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79113B -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79113B
CN103879113B CN201410137026.0A CN201410137026A CN103879113B CN 103879113 B CN103879113 B CN 103879113B CN 201410137026 A CN201410137026 A CN 201410137026A CN 103879113 B CN103879113 B CN 1038791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ster
modified
polyester film
intermediate layer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370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79113A (zh
Inventor
彭齐飞
付双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Baihong High and new Material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BAIHONG HIGH AND NEW MATERIAL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BAIHONG HIGH AND NEW MATERIAL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BAIHONG HIGH AND NEW MATERIAL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13702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791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791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791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791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791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表层为改性PEN聚酯,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底层为改性PEN聚酯;所述的中间层厚度占60~80%,表层厚度占10~20%,底层厚度占10~20%。本发明通过选用改性的含纳米颗粒材料做成功能助剂及采用生产工艺来改变BOPET聚酯薄膜的结构和生产过程总的结晶速率及最终产品的结晶度,从而使聚酯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达到光泽度好,正常雾度、抗静电的效果,同时又具有比较好的开口性。

Description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特殊包装薄膜制造技术,其涉及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酯薄膜(PET)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原料,采用挤出法制成厚片,再经双向拉伸制成的薄膜材料。同时,是一种高分子塑料薄膜,因其综合性能优良而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由于我国目前的生产量和技术水平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部分仍需依靠进口。是一种无色透明、有光泽的薄膜,机械性能优良,刚性、硬度及韧性高,耐穿刺,耐摩擦,耐高温和低温,耐化学药品性、耐油性、气密性和保香性良好,是常用的阻透性复合薄膜基材之一。但聚酯薄膜的价格较高,一般厚度为0.12mm,常用做蒸煮包装的外层材料,印刷性较好。更由于聚酯薄膜的复杂性和难判断,给海关的监管带来不少的困难。
近年来包装市场特别是家用电器、灯饰照明、服装饰品、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对抗静电聚酯薄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外抗静电聚酯薄膜还广泛应用在广告标牌、公路运输、安全防护工业、电气工业以及用作标签等。因此开展抗静电聚酯薄膜的研制,可极大提升我国聚脂薄膜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为企业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提高人们生产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客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表层为改性PEN聚酯,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底层为改性PEN聚酯。
所述的中间层厚度占60~80%,表层厚度占10~20%,底层厚度占10~20%。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包括以下步骤:
(1)表层、底层的聚酯原料切片混合后与中间层的聚酯切片分别送入三层共挤双向拉伸设备(即三层共挤双向拉伸生产线);
(2)将表层、底层与中间层的聚酯原料切片在260~280℃挤出熔融,熔体经过30℃以下冷却铸片生成PET片材;
(3)铸成的PET片材经过80~100℃预热纵向拉伸和35℃以下温度冷却定型;
(4)PET片材再通过86~110℃预热横向拉伸和150~200℃定型结晶处理;
(5)最后经过牵引除去废边、电晕处理、检测厚度再进行收卷卷取制得厚度23um~75um的抗静电聚酯薄膜。
所述的中间层,由主挤出机-单螺杆挤出机挤出;表层和底层由辅助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挤出。
所述的主挤出机及两台辅助挤出机挤出的材料质量比为50~70∶15~25∶15~25。
一种复合聚酯薄膜,表层为改性PEN聚酯,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底层为改性PEN聚酯。
所述的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二者的质量比为1∶1~3。
所述的中间层厚度占60~80%,表层厚度占10~20%,底层厚度占10~20%。
一种复合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表层、底层的聚酯原料切片混合后与中间层的聚酯切片分别送入三层共挤双向拉伸设备(即三层共挤双向拉伸生产线);
(2)将表层、底层与中间层的聚酯原料切片在260~280℃挤出熔融,熔体经过30℃以下冷却铸片生成PET片材;
(3)铸成的PET片材经过80~100℃预热纵向拉伸和35℃以下温度冷却定型;
(4)PET片材再通过86~110℃预热横向拉伸和150~200℃定型结晶处理;
(5)最后经过牵引除去废边、电晕处理、检测厚度再进行收卷卷取制得厚度23um~75um的抗静电聚酯薄膜。
所述的中间层,由主挤出机-单螺杆挤出机挤出;表层和底层由辅助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挤出。
所述的主挤出机及两台辅助挤出机挤出的材料质量比为50~70∶15~25∶15~25。
一种具有三层结构的多性能的聚酯薄膜,表层为改性PEN聚酯,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底层为改性PEN聚酯。
所述的中间层为改性聚酯,水溶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其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
改性聚酯30~50%
水溶性聚酯5~10%
大有光聚酯余量
所述的中间层厚度占70~80%,表层厚度占10~15%,底层厚度占10~15%。
一种具有三层结构的多性能的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表层、底层的聚酯原料切片混合后与中间层的聚酯切片分别送入三层共挤双向拉伸设备(即三层共挤双向拉伸生产线);
(2)将表层、底层与中间层的聚酯原料切片在260~280℃挤出熔融,熔体经过30℃以下冷却铸片生成PET片材;
(3)铸成的PET片材经过80~100℃预热纵向拉伸和35℃以下温度冷却定型;
(4)PET片材再通过86~110℃预热横向拉伸和150~200℃定型结晶处理;
(5)最后经过牵引除去废边、电晕处理、检测厚度再进行收卷卷取制得厚度23um~75um的抗静电聚酯薄膜。
所述的中间层,由主挤出机-单螺杆挤出机挤出;表层和底层由辅助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挤出。
所述的主挤出机及两台辅助挤出机挤出的材料质量比为50~70∶15~25∶15~25。
一种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无机颗粒的改性:
在异丙醇为溶剂条件下分散无机颗粒;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加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后进行离心分离,对固体进行真空干燥制备得到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
所述的无机颗粒在醇溶液中浓度为5~35kg/m3,体系pH控制为8.5~9.5,反应温度为60~75℃,反应时间为150~240min;
所述的无机颗粒为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铟锑和纳米二氧化硅,三者的质量比为2∶1∶1,平均粒径为10~50nm,在醇溶液分散过程采用超声分散70min;
(2)改性聚酯母粒的制备:
然后在氮气保护下,以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对苯二甲酸,乙二醇为原料,进行第一步酯化反应,然后再在第二步预缩聚反应过程中加入多元醇进行共缩聚,再经第三步终缩聚反应制备得到改性聚酯母粒。
所述的第一步酯化反应中,原料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摩尔比例为1∶1.8~2.0,无机颗粒添加量为对苯二甲酸质量分数的5~7wt%。
所述的第一步酯化反应是在氮气保护下,无机颗粒先在乙二醇溶液中分散打浆,然后再在压强为0.3~0.4MPa条件下,多元酸与乙二醇进行酯化反应,反应温度在220~250℃,反应3~4h。
所述的第二步预缩聚反应,多元醇原料为山梨醇或者季戊四醇;原料中对苯二甲酸与多元醇的摩尔比为1∶0.004~0.006。
所述的第二步预缩聚反应,控制反应温度在260~280℃,保持2~3h。
所述的第三步终缩聚反应,控制真空度低于60Pa,反应温度在270~290℃,反应时间为2~4h。
一种改性PEN的制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步骤为:
(1)无机颗粒的改性:
在异丙醇为溶剂条件下分散无机颗粒;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加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后进行离心分离,对固体进行真空干燥制备得到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
所述的无机颗粒在醇溶液中浓度为5~35kg/m3,体系pH控制为8.5~9.5,反应温度为60~75℃,反应时间为150~240min;
所述的无机颗粒为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铟锑和纳米二氧化硅,三者的质量比为2∶1∶1,平均粒径为10~50nm,在醇溶液分散过程采用超声分散70min;
(2)稻壳秸秆的改性
对原料稻壳秸秆进行炭化,得到炭化后的稻壳粉,然后将炭化后的稻壳粉溶于浓硫酸中,得到酸化后的稻壳粉;
所述的炭化工艺为采用石英管式炉进行椰壳的分段炭化:以10℃/min的升温速率升至150℃,椰壳在150℃下炭化50min,然后以10℃/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00℃,再在300℃炭化50min,最后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400℃,并在该温度下炭化处理2~3h;炭化后将所获产物在高能球磨机进行研磨,直至细粉状,即得到炭化后的稻壳粉,稻壳粉的粒径为0.01~2μm;采用低温炭化,一方面节省成本,另外一方面保持稻壳的原有功能,可以作为吸附的载体发挥稻壳秸秆功效,炭化的温度过高和过长,将破坏稻壳秸秆的原有性能,这就是低温和缓慢炭化的特点。
(3)改性PEN的制备:
将步骤(1)得到的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加入到步骤(2)得到酸化后的稻壳粉,进行超声分散40min;分散后进行离心分离再进行干燥即可得到功能化粒子;将得到功能化粒子加入到PEN粒子中,进行混合以及熔融造粒,得到改性PEN,其中功能化粒子占改性PEN的质量分数为0.1~0.5%。
所述的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与步骤(2)的炭化后的稻壳粉的质量比为1∶9;
PEN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简称。
本发明通过选用改性的含纳米颗粒材料做成功能助剂及采用生产工艺来改变BOPET聚酯薄膜的结构和生产过程总的结晶速率及最终产品的结晶度,从而使聚酯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达到光泽度好,正常雾度、抗静电的效果,同时又具有比较好的开口性。
本发明在通过化学接枝共聚的方法,在聚酯主链上引入抗紫外功能纳米颗粒,实现聚酯阻燃性能,同时采用原位聚合改性的方法,使表面改性颗粒与聚合原料添加到聚合装置中,用于物理纳米粒子的分散,提高聚合后共聚物中阻燃颗粒的均匀性。
本发明通过氨基化的无机颗粒和酸化的稻壳粉进行化学键的作用,同时利用稻壳粉自身的吸附作用,使无机颗粒与稻壳粉的结合更加紧密,有利于缓慢发挥无机颗粒的阻燃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表层为改性PEN聚酯,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底层为改性PEN聚酯。
所述的中间层厚度占60%%,表层厚度占20%,底层厚度占20%。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包括以下步骤:
(1)表层、底层的聚酯原料切片混合后与中间层的聚酯切片分别送入三层共挤双向拉伸设备(即三层共挤双向拉伸生产线);
(2)将表层、底层与中间层的聚酯原料切片在260~280℃挤出熔融,熔体经过30℃以下冷却铸片生成PET片材;
(3)铸成的PET片材经过80~100℃预热纵向拉伸和35℃以下温度冷却定型;
(4)PET片材再通过86~110℃预热横向拉伸和150~200℃定型结晶处理;
(5)最后经过牵引除去废边、电晕处理、检测厚度再进行收卷卷取制得厚度23um~75um的抗静电聚酯薄膜。
所述的中间层,由主挤出机-单螺杆挤出机挤出;表层和底层由辅助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挤出。
所述的主挤出机及两台辅助挤出机挤出的材料质量比为50∶25∶25。
所述的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0。
所述的改性PEN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3。
实施例2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表层为改性PEN聚酯,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底层为改性PEN聚酯。
所述的中间层厚度占70%,表层厚度占15%,底层厚度占15%。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包括以下步骤:
(1)表层、底层的聚酯原料切片混合后与中间层的聚酯切片分别送入三层共挤双向拉伸设备(即三层共挤双向拉伸生产线);
(2)将表层、底层与中间层的聚酯原料切片在260~280℃挤出熔融,熔体经过30℃以下冷却铸片生成PET片材;
(3)铸成的PET片材经过80~100℃预热纵向拉伸和35℃以下温度冷却定型;
(4)PET片材再通过86~110℃预热横向拉伸和150~200℃定型结晶处理;
(5)最后经过牵引除去废边、电晕处理、检测厚度再进行收卷卷取制得厚度23um~75um的抗静电聚酯薄膜。
所述的中间层,由主挤出机-单螺杆挤出机挤出;表层和底层由辅助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挤出。
所述的主挤出机及两台辅助挤出机挤出的材料质量比为60∶20∶20。
所述的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1。
所述的改性PEN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4。
实施例3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表层为改性PEN聚酯,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底层为改性PEN聚酯。
所述的中间层厚度占80%,表层厚度占10%,底层厚度占10%。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包括以下步骤:
(1)表层、底层的聚酯原料切片混合后与中间层的聚酯切片分别送入三层共挤双向拉伸设备(即三层共挤双向拉伸生产线);
(2)将表层、底层与中间层的聚酯原料切片在260~280℃挤出熔融,熔体经过30℃以下冷却铸片生成PET片材;
(3)铸成的PET片材经过80~100℃预热纵向拉伸和35℃以下温度冷却定型;
(4)PET片材再通过86~110℃预热横向拉伸和150~200℃定型结晶处理;
(5)最后经过牵引除去废边、电晕处理、检测厚度再进行收卷卷取制得厚度23um~75um的抗静电聚酯薄膜。
所述的中间层,由主挤出机-单螺杆挤出机挤出;表层和底层由辅助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挤出。
所述的主挤出机及两台辅助挤出机挤出的材料质量比为70∶15∶15。
所述的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2。
所述的改性PEN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5。
实施例4
一种复合聚酯薄膜,表层为改性PEN聚酯,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底层为改性PEN聚酯。
所述的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二者的质量比为1∶1。
所述的中间层厚度占80%,表层厚度占10%,底层厚度占10%。
一种复合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的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区别在于中间层的材料替换。
所述的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0。
所述的改性PEN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3。
实施例5
一种复合聚酯薄膜,表层为改性PEN聚酯,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底层为改性PEN聚酯。
所述的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二者的质量比为1∶2。
所述的中间层厚度占60%,表层厚度占20%,底层厚度占20%。
一种复合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的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区别在于中间层的材料替换。
所述的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1。
所述的改性PEN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4。
实施例6
一种复合聚酯薄膜,表层为改性PEN聚酯,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底层为改性PEN聚酯。
所述的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二者的质量比为1∶3。
所述的中间层厚度占70%,表层厚度占15%,底层厚度占15%。
一种复合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的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区别在于中间层的材料替换。
所述的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2。
所述的改性PEN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5。
实施例7
一种具有三层结构的多性能的聚酯薄膜,表层为改性PEN聚酯,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底层为改性PEN聚酯。
所述的中间层为改性聚酯,水溶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其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
改性聚酯30%
水溶性聚酯5%
大有光聚酯65%
所述的中间层厚度占70%,表层厚度占15%,底层厚度占15%。
一种具有三层结构的多性能的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的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区别在于中间层的材料替换。
所述的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0。
所述的改性PEN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3。
实施例8
一种具有三层结构的多性能的聚酯薄膜,表层为改性PEN聚酯,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底层为改性PEN聚酯。
所述的中间层为改性聚酯,水溶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其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
改性聚酯40%
水溶性聚酯8%
大有光聚酯52%
所述的中间层厚度占80%,表层厚度占10%,底层厚度占10%。
一种具有三层结构的多性能的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的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区别在于中间层的材料替换。
所述的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1。
所述的改性PEN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4。
实施例9
一种具有三层结构的多性能的聚酯薄膜,表层为改性PEN聚酯,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底层为改性PEN聚酯。
所述的中间层为改性聚酯,水溶性聚酯和大有光聚酯,其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
改性聚酯50%
水溶性聚酯10%
大有光聚酯85%
所述的中间层厚度占76%,表层厚度占12%,底层厚度占12%。
一种具有三层结构的多性能的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的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区别在于中间层的材料替换。
所述的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2。
所述的改性PEN聚酯的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5。
实施例10
一种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在异丙醇为溶剂条件下分散无机颗粒;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加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后进行离心分离,对固体进行真空干燥制备得到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
所述的无机颗粒在醇溶液中浓度为5~35kg/m3,体系pH控制为8.5~9.5,反应温度为60~75℃,反应时间为150~240min;
所述的无机颗粒为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铟锑和纳米二氧化硅,三者的质量比为2∶1∶1,平均粒径为10~50nm,在醇溶液分散过程采用超声分散70mm;
(2)然后在氮气保护下,以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对苯二甲酸,乙二醇为原料,进行第一步酯化反应,然后再在第二步预缩聚反应过程中加入多元醇进行共缩聚,再经第三步终缩聚反应制备得到改性聚酯母粒。
所述的第一步酯化反应中,原料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摩尔比例为1∶1.8,无机颗粒添加量为对苯二甲酸质量分数的5wt%。
所述的第一步酯化反应是在氮气保护下,无机颗粒先在乙二醇溶液中分散打浆,然后再在压强为0.3~0.4MPa条件下,多元酸与乙二醇进行酯化反应,反应温度在220~250℃,反应3~4h。
所述的第二步预缩聚反应,多元醇原料为山梨醇或者季戊四醇;原料中对苯二甲酸与多元醇的摩尔比为1∶0.004。
所述的第二步预缩聚反应,控制反应温度在260~280℃,保持2~3h。
所述的第三步终缩聚反应,控制真空度低于60Pa,反应温度在270~290℃,反应时间为2~4h。
实施例11
一种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在异丙醇为溶剂条件下分散无机颗粒;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加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后进行离心分离,对固体进行真空干燥制备得到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
(2)然后在氮气保护下,以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对苯二甲酸,乙二醇为原料,进行第一步酯化反应,然后再在第二步预缩聚反应过程中加入多元醇进行共缩聚,再经第三步终缩聚反应制备得到改性聚酯母粒。
所述的第一步酯化反应中,原料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摩尔比例为1∶1.9,无机颗粒添加量为对苯二甲酸质量分数的6wt%。
所述的第一步酯化反应是在氮气保护下,无机颗粒先在乙二醇溶液中分散打浆,然后再在压强为0.3~0.4MPa条件下,多元酸与乙二醇进行酯化反应,反应温度在220~250℃,反应3~4h。
所述的第二步预缩聚反应,多元醇原料为山梨醇或者季戊四醇;原料中对苯二甲酸与多元醇的摩尔比为1∶0.005。
所述的第二步预缩聚反应,控制反应温度在260~280℃,保持2~3h。
所述的第三步终缩聚反应,控制真空度低于60Pa,反应温度在270~290℃,反应时间为2~4h。
实施例12
一种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在异丙醇为溶剂条件下分散无机颗粒;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加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后进行离心分离,对固体进行真空干燥制备得到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
(2)然后在氮气保护下,以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对苯二甲酸,乙二醇为原料,进行第一步酯化反应,然后再在第二步预缩聚反应过程中加入多元醇进行共缩聚,再经第三步终缩聚反应制备得到改性聚酯母粒。
所述的第一步酯化反应中,原料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摩尔比例为1∶2,无机颗粒添加量为对苯二甲酸质量分数的7wt%。
所述的第一步酯化反应是在氮气保护下,无机颗粒先在乙二醇溶液中分散打浆,然后再在压强为0.3~0.4MPa条件下,多元酸与乙二醇进行酯化反应,反应温度在220~250℃,反应3~4h。
所述的第二步预缩聚反应,多元醇原料为山梨醇或者季戊四醇;原料中对苯二甲酸与多元醇的摩尔比为1∶0.006。
所述的第二步预缩聚反应,控制反应温度在260~280℃,保持2~3h。
所述的第三步终缩聚反应,控制真空度低于60Pa,反应温度在270~290℃,反应时间为2~4h。
实施例13
一种改性PEN的制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步骤为:
(1)在异丙醇为溶剂条件下分散无机颗粒;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加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后进行离心分离,对固体进行真空干燥制备得到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
所述的无机颗粒在醇溶液中浓度为5~35kg/m3,体系pH控制为8.5~9.5,反应温度为60~75℃,反应时间为150~240min;
所述的无机颗粒为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铟锑和纳米二氧化硅,三者的质量比为2∶1∶1,平均粒径为10~50nm,在醇溶液分散过程采用超声分散70min;
(2)对原料稻壳秸秆进行炭化,得到炭化后的稻壳粉,然后将炭化后的稻壳粉溶于浓硫酸中,得到酸化后的稻壳粉;
所述的炭化工艺为采用石英管式炉进行椰壳的分段炭化:以10℃/min的升温速率升至150℃,椰壳在150℃下炭化50min,然后以10℃/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00℃,再在300℃炭化50min,最后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400℃,并在该温度下炭化处理2~3h;炭化后将所获产物在高能球磨机进行研磨,直至细粉状,即得到炭化后的稻壳粉,稻壳粉的粒径为0.01~2μm;采用低温炭化,一方面节省成本,另外一方面保持稻壳的原有功能,可以作为吸附的载体发挥稻壳秸秆功效,炭化的温度过高和过长,将破坏稻壳秸秆的原有性能,这就是低温和缓慢炭化的特点。
(3)将步骤(1)得到的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加入到步骤(2)得到酸化后的稻壳粉,进行超声分散40min;分散后进行离心分离再进行干燥即可得到功能化粒子;
所述的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与步骤(2)的炭化后的稻壳粉的质量比为1∶9;
(4)将步骤(3)得到功能化粒子加入到PEN粒子中,进行混合以及熔融造粒,得到改性PEN,其中功能化粒子占改性PEN的质量分数为0.1%。
实施例14
一种改性PEN的制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步骤为:
(1)在异丙醇为溶剂条件下分散无机颗粒;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加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后进行离心分离,对固体进行真空干燥制备得到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
(2)对原料稻壳秸秆进行炭化,得到炭化后的稻壳粉,然后将炭化后的稻壳粉溶于浓硫酸中,得到酸化后的稻壳粉;
(3)将步骤(1)得到的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加入到步骤(2)得到酸化后的稻壳粉,进行超声分散40min;分散后进行离心分离再进行干燥即可得到功能化粒子;
所述的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与步骤(2)的炭化后的稻壳粉的质量比为1∶9;
(4)将步骤(3)得到功能化粒子加入到PEN粒子中,进行混合以及熔融造粒,得到改性PEN,其中功能化粒子占改性PEN的质量分数为0.3%。
实施例15
一种改性PEN的制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步骤为:
(1)在异丙醇为溶剂条件下分散无机颗粒;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加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后进行离心分离,对固体进行真空干燥制备得到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
(2)对原料稻壳秸秆进行炭化,得到炭化后的稻壳粉,然后将炭化后的稻壳粉溶于浓硫酸中,得到酸化后的稻壳粉;
(3)将步骤(1)得到的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加入到步骤(2)得到酸化后的稻壳粉,进行超声分散40min;分散后进行离心分离再进行干燥即可得到功能化粒子;
所述的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与步骤(2)的炭化后的稻壳粉的质量比为1∶9;
(4)将步骤(3)得到功能化粒子加入到PEN粒子中,进行混合以及熔融造粒,得到改性PEN,其中功能化粒子占改性PEN的质量分数为0.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表层为改性PEN聚酯,中间层为改性聚酯,底层为改性PEN聚酯;
所述的改性PEN聚酯的制备的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1)无机颗粒的改性:
在异丙醇为溶剂条件下分散无机颗粒;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加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后进行离心分离,对固体进行真空干燥制备得到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
所述的无机颗粒为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铟锑和纳米二氧化硅,三者的质量比为2:1:1,平均粒径为10~50nm,在醇溶液分散过程采用超声分散70min;
(2)稻壳秸秆的改性:
对原料稻壳秸秆进行炭化,得到炭化后的稻壳粉,然后将炭化后的稻壳粉溶于浓硫酸中,得到酸化后的稻壳粉;
(3)改性PEN聚酯的制备:
将步骤(1)得到的表面功能化无机颗粒加入到步骤(2)得到酸化后的稻壳粉,进行超声分散40min;分散后进行离心分离再进行干燥即可得到功能化粒子;将得到功能化粒子加入到PEN粒子中,进行混合以及熔融造粒,得到改性PEN聚酯,其中功能化粒子占改性PEN聚酯的质量分数为0.1~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层厚度占60~8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层厚度占10~2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层厚度占10~20%。
CN201410137026.0A 2014-03-27 2014-04-07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制备方法 Active CN1038791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37026.0A CN103879113B (zh) 2014-03-27 2014-04-07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20690 2014-03-27
CN2014101206904 2014-03-27
CN201410120690.4 2014-03-27
CN201410137026.0A CN103879113B (zh) 2014-03-27 2014-04-07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79113A CN103879113A (zh) 2014-06-25
CN103879113B true CN103879113B (zh) 2016-02-17

Family

ID=50948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37026.0A Active CN103879113B (zh) 2014-03-27 2014-04-07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791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59082A (zh) * 2014-12-24 2015-04-29 常州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bopet透明高阻隔性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45859B (zh) * 2015-05-06 2016-05-25 福建百宏高新材料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钛系催化剂的聚酯薄膜的双向拉伸生产方法
CN108976725A (zh) * 2018-07-30 2018-12-11 合肥尚强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电气工业高性能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9159514A (zh) * 2018-09-04 2019-01-08 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复合牢度碳带用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452373B (zh) * 2019-07-23 2021-08-20 福建百宏高新材料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聚酯热封膜的生产方法
CN110421938B (zh) * 2019-08-02 2021-04-27 福建百宏高新材料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易撕裂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13858741A (zh) * 2021-07-21 2021-12-31 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en改性聚酯离型膜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55386A (zh) * 2011-11-18 2012-07-11 宁波长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透明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42180A (zh) * 2013-12-11 2014-03-19 陈曦 一种复合型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5735B (zh) * 2010-11-09 2013-03-27 浙江大东南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bopp烟用包装膜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55386A (zh) * 2011-11-18 2012-07-11 宁波长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透明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42180A (zh) * 2013-12-11 2014-03-19 陈曦 一种复合型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超微粉体表面改性及其在聚酯中的分散性能研究》;慕科仪;《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20110630;第27-29页第2.3节以及第48页第3.3.1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79113A (zh) 201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79113B (zh) 一种改性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制备方法
KR101700630B1 (ko) 태양전지 이면 봉지용 2축 배향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US8404755B2 (en) Polyester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articles by extrusion blow molding
EP2231744B1 (en) Extrusion blow molded articles
CN108556441B (zh) 一种光学聚酯薄膜
TWI432480B (zh) 聚酯薄膜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
CN114702789B (zh) 一种高透光率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3709484A (zh) 一种透明填充母料及其制备方法
KR20120123292A (ko) 태양전지 이면밀봉용 이축배향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CN105189605A (zh) 一种方法
TWI723064B (zh) 用於高溫透明導電膜應用之聚合物組合物及基板
CN102617991A (zh) 具有高环己烷二甲醇份额和次要二醇份额,以及主要和次要二羧酸份额的双轴取向聚酯薄膜及其生产方法和用途
KR101594542B1 (ko) 투명 이축연신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0509640A (zh) 新型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22859B (zh) 一种光学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KR20110035455A (ko) 백색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12188631A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4656755B (zh) 双向延伸聚酯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10421938B (zh) 一种易撕裂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
TW202409140A (zh) 源自化學再循環之聚酯薄膜之製造方法及聚酯薄膜
JP2010138024A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合わせガラス
CN107936230B (zh) 一种低雾度膜用聚酯母粒及其薄膜的制备方法
JP2001072750A (ja) 芳香族液晶性ポリエス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26530A (ja) 太陽電池裏面封止材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4239126A (ja) 太陽電池裏面封止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Peng Qifei

Inventor after: Fu Shuangyun

Inventor before: Shen Taiying

Inventor before: Fu Shuangyu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1

Address after: 362241 Fujian Province, Jinjiang city Longhu town Fenglin Industrial Zone Fujian billion high-tech materials industry Co. Ltd.

Applicant after: Fujian Baihong High and new Material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112 Shanghai, Minhang District Pu Tao Road, Lane 400, room 19, No. 603

Applicant before: Shen Taiying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