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7548A - 驾驶室及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驾驶室及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87548A
CN103987548A CN201380003553.6A CN201380003553A CN103987548A CN 103987548 A CN103987548 A CN 103987548A CN 201380003553 A CN201380003553 A CN 201380003553A CN 103987548 A CN103987548 A CN 1039875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perator
main body
air outlet
condition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355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87548B (zh
Inventor
常盘慧
木村直树
浜口正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875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75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875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75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78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tractor or load vehicle cab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28Constructional lay-out of the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85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 B60H2001/00192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to left and right part of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2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HVAC devices with respect 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2001/00221Devices in the floor or side wall area of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确保驾驶室主体内的空间,并且从两侧向驾驶员吹出冷风或暖风。第一吹出部(81a)在驾驶室主体(4)内配置在右侧,吹出冷风或暖风。第二吹出部(81b)在驾驶室主体(4)内配置在左侧,吹出冷风或暖风。在分配箱(6)的箱主体(61)上形成有导入口(61a)、第一送风口(61b)和第二送风口(61c)。导入口(61a)向左侧开口,导入来自空调单元(5)的冷风或暖风。第一送风口(61b)向右侧开口。第二送风口(61c)向下方开口。第一导管(7a)与第一送风口(61b)连接,向第一吹出部(81a)供给冷风或暖风。第二导管(7b)与第二送风口(61c)连接,并在驾驶座(422)下方延伸,向第二吹出部(81b)供给冷风或暖风。

Description

驾驶室及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驾驶室及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述,机动平地机等作业车辆的驾驶室具有用于对驾驶室主体内部进行冷却或制热的空调单元。该空调单元冷却驾驶室主体内的空气而产生冷风,并将该产生的冷风经由导管从吹出口吹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空调单元不仅能够产生冷风,还能够产生暖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251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从驾驶室主体内部空间考虑,很难设置多个导管,因此有时仅从一侧对就坐在驾驶室主体内的驾驶座上的驾驶员吹出冷风。然而,对于驾驶员来说,与仅从一侧吹出冷风相比,从两侧吹出冷风则感到更加舒适。于是,考虑设置导管而向驾驶室内的另一侧输送冷风,从另一侧向驾驶员吹出冷风的方案,但是因为导管在驾驶室主体内穿过,所以导致驾驶室主体内的空间变得狭窄。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确保驾驶室主体内的空间,并且从两侧向驾驶员吹出冷风或暖风。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1)本发明第一侧面的作业车辆具有驾驶室主体、驾驶座、空调单元、第一吹出部、第二吹出部、分配箱、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驾驶室主体具有底板部。驾驶座设置在驾驶室主体内。空调单元在驾驶座的下方配置在底板部上。第一吹出部在驾驶室主体内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第一侧,吹出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第二吹出部在驾驶室主体内配置在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吹出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分配箱具有箱主体。在箱主体上形成有导入口、第一送风口及第二送风口。导入口向第二侧开口,导入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第一送风口向第一侧开口。第二送风口向下方开口。第一导管与第一送风口连接,向第一吹出部供给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第二导管与第二送风口连接,向第二侧延伸,向第二吹出部供给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
根据该构成,第一吹出部对就坐于驾驶座的作业者从车宽方向的第一侧吹出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另外,第二吹出部对就坐于驾驶座的作业者从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吹出冷风或暖风。这样,能够利用第一吹出部和第二吹出部对作业者从两侧吹出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分配箱经由向第一侧开口的第一送风口向配置在第一侧的第一吹出部供给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并且经由向下方开口的第二送风口向配置在第二侧的第二吹出部供给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这样,分配箱由于经由向下方开口的第二送风口向第二侧供给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因此能够缩小水平方向上的设置空间。另外,从第二送风口向第二吹出部供给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的第二导管配置在驾驶座的下方,因此不会使驾驶室主体内的空间变得狭窄。
(2)优先的是,分配箱在箱主体内还具有限制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的流路。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隔板调节向第一吹出部和第二吹出部供给的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的风量,进而能够良好地平衡从第一吹出部和第二吹出部吹出的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的风量。
(3)优选的是,隔板从箱主体的底面向上方延伸,在俯视时包围第二送风口并且向第二侧开口。从导入口向箱主体内导入的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容易流动到向导入口相反侧位置开口的第一送风口。即,与向下方开口的第二送风口相比,经由第一送风口排出的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的风量增大。对此,通过使隔板形成为上述结构,能够使从导入口导入的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导向第二送风口,并使经由第二送风口排出的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的风量增大。其结果,能够使经由第一送风口排出的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的风量与经由第二送风口排出的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的风量接近。
(4)优选的是,隔板形成为在其上端与箱主体的顶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根据该构成,即使从空调单元向分配箱输送来的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存在温差,也能够使经由上述间隙在分配箱内混合而温度变得均匀的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从第二送风口等排出。
(5)优选的是,第二导管在底板部的下方延伸。根据该结构,不会使驾驶室主体内的空间变得狭窄,能够增大第二导管的流路截面面积。
(6)优选的是,第二导管具有导管主体及覆盖导管主体的周围的绝热部件。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绝热部件将在导管主体内流动的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的温度维持一定。
(7)优选的是,第一吹出部配置在驾驶座的右侧和左侧中的任一侧,第二吹出部配置在驾驶座的右侧和左侧中的另一侧。根据该构成,向作业者能够从左右吹出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
(8)优选的是,箱主体还具有向第一侧开口的第三送风口,隔板在俯视时隔开第一送风口与第二送风口,并且隔开第二送风口与第三送风口。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经由第一送风口排出的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的风量、经由第二送风口排出的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的风量、经由第三送风口排出的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的风量接近。
(9)优选的是,作业车辆还具有连结空调单元与箱主体的导入口的连结导管。根据该结构,因为利用连结导管连结空调单元与箱主体,所以无需使箱主体与空调单元邻接配置,从而能够提高箱主体的配置自由度。
(10)本发明第二侧面的作业车辆具有上述任一的驾驶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对驾驶员能够从两侧吹出来自空调单元的空气。
附图说明
图1是机动平地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机动平地机的侧视图。
图3是驾驶室的立体图。
图4是空调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分配箱的立体图。
图6是驾驶室的后视图。
图7是第二导管的导管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8是安装有绝热材料的导管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9是第五变形例的空调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作业车辆的一例的机动平地机1的实施方式。图1是机动平地机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机动平地机1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是指车辆主体2的前与后。即,图2中的右侧为“前”,后侧为“后”,而且以下说明中的“右”“左”“上”“下”表示以从驾驶座看向前方的状态为基准的方向,“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另外,在附图中,用x轴表示前后方向,用y轴表示左右方向,用z轴表示上下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机动平地机1具有车辆主体2、工作装置3及驾驶室4。机动平地机1利用工作装置3能够进行整地作业、除雪作业、轻切削或材料混合等
车辆主体2包括后部车体21和前部车体22。后部车体21具有多个(例如四个)后轮211。这些后轮211利用来自发动机(省略图示)的驱动力旋转驱动,从而使机动平地机1行驶。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收纳在后部车体21的发动机室212内。另外,在发动机室212内收纳有未图示的液力变矩器和变速箱等。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输出侧连接,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变速箱。变速箱与液力变矩器的输出侧连接。变速箱具有未图示的离合器和变速齿轮等,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经由未图示的最终减速器和串联装置传递到后轮211。
前部车体22配置在后部车体21的前方。前部车体22具有多个(例如两个)前轮221。前轮221配置在前部车体22的前部。
工作装置3具有牵引杆31、旋转盘32(サークル)、刮板33、液压马达34、各种液压缸35~39等。各种液压缸35~39包括提升液压缸35,36、牵引杆移动液压缸37、刮板移动液压缸38、倾斜液压缸39(参照图2)。液压马达34与液压缸35~39利用来自未图示的液压泵的工作油驱动。
牵引杆31的前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前部车体22前部。通过一对提升液压缸35,36的同步伸缩,牵引杆31的后部上下升降。另外,通过提升液压缸35,36的非同步伸缩,牵引杆31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摆动。并且,牵引杆31通过牵引杆移动液压缸37的伸缩左右移动。
旋转盘3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牵引杆31的后部。旋转盘32由液压马达34(参照图1)驱动,由此,从车辆上方看,旋转盘32相对于牵引杆31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
刮板33以相对于旋转盘32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被支承。另外,刮板33以与左右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以相对于旋转盘32能够摆动的方式被支承。刮板33利用刮板移动液压缸38相对于旋转盘32左右移动。另外,刮板33利用倾斜液压缸39(参照图2)相对于旋转盘32以与左右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摆动。如上所述,刮板33经由牵引杆31和旋转盘32,能够进行上下的升降、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的变更、相对于左右方向的倾斜的变更、旋转及左右方向的移动。
图3是从左前方看到的表示驾驶室4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对主体部41仅记载包含支柱411的框架以便看清楚驾驶室4内部。驾驶室4设置在前部车体22上。需要说明的是,驾驶室4也可以设置在后部车体21上。如图3所示,驾驶室4具有由主体部41与底板部42构成的驾驶室主体40。主体部41由包含支柱411的框架形成为下表面开口的箱状,以相对于底板部42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具体而言,主体部41利用连接部件例如螺栓安装在底板部42上。主体部41在后述的驾驶座422的前方具有前窗,在驾驶座422的右前方具有右门窗,在驾驶座422的左前方具有左门窗。另外,主体部41在驾驶座422的右侧具有右窗,在驾驶座422的左侧具有左窗,在驾驶座422的后侧具有背面窗。另外,驾驶室4在驾驶室主体40内具有使工作装置3工作的操纵部43(参照图6)及后述的空调组件9等。
如图3所示,底板部42是划定驾驶室主体40的下表面的部分,封闭主体部41的下表面。底板部42安装在前部车体22上或后部车体21上。在底板部42上设置有基座部421,该基座部421以与其他部分相比位置升高一层的方式形成。在该基座部421上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有驾驶座422。
图4是表示从左前方看到的空调组件9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空调组件9主要由空调单元5、分配箱6、各导管7a~7c及各吹出部件8a~8c构成。该空调组件9除了第二导管7b的一部分以外基本上设置在驾驶室主体40内。
空调单元5在驾驶室主体40内配置在驾驶座422下方且底板部42上,具体而言,配置在基座部421内。空调单元5使吸引到内部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产生冷风或暖风。具体而言,该空调单元5包括芯部和风扇。芯部在内部流动有制冷剂,通过使该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产生冷风或暖风。作为制冷剂,能够例举出氨气、二氧化碳或温水等。风扇将产生的冷风或暖风送出到空调单元5的外部。另外,空调单元5具有吸引驾驶室主体40内的空气的第一进气部(省略图示)和吸引驾驶室主体40的外部空气的第二进气部51。第一进气部经由在基座部421上形成的开口部吸引驾驶室主体40内的空气。第二进气部51向驾驶室主体40的外部,具体而言向驾驶室主体40与发动机室212之间的空间开口。并且,空调单元5能够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即能够在仅利用第一进气部只吸引驾驶室主体40内的空气的吸引状态与利用第一进气部和第二进气部51从驾驶室主体40内和驾驶室主体40外部吸引空气的吸引状态之间切换。另外,空调单元5具有将产生的冷风及暖风排出的送风口(省略图示)。
图5是表示从左前方看到的分配箱6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分配箱6是将从空调单元5排出的冷风或暖风分配的部件,与空调单元5邻接设置。如图5所示,分配箱6具有箱主体61及设置在箱主体61内的第一及第二隔板62a,62b。
箱主体61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近似长方体状,在内部具有空间。另外,箱主体61由树脂制成。在该箱主体61上形成有导入口61a及各送风口61b~61e。导入口61a是为了将来自空调单元5的冷风或暖风导入箱主体61内而形成的部分。该导入口61a朝向空调单元5侧即左侧(第二侧的一例)开口。更具体而言,导入口61a形成在箱主体61的整个左侧壁上。并且,导入口61a与空调单元5的送风口连通。
箱主体61的第一送风口61b向与空调单元5侧相反的一侧即右侧(第一侧的一例)开口。更具体而言,第一送风口61b在箱主体61的右侧壁的前部形成为圆形状。
第二送风口61c向下方开口。更具体而言,第二送风口61c在箱主体61的底壁的中央部形成为圆形状。另外,第三送风口61d向与空调单元5侧相反的一侧即右侧(第一侧的一例)开口。更具体而言,第三送风口61d在箱主体61的右侧壁的后部形成为圆形状。因此,在箱主体61上从前方依次形成有第一送风口61b、第二送风口61c及第三送风口61d,在侧视图中这些第一~第三送风口61b~61d彼此不重叠。
另外,在箱主体61上形成有向前方开口的第四送风口61e。更具体而言,第四送风口61e形成在箱主体61的整个前壁上。
在箱主体61内设置有第一和第二隔板62a,62b。第一隔板62a从箱主体61的底面611向上方延伸。另外,第一隔板62a在俯视图中,除了导入口61a侧即左侧之外,以包围第二送风口61c的方式形成。即,第一隔板62a在俯视图中形成在第二送风口61c的前方、右侧、后方三方。另外,第一隔板62a没有延伸到箱主体61的顶面,即,在第一隔板62a的上端与箱主体61的顶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由第一隔板62a与箱主体61的底壁划定的空间S向左侧和上侧开口。
第二隔板62b设置成将连接导入口61a与第四送风口61e的流路完全隔开,在第二隔板62b的中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贯通狭缝621b。因此,从导入口61a导入的冷风或暖风仅经由该贯通狭缝621b向第四送风口61e输送。另外,因为第四送风口61e以向基座部421的前方吹出冷风或暖风的方式形成,所以从第四送风口61e吹出的冷风或暖风能够吹向就坐于驾驶室4内的驾驶座422上的驾驶员的脚下。
如图4所示,在分配箱6的第一送风口61b上连接有第一导管7a的第一端部,第一导管7a的第二端部与第一吹出部件8a连接。即,第一导管7a连结分配箱6与第一吹出部件8a。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管7a由树脂制成,对第一导管7a的流路截面积不做特别限定。
第一吹出部件8a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近似长方体状的部件,内部形成为空洞。第一吹出部件8a固定在驾驶室主体40的主体部41的支柱411上,在驾驶室主体40内配置在驾驶座422的右侧。即,从就坐于驾驶座422的作业者来看,第一吹出部件8a配置在右前方。
第一吹出部件8a在其下端部与第一导管7a连接,因此由空调单元5产生的冷风或暖风经由分配箱6和第一导管7a而输送到第一吹出部件8a。第一吹出部件8a具有多个(例如四个)第一吹出部81a~83a。各第一吹出部81a~83a具有将输送到第一吹出部件8a内的冷风或暖风吹向驾驶室主体40内的功能。以下,详细说明各第一吹出部81a~83a。
在第一吹出部件8a的上部形成在第一吹出部件8a的左侧壁的两个第一吹出部81a位于与就坐于驾驶座422的作业者的脸部大致等高的位置。另外,在第一吹出部件8a的下部形成在第一吹出部件8a的后壁的第一吹出部82a(参照图6)的角度设定成能够向位于驾驶座422右侧的右窗吹出冷风或暖风。另外,在第一吹出部件8a的下端部形成在第一吹出部件81a的前壁的第一吹出部83a的角度设定成能够向位于驾驶座422右前方的右门窗的下部吹出冷风或暖风。
图6是表示驾驶室4的详细结构的剖面后视图。如图6所示,在分配箱6的第二送风口61c上连接有第二导管7b的第一端部,第二导管7b的第二端部与第二吹出部件8b连接。即,第二导管7b连结分配箱6与第二吹出部件8b。
第二导管7b具有与分配箱6连接的导管主体部71b、与第二吹出部8b连接的连结部72b。导管主体部71b配置在驾驶室主体40的底板部42的下方。即,导管主体部71b向驾驶室主体40的外部露出。连结部72b配置在驾驶室主体40的内部。
图7是从左后方看到的第二导管7b的导管主体部71b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导管主体部71b由树脂制成,沿左右方向延伸。导管主体71b经由在其右端部形成的第一连接部711b与分配箱6的第二送风口61c连通,经由在其左端部形成的第二连接部712b与连结部72b连通。如图8所示,第二导管7b还具有覆盖导管主体部71b周围的绝热部件73b。绝热部件73b例如能够由聚氨脂泡沫等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对导管主体部71b和连结部72b的流路截面积不做特别限定。
如图4所示,第二吹出部件8b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在内部具有空间。第二吹出部件8b固定在驾驶室主体40的主体部41的支柱411上,在驾驶室主体40内配置在驾驶座422的左侧。即,从就坐于驾驶座422的作业者来看,第二吹出部件8b配置在左前方。
第二吹出部件8b在其下端部与第二导管7b连接,因此由空调单元5产生的冷风或暖风经由分配箱6和第二导管7b输送到第二吹出部件8b。第二吹出部件8b例如具有多个(例如四个)第二吹出部81b~83b。各第二吹出部81b~83b具有将输送到第二吹出部件8b内的冷风或暖风吹向驾驶室主体40内的功能。
如图6所示,在第二吹出部件8b的上部形成在第二吹出部件8b的右侧壁的两个第二吹出部81b位于与就坐于驾驶座422的作业者的脸部大致等高的位置。另外,在第二吹出部件8b的下部形成在第二吹出部件8b的后壁的第二吹出部82b的角度设定成能够向位于驾驶座422左侧的左窗吹出冷风或暖风。另外,如图4所示,在第二吹出部件8b的下端部形成在第二吹出部件8b的前壁的第二吹出部83b的角度设定成向位于驾驶座422左前方的左车窗的下部吹出冷风或暖风。
如图4所示,在分配箱6的第三送风口61d上连接有第三导管7c的第一端部,第三导管7c的第二端部与第三吹出部件8c连接。即,第三导管7c连结分配箱6与第三吹出部件8c。该第三导管7c在驾驶室主体40内沿着主体部41的右后部的支柱411向上方延伸到驾驶室主体40的顶面,并且沿着驾驶室主体40的顶面向前方延伸,并与第三吹出部件8c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导管7c有树脂制成。
第三吹出部件8c设置在驾驶室主体40的顶面的前部。为了能够从上方对驾驶室主体40的前窗、左门窗及右门窗吹出冷风或暖风,第三吹出部件8c具有三个第三吹出部81c~83c。
接着,说明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机动平地机1中对驾驶室主体40内进行制冷时的空调组件9的工作。
首先,在开始制冷运转时,空调单元5从第一进气部吸入驾驶室主体40内的空气并且使该吸入的空气与流动在芯部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却空气。然后,空调单元5将该已冷却的空气利用风扇从送风口排出,从而产生冷风。
由空调单元5产生的冷风经由导入口61a被输送到分配箱6的箱主体61内。输送到分配箱6的箱主体61内的冷风在箱主体61内混合,从而消除温度不均,并达到一定的温度。
之后,供给到箱主体61内的一部分冷风经由第一送风口61b和第一导管7a被输送到第一吹出部件8a,并且从第一吹出部件8a的各第一吹出部81a~83a吹出冷风。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吹出部件8a的上部形成在左侧壁的第一吹出部81a从右前方对就坐于驾驶座422的作业者,特别是对作业者的脸部吹出冷风。在第一吹出部件8a的下部形成在后壁的第一吹出部82a对右窗吹出冷风。由此,能够防止右窗产生雾气。在第一吹出部件8a的下端部形成在前壁的第一吹出部83a对右门窗的下部吹出冷风,由此,能够防止右门窗产生雾气。
另外,供给到分配箱6的箱主体61内的一部分冷风经由第二送风口61c和第二导管7b被输送到第二吹出部件8b,并且从第二吹出部件8b的各第二吹出部81b~83b吹出冷风。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吹出部件8b的上部形成在右侧壁的第二吹出部81b从左前方对就坐于驾驶座422的作业者,特别是对作业者的脸部吹出冷风。另外,在第二吹出部件8b的下部形成在后壁的第二吹出部82b对左窗吹出冷风。由此,能够防止左窗产生雾气。另外,在第二吹出部件8b的下端部形成在前壁的第二吹出部83b对左车窗的下部吹出冷风,由此,能够防止左门窗产生雾气。
另外,向分配箱6的箱主体61内供给的一部分冷风经由第三送风口61d和第三导管7c被输送到第三吹出部件8c,并且从第三吹出部件8c的各第三吹出部81c~83c吹出冷风。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吹出部件8c的右端部所形成的第三吹出部81c从上方对右门窗吹出冷风。由此,能够防止右门窗产生雾气。另外,在第三吹出部件8c的中央部所形成的第三吹出部82c从上方对前窗吹出冷风。由此,能够防止前窗产生雾气。另外,在第三吹出部件8c的左端部所形成的第三吹出部83c从上方对左门窗吹出冷风。由此,能够防止左门窗产生雾气。
另外,向分配箱6的箱主体61内供给的一部分冷风从第四送风口61e向驾驶室主体40内吹出,由此能够将冷风输送到作业者的脚下。需要说明的是,在位于驾驶座422后方的后窗上不设置用于吹出冷风的导管和吹出部件。因此,能够确保后窗附近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后窗产生雾气,在后窗上设置有电热丝。
以上说明了对驾驶室主体40内部进行制冷时的空调组件9的工作,但是对驾驶室主体40内部进行制热时的空调组件的工作不同的只是将冷风改变成暖风,其他工作基本相同。
[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机动平地机1具有如下特征。
(1)在第一吹出部件8a的上部所形成的第一吹出部81a从右侧对就坐于驾驶座422的作业者吹出冷风或暖风。而且,在第二吹出部件8b的上部所形成的第二吹出部81b从左侧对就坐于驾驶座422的作业者吹出冷风或暖风。这样,利用第一和第二吹出部81a,81b能够从两侧对作业者吹出冷风或暖风。另外,分配箱6经由向右侧开口的第一送风口61b向配置在右侧的第一吹出部81a供给冷风或暖风,而经由向下方开口的第二送风口61c向配置在左侧的第二吹出部81b供给冷风或暖风。这样,由于分配箱6经由向下方开口的第二送风口61c向左侧供给冷风或暖风,因此与第二送风口61c连接的第二导管7b先从第二送风口61c向下方延伸,之后向左侧延伸。即,因为第二导管7b不向右侧延伸,所以能够缩小水平方向上的设置空间。另外,因为从第二送风口61c向第二吹出部81b供给冷风或暖风的第二导管7b配置在驾驶座422的下方,所以不会使驾驶室主体40内的空间变得狭窄。
(2)因为在分配箱6的箱主体61内设置有限制在箱主体61内流动的冷风或暖风的流路的第一隔板62a,所以能够调节向第一吹出部81a和第二吹出部81b供给的冷风或者暖风的风量。其结果,能够良好地平衡从第一吹出部81a和第二吹出部81b吹出的冷风或暖风的风量。
(3)第一隔板62a从箱主体61的底面向上方延伸,在俯视图中包围第二送风口61c并且向左侧(导入口61a侧)开口。这样构成的第一隔板62a能够使从导入口61a吹入到箱主体61内的冷风或暖风导向第二送风口61c,并使经由第二送风口61c排出的冷风或暖风的风量增大。由此,能够使经由第一送风口61b排出的冷风或暖风的风量与经由第二送风口61c排出的冷风或暖风的风量接近。
(4)因为第一隔板62a形成为在其上端与箱主体61的顶面之间形成有空隙,所以即使从空调单元5送入箱主体61内的冷风或暖风的温度存在温差,也能够使经由上述间隙在箱主体61内混合后温度变得均匀的冷风或暖风从第二送风口61c等排出。
(5)因为第二导管7b在驾驶室主体40的底板部42的下方延伸,所以不会使驾驶室主体40内的空间变得狭窄,能够增大第二导管7b的流路截面面积。
(6)第二导管7b具有导管主体71b与覆盖导管主体71b的周围的绝热部件73b,因此能够利用绝热部件73b将流动在导管主体71b内的冷风或暖风的温度维持一定。
[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第一变形例
第一隔板62a只要是能够将从导入口61a向箱主体61内导入的冷风或暖风导入第二送风口61c的形状,就不特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
第二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分配箱6的箱主体61的送风口的数量及设置于各吹出部件的吹出部的数量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适用了本发明的机动平地机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能够适用本发明的作业车辆不限于机动平地机1,例如,还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液压挖掘机、推土机或轮式装载机等。
第四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配箱6的箱主体61形成为近似长方体状,但是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箱主体61具有形成为筒状的波纹部分,可以在该波纹部分的前端形成导入口61a。
第五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单元5与分配箱6直接连结,但是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如图9所示,在空调单元5与分配箱6之间可以安装连结导管10。该连结导管10为波纹状,连结空调单元5的送风口与分配箱6的导入口61a。
符号说明
1     机动平地机(作业车辆)
4     驾驶室
40    驾驶室主体
42    底板部
422    驾驶座
5     空调单元
6     分配箱
61    箱主体
61a   导入口
61b   第一送风口
61c   第二送风口
62    第一隔板
7a    第一导管
7b    第二导管
71b   导管主体
73b    绝热部件
81a    第一吹出部
81b    第二吹出部

Claims (10)

1.一种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具有:
驾驶室主体,具有底板部;
驾驶座,设置在所述驾驶室主体内;
空调单元,在所述驾驶座的下方,配置在所述底板部上;
第一吹出部,在所述驾驶室主体内,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第一侧,吹出来自所述空调单元的空气;
第二吹出部,在所述驾驶室主体内,配置在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吹出来自所述空调单元的空气;
分配箱,具有箱主体,在所述箱主体上,形成有:导入口,向所述第二侧开口,导入来自所述空调单元的空气;第一送风口,向所述第一侧开口;第二送风口,向下方开口;
第一导管,与所述第一送风口连接,向所述第一吹出部供给来自所述空调单元的空气;
第二导管,与所述第二送风口连接并向所述第二侧延伸,向所述第二吹出部供给来自所述空调单元的空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箱在所述箱主体内还具有限制来自所述空调单元的空气的流路的隔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从所述箱主体的底面向上方延伸,在俯视时包围所述第二送风口并且向所述第二侧开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主体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在所述底板部的下方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具有导管主体和覆盖所述导管主体的周围的绝热部件。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吹出部配置在所述驾驶座的右侧和左侧中的任一侧,
所述第二吹出部配置在所述驾驶座的右侧和左侧中的另一侧。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主体还具有向所述第一侧开口的第三送风口,
所述隔板在俯视时隔开所述第一送风口与所述第二送风口,并且隔开所述第二送风口和所述第三送风口。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连结所述空调单元与所述箱主体的所述导入口的连结导管。
10.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
CN201380003553.6A 2013-05-15 2013-05-15 驾驶室及作业车辆 Active CN1039875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3518 WO2014184891A1 (ja) 2013-05-15 2013-05-15 キャブ、及び作業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7548A true CN103987548A (zh) 2014-08-13
CN103987548B CN103987548B (zh) 2015-11-25

Family

ID=51279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3553.6A Active CN103987548B (zh) 2013-05-15 2013-05-15 驾驶室及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27687B2 (zh)
JP (1) JP5654145B1 (zh)
CN (1) CN103987548B (zh)
WO (1) WO20141848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21629B2 (en) 2015-06-23 2017-11-21 Deere & Company Operator station
US10041226B2 (en) * 2015-08-26 2018-08-07 Deere & Company Operator cabin post configuration in work vehicle
US10352084B2 (en) * 2017-07-17 2019-07-16 Caterpillar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cabin of a machine
FR3079452B1 (fr) * 2018-03-30 2021-06-04 Renault Sas Dispositif de distribution d'ai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N112762591B (zh) * 2021-01-05 2022-07-12 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44812U (zh) * 1989-05-09 1990-12-07
CN1545456A (zh) * 2002-05-14 2004-11-10 �¿��ر���������ʽ���� 建筑机械上的空调装置
JP2006264440A (ja) * 2005-03-23 2006-10-05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ヒーターダクト構造
CN101963376A (zh) * 2009-07-21 2011-02-0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1727Y2 (ja) * 1991-04-22 1997-07-16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建設機械のエアコンディショナ用エアダクト装置
JP4216773B2 (ja) * 2004-06-29 2009-01-28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キャビンの空調装置
US7290829B2 (en) 2004-06-29 2007-11-06 Kubota Corporation Working vehicle with a cab
EP1685989A3 (en) * 2005-01-26 2007-05-02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Airflow distribution structure of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8033899B2 (en) * 2005-08-31 2011-10-11 Kubota Corporation Cabin for a work vehicle
JP2007186066A (ja) * 2006-01-12 2007-07-26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80163634A1 (en) * 2007-01-09 2008-07-10 Denso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al vehicles
JP2009001140A (ja) * 2007-06-21 2009-01-08 Komatsu Ltd 空調装置
JP5051760B2 (ja) * 2007-07-09 2012-10-17 キャタピラー エス エー アール エル 建設機械
JP2009113560A (ja) * 2007-11-02 2009-05-28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227063B2 (ja) * 2008-04-10 2013-07-03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車両用吸気ダクト
GB2466765A (en) * 2008-10-27 2010-07-07 Agco Gmbh Tractor HVAC system ducting and air filter arrangement
JP5479195B2 (ja) 2010-04-20 2014-04-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キャビンのエアコン用ダクト装置
EP2754756B1 (en) * 2011-09-09 2017-08-16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Tierra Co., Ltd. Air-conditioning unit for the cabin of a construction machin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44812U (zh) * 1989-05-09 1990-12-07
CN1545456A (zh) * 2002-05-14 2004-11-10 �¿��ر���������ʽ���� 建筑机械上的空调装置
JP2006264440A (ja) * 2005-03-23 2006-10-05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ヒーターダクト構造
CN101963376A (zh) * 2009-07-21 2011-02-0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7548B (zh) 2015-11-25
US20140339001A1 (en) 2014-11-20
JP5654145B1 (ja) 2015-01-14
US9027687B2 (en) 2015-05-12
JPWO2014184891A1 (ja) 2017-02-23
WO2014184891A1 (ja) 2014-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7548B (zh) 驾驶室及作业车辆
EP3076457A1 (en)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work vehicle
CN104039598B (zh) 蓄电池式作业机械及蓄电池式叉车
US10315709B2 (en) Working vehicle
JP5313656B2 (ja) 作業車の空調構造
US10766335B2 (en) Work vehicle with accommodation for air conditioner in rear beam of cabin frame
CN104204364B (zh) 建筑机械用驾驶室及建筑机械
JP6523927B2 (ja) 電動作業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及び電動作業車両
JP4246162B2 (ja) キャビンのダクト構造
JP2006008073A (ja) キャビン装置
WO2012125394A1 (en) A ventilation system for a power machine
JP2006008076A (ja) キャビンの空調装置
JP2006008076A5 (zh)
CN204605448U (zh) 车载空调装置
JP6333169B2 (ja) 作業車
JP6482797B2 (ja) 乗用型草刈機
JP2016145038A (ja) 作業車
CN204749787U (zh) 作业车的空调管道
JP6280464B2 (ja) 作業車両
JP2013052722A (ja) 作業用車両
JP2011046380A (ja) 作業車
CN201849285U (zh) 空气调节装置及具有该空气调节装置的机械
JP2015193306A (ja) 作業車両
JP2013126875A (ja) 作業車
JP2013126876A (ja) 作業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