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4526A - 滤波电路 - Google Patents

滤波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44526A
CN103944526A CN201310630064.5A CN201310630064A CN103944526A CN 103944526 A CN103944526 A CN 103944526A CN 201310630064 A CN201310630064 A CN 201310630064A CN 103944526 A CN103944526 A CN 1039445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electrode
terminal
filter circuit
dielectric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3006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44526B (zh
Inventor
谷口哲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44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45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445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45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91Combined LC in shunt or branch path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46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7/463Duplex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15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58Series LC in shunt or branch path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75Parallel LC in shunt or branch path

Landscapes

  • Transceivers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不依赖于滤波电路的安装方法而具有稳定的特性、且包括外部控制端子的滤波电路。滤波电路包括天线侧电路、发送侧电路、接收侧电路以及外部连接电容器。天线侧电路与天线侧端子相连接。发送侧电路连接到发送侧端子和天线侧电路。接收侧电路连接到接收侧端子和天线侧电路,并接地。外部连接电容器连接在天线侧电路以及接收侧电路的连接点与外部控制端子之间。天线侧电路与发送侧电路构成低通滤波器。天线侧电路与接收侧电路构成带通滤波器。接收侧电路具有LC并联谐振电路。

Description

滤波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外部控制端子的滤波电路。
背景技术
包括外部控制端子的滤波电路例如安装于天线与收发用IC之间。在这样的滤波电路中,利用外部控制端子来切换收发用的信号路径。作为现有的滤波电路,例如有图12所示的滤波电路。
图12是表示现有的滤波电路1P的电路图(参照非专利文献1)。滤波电路1P包括天线侧电路11P、发送侧电路12P以及接收侧电路13P。
天线侧电路11P与天线侧端子T1相连接。发送侧电路12P连接到发送侧端子T2和天线侧电路11P。接收侧电路13P连接到接收侧平衡端子T4、T5和天线侧电路11P。天线侧电路11P与接收侧电路13P之间的连接点16与外部控制端子T11相连接。
天线侧端子T1与天线AT相连接。发送侧端子T2与外部电路TX相连接。接收侧平衡端子T4、T5与外部电路RX相连接。外部控制端子T11与外部电路CTL相连接。
天线侧电路11P具有低通滤波器。发送侧电路12P具有LC并联谐振电路。接收侧电路13P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电路。另外,发送所使用的频带与接收所使用的频带重叠。
发送时,将外部电路CTL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小。因此,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连接点16成为接地电位。其结果是,接收侧电路13P与外部电路RX不会给滤波电路1P的特性带来影响。由此,输入至发送侧端子T2的发送信号通过由天线侧电路11P与发送侧电路12P构成的发送滤波电路,从天线侧端子T1输出到天线AT。
接收时,将外部电路CTL以及外部电路TX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大。因此,滤波电路1P与由天线侧电路11P与接收侧电路13P构成的接收滤波电路等效。由此,输入至天线侧端子T1的接收信号通过天线侧电路11P的低通滤波器,利用平衡不平衡转换电路转换为平衡信号,并从接收侧平衡端子T4、T5输出。
即,能通过控制外部电路CTL的阻抗特性,来对收发进行切换。并且,滤波电路1P在发送时与发送滤波电路等效,在接收时与接收滤波电路等效。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CC1120、p23、[在线]、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平成24年9月18日检索]、互联网<URL:http://www.ti.com/lit/ds/symlink/cc1120.pdf>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图12所示的外部电路CTL例如是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通常,构成滤波电路1P的电路元件与该IC安装在不同的母板上。因此,连接外部控制端子T11与IC的线路延长至一定程度,从而具有寄生电感。其结果是,外部控制端子T11可能无法完全接地。
在该情况下,连接点16与外部控制端子T11短路,因此由天线侧电路11P与发送侧电路12P构成的发送滤波电路受到线路的寄生电感的影响。并且,由于线路的寄生电感随着线路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发送滤波电路的特性受到线路的线路长度的影响,从而不稳定。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依赖于滤波电路的安装形态而具有稳定的特性、且利用外部控制端子来切换收发的滤波电路。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滤波电路具有如下结构。滤波电路包括第1至第3电路以及外部连接电容器。第1电路与第1端子相连接。第2电路连接到第2端子和第1电路。第3电路连接到第3端子和第1电路,并接地。外部连接电容器连接在第1电路及第3电路的连接点与外部控制端子之间。第1电路以及第2电路构成第1滤波电路。第1电路以及第3电路构成第2滤波电路。第3电路具有LC并联谐振电路。LC并联谐振电路的第1端与所述连接点相连接。LC并联谐振电路的第2端接地。
在该结构中,通过改变与外部控制端子相连接的电路的阻抗,来改变第1电路以及第3电路的连接点与接地之间的阻抗。由此,能切换本发明的滤波电路内的信号路径,从而本发明的滤波电路能分别应对发送以及接收。
此外,在将外部控制端子通过线路接地的情况下,第1电路以及第3电路的连接点与接地之间的电路成为由外部连接电容器、线路的寄生电感器以及第3电路构成的LC电路。
在该情况下,寄生电感器与构成第3电路的电感器并联连接。此外,寄生电感器的值通常足够小。因此,在使用频带下,寄生电感器几乎不会给所述LC电路的阻抗带来影响。其结果是,滤波电路不依赖于与外部控制端子相连接的线路的线路长度等安装形态,表示出稳定的特性。
发明效果
能实现通过改变与外部控制端子相连接的电路的阻抗、来切换收发的滤波电路。滤波电路不依赖于与外部控制端子相连接的线路的线路长度等安装形态,表示出稳定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滤波电路1的电路图。
图2表示在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时、滤波电路1的一部分的电路图。
图3(A)是发送时、滤波电路1的等效电路图。图3(B)是接收时、滤波电路1的等效电路图。
图4表示在外部控制端子T11通过线路接地时、滤波电路1的一部分的电路图。
图5(A)是表示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时、滤波电路1的特性的图。图5(B)是表示将外部电路CTL以及外部电路TX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大时、滤波电路1的特性的图。
图6(A)是层叠体2的外观立体图。图6(B)是层叠体2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滤波电路1A的电路图。
图8(A)是表示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时、滤波电路1A的特性的图。图8(B)是表示将外部电路CTL以及外部电路TX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大时、滤波电路1A的特性的图。
图9(A)是层叠体2A的外观立体图。图9(B)是层叠体2A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滤波电路1B的电路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滤波电路1C的电路图。
图12是表示现有的滤波电路1P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滤波电路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滤波电路1的电路图。滤波电路1包括天线侧电路11、发送侧电路12、接收侧电路13以及外部连接电容器C11。天线侧电路1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电路。发送侧电路1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电路。接收侧电路1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电路。
天线侧电路11与天线侧端子T1相连接。发送侧电路12连接到发送侧端子T2和天线侧电路11。接收侧电路13连接到接收侧端子T3和天线侧电路11,并接地。天线侧端子T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端子。发送侧端子T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端子。接收侧端子T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端子。
外部连接电容器C11的第1端连接到天线侧电路11和接收侧电路13之间的连接点16。外部连接电容器C11的第2端与外部控制端子T11相连接。天线侧端子T1与天线AT相连接,发送侧端子T2与外部电路TX相连接,接收侧端子T3与外部电路RX相连接,外部控制端子T11与外部电路CTL相连接。
天线侧电路11具有电感器L1与电容器C1。电感器L1的第1端与天线侧端子T1相连接,电感器L1的第2端连接到天线侧电路11和发送侧电路12之间的连接点15,并且与电容器C1的第1端相连接。电容器C1的第2端与连接点16相连接。
发送侧电路12具有电感器L2。电感器L2连接在连接点15与发送侧端子T2之间。
接收侧电路13具有由电感器L3与电容器C2构成的LC并联谐振电路LCP1。LC并联谐振电路LCP1的第1端连接到连接点16和接收侧端子T3。LC并联谐振电路LCP1的第2端接地。
首先,在发送时,将外部电路CTL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小。因此,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在此情况下,如图2所示,外部连接电容器C11、电容器C2以及电感器L3构成LC并联谐振电路LCP2。图2是表示在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时、滤波电路1的一部分的电路图。由于外部连接电容器C11的电容,LC并联谐振电路LCP2的谐振频率比LC并联谐振电路LCP1的谐振频率要低。
第一实施方式中,发送所使用的频带与接收所使用的频带重叠。此外,LC并联谐振电路LCP1的谐振频率位于接收用的频带内。
因此,LC并联谐振电路LCP2的谐振频率不在发送用的频带内。此外,发送时的通频带中,连接点16与接地之间的阻抗会变低。其结果是,发送时的通频带中,外部电路RX几乎不会给发送信号带来影响。
因此,发送时,滤波电路1与图3(A)所示的低通滤波器LPF1基本等效。图3(A)是发送时、滤波电路1的等效电路图。低通滤波器LPF1由天线侧电路11以及发送侧电路12构成。天线侧电路11的电容器C1接地。低通滤波器LPF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滤波电路。另外,若进行更为正确的近似,则低通滤波器LPF1的接地电容为将电容器C1、C2以及外部连接电容器C11的电容进行合成后的电容。
输入至发送侧端子T2的发送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LPF1,并从天线侧端子T1输出。在发送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LPF1时,低通滤波器LPF1去除了发送信号的高次谐波分量。
接收时,将外部电路CTL以及外部电路TX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大。在该情况下,发送侧电路12以及外部连接电容器C11不会给接收信号带来影响。
因此,接收时,滤波电路1与图3(B)所示的带通滤波器BPF1基本等效。图3(B)是接收时、滤波电路1的等效电路图。带通滤波器BPF1由天线侧电路11以及接收侧电路13构成。带通滤波器BPF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滤波电路。
在输入至天线侧端子T1的接收信号的频率位于带通滤波器BPF1的通频带的情况下,接收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BPF1,从接收侧端子T3输出。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如上所述,能通过控制外部电路CTL的阻抗特性,来对收发进行切换。即,在将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的情况下,能将滤波电路1用作为具有天线侧端子T1与发送侧端子T2的低通滤波器LPF1。在将外部电路CTL以及外部电路TX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大的情况下,能将滤波电路1用作为具有天线侧端子T1与接收侧端子T3的带通滤波器BPF1。
此外,如上所述,将外部控制端子T11与外部电路CTL进行连接的线路具有寄生电感器。因此,在通过外部电路CTL的控制将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时,外部控制端子T11经由寄生电感器进行接地。
图4表示在外部控制端子T11通过线路接地时、滤波电路1的一部分的电路图。在外部控制端子T11与接地之间连接有寄生电感器L11。LC电路14由电感器L3、寄生电感器L11、电容器C2以及外部连接电容器C11构成。
寄生电感器L11的值与其他的电路元件的元件值相比非常小。此外,仅在寄生电感器L11对LC电路14的谐振起主要贡献时,寄生电感器L11会给连接点16与接地之间的阻抗带来影响。并且,可能给起到作为低通滤波器LPF1的作用的滤波电路1的特性带来影响。
在寄生电感器L11与外部连接电容器C11起主要贡献、LC电路14发生谐振时,连接点16与接地之间的阻抗的大小大致为0。因此,在该谐振频率下,寄生电感器L11基本不会给低通滤波器LPF1的特性带来影响。
此外,在寄生电感器L11与电容器C2起主要贡献、LC电路14发生谐振时,连接点16与接地之间的阻抗的大小为极大值。然而,寄生电感器L11的大小非常小,因此,此时的谐振频率与产生高次谐波的频带相比足够大。因此,只要在规定频带下使用低通滤波器LPF1,寄生电感器L11就基本都不会给低通滤波器LPF1的特性带来影响。
因此,寄生电感器L11基本不会给滤波电路1的特性带来影响。即,滤波电路1不依赖于线路的线路长度等安装形态,表示出稳定的特性。
图5(A)是表示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时、滤波电路1的特性的图。图5(A)的实线表示天线侧端子T1与发送侧端子T2之间的通过特性,图5(A)的虚线表示天线侧端子T1中的反射特性。另外,图5(A)是通过模拟所得的计算结果。
信号的频率比1GHz要低时,插入损耗大致为0dB。随着信号的频率变得比1GHz高,插入损耗会变大。另一方面,信号的频率比2GHz要高时,反射损耗大致为0dB。随着信号的频率变得比2GHz低,反射损耗会变小。即,滤波电路1起到作为将1GHz附近以及比1GHz附近要低的频带设为通频带的低通滤波器的作用。
图5(B)是表示将外部电路CTL以及外部电路TX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大时、滤波电路1的特性的图。图5(B)的实线表示天线侧端子T1与接收侧端子T3之间的通过特性,图5(B)的虚线表示天线侧端子T1中的反射特性。另外,图5(B)是通过模拟所得的计算结果。
信号的频率处于1GHz附近时,插入损耗大致为0dB。随着信号的频率偏离1GHz附近,插入损耗会变大。另一方面,信号的频率在1GHz附近时,反射损耗变小。信号的频率不在1GHz附近时,反射损耗大致为0dB。即,滤波电路1起到作为将1GHz附近设为通频带的带通滤波器的作用。
图6(A)是滤波电路1的外观立体图。图6(B)是滤波电路1的分解立体图。
滤波电路1构成为大致呈长方体状的层叠体2,该层叠体2的表面上具有外部电极21至25。外部电极21、22、23相互隔开规定间隔,形成于层叠体的第1侧面。外部电极22位于外部电极21、23之间。外部电极24与外部电极23相对,外部电极25与外部电极21相对,且分别形成于层叠体的第2侧面(与第1侧面相反侧的面)。外部电极21至25形成为延伸至层叠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层叠体2包括电介质层101至105、以及形成于各电介质层上的电极层。电介质层101至电介质层105以编号顺序进行层叠。下面,将大致呈矩形状的电极层称为平板电极,大致呈线状的电极层称为线状电极。
线状电极31、32、33形成在电介质层101上。线状电极31的第1端与外部电极23相连接。线状电极32的第1端与外部电极24相连接。线状电极31、32大致形成为环状。
线状电极34形成在电介质层102上。线状电极34的第1端通过通孔电极与线状电极31的第2端相连接。线状电极34的第2端通过通孔电极与线状电极32的第2端相连接。线状电极34大致形成为环状。
平板电极61、62形成在电介质层103上。平板电极61通过通孔电极与线状电极34的中心相连接。平板电极62与外部电极25相连接,并且通过通孔电极与线状电极33的第1端相连接。
平板电极63、64形成在电介质层104上。平板电极63通过线状电极与平板电极64相连接。平板电极61、63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03而相对。平板电极64与外部电极21相连接,并且通过通孔电极与线状电极33的第2端相连接。平板电极62、64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03而相对。
平板电极65形成在电介质层105上。平板电极64、65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04而相对。
接着,对图1的电路与图6的结构之间的对应进行说明。
天线侧端子T1与外部电极24对应,发送侧端子T2与外部电极23对应,接收侧端子T3与外部电极21对应,外部控制端子T11与外部电极22对应。外部电极25接地。
电感器L1由线状电极32、从线状电极34的第2端开始到中心为止的部分、以及连接它们的通孔电极构成。电感器L2由线状电极31、从线状电极34的第1端开始到中心为止的部分、以及连接它们的通孔电极构成。电感器L3由线状电极33和与线状电极33两端连接的通孔电极构成。
电容器C1由平板电极61、63与电介质层103构成。电容器C2由平板电极62、64与电介质层103构成。外部连接电容器C11由平板电极63、64、65与电介质层104构成。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将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的情况下,滤波电路1与T型的低通滤波器LPF1等效。低通滤波器LPF1的接地电容为将电容器C1、C2以及外部连接电容器C11的电容进行合成后的电容。由此,能将低通滤波器的电容分给各电容器,因此能使各电容器的电容变小。因此,能使构成各电容器的平板电极的面积变小。因此,通过将各电容器配置在各层,从而能使构成滤波电路1的层叠体2小型化。
外部连接电容器C11与外部电路CTL直接连接。因此,外部连接电容器C11的特性受到外部电路CTL的阻抗的变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构成外部连接电容器C11的平板电极63、64、65并不形成在形成有其他平板电极的电介质层101至103上,而是形成在电介质层104、105上。即,平板电极63、64、65配置成与其他的平板电极独立。
因此,能抑制外部连接电容器C11的特性变化给其他的电路元件的特性带来影响。其结果是,能使滤波电路1的特性稳定。
此外,从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平板电极63、64与平板电极65重叠的部分的面积比其他相对的平板电极重叠的部分的面积要大。由此,外部连接电容器C11的电容比其他电容器的电容要大。因此,LC并联谐振电路LCP2的谐振频率成为与LC并联谐振电路LCP1的谐振频率大不相同的值。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收发所使用的频带均处于1GHz附近。此外,LC并联谐振电路LCP1的谐振频率位于接收用的频带内。
因此,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时,能使LC并联谐振电路LCP2带给发送信号的通过特性的影响足够小。因此,能可靠地切换收发。
《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滤波电路1A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滤波电路1A的电路图。滤波电路1A包括天线侧电路11A、发送侧电路12A、接收侧电路13A以及外部连接电容器C11。
天线侧电路11A与天线侧端子T1相连接。发送侧电路12A连接到发送侧端子T2和天线侧电路11A。接收侧电路13A连接到接收侧平衡端子T4、T5和天线侧电路11A,并接地。接收侧平衡端子T4、T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以及第4端子。
外部连接电容器C11的第1端连接到天线侧电路11A和接收侧电路13A之间的连接点16。外部连接电容器C11的第2端与外部控制端子T11相连接。
天线侧端子T1与天线AT相连接,发送侧端子T2与外部电路TX相连接,接收侧平衡端子T4、T5与外部电路RX相连接,外部控制端子T11与外部电路CTL相连接。
天线侧电路11A除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侧电路11的结构之外,还具有电感器L4A与电容器C3A、C4A、C5A。电感器L4A与电容器C3A、C4A、C5A构成低通滤波器LPF2A,并连接在天线侧端子T1与电感器L1之间。
发送侧电路12A除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送侧电路12的结构之外,还具有电容器C6A、C7A。电容器C6A连接在电感器L2与发送侧端子T2之间。电容器C7A连接在电容器C6A以及发送侧端子T2的连接点与接地之间。
接收侧电路13A除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侧电路13的结构之外,还具有电感器L5A、L6A、L7A与电容器C8A、C9A。电感器L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电感器。电感器L5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电感器。
电感器L5A与电感器L3进行电磁场耦合。电感器L5A的第1端经由电感器L6A与接收侧平衡端子T4相连接。电感器L5A的第2端经由电感器L7A与接收侧平衡端子T5相连接。此外,电感器L5A从其中间接地。
电容器C8A的第1端连接到电感器L6A和接收侧平衡端子T4的连接点。电容器C9A的第1端连接到电感器L7A和接收侧平衡端子T5的连接点。电容器C8A的第2端与电容器C9A的第2端相连接。
发送时,将外部电路CTL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小。因此,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在该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滤波电路1A能视为低通滤波器。输入至发送侧端子T2的发送信号通过上述低通滤波器,并从天线侧端子T1输出。另外,为了提高上述低通滤波器的衰减特性而插入低通滤波器LPF2A。
接收时,将外部电路CTL以及外部电路TX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大。在该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滤波电路1A能视为带通滤波器。该带通滤波器由天线侧电路11A以及接收侧电路13A构成。此外,电感器L3、L5A、L6A、L7A与电容器C8A、C9A构成平衡不平衡转换电路。
在输入至天线侧端子T1的接收信号的频率位于带通滤波器的通频带的情况下,接收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利用平衡不平衡转换电路将通过的接收信号转换成平衡信号,并从接收侧平衡端子T4、T5输出。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通过控制外部电路CTL的阻抗特性,来对收发进行切换。即,在将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的情况下,能将滤波电路1A作为低通滤波器来使用。在将外部电路CTL以及外部电路TX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大的情况下,能将滤波电路1A作为包括带通滤波器与平衡不平衡转换电路的滤波电路来使用。此外,滤波电路1A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不依赖于线路的线路长度等安装形态,表示出稳定的特性。
图8(A)是表示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时、滤波电路1A的特性的图。图8(A)的实线表示天线侧端子T1与发送侧端子T2之间的通过特性,图8(A)的虚线表示发送侧端子T2的反射特性。另外,图8(A)是实测值。
信号的频率比0.8GHz要低时,插入损耗大致为0dB。随着信号的频率变得比0.8GHz要高,插入损耗与滤波电路1的情况相比急剧增大。另一方面,信号的频率比0.8GHz附近要高时,反射损耗大致为0dB。信号的频率在0.8GHz附近时,反射损耗变小。即,滤波电路1A起到作为将0.8GHz附近以及比0.8GHz附近要小的频带设为通频带的低通滤波器的作用。此外,通过插入低通滤波器LPF2A,上述低通滤波器的衰减特性与滤波电路1的情况相比在高频侧得到了提高。
图8(B)是表示将外部电路CTL以及外部电路TX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大时、滤波电路1A的特性的图。图8(B)的实线表示在差动模式下,信号从天线侧端子T1输入、从接收侧平衡端子T4、T5输出时的通过特性,图8(B)的虚线表示其反射特性。另外,图8(B)是实测值。
信号的频率处于0.8GHz附近时,插入损耗大致为0dB。随着信号的频率偏离0.8GHz附近,插入损耗与滤波电路1的情况相比急剧增大。另一方面,信号的频率在0.8GHz附近时,反射损耗变小。信号的频率不在1GHz附近时,反射损耗大致为0dB。即,滤波电路1A起到作为将0.8GHz附近设为通频带的带通滤波器的作用。此外,上述带通滤波器的衰减特性与滤波电路1的情况相比在高频侧得到了提高。
图9(A)是层叠体2A的外观立体图。图9(B)是层叠体2A的分解立体图。
滤波电路1A构成为大致呈长方体状的层叠体2A,该层叠体2A的表面上具有外部电极21A至28A。外部电极21A至24A相互隔开规定间隔,形成于层叠体的第1侧面。外部电极21A至24A按编号顺序排列。外部电极25A与外部电极24A相对,外部电极26A与外部电极23A相对,外部电极27A与外部电极22A相对,外部电极28A与外部电极21A相对,分别形成于层叠体的第2侧面(与第1侧面相反侧的面)。外部电极21A至28A形成为延伸至层叠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层叠体2A包括电介质层101A至电介质层112A。电介质层101A至电介质层112A以编号顺序进行层叠。
在电介质层101A上,形成有线状电极31A。电介质层102A上形成有线状电极32A、33A、34A、37A、38A。电介质层103A上形成有线状电极32A、33A、35A、36A、37A、38A。电介质层104A上形成有线状电极32A、33A、35A、36A、39A。电介质层105A上形成有线状电极32A、33A、35A、36A、37A、40A。电介质层106A上形成有线状电极32A、36A、40A、41A。线状电极41A具有端部41A1至41A4。各层的线状电极大致形成为环状。
从层叠方向观察,线状电极39A形成为与电介质层103A、105A的线状电极37A重叠。由此,线状电极39A与电介质层103A、105A的线状电极37A进行磁场耦合。
形成于电介质层101A至106A的线状电极32A以依次连接的方式由通孔电极进行连接。形成于各层的线状电极33A、35A、36A、37A、38A、40A也相同。
线状电极31A的第1端通过通孔电极与电介质层102A的线状电极32A的端部相连接。线状电极31A的第2端通过通孔电极与电介质层102A的线状电极33A的端部相连接。
线状电极34A的第1端通过通孔电极与电介质层103A的线状电极35A的端部相连接。线状电极34A的第2端通过通孔电极与电介质层103A的线状电极36A的端部相连接。电介质层102A的线状电极37A的端部与外部电极23A相连接。电介质层102A的线状电极38A的端部与外部电极25A相连接。
电介质层103A的线状电极38A的端部通过通孔电极与线状电极39A的第1端相连接。
线状电极39A的第2端通过通孔电极与电介质层105A的线状电极40A的端部相连接。线状电极39A的规定位置通过通孔电极与电介质层105A的线状电极37A的规定位置相连接。
电介质层105A的线状电极37A的端部与外部电极24A相连接。由此,线状电极39A的规定位置经由通孔电极和电介质层105A的线状电极37A的一部分连接到外部电极24A。
电介质层105A的线状电极33A的端部通过通孔电极与线状电极41A的端部41A1相连接。电介质层105A的线状电极35A的端部通过通孔电极与线状电极41A的端部41A3相连接。
电介质层106A的线状电极36A的端部与外部电极22A相连接。电介质层106A的线状电极40A的端部与外部电极26A相连接。
平板电极61A、62A、63A形成在电介质层107A上。平板电极61A与外部电极24A相连接。平板电极62A通过通孔电极与线状电极41A的端部41A2相连接。平板电极63A通过通孔电极与电介质层106A的线状电极32A的端部相连接。
平板电极64A、65A形成在电介质层108A上。平板电极64A与外部电极23A相连接。平板电极65A与外部电极28A相连接。平板电极61A、64A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07A而相对。平板电极62A、64A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07A而相对。平板电极63A、65A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07A而相对。
平板电极66A、67A、68A形成在电介质层109A上。平板电极66A与外部电极22A相连接。平板电极67A与外部电极27A相连接。平板电极68A通过通孔电极与平板电极63A相连接。平板电极64A、67A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08A而相对。平板电极65A、68A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08A而相对。
平板电极69A、70A、71A、72A形成在电介质层110A上。平板电极69A通过通孔电极与线状电极41A的端部41A4相连接。平板电极70A与外部电极25A相连接。平板电极71A与外部电极26A相连接。平板电极72A与外部电极21A相连接。平板电极66A、69A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09A而相对。平板电极68A、72A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09A而相对。
平板电极73A、74A形成在电介质层111A上。平板电极73A与外部电极21A相连接。平板电极69A、73A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10A而相对。平板电极70A、74A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10A而相对。平板电极71A、74A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10A而相对。
平板电极75A、76A、77A形成在电介质层112A上。平板电极76A与外部电极25A相连接。平板电极77A与外部电极26A相连接。平板电极75A与外部电极22A相连接。平板电极73A、75A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11A而相对。平板电极74A、76A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11A而相对。平板电极74A、77A之间夹着电介质层111A而相对。
接着,对图7的电路与图9(B)的结构之间的对应进行说明。
天线侧端子T1与外部电极22A相对应,发送侧端子T2与外部电极28A相对应,接收侧平衡端子T4与外部电极25A相对应,接收侧平衡端子T5与外部电极26A相对应,外部控制端子T11与外部电极27A相对应。外部电极21A、24A接地。
电感器L1由线状电极41A构成。电感器L2由电介质层101A的线状电极31A、电介质层102A至106A的线状电极32A、电介质层102A至105A的线状电极33A以及连接它们的通孔电极构成。电感器L3由电介质层102A、103A、105A的线状电极37A以及连接它们的通孔电极构成。电感器L4A由电介质层102A的线状电极34A、电介质层103A至105A的线状电极35A、电介质层103A至106A的线状电极36A以及连接它们的通孔电极构成。电感器L5A由电介质层104A的线状电极39A构成。电感器L6A由电介质层105A、106A的线状电极40A以及连接它们的通孔电极构成。电感器L7A由电介质层102A、103A的线状电极38A以及连接它们的通孔电极构成。
电容器C1由平板电极62A、64A与电介质层107A构成。电容器C2由平板电极61A、64A与电介质层107A构成。电容器C3A由平板电极73A、75A与电介质层111A构成。电容器C4A由平板电极69A、73A与电介质层110A构成。电容器C5A由平板电极66A、69A与电介质层109A构成。电容器C6A由平板电极63A、65A、68A、电介质层107A、108A以及连接平板电极63A、68A的通孔电极构成。电容器C7A由平板电极68A、72A与电介质层109A构成。电容器C8A由平板电极70A、74A、76A与电介质层110A、111A构成。电容器C9A由平板电极71A、74A、77A与电介质层110A、111A构成。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线状电极39A的规定位置通过通孔电极与电介质层105A的线状电极37A的规定位置相连接。由此,线状电极39A的规定位置经由通孔电极和电介质层105A的线状电极37A的一部分连接到与外部电极24A。即,电感器L5A的规定位置经由通孔电极和电感器L3的一部分接地。由此,能将平衡不平衡转换电路的相位基准调整到最合适。因此,能调整滤波电路1A的平衡特性。
此外,电容器C8A、C9A不接地。由此,平衡不平衡转换电路的相位基准不会受到滤波电路1A的安装形态所引起的接地电位的变化的影响。因此,能稳定滤波电路1A的平衡特性。此外,由于无需利用通孔电极或者线状电极将构成电容器C8A、C9A的平板电极74A与外部电极21A或者外部电极24A相连接,因此能使层叠体2A小型化。
此外,发送用的电极层主要形成在层叠体2A的一侧,接收用的电极层主要形成在另一侧。即,构成发送侧电路12A的电极层形成在层叠体2A的一侧,构成接收侧电路13A的电极层形成在层叠体2A的另一侧。由此,从层叠方向进行观察,构成发送侧电路12A的电感器的电极层与构成接收侧电路13A的电感器的电极层不重叠。因此,能提高滤波电路1A的绝缘特性。
此外,线状电极形成在层叠体2A的第1主面侧,平板电极形成在层叠体2A的第2主面侧。由此,能抑制在线状电极周围产生的磁场受到平板电极妨碍。因此,能提高滤波电路1A的Q值。
《第三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滤波电路1B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滤波电路1B的电路图。滤波电路1B包括接收侧电路13B,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侧电路13。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接收侧电路13B连接到连接点16和接收侧端子T3,并接地。
滤波电路1B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外,还具有由电感器L4B和电容器C3B所构成的LC并联谐振电路。该LC并联谐振电路连接在接收侧端子T3与接地之间。电感器L4B与电感器L3进行电磁场耦合。
发送时,将外部电路CTL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小。因此,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在该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滤波电路1B能视为低通滤波器。输入至发送侧端子T2的发送信号通过该低通滤波器,并从天线侧端子T1输出。
接收时,将外部电路CTL以及外部电路TX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大。在该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滤波电路1B能视为带通滤波器。该带通滤波器由天线侧电路11以及接收侧电路13B构成。在输入至天线侧端子T1的接收信号的频率位于带通滤波器的通频带的情况下,接收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从接收侧端子T3输出。
另外,本发明的滤波电路也可以为滤波电路1C。图11是表示滤波电路1C的电路图。滤波电路1C包括接收侧电路13C,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收侧电路13。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接收侧电路13C连接到连接点16和接收侧端子T3,并接地。接收侧电路13C具有高通滤波器HPF1C,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C并联谐振电路LCP1。高通滤波器HPF1C具有接地的电感器L3C、L4C。
构成电感器L3C、L4C的电极(以下,称为电感器电极)具有微小的电容。图11所示的电容器C3C、C4C表示该微小的电容。电感器L3C与电容器C3C以及电感器L4C与电容器C4C构成LC并联谐振电路。因此,在安装滤波电路1C的情况下,形成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LC并联谐振电路。因此,在滤波电路1C中,也能通过外部控制端子T11来切换收发。
另外,电感器电极自身所具有的电容随电感器电极的形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在电感器电极形成为螺旋状的情况下,构成电感器电极的线状电极之间也产生电容。因此,电感器电极具有的电容变得比较大。
此外,若考虑电感器电极具有的电容,则滤波电路也可以构成为使得接收侧电路仅具有电感器。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形成了并联谐振电路,因此也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发送时,将外部电路CTL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小。因此,外部控制端子T11接地。在该情况下,能使用滤波电路1C来作为包括天线侧端子T1与发送侧端子T2的低通滤波器。
接收时,将外部电路CTL以及外部电路TX的阻抗设定地充分大。在该情况下,能使用滤波电路1C来作为包括天线侧端子T1与接收侧端子T3的高通滤波器。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如上所述,能通过控制外部电路CTL的阻抗特性,来对收发进行切换。此外,滤波电路1B、1C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不依赖于线路的线路长度等安装形态,表示出稳定的特性。
标号说明
1、1A、1B、1C、1P  滤波电路
2、2A  层叠体
11、11A、11P  天线侧电路
12、12A、12P  发送侧电路
13、13A、13B、13C、13P  接收侧电路
14 LC  电路
15、16  连接点
21~25、21A~28A  外部电极
31~35、31A~41A  线状电极
61~65、61A~77A  平板电极
101~105  电介质层
101A~112A  电介质层
AT  天线
CTL、RX、TX  外部电路
C1、C2、C3A、C4A、C5A、C6A、C7A、C8A、C9A、C3B、C3C、C4C  电容器
C11  外部连接电容器
L1、L2、L3、L4A、L5A、L6A、L7A、L4B  电感器
L11  寄生电感器
T1  天线侧端子
T2  发送侧端子
T3  接收侧端子
T4、T5  接收侧平衡端子
T11  外部控制端子
LCP1、LCP2 LC  并联谐振电路
LPF1、LPF2A  低通滤波器
BPF1  带通滤波器
HPF1C  高通滤波器

Claims (6)

1.一种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第1端子相连接的第1电路;
连接到第2端子和所述第1电路的第2电路;
连接到第3端子和所述第1电路、并且接地的第3电路;以及
连接在所述第1电路及第3电路的连接点与外部控制端子之间的外部连接电容器,
所述第1电路以及第2电路构成第1滤波电路,
所述第1电路以及第3电路构成第2滤波电路,
所述第3电路具有LC并联谐振电路,
所述LC并联谐振电路的第1端与所述连接点相连接,
所述LC并联谐振电路的第2端接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使用所述第1滤波电路的情况下,将所述外部控制端子接地,
在使用所述第2滤波电路的情况下,将所述外部控制端子开放。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路具有电容器,
所述电容器与所述连接点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滤波电路具有低通滤波电路,
所述第2滤波电路具有带通滤波电路。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电路与第4端子相连接,且具有第1电感器以及第2电感器,
所述第3端子以及第4端子构成平衡端子,
所述第1电感器构成所述LC并联谐振电路,
所述第2电感器与所述第1电感器进行电磁场耦合,
所述第2电感器连接在所述第3端子以及第4端子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
由电介质层、电极层以及通孔电极所形成,
所述电介质层与所述电极层进行层叠,
所述通孔电极贯通所述电介质层,
包括电感器与电容器,
多个所述电极层经由所述通孔电极相连接,从而形成所述电感器,
两个所述电极层之间夹着所述电介质层而相对,从而形成所述电容器。
CN201310630064.5A 2013-01-18 2013-11-29 滤波电路 Active CN1039445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07217A JP5737304B2 (ja) 2013-01-18 2013-01-18 フィルタ回路
JP2013-007217 2013-01-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4526A true CN103944526A (zh) 2014-07-23
CN103944526B CN103944526B (zh) 2017-04-12

Family

ID=49765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30064.5A Active CN103944526B (zh) 2013-01-18 2013-11-29 滤波电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31658B2 (zh)
EP (1) EP2757686B1 (zh)
JP (1) JP5737304B2 (zh)
CN (1) CN103944526B (zh)
TW (1) TWI53009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7211A (zh) * 2015-01-26 2016-08-0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元器件
CN108141192A (zh) * 2015-10-21 2018-06-0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平衡滤波器
CN108450038A (zh) * 2015-07-23 2018-08-24 比厄吉特·施多克 用于能源网络中的中性导体电流补偿的滤波电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5707B2 (ja) * 2016-06-27 2020-03-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電子部品
FR3073995B1 (fr) 2017-11-17 2021-01-08 Continental Automotive France Systeme d'au moins deux unites emettrices et/ou receptrices reliees a une antenne commune
CN112953592B (zh) * 2021-01-22 2023-04-07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电路及电子设备、射频信号的传输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84979A2 (en) * 2000-08-30 2002-03-06 TDK Corporation Radio frequency module parts including surface elastic wave element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241325C (zh) * 2000-12-26 2006-02-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高频开关、叠层高频开关片、高频无线电装置和高频切换方法
CN1309178C (zh) * 2001-08-10 2007-04-0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高通滤波器和多频带天线开关电路、使用它们的通信仪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4114A (en) * 1988-09-27 1991-10-01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Broadband RF transmit/receive switch
JP2874496B2 (ja) * 1992-12-26 1999-03-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スイッチ
US5594394A (en) * 1993-08-31 1997-01-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ntenna diversity switching device with switching circuits between the receiver terminal and each antenna
US5625894A (en) * 1995-03-21 1997-04-29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witch filter having selectively interconnected filter stages and ports
JP3402186B2 (ja) 1998-02-27 2003-04-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デュアルバンド無線通信装置用送受信回路
US6011959A (en) * 1998-03-17 2000-01-04 Motorola, Inc. Combiner circuit for dual band 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s
US6731184B1 (en) * 1999-07-29 2004-05-04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High frequency switching component
JP2001217744A (ja) * 2000-01-31 2001-08-10 Kyocera Corp 複合高周波回路
JP2002124890A (ja) * 2000-10-12 2002-04-26 Vertex Standard Co Ltd 無線送受信機における受信用帯域フィルタの構成方式
KR100757915B1 (ko) 2000-11-01 2007-09-11 히타치 긴조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주파 스위치모듈
JPWO2002052724A1 (ja) * 2000-12-22 2004-04-30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マルチプレクサ
JP3518807B2 (ja) * 2001-05-30 2004-04-12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高周波信号処理回路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無線電話通信装置
JP4210978B2 (ja) * 2001-08-10 2009-01-2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マルチバンドアンテナスイッチ回路及びマルチバンドアンテナスイッチ積層モジュール複合部品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通信装置
JP3761000B2 (ja) * 2003-02-14 2006-03-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回路及び複合高周波部品
EP1450486A1 (en) * 2003-02-20 2004-08-25 TDK Corporation Multi-Mode Filter
DE10316719B4 (de) * 2003-04-11 2018-08-02 Snaptrack, Inc. Frontendschaltung für drahtlose Übertragungssysteme
JP4029779B2 (ja) * 2003-06-05 2008-01-0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JP4401981B2 (ja) * 2005-02-16 2010-01-20 双信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
KR100875369B1 (ko) * 2005-08-26 2008-12-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무라타 세이사쿠쇼 고주파 스위치
TW200713681A (en) * 2005-09-26 2007-04-0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High-frequency front end module, and duplexer
KR100995300B1 (ko) * 2006-04-05 2010-11-19 가부시키가이샤 무라타 세이사쿠쇼 저전압 제어 고주파 스위치 및 복합 고주파 부품
JP2008005182A (ja) * 2006-06-22 2008-01-10 Nec Electronics Corp 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回路
JP4441892B2 (ja) 2007-03-28 2010-03-31 Tdk株式会社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JP4289440B2 (ja) 2007-05-10 2009-07-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複合高周波部品
US7904394B2 (en) * 2007-05-16 2011-03-08 Lynch Marks, LLC Documenting mail work flow
JP5215767B2 (ja) * 2008-07-31 2013-06-19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分波器、および通信機器
JP5012883B2 (ja) 2009-12-11 2012-08-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バランスフィル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84979A2 (en) * 2000-08-30 2002-03-06 TDK Corporation Radio frequency module parts including surface elastic wave element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241325C (zh) * 2000-12-26 2006-02-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高频开关、叠层高频开关片、高频无线电装置和高频切换方法
CN1309178C (zh) * 2001-08-10 2007-04-0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高通滤波器和多频带天线开关电路、使用它们的通信仪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7211A (zh) * 2015-01-26 2016-08-0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元器件
CN105827211B (zh) * 2015-01-26 2018-08-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元器件
CN108450038A (zh) * 2015-07-23 2018-08-24 比厄吉特·施多克 用于能源网络中的中性导体电流补偿的滤波电路
CN108450038B (zh) * 2015-07-23 2022-04-05 比厄吉特·施多克 用于能源网络中的中性导体电流补偿的滤波电路
CN108141192A (zh) * 2015-10-21 2018-06-0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平衡滤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31658B2 (en) 2016-05-03
US20140203890A1 (en) 2014-07-24
TW201431283A (zh) 2014-08-01
EP2757686A1 (en) 2014-07-23
TWI530092B (zh) 2016-04-11
EP2757686B1 (en) 2020-02-19
CN103944526B (zh) 2017-04-12
JP5737304B2 (ja) 2015-06-17
JP2014138366A (ja) 2014-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44526A (zh) 滤波电路
CN106537793B (zh) 高频模块
US10128815B2 (en) Branching device
CN105900337B (zh) 高频模块
CN105122645B (zh) 高频模块
CN103686533B (zh) 用于通过扬声器线圈发射射频信号的系统和方法
CN105453429A (zh) 高频模块
CN105453428B (zh) 高频模块
US9543073B2 (en) Transform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ransformer and chip
CN105453430A (zh) 高频模块
EP1500211B1 (en) Adapter for communicating over power line
CA2366582A1 (en) Rf transformer with compensation transmission line
CN104412510B (zh) 弹性波装置以及分波装置
KR20180131608A (ko) 차폐된 케이블을 통해 공진기 커패시터에 커플링되는 센서 인덕터를 가지는 센서 공진기를 사용하는 원격 감지
CN107688160A (zh) 高频接口电路、有高频接口电路的高频系统和磁共振设备
JP2017204997A (ja) 電界結合型電力供給システム用フィルタ
CN103580643A (zh) 具有相移电路的双工器
CN205490535U (zh) 能减少电感误差的网络处理装置
WO2006095402A1 (ja) 信号バイパス装置
CN204721323U (zh) 一种高基频宽带低时延石英晶体滤波器
CN105580197A (zh) 电子部件以及电路
CN105118279A (zh) 基于寄生参数的wpt系统信号传输装置
JP2001144521A (ja) 磁界型空中線
BR102012019062B1 (pt) Acoplador indutivo ressonante com duplo enrolamento
Seetharam et al. High Frequency Broad-Band Impedance Match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