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74611B - 秸秆收割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秸秆收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74611B
CN103974611B CN201280060929.2A CN201280060929A CN103974611B CN 103974611 B CN103974611 B CN 103974611B CN 201280060929 A CN201280060929 A CN 201280060929A CN 103974611 B CN103974611 B CN 1039746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vesting device
harvesting
cutter
drive link
str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09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74611A (zh
Inventor
大原研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730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5592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730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12339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74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74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74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746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34/0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 A01D34/01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 A01D34/02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having reciprocating cutters
    • A01D34/30Driving mechanisms for the cut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34/0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 A01D34/01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 A01D34/02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having reciprocating cutters
    • A01D34/13Cutting apparatus
    • A01D34/23Cutting apparatus with additional vertical cutter-ba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在秸秆收割装置中,使进行农作物收割的前端的单元的更换作业容易。秸秆收割装置具备:收割主轴(61),其横向架设支承于机体(3)且绕横向轴心旋转;旋转转换机构(100),其与收割主轴(61)的终端联动连接;传动轴组,其沿机体(3)的前后方向配设,通过与旋转转换机构(100)的输出侧联动连接,由此对收割装置(270)的割刀进行左右往复驱动,上述传动轴组构成为包括:将始端连接于旋转转换机构(100)的第一传动杆(110)、和使轴心与第一传动杆(110)不同且经由规定的动力传递机构而与第一传动杆110联动地转动的第二传动杆(220),第二传动杆(220)的一端经由直线转换机构而与上述割刀的一端联动连接,由此对收割装置(270)的割刀进行左右往复驱动。

Description

秸秆收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秸秆收割装置以及秸秆收割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在联合收割机等秸秆收割装置中,在装置的前端下部配设有遍布其前端整体宽度沿左右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割刀的推剪式收割装置(以下,记载为主收割装置)。其中,若秸秆收割装置向前行驶使种植秸秆抵接于主收割装置,则主收割装置将种植秸秆的根部切断来收割秸秆。
专利文献1所示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具备对栽种于农田的农作物的根侧进行切断,并将切断后的农作物的秸秆回收的收割前处理装置。其中,栽种于农田的农作物存在如稻子、小麦等那样呈行列栽种的农作物、以及如菜籽、向日葵等那样不呈行列栽种的农作物,各农作物具有最佳的形状、构造。
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中,将收割前处理装置的前端侧进行单元化使其能够进行分离更换。具体而言,形成能够根据收割对象农作物来更换并安装收割前处理装置的前端侧的单元化。作为单元,例示有稻麦用单元与杂粮用单元。
稻麦用单元具备:收割前处理装置的侧壁的前端侧部分、和稻麦用的分禾器。杂粮用单元具备:收割前处理装置的侧壁的前端侧部分、杂粮用的分禾器、用于将农作物的根侧切断的主收割装置、以及以沿着上下方向的立起姿势配置在收割前处理装置的横侧端部来进行农作物的切断的副收割装置。
另外,这样的秸秆收割装置具备从主收割装置的左右端朝向前方突出设置的扶拨器。该扶拨器在秸秆收割装置向前行驶时,对主收割装置抵接的农作物(以下,称为处于收割范围的农作物)与主收割装置未抵接的农作物(以下,称为未处于收割范围的农作物)进行分离。由此,秸秆收割装置能够选择性地将处于收割范围的农作物的秸秆切断并收取。
然而,在处于收割范围的农作物与未处于收割范围的农作物缠绊严重的情况下,存在扶拨器无法充分地进行分离的情况。若勉强获取这样缠绊着的农作物,则存在缠绊着的农作物的秸秆会被打碎、附着于秸秆的收获对象物(谷物等)脱落之类的不良情况。
作为应对这样的不良情况的技术,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该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在主收割装置的左侧端部具备以沿着上下方向的立起姿势配置来进行农作物的切断的纵向的收割装置(以下,记载为副收割装置)。在这样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中,副收割装置将相互缠绊的处于收割范围的农作物和未处于收割范围的农作物切断,从而能够选择性地适当地收获处于收割范围的农作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43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2320号公报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中,主收割装置、副收割装置的割刀被横向架设于割台的背面的副轴的旋转力驱动。该副轴的旋转力经由传动轴被传递至割刀。其中,在杂粮用单元与稻麦用单元中割刀的位置不同。
因此,在上述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中,杂粮用单元形成为包括专用的传动轴的结构。因此在将杂粮用单元和稻麦用单元进行更换时,需要进行拆下稻麦用单元用的传动轴而安装杂粮用单元用的传动轴、拆下杂粮用单元用的传动轴而安装稻麦用单元用的传动轴的作业。
然而,传动轴与副轴的连结很特殊,在更换作业中需要特殊的工具。另外,传动轴的更换作业很繁琐,通常用户难以根据收割对象农作物而简单地将收割前处理装置的前端部分进行更换。
另外,为了切断收割对象农作物的缠绊部位,上述的副收割装置具有与在秸秆中产生缠绊的高度对应的高度。然而,配设有主收割装置的秸秆收割装置的前端附近,成为越靠近前端则上下长度越短的尖细形状。因此配设于在秸秆收割装置的前端附近配设的主收割装置的左右任一侧端的副收割装置,其下端被固定于秸秆收割装置的主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在收割农作物的秸秆的秸秆收割装置中,使包括进行农作物收割的割刀的前端部分的更换作业容易。
另外,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目的在于解决因副收割装置相对于秸秆收割装置的固定状况而产生的各种问题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技术是一种秸秆收割装置,将具备推剪式割刀的收割装置设置在机体主体的前部,所述秸秆收割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轴,其横向架设支承于所述机体主体且绕横向轴心旋转;旋转转换机构,其与所述驱动轴的终端联动连接;以及传动轴组,其沿所述机体主体的前后方向配设,通过与所述旋转转换机构的输出侧联动连接,由此对所述收割装置的割刀进行左右往复驱动,所述传动轴组构成为包括:将始端连接于所述旋转转换机构的输入摆动轴、使轴心与所述输入摆动轴不同且经由规定的动力传递机构而与所述输入摆动轴联动地转动的输出摆动轴,所述输出摆动轴的一端经由直线转换机构而与所述割刀的一端联动连接,由此对所述收割装置的割刀进行左右往复驱动。
根据该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技术,由所述输入摆动轴和所述输出摆动轴这两个摆动轴构成将所述驱动轴的旋转力传递至所述收割装置的割刀的部件。这两个摆动轴的轴心不同且经由规定的动力传递机构而联动地转动。这样通过构成两根摆动轴,由此无需将与所述驱动轴联动连接的输入摆动轴拆下,通过从所述输入摆动轴或所述输出摆动轴的任一个拆下使所述输入摆动轴与所述输出摆动轴联动的规定的动力传递机构,由此能够将所述收割装置相对于所述秸秆收割装置安装或拆下。因此在更换位于秸秆收割装置的前端部的收割装置时,无需将安装、拆下时需要特殊的工具的旋转转换机构拆下,从而使更换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技术,由于构成两根摆动轴并以所述规定的动力传递机构使两根摆动轴之间联动旋转,因此一边固定输入摆动轴的配置、一边适当地变更输入摆动轴与输出摆动轴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自由地选择收割装置的割刀的位置。由此提高割刀位置的选择自由度。
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秸秆收割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摆动轴与所述收割装置是能够一体地使用的单元,能够一边将所述输入摆动轴留在所述机体主体、一边从所述机体主体拆下所述单元。
根据该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技术,由于形成为能够一体地使用所述输出摆动轴和所述收割装置的单元,因此能够使各单元的所述输出摆动轴在各单元所具备的所述收割装置的割刀的位置最佳化。因此仅更换所述单元,就能够将割刀配置在最佳的位置,并且也将配置在最适于该割刀驱动的位置的输入摆动轴安装于秸秆收割装置。当然作为所述单元也可以包括所述规定的动力传递机构。由此位于秸秆收割装置的前端部的收割装置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
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秸秆收割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转换机构将所述驱动轴绕横向轴心的旋转转换成所述输入摆动轴绕前后方向轴心的往复转动,所述规定的动力传递机构是如下的连杆机构,即,通过将所述输入摆动轴绕前后方向轴心的往复转动传递至所述输出摆动轴,从而使所述输出摆动轴绕前后方向轴心往复转动。
根据该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技术,在更换收割装置时,特别是无需安装或拆下更换繁琐的、将所述驱动轴绕横向轴心的旋转转换成所述输入摆动轴绕前后方向轴心的往复转动的所述旋转转换机构,另一方面,在更换收割装置时,也可以安装或拆下更换容易的、将所述输入摆动轴绕前后方向轴心的往复转动转换成使所述输出摆动轴绕前后方向轴心往复转动的连杆机构。由此位于秸秆收割装置的前端部的收割装置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上述的秸秆收割装置也能够采用以下方式。
即,上述秸秆收割装置的一个方式能够形成如下的齿轮机构,即:所述旋转转换机构将所述驱动轴绕横向轴心的旋转转换成所述第一传动轴绕前后方向轴心的往复转动,且所述规定的动力传递机构将所述第一传动轴绕前后方向轴心的往复转动传递至所述第二传动轴,由此使所述第二传动轴绕前后方向轴心往复转动。
另外,上述秸秆收割装置的一个方式也能够形成如下结构,即,一种秸秆收割装置,能够将具备推剪式割刀的秸秆收割单元安装在机体主体的前部,所述秸秆收割装置具备:驱动轴,其横向架设支承于所述机体主体并绕横向轴心旋转;旋转转换机构,其与所述驱动轴的终端联动连接;输入摆动轴,其沿所述机体主体的前后方向配设,将始端联动连接于所述旋转转换机构的输出侧,所述输入摆动轴经由规定的动力传递机构而与所述收割装置单元所具备的摆动轴亦即使轴心与所述输入摆动轴不同的输出摆动轴联动地转动,由此经由所述输出摆动轴的一端与直线转换机构而对与所述割刀的一端联动连接的所述收割装置的割刀进行左右往复驱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一种秸秆收割装置,具备:推剪式主收割装置,其将多个割刀沿左右方向并排配置;规定宽度的割台,其配置在机体的前方且将所述主收割装置固定在前端;左右一对升降臂,在比所述主收割装置的固定位置靠后方的位置,使该左右一对升降臂各自的后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割台的左右侧部;轮式拨禾装置,其配置在所述主收割装置的上方,且左右方向上定向的转动轴的左右端部分别支承在所述左右一对升降臂的中途位置;沿上下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割刀的推剪式副收割装置,以使割刀位于比所述升降臂靠外侧的方式,在从所述升降臂的转动轴到所述升降臂的前端的任意位置,将该推剪式副收割装置的下部固定在所述割台的横侧面,其中,在所述副收割装置的与所述拨禾装置对置的侧面配设具有挠性的缓冲部件。
在上述方式所涉及的秸秆收割装置中,在机体的前方配置有规定宽度的割台,在该割台的前端固定有沿左右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割刀的推剪式主收割装置。对于与主收割装置抵接的收割对象农作物而言,种植秸秆的根部被切断。这样,主收割装置收割的收割对象农作物的秸秆被投入割台,并且根据需要被送入配设于机体后方的分选部、脱粒部等,适当地进行分选、脱粒等。
另外,在上述主收割装置的上方配置有轮式拨禾装置。该轮式拨禾装置将在左右方向上定向的转动轴的左右端部分别支承于左右一对升降臂的中途位置。轮式拨禾装置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将种植秸秆的上部向割台的内部收集。由此提高上述主收割装置的秸秆收割效率以及收入秸秆的效率。
另外,左右一对升降臂在比所述主收割装置的固定位置靠后方的位置,将各自的后端部支承于所述割台的左右侧部,并能够进行转动。因此使所述升降臂转动,从而能够将轮式拨禾装置的位置调整为与种植秸秆的高度对应的位置。
另外,沿上下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割刀的推剪式副收割装置的下部被固定在所述割台的横侧面。该副收割装置的固定位置是比所述升降臂的转动轴固定的位置靠前方且比所述升降臂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另外,副收割装置以使其割刀位于比所述升降臂靠外侧的方式配置。
而且,在所述副收割装置与所述拨禾装置对置的侧面和所述升降臂与所述副收割装置对置的侧面的至少一方配设具有挠性的缓冲部件。由此,将下部固定在所述割台的侧面,所述副收割装置的上部在左右方向上振动,即使所述升降臂与副收割装置干涉,也不存在直接碰撞的担忧,从而能够尽可能地降低产生碰撞音、由碰撞导致的龟裂、伤痕、割刀的脱落等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选择的一个方式中,所述缓冲部件从所述副收割装置的上端配设到上下方向中途。即,在所述副收割装置与所述升降臂干涉的可能性高的、从所述副收割装置的上端到上下方向中途,配设所述缓冲部件,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升降臂与副收割装置的直接碰撞。
在本发明的选择的一个方式中,所述缓冲部件以与所述秸秆收割装置使用时所述升降臂的可动范围对应的方式配设。即,在所述副收割装置与所述升降臂干涉的、所述秸秆收割装置使用时所述升降臂的可动范围内配设所述缓冲部件,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升降臂与副收割装置的直接碰撞。
另外,本技术所涉及的秸秆收割装置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不言而喻包括在组装于其他设备的状态下实施、或与其他方法一同实施等各种方式。
根据本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包括进行农作物收割的割刀的前端部分的更换作业容易的秸秆收割装置。
另外,根据以上说明的秸秆收割装置,能够解决由副收割装置相对于秸秆收割装置的固定状况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的右视图。
图3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安装有稻麦单元的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图。
图5是收割部的左视图。
图6是收割部的主视图。
图7是收割部的俯视图。
图8是收割部的右视图。
图9是收割部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旋转转换机构的具体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说明收割装置内的动力传递的图。
图12是表示从收割部拆下稻麦单元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从收割部拆下杂粮单元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将杂粮单元安装于收割部的右视图。
图15是安装有杂粮单元的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图。
图16是说明第二传动杆的安装位置和倾斜的图。
图17是表示将杂粮单元安装于收割部的左视图。
图18是说明杂粮单元中对纵收割装置的动力传递的图。
图19是说明安装有变形例的杂粮单元的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的立体图。
图20是安装有变形例的杂粮单元的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图。
图21是收割部的立体图。
图22是收割部的左视图。
图23是收割部的右视图。
图24是收割部的主视图。
图25是表示从左后侧斜上方观察纵割刀装置的周围的图。
图26是表示缓冲部件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
图28是表示旋转转换机构的具体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9是表示对纵收割装置的动力传递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下述顺序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
(1)秸秆收割装置的结构
(2)秸秆收割单元的结构
(3)第二实施例
(4)变形例
(5)纵收割装置的结构
(6)缓冲部件的构造
(7)动力传递构造
(8)总结
(1)秸秆收割装置的结构:
<稻麦单元安装时的基本结构>
首先,以安装有后述的稻麦单元U1的状态为例爱说明联合收割机1的基本的结构。另外,联合收割机1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秸秆收割装置。图1是表示联合收割机1的整体结构的左视图,图2是表示联合收割机1的整体结构的右视图,图3是表示联合收割机1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安装有稻麦单元U1的联合收割机1的动力传递图。
如图1~3所示,联合收割机1具备:行驶部2、2、机体3、收割部4、脱粒部5、分选部6、排杆处理部7、驾驶部8、谷粒贮存部9以及原动机部10。原动机部10具备发动机,该发动机产生的驱动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传递至各部。对于动力传递机构详见后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机体3相当于机体主体。
联合收割机1具备左右一对履带式行驶部2、2,在行驶部2、2的正上方配置机体3,在机体3的前方安装收割部4。在机体3的左侧部分沿前后方向依次并排配置有脱粒部5、分选部6以及排杆处理部7。在机体3的右侧部分沿前后方向依次并排配置有驾驶部8、原动机部10以及谷粒贮存部9。
收割部4收割的秸秆依次通过脱粒部5和分选部6进行脱谷和分选,从而分离成作为收获部位的谷粒等、作为非收获部位的杆等。作为收获部位的谷粒等被送入谷粒贮存部9,在暂时贮存后,通过与谷粒贮存部9连通连接的装袋用搬出体12进行装袋。作为非收获部位的杆等被送入排杆处理部7,成形为规定的形状,或保持原样排出到联合收割机1的外部。
图5是收割部4的左视图,图6是收割部4的主视图,图7是收割部4的俯视图,图8是收割部4的右视图,图9是收割部4的后视图。其中,在图8中表示将安装于收割部4的右侧的右侧板拆下而使内部露出。
如图5~图9所示,收割部4具备:送料室20、割台21、收割装置22、左右一对分禾器23、23以及拨禾轮24。
如图1~图3所示,送料室20配置在驾驶部8的左侧下方,其后端部枢轴设置于机体3的前部。送料室20以该枢轴为支承轴自由转动。
如图1所示,在送料室20的下部与机体3的前部之间架设有升降液压缸26。若升降液压缸26伸缩,则送料室20的升降位置能够自由地调整。另外,升降液压缸26的伸缩通过对驾驶部8的操作面板进行规定的操作而能够进行控制。
送料室20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四边形筒型的箱(casing)状,在其前端部形成有将所收割的秸秆搬入的开口部。在送料室20的内部配设有将从开口部搬入的秸秆从前方向后方搬运的输送机。
如图4、图7等所示,输送机例如能够以将输送带卷绕在收割主轴61与配设于送料室20的内部的从动滚筒之间的方式形成。输送带与收割主轴61的旋转对应地绕收割主轴61与从动滚筒的周围转圈,从而将从送料室20的前端侧(割台21一侧)搬入并载置于输送带的秸秆等向送料室20的后端侧(脱粒部)搬运。
割台21形成为前方开口的箱状,且左右宽度成为与机体3的左右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另外,在割台21的后端侧的左侧部连通连结送料室20的前端部开口部(搬入口部)。将收割部4收割的秸秆从该搬入口部搬入送料室20。
在割台21的内部在左右方向上经由朝向转动的轴芯的螺旋推运器支承轴32来横向架设拨禾螺旋推运器25。拨禾螺旋推运器25将由后述的收割装置22收割的秸秆收集到割台21内,并且将其横向运送搬入到送料室20的前端部开口部(搬入口部)内。
收割装置22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割刀的推剪式,且遍布其前端整体宽度配设在割台21的前端下部。若联合收割机1向前行驶而使种植秸秆与收割装置22抵接,则收割装置22将其根部切断来收割秸秆。
左右一对分禾器23、23分别从割台21的左右侧壁朝前方突出设置,在机体向前行驶时,将种植秸秆划分到割台21内的收割侧和割台21外的非收割侧。
拨禾轮24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配置在左右一对分禾器23、23之间的上方。这样配置的拨禾轮24一边旋转一边将由两个分禾器23、23划分到割台21内的收割侧的种植秸秆收集至割台21侧。
拨禾轮24例如被臂支承轴40、左右一对支承臂41、41、轮升降缸42支承于左右一对分禾器23、23之间的上方。臂支承轴40以在左右方向上朝向轴线的方式横向架设于割台21的后端上部。
在臂支承轴40的左右侧端部转动支承有左右一对支承臂41、41的基端部(后端部)。支承臂41、41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各支承臂41的中途部与割台21的侧壁之间夹设有轮升降缸42。若使轮升降缸42伸缩,则两个支承臂41、41以臂支承轴40为支承轴进行转动。
将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轮支承轴43以能够绕其轴芯自由旋转的方式轴架在两个支承臂41、41的前端部(Front end portion)之间。轮支承轴43能够沿前后方向自由调节位置。在轮支承轴43的左右侧端部分别安装有对置的左右一对旋转支承体44、44的中心部。
两个旋转支承体44、44将金属制的板状体形成为正五边形形状,并在各角部(顶部)设置有弹齿杆转动支承体45。在旋转支承体44、44中对置的各角部的弹齿杆转动支承体45之间分别横向架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管(圆管)状的弹齿杆46。各弹齿杆46能够绕其轴线自由旋转,在各弹齿杆46上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的方式以下垂状安装有多个弹齿47。
这样,若使轮支承轴43绕从左侧面观察(例如,图5)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安装于轮支承轴43的左右一对旋转支承体44、44也绕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经由弹齿杆46安装在两个旋转支承体44、44之间的弹齿47绕旋转支承体44的外周移动。
此时,弹齿姿势保持机构51将旋转移动的弹齿47内的、至少作用于种植秸秆的弹齿47保持为规定的下垂姿势,从而被保持为该下垂姿势的弹齿47以收集种植秸秆的方式发挥作用。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收割部4,通过左右一对分禾器23、23对分开的种植秸秆进行扶拨,通过拨禾轮24收集已分开的收割侧的种植秸秆,并且利用收割装置22对上述所收集的种植秸秆的根部进行收割,并收集至割台21内。通过拨禾螺旋推运器25将收集到割台21内的秸秆横向运送搬入至送料室20的前端部开口部(搬入口部),进而利用送料室20内的输送机27将整个秸秆搬入(投入)到配设于后方的机体3的脱粒部5。
在此,对针对收割装置22的动力传递机构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从收割主轴61向收割装置22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沿着割台21的右侧壁配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割主轴61相当于收割装置22的驱动轴。
如图8、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收割装置22的动力传递机构的构成包括:旋转转换机构100、第一传动杆110、摆动臂120以及连杆机构130。第一传动杆110其前端部由第一支承件140、第一转动支承件150支承。
旋转转换机构100是将与收割主轴61的旋转对应的动力向轴心与收割主轴61不同的轴部件传递的机构。经由旋转转换机构100传递动力,由此能够将在机体3的左右方向上定向地配设的收割主轴61的动力向在机体3的前后方向上定向地配设的第一传动杆110传递。
<旋转转换机构的具体例>
图10是表示旋转转换机构的具体的一个例子的图。该图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通过沿着收割主轴61的上下左右剖面进行局部剖切的图。在该图中,旋转转换机构100构成为:以能够绕倾斜轴心102转动的方式将倾斜凸起103自由空转地外嵌安装于与收割主轴61连结的倾斜头101,从而经由支架109将第一传动杆110与上述倾斜凸起103的外周对角位置所具备的一对支点销104连结。
其中,若收割主轴61绕横向轴心旋转,则倾斜凸起103的倾斜轴心102进行正反摆动动作。此时,经由支点销104以及支架109联动连结于倾斜凸起103的第一传动杆110以规定角度往复转动。由此,收割主轴61绕横向轴心的旋转被转换成第一传动杆110绕前后方向轴心的往复转动。
<第一传动杆>
如图8所示,第一传动杆110以使轴沿机体3的前后方向定向的方式配设。如上所述,第一传动杆110的基端经由旋转转换机构100连接于收割主轴61。
<第一传动杆的前端的固定>
第一传动杆110的前端能够自由空转地插通到形成于第一支承件140的贯通孔中,且转动支承于在第一支承件140的前侧面固定的第一转动支承件150。转动支承于第一转动支承件150的第一传动杆110将其前端形成为比第一转动支承件150靠前方突出规定长度的长度。在该突出部分安装有将动力向后述的秸秆收割单元的收割装置22传递的部件。
<第一传动杆的倾斜>
第一传动杆110以根据收割主轴61的位置和收割装置22的割刀的位置而决定的规定角度前倾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一传动杆110以与从收割主轴61到收割装置22的割刀的距离和高低差对应的角度前倾。这样,通过使用前倾的第一传动杆110传递动力,由此能够将收割主轴61的动力传递到收割装置22附近。
<直至割刀的动力传递>
图11是说明收割装置22内的动力传递的图。该图是表示以从前方观察收割装置22的右端的图。通过第一传动杆110传递到收割装置22附近的动力,利用摆动臂120与连杆机构130传递至收割装置22。
摆动臂120将其基端固定在朝第一支承件140的前方突出的第一传动杆110的前端部。摆动臂120通过螺栓等通用的固定件而固定在第一传动杆110的前端部。因此摆动臂120能够利用通用的工具安装、拆下。
连杆机构130的一端转动支承连结于摆动臂120的前端部。由此,摆动臂120与第一传动杆110的摆动联动地进行摆动,从而将第一传动杆110的摆动传递至连杆机构130。
连杆机构130的另一端转动支承连结于收割装置22。由此,摆动臂120与收割装置22被联动连结,从而根据摆动臂120的往复转动,能够以一定的行程对收割装置22的割刀进行左右往复驱动。
通过以上说明的传递机构,将与绕收割主轴61的轴心的旋转对应的动力向收割装置22的割刀传递。
然而,在以上的说明中,虽以在收割部4的前端安装有收割装置22、分禾器23、23的状态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1中,收割部4的前端部成为能够拆下的单元。因此在收割部4的前端部能够根据成为收割对象的农作物的秸秆,选择地安装最适于收割的单元。以下将上述那样的单元称为“秸秆收割单元”。
秸秆收割单元例如如适于稻子、小麦等的收割的单元(以下,称为“稻麦单元U1”)、适于菜籽、向日葵等的收割的单元(以下,称为“杂粮单元U2”)等那样,以符合收割对象的方式最佳化。另外,以下将拆下秸秆收割单元后的收割部4称为基部B。以下,对各秸秆收割单元进行说明。
(2)秸秆收割单元的结构:
<稻麦单元>
图12是表示从收割部4拆下稻麦单元U1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收割部4的基部B成为包括向收割装置22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中、用于将收割主轴61的动力向秸秆收割单元(稻麦单元U1或杂粮单元U2)传递的部件的结构。
收割部4的基部B构成为包括动力传递机构中的、旋转转换机构100和第一传动杆110。在基部B包括第一传动杆110,从而在更换秸秆收割单元时,无需拆下第一传动杆110。由此在更换秸秆收割单元时,无需进行使用特殊的工具带来的繁琐的作业。
另外,收割部4的基部B也构成为包括对第一传动杆110的前端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件140、第一转动支承件150。这样,在基部B包括对第一传动杆110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件140、第一转动支承件150,由此在更换秸秆收割单元时,防止成为在第一传动杆110的前端不存在支承的状态。由此在更换单元时提高作业性,从而不会对旋转转换机构100、收割主轴61的连接部位造成负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杆110相当于输入摆动轴。
另一方面,稻麦单元U1构成为包括动力传递机构中的、摆动臂120、连杆机构130以及收割装置22。如上所述,摆动臂120通过螺栓等通用的固定件固定于基部B所包括的第一传动杆110,因此能够用通用的工具进行秸秆收割单元的更换。由此,提高秸秆收割单元的更换作业性。另外,稻麦单元U1的收割装置22在安装位置与后述的杂粮单元U2的收割装置270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包含于基部B一侧。
另外,稻麦单元U1也构成为包括分禾器23、23。这样,通过将分禾器23、23包含于稻麦单元U1,由此能够使分禾器23、23的尺寸、形状对于各秸秆收割单元的收割对象的农作物最佳化。
<杂粮单元>
接下来,对杂粮单元U2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从收割部4拆下杂粮单元U2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将杂粮单元U2安装于收割部4的右视图,图15是安装有杂粮单元的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图。另外,图14是表示将覆盖收割部4的右侧面的右侧板拆下,使动力传递机构露出的图。另外,图13所示的收割部4的基部B是与图12所示的收割部4的基部B相同的结构。
如图13~15所示,杂粮单元U2具备:连杆机构200、第二转动支承件210、第二传动杆220、第二支承件230、第三转动支承件240、摆动臂250、连杆机构260、收割装置270、分禾器280、280以及纵收割装置290。如该图所示,上述部件通过规定的部件相互连接,从而能够一体地使用。另外,第二传动杆220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输出摆动轴。
杂粮单元U2如图13、14所示,将收割装置270配设为比上述的稻麦单元U1的收割装置22略靠前方。因此无法使摆动臂250与第一传动杆110直接连接来传递动力,因而使用连杆机构200、第二传动杆220,将第一传动杆110的动力传递至摆动臂250。
连杆机构200通过螺栓等通用的固定件转动支承于在第一传动杆110的侧面形成的突起和在第二传动杆220的侧面形成的突起。由此,第二转动支承件210能够通过通用的工具进行安装、拆下。另外,也能够使第一传动杆110与第二传动杆220的直径不同、通过调整连杆机构200的关节长度等使机械倍率变化。
<传动杆的轴心>
图16是说明第二传动杆220的安装位置与倾斜的图。如该图所示,第二转动支承件210通过螺栓等通用的固定件固定于上述的第一支承件140的前侧面。由此第二转动支承件210能够利用通用的工具进行安装、拆下。
在此,第二转动支承件210在与第一转动支承件150不同的位置固定于第一支承件140。另外,第二传动杆220以轴与上述的第一传动杆110成为平行的方式能够自由轴旋转地被第二转动支承件210转动支承于第一支承件140的前侧面。
因此,如图16所示,第二传动杆220以与第一传动杆110相同的倾斜θ前倾。这样,第二传动杆220具有与第一传动杆110相同的倾斜,因此对第二传动杆220的基端进行转动支承的第二转动支承件210的固定位置,根据收割装置22与收割装置270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来决定。
即,收割装置270相对于收割装置22越相对地远离,则与第一转动支承件150的固定位置相比第二转动支承件210的固定位置越朝上方偏移,收割装置270相对于收割装置22越相对地靠近,则与第一转动支承件150的固定位置相比第二转动支承件210的固定位置越朝下方偏移。
另外,收割装置270与收割装置22的左右方向的相对的偏移越大,第二转动支承件210的固定位置越从第一转动支承件150的固定位置向左右方向分离。这样,将杂粮单元中向割刀传递动力的传动杆形成为第一传动杆110和第二传动杆220两根的结构,由此提高收割装置22、收割装置270的割刀位置的自由度。
另外,利用连杆机构200将第一传动杆110与第二传动杆220之间连接,因此在产生预计外的负荷变动时,连杆机构200作为安全装置发挥功能。如上所述,连杆机构200能够通过螺栓等通用的固定件固定于第一传动杆110、第二传动杆220,因此假设即使连杆机构200破损更换也较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支承件210在第一转动支承件150的正上方位置固定于第一支承件140的前侧面,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向其他方向偏移的位置固定于第一支承件140。
<杂粮单元的动力传递>
第二传动杆220的前端部能够自由空转地插通到形成于第二支承件230的贯通孔内,并转动支承于在第二支承件230的前侧面固定的第三转动支承件240。转动支承于第三转动支承件240的第二传动杆220将其前端形成为比第三转动支承件240靠前方突出规定长度的长度。
在该第二传动杆220的突出部分固定有摆动臂250的基端。另外,连杆机构260的一端连结于摆动臂250的前端部。由此摆动臂250与第二传动杆220的摆动联动地进行摆动,从而将第二传动杆220的摆动传递至连杆机构260。
连杆机构260的另一端连结于收割装置270。由此摆动臂250与收割装置270被联动连结,从而根据摆动臂250的往复转动,对收割装置270的割刀以一定的行程进行左右往复驱动。即,第二传动杆220的往复转动传递至收割装置270。
另外,杂粮单元U2具备的分禾器280、280与稻麦单元U1的分禾器23、23相同地,分别从割台21的左右侧壁突出设置,但突出设置的长度、形状与稻麦单元U1不同。具体而言,如图13、14所示,分禾器280、280形成为与分禾器23、23相比朝前方略长。由此,能够进行适于菜籽、向日葵的收割的扶拨。
图17是表示将杂粮单元U2安装于收割部4的左视图,图18是说明杂粮单元U2中相对于纵收割装置290的动力传递的立体图。另外,图18是表示从左后侧斜上方观察纵割刀装置290的周围的图。如图17所示,纵收割装置290以沿着割台21的左侧面前端的立起姿势配设于收割部4的左侧端部。
纵收割装置290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并排配置有多个割刀的推剪式,这些割刀与收割装置270联动地往复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纵收割装置290将经由第一传动杆110、第二传动杆220传递至收割装置270的割刀的动力,经由收割装置270的割刀进行传递。
具体而言,纵收割装置290具备:连杆机构291、传动杆292、连杆机构293以及收割装置294。传动杆292以将轴心在前后方向定向的方式配设。连杆机构291的一端转动支承连结于被左右往复驱动的收割装置270的割刀,连杆机构291的另一端转动支承连结于在传动杆292的侧面形成的突起。由此收割装置270的直线运动被转换成传动杆292的转动。
连杆机构293的一端转动支承连结于在传动杆292的侧面形成的突起,连杆机构293的另一端转动支承连结于能够沿纵向往复驱动的收割装置294的割刀。由此,传动杆292的转动被转换成收割装置294的直线运动。即,通过纵收割装置290的动力传递机构,收割装置270的直线运动被转换成收割装置294的直线运动。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联合收割机1具备:收割主轴61,其横向架设支承于机体3并绕横向轴心旋转;旋转转换机构100,其与收割主轴61的终端联动连接;传动轴组,其沿机体3的前后方向配设,通过与旋转转换机构100的输出侧联动连接,由此对收割装置270的割刀进行左右往复驱动,上述传动轴组的构成包括:将始端连接于旋转转换机构100的第一传动杆110、使轴心与第一传动杆110不同且经由规定的动力传递机构而与第一传动杆110联动地转动的第二传动杆220,第二传动杆220的一端经由直线转换机构而与上述割刀的一端联动连接,从而对收割装置270的割刀进行左右往复驱动。因此在联合收割机1中,进行农作物收割的前端部的更换作业容易。
(3)第二实施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连杆机构对第一传动杆110与第二传动杆220之间进行连接来传递动力,但也能够通过齿轮机构等其他动力传递机构对第一传动杆110与第二传动杆220之间进行连接。
图19是通过齿轮机构对第一传动杆110与第二传动杆220之间进行连接的图。该图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一支承板140的图。在该图中,齿轮400以齿面成为与第一传动杆110同轴的方式被固定于第一传动杆110。齿轮410以齿面成为与第二传动杆220同轴的方式固定于第二传动杆220。齿轮400与齿轮410啮合,从而将第一传动杆110的转动经由齿轮400和齿轮410传递至第二传动杆220的转动。
这样,在利用齿轮机构对第一传动杆110与第二传动杆220之间进行连接的情况下,由于利用通用的固定件将第二转动支承件210固定于第一支承件140,因此杂粮单元U2的安装、拆下能够容易地进行。
(4)变形例: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中,虽以将稻子、小麦等用的单元、和菜籽、向日葵用的单元形成为能够与收割部连结,且更换上述单元而与收割部连结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当然能够更换的单元的种类、数量不限于上述情况。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适于其他农作物收割的单元形成为能够与收割部连结,从而能够对稻子、小麦等用的单元、与菜籽、向日葵等用的单元进行更换。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更换三个以上的单元。
(5)纵收割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对图21~24所示的设置于收割部4的前方左端的纵收割装置200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纵收割装置200构成副收割装置。图25是表示从左后侧斜上方观察纵收割装置200的周围的图。如该图所示,纵收割装置200以沿着割台21的左侧面前端的立起姿势配设于收割部4的左侧端部。
如该图所示,纵收割装置200以靠近收割装置22的方式配设于割台21的左侧面。因此由于纵收割装置200将收割装置22配设于割台的前端附近,因此处于配设于割台的前端附近的状态。这样,通过将纵收割装置200配设于收割装置22的附近,由此纵收割装置200能够由收割装置22在适当的时机对收割根部的农作物的秸秆、和上述根部缠绊的非收割对象区域的农作物进行切断。
另外,纵收割装置200的动力在联合收割机1中也可以从纵收割装置200以外的任意部位获取,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是从收割装置22经由规定的传递机构传递动力。因此通过将纵收割装置200与收割装置22接近地配置,由此提高从收割装置22向纵收割装置200传递动力的效率,能够防止动力传递机构的尺寸增大。
其中,收割部4的侧面成为越靠近前端上下长度越逐渐缩短的尖细形状。纵收割装置200固定于这样的收割部4的前端附近的侧面,因此在下端固定于收割部4的侧面,从而比割台21的侧面更朝上方突出的纵收割装置200的上部变得不稳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相同地固定于收割部4的侧面的支承部件206来支承纵收割装置200。
支承部件206将其一端固定于纵收割装置200的上端,将其另一端固定于割台21的侧面。固定支承部件206的另一端的位置为比固定纵收割装置200的下端的位置靠后方的位置。由此,纵收割装置200、支承部件206、割台侧面成为三角形状,从而提高纵收割装置200相对于割台的固定力。
因此,纵收割装置200抑制前后方向的偏移,提高稳定性。由此,能够防止由缠绊农作物引起的纵收割装置200的后倾、后屈,因此能够克服缠绊农作物的作用力将缠绊的农作物切断。但是,纵收割装置200的左右方向的振动无法充分地抑制,因此纵收割装置200的上部存在朝联合收割机1的左右方向振动的可能性。
此时,如上所述,在纵收割装置200的右侧邻接配置有拨禾轮24。该拨禾轮24利用支承臂41、41对其轮支承轴43的左右端部进行支承。拨禾轮24的高度由联合收割机1的操作人员根据农作物的种类、状态来进行调整,因此位于该收割部4的左侧的支承臂41在纵收割装置200的侧面上下移动。
即,支承臂41存在在其升降中途或升降停止时位于与纵收割装置200的侧面对置的位置的可能性,从而纵收割装置200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联合收割机1使用时支承臂41的可动范围重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支承臂41构成升降臂。
此外,纵收割装置200与支承臂41的距离在满足支承臂41、收割装置22、纵收割装置200的位置关系上,可以尽可能地接近。这是因为纵收割装置200位于割台21的外侧,收割装置22延伸至割台21的左侧的内侧近前处,此外在支承臂41位于在联合收割机1的左侧且处于与割台21的外侧大致相同的位置的状况下,纵收割装置200的割刀的位置优选尽可能靠近收割装置22的收割对象区域与非收割对象区域的边界。
因此,在纵收割装置200的侧面且在包括与该支承臂41的可动范围重复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内固定有缓冲部件300。由此,在使用联合收割机1时,即使纵收割装置200与支承臂因联合收割机1整体的振动、纵收割装置200的振动而接近,也能够防止直接碰撞的可能性。另外,由于缓冲部件300缓和冲击,因此能够防止噪声、龟裂、伤痕,进而也能够防止割刀脱落。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将纵收割装置200的下端固定于割台21的前部前端附近的情况下,缓冲部件300的固定位置优选从纵收割装置200的上端配设到上下方向中途。通过这样配置,在使支承臂进行升降动作时,能够将缓冲部件300配置在支承臂41与纵收割装置200具有缓冲的可能性的范围。因此能够将缓冲部件300的配置范围设为所需的最小限度。
另外,缓冲部件300的材料,只要能够缓冲冲击则不进行特别地限定,但可例示出具有滑动性、挠性、弹性的塑料等树脂材料。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将缓冲部件300配设于纵收割装置200的侧面,但相反,也可以将缓冲部件配设在支承臂41一侧。在该情况下,在使支承臂进行升降动作时,优选将缓冲部件300配置在支承臂41与纵收割装置200具有缓冲的可能性的范围。
(6)缓冲部件的构造:
接下来,参照图26对缓冲部件300的构造的一个例子进行具体地说明。缓冲部件300形成为剖面コ字型的槽型。这样通过形成为槽型,由此提高缓冲部件300的缓冲功能和强度。另外,以下将形成有槽的开口的一侧记载为背面,将其相反侧记载为表面。
另外,在缓冲部件300的槽内形成有多个分隔部,从而成为隔壁构造。这样通过在形成为槽型的基础上,将槽的内部形成为隔壁构造,由此能够提高缓冲部件300的强度。
缓冲部件300安装为使背面朝向纵收割装置205的侧面,该背面形成为槽的端部相对于纵收割装置205的安装面无间隙且整体地接触。这样,通过将缓冲部件300无间隙地紧贴于纵收割装置205,由此提高冲击吸收性能,能够进一步减轻对纵收割装置205、支承臂41的损伤,从而能够提高耐久性。
另外,如图26所示,在形成有缓冲部件300的隔壁构造的部位形成有贯通表里的孔。在将缓冲部件300安装于纵收割装置205时,利用插通该孔的螺栓、螺母或螺钉等而安装固定于纵收割装置205的侧面。形成有该孔的部位也紧贴于纵收割装置205的侧面,因此带来纵收割装置205与缓冲部件300的紧固力提高,缓冲性能的提高。另外,以螺栓、螺钉的头不出现在缓冲部件300的表面的方式,将孔的靠近表面侧的部位的直径形成为与其他部位宽。
(7)动力传递构造:
接下来,参照图27对从发动机11向联合收割机1的各部的动力传递,特别是对收割部4的纵收割装置205的动力传递进行说明。
发动机11的输出轴145经由第一联动带机构111而与行驶系统驱动机构113的输入轴112联动连结。行驶系统驱动机构113的行驶系统输出轴114经由收割离合器128而与收割部驱动轴115连结。而且收割部驱动轴115经由收割部传动机构127而与输送带29的驱动轴28连结。
输送带29的驱动轴28经由主轴传动机构60而与副轴65联动连结。主轴传动机构60以卷绕主轴传动链的方式形成在安装于驱动轴28的右侧端部的驱动链轮70与安装于副轴65的左侧端部的从动链轮71之间。另外,副轴65是沿左右方向延伸为直状,并在送料室20的右侧沿着割台21的背面壁(后壁)横向架设的轴。
另一方面,副轴65的右侧端部比割台21的右侧壁向右侧突出,将轮传动机构62、螺旋推运器传动机构63以及割刀传动机构64的各基端部联动连结于该右侧端部。由此副轴65分别与经由轮传动机构62的拨禾轮24、经由螺旋推运器传动机构63的拨禾螺旋推运器25、以及经由割刀传动机构64的收割装置22联动连结。
对于轮传动机构62而言,将轮驱动链轮80安装在副轴65的右侧端部,另一方面将从动链轮82自由旋转地安装于臂支承轴40的右侧端部且在同一轴芯上突出的中间轴81,轮传动链83卷绕在两个链轮80、82之间。
将驱动链轮85以在同一轴芯上的方式一体地安装于从动链轮82,另一方面将从动链轮86安装于轮支承轴43的右侧端部,将联动链87卷绕在两个链轮85、86之间而形成联动机构52。
螺旋推运器传动机构63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即:将螺旋推运器驱动链轮93以与轮驱动链轮80的左侧邻接存在的方式同轴地安装在副轴65的右侧端部,另一方面在从割台21的右侧壁朝外侧突出的螺旋推运器支承轴32的右侧端部安装有螺旋推运器从动链轮94,将螺旋推运器传动链95卷绕在两个链轮93、94之间来形成。其中,螺旋推运器从动链轮94形成为直径比螺旋推运器驱动链轮93大,从而使拨禾螺旋推运器25减速转动。
割刀传动机构64夹设在副轴65的右侧端部与收割装置22的割刀35之间。即,在副轴65的右侧端部与传动杆106的基端部(后端部)之间安装旋转转换机构105,从而将副轴65绕左右方向轴心的旋转转换成传动杆106绕前后方向轴心的转动。
图28是表示旋转转换机构105的具体的一个例子的图。该图是从背面侧观察表示通过沿着副轴65的上下左右剖面局部进行剖切的图。在该图中,旋转转换机构105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以能够绕倾斜轴心105b转动的方式将倾斜凸起105c自由空转地在外嵌安装于与副轴65连结的倾斜头105a,从而经由支架105e将传动杆106连结于该倾斜凸起105c的外周对角位置所具备的一对支点销105d。
其中,若副轴65绕横向轴心旋转,则使倾斜凸起105c的倾斜轴心105b进行正反摆动动作。此时,经由支点销105d以及支架105e联动连结于倾斜凸起105c的传动杆106,以规定角度往复转动。由此副轴65绕横向轴心的旋转被转换成传动杆106绕前后方向轴心的往复转动。
在传动杆106的前端部固定有摆动臂107的基端部,在摆动臂107的前端部转动支承连结有连杆机构108的一端。另外,连杆机构108的另一端转动支承连结于收割装置22。由此,若摆动臂107与传动杆106的摆动联动地进行摆动,则根据摆动臂107的往复转动,收割装置22的割刀以一定的行程被左右往复驱动。与副轴65绕轴心的旋转对应的动力,借助以上说明的传递机构而向收割装置22的割刀传递。
此外,对于脱粒部5,在发动机11的输出轴145经由脱粒离合器117以及带传动机构119而与脱粒部驱动轴118联动连结。在脱粒部驱动轴118经由脱粒传动带机构122和驱动转子146的转子驱动轴121而连结。转子驱动轴121与第二个输送机轴132a联动连结。
此外,在配设于分选部6的扇车160、第一输送机131、第二输送机132b以及摆动分选体133上分别平行地配置有扇车支承轴134、第一输送机支承轴135、第二输送机支承轴136以及摆动作用轴137。而且在脱粒部驱动轴118与摆动作用轴137之间夹设有第一联动带机构141,在摆动作用轴137与第二输送机支承轴136之间夹设有第二联动带机构142,在第二输送机支承轴136与第一输送机支承轴135之间夹设有第三联动带机构143,将扇车支承轴134与从第三联动带机构143分支的第四联动带机构144连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发动机11的驱动力分别传递至行驶部2、收割部4、脱粒部5以及分选部6,并使各工作部稳固地工作。
接下来,参照图29对针对纵收割装置205的动力传递进行说明。纵收割装置205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割刀的推剪式,上述割刀以与收割装置22联动的方式往复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传递至收割装置22的割刀的动力经由收割装置22的割刀来传递。
具体而言,纵收割装置205具备:连杆机构201、传动杆202、连杆机构203以及割刀部204。传动杆202以使轴心沿前后方向定向的方式配设。连杆机构201的一端转动支承连结于被左右往复驱动的收割装置22的割刀,连杆机构201的另一端转动支承连结于在传动杆202的侧面形成的突起。由此收割装置22的直线运动被转换成传动杆202的转动。
连杆机构203的一端转动支承连结于在传动杆202的侧面形成的突起,连杆机构203的另一端转动支承连结于能够沿纵向往复驱动的割刀部204的割刀。由此,传动杆202的转动被转换成割刀部204的直线运动。即,收割装置22的直线运动由纵收割装置205的动力传递机构转换成割刀部204的直线运动。
(8)总结: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联合收割机1具备:收割装置22、割台21、左右一对支承臂41、41、拨禾轮24、以及沿上下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割刀的推剪式纵收割装置205,该推剪式纵收割装置205以割刀位于比支承臂41、41靠外侧的方式在从支承臂41、41的转动轴到支承臂41、41的前端的任意位置,将下部固定于割台21的横侧面,在纵收割装置205的与拨禾轮24对置的侧面和支承臂41、41的与纵收割装置205对置的侧面的至少一方配设具有挠性的缓冲部件300。由此,能够防止因联合收割机1、纵收割装置205的振动,造成纵收割装置205的侧面与支承臂41的侧面之间的直接碰撞。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也包括将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公开的各结构相互置换、或变更组合的结构、将在公知技术以及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公开的各结构相互置换、变更组合的结构等。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事项及其等效物。
附图标记说明:1...联合收割机;2...行驶部;3...机体;4...收割部;5...脱粒部;6...分选部;7...排杆处理部;8...驾驶部;9...谷粒贮存部;10...原动机部;11...发动机;12...装袋用搬出体;20...送料室;21...割台;22...收割装置;23...分禾器;24...拨禾轮;25...拨禾螺旋推运器;26...升降液压缸;27...输送机;29...输送带;32...螺旋推运器支承轴;35...割刀;40...臂支承轴;41...支承臂;42...轮升降缸;43...轮支承轴;44...旋转支承体;45...弹齿杆转动支承体;46...弹齿杆;47...弹齿;51...弹齿姿势保持机构;52...联动机构;60...主轴传动机构;61...收割主轴;B...基部;62...轮传动机构;63...螺旋推运器传动机构;64...割刀传动机构;65...副轴;70...驱动链轮;71...从动链轮;80...轮驱动链轮;81...中间轴;82...从动链轮;83...轮传动链;85...驱动链轮;86...从动链轮;87...联动链;93...螺旋推运器驱动链轮;94...螺旋推运器从动链轮;95...螺旋推运器传动链;U1...稻麦单元;U2...杂粮单元;100...旋转转换机构;101...倾斜头;102...倾斜轴心;103...倾斜凸起;104...支点销;105...旋转转换机构;105a...倾斜头;105b...倾斜轴心;105c...倾斜凸起;105d...支点销;105e...支架;106...传动杆;107...摆动臂;108...连杆机构;109...支架;110...第一传动杆;111...第一联动带机构;112...输入轴;113...行驶系统驱动机构;114...行驶系统输出轴;115...收割部驱动轴;117...脱粒离合器;118...脱粒部驱动轴;119...带传动机构;120...摆动臂;121...转子驱动轴;122...脱粒传动带机构;127...收割部传动机构;128...收割离合器;130...连杆机构;131...第一输送机;132a...第二个输送机轴;132b...第二输送机;133...摆动分选体;134...扇车支承轴;135...第一输送机支承轴;136...第二输送机支承轴;137...摆动作用轴;140...第一支承件;141...第一联动带机构;142...第二联动带机构;143...第三联动带机构;144...第四联动带机构;145...输出轴;146...转子;150...第一转动支承件;160...扇车;200...连杆机构;205...纵收割装置;206...支承部件;201...连杆机构;202...传动杆;203...连杆机构;204...割刀部;300...缓冲部件;210...第二转动支承件;220...第二传动杆;230...第二支承件;240...第三转动支承件;250...摆动臂;260...连杆机构;270...收割装置;280...分禾器;290...纵收割装置;291...连杆机构;292...传动杆;293...连杆机构;294...收割装置;300...缓冲部件;400...齿轮;410...齿轮。

Claims (6)

1.一种秸秆收割装置,将具备推剪式割刀的收割装置设置在机体主体的前部,所述秸秆收割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轴,其横向架设支承于所述机体主体且绕横向轴心旋转;
旋转转换机构,其与所述驱动轴的终端联动连接;以及
传动轴组,其沿所述机体主体的前后方向配设,通过与所述旋转转换机构的输出侧联动连接,由此对所述收割装置的割刀进行左右往复驱动,
所述传动轴组构成为包括:将始端连接于所述旋转转换机构的输入摆动轴、使轴心与所述输入摆动轴不同且经由规定的动力传递机构而与所述输入摆动轴联动地转动的输出摆动轴、基端固定于所述输出摆动轴的前端部的摆动臂、以及一端连结于所述摆动臂的前端部且另一端联动地连结于所述收割装置的割刀的一根连杆,
所述输出摆动轴的一端经由所述摆动臂以及所述一根连杆而与所述割刀的一端联动连接,由此对所述收割装置的割刀进行左右往复驱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秆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摆动轴与所述收割装置是能够一体地使用的单元,
能够一边将所述输入摆动轴留在所述机体主体、一边从所述机体主体拆下所述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秸秆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转换机构将所述驱动轴绕横向轴心的旋转转换成所述输入摆动轴绕前后方向轴心的往复转动,
所述规定的动力传递机构是如下的连杆机构,即,通过将所述输入摆动轴绕前后方向轴心的往复转动传递至所述输出摆动轴,从而使所述输出摆动轴绕前后方向轴心往复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秆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推剪式主收割装置,其将多个割刀沿左右方向并排配置;
规定宽度的割台,其配置在机体的前方且将所述主收割装置固定在前端;
左右一对升降臂,在比所述主收割装置的固定位置靠后方的位置,使该左右一对升降臂各自的后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割台的左右侧部;
轮式拨禾装置,其配置在所述主收割装置的上方,且左右方向上定向的转动轴的左右端部分别支承在所述左右一对升降臂的中途位置;以及
沿上下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割刀的推剪式副收割装置,以使割刀位于比所述升降臂靠外侧的方式,在从所述升降臂的转动轴到所述升降臂的前端的任意位置,将该推剪式副收割装置的下部固定在所述割台的横侧面,
在所述副收割装置的与所述拨禾装置对置的侧面和所述升降臂的与所述副收割装置对置的侧面的至少一方配设具有挠性的缓冲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秸秆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件从所述副收割装置的上端配设到上下方向中途。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秸秆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件以与所述秸秆收割装置使用时所述升降臂的可动范围对应的方式配设。
CN201280060929.2A 2011-12-14 2012-12-14 秸秆收割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746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3004 2011-12-14
JP2011-273005 2011-12-14
JP2011273004A JP5855927B2 (ja) 2011-12-14 2011-12-14 穀稈刈取装置
JP2011273005A JP2013123390A (ja) 2011-12-14 2011-12-14 穀稈刈取装置
PCT/JP2012/082479 WO2013089224A1 (ja) 2011-12-14 2012-12-14 穀稈刈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74611A CN103974611A (zh) 2014-08-06
CN103974611B true CN103974611B (zh) 2017-04-05

Family

ID=48612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092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74611B (zh) 2011-12-14 2012-12-14 秸秆收割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74611B (zh)
IN (1) IN2014DN05771A (zh)
WO (1) WO20130892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02012025615B1 (pt) * 2012-10-08 2019-02-19 Indústrias Reunidas Colombo Ltda Implemento ceifador enleirador para culturas diversas
DE102013003970B4 (de) * 2013-03-08 2015-12-24 Claas Saulgau Gmbh Maisgebiss für einen Feldhäcksler und Feldhäcksler mit einem solchen Maisgebiss
CN104686082B (zh) * 2015-03-13 2016-08-24 益阳福祥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作物联合收割机往复式割台动刀杆驱动方法及驱动装置
CN104871718A (zh) * 2015-06-18 2015-09-02 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联合收割机及其割台的竖刀驱动装置
CN108323313A (zh) * 2018-03-26 2018-07-27 郑宇虎 一种三段式各段割刀独立传动联合收割机伸缩割台
DE102019111212A1 (de) * 2019-04-30 2020-11-05 Claas Selbstfahrende Erntemaschinen Gmbh Schneidwerk
CN115316108B (zh) * 2022-08-26 2024-01-30 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 小型全地形多功能收割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092097A (fr) * 1953-01-28 1955-04-18 Utah Scient Res Foundation Dispositif de liaison d'entraînement pour outil ou analogue à mouvement de va-et-vient et machine pourvue dudit dispositif
US2742753A (en) * 1953-01-28 1956-04-24 Utah Scient Res Found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means for reciprocation cutting assembly
CN101669421A (zh) * 2008-09-12 2010-03-17 株式会社久保田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201667824U (zh) * 2010-05-10 2010-12-15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联合收割机割台摆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5036A (en) * 1987-05-29 1988-04-05 Massey Combines Corporation Knife drive centrifugal pendulum vibration absorber
JP3558406B2 (ja) * 1995-03-29 2004-08-25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刈刃駆動装置
JP2010022320A (ja) * 2008-07-23 2010-02-04 Kubota Corp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CN101669422B (zh) * 2008-09-12 2011-12-14 株式会社久保田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JP2010104332A (ja) * 2008-10-31 2010-05-13 Kubota Corp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092097A (fr) * 1953-01-28 1955-04-18 Utah Scient Res Foundation Dispositif de liaison d'entraînement pour outil ou analogue à mouvement de va-et-vient et machine pourvue dudit dispositif
US2742753A (en) * 1953-01-28 1956-04-24 Utah Scient Res Found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means for reciprocation cutting assembly
CN101669421A (zh) * 2008-09-12 2010-03-17 株式会社久保田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201667824U (zh) * 2010-05-10 2010-12-15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联合收割机割台摆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74611A (zh) 2014-08-06
IN2014DN05771A (zh) 2015-04-10
WO2013089224A1 (ja) 2013-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74611B (zh) 秸秆收割装置
CN104186102B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US9392745B2 (en) Agricultural implement for reaping and windrowing
CN201624016U (zh) 可搭载在联合收割机上的脱谷装置
CN103416149B (zh) 联合收割机
CN205454623U (zh) 联合收割机
EP2114120A1 (en) Combine with flexible suspension and turning shoe header
CN108093824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4541747B (zh) 联合收割机
JP2007043970A (ja) 作物収穫機
KR101712128B1 (ko) 콤바인용 예취장치
KR20130121734A (ko) 콤바인의 예취장치
CN106455487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4982148A (zh) 微型联合收割机
CN101773021B (zh) 玉米穗茎联合收获机
CN201869560U (zh) 小型联合收割机下割刀装置
CN104394682B (zh) 联合收割机
RU2565025C1 (ru) Жатка
JP2014033670A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部駆動構造
CN106572636A (zh) 收割机
CN201846610U (zh) 玉米穗茎联合收获机
CN107535186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4135847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3123390A (ja) 穀稈刈取装置
CN210053919U (zh) 一种收割机及其喂入脱粒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05

Termination date: 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