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63501B - 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63501B CN103863501B CN201410121891.6A CN201410121891A CN103863501B CN 103863501 B CN103863501 B CN 103863501B CN 201410121891 A CN201410121891 A CN 201410121891A CN 103863501 B CN103863501 B CN 10386350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
- chain
- seat
- driver train
- conductor ro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包括车架、脚蹬、车把、鞍座、前叉、后叉、平叉,及前轮和后轮,车架前部两侧各设有一竖置的驱动机构,两驱动机构通过前驱动臂与前传动机构连接;左右脚蹬一侧各连接一驱动机构,两驱动机构通过固定套管、后驱动臂与后传动机构连接;左脚蹬的驱动机构尾端另设有水平放置的后方向力臂,后方向力臂通过若干构件与前方向力臂连接。本发明结构紧密,容易制造,骑车而获得跑步动作与四肢发力健身效果,而且四肢动作自然协调,能最大限度发挥体能驱动效果;错位式驱动而重心定点无偏移,是运动员的理想训练工具,也是老百姓代步、娱乐健身的时尚选择;且前后驱动系统可以单独驱动,适应路况能力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特别是涉及一种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身体保健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目前存在的健身器材,大都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便移动,起不到户外运动的目的。而目前使用的自行车,大都是以代步为目的,通过左右脚接力式旋转加力,使脚踏板做转圈运动,这样只能锻炼身体的腿部,腿部以上包括上肢的锻炼效果不明显,不能使身体得到充分运动。而且作为运动器械,则由于运动动作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缺少一种既能代步,又能全身锻炼的自行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健身和娱乐为一体的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包括车架、脚蹬、车把、鞍座,连接在车架上的前叉、后叉和平叉,连接在前叉上的前轮,以及连接在后叉和平叉上的后轮,其特征是:
所述前叉通过车叉轴与车架前部的轴承套连接,在车架前部两侧各设有一竖置的驱动机构,两驱动机构上端分别垂直连接左右车把,下端通过前方向杆、两前方向臂和中方向臂连接车叉轴下端,车叉轴上端连接弧形支撑臂的上端,弧形支撑臂的下端设有前传动机构,前传动机构一端与弧形支撑臂连接,另一端与前轮转轴连接,在左驱动机构下端另设有前方向力臂,前方向力臂一端与左侧把的驱动机构下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杆头端转动连接,连杆尾端转动连接平衡机构的上端;在两驱动机构的外侧对应各设有一前驱动臂,两驱动机构通过前驱动臂与前传动机构连接;在前叉两端的杆臂上还分别通过两根前固定杆与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车架后叉上端固定连接横管,下端水平对应连接叉形固定架的一端;叉形固定架的另一端倾斜连接支撑管,支撑管上端与横管固接处设有固定座;固定座一侧连接平衡机构中部。
所述左右脚蹬一侧各连接一驱动机构,两驱动机构采用卧置,两驱动机构头端通过脚蹬杆与脚蹬水平垂直连接,尾端连接平衡机构的下端;两驱动机构一端内侧通过后固定杆与叉形固定架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固定套管的一端,固定套管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后轮外侧转动轴连接,并固定连接后驱动臂,两驱动机构通过固定套管、后驱动臂与后传动机构连接;在后传动机构一侧的鞍座套管上还设有支撑臂。
所述平衡机构包括换向件、竖杆、两后方向臂、后方向力臂、后方向杆和球头关节轴承,所述换向件通过轴销转动连接在固定座上,换向件一端与连杆尾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球头关节轴承连接竖杆上端,竖杆下端通过另一球头关节轴承与后方向力臂一端连接,后方向力臂另一端水平垂直连接左脚蹬的驱动机构尾端;所述两后方向臂下端分别垂直固定连接左右脚蹬驱动机构的尾端,上端分别与后方向杆的两端转动连接。
所述换向件由换向座、横置换向杆和竖置换向杆构成,换向座为圆柱体,其上下端面开有对穿轴销孔,换向座通过轴销转动连接固定座;换向座侧面垂直连接横置换向杆和竖置换向杆,横置换向杆与竖置换向杆垂直。
所述车架前部两侧的驱动机构(12)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两前方向臂的一端,两前方向臂的另一端分别通过轴销转动连接前方向杆两端;前方向杆中部通过轴销转动连接中方向臂一端,中方向臂另一端固定连接车叉轴下端。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方向轴、万向节、动力套管、动力臂、上U形转杆和下U形转杆,驱动轴通过万向节与方向轴连接;所述动力套管套在驱动轴上端,动力臂一端连接动力套管,另一端连接上U形转杆封闭端中部;上U形转杆开口两端头各固定有一U形座,下U形转杆开口端通过轴销转动连接在U形座内;在下U形转杆封闭端中部设有方向套管,方向套管内设有轴承,下U形转杆通过方向套管、轴承连接方向轴。
所述前传动机构包括两前滑轮座、上下导向滑轮、前左右飞轮、上下导绳和前左右链条,前左右飞轮安装在前轮的转轴上,两前滑轮座固定连接在弧形支撑臂的一端上,上下导向滑轮通过轴销转动分别连接在两前滑轮座内;所述上导绳一端经过所述的上导向滑轮后与前左链条一端连接,前左链条另一端经过所述的前左飞轮后与下导绳一端连接,下导绳的另一端经过所述的下导向滑轮后与前右链条一端连接,前右链条另一端经过所述的前右飞轮后与上导绳一端连接;所述前驱动臂一端连接在驱动机构的外侧,另一端分别与前传动机构中的上导向绳两端连接。
所述后传动机构包括两链轮座、后滑轮座、U形支撑杆、支撑座、左右导向链轮、后导向滑轮、后左右飞轮、左中右导绳和后左右链条,后左右飞轮安装在后轮的转轴上,支撑座固定连接在车架横梁下端,U形支撑杆的封闭端连接在支撑座上,开口端连接两链轮座,左右导向链轮通过轴销转动分别连接在两链轮座内;支撑臂一端与车架中的鞍座套管连接,另一端连接后滑轮座;后导向滑轮通过轴销转动连接在后滑轮座内;所述右导绳一端与右脚踏的后驱动臂连接,另一端与后右链条一端连接,后右链条另一端依次经过所述的右导向链轮和后右飞轮后与中导绳一端连接,中导绳另一端经过所述的后导向滑轮后与后左链条一端连接,后左链条另一端依次经过所述的后左飞轮和左导向链轮后与左导绳一端连接,左导绳另一端与左脚踏的后驱动臂连接。
所述前方向杆中部上拱,呈弓形。
所述前方向力臂的一端均作水平小半圆外弯。
所述连接车把的两驱动机构中的两驱动轴相互向内侧倾斜设置。
本发明结构紧密,容易制造,骑车而获得跑步动作与四肢发力健身效果,而且四肢动作自然协调,能最大限度发挥体能驱动效果;错位式驱动而重心定点无偏移,是运动员的理想训练工具,也是老百姓代步、娱乐健身的时尚选择;且前后驱动系统可以单独驱动,适应路况能力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前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后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换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前轮1、前传动机构2、弧形支撑臂3、前方向杆4、前驱动臂5、中方向臂6、前方向力臂7、车把8、车叉轴9、轴销10、固定杆11、驱动机构12、前方向臂13、鞍座14、横梁15、连杆16、横管17、球头关节轴承18、固定座19、换向件20、轴销21、后方向杆22、支撑管23、竖杆24、后方向臂25、球头关节轴承26、后方向力臂27、固定杆28、叉形固定架29、固定套管30、后驱动臂31、后轮32、脚蹬连杆33、后传动机构34、脚蹬35、支撑臂36、方向轴37、万向节38、驱动轴39、动力套管40、动力臂44、上U形转杆42、U形座43、轴销44、下U行转杆45、方向套管46、前滑轮座47、上导向滑轮48、下导向滑轮48-1、上导绳49、下导绳49-1、前右链条50、前左链条50-1、前右飞轮51、前左飞轮51-1、后滑轮座52、右导绳53、左导绳53-1、右导向链轮54、左导向链轮54-1、支撑座55、U形支撑杆56、链轮座57、后右链条58、后左链条58-1、后左飞轮59、后右飞轮59-1、中导绳60、后导向滑轮61、横置换向杆62、竖置换向杆63、换向座64、前叉65、后叉66,平叉67。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种多功能自行车,包括车架、脚蹬35、车把8、鞍座14,连接在车架上的前叉65、后叉66和平叉67,连接在前叉65上的前轮1,以及连接在后叉66和平叉67上的后轮32,其中,前叉65通过车叉轴9与车架前部的轴承套连接;在车架前部两侧各设有一竖置的驱动机构12;
如图2所示,驱动机构12包括驱动轴39、方向轴37、万向节38、动力套管40、动力臂41、上U形转杆42和下U形转杆45,驱动轴39通过万向节38与方向轴37连接;所述动力套管40套在驱动轴39上端,动力臂41一端连接动力套管40,另一端连接上U形转杆42封闭端中部;上U形转杆42开口两端头各固定有一U形座43,下U形转杆45开口端通过轴销44转动连接在U形座43内;在下U形转杆45封闭端中部设有方向套管46,方向套管46内设有轴承,下U形转杆45通过方向套管46、轴承连接方向轴37。通过万向节38作用,驱动轴39能绕方向轴37前后摆动,从而推动上U形转杆42绕下U行转杆45转动,同时也能带动方向轴37转动。
两驱动机构12的驱动轴39上端分别垂直连接左右车把8,两驱动轴39相互向内倾斜设置,与车把8连接端不互相碰撞为宜;下端的方向轴37分别连接两前方向臂13的一端,两前方向臂13的另一端分别通过轴销10转动连接前方向杆4两端;前方向杆4中部通过轴销10转动连接中方向臂6一端,中方向臂6另一端固定连接车叉轴9下端,为了不阻碍前轮1转动,前方向杆4中部上拱,呈弓形。在车叉轴9上端连接弧形支撑臂3的上端,弧形支撑臂3的下端设有前传动机构2,前传动机构2一端与弧形支撑臂3连接,另一端与前轮1转轴连接,在左车把8的驱动机构12的方向轴37下端另设有前方向力臂7;前方向力臂一端与左车把的驱动机构12下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均作水平小半圆外弯并与连杆16头端转动连接,以避开车叉轴9的位置,连杆16尾端转动连接平衡机构的上端。在两驱动机构12的U形座43的外侧对应各设有一前驱动臂5,两驱动机构12通过前驱动臂5与前传动机构2连接;在前叉65肩部两端的杆臂上还分别通过两根前固定杆11与驱动机构12的方向套管46连接。固定杆11的作用不仅是为了支撑车把8驱动机构12,还为了把左右车把推拉产生的方向力矩传动到前叉65。由于车头结构特殊转向时整体运动,前方向杆4,左、中、右前方向臂6和13所形成的角度不变,不易磨损。
所述车架后叉66上端固定连接横管17,下端水平对应连接叉形固定架29的一端;叉形固定架29的另一端倾斜连接支撑管23,叉形固定架29与后叉66相似,且开口端可焊接在后叉66上,也能通过后轮转动轴的螺母一同固定。支撑管23上端与横管17固接处设有固定座19,固定座19为圆柱体,其一面上开有轴销孔;固定座19一侧连接平衡机构中部。
所述左右脚蹬35一侧各连接一驱动机构12,两驱动机构12采用卧置,且离车身各有一方向力臂之距;两驱动机构12的驱动轴39头端通过脚蹬连杆33与脚蹬35水平垂直连接,尾端的方向轴37连接平衡机构下端。所述两驱动机构12的一端的下U形转杆45通过后固定杆28与叉形固定架29连接,另一端的上U形转杆42中的U形座43外侧固定连接固定套管30的一端,固定套管30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后轮32外侧转动轴连接,并固定连接后驱动臂31,两驱动机构12通过固定套管30、后驱动臂31与后传动机构34连接;在后传动机构34一侧的鞍座套管上还设有支撑臂36。向下踩动脚蹬35,脚蹬35带动驱动机构12转动,同时带动固定套管30和后驱动臂31转动。
结合图5一起来看,所述平衡机构包括换向件20、竖杆24、两后方向臂25、后方向力臂27、后方向杆22和球头关节轴承18和26;所述换向件由换向座64、横置换向杆62和竖置换向杆63构成,换向座64为圆柱体,其上下端面开有对穿轴销孔,换向座64侧面垂直连接横置换向杆62和竖置换向杆63,其中,横置换向杆62与竖置换向杆63垂直;所述换向件20的换向座64通过轴销21转动连接在固定座19上,换向件20一端的竖置换向杆63与连杆16尾端连接,另一端的横置换向杆62通过球头关节轴承18连接竖杆24上端,竖杆24下端通过另一球头关节轴承26与后方向力臂27一端连接,后方向力臂27另一端水平垂直连接左脚蹬35的驱动机构的12方向轴37尾端;所述两后方向臂25下端分别垂直固定连接左右脚蹬35驱动机构12的方向轴37尾端,上端分别与后方向杆22的两端转动连接。此结构主要能使一边的驱动机构12转动时能带动另一边转动。
如果前方向力臂7不是从左右方向轴37引出,而是与车叉轴9固定连接,端点再转动连接连杆16,车头转向时角度和距离都很大,连杆16就会大幅度拉动后驱动机构,脚蹬35就会大距离上下移动,造成触底影响。所以,根据上述结构,只要任意踩动左右脚蹬35,就能带动后方向力臂27上下移动,后方向力臂27再带动换向件20中的横置换向杆62上下摆动,横置换向杆62使换向座64绕轴销21转动,从而带动竖置换向杆63前后摆动,竖置换向杆63再拉动连杆16,使其前后移动;连杆16把前后移动的力通过前方向力臂7传给车把8的驱动机构12,使其转动。所以,车把8驱动机构12和脚蹬35驱动机构12是可以相互传动的,但前方向力臂7端移动距离较短,所以连杆16的移动距离较小,从而带动脚蹬35驱动机构12各构件活动的角度或距离很小,脚蹬35受到方向变化和升降的距离也较小,从而也减小了触地的危险。此结构设计主要是因为在使用车把8驱动时,前后拉动车把8会有一定幅度的左右转向力,为了使这左右转向力化解且达到平衡,通过在车把8驱动机构12下端设置连杆16,左右转向力使连杆16产前后的推拉力,再通过脚蹬35驱动机构12使连杆16产生与左右转向力相反的前后推拉力。这样,连杆16受到前后驱动的推拉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因为各构件活动的角度或距离较小,车辆在转向时不受四肢各自施加驱动力的影响,又可以随时灵活控制方向。所以,向下踩动脚蹬35,既能驱动后轮32,又能使把平衡作用力推向车把8驱动机构12,且偏移角度非常小,不影响车头转向。
如图3所示,所述前传动机构2包括两前滑轮座47、上下导向滑轮48和48-1、前左右飞轮51-1和51、上下导绳49和49-1和前左右链条50-1和50,前左右飞轮51-1和51安装在前轮1的转轴上,两前滑轮座47固定连接在弧形支撑臂3的一端上,上下导向滑轮48和48-1通过轴销转动分别连接在两前滑轮座47内,并水平设置。所述上导绳49一端经过所述的上导向滑轮48后与前左链条50-1一端连接,前左链条50-1另一端经过所述的前左飞轮51-1后与下导绳49-1一端连接,下导绳49-1的另一端经过所述的下导向滑轮48-1后与前右链条50一端连接,前右链条50另一端经过所述的右飞轮51后与上导绳49一端连接;所述前驱动臂5一端连接在驱动机构12中U形座43的外侧,另一端分别与前传动机构2中的上导绳49两端连接。所以,在使用车把8驱动时,分别依次交替前后拉动左右车把8,两车把8带动驱动轴39通过万向节38绕方向轴37前后摆动,再通过动力套管40和动力臂41推动上U形转杆42绕下U形转杆45转动,同时,上U形转杆42带动左右前驱动臂5依次交替向前拉动上导绳49,从而驱动前轮1转动。
如图4所示,所述后传动机构34包括两链轮座57、后滑轮座52、U形支撑杆56、支撑座55、左右导向链轮54-1和54、后导向滑轮61、后左右飞轮59和59-1、左中右导绳53-1、60和53和后左右链条58-1和58,后左右飞轮59和59-1安装在后轮32的转轴上,支撑座55固定连接在车架横梁15下端,U形支撑杆56的封闭端连接在支撑座55上,开口端连接两链轮座57;左右导向链轮54-1和54通过轴销转动分别连接在两链轮座57内;支撑臂36一端与车架中的鞍座套管连接,另一端连接后滑轮座52;后导向滑轮61通过轴销转动连接在后滑轮座52内,并水平设置。所述右导绳53一端与右脚踏35的后驱动臂31连接,另一端与后右链条58一端连接,后右链条58另一端依次经过所述的右导向链轮54和后右飞轮59-1后与中导绳60一端连接,中导绳60另一端经过所述的后导向滑轮61后与后左链条58-1一端连接,后左链条58-1另一端依次经过所述的后左飞轮和左导向链轮54-1后与左导绳53-1一端连接,左导绳53-1另一端与左脚踏35的后驱动臂31连接;所述后驱动臂31固定连接固定套管30的一端,固定套管3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驱动机构12中U形座43的外侧。所以,在使用脚蹬35驱动时,上下踏左右脚蹬35,脚蹬35带动驱动轴39通过万向节38绕方向轴37上下摆动,再通过动力套管40和动力臂41推动上U形转杆42绕下U形转杆45转动,U形座43再带动固定套管30转动,固定套管30带动左右后驱动臂31依次交替向下拉动左右导绳53-1和53,从而驱动后轮32转动。如果踩动一边脚蹬35,另一边脚蹬35会随着导向绳被拉起。这样,两脚蹬35力矩增大,从而增大驱动效果。前传动机构2的上下导绳49和49-1和前左右链条50-1和50的连接端都在上下导向滑轮48和48-1与前左右飞轮51-1和51之间距离的中部,后传动机构34的左右导绳53-1和53和后左右链条58-1和58的连接端都在后驱动臂31与左右导向链轮54-1和54之间距离的中部;且中导绳60和后左右链条58-1和58的另一连接端在后导向滑轮61与后左右飞轮59和59-1之间距离的中部。前驱动臂5同时也连接在导向绳和链条的连接端,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能增加前驱动臂5的滑动距离。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原理是:分别依次交替前后拉动左右车把8,两车把8带动驱动轴39通过万向节38绕方向轴37前后摆动,再通过动力套管40和动力臂41推动上U形转杆42绕下U形转杆45转动,同时,上U形转杆42带动左右前驱动臂5依次交替向前拉动上导绳49;上导绳49分别依次交替带动前左右链条50-1和50,前左右链条50-1和50再依次交替带动前左右飞轮51-1和51驱动前轮1转动;同时,分别依次交替向下踩左右脚蹬35,两脚蹬35带动驱动轴39通过万向节38绕方向轴37上下摆动,再通过动力套管40和动力臂41推动上U形转杆42绕下U形转杆45转动,同时,上U形转杆42带动固定套管30转动,固定套管30带动左右后驱动臂31依次交替向下拉动左右导绳53-1和53,左右导绳53-1和53分别依次交替带动后左右链条58-1和58,后左右链条58-1和58经过左右导向链轮54-1和54后再依次交替带动后左右飞轮59和59-1驱动后轮32转动。如果左车把8向前推,右车把8向后拉,同时踩下左脚蹬35,待左车把8向后拉,右车把8向前推时,同时踩下右脚蹬35。就这样依次交替使用,四肢相应协调,使姿势类似跑步,从而在骑车时达到更好的平衡效果。本发明不仅可以前后联合驱动,还能前后单独驱动,根据不同路况来选择联合驱动或单独驱动。
本发明的平衡原理是:当使用车把8驱动时,前后拉动左右车把8会有一定幅度的左右转向力,两车把8带动驱动轴39通过万向节38带动方向轴37旋转,方向轴37通过左右方向臂13带动前方向杆4,前方向杆4再通过中方向臂6带动前叉65转动。同时,因为左右驱动机构12的方向套管46通过固定杆11连接车叉,所以左右车把8上的驱动机构12一同随车叉转动。此时,前方向力臂7与连杆16的连接端向后作小幅度的轨迹摆动,同时推动连杆16向前或向后移动,连杆16在通过换向件20和竖杆24向上或向下拉动后方向力臂27。当左车把8向前推,右车把8向后拉时,转向力向右,连杆16即向后推,通过换向件20使后方向力臂27向上拉,从而使脚蹬35驱动机构12的方向轴37通过万向节38带动驱动轴39使左脚蹬35小幅度向上移动,同时,通过左脚蹬35后方的后方向臂25、后方向杆22和右脚蹬35后方的后方向臂25使右脚蹬35小幅度向下移动。根据前述提到,左车把8向前推,右车把8向后拉时,踩下左脚蹬35,这样,左脚蹬35把作用力返回前驱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使向右的转向力化解。所以在使用车把8驱动时,能使车行驶时更平稳。
为了获得类似动物奔跑同步腾空的运动状态,可将各传动机构的导向滑轮撤去,对应换成立置的导向链轮,用封闭链圈与各自的传动轮连接起来,各驱动臂端仍在原位连接链条。从而构成四个可以各自独立的驱动系统,脚动部分可以用拉力弹簧连接驱动臂和车架用来复位。这样就可以通过左右车把8和左右脚蹬35一同向前推或向后拉来驱动。同时,为了获得和普通自行车一样的驱动效果,可将连杆16拆下,并固定在车架上,前后不受推拉平衡力的影响,使其能和普通自行车一样达到任意转向和驱动的效果。
Claims (10)
1.一种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包括车架、脚蹬(35)、车把(8)、鞍座(14),连接在车架上的前叉(65)、后叉(66)和平叉(67),连接在前叉(65)上的前轮(1),以及连接在后叉(66)和平叉(67)上的后轮(32),其特征是:
前叉(65)通过车叉轴(9)与车架前部的轴承套连接,在车架前部两侧各设有一竖置的驱动机构(12),两驱动机构(12)上端分别垂直连接左右车把(8),下端通过前方向杆(4)、两前方向臂(13)和中方向臂(6)连接车叉轴(9)下端,在车叉轴(9)上端连接弧形支撑臂(3)的上端,弧形支撑臂(3)的下端设有前传动机构(2),前传动机构(2)一端与弧形支撑臂(3)连接,另一端与前轮(1)转轴连接,在左车把(8)的驱动机构(12)下端另设有前方向力臂(7),前方向力臂(7)一端与左侧把的驱动机构(12)下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杆(16)头端转动连接,连杆(16)尾端转动连接平衡机构的上端;在两驱动机构(12)的外侧对应各设有一前驱动臂(5),两驱动机构(12)通过前驱动臂(5)与前传动机构(2)连接;在前叉(65)两端肩部的杆臂上还分别通过两根前固定杆(11)与驱动机构(12)连接;
车架后叉(66)上端固定连接横管(17),下端水平对应连接叉形固定架(29)的一端;叉形固定架(29)的另一端倾斜连接支撑管(23),支撑管(23)上端与横管(17)固接处设有固定座(19);固定座(19)一侧连接平衡机构中部;
左右脚蹬(35)一侧各连接一驱动机构(12),两驱动机构(12)采用卧置,两驱动机构(12)头端通过脚蹬连杆(33)与脚蹬(35)水平垂直连接,尾端连接平衡机构的下端;两驱动机构(12)一端通过后固定杆(28)与叉形固定架(29)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固定套管(30)的一端,固定套管(30)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后轮(32)外侧转动轴连接,并固定连接后驱动臂(31);两驱动机构(12)通过固定套管(30)、后驱动臂(31)与后传动机构(34)连接;在后传动机构(34)一侧的鞍座套管上还设有支撑臂(3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平衡机构包括换向件(20)、竖杆(24)、两后方向臂(25)、后方向力臂(27)、后方向杆(22)和球头关节轴承(18,26),所述换向件(20)通过轴销(21)转动连接在固定座(19)上,换向件(20)一端与连杆(16)尾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球头关节轴承(18)连接竖杆(24)上端,竖杆(24)下端通过另一球头关节轴承(26)与后方向力臂(27)一端连接,后方向力臂(27)另一端水平垂直连接左脚蹬(35)的驱动机构(12)尾端;所述两后方向臂(25)下端分别垂直固定连接左右脚蹬(35)驱动机构(12)的尾端,上端分别与后方向杆(22)的两端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换向件(20)由换向座(64)、横置换向杆(62)和竖置换向杆(63)构成,换向座(64)为圆柱体,其上下端面开有对穿轴销孔,换向座(64)通过轴销(21)转动连接固定座(19);换向座(64)侧面垂直连接横置换向杆(62)和竖置换向杆(63),其中,横置换向杆(62)与竖置换向杆(63)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车架前部两侧的驱动机构(12)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两前方向臂(13)的一端,两前方向臂(13)的另一端分别通过轴销(10)转动连接前方向杆(4)两端;前方向杆(4)中部通过轴销(10)转动连接中方向臂(6)一端,中方向臂(6)另一端固定连接车叉轴(9)下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机构(12)包括驱动轴(39)、方向轴(37)、万向节(38)、动力套管(40)、动力臂(41)、上U形转杆(42)和下U形转杆(45),驱动轴(39)通过万向节(38)与方向轴(37)连接;所述动力套管(40)套在驱动轴(39)上端,动力臂(41)一端连接动力套管(40),另一端连接上U形转杆(42)封闭端中部;上U形转杆(42)开口两端头各固定有一U形座(43),下U形转杆(45)开口端通过轴销(44)转动连接在U形座(43)内;在下U形转杆(45)封闭端中部设有方向套管(46),方向套管(46)内设有轴承,下U形转杆(45)通过方向套管(46)、轴承连接方向轴(3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前传动机构(2)包括两前滑轮座(47)、上下导向滑轮(48,48-1)、前左右飞轮(51-1,51)、上下导绳(49,49-1)和前左右链条(50-1,50),前左右飞轮(51-1,51)安装在前轮(1)的转轴上,两前滑轮座(47)固定连接在弧形支撑臂(3)的一端上,上下导向滑轮(48,48-1)通过轴销转动分别连接在两前滑轮座(47)内;所述上导绳(49)一端经过所述的上导向滑轮(48)后与前左链条(50-1)一端连接,前左链条(50-1)另一端经过所述的前左飞轮(51-1)后与下导绳(49-1)一端连接,下导绳(49-1)的另一端经过所述的下导向滑轮(48-1)后与前右链条(50)一端连接,前右链条(50)另一端经过所述的右飞轮(51)后与上导绳(49)一端连接;所述前驱动臂(5)一端连接在驱动机构(12)中U形座(43)的外侧,另一端分别与前传动机构(2)中的上导绳(49)两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后传动机构(34)包括两链轮座(57)、后滑轮座(52)、U形支撑杆(56)、支撑座(55)、左右链轮(54-1,54)、后导向滑轮(61)、后左右飞轮(59,59-1)、左中右导绳(53-1,60,53)和后左右链条(58-1,58),后左右飞轮(59,59-1)安装在后轮(32)的转轴上,支撑座(55)固定连接在车架横梁(15)下端,U形支撑杆(56)的封闭端连接在支撑座(55)上,开口端连接两链轮座(57);左右链轮(54-1,54)通过轴销转动分别连接在两链轮座(57)内;支撑臂(36)一端与车架中的鞍座套管连接,另一端连接后滑轮座(52);后导向滑轮(61)通过轴销转动连接在后滑轮座(52)内;所述右导绳(53)一端与右脚踏(35)的后驱动臂(31)连接,另一端与后右链条(58)一端连接,后右链条(58)另一端依次经过所述的右链轮(54)和后右飞轮(59-1)后与中导绳(60)一端连接,中导绳(60)另一端经过所述的后导向滑轮(61)后与后左链条(58-1)一端连接,后左链条(58-1)另一端依次经过所述的后左飞轮(59)和左导向链轮(54-1)后与左导绳(53-1)一端连接,左导绳(53-1)另一端与左脚踏(35)的后驱动臂(3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前方向杆(4)中部上拱,呈弓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前方向力臂(7)的一端均作水平小半圆外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连接车把(8)的两驱动机构(12)中的两驱动轴(39)相互向内侧倾斜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21891.6A CN103863501B (zh) | 2014-03-28 | 2014-03-28 | 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21891.6A CN103863501B (zh) | 2014-03-28 | 2014-03-28 | 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63501A CN103863501A (zh) | 2014-06-18 |
CN103863501B true CN103863501B (zh) | 2016-04-13 |
Family
ID=50902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2189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63501B (zh) | 2014-03-28 | 2014-03-28 | 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86350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50968B (zh) * | 2020-01-19 | 2023-08-11 | 浙江理工大学 | 老年太极推揉散步按摩机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77514Y (zh) * | 2001-04-10 | 2002-02-20 | 熊大青 | 后轮转向手脚同时驱动的自行车 |
CN201545156U (zh) * | 2009-10-30 | 2010-08-11 | 陆昌新 | 杠杆加弧形啮合件前后驱动自行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53186A (ja) * | 1996-04-01 | 1998-02-24 | Yoshijirou Matsui | 両手駆動機構を有する自転車 |
TW201132548A (en) * | 2010-03-30 | 2011-10-01 | Jing-Tian Pi | Hand and foot powered bicycle |
-
2014
- 2014-03-28 CN CN201410121891.6A patent/CN10386350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77514Y (zh) * | 2001-04-10 | 2002-02-20 | 熊大青 | 后轮转向手脚同时驱动的自行车 |
CN201545156U (zh) * | 2009-10-30 | 2010-08-11 | 陆昌新 | 杠杆加弧形啮合件前后驱动自行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63501A (zh) | 2014-06-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784808B2 (en) | Rear-pedaling standing type bicycle structure | |
US20130082452A1 (en) | Leisure fitness bike | |
CN202029947U (zh) | 链条拉动式手脚双驱动户外三轮健身车 | |
CN102358387B (zh) | 拉、蹬和后坐力自行车 | |
CN105492313A (zh) | 配备前轮驱动手段的自行车 | |
WO2015055000A1 (zh) | 一种椭圆轨迹双驱动跑步自行车 | |
CN103863501B (zh) | 手脚控制方向前后驱动多功能自行车 | |
CN2790534Y (zh) | 自行车用可行走的训练器 | |
CN202847942U (zh) | 双动力全身运动型卧式健身自行车 | |
CN202481206U (zh) | 一种儿童四轮脚踏车 | |
CN202029945U (zh) | 链条拉动式手脚双驱动户外健身车 | |
CN201201699Y (zh) | 一种健身运动车 | |
CN101125572A (zh) | 陆上赛艇健身车 | |
CN202481242U (zh) | 陆地划船车 | |
CN202593779U (zh) | 双手推拉、两脚交替下踏式前轮驱动自行车 | |
CN202071958U (zh) | 后轮摆动驱动式自行车 | |
CN102152825B (zh) | 链条拉动式手脚双驱动户外运动车 | |
CN102627136B (zh) | 一种可骑行与行走的木马 | |
CN201082344Y (zh) | 陆地赛艇训练机 | |
CN204659942U (zh) | 用手脚驱动的自行车 | |
CN202670034U (zh) | 一种可骑行与行走的木马 | |
CN105416495A (zh) | 一种双轮驱动滑板车 | |
CN203854809U (zh) | 手脚双动力健身自行车 | |
CN204937391U (zh) | 一种手脚并用双向驱动的人力车 | |
CN2412625Y (zh) | 健身骑马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