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功能的提升,各个电子元件的发热功率也随之不断提升。若不能有效地对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将易使电子产品的运算速率下降,甚至导致故障。因此,散热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这散热问题下降的现象在小型的电子产品中越显重要,例如:笔记型电脑、掌上型电脑与手持式通讯装置等。
以一笔记型电脑为例,在散热领域中,目前业界通常配置一散热模块来直接对发热电子元件进行散热。目前笔记型电脑中的散热模块包括一风扇模块(fanmodule)、一热管(heatpipe)及一鳍片组(finassembly)所组成。热管的一端与电子元件热接触,热管的另一端与鳍片组热接触。散热模块藉由热管将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鳍片组上,并利用风扇运转并吸入电子元件内的热气,以产生气流与鳍片组热交换。之后,将热能排放到电子产品外,如此达到对发热电子元件散热的目的。
一般适用于笔记性电脑内的风扇模块为一离心式风扇模块,固定设置于笔记性电脑内。风扇模块主要包括一风扇、一上盖、一侧盖以及一下盖。风扇设置于上盖及下盖之间。上盖及下盖分别面对笔记型电脑的一上壳体及一下壳体。上盖具有一入风口,上盖及下盖之间的侧盖具有一出风口。当风扇运转产生一气流时,风扇自上盖的入风口吸入笔记性电脑内的热气至风扇模块内,而后风扇内的气流自出风口排出。藉由上述的运作方式可带走笔记性电脑内的热气,以带走笔记性电脑内的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
然而,目前的电子产品皆朝向轻薄化的设计。故而为达到轻薄化设计的目的,笔记性电脑的上壳体及下壳体的间距将缩短。如此,笔记性电脑内的上壳体及下壳体分别紧邻于风扇模块的上盖及下盖,上壳体及下壳体将阻挡入风口的气流道。当气流道被阻挡时,进入风扇模块的气流量将锐减,造成风扇模块的散热效能降低。当风扇模块的散热效能降低时,笔记性电脑内的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将无法有效排出,使电子元件的温度升高,进而可能导致笔记性电脑的运算速率降低,甚至故障。另外,当各种笔记性电脑间的上壳体及下壳体间距不同时,往往需要设计不同的风扇模块以对应不同的笔记性电脑。这种因机种而改变的设计制造模式,将大幅增加生产风扇模块的成本。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风扇模块,藉以提升风扇模块的散热效率以及令风扇模块可适用于各电子装置机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公开一种风扇模块,适于配置在一电子装置的机壳内,该风扇模块包含一壳体、一扇叶组、一挡板以及一调节件。壳体包含一第一壳件、一侧壁及一第二壳件。侧壁衔接于第一壳件及第二壳件之间,以共同构成一容置空间,第一壳件与第二壳件至少其中之一具有一入风口,侧壁具有一出风口及一调节口。扇叶组设于容置空间。挡板设于侧壁,并适于开启或封闭调节口。调节件以可移动方式设于挡板的一侧,且适于抵靠挡板,调节件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间移动,当调节件自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时,调节件推抵挡板而使挡板的一端朝扇叶组偏移,使挡板与侧壁产生一间隙。
基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风扇模块,藉由调节件没入插槽,挡板被调节件推抵而移动,产生或增加挡板与侧壁之间的间隙,以调整调节口的进风量。是以,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风扇模块,可根据调节件没入插槽的程度,产生或增加挡板与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而增加调节口的进风量,以提升风扇模块的散热效率。再者,本发明的风扇模块,可根据不同厚薄种类的电子装置调整进风量,故可适用于各种电子装置,从而不需设计与制造各型态的风扇模块。是故,本发明的风扇模块亦解决了无法一以适用于各电子装置机种的问题,进而达到降低成本的功效。
以上的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系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本发明提供一风扇模块,适于配置在一电子装置的机壳内,以排除电子装置内的热气。在本实施例中,风扇模块为一离心式风扇模块,电子装置为一笔记型电脑,但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可以是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平板电脑(tabletcomputer)、家用型游戏机或是其他种追求小型化或薄型化的运算装置。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3,其中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风扇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风扇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风扇模块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风扇模块10包含一壳体100、一扇叶组200、一挡板300以及一调节件400。壳体100用以保护风扇模块10内的元件,以避免风扇模块10内的元件直接暴露于外界。壳体100包含一第一壳件110、一侧壁120及一第二壳件130。第一壳件110与第二壳件130系对立设置而保持一距离。第一壳件110具有一入风口111,入风口111贯穿第一壳件110。在本实施例及其他部分的实施例中,第二壳件130也可具有另一入风口131,此入风口131亦贯穿第二壳件130。侧壁120衔接于第一壳件110及第二壳件130之间,以使第一壳件110、第二壳件130及侧壁120共同构成一容置空间140。侧壁120具有一出风口121及一调节口122。出风口121位于侧壁12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及其他部分的实施例中,调节口122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1221与一第二端1222。在本实施例及其他部分的实施例中,侧壁120更具有一插槽123。插槽123自第一壳件110朝第二壳件130延伸。插槽123具有一槽孔1231以及一开口1232。槽孔1231面向壳体100外,而开口1232面向容置空间140。然而,插槽123的设置位置非用以限定本发明。请参阅图4,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风扇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在其他实施例中,风扇模块10设置于一电子装置的机壳50上,机壳50包括一插槽51,插槽具有一槽孔511以及一开口512。槽孔511面向壳体100外,而开口512面向容置空间140。
请回到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扇叶组200设于容置空间140内。更进一步来说,扇叶组200具有一组叶片220以及一转轴210,叶片220环绕设置于转轴210的侧边。扇叶组200为离心式设计,故转轴210的轴心非设置于壳体100的中央。换句话说,扇叶组200四周与侧壁120之间距离非为一固定值。在本实施例及其他部分的实施例中,容置空间140内定义出一压缩区141,压缩区141中的侧壁120与扇叶组200之间的间距较小。藉此,当风扇模块10运转时,压缩区141内的气流的流速较快而使得气流压力会小于壳体100外的大气压力。调节口122位于压缩区141。故当风扇模块10运转时,扇叶组200可藉由调节口122吸入外界的气流。
挡板300设于侧壁120,并且挡板300适于开启或封闭调节口122。进一步来说,挡板300具有一固定端310及一自由端320。固定端310及自由端320彼此相对。固定端310固定于侧壁120并且固定端310邻近调节口122的第一端1221,固定端310可藉由粘贴或锁附的方式固定于侧壁120上,但固定端310的固定方式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端310可藉由其他方式固定于侧壁120上。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自由端320自固定端310延伸至第二端1222,且自由端320可藉由外力而相对于侧壁120移动。再者,挡板300介于调节口122及扇叶组200之间,但挡板300的设置位置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未绘示),挡板可设置于壳体外,即挡板介于调节口及外界空间之间。同时固定端可固定于侧壁的外侧,如此亦达到本发明的功效。是故,藉由上述可移动式挡板的结构,可调整外界空气经由调节口122直接进入容置空间140的一气流道截面积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件400以可移动方式设于300挡板的一侧并适于抵靠挡板30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调节件400以可移动的方式自槽孔1231插入插槽123,以抵靠位于插槽123旁的挡板300。请同时参照图2、图3及图6,图6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风扇模块10的调节件400及挡板300的第二作动图。更详细来说,调节件400为一锥状体,调节件400的外径朝没入插槽123的方向缩减,且调节件400具有一承靠斜面410,承靠斜面410适于抵靠于挡板300的边缘。另外,当调节件400位于插槽123内时,调节件400的一部分体积系突出于插槽123的开口1232外,且调节件400的承靠斜面410抵靠于挡板300。调节件400的另一部分体积系可卡合于插槽123内。然而,调节件400的形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件400可为插梢、凸轮、螺丝或齿轮,亦可达到本发明的功效。
以下介绍本发明中调节件400调整调节口122大小的作动方式。调节件400相对于插槽123具有一第一位置、一第二位置及一第三位置。首先,请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风扇模块的调节件及挡板的第一作动图。由图所示,调节件400位于第一位置时,调节件400面对槽孔1231且调节件400尚未没入插槽123,且调节件400未接触于挡板300。同时,挡板300遮蔽调节口122。调节件400露出于插槽123的长度为第一长度L1。
接着,请参照图6。由图所示,调节件400自第一位置朝没入插槽123的方向而移动至第二位置,即调节件400逐渐没入插槽123,调节件400推抵挡板300而使挡板300的自由端320朝扇叶组200位移,使挡板300的自由端320与侧壁120之间产生一间隙(图中所示的第一间隙D1)。也就是说,调节件400经由槽孔1231进入插槽123内,调节件400的一部分体积自开口1232突出于容置空间140,藉以推抵挡板300。由于挡板300的固定端310已固定于侧壁120,因此只有挡板300的自由端320藉由调节件400的推抵而朝扇叶组200位移。自由端320与侧壁120之间的间隙相较于第一位置时已扩大,以使外界气流可自调节口122进入容置空间140。此外,调节件400露出于插槽123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图5的第一长度L1大于图6的第二长度L2。由此可知,调节件400可于插槽123内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间移动。
之后,请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风扇模块10的调节件400及挡板300的第三作动图。如图所示,调节件400自第二位置继续朝没入插槽123的方向而移动至第三位置。因为调节件400的外径朝没入插槽123的方向缩减,故调节件400的一部分体积继续推抵挡板300而使挡板300的自由端320继续朝扇叶组200位移,进而再增加自由端320与侧壁120之间的间隙(图中所示的第二间隙D2)。相较于图6,图7的第二间隙D2大于第一间隙D1,以增加外界气流自调节口122流进入壳体100内的气流量。除此之外,调节件400露出于插槽123的长度为第三长度L3。图6的第二长度L2系大于图7的第三长度L3。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公开的风扇模块10可设于一电子装置(未绘示)内,风扇模块10的入风口111,131分别朝向一上壳(未绘示)与一下壳(未绘示),风扇模块10的出风口121暴露于电子装置外。当风扇模块10运转而扇叶组200转动时,外界的气流可自入风口111,131以及调节口122进入壳体100内。而后气流再自出风口121排出。如此,风扇模块10可带走电子装置内的气流至外界。
于现有技术中,当电子装置的上壳与下壳之间的厚度越薄时,电子装置的上壳与下壳易阻挡第一壳件110的入风口111与第二壳件130的入风口131的气流道,进而降低风扇模块10的散热效率。因此,为解决上述风扇模块10的散热效率的问题,本发明公开的风扇模块10设于电子装置的机壳(未绘示)内,在组装时,可根据电子装置的机壳的上壳(未绘示)与下壳(未绘示)之间的间距,藉由上壳抵压调节件400,以使调节件400朝没入插槽123的方向移动,增加挡板300的自由端320与侧壁120之间的间隙,藉以增加经由调节口122进入壳体100内的气流。因此,当电子装置的上壳与下壳之间的厚度越薄时,可同步地增加自由端320与侧壁120之间的间隙,以增加入风量,进而提升风扇模块10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中,调节件400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三位置,系叙述调节件400相对于插槽123的位置,以说明调节件400推动挡板300的作动方式,但非用以明确定义调节件400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三位置。
综合上述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风扇模块设置调节口于侧壁,调节件及其插槽设置于调节口旁,挡板的固定端固设于侧壁及邻近第一端,挡板的自由端位于调节口处。藉由调节件没入插槽时,挡板被调节件推抵而移动,以增加挡板的一端(自由端)与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而调整调节口的进风量。是以,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风扇模块,可根据调节件没入插槽的程度,增加挡板的一端(自由端)与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而增加调节口的进风量,以提升风扇模块的散热效率。再者,本发明的风扇模块,可根据不同厚薄种类的电子装置调整进风量,故可适用于各种电子装置,从而不需设计与制造各型态的风扇模块。是故,本发明的风扇模块亦解决了现有风扇模块无法一以适用于各电子装置机种的问题,进而达到降低成本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