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05448U - 车载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载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05448U
CN204605448U CN201520257421.2U CN201520257421U CN204605448U CN 204605448 U CN204605448 U CN 204605448U CN 201520257421 U CN201520257421 U CN 201520257421U CN 204605448 U CN204605448 U CN 2046054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portion
air
pipe
vent window
bas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5742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仲万
金斗勋
金哲熙
金灦奎
韩永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o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filed Critical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054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054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8Connections between housing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2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HVAC devices with respect 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2001/00214Devices in front of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空调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如下的车载空调装置:当构成用于向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空气的均流管时,由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构成,所述第一管部结合于空调壳体的底板通风口而向下侧延伸,所述第二管部可拆装地结合于所述第一管部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将空气排向乘坐者的脚部侧,据此,当把电动助力转向器向下方卸下以进行维护检修(A/S)时可容易地朝下侧方向分离造成干扰的所述第二管部,从而可以简便地进行所述电动助力转向器的维护检修,并可将工具置于所述第二管部的下侧而容易地松解第二管部的螺丝,从而还可以简便地进行所述第二管部的拆卸和组装。

Description

车载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空调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如下的车载空调装置:当构成用于向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空气的均流管时,由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构成,所述第一管部结合于空调壳体的底板通风口而向下侧延伸,所述第二管部可拆装地结合于所述第一管部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而用于将空气排向乘坐者的脚部侧,据此实现电动助力转向器的维护检修的简便化。
背景技术
通常,车载空调装置是一种用于在夏天或冬天对汽车室内执行制冷、供暖,或者除去雨天或冬天凝结于挡风玻璃上的霜等而确保驾驶员的前后方视野的汽车内置品,这样的空调装置通常同时具有制冷装置和取暖装置,从而将外部气体或内部气体选择性地导入之后对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并排送到车辆的室内,从而对汽车室内执行制冷、供暖或换气。
这样的空调装置可根据风机单元、蒸发器单元以及加热器芯单元的独立结构而大致分为如下类型:三件套类型(Three Piece Type),独立配备上述三个单元;半集中类型(Semi-Center type),将蒸发器单元和加热器芯单元内置于空调壳体内,并将风机单元构成为独立的单元;中央集成类型(CenterMounting Type),所述三个单元均内置于空调壳体。
图1为表示所述半集中类型的车辆空调装置的剖面图,图2为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车载空调装置的立体图,所述空调装置1包括:空调壳体10,一侧形成有空气流入口11,另一侧设置有分别借助于模式活门16a、16b以及16c而调节开度的除霜通风口12a、迎面通风口12b以及底板通风口12c、12d;送风装置(未图示),连接于所述空调壳体10的空气流入口11而用于排送内部气体或外部气体;蒸发器2和加热器芯3,内置于所述空调壳体10;调温活门15,设置于所述蒸发器2与加热器芯3之间,用于调节冷风通道P1和暖风通道P2的开度,该冷风通道P1绕开(by-pass)所述加热器芯3,而该暖风通道P2则通过所述加热器芯3。
并且,所述底板通风口12c、12d分岔为前排座椅用底板通风口12c和后排座椅用底板通风口12d。
另外,由于前排座椅与后排座椅之间的温差较为严重,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在所述底板通风口12c、12d的后侧设置混载箱通风口12e,该混载箱通风口12e用于向作为车辆室内的中央部的混载箱(consol box;未图示)侧引导空气的排出,从而将空调空气供应到后排座椅空间。
根据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车载空调装置1,当运行最大制冷模式时,所述调温活门15开放所述冷风通道P1并封闭暖风通道P2。于是,借助于未图示的送风装置而被排送的空气在经过蒸发器2的过程中与流动于蒸发器2的内部的制冷剂发生热交换而变成冷气,然后通过所述冷风通道P1而向混合室(Mixing Chamber;MC)侧流动,随后通过通风口而被排出到车辆室内而执行车辆室内的制冷,所述通风口基于预定的空气排出模式(迎面通风模式、双级模式、底板通风模式、混合模式、除霜模式)并借助模式活门16a、16b、16c而开放。
当运行最大取暖模式时,所述调温活门15封闭所述冷风通道P1并开放暖风通道P2。于是,借助于未图示的送风装置而被排送的空气在经过蒸发器2之后经由暖风通道P2而流经加热器芯3并与流动于加热器芯3的内部的冷却的水发生热交换而变成暖气体,然后向混合室MC侧流动,随后通过基于预定的空气排出模式并借助模式活门16a、16b、16c而开放的通风口而被排出到车辆室内,从而执行车辆室内的供暖。
当运行混合模式时,所述调温活门15旋转到中立位置,从而使所述冷风通道P1和所述暖风通道P2均对所述混合室MC开放。于是,经过蒸发器2的冷气和经过加热器芯3的暖气向混合室MC侧流动而混合,并通过基于预定的空气排出模式并借助模式活门16a、16b、16c而开放的通风口而被排出到车辆室内,从而将车辆室内调节到适宜的温度。
另外,所述底板通风口(前排座椅用底板通风口)12c分别形成于所述空调壳体10的两侧面,所述底板通风口12c分别设置有均流管20以用于向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空气。
所述均流管20的一端部结合于所述底板通风口12c,另一端部向驾驶席和副驾驶席侧延伸预定长度,且下侧面形成有排出口20a。
于是,经过所述底板通风口12c的空气将会通过所述均流管20而被排出到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乘坐者的脚部侧。
所述均流管20是由吹塑成型(blow molding)和注塑成型工艺制造,对于所述吹塑成型而言,在用PE材料成型出整体形状之后,对下侧排出口和起始部执行专门的善尾作业而完成。对于这样的吹塑成型而言,虽然在均流管20的形状方面自由,然而存在制造费用上升的问题。
在所述注塑成型工艺中,用PP材料注塑成型,并将均流管20以左右划分为二的方式制造之后组装。对于这样的注塑成型工艺而言,由于设计自由度较低,因此难以调节风向和风量,然而却具有制造成本相对低廉的优点。
所述均流管20虽然在制造工艺方面存在差异,然而共同点却是从所述底板通风口12c侧朝向乘坐者的脚部侧以“竖弯(“乚”去钩)”形态弯折为一体的结构,然后借助螺丝而结合固定于所述空调壳体10侧。
近来,在所述均流管20的附近安装电动助力转向器(EPS;Electric PowerSteering)30,在此,所述电动助力转向器30相邻于以“竖弯(“乚”去钩)”形态弯折的所述均流管20的上侧而设置。
然而,为了维护检修(A/S)所述电动助力转向器30,需要将所述电动助力转向器30向下方卸下,此时,如图3所示,电动助力转向器30卡在所述均流管20的以“竖弯(“乚”去钩)”形态弯折的部位,从而发生干扰而存在无法实现维护检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车载空调装置:当构成用于向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空气的均流管时,由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构成,所述第一管部结合于空调壳体的底板通风口而向下侧延伸,所述第二管部可拆装地结合于所述第一管部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将空气排向乘坐者的脚部侧,据此,当把电动助力转向器向下方卸下以进行维护检修时可容易地朝下侧方向分离造成干扰的所述第二管部,从而可以简便地进行所述电动助力转向器的维护检修,并可将工具置于所述第二管部的下侧而容易地松解第二管部的螺丝,从而还可以简便地进行所述第二管部的拆卸和组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载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壳体,一侧形成有空气流入口,另一侧形成有除霜通风口、迎面通风口、底板通风口以将空气排出到车室内;均流管,结合于所述底板通风口而向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各个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空气,其中,所述均流管包括:第一管部,结合于所述底板通风口,并从所述底板通风口朝下侧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以将由所述底板通风口排出的空气导向下侧方向;第二管部,可拆装地结合于所述第一管部,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以将经过所述第一管部的空气导向乘坐者的脚部侧而排出。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拆装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第一管部的下端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部与第二管部的结合部位分别形成有水平结合面而相互进行结合。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管部的水平结合面和所述第二管部的水平结合面中的某一个水平结合面上形成有槽部,在另一个水平结合面上形成有插入到所述槽部的突出部,以防止空气的泄露。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部的侧面形成有第一螺接部,所述第二管部的侧面上对应于所述第一螺接部的位置形成有第二螺接部,以用螺丝将所述第一螺接部与第二螺接部结合,所述螺丝从所述第二螺接部的下侧朝上侧方向结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部形成有结合肋部,以将所述均流管固定于所述空调壳体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部的下侧面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第二管部内部的空气向所述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的多个排出口。
本实用新型在构成用于向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空气的均流管时,由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构成,所述第一管部结合于空调壳体的底板通风口而向下侧延伸,所述第二管部可拆装地结合于所述第一管部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将空气排向乘坐者的脚部侧,据此,当把电动助力转向器向下方卸下以进行维护检修时可容易地朝下侧方向分离造成干扰的所述第二管部,从而可以简便地进行所述电动助力转向器的维护检修。
并且,可将工具置于所述第二管部的下侧而容易地松解第二管部的螺丝,从而还可以简便地进行所述第二管部的拆卸和组装。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车载空调装置的剖面图。
图2为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车载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图2中的均流管的剖面图。
图4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空调装置中的均流管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下部观察图5所示的均流管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将图5所示的均流管分解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在图5所示的均流管中朝下侧方向拆卸第二管部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9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空调装置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00:空调装置             101:蒸发器
102:加热器芯             110:空调壳体
110a:引导壁
111:空气流入口           112:除霜通风口
113:迎面通风口           114、115:底板通风口
116:混载箱通风口         117:除霜通风口活门
118:迎面通风口活门       119:底板通风口活门
120:送风装置             130:调温活门
140:均流管               141:第一管部
142:入口部               143:水平结合面
144a:第一螺接部
145:第二管部             146:排出口
147:水平结合面           148:第二螺接部
149: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如下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空调装置100包括:空调壳体110,一侧(入口侧)形成有空气流入口111,另一侧(出口侧)形成有除霜通风口(defrostvents)112、迎面通风口(face vents)113、底板通风口(floor vents)114、115,以向车室内排出空气,同时空调壳体110内部的空气通道上形成有冷风通道P1和暖风通道P2;蒸发器101和加热器芯102,以相隔预定间距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空调壳体110内部的空气通道上;调温活门130,设置于所述蒸发器101与加热器芯102之间,用于调节冷风通道P1和暖风通道P2的开度,该冷风通道P1绕开(by-pass)加热器芯102,该暖风通道P2通过所述加热器芯102。
并且,所述空调壳体110的空气流入口111设置有用于排送内部气体或外部气体的送风装置120。
所述送风装置120在内部设置有风扇(未图示),从而将内部气体或外部气体强制吸入而排送到所述空调壳体110的空气流入口111。
另外,所述除霜通风口112用于向车辆的前方玻璃侧排出空气,所述迎面通风口113用于向前排座椅乘坐者的脸部侧排出空气,所述底板通风口114、115用于向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空气。
所述底板通风口114、115分岔为前排座椅用底板通风口114和后排座椅用底板通风口115,所述前排座椅用底板通风口114用于向前排座椅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空气,所述后排座椅用底板通风口115用于向后排座椅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空气。
其中,所述底板通风口114、115分别形成于朝向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空调壳体110的两侧面。
而且,所述除霜通风口112、迎面通风口113以及底板通风口114、115分别借助于模式活门进行开闭而调节其开度,即,所述模式活门由用于开闭所述除霜通风口112的除霜通风口活门117、用于开闭所述迎面通风口113的迎面通风口活门118、以及用于开闭所述底板通风口114、115的底板通风口活门119构成。
在此,所述调温活门130和模式活门由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空调壳体110的内壁面的旋转轴与形成于所述旋转轴的侧面的板构成。
并且,所述加热器芯102的后方侧暖风通道P2与所述底板通风口114、115之间形成有引导壁110a而相互划界。
另外,所述调温活门130和模式活门连接于凸轮(未图示)或悬臂(未图示)等而旋转运行并调节所述冷风通道P1、暖风通道P2以及各个通风口112~115的开度,所述凸轮或悬臂由设置于所述空调壳体110的外侧面的驱动器(未图示)驱动。
当然,所述调温活门130和模式活门也可以不借助凸轮或悬臂而直接连接于驱动器而得到驱动。
另外,所述空调壳体110还可以形成有混载箱通风口116。
所述混载箱通风口116配备于所述空调壳体110的底板通风口114、115的后方侧而与空调壳体110的内部连通,作为一例与所述迎面通风口113连通。
这样的混载箱通风口116将空调空气供应给车辆室内的特定区域(后方混载箱(后排座椅)或B柱等)。
另外,形成于所述空调壳体110的两侧面的前排座椅用底板通风口114处分别连设有均流管140,所述均流管140可用于向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各个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空气。
另外,由于驾驶席侧和副驾驶席侧的空间大小不同,驾驶席侧设置有油门踏板或制动踏板等,因此可将设置于所述驾驶席侧的均流管140与设置于副驾驶席的均流管140的形状形成为互不相同。
所述均流管140由第一管部141和第二管部145组装而构成。
所述第一管部141结合于形成在所述空调壳体110的侧面的底板通风口114,并从所述底板通风口114朝下侧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从而可将由所述底板通风口114排出的空气导向下侧方向。
即,所述底板通风口114突出形成于所述空调壳体110的侧面,在此,所述第一管部141的上端部侧面形成有用于插入结合到所述底板通风口114的入口部142。
而且,所述第一管部141的下端部开放。
另外,所述第一管部141既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在模具中难以一体成型的情况下以划分为二的方式制造之后相互组装而完成。在此,当以划分为二的方式制造所述第一管部141时,将会沿车辆宽度方向实施进行划分。
另外,所述第二管部145可拆装地结合于所述第一管部141,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从而将经过所述第一管部141的空气导向乘坐者的脚部侧而排出。
即,所述第二管部145从所述第一管部141的下端部向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各个乘坐者侧延伸预定长度。
由所述第一管部141与第二管部145组装而构成的均流管140的整体形状成为“竖弯(“乚”去钩)”形态。
另外,所述第二管部145也是既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在模具中难以一体形成的情况下以划分为二的方式制造之后相互组装而完成。在此,当以划分为二的方式制造所述第二管部145时,将会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实施划分。
另外,所述第二管部145以可沿上下方向拆装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第一管部141的下端部。
并且,所述第一管部141的下端部侧面形成有第一螺接部144a,所述第二管部145的上端部侧面处与所述第一螺接部144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螺接部148,从而用螺丝149使所述第一螺接部与第二螺接部结合。
在此,所述螺丝149从所述第二螺接部148的下侧朝上侧方向结合。
另外,所述第一螺接部144a可向下侧方向突出预定长度而插入到所述第二螺接部148的内部。
另外,相邻于所述均流管140的第二管部145上侧而安装电动助力转向器(EPS;Electric Power Steering)30。
为了维护检修(A/S)所述电动助力转向器30,需要向下方卸下电动助力转向器30,因此首先拆卸所述均流管140的第二管部145,然后向下方卸下所述电动助力转向器30而进行维护检修。
即,如果将工具置于所述第二管部145的下侧而松解所述第二管部145的螺丝149,则可以容易地将所述第二管部145从所述第一管部141朝下侧方向分离,由此可在避免与均流管140之间的干扰的情况下将所述电动助力转向器30向下方卸下,从而可以简便地进行维护检修。
而且,由于可将工具置于所述第二管部145的下侧而朝下侧方向松解所述螺丝149,因此所述第二管部145的拆卸和组装也可以简便地进行。
另外,为了将所述均流管140固定于所述空调壳体110侧,所述第一管部141形成有结合肋部144b。
即,所述第一管部141通过所述结合肋部144b而借助于螺丝结合于空调壳体110侧,所述第二管部145借助于螺丝149而以可沿下侧方向(竖直方向)拆卸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第一管部141的下端部。
另外,除了用螺丝149将所述第一管部141与第二管部145进行结合的方法之外,当然也可以用挂接结构(未图示)实现结合。
另外,所述第一管部141与第二管部145的结合部位分别形成有水平结合面143、147,从而实现相互结合。
所述水平结合面143、147是一种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划线时平行于所划的线的面。
并且,所述第一管部141的水平结合面143和所述第二管部145的水平结合面147中的某一个水平结合面143形成有槽部143a,另一个水平结合面147形成有插入到所述槽部143a的突出部147a。
在附图中,在所述第一管部141的水平结合面143形成槽部143a,并在所述第二管部145的水平结合面147形成突出部147a。
于是,当所述第一管部141与第二管部145结合时,所述突出部147a插入到槽部143a内而紧贴,因此可以防止空气从所述第一管部141与第二管部145的结合部位泄露。
另外,所述第二管部145的下侧面贯通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第二管部145内部的空气向所述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的多个排出口146。
即,所述多个排出口146在所述第二管部145的下侧面彼此相隔预定间距而形成有多个。
在此,所述多个排出口146构成为各个排出口的大小、位置或间距不同,从而调节向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的风量和风向,由此使乘坐者能够感受到舒适感。
作为一例,当靠近所述底板通风口114侧的温度较高且随着远离所述底板通风口114而温度降低时,通过调节所述多个排出口146的大小而调节风量,从而实现乘坐者脚部侧的温度偏差的最小化。
以下,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空调装置的作用。
在空气排出模式(迎面通风模式、双级模式、底板通风模式、混合模式、除霜模式)中,只对底板通风模式参照图9而进行说明。而且,对所述调温活门130开放暖风通道P2的情形进行说明。
在所述底板通风模式下,只有所述底板通风口114、115开放,所述除霜通风口112和迎面通风口113则关闭。
因此,由送风装置120排送的空气在经过蒸发器101之后借助于调温活门120而经过加热器芯102并转变为暖风而流动到混合室MC。
流动到所述混合室MC的暖风将会向形成于所述空调壳体110的两侧面的底板通风口114、115流动,此时,向所述底板通风口114、115流动的暖风中,一部分将会向后排座椅流动,另一部分则分别向所述驾驶席侧均流管140和副驾驶席侧均流管140流动。
然后,沿着所述均流管140的内部流动的暖风通过形成于均流管140的第二管部145的下侧面的多个排出口146而向驾驶席和副驾驶席侧的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
另外,除了以上说明的底板通风模式之外,还可以执行更加多样的空气排出模式(除霜模式、通风模式、双级模式、混合模式),这样的空气排出模式已公知,故省略说明。
另外,当要对所述电动助力转向器30进行维护检修时,首先拆卸所述均流管140的第二管部145。
即,如果将工具置于所述第二管部145的下侧而松解所述第二管部145的螺丝149,则可以容易地将所述第二管部145从所述第一管部141朝下侧方向分离。
如果将所述第二管部145分离,则成为所述电动助力转向器30的下侧空间已除去干扰部件的状态,随后,将所述电动助力转向器30向下方卸下并进行维护检修即可。
如上所述,将由第一管部141和可拆装地结合于所述第一管部141的第二管部145构成的均流管140应用于半集中类型的空调装置,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种情形,也可以通过相同的方法应用于中央集成类型的空调装置、三件套类型的空调装置、左右独立控制空调装置等所有空调装置,并可获得相同的技术效果。

Claims (7)

1.一种车载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壳体(110),一侧形成有空气流入口(111),另一侧形成有除霜通风口(112)、迎面通风口(113)、底板通风口(114、115)以将空气排出到车室内;
均流管(140),结合于所述底板通风口(114)而向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各个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空气,
其中,所述均流管(140)包括:
第一管部(141),结合于所述底板通风口(114),并从所述底板通风口(114)朝下侧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以将由所述底板通风口(114)排出的空气导向下侧方向;
第二管部(145),可拆装地结合于所述第一管部(141),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以将经过所述第一管部(141)的空气导向乘坐者的脚部侧而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部(145)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拆装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第一管部(141)的下端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141)与第二管部(145)的结合部位分别形成有水平结合面(143、147)而相互进行结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管部(141)的水平结合面(143)和所述第二管部(145)的水平结合面(147)中的某一个水平结合面(143)上形成有槽部(143a),在另一个水平结合面(147)上形成有插入到所述槽部(143a)的突出部(147a),以防止空气的泄露。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141)的侧面形成有第一螺接部(144a),所述第二管部(145)的侧面上对应于所述第一螺接部(144a)的位置形成有第二螺接部(148),以用螺丝(149)将所述第一螺接部(144a)与第二螺接部(148)结合,所述螺丝(149)从所述第二螺接部(148)的下侧朝上侧方向结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141)形成有结合肋部(144b),以将所述均流管(140)固定于所述空调壳体(110)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部(145)的下侧面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第二管部(145)内部的空气向所述乘坐者的脚部侧排出的多个排出口(146)。
CN201520257421.2U 2015-01-12 2015-04-24 车载空调装置 Active CN20460544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003979A KR102170457B1 (ko) 2015-01-12 2015-01-12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2015-0003979 2015-01-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05448U true CN204605448U (zh) 2015-09-02

Family

ID=53958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57421.2U Active CN204605448U (zh) 2015-01-12 2015-04-24 车载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170457B1 (zh)
CN (1) CN20460544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49347A (zh) * 2015-11-12 2018-07-31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4083955A (zh) * 2020-06-29 2022-02-25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82245A (ja) * 1995-04-17 1996-10-29 Zexel Corp 空調ユニット
JP2004034832A (ja) * 2002-07-03 2004-02-05 Gp Daikyo Corp 車両用外気導入ダクトの構造
KR101375081B1 (ko) * 2007-08-30 2014-03-17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
KR200442140Y1 (ko) * 2007-11-09 2008-10-10 주식회사 두원공조 차량용 공조케이스의 운전자 푸트 덕트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49347A (zh) * 2015-11-12 2018-07-31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4083955A (zh) * 2020-06-29 2022-02-25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170457B1 (ko) 2020-10-29
KR20160087000A (ko) 2016-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01549U (zh) 具有开放式架构的供暖、通风以及空气调节模块
CN101963376B (zh) 用于车辆的空调器
CN107199842A (zh) 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
KR20100022751A (ko) 차량용 좌,우 독립 공조장치
KR20130124687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2603479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20120138928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1461988B1 (ko) 차량용 좌,우 독립 공조장치
CN204605448U (zh) 车载空调装置
CN103807942B (zh) 用于车辆的空调设备
CN101995056B (zh) 用于车辆的空调
KR101162696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2206974B1 (ko) 차량용 좌,우 독립 공조장치
US20180105011A1 (en) Hvac module for vehicle
KR102512355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208558952U (zh) 一种通用的三厢结构车用空调hvac
KR20080097618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20150129161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1403436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20130124683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1463496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20100065878A (ko) 차량 공조장치용 모드도어
KR20110023222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08638793A (zh) 一种通用的三厢结构车用空调hvac及其控制方法
KR20150129883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Hanang Beijing Great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mpan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