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7583A - 排水回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排水回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7583A
CN103827583A CN201280047730.6A CN201280047730A CN103827583A CN 103827583 A CN103827583 A CN 103827583A CN 201280047730 A CN201280047730 A CN 201280047730A CN 103827583 A CN103827583 A CN 1038275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ing
auxiliary tank
steam
tank
boi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77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27583B (zh
Inventor
秋永草平
畑中宏之
长井孝治
大久保智浩
名本哲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u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ur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ura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ur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27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75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275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75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DPREHEATING, OR ACCUMULATING PREHEATED, FEED-WATER FOR STEAM GENERATION; FEED-WATER SUPPLY FOR STEAM GENERATION; CONTROLLING WATER LEVEL FOR STEAM GENERATION;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OMOTING WATER CIRCULATION WITHIN STEAM BOILERS
    • F22D11/00Feed-water supply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main groups
    • F22D11/02Arrangements of feed-water pumps
    • F22D11/06Arrangements of feed-water pumps for returning condensate to boil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5/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means for storing steam in an alkali to increase steam pressure, e.g. of Honigmann or Koenemann type
    • F01K5/02Plant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means for storing steam in an alkali to increase steam pressure, e.g. of Honigmann or Koenemann type used in regenerative instal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3/00Steam-generation plants, e.g. comprising steam boilers of different types in mutual association
    • F22B33/02Combinations of boilers having a single combustion apparatus in common
    • F22B33/10Combinations of boilers having a single combustion apparatus in common of two or more superposed boilers with separate water volumes and 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separate water lev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5/00Control systems for steam boi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7/00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 F22B37/02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kind or type of steam boiler
    • F22B37/26Steam-separ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DPREHEATING, OR ACCUMULATING PREHEATED, FEED-WATER FOR STEAM GENERATION; FEED-WATER SUPPLY FOR STEAM GENERATION; CONTROLLING WATER LEVEL FOR STEAM GENERATION;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OMOTING WATER CIRCULATION WITHIN STEAM BOILERS
    • F22D5/00Controlling water feed or water level; Automatic water feeding or water-level regul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2931Diverse fluid containing pressure systems
    • Y10T137/2937Gas pressure discharge of liquids feed traps [e.g., to boil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ontrol Of Steam Boilers And Waste-Gas Boilers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驱动供水泵的动力且能够以低成本运转的排水回收系统。该排水回收系统具备:缓冲罐(30),其收容负载设备(20)所产生的排水;辅助罐(40),其配置在比缓冲罐(30)靠下方的位置;第一排水供给线(L2),其连接负载设备(20)与缓冲罐(30);第二排水供给线(L3),其连接缓冲罐(30)与辅助罐(40);排水供给阀(71),其用于开闭第二排水供给线(L3);连通线(L6),其使辅助罐(40)与缓冲罐(30)连通;连通阀(73),其用于开闭连通线(L6);蒸汽供给线(L4),其从锅炉(10)向辅助罐(40)供给蒸汽;蒸汽供给阀(72),其用于开闭蒸汽供给线(L4);供水线(L7),其从辅助罐(40)向锅炉(10)供给排水;及供水泵(60),其配置于供水线(L7)。

Description

排水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水回收系统。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将从负载设备排出的排水不向大气开放地回收并向锅炉供水的封闭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本申请基于2011年12月15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1-274131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有如下的排水回收系统:将锅炉所产生的蒸汽向负载设备供给,回收由在该负载设备中用作热源的蒸汽产生的排水并将其再次用作向锅炉的供水。
作为排水回收系统,已知有开放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及封闭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该开放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将在负载设备中产生的排水回收到向大气开放的开放型的排水回收罐而向锅炉供水,该封闭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将排水以高温高压的状态回收到具有耐压性的密闭型的排水回收罐而将该排水向锅炉供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5442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封闭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中,与开放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相比,高温下的供水变得可能,因此能够降低锅炉的燃料消耗量,能够降低锅炉的运转成本。另外,通过将排水回收罐的内部的压力保持得较高,能够减小与锅炉的压力差,因此能够降低驱动在从排水回收罐向锅炉进行供水的情况下使用的供水泵的动力。
然而,在排水回收系统中,为了从负载设备向排水回收罐排出排水,需要将排水回收罐的内部的压力保持得小于负载设备的内部的压力。另外,在负载设备中,使用蒸汽进行换热,因此负载设备中的蒸汽的温度变得低于由锅炉产生的蒸汽的温度,负载设备的内部的压力变得小于锅炉的压力。
因此,在现有的封闭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中,在排水回收罐的内部的压力充分地升压的状态下无法向锅炉供水,无法充分地降低驱动供水泵的动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降低驱动供水泵的动力、且能够以低成本运转的排水回收系统。
解决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水回收系统,该排水回收系统对在锅炉中产生且在负载设备处使用的蒸汽凝结而产生的排水进行回收,并向所述锅炉供给,其中,所述排水回收系统具备:缓冲罐,其收容所述负载设备所产生的排水;辅助罐,其配置在比所述缓冲罐靠下方的位置;第一排水供给线,其连接所述负载设备与所述缓冲罐,并将所述负载设备所产生的排水向所述缓冲罐供给;第二排水供给线,其连接所述缓冲罐与所述辅助罐,并将收容于所述缓冲罐的排水向所述辅助罐供给;排水供给阀,其用于开闭所述第二排水供给线;连通线,其连接所述辅助罐与所述缓冲罐,并使所述辅助罐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缓冲罐的内部空间连通;连通阀,其用于开闭所述连通线;蒸汽供给线,其连接所述锅炉与所述辅助罐,并将所述锅炉所产生的蒸汽向所述辅助罐供给;蒸汽供给阀,其用于开闭所述蒸汽供给线;供水线,其连接所述辅助罐与所述锅炉,并将收容于所述辅助罐的排水向所述锅炉供给;及供水泵,其配置在所述供水线上。
另外,优选的是,排水回收系统还具备:水位检测部,其设于所述辅助罐,并检测收容于该辅助罐的排水的水位;及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水位检测部检测到的水位而控制所述排水供给阀、所述蒸汽供给阀及所述连通阀,在由所述水位检测部检测到的水位低于第一水位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关闭所述蒸汽供给阀,并且开放所述连通阀及所述排水供给阀,在由所述水位检测部检测到的水位超出比所述第一水位高的第二水位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关闭所述连通阀及所述排水供给阀。
另外,优选的是,排水回收系统具备多个所述辅助罐。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辅助罐配置在比所述锅炉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优选的是,排水回收系统还具备向所述缓冲罐供给补给水的补给水供给线。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辅助罐具备:高度方向沿着铅垂方向配置的圆筒形状的罐主体;设于该罐主体的上表面且连接所述蒸汽供给线的蒸汽导入口;及在所述罐主体的内部的所述蒸汽导入口的下方沿着水平方向扩展配置的板状构件。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罐主体形成为高度比直径高的圆筒形状。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锅炉具备产生蒸汽的多个锅炉筒及汇集由该多个锅炉筒各自产生的蒸汽的蒸汽水箱,所述蒸汽供给线与所述蒸汽水箱连接。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排水回收系统的动作方法,其中,所述排水回收系统的动作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关闭所述蒸汽供给阀及所述排水供给阀,并且开放所述连通阀以使所述辅助罐的内部的压力与所述缓冲罐的内部的压力相等的工序;在使所述辅助罐的内部的压力与所述缓冲罐的内部的压力相等的状态下,开放所述排水供给阀而将收容于所述缓冲罐的排水向所述辅助罐供给的工序;在向所述辅助罐供给了排水之后,关闭所述连通阀及所述排水供给阀的工序;在关闭了所述连通阀及所述排水供给阀之后,开放所述蒸汽供给阀而向所述辅助罐供给蒸汽,并对该辅助罐的内部进行加压的工序;及在对所述辅助罐的内部进行了加压的状态下,从该辅助罐向所述锅炉供给排水的工序。
另外,优选的是,在对所述辅助罐的内部进行加压的工序中,所述辅助罐的内部被加压至与所述锅炉的压力大致相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排水回收系统,能够进一步降低驱动供水泵的动力,能够以低成本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辅助罐的结构的简要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中的各阀的开闭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排水回收系统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是将在负载设备处产生的排水以高温高压的状态回收到具有耐压性的密闭型的罐中、并将该排水向锅炉供水的封闭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
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线”是流路、线路、管路等的通称。
本实施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1具备锅炉10、负载设备20、缓冲罐30、辅助罐40、开放罐50及作为供水泵的排水泵60。
另外,排水回收系统1具备连接这些设备且供蒸汽或水流通的多条线及使上述多条线开闭的多个阀、及控制上述多个阀等的动作的控制部9。具体来说,排水回收系统1中,作为线而具备第一蒸汽供给线L1、第一排水供给线L2、第二排水供给线L3、作为本发明的蒸汽供给线的第二蒸汽供给线L4、第三蒸汽供给线L5、连通线L6、供水线L7、补给水供给线L8及闪发(flash)蒸汽排出线L9。另外,排水回收系统1中,作为阀而具备排水供给阀71、蒸汽供给阀72及连通阀73。
锅炉10具备产生蒸汽的多个锅炉筒11、汇集由上述多个锅炉筒11产生的蒸汽的蒸汽水箱12、及连结多个锅炉筒11与蒸汽水箱12的连结管13。
多个锅炉筒11对向上述锅炉筒11供给的水进行加热而产生蒸汽。在多个锅炉筒11处产生的蒸汽通过连结管13而向蒸汽水箱12供给。
负载设备20将锅炉10所产生的蒸汽用作热源,在与加热对象物之间进行换热。
缓冲罐30回收并收容在负载设备20中用于换热的蒸汽的一部分凝结而产生的排水。该缓冲罐30由具有耐压性且能够密闭的压力容器构成。缓冲罐30配置在比锅炉10靠上方的位置。
辅助罐40配置在缓冲罐30的下游侧。该辅助罐40配置在比缓冲罐30靠下方且比锅炉10靠上方的位置。辅助罐40收容从缓冲罐30供给来的排水。收容于辅助罐40的排水向锅炉10供给。
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罐40具备第一辅助罐40A及第二辅助罐40B这两个罐。在第一辅助罐40A及第二辅助罐40B中各自安装有对收容的排水的水位进行检测的作为水位检测部的水位传感器SA、SB。
辅助罐40由具有耐压性且能够密闭的压力容器构成。更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辅助罐40具备罐主体41、设于该罐主体41的蒸汽导入口42及配置在罐主体41的内部的板状构件43。
罐主体41形成为圆筒形状,高度方向沿着铅垂方向配置。该罐主体41形成为高度比直径高的纵长的圆筒形状。
蒸汽导入口42设置在罐主体41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在该蒸汽导入口42上连接有后述的第二蒸汽供给线L4的下游侧的端部。从第二蒸汽供给线L4供给的蒸汽从蒸汽导入口42朝向下方而导入到罐主体41的内部。
板状构件43形成为具有比罐主体41的直径小的直径的圆板形状。该板状构件43在蒸汽导入口42的下方沿着水平方向扩展配置。板状构件43作为对从蒸汽导入口42导入到罐主体41的蒸汽进行整流的整流板而发挥功能。板状构件43例如通过被设于罐主体41的上表面的内表面的悬挂构件(未图示)悬挂而配置在蒸汽导入口42的下方。
开放罐50向大气开放。该开放罐50贮存经由缓冲罐30及辅助罐40向锅炉10供给的补给水。另外,向开放罐50中导入在缓冲罐30处由排水产生的闪发蒸汽。
排水泵60配置在后面详述的供水线L7上。该排水泵60对从辅助罐40供给来的排水进行升压而向锅炉10供给。
第一蒸汽供给线L1连接蒸汽水箱12与负载设备20,将锅炉10所产生的蒸汽向负载设备20供给。第一排水供给线L2连接负载设备20与缓冲罐30,将负载设备20所产生的排水向缓冲罐30供给。在该第一排水供给线L2上配置疏水器81,该疏水器81用于排出在负载设备20处产生的排水,并且防止蒸汽的排出。
第二排水供给线L3连接缓冲罐30与辅助罐40,将收容于缓冲罐30的排水向辅助罐40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水供给线L3的上游侧的端部与缓冲罐30的下部连接。另外,第二排水供给线L3的下游侧分支为向第一辅助罐40A供给排水的第二排水供给线L3A与向第二辅助罐40B供给排水的第二排水供给线L3B。而且,第二排水供给线L3A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一辅助罐40A的底部连接,第二排水供给线L3B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二辅助罐40B的底部连接。
排水供给阀71由电动阀构成,且配置在第二排水供给线L3。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排水供给阀71而在第二排水供给线L3A上配置第一排水供给阀71A,在第二排水供给线L3B上配置第二排水供给阀71B。另外,在第二排水供给线L3A中的第一排水供给阀71A的下游侧及第二排水供给线L3B中的第二排水供给阀71B的下游侧配置有用于防止从辅助罐40向缓冲罐30的排水的逆流的止回阀82A、782B。
第二蒸汽供给线L4连接蒸汽水箱12与辅助罐40,并将锅炉10所产生的蒸汽向辅助罐40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蒸汽供给线L4在下游侧分支为向第一辅助罐40A供给蒸汽的第二蒸汽供给线L4A与向第二辅助罐40B供给蒸汽的第二蒸汽供给线L4B。而且,第二蒸汽供给线L4A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一辅助罐40A的上部连接,第二蒸汽供给线L4B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二辅助罐40B的上部连接。
蒸汽供给阀72由电动阀构成,且配置在第二蒸汽供给线L4。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蒸汽供给阀72而在第二蒸汽供给线L4A上配置第一蒸汽供给阀72A,在第二蒸汽供给线L4B上配置第二蒸汽供给阀72B。另外,在第二蒸汽供给线L4A中的第一蒸汽供给阀72A的下游侧及第二蒸汽供给线L4B中的第二蒸汽供给阀72B的下游侧配置有用于防止来自辅助罐40的蒸汽的逆流的止回阀83A、83B。
第三蒸汽供给线L5连接蒸汽水箱12与缓冲罐30,并将锅炉10所产生的蒸汽向缓冲罐30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蒸汽供给线L5的上游侧与第二蒸汽供给线L4中的比第二蒸汽供给线L4A和第二蒸汽供给线L4B的分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连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蒸汽供给线L4的上游侧及第三蒸汽供给线L5的上游侧由共用的线构成。第三蒸汽供给线L5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缓冲罐30的上部连接。在第三蒸汽供给线L5上配置有用于向缓冲罐30以规定的压力供给蒸汽的压力调整阀84。
连通线L6连接辅助罐40与缓冲罐30,并使辅助罐40的内部空间与缓冲罐30的内部空间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线L6的缓冲罐30侧的端部与缓冲罐30的上部连接。而且,连通线L6在辅助罐40侧分支为与第一辅助罐40A的上部连接的连通线L6A及与第二辅助罐40B的上部连接的连通线L6B。
连通阀73由电动阀构成,且配置在连通线L6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通阀73,在连通线L6A上配置第一连通阀73A,在连通线L6B上配置第二连通阀73B。另外,在连通线L6A中的第一连通阀73A的缓冲罐30侧及连通线L6B中的第二连通阀73B的缓冲罐30侧配置有用于防止从缓冲罐30向辅助罐40的蒸汽的逆流的止回阀85A、85B。
供水线L7连接辅助罐40与锅炉10,并将收容于辅助罐40的排水向锅炉10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水线L7通过将上游侧的端部与第一辅助罐40A连接的供水线L7A及上游侧的端部与第二辅助罐40B连接的供水线L7B在连接部86处连接且合并而成。上述的排水泵60配置在供水线L7中的连接部86的下游侧。
供水线L7在连接部86的下游侧分支为与多个锅炉筒11相同数目,分支后的线各自的端部与多个锅炉筒11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水线L7A及供水线L7B上各自配置有用于防止自锅炉10的水的逆流的止回阀87A、87B。另外,供水线L7A中的止回阀87A的上游侧及供水线L7B中的止回阀87B的上游侧由与第二排水供给线L3A的下游侧及第二排水供给线L3B的下游侧共用的线构成。
补给水供给线L8连接开放罐50与缓冲罐30,将贮存于开放罐50的补给水向缓冲罐30供给。在该补给水供给线L8上配置有补给水供给泵88,通过驱动该补给水供给泵88而从开放罐50向缓冲罐30供给补给水。
闪发蒸汽排出线L9连接缓冲罐30与开放罐50,并将缓冲罐30所产生的闪发蒸汽向开放罐50排出。在该闪发蒸汽排出线L9上配置有压力调整阀89。在缓冲罐30的内部的压力超出规定的压力的情况下,压力调整阀89使闪发蒸汽向开放罐50侧逸出,使缓冲罐30的内部的压力降低。
控制部9基于来自锅炉10的信号及由水位传感器SA、SB检测出的水位而控制排水供给阀71、蒸汽供给阀72及连通阀73的开闭等。基于控制部9的各阀的控制的详情后述。
在本实施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1中,在负载设备20处产生的排水经由第一排水供给线L2而收容于缓冲罐30。收容于缓冲罐30的排水经由第二排水供给线L3而向第一辅助罐40A或第二辅助罐40B供给。然后,排水从第一辅助罐40A或第二辅助罐40B中的任一者经由供水线L7向锅炉10供给。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辅助罐40配置在缓冲罐30的下方、及设置使辅助罐40的内部空间与缓冲罐30的内部空间连通的连通线L6,从而不需要使用泵等的动力而进行排水从缓冲罐30向辅助罐40的供给。
另外,在辅助罐40上设有用于供给蒸汽的第二蒸汽供给线L4,从而能够将辅助罐40的内部的压力升压至与锅炉10的压力大致相同的压力。由此,在降低驱动排水泵60的动力的状态下进行向锅炉10的供水,因此能够以低成本来运转排水回收系统1。
另外,由于将辅助罐40配置在比锅炉10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从辅助罐40向锅炉10的供水中也能够利用辅助罐40与锅炉10的阶梯差,能够进一步降低驱动排水泵60的动力。
另外,将辅助罐40构成为包含罐主体41与板状构件43,将该板状构件43配置在罐主体41的内部中的蒸汽导入口42的下方。由此,从蒸汽导入口42朝向下方导入的蒸汽能够在板状构件43的作用下进行整流,因此不会在罐主体41的内部形成偏向流动,能够向罐主体41的内部均等地导入蒸汽。因此,收容于罐主体41的排水的水面不会被导入的蒸汽扰乱,因此,能够抑制排水与蒸汽的分界面处的换热。其结果是,使辅助罐40的内部的压力在短时间内上升。另外,由于能够减少向辅助罐40供给的蒸汽的量,因此能够提高节能效果。
另外,将罐主体41构成为纵长的圆筒形状。由此,能够减小罐主体41的内部中的排水与蒸汽之间的分界面的面积。因此,由于能够减小应维持水蒸汽的饱和状态的分界面的面积,因此在短时间内使辅助罐40的内部的压力上升。另外,由于能够减少向辅助罐40供给的蒸汽的量,因此能够提高节能效果。
另外,第二蒸汽供给线L4及第三蒸汽供给线L5的上游侧的端部与蒸汽水箱12连接。由此,能够从汇集多个锅炉筒11所产生的蒸汽的蒸汽水箱12向缓冲罐30及辅助罐40供给蒸汽,因此能够降低在缓冲罐30及辅助罐40中使用了蒸汽的情况下的多个锅炉筒11各自的压力的变化。
另外,通过由第一辅助罐40A及第二辅助罐40B这两个罐来构成辅助罐40,能够向锅炉10进行连续供水。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排水回收系统1的具体动作。
排水回收系统1中的排水向锅炉10的供给主要通过使第一排水供给阀71A、第二排水供给阀71B、第一蒸汽供给阀72A、第二蒸汽供给阀72B、第一连通阀73A及第二连通阀73B按照图3所示的以下的顺序进行开闭而能够实现。
图3是表示利用排水回收系统1向锅炉10进行连续供水的情况下的各工序中的第一排水供给阀71A、第二排水供给阀71B、第一蒸汽供给阀72A、第二蒸汽供给阀72B、第一连通阀73A及第二连通阀73B的开闭状态的图。
在图3中,对在第一辅助罐40A的水位处于满水状态(比后述的第二水位高的水位的状态)、第二辅助罐40B的水位降低的状态(比后述的第一水位低的状态)下开始向锅炉10的供水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所示,按照第一工序、第二工序、第三工序及第四工序的顺序来开闭各阀,重复上述第一工序~第四工序。需要说明的是,在向锅炉10进行供水的期间,排水泵60连续驱动。
在第一工序中,从第一辅助罐40A向锅炉10进行供水,向第二辅助罐40B供给排水。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所示,首先,开放第一蒸汽供给阀72A而向第一辅助罐40A供给蒸汽。然后,第一辅助罐40A的内部升压,当第一辅助罐40A的内部的压力与锅炉10的压力之差变得小于规定的值(例如0.2MPa)时,利用排水泵60的驱动力,开始从第一辅助罐40A向锅炉10的排水的供给。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状态下,第一排水供给阀71A及第一连通阀73A被关闭。
另一方面,在该第一工序中,由水位传感器SB检测到的水位低于表示收容于第二辅助罐40B的排水剩余减少的水位、即第一水位。当由水位传感器SB检测的水位低于第一水位时,控制部9开放第二连通阀73B及第二排水供给阀71B。于是,通过开放第二连通阀73B,第二辅助罐40B的内部空间与缓冲罐30的内部空间连通,使第二辅助罐40B的内部的压力与缓冲罐30的内部的压力变得相同。在此,缓冲罐30配置在比第二辅助罐40B靠上方的位置。由此,利用缓冲罐30与第二辅助罐40B的阶梯差,将排水从缓冲罐30向第二辅助罐40B供给。
在第二工序中,在进行从第一辅助罐40A向锅炉10的供水的状态下,结束向第二辅助罐40B的排水的供给,第二辅助罐40B处于待机状态。
在该第二工序中,维持开放第一蒸汽供给阀72A且关闭第一排水供给阀71A及第一连通阀73A的状态,继续进行从第一辅助罐40A向锅炉10的供水。然后,收容于第一辅助罐40A的排水的水位逐渐降低。
另一方面,第二辅助罐40B的水位是比第一水位高的水位,当上升至表示第二辅助罐40B的满水状态的水位、即第二水位时,利用水位传感器SB来检测超出第二水位的情况。当利用水位传感器SB检测到超出第二水位的情况时,控制部9关闭第二排水供给阀71B及第二连通阀73B。由此,第二辅助罐40B处于结束向锅炉10的供水准备的待机状态。
在第三工序中,第一辅助罐40A的水位降低,从第一辅助罐40A向锅炉10的供水停止。另外,从第二辅助罐40B向锅炉10的供水开始,在第一辅助罐40A处自缓冲罐30供给排水。
在该第三工序中,当第一辅助罐40A的水位降低至规定的第一水位时,利用水位传感器SA来检测低于第一水位的情况。当利用水位传感器SA检测到低于第一水位的情况时,控制部9关闭第一蒸汽供给阀72A。于是,停止向第一辅助罐40A的蒸汽的供给,第一辅助罐40A的内部的压力降低。然后,当第一辅助罐40A的内部的压力与锅炉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超出规定的值(例如为0.2MPa)时,从第一辅助罐40A向锅炉10的蒸汽的供给停止。
另外,在第三工序中,控制部9在关闭第一蒸汽供给阀72A之后、或在关闭第一蒸汽供给阀72A的同时,开放第一连通阀73A及第一排水供给阀71A。于是,第一辅助罐40A的内部空间与缓冲罐30的内部空间连通,由此第一辅助罐40A的内部的高压的蒸汽向缓冲罐30流动,第一辅助罐40A的内部的压力与缓冲罐30的内部的压力变得相同。由此,利用缓冲罐30与第一辅助罐40A的阶梯差,将排水从缓冲罐30向第一辅助罐40A供给。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排水供给线L3A上配置有止回阀82A。因此,即使在同时开放第一连通阀73A及第一排水供给阀71A的情况下,也能防止从第二排水供给线L3A向缓冲罐30的排水的逆流。
另一方面,当利用第一辅助罐40A的水位传感器SA检测到低于第一水位的情况时,控制部9开放第二蒸汽供给阀72B。于是,向第二辅助罐40B供给蒸汽,第二辅助罐40B的内部升压。然后,当第二辅助罐40B的内部的压力与锅炉10的压力之差变得小于规定的值(例如为0.2MPa)时,利用排水泵60的驱动力,开始从第二辅助罐40B向锅炉10的排水的供给。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第三工序中,在利用水位传感器SA来检测出第一辅助罐40A的水位降低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9也可以首先开放第二蒸汽供给阀72B,在经过规定时间(例如为1~2秒)后关闭第一蒸汽供给阀72A。由此,在从第一辅助罐40A向锅炉10的供水停止之前,能够开始从第二辅助罐40B向锅炉10的供水,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向锅炉10的连续供水。
在第四工序中,在进行从第二辅助罐40B向锅炉10的供水的状态下,结束向第一辅助罐40A的排水的供给,第一辅助罐40A处于待机状态。
在第四工序中,维持第二蒸汽供给阀72B开放且第二排水供给阀71B及第二连通阀73B关闭的状态,继续进行从第二辅助罐40B向锅炉10的供水。
另一方面,当第一辅助罐40A的水位上升至第二水位时,利用水位传感器SA来检测超出第二水位的情况。当利用水位传感器SA检测到超出第二水位的情况时,控制部9关闭第一排水供给阀71A及第一连通阀73A。由此,第一辅助罐40A处于结束向锅炉10的供水准备的待机状态。
在持续进行向锅炉10的供水的期间,重复上述第一工序~第四工序。
根据以上的排水回收系统1,在从第一辅助罐40A向锅炉10供水的期间,从缓冲罐30向第二辅助罐40B供给排水而成为满水状态,在第一辅助罐40A的水位降低的情况下,能够从第二辅助罐40B向锅炉10进行供水,并从缓冲罐30向第一辅助罐40A供给排水。由此,在由多个锅炉筒11构成的锅炉10中能够实现要求的向锅炉10的连续供水。
另外,排水回收系统1构成为包含:设于辅助罐40的水位传感器S;及控制部9,其在由该水位传感器S检测到的水位低于第一水位的情况下,关闭蒸汽供给阀72,并且开放连通阀73及排水供给阀71,在由水位传感器S检测到的水位超出第二水位的情况下关闭连通阀73及排水供给阀71。由此,在辅助罐40的水位降低的情况下,通过开放连通阀73,使辅助罐40的内部的压力与缓冲罐30的内部的压力变为相同,在该状态下通过开放排水供给阀71,利用缓冲罐30与辅助罐40的阶梯差,能够从缓冲罐30向辅助罐40供给排水。另外,在辅助罐40的水位上升的情况下,通过关闭连通阀73及排水供给阀71,辅助罐40处于结束向锅炉10的供水准备的待机状态。
以上,对本发明的排水回收系统优选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蒸汽供给线L4及第三蒸汽供给线L5的上游侧与蒸汽水箱12连接,但并不局限于此。即,也可以将第二蒸汽供给线及第三蒸汽供给线的上游侧与多个锅炉筒中的任一个锅炉筒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回收系统1构成为包含第一辅助罐40A及第二辅助罐40B这两个辅助罐40,但并不局限于此。即,排水回收系统也可以由一个辅助罐来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回收系统1构成为包含第三蒸汽供给线L5及压力调整阀84,但并不局限于此。即,排水回收系统也可以构成为不包含第三蒸汽供给线L5及压力调整阀84。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排水回收系统
9  控制部
10  锅炉
11  锅炉筒
12  蒸汽水箱
20  负载设备
30  缓冲罐
40  辅助罐
41  罐主体
42  蒸汽导入口
43  板状构件
60  排水泵(供水泵)
71  排水供给阀
72  蒸汽供给阀
73  连通阀
L2  第一排水供给线
L3  第二排水供给线
L4  第二蒸汽供给线(蒸汽供给线)
L7  供水线
L8  补给水供给线
SA、SB  水位传感器(水位检测部)

Claims (10)

1.一种排水回收系统,该排水回收系统对在锅炉中产生且在负载设备处使用的蒸汽凝结而产生的排水进行回收,并向所述锅炉供给,其中,
所述排水回收系统具备:
缓冲罐,其收容所述负载设备所产生的排水;
辅助罐,其配置在比所述缓冲罐靠下方的位置;
第一排水供给线,其连接所述负载设备与所述缓冲罐,并将所述负载设备所产生的排水向所述缓冲罐供给;
第二排水供给线,其连接所述缓冲罐与所述辅助罐,并将收容于所述缓冲罐的排水向所述辅助罐供给;
排水供给阀,其用于开闭所述第二排水供给线;
连通线,其连接所述辅助罐与所述缓冲罐,并使所述辅助罐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缓冲罐的内部空间连通;
连通阀,其用于开闭所述连通线;
蒸汽供给线,其连接所述锅炉与所述辅助罐,并将所述锅炉所产生的蒸汽向所述辅助罐供给;
蒸汽供给阀,其用于开闭所述蒸汽供给线;
供水线,其连接所述辅助罐与所述锅炉,并将收容于所述辅助罐的排水向所述锅炉供给;及
供水泵,其配置在所述供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回收系统,其中,
所述排水回收系统还具备:
水位检测部,其设于所述辅助罐,并检测收容于该辅助罐的排水的水位;及
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水位检测部检测到的水位而控制所述排水供给阀、所述蒸汽供给阀及所述连通阀,
在由所述水位检测部检测到的水位低于第一水位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关闭所述蒸汽供给阀,并且开放所述连通阀及所述排水供给阀,
在由所述水位检测部检测到的水位超出比所述第一水位高的第二水位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关闭所述连通阀及所述排水供给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水回收系统,其中,
所述排水回收系统具备多个所述辅助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水回收系统,其中,
所述辅助罐配置在比所述锅炉靠上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水回收系统,其中,
所述排水回收系统还具备向所述缓冲罐供给补给水的补给水供给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水回收系统,其中,
所述辅助罐具备:高度方向沿着铅垂方向配置的圆筒形状的罐主体;设于该罐主体的上表面且连接所述蒸汽供给线的蒸汽导入口;及在所述罐主体的内部中的所述蒸汽导入口的下方沿着水平方向扩展配置的板状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水回收系统,其中,
所述罐主体形成为高度比直径高的圆筒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水回收系统,其中,
所述锅炉具备产生蒸汽的多个锅炉筒及汇集由该多个锅炉筒各自产生的蒸汽的蒸汽水箱,
所述蒸汽供给线与所述蒸汽水箱连接。
9.一种排水回收系统的动作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水回收系统的动作方法,其中,
所述排水回收系统的动作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关闭所述蒸汽供给阀及所述排水供给阀,并且开放所述连通阀以使所述辅助罐的内部的压力与所述缓冲罐的内部的压力相等的工序;
在使所述辅助罐的内部的压力与所述缓冲罐的内部的压力相等的状态下,开放所述排水供给阀而将收容于所述缓冲罐的排水向所述辅助罐供给的工序;
在向所述辅助罐供给了排水之后,关闭所述连通阀及所述排水供给阀的工序;
在关闭了所述连通阀及所述排水供给阀之后,开放所述蒸汽供给阀而向所述辅助罐供给蒸汽,并对该辅助罐的内部进行加压的工序;及
在对所述辅助罐的内部进行了加压的状态下,从该辅助罐向所述锅炉供给排水的工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水回收系统的动作方法,其中,
在对所述辅助罐的内部进行加压的工序中,所述辅助罐的内部被加压至与所述锅炉的压力大致相等。
CN201280047730.6A 2011-12-15 2012-04-27 排水回收系统 Active CN1038275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4131A JP5263379B2 (ja) 2011-12-15 2011-12-15 ドレン回収システム
JP2011-274131 2011-12-15
PCT/JP2012/061377 WO2013088757A1 (ja) 2011-12-15 2012-04-27 ドレン回収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7583A true CN103827583A (zh) 2014-05-28
CN103827583B CN103827583B (zh) 2015-06-17

Family

ID=48612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7730.6A Active CN103827583B (zh) 2011-12-15 2012-04-27 排水回收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39477B2 (zh)
JP (1) JP5263379B2 (zh)
KR (1) KR101503495B1 (zh)
CN (1) CN103827583B (zh)
CA (1) CA2858996C (zh)
WO (1) WO20130887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65710B2 (ja) * 2012-02-17 2013-12-11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ドレン回収システム
JP6089934B2 (ja) * 2013-04-26 2017-03-08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ドレン回収システム
JP6209941B2 (ja) * 2013-10-29 2017-10-11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EP3147564B1 (en) * 2014-05-09 2021-11-10 TLV Co., Ltd. Drain recovery device
JP7139659B2 (ja) * 2018-03-30 2022-09-21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ドレン回収システ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35362Y2 (zh) * 1972-11-25 1977-08-12
CN1074524A (zh) * 1992-12-12 1993-07-21 姚瑞珊 汽锅炉自平衡正压封闭循环换热系统
JPH0648083B2 (ja) * 1987-10-29 1994-06-22 株式会社平川鉄工所 自給式蒸発装置
JP2006105442A (ja) * 2004-10-01 2006-04-20 Samson Co Ltd 有圧ドレン回収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883A (en) * 1870-03-15 Elisha h
US3116876A (en) * 1960-05-19 1964-01-07 William W Palm Hot water heating system
JPS4989502A (zh) 1972-12-01 1974-08-27
US4177767A (en) * 1975-11-13 1979-12-11 Regamey Pierre E Method and device for feeding a system of gen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vapor condensable into make-up liquid
KR840000333B1 (ko) * 1980-03-08 1984-03-19 가부시기가이샤 티엘브이 드레인 회수장치
JPS60165611U (ja) * 1983-11-30 1985-11-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給水加熱器
JPS60165611A (ja) * 1984-02-08 1985-08-28 Canon Inc ズ−ムレンズ
US5918570A (en) * 1997-11-05 1999-07-06 Greenwich Hospital Deaerated feedwater supply system for a boiler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deaerating boiler feedwat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35362Y2 (zh) * 1972-11-25 1977-08-12
JPH0648083B2 (ja) * 1987-10-29 1994-06-22 株式会社平川鉄工所 自給式蒸発装置
CN1074524A (zh) * 1992-12-12 1993-07-21 姚瑞珊 汽锅炉自平衡正压封闭循环换热系统
JP2006105442A (ja) * 2004-10-01 2006-04-20 Samson Co Ltd 有圧ドレン回収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503495B1 (ko) 2015-03-16
JP2013124814A (ja) 2013-06-24
CA2858996A1 (en) 2013-06-20
WO2013088757A1 (ja) 2013-06-20
CA2858996C (en) 2015-03-24
US9739477B2 (en) 2017-08-22
US20140338615A1 (en) 2014-11-20
CN103827583B (zh) 2015-06-17
KR20140105432A (ko) 2014-09-01
JP5263379B2 (ja) 2013-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7583A (zh) 排水回收系统
EP2876306B1 (en) Flow control valve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N109689187A (zh) 反渗透净水器
CN106574647B (zh) 工程机械
CN105481125B (zh) 一种具有稳定出水水质的净水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03474495U (zh) 一种定压补水脱气装置
CN104180147A (zh) 自动变速箱换油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5257617B (zh) 一种大型电动轮自卸车充压及卸荷控制集成系统
KR20070053896A (ko) 콤팩트 공압회로를 갖춘 차량용 에어서스펜션
CN210736277U (zh) 压能复合型脱盐机组
CN107892426A (zh) 纯水机及其水路系统
JP5365710B2 (ja) ドレン回収システム
JP2011017464A (ja) 給湯システム
CN204961429U (zh) 柱塞泵蓄能器
JP6182961B2 (ja) ドレン回収システム
CN207877332U (zh) 双路水源自动切换系统
KR102361521B1 (ko) 선박의 연료공급장치
CN107780986A (zh) 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以及发电设备
JP5962251B2 (ja) ドレン回収システム
CN207792847U (zh) 即热式净水机及其水路控制系统
CN202787407U (zh) 通用性节水系统
CN207748978U (zh) 纯水机及其水路系统
CN209771564U (zh) 水路系统
JP6089934B2 (ja) ドレン回収システム
JP2018178962A (ja) 燃料油移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