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5354A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5354A
CN103855354A CN201310606597.XA CN201310606597A CN103855354A CN 103855354 A CN103855354 A CN 103855354A CN 201310606597 A CN201310606597 A CN 201310606597A CN 103855354 A CN103855354 A CN 1038553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battery
container
insulating element
b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065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5354B (zh
Inventor
森澄男
加古智典
宫崎明彦
中井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553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53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53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53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e.g. from corro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H01M50/51Connection only in s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6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21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522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多个电池的蓄电装置,其能够抑制在非通常状态下的母线和电池的容器之间的短路的发生。一种具备多个电池(10)的蓄电装置(1),多个电池各自具有收容电极体(400)的容器(100)以及从容器向同一方向突出设置且与电极体电连接的正极端子(200)以及负极端子(300),蓄电装置具备: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电连接的母线(150),其中第一端子作为多个电池之中的第一电池(10a)的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的一方,第二端子作为多个电池之中的第二电池(10b)的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的一方,且极性与第一端子相反;配置在第一端子和第一电池的容器之间的衬垫(330);配置在母线和第一电池的容器之间的绝缘部件(160)。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多个电池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的对策,取代现有的汽油汽车,开始普及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电动汽车等的、具备马达来作为动力源的汽车。
另外,作为向这些混合动力汽车等所配备的马达供给电力的电源,广泛使用具备多个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池的蓄电装置。
在这样的蓄电装置中,例如,在刚性高的金属制的覆盖部件中,配置有相邻电池间由母线电连接的多个电池。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在这样的蓄电装置中,用于防止母线和金属制的覆盖部件之间的短路的技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6400号公报
在此,母线是未被绝缘被覆的金属制的板状或棒状的导体,作为电池的容器的材料,一般也采用金属。另外,电池的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的至少一方在与该容器电绝缘的状态下被安装于该容器。
因此,在这样的蓄电装置中,各个母线被配置成不与各电池的容器接触。但是,母线由于与电池的电极端子连结,所以配置于比较接近电池的容器的位置。
另外,对蓄电装置还要求小型化,也有无法增大母线和电池容器的距离这样的背景。
因此,当蓄电装置被置于假如因强冲击而使得蓄电装置变形那样的非通常状态下时,认为母线与电池的容器接触。即,在母线和电池容器之间有可能发生短路。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下,无法抑制处于非通常状态的母线和电池容器之间的短路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现有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多个电池的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能够抑制非通常状态下的母线和电池容器之间的短路的发生。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装置,其具备多个电池,
所述多个电池各自具有容器和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所述容器收容电极体,所述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从所述容器向同一方向突出设置,且与所述电极体电连接,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对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进行电连接的母线,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作为所述多个电池之中的第一电池的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的一方,所述第二端子作为所述多个电池之中的第二电池的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的一方,且极性与所述第一端子相反;
配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一电池的容器之间的第一绝缘部件;以及
配置在所述母线和所述第一电池的容器之间的第二绝缘部件。
根据该结构,在连接于与电池的容器绝缘的第一端子的母线,即要与该容器电绝缘的母线和该容器之间配置第二绝缘部件。
因此,假如,由于蓄电装置变形等原因,母线与该容器的距离相比正常时变近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第二绝缘部件降低母线与该容器接触的可能性。
即,根据本方式的蓄电装置,抑制在非通常状态下的母线与电池的容器发生短路。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装置中,可以在从配置有所述母线的一侧观察所述第一电池时,所述第二绝缘部件被配置成至少覆盖所述母线与所述第一电池的容器的突出设置所述第一端子的面相重合的区域。
根据该结构,更可靠地抑制母线与电池的容器之间发生短路。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装置中,还可以是所述第二绝缘部件具有两个孔,且配置在所述母线和所述第一电池的容器以及所述第二电池的容器之间,所述母线通过设于所述第二绝缘部件的所述两个孔,与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装置中,还可以是所述第二绝缘部件具有两个孔,所述第一端子通过所述两个孔的一方与所述母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的极性与所述第一端子相反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通过所述两个孔的另一方与另一母线电连接。
如此,以对应于多个电极端子的方式配置第二绝缘部件,由此例如能够由一个部件(第二绝缘部件)更可靠地保证多个电极端子的周围的、母线与电池的容器之间的绝缘。另外,相比于在每个电极端子设置第二绝缘部件,例如从蓄电装置的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有利。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装置中,还可以是所述第二绝缘部件是通过含有树脂的树脂层与含有陶瓷的陶瓷层在厚度方向上重合而形成的。
根据该结构,例如,能够提高第二绝缘部件的柔软性以及强度。其结果是,例如在第二绝缘部件被牢固夹在母线和电池的容器之间的情况下,抑制第二绝缘部件的破坏,因此维持第二绝缘部件的绝缘性能。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装置中,还可以是所述第一绝缘部件与所述第二绝缘部件形成为一体。
根据该结构,例如,可使介于第一端子和容器之间的衬垫承担起作为第一绝缘部件以及第二绝缘部件的作用。此时,相比于作为分体部件而将第一绝缘部件和第二绝缘部件设于蓄电装置,例如从蓄电装置的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有利。
另外,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装置,其具备多个电池,
所述多个电池各自具有容器和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所述容器收容电极体,所述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从所述容器向同一方向突出设置,且与所述电极体电连接,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所述多个电池之中的第一电池的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的一方即第一端子;
对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进行电连接的母线,其中所述第二端子作为所述多个电池之中的第二电池的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的一方,且极性与所述第一端子相反;以及
绝缘部件,其用于将所述母线与所述第一电池的容器电绝缘,所述第一电池的容器与所述第一端子电绝缘。
根据该结构,由于要与该容器绝缘的母线和该容器之间配置有绝缘部件,所以抑制在非通常状态下的母线和电池的容器发生短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多个电池的蓄电装置,其能够抑制在非通常状态下的母线和电池的容器之间发生短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构成概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池的内部构造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母线以及绝缘部件的配置位置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4是对应于图3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的形状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的构成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6B是表示绝缘部件的其他的构成例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由一片绝缘部件覆盖的区域的一例的图。
图8A是表示与三个以上的电极端子对应的绝缘部件的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8B是表示具备图8A所示的绝缘部件的蓄电装置的构成概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与三个以上的电极端子对应的绝缘部件的形状的另一例的图。
图10A是表示具备作为第一绝缘部件的功能和作为第二绝缘部件的功能的衬垫的形状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0B是与图10A对应的俯视图。
图11A是表示母线和电池的连接方式的其他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1B是与图11A对应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图是示意图,并非严密图示。
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一具体例。以下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形态等仅是一例,不表示限定本发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之中,对于未被记载在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来说明。
(蓄电装置的构成概要)
首先,结合图1以及图2,对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的构成概要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的构成概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池10的内部构造的概要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是透视容器100的内部的图。
蓄电装置1具备:多个电池10;以及将多个电池10之中的两个电池10电连接的母线150。
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1具备多个母线150,各母线150对多个电池10之中的相邻的两个电池10的异极间进行电连接。其结果是,这多个电池10被串联连接。
另外,蓄电装置1在电池10的容器100与连接于该电池10的母线150之间具备绝缘部件160。对于绝缘部件160的配置位置以及构成的变化等,使用图3~图10B在后述。
需要说明的是,蓄电装置1由于具备多个电池,所以有时也例如称为“组电池”,另外,各电池10有时例如也称为“电池单体”。
另外,蓄电装置1还具备收容串联连接的多个电池10的筐体等图1中未图示的其他构成要素。但是,为了明确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的特征,对于筐体等其他构成要素的图示以及说明省略。
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所具备的电池10是可以分别进行充电,另外,可分别进行放电的二次电池,例如,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例如可以举出正极活性物质是钴酸锂等锂过渡性金属氧化物,负极活性物质是碳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10的种类不限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还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另外,也可以是一次电池。
电池10如图2所示,具有:收容电极体400的容器100;以及从容器100向同一方向突出设置,且与电极体400电连接的正极端子200以及负极端子300。
容器100由容器主体101和金属制的盖板110构成,容器主体101是金属构成的矩形筒状且具备底,金属制的盖板110闭塞容器主体101的开口。
另外,在容器100的内部配置有电极体400、正极集电体120、负极集电体130。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池10的容器100的内部封入有电解液等液体,但省略该液体的图示。
容器100在内部收容电极体400等后,通过对盖板110和容器主体101进行焊接等,容器100具有将内部密封的构造。
电极体400是能够积蓄电力的部件,其具备正极、负极与隔板。具体地说,电极体400是如下这样形成的:以在负极和正极之间夹入隔板的方式配置成层状而形成一构件,将该构件卷绕以使整体成为长圆形。另外,正极箔例如由铝形成,负极箔例如由铜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电极体400的形状,不限于长圆形,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另外,电极体400的形状不限于卷绕型,也可以是层叠了平板状极板的形状。
正极端子200是与电极体400的正极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负极端子300是与电极体400的负极电连接的电极端子。
另外,正极端子200以及负极端子300以与盖板110绝缘的状态被安装在配置于电极体400的上方的盖板110上。
具体地说,正极端子200隔着衬垫230安装于盖板110,负极端子300隔着衬垫330安装于盖板110。
衬垫230以及衬垫330例如分别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
即,衬垫230以及衬垫330分别作为正极端子200与盖板110之间以及负极端子300与盖板110之间的用于保持电绝缘和气密性的部件起作用。
正极集电体120是配置于电极体400的正极与容器100的侧壁之间,与正极端子200和电极体400的正极电连接的具备导电性与刚性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正极集电体120与电极体400的正极箔同样,由铝形成。
负极集电体130是配置于电极体400的负极与容器100的侧壁之间,与负极端子300和电极体400的负极电连接的具备导电性与刚性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负极集电体130与电极体400的负极箔同样,由铜形成。
另外,封入容器100的内部的非水电解质(电解液)可以有多种选择。
例如,作为非水电解质的有机溶剂,可举出:碳酸乙二醇酯、碳酸丙二醇酯、碳酸丁二醇酯、碳酸三氟丙二醇酯、γ-丁内酯、γ-戊内酯、环丁砜(sulfolane)、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2-甲基-1,3-二氧戊环(dioxolane)、二氧戊环、氟乙基甲基醚、乙二醇二醋酸酯、丙二醇二醋酸酯、乙二醇二丙酸酯、丙二醇二丙酸酯、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醋酸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乙丙酯、碳酸二丙酯、碳酸甲基异丙酯、碳酸乙基异丙酯、碳酸二异丙酯、碳酸二丁酯、乙腈、氟乙腈、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腈、二乙氧基四氟环三磷腈、苯氧基五氟环三磷腈等以烷氧基及卤素取代的环状磷腈类或链状磷腈类;磷酸三乙酯、磷酸三甲酯、磷酸三辛酯等磷酸酯类;硼酸三乙酯、硼酸三丁酯等硼酸酯类;N-甲基噁唑烷酮、N-乙基噁唑烷酮等非水溶剂。此外,还可以在这些有机溶剂中添加公知的添加剂。
另外,在使用固体电解质的情况下,使用有孔性高分子固体电解质膜作为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在高分子固体电解质中还可以进一步含有电解液。另外,在使用凝胶状的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情况下,构成凝胶的电解液可以不同于细孔中等所含有的电解液。但是,在要求高输出、高容量的中大型电池的情况下,相比于使用固体电解质或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单独使用非水电解质更优选。
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1具备例如12个上述构成的电池10,在一个电池10的电动势为4.2V的情况下,作为蓄电装置1的电动势是50.4V。
另外,为了将这12个电池10串联连接,在蓄电装置1配置有11个母线150。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10以及母线150的个数仅是例示,蓄电装置1只要至少具备两个电池10、以及将这些电池10的异极间连接的一个母线150即可。
(母线以及绝缘部件的配置位置的例子)
对于在具有以上那样的基本构成的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的、母线150以及绝缘部件160的配置位置等,使用图3~图6A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母线150以及绝缘部件160的配置位置的一例的俯视图,图4是与图3对应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160的形状的一例的俯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以电池10中的电极端子(正极端子200以及负极端子300的至少一方。下同。)的突出方向(Z轴正的方向)作为上方来处理,但对于蓄电装置1配置在汽车等上时的蓄电装置1的朝向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在图3以及图4中,着眼于多个电池10之中的两个电池10以及将这两个电池10连接的一个母线150,来说明该母线150以及与该母线150对应的绝缘部件160的配置位置等。
另外,为了区别这两个电池10,为了便于说明,将这两个电池10的一方记为第一电池10a,将另一方记为第二电池10b。
母线150是未被绝缘被覆的金属制的板状或棒状的导体,如图3以及图4所示,母线150是对第一电池10a的正极端子200和第二电池10b的负极端子300进行电连接的部件。
即,通过母线150将相邻的两个电池10的异极间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池10a的正极端子200是第一端子的一例,第二电池10b的负极端子300是第二端子的一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母线150与电极端子通过焊接接合,但作为母线150与电极端子的接合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焊接以外的方法。
例如,也可以通过螺栓或铆钉等对电极端子与母线150进行紧固。
在此,在着眼于正极端子200时,在正极端子200与第一电池10a的容器100之间配置衬垫230,在母线150与第一电池10a的容器100之间配置绝缘部件160。在该结构中,衬垫230是第一绝缘部件的一例,绝缘部件160是第二绝缘部件的一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母线150与第一电池10a的容器100以及第二电池10b的容器100之间,配置有一个绝缘部件160。
另外,母线150经设于绝缘部件160的两个孔165(参照图5),与第一端子(第一电池10a的正极端子200)以及第二端子(第二电池10b的负极端子300)电连接。
进而,如图3所示,俯视时绝缘部件160比母线150大。因此,假如,即便在有第一电池10a或第二电池10b的至少一方相对于蓄电装置1倾斜那样的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也抑制母线150与第一电池10a的容器100以及第二电池10b的容器100直接接触。
即,即便当蓄电装置1置于例如由于具备蓄电装置1的装置与其他物体碰撞,使得蓄电装置1变形那样的非通常状态的情况下,也抑制母线150与电池10的容器100之间的短路的发生。
其结果是,降低了由母线150与电池10的容器100之间的短路引起的发热以及发热部位和电解液接触而引起的发烟等异常的发生的风险。
以下说明起到这种效果的绝缘部件160的材料等。
(对于绝缘部件的材料等)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160的构成的一例的剖面图。
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160是通过将含有树脂的树脂层162与含有陶瓷的陶瓷层161在厚度方向(电极端子贯穿绝缘部件160的方向)上重合而形成的。
树脂层162为例如利用以树脂为原材料的耐热纤维(例如熔点为200℃以上)而形成的片状的部件。作为耐热纤维的原材料,可例示出尼龙、芳香族聚酰胺、聚丙烯酸酯、聚乙烯醇(PVA)、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聚酰亚胺以及氟树脂等。
另外,作为树脂层162的材料,也可以采用熔点不到200℃的纤维(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
另外,还可以由组合了作为耐热纤维的碳纤维与耐热性高的树脂的复合材料形成树脂层162。
陶瓷层161是例如通过混合陶瓷的粒子与环氧树脂等粘合剂而得到的片状部件。
作为陶瓷层161中所含有的陶瓷,可例示出:氧化铝、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镁、二氧化铈、三氧化二钇、氧化锌及氧化铁等氧化物系陶瓷;以及氮化硅、氮化钛、及氮化硼等氮化物系陶瓷。
此外,作为陶瓷层161中所含有的陶瓷,除上述物质以外,还可以例示出:碳化硅、碳酸钙、硫酸铝、氢氧化铝、钛酸钾、滑石、高岭粘土(kaolinclay)、高岭石(kaolinite)、多水高岭石(halloysite)、叶腊石(pyrophyllite)、蒙脱石、绢云母、云母、镁绿泥石(amesite)、膨润土、沸石、硅酸钙、硅酸镁、硅藻土、硅砂等。
需要说明的是,绝缘部件160的厚度例如优选是1μm~3000μm的任一个值,更优选是100μm~1000μm的任一个值。
另外,绝缘部件160例如是通过用陶瓷的粒子和粘合剂的混合物涂敷树脂层162的上表面而制作的。
另外,通过切取树脂层162与陶瓷层161重叠的片,可以得到希望的形状以及大小的绝缘部件160。
实施方式中的绝缘部件160如此通过树脂层162和陶瓷层161形成,因此具备绝缘性,并且还具备耐热性、柔软性以及强度的高度。
因此,例如由于大的外力施加于蓄电装置1,在绝缘部件160被牢固夹在母线150和电池10的容器100之间的情况下,也抑制绝缘部件160的破坏,其结果是,维持绝缘部件160的绝缘性能。即,抑制母线150与电池10的容器100之间的短路的发生。
另外,绝缘部件160由于含有陶瓷的粒子,所以在假设电池10的电解液从容器100漏出的情况下,可以期待由陶瓷的粒子封住通过电解液中所含的电解质的加水分解而生成的酸的效果。
另外,例如作为树脂层162所含有的树脂,通过采用防水性的树脂,能够抑制树脂层162的表面上的结露的产生。
另外,绝缘部件160作为整体是片状的薄部件。因此,电极端子从容器100突出的突出长度即便是几mm程度,也可以在母线150与容器100之间配置绝缘部件160。即,通过采用绝缘部件160,可以实现蓄电装置1的小型化以及安全性的提高。
另外,通过蓄电装置1具备绝缘部件160,例如作为蓄电装置1的筐体,可以采用壁厚较薄且轻量的筐体。这从蓄电装置1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的观点是有利的。
另外,通过实现蓄电装置1的小型化、轻量化以及安全性的提高等,例如可在容易受到碰撞冲击的汽车的发动机罩内等的空间配置蓄电装置1。另外,具有这样的特征的蓄电装置1例如作为便携式移动体的动力源也有用。
(实施方式的补充)
绝缘部件160除了图6A所示的构成以外,还可以采用各种构成。例如,绝缘部件160还可以例如仅由树脂层162构成。另外,例如,也可以仅由采用绝缘性的陶瓷来作为含有的陶瓷的陶瓷层161构成绝缘部件160。
另外,作为绝缘部件160的构成,例如可以采用树脂层162夹在两个陶瓷层161之间的构成,还可以采用含有树脂层162以及陶瓷层161的四层以上的构成。
进而,陶瓷层161以及树脂层162各自也可以是不同物质(陶瓷或树脂)的组合。另外,还可以是陶瓷分散于树脂层162的形态。需要说明的是,为防止碰撞时等的短路,绝缘部件160需要机械强度,另外考虑电池周围的环境或损伤时,希望绝缘部件160具有耐热性,希望即便变形也继续存在于母线150和容器100之间的绝缘部件160。
具体地说,绝缘部件160优选含有至少熔点在200℃以上的耐热成分(耐热性树脂、陶瓷(板状、粒状)、碳纤维、玻璃纤维)。即,绝缘部件160可以仅由例如熔点在200℃以上的耐热性树脂构成。
另外,作为构成绝缘部件160的材料的组合,可考虑组合耐热性树脂、非耐热性树脂、碳纤维、含陶瓷树脂、以及陶瓷板之中的至少两者。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160如图6A所示,是通过重合种类互不相同的材料而构成的。但是,绝缘部件160也可以构成为种类互不相同的材料的一方分散到另一方中而含有。
图6B是表示绝缘部件160的具他的构成例的剖面图。
如图6B的(a)所示,可以通过使粒子状的作为耐热成分的β分散而包含于作为耐热成分或非耐热成分的α中,由此构成绝缘部件160。
另外,如图6B的(b)所示,也可以通过使纤维状的作为耐热成分的γ分散而包含于作为耐热成分或非耐热成分的α中,由此构成绝缘部件160。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α、β、或γ而采用的耐热成分,例示有:板状或粒状的各种陶瓷、碳纤维、玻璃纤维、以及耐热性树脂。
此外,作为上述耐热性树脂,除了上述的PVA、PPS、PEEK和聚酰亚胺等以外,还可以例示出以下的物质。即,可例示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醚酰亚胺(PEI)、聚苯砜(PPSU)、聚酰胺酰亚胺(PAI)、聚醚砜(PES)、聚砜(PSF)、聚丙烯酸酯(PAR)、液晶聚酯(LCP)、三聚氰胺树脂(MF)、酚醛树脂(PF)、硅酮树脂(SI)、环氧树脂(EP)等作为耐热性树脂。
此外,就作为耐热性树脂的一种的氟树脂而言,可例示出: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ETFE)、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FEP)、聚氯三氟乙烯(PCTFE)等。
此外,就作为α而采用的非耐热成分而言,除了上述的PE、PP以外,还可以例示出:聚苯乙烯、ABS树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树脂、纤维素类及橡胶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160是对相邻的两个电池10的一方的正极端子200与另一方的负极端子300的周围进行覆盖的形状以及大小(例如,参照图3)。
即,绝缘部件160是对存在与一个母线150接触的可能性的、两个电池10容自的既定区域进行覆盖的形状以及大小。
但是,绝缘部件160也可以是对存在与两个母线150接触的可能性的、一个电池10的正极端子200以及负极端子300的周围进行覆盖的形状以及大小。
即,可以是绝缘部件160具有两个孔,一个电池10的正极端子200经该两个孔的一方与母线150电连接,该电池10的负极端子300经该两个孔的另一方而不同于所述母线150的另一母线150电连接。
简单地说,一片绝缘部件160可以配置成:具有供一个电池10的两个电极端子贯穿的孔,并覆盖该电池10的容器100的上表面的大致整体。
此时,对于各个应配备于蓄电装置1的多个电池10,在组合这些电池10前,可以在各电池10上预先安装与两个电极端子对应的绝缘部件160。
另外,绝缘部件160没必要对应于多个电极端子设置,是至少覆盖存在与一个母线150接触的可能性的一个电池10的既定区域的形状以及大小即可。
图7是表示由一片绝缘部件160覆盖的区域A的一例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绝缘部件160的外缘由虚线表示,区域A作为带点的区域表示。
当从配置有母线150的一侧观察电池10时,图7所示的绝缘部件160被配置成:至少覆盖母线150与电池10的容器100的突出设有电极端子(图7中为正极端子200)的面相重合的区域A。
更具体地说,在俯视时,包括区域A的大小以及形状的绝缘部件160在区域A的上方被配置在母线150的下方。
如此,在电池10的容器100中,以覆盖与母线150之间发生短路的可能性高的区域的方式配置绝缘部件160,由此,进一步可靠地抑制该短路的发生。
即,绝缘部件160可以仅对应于一个电池10所具有的两个电极端子之中的一方而设置。
例如,在电池10中,设想正极端子200与容器100绝缘,负极端子300与容器100未绝缘的情况,即设想容器100与负极端子300是同电位的情况。
此时,按照例如图7所示的方式,若配置有与正极端子200对应的绝缘部件160,则抑制了成为发热等原因的、图7所示的母线150和容器100之间的短路的发生。
另外,一个绝缘部件160还可以对应于三个以上的电极端子设置。
图8A是表示与三个以上的电极端子对应的绝缘部件160的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8B是表示具备图8A所示的绝缘部件160的蓄电装置1的构成概要的俯视图。
例如图8A所示,在对蓄电装置1所具备的多个电池10各自的正极端子200以及负极端子300进行覆盖的程度的大小的绝缘部件160上,设有供这些电极端子贯通的孔165。
由此,如图8B所示,通过一片绝缘部件160覆盖蓄电装置1所具备的多个电池10各自的容器100的大范围。
其结果是,能够由一片绝缘部件160更可靠地保证多个电极端子的周围的、各母线150与各电池10的容器100之间的绝缘。
另外,例如,相比于在每个电极端子设置绝缘部件160,能够大幅度提高蓄电装置1的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8A所示的绝缘部件160的形状以及大小是例示,与三个以上的电极端子对应的绝缘部件160也可以是图8A所示的以外的形状以及大小。
例如图9所示,绝缘部件160也可以仅具有一列对应于电池10的间隔而排列的孔165的列。
例如,在蓄电装置1具备12个电池10的情况下,准备具有供各电池10的正极端子200或负极端子300贯通的12个孔的绝缘部件160。由此,各电池10的正极侧以及负极侧的一方中的、各母线150与各电池10的容器100之间的短路的发生得到抑制。
另外,通过准备两片图9所示的绝缘部件160,抑制各电池10的正极侧以及负极侧的双方中的、各母线150与各电池10的容器100之间的短路的发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电极端子和容器100进行绝缘的第一绝缘部件(衬垫230、330)与为了母线150和容器100的绝缘而配置的第二绝缘部件(绝缘部件160)是不同的分体部件。
但是,第一绝缘部件和第二绝缘部件也可以一体形成。例如,在着眼于正极端子200的情况下,可以将衬垫230形成为覆盖区域A(参照图7)的程度的大小以及形状。由此,可以得到具备作为第一绝缘部件的功能与作为第二绝缘部件的功能的衬垫231。
图10A是表示具备作为第一绝缘部件的功能与作为第二绝缘部件的功能的衬垫231的形状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0B是与图10A对应的俯视图。
图10A以及图10B所示的衬垫231介于正极端子200与容器100之间,由此作为对正极端子200和容器100之间用于进行绝缘以及用于保持气密性的部件起作用。
另外,衬垫231以覆盖容器100上表面(盖板110的上表面,参照图2)的、母线150的下方的端缘的方式,沿母线150的延伸设置方向(Y轴向)延伸设置。
其结果是,衬垫231还作为用于抑制母线150和容器100之间的短路的发生的部件起作用。
即,衬垫231在蓄电装置1中,可以作为第一绝缘部件和第二绝缘部件形成为一体的部件起作用。
其结果是,相比于第一绝缘部件和第二绝缘部件是不同的分体部件的情况,例如,减少构成蓄电装置1的零件数量,实现蓄电装置1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另外,例如还可以采用将母线与第二绝缘部件(实施方式中的母线150与绝缘部件160)合起来的构造。
另外,没必要将母线150与电极端子直接结合,也可以通过经由其他的部件结合母线150与电极端子,来对母线150和电极端子进行电连接。
图11A是表示母线150与电池10的连接方式的其他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1B是与图11A对应的俯视图。
图11A所示的电池10在设于容器100的上表面的具有绝缘性的基底部件240上,配置有与负极端子200连结的导电部件180。
另外,在导电部件180的、与负极端子200相反一侧的端部通过螺栓连结母线150。
另外,正极侧也是同样的构造,具体地说,在基底部件250上配置有与正极端子300连结的导电部件190。另外,在导电部件190的、与正极端子300相反一侧的端部通过螺栓连结母线150。
在以这种方式与母线150连接的电池10中,进而在母线150与电池10的容器100之间配置有绝缘部件160。
具体地说,绝缘部件160被配置成至少覆盖母线150与电池10的容器100的突出设有电极端子的面相重合的区域。
如此,即便在母线150和电极端子经导电部件(180或190)而电连接的情况下,在电池10的容器100中,也可以按照覆盖与母线150之间发生短路的可能性高的区域的方式配置绝缘部件160。
其结果是,更可靠地抑制该短路的发生。
另外,在母线150与电极端子的连接上,通过借助导电部件(180或190),由此,能够防止母线150安装时的、相对于螺栓170的紧固转矩施加于电极端子。因此,例如在通过螺栓170将母线150安装于电池10时,可以防止电极端子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图11A以及图11B所示的绝缘部件160的配置的方式是一例,例如,还可以通过让设于基底部件(240或250)的突起贯穿绝缘部件160,由此将绝缘部件160安装于电池10。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装置,结合实施方式及其补充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及其补充。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想到的各种变形施加于本实施方式或其补充而得到的技术,或者,组合上述说明的多个构成要素而构建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多个电池的蓄电装置,其能够抑制在非通常状态下的母线与电池的容器之间的短路的发生。因此,本发明的蓄电装置作为搭载在汽车等上的蓄电装置有用。
符号说明
1 蓄电装置
10 电池
10a 第一电池
10b 第二电池
100 容器
101 容器主体
110 盖板
120 正极集电体
130 负极集电体
150 母线
160 绝缘部件
161 陶瓷层
162 树脂层
165 孔
170 螺栓
180、190 导电部件
200 正极端子
230、231、330 衬垫
240、250 基底部件
300 负极端子
400 电极体

Claims (7)

1.一种蓄电装置,其具备多个电池,
所述多个电池各自具有容器和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所述容器收容电极体,所述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从所述容器向同一方向突出设置,且与所述电极体电连接,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对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进行电连接的母线,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作为所述多个电池之中的第一电池的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的一方,所述第二端子作为所述多个电池之中的第二电池的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的一方,且极性与所述第一端子相反;
配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一电池的容器之间的第一绝缘部件;以及
配置在所述母线和所述第一电池的容器之间的第二绝缘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在从配置有所述母线的一侧观察所述第一电池时,所述第二绝缘部件被配置成至少覆盖所述母线与所述第一电池的容器的突出设置所述第一端子的面相重合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绝缘部件具有两个孔,且配置在所述母线和所述第一电池的容器以及所述第二电池的容器之间,
所述母线通过设于所述第二绝缘部件的所述两个孔,与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绝缘部件具有两个孔,所述第一端子通过所述两个孔的一方与所述母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的极性与所述第一端子相反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通过所述两个孔的另一方与另一母线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绝缘部件是通过含有树脂的树脂层与含有陶瓷的陶瓷层在厚度方向上重合而形成的。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绝缘部件与所述第二绝缘部件形成为一体。
7.一种蓄电装置,其具备多个电池,
所述多个电池各自具有容器和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所述容器收容电极体,所述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从所述容器向同一方向突出设置,且与所述电极体电连接,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所述多个电池之中的第一电池的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的一方即第一端子;
对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进行电连接的母线,其中所述第二端子作为所述多个电池之中的第二电池的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的一方,且极性与所述第一端子相反;以及
绝缘部件,其用于将所述母线与所述第一电池的容器电绝缘,所述第一电池的容器与所述第一端子电绝缘。
CN201310606597.XA 2012-12-04 2013-11-25 蓄电装置 Active CN1038553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5699A JP6264720B2 (ja) 2012-12-04 2012-12-04 蓄電装置
JP2012-265699 2012-1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5354A true CN103855354A (zh) 2014-06-11
CN103855354B CN103855354B (zh) 2019-04-16

Family

ID=50726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06597.XA Active CN103855354B (zh) 2012-12-04 2013-11-25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05822B2 (zh)
JP (1) JP6264720B2 (zh)
KR (1) KR102155615B1 (zh)
CN (1) CN103855354B (zh)
DE (1) DE102013224663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8064A (zh) * 2014-07-31 2019-07-23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1095606A (zh) * 2017-09-13 2020-05-01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紧固机动车辆的汇流条的系统
CN111164795A (zh) * 2017-10-05 2020-05-15 日本汽车能源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CN115398726A (zh) * 2020-11-30 2022-11-25 株式会社 Lg新能源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CN115398726B (zh) * 2020-11-30 2024-05-31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53844B1 (en) 2015-03-27 2022-05-11 Mason K. Harrup All-inorganic solvents for electrolytes
KR102002448B1 (ko) 2015-09-02 2019-07-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팩
US10707531B1 (en) 2016-09-27 2020-07-07 New Dominion Enterprises Inc. All-inorganic solvents for electrolytes
JP7169748B2 (ja) 2018-03-02 2022-11-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CN110911625A (zh) * 2018-09-14 2020-03-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WO2021061516A1 (en) * 2019-09-23 2021-04-01 Mitsubishi Chemical America, Inc. Heat resistant fiber layer for battery insulation
JP2021086798A (ja) * 2019-11-29 2021-06-03 株式会社スリーダム バッテリパ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20104650A1 (de) 2020-02-21 2021-08-26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Energiespeichervorrichtung sowie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Energiespeichervorrichtung
KR20220114573A (ko) * 2020-05-07 2022-08-17 컨템포러리 엠퍼렉스 테크놀로지 씨오., 리미티드 전지 모듈, 전지 팩, 전지 모듈을 전원으로 사용하는 기기 및 전지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9431A (en) * 1995-09-27 1998-12-15 Sony Corporation High capacity secondary battery of jelly roll type
US20110104556A1 (en) * 2009-10-30 2011-05-05 Myung-Chul Kim Bus bar holder
CN102163706A (zh) * 2010-02-18 2011-08-24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和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55041B2 (ja) * 1993-02-17 1999-02-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接続端子用カバー
KR100560483B1 (ko) 2004-05-04 2006-03-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2007335143A (ja) 2006-06-13 2007-12-27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20120129022A1 (en) * 2007-05-07 2012-05-24 Kalish Peter Electrochemical device, method, and assembly
JP5288973B2 (ja) 2008-09-29 2013-09-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528746B2 (ja) 2009-09-11 2014-06-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5227994B2 (ja) 2010-04-01 2013-07-03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
KR101201747B1 (ko) * 2010-05-24 2012-11-15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전지 모듈
KR101199179B1 (ko) * 2010-06-09 2012-11-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지스택의 전원단 연결구조
KR101222269B1 (ko) * 2010-12-27 2013-01-15 로베르트 보쉬 게엠베하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JP5880930B2 (ja) * 2011-01-28 2016-03-0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JP2012216360A (ja) * 2011-03-31 2012-11-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30202928A1 (en) * 2011-08-08 2013-08-08 Rogers Corporation Busbar including flexible circui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9431A (en) * 1995-09-27 1998-12-15 Sony Corporation High capacity secondary battery of jelly roll type
US20110104556A1 (en) * 2009-10-30 2011-05-05 Myung-Chul Kim Bus bar holder
CN102163706A (zh) * 2010-02-18 2011-08-24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和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8064A (zh) * 2014-07-31 2019-07-23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1095606A (zh) * 2017-09-13 2020-05-01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紧固机动车辆的汇流条的系统
CN111164795A (zh) * 2017-10-05 2020-05-15 日本汽车能源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CN111164795B (zh) * 2017-10-05 2024-03-05 日本汽车能源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CN115398726A (zh) * 2020-11-30 2022-11-25 株式会社 Lg新能源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CN115398726B (zh) * 2020-11-30 2024-05-31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05822B2 (en) 2018-02-27
CN103855354B (zh) 2019-04-16
KR20140071893A (ko) 2014-06-12
DE102013224663A1 (de) 2014-06-05
US20140154559A1 (en) 2014-06-05
KR102155615B1 (ko) 2020-09-14
JP2014110233A (ja) 2014-06-12
JP6264720B2 (ja) 2018-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5354A (zh) 蓄电装置
EP2939293B1 (en) Lithium ion battery modules with overmolded heat sinks
JP7000859B2 (ja)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10770940B (zh) 能量储存模块
US11515590B2 (en) Partition member and assembled battery
CN104241593B (zh) 蓄电元件和蓄电池模块
KR101245282B1 (ko)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70107792A (ko) 배터리 모듈
EP3930082B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apparatus
US11509015B2 (en) Energy storage module and energy storage device
CN211879534U (zh) 电极组件、二次电池、电池组及装置
CN105684183A (zh) 包括用于保护电极突片-引线接合部的膜件的袋状电池单元
KR20140050293A (ko) 파우치형 이차 전지의 프레임,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배터리 팩의 제조 방법
CN111066171A (zh) 具有隔离层的电池组电池
JP6281204B2 (ja) 蓄電素子
JP2015162399A (ja) 蓄電装置
JP2018133200A (ja) 全固体電池、蓄電装置、および全固体電池のリユース方法
JP2015069724A (ja) 蓄電装置
KR102273777B1 (ko)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차 전지 모듈
JP2024514896A (ja) 電極組立体、円筒形バッテリーセル、及びこ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JP6465186B2 (ja)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装置
JP2010238482A (ja) ラミネート外装蓄電デバイス
WO2023047741A1 (ja) 電池パック
CN103069634B (zh) 储能电池
JP2013131306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