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7767B - 操作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27767B CN103827767B CN201280046620.8A CN201280046620A CN103827767B CN 103827767 B CN103827767 B CN 103827767B CN 201280046620 A CN201280046620 A CN 201280046620A CN 103827767 B CN103827767 B CN 1038277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axle center
- detecting device
- operating parts
- arou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9/00—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 G05G9/02—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 G05G9/04—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 G05G9/047—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by hand about orthogonal axes, e.g. joystick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38—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limited linear or angular displacement of an operating part of the device from a neutral position, e.g. isotonic or isometric joystick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201—Control moves in two pla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件装置,子单元(30)绕第一轴中心(AX1)相对于母单元(10)相对转动自如,具有操作件(56)的孙单元(50)绕与第一轴中心(AX1)正交的第二轴中心(AX2)相对于子单元(30)相对转动自如。第一旋转电位器(32)检测绕第一轴中心(AX1)的母单元(10)与子单元(30)的相对转动量,第二旋转电位器(39)检测绕第二轴中心(AX2)的子单元(30)与孙单元(50)的相对转动量。第一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2、39)都安装在子单元(30)的电路基板(43)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操作件装置,其使第二单元绕第一轴中心相对于第一单元相对转动,并且使第三单元绕不与第一轴中心平行的第二轴中心相对于第二单元相对转动。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有三个单元的控制杆等操作件装置中,公知一种使第二单元绕第一轴中心相对于第一单元相对转动,并且使第三单元绕不与第一轴中心平行的第二轴中心相对于第二单元相对转动的操作件装置。
例如,在日本特许第3381852号公报所公开的装置中,控制杆主体(第二单元)旋转自如地设置在底座板(第一单元)上,相对于控制杆主体转动自如配置第三单元,该第三单元包括握持部、操作杆、引导支板(ガイドステー)及手指托架等并使它们一体地可动。控制杆主体的旋转方向的轴线与第三单元的转动方向的轴线正交。
利用设置在底座板上的滑动电位器能够检测出控制杆主体相对于底座板的旋转动作。利用设置在控制杆主体上的旋转电位器能够检测出第三单元相对于控制杆主体的转动动作。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装置中,在将底座板视为母单元,将控制杆主体视为子单元,将第三单元视为孙单元的情况下,子单元相对于母单元转动自如,且孙单元相对于子单元转动自如。
然而,滑动电位器所检测出的只是子单元相对于母单元的相对动作。另外,旋转电位器所检测出的只是孙单元相对于子单元的相对动作。因此,孙单元的动作会与子单元相对于母单元的动作重叠。
这是因为,在组件设计的概念上,可以解释为绕第二轴中心的动作叠加在绕第一轴中心的动作上,导致组件设计无谓地变得复杂。
另外,电路基板的配置、信号线的配线依存于检测转动量的电位器的配置,因此从使结构简化的观点来看仍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释为使三个单元之间的转动基准一元化、使设计组件简化的操作件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本发明的各结构部件的记载中,为了使本发明易于理解,在后述实施方式中将对应部位的附图标记标注在括弧内,但是本发明的各结构部件不应被限定地解释为该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所表示的对应部位的结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操作件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单元(10);第二单元(30),其绕第一轴中心(AX1)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相对转动自如;第三单元(50),其具有操作件(56),绕不与所述第一轴中心平行的第二轴中心(AX2)相对于所述第二单元相对转动自如;第一检测器(31,32),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上,检测绕所述第一轴中心的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之间的相对转动量;第二检测器(38,39),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上,检测绕所述第二轴中心的所述第二单元与所述第三单元之间的相对转动量。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轴中心与所述第二轴中心例如彼此正交。另外,所述第三单元通过所述操作件绕所述第一轴中心的转动操作,使所述第二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绕所述第一轴中心转动,并且通过所述操作件绕所述第二轴中心的转动操作,使所述第三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二单元绕所述第二轴中心转动。
另外,所述第一检测器及第二检测器分别由检测器主体(32、39)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检测器主体的旋转轴(31、38)构成,分别检测所述旋转轴相对于所述检测器主体的旋转量。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检测器及第二检测器例如分别由旋转电位器构成。
而且,所述第一检测器的检测器主体可以以使所述第一检测器的旋转轴沿所述第一轴中心方向延伸设置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二单元上,并且所述第二检测器的检测器主体以使所述第二检测器的旋转轴沿所述第二轴中心方向延伸设置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二单元上,所述第一单元在所述第一轴中心方向的一端,绕所述第一轴中心转动自如地支承一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单元的旋转部(33),并且在所述第一轴中心方向的另一端使所述第一检测器的旋转轴绕所述第一轴中心不能旋转地与所述第一单元嵌合,从而绕所述第一轴中心转动自如地支承所述第二单元,所述第二单元在所述第二轴中心方向的一端,绕所述第二轴中心转动自如地支承一体设置于所述第三单元的旋转部(53),并且在所述第二轴中心方向的另一端,使所述第二检测器的旋转轴绕所述第二轴中心不能旋转地与所述第三单元嵌合,从而绕所述第二轴中心转动自如地支承所述第三单元。
而且,所述第一单元沿所述第一轴中心方向不能移动地支承所述第二单元,所述第二单元沿所述第二轴中心方向不能移动地支承所述第三单元。
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第一及第二检测器一起配置在所述第二单元上,所以能够解释为第一至第三单元之间的转动基准一元化,能够使设计组件简化。
而且,在所述本发明的特征中,可以设置:第一弹簧(32),其卡止在所述第一单元上,并且被所述第二单元驱动,对所述第二单元施加向初始位置还原的还原力;第二弹簧(39),其卡止在所述第二单元上,并且被所述第三单元驱动,对所述第三单元施加向初始位置还原的还原力。由此,如果使用者解除操作件的操作,则第二及第三单元自动地返回各自的初始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器及所述第二检测器安装在所述第二单元所配置的共同的电路基板(43)上。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电路基板形成为L形,所述第一检测器及所述第二检测器可以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路基板的L形的延伸部。另外,可以在所述电路基板的L形的弯曲部设置连接器接头部(44)。由此,能够使电路基板的结构简化。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来自所述第一检测器的信号线和来自所述第二检测器的信号线作为汇成一束的信号线束(45)向外部导出。由此,能够在组件的最上游汇集信号线而使信号线束的处理变得容易。
而且,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设有以覆盖所述第一检测器及所述第二检测器的方式用于应对所述第一检测器及所述第二检测器的EMC的导电罩(70)。由此,能够使用于应对所述第一及第二检测器的EMC的结构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操作件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拆下上壳体的状态下的操作件装置的仰视图。
图3是拆下上壳体及下框架的状态下的操作件装置的底面侧的立体图。
图4是子单元的主要部件及孙单元的仰视图。
图5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第二旋转电位器、孙单元的分解立体图以及罩体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设有导电罩、且取下大壳体、小壳体、轮式件(ホイール)及上壳体等的操作件装置的立体图及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操作件装置的立体图。该操作件装置构成为例如控制杆,其适用于电子乐器的音乐控制用输入装置等。作为控制对象,除了例如音高、音色及音量之外,还包括与颤音及混响等各种效果相关的音乐参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音乐控制,也能够适用于除乐器之外的电子设备(游戏机等)。
该操作件装置大体由三个单元构成。即,具有:作为第一单元的母单元10、作为第二单元的子单元30、作为第三单元的孙单元50。孙单元50相对于子单元30沿X方向相对转动自如。子单元30相对于母单元10沿Y方向相对转动自如。将母单元10固定在电子设备上,若将母单元10视为固定体,则子单元30和孙单元50就是可动体。
操作件56是由操作者直接操作的结构部件,由于孙单元50及/或子单元30可动,所以能够向X方向及Y方向、或者包括这两个方向成分的方向操作操作件56。例如,如果向包括X方向成分的方向操作操作件56,则孙单元50与该操作对应地向X方向转动。如果向包括Y方向成分的方向操作操作件56,则与该操作相对应地,子单元30与孙单元50成为一体而相对于母单元10向Y方向转动。
母单元10具有上壳体11。子单元30具有均为树脂制的轮式件41及下框架42。孙单元50由彼此分体构成的操作件56和罩体51构成。轮式件41是与子单元30成为一体,是外观上能看见的外观部件。轮式件41是子单元30上唯一、全部的外观部件。操作件56在非操作时从上壳体11突出。在以下说明中,使操作件56的突出方向为上方。另外,在以下各附图中,表示的是各单元的非操作状态即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
图2是拆下上壳体11的状态下的操作件装置的仰视图。图3是拆下上壳体11及下框架42的状态下的操作件装置的底面侧的立体图。母单元10除上壳体11之外,还设有均为树脂制的大壳体12及小壳体13,母单元10由这些部件一体构成。
图4是子单元30的主要部件及孙单元50的仰视图。在子单元30中,下框架42被螺钉37(图2)固定在轮式件41的下部的四个部位的安装孔36上,从而使两者成为一体。下框架42的上表面固定有电路基板43(图2和图3)。电路基板43的腕部(延伸部)从弯曲部43a向正交的两个方向延伸而在仰视时呈大致L形(图3)。弯曲部43a上安装有连接器接头部44(图3)。
如图4所示,子单元30配置有第一旋转电位器32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9。具体地说,在电路基板43的两个延伸部的前端部43b、43c(图3)上分别安装有第一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2、39。而且,来自第一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2、39的信号线在弯曲部43a的连接器接头部44汇成一束,作为信号线束45向装置外部(图2和图3)导出,从而使信号线的处理变得容易。
第一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2、39各自的外壳固定在电路基板43上,并且第一及第二旋转轴31、38分别相对于外壳能够旋转。第一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2、39的外壳被定位地进行固定,以使得第一旋转电位器32的第一旋转轴31的第一轴中心AX1与Y方向正交,第二旋转电位器39的第二旋转轴38的第二轴中心AX2与X方向正交(图4)。因此,第一及第二轴中心AX1、AX2的位置相对于子单元30都是固定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2、39分别与本发明的第一及第二检测器的检测器主体对应,并且第一及第二旋转轴31、38分别与能够旋转地分别支承在所述检测器主体上的本发明的第一及第二检测器的旋转轴对应。
第一旋转电位器32检测出绕第一轴中心AX1的母单元10与子单元30在Y方向上的相对转动量。第二旋转电位器39检测出绕第二轴中心AX2的子单元30与孙单元50在X方向上的相对转动量。只要第一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2、39是能够通过各个旋转轴的旋转来检测单元之间的相对转动量的结构即可,传感器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制。
如图4所示,在子单元30中,在与配置有第一旋转电位器32的端部相反的端部突出地设有突起轴33。突起轴33的轴芯与第一轴中心AX1一致。突起轴33的前端部的上下一体地形成有凸缘部34。
图5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省略了下框架42、电路基板43及安装在下框架42和电路基板43上的部件的图示。
母单元10与子单元30以如下方式转动自如地卡合。首先,如图5所示,使母单元10的小壳体13的轴承部14的轴承面14a与子单元30的突起轴33的外周面33a嵌合,突起轴33绕第一轴中心AX1能够转动地轴支承在轴承部14上。此时,凸缘部34能够以相对于轴承部14旋转规定的旋转角度的状态插入轴承部14,然后回转图5所示的旋转角度来进行卡合,在轴承部14的限制面15、16之间的轴支承面14a上嵌合有突起部33的外周面33a。其结果是,子单元30相对于小壳体13,在与第一轴中心AX1正交的方向(平面方向)、且在与第一轴中心AX1平行的方向被定位。需要说明的是,该突起轴33与一体设置在本发明的第二单元(即、子单元30)上的旋转部对应,利用轴承部14绕第一轴中心AX1能够转动地支承所述旋转部,从而使本发明的第一单元(即、母单元10)在第一轴中心AX1方向的一端绕第一轴中心AX1转动自如地支承第二单元。另外,第一单元在第一轴中心AX1方向的一端,沿第一轴中心AX1方向不能移动地支承第二单元。
另一方面,在与轴承部14的位置相反一侧的端部,在母单元10的大壳体12形成有筒状轴部17。在筒状轴部17的内周面即轴承面17a插通嵌合第一旋转电位器32的第一旋转轴31的外周面31a来进行轴支承。由此,子单元30相对于大壳体12,在与第一轴中心AX1正交的方向(平面方向)上被定位。
这样,大壳体12和小壳体13在相对于子单元30的位置被定位的状态下分别被螺钉紧固固定。
另外,在轴承面17a形成有内侧壁部18,在第一旋转轴31形成有缺口部31b,内侧壁部18与缺口部31b抵接。由此,在子单元30相对于母单元10的大壳体12相对转动时,内侧壁部18驱动缺口部31b,第一旋转轴31转动。即,本发明的第一单元(即、母单元10)使第一旋转电位器32的第一旋转轴31绕第一轴中心AX1不能旋转地嵌合于第一单元的筒状轴部17及内侧壁部18,而将本发明的第二单元(即、子单元30)支承在第一轴中心AX1方向的另一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旋转轴31利用固定在第二单元上的本发明的检测器主体(第一旋转电位器32)绕第一轴中心AX1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因此第二单元自身在第一轴中心AX1方向的另一端绕第一轴中心AX1能够旋转地被第一单元支承。而且,在筒状轴部17的外周面安装有线圈弹簧35。线圈弹簧35卡止于大壳体12,并且被子单元30的下框架42向张开方向驱动,对子单元30施加向初始位置移动的还原力。
图6是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省略了母单元10的图示。图7(a)是第二旋转电位器39及孙单元50的分解立体图,图7(b)是罩体51的立体图。
子单元30和孙单元50以如下方式转动自如地卡合。首先,如图6和图7(a)所示,在第二旋转电位器39的第二旋转轴38形成有缺口部38b,并且与缺口部38b连接地形成有朝向第二旋转轴38的前端方向的端面38c。
如图7(a)所示,在孙单元50中,罩体51由树脂一体形成,操作件56由橡胶或比罩体51软的树脂一体形成。操作件56形成为棒状,主要具有被操作的前端部56a和作为下部的连结部56b。在连结部56b形成有轴插入孔56c。
如图7(a)和图7(b)所示,在罩体51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卡合孔54。另外,如图7(a)所示,在罩体51形成有同心的粗轴52和细轴53,在粗轴52的外周面安装有线圈弹簧46。如图6和图7(b)所示,在粗轴52形成有与其同心的轴插入孔58,在轴插入孔58形成有内侧壁部58a。
如图6所示,操作件56插入罩体51的卡合孔54中。操作件56利用其弹性而相对于卡合孔54处于嵌合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二旋转电位器39的第二旋转轴38插入操作件56的轴插入孔56c及罩体51的轴插入孔58内(还参照图5)。由此,轴插入孔56c及轴插入孔58与第二旋转轴38的外周面38a卡合,操作件56及罩体51分别直接地轴支承在第二旋转轴38上。罩体51覆盖操作件56的一部分(下半部)。而且,细轴53绕第二轴中心AX2能够转动地轴支承在形成于子单元30的下框架42的肋部47的轴承面47a上。由此,操作件56及罩体51相对于子单元30,在与第二旋转轴38的第二轴中心AX2正交的方向(平面方向)上被定位。需要说明的是,该细轴53与一体设置在本发明的第三单元(即、孙单元50)上的旋转部对应,利用轴承面47a绕第二轴中心AX2能够转动地支承所述旋转部,从而使本发明的第二单元(即、子单元30)在第二轴中心AX2方向的一端绕第二轴中心AX2转动自如地支承第三单元。
另外,罩体51的垂直面57(图7(b))与第二旋转轴38的端面38c抵接,并且罩体51的粗轴52的端面52a与下框架42的肋部47抵接,从而使罩体51在与第二轴中心AX2平行的方向上的位置被限制。由此,孙单元50相对于子单元30在与第二轴中心AX2平行的方向上被定位。即,本发明的第二单元(子单元30)在第二轴中心AX2方向的一端,沿第二轴中心AX2方向不能移动地支承第三单元(孙单元50)。
另外,在进行子单元30上的第一旋转电位器32的定位(第一旋转轴31的半径方向的定位)的基础上,第一旋转电位器32的外壳的外表面支承在子单元30的轮式件41的第一半圆凹面41a(参照图5),从而使第一半圆凹面41a也能够用于定位。同样地,在进行子单元30上的第二旋转电位器39的定位(第二旋转轴38的半径方向的定位)的基础上,第二旋转电位器39的外壳的外表面支承在轮式件41的第二半圆凹面41b(参照图6),从而使第二半圆凹面41b也能够用于定位。
罩体51的轴插入孔58的内侧壁部58a与第二旋转电位器39的第二旋转轴38的缺口部38b抵接。在孙单元50相对于子单元30相对转动时,内侧壁部58a驱动缺口部38b,第二旋转轴38转动。即,本发明的第二单元(即、子单元300)使第二旋转电位器39的第二旋转轴38绕第二轴中心AX2不能旋转地嵌合于第三单元(即、孙单元50)的轴插入孔58及内侧壁部58a,从而将本发明的第三单元支承在第二轴中心AX2方向的另一端。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旋转轴38绕第二轴中心AX2能够旋转地被固定在第二单元上的本发明的检测器主体(第二旋转电位器39)支承,因此第三单元自身在第二轴中心AX2方向的另一端绕第二轴中心AX2能够旋转地被第二单元支承。另外,在罩体51的粗轴52的外周面安装有线圈弹簧46。线圈弹簧46卡止在下框架42上,并且被罩体51的驱动部55(图6、图7)向张开方向驱动,对孙单元50施加向初始位置还原的还原力。
在绕第二轴中心AX2(X方向)转动操作操作件56时,该操作力经由卡合孔54传递给罩体51,从而使罩体51与操作件56一体地可动,孙单元50相对于子单元30绕第二轴中心AX2转动。另外,在绕第一轴中心AX1(Y方向)转动操作操作件56时,不只是罩体51,子单元30也与孙单元50一体地可动,从而使孙单元50及子单元30相对于母单元10绕第一轴中心AX1转动。也能够实现绕第一轴中心AX1和绕第二轴中心AX2的复合转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旋转电位器32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9都配置在子单元30上,所以能够解释为使三个单元之间的转动基准一元化,能够使设计组件简化。特别是,能够抑制误差的累积,因此有助于提高检测精度。
另外,第一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2、39安装在共同的电路基板43上,因此来自第一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2、39的电信号能够一元化地汇集在一个基板上,能够使电路基板43的结构简化。特别是,电路基板43构成为L形,来自第一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2、39的信号线作为一束信号线束45向外部导出,因此能够在组件的最上游汇集信号线而使处理变得容易。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及第二轴中心AX1、AX2的位置相对于子单元30是固定的。而且,分别与母单元10成为一体的大壳体12及小壳体13都是相对于以第一轴中心AX1为轴芯的第一旋转轴31及突起轴33装配,从而在与第一轴中心AX1正交的方向上被直接定位的(图5)。而且,分别与孙单元50成为一体的罩体51及操作件56都是相对于以第二轴中心AX2为轴芯的第二旋转轴38装配,从而在与第二轴中心AX2正交的方向上被直接定位的(图6)。即,分别与孙单元50成为一体的罩体51及操作件56绕第二轴中心AX2相对于子单元30相对转动自如地直接轴支承在第二旋转轴38上。
由此,能够以两轴基准来直接确定母单元10、子单元30及孙单元50的位置关系,抑制累积误差而准确地定位,因此能够提高产品的装配精度。其有助于抑制可动部分的刮擦的可能并且能够更小地设定间隔,从而在防止异物或静电的进入、防止受伤、小型化等方面是有利的。另外,通过直接轴支承能够提高强度。对于操作件56来说,还具有通过提高强度或准确地定位能够提高操作感或操作性等优点。
对于子单元30来说,彼此不平行的第一旋转轴31、突起轴33和第二旋转轴38固定在子单元30上。与子单元30成为一体的所有外观部件即轮式件41在相对于与轴中心AX1正交的方向被直接定位在第一旋转轴31上的同时,相对于与轴中心AX2正交的方向被直接定位在第二旋转轴38上。由此,能够以两轴基准来定位轮式件41,能够提高外观品质。
而且,第一旋转轴31兼做为第一旋转电位器32的旋转轴,第二旋转轴38兼做为第二旋转电位器39的旋转轴。由此,能够提高母单元10与子单元30之间,以及子单元30与孙单元50之间的各转动量的检测精度,并且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另外,在沿第一及第二轴中心AX1、AX2被直接定位的部件中,在孙单元50上成为一体的罩体51及操作件56是从外观能看到的外观部件,在保持良好的外观方面是有利的。而且,在上述被直接定位的部件中,对于与其他部件可动地卡合的机构部件来说,存在机构动作良好的优点。作为机构部件,例如,母单元10的大壳体12的内侧壁部18经由缺口部31b驱动第一旋转轴31。另外,孙单元50的罩体51除经由缺口部38b驱动第二旋转轴38以外,还通过驱动部55驱动线圈弹簧46。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以两轴基准而被定位的部件是构成各单元且形成一体的部件,但是也可以是以各单元自身这一概念的部件。
另外,将第二旋转轴38分别插入操作件56的轴插入孔56c、罩体51的轴插入孔58而直接轴支承操作件56及罩体51,因此对于操作件56及罩体51来说,提高了位置精度,并且不需要特别地设置防止从第二旋转轴38脱落的机构。需要说明的是,从直接轴支承操作件56及罩体51的观点来看,轴部与孔部之间的关系可以颠倒。
另外,操作件56的操作力经由卡合孔54传递给罩体51,罩体51与操作件56一体地可动,因此不需要操作件56与罩体51的特别的固定就能够使两者一体地转动。而且,也不需要粘接等固定手段。需要说明的是,在罩体51与操作件56一体地可动的观点中,两者的卡合关系不限于卡合孔和插入卡合孔的棒体这一结构。
另外,在应对关于第一旋转电位器32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9的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性)的观点中,如图8所示,优选设有导电罩70。
图8(a)和图8(b)是表示设有导电罩70、并且取下大壳体12、小壳体13、轮式件41及上壳体11等的操作件装置的立体图及俯视图。
如图8(a)和图8(b)所示,将导电罩70通过粘贴等固定在轮式件41(图6)的内侧,以与电路基板43的未图示的地线导通的方式配置。导电罩70不需要避免与部件干涉,而是以大致沿轮式件41的内表面形状、在最广的范围内共同覆盖第一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2、39的方式配置。导电罩70是用于抑制第一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2、39与外部之间的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的部件,是由铝、铜等导电性金属构成的单一部件。由于在共同作用且利用单一部件来应对电磁波,所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应对关于第一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2、39的EMC。
另外,从应对EMC的观点来看,优选在从连接器接头部44导出的信号线束45的中途设置铁氧体磁芯(フェライトコア)等过滤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及第二轴中心AX1、AX2可以彼此不平行,也不一定正交。另外,罩体51的卡合孔54的贯通方向可以不与第一轴中心AX1平行,也不一定正交。
需要说明的是,从能够解释为使三个单元之间的转动基准一元化的观点、或者能够以两轴基准来定位各单元的观点出发,第一及第二旋转电位器32、39的第一及第二旋转轴31、38的轴芯不一定相当于各单元之间的转动中心。
Claims (13)
1.一种操作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其绕第一轴中心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相对转动自如;
第三单元,其具有操作件,绕不与所述第一轴中心平行的第二轴中心相对于所述第二单元相对转动自如;
第一检测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检测出绕所述第一轴中心的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之间的相对转动量;
第二检测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检测出绕所述第二轴中心的所述第二单元与所述第三单元之间的相对转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单元通过所述操作件绕所述第一轴中心的转动操作而使所述第二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绕所述第一轴中心转动,并且通过所述操作件绕所述第二轴中心的转动操作而使所述第三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二单元绕所述第二轴中心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器及第二检测器分别由检测器主体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检测器主体的旋转轴构成,分别检测所述旋转轴相对于所述检测器主体的旋转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操作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器及第二检测器分别由旋转电位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操作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器的检测器主体以使所述第一检测器的旋转轴沿所述第一轴中心方向延伸设置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二单元上,
并且,所述第二检测器的检测器主体以使所述第二检测器的旋转轴沿所述第二轴中心方向延伸设置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二单元上,
所述第一单元在所述第一轴中心方向的一端,绕所述第一轴中心转动自如地支承一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单元的旋转部,并且在所述第一轴中心方向的另一端,使所述第一检测器的旋转轴绕所述第一轴中心不能旋转地与所述第一单元嵌合,从而绕所述第一轴中心转动自如地支承所述第二单元,
所述第二单元在所述第二轴中心方向的一端,绕所述第二轴中心转动自如地支承一体设置于所述第三单元的旋转部,并且在所述第二轴中心方向的另一端,使所述第二检测器的旋转轴绕所述第二轴中心不能旋转地与所述第三单元嵌合,从而绕所述第二轴中心转动自如地支承所述第三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单元沿所述第一轴中心方向不能移动地支承所述第二单元,
所述第二单元沿所述第二轴中心方向不能移动地支承所述第三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
第一弹簧,其卡止在所述第一单元上,并且被所述第二单元驱动,对所述第二单元施加向初始位置还原的还原力;
第二弹簧,其卡止在所述第二单元上,并且被所述第三单元驱动,对所述第三单元施加向初始位置还原的还原力。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中心与所述第二轴中心彼此正交。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器及所述第二检测器安装在所述第二单元所配置的共同的电路基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操作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形成为L形,
所述第一检测器及所述第二检测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路基板的L形的延伸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操作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路基板的L形的弯曲部还设有连接器接头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件装置,其特征在于,
来自所述第一检测器的信号线和来自所述第二检测器的信号线作为汇成一束的信号线束而向外部导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以覆盖所述第一检测器及所述第二检测器的方式用于应对所述第一检测器及所述第二检测器的EMC的导电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73040A JP5768578B2 (ja) | 2011-08-08 | 2011-08-08 | 操作子装置 |
JP2011-173040 | 2011-08-08 | ||
PCT/JP2012/069568 WO2013021890A1 (ja) | 2011-08-08 | 2012-08-01 | 操作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27767A CN103827767A (zh) | 2014-05-28 |
CN103827767B true CN103827767B (zh) | 2015-08-12 |
Family
ID=47668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46620.8A Active CN103827767B (zh) | 2011-08-08 | 2012-08-01 | 操作件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06570B2 (zh) |
JP (1) | JP5768578B2 (zh) |
CN (1) | CN103827767B (zh) |
WO (1) | WO201302189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864397B2 (en) * | 2015-04-24 | 2018-01-09 | Nintendo Co., Ltd. | Multi-directional input device |
EP3444016A1 (fr) * | 2017-08-17 | 2019-02-20 | Bigben Interactive SA | Procede de contrôle d'un element d'affichage par une console de jeux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972259A (en) * | 1959-12-31 | 1961-02-21 | Gen Electric | Stored energy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switches |
JPS5025591B1 (zh) * | 1969-01-10 | 1975-08-25 | ||
JP2740145B2 (ja) * | 1995-09-12 | 1998-04-15 | コナミ株式会社 | 多方向操作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ドライビングゲーム機 |
JP2006131221A (ja) * | 2004-11-03 | 2006-05-25 | Eaton Corp | 改良された運転者制御装置 |
US7256679B2 (en) * | 2004-09-30 | 2007-08-14 | Futaba Corporation | Stick lever unit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16797B2 (zh) | 1973-07-05 | 1981-04-18 | ||
JPS5721283Y2 (zh) * | 1976-12-03 | 1982-05-08 | ||
JPS5379336A (en) | 1976-12-23 | 1978-07-13 | Nec Corp | Intelligent disc unit |
JPS6384903U (zh) * | 1986-11-25 | 1988-06-03 | ||
US4857881A (en) * | 1988-07-08 | 1989-08-15 | Hayes Technology | Joystick with spring disconnect |
JPH04128321U (ja) * | 1991-05-17 | 1992-11-24 | 株式会社コルグ | 二軸操作器 |
JP3381852B2 (ja) | 1992-09-28 | 2003-03-04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ジョイスティック装置 |
JP3644603B2 (ja) * | 1994-02-23 | 2005-05-11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自転車用の変速操作装置 |
US5655411A (en) * | 1995-10-23 | 1997-08-12 | Schaeff, Incorporation | Dual axis carriage assembly for a control handle |
US5619195A (en) * | 1995-12-29 | 1997-04-08 | Charles D. Hayes | Multi-axial position sensing apparatus |
JP3698565B2 (ja) * | 1998-10-05 | 2005-09-21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多方向入力装置 |
JP3725389B2 (ja) * | 2000-02-10 | 2005-12-07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多方向入力装置 |
US6504115B2 (en) * | 2000-03-07 | 2003-01-07 | Alps Electric Co., Ltd. | Multidirectional input device |
JP4092625B2 (ja) * | 2002-06-11 | 2008-05-28 | Smc株式会社 | 電磁弁の手動操作装置 |
JP4267520B2 (ja) * | 2004-05-24 | 2009-05-27 | ペガサス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 ミシンの送り装置 |
JP4198662B2 (ja) * | 2004-09-30 | 2008-12-17 | 双葉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スティックレバーユニット |
-
2011
- 2011-08-08 JP JP2011173040A patent/JP5768578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8-01 WO PCT/JP2012/069568 patent/WO201302189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8-01 CN CN201280046620.8A patent/CN103827767B/zh active Active
- 2012-08-01 US US14/237,749 patent/US960657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972259A (en) * | 1959-12-31 | 1961-02-21 | Gen Electric | Stored energy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switches |
JPS5025591B1 (zh) * | 1969-01-10 | 1975-08-25 | ||
JP2740145B2 (ja) * | 1995-09-12 | 1998-04-15 | コナミ株式会社 | 多方向操作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ドライビングゲーム機 |
US7256679B2 (en) * | 2004-09-30 | 2007-08-14 | Futaba Corporation | Stick lever units |
JP2006131221A (ja) * | 2004-11-03 | 2006-05-25 | Eaton Corp | 改良された運転者制御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768578B2 (ja) | 2015-08-26 |
US9606570B2 (en) | 2017-03-28 |
US20140298942A1 (en) | 2014-10-09 |
JP2013037526A (ja) | 2013-02-21 |
CN103827767A (zh) | 2014-05-28 |
WO2013021890A1 (ja) | 2013-0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39871B (zh) | 用于电子设备的旋转输入机构 | |
JP6426859B2 (ja) | 磁石式角変位計測システム | |
CN208570433U (zh) | 一种触摸显示屏上旋钮结构 | |
CN103827767B (zh) | 操作件装置 | |
JP2009503715A (ja) | 入力装置 | |
US8395375B2 (en) | Swing type input apparatus | |
JP2009186464A (ja) | 角度測定装置 | |
WO2017135440A1 (ja) | 回転角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動機 | |
JPWO2019181049A1 (ja) | 回転コネクタ | |
CN108180958A (zh) | 一种燃气表计数机构及燃气表 | |
CN107872551A (zh) | 电子装置及其跌落保护方法 | |
CN210272156U (zh) | 一种旋转按压开关 | |
JP5797179B2 (ja) | 開閉式電子機器 | |
CN101819374A (zh) | 投影装置 | |
CN209373556U (zh) | 屏幕滑动点击器 | |
WO2006123304A2 (en) | A motor | |
JP5861309B2 (ja) | 操作子装置 | |
WO2013031383A1 (ja) | アクセルグリップ装置 | |
CN208112441U (zh) | 一种新型无刷电机 | |
CN207744261U (zh) | 遥控器 | |
CN213659174U (zh) | 一种使用带轴承的步进电机的摇表器 | |
CN109982894A (zh) | 致动器、包括致动器的前照灯以及致动器控制方法 | |
CN209733972U (zh) | 一种具有固定屏蔽罩的表式无水银血压计 | |
CN211193867U (zh) | 旋转关节装置及外骨骼设备 | |
CN105624980A (zh) | 旋钮、使用该旋钮的家用电器及旋钮的安装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