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42902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42902A
CN103842902A CN201280047768.3A CN201280047768A CN103842902A CN 103842902 A CN103842902 A CN 103842902A CN 201280047768 A CN201280047768 A CN 201280047768A CN 103842902 A CN103842902 A CN 103842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riable magnification
magnification lens
view finder
focal length
ima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77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42902B (zh
Inventor
小柳昌之
上月忠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42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2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42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29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03B17/20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visible in viewfind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10Viewfinders adjusting viewfinders field
    • G03B13/12Viewfinders adjusting viewfinders field to compensate for change of camera lens or size of pi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Viewfinders (AREA)

Abstract

摄像机10具有成像光学系统、成像设备21a和取景器设备15。取景器设备15包括可插入光路中和从光路移除的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以及可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的快门62,在关闭状态中,它中断来自取景器窗口16的光,而在打开状态中,它允许来自取景器窗口16的光通过。摄像机10配备有用于根据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来控制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插入和移除的驱动器54、用于控制快门62的状态的驱动器53以及CPU82。CPU82控制快门62,使得它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被移动的同时保持在关闭状态中。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并取景器设备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提出了成像装置的取景器结构,其使根据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通过简单的机构改变取景器放大倍率变得可能(参考专利文件1和2)。
在专利文件1和2中公开的成像装置被配置成使得作为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广角侧透镜和远摄侧透镜之一可插入取景器设备的光路中,并且可容易根据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而改变取景器放大倍率。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JP-A-11-38477
专利文件2:JP-A-1-217432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要解决的问题
在具有如在专利文件1和2中公开的结构的取景器设备中,可变放大倍率透镜被机械地插入光路中和从光路移除。因此,从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的启动到完成,通过取景器设备的目镜窗口看到的光学图像被扭曲。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花费例如大约一到两秒,且因此光学图像被扭曲所在的时间不是可忽略的短的。作为结果,具有可变放大倍率透镜被机械地插入并移除的这样的结构的取景器设备使观察者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期间感到不舒服。
本发明在上述情况下做出,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改变取景器放大倍率而不使取景器设备的观察者感到不舒服的成像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具有焦距是可变的成像光学系统、通过成像光学系统执行拍摄的成像设备和使能通过与成像光学系统不同的光学系统观察对象的取景器设备,其中取景器设备包括可插入取景器设备的光路中和从该光路移除并用于改变取景器设备的焦距的至少一个可变放大倍率透镜以及可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的取景器快门,在关闭状态中,取景器快门中断来自取景器设备的对象侧取景器窗口的光并从而禁止该光在取景器设备的目镜窗口上入射,而在打开状态中,取景器快门允许来自对象侧取景器窗口的光通过并从而使该光照在目镜窗口上;成像装置包括用于根据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来控制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插入和移除的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控制单元和用于控制取景器快门的状态的取景器快门控制单元;以及取景器快门控制单元控制取景器快门,使得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被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控制单元移动以进行其插入或移除的同时取景器快门被保持在关闭状态中。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使得能够提供一种可改变取景器放大倍率而不使取景器设备的观察者感到不舒服的成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用于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的内部配置的方框图。
图3是用于描述图1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如何在拍摄模式中操作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描述图1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如何在拍摄模式中操作的另一流程图。
图5示出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示例性观察图像。
图6是图4的流程图的修改版本。
图7示出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示例性观察图像。
图8是用于描述根据变型的数字照相机10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描述根据变型的数字照相机10的处理的另一流程图。
图10示出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示例性观察图像。
图11是图6的流程图的修改版本。
图12示出数字照相机10的示例性设置图片。
图13示出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示例性观察图像。
图14是用于描述在根据图12所示的设置图片规定各种焦距之后数字照相机10如何在拍摄模式中操作的流程图。
图15是用于描述数字照相机10如何在运动图像拍摄模式中操作的流程图。
图16示出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示例性观察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将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下面的描述将涉及作为成像装置的数字照相机。
图1是示出用于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的外观的透视图。
数字照相机10配备有矩形主体11。主体11的前表面在中心处设置有矩形透镜镜筒12。成像透镜(用于聚焦位置调节的聚焦透镜、变焦透镜等)13容纳在透镜镜筒12中。
快门释放按钮14设置在主体11的顶表面中的一侧上。取景器设备15设置在主体11中的相邻于其顶表面的与快门释放按钮14相对的角处。取景器设备15的对象侧取景器窗口16设置在主体11的前表面的角处。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设置在主体11的后表面中在使得与对象侧取景器窗口16相对的位置处。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的内部配置的方框图。
数字照相机10配备有CCD固态成像设备21a、布置在固态成像设备21a的上游的成像光学系统、用于对固态成像设备21a的输出信号(拍摄图像信号)执行模拟信号处理的CDS AMP25a、用于将CDS AMP25a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模数(A/D)转换器26a、以及取景器设备15。成像光学系统包括成像透镜13(变焦透镜和聚焦透镜分别由符号13a和13b表示)和光圈(iris)24。
虽然在图2的例子中固态成像设备21a是CCD类型,它可以是另一类型(例如CMOS类型)。
取景器设备15配备有对象侧取景器窗口16、目镜窗口17和OVF快门62、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固定焦距物镜65、合并半反射镜63的棱镜66、以及显示单元61。OVF快门62、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物镜65和棱镜66以这个顺序沿着取景器设备15的入射光轴L布置在对象侧取景器窗口16和目镜窗口17之间。
OVF快门62以可分离的方式布置在沿着光轴L延伸的光路上。OVF快门62可呈现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在关闭状态中,它被插入取景器15的光路中,而在打开状态中,它从取景器15的光路脱离。
在关闭状态中,OVF快门62被插到一个位置以致覆盖对象侧取景器窗口16。因此,在关闭状态中,在对象侧取景器窗口16上入射的光被OVF快门62中断,且不照在目镜窗口17上。
在打开状态中,OVF快门62位于脱离位置处,在该位置,它不覆盖对象侧取景器窗口16。因此,在打开状态中,在对象侧取景器窗口16上入射的光不被OVF快门62中断,并且照在目镜窗口17上。
OVF快门62可以是使得吸收或反射光的板状构件被机械地插入或移除的类型或是透射率可被电气地控制的设备(例如液晶快门)。
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以可分离的方式布置在取景器设备15的光路上。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用于改变取景器设备的焦距(在本例中,增加到远摄侧的焦距)。当数字照相机10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由变焦透镜13a的位置确定)在最小值和第一阈值之间的范围内时,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被控制成位于在一个位置处以致从取景器设备15的光路脱离。而且,当数字照相机10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在第一阈值(不包括)和最大值之间的范围内时,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被控制成位于一个位置处以致被插入取景器设备15的光路中。
半反射镜63被倾斜地布置,以便与光轴L形成45°。
例如是液晶显示设备的显示单元61被布置成相邻于与光轴L平行的半反射镜63。显示单元61只通过透射仅来自用于在显示屏上显示信息的部分的背光的光且不透射其它部分的光(引起黑色显示)来显示信息。
使用上述配置,当OVF快门62在打开状态中时,用户可通过目镜窗口17观察通过来自对象的穿过半透明反射镜63的入射光(OVF光图像)于从显示单元61发射并被半透明反射镜63反射的光(显示在显示单元61上的EVF图像)的叠加来产生的图像。
取景器设备15通过使OVF快门62变成打开状态并使显示单元61变成非显示(关断)状态而用作光学取景器(OVF)。取景器设备15通过使OVF快门62变成关闭状态并使显示单元61变成显示(接通)状态而用作电子取景器(EVF)。
此外,用户可通过使OVF快门62变成打开状态并使显示单元61变成显示状态在同一取景器框中同时观察包括对象和在显示单元61上显示的图像的合成。
满足要求的是,当OVF快门62在打开状态中时,取景器设备15允许用户通过目镜窗口17观察通过在显示单元61上显示的图像与通过对象侧取景器窗口16看到的对象图像(OVF光学图像)的叠加而产生的图像。因此,取景器15可具有另一配置。例如,取景器设备15可配置成使得将棱镜66和显示单元61从图2的配置移除,并且将透明(seethrough)显示单元布置在棱镜66的位置处,而其显示屏被设置成垂直于光轴L。
数字照相机10进一步配备有下面的部件。图像输入控制器80接受从A/D转换器26a输出的数字拍摄图像信号。计算设备(CPU)82管理整个数字照相机10。图像信号处理电路83对图像输入控制器80所接受的拍摄图像信号执行图像处理,并从而产生拍摄图像数据。AF检测电路84根据输出自固态成像设备21a的拍摄图像信号检测聚焦位置。AE&AWB检测电路35自动检测曝光和白平衡。存储器36包括用作工作存储器的RAM、用于存储各种数据的ROM等。压缩处理电路39将图像处理后的拍摄图像数据压缩成JPEG图像或MPEG图像。显示控制单元81用来在设置在例如照相机后表面上的液晶设备(LCD)40上显示拍摄的图像或实时取景图像,并在设置在取景器设备15中的显示单元61上显示各种图像(稍后描述)。介质控制器43在记录介质中记录拍摄图像数据。总线44将上述部件连接到彼此。
包括图1所示的快门释放按钮14和变焦按钮的操纵单元50连接到CPU82。CPU82根据通过操纵单元50输入的用户指令来控制数字照相机10。
数字照相机10还配备有用于向变焦透镜13a的驱动电机供应驱动脉冲的电机驱动器46、用于向聚焦透镜13b的驱动电机供应驱动脉冲的电机驱动器47、用于向执行对光圈24的孔径控制的驱动电机供应驱动脉冲的电机驱动器48、用于向执行对OVF快门62的位置控制的电机供应驱动脉冲的电机驱动器53、用于向执行对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位置控制的电机供应驱动脉冲的电机驱动器54、以及用于向固态成像设备21a提供定时脉冲的定时发生器49。电机驱动器46、47、48、53和54及定时发生器49根据来自CPU82的指令来操作。CDS AMP25a也根据来自CPU82的指令来操作。
接着,将描述上面配置的数字照相机10如何在拍摄模式中操作。将针对下列示例性情况进行下面的描述:数字照相机10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的最小值是35mm,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的焦距的阈值(上面提到的第一阈值)是101mm,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的最大值是150mm,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之前的取景器设备15的焦距是35mm,以及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之后的取景器设备15的焦距是100mm。假设OFV快门62在拍摄模式的设置时处于打开状态中。还假设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在拍摄模式的设置时未被插入光路中。
图3和图4是用于描述图1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如何在拍摄模式中操作的流程图。
在设置拍摄模式后,CPU82判断OVF模式(其中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物镜65观察对象图像的模式)是否被设置(步骤S1),在OVF模式中,取景器设备15用作OVF。
如果OVF模式未被设置(步骤S31:否),则CPU82经由电机驱动器53将OVF快门62控制到关闭状态(步骤S2)。然后CPU82经由显示控制单元81在显示单元61或液晶设备40上显示由固态成像设备21a拍摄的实时取景图像(步骤S13)。在哪个显示单元上显示实时取景图像可由用户设置。用于在显示单元61和液晶设备40上都显示实时取景图像的设置也是可能的。
在步骤S13的执行之后,CPU82再次检查OVF模式是否被设置。如果OVF模式被设置,则CPU82将OVF快门62控制到打开状态并执行步骤S3。如果OVF模式未被设置,则CPU82再次执行步骤S13。
如果步骤S1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则CPU82产生亮框(BF框)的显示数据,根据由变焦透镜13a的位置确定的焦距在通过目镜窗口17看到的对象场范围中指示拍摄光学系统的拍摄范围。CPU82产生AF框的显示数据,根据聚焦透镜13b的位置在上述拍摄范围中指示焦点区域。然后CPU82将这些显示数据发送到显示控制单元81,显示控制单元81基于显示数据在显示单元61上显示BF框和AF框(步骤S3)。
在步骤S3的执行之后,CPU82判断是否使用操纵单元50的变焦按钮做出变焦操纵(步骤S4)。
如果没有做出变焦操纵(步骤S4:否),则CPU82判断聚焦透镜13b是否被移动(步骤S5)。如果变焦透镜13b被移动(步骤S5:是),则CPU82返回到步骤S3,在步骤S3中CPU82根据聚焦透镜13b的位置更新将显示在显示单元61上的AF框。
如果聚焦透镜13b未被移动(步骤S5:否),则在步骤S6,CPU82判断OVF模式是否被设置。如果OVF模式被设置(步骤S6:是),则CPU82返回到步骤S4。如果OVF模式未被设置(步骤S6:否),则CPU82执行步骤S2。
如果变焦操纵被做出(步骤S4:是),则CPU82判断作为变焦操纵的结果的新焦距是否大于或等于上面提到的第一阈值(101mm)(图4中的步骤)。如果步骤S7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则CPU82执行步骤S8和接下来的步骤。如果步骤S7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则CPU82执行步骤S15和接下来的步骤。
在步骤S8和S15,CPU82判断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是否被插入取景器设备15的光路中。
如果在步骤S15判断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未被插入取景器设备15的光路中(步骤S15:否),则CPU82执行图3中的步骤S3。
图5A示出当作为在拍摄模式启动之后做出的变焦操纵的结果焦距变得等于50mm时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观察图像。如在这个附图中示出的,在观察图像中,BF框30和AF框叠加在通过对象侧取景器窗口16看到的OVF光学图像32上。
图5B示出当作为从图5A的状态进一步做出到远摄侧的变焦操纵的结果焦距变得等于100mm时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观察图像(步骤S7:否并且步骤S15:否)。如在这个附图中示出的,当通过变焦操纵而增大焦距时,所显示的BF框30变得更小。
如果在步骤S8判断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被插入取景器设备15的光路中(步骤S8:是),则CPU82执行图3中的步骤S3。如果判断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未被插入取景器设备15的光路中(步骤S8:否),则CPU82执行步骤S9。
例如,如果作为从图5B的状态(焦距:100mm)做出的变焦操纵的结果焦距变得等于101mm,则CPU82执行步骤S9。在步骤S9,CPU82将OVF快门62控制到关闭状态,并使显示单元61变成关断状态(即,使显示单元61执行在整个屏幕上的黑色显示,关掉其背光,或使显示单元61断电)。
然后CPU82经由电机驱动器54启动将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插入光路中(步骤S10)。
图5C示出当从图5B的状态进一步做出到远摄侧的变焦操纵且步骤S9被执行时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观察图像。作为步骤S9的执行的结果,使OVF快门62变成关闭状态,且使显示单元变成断开状态。作为结果,如在这个附图中示出的,通过目镜窗口17看到图像33,其中显示单元61的黑色图片和OVF快门62本身的图像彼此叠加。
虽然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在步骤S10启动,此时,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被OVF快门62遮蔽而免受光。因此,通过观察窗口17看不到在运动中的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
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启动(步骤S10)之后,CPU82判断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是否完成(步骤S11)。如果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完成(步骤S11:是),则CPU82将OVF快门62控制到打开状态并使显示单元61变成接通状态(步骤S12)。然后CPU82执行图3中的步骤S3。
图5D示出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从图5C的状态开始)的移动已完成的状态中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观察图像。如在这个附图中示出的,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完成之后,通过目镜窗口17看到图像,在该图像中存在于图5B所示的BF框30中的对象图像被放大。BF框30被叠加以便稍微位于对象图像内部。
如果在步骤S15判断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被插入取景器设备15的光路中(步骤S15:是),则CPU82将OVF快门62控制到关闭状态并使显示单元61变成关断状态(即,使显示单元61执行在整个屏幕上的黑色显示,关掉其背光,或使显示单元61断电)(步骤S16)。
例如,如果从图5D的状态做出到广角侧的变焦操纵并且且作为结果焦距变得等于100mm,则CPU执行步骤S16。作为结果,如图5C所示的观察图像被得到。
然后CPU82经由电机驱动器54使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从光路脱离(步骤S17)。
虽然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在步骤S17启动,此时,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被OVF快门62遮蔽而免受光。因此,通过观察窗口17看不到在运动中的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
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脱离的启动(步骤S17)之后,CPU82判断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脱离是否完成(步骤S18)。如果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脱离已完成(步骤S18:是),则CPU82将OVF快门62控制到打开状态并使显示单元61变成接通状态(步骤S19)。然后CPU82执行图3中的步骤S3。
如上所述,在数字照相机10中,当在将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插入取景器设备15的光路中的情况和使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从取景器设备15的光路脱离的情况中的每个中,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被移动的同时,OVF快门62被关闭。使用这个措施,防止用户由于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期间OVF光学图像的变化而感到不舒服。因此可增强数字照相机10的可用性。
虽然在图1和2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中取景器设备15合并显示单元61,即使在显示单元61被省略时也可得到上述优点。
图6是图4的流程图的修改版本。在图6中具有与图4中的步骤相同的步骤将被给予与后者相同的附图标记,且对其的描述将被省略。
如果步骤S8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未插入光路中的状态中焦距从100mm改变到101mm),则CPU82将OVF快门62控制到关闭状态并启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步骤S20)。
然后CPU82获取紧接在焦距变得等于101mm之前由成像设备21a拍摄的拍摄图像数据(即,对应于等于100mm的焦距的拍摄图像数据;见图7A),并将所获取的拍摄图像数据缩小到与紧接在焦距变得等于101mm之前显示的BF框(即,对应于等于100mm的焦距的框)相同的尺寸(步骤S21)。
然后CPU82基于缩小的拍摄图像数据显示图像(缩小的图像)(步骤S22)。此时,CPU82在与当焦距等于100mm时显示的BF框相同的位置处显示缩小的图像,并在其它区域中引起灰色显示。
图7B示出在图6中的步骤S22的执行之后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示例性观察图像。如在这个附图中示出的,在BF框被显示的位置处看到缩小的图像40a,且在其它区域中看到灰色图片。
随后,如图7C所示,CPU82显示缩小的图像40a的放大版本(步骤S23)。
CPU82重复地执行步骤S23,直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完成。也就是说,当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启动时,CPU82执行逐渐放大显示在显示单元61上的缩小的图像40a的控制。CPU82逐渐放大缩小的图像40a并显示因而产生的图像,使得当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完成时灰色区域41(见图7B和7C)消失。
图7D示出当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已完成时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观察图像。如在图7D中示出的,当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已完成时,没有灰色区域保留在观察图像中,且缩小的图像40a显示在显示单元61的整个显示屏幕上。
当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完成(步骤S24:是)时,CPU82将OVF快门62控制到打开状态(步骤S25)。然后CPU82执行图3中的步骤S3。
图7E示出观察图像,其中BF框30和AF框31显示在显示单元61上,作为在图7D的观察图像被看到的状态中步骤S25(OVF快门62被打开)的执行以及步骤S3的随后执行的结果。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完成之后,取景器设备15的焦距变得等于100mm。因此,可通过目镜窗口17看到与当焦距等于100mm时由成像设备21a拍摄的图7A的拍摄图像大致相同的OVF光学图像。并且BF框30被叠加地显示在整个OVF光学图像稍微内部。
如果步骤S15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被插入光路中的状态中焦距从101mm改变到100mm),则CPU82将OVF快门62控制到关闭状态并使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从光路脱离(步骤S26)。
在步骤S26的执行之后,CPU82获取当焦距等于101mm时由成像设备21a拍摄的拍摄图像数据(即,在图7E所示的BF框30中的图像的拍摄图像数据)并将这个拍摄图像数据显示在显示单元61的整个显示屏上(步骤S27)。
然后CPU82显示在显示单元61上显示的拍摄图像的缩小的版本(步骤S28)。
CPU82重复地执行步骤S28,直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脱离完成为止。也就是说,当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启动时,CPU82执行逐渐缩小显示在显示单元61上的拍摄图像的控制。CPU82显示拍摄图像,使得拍摄图像显示在一个位置处,在该位置处当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完成时应显示对应于等于100mm的焦距的BF框。当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完成时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观察图像与在图7B中所示的相同。
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脱离完成(步骤S29:是)之后,CPU82将OVF快门62控制到打开状态(步骤S30)。然后CPU82执行图3中的步骤S3。当步骤S3被执行时,例如,如在图5B中所示的观察图像被看到。
如上所述,根据这个变型,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期间,可以用模拟方式以在显示单元61上显示的拍摄图像的形式来表示由于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或脱离引起的变化的OVF光学图像。实际上,当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被插入或被使得脱离时,OVF光学图像不以图7B-7D所示的方式改变。例如,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场合,焦距从OVF光学图像的一个水平端部开始逐渐改变。虽然这样的改变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上面描述的)期间导致观察图像的扭曲,在数字照相机10中,观察图像的这个扭曲是不成问题的,因为OVF快门62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期间关闭。此外,根据图6的变型,拍摄师可以用模拟方式识别变化的OVF光学图像。因此,观察图像由于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而快速改变的事件可被防止,且因此对拍摄师强加的工作量可减少。
图8和9是描述根据另一变型的数字照相机10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8不同于图3,在于步骤S40被添加在步骤S1和S3之间,且步骤S41被添加在步骤S4之后。图9不同于图6,在于步骤S42和S43被添加在步骤S23和S24之间,且步骤S44和S45被添加在步骤S28和S29之间。在图8和9中,为了与图3、图4和图6区分开,符号“A”和“B”分别改变为“C”和“D”。
在图8中的步骤40,CPU82产生用于显示数字照相机10的成像光学系统的可设置焦距范围和在该范围内的当前焦距(由变焦透镜13a的位置确定)的图像数据。例如,这个图像数据是用于显示图10所示的变焦标尺70的数据。
包含在图10所示的变焦标尺70中的每个正方形块和菱形块对应于规定的焦距范围。例如,从左端块向右布置的变焦标尺70的块分别对应于35到40mm的焦距范围、41到50mm的焦距范围、51到60mm的焦距范围、61到70mm的焦距范围、71到80mm的焦距范围、81到90mm的焦距范围以及91到100mm的焦距范围。变焦标尺70的菱形块对应于101到110mm的焦距范围。从菱形块向右布置的块分别对应于111到120mm的焦距范围、121到130mm的焦距范围、131到140mm的焦距范围和141到150mm的焦距范围。
在变焦标尺70中,对应于包括上面提到的第一阈值(101mm)的焦距范围的块被显示为以致与对应于其它焦距范围的块区分开。
当数字照相机10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进入对应于包含在焦距标度70中的每个块的焦距范围时,该块被加阴影。因此,变焦标尺70允许用户大致识别数字照相机10的成像光学系统的当前焦距。
在图8的步骤S41中,CPU82根据作为变焦操纵的结果的新焦距来执行更新变焦标尺70的显示的方式的控制。图10A示出当焦距等于50mm时产生的观察图像。图10B示出当焦距等于100mm时产生的观察图像。如图10A和10B所示,当通过变焦操纵而增大焦距时,变焦标尺70的阴影块的数量增大。
如果焦距变得等于101mm以将图9中的步骤S7的判断结果改变为“是”且步骤S20-S22在步骤S8的判断结果是“否”的情况下已被执行,如图10C所示,则变焦标尺70的菱形块被加阴影,且缩小的图像40a被显示在BF框be1被显示的位置处。
在图9中的步骤S23,CPU82启动对缩小的图像40a进行放大的操作。在步骤S42,CPU82判断变焦操纵是否已被进行。如果判断变焦操纵已被进行(步骤S42:是),则CPU82更新变焦标尺70的显示的方式(步骤S43)。
例如,如果从图10C的状态过去了一段时间且增加焦距的变焦操纵在该时间期间已被进行,则观察图像改变为图10D所示的观察图像。如果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完成且OVF快门62变成打开状态,则观察图像变成图10E所示的观察图像。
在使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脱离时,CPU82以类似的方式操作。在步骤28的执行之后,CPU82判断变焦操纵是否已被进行(步骤S44)。如果判断变焦操纵已被进行(步骤S44:是),则CPU82更新变焦标尺70的显示的方式(步骤S45)。
如上所述,根据图8和9的变型,摄影师可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变焦标尺70,变焦标尺70为指示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设置范围和在该设置范围中的成像光学系统的当前焦距的信息。变焦标尺70被显示为使得与为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的启动的阈值的焦距(101mm)对应的块与其它块区分开。因此,拍摄师可通过看变焦标尺70来识别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切换定时,并因此例如如果他或她不想改变取景器放大倍率则可调节变焦操纵。
图11是图6的流程图的修改版本。图11不同于图6,在于步骤S51和S52被添加在步骤S22之后,且步骤S53和S54被添加在步骤S28之后。
在图11中的步骤S22的执行之后,CPU82判断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步骤S51)。如果焦距小于第一阈值(步骤S51:否),CPU82执行停止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并使它脱离的控制(步骤S52)。在步骤S52的执行之后,CPU82执行步骤S29。例如,当反向变焦操纵被进行以在将焦距从100mm改变到101mm或更大之后将焦距改变到小于或等于100mm的值时,步骤S51的判断结果变成否定的。
如果判断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步骤S51:是),则CPU82执行步骤S23。
在图11中的步骤S28的执行之后,CPU82判断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步骤S53)。如果焦距大于第一阈值(步骤S53:是),则CPU82执行停止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脱离并插入它的控制(步骤S54)。在步骤S54的执行之后,CPU82执行步骤S24。
如果焦距小于第一阈值(步骤S53:否),则CPU82执行步骤S29。
如上所述,根据图11的变型,即使在通过变焦操纵的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启动之后,也可取决于焦距停止该移动,且接着可在反向方向上移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作为结果,可减少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无用移动,且可缩短从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开始到观看期望的OVF光学图像花费的时间。
在数字照相机10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的最小值是35mm,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的焦距的阈值(上面提到的第一阈值)是101mm,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的最大值是150mm,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之前的取景器设备15的焦距是35mm,以及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之后的取景器设备15的焦距是100mm的假设下做出上面的描述。这些焦距值是示例值,且可能出现数字照相机10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的最小值比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之前的取景器设备15的焦距更短的情况。
在如上所述数字照相机10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的最小值比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之前的取景器设备15的焦距更短的场合,当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之前做出到取景器设备15的焦距的广角侧的变焦操纵时,用户不能基于他或她可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OVF光学图像来识别正确的拍摄范围。
鉴于上述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焦距变得比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之前的取景器设备15的焦距(即,取景器设备15的最小焦距)更短时,CPU82执行使OVF快门62变成关闭状态并在显示单元61上显示成像设备21a所拍摄的拍摄图像的控制。也就是说,CPU82使取景器设备15作为EVF来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之后的取景器设备15的焦距之外进行到远摄侧的变焦操纵,则BF框30例如从图7E的状态变得更小。然而,如果BF框30变得太小,AF框31也相应地变得太小,导致不清楚在拍摄范围的什么区域上做出聚焦的情况。
鉴于上述内容,如果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之后的取景器设备15的焦距(即,取景器设备15的最大焦距)和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焦距之间的规定焦距之外进行变焦操纵,优选地,CPU82执行使OVF快门62变成关闭状态并在显示单元61上显示由成像设备21a拍摄的拍摄图像的控制。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CPU82使取景器设备15作为EVF来操作。
如上所述,在数字照相机10中,取景器设备15被允许在广角侧端和远摄侧端周围作为EVF操作,并在广角侧端和远摄侧端之间的焦距范围中作为OVF操作。
CPU82可根据通过操纵单元50输入的信息来设置取景器设备15应作为EVF操作所在的焦距范围和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的启动的上述第一阈值。
例如,CPU82在液晶设备40上显示如图12所示的设置图片。用户可通过将可选的数值输入到位于图12所示的设置图片中的短语“近景EVF使用焦距”右边的框来指定在取景器设备15应从OVF切换到EVF的广角侧端的一侧上的焦距。用户可通过将可选的数值输入到位于图12所示的设置图片中的短语“远景EVF使用焦距”右边的框来指定在取景器设备15应从OVF切换到EVF的远摄侧端的侧面上的焦距。此外,用户可通过将可选的数值输入到位于图12所示的设置图片中的短语“OVF切换焦距”右边的框来指定上述第一阈值。
进一步地,用户通过将信息“使用的”或“未使用的”输入到位于短语“在OVF切换期间EVF的使用”右边的框来规定是否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期间在显示单元61上显示图像。如果“未被使用”被输入到这个框,如上面参考图3和4描述的,用户可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期间通过取景器15的目镜窗口17只看到黑色图像。另一方面,如果“被使用”被输入到这个框,如上面参考图6描述的,用户可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期间通过取景器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模拟IVF光学图像。
变焦标尺70'也显示在图12的设置图片中,且根据被输入到相应的框的数值的集合而改变其显示的方式。分别对应于被输入到单独的框的数值的块以菱形的形式显示以与其它块区分开。
图13示出在根据图12所示的设置图片进行设置之后在拍摄模式中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观察图像。如图13所示,用户可总是通过目镜窗口17看到变焦标尺70’。因此,用户可提前识别取景器设备15的功能切换定时,并因此可以用他或她更喜欢的方式使用它。
图14是描述在根据图12所示的设置图片指定各种焦距之后数字照相机10如何在拍摄模式中操作的流程图。图14中的点“A”连接到图3中的同一点。
如果在图3的步骤S4判断变焦操纵已被进行,则CPU82判断焦距是否比被设置为“近景EVF使用焦距”的值更短(步骤S61)。如果步骤S61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则CPU82判断焦距大于或等于被设置为“近景EVF使用焦距”的值(步骤S62)。如果步骤S61或S62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则CPU82将OVF快门62控制到关闭状态(步骤S64),在显示单元61上显示成像设备21a所拍摄的拍摄图像(步骤S65),并使取景器设备15作为EVE操作。在步骤S65的执行之后,CPU82返回到步骤S61。
如果步骤S62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则CPU82判断“在OVF切换期间EVF的使用”的设置是否是“被使用”(步骤S63)。如果步骤S62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则CPU82执行在图6中的步骤S7和接下来的步骤。如果步骤S62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则CPU82执行在图4中的步骤S7和接下来的步骤。
如上所述,取景器设备15被允许在广角侧端和远摄侧端周围作为EVF操作,并在广角侧端和远摄侧端之间的焦距范围中作为OVF操作。此外,因为可通过图12所示的设置图片设置各种焦距,可自由地定制取景器设备15。
关于上面提到的第一阈值,一种配置是可能的,其中针对增加焦距的情况和减小焦距的情况来设置不同的值。
上面的描述涉及在拍摄模式中的操作。拍摄模式包括通过执行静止图像拍摄来将静止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42中的静止图像拍摄模式、通过执行连续拍摄来将由多个静止图像数据组成的运动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42中的运动图像拍摄模式、以及通过执行连续拍摄来在显示单元61或显示设备40上显示实时取景图像的实时取景模式。上面描述的实施例可应用于这些模式中的任一个。然而,在运动图像拍摄模式中,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的声音可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期间被记录。
鉴于上述内容,优选地,CPU82在运动图像拍摄模式中禁止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插入和移除。
图15是描述数字照相机10如何在运动图像拍摄模式中操作的流程图。图15中的点“A”和“B”分别连接到图3中的点“A”和“B”。
如果在OVF快门62处于打开状态中的状态中进行变焦操纵且BF框和AF框显示在显示单元61上(图3中的步骤S4:是),则执行图15中的步骤S7。
如果步骤S7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则CPU82判断OVF快门62是否在关闭状态中(步骤S71)。如果步骤S7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则CPU82将OVF快门62控制到关闭状态(步骤S72),并在显示单元61上显示由成像设备21a拍摄的拍摄图像的缩小版本(即,对应于等于100mm的焦距的拍摄图像)(步骤S73)。在步骤S73,如在图6中的步骤S21中的,CPU82在与当焦距等于100mm时被显示的BF框相同的位置处显示缩小的图像,并引起在其它区域中的灰色显示。在步骤S73的执行之后,CPU82执行图3中的步骤S4。
如果步骤S71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则CPU82根据焦距来放大或缩小显示在显示单元61上的拍摄图像(步骤S74)。在步骤S74的执行之后,CPU82执行图3中的步骤S4。
例如,如果从图16A的状态做出到远摄侧的变焦操纵,则产生如图16B所示的观察图像。如果进一步做出到远摄侧的变焦操纵以使焦距等于101mm,则产生如图16C所示的观察图像。
如果从图16C的状态做出到远摄侧的变焦操纵,则产生如图16D所示的观察图像。如果进一步做出到远摄侧的变焦操纵,则产生如图16E所示的观察图像。如果做出到广角侧的变焦操纵,则显示在显示单元61上的拍摄图像逐渐缩小(以便以图16E→图16D→图16C的顺序改变)。
如果步骤S7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则CPU82判断OVF快门62是否在关闭状态中(步骤S75)。如果步骤S7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则CPU82将OVF快门62控制到打开状态并接着执行图3中的步骤S3(观察图像从图16C所示的图像改变到图16B所示的图像)。如果步骤S75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则CPU82执行图3中的步骤S3。
如上所述,因为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移动在运动图像拍摄模式中被禁止,可防止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操作声音的不希望有的记录,且高质量运动图像记录因此变得可能。
此外,在焦距变得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拍摄图像以对应于变焦放大倍率的尺寸显示在显示单元61上。这防止了在焦距改变而经过第一阈值时通过取景器设备15的目镜窗口17看到的在拍摄范围中的对象图像的尺寸快速改变的事件,这防止用户感到不舒服。
虽然上面的描述涉及数字照相机10的取景器设备15包括一个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的情况,取景器设备15可以是以下情况:它具有多个可变放大倍率透镜64,且它们中的一个可被选择和插入。
如上所述,本说明书公开了下面的项目。
所公开的成像装置具有焦距是可变的成像光学系统、通过成像光学系统执行拍摄的成像设备和使能通过与成像光学系统不同的光学系统观察对象的取景器设备,其中取景器设备包括可被插入取景器设备的光路中以及被从该光路移除并用于改变取景器设备的焦距的至少一个可变放大倍率透镜以及可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的取景器快门,在关闭状态中,取景器快门中断来自取景器设备的对象侧取景器窗口的光并从而禁止该光在取景器设备的目镜窗口上入射,而在打开状态中,取景器快门允许来自对象侧取景器窗口的光通过并从而使该光照在目镜窗口上;成像装置包括用于根据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来控制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插入和移除的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控制单元和用于控制取景器快门的状态的取景器快门控制单元;并且取景器快门控制单元控制取景器快门,以使得它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被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控制单元移动以进行其插入或移除的同时保持在关闭状态中。
在所公开的成像装置中,取景器设备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单元;可通过目镜窗口观察到显示在显示单元上的图像,而不管取景器快门是在打开状态还是在关闭状态中;并且成像装置被配置成使得当取景器快门在打开状态中时,可通过目镜窗口观察到显示在显示单元上的图像和来自对象侧取景器窗口并照在目镜窗口上的光学图像叠加在彼此上。
在所公开的成像装置中,成像装置包括:显示控制单元,其用于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期间,在显示单元上显示紧接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启动之前由成像设备拍摄的拍摄图像,同时对其进行逐渐放大或缩小;以及显示控制单元,其当可变放大倍率透镜在使得取景器设备的焦距增加的方向上移动时在显示单元上显示拍摄图像同时对其进行逐渐放大,以及当可变放大倍率透镜在使得取景器设备的焦距减小的方向上移动时在显示单元上显示拍摄图像同时对其进行逐渐缩小。
在所公开的成像装置中,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在使得取景器设备的焦距增加的方向上的移动的启动之后,显示单元显示拍摄图像同时对它进行逐渐放大,使得当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完成时拍摄图像在尺寸上与通过目镜窗口看到的观察图像相同;以及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在使得取景器设备的焦距减小的方向上的移动启动之后,显示控制单元显示拍摄图像同时对它进行逐渐缩小,使得当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完成时拍摄图像在尺寸上与通过目镜窗口看到的观察图像的拍摄范围相同。
在所公开的成像装置中,当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增加以达到预设阈值时以及当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减小以变得小于预设的阈值时,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控制单元启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指示成像光学系统的可设置焦距范围和在可设置范围中的成像光学系统的当前焦距的信息在拍摄操作期间被显示在显示单元上;以及指示作为在可设置范围内的阈值的焦距的数条信息被显示为以致与对应于其它焦距的数条信息区分开。
在所公开的成像装置中,当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增加以达到预设的阈值时以及当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减小以变得小于阈值时,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控制单元启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并且成像装置包括用于根据外部操纵来设置阈值的阈值设置单元。
所公开的成像装置包括用于根据外部操纵来设置阈值的阈值设置单元。
在所公开的成像装置中,当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在从其最小值到小于该阈值的第二阈值的范围内或在从大于该阈值的第三阈值到其最大值的范围内时,取景器设备使取景器快门变成关闭状态并在显示单元上显示由成像设备拍摄的拍摄图像;并且阈值设置单元根据外部操纵设置该阈值、第二阈值和第三阈值。
在所公开的成像装置中,如果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期间改变到在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启动之前所采用的值,则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控制单元控制可变放大倍率透镜,以便将它返回到它在移动启动的时间所位于的位置。
在所公开的成像装置中,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控制单元在用于记录运动图像的运动图像拍摄模式中执行禁止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的控制。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使提供可改变取景器放大倍率而不使取景器设备的观察者感到不舒服的成像装置变得可能。
虽然通过参考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明显的是,各种改变和变型是可能的,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本申请基于2011年9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1-213127,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公开文本通过引用被并入本文。
符号的描述
10:数字照相机
15:取景器设备
16:对象侧取景器窗口
17:目镜窗口
32:CPU
53、54:驱动器
62:OVF快门
64:可变放大倍率透镜

Claims (10)

1.一种成像装置,具有焦距可变的成像光学系统、通过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执行拍摄的成像设备、和取景器设备,其中所述取景器设备能够实现通过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不同的光学系统来观察对象,其中:
所述取景器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可变放大倍率透镜以及能够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的取景器快门,所述至少一个可变放大倍率透镜能够被插入所述取景器设备的光路中以及从所述光路中移除并且用于改变所述取景器设备的焦距,在所述关闭状态中,所述取景器快门中断来自所述取景器设备的对象侧取景器窗口的光并由此禁止所述光入射在所述取景器设备的目镜窗口上,而在所述打开状态中,所述取景器快门允许来自所述对象侧取景器窗口的光通过并由此使所述光照在所述目镜窗口上;
所述成像装置包括:
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控制单元,其用于根据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所述焦距来控制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插入和移除;以及
取景器快门控制单元,其用于控制所述取景器快门的状态;并且
所述取景器快门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取景器快门,使得在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被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控制单元移动以进行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插入或移除的同时,将所述取景器快门保持在所述关闭状态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取景器设备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单元;
不管所述取景器快门是在所述打开状态还是在所述关闭状态中,都能够通过所述目镜窗口观察到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的所述图像;并且
所述成像装置被配置成使得当所述取景器快门在所述打开状态中时,能够通过所述目镜窗口观察到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的所述图像与来自所述对象侧取景器窗口并且照在所述目镜窗口上的光学图像彼此叠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成像装置包括显示控制单元,所述显示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期间,在所述显示单元上显示紧接在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的启动之前由所述成像设备拍的拍摄图像,同时逐渐放大或缩小所述拍摄图像;并且
当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在使得所述取景器设备的所述焦距增大的方向上移动时,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在所述显示单元上显示所述拍摄图像,同时逐渐放大所述拍摄图像,并且当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在使得所述取景器设备的所述焦距减小的方向上移动时,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在所述显示单元上显示所述拍摄图像,同时逐渐缩小所述拍摄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在使得所述取景器设备的所述焦距增大的方向上的移动的启动之后,所述显示控制单元显示所述拍摄图像,同时逐渐放大所述拍摄图像,使得当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所述移动完成时所述拍摄图像在尺寸上与通过所述目镜窗口将看到的观察图像相同,并且其中,在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在使得所述取景器设备的所述焦距减小的方向上的移动的启动之后,所述显示控制单元显示所述拍摄图像,同时逐渐缩小所述拍摄图像,使得当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所述移动完成时所述拍摄图像在尺寸上与通过所述目镜窗口将看到的观察图像的拍摄范围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当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所述焦距已增大到达到预设阈值时以及当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所述焦距已减小到变得小于预设阈值时,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控制单元启动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
在拍摄操作期间在所述显示单元上显示用于指示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可设置焦距范围和在所述可设置焦距范围中的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当前焦距的信息;以及
指示作为在所述可设置焦距范围内的阈值的焦距的数条信息被显示成与对应于其它焦距的数条信息区分开。
6.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当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所述焦距已增大到达到预设阈值时以及当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所述焦距已减小到变得小于所述阈值时,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控制单元启动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并且
所述成像装置包括用于根据外部操纵来设置所述阈值的阈值设置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成像装置包括用于根据外部操纵来设置所述阈值的阈值设置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当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所述焦距处于从所述焦距的最小值到小于所述阈值的第二阈值的范围内或处于从大于所述阈值的第三阈值到所述焦距的最大值的范围内时,所述取景器设备使所述取景器快门进入所述关闭状态并且在所述显示单元上显示由所述成像设备拍的拍摄图像;并且
所述阈值设置单元根据外部操纵来设置所述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和所述第三阈值。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如果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所述焦距在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期间被改变到在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启动之前所采用的值,则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以便使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返回到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在所述移动的所述启动的时间所位于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控制单元在用于记录运动图像的运动图像拍摄模式中执行禁止所述可变放大倍率透镜的移动的控制。
CN201280047768.3A 2011-09-28 2012-08-21 成像装置 Active CN1038429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3127 2011-09-28
JP2011-213127 2011-09-28
PCT/JP2012/071069 WO2013047010A1 (ja) 2011-09-28 2012-08-21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2902A true CN103842902A (zh) 2014-06-04
CN103842902B CN103842902B (zh) 2016-08-17

Family

ID=47995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7768.3A Active CN103842902B (zh) 2011-09-28 2012-08-21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72883B2 (zh)
JP (1) JP5608819B2 (zh)
CN (1) CN103842902B (zh)
WO (1) WO201304701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2533A (zh) * 2016-07-28 2019-06-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电子取景器用适配器及相机以及电子取景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46019A1 (ja) * 2012-03-28 2013-10-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8477A (ja) * 1997-07-22 1999-02-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カメラのファインダー構造
JPH11242262A (ja) * 1998-02-25 1999-09-07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ファインダー
JP2002090658A (ja) * 2000-09-20 2002-03-27 Minolta Co Ltd 実像式ファインダー光学系
JP2004177789A (ja) * 2002-11-28 2004-06-24 Kyocera Corp 変倍ファインダ装置を備えたカメラ
CN101158798A (zh) * 2006-10-03 2008-04-09 索尼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JP2009200552A (ja) * 2008-02-19 2009-09-03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表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17432A (ja) 1988-02-26 1989-08-31 Konica Corp 切替ファインダを有するカメラ
JP3386082B2 (ja) * 1992-07-03 2003-03-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におけるビューファインダー
US6041195A (en) * 1996-07-24 2000-03-21 Minolta Co., Ltd. Camera capable of video and film shooting having optical viewfinder
CN1218214C (zh) 1998-02-25 2005-09-07 富士能株式会社 印相系统及其所用的照相机
US6334028B1 (en) 1998-02-25 2001-12-25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Photo printing system and camera for the same
JP2005101729A (ja) * 2003-09-22 2005-04-14 Fujinon Corp ズーム機能付き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910989B2 (ja) * 2007-10-26 2012-04-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1091673A (ja) * 2009-10-23 2011-05-06 Nikon Corp 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8477A (ja) * 1997-07-22 1999-02-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カメラのファインダー構造
JPH11242262A (ja) * 1998-02-25 1999-09-07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ファインダー
JP2002090658A (ja) * 2000-09-20 2002-03-27 Minolta Co Ltd 実像式ファインダー光学系
JP2004177789A (ja) * 2002-11-28 2004-06-24 Kyocera Corp 変倍ファインダ装置を備えたカメラ
CN101158798A (zh) * 2006-10-03 2008-04-09 索尼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JP2009200552A (ja) * 2008-02-19 2009-09-03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表示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2533A (zh) * 2016-07-28 2019-06-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电子取景器用适配器及相机以及电子取景器
CN109952533B (zh) * 2016-07-28 2021-03-0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电子取景器用适配器及相机以及电子取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47010A1 (ja) 2013-04-04
JP5608819B2 (ja) 2014-10-15
US20140211068A1 (en) 2014-07-31
CN103842902B (zh) 2016-08-17
JPWO2013047010A1 (ja) 2015-03-26
US9172883B2 (en) 2015-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74616B2 (en) Camera system and interchangeable lens
JP5223644B2 (ja) 撮像装置
JP5748436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241881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1114487A (ja) 撮像装置
US7616236B2 (en) Control method used by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12233956A (ja) 撮像装置
KR20140106427A (ko) 화상 표시 장치
JP4733075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03842902A (zh) 成像装置
JP2009017517A (ja) 撮像装置
JP2007288449A (ja) 撮像装置
KR101582087B1 (ko) 디지털 영상 처리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06222883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5677621B2 (ja) 撮像装置
JP2013117608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KR20100077719A (ko) 디지털 영상 처리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07208648A (ja) 撮像装置
US8964097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improving the durability of a viewfinder equipped with a variable magnification lens
JP6141489B2 (ja) 撮像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1566197B1 (ko) 디지털 영상 처리 장치의 줌 구동 장치 및 방법
JP2015106823A (ja) 撮像装置
KR101510106B1 (ko) 디지털 영상 처리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4934480B2 (ja) 撮像装置
KR20100070053A (ko) 디지털 영상 처리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