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1678A - 电气设备及过滤器 - Google Patents

电气设备及过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81678A
CN103981678A CN201410055105.7A CN201410055105A CN103981678A CN 103981678 A CN103981678 A CN 103981678A CN 201410055105 A CN201410055105 A CN 201410055105A CN 103981678 A CN103981678 A CN 1039816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ss
filter
ozone
filter cell
electrical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51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浦直人
川村保
鸢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er Group Corp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Asia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er Group Corp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Asia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er Group Corp,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Asia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er Grou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81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16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centrifugal force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3/00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 D06F23/04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and rotating or oscillating about a vertical axi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7/00Details specific to washing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21/00 - D06F25/00
    • D06F37/26Casings; Tubs
    • D06F37/267Tub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thereto components or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preceding subgroup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D06F39/10Filter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7/00Components to be removed
    • B01D2257/10Single element gases other than halogens
    • B01D2257/106Ozone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5/00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and having further drying means, e.g. using hot air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5/00Wash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35/001Wash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ozone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D06F39/08Liquid supply or discharge arrangements
    • D06F39/083Liquid discharge or re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D06F39/08Liquid supply or discharge arrangements
    • D06F39/088Liquid supply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Accessory Of Washing/Drying Machine, Commercial Washing/Drying Machine, Other Washing/Drying Machine (AREA)
  •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on Or Sterilisation (AREA)
  • Exhaust Gas Treatment By Means Of Catalys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利用臭氧来处理对象物的情况下能够将不需要的臭氧持续并且低成本地分解的电气设备及过滤器。具有能够存留臭氧的处理槽(51)、并能够将处理槽(51)内的收容物利用臭氧加以处理的电气设备(50)包含流出路(55)和过滤器(1)。流出路(55)的一端(55A)与处理槽(51)连接,使处理槽(51)内的臭氧从该一端(55A)中流出。过滤器(1)具有嵌入流出路(55)中且为一定长度以上的锯齿形流路(40)。过滤器(1)通过在臭氧穿过该锯齿形流路(40)时使臭氧一边碰撞流路侧壁(40A)一边穿过锯齿形流路(40),来促进臭氧的自然分解。

Description

电气设备及过滤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分解臭氧的过滤器的电气设备、以及该过滤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利用臭氧将对象物等除菌及脱臭的做法。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过一种洗衣机,其具备收容衣服的洗涤水槽和臭氧产生装置,能够利用臭氧产生装置产生的臭氧将洗涤水槽内的衣服除菌及脱臭。这里,根据人的不同,臭氧的臭味有可能使人不快。另外,浓度大的臭氧在健康上是不利的。所以,在该洗衣机中,具备有将不需要的臭氧在机器内分解的分解过滤器。该分解过滤器在载体中承载有能够分解臭氧的催化剂,作为该催化剂,使用臭氧的分解效果较强的活性炭。
现有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49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是使用了催化剂的分解过滤器,则由于催化剂有使用寿命,因此就持久的臭氧的分解来说,存在限度。另外,必须更换达到使用寿命的催化剂,催化剂本身价格高,在这些方面上,存在成本上的顾虑。
本发明是基于该背景而完成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利用臭氧处理对象物的情况下能够持久并且低成本地分解不需要的臭氧的电气设备及过滤器。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在利用臭氧处理对象物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臭氧的分解效率的提高的电气设备及过滤器。
解决课题的方法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电气设备,是具有能够存留臭氧的处理槽、并能够将所述处理槽内的收容物利用臭氧加以处理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流出路,其一端与所述处理槽连接,使所述处理槽内的臭氧从该一端流出;以及过滤器,其具有嵌入所述流出路中且为一定长度以上的锯齿形流路,通过在臭氧穿过该锯齿形流路时使臭氧一边碰撞流路侧壁一边穿过锯齿形流路,来促进臭氧的自然分解。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记载的电气设备,即,所述处理槽包含用于收容洗涤物的洗涤槽,该电气设备是洗衣机。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电气设备,即,所述洗涤槽包含收容洗涤物而旋转的内槽、和收容所述内槽且位置被固定了的外槽,所述流出路的一端面向所述外槽内上部,所述流出路的至少一部分被沿着所述外槽的外壁配置。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记载的电气设备,即,所述过滤器包含:入口,其用于气体流入;出口,其使流入的气体流出;多个第一凹部,它们在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以及多个第二凹部,它们朝向与所述第一凹部相反的方向凹陷,且在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通过以使1个所述第二凹部横跨相邻的多个所述第一凹部地与之对置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错开地对置,来构成所述锯齿形流路。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4记载的电气设备,即,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包含开口制成多角形的筒状凹部。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5记载的电气设备,即,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具有六角形的所述开口,以蜂窝状排列。
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4~6中任一项记载的电气设备,即,所述过滤器包含多个过滤器元件的层叠体,各个所述过滤器元件具有:形成有所述多个第一凹部的第一面、处于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且形成有所述多个第二凹部的第二面、以及将所述第一面侧与所述第二面侧连通地贯穿所述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通过以在层叠方向相邻的2个所述过滤器元件中使一方的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第一面与另一方的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第二面对置的方式,层叠所述多个过滤器元件,而构成所述过滤器。
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7记载的电气设备,即,所述过滤器元件在给定方向上具有长尺寸,所述开口部在所述过滤器元件中形成于长尺寸方向的一个端部,在相邻地层叠的所述过滤器元件中,以使彼此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长尺寸方向的相反一侧的方式,使所述长尺寸方向的朝向反转。
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7或8记载的电气设备,即,包含定位部,其设于所述过滤器元件中,将相邻地层叠的所述过滤器元件彼此定位。
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电气设备,是具有能够存留臭氧的处理槽、并能够利用臭氧处理所述处理槽内的收容物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循环路,其一端及另一端与所述处理槽连接,将所述处理槽内的空气从一端导出而从另一端送回所述处理槽内;以及过滤器,其具有嵌入所述循环路中且为一定长度以上的锯齿形流路,通过在臭氧穿过该锯齿形流路时使臭氧一边碰撞流路侧壁一边穿过锯齿形流路,来促进臭氧的自然分解。
技术方案11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0记载的电气设备,即,所述循环路包含旁通连接的旁通流路,包含切换是否使从所述处理槽导入所述循环路的空气流向所述旁通流路的切换单元,所述过滤器设于所述旁通流路中。
技术方案12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1记载的电气设备,即,包含一端与所述处理槽连接、使所述处理槽内的臭氧从该一端流出的流出路,在所述流出路中也设有所述过滤器。
技术方案13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0~12中任一项记载的电气设备,即,所述处理槽包含用于收容洗涤物的洗涤槽,该电气设备是洗衣机。
技术方案14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0~13中任一项记载的电气设备,即,所述过滤器包含:入口,其用于气体流入;出口,其使流入的气体流出;多个第一凹部,它们在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以及多个第二凹部,它们朝向与所述第一凹部相反的方向凹陷,且在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通过以使1个所述第二凹部横跨相邻的多个所述第一凹部地与之对置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错开地对置,来构成所述锯齿形流路。
技术方案15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4记载的电气设备,即,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包含开口制成多角形的筒状凹部。
技术方案16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5记载的电气设备,即,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具有六角形的所述开口,以蜂窝状排列。
技术方案17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4~16中任一项记载的电气设备,即,所述过滤器包含多个过滤器元件的层叠体,各个所述过滤器元件具有:形成有所述多个第一凹部的第一面、处于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且形成有所述多个第二凹部的第二面、以及将所述第一面侧与所述第二面侧连通地贯穿所述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通过以在层叠方向相邻的2个所述过滤器元件中使一方的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第一面与另一方的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第二面对置的方式,层叠所述多个过滤器元件,而构成所述过滤器。
技术方案18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7记载的电气设备,即,所述过滤器元件在给定方向上具有长尺寸,所述开口部在所述过滤器元件中形成于长尺寸方向的一个端部,在相邻地层叠的所述过滤器元件中,以使彼此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长尺寸方向的相反一侧的方式,使所述长尺寸方向的朝向反转。
技术方案19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7或18记载的电气设备,即,包含定位部,其设于所述过滤器元件中,将相邻地层叠的所述过滤器元件彼此定位。
技术方案20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过滤器,是促进臭氧的自然分解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入口,其用于气体流入;出口,其使流入的气体流出;多个第一凹部,它们在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多个第二凹部,它们朝向与所述第一凹部相反的方向凹陷,且在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以及锯齿形流路,其通过以使1个所述第二凹部横跨相邻的多个所述第一凹部地与之对置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错开地对置而构成,连接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为一定长度以上。
技术方案21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20记载的过滤器,即,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包含开口制成多角形的筒状凹部。
技术方案22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21记载的过滤器,即,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具有六角形的所述开口,以蜂窝状排列。
技术方案23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20~22中任一项记载的过滤器,即,所述过滤器包含多个过滤器元件的层叠体,各个所述过滤器元件具有:形成有所述多个第一凹部的第一面、处于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且形成有所述多个第二凹部的第二面、以及将所述第一面侧与所述第二面侧连通地贯穿所述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通过以在层叠方向相邻的2个所述过滤器元件中使一方的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第一面与另一方的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第二面对置的方式,层叠所述多个过滤器元件,而构成所述过滤器。
技术方案24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23记载的过滤器,即,所述过滤器元件在给定方向上具有长尺寸,所述开口部在所述过滤器元件中形成于长尺寸方向的一个端部,在相邻地层叠的所述过滤器元件中,以使彼此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长尺寸方向的相反一侧的方式,使所述长尺寸方向的朝向反转。
技术方案25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23或24记载的过滤器,即,包含定位部,其设于所述过滤器元件中,将相邻地层叠的所述过滤器元件彼此定位。
技术方案26记载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19中任一项记载的电气设备,其包含使所述处理槽内的臭氧流出的流出路、以及将所述处理槽内的空气从一端导出而从另一端送回所述处理槽内的循环路的至少任意一个,并包含催化过滤器,其被与所述过滤器一起装入所述流出路及循环路的至少任意一个中,利用催化剂来分解臭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从处理槽向流出路流出的臭氧在过滤器中一边与流路侧壁碰撞一边穿过锯齿形流路,由此,使臭氧自然分解。也就是说,能够利用使臭氧在锯齿形流路中一边与流路侧壁碰撞一边通过锯齿形流路的结构性的(换言之,机械性的、力学性的、物理性的)方法使臭氧分解。由此,能够不使用具有使用寿命且价格高的催化剂等来分解或吸附臭氧的方法。另外,只要锯齿形流路存在,就能够持续地分解臭氧。
这样,在利用臭氧来处理对象物的情况下,能够持续并且低成本地分解不需要的臭氧。
也可以像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那样,电气设备是将处理槽设为洗涤槽的洗衣机。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像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那样,包含内槽和外槽地构成洗涤槽。当流出路的一端面向外槽内上部,将流出路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外槽的外壁配置时,能够有效地利用洗衣机内的外槽周围的空间来配置流出路。
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过滤器中,在入口与出口之间形成锯齿形流路,能够使从入口流入而流向出口的臭氧在锯齿形流路中自然分解。在此,通过以使1个第二凹部横跨相邻的多个第一凹部地与之面对的方式,使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错开地对置,由此,能够简便地构成过滤器的锯齿形流路。
如果像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那样,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是将开口制成多角形的筒状凹部,则能够将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以多个(高密度地)排列。由此,就能够延长锯齿形流路,相应地,能够使臭氧在锯齿形流路中与流路侧壁大量地碰撞,因此,能够实现臭氧的分解效率的提高。
特别是,如果像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那样,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具有六角形的开口,以蜂窝状排列,则能够将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更多地(高密度地)排列,因此能够进一步延长锯齿形流路。另外,以蜂窝状排列的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能够发挥出较高的强度。
根据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能够利用多个过滤器元件的层叠体来构成过滤器。过滤器中,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2个过滤器元件中,利用一方的过滤器元件的第一面(第一凹部)与另一方的过滤器元件的第二面(第二凹部)来形成锯齿形流路。并且,该一方的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能够作为入口发挥作用,该另一方的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能够作为出口发挥作用。该过滤器中,通过改变所层叠的过滤器元件的数目,能够改变锯齿形流路的长度,调整臭氧的分解能力。
根据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锯齿形流路以在相邻的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间沿着过滤器元件的长尺寸方向,在各开口部处以使长尺寸方向的朝向反转的方式,在过滤器整体中蛇行并且延伸。由此,在有限的大小的过滤器中,能够确保锯齿形流路的全长尽可能长,相应地,能够使臭氧在锯齿形流路中与流路侧壁大量地碰撞,因此,能够实现臭氧的分解效率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由于能够利用定位部使过滤器元件的层叠状态稳定,因此,过滤器能够稳定地发挥臭氧分解能力。
根据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从处理槽向循环路导出的臭氧在过滤器中一边与流路侧壁碰撞一边穿过锯齿形流路,由此被自然分解。也就是说,能够利用使臭氧在锯齿形流路中一边与流路侧壁碰撞一边通过锯齿形流路的结构性的(换言之,机械性的、力学性的、物理性的)方法使臭氧分解。由此,能够不使用具有使用寿命且价格高的催化剂等来分解或吸附臭氧的方法。另外,只要锯齿形流路存在,就能够持续地分解臭氧。
这样,在利用臭氧来处理对象物的情况下,能够将不需要的臭氧持续并且低成本地分解。
也可以像技术方案11记载的发明那样,将过滤器设于循环路的旁通流路中,分解流过旁通流路的空气中所含的臭氧。
根据技术方案12记载的发明,过滤器不仅设于循环路的旁通流路中,还设于与处理槽连接的流出路中,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分解处理槽内的臭氧。
也可以像技术方案13记载的发明那样,电气设备是将处理槽设为洗涤槽的洗衣机。
根据技术方案14记载的发明,在过滤器中,在入口与出口之间形成锯齿形流路,能够将从入口流入后流向出口的臭氧在锯齿形流路中自然分解。这里,通过以使1个第二凹部横跨相邻的多个第一凹部地与之面对的方式,使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错开地对置,由此,能够简便地构成过滤器的锯齿形流路。
如果像技术方案15记载的发明那样,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是将开口制成多角形的筒状凹部,则能够将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以多个(高密度地)排列。由此,能够延长锯齿形流路,相应地,能够使臭氧在锯齿形流路中与流路侧壁大量地碰撞,因此,能够实现臭氧的分解效率的提高。
特别是,如果像技术方案16记载的发明那样,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具有六角形的开口,以蜂窝状排列,则能够将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更多地(高密度地)排列,因此,能够进一步延长锯齿形流路。另外,以蜂窝状排列的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能够发挥出较高的强度。
根据技术方案17记载的发明,能够利用多个过滤器元件的层叠体来构成过滤器。过滤器中,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2个过滤器元件中,利用一方的过滤器元件的第一面(第一凹部)与另一方的过滤器元件的第二面(第二凹部)来形成锯齿形流路。并且,该一方的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能够作为入口发挥作用,该另一方的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能够作为出口发挥作用。该过滤器中,通过改变所层叠的过滤器元件的数目,能够改变锯齿形流路的长度,调整臭氧的分解能力。
根据技术方案18记载的发明,锯齿形流路以在相邻的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间沿着过滤器元件的长尺寸方向,在各开口部处使长尺寸方向的朝向反转的方式,在过滤器整体中蛇行并且延伸。因此,在有限的大小的过滤器中,能够确保锯齿形流路的全长尽可能长,相应地,能够使臭氧在锯齿形流路中与流路侧壁大量地碰撞,因此,能够实现臭氧的分解效率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19记载的发明,由于能够利用定位部使过滤器元件的层叠状态稳定,因此,过滤器能够稳定地发挥臭氧分解能力。
根据技术方案20记载的发明,在过滤器中,在入口与出口之间形成锯齿形流路,从入口流入后流向出口的臭氧一边与锯齿形流路侧壁碰撞一边穿过锯齿形流路,由此,被自然分解。也就是说,能够利用使臭氧在锯齿形流路中一边与流路侧壁碰撞一边通过锯齿形流路的结构性的(换言之,机械性的、力学性的、物理性的)方法使臭氧分解。因此,能够不使用具有使用寿命且价格高的催化剂等来分解或吸附臭氧的方法。另外,只要锯齿形流路存在,就能够持续地分解臭氧。
这样,在利用臭氧来处理对象物的情况下,能够将不需要的臭氧持续并且低成本地分解。
在此,通过以使1个第二凹部横跨相邻的多个第一凹部地与之面对的方式,使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错开地对置,由此,能够简便地构成过滤器的锯齿形流路。
如果像技术方案21记载的发明那样,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是将开口制成多角形的筒状凹部,则能够将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以多个(高密度地)排列。由此,就能够延长锯齿形流路,相应地,能够使臭氧在锯齿形流路中与流路侧壁大量地碰撞,因此,能够实现臭氧的分解效率的提高。
特别是,如果像技术方案22记载的发明那样,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具有六角形的开口,以蜂窝状排列,则能够将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更多地(高密度地)排列,因此,能够进一步延长锯齿形流路。另外,以蜂窝状排列的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能够发挥出较高的强度。
根据技术方案23记载的发明,能够利用多个过滤器元件的层叠体来构成过滤器。过滤器中,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2个过滤器元件中,利用一方的过滤器元件的第一面(第一凹部)与另一方的过滤器元件的第二面(第二凹部)来形成锯齿形流路。并且,该一方的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能够作为入口发挥作用,该另一方的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能够作为出口发挥作用。在该过滤器中,通过改变所层叠的过滤器元件的数目,能够改变锯齿形流路的长度,调整臭氧的分解能力。
根据技术方案24记载的发明,锯齿形流路以在相邻的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间沿着过滤器元件的长尺寸方向,在各开口部处使长尺寸方向的朝向反转的方式,在过滤器整体中蛇行并且延伸。因此,在有限的大小的过滤器中,能够确保锯齿形流路的全长尽可能长,相应地,能够使臭氧在锯齿形流路中与流路侧壁大量地碰撞,因此,能够实现臭氧的分解效率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25记载的发明,由于能够利用定位部使过滤器元件的层叠状态稳定,因此,过滤器能够稳定地发挥臭氧分解能力。
根据技术方案26记载的发明,能够更加有效地分解臭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不同的2个方向观看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过滤器1的过滤器元件2的立体图。
图2(a)是过滤器元件2的俯视图,图2(b)是过滤器元件2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将多个过滤器元件2层叠而组装过滤器1的情况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用沿着过滤器元件2的长尺寸方向L及厚度方向T双方的平坦面切割过滤器1时的剖面图。
图5是将过滤器元件2的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叠合后从过滤器元件2的厚度方向T看到的图。
图6是作为具备过滤器1的电气设备50的一例的洗衣机50A的示意图。
图7(a)是洗衣机50A的外槽57的立体图,图7(b)是图7(a)的要部放大图。
图8是电气设备50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洗衣机50B的示意图。
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过滤器元件80的立体图。
图10是将变形例所涉及的过滤器1用沿着过滤器元件80的厚度方向T的平坦面切割时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过滤器元件2、80的各凹部(第一凹部21、第二凹部32)的开口22、33的形状及排列图案的图。
图12是表示将过滤器元件2、80的凹部(第一凹部21、第二凹部32)用沿着深度方向的平坦面切割时的剖面形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的说明。
图1是从不同的2个方向看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过滤器1的过滤器元件2的立体图。图2(a)是过滤器元件2的俯视图,图2(b)是过滤器元件2的仰视图。
参照图1,该过滤器1使臭氧自然分解(严格地说,是促进臭氧的自然分解)。过滤器1包含多个过滤器元件2的(也就是由多个过滤器元件2构成的)层叠体(参照后述的图3及图4)。图1(a)及(b)分别图示出1个过滤器元件2。过滤器元件2由对臭氧具有耐受性的廉价的材料(ABS树脂或不锈钢等)形成。过滤器元件2是在给定方向上具有长尺寸的长方体形状。图1(a)及(b)的各自图中,过滤器元件2沿着从左下朝向右上的方向具有长尺寸,以下将该方向称作(过滤器元件2的)长尺寸方向L。图1中,将从左上朝向右下的方向称作(过滤器元件2的)短尺寸方向S。将与长尺寸方向L及短尺寸方向S双方正交的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称作(过滤器元件2的)厚度方向T。作为过滤器元件2的尺寸的一例,长尺寸方向L上的尺寸为30mm左右,短尺寸方向S上的尺寸为18mm左右,厚度方向T上的尺寸为7mm左右。
此外,以下,在确定过滤器1整体的姿势(参照后述的图3及图4)时,也使用这些长尺寸方向L、短尺寸方向S及厚度方向T。另外,有时将从厚度方向T观看过滤器1及过滤器元件2称作“俯视”或“仰视”。
参照图1(a),各个过滤器元件2具有第一面11、第二面12、第三面13、第四面14、第五面15、第六面16。以图1(a)的过滤器元件2的姿势为基准,第一面11为上面,第二面12为下面,第三面13为左手前侧的面,第四面14为右里侧的面,第五面15为左里侧的面,第六面16为右手前侧的面。第一面11~第六面16当中相邻的面之间彼此正交。并且,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在厚度方向T上处于相反一侧且平行地延伸,第三面13与第四面14在长尺寸方向L上处于相反一侧且平行地延伸,第五面15与第六面16在短尺寸方向S上处于相反一侧且平行地延伸。
此外,图1(a)的过滤器元件2处于通常姿势下。对于通常姿势的过滤器元件2从第1面11侧观看过滤器元件2就是前述的“俯视”,对通常姿势的过滤器元件2从第二面12侧观看就是前述的“仰视”。如果将处于通常姿势下的过滤器元件2的长尺寸方向L及厚度方向T的各自的朝向反过来,则过滤器元件2变为图1(b)所示的姿势。
在过滤器元件2的长尺寸方向L的一个端部,形成有开口部17。在图1(a)中,开口部17位于过滤器元件2的左手前侧的端部,在图1(b)中,开口部17位于过滤器元件2的右里侧的端部。开口部17将第一面11侧与第二面12侧连通地沿厚度方向T贯穿过滤器元件2。开口部17没有到达第一面11及第二面12的轮廓(外周缘),而是位于这些轮廓的内侧。开口部17在短尺寸方向S上具有长尺寸。
参照图1(a),在第一面11中,形成有多个第一凹部21。各第一凹部21朝向第二面12侧,凹陷至过滤器元件2的厚度方向T的途中,在厚度方向T上没有贯穿过滤器元件2。多个第一凹部21在第一面11的开口部17以外的区域(图1(a)中是开口部17的右里侧的区域)中,以给定的排列图案规则地排列。作为该给定的排列图案,可以举出矩阵状的排列图案、交错状的排列图案。
各个第一凹部21形成将开口22制成多角形的筒状凹部。也就是说,第一凹部21中在第一面11露出的部分(开口22)在俯视时为多角形。另外,第一凹部21的底面23(图2(a)中用点涂满的部分)也是多角形,与第一面11平行。底面23的轮廓在俯视时与开口22的轮廓一致。并且,在各个第一凹部21中,设有与构成开口22的多角形的边相同数目的侧面24。各侧面24沿着第一凹部21的深度方向(与厚度方向T相同)延伸。各侧面24将开口22的多角形的轮廓和底面23的多角形的轮廓中在俯视时处于相同位置的边连接起来。由此,俯视时的第一凹部21的大小及形状在遍及第一凹部21的深度方向的全部区域中是固定的。
在该实施方式中,大部分的第一凹部21具有六角形的开口22,在俯视时为六角形。因此,第一凹部21以蜂窝状排列。在六角形的第一凹部21(在此,区分为“第一凹部21A”)中相邻的凹部之间,最靠近的1边之间平行地延伸。另外,多个(在此为3个)第一凹部21A沿着短尺寸方向S排成直线。这些第一凹部21A的各个凹部中,六角形中的平行的2边沿着长尺寸方向L。
此外,如果只是根据过滤器元件2的短尺寸方向S的尺寸在短尺寸方向S上排列六角形的第一凹部21A,则会有在短尺寸方向S上无法将第一凹部21完全容纳于过滤器元件2内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相对于在短尺寸方向S上排列的多个第一凹部21A,从短尺寸方向S的某一方,连接1个另外的第一凹部21(这里区分为“第一凹部21B”)。第一凹部21B在俯视时是形成第一凹部21A的正好一半的大小的等腰梯形。该等腰梯形的上底与最靠近的第一凹部21A的1边平行,沿长尺寸方向L延伸。
并且,在第一面11中,设有多个(在此是6列)由在短尺寸方向S上排列的多个第一凹部21(本实施方式中是3个第一凹部21A和1个第一凹部21B)构成的列。这些列平行地延伸,排列配置在长尺寸方向L上。另外,在相邻的列中,第一凹部21B在短尺寸方向S上位于相反一侧。前述的开口部17在短尺寸方向S上具有与该列大致相同的尺寸。另外,在开口部17中与该列相邻的部分被与第一凹部21的多角形状的轮廓相应地呈锯齿状地施加边。
第一面11中,在与长尺寸方向L上的与开口部17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在短尺寸方向S上长的第一凹部21(这里,区分为“第一凹部21C”)。第一凹部21C在短尺寸方向S上具有与第一凹部21A及B的列大致相同的尺寸。另外,第一凹部21C中与该列相邻的部分被与该列的第一凹部21的多角形状的轮廓相应地呈锯齿状地加边。
另外,在第一面11与第三面13的交界的短尺寸方向S的中央,形成了1个将该交界切开成L字形的第一槽口25(定位部)。在形成第一面11与第四面14与第五面15的交界的角部分,形成了1个将该交界(角部分)切开成L字形的第二槽口26(定位部)。在形成第一面11与第四面14与第六面16的交界的角部分也形成了1个第二槽口26,将该交界切开成L字形。也就是说,在第一面11与第四面14的交界的短尺寸方向S的两端,各形成了1个第二槽口26。
参照图1(b),在第二面12中,形成了多个第二凹部32。各第二凹部32朝向第一面11侧(也就是朝向与第一凹部21凹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至过滤器元件2的厚度方向T的途中,在厚度方向T上没有将过滤器元件2贯穿。此外,第一凹部21与第二凹部32被分别地划分,没有连接起来。多个第二凹部32在第二面12的开口部17以外的区域(在图1(b)中是开口部17的左手前侧的区域)中,以与第一凹部21的情况相同的给定的排列图案规则地排列。
各个第二凹部32是将开口33制成多角形的筒状凹部。也就是说,第二凹部32中在第二面12露出的部分(开口33)在俯视时为多角形。另外,第二凹部32的底面34(图2(b)中是用点涂满的部分)也是多角形,与第二面12平行。底面34的轮廓在俯视时与开口33的轮廓一致。此外,在各个第二凹部32中,设有与构成开口33的多角形的边相同数目的侧面35。各侧面35沿着第二凹部32的深度方向(与厚度方向T相同)延伸。各侧面35将开口33的多角形的轮廓和底面34的多角形的轮廓中在俯视时处于相同位置的边连接起来。由此,俯视中的第二凹部32的大小及形状在遍及第一凹部21的深度方向的全部区域中是固定的。
该实施方式中,大部分的第二凹部32具有六角形的开口33,在俯视时为六角形,以蜂窝状排列。六角形的第二凹部32(在此区分为“第二凹部32A”)中相邻的凹部之间,最靠近的1边之间平行地延伸。另外,多个(在此是3个)第二凹部32A沿着短尺寸方向S排成直线。这些第二凹部32A的各个凹部中,六角形中的平行的2边沿着长尺寸方向L。第二凹部32A与第一凹部21A的尺寸及形状相同。
此外,如果只是根据过滤器元件2的短尺寸方向S的尺寸将六角形的第二凹部32A在短尺寸方向S上排列,则会有无法将第二凹部32在短尺寸方向S上完全容纳在过滤器元件2内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相对于在短尺寸方向S上排列的多个第二凹部32A,从短尺寸方向S的某一方,连接1个另外的第二凹部32(在此,区分为“第二凹部32B”)。第二凹部32B在俯视时是形成第二凹部32A的正好一半的大小的等腰梯形。该等腰梯形的上底与最靠近的第二凹部32A的1边平行,沿长尺寸方向L延伸。第二凹部32B与第一凹部21B的尺寸及形状相同。
并且,在第二面12中设有多个(在此是5列)由短尺寸方向S上排列的多个第二凹部32(本实施方式中是3个第二凹部32A和1个第二凹部32B)构成的列。第二凹部32的列的数目比第一面11中的第一凹部21的列的数目(在此是6列)少1个。多个(第二凹部32的)列平行地延伸,在长尺寸方向L上排列配置。另外,在相邻的列中,第二凹部32B在短尺寸方向S上位于相反一侧。前述的开口部17在短尺寸方向S上具有与该列大致相同的尺寸。另外,在开口部17中与该列相邻的部分被与第二凹部32的多角形状的轮廓相应地呈锯齿状地加边。
在第二面12中,在长尺寸方向L上的与开口部17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了在短尺寸方向S上长的第二凹部32(在此,区分为“第二凹部32C”)。第二凹部32C在短尺寸方向S上具有与第二凹部32A及B的列大致相同的尺寸。另外,第二凹部32C中与该列相邻的部分被与该列中的第二凹部32的多角形状的轮廓相应地呈锯齿状地加边。
另外,在第二面12与第四面14的交界的短尺寸方向S的中央,设有1个沿着厚度方向T向远离过滤器元件2的方向(图1(b)中是上侧)突出的第一爪36(定位部)。在第二面12与第三面13的交界的短尺寸方向S的两端,各设有1个沿与第一爪36相同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爪37(定位部)。第一爪36及第二爪37为在长尺寸方向L上薄的板状,从长尺寸方向L观看,形成在短尺寸方向S上长的长方形。第一爪36能够正好嵌入第一槽口25中,第二爪37能够正好嵌入对应的(短尺寸方向S上处于相同的位置的)第二槽口26中(也参照图1(a))。此外,根据图1(a)及图1(b)可知,在长尺寸方向L上的一方侧的第三面13中设有第一槽口25及第二爪37,在长尺寸方向L上的另一方侧的第四面14中设有第二槽口26及第一爪36。
如前所述,第二面12中的第二凹部32的(沿短尺寸方向S延伸的)列的数目比第一面11中的第一凹部21的(沿短尺寸方向S延伸的)列的数目少1个。并且,如果对比图2(a)与图2(b)则能够发现,第二凹部32的所有的列的集合比第一凹部21的所有的列的集合更靠近过滤器元件2的长尺寸方向L的中心侧。由此,第二面12侧的第二凹部32C(参照图2(b))比第一面11侧的第一凹部21C(参照图2(a))在长尺寸方向L上更大。另外,与开口部17相邻的第一凹部21的底部27在第二面12侧露出(参照在图2(b)中附加有阴影的部分)。
另外,参照图2,在第一凹部21的(沿短尺寸方向S延伸的)各列中,将穿过在短尺寸方向S上排列的第一凹部21A的中心(六角形的重心位置)的基准线设为基准线K1(参照图2(a))。在第二凹部32的(沿短尺寸方向S延伸的)各列中,将穿过在短尺寸方向S上排列的第二凹部32A的中心(六角形的重心位置)的基准线设为基准线K2(参照图2(b))。基准线K1存在有与第一凹部21的列相同的数目(6条),基准线K2存在有与第二凹部32的列相同的数目(5条)。在长尺寸方向L上,基准线K1与基准线K2不在相同的位置,被错开地配置。具体来说,基准线K2在长尺寸方向L上处于相邻的2条基准线K1之间,且处于与将该2条基准线K1以最短距离连结的线段M的中点N相同的位置。即使过滤器元件2的长尺寸方向L的朝向反转,此种位置关系也是相同的。
下面,参照图3及图4对层叠此种过滤器元件2而组装过滤器1的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所示,准备多个(至少2个以上,在此作为一例是6个)过滤器元件2。所准备的过滤器元件2的数目根据对过滤器1所要求的臭氧分解性能、尺寸而不同。如后所述,过滤器元件2的数目越多,则过滤器1的臭氧分解性能越高,但是,过滤器1的整体尺寸越大。
然后,所准备的所有的过滤器元件2,设为第一面11朝上,将第二面12朝下。然后,对1个过滤器元件2,从上下的某一方,层叠另1个过滤器元件2。在此,如图3中以粗线箭头所示,对1个过滤器元件2,从上方逐个地层叠另外的过滤器元件2。也就是说,相对于该1个过滤器元件2的第一面11,使另外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二面12从上方与之对置。
此时,将上面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一爪36从上方嵌入下面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一槽口25,从上方向下面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二槽口26嵌入上面的过滤器元件2的对应的(在短尺寸方向S上处于相同的位置的)第二爪37。由此,相邻地层叠的过滤器元件2被定位。其结果是,由于能够使过滤器元件2的层叠状态稳定,因此完成后的过滤器1能够稳定地发挥臭氧分解能力。
在此,如前所述,在长尺寸方向L的一方侧(第三面13侧)设有第一槽口25及第二爪37,在长尺寸方向L的另一方侧(第四面14侧)设有第二槽口26及第一爪36(也参照图1)。因此,为了向第一槽口25中嵌入第一爪36,向第二槽口26中嵌入(对应的)第二爪37,需要在将长尺寸方向L上的朝向(与下面的过滤器元件2的朝向)反转后,将上面的过滤器元件2层叠在下面的过滤器元件2上。这样,过滤器元件2以长尺寸方向L上的朝向交替地反转的方式层叠。
当将所准备的所有(在此是6个)过滤器元件2逐个地层叠时,即如图4所示,过滤器1完成。在完成后的过滤器1中,在层叠方向(与厚度方向T相同)上相邻的2个过滤器元件2中一方(下侧)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一面11与另一方(上侧)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二面12对置。也就是说,通过以使该一方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一面11与该另一方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二面12对置的方式,将多个过滤器元件2层叠,而构成过滤器1。
另外,在相邻地层叠的过滤器元件2中,如前所述,长尺寸方向L上的朝向交替地反转,开口部17彼此位于长尺寸方向L上的相反一侧。在图4的情况下,从最上面的过滤器元件2朝向下方的过滤器元件2,开口部17依照左端、右端、左端、右端…这样的方式,交替地位于相反一侧。
另外,如前所述,具有六角形的开口22的第一凹部21以蜂窝状排列,具有六角形的开口33的第二凹部32以蜂窝状排列,基准线K1与基准线K2在长尺寸方向L上被错开地配置(参照图2)。因此,在相邻地层叠的过滤器元件2中,以相对于一方(下侧)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一面11中相邻的多个第一凹部21来说,使另一方(上侧)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二面12中的1个第二凹部32横跨它们地与之对置的方式,将第一凹部21与第二凹部32错开地对置。相反地,以相对于该另一方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二面12中相邻的多个第二凹部32来说,使一方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一面11中的1个第一凹部21横跨它们地与之对置的方式,将第一凹部21与第二凹部32错开地对置。在此,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不仅如图4所示在长尺寸方向L上错开,而且还如图5所示,在短尺寸方向S上也错开,向长尺寸方向L及短尺寸方向S双方倾斜的方向也错开。简而言之,在俯视时,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之间并不完全地一致,只要在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中,一方与多个另一方对置,并且另一方与多个一方对置即可。
通过像这样将第一凹部21与第二凹部32错开地对置,能够如图4所示,在过滤器1中在相邻地层叠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之间,构成一定长度以上的锯齿形流路40(参照图4的粗的虚线部分)。由于锯齿形流路40由交替地连续的(第一面11的)第一凹部21及(第二面12的)第二凹部32构成,因此在厚度方向T上呈锯齿形,并且在长尺寸方向L上延伸。另外,在图5所示的俯视中,锯齿形流路40如粗的虚线箭头所示,一边在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的各个凹部中沿短尺寸方向S展宽(一边分流),一边作为整体沿长尺寸方向L延伸。
在此,通过以相对于相邻的多个第一凹部21使1个第二凹部32横跨它们地与之对置的方式,将第一凹部21与第二凹部32错开地对置,从而能够简便地构成过滤器1的锯齿形流路40。
并且,参照图4,锯齿形流路40以对第一面11侧的开口部17与第二面12侧的开口部17进行中继的方式,与这些开口部17的双方连通。
另外,以图4的状态作为基准,锯齿形流路40依照最上面与(从最上面起)第二个过滤器元件2之间、从最上面起第二个与第三个过滤器元件2之间...这样的方式,形成于过滤器1中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所有过滤器元件2之间(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之间)。由此,在像该实施方式那样由6个过滤器元件2的层叠体构成的过滤器1中,沿长尺寸方向L延伸的锯齿形流路40在层叠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5个,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锯齿形流路40之间通过开口部17连通,从而被一体化。
在图4中,过滤器1中,最上面(层叠方向上的一端)的过滤器元件2的开口部17是入口41,最下面(层叠方向上的另一端)的过滤器元件2的开口部17是出口42,除此以外的过滤器元件2的开口部17为锯齿形流路40的一部分。
在该情况下,锯齿形流路40整体如图4中以粗的虚线箭头所示,从入口41向下方延伸后向右侧呈锯齿形推进,在右端弯曲而向下方延伸后向左侧呈锯齿形推进,在左端弯曲后向下方延伸。接着,锯齿形流路40在从最上面起第三个与第四个过滤器元件2之间向右侧呈锯齿形推进,在右端弯曲而向下方延伸后向左侧呈锯齿形推进,在左端弯曲后向下方延伸。接着,锯齿形流路40在从最上面起第五个与第六个(最下面)过滤器元件2之间向右侧呈锯齿形推进,在右端弯曲而向下方延伸后与出口42相连。也就是说,锯齿形流路40整体以在相邻的过滤器元件2的开口部17间沿着过滤器元件2的长尺寸方向L,在各开口部17中使长尺寸方向L上的朝向反转的方式,在整个过滤器1中沿长尺寸方向L蛇行并且沿层叠方向延伸。因此,能够在有限的大小的过滤器1中,确保锯齿形流路40的全长尽可能长。
这样,在过滤器1中,在入口41与出口42之间形成锯齿形流路40,锯齿形流路40整体将入口41与出口42连接起来。另外,了解到构成锯齿形流路40的多个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分别在入口41与出口42之间,以前述的给定的排列图案(参照图1及图2)排列。
此外,在该过滤器1中,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过滤器元件2中,一方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一面11的外周部分44(是矩形的框部分,参照图1(a))与另一方的过滤器元件2的第二面12的外周部分45(是矩形的框部分,参照图1(b))第二面12之间)基本上不形成间隙地接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锯齿形流路40的密闭性。
该过滤器1中,能够使气体流入入口41,并使该气体(流入的气体)经由锯齿形流路40从出口42流出。然后,在该气体中含有臭氧的情况下,臭氧在一边因穿过锯齿形流路40而在短尺寸方向S上分流一边沿长尺寸方向L呈锯齿状(以乱流状态)流动时(参照图4及图5的粗的虚线箭头),会与锯齿形流路40的流路侧壁40A碰撞。流路侧壁40A是划分锯齿形流路40的凸凹的侧壁。第一凹部21的底面23及侧面24、第二凹部32的底面34及侧面35、第一面11中将第一凹部21的开口22加边的格子部分46、第二面12中将第二凹部32的开口33加边的格子部分47构成流路侧壁40A(参照图1及图2)。臭氧在与流路侧壁40A碰撞时消耗能量而衰减,自然分解(自分解)为氧。其结果是,从出口42流出的空气中的臭氧浓度达到规定浓度以下,在该空气中,基本上不含有臭氧。
这样,过滤器1通过在臭氧穿过锯齿形流路40时使该臭氧一边碰撞流路侧壁40A一边穿过锯齿形流路40,来促进臭氧的自然分解。也就是说,能够利用使臭氧在锯齿形流路40中一边碰撞流路侧壁40A一边穿过锯齿形流路40的结构性(换言之,机械性、力学性、物理性)的方法使臭氧分解。由此,能够不使用具有使用寿命且价格高的催化剂等来(化学性地)分解或吸附臭氧的方法。另外,只要锯齿形流路存在,就能够持续地分解臭氧。从而,能够持久且低成本地分解臭氧。
如前所述,由于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分别是将开口22、33制成多角形的筒状凹部,因此能够将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分别以多个(高密度地)排列(参照图2)。由此,能够延长锯齿形流路40,相应地,能够使臭氧在锯齿形流路40中与流路侧壁40A大量地碰撞,因此,能够实现臭氧的分解效率的提高。
另外,如前所述,通过使相邻的过滤器元件2的长尺寸方向L的朝向反转,确保了锯齿形流路40的全长(图4的粗的虚线的全长)尽可能长,因此,相应地能够使臭氧在锯齿形流路40中与流路侧壁40A大量地碰撞,因此,能够实现臭氧的分解效率的提高。
另外,在该过滤器1中,通过改变所层叠的过滤器元件2的数目,能够改变锯齿形流路40的长度,调整臭氧的分解能力。
下面,对装入了此种过滤器1的电气设备50进行说明。
电气设备50具有能够存留臭氧的处理槽51,能够利用臭氧对处理槽51内的收容物进行处理(具体来说,是除菌、除臭或清洗的处理)。
作为电气设备50的一例,在图6中,图示出了洗衣机50A。在这种情况下,处理槽51是用于收容洗涤物的洗涤槽51A。
洗衣机50A除了该洗涤槽51A及过滤器1以外,主要还包含壳体52、臭氧产生装置53、臭氧导入路54、流出路55。壳体52是形成洗衣机50A的外廓的箱形。在壳体52内,收容有洗涤槽51A、过滤器1、臭氧产生装置53、臭氧导入路54及流出路55。
洗涤槽51A包含收容洗涤物而旋转的内槽(脱水槽)56、收容内槽56的外槽57。内槽56为圆筒体。该实施方式的洗衣机50A是所谓的立式。因此,内槽56以将其中心轴(参照单点划线)沿纵向(上下)延伸的状态配置,以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驱动。在内槽56中,上端部开口,下端部为堵住了的底。外槽57是比内槽56大一圈的中空体(在此是圆筒体)。外槽57通过与壳体52连结而将位置固定。在外槽57中,在从上方与内槽56的上端部对置的部分,设有能够开闭的盖58(也参照图7(a))。通过打开盖58,能够敞开内槽56的上端部的开口,相对于内槽56取出放入洗涤物。通过关闭盖58,能够将外槽57的内部空间密闭。另外,在内槽56的周壁,形成有多个贯穿孔,内槽56的内部空间与外槽57的内部空间(内槽56的外侧的空间)通过该贯穿孔连通。
臭氧产生装置53例如为通过对从洗衣机50A外导入的空气施加电晕放电而产生臭氧的装置。
臭氧导入路54是对臭氧产生装置53与洗涤槽51A(在此是内槽56)进行中继的流路。臭氧产生装置53产生的臭氧穿过臭氧导入路54被供给到内槽56内。臭氧也可以以维持臭氧产生装置53产生后的状态,利用负压等从臭氧导入路54引入洗涤槽51A内。或者,也可以在从水龙头(未图示)连到洗涤槽51A的供水路中连接臭氧导入路54,将供水路与臭氧导入路54的连接部分设为文丘里结构。在该情况下,在臭氧产生装置53产生的臭氧混合在从供水路流向洗涤槽51A的水中,将该水作为含有臭氧的臭氧水向洗涤槽51A内供给。这样,以维持在臭氧产生装置53产生后的状态或者混合在水中的状态向洗涤槽51A内供给的臭氧对内槽56内的洗涤物进行除菌及脱臭或除去污垢(衣服的领子、袖子的污垢等)。
流出路55是从外槽57中延伸出来的管。因此,流出路55包含与外槽57连接的一端55A、和与一端55A相反一侧的另一端55B。一端55A(严格来说,是一端55A中的流出路55的内部)如图6所示,面向外槽57内的上部。另外,如图7(a)所示,在流出路55中,至少一部分(一端55A侧的部分)沿着外槽57的外壁57A配置。具体来说,如图7(b)所示,流出路55在圆筒状的外壁57A的外周面中沿着外槽57的轴向(上下方向)配置。由此,就能够有效地利用立式的洗衣机50A内的外槽57周围的空间来配置流出路55。并且,流出路55的多个部位由螺钉59安装在外壁57A的外周面。由此,将流出路55固定于外壁57A。此外,虽然在图7中,将流出路55的全部沿着外槽57的轴向配置,但是,也可以将另一端55B侧的部分从外壁57A向外侧弯曲。另外,另一端55B的流出路55的内部可以与比壳体52内的外槽57更靠外的空间连通,也可以与壳体52的外部(洗衣机50A的机外)连通。
此种流出路55能够使内槽56及外槽57内的臭氧从一端55A向流出路55内流出。虽然如前所述将外槽57的内部空间密闭,但是,臭氧(在臭氧水的情况下,是因气相分离而产生的臭氧气体)会在外槽57中寻找密闭弱的部位,意图从该部位漏出。特别是,当从臭氧产生装置53补充臭氧时,多余的臭氧就会意图从该部位漏出。所以,通过设置流出路55,而将臭氧有意地向流出路55释放,使得臭氧不会从外槽57中密闭弱的部位向机外漏出。
过滤器1如图6中附加阴影线所示,被装入流出路55中。在流出路55内的过滤器1中,入口41(参照图4)与一端55A侧连接,出口42(参照图4)与另一端55B侧连接。因此,从内槽56及外槽57内向流出路55的一端55A流出的空气在通过一端55A后,从入口41流入过滤器1内,通过前述的锯齿形流路40(参照图4)后,经由出口42及另一端55B,向流出路55外流出。在该空气中含有臭氧的情况下,从处理槽51向流出路55流出的臭氧在过滤器1中一边与流路侧壁40A碰撞一边穿过锯齿形流路40,由此,被自然分解。该洗衣机50A中,在利用臭氧来处理对象物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结构性地分解臭氧的过滤器1而不使用催化剂等,能够将不需要的臭氧持续并且低成本地分解。
另外,作为电气设备50的另外的例子,还能够举出图8所示的洗衣机50B。
此外,在图8中,对于与图6及图7重复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图8所示的洗衣机50B为在图6的洗衣机50A中追加了循环路65和装入循环路65中的过滤器1而得的洗衣机。循环路65具有与内槽56(也可以是外槽57)连接的一端65A及另一端65B。在循环路65中,设有利用电动机(未图示)驱动的风扇66和加热器69。一旦风扇66被驱动,就会在循环路65中,产生从一端65A朝向另一端65B的空气的流动。由此,循环路65能够将洗涤槽51A(内槽56及外槽57)内的空气从一端65A中导出而从另一端65B送回洗涤槽51A内。例如,也可以将由加热器69加热了的空气变为热风后向洗涤槽51A内供给,将洗涤物干燥。在该情况下,能够在进行了洗涤物的干燥后,通过使洗涤槽51A内的空气在洗涤槽51A与循环路65之间循环来进行冷却。
循环路65包含在其途中旁通连接的旁通流路67。在循环路65的一端65A侧的与旁通流路67的连接部,设有利用螺线管(未图示)等驱动的阀68(切换单元)。阀68能够将姿势(位置)变为将该连接部中的旁通流路67堵塞的第一姿势(用实线表示的阀68)、和将该连接部中的循环路65(该连接部的略微下游侧的部分)堵塞的第二姿势(用虚线表示的阀68)。在阀68处于第一姿势的情况下,从一端65A流入循环路65的空气不会向旁通流路67分流,而是原样不变地流过循环路65,从另一端65B返回洗涤槽51A内。在阀68处于第二姿势的情况下,从一端65A流入循环路65的空气在向旁通流路67暂时分流后,通过旁通流路67后在循环路65中汇流,从另一端65B返回洗涤槽51A内。这样,阀68(也包括驱动阀68的螺线管)能够切换是否使从洗涤槽51A导入循环路65的空气流向旁通流路67。
并且,过滤器1设于旁通流路67中。在旁通流路67内的过滤器1中,入口41(参照图4)与旁通流路67的一端65A侧连接,出口42(参照图4)与旁通流路67的另一端65B侧连接。因此,当在阀68处于第二姿势的情况下驱动风扇66时,从洗涤槽51A内经由循环路65的一端65A导入旁通流路67的空气从入口41流入过滤器1内。该空气在通过前述的锯齿形流路40(参照图4)后,经由旁通流路67及循环路65的另一端65B,返回洗涤槽51A内。在该空气中含有臭氧的情况下,从处理槽51向循环路65导出的臭氧在旁通流路67的过滤器1中一边与流路侧壁40A碰撞一边穿过锯齿形流路40,由此被自然分解。这样,在洗衣机50B中,在利用臭氧来处理对象物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结构性地分解臭氧的过滤器1而不使用催化剂等,能够将不需要的臭氧持续并且低成本地分解。
另外,在该洗衣机50B中,通过驱动风扇66,使洗涤槽51A内的空气在洗涤槽51A与循环路65之间强制性地循环。因此,将空气中所含的臭氧在循环路65的过滤器1中有效地分解,其结果是,能够迅速地分解洗涤槽51A内的臭氧。
并且,由于在该洗衣机50B中,过滤器1不仅设于循环路65的旁通流路67中,还设于流出路55中,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分解洗涤槽51A内的臭氧。
此外,虽然在图8的洗衣机50B中,将过滤器1设于旁通流路67中,但是,也可以设于循环路65(旁通流路67以外的部分)中。另外,也可以省略流出路55及(设于流出路55中的)过滤器1。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的内容,能够在技术方案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也可以使用图9所示的过滤器元件80来构成过滤器1。在过滤器元件80中,有过滤器元件80A及80B这样的构成不同的2个种类。
过滤器元件80A为圆板形状。过滤器元件80A中在轴向(与过滤器元件80A的厚度方向T相同)的两侧,形成有1对圆形的面。在该1对面当中,将图9的上侧的面称作第一圆形面81,将图9的下侧的面称作第二圆形面82。在过滤器元件80A的圆中心位置,形成有将过滤器元件80A沿厚度方向T(图9中的上下方向)贯穿的圆的开口83。
在第一圆形面81中,在从开口83到比第一圆形面81的外周缘更靠身边的区域(附加有交叉的斜线的阴影的区域),将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的一方(在此设为第一凹部21)以前述的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另外,在第二圆形面82中,在从开口83到比第二圆形面82的外周缘更靠身边的区域(从厚度方向T观看,是与第一圆形面81中附加有阴影的区域重叠的区域),将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的一方(第一凹部21)以前述的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
在第一圆形面81的外周部分中,在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各形成有1个切槽84(定位部)。在第二圆形面82的外周部分中,在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各设有1个在厚度方向T上从第二圆形面82中突出的爪85(定位部)。
过滤器元件80B是与过滤器元件80A相同大小的圆板形状。在过滤器元件80B中轴向(厚度方向T)的两侧,形成有1对圆形的面。在该1对面当中,将图9的上侧的面称作第一圆形面91,将图9的下侧的面称作第二圆形面92。在过滤器元件80B的外周部分的略微内侧,形成有与该外周部分构成同心圆的近似圆形的开口93。从过滤器元件80B的厚度方向T(图9中的上下方向)观看,开口93在圆周方向的途中的部位(图9中为2个部位)中断。开口93将过滤器元件80B沿厚度方向T贯穿。
在第一圆形面91中,在从圆中心到比开口93更靠身边的区域(附加有交叉的斜线的阴影的区域),将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的另一方(在此,设为第二凹部32)以前述的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此外,在该区域中,也可以将第一圆形面91的圆中心部分排除在外。另外,在第二圆形面92中,在从圆中心到比开口93更靠身边的区域(从厚度方向T观看是与第一圆形面91中附加有阴影的区域重叠的区域),将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的另一方(第二凹部32)以前述的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
在第一圆形面91的外周部分中,在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各形成有1个切槽94(定位部)。在第二圆形面92的外周部分中,在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各设有1个在厚度方向T上从第二圆形面92中突出的爪95(定位部)。
通过将此种过滤器元件80A及80B交替地层叠,能够构成过滤器1。
即,在图9的情况下,通过使过滤器元件80A的第二圆形面82与过滤器元件80B的第一圆形面91对置,而在过滤器元件80B上层叠过滤器元件80A。此时,通过将过滤器元件80A的各爪85嵌入过滤器元件80B中对应的(在圆周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的)切槽94中,而将过滤器元件80A及过滤器元件80B彼此定位。
此外,在过滤器元件80A上层叠过滤器元件80B的情况下,使过滤器元件80B的第二圆形面92与过滤器元件80A的第一圆形面81对置。此时,通过将过滤器元件80B的各爪95嵌入过滤器元件80A中对应的(在圆周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的)切槽84中,而将过滤器元件80A及过滤器元件80B彼此定位。其结果是,由于能够使过滤器元件80的层叠状态稳定,因此完成后的过滤器1能够稳定地发挥臭氧分解能力。
在图10中示出了将过滤器元件80共计层叠5个而构成的过滤器1。在该过滤器1中,利用3个过滤器元件80A和2个过滤器元件80B的层叠体构成,过滤器元件80A形成层叠体的最上面(层叠方向的一端)及最下面(层叠方向的另一端)。
在该情况下,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过滤器元件80A及80B中,在第一圆形面81与第二圆形面92之间、以及第一圆形面91与第二圆形面82之间,形成前述的锯齿形流路40。
具体来说,在过滤器元件80A的第一圆形面81与过滤器元件80B的第二圆形面92之间,以使第二圆形面92的1个第二凹部32与第一圆形面81中相邻的多个第一凹部21对置的方式,将第一凹部21与第二凹部32错开地对置。同样地,以使第1圆形面81的1个第一凹部21与第二圆形面92中相邻的多个第二凹部32对置的方式,将第一凹部21与第二凹部32错开地对置。由此,在第一圆形面81与第二圆形面92之间形成了锯齿形流路40。
另外,在过滤器元件80B的第一圆形面91与过滤器元件80A的第二圆形面82之间,以使第一圆形面91的1个第二凹部32与第二圆形面82中相邻的多个第一凹部21对置的方式,将第一凹部21与第二凹部32错开地对置。同样地,以使第二圆形面82的1个第一凹部21与第一圆形面91中相邻的多个第二凹部32对置的方式,将第1凹部21与第二凹部32错开地对置。由此,在第一圆形面81与第二圆形面92之间形成了锯齿形流路40。
锯齿形流路40与过滤器元件80A的圆中心的开口83、以及过滤器元件80B的外周部分的开口93连通。在图10中,在过滤器1中,最上面的过滤器元件80A的开口83为入口97,最下面的过滤器元件80A的开口83为出口98,除此以外的过滤器元件80A的开口83及过滤器元件80B的开口93为锯齿形流路40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锯齿形流路40整体如图10中以粗的虚线箭头所示,在从入口97向下方延伸后,朝向过滤器元件80的径向外侧呈锯齿形推进,在开口93中弯曲而向下方延伸后朝向过滤器元件80的径向内侧呈锯齿形推进,在开口83中弯曲而向下方延伸。接着,锯齿形流路40在从最上面起第三个与第四个过滤器元件80之间朝向过滤器元件80的径向外侧呈锯齿形推进,在开口93中弯曲而向下方延伸后朝向过滤器元件80的径向内侧呈锯齿形推进,在开口83中弯曲而向下方延伸后与出口98相连。这样,锯齿形流路40整体将入口97与出口98相连。
在该过滤器1中,能够使气体流入入口97,并使该气体(流入的气体)经由锯齿形流路40从出口98流出。并且,在该气体中含有臭氧的情况下,臭氧在因穿过锯齿形流路40而一边朝向过滤器元件80的径向外侧一边呈锯齿形流动时,会与锯齿形流路40的流路侧壁40A碰撞。臭氧因与流路侧壁40A碰撞时的能量而自然分解为氧。因此,在从出口98流出的空气中,基本上不含有臭氧。
另外,虽然第一凹部21的开口22及第二凹部32的开口33如图11(a)所示为六角形,但是,也可以如图11(b)所示为圆形,还能够如图11(c)所示为四角形。但是,期望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分别如图11(a)所示具有六角形的开口22、33,以蜂窝状排列。在该情况下,能够增大开口22、33的开口面积,能够将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分别更多地(高密度地)排列,因此能够进一步延长锯齿形流路40。另外,在以蜂窝状排列的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中,在前述的格子部分46及47(参照图1及图2)中,能够发挥出高的强度。
另外,虽然第一凹部21的底面23及第二凹部32的底面34如图12(a)所示是与第一面11或第二面12平行的平坦面,但是,也可以如图12(b)所示呈圆弧状弯曲。另外,虽然俯视中的第一凹部21的形状及大小在从开口22到底面23之间相同,但是,也可以在途中变化(对于第二凹部32也相同)。
另外,虽然在图1~图5所示的过滤器元件2中,将图1(a)中的上面设为形成有第一凹部21的第一面11,将图1(b)中的下面设为形成有第二凹部32的第二面12,但是也可以将该上面设为第二面12,将该下面设为第一面11。
另外,如前所述地构成过滤器1的过滤器元件(过滤器元件2或过滤器元件80)的大小及数目能够任意地变更。另外,形成于过滤器元件中的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的大小(也包括深度)及数目也可以任意地变更。这些大小及数目能够根据对过滤器1要求的大小(过滤器1的配置空间的大小)或臭氧分解性能适当地选择。
另外,也可以在锯齿形流路40的流路侧壁40A的表面(第一凹部21及第二凹部32的内面等)设置凹凸。如果这样设置,则能够通过使流过锯齿形流路40的臭氧与该凹凸碰撞,而更加有效地使臭氧自然分解。
另外,也可以将借助使用了活性炭等的催化剂化学地分解臭氧的过滤器(称作“催化过滤器100”)与过滤器1一起使用。也就是说,也可以在流出路55及循环路65的至少任意一个中,与过滤器1一起装入催化过滤器100。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分解臭氧。在该情况下,优选在图6及图8所示的流出路55或循环路65(也包括旁通流路67)中,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配置过滤器1,在过滤器1的下游侧配置催化过滤器100。这样,由于主要由过滤器1分解臭氧,因此能够延迟催化过滤器100的劣化,所以与单独设置催化过滤器100的情况相比,能够更长时间地发挥臭氧分解性能。
另外,虽然前述的洗衣机50A及50B是内槽56的中心轴(图6及图8中的单点划线)沿着上下方向的立式,但是,也可以是所谓的滚筒型。在滚筒型中,将内槽56以使其中心轴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地延伸的方式倾斜配置。顺便说明,在滚筒型的洗衣机50B的情况下,与立式(参照图8)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循环路65较长,因此只是使臭氧穿过循环路65就能够将其自然分解。另一方面,在图8所示的立式的洗衣机50B的情况下,由于空间的制约,循环路65变短,但是通过在循环路65中设置过滤器1,能够将臭氧充分地分解。此外,由于利用加热器69所产生的热也可以将臭氧分解,因此能够使用过滤器1及加热器69更加有效地分解臭氧。
另外,虽然作为电气设备50例示出洗衣机50A及50B,但是,例如还能够举出用臭氧处理污水的水处理装置、能够在干燥衣服时利用臭氧消毒的干燥机。
附图标记说明
1:过滤器;2:过滤器元件;11:第一面;12:第二面;17:开口部;21:第一凹部;22:开口;32:第二凹部;33:开口;40:锯齿形流路;40A:流路侧壁;41:入口;42:出口;50:电气设备;50A:洗衣机;50B:洗衣机;51:处理槽;51A:洗涤槽;55:流出路;55A:一端;56:内槽;57:外槽;57A:外壁;65:循环路;65A:一端;65B:另一端;67:旁通流路;68:阀;80:过滤器元件;80A:过滤器元件;80B:过滤器元件;100:催化过滤器;L:长尺寸方向。

Claims (26)

1.一种电气设备,是具有能够存留臭氧的处理槽、并能够将所述处理槽内的收容物利用臭氧加以处理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含:
流出路,其一端与所述处理槽连接,使所述处理槽内的臭氧从该一端流出;以及
过滤器,其具有嵌入所述流出路中且为一定长度以上的锯齿形流路,通过在臭氧穿过该锯齿形流路时使臭氧一边碰撞流路侧壁一边穿过锯齿形流路,来促进臭氧的自然分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槽包含用于收容洗涤物的洗涤槽,
该电气设备是洗衣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洗涤槽包含收容洗涤物而旋转的内槽、和收容所述内槽且位置被固定了的外槽,
所述流出路的一端面向所述外槽内上部,所述流出路的至少一部分被沿着所述外槽的外壁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包含:
入口,其用于气体流入;
出口,其使流入的气体流出;
多个第一凹部,它们在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以及
多个第二凹部,它们朝向与所述第一凹部相反的方向凹陷,且在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
通过以使1个所述第二凹部横跨相邻的多个所述第一凹部地与之对置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错开地对置,来构成所述锯齿形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包含开口制成多角形的筒状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具有六角形的所述开口,以蜂窝状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包含多个过滤器元件的层叠体,
各个所述过滤器元件具有:形成有所述多个第一凹部的第一面、处于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且形成有所述多个第二凹部的第二面、以及将所述第一面侧与所述第二面侧连通地贯穿所述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
通过以在层叠方向相邻的2个所述过滤器元件中使一方的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第一面与另一方的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第二面对置的方式,层叠所述多个过滤器元件,而构成所述过滤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元件在给定方向上具有长尺寸,所述开口部在所述过滤器元件中形成于长尺寸方向的一个端部,
在相邻地层叠的所述过滤器元件中,以使彼此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长尺寸方向的相反一侧的方式,使所述长尺寸方向的朝向反转。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含定位部,其设于所述过滤器元件中,将相邻地层叠的所述过滤器元件彼此定位。
10.一种电气设备,是具有能够存留臭氧的处理槽、并能够利用臭氧处理所述处理槽内的收容物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含:
循环路,其一端及另一端与所述处理槽连接,将所述处理槽内的空气从一端导出而从另一端送回所述处理槽内;以及
过滤器,其具有嵌入所述循环路中且为一定长度以上的锯齿形流路,通过在臭氧穿过该锯齿形流路时使臭氧一边碰撞流路侧壁一边穿过锯齿形流路,来促进臭氧的自然分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路包含旁通连接的旁通流路,
包含切换是否使从所述处理槽导入所述循环路的空气流向所述旁通流路的切换单元,
所述过滤器设于所述旁通流路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含一端与所述处理槽连接、使所述处理槽内的臭氧从该一端流出的流出路,
在所述流出路中也设有所述过滤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槽包含用于收容洗涤物的洗涤槽,
该电气设备是洗衣机。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包含:
入口,其用于气体流入;
出口,其使流入的气体流出;
多个第一凹部,它们在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以及
多个第二凹部,它们朝向与所述第一凹部相反的方向凹陷,且在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
通过以使1个所述第二凹部横跨相邻的多个所述第一凹部地与之对置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错开地对置,来构成所述锯齿形流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包含开口制成多角形的筒状凹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具有六角形的所述开口,以蜂窝状排列。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包含多个过滤器元件的层叠体,
各个所述过滤器元件具有:形成有所述多个第一凹部的第一面、处于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且形成有所述多个第二凹部的第二面、以及将所述第一面侧与所述第二面侧连通地贯穿所述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
通过以在层叠方向相邻的2个所述过滤器元件中使一方的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第一面与另一方的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第二面对置的方式,层叠所述多个过滤器元件,而构成所述过滤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元件在给定方向上具有长尺寸,所述开口部在所述过滤器元件中形成于长尺寸方向的一个端部,
在相邻地层叠的所述过滤器元件中,以使彼此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长尺寸方向的相反一侧的方式,使所述长尺寸方向的朝向反转。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含定位部,其设于所述过滤器元件中,将相邻地层叠的所述过滤器元件彼此定位。
20.一种过滤器,是促进臭氧的自然分解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包含:
入口,其用于气体流入;
出口,其使流入的气体流出;
多个第一凹部,它们在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
多个第二凹部,它们朝向与所述第一凹部相反的方向凹陷,且在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给定的排列图案排列;以及
锯齿形流路,其通过以使1个所述第二凹部横跨相邻的多个所述第一凹部地与之对置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错开地对置而构成,连接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为一定长度以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包含开口制成多角形的筒状凹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具有六角形的所述开口,以蜂窝状排列。
23.根据权利要求20~22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包含多个过滤器元件的层叠体,
各个所述过滤器元件具有:形成有所述多个第一凹部的第一面、处于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且形成有所述多个第二凹部的第二面、以及将所述第一面侧与所述第二面侧连通地贯穿所述过滤器元件的开口部,
通过以在层叠方向相邻的2个所述过滤器元件中使一方的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第一面与另一方的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第二面对置的方式,层叠所述多个过滤器元件,而构成所述过滤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元件在给定方向上具有长尺寸,所述开口部在所述过滤器元件中形成于长尺寸方向的一个端部,
在相邻地层叠的所述过滤器元件中,以使彼此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长尺寸方向的相反一侧的方式,使所述长尺寸方向的朝向反转。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包含定位部,其设于所述过滤器元件中,将相邻地层叠的所述过滤器元件彼此定位。
26.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包含使所述处理槽内的臭氧流出的流出路、以及将所述处理槽内的空气从一端导出而从另一端送回所述处理槽内的循环路的至少任意一个,
并包含催化过滤器,其被与所述过滤器一起装入所述流出路及循环路的至少任意一个中,利用催化剂来分解臭氧。
CN201410055105.7A 2013-02-13 2014-02-13 电气设备及过滤器 Pending CN1039816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5654A JP6150195B2 (ja) 2013-02-13 2013-02-13 電気機器およびフィルタ
JP2013-025654 2013-0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1678A true CN103981678A (zh) 2014-08-13

Family

ID=51273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5105.7A Pending CN103981678A (zh) 2013-02-13 2014-02-13 电气设备及过滤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50195B2 (zh)
CN (1) CN103981678A (zh)
WO (1) WO20141245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49290A (zh) * 2015-04-28 2016-11-23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臭氧杀菌洗衣机及方法
KR20230166183A (ko) * 2022-05-30 2023-12-07 주식회사 마이크로필터 필터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세탁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25031A (zh) * 1974-08-26 1976-03-01 Tokyo Shibaura Electric Co
JPH0523537A (ja) * 1991-07-25 1993-02-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オゾン除去装置
JP2000024456A (ja) * 1998-07-07 2000-01-25 Tokyo Electron Ltd 熱分解性ガスの除去装置及び除去方法
JP2004154321A (ja) * 2002-11-06 2004-06-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衣類乾燥機
US20090065178A1 (en) * 2005-04-21 2009-03-12 Nippon Light Metal Company, Ltd. Liquid cooling jacket
JP2007181597A (ja) * 2006-01-10 2007-07-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洗濯機および洗濯機のすすぎ方法
JP5242153B2 (ja) * 2007-12-25 2013-07-24 ハイアール グループ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洗濯機
JP4804517B2 (ja) * 2008-09-30 2011-11-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洗濯機
CN201625505U (zh) * 2009-12-31 2010-11-10 青岛国林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臭氧分解装置
CN201969386U (zh) * 2010-12-10 2011-09-14 江苏康尔臭氧有限公司 一种气水混合泵臭氧尾气的分解装置
CN102764589B (zh) * 2012-08-03 2014-06-25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一种含臭氧的废气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51111A (ja) 2014-08-25
JP6150195B2 (ja) 2017-06-21
WO2014124598A1 (zh) 2014-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7576B (zh) 旋转填充床
KR101596014B1 (ko) 공기정화장치
CN104519984B (zh) 通气装置、过滤系统以及使过滤器通气的方法
CN105387549A (zh) 空气加湿净化器
BRPI0402740B1 (pt) Cartucho para um tanque de água de uma máquina de café
CN106040003A (zh) 平板接触器和方法
JP5772829B2 (ja) 浄水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ピッチャー型浄水器
CN111918710A (zh) 具有水粒子碰撞扩散结构的湿法集尘空气净化装置
KR101898890B1 (ko) 수평형 습식 스크러버용 클린 필터를 포함하는 조립체 및 그의 구성방법
EP1645322B1 (en) Apparatus for removing nitrogen oxides
CN101184547A (zh) 除湿装置
WO2009072796A2 (en) The disk rotary motion device by buoyancy
CN101451755A (zh) 室内空气净化加湿器
CN103981678A (zh) 电气设备及过滤器
JP2008183501A (ja) 流体混合器
KR101726299B1 (ko) 수평형 습식 스크러버용 클린 필터를 포함하는 조립체 및 그의 구성방법
JP5793785B1 (ja) 水棲生物用水槽の水濾過装置
CN206082024U (zh) 卧式洗涤塔
CN205536320U (zh) 加湿装置
KR20160032496A (ko) 자동재생집진장치를 구비한 축사내 유해가스 제거용 공정화장치
KR101170599B1 (ko) 공기 청정 및 가습 장치
CN217247755U (zh) 一种苏氨酸烘干尾气处理用水洗塔
CN205627620U (zh) 有机物净化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JP2007222716A (ja) フィルタ洗浄容器
AU2008209293B2 (en) Shaped packing el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