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88642A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88642A
CN103888642A CN201310655033.5A CN201310655033A CN103888642A CN 103888642 A CN103888642 A CN 103888642A CN 201310655033 A CN201310655033 A CN 201310655033A CN 103888642 A CN103888642 A CN 1038886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maging apparatus
camera head
unit
shoo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550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88642B (zh
Inventor
川去省吾
镰田竜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Imaging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Imag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88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86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886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86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对从装置前方透射过摄影光学系统并作为噪声向摄像元件单元的连接端子或其周边的电路系统侵入,对摄像电路产生影响而使画质劣化的电磁波进行遮蔽的结构的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单元,其具有:摄像元件芯片(41a),其具有排列有多个受光元件的受光面(41ab),在受光面的外侧的区域上配置有与受光元件电连接的多个连接端子(41md),以及配置在受光面的上侧的透明的板状玻璃(41c);以及电磁波屏蔽部件(50),其整体上为薄板状的镜框形状,被配置在形成摄像元件单元的板状玻璃的外表面上,以使得镜框形状部在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位于覆盖设置于摄像元件单元的摄像元件芯片上的多个连接端子(连接图案)的位置。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具有抑制透射过摄影光学系统并向摄像元件单元侵入的电磁波的影响的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摄像装置已经普遍实用化并广泛普及,该摄像装置通过摄像元件等光电转换元件等对由摄影光学系统成像的光学像进行受光并依次转换为图像信号,并将由此得到的图像信号在记录介质中记录为规定的形式的图像数据,并且,具有将该记录介质中所记录的图像数据作为图像进行再现显示的图像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LCD)等而构成。
这种摄像装置一般构成为具有各种各样的电气性结构部件,例如具有摄像元件芯片的摄像单元,和驱动各种机构部等的驱动电动机等。通常情况下,这样的电气结构部件(驱动电动机等)在其动作时会从自身产生电磁波。
此外,还存在电磁波作为噪声经由摄影镜头从摄像装置的外部侵入配置于摄像元件单元周围的电气端子,从而对来自该摄像元件的摄像信号产生影响的情况。
上述摄像装置所采用的摄像元件等光电转换元件是用于生成图像数据的主要的电气结构部件之一,但是,在对于该摄像元件单元周围的信号线中传输的图像数据混入了上述那样的电磁波的情况下,该电磁波可能成为使由所生成的图像数据形成的图像的画质劣化的噪声。因此,不希望这样的电磁波向摄像元件单元周围的信号线侵入,希望尽可能地抑制、屏蔽该侵入。
因此,例如在摄像元件单元附近配置用于遮蔽电磁波的屏蔽部件是有效的手段。然而,在一般的摄像装置的结构中,通常采用在摄像元件单元的配设位置的前方配设例如具备驱动电动机的镜头镜筒的结构。在此,摄像元件单元与镜头镜筒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在上述情况下成为如下结构:从配设在镜头镜筒的内部的驱动电动机产生的电磁波能够透射过镜头镜筒的摄影光学系统、即由透明的玻璃或树脂部件构成的多个光学透镜,容易地到达摄像元件单元的摄像面。
因此,例如日本特开2005-286420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摄像装置构成为,在摄像元件单元的周缘部附近配设由铜材料构成的电磁波吸收件,并将该电磁波吸收件的端部与形成于电路基板上的GND线连接(接地),以遮蔽透射过摄影用的光学透镜的电磁波向接合线侵入,该接合线连接形成于安装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的摄像元件芯片的周缘部附近的裸芯片上的第1连接端子和电路基板上的第2连接端子。在此,上述电磁波吸收部件形成为立体形状,被配设为覆盖上述接合线。
通过这样的结构,根据由上述公报所公开的摄像装置,能够抑制装置自身的大型化,并且遮蔽从装置前方透射过光学透镜等而侵入的电磁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864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根据由上述日本特开2005-286420号公报所公开的手段,存在无法对入射到摄像元件单元的受光面的最近区域中的电磁波进行遮蔽这样的问题点。此外,使用由铜形成的吸收件作为上述电磁波吸收件。因此,存在必须将电磁波吸收件的端部与GND线连接而接地这样的制约。此外,在由上述公报所公开的手段中,为了覆盖以从摄像元件芯片面在垂直方向(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接合线的前面侧,需要形成为立体形状,因此需要摄像装置的内部空间,因而在使装置小型化上存在极限。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的目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结构的摄像装置,其能够有效地屏蔽从装置前方透射过摄影光学系统,并作为噪声成分向摄像元件单元的连接端子或其周围的电路系统侵入,从而对摄像电路产生影响而使画质劣化的电磁波。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个方式的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单元,其具有:摄像元件单元,其具有摄像元件芯片以及透明的板状玻璃,所述摄像元件芯片具有排列有多个受光元件的受光面,在该受光面的外侧的区域配置有与该受光元件电连接的多个连接端子,所述板状玻璃配置在上述受光面的上侧;电磁波屏蔽部件,其整体上为薄板状的镜框形状,被配置在形成上述摄像元件单元的上述板状玻璃的外表面上,以使得镜框形状部在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位于覆盖设置于上述摄像元件单元的摄像元件芯片上的多个连接端子(连接图案)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如下结构的摄像装置:能够有效地对从装置前方透射过摄影光学系统并向摄像电路内部侵入而成为使画质劣化的噪声成分的主要原因的电磁波进行遮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在图1的摄像装置中取下镜头镜筒后的状态的相机机身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沿图1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摄像装置中的相机机身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取出图1的摄像装置中的摄像单元而示出的组装外观立体图。
图6是示出取下图5的摄像单元的一部分部件(抖动校正单元的前后轭)的状态的组装外观立体图。
图7是图5的摄像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从正面侧示出图6所示的摄像单元中后半部的结构(组B)的立体图。
图9是从背面侧示出图6所示的摄像单元中前半部的结构(组A)的立体图。
图10是正对受光面观察安装了图5的摄像单元中的摄像元件芯片后的摄像基板时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关于应用于图5的摄像单元中的磁性体薄片的各种形状的例子的图。
图12概略地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中应用的摄像元件单元的尺寸和该摄像元件单元中应用的磁性体薄片的尺寸,是从与摄像元件芯片的受光面正对的一侧观察安装了摄像元件芯片后的摄像基板时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关于由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取得的图像的噪声的出现状况的样本图像中表示“级别1”的噪声的样本图像。
图14是表示关于由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取得的图像的噪声的出现状况的样本图像中表示“级别2”的噪声的样本图像。
图15是示出使用以往通常结构的摄像装置(未安装磁性体薄片的摄像装置)的情况下的噪声出现频度的曲线图。
图16是示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具备磁性体薄片的摄像装置)的情况下的噪声出现频度的曲线图。
图17是示出正对摄像元件芯片的受光面观察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中应用的摄像单元的俯视图。
图18是沿着图17的[18]-[18]线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从由图17的摄像单元的摄像部延伸的柔性印刷基板的侧面观察时的变形图案的图。
图20是示出从图17的摄像单元的摄像部延伸的柔性印刷基板与吸音性部件(缓冲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21是针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示出关于吸音性部件(缓冲部件)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标号说明
1:摄像装置,10:相机机身,10a:开口,10b:机身侧安装部,10c:镜头释放按钮,10d:模式切换拨盘,10e:快门释放按钮,11:镜头镜筒,11b:镜头侧安装部,12、13、14、15、16、17:透镜组保持框,12a、13a、14a、15a、16a、17a:透镜组,18:前侧固定框,19:固定框,20:旋转框,21:对焦操作环,22:变焦操作环,23:模式切换开关,24:变焦驱动机构,24a:变焦镜头驱动电动机,25:对焦驱动机构,40:摄像单元,41:摄像部,41a:摄像元件芯片,41aa:连接图案,41ab:受光面,41ac:有效图像区域,41b:摄像基板,41c:摄像元件玻璃,41d:柔性印刷基板,41dx:缝隙部,41e:光学滤光片,41f:防尘橡胶,41fa:滤光片保持部,41fb:外周缘部,41fc:薄片保持部,41fd:翅片部,41g:摄像部保持框,41ga:开口部,41gb:球收纳部,41h:摄像元件保持板,41k:电气部件,41m:摄像元件保持基台,41md:连接端子,42:抖动校正单元,42a:VCM线圈,42b:VCM磁铁,42c:磁铁,42d、42e:VCM磁轭,42ea:平面球受部,43:防尘单元,43a:防尘滤光片支撑橡胶,43b:防尘滤光片,43c:防尘滤光片驱动部件,43d:防尘滤光片保持部件,44:显示单元,45:取景器单元,46:快门单元,46:位置检测磁铁,47:支撑板,48:压板,49:钢球,50、50A、50B:磁性体薄片,50Aa、50Ba、50Bb、50Ca:薄片状部件,51:螺钉,53、53A:缓冲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各附图中,为了使各结构要素为能够在附图上识别的程度的大小,有时将各结构要素以不同比例尺示出。因此,本发明在这些附图上记载的结构要素的数量、结构要素的形状、结构要素的大小的比率以及各结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不仅限于图示的方式。
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例如是在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中应用的情况的例示,该摄像装置构成为,使用固体摄像元件对通过光学透镜形成的光学像进行光电转换,将由此得到的图像信号转换为表示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的数字图像数据,将这样生成的数字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中,并且根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数字图像数据将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在显示装置中进行再现显示。
首先,主要使用图1~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的外观立体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由相机机身10和镜头镜筒11构成。如示出取下了镜头镜筒的状态的图2等所示,相机机身10由大致箱型形状的筐体构成,构成为在内部具有摄像单元40(参照图3等;详细后述)和电池、记录介质(未图示)等各种结构单元。如图2所示,在相机机身10的前面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开口10a。在相机机身10的内部,在通过上述开口10a露出的部位配设有上述摄像单元40,摄像元件芯片41a的受光面41ab(参照图10)朝向前面露出。此外,在上述开口10a的前面侧周缘部配设有用于拆装镜头镜筒11的机身侧安装部10b。而且,在机身侧安装部10b的附近配设有用于在镜头镜筒11的拆装时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即镜头释放按钮10c。此外,在相机机身10的外表面上,在其上面侧和背面侧配设有各种的操作部件,例如图1和图2所示,配设有模式切换拨盘10d、快门释放按钮10e等。
如图1和图3(沿图1的光轴方向的[3]-[3]线的剖视图)所示,镜头镜筒11构成为具有:构成由多个光学透镜构成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多个透镜组(第1~第6透镜组12a、13a、14a、15a、16a、17a);分别保持上述多个透镜组的多个保持框(第1~第6透镜组保持框12、13、14、15、16、17);用于使这些多个保持框中的可动框(后述)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进退移动的驱动机构等;用于通过手动进行焦点调节操作的对焦操作环21和用于通过手动进行变焦操作的变焦操作环22、模式切换开关23(参照图1)等操作部件;以及作为本镜头镜筒11的基干(基底)部件的固定框19和前侧固定框18等。
上述多个透镜组中的第1和第6透镜组12a、17a是固定透镜组。因此,保持这两个透镜组(12a、17a)的第1和第6透镜组保持框12、17成为被固定于固定框19上的固定框。
另一方面,上述多个透镜组中第2~第5透镜组13a、14a、15a、16a是可动透镜组。因此,保持这些透镜组(13a、14a、15a、16a)的第2~第5透镜组保持框13~16是相对于固定框19可动的可动框。
上述驱动机构由以下部分等构成:对焦驱动机构25,其由用于执行焦点调节动作(对焦)的驱动源和驱动力传递机构等构成;变焦驱动机构24,其由作为用于执行变焦的驱动源的变焦镜头驱动电动机24a和传递其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机构等构成;以及旋转框20,其将来自变焦驱动机构24的驱动力向变焦用透镜组保持框(14、15、16)传递。
另外,在镜头镜筒11的后端部设有镜头侧安装部11b,该镜头侧安装部11b与相机机身10的机身侧安装部10b卡口(bayonet)结合。
如图4的要部放大剖面所示,在相机机身10的内部配设有摄像单元40,该摄像单元40由包含摄像元件芯片41a的摄像部41、抖动校正单元42、防尘单元43等构成。此外,如图3所示,配设有显示单元44、取景器单元45、快门单元46、闪光发光装置(未图示)等各种结构单元。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在相机机身10的内部可自由拆装地配设有作为电源的电池和作为记录介质的存储卡等。
接着,下面主要使用图4~图12对摄像单元4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图5是取下图1的摄像装置中的摄像单元而示出的组装外观立体图,图10是正对受光面观察图5的摄像单元中安装了摄像元件芯片后的摄像基板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摄像单元40是构成为摄像部41、摄像部保持框41g、摄像元件保持板41h、抖动校正单元42、防尘单元43等成为一体的单元。
摄像部41由以下部分构成:包含摄像元件芯片41a和摄像元件玻璃41c的摄像元件单元、多个电气部件41k、摄像基板41b、柔性印刷基板41d、多个(两片)光学滤光片41e、防尘橡胶41f、磁性体薄片50等。
如图4所示,在设于相机机身10中的摄像基板41b上,固定有配置了摄像元件芯片41a的摄像元件保持基台41m。摄像元件芯片41a是具有排列有多个受光元件的受光面41ab(参照图10)的光电转换元件等摄像元件。在摄像元件保持基台41m上,配置有在与摄像元件芯片41a的前面侧的受光面41ab相对的位置具有规定的空间的摄像元件玻璃41c,该摄像元件玻璃41c由透明的板状玻璃构成。摄像元件芯片41a的受光面41ab(参照图10)被配置成朝向该摄像装置1的前面,并且被配设成平行于与上述镜头镜筒11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垂直的面。而且,摄影光学系统的上述光轴O被设定为与摄像元件芯片41a的受光面41ab的中心部大致一致。
如图10所示,在摄像元件芯片41a的受光面41ab侧设有有效图像区域41ac,该有效图像区域41ac配置有用于生成图像信号的像素。而且,在摄像元件保持基台41m上,连接图案41aa被配置在摄像元件芯片41a的外侧周缘部,该连接图案41aa与连接到摄像元件芯片41a的接合线41af电连接。另外,该连接图案41aa沿着摄像元件芯片41a的形状,在大致镜框形状的周缘部的范围内以规定的间隔配置。
此外,在摄像元件保持基台41m上设有用于将来自接合线41af的输出输出到摄像基板41b的连接端子41md。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接端子41md不仅设于摄像元件保持基台41m的背面(由虚线记载的部分),还设于摄像元件保持基台41m的侧面(由实线记载的部分)的两个面上,但也可以仅设置在某一方。
此外,在图10中,在摄像元件芯片41a的受光面41ab的区域内,由标号41ac所示的矩形状的区域是投影区域,成为用于形成图像的有效图像区域。该有效图像区域成为生成图像数据的区域。另外,在摄像基板41b上除了上述摄像元件芯片41a以外,还安装有其他多个电气部件41k。
作为摄像元件芯片41a,应用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等半导体元件的CCD图像传感器或者作为使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固体摄像元件的MOS型图像传感器等。
如从图4到图7所示,从上述摄像基板41b延伸地设置有柔性印刷基板41d,该柔性印刷基板41d作为用于向摄像元件芯片41a输入控制信号和从该芯片41a输出摄像信号的信号输入输出路径。该柔性印刷基板41d从与光轴O垂直的方向向光轴方向弯曲,进而弯曲成U字状,朝向大致光轴方向延伸,被固定于设置在相机机身10上的电路等部件上。该配置方式是考虑到以下情况而进行的配置: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中的相机机身10具备摄像元件移动方式的抖动校正装置,因而摄像元件芯片41a通过后述的抖动校正单元42而移动,伴随于此,柔性印刷基板41d也移动,因此需要容许其移动范围。
柔性印刷基板41d是用于确保与设于相机机身10的内部的其他电气基板之间电连接的电气连接部件。而且,在该摄像基板41b的一个面(相机机身10的背面侧的面)上一体地安装有摄像元件保持板41h。
另外,在图7中将至此为止的结构,即组装了摄像元件芯片41a、摄像基板41b、摄像元件玻璃41c、柔性印刷基板41d、摄像元件保持板41h后的状态的组装体作为标号40B(组B)示出,图8中示出从图7的箭头B方向观察图7的标号40B所示的单元时的概略立体图。
如图4所示,光学滤光片41e由配置于被摄体侧的较厚的第1光学滤光片、和配置于摄像元件侧的比第1光学滤光片薄的第2光学滤光片构成,被设置在与摄像元件玻璃41c的前表面具有规定的间隔且相对的部位。该两片光学滤光片41e以覆盖该光学滤光片41e的外周的侧缘部和该光学滤光片41e的后面的外周缘部的方式设于防尘橡胶41fe中。该防尘橡胶41f是弹性部件,由以下部分构成:滤光片保持部41fa,其形成为包围光学滤光片41e的外周的侧面部分来保持光学滤光片41e;间隔规定部41fb,其覆盖光学滤光片41e的后面侧的外周缘部,规定与摄像元件玻璃41c之间的间隔;薄片保持部41fc,其形成有从该间隔规定部41fb朝向外周侧延伸而保持后述的磁性体薄片50的保持部;以及翅片部41fd,其从该薄片保持部41fc的前端进一步向外方并朝向斜前方延伸,与摄像部保持框41g的一部分密合,确保两者间的密封状态。
在此,间隔规定部41fb为被光学滤光片41e与摄像元件玻璃41c夹持的形态,光学滤光片41e的后表面与摄像元件玻璃41c的前表面之间的空间被上述防尘橡胶41f形成为气密状态。另外,作为上述光学滤光片41e,例如有光学低通滤光片(OLPF)、紫外光截止滤光片、红外光截止滤光片等。此外,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是不具有光学滤光效果的简单的平板状的透明光学玻璃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光学滤光片是光学低通滤光片(OLPF),第2光学滤光片是用于校正光路长度的玻璃。当然,也可以将第1光学滤光片设为红外光截止滤光片,将第2光学滤光片设为用于校正光路长度的玻璃。
如图4所示,磁性体薄片50是用于遮蔽从本摄像装置1的前方透射过摄影光学系统并向相机机身10内部侵入,经由设于摄像元件保持基台41m上的连接图案41aa、接合线41af等信号线、以及连接端子41md而进入摄像电路内部的电磁波(噪声成分)的电磁波屏蔽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性体薄片50配置成在光轴O方向的投影面积中覆盖连接图案41aa和连接端子41md。
该磁性体薄片50是在矩形状的镜框形状(框形状)上形成了包含磁性体而构成的薄板状薄片部件而得到的。具体而言,磁性体薄片50由规定的平面形状、即形成为大致框形状的薄板状薄片部件构成,是在其内部以在电磁波的行进方向(即沿着光轴的方向)上进行层叠的方式包含例如透磁合金(permalloy)、即铁镍(Fe-Ni)合金等磁性体素材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11的(A)等所示,例示了例如形成为矩形镜框形状的部件。
另外,磁性体薄片50组装后的状态的形状为上述的矩形镜框形状或者与其类似的形状即可。因此,作为磁性体薄片50的形状,不是必须如图11的(A)所示那样将其自身形成为矩形镜框形状的薄片部件,也可以是例如图11的(B)、图11的(C)、图11的(D)所示那样,组合多个薄板状薄片部件而形成大致矩形镜框形状的形态。
例如,如图11的(B)所示,为了形成磁性体薄片50A,考虑使用两个平面形状大致为L字形状的薄片状部件的方式。该情况下,组合两个大致L字形状的薄片状部件50Aa,形成可以覆盖摄像元件玻璃41c上的规定区域的矩形镜框形状。
此外,如图11的(C)所示,为了形成磁性体薄片50B,将平面形状为大致コ字形状(大致U字形状)的薄片状部件50Ba与大致I字形状的薄片状部件50Bb各一个进行组合,形成可以覆盖摄像元件玻璃41c上的规定区域的矩形镜框形状。
此外,如图11的(D)所示,为了形成磁性体薄片50C,以成为将上述图11的(A)的矩形状上下分割为两部分的形状的方式,组合平面形状为大致コ字形状(大致U字形状)的两个薄片状部件50Ca,形成可以覆盖摄像元件玻璃41c上的规定区域的矩形镜框形状。另外,在形成将矩形状的薄片分割为两部分的形态时,在图11的(D)的例中,示出了在矩形状的短边方向进行了切断的形态,但也可以为切断长边方向的形态。
通过这样的形态的磁性体薄片,也能够得到与上述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完全同样的效果。而且,在将原始的一片薄板状薄片部件切分为多个薄片状部件时,图11的(B)、图11的(C)、图11的(D)中所示的结构例,即将多个薄片状部件50Aa、50Ba和50Bb、50Ca等切分成多个薄片的方式,具有能够不浪费而高效地进行切分这样的效果。
该磁性体薄片50配设在摄像元件玻璃41c的前面侧的外周缘部附近的规定区域,具体而言,主要配设在位于摄像元件玻璃41c的前面侧的周缘,并且在光轴O方向的投影面积上覆盖连接图案41aa和连接端子41md这些连接部的位置。而且,在该磁性体薄片50的前面侧上密合配置有防尘橡胶41f的薄片保持部41fc的后表面。因此,磁性体薄片50被配设成夹持在摄像元件玻璃41c的前表面与防尘橡胶41f的薄片保持部41fc的后表面之间的状态。在此,防尘橡胶41f的薄片保持部41fc配合上述磁性体薄片50的形状而形成。因此,上述磁性体薄片50以相对于防尘橡胶41f的薄片保持部41fc嵌合的状态被固定保持。由此,磁性体薄片50通过防尘橡胶41f被定位固定,同时不会容易地从防尘橡胶41f脱落。
另外,磁性体薄片50也可以构成为,例如通过粘接剂或者双面胶带等固定于摄像元件玻璃41c和防尘橡胶41f各自上,或者固定于二者中的任意一方上。这样,如果并用粘接固定部件,则磁性体薄片50能够可靠地保持在防尘橡胶41f与摄像元件玻璃41c之间。
在此,下面使用图12详细说明作为上述电磁波屏蔽部件的磁性体薄片50的尺寸。图12是示出摄像元件芯片的尺寸和应用于摄像元件芯片的磁性体薄片的尺寸的概略图,并且是从与摄像元件芯片的受光面正对的一侧观察安装了摄像元件芯片后的摄像基板时的俯视图。另外,图12示出在图10的摄像元件单元的前表面配置了磁性体薄片的状态。因此,在图12中,关于摄像元件单元的前面侧的部位,针对被磁性体薄片覆盖的部分,省略了一部分而进行图示,以避免附图的复杂化。例如,在图12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部分表示连接端子41md的配置。此外,由标号41aa所示的虚线省略了图10的标号41aa,即设于摄像元件芯片41a的前表面的连接图案41aa的配置而示出。
在摄像装置等中最容易受到电磁波的影响的区域是,与摄像元件芯片41a连接的接合线41af所连接的连接图案41aa的周边区域,以及为了将来自接合线41af的输出向摄像基板41b传递而设置于摄像元件保持基台41m上的连接端子41md的周边区域。特别是由于连接图案41aa的周边区域在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方向上有一部分露出,因此影响较大。因此,作为被磁性体薄片50覆盖的区域,希望尽可能多地覆盖连接图案41aa与连接端子41md的周边。另一方面,必须使得不覆盖图像形成区域从而不遮挡向图像形成区域内的有效的入射光。
该情况下,设本实施方式中的摄像元件芯片41a的受光面41ab的平面尺寸为例如17.3mm×13.0mm的矩形形状,设该摄像元件芯片41a自身的平面尺寸为例如约28×23mm左右。而且,将图12所示的X轴与Y轴的交点作为受光面41ab的大致中心点O。即,将该中心点O设为与应用包含该摄像元件芯片41a的摄像单元40的摄像装置1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大致一致的点。
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磁性体薄片50充分覆盖连接图案41aa和连接端子41md等连接部在光轴方向的投影面积,可靠地遮蔽电磁波的具体例,如图12所示,例示出磁性体薄片50的矩形镜框形状的各尺寸。即,在图12中,从光轴方向观察到的各边的尺寸为,
长边的宽度尺寸=2.45mm,
短边的宽度尺寸=2.2mm,
内缘侧的长边尺寸=11.7mm×2=23.4mm,
内缘侧的短边尺寸=9.2mm×2=18.4mm,由此矩形镜框形状被设计为,
外缘侧的长边尺寸=(11.7+2.2)mm×2=27.8mm,
外缘侧的短边尺寸=(9.2+2.45)mm×2=23.3mm,覆盖连接图案41aa的周边区域和连接端子41md的周边区域。
如图4和图7所示,摄像部41以被摄像部保持框41g与摄像元件保持板41h夹持的方式被保持。该情况下,在摄像部保持框41g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部41ga,使得摄像部41的至少受光面全部区域能够朝向前面露出。摄像部41被配置成从摄像部保持框41g的背面侧与开口部41ga嵌合。而且,对这样保持摄像部41的摄像部保持框41g,从其背面侧用螺钉紧固摄像元件保持板41h。因此,摄像部保持框41g和摄像元件保持板41h成为保持摄像部41的基底部件。
此外,在摄像元件保持框41g的开口部41ga上,在其前面侧配设有防尘单元43。防尘单元43由防尘滤光片支撑橡胶43a、防尘滤光片43b、防尘滤光片驱动部件43c、防尘滤光片保持部件43d等构成。
防尘滤光片43b是形成为透明薄板状的板状光学部件,被配置成位于与光学滤光片41e的前表面保持规定的间隔而相对的位置。而且,防尘滤光片43b的背面侧在其外周缘部附近,由设置在与摄像元件保持框41g之间的防尘滤光片支撑橡胶43a支撑。此外,防尘滤光片43b的前面侧被配设在其外周缘部附近的防尘滤光片保持部件43d朝向沿着光轴O的后方按压支撑。
在防尘滤光片43b的背面侧的外周缘部的一端部,固定设置有防尘滤光片驱动部件43c。该防尘滤光片驱动部件43c由在被设为通电状态时能够发生固有的振动的压电元件等部件构成。
另一方面,在摄像元件保持框41g上配设有构成抖动校正单元42的一部分的部件。在此,抖动校正单元42由VCM(音圈电动机;Voice Coil Motor)等构成,该VCM由VCM线圈42a、VCM磁铁42b、42c、VCM磁轭42d、42e等构成。而且,该抖动校正单元42是可动结构单元,用于使上述摄像部41在与其受光面平行的方向(X方向和Y方向)上在任意的时刻移动任意的移动量。
如图6等所示,在朝向摄像元件保持框41g的开口部41ga的外方延伸设置的外周缘部附近的板状部位上,分别在规定部位配设有构成抖动校正单元42的一部分的部件中的VCM线圈42a(三个)。
此外,如图5等所示,在摄像元件保持框41g的外周缘部附近板状部位,相对地配置有构成抖动校正单元42的一部分的部件中的前侧VCM磁轭42d。从该摄像单元40的正面观察,该前侧VCM磁轭42d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在摄像元件保持框41g的背面侧,相对地配置有构成抖动校正单元42的一部分的部件中的后侧VCM磁轭42e。而且,如图5所示,前侧VCM磁轭42d与后侧VCM磁轭42e夹着处于保持摄像部41等组装体的状态的摄像元件保持框41g,通过两个螺钉51被螺钉紧固。
在此,如图9所示,在摄像元件保持框41g的背面侧,在3处形成有形成为凹形状的球收纳部41gb。而且,在各球收纳部41gb中收纳配置了钢球49(参照图9)的状态下,后侧VCM磁轭42e与摄像元件保持框41g的背面侧相对地配置。此时,在与各球收纳部41gb相对的后侧VCM磁轭42e的各部位(三处)形成有平面球受部42ea。该情况下,球收纳部41gb的凹状的深度尺寸被设定为比钢球49的直径稍小。此外,平面球受部42ea形成为具有平行于与光轴O正交的平面的面(与受光面平行的面),是非常圆滑的表面。因此,通过这样的结构,在钢球49被收纳到各球收纳部41gb中的状态下,当将后侧VCM磁轭42e与摄像元件保持框41g的背面侧相对地配置时,伴随着钢球49在球收纳部41gb内移动,摄像元件保持框41g成为能够在平行于与光轴O正交的平面的面(与受光面平行的面)内顺畅地移动的状态。另外,上述的钢球49为钢制的,但不限于该例,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的球,例如陶瓷制的球。
而且,在前侧VCM磁轭42d的背面侧,在分别与上述三个VCM线圈42a相对的部位固定设置有三个前侧VCM磁铁42b。另外,在各VCM线圈42a与各前侧VCM磁铁42b之间维持规定的间隔的状态下,两者成为非接触状态。
此外,在后侧VCM磁轭42e的前面侧,在分别与上述三个VCM线圈42a相对的部位固定设置有三个后侧VCM磁铁42c。另外,各VCM线圈42a与各后侧VCM磁铁42c之间也在维持规定的间隔的状态下,两者成为非接触状态。
因此,通过该结构,当开始对抖动校正单元42的通电后,处于保持摄像部41等组装体的状态下的摄像元件保持框41g位于前侧VCM磁轭42d与后侧VCM磁轭42e之间,即被配设为浮游状态。
对该状态详细进行说明,摄像元件保持框41g的VCM线圈42a与前侧VCM磁铁42b成为非接触状态。
此外,摄像元件保持框41g的VCM线圈42a与后侧VCM磁铁42c成为非接触状态。
而且,摄像元件保持框41g与后侧VCM磁轭42e处于能够经由三个钢球49在平行于与光轴O正交的平面的面(与受光面平行的面)内顺畅地移动的状态。
另外,将防尘单元43、摄像元件保持框41g、摄像部41中的光学滤光片41e、防尘橡胶41f、磁性体薄片50组装后的状态的组装体是由图7、图9的标号40A所示的单元,该单元是摄像单元前半部的结构单元(组A)。另外,图9示出从图7的箭头A方向观察时的样子。
此外,在VCM磁轭42e的背面侧用螺钉紧固有配设了三对位置检测磁铁46的支撑板47。该位置检测磁铁46是与位置检测部件构成为对的位置检测单元的一个结构部,该位置检测部件配设在配置于隔着VCM磁轭42e相对的部位上的摄像部41的背面侧、例如摄像基板41b上。位置检测磁铁46检测摄像部41在平行于与光轴O正交的平面的面(与受光面平行的面)内的位置。
这样,使用在摄像单元40的规定部位设置了磁性体薄片50的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和以往普通结构的摄像装置(摄像单元的相同部位上未设置磁性体薄片的摄像装置),在大致相同条件下多次对大致同一被摄体进行摄影,并对得到的摄影结果进行比较,得到了如下所示的结果。
在此,图13、图14是示出噪声的出现状况的样本图像的例示。其中,图13是表示“级别1”的噪声的样本图像。图14是表示“级别2”的噪声的样本图像。
如图13、图14所示,由于电磁波的影响而产生的画质的劣化相对于图像的显示区域整体占比较大的面积,并且在对比度均匀的部分,具体而言例如在主要被摄体的背景区域等中出现条纹状或者格子状图案。在此,将图13所示的作为条纹状图案出现的程度的噪声定义为“级别1”。此外,将图14所示的作为格子状图案出现的程度的噪声定义为“级别2”。另外,两者的程度是数值越大表示劣化越严重(强)(级别1<级别2)。
图15、图16是示出关于多次重复进行摄影动作而得到的摄影图像的噪声出现频度的曲线图。其中,图15示出使用以往普通结构的摄像装置(未安装上述磁性体薄片的摄像装置)的情况下的噪声出现频度。图16示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具备磁性体薄片的摄像装置)的情况下的噪声出现频度。在图15、图16中,横轴表示摄影次数(张数),纵轴表示有无出现噪声和噪声出现的情况下的噪声级别。
由图15、图16可知,上述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即具备上述磁性体薄片的摄像装置的噪声出现频度远远小于不具备上述磁性体薄片的以往结构的摄像装置,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出现的噪声级别是较低的级别。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中,完全没有出现“级别2”的噪声。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以覆盖摄像元件芯片41a的连接图案41aa等信号线的前面侧的方式配置了磁性体薄片50,因此,能够极其有效并且可靠地遮蔽(屏蔽)从装置的前方侵入的、例如从镜头镜筒11的变焦镜头驱动电动机24a等产生的电磁波。
此外,以将磁性体薄片50夹在规定部位(防尘橡胶41f与摄像元件玻璃41c之间的规定部位)的方式配设磁性体薄片50。根据这样的结构,虽然部件个数增加了一个,但是由于能够以极其简单的组装步骤进行组装,因此不会使制造成本极端上升。该情况下,如上所述,例如即便不使用粘接等手段,通过由上述两个部件(防尘橡胶41f和摄像元件玻璃41c)来夹持,也能够可靠地固定保持磁性体薄片50。
此外,构成为在摄像元件芯片41a的前面侧,在连接图案41aa等信号线的最近位置配置磁性体薄片50,因此为了遮蔽来自前方的电磁波所需的面积只要较少面积即可,因此能够抑制占有空间,得到高效的电磁波遮蔽效果。
此外,为了遮蔽电磁波而设置的磁性体薄片50形成为薄板状薄片部件。该结构为在从前方侵入的电磁波的行进方向(沿着光轴的方向)上层叠在薄片状部件的内部包含的磁性体素材的方式。因此,侵入的电磁波反复地衰减和反射,由此能够利用狭小的空间得到更高的遮蔽效果。
此外,通过应用较薄的薄片形状的磁性体薄片50作为遮蔽电磁波的电磁波屏蔽部件,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此外,如上所述,在上述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中,作为抑制从装置前方的结构物,例如镜头镜筒11的变焦镜头驱动电动机24a等产生的电磁波透射过摄影光学系统而向相机机身10的内部侵入,并从例如摄像元件芯片41a的连接图案41aa等信号线向内部电气电路侵入的手段,以覆盖包含上述连接图案41aa等信号线在内的摄像元件芯片41a的前面侧的规定区域的方式配设有磁性体薄片50。而且,如上所述,该磁性体薄片50构成为被可靠地保持固定在防尘橡胶41f与摄像元件玻璃41c之间。
在该状态下,如图4等所示,配设成:防尘橡胶41f覆盖磁性体薄片50的前面侧,而该磁性体薄片50被配设成覆盖摄像元件芯片41a的连接图案41aa等信号线。
因此,作为上述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可考虑如下的结构。即,考虑如下结构,通过由防磁处理后的材料构成防尘橡胶41f,来代替配设上述磁性体薄片50,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效果。即,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应用混入了例如坡莫合金(permalloy)、碳等电磁波吸收材料、即防磁性部件,或者使用在表面涂布的橡胶素材而形成的防尘橡胶(41f)。该防尘橡胶被配设成覆盖摄像元件芯片41a的连接图案41aa等信号线,并且,当然被配设在不会阻碍在摄像元件芯片41a的受光面中形成图像的有效区域的位置。其他的结构与上述一实施方式完全相同。
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与上述一个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此外,由于仅是变更原本存在的结构部件(防尘橡胶)的材料,因此不会使部件个数增加。因此,不会产生制造工序中的组装步骤的变更,制造成本也不会上升。
此外,除上述结构外,针对防尘滤光片支撑橡胶43a,也可以由与上述变形例相同的材料形成,即通过混入防磁性部件或通过涂布而包含的橡胶素材而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磁波遮蔽(屏蔽)性能。
此外,如上所述,在上述摄像装置1中,保持摄像部41等组装体的摄像元件保持框41g构成为,通过上述抖动校正单元42的作用而在平行于与光轴O正交的平面的面(与受光面平行的面)内自由移动。考虑到该情况,从摄像部41等延伸的柔性印刷基板41d等形成为根据其移动量而具有余量(挠曲)。因此,例如在摄像部41为了进行抖动校正动作而在上述平面内移动时,与摄像部41一起移动的柔性印刷基板41d也进行移动。如上所述,使柔性印刷基板41d等具有规定的余量(挠曲)部分,因此发生所谓的摆动现象。因此,在柔性印刷基板41d等的周边需要容许其移动的空间。
因此,为了抑制柔性印刷基板41d等的摆动现象,在上述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中,当处于组装了摄像单元40的状态时,在配置上述柔性印刷基板41d等的部位的附近配设有压板48。该压板48是起到抑制柔性印刷基板41d的摆动,并使其留在规定的区域内的作用的结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图18等所示,上述压板48被固定设置在VCM磁轭42e的一部分上。
图1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中所应用的摄像单元的俯视图,是示出正对摄像元件芯片的受光面进行观察时的样子的图。图18是沿着图17的[18]-[18]线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在从图17的摄像单元的摄像部延伸的柔性印刷基板的侧面观察时的变形图案的图。其中,图19的(A)是示出柔性印刷基板的折曲部位的靠前部分与压板接触的样子的图。图19的(B)是示出柔性印刷基板的折曲部位的大致中央部分与压板接触的样子的图。图19的(C)是示出柔性印刷基板的折曲部位的靠后部分与压板接触的样子的图。
图20是示出从图17的摄像单元的摄像部延伸的柔性印刷基板与吸音性部件(缓冲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其中,图20的(A)是示出抖动校正单元的摄像部41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或者非工作状态的图。图20的(B)是示出抖动校正单元工作且摄像部41向箭头L方向进行了移动的状态的图。图20的(C)是示出抖动校正单元工作且摄像部41向箭头R方向进行了移动的状态的图。
如上所述,当抖动校正单元42工作时,作为可动结构单元的摄像部41在与受光面平行的面内移动。例如当从正面观察该摄像单元40时,柔性印刷基板41d从摄像部41朝向上方以具有规定的挠曲的方式延伸。而且,该柔性印刷基板41d在规定的位置折返后,向背面侧的结构部表面绕过去并朝向下方延伸设置。
在抖动校正单元42工作,摄像部41开始规定的移动后,伴随于此,柔性印刷基板41d的基端部(摄像部41侧)也移动。如上所述,柔性印刷基板41d被设置成具有挠曲,因此根据摄像部41的移动以各种方式揺动。例如,在从摄像单元40的侧方观察的情况下,观察到如图19所示那样的图案的运动。此外,在从摄像单元40的正面侧观察的情况下,观察到图20所示的图案的运动。此时,柔性印刷基板41d有时在维持与作为固定部件的压板48接触的状态下运动。这样,有时柔性印刷基板41d与压板48摩擦而产生摩擦音等。当在动态图像摄影中产生这样的摩擦音等时,存在被作为噪声而被录音这样的问题。
因此,在抖动校正单元42工作时,为了避免进行工作的可动结构单元侧的柔性印刷基板与固定部件侧的固定板(压板)接触,考虑确保柔性印刷基板的充分的可动区域等手段。不过,为了确保这样的空间,存在装置自身大型化的问题,并且还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放任柔性印刷基板的摆动现象,导致成为使可动结构单元的输出降低的主要原因。
因此,为了消除这样的问题点,以实现能够在抑制可动结构单元侧的柔性印刷基板产生的摩擦音等的同时,抑制结构单元的大型化,并防止可动结构单元的输出降低的摄像装置为目的,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中,还具有以下所示的结构。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中,在从可动结构单元(摄像部41)延伸的柔性印刷基板41d的一部分所接触的固定部件侧(压板48)的接触面上,粘贴有具有吸音性的缓冲部件53。该缓冲部件53是使用具有能够降低希望的可听音域的吸音效果的材料、例如聚氨酯泡沫、合成橡胶、无纺布等材料而形成。
此外,作为缓冲部件53的配设区域,其光轴方向的长度尺寸是考虑柔性印刷基板41d的接触范围和接触状态(参照图19)而设定的。即,在图19所示的例中,希望配设在以下区域,该区域覆盖从图19的(A)所示的状态下接触的标号A的部位起,包含图19的(B)所示的状态下接触的标号B的部位,到图19的(C)所示的状态下接触的标号C的部位。
此外,优选的是,缓冲部件53自身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当抖动校正单元42进行通常的工作时柔性印刷基板41d不会接触到的程度,同时,在柔性印刷基板41d的余量(挠曲)部分产生摆动现象的状况下与柔性印刷基板41d会发生轻微接触的程度。
而且,缓冲部件53的宽度方向(从正面观察时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在摄像部41左右移动,柔性印刷基板41d扭转变形的情况下,柔性印刷基板41d的边缘部分(参照图20的标号D1、D2、E1、E2)也不会接触。柔性印刷基板41d的边缘部分在与缓冲部件53接触的状态下摩擦时,可能产生缓冲部件53被磨削等的问题。因此,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优选设定为缓冲部件53与柔性印刷基板41d的边缘部分不接触。
具体而言,如图20的(B)、图20的(C)所示,希望设定为,当摄像部41在从正面观察时在左右方向上振动,柔性印刷基板41d产生扭曲变形时,柔性印刷基板41d的边缘部分以外的表面与缓冲部件53轻微接触,并且此时柔性印刷基板41d的边缘部分与固定部件(压板48)不接触。
如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所示,在摄像部的柔性印刷基板为从正面观察时朝向上方延伸的结构的情况下,存在该柔性印刷基板自身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越大,则摄像部在从正面观察时在左右方向上振动时该柔性印刷基板的扭转就越大的趋势。因此,作为用于抑制柔性印刷基板的移动时的扭转量的单元,例如存在对柔性印刷基板形成沿着其延伸方向的缝隙状部的手段。该缝隙状部是通过形成在柔性印刷基板的一部分上而将柔性印刷基板部分地进行分割的形态的单元。
这样,如果在柔性印刷基板的一部分上设置规定的缝隙状部而成为部分地分割的形态,则按照每个分割区域产生扭转,因此每个扭矩量变小。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在每个分割区域配设缓冲部件53。在图20所示的例中,通过在柔性印刷基板41d上形成一个缝隙部41dx,将柔性印刷基板41d部分地分割为两部分。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例中,构成为将作为吸音性部件的缓冲部件53固定设置于固定部件侧的压板48上的形态,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如图21所示,也可以将吸音性部件(缓冲部件53A)配设在从摄像部41延伸的柔性印刷基板41d上。关于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的缓冲部件53A,通过进行与上述的结构例相同的尺寸设定,也能够成为完全相同的结构。另外,该结构的情况下,由于柔性印刷基板41d与缓冲部件53A一体地运动,柔性印刷基板41d与缓冲部件53A不会滑动接触。但是,与柔性印刷基板41d的移动一起一体地移动的缓冲部件53A和压板48之间可能发生滑动接触。因此,优选将缓冲部件53A的尺寸设定为,当摄像部41移动,与柔性印刷基板41d一体地移动的缓冲部件53A运动时,能够避免与压板48侧的边缘部接触。
此外,作为上述的结构例即配设缓冲部件53的结构不同的其他手段,还考虑对压板48自身的表面实施光滑面处理等手段来代替配设缓冲部件53。该情况下的压板48的表面处理使压板48自身的表面成为在柔性印刷基板41d的边缘部与压板48滑动接触时也不会发出噪声等的程度的光滑面即可。通过该结构,也能得到与配设上述缓冲部件53、53A的结构例的情况大致相同的效果。
将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摄像装置1设为了构成为可相对于相机机身10自由拆装镜头镜筒11的所谓的摄影镜头更换式的形态,但作为摄像装置的结构,不限于该形态,例如对于将镜头镜筒相对于相机机身一体地固定的形态的摄像装置也能够完全同样地应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和应用。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有各种阶段的发明,通过适当组合所公开的多个结构要件,能够提取各种发明。例如,在即便从上述一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不结构要件中删除几个结构要件,也能够解决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并能够得到发明的效果的情况下,可以提取删除了该结构要件的结构作为发明。

Claims (5)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摄像元件单元,其具有摄像元件芯片以及透明的板状玻璃,所述摄像元件芯片具有排列有多个受光元件的受光面,在该受光面的外侧的区域配置有与该受光元件电连接的多个连接端子,所述板状玻璃配置在上述受光面的上侧;
电磁波屏蔽部件,其整体上为薄板状的镜框形状,被配置在形成上述摄像元件单元的上述板状玻璃的外表面上,以使得镜框形状部在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位于覆盖设置于上述摄像元件单元的摄像元件芯片上的多个连接端子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摄像元件单元与摄像基板电连接,并且被摄像基板所保持,上述电磁波屏蔽部件还在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上覆盖将上述摄像元件单元与上述摄像基板电连接的连接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磁波屏蔽部件被配置成,被夹持在保持光学滤光片的弹性的保持部件与上述板状玻璃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保持部件上形成有保持光学滤光片的保持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磁波屏蔽部件是通过组合多个L字形状的薄片部件而形成的。
CN201310655033.5A 2012-12-20 2013-12-06 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886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8622 2012-12-20
JP2012278622A JP2014123852A (ja) 2012-12-20 2012-12-20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88642A true CN103888642A (zh) 2014-06-25
CN103888642B CN103888642B (zh) 2017-05-24

Family

ID=50957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5503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88642B (zh) 2012-12-20 2013-12-06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23852A (zh)
CN (1) CN10388864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1871A (zh) * 2014-07-02 2016-02-03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TWI667526B (zh) * 2017-04-12 2019-08-01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unit and optical unit with 3-axis shake correction
CN111279676A (zh) * 2017-10-27 2020-06-12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2789B2 (ja) * 2013-07-08 2017-11-22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JP6779711B2 (ja) * 2016-08-30 2020-11-04 Hoya株式会社 電子内視鏡システム
TWI793978B (zh) 2021-12-02 2023-02-2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模組與電子裝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13872A1 (en) * 2005-07-15 2007-01-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video display apparatus
CN101359081A (zh) * 2007-08-03 2009-02-0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
JP2009229611A (ja) * 2008-03-19 2009-10-08 Hitachi Maxell Ltd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ホットメルト成形方法
CN102023330A (zh) * 2009-09-15 2011-04-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遮光元件阵列、遮光元件阵列制造方法及镜头模组阵列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13872A1 (en) * 2005-07-15 2007-01-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video display apparatus
CN101359081A (zh) * 2007-08-03 2009-02-0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
JP2009229611A (ja) * 2008-03-19 2009-10-08 Hitachi Maxell Ltd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ホットメルト成形方法
CN102023330A (zh) * 2009-09-15 2011-04-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遮光元件阵列、遮光元件阵列制造方法及镜头模组阵列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1871A (zh) * 2014-07-02 2016-02-03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N105301871B (zh) * 2014-07-02 2019-12-17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TWI667526B (zh) * 2017-04-12 2019-08-01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unit and optical unit with 3-axis shake correction
CN111279676A (zh) * 2017-10-27 2020-06-12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
CN111279676B (zh) * 2017-10-27 2021-10-26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23852A (ja) 2014-07-03
CN103888642B (zh) 2017-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88642A (zh) 摄像装置
US20210173175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JP5128245B2 (ja) 撮像装置
JP2007219199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及び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09049900A (ja) 撮像装置
JP2005124099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172993B2 (ja) 撮像装置
JP2011095777A (ja) 撮像装置
US20220150413A1 (en)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CN102385221B (zh) 摄像装置
KR101792431B1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JP2006217473A (ja) 固体撮像素子の取付構造とこれを用いた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11158552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携帯電話機
JP6348683B2 (ja) 撮像装置
JP2006079009A (ja)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ー、撮像装置
JP2010232941A (ja) 撮像装置
CN102768454A (zh) 摄像设备
JP2016118742A (ja) 撮像装置
CN210075364U (zh) 摄像头组件及用户设备
JP2007148023A (ja)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CN107621739B (zh) 像抖校正装置
JP6935801B2 (ja) 光学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12141427A (ja) 撮像装置
US20130038747A1 (en) Image pickup unit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2005148197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0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OLYMPU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