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4630A - 线束 - Google Patents

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4630A
CN103824630A CN201310560023.3A CN201310560023A CN103824630A CN 103824630 A CN103824630 A CN 103824630A CN 201310560023 A CN201310560023 A CN 201310560023A CN 103824630 A CN103824630 A CN 1038246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harness
mounting panel
locating surface
supporting plane
guard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6002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毅
滨本勇
园田哲也
岛田友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24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46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0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 H02G3/3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using mounting clamp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束,目的在于在将无纺部件热压于线束主体周围来形成保护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固定部件的安装姿势的稳定化,并且能够将固定部件安装到准确的位置。线束(10)包括线束主体(12)和保护部件(20)。保护部件(20)通过在无纺部件覆盖线束主体(12)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下对无纺部件进行热压而形成。在保护部件(20)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支撑平面(24),并且形成有在与线束主体(1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与支撑平面(24)相邻且相对于支撑平面(24)突出的至少一个定位面(26)。

Description

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线束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利用由无纺部件形成的保护部件来保护线束的技术。该保护部件形成为与配置对象部位匹配的非圆形的剖面形状。由此,根据配置对象部位的形状,在保护部件形成有平坦的部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0086号公报
然而,线束大多经由夹具安装在车辆中。
通常,配置于车身的线束通过捆扎多根电线而形成,因此横截面呈圆形形状,覆盖该线束的保护部件也形成为横截面呈圆形形状。由此在将夹具安装于横截面圆形形状的保护部件时,夹具有在保护部件周围晃动而使其姿势(夹具的突出方向)不稳定的危险。
因此,如果将夹具安装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保护部件中的平坦的外周形状部分,则夹具的姿势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化。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但是仅仅是在保护部件周围形成平坦的外周形状部分,因此夹具的定位功能不充分。特别是在与线束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夹具的位置不稳定。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将无纺部件热压于线束主体周围而形成保护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固定部件的安装姿势的稳定化,并且能够将固定部件安装到正确的位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式涉及的线束包括:线束主体;以及保护部件,通过在无纺部件覆盖所述线束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下对所述无纺部件进行热压而形成,在所述保护部件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支撑平面,并且形成有在与所述线束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支撑平面相邻并且在突出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支撑平面立起的至少一个定位面。
第二方式为,在第一方式涉及的线束中,包括细长板状的安装板和能够固定于车身的车身固定部的固定部件在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支撑平面进行面接触且使所述安装板的至少一个侧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定位面接触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保护部件。
第三方式为,在第二方式涉及的线束中,所述支撑平面的宽度被设定为与所述安装板的宽度相同或比所述安装板的宽度小,所述安装板通过与所述保护部件一起被卷绕部件卷绕而安装于所述保护部件,以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部按压于所述定位面的方式通过所述卷绕部件按压所述安装板的另一侧部。
第四方式为,在第二方式涉及的线束中,所述至少一个定位面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平面的两侧的一对所述定位面,所述安装板的两侧部与所述一对定位面接触。
第五方式为,在第一~第四方式的任意一项涉及的线束中,在所述保护部件形成有至少一个轴向定位面,所述轴向定位面在所述线束主体的轴向上与所述支撑平面相邻。
根据第一方式,通过将固定部件安装于所述支撑平面,能够使固定部件的姿势稳定化。而且,通过将固定部件按压在定位面上,能够在与线束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将固定部件安装到更正确的位置。
根据第二方式,能够使固定部件的姿势更稳定化,并且能够将固定部件安装到更正确的位置。
根据第三方式,通过所述卷绕部件按压所述安装板的另一侧部,从而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部按压于所述定位面,因此能够在与线束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将固定部件安装到更正确的位置。
根据第四方式,通过使所述安装板的两侧部与所述一对定位面接触,能够在与线束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将固定部件安装到更正确的位置。
根据第五方式,能够在线束主体的轴向上也将固定部件安装到更正确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的线束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固定部件的概要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固定部件安装于保护部件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固定部件安装于保护部件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
图5是表示将固定部件安装于变形例涉及的保护部件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概要立体图。
该线束10具备线束主体12和保护部件20。
线束主体12至少包括一根电线。在此,通过将多根电线沿作为配置对象的车身的布线路径进行捆扎而构成线束主体12。另外,电线是在车身等中将各种电气设备之间相互电连接的布线部件。线束主体12也可以包括光缆等。
保护部件20通过在无纺部件(例如,无纺布)覆盖线束主体12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下对该无纺部件进行热压而形成。另外,保护部件20可以覆盖线束主体12的长度方向大致整体,也可以覆盖线束主体12的一部分。
作为无纺部件,可以采用能够通过加热工序而变硬的无纺部件。作为这样的无纺部件,可以采用包括基本纤维和与其相互缠绕的粘接树脂(也称为粘合剂)的无纺部件。粘接树脂为熔点比基本纤维的熔点低(例如,110℃~115℃)的树脂。当将无纺部件加热至比基本纤维的熔点低且比粘接树脂的熔点高的加工温度时,粘接树脂熔融而渗入基本纤维之间。此后,当无纺部件达到比粘接树脂的熔点低的温度时,粘接树脂在与基本纤维相互结合的状态下固化。由此,无纺部件比加热前的状态更硬,并维持加热时的成形形状。而且,在无纺部件彼此接触的部分,熔融的粘接树脂也渗入该接触部分并固化。由此,使无纺部件彼此的接触部分接合。
但是其中,基本纤维只要是能够在粘接树脂的熔点保持纤维状态的纤维即可,除了树脂纤维之外,能够采用各种纤维。而且,作为粘接树脂,能够采用熔点比基本纤维的熔点低的热可塑性树脂纤维。粘接树脂可以是粒状也可以是纤维状。而且,也可以是在芯纤维的外周形成粘接树脂层而构成粘合剂纤维,并将所述粘合剂纤维与基本纤维相互缠绕。作为该情况的芯纤维,能够采用与上述基本纤维相同的材料。
作为基本纤维与粘接树脂的组合,列举出将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树脂纤维作为基本纤维、将PET与PEI(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的共聚树脂作为粘接树脂的例子。在该情况下,基本纤维的熔点大约为250℃,粘接树脂的熔点为110℃~150℃。由此,当将无纺部件加热至110℃~250℃时,粘接树脂熔融并渗入未熔融而保持纤维状的基本纤维之间。接着,当无纺部件温度降低至比粘接树脂的熔点低时,粘接树脂在与基本纤维彼此结合的状态下固化,从而进行上述成形形状的维持以及无纺部件彼此的接合。
而且,作为热压处理,可以实施对无纺部件的加热处理以及将无纺部件按压到模具中而形成为预定形状的处理。加热处理和形成为预定形状的形成处理可以同时进行,或者也可以连续地分别进行。
保护部件20包括保护主体22、支撑平面24和定位面26。为了将无纺部件形成为与热压时的模具形状对应的外形形状,因此保护部件20通过以成形模具对无纺部件进行热压来形成保护主体22、支撑平面24和定位面26,所述成形模具具有与预期的保护主体22、支撑平面24和定位面26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型面。更为具体地来说,在进行将无纺部件卷绕于线束主体12等工序而以无纺部件覆盖线束主体12的状态下,将该无纺部件配置在上下的成形模具的型面之间,从而能够形成外形形状形成为预定形状的保护部件20。
保护主体22是占保护部件20的长度方向的大部分的部分,在此,保护部件20中除了形成支撑平面24的部分以外为保护主体22。在此,保护主体22的相对于长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椭圆形状。但是,保护主体22的相对于长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圆形形状、多边形状等。
支撑平面24是形成于保护部件20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的平面状的部分,其形成于应安装线束10中的后述的固定部件50的位置。
在此,支撑平面24设置在保护部件20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更为具体地来说,设置在保护部件20的端部。但是,也可以将支撑平面24形成于保护部件2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等。
而且,如上所述,保护部件20的横截面形状呈椭圆形状,保护部件20在与该扁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朝向外侧的一对平面21。在该一对平面21中的一个形成支撑平面24。但是,也可以将支撑平面24形成于保护部件20的外周中的曲面部分。
而且,定位面26形成为在与线束主体1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与支撑平面24相邻且在突出的方向上相对于支撑平面24立起。
在此,通过使支撑平面24形成为比所述平面21凹陷的形状,形成定位面26。
即,支撑平面24形成为比上述平面21宽度窄,并且形成于靠平面21一侧的位置。而且,支撑平面24形成为比平面21凹陷。优选的是,支撑平面24相对于平面21的凹陷深度与后述的安装板52的厚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安装板52的厚度尺寸小。并且,在支撑平面24的一侧部,在通过使该支撑平面24比平面21凹陷而形成的台阶部分,以在相对于上述平面21突出的方向上立起的方式形成定位面26。在此,定位面26的里侧部分与后述的安装板52的侧部形状匹配而部分地凹陷。另外,定位面26也可以不必与支撑平面24正交而在能够对由该支撑平面24支撑的安装板52进行定位的范围内相对于支撑平面24倾斜。另外,支撑平面24的另一侧也可以不经由突出的台阶部等而直接向外侧开口。
而且,在支撑平面24中的、在线束主体12的轴向上与线束主体12的内侧相邻的部分形成有轴向定位面28。该轴向定位面28形成为相对于该平面21向突出的方向立起,立起的量与支撑平面24相对于平面21凹陷的量相应。另外,轴向定位面28也可以不必与支撑平面2104正交而在能够对由该支撑平面24支撑的安装板52进行定位的范围内相对于支撑平面24倾斜。另外,支撑平面24的所述轴向的另一侧也可以不经由突出的台阶部等而直接向保护部件20的外侧开口。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支撑平面24比平面21凹陷,从而无需形成定位面26和轴向定位面28。例如,也可以是,支撑平面24与平面21形成于相同高度位置,并且,在支撑平面24的周围形成有突条状的壁部,利用该壁部的朝向内侧的面形成定位面以及轴向定位面。
通过与固定部件50的关系对上述支撑平面24、定位面26和轴向定位面28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安装在保护部件20的固定部件50的概要立体图,图3是表示将固定部件50安装到保护部件20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图4是表示将固定部件50安装到保护部件20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
固定部件50包括能够固定于细长板状的安装板52和车身的车身固定部56,该固定部件50是由树脂一体成形的部件,也是被称为袖形夹具的部件。另外,有时也将安装板相对于车身固定部向两侧延伸出的部分称为两袖夹具,将安装板仅相对于车身固定部向一侧延伸出的部分成为单袖夹具。在此,固定部件50是以单袖夹具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是也可以是两袖夹具。
安装板52形成为细长板状。上述支撑平面24的宽度被设定为与安装板52的宽度相同。但是,支撑平面24的宽度也可以比安装板52的宽度小。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支撑平面24的宽度为能够与安装板52面接触而不会晃动的大小,例如为安装板52的宽度的一半以上。而且,优选的是,上述支撑平面24的长度尺寸被设定为与安装板52的长度尺寸相同的大小。
另外,在安装板52的靠一端部的部分形成有比其他的中间部、另一端部等(稍稍)宽的宽幅部。该部分配置在上述定位面26的上述里侧部分的局部凹陷部分。
而且,车身固定部56以从安装板52的一端部的主面突出的方式一体形成,包括皿状部57和卡定块部58。因此,安装板52向车身固定部56的头部的一侧方延伸。皿状部57形成为朝向卡定块部58侧逐渐变宽的皿状。而且,卡定块部58是向皿状部57的内侧的中央部突出而形成的部分,其在从上述皿状部57离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形成有防脱突部58a。防脱突部58a是能够向内外方向弹性变形的部分。
本固定部件50以如下方式安装并固定于保护部件20。
即,使安装板52的另一个主面(在图2~图4中为上表面)沿支撑平面24的长度方向配置而进行面接触。此时,使安装板52的一侧与定位面26抵接。由此,安装板52的另一侧配置在支撑平面24中的与定位面26相反一侧的开放侧的侧缘部。而且,使安装板52的一端部与轴向定位面28抵接。
在上述状态下,将作为卷绕部件的胶带T以螺旋状卷绕在安装板52和保护部件20上。由此,在使安装板52的另一主面与支撑平面24面接触并且使安装板52的一侧部与定位面26接触的状态下,将固定部件50安装到保护部件20。
而且,在上述状态下,沿保护部件20的外周卷绕的胶带T将安装板52的另一侧部朝向定位面26按压,由此,安装板52的一侧部被按压在定位面26上。由此,能够在支撑平面24的宽度方向上将安装板52安装在更准确的位置。
在如上所述将固定部件50的安装板52安装并固定于保护部件20的状态下,将卡定块部58压入在车身中形成的安装孔,使皿状部57与车身抵接并且使上述防脱突部58a防脱地卡定于安装孔,从而将固定部件50安装并固定于车身。由此,将线束10经由固定部件50安装于车身。
另外,作为卷绕部件,除了上述胶带T之外,也可以采用捆束带等。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线束10将固定部件50安装于支撑平面24,从而能够使固定部件50的姿势稳定化。更为具体地来说,通过使安装板52与支撑平面24面接触,以使固定部件50不相对于保护部件20晃动,能够使固定部件50的姿势稳定化。
而且,通过将固定部件50抵接在定位面26,更为具体地来说,通过将安装板52的一侧抵接在定位面26,能够在与支撑平面24平行且相对于线束主体1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将固定部件50安装在准确的位置。
以上述方式将固定部件50以稳定的姿势相对于保护部件20安装在准确的位置,其结果是,在将固定部件50安装固定于车身时,能够将该固定部件50、线束主体12和保护部件20准确地配置于车身的配置对象部位,能够容易地进行该配置作业。而且,线束主体12和保护部件20以更加正确的姿势相对于车身安装固定在更加准确的位置,因此有效地抑制了例如噪音的产生等由保护部件20或线束主体12与车身接触导致的问题。
而且,将胶带T等卷绕在安装板52和保护部件20,利用上述胶带T等按压安装板52的另一侧,将安装板52的另一侧抵接在定位面26,因此能够在与线束主体12的轴向正交的上述方向上将固定部件50安装在更为准确的位置。
而且,在支撑平面24的开放侧的边缘部,安装板52的另一侧比保护部件20的外周更向外侧较大地突出。由此,能够利用胶带T等将安装板52以有效地按压在保护部件20上的方式安装固定于保护部件20。
而且,在保护部件20形成有在线束主体12的轴向上与支撑平面24相邻的轴向定位面28,安装板52也与该轴向定位面28抵接,因此也能够在线束主体12的轴向上将固定部件50安装在更准确的位置。
另外,在支撑平面形成于保护部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情况下,轴向定位面也可以设置于支撑平面的长度方向两端部。
而且,如图5所示的保护部件120那样,也可以将与上述定位面26对应的定位面126设置于与支撑平面24对应的支撑平面124的两侧。在该情况下,支撑平面124形成为与安装板52相同的宽度。并且,在以使安装板52的两侧部与一对定位面125接触的方式使安装板52与支撑平面124面接触的状态下,将胶带T卷绕在安装板52和保护部件20上,从而将固定部件50安装于保护部件20。
根据该变形例,安装板52的两侧部与一对定位面126接触,因此能够将固定部件50在其宽度方向的更准确的位置安装并固定于保护部件20。
以上述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上述说明在所有情况下仅为示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认为在没有超出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能够想到未例示的无数变形例。

Claims (5)

1.一种线束,包括:
线束主体;以及
保护部件,通过在无纺部件覆盖所述线束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下进行热压而形成,在所述保护部件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支撑平面,并且形成有在与所述线束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支撑平面相邻并且在突出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支撑平面立起的至少一个定位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中,
包括细长板状的安装板和能够固定于车身的车身固定部的固定部件在以下状态下安装于所述保护部件: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支撑平面进行面接触且使所述安装板的至少一个侧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定位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支撑平面的宽度被设定为与所述安装板的宽度相同或比所述安装板的宽度小,
所述安装板通过与所述保护部件一起被卷绕部件卷绕而安装于所述保护部件,
以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部按压于所述定位面的方式通过所述卷绕部件按压所述安装板的另一侧部。
4.根据权利要求2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定位面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平面的两侧的一对所述定位面,
所述安装板的两侧部与所述一对定位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
在所述保护部件形成有至少一个轴向定位面,所述轴向定位面在所述线束主体的轴向上与所述支撑平面相邻。
CN201310560023.3A 2012-11-15 2013-11-12 线束 Pending CN1038246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0904A JP2014100011A (ja) 2012-11-15 2012-11-15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12-250904 2012-11-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4630A true CN103824630A (zh) 2014-05-28

Family

ID=50680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60023.3A Pending CN103824630A (zh) 2012-11-15 2013-11-12 线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31093A1 (zh)
JP (1) JP2014100011A (zh)
CN (1) CN10382463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2767A (zh) * 2018-09-28 2020-04-0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配线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52725B2 (ja) * 2018-11-26 2021-03-3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及びハーネス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97038A (ja) * 2001-12-27 2003-07-11 Yazaki Corp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297874B2 (en) * 2002-05-29 2007-11-20 Yazaki Corporation Fixture for long member
JP2011229351A (ja) * 2010-04-23 2011-11-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車載用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2170278A (ja) * 2011-02-16 2012-09-06 Yazaki Corp 外装部品付電線および該外装部品付電線を有する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2708961A (zh) * 2011-03-22 2012-10-0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带保护部件的电线及带保护部件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35904B2 (en) * 2006-04-13 2008-10-1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Wiring harness clip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from an extrudable blank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97038A (ja) * 2001-12-27 2003-07-11 Yazaki Corp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297874B2 (en) * 2002-05-29 2007-11-20 Yazaki Corporation Fixture for long member
JP2011229351A (ja) * 2010-04-23 2011-11-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車載用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2170278A (ja) * 2011-02-16 2012-09-06 Yazaki Corp 外装部品付電線および該外装部品付電線を有する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2708961A (zh) * 2011-03-22 2012-10-0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带保护部件的电线及带保护部件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2767A (zh) * 2018-09-28 2020-04-0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配线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00011A (ja) 2014-05-29
US20140131093A1 (en) 2014-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013625A1 (en) Wire harness
US20150279514A1 (en) Wire harnes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ire harness
JP5353801B2 (ja) 電線保護具
US20130056240A1 (en) Wire protection member
CN104737398A (zh) 布线线束、及布线线束的制造方法
JP5807477B2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US9985423B2 (en) Wire harnes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wire harness
CN104009424A (zh) 线束以及线束的制造方法
JP6212329B2 (ja) 外装部材
KR101353240B1 (ko) 커넥터 보호 구조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668613B2 (ja) 経路維持部材付コルゲートチューブ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5510282B2 (ja) 電線用保護部材
CN103824630A (zh) 线束
EP2741299B1 (en) Wire harness
CN103814416B (zh) 线束的制造方法及线束
CN103828156A (zh) 线束
JP2014003757A (ja) 経路維持保護部材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WO2011145231A1 (ja) コネクタの固定構造
WO2014006968A1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外装体、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外装構造、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保護構造
WO2013190724A1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外装体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保護構造
JP2013183609A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149354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