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02494B - 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02494B CN103802494B CN201310560449.9A CN201310560449A CN103802494B CN 103802494 B CN103802494 B CN 103802494B CN 201310560449 A CN201310560449 A CN 201310560449A CN 103802494 B CN103802494 B CN 10380249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dth
- supporting member
- timber
- paper
- med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85—Using suction for maintaining printing material fla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能够简单地形成被设置在介质支承部上的肋材,该介质支承部使介质吸附在其上。液体喷射装置具有:向在输送方向(F)上输送的纸张(S)喷射油墨的液体喷射部(32)、用于抽吸纸张(S)的抽吸机构、介质支承部(27)、支承部件(48、49)。介质支承部(27)具有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收纳凹部(41、44),在收纳凹部(41、44)的内底部(41a、44a)中以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方式设置有用于使抽吸机构的抽吸力作用于纸张(S)的抽吸孔(45、47)。支承部件(48、49)与介质支承部(27)为分体结构,并具有形成能够支承纸张(S)的肋材(RB1、RB2)的肋材形成部(53、57),且以肋材形成部(53、57)于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两个抽吸孔(45、47)之间沿输送方向(F)延伸的方式被配置在介质支承部(27)的收纳凹部(41、44)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被吸附于介质支承部上的介质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能够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已知一种通过对被输送至介质支承部上的纸张等介质喷射油墨从而实施印刷的喷墨式的打印机。由这样的打印机刚印刷完的纸张,通过吸收油墨而溶胀,从而有时会以小幅度的起伏的形式发生挠曲。因该溶胀而产生挠曲的现象也被称作起皱,在纸张的输送方向为该纸张的长边方向的情况下,沿着纸张的短边方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而产生凹凸的情况较多。
而且,当纸张因这样的起皱而挠曲时,存在油墨滴的喷落位置将出现偏差,从而印刷品质降低的可能。因此,提出一种如下的打印机,即,通过在介质支承部上以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方式交替地设置肋材和凹部,并且在凹部的内底部上设置抽吸孔以对纸张进行抽吸,从而使纸张吸附于肋材上,由此抑制油墨滴的喷落位置的偏移(例如,专利文献1)。
然而,由于因起皱而产生的凹凸的间隔会根据纸张的材质或厚度等而发生变化,因此优选为被设置在介质支承部上的肋材的配置或大小,根据纸张而变更。但是,由于这种肋材的尺寸较小,而且需要根据凹部或抽吸孔的位置而配置多个,因此存在形成配置或大小有所不同的肋材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力的问题。
此外,这种问题并不局限于通过向纸张喷射油墨而实施印刷的打印机,在向被吸附于介质支承部上的介质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是大致共通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124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形成被设置于介质支承部上的肋材的液体喷射装置,所述介质支承部使介质吸附在其上。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喷射装置具有:液体喷射部,其向在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介质喷射液体;抽吸机构,其用于对所述介质进行抽吸;介质支承部,其具有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收纳凹部,并且在所述收纳凹部的内底部上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而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抽吸孔,所述抽吸孔用于使所述抽吸机构的抽吸力作用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件,其与该介质支承部为分体结构,并具有形成能够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的肋材的肋材形成部,且以该肋材形成部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排的两个所述抽吸孔之间沿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被配置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收纳凹部内。
根据该结构,介质支承部被设为在收纳凹部内具有抽吸孔的简单的形状,并且通过将与介质支承部为分体结构且具有肋材形成部的支承部件配置在介质支承部的收纳凹部内,从而能够形成对介质进行支承的肋材。因此,能够简单地形成被设置在介质支承部上的肋材,所述介质支承部使介质吸附在其上。
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在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收纳凹部内,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而配置有两个以上的、与所述介质支承部相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的所述支承部件。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收纳凹部内以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方式配置两个以上的支承部件,从而能够在收纳凹部内形成多个肋材。即,通过使用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于介质支承部的多个支承部件,从而能够更加简单地形成多个肋材。
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支承部件具有:第一肋材形成部以及第二肋材形成部,其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所述肋材形成部;下游侧连接部,其对所述第一肋材形成部以及所述第二肋材形成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该下游侧连接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以及所述宽度方向双方交叉的倾斜方向上延伸。
根据该结构,由于下游侧连接部对第一肋材形成部以及第二肋材形成部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因此被输送的介质会经过该下游侧连接部。此时,通过介质沿着在倾斜方向上延伸的下游侧连接部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而被引导,从而抑制了介质卡在下游侧连接部上的情况。
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排的两个以上的所述肋材形成部、和对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肋材形成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肋材形成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形成开口部,通过以该开口部包围所述抽吸孔的方式而将所述支承部件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内,从而通过所述开口部和所述收纳凹部的内底部而形成用于对所述介质进行抽吸的抽吸用凹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支承部件收纳于收纳凹部中,从而能够形成抽吸用凹部。因此,能够简单地形成用于对介质进行抽吸的抽吸用凹部。
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在所述支承部件上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而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开口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介质支承部的收纳凹部中收纳一个支承部件,从而能够形成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三个肋材和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两个抽吸用凹部。
在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支承部件为,具有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直线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的板状部件。
根据该结构,由于支承部件为板状部件,因此加工较为容易。另外,即使支承部件在以对称轴为中心而进行了反转的状态下配置于收纳凹部内,也能够形成肋材。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将支承部件配置于介质支承部的收纳凹部内的作业。
上述液体喷射装置还具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对所述液体喷射部相对于所述肋材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所述支承部件使用肋材形成部的大小有所不同的多个所述支承部件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用肋材形成部的大小有所不同的其他支承部件,从而能够容易变更被形成在介质支承部上的肋材的大小。而且,即便在肋材的大小被变更了的情况下,通过调节机构而对液体喷射部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也能够适当地保持被肋材所支承的介质与液体喷射部之间的分离距离。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介质支承部以及抽吸机构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4为配置有支承部件的介质支承部的俯视图。
图5为用于对介质支承部以及抽吸机构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1为,对作为介质的一个示例的长条的纸张S进行处理的大幅面打印机(LFP)。而且,液体喷射装置11具有:一对支脚部13,在其下端安装有滚轮12;筐体部14,其被安装于支脚部13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沿着重力方向的上下方向Z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正交)的筐体部14的长度方向设为宽度方向X。另外,将与上下方向Z以及宽度方向X双方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Y。
在筐体部14的后侧下方,配置有朝向筐体部14侧馈送纸张S的馈送部15。本实施方式的纸张S为卷筒纸,且为如下的转印用介质(转印纸),即,用于将以在成为短边方向的宽度方向X上的端部处留有页边距的方式被形成的转印用图像(镜像)转印于被转印介质(例如,聚酯等布帛)上,从而进行升华转印印染的转印用介质(转印纸)。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1为,通过向纸张S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升华型印染油墨从而形成转印用图像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在筐体部14的前侧下方,配置有被脚部13所支承的收卷部16。在馈送部15与收卷部16之间,沿着纸张S的输送路径而配置有介质引导部17。
介质引导部17的后端侧被收纳于筐体部14内,并且前端侧从筐体部14朝向前方突出。另外,在筐体部14的前表面侧,且在成为介质引导部17的上侧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从筐体部14内排出纸张S的排出口14a。
在收卷部16的附近位置处设置有张力赋予机构18,所述张力赋予机构18对位于介质引导部17与收卷部16之间的纸张S赋予张力(tension)。张力赋予机构18具有:一对臂部件19,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而支承于脚部13的下部;张力辊20,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于一对臂部件19的顶端部。另外,收卷部16具有一对支架部21,所述一对支架部21从轴向两侧对将印刷后的纸张S收卷成圆筒状的未图示的芯材(例如纸管)进行夹持。
在筐体部14内设置有对液体喷射装置1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22。另外,在筐体部14的上部,且在宽度方向X上的第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端侧),设置有用于执行设定操作和输入操作的操作面板23。此外,操作面板23与控制部22电连接。
在筐体部14的下部,且在宽度方向X上成为纸张S的输送路径的外侧的第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端侧),设置有能够收纳油墨的液体收纳容器24。液体收纳容器24根据油墨的种类或颜色,而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
如图2所示,在馈送部15上保持有,未使用的纸张S被卷叠为圆筒状而形成的卷筒体R1。此外,在馈送部15上以可更换的方式而装填有纸张S的宽度(在成为短边方向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或卷数有所不同的多种尺寸的卷筒体R1。另外,卷筒体R1无论为何种尺寸,均以靠向宽度方向X上的第一端侧(图1中为右端侧)的状态而被装填于馈送部15上。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X上的第一端侧,设定有纸张S的对位基准位置。而且,通过馈送部15使卷筒体R1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纸张S从卷筒体R1开卷并向筐体部14内被输送。
在筐体部14内收纳有:输送辊对25,其对纸张S进行输送;记录部26,其对通过输送辊对25而向输送方向F被输送的纸张S进行印刷(记录);介质支承部27,其对纸张S进行支承;抽吸机构28,其用于对纸张S进行抽吸。
在记录部26上设置有:引导轴29、30,其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架设;滑架31,其被支承在引导轴29、30上;液体喷射部32,其被保持在滑架31的下部。而且,滑架31沿着引导轴29、30而在沿与纸张S的输送方向F正交的主扫描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宽度方向X)延伸的移动区域内进行往复移动。
在引导轴29、30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部设置有调节机构33,所述调节机构33使液体喷射部32的高度(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发生变化以对液体喷射部32和纸张S之间的分离距离进行调节。另外,在滑架31的下部,且在与液体喷射部32相比成为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处,保持有作为纸张宽度传感器的反射型传感器34。
反射型传感器34为具有未图示的光源部以及受光部的光学式传感器,由受光部来接收从光源部朝向下方出射的光的反射光,并向控制部22输出与由受光部所接收到的反射光的强度相对应的检测值V(电压值)。另外,通过在使滑架31向主扫描方向进行移动的同时由反射型传感器34进行检测,并且控制部22根据检测值V而对反射对象的发生变化的位置、即纸张S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从而对纸张S的宽度(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进行计算。
而且,根据所检测出的纸张S的宽度,由液体喷射部32向沿着输送路径而被输送的纸张S喷射从液体收纳容器24供给的油墨,从而实施记录(印刷)。另外,印刷后的纸张S在沿着介质引导部17而向斜下方被引导之后在收卷部16中被收卷,从而形成卷筒体R2。此时,通过张力辊20对因自重而从介质引导部17垂下的纸张S的背面侧进行按压,从而对被收卷部16收卷的纸张S赋予张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1中,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不将纸张S收卷成卷筒体R2而排出。例如,印刷后的纸张S也能够被收纳在,代替收卷部16而被安装的未图示的排出篮中。
如图3所示,介质支承部27呈有底箱状,并且以其底部被配置于上侧的方式而被固定于滑架31的移动区域的下方。另外,在介质支承部27的下部安装有箱状的抽吸室形成部件35。而且,通过介质支承部27与抽吸室形成部件35而形成了负压室36。
抽吸室形成部件35形成了与负压室36连通的抽吸室37。另外,在抽吸室形成部件35上安装有用于将抽吸室37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风扇38。此外,抽吸室形成部件35以及排气风扇38构成了抽吸机构28。
在介质支承部27的上表面侧,以从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起依次排列的方式而设置有:作为收纳凹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一收纳凹部41、卡止凹部42、反射用槽部43、作为收纳凹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二收纳凹部44,并且这些部件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
第一收纳凹部41被配置在,与和滑架31一起进行移动的液体喷射部32对置的位置处。此外,与第二收纳凹部44相比,第一收纳凹部41在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较长。另外,反射用槽部43被配置在,与和滑架31一起进行移动的反射型传感器34对置的位置处。
从反射型传感器34出射的光,在反射用槽部43上进行反射的反射距离,长于在介质支承部27的上端面27a上进行反射的反射距离。另外,在液体喷射装置11中,多数情况下使用反射率较高的白纸以作为纸张S。因此,通过将反射用槽部43设为从反射型传感器34出射的光的反射对象,从而与纸张S的反射率相比,光的反射率明显降低,由此检测精度得到提高。而且,通过根据所计算出的纸张S的宽度来实施印刷处理,从而不会产生油墨附着在介质支承部27上,而污染被输送的纸张S的情况。
在介质支承部27上,以从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起依次并排的方式而形成有与负压室36连通的抽吸孔45、46、47。此外,抽吸孔45被配置在第一收纳凹部41的内底部41a上。另外,抽吸孔46以在介质支承部27的上端面27a上开口的方式,而被配置于在输送方向F上成为卡止凹部42与反射用槽部43之间的位置处。另外,抽吸孔47被配置于第二收纳凹部44的内底部44a上。
在介质支承部27的第一收纳凹部41内配置有作为板状的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部件48,该第一支承部件48与介质支承部27为分体结构。另外,在介质支承部27的第二收纳凹部44内配置有作为板状的支承部件的第二支承部件49,该第二支承部件49与介质支承部27以及第一支承部件48为分体结构。此外,与第二支承部件49相比,第一支承部件48在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较长。
在介质支承部27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侧,安装有一对介质按压部件51。此外,在图3中,仅图示了一侧的介质按压部件51M。介质按压部件51具有卡止爪51a、51b。此外,介质按压部件51的卡止爪51a卡止于介质支承部27的卡止凹部42内,而卡止爪51b卡止于介质支承部27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上。
如图4所示,在成对的介质按压部件51中,一个介质按压部件51M能够沿着卡止凹部42而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另外,另一个介质按压部件51F被固定为,与被设定在介质支承部27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一端侧(图1以及图4中为右端侧)的对位基准位置AP重叠。
此外,具有在介质支承部27上输送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宽度)有所不同的纸张S的情况,在任何情况下,纸张S均以于宽度方向X上的第一端侧(图4中为右端侧)的端部对准于对位基准位置AP的状态而被输送。而且,所输送的纸张S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一端侧的端部,在上下方向Z上被配置于介质支承部27与介质按压部件51F之间。
另外,通过使介质按压部件51M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从而纸张S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二端侧(图4中为左端侧)的端部,在上下方向Z上被配置于介质支承部27与介质按压部件51M之间。此外,优选为,将介质按压部件51以与纸张S的不实施印刷的页边距部分重叠的方式而配置。
在被收纳于介质支承部27的第一收纳凹部41内的第一支承部件48上,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螺纹孔48a。此外,四个螺纹孔48a被配置在,与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形状的第一支承部件48的四个角相对应的位置处。而且,第一支承部件48通过被插穿在螺纹孔48a中的螺钉SC1而被螺纹固定于介质支承部27上。
在被收纳于介质支承部27的第二收纳凹部44内的第二支承部件49上,以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方式而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螺纹孔49a。而且,第二支承部件49通过被插穿在三个螺纹孔49a中的两个螺纹孔49a中的螺钉SC2而被螺纹固定于介质支承部27上。
在介质支承部27中第一收纳凹部41的内底部41a上,以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方式且以预定的间隔而设置有两个以上(多个)的抽吸孔45。而且,在第一收纳凹部41内以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方式而配置有两个以上(多个)的第一支承部件48。第一支承部件48为,与介质支承部27相比在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较短的板状部件。此外,第一支承部件48具有支承面48b,所述支承面48b呈以穿过抽吸孔45的开口中心且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直线为对称轴AX1的线对称形状。
第一支承部件48具有,形成能够对纸张S进行支承的肋材RB1的三个肋材形成部53,即第一肋材形成部53a、第二肋材形成部53b、第三肋材形成部53c。此外,在介质支承部27中,三个肋材形成部53以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方式而配置。
而且,第一支承部件48具有连接部54(54a、54b、54c)、55(55a、55b、55c),所述连接部54(54a、54b、54c)、55(55a、55b、55c)对在宽度方向X上相邻的两个肋材形成部53的输送方向F上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即,第一支承部件48具有第一上游侧连接部54a、第二上游侧连接部54b、第三上游侧连接部54c。
第一上游侧连接部54a对第一肋材形成部53a以及第二肋材形成部53b的输送方向F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第二上游侧连接部54b对第二肋材形成部53b以及第三肋材形成部53c的输送方向F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
另外,第一支承部件48具有:第一下游侧连接部55a、第二下游侧连接部55b、第三下游侧连接部55c。第一下游侧连接部55a对第一肋材形成部53a以及第二肋材形成部53b的输送方向F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第二下游侧连接部55b对第二肋材形成部53b以及第三肋材形成部53c的输送方向F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
第一支承部件48的肋材形成部53以及连接部54、55形成了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多个开口部56(56a、56b、56c)。即,第一肋材形成部53a、第二肋材形成部53b、第一上游侧连接部54a以及第一下游侧连接部55a形成了开口部56a。而且,第二肋材形成部53b、第三肋材形成部53c、第二上游侧连接部54b以及第二下游侧连接部55b形成了开口部56b。
对于第一支承部件48的第三上游侧连接部54c以及第三下游侧连接部55c而言,当在宽度方向X上的一侧(图4中为右侧)以邻接的方式而配置有另一个第一支承部件48时,通过与被形成在该另一个第一支承部件48上的第一肋材形成部53a并排,从而与第三肋材形成部53c一起形成开口部56c。
对肋材形成部53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的上游侧连接部54的、输送方向F上的下游侧的端部54E,在与输送方向F以及宽度方向X双方交叉的倾斜方向SK1上延伸。
而且,对肋材形成部53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的下游侧连接部55的、输送方向F上的上游侧的端部55E,在与输送方向F以及宽度方向X双方交叉的倾斜方向SK2上延伸。此外,由于端部55E与端部54E关于对称轴AX1而呈线对称的形状,因此端部55E的倾斜方向SK2为与端部54E的倾斜方向SK1交叉的方向。
因此,形成开口部56的肋材形成部53中,在宽度方向X上,与位于开口部56的一侧(图4中为右侧)的肋材形成部53的另一端侧(图4中为左端侧)相比,位于开口部56的另一侧(图4中为左侧)的肋材形成部53的一端侧(图4中为右端侧)延伸至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
另一方面,在介质支承部27上于第二收纳凹部44的内底部44a上,以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方式且以预定的间隔而设置有两个以上(多个)的抽吸孔47。另外,在第二收纳凹部44内,以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方式而配置有两个以上(多个)的第二支承部件49。第二支承部件49为具有支承面49b、且与介质支承部27相比在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较短的板状部件。此外,第一支承部件48与第二支承部件49在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几乎相等。
第二支承部件49具有,形成能够对纸张S进行支承的肋材RB2的三个肋材形成部57,即第一肋材形成部57a、第二肋材形成部57b、第三肋材形成部57c。此外,第二支承部件49中,三个肋材形成部57以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方式而配置。而且,各个肋材形成部57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二收纳凹部44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内侧壁44b的附近。
第二支承部件49具有:对在宽度方向X相邻的两个肋材形成部57的输送方向F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的下游侧连接部58,即第一下游侧连接部58a、第二下游侧连接部58b、第三下游侧连接部58c。第二下游侧连接部58b对第一肋材形成部57a以及第二肋材形成部57b的输送方向F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而且,第三下游侧连接部58c对第二肋材形成部57b以及第三肋材形成部57c的输送方向F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
第一支承部件48以肋材形成部53于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两个抽吸孔45之间沿输送方向F延伸的方式而被配置在第一收纳凹部41内。而且,第一支承部件48以开口部56包围抽吸孔45的方式而被收纳于第一收纳凹部41内,从而通过开口部56和第一收纳凹部41的内底部41a而形成了用于对纸张S进行抽吸的第一抽吸用凹部59。
另一方面,第二支承部件49以肋材形成部57于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两个抽吸孔47之间沿输送方向F延伸的方式而被配置在第二收纳凹部44内。而且,第二支承部件49以肋材形成部57以及下游侧连接部58包围抽吸孔47的方式而被收纳于第二收纳凹部44内,从而形成了用于对纸张S进行抽吸的第二抽吸用凹部60。
此外,于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两个第二支承部件49中,位于宽度方向X上的一侧(图1中为右侧)的第二支承部件49的第一肋材形成部57a以及第一下游侧连接部58a、和位于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侧(图1中为左侧)的第二支承部件49的第三肋材形成部57c包围抽吸孔47,从而形成了第二抽吸用凹部60。
对肋材形成部57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的下游侧连接部58的、输送方向F上的上游侧的端部58E,在与输送方向F以及宽度方向X双方交叉的倾斜方向SK3上延伸。此外,端部58E的倾斜方向SK3为与端部55E的倾斜方向SK2平行的方向,且为与端部54E的倾斜方向SK1交叉的方向。而且,倾斜方向SK2、SK3成为,随着从输送方向F上的上游侧趋于下游侧而远离纸张S的对位基准位置AP的方向。
因此,形成第二抽吸用凹部60的肋材形成部57中,在宽度方向X上,与第二抽吸用凹部60的一侧(图4中为右侧)的肋材形成部57的另一端侧(图4中为左端侧)相比,第二抽吸用凹部60的另一侧(图4中为左侧)的肋材形成部57的一端侧(图4中为右端侧)延伸至输送方向F上的下游侧。
在宽度方向X上被配置于最靠第一端侧(图4中为右端侧)的第一支承部件48以及第二支承部件49,被配置在如下的位置处,即,宽度方向X上的第一端侧的端部与介质按压部件51F在上下方向Z上重叠、且与对位基准位置AP相比偏向宽度方向X上的第二端侧(图4中为左端侧)的位置。另外,第一支承部件48以及第二支承部件49在宽度方向X上的配置被设定为,使肋材RB1与肋材RB2在输送方向F上并排。
此外,在第一支承部件48中,螺纹孔48a被形成在连接部54(54a、54c)、55(55a、55c)上。而且,在第二支承部件49中,螺纹孔49a被形成在连接部58(58a、58b、58c)上,并且螺钉SC2被插穿在形成于第一下游侧连接部58a与第二下游侧连接部58b上的螺纹孔49a中。
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液体喷射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液体喷射部32向纸张S喷射油墨时,排气风扇38将进行旋转。此外,在介质支承部27中,抽吸孔45与通过介质支承部27和第一支承部件48而形成的第一抽吸用凹部59内连通。
因此,当通过排气风扇38的旋转而使抽吸室37以及负压室36成为负压时,该负压到达开口被纸张S所覆盖的第一抽吸用凹部59内。于是,纸张S以被肋材RB1支承的状态而被吸附于第一抽吸用凹部59内,从而以在宽度方向X上以波浪起伏的形式而小幅度挠曲的状态,被吸附于第一支承部件48的支承面48b上。
而且,纸张S通过抽吸机构28的抽吸力而沿着第一抽吸用凹部59的配置在宽度方向X上规则地挠曲,从而纠正了纸张S因被卷绕成圆筒状而在长边方向上以弯曲的方式所产生的卷翘。
此外,当纸张S因卷翘而从介质支承部27上浮起时,将存在纸张S与液体喷射部32之间的分离距离产生不均从而导致油墨的喷落位置出现偏差,由此印刷品质降低的可能。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纸张S被吸附于介质支承部27以及第一支承部件48上,从而抑制了纸张S与液体喷射部32之间的分离距离的不均。
在此,由于纸张S为转印纸,因此需要收纳在对布帛等被转印介质进行印染时所需的充足量的油墨,从而与普通纸相比因溶胀而引起的挠曲的程度较大。而且,当纸张S的印刷部分发生溶胀时,有时会如图4中用单点划线的箭头标记所示的那样,凹凸向宽度方向X的端部侧扩散,从而在该端部附近挠曲被合成而导致更大幅度的浮起。而且,当纸张S的挠曲增大时,将存在其影响波及至输送方向上游侧,从而油墨的喷落位置出现偏差的可能。
另外,由于在进行于宽度方向X上的端部处留有空白的有边距印刷中,在端部处无法消除挠曲,因此存在宽度方向X上的端部侧因溶胀而浮起的趋势。另外,即便在进行于宽度方向X的端部处不留有空白的无边距印刷中,在被喷射于纸张S的宽度方向X上的端部侧的油墨的量较少的情况下等,也会出现宽度方向X上的端部侧浮起的情况。而且,当在挠曲被合成的状态下纸张S从介质支承部27上浮起时,将存在印刷面与液体喷射部32或滑架31等发生接触的可能。
而且,由于纸张S为转印纸,因此为了使油墨(转印用图像)向被转印介质进行转移,有时会对背面侧实施涂覆以使油墨不会脱落。因此,与通过油墨的接受而形成图像从而成为完成品的复印纸张之类的普通纸相比,具有所接受的油墨不易干燥的特征。而且,当在油墨未干燥的状态下印刷面与液体喷射部32等接触时,该部分的油墨将被去除,从而转印到被转印介质上的图像的一部分缺损,由此造成品质降低。
对于这一点,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那样在与纸张S的宽度方向X上的端部重叠的位置处配置有介质按压部件51,因此抑制了纸张S的宽度方向X上的端部上的浮起。而且,通过被配置在与液体喷射部32相比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处的抽吸孔46、47,对接受了油墨的纸张S进行抽吸,从而抑制纸张S的浮起。
即,如图3所示,抽吸孔47与通过介质支承部27和第二支承部件49而形成的第二抽吸用凹部60内连通。因此,当通过排气风扇38的旋转而使抽吸室37以及负压室36成为负压时,该负压将到达开口被纸张S所覆盖的第二抽吸用凹部60内。于是,纸张S以被肋材RB2支承的状态而被抽吸至第二抽吸用凹部60内,从而被吸附于介质支承部27的上端面27a以及第二支承部件49的支承面49b上。
此外,即便在通过上述的吸附而无法防止纸张S的因溶胀而产生的挠曲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抑制宽度方向X上的端部附近的挠曲的合成,从而抑制纸张S的浮起,由此避免印刷面受损。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与介质支承部27分体构成的支承部件48、49配置在介质支承部27的收纳凹部41、44内,从而形成了对纸张S进行支承的肋材RB1、RB2。而且,由于被收纳在位于与液体喷射部32对置的位置处的第一收纳凹部41内的第一支承部件48,对与其四角对应的位置进行螺纹固定,因此抑制了从内底部41a浮起的情况。而且,由于通过被形成于第一支承部件48上的开口部56来形成第一抽吸用凹部59,因此能够保持第一抽吸用凹部59内的负压,从而更强力地对纸张S进行抽吸。
另一方面,第二支承部件49的输送方向F上的下游侧的部位,被螺纹固定于介质支承部27上。而且,第二支承部件49不具有对肋材形成部57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进行连接的上游侧连接部,而是通过肋材形成部57、下游侧连接部58、第二收纳凹部44的内侧壁44b而形成了第二抽吸用凹部60。即,由于第二支承部件49被收纳在与第一抽吸用凹部59相比在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较短的第二收纳凹部44中,因此与第一支承部件48相比结构被简化。
此外,如图3所示,螺纹孔48a、49a被形成为,使螺钉SC1、SC2的头部不从支承面48b、49b突出的大小。因此,即便为了对支承部件48、49进行固定而使用螺钉SC1、SC2,也抑制了纸张S的顶端卡在螺钉SC1、SC2上的情况。
另外,如图4所示,由于被形成于支承部件48、49上的下游侧连接部55、58的端部55E、58E在倾斜方向SK2、SK3上延伸,因此纸张S的顶端被端部55E、58E的倾斜所引导,并向输送方向F行进。此时,当纸张S的通过输送方向F上的顶端与宽度方向X上的第二端(图4中的左端)而形成的角PL卡在端部55E、58E上时,有可能发生纸张S的输送不良。
关于这一点,由于倾斜方向SK2、SK3为,随着从输送方向F上的上游侧趋于下游侧而远离纸张S的对位基准位置AP的方向,因此纸张S的角PL通过端部55E、58E而朝向宽度方向X上的外侧(图4中为左侧)被引导。而且,纸张S的由输送方向F上的顶端与宽度方向X上的第一端(图4中的右端)而形成的角PR,被配置在与端部55E、58E相比靠外侧(图4中的右侧)的位置处。因此,不易产生因纸张S的角PL、PR卡在端部55E、58E上而导致的纸张S的输送不良。
此外,在对位基准位置AP被设定在与端部55E、58E交叉的位置处的情况下等,可以变更与对位基准位置AP交叉的端部55E、58E的倾斜角度。例如,通过使位于与对位基准位置AP重叠的位置处的支承部件48、49以在输送方向F上延伸的对称轴为中心而反转配置,从而成为对纸张S的角PR进行引导的端部55E、58E在与倾斜方向SK1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此时,由于纸张S的角PL、PR分别朝向宽度方向X上的外侧而被引导,因此能够抑制输送不良,除此之外还能够展平纸张S的褶皱或抑制纸张S的斜行。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一个支承部件48、49配置在收纳凹部41、44中,从而形成三个肋材RB1、RB2和两个抽吸用凹部59、60。另外,通过将这样的支承部件48、49以在宽度方向X上相邻的方式进行并排,从而在宽度方向X上的整个宽度上形成多个肋材RB1、RB2以及抽吸用凹部59、60。
而且,通过将支承部件48、49更换成肋材形成部53、57的大小或配置有所不同的其他支承部件,从而能够在不变更介质支承部27的设计的情况下,容易地变更肋材RB1、RB2大小、和宽度方向X上的间隔等。此外,肋材形成部53、57(肋材RB1、RB2)的大小是指,例如在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即宽度、或在上下方向Z上的长度即厚度等。即,支承部件48、49使用形状(肋材形成部53、57的大小或配置)有所不同的多个支承部件中的至少一个。
但是,在不同的多个支承部件中,肋材形成部53、57的厚度的差异,小于通过调节机构33而被调节的、液体喷射部32相对于肋材RB1的相对位置的调节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液体喷射部32在上下方向Z上可移动的距离的范围)。而且,在肋材形成部53、57的厚度发生变化从而肋材RB1、RB2的高度变得高于支承面48b、49b的情况下等,调节机构33对液体喷射部32的高度进行调节。由此,液体喷射部32与纸张S之间的分离距离被保持在适于油墨的喷射的距离。
此外,在将这样的肋材RB1、RB2与介质支承部27一体形成的情况下,变更肋材RB1、RB2的形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劳力、成本。与此相对,由于板状的支承部件48、49与介质支承部27相比为小型且易于加工,因此能够更简单地形成肋材RB1、RB2或变更形状、配置。
也可以将支承部件48、49设为,具有与介质支承部27同等的宽度(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的长条状的一个部件。但是,通过使支承部件48、49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短于介质支承部27,从而加工较为容易。而且,通过缩短支承部件48、49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从而制造误差减小。
另外,第一支承部件48具有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直线为对称轴AX1的线对称的形状。因此,只要在第一支承部件48的两面侧(上表面侧与下表面侧)形成相同的形状的支承面48b,即便使第一支承部件48以将对称轴AX1作为中心而反转的方式配置在第一收纳凹部41内,也会形成相同形状的肋材RB1以及第一抽吸用凹部59。因此,第一支承部件48相对于介质支承部27的安装作业变得更为容易。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介质支承部27被设为在收纳凹部41、44内具有抽吸孔45、47的简单的形状,并且将与介质支承部27为分体结构且具有肋材形成部53、57的支承部件48、49配置在介质支承部27的收纳凹部41、44内,从而能够形成对纸张S进行支承的肋材RB1、RB2。因此,能够简单地形成被设置在介质支承部27上的肋材RB1、RB2,所述介质支承部27将纸张S吸附在其上。
(2)通过将两个以上的支承部件48、49以于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方式配置在收纳凹部41、44内,从而能够在收纳凹部41、44内形成多个肋材RB1、RB2。即,通过使用在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短于介质支承部27的多个支承部件48、49,从而能够更加简单地形成多个肋材RB1、RB2。
(3)下游侧连接部55、58对第一肋材形成部53a、57a以及第二肋材形成部53b、57b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因此被输送的纸张S会经过该下游侧连接部55、58。此时,由于纸张S沿着在倾斜方向SK2上延伸的下游侧连接部55、58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55E、58E而被引导,从而抑制了纸张S卡在下游侧连接部55、58上的情况。
(4)通过将支承部件48、49收纳于收纳凹部41、44中,从而能够形成抽吸用凹部59、60。因此,能够简单地形成用于对纸张S进行抽吸的抽吸用凹部59、60。
(5)通过将一个支承部件48、49收纳于介质支承部27的收纳凹部41、44中,从而能够形成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三个肋材RB1、RB2和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两个抽吸用凹部59、60。
(6)由于支承部件48、49为板状部件,因此加工较容易。而且,即使第一支承部件48在以对称轴AX1为中心而进行反转的状态下配置于第一收纳凹部41内,也能够形成肋材RB1。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将第一支承部件48配置于介质支承部27的第一收纳凹部41内的作业。
(7)通过使用肋材形成部53、57的形状或配置等有所不同的其他支承部件,从而能够容易地变更被形成在介质支承部27上的肋材RB1、RB2的配置或大小等。而且,即便在肋材形成部53、57的大小被变更了的情况下,通过由调节机构33对液体喷射部32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也能够恰当地保持被肋材RB1、RB2所支承的纸张S与液体喷射部32之间的分离距离。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变更。
·介质支承部27也可以以如下的状态被配置,即,以上端面27a的输送方向F上的一端侧降低的方式而倾斜的状态。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调节机构33也能够对液体喷射部32相对于肋材RB1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
·支承部件48、49的螺纹孔48a、49a的位置可以任意变更。
·第二支承部件49可以通过三个螺钉SC2而被螺纹固定于介质支承部27上。
·将支承部件48、49固定于介质支承部27上的方法并不限定于螺纹固定。例如,也可以使支承部件48、49粘合于介质支承部27上,还可以使支承部件48、49嵌入介质支承部27中。
·支承部件可以为具有在底部形成有抽吸孔的抽吸用凹部的部件。此时,通过将支承部件的抽吸孔配置在与收纳凹部41、44的抽吸孔45、47对应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使负压到达至支承部件的抽吸用凹部内。
·也可以将支承部件48、49设为与介质支承部27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对应的长条状的支承部件,并且将该一个支承部件收纳于收纳凹部41、44中。在该种情况下,能够简化支承部件48、49相对于介质支承部27的配置作业。
·支承部件48、49的端部54E、55E、58E可以被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
·设置在第一支承部件48上的开口部56、肋材形成部53的数量可进行任意变更。
·设置在第二支承部件49上的肋材形成部57的数量可进行任意变更。
·抽吸孔46、47可以不具有第二收纳凹部44以及第二支承部件49。
·可以在介质支承部27上以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的方式设置多个收纳凹部41、44,并在各个收纳凹部41、44中配置不同的支承部件。例如,可以在纸张S的宽度方向X上的端部与其内侧,使用不同的支承部件。在该种情况下,通过在与纸张S的宽度方向X上的端部对应的位置处配置具有纸张S不易卡住的形状的下游侧连接部的支承部件,从而能够抑制纸张的输送不良的发生。
·在第一收纳凹部41与第二收纳凹部44的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相等的情况下等,可以在第一收纳凹部41与第二收纳凹部44中收纳相同的形状的支承部件。
·可以不具有调节机构33。
·纸张S可以不是转印用介质,可以是被预先裁切成预定的长度的单页纸。
·液体喷射装置并不限定于具有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滑架31的串行打印机,也可以为在宽度方向X上的整个宽度上设置有液体喷射部32的整行头式的行式打印机。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装置为,可以为喷射或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作为以微量的液滴的形式从液体喷射装置被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从线状后拉出尾状物的液体的状态。而且,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为能够由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出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下的材料即可,包括粘性较高或较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流状体。而且,不仅包括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还包括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体物质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的液体等。作为液体的代表例可列举出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油墨或液晶等。此处,油墨是指,包括一般的水性油墨、油性油墨、以及胶化油墨、热熔性油墨等各种液体组成物的物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例如可以为如下的液体喷射装置,即,对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电极材料或彩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还可以为喷射被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而使用,并喷射作为样本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而且,还可以为以下的液体喷射装置,即,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仪器精确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被应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还可以为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符号说明
11…记录装置;27…介质支承部;28…抽吸机构;32…液体喷射部;33…调节机构;41、44…收纳凹部;41a、44a…内底部;45、47…抽吸孔;48、49…支承部件;48b、49b…支承面;53、57…肋材形成部;53a、57a…第一肋材形成部;53b、57b…第二肋材形成部;54、55、58…连接部;55、55a、55b、55c、58、58a、58b、58c…下游侧连接部;56、56a、56b、56c…开口部;59、60…抽吸用凹部;F…输送方向;S…作为介质的一个示例的纸张;X…宽度方向;55E、58E…端部;AX1…对称轴;RB1、RB2…肋材;SK2、SK3…倾斜方向。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具有:
液体喷射部,其向在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介质喷射液体;
抽吸机构,其用于对所述介质进行抽吸;
介质支承部,在其上以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而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抽吸孔,所述抽吸孔用于使所述抽吸机构的抽吸力作用于所述介质;
支承部件,其与该介质支承部为分体结构,并具有形成能够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的肋材的肋材形成部,且以该肋材形成部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排的两个所述抽吸孔之间沿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被配置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收纳凹部,
所述抽吸孔被设置在所述收纳凹部的内底部上,
支承部件被配置在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收纳凹部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收纳凹部内,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而配置两个以上的、与所述介质支承部相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的所述支承部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第一肋材形成部以及第二肋材形成部,其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所述肋材形成部;下游侧连接部,其对所述第一肋材形成部以及所述第二肋材形成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
该下游侧连接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以及所述宽度方向双方交叉的倾斜方向上延伸。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排的两个以上的所述肋材形成部、和对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肋材形成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肋材形成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形成开口部,
通过以该开口部包围所述抽吸孔的方式而将所述支承部件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内,从而通过所述开口部和所述收纳凹部的内底部而形成用于对所述介质进行抽吸的抽吸用凹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部件上,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而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开口部。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为,具有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直线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的支承面的板状部件。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对所述液体喷射部相对于所述肋材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
所述支承部件使用所述肋材形成部的大小有所不同的多个所述支承部件中的至少一个。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而被配置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上。
10.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凹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48365A JP6056395B2 (ja) | 2012-11-12 | 2012-11-12 | 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2-248365 | 2012-11-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02494A CN103802494A (zh) | 2014-05-21 |
CN103802494B true CN103802494B (zh) | 2017-07-21 |
Family
ID=50681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560449.9A Active CN103802494B (zh) | 2012-11-12 | 2013-11-12 | 液体喷射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22552B2 (zh) |
JP (1) | JP6056395B2 (zh) |
CN (1) | CN10380249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008597A1 (fr) * | 2014-07-18 | 2016-01-21 | Bobst Mex Sa | Caisson d'aspiration pour système de transport de supports plans et machine d'impression ainsi équipée |
JP6476641B2 (ja) * | 2014-08-08 | 2019-03-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6428111B2 (ja) | 2014-09-30 | 2018-11-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押さえ部材、及び記録装置 |
JP6413565B2 (ja) | 2014-09-30 | 2018-10-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6672825B2 (ja) * | 2016-01-20 | 2020-03-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6931182B2 (ja) * | 2017-04-07 | 2021-09-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2018176497A (ja) * | 2017-04-07 | 2018-11-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7110618B2 (ja) * | 2018-02-26 | 2022-08-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7087523B2 (ja) * | 2018-03-23 | 2022-06-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7099058B2 (ja) * | 2018-06-08 | 2022-07-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JP7427953B2 (ja) * | 2019-12-16 | 2024-02-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76114A (zh) * | 2008-09-19 | 2010-03-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目标物支承装置、目标物输送机构及液体喷射装置 |
CN101870204A (zh) * | 2009-04-23 | 2010-10-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CN102398417A (zh) * | 2010-09-10 | 2012-04-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记录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33250B2 (ja) * | 1998-06-26 | 2008-01-16 | 武藤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4269960B2 (ja) * | 2004-02-02 | 2009-05-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JP2007144710A (ja) * | 2005-11-25 | 2007-06-14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5316750B2 (ja) * | 2008-04-10 | 2013-10-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5361436B2 (ja) * | 2009-02-20 | 2013-12-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JP5409328B2 (ja) * | 2009-04-09 | 2014-02-05 |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 記録方法 |
JP5472597B2 (ja) | 2009-08-28 | 2014-04-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被噴射材支持部材、該被噴射材支持部材を備えた液体噴射装置 |
-
2012
- 2012-11-12 JP JP2012248365A patent/JP605639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11-12 CN CN201310560449.9A patent/CN103802494B/zh active Active
- 2013-11-12 US US14/078,305 patent/US902255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76114A (zh) * | 2008-09-19 | 2010-03-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目标物支承装置、目标物输送机构及液体喷射装置 |
CN101870204A (zh) * | 2009-04-23 | 2010-10-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CN102398417A (zh) * | 2010-09-10 | 2012-04-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记录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094540A (ja) | 2014-05-22 |
US9022552B2 (en) | 2015-05-05 |
CN103802494A (zh) | 2014-05-21 |
US20140132691A1 (en) | 2014-05-15 |
JP6056395B2 (ja) | 2017-0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02494B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3129175B (zh) | 目标物输送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 |
US8684510B2 (en) | Dry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drying device | |
CN104417078B (zh) | 液体容纳容器 | |
US9475318B2 (en) | Printing method | |
US20160031234A1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2010030768A (ja) | 給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
CN110509675A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JP6950219B2 (ja) | 液滴吐出装置、及び液滴吐出装置のパターン読取方法 | |
JP2007237705A (ja) | 測定方法、調整方法、及び測定装置 | |
JP2011067964A (ja) |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方法 | |
JP2014111369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6060634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CN106132854A (zh) | 介质传送装置、打印设备以及液体喷射设备 | |
US8272714B2 (en) | Printing spittoon | |
JP2011184173A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
US8561789B2 (en) | Sorting apparatus | |
JP2008230796A (ja) | 被記録材排出装置、記録装置 | |
JP2009029144A (ja)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
CN104943374A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JP7435000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背圧設定方法 | |
JP2010069651A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の取り付け調整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取り付け調整方法 | |
JP2014094537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12062135A (ja) |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2016182716A (ja)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