸如线圈的内部装置连接到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的内部导体413,并且作为连接方法,如在图中所示,内部导体413的左侧端形成有大约M3的阳螺纹462,并且通过使用内部导体锁紧螺母420将内侧导线连接器426固定,以实现导通。这里,螺纹用于固定连接器,但是连接器可以被诸如装配结构的固定锁定结构固定。
然后,基于图17A和17B,描述连接单元侧连接器440的方法,即,具有滑动单元470的该单元侧连接器440的长度调节结构。图17A示出外侧屏蔽壳体491与内侧屏蔽壳体492之间的间隔变得最短,并且图17B示出外侧屏蔽壳体491与内侧屏蔽壳体492之间的间隔变得最长。
在单元侧连接器440中,滑动单元470的中间导体423被构造成使得在维持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的中间导体415的表面与中间导体423相接触的同时,中间导体423能够滑动。中间导体423和外部绝缘体424机械地一体化,以构造滑动单元470。
通过移动滑动单元470以使得单元侧连接器440的长度伸长或者缩短,使得中间导体423的紧固凸起429紧靠内侧屏蔽壳体492,外侧屏蔽壳体491与内侧屏蔽壳体492之间的间隔得以匹配。
如上所述,阳螺纹425靠近中间导体423的末端形成。通过使用阳螺纹425、利用中间导体锁紧螺母421来紧固内侧屏蔽壳体492和中间导体连接器427,单元侧连接器440和内侧屏蔽壳体492的固定和电连接得以确保。
通过使用滑动单元470,在特定调节范围中,能够相应地仅仅通过单元侧连接器440来应对外侧屏蔽壳体491与内侧屏蔽壳体492之间的间隔。
在图18中,作为一种变型描述了与单元侧连接器440相比被更加牢固地装接且固定的单元侧连接器440a。对于上述单元侧连接器440,当外侧屏蔽壳体491和内侧屏蔽壳体492被牢固地固定时,外侧屏蔽壳体491与内侧屏蔽壳体492之间的间隔处的间隙能够被滑块(滑动单元470)吸收。然而,在某些情形中,内侧屏蔽壳体492的强度使得难以维持期望的低的壳体间隔。在此情形中,滑动单元470变得总是可移动,并且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应力。
因此,如在图18中所示,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的外部绝缘体416所形成有的外罩滑动表面422和滑动单元470的外部绝缘体424的内侧表面形成有螺纹。利用图中所示结构,能够通过旋转滑动单元470来调节滑动量。单元侧连接器440的长度还能够处于半固定状态中。结果,安装特性得以改进。
此外,当中间导体连接器427是结构上并非必要的时,例如,当线圈等的单极在别处连接到内侧屏蔽壳体492时,即使没有中间导体锁紧螺母421,仍然能够维持内侧屏蔽壳体492与中间导体423的接触。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利用包括容纳内部导体、中间导体(屏蔽件)、外部导体(屏蔽件)和在这些导体之间的绝缘结构的外罩的该双层屏蔽件同轴连接器(单元侧连接器440和电缆侧连接器450)有效地实现双层屏蔽结构。特别地,能够显著改进在设置场所中的可工作性。此外,由于该一体连接器结构,连接连接器的操作变得容易。即使对于内侧屏蔽壳体492与外侧屏蔽壳体491之间的间隔不同的单元,仍然能够利用滑动装置(滑动单元470)共享结构非常复杂的单元侧连接器460。
基于如上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是示意性的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对于那些构件和它们的组合实现各种修改是可能的并且这些修改也是在本发明的范围中的。
这里,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特征分别地简要地,集中地在以下[7]中列出。
[7]一种连接器,包括:
电缆侧连接器(450),该电缆侧连接器(450)在同轴结构得以维持的同时连接到具有内侧屏蔽层(403)和外侧屏蔽层(405)的双层同轴线(480);以及
单元侧连接器(440),该单元侧连接器(440)在同轴结构得以维持的同时连接到电缆侧连接器(450)并且连接到具有屏蔽结构的单元,其中
单元侧连接器(440)具有:基本柱状的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其中,连接器本体(460)的一端连接到电缆侧连接器(450)并且连接器本体(460)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单元;以及覆盖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的外周并且沿着轴向方向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布置的滑动部(470),
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被构造为:将电连接到同轴线(480)的内侧屏蔽层(403)的同轴线内部导体(401)电连接且固定到覆盖所述单元的内侧屏蔽壳体(492),并且
滑动部(470)包括中间导体(423),当滑动部(470)移动时,该中间导体(423)电连接到单元侧连接器本体(460)的中间导体(415),该中间导体(415)电连接到同轴线(480)的外侧屏蔽层(405),并且该滑动部(470)被构成为将中间导体(423)电连接且固定到放置在内侧屏蔽壳体(492)外侧的外侧屏蔽壳体(491)。
虽然参考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显然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实现各种修改和修正。
该申请基于2011年12月1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2011-271843)、2012年3月1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2012-54402)和2012年3月1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2012-54437),其内容在此通过引用而被并入。
工业适用性
根据本发明,实现的效果在于,能够改进连接屏蔽电线的末端设置的电连接部和屏蔽装置设置的电连接部的连接操作,并且在其中使用连接器的电连接部固定结构中和在连接器连接方法中,本发明是有用的。

Claims (7)

1.一种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所述电连接部将屏蔽电线的电连接部连接且固定到屏蔽外罩的电连接部,该结构包括:
电绝缘的环形部件,该环形部件沿着所述屏蔽电线的所述电连接部的外周表面可滑动地设置;
导电的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设置在所述环形部件的所述外周表面上并且固定到所述屏蔽外罩;以及
屏蔽部件,该屏蔽部件覆盖所述电线并且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到所述固定部件,其中,
所述屏蔽部件随着所述环形部件的滑动而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设置有电绝缘的且防水的保护盖,并且
所述保护盖随着所述环形部件的滑动而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设置有锁定到所述保护盖的锁定部,并且
所述保护盖被构造成可装接到所述锁定部和可从所述锁定部拆离。
4.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固定所述电连接部的结构而连接到另一个电连接部。
5.一种用于连接连接器的方法,该方法用于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环形部件朝向所述电线的纵向中间部滑动,使得所述屏蔽部件弯曲并且所述电连接部凸出,
所述屏蔽电线的所述电连接部装配到所述屏蔽外罩的所述电连接部并且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到所述屏蔽外罩的所述电连接部,
所述环形部件朝向所述屏蔽电线的所述电连接部的端部滑动,使得所述屏蔽部件恢复至初始形状,并且
所述固定部件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且固定到所述屏蔽外罩。
6.一种连接器,包括:
电缆侧连接器,该电缆侧连接器在同轴结构得以维持的同时连接到具有内侧屏蔽层和外侧屏蔽层的双层同轴线;以及
单元侧连接器,该单元侧连接器在所述同轴结构得以维持的同时连接到所述电缆侧连接器,并且该单元侧连接器连接到具有屏蔽结构的单元,其中,
所述单元侧连接器包括
外侧连接器,该外侧连接器将所述外侧屏蔽层电连接到外侧屏蔽壳体,并且该外侧连接器连接到所述电缆侧连接器,以及
内侧连接器,该内侧连接器将所述内侧屏蔽层电连接到内侧屏蔽壳体,该内侧连接器连接到所述外侧连接器,并且该内侧连接器能够连接到放置在所述内侧屏蔽壳体内侧的内部装置从而电连接到所述同轴线的中间导体。
7.一种连接器,包括:
电缆侧连接器,该电缆侧连接器在同轴结构得以维持的同时连接到具有内侧屏蔽层和外侧屏蔽层的双层同轴线;以及
单元侧连接器,该单元侧连接器在所述同轴结构得以维持的同时连接到所述电缆侧连接器,并且该单元侧连接器连接到具有屏蔽结构的单元,其中,
所述单元侧连接器具有:基本柱状的连接器本体,其中,该连接器本体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电缆侧连接器并且该连接器本体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单元;以及滑动部,该滑动部覆盖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外周并且沿着轴向方向前后可移动地布置,
所述连接器本体被构造成将内部导体电连接且固定到覆盖所述单元的内侧屏蔽壳体,所述内部导体电连接到所述同轴线的所述内侧屏蔽层,并且
所述滑动部包括滑动侧中间导体,当所述滑动部移动时,该滑动侧中间导体电连接到所述连接器本体的本体侧中间导体,所述本体侧中间导体电连接到所述同轴线的所述外侧屏蔽层,并且所述滑动部被构造成将所述滑动侧中间导体电连接且固定到放置在所述内侧屏蔽壳体外侧的外侧屏蔽壳体。
CN201280061398.9A 2011-12-13 2012-12-12 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连接器和用于连接连接器的方法 Pending CN1039992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1843A JP5802120B2 (ja) 2011-12-13 2011-12-13 電気接続部の固定構造、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の接続方法
JP2011-271843 2011-12-13
JP2012054437A JP5875903B2 (ja) 2012-03-12 2012-03-12 コネクタ
JP2012054402A JP5875902B2 (ja) 2012-03-12 2012-03-12 コネクタ
JP2012-054437 2012-03-12
JP2012-054402 2012-03-12
PCT/JP2012/082261 WO2013089160A1 (ja) 2011-12-13 2012-12-12 電気接続部の固定構造、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の接続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9297A true CN103999297A (zh) 2014-08-20

Family

ID=48612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1398.9A Pending CN103999297A (zh) 2011-12-13 2012-12-12 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连接器和用于连接连接器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95703A1 (zh)
EP (1) EP2793319B1 (zh)
KR (1) KR20140091604A (zh)
CN (1) CN103999297A (zh)
WO (1) WO201308916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9360A (zh) * 2016-07-05 2018-01-12 株式会社万都 电气设备的屏蔽线接地装置
CN107681347A (zh) * 2017-10-18 2018-02-09 江苏永沃铜业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连接器安装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78314A (ja) * 2011-02-28 2012-09-13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シールド導電体
WO2014006895A1 (ja) * 2012-07-05 2014-01-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無線電力送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
JP5976467B2 (ja) * 2012-09-07 2016-08-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接続構造
JP5688549B2 (ja) 2013-04-10 2015-03-25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コイル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WO2015097806A1 (ja) 2013-12-26 2015-07-02 三菱電機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共振型電力伝送アンテナ装置
JP2016054100A (ja) * 2014-09-04 2016-04-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ホルダ付電線
US9608361B2 (en) * 2015-07-14 2017-03-28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Protective sleeve for weatherproofing boot for interface of cable to remote radio head
US10029551B2 (en) * 2015-11-16 2018-07-24 Kubota Corporation Electric work vehicle,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work vehicle and contactless charging system
JP6727951B2 (ja) * 2016-06-24 2020-07-22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圧縮機の電線導入部構造、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ルド電線、および電動圧縮機
DE202017103370U1 (de) 2017-06-02 2017-09-05 Igus Gmbh Durchmesserreduziertes Mehrleiterkabel und Kontaktvorrichtung hierfür
DE102018108292B4 (de) * 2017-11-17 2023-05-11 Borgwarner Ludwigsburg Gmbh Verbindungsstecker zum Anschließen einer Zündspule an eine Zündkerze sowie Schutzrohr für einen Verbindungsstecker
JP6735313B2 (ja) * 2018-05-22 2020-08-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閉塞体保持構造及びコネクタ付き電線
JP6833141B2 (ja) * 2018-12-19 2021-02-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ノイズ対策部品
JP7030731B2 (ja) 2019-02-27 2022-03-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スリーブ及びシールド端子の製造方法
US11159047B2 (en) * 2019-08-02 2021-10-26 Apple Inc. Thermally optimized RX wireless charger for small RX devic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17635A (ja) * 1992-02-03 1993-08-27 Fujitsu Ltd シールド強化形同軸コネクタ
JPH0855654A (ja) * 1994-08-15 1996-02-27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3024770U (ja) * 1995-11-17 1996-05-31 神奈川蓄電池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及びこれの電気機器への接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51882A (en) * 1968-11-29 1970-12-29 Amp Inc Crimp-type method and means for multiple outer conductor coaxial cable connection
US4593964A (en) * 1983-03-15 1986-06-10 Amp Incorporated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multiple outer conductor coaxial cable
JPH04102171U (ja) * 1991-02-08 1992-09-03 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用防水キヤツプ
JP3090035B2 (ja) * 1996-04-22 2000-09-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3349648B2 (ja) * 1996-12-26 2002-11-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磁シールド構造
JP3786594B2 (ja) * 2001-10-01 2006-06-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磁波シールド編組
US7044785B2 (en) * 2004-01-16 2006-05-16 Andrew Corporation Connector and coaxial cable with outer conductor cylindrical section axial compression connection
CN102983639B (zh) 2005-07-12 2016-01-27 麻省理工学院 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
FR2910184B1 (fr) * 2006-12-19 2009-03-06 Hispano Suiza Sa Ensemble connecteur electrique muni d'un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contre la pollution
EP2220725B1 (en) * 2007-10-31 2016-05-25 Corning Gilbert Inc. Coaxial connector with telescoping center conductor mechanism
DE102009016227B4 (de) * 2009-04-03 2017-12-28 Kostal Kontakt Systeme Gmbh Steckverbinder mit einem angebundenen Koaxialkabel
JP5331082B2 (ja) * 2010-10-19 2013-10-3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108927B2 (ja) 2010-12-21 2012-12-2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732307B2 (ja) * 2011-04-22 2015-06-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共鳴式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5740200B2 (ja) * 2011-04-22 2015-06-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共鳴式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受電側装置及び送電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17635A (ja) * 1992-02-03 1993-08-27 Fujitsu Ltd シールド強化形同軸コネクタ
JPH0855654A (ja) * 1994-08-15 1996-02-27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3024770U (ja) * 1995-11-17 1996-05-31 神奈川蓄電池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及びこれの電気機器への接続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9360A (zh) * 2016-07-05 2018-01-12 株式会社万都 电气设备的屏蔽线接地装置
CN107579360B (zh) * 2016-07-05 2020-04-28 株式会社万都 电气设备的屏蔽线接地装置
CN107681347A (zh) * 2017-10-18 2018-02-09 江苏永沃铜业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连接器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91604A (ko) 2014-07-21
EP2793319A1 (en) 2014-10-22
EP2793319A4 (en) 2015-11-11
EP2793319B1 (en) 2017-06-21
WO2013089160A1 (ja) 2013-06-20
US20140295703A1 (en) 2014-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9297A (zh) 用于固定电连接部的结构、连接器和用于连接连接器的方法
US8167653B2 (en) Shield shell
EP2667458B1 (en) Connector
CN103477509B (zh) 屏蔽连接器
US9318849B2 (en) Shielded connector
US8992249B2 (en) Shielded connector
CN100530844C (zh) 屏蔽连接器及其与屏蔽导体通路的连接方法
CN105391003B (zh) 导电路径
CN103260957A (zh) 线束
JP2013114785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3996934A (zh) 屏蔽连接器结构
US20140106619A1 (en) Shield connector
CN105814742A (zh) 具有屏蔽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US9337565B2 (en) Conductive path
CN105591255B (zh) 多芯屏蔽电缆和用于制造这种电缆的方法
CN111868847A (zh) 线束
CN111211433B (zh) 屏蔽连接器
JP6590853B2 (ja) コネクタの防水構造
US11978984B2 (en) Signal cable connection device having a folded wire
JP5802120B2 (ja) 電気接続部の固定構造、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の接続方法
CN115706369A (zh) 线束及线束的制造方法
CN104064904A (zh) 一种拉力增强型电缆连接器及其装配工艺
CN215911605U (zh) 多芯电缆屏蔽层安装组件及信号传输装置
CN210111208U (zh) 连接器、箱体及车辆
US11316287B2 (en) Connection device and electric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