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3002A - 成像设备和定影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和定影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53002A CN103853002A CN201310629927.7A CN201310629927A CN103853002A CN 103853002 A CN103853002 A CN 103853002A CN 201310629927 A CN201310629927 A CN 201310629927A CN 103853002 A CN103853002 A CN 1038530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material
- distributing roller
- guiding piece
- image fixing
- transmi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8—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directed to paper handling or jam treat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75—Mechanical copy medium guiding means, e.g. mechanical switch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和定影设备。成像设备包括定影单元、排出单元、第一引导件和第二引导件以及顶盖。排出单元被布置在定影单元的加热部件的斜上方。第一引导件从加热部件的上方的位置朝向排出单元延伸并且具有在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部分。第二引导件被布置在加热部件的上方并且面对上游部分。第二引导件限定传送路径的上部。在第一位置中,第二引导件的一部分面对上游部分,并且在第二位置中,所述第二引导件的一部分暴露上游部分。顶盖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运动,在该打开位置中,第二引导件被暴露出来,而在该关闭位置中,第二引导件被覆盖住。第一引导件具有在传送方向上向下倾斜的引导表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和一种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被构造成通过将调色剂转移到纸张上并且将调色剂热定影到纸张而在记录纸张上形成图像。作为这样的成像装置,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1-83823公开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设有: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具有定影辊和加热辊;和位于定影单元上方的盖,该盖能够打开和关闭。当记录纸张在定影单元中堵塞时,成像装置的使用者能够通过打开盖以暴露在定影辊和加热辊之间的夹持部分周围的区域来容易地移除堵塞的记录纸张片材。
此外,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4-93587中公开的一种成像装置具有一对排出辊、用于将调色图像热定影到记录片材的定影单元、用于随着定影操作将记录片材引导到排出辊的排出引导件和围绕这些构件设置的盖。
此外,在传统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诸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10-26411中公开的激光打印机中使用的定影装置被构造成热定影转印到记录片材诸如纸张片材上的调色图像。在本技术领域中已知的一种这样的定影装置具有加热辊(加热旋转体)、压力辊和热敏电阻元件。热敏电阻元件是非接触热敏电阻,该非接触热敏电阻在不接触加热旋转体的表面的情况下检测该加热旋转体的温度。
然而,如果在盖打开时水或者另一种液体在上述传统的成像装置上泼洒,则液体能够直接地流动到定影单元或者渗透装置内侧的其它保护盖等。
然而,上述传统成像装置的结构使得难以取出已经堵塞在排出辊和定影单元之间的记录片材。
然而,因为在传统装置中的热敏电阻元件被暴露出来,所以在加热旋转体和热敏电阻之间的温度可能由于外部空气、气流等的影响而波动。这种温度波动可能导致精确地检测加热旋转体的温度的困难。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能够防止当盖打开时液体泼洒在成像设备上时液体流入定影单元中。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当片材堵塞在排出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时便于取出记录片材。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设备,该定影设备具有能够精确地检测加热旋转体的温度的非接触热敏电阻。
为了实现以上和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定影单元、片材排出单元、第一传送引导件、第二传送引导件和顶盖。定影单元包括加热部件,并且被构造成热定影在片材上沉积的显影剂图像,以提供图像定影片材。片材排出单元被布置在加热部件的斜上方的位置处,并且被构造成将图像定影片材从主体排出。第一传送引导件从加热部件的上方的位置朝向片材排出单元延伸。第一传送引导件限定用于朝向片材排出单元引导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路径的下部。第一传送引导件具有上游部分,该上游部分布置在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处。第二传送引导件被布置在加热部件的上方,并且面对第一传送引导件的上游部分。第二传送引导件限定传送路径的上部。第二传送引导件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第一位置中,所述第二引导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面对第一传送引导件的上游部分。在第二位置中,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暴露第一传送引导件的上游部分。顶盖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运动,在该打开位置中,第二传送引导件被暴露出来,而在该关闭位置中,第二传送引导件被覆盖住。第一传送引导件具有朝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向下倾斜的引导表面。
此外,优选的是定影单元包括电子部、支撑加热部件的框架部件以及覆盖框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和电子部的盖。
此外,优选的是第一传送引导件和盖被一体地形成。
此外,优选的是电子部被布置在框架部件和盖之间,并且与加热部件间隔开,电子部被构造成检测加热部件的温度。
此外,优选的是第一传送引导件进一步包括引导辊,该引导辊被构造成当进一步传送已经从定影单元传送的图像定影片材时旋转。
此外,优选的是片材排出单元包括第一排出辊和第二排出辊,该第一排出辊和该第二排出辊被构造成传送介于其间的图像定影片材。在第一排出辊和第二排出辊之间的夹持区域位于与引导辊的顶部相切的水平平面的下方。
此外,优选的是第一传送引导件进一步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并置的多个引导辊,该横向方向与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该多个引导辊中的每个引导辊均被构造成当进一步传送已经从定影单元传送的图像定影片材时旋转。片材排出单元包括多个第一排出辊和多个第二排出辊,所述多个第二排出辊中的每个与所述多个第一排出辊中的一个相对应。所述多个第一排出辊被布置在横向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二排出辊在横向方向上并置。每个第一排出辊和对应的第二排出辊被构造成传送介于其间的图像定影片材。在每个第一排出辊和对应的第二排出辊之间的夹持区域位于与所述多个引导辊的顶部相切的水平平面的下方。
此外,优选的是在与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横向方向上,引导辊的位置与第一排出辊的位置及第二排出辊的位置相同。
此外,优选的是第二排出辊被布置在第一排出辊的上方,并且片材排出单元进一步包括在传送方向上布置在第一排出辊的下游的第三排出辊。第三排出辊和第二排出辊被构造成传送介于其间的图像定影片材。
此外,优选的是定影单元包括框架部件,该框架部件被构造成支撑加热部件并且具有孔,并且第二传送引导件具有在横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该横向方向与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该一个端部通过被插入该孔中而与框架部件接合。该另一个端部通过螺钉被固定到框架部件。
此外,优选的是该一个端部在该孔中的接合具有横向方向上的游隙。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主体、片材排出单元、定影单元、第一传送引导件、第二传送引导件和顶盖。片材排出单元被构造成将片材从主体排出。定影单元被构造成热定影在片材上沉积的显影剂图像以提供图像定影片材。第一传送引导件限定用于朝向片材排出单元引导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路径的下部。第二传送引导件限定传送路径的上部,并且面对第一传送引导件。第二传送引导件具有与片材排出单元间隔开的下游端。第二传送引导件的下游端和片材排出单元在其间限定空间。顶盖被布置在主体的顶部上并且被构造成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打开位置中,所述空间被暴露出来,而在所述关闭位置中,所述空间被覆盖住。
此外,优选的是片材排出单元被设置在顶盖上,并且顶盖具有引导肋,该引导肋被构造成朝向片材排出单元引导在第一传送引导件和第二传送引导件之间经过的图像定影片材。
此外,优选的是第二传送引导件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中,第二传送引导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被构造成引导图像定影片材。在第二位置中,第二传送引导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暴露第一传送引导件。
此外,优选的是定影单元包括电子部、被构造成加热在片材上沉积的显影剂图像的加热部件、支撑加热部件的框架部件和覆盖框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和电子部的盖。
此外,优选的是第一传送引导件和盖被一体地形成。
此外,优选的是电子部被布置在框架部件和盖之间并且与加热部件间隔开,电子部被构造成检测加热部件的温度。
此外,优选的是第一传送引导件进一步包括引导辊,该引导辊被构造成当进一步传送已经从定影单元传送的图像定影片材时旋转。
此外,优选的是片材排出单元包括第一排出辊和第二排出辊,该第一排出辊和该第二排出辊被构造成传送介于其间的图像定影片材。在第一排出辊和第二排出辊之间的夹持区域位于与引导辊的顶部相切的水平平面的下方。
此外,优选的是第一传送引导件进一步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并置的多个引导辊,该横向方向与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所述多个引导辊中的每个引导辊均被构造成当进一步传送已经从定影单元传送的图像定影片材时旋转。片材排出单元包括多个第一排出辊和多个第二排出辊,所述多个第二排出辊中的每个与所述多个第一排出辊中的一个相对应。所述多个第一排出辊被布置在横向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二排出辊在横向方向上并置。每个第一排出辊和对应的第二排出辊被构造成传送介于其间的图像定影片材。在每个第一排出辊和对应的第二排出辊之间的夹持区域位于与所述多个引导辊的顶部相切的水平平面的下方。
此外,优选的是在与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横向方向上,引导辊的位置与第一排出辊的位置及第二排出辊的位置相同。
此外,优选的是第二排出辊被布置在第一排出辊的上方,并且片材排出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三排出辊,该第三排出辊在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第一排出辊的下游。第三排出辊和第二排出辊被构造成传送介于其间的图像定影片材。
此外,优选的是定影单元包括:加热部件,该加热部件被构造成加热在片材上沉积的显影剂;和框架部件,该框架部件被构造成支撑加热部件并且具有孔。第二传送引导件具有在横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该横向方向与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该一个端部通过被插入该孔中而与框架部件接合。该另一个端部通过螺钉被固定到框架部件。
此外,优选的是该一个端部在该孔中的接合具有横向方向上的游隙。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设备,该定影设备包括加热旋转体、热敏电阻和外壳。加热旋转体具有外表面,并且被构造成热定影在片材上沉积的显影剂。热敏电阻被构造成检测加热旋转体的温度。热敏电阻面对加热旋转体的外表面,并且与加热旋转体分开。外壳包括:支撑加热旋转体进行旋转的支撑部;以及覆盖支撑部的至少一部分和热敏电阻的盖部。
此外,优选的是盖部被以可拆离方式安装在支撑部上。
此外,优选的是外壳包括引导肋,该引导肋被构造成引导片材,其中显影剂已经被热定影于所述片材。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主体、成像单元、上述定影设备和顶盖。成像单元被容纳在主体中,并且被构造成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定影设备被容纳在主体中。顶盖被布置在主体的顶部上,并且被构造成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打开位置中,所述主体被暴露出来,而在所述关闭位置中,所述主体被覆盖住。
此外,优选的是顶盖具有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被构造成当顶盖被布置在关闭位置中时接触盖部,接触部分在与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横向方向上延伸。
此外,优选的是成像设备进一步包括被布置在加热旋转体的斜上方的压力旋转体。压力旋转体和加热旋转体被构造成传送在其间的片材。热敏电阻被布置在加热旋转体的相对于压力旋转体的相对侧上。外壳具有与外壳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第一连通端口。第一连通端口被设置在穿过压力旋转体的旋转中心的水平平面的上方,并且在压力旋转体的旋转方向上被设置在穿过压力旋转体的旋转中心的竖直平面的下游。顶盖具有与顶盖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第二连通端口。经由第一连通端口从外壳的内侧排到外壳的外侧的空气经由第二连通端口被进一步排到顶盖的外侧。
此外,优选的是盖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布置在热敏电阻和成像单元之间。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根据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目的将变得清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截面侧视图;
图2是当顶盖打开时图1的成像设备的截面侧视图;
图3是成像设备的定影单元和定影单元的周边部的放大截面侧视图;
图4是定影单元的平面视图;
图5(a)是当定影单元的可动引导部处于第一位置中时定影单元的透视图;
图5(b)是当可动引导部处于第二位置中时定影单元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设置在定影单元上的引导肋的解释性图表;
图7是当可动引导部处于第二位置中时定影单元的放大透视图;
图8(a)是当可动引导部处于第一位置中时定影单元的放大局部平面视图;
图8(b)是当可动引导部处于第二位置中时定影单元的放大局部平面视图;
图9(a)是示出当可动引导部处于第一位置中时的可动引导部和保持部的解释性图表;
图9(b)是示出当可动引导部处于第二位置中时的可动引导部和保持部的解释性图表;
图10(a)是示出顶板部件和在定影单元中盖部件所附接的框架部件的解释性图表;
图10(b)是沿着由箭头B示意的方向观察的图10(a)所示的定影单元;
图11(a)是盖部件的底透视图;
图11(b)是框架部件的底透视图;
图12是示出如何将盖部件联结到框架部件的解释性图表;
图13是盖部件所附接的框架部件的透视图;并且
图14是示出当顶盖打开时定影单元的周边的解释性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将在参考图1到图14时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说明中,激光打印机1用作成像设备的实施例,并且与激光打印机1相关的方向是基于操作激光打印机1的使用者的视点的。具体地,在图1中激光打印机1的左侧将被视为“前侧”、右侧视为“后侧”、近侧视为“右侧”,并且远侧视为“左侧”。在以下说明中激光打印机1的“顶侧”和“底侧”与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的竖直定向对应。
首先,将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1的总体结构。如在图1中所示,激光打印机1包括:主框架10(主体);和布置在主框架10的顶部上的顶盖20。顶盖20被构造成通过绕其后边缘旋转而相对于主框架10运动。排出盘21形成在顶盖20上。相应地,顶盖20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运动。在图2所示打开位置中,在主框架10的顶部中形成的进入开口11被暴露出来。在图1所示关闭位置中,顶盖20覆盖进入开口11。
激光打印机1进一步包括全部容纳在主框架10内侧的片材供给单元30、曝光单元40、处理盒50(成像单元)和定影单元(定影设备)60,以及被构造成从主框架10排出片材S的片材排出单元90。
片材供给单元30被布置在主框架10的底部部分中。片材供给单元30包括纸张托盘31和供给机构32。纸张托盘31被构造成容纳纸张片材S。供给机构32分离容纳在纸张托盘31中的片材S并且一次一张地将片材S供应到处理盒50。
曝光单元40被布置在片材供给单元30的前侧上方。曝光单元40包括激光光源、多角镜、透镜等(未示出)。激光光源基于图像数据发射激光束。激光束从多角镜反射出去、穿过透镜,并且在高速扫描中照射在以后描述的感光鼓51的表面之上(见图1中的双点划线)。
当顶盖20旋转到打开位置中时,处理盒50能够通过在主框架10中形成的进入开口11而被安装在主框架10中或者从该主框架10移除(见图2)。当被安装在主框架10中时,处理盒50位于片材供给单元30的后侧上方。处理盒50被构造成将调色图像(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处理盒50包括感光鼓51、充电器52、转印辊53和显影辊54,以及厚度调整叶片和用于容纳调色剂的调色剂容纳部分(这两者均未示出)。在成像操作中,处理盒50的充电器52将均匀电荷施加到感光鼓51的表面。随后,曝光单元40将激光束照射到感光鼓51的表面上以基于图像数据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接着,显影辊54将调色剂从调色剂部分片段供应到感光鼓51上,从而将在感光鼓51上形成的潜像显影成调色图像。感光鼓51上的调色图像然后在从片材供给单元30供应的片材S在感光鼓51和转印辊53之间经过时被转印到该片材S上。
定影单元60被布置在安装在主框架10中的处理盒50上方。定影单元60被构造成热定影转印到片材S上(在其上沉积)的调色图像以提供图像定影片材。定影单元60主要地包括加热辊61(加热部件、加热旋转体)和压力辊62(压力旋转部件)。在调色图像已经在成像操作中被转印到片材S上之后,片材S被传送通过定影单元60,此时,在片材S在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之间经过时,调色图像被热定影到片材S。
当顶盖20处于关闭位置中时,片材排出单元90在加热辊61的斜上方并且向前的位置处被设置在顶盖20上。片材排出单元90主要包括排出辊90R。片材排出单元90被构造成将图像定影片材从主框架10排出。在调色图像已经被热定影到片材S之后,排出辊90R将图像定影片材S从主框架10排出到顶盖20的排出盘21上。
接着,将描述与本发明的特征相关的激光打印机1的结构。如在图3中所示,除了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定影单元60还包括:支撑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的外壳63;被构造成从加热辊61分离片材S的分离部件64;和热敏电阻65(电子部)。
加热辊61是带有中空中心的金属辊。卤素灯61H被布置在加热辊61的中空中心中。在片材S在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之间经过时,由卤素灯61H产生的热量被传递到片材S以加热在该片材S上的调色剂。压力辊62由被弹性层包围的金属芯构成。压力辊62沿对角方向布置在加热辊61的后上方。利用从马达(未示出)传递的驱动力,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之一被驱动以进行旋转,同时另一个由于在其间产生的摩擦力而遵循第一个的旋转。因此,介于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之间的片材S被向下游传送。
如在图4中所示,四个分离部件64被沿着左右方向,即,沿着在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之间传送的片材S的宽度方向成间隔地布置(并置)。如在图3中所示,每个分离部件64具有渐缩到一点的远端64A。在侧截面视图中,远端64A的侧面形成锐角。每个分离部件64被安装在外壳63上(并且具体地在以后描述的框架部件300上)使得它的远端64A接触加热辊61的顶部周向表面。
图3中所示的热敏电阻65是被构造成检测加热辊61的温度的非接触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65的实例构造包括热敏电阻元件,该热敏电阻元件设置在由能够吸收红外辐射的聚酰亚胺等形成的薄膜上。热敏电阻65布置在加热辊61的与压力辊62的相对侧上并且与加热辊61的周边表面面对但是分开(间隔开)。更加具体地,当定影单元60处于可操作状态中,即,安装在主框架10中时,热敏电阻65位于穿过加热辊61的旋转中心61A的水平平面PL1下面和关于加热辊61的旋转方向位于穿过旋转中心61A的竖直平面PL2的上游。热敏电阻65向在以后描述的控制单元72(见图4)输出示意检测温度的数据以由控制单元72用于控制卤素灯61H(定影单元60)。
外壳63构成定影单元60的框架。传送路径P形成在外壳63中以在定影操作之后将片材S从主框架10引导出去,并且更加具体地朝向片材排出单元90引导从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传送的片材S。这种构造消除了传送路径的、应该在主框架10中形成的至少一部分,由此降低制造激光打印机1的成本。
传送路径P由顶盖20、第一传送引导件100和第二传送引导件200限定。第一传送引导件100限定传送路径的下部并且被构造成引导图像定影片材S的转印了调色图像的前表面S1。第二传送引导件200限定传送路径P的上部并且被构造成引导图像定影片材S的在前表面S1的相对侧上的后表面S2。
多个引导肋22、111和211与221分别被设置在限定传送路径P的部分的顶盖20、第一传送引导件100和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表面上。引导肋22、111、211和221沿着左右方向成间隔地布置并且沿着片材S的传送方向延伸。引导肋22、111、211和221突出到传送路径P中。在以下说明中,传送片材S的方向将被简单地称为“传送方向”。换言之,传送方向是图像定影片材S从加热辊61移动到片材排出单元90的方向。
具体地,第一传送引导件100从在加热辊61上方的位置朝向片材排出单元90延伸。第一传送引导件100具有设置了引导肋111的引导表面110。引导表面110从在加热辊61上方的位置朝向片材排出单元90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朝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向下倾斜。引导辊120被设置在第一传送引导件100的关于传送方向的上游端部上。
引导辊120被如此布置,使得片材S从其顶部经过,并且引导辊120被构造成由于在片材S和引导辊12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随着传送片材S的移动一起旋转。即,引导辊120被构造成当进一步传送已经从定影单元60传送的图像定影片材S时旋转。在该实施例中,三个引导辊120沿着左右方向成间隔地布置,其中如在图4中所示,一个引导辊位于每一对相邻的分离部件64之间。设置在激光打印机1中的引导辊120能够便于在传送路径P内传送片材S。即,通过连同片材S的传送一起地旋转,引导辊120减小被施加到前表面S1的摩擦的大小。
接着,将描述引导辊120和排出辊90R的位置关系。如在图3中所示,两组排出辊90R被设置在沿着左右方向分开的位置处。每一组排出辊90R包括第一排出辊91、在第一排出辊91斜上方并且向前布置的第二排出辊92和沿着传送方向在第一排出辊91的下游布置的第三排出辊93。旋转轴92A穿过第二排出辊92。齿轮92G(见图4)被设置在旋转轴92A的一端上以将驱动力传递到旋转轴92A。传递到旋转轴92A的驱动力传送介于第一排出辊91和第二排出辊92之间以及第二排出辊92和第三排出辊93之间的片材S。
第一排出辊91和第二排出辊92被如此布置,使得它们的夹持位置N1在与引导辊120的顶部相切的水平平面PL3下方。与夹持位置N1在水平平面PL3上方的结构相比较,这种构造有助于减小激光打印机1的竖直尺寸。
此外,通过布置第一排出辊91和第二排出辊92使得它们的夹持位置N1在水平平面PL3下方,片材S被从引导辊120朝向夹持位置N1向下倾斜地引导并且片材S继续在第一排出辊91和第二排出辊92之间被从夹持位置N1向下倾斜地传送。然而,在该实施例中在片材S在第一排出辊91和第二排出辊92之间经过之后,第三排出辊93在相对于在夹持位置N1处的插入角度斜向上的方向上排出片材S。与当片材S被沿着向下方向排出时相比,这种构造使得更大数目的片材S能够被排出并且堆叠在排出盘21上。此外,构造具有三个辊的排出辊90R抑制片材S在能够使排出片材S的前边缘更加靠近在前排出的片材S的后边缘的方向上卷曲。
如在图4中所示,类似于引导辊120,多组(并且具体地两组)排出辊90R被沿着左右方向成间隔地布置。以此方式成间隔地设置引导辊120和该多组排出辊90R而非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长的辊,能够有助于降低激光打印机1的制造成本。
最右侧的引导辊120和右侧的一组排出辊90R(第一排出辊91和第二排出辊92)布置于在左右方向(片材S的横向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中,而最左侧的引导辊120和左侧的一组排出辊90R布置于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中。这个布置允许在传送方向上相对于排出辊90R位于上游的引导辊120有效地操作,使得在较小的摩擦被施加到前表面S1的情况下片材S被更加顺利地传送。
如在图3中所示,第二传送引导件200被布置在加热辊61上方并且与拥有引导辊120的第一传送引导件100的上游部分相对并且面对该上游部分。第二传送引导件200从加热辊61上方的位置朝向片材排出单元90延伸。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将被称为下游端201。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下游端201与片材排出单元90的第二排出辊92在前后方向上分离规定的距离。下游端201和片材排出单元90在其间限定空间。因此,第二传送引导件200限定在传送路径P的上侧上的后部。
顶盖20在另一方面形成在传送路径P的上侧上的前部。当顶盖20处于关闭位置中时,设置在顶盖20上的引导肋22位于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下游端201和第二排出辊92之间。引导肋22接触从第一传送引导件100和第二传送引导件200之间传送出去(在此之间经过)的片材S的后表面S2以朝向片材排出单元90,并且具体地朝向夹持位置N1引导片材S。在顶盖20上设置片材排出单元90和引导肋22这两者提高了将片材排出单元90和引导肋22相对于彼此定位的精度,使得引导肋22能够更好地朝向夹持位置N1引导片材S。
当处于图1和图3所示关闭位置中时,顶盖20覆盖第二传送引导件200以及在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下游端201和片材排出单元90之间的空间。当顶盖20处于图2和图14所示打开位置中时,第二传送引导件200和在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下游端201和排出单元90之间的空间被暴露出来。因此,通过将顶盖20旋转到打开位置中,操作员能够暴露传送路径P的在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下游端201和排出单元90之间的部分以及第二传送引导件200,以便操作在以后描述的可动引导部220。
如在图4中所示,第二传送引导件200具有:固定引导部210,该固定引导部210用于通过接触由图4中的双点划线示意的片材S的后表面S2来引导片材S的左端和右端;和可动引导部220(第二传送引导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可动引导部220由关于左右方向位于固定引导部210之间的图4中的粗双点划线示意。更加具体地,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固定引导部210是用于在后表面S2侧上引导片材S的左端和右端中的一端(图4中的右端)的第一固定引导部210A,和用于引导另一端(图4中的左端)的第二固定引导部210B。可动引导部220位于第一固定引导部210A和第二固定引导部210B之间从而邻近于这两者。
如在图5(a)和图5(b)中所示,固定引导部210不能相对于固定到主框架10的外壳63(框架部件300)运动。然而,可动引导部220能够绕旋转轴220A(在图8中示出仅一个)旋转。更加具体地,可动引导部220具有向后延伸的扩大部222和223。扩大部222和223被设置在可动引导部220上的两个位置中。旋转轴220A被设置在扩大部222和223的靠近其后端的相应的外部左右侧上。可动引导部220能够绕旋转轴220A相对于外壳63(框架部件300)和固定引导部210旋转。
通过这个结构,可动引导部220能够相对于主框架10在图3与图5(a)所示第一位置和图5(b)与14所示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枢转),所述第一位置与用于引导片材S的第一传送引导件100相对并且面对,所述第二位置用于打开并且暴露传送路径P的关于传送方向在第一传送引导件100的上游的部分。如上所述,固定引导部210被固定到位并且不相对于主框架10运动。
如在图6中所示,引导肋211被设置在固定引导部210上,而引导肋221被设置在可动引导部220上。当可动引导部220处于第一位置中时,引导肋211比引导肋221进一步突出到传送路径P中以引导片材S。这种构造能够以图6所示的左右截面形状传送片材S,从而抑制片材S的左端和右端向上卷曲。
如在图7中所示,卷簧66被设置用于不断朝向第一位置推压可动引导部220。因此,当顶盖20从关闭位置旋转到打开位置时,卷簧66维持可动引导部220处于图5(a)所示第一位置中。然而,一旦可动引导部220从第一位置旋转到图5(b)所示第二位置,如在图8和图9中示意地,可动引导部220便被在以后描述的保持部521保持在第二位置中。
如在图7和图9中所示,卷簧66的顶端被锚固到靠近扩大部222的中心形成的钩状锚固部222A,并且卷簧66的底端在低于锚固部222A的位置处被锚固到在外壳63的前壁(并且具体地在以后描述的顶板部件500)上形成的钩状锚固部510,使得卷簧66被稍微地拉伸。因为卷簧66处于拉伸状态中,所以卷簧66的恢复力朝向第一位置推压可动引导部220。注意在优选实施例中锚固部510比锚固部222A进一步向左定位。相应地,更加准确地说,卷簧66沿对角方向向下和向左推压可动引导部220。
如在图8(a)到图9中所示,外壳63(顶板部件500)具有与扩大部222的左端面相对的肋520(图8(a)和图8(b))。保持部521是在肋520上形成的突起。保持部521具有通常的柱状形状并且从肋520向右突出。被保持部222B在扩大部222的左端面上形成。被保持部222B在侧视图中是大致弧形的并且从扩大部222的左端面向外突出。可动引导部220受到支撑从而能够相对于外壳63旋转并且能够沿着左右方向稍微地运动。当可动引导部220处于图8(a)和图9(a)所示第一位置中时,被保持部222B和保持部521的端面相互接触。当可动引导部220处于图8(b)和图9(b)所示第二位置中时,卷簧66的推压力迫使可动引导部220稍微向左滑动,使得被保持部222B从后接触保持部521的侧表面。在这种状态中,保持部521限制可动引导部220的旋转。将在以后更加详细地描述可动引导部220的运动。
如在图5(a)中所示,可动引导部220在沿着传送方向的下游端上具有多个板形操作部224。操作部224能够被抓持以便移动(操作)可动引导部220。通过以此方式操作操作部224,使用者能够将可动引导部220旋转到图5(b)所示第二位置。如在图8(a)中所示,三个突起225被设置在位于可动引导部220的右端上的操作部224R的顶表面上。突起225沿着前后方向并置并且沿着左右方向伸长。该三个突起225用作使得使用者知晓可动引导部220能够运动并且使得使用者知晓存在设置在可动引导部220上的操作部224的标记。
这里,将描述可动引导部220和分离部件64的位置关系。如在图4中所示,所有的四个分离部件64位于可动引导部220的左右范围内。因此,当可动引导部220处于第一位置中时,所有的四个分离部件64位于可动引导部220之下,而没有一个分离部件64位于固定引导部210之下。因此,当可动引导部220旋转到第二位置中时,所有的分离部件64均被暴露出来。
接着,将描述构成定影单元60的外壳63的构件的结构。如在图10(a)中所示,外壳63主要包括被构造成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的框架部件300(支撑部)、与框架部件300分开地形成的盖400(盖部)和上述顶板部件500。如将在以后更加详细描述地,盖400和顶板部件500被以可拆离方式安装在框架部件300上。
在第二传送引导件200被设置在顶板部件500上时,顶板部件500当被安装在框架部件300上时覆盖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的顶部。当沿着由图10(a)中的箭头B示意的方向观察时,顶板部件500包括在其右端上形成的接合片531(一个端部),和在其左端中形成的通孔532(另一个端部)。如在图10(b)中所示,接合片531从顶板部件500的右端向外(向右)延伸。通孔532在前后方向上穿过顶板部件500的左端。
如在图3中所示,顶板部件500还包括:倾斜壁540,该倾斜壁540从在加热辊61上方的位置在离开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方向上沿对角方向向上和向后延伸;和后壁550,该后壁550在靠近最高端的位置处从倾斜壁540向下延伸。后壁550具有从靠近倾斜壁540的顶端的点向下延伸的顶壁部551、从顶壁部551的底端大致向后延伸的连接部552和从连接部552的后端向下延伸的底壁部553。因此,底壁部553在前后方向上与顶壁部551偏离。
多个通孔555和556(第一连通端口)在左右方向上成间隔地形成在后壁550中以提供在外壳63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连通(见图10(a))。更加具体地,通孔555靠近倾斜壁540的上端被设置在顶壁部551中,而通孔556形成在底壁部553中。此外,通孔555和556被设置在穿过压力辊62的旋转中心62A的水平平面PL4上方并且关于穿过旋转中心62A的竖直平面PL5被设置在在压力辊62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在该实施例中,通孔25(第二连通端口)还在与后壁550的连接部552相对的位置处靠近顶盖20的顶壁后端形成在该顶盖20的顶壁中。通孔25提供在顶盖20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连通。
利用以上结构,从加热辊61散发的热量,并且更加准确地从由加热辊61产生的热量产生的热空气沿着倾斜壁540的底表面沿对角方向向上和向后运动并且通过通孔555和556从外壳63排出。热空气进一步通过通孔25排出到顶盖20外侧(即,从激光打印机1排出)。带有上述散热结构的激光打印机1的构造消除了对于在激光打印机1中设置风扇以从装置排出空气的需要,由此能够降低激光打印机1的制造成本。
如上所述,分离部件64和热敏电阻65在相对于包括引导辊120的第一传送引导件100的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的区域中被安装在框架部件300中。此外,一对引导壁310和320形成在框架部件300的底部部分上。引导壁310和320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从处理盒50传送出去的片材S在引导壁310和320之间经过。预定影引导件311和321被分别地设置在引导壁310和320的与在其间传送的片材S相对的表面上以朝向在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之间的夹持部引导片材S。更加具体地,预定影引导件311和321被构造成在传送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成间隔地隔开的肋(见图11)。预定影引导件311和321朝向片材S突出。
盖400包括顶壁410、前壁420和底壁430。当被安装在框架部件300上时,盖400被构造成覆盖框架部件300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在框架部件300的顶部上的前部、框架部件300的前部和框架部件300的底部。第一传送引导件100一体形成地在盖400的顶壁410上并且被构造成在定影操作之后利用前表面S1将片材S从主框架10引导出去。这种构造不仅减小了需要的部件的数目,而且还能够在主框架10中安装定影单元60同时在主框架10中安装第一传送引导件100,由此减小制造激光打印机1所需要的步骤的数目。
当盖400被安装在框架部件300上时,前壁420和底壁430覆盖热敏电阻65。以此方式,热敏电阻65被布置在框架部件300和盖400之间。通过以此方式布置热敏电阻65,盖400能够针对当在主框架10中安装定影单元60时发生的冲击等保护热敏电阻65。
此外,因为热敏电阻65是非接触温度传感器,所以利用盖400覆盖热敏电阻65减小了外部空气、气流等对于热敏电阻65的影响,由此提高了热敏电阻65检测加热辊61的温度的精度。此外,因为从加热辊61散发的热量由于对流而上升,所以如在优选实施例中在加热辊61的斜下方并且向前设置热敏电阻65,减小了这种热量对于热敏电阻65的影响,由此改提高了敏电阻65的检测精度。此外,因为由加热辊61产生的热量通过通孔25、555和556向外部逸出而非被捕获在加热辊61周围,所以这种构造减小加热辊61周围的热量对于热敏电阻65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提高了热敏电阻65的检测精度。
底壁430(盖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热敏电阻65和处理盒50之间从而与加热辊61和处理盒50分开(见图1)。这种构造抑制向处理盒50的热传递,由此减小这种热量对于处理盒50的影响。
如在图3和图11中所示,多个安装引导肋431被设置在底壁430的面对处理盒50底表面上。安装引导肋431沿着左右方向并置,大致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从底壁430的底表面向下突出。安装引导肋431用于当处理盒50被安装在激光打印机1中时引导处理盒50。如在图2中所示,安装引导肋431一体地具有引导表面431A,该引导表面431A大致在由直线L1示意的、将处理盒50安装到主框架10的安装方向上延伸。当处理盒50被安装在主框架10中时(由图2中的双点划线示意),引导表面431A通向在定影单元60和处理盒50之间的位置。安装引导肋431相对于直线L2朝向定影单元60倾斜,该直线L2连接在处理盒50中转印调色图像的、在感光鼓51与转印辊53之间的夹持位置N2和在加热辊61与压力辊62之间的夹持位置N3的。换言之,安装引导肋431(线L1)与线L2形成锐角。
如在图11中所示,安装引导肋431的关于处理盒50的安装方向的下游端与联接部432联接。联接部432在左右方向上越过所有的安装引导肋431地延伸。如在图3中所示,联接部432被弯曲使得它的截面是大致弧形的。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辅助肋433(见图11)形成在相邻的安装引导肋431之间。辅助肋433在前壁420之上延伸并且与在顶壁410上形成的引导肋111联接。因此,辅助肋433与引导肋111形成单个连续肋。
如在图3中所示,前壁420被构造成当顶盖20关闭时在多个位置中在其左右尺寸之上接触顶盖20。换言之,顶盖20具有被构造成当顶盖20被布置在关闭位置中时接触盖400的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在片材S的横向方向上延伸。这个结构减少了在盖400和顶盖20之间流入激光打印机1中的外部空气,由此减轻由在盖400之上流动的空气引起的盖400的温度波动。因此,这个构造能够抑制盖400中的温度变化对于热敏电阻65的影响,从而提高用于检测加热辊61的温度的热敏电阻65的精度。
接着,将描述定影单元60,并且主要地外壳63的组装。如在图11中所示,支撑轴部351(在图11中示出仅一个)在框架部件30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中的每一个上各形成一个并且从那里向外突出。锚固爪352形成在引导壁310的前侧上,其中在左端和右端中的每一个上各形成两个锚固爪。锚固爪352向下突出。接合部451(在图11中示出仅一个)在顶壁410的左侧和右侧中的每一个上各形成一个以与支撑轴部351接合。锚固孔452形成在底壁430中,其中在底壁430的左端和右端中的每一个上各形成一个锚固孔。
为了组装定影单元60,在框架部件300中组装第一加热辊61、热敏电阻65和其它构件。接着,如在图12中所示,框架部件300的支撑轴部351接合在盖400上的相应的接合部451中。在这种状态中,盖400沿着由图12中的箭头示意的、用于朝向引导壁320带动盖400的联接部432侧的方向绕支撑轴部351旋转。如在图13中所示,盖400旋转直至锚固爪352接合在相应的锚固孔452中,从而完成盖400在框架部件300上的组装。因为在优选实施例中盖400被以可拆离方式安装在框架部件300上,所以能够在首先在框架部件300中组装热敏电阻65之后在框架部件300上组装盖400,由此便于利用盖400覆盖热敏电阻65的过程。
接着,如在图10(a)和图10(b)中所示,在顶板部件500上的接合片531通过被插入在框架部件300的一侧(在该实施例中的右侧)中形成的孔331中而被接合,并且顶板部件500绕这个端部旋转直至通孔532与在框架部件300的另一侧上形成的柱形固定部332的端部接合。随后,螺钉600被插入通过通孔532并且拧紧到在定影部332的端部中形成的孔中。这个动作将顶板部件500固定到框架部件300,从而完成顶板部件500在框架部件300上的组装并且完成定影单元60(外壳63)的组装。因为在该实施例中顶板部件500的仅一端(左端)被紧固到框架部件300,所以组装顶板部件500的过程比当两端均被紧固时更加简单。
如在图8(a)中所示,接合片531在孔331中的接合具有左右方向上的游隙,从而能够在顶板部件500的右端533和形成有孔331的侧壁333之间形成间隙。这个构造为由热膨胀引起的、顶板部件500的左右尺寸的波动提供公差。
接着,将描述用于检测在传送路径P上存在片材S的构造。如在图4中所示,激光打印机1进一步由致动器67、光电传感器71和控制单元72构成。
致动器67具有:接触部67A(见图7),该接触部67A在用于接触沿着传送路径P传送的片材S的位置处布置在传送路径P内侧;和光屏蔽部67B,该光屏蔽部67B设置在接触部67A的相对端上。致动器67受到支撑从而当与片材S接触时能够相对于顶板部件500(外壳63)枢转。如在图3中所示,接触部67A的突出到传送路径P中的部分相对于分离部件64的接触片材S的远端64A位于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
如在图4中所示,光电传感器71包括用于发射光的光发射元件71A,和用于接收从光发射元件71A发射的光的光接收元件71B。光电传感器71能够在致动器67(光屏蔽部67B)枢转时,通过检测由光接收元件71B接收的光的状态的改变来检测在传送路径P中片材S的存在(即,从光不被接收的OFF状态改变到光被接收的ON状态)。
控制单元72控制激光打印机1的各种构件,诸如卤素灯61H和向片材S供应传送力的马达(未示出)。控制单元72主要包括CPU、RAM、ROM和输入/输出接口(未示出)。在该实施例中,当光电传感器71检测到片材S存在于传送路径P中至少规定时间段时(例如,当光电传感器71至少在规定时间内保持连续地处于ON状态中时),控制单元72停止马达以便停止片材S的传送。
接着,将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1的操作优点。在成像操作中,在后表面S2在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引导肋211(见图6)和引导肋221之上受到引导时,介于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之间的片材S被传送,使得如在图3中所示意地,片材S的前边缘朝向片材排出单元90移动。通过在该实施例中构造第二传送引导件200,使得如在图5(a)和图5(b)中所示意地,固定引导部210并不运动,即使在引导硬质的片材S诸如较厚的片材时,第二传送引导件200也不颤动(振动),从而使得激光打印机1能够稳定地传送片材S。
该优选实施例的具体特征在于,片材S的左边缘和右边缘这两者均受到固定引导部210引导。因为固定引导部210并不运动,所以能够更加稳定地传送片材S。此外,固定引导部210的引导肋211比可动引导部220上的引导肋221进一步突出。因此,片材S主要受到引导肋211引导,从而确保更加稳定的传送。此外,设置用于朝向第一位置推压可动引导部220的卷簧66抑制了在可动引导部220中的振动,从而允许稳定地传送片材S。
当片材S堵塞在传送路径P中时,光电传感器71将检测到片材S存在于传送路径P中比规定时间长的时间。相应地,控制单元72停止驱动排出辊90R等,从而停止片材S的传送。当塞纸发生时,根据该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1能够暂停片材S的传送,而不用在加热辊61周围设置多个致动器和光电传感器,由此降低了激光打印机1的制造成本。
为了解决塞纸,使用者将顶盖20旋转到图2所示打开位置中。将顶盖20旋转到打开位置揭露并且暴露传送路径P的在两者均由双点划线示意的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下游端201和排出辊90R之间的部分。如果堵塞片材(未示出)的前边缘靠近传送路径的这个部分,则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在向上枢转可动引导部220之后移除片材。
注意,当顶盖20打开时,靠近加热辊61布置的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可动引导部220由于卷簧66的推压力而处于由图14中的双点划线示意的第一位置中。因此,可动引导部220覆盖传送路径P的比第二传送引导件200更加靠近加热辊61的部分。利用这种构造,使用者能够在不直接地接触加热辊61周围的加热区域时解决塞纸。
此外,设置了第一传送引导件100的盖400和设置了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顶板部件500这两者均被形成为独立于用于支撑加热辊61的框架部件300的部件并且被以可拆离方式安装在框架部件300上。相应地,这种构造能够减轻从框架部件300向第一传送引导件100、第二传送引导件200和当解决塞纸时使用者很可能接触的其它部件的热传递。此外,因为如上所述,从加热辊61散发的热量被沿着倾斜壁540引导并且通过通孔555和556被从外壳63排出,所以这种构造减小了传递到第一传送引导件100、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等的热量的多少。
在另一方面,使用者不能只是通过当第二传送引导件200处于第一位置中时片材的前边缘位于第一传送引导件100和第二传送引导件200之间时打开顶盖20来移除堵塞的片材(未示出)。然而,通过抓持并且提升操作部224,使用者能够将可动引导部220从在图14中利用双点划线描绘的第一位置旋转到利用实线描绘的第二位置。
在可动引导部220被从图8(a)和图9(a)所示第一位置朝向图8(b)和图9(b)所示第二位置旋转时,被保持部222B运动到保持部521的后侧直至被保持部222B的端面与保持部521的端面分离。当端面分离时,在被保持部222B沿着保持部521的后侧滑动时,卷簧66推压可动引导部220向左运动。因此,被保持部222B与保持部521的后侧表面接触。因此,保持部521限制可动引导部220的旋转,由此保持可动引导部220处于第二位置(打开状态)中。
一旦可动引导部220已经旋转到第二位置,如在图14中所示意地,几乎整个传送路径P暴露出来。此时,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移除堵塞的纸张片材,因为片材被暴露出来。
因为在该实施例中分离部件64被布置在可动引导部220的横向范围内,所以能够通过将可动引导部220旋转到第二位置来暴露分离部件64。相应地,能够容易地移除靠近分离部件64堵塞的片材。此外,致动器67的接触部67A(见图3)相对于分离部件64的远端64A被布置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因此,当塞纸发生时(当检测到塞纸时),能够容易地移除纸张,因为片材的前边缘已经至少前进到分离部件64的远端64A的下游侧。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保持部521能够保持可动引导部220处于第二位置中。这便于解决塞纸,因为当移除堵塞的纸张时能够防止可动引导部220关闭。
一旦已经解决了塞纸,使用者便操作操作部224以将可动引导部220旋转回第一位置。此时,当使用者至少向可动引导部220施加规定的力以将可动引导部220从图8(b)和图9(b)所示第二位置运动到图8(a)和图9(a)所示第一位置时,被保持部222B在保持部521的端面之上滑动,由此使得可动引导部220与保持部521脱离。当可动引导部220脱离时,卷簧66推压可动引导部220自动地旋转到第一位置中。当使用者随后将可动引导部220旋转到它的关闭位置时,激光打印机1准备执行成像。因为可动引导部220当与保持部521脱离时自动地运动到第一位置,所以该实施例的结构便于清除塞纸的操作。
注意即便使用者保留可动引导部220处于第二位置中并且将顶盖20从打开位置旋转到关闭位置,如在图9(b)中所示意地,顶盖20也接触可动引导部220的端部。因此,通过利用至少规定的力将顶盖20按下,刚好当使用者直接操作可动引导部220的操作部224时,可动引导部220将与保持部521脱离,并且将由于卷簧66的推压力而旋转到第一位置中。以此方式,即便使用者忘记直接关闭可动引导部220,可动引导部220也返回它的第一位置,由此便于在清除塞纸之后执行的操作。
如果在该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1中片材S在处理盒50和定影单元60之间堵塞,则如在图2中所示意地,使用者能够将顶盖20旋转到打开位置中并且从主框架10移除处理盒50。此时,使用者能够通过进入开口11取出介于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之间的片材S。当从处理盒50和定影单元60之间取出片材S时,片材S接触安装引导肋431的联接部432并且以锐角围绕联接部432弯曲。然而,在该实施例中联接部432具有弯曲截面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因此,联接部432能够在不撕裂片材S的情况下引导被从主框架10拉拽的片材S。
在该实施例中设置的预定影引导件311和321(见图3)有助于更好地朝向在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之间的夹持位置引导从处理盒50传送的片材S。相应地,这个结构降低了在处理盒50和定影单元60之间发生塞纸的可能性。
如果在顶盖20处于它的打开位置中时水或者另一种液体在第一传送引导件100和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附近意外地泼洒,则在第二传送引导件200处于由双点划线示意的第一位置中时,液体以由图14中的粗箭头示意的方式流动。因此,第二传送引导件200抑制液体直接地流动到加热辊61上(定影单元60中)。如在图14中所示,引导表面110朝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向下倾斜。因此,在第二传送引导件200上泼洒的液体可以流动到第一传送引导件100上,但是被抑制了流入定影单元60中。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盖400上一体地形成第一传送引导件100抑制了液体进入布置了热敏电阻65的空间的内侧。
虽然已经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清楚,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在其中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安装引导肋431上的联接部432提供基本在盖400的整个左右尺寸上连续地延伸的弯曲表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例如,可以沿着安装引导肋431的下游端在左右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间断地设置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的规定宽度的弯曲表面。可替代地,联接部可以由具有弯曲表面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靠近定位的多个肋构成。可替代地,联接部可以拥有被构造成与纸张片材接触地旋转的、具有规定的左右尺寸的辊。
在该优选实施例中描述的保持部521的结构仅是一个实例,假如保持部能够保持可动引导部处于第二位置中,则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在可动引导部已经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之后,通过使用者操作,保持部可以运动或者凸出到能够接触可动引导部的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固定引导部210包括分别布置在可动引导部220的左侧和右侧上的第一固定引导部210A和第二固定引导部210B。然而,例如可以替代地只是在可动引导部的一个横向侧上设置单个固定引导部。
在该实施例中,仅第二传送引导件200的部分,并且具体地可动引导部220被构造成相对于主框架1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然而,例如整个第二传送引导件200可以被构造成相对于主框架1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虽然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多个操作部224以使可动引导部220运动,但是可以替代地在可动引导部的一个横向端上布置单个操作部。注意如果省略上述保持部521,则使用者能够仍然利用一只手抓持操作部以在利用另一只手移除堵塞的纸张时保持可动引导部打开。当操作部被设置在可动引导部的仅一个横向端上时能够更加容易地执行这个操作,因为使用者的臂部较不可能相互交叉或者干涉。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朝向第一位置推压可动引导部220的一个实例使用了卷簧66。然而,例如可以由抗扭弹簧或者板簧构造用于朝向第一位置推压可动引导部220的推压部件。可替代地,可以省略该推压部件。
在该实施例中每组排出辊90R由三个辊91-93构成,但是例如每一组可以替代地由两个辊构成。
在该实施例中,热敏电阻65被用作电子部的一个实例。然而,电子部可以是连接到卤素灯61H的、用于在检测到超过规定值的温度时中断向卤素灯61H的电力流动的恒温器等。
在该实施例中定影单元60的外壳63主要由框架部件300(支撑部)、盖400(盖部)和顶板部件500构成。然而,例如支撑部和盖部可以一体地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加热旋转体(加热部件)不限于加热辊,而是可以是具有挠性的环带等。类似地,压力旋转体不限于压力辊,而是可以是带状部件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是能够仅形成单色图像的激光打印机1,但是本发明的成像设备可以是能够形成彩色图像的打印机。此外,成像设备不限于打印机,而是例如可以是复印机或者设有原文阅读装置的多功能外设,诸如平板扫描仪。
Claims (31)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
定影单元,所述定影单元包括加热部件,并且被构造成热定影在片材上沉积的显影剂图像,以提供图像定影片材;
片材排出单元,所述片材排出单元被布置在所述加热部件的斜上方的位置处,并且被构造成将所述图像定影片材从所述主体排出;
第一传送引导件,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从所述加热部件的上方的位置朝向所述片材排出单元延伸,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限定用于朝向所述片材排出单元引导所述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路径的下部,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具有上游部分,所述上游部分被布置在所述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处;
第二传送引导件,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被布置在所述加热部件的上方,并且面对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的所述上游部分,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限定所述传送路径的上部,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面对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的所述上游部分,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暴露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的所述上游部分;和
顶盖,所述顶盖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打开位置中,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被暴露出来,而在所述关闭位置中,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被覆盖住,
其中,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具有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向下倾斜的引导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定影单元包括:
电子部;
支撑所述加热部件的框架部件;和
覆盖所述框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电子部的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和所述盖被一体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电子部被布置在所述框架部件和所述盖之间,并且与所述加热部件间隔开,所述电子部被构造成检测所述加热部件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进一步包括引导辊,所述引导辊被构造成当进一步传送已经从所述定影单元传送的所述图像定影片材时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片材排出单元包括第一排出辊和第二排出辊,所述第一排出辊和所述第二排出辊被构造成传送介于其间的所述图像定影片材,在所述第一排出辊和所述第二排出辊之间的夹持区域位于与所述引导辊的顶部相切的水平平面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进一步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并置的多个引导辊,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图像定影片材的所述传送方向正交,所述多个引导辊中的每个引导辊均被构造成当进一步传送已经从所述定影单元传送的所述图像定影片材时旋转,
其中,所述片材排出单元包括多个第一排出辊和多个第二排出辊,所述多个第二排出辊中的每个与所述多个第一排出辊中的一个相对应,所述多个第一排出辊被布置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二排出辊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并置,每个第一排出辊和对应的第二排出辊被构造成传送介于其间的所述图像定影片材,在所述每个第一排出辊和所述对应的第二排出辊之间的夹持区域位于与所述多个引导辊的顶部相切的水平平面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与所述图像定影片材的所述传送方向正交的横向方向上,所述引导辊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排出辊的位置及所述第二排出辊的位置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排出辊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排出辊的上方,
其中,所述片材排出单元进一步包括在所述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排出辊的下游的第三排出辊,所述第三排出辊和所述第二排出辊被构造成传送介于其间的所述图像定影片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定影单元包括框架部件,所述框架部件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加热部件并且具有孔,
其中,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具有在横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图像定影片材的所述传送方向正交,所述一个端部通过被插入所述孔中而与所述框架部件接合,所述另一个端部通过螺钉被固定到所述框架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一个端部在所述孔中的接合具有所述横向方向上的游隙。
12.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
片材排出单元,所述片材排出单元被构造成将片材从所述主体排出;
定影单元,所述定影单元被构造成热定影在片材上沉积的显影剂图像,以提供图像定影片材;
第一传送引导件,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限定用于朝向所述片材排出单元引导所述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路径的下部;
第二传送引导件,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限定所述传送路径的上部,并且面对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具有与所述片材排出单元间隔开的下游端,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的所述下游端和所述片材排出单元在其间限定空间;和
顶盖,所述顶盖被布置在所述主体的顶部上,并且被构造成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打开位置中,所述空间被暴露出来,而在所述关闭位置中,所述空间被覆盖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片材排出单元被设置在所述顶盖上,
其中,所述顶盖具有引导肋,所述引导肋被构造成朝向所述片材排出单元引导在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和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之间经过的所述图像定影片材。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被构造成引导所述图像定影片材,而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暴露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定影单元包括:
电子部;
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被构造成加热在所述片材上沉积的显影剂图像;
支撑所述加热部件的框架部件;和
覆盖所述框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电子部的盖。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和所述盖被一体地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电子部被布置在所述框架部件和所述盖之间,并且与所述加热部件间隔开,所述电子部被构造成检测所述加热部件的温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进一步包括引导辊,所述引导辊被构造成当进一步传送已经从所述定影单元传送的所述图像定影片材时旋转。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片材排出单元包括第一排出辊和第二排出辊,所述第一排出辊和所述第二排出辊被构造成传送介于其间的所述图像定影片材,在所述第一排出辊和所述第二排出辊之间的夹持区域位于与所述引导辊的顶部相切的水平平面的下方。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进一步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并置的多个引导辊,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所述多个引导辊中的每个引导辊均被构造成当进一步传送已经从所述定影单元传送的所述图像定影片材时旋转,
其中,所述片材排出单元包括多个第一排出辊和多个第二排出辊,所述多个第二排出辊中的每个与所述多个第一排出辊中的一个相对应,所述多个第一排出辊被布置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二排出辊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并置,每个第一排出辊和对应的第二排出辊被构造成传送介于其间的所述图像定影片材,在所述每个第一排出辊和所述对应的第二排出辊之间的夹持区域位于与所述多个引导辊的顶部相切的水平平面的下方。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与所述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横向方向上,所述引导辊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排出辊的位置及所述第二排出辊的位置相同。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排出辊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排出辊的上方,
其中,所述片材排出单元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排出辊的下游的第三排出辊,所述第三排出辊和所述第二排出辊被构造成传送介于其间的所述图像定影片材。
2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定影单元包括:
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被构造成加热在所述片材上沉积的显影剂;和
框架部件,所述框架部件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加热部件并且具有孔,
其中,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具有在横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图像定影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所述一个端部通过被插入所述孔中而与所述框架部件接合,所述另一个端部通过螺钉被固定到所述框架部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一个端部在所述孔中的接合具有所述横向方向上的游隙。
25.一种定影设备,包括:
加热旋转体,所述加热旋转体具有外表面,并且被构造成热定影在片材上沉积的显影剂;
热敏电阻,所述热敏电阻被构造成检测所述加热旋转体的温度,所述热敏电阻面对所述加热旋转体的所述外表面,并且与所述加热旋转体分开;和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
支撑所述加热旋转体进行旋转的支撑部;和
覆盖所述支撑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热敏电阻的盖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所述盖部被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上。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所述外壳包括引导肋,所述引导肋被构造成引导片材,其中显影剂已经被热定影于所述片材。
2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
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被容纳在所述主体中,并且被构造成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定影设备,所述定影设备被容纳在所述主体中;
顶盖,所述顶盖被布置在所述主体的顶部上,并且被构造成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打开位置中,所述主体被暴露出来,而在所述关闭位置中,所述主体被覆盖住。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顶盖具有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被构造成当所述顶盖被布置在所述关闭位置中时接触所述盖部,所述接触部分在与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横向方向上延伸。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成像设备,进一步包括被布置在所述加热旋转体的斜上方的压力旋转体,所述压力旋转体和所述加热旋转体被构造成传送在其间的片材,
其中,所述热敏电阻被布置在所述加热旋转体的相对于所述压力旋转体的相反侧上,
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外壳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第一连通端口,所述第一连通端口被设置在穿过所述压力旋转体的旋转中心的水平平面的上方,并且在所述压力旋转体的旋转方向上被设置在穿过所述压力旋转体的所述旋转中心的竖直平面的下游,
其中,所述顶盖具有与所述顶盖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第二连通端口,经由所述第一连通端口从所述外壳的内侧排到所述外壳的外侧的空气经由所述第二连通端口被进一步排到所述顶盖的外侧。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盖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布置在所述热敏电阻和所述成像单元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63720A JP6051822B2 (ja) | 2012-11-30 | 2012-11-30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263720 | 2012-11-30 | ||
JP2012263715A JP6094182B2 (ja) | 2012-11-30 | 2012-11-30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263722 | 2012-11-30 | ||
JP2012263722A JP6111623B2 (ja) | 2012-11-30 | 2012-11-30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263715 | 2012-11-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53002A true CN103853002A (zh) | 2014-06-11 |
CN103853002B CN103853002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50825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29927.7A Active CN103853002B (zh) | 2012-11-30 | 2013-11-29 | 成像设备和定影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67024B2 (zh) |
CN (1) | CN103853002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21765A (zh) * | 2016-07-14 | 2018-01-2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8398869A (zh) * | 2017-02-08 | 2018-08-14 | 佳能株式会社 | 定影单元 |
CN108535984A (zh) * | 2017-03-01 | 2018-09-14 | 佳能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
CN111352325A (zh) * | 2018-12-21 | 2020-06-30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289877A (ja) * | 1986-06-09 | 1987-12-16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 |
US5897244A (en) * | 1996-11-16 | 1999-04-27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Image-forming machine capable of opening to permit ready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
US20050084302A1 (en) * | 2003-09-16 | 2005-04-21 | B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Fixing device |
US20060204269A1 (en) * | 2005-02-28 | 2006-09-1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1266444A (zh) * | 2007-03-15 | 2008-09-17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US20090052924A1 (en) * | 2007-08-21 | 2009-02-2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opening/closing memb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71644A (en) | 1984-10-30 | 1987-06-09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Electrostatic copying apparatus with openable housing |
DE3750933T2 (de) | 1986-04-04 | 1995-05-11 | Seiko Epson Corp | Gerät zum Erzeugen eines Bildes auf einem Aufnahmematerial. |
JPH0645957B2 (ja) | 1988-07-22 | 1994-06-15 | 元旦ビューティ工業株式会社 | 縦葺き屋根の結合構造 |
JP2000187408A (ja) | 1998-12-22 | 2000-07-04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 |
JP2001083823A (ja) | 1999-09-10 | 2001-03-30 |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093587A (ja) | 2002-08-29 | 2004-03-25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1970768B1 (en) * | 2007-03-15 | 2014-11-2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0026411A (ja) | 2008-07-24 | 2010-02-04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定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4760936B2 (ja) | 2009-03-16 | 2011-08-3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搬送路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03400B2 (ja) | 2009-08-19 | 2013-10-02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53774B2 (ja) | 2012-01-31 | 2016-07-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3
- 2013-11-27 US US14/091,417 patent/US9367024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1-29 CN CN201310629927.7A patent/CN10385300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289877A (ja) * | 1986-06-09 | 1987-12-16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 |
US5897244A (en) * | 1996-11-16 | 1999-04-27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Image-forming machine capable of opening to permit ready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
US20050084302A1 (en) * | 2003-09-16 | 2005-04-21 | B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Fixing device |
US20060204269A1 (en) * | 2005-02-28 | 2006-09-1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1266444A (zh) * | 2007-03-15 | 2008-09-17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US20090052924A1 (en) * | 2007-08-21 | 2009-02-2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opening/closing member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21765A (zh) * | 2016-07-14 | 2018-01-2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8398869A (zh) * | 2017-02-08 | 2018-08-14 | 佳能株式会社 | 定影单元 |
CN108398869B (zh) * | 2017-02-08 | 2021-05-25 | 佳能株式会社 | 定影单元 |
CN108535984A (zh) * | 2017-03-01 | 2018-09-14 | 佳能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
CN108535984B (zh) * | 2017-03-01 | 2021-06-15 | 佳能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
CN111352325A (zh) * | 2018-12-21 | 2020-06-30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153977A1 (en) | 2014-06-05 |
CN103853002B (zh) | 2017-04-12 |
US9367024B2 (en) | 2016-06-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405309B1 (en) | Fusing device | |
JP5440097B2 (ja) | 定着装置 | |
JP6464819B2 (ja) | 定着装置 | |
US872088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feeding unit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ribs | |
CN103853001A (zh) | 包括可动引导单元的成像设备 | |
JP5515630B2 (ja) | 定着装置 | |
CN103853002A (zh) | 成像设备和定影设备 | |
JP2011095539A (ja) | 定着装置 | |
JP2015197541A (ja) | 定着装置 | |
JP2010038965A (ja) | 定着装置 | |
JP6361234B2 (ja) | 定着装置 | |
JP595377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934118B2 (en) | Fuser | |
US9310763B2 (en) |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intake duct | |
US930447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ischarge tray used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6056907B2 (ja) | 定着装置 | |
JP7404909B2 (ja) | 定着装置 | |
US933567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retaining part for retaining movable guide in prescribed position | |
JP7427988B2 (ja) | 定着装置 | |
JP5344080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1165806A (ja) | 温度検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57351B2 (ja) | 定着装置 | |
JP2011191399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519752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