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82501B - 热发电便携设备和热发电便携设备的发电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热发电便携设备和热发电便携设备的发电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82501B
CN103782501B CN201280044330.XA CN201280044330A CN103782501B CN 103782501 B CN103782501 B CN 103782501B CN 201280044330 A CN201280044330 A CN 201280044330A CN 103782501 B CN103782501 B CN 1037825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hermal resistance
movable member
transfer path
portable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43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82501A (zh
Inventor
内山武
大海学
筱原阳子
木村文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Instrumen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Instrumen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Instruments Inc filed Critical Seiko Instrumen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782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2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82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2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C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 G04C10/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power supplies in time pie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10N10/13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exchanging means at the junction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9/00Electric power supply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electronic time-pie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在装戴于活体的状态下,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确保期望的发电量。热发电便携设备(10)被装戴于活体,能利用该活体的热来发电,包括:热发电部件(20),基于热源即活体与来自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散热的散热目的地之间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的温差来进行发电;可动部件(22),能变更活体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可动部件(22)能围绕旋转轴(22a)旋转、或者能在预定方向滑动移动,随着旋转或者滑动移动,能通过对于传热路径有无干扰、或者对传热路径进行干扰的位置发生变化,来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

Description

热发电便携设备和热发电便携设备的发电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发电便携设备和热发电便携设备的发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例如将热发电元件设置在后盖与主体内部的散热环之间,利用体温从人体的腕部通过后盖传递的发热侧的温度、与散热侧的温度的温差来得到发电电压的热发电手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0549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在上述现有技术所涉及的热发电手表中,随着装戴于人体的腕部后热发电手表整体的温度成为饱和地向热平衡状态变化,热发电元件的发热侧的温度与散热侧的温度的温差减小,由于热发电元件的发电电压下降,有可能无法确保期望的发电量,并且发电效率会下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发电便携设备和热发电便携设备的发电控制方法,在装戴于活体的状态下,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确保期望的发电量。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达到该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被装戴于活体,能利用该活体的热来发电,其特征在于,包括:热发电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热发电部件20),基于热源即所述活体与来自所述热发电便携设备的散热的散热目的地之间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的温差来进行发电;以及热阻变更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可动部件22、部件驱动部51、手动操作部件61),能变更所述活体与所述散热目的地之间的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所述热阻变更单元能在所述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各热阻R1、R2、R3、R5)成为第1热阻的状态、与所述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成为与所述第1热阻不同的第2热阻的状态间进行切换。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所述热阻变更单元包括可动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可动部件22),所述可动部件能围绕旋转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旋转轴22a)旋转、或者能在预定方向滑动移动,随着所述旋转或者所述滑动移动,能通过对于所述传热路径有无干扰、或者对所述传热路径进行干扰的位置发生变化,来变更所述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所述可动部件是板状部件,该板状部件能与所述传热路径交叉。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能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的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具有点对称的形状。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能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的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具有非点对称的形状。
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包括计量时间的计时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31)、检测所述热发电部件的发电电压的电压检测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电压传感器52)、储蓄所述热发电部件的发电电力的蓄电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蓄电部34)以及检测该蓄电单元的蓄电量的蓄电量检测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蓄电量传感器53)中的至少任意1个,所述热阻变更单元包括部件驱动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部件驱动部51),该部件驱动单元与所述计时单元的计时动作、所述电压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以及所述蓄电量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中的至少任意1个相应地,自动驱动所述可动部件。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所述计时单元包括针驱动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针驱动部32),该针驱动单元驱动示出时刻的秒的秒针(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秒针17a)、示出所述时刻的分钟的分针(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分针17b)、示出所述时刻的小时的时针(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时针17c)中的至少任意1个,至少与所述计时单元的计测动作相应地自动驱动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部件驱动单元,与由所述针驱动单元驱动的所述秒针和所述分针和所述时针中的至少任意1个联动,自动驱动所述可动部件。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所述热阻变更单元包括能利用手动来操作所述可动部件的手动操作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手动操作部件61)。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所述热阻变更单元能变更所述传热路径的所述活体与所述热发电部件之间、所述传热路径的所述散热目的地与所述热发电部件之间中至少任意1个的热阻(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各热阻R1、R2、R5)。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能变更所述传热路径的所述活体与所述热发电部件之间的热阻的所述热阻变更单元,能变更与所述活体接触的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盖14)的热阻(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热阻R5)。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能变更所述传热路径的所述散热目的地和所述热发电部件之间的热阻的所述热阻变更单元,能变更设在所述传热路径的所述散热目的地与所述热发电部件之间并与所述热发电部件接触的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件15)的热阻(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热阻R2)。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能变更所述传热路径的所述散热目的地和所述热发电部件之间的热阻的所述热阻变更单元,能变更设在所述传热路径的所述散热目的地与所述热发电部件之间的壳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壳体11)与所述散热目的地之间的散热区域(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散热部)的热阻(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热阻R1)。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的发电控制方法如上所述的热发电便携设备的发电控制方法,在利用所述热发电部件进行发电时,变更所述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在该变更后使所述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朝向变更前的值变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例如由帕尔贴元件等构成的热发电部件输出发电电压,该发电电压与热源即活体的温度(体温)与热发电便携设备外部的气氛等散热目的地的温度的温差引起的、而在热发电部件的热源侧位置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之间产生的温差的大小相应。
因此,对于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预定温差,通过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使得在传热路径中热发电部件的热源侧位置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之间温差局部地增大,能够使发电电压增大来确保期望的发电量,并且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
例如,首先在热发电便携设备装戴于热源即活体的初始状态下,通过将构成传热路径的串联的各区域(例如由构成设备主体的部件、设备内部的空气等构成的各区域)的热阻设定为等于或者小于热发电部件的热阻的值,能够使热发电部件的热源侧位置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之间的温差迅速增大与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预定温差相应的最大发电状态的温差,能够使发电效率增大。
而且,随着热发电便携设备整体的温度饱和地朝向热平衡状态变化,在热发电部件的热源侧位置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之间的温差和热发电部件的发电电压下降后,例如通过使在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传热路径中相对于热发电部件具有串联连接关系的适当区域的热阻增大等,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
由此,可以说变更了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预定温差遍及传热路径的整体分配这样的热平衡状态,形成该预定温差局部地集中在传热路径的一部分这样的热平衡状态。
而且,在基于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预定温差,在传热路径的一部分形成局部的温差后,将传热路径的热阻变更为变更前的状态(例如,构成传热路径的串联的各区域的热阻等于或者小于热发电部件的热阻的状态)等。
由此,在热瞬态状态下,能够再次使热发电部件的热源侧位置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之间的温差和热发电部件的发电电压增大至初始状态的程度(例如最大发电状态下的温差和发电电压等),能够确保期望的发电量,并且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
并且,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通过将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在第1热阻与第2热阻间进行切换,变更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传热路径中的温度分布,在热发电部件的热源侧位置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之间,能够确保基于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预定温差的期望大小的温差。
由此,能够确保期望的发电电压和发电量,并且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
并且,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通过例如利用具有适当的热阻的可动部件进行对于传热路径的有无干扰、或者例如利用与位置相应而具有不同的热阻的可动部件进行对于传热路径干扰的位置的变化,能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
由此,只包括能围绕旋转轴旋转、或者能在预定方向滑动移动的可动部件,能够抑制设备构成复杂化,容易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
并且,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通过例如利用具有适当的热阻的板状部件进行对于交叉状态的有无干扰、或者例如利用与位置相应而具有不同的热阻的板状部件进行对于传热路径交叉位置的变化,能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
由此,只包括能围绕旋转轴旋转、或者能在预定方向滑动移动的板状部件,能够抑制设备构成复杂化,容易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
并且,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能够提高可动部件的旋转性,能够容易产生伴随着旋转的对于传热路径有无干扰、或者伴随着旋转的对于传热路径干扰的位置的变化,能够容易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
并且,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能够提高例如重力的作用所导致的可动部件的旋转性,能够容易产生伴随着旋转的对于传热路径有无干扰、或者伴随着旋转的对于传热路径干扰的位置的变化,能够容易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
并且,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通过例如与预定的时间或时刻相应、或者例如与发电电压的下降相应、或者例如与蓄电量的下降相应地,变更自动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能够确保期望的发电电压和发电量,并且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
并且,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利用针驱动单元与部件驱动单元的联动动作,能够抑制设备构成复杂化,确保期望的发电电压和发电量,并且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
并且,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能够与操作者的意思相应地来确保期望的发电电压和发电量,并且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任意1个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即使在热发电便携设备装戴于活体的状态下,热发电部件的热源侧位置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之间的温差下降的情况下,通过至少使传热路径的活体与热发电部件之间、或者散热目的地与热发电部件之间的热阻暂时增大后使其下降,也能够使热发电部件的热源侧位置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之间的温差再次增大。
由此,能够确保期望的发电电压和发电量,并且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
另外,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的发电控制方法,即使在随着装戴于活体的热发电便携设备整体的温度饱和地朝向热平衡状态变化,热发电部件的热源侧位置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之间的温差和热发电部件的发电电压下降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热发电部件的热源侧位置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之间的温差再次增大。
由此,能够确保期望的发电电压和发电量,并且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的机芯的构成图;
图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由壳体和保持部件构成的区域的热阻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的状态、和成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的热阻模型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装戴于活体的状态下的热阻模型下的温度分布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装戴于活体以后的热发电部件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之间产生的温差ΔTp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表;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装戴于活体以后的、由与可动部件的状态相应而变化的壳体和保持部件构成的区域的热阻;以及热阻模型下的温度分布的变化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装戴于活体以后的、由与可动部件的状态相应而变化的壳体和保持部件构成的区域的热阻;以及热发电部件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之间产生的温差ΔTp的变化的图;
图9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由壳体和保持部件构成的区域的热阻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的状态、和成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由壳体和保持部件构成的区域的热阻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的状态、和成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由壳体和保持部件构成的区域的热阻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的状态、和成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的机芯的构成图;
图1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由壳体和保持部件构成的区域的热阻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的状态、和成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由壳体和保持部件构成的区域的热阻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的状态、和成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由壳体和保持部件构成的区域的热阻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的状态、和成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6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7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由壳体和保持部件构成的区域的热阻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的状态、和成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7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8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由后盖和导热部件构成的区域的热阻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的状态、和成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8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装戴于活体以后的、由与可动部件的状态相应而变化的后盖和导热部件构成的区域的热阻;以及热阻模型下的温度分布的变化的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8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装戴于活体以后的、由与可动部件的状态相应而变化的后盖和导热部件构成的区域的热阻;以及热发电部件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之间产生的温差ΔTp的变化的图;
图20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9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中,由热发电便携设备的表面和表面附近的区域构成的散热部的热阻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的状态、和成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和热发电便携设备的发电控制方法。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例如是装戴于人体的腕部的手表,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1、框体12、玻璃盖13、后盖14、保持部件15、表盘16、指针部17、机芯18、基板19、热发电部件20、导热部件21、可动部件22而构成。
壳体11例如由金属等形成为筒状,一个开口端被玻璃盖13封闭,在另一个开口端连接有筒状的框体12的一个开口端。
框体12例如由合成树脂等形成为筒状,另一个开口端被后盖14封闭。
保持部件15例如由铝、铜、黄铜等金属形成,容纳在壳体11和框体12的内部。
表盘16的设有例如时刻的秒、分、时所涉及的数字等显示的表面16A能够通过玻璃盖13从外部看见,其背面16B被机芯18保持。
指针部17例如包括示出时刻的秒的秒针17a、示出时刻的分钟的分针17b、示出时刻的小时的时针17c而构成,从表盘16的表面16A上突出而设,被机芯18旋转驱动,指示设在表盘16的表面16A上的时刻所涉及的适当显示。
机芯18例如配置在表盘16的背面16B侧,被保持部件15保持。
机芯18例如如图2所示,包括控制部31、针驱动部32、升压部33、蓄电部34而构成。
控制部31例如包括利用从蓄电部34供给的电力来工作的振荡电路、分频电路、和马达驱动脉冲输出电路等,与成为从分频电路输出的计时的基准的信号相应地,从马达驱动脉冲输出电路输出用于驱动针驱动部32的驱动脉冲。
针驱动部32包括例如步进马达等,与从控制部31输出的驱动脉冲相应地来旋转驱动指针部17的秒针17a、分针17b和时针17c。
升压部33例如包括振荡电路和电荷泵电路等,与热发电部件20连接,将从热发电部件20输出的发电电压升压并输出升压电压。
蓄电部34例如包括2次电池、电容器等,与升压部33连接,储蓄从升压部33输出的电力。
基板19例如被保持部件15保持。
热发电部件20例如由帕尔贴元件、热电偶等构成,被保持部件15和导热部件21夹入地被保持。
导热部件21例如由铜等形成为板状,配置在后盖14的内表面14A侧。
可动部件22例如图3(A)、图3(B)所示,由金属等形成为椭圆形板状、长板状,具有相对于旋转轴22a的轴心点对称的形状,被容纳在保持部件15的内部,能围绕旋转轴22a旋转地被支持。
由此,可动部件22例如相对于热发电便携设备10,与从外部施加的外力相应地旋转。
而且,可动部件22例如形成为具有与容纳该可动部件22的保持部件15内部的气氛(空气等)的热阻不同的热阻(例如小于空气的热阻)。
并且,可动部件22形成为相对于例如配置在相对于旋转轴22a的轴心点对称的位置的2个热发电部件20、20,从玻璃盖13朝向后盖14的方向观察,例如如图3(A)所示具有能重叠的形状,使得在长边方向覆盖2个热发电部件20、20;并且例如如图3(B)所示,在短边方向收纳在2个热发电部件20、20间,具有与2个热发电部件20、20不重叠的形状(即,短边方向的长度比2个热发电部件20、20间的间隔短的形状)。
由此,例如对于依次沿后盖14、导热部件21、热发电部件20、保持部件15、壳体11传递的热流,与可动部件22的旋转相应地,在如图3(A)所示经由可动部件22的情况与如图3(B)所示不经由可动部件22而是经由保持部件15内部的气氛(空气等)中的情况间进行切换。
此处,若对于上述构成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例如适用图4所示的热阻模型,则由于由金属构成的可动部件22的热阻与保持部件15内部的气氛(空气等)的热阻相比较小,因此与可动部件22的旋转相应地,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会变化。
即,对于依次沿后盖14、导热部件21、热发电部件20、保持部件15、壳体11传递的热流的传热路径,在如图3(A)所示可动部件22干扰(即交叉)的情况下,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2a;在如图3(B)所示可动部件22不干扰(即交叉)的情况下,热阻R2成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R2b(>第1热阻R2a)。
此外,例如在图4所示的热阻模型中,在与后盖14接触的热源即活体、与热发电便携设备10外部的气氛等散热目的地之间,对于由后盖14和导热部件2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5、热发电部件20的热阻R4、由框体12和框体12内部的气氛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3、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由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表面(例如壳体11的表面11A等)和该表面附近的区域构成的散热部的热阻R1,各热阻R1、R2、R3、R5被串联连接,且在热阻R2、R5间,热阻R4与热阻R3并联连接。
而且,热发电部件20输出发电电压,该发电电压与热源即活体的温度(热源温度Tc)与热发电便携设备10外部的气氛等散热目的地的温度(气氛温度Ta)的温差引起的、而在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之间产生的温差ΔTp(=Tp2-Tp1)的大小相应。
此外,热发电便携设备10例如构成为各热阻R1、R5和示出第1热阻的热阻R2与热发电部件20的热阻R4等同、或者小于热发电部件20的热阻R4。另外,热阻R3例如构成为大于各热阻R1、R2、R4、R5。
此外,例如在壳体11与保持部件15之间、保持部件15与热发电部件20之间、导热部件21与后盖14之间等涂布有热传导性的油脂23。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包括上述构成,接下来,说明该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动作。
首先,例如如图5所示,对于与热发电便携设备10外部的气氛的温度(气氛温度)Ta相比,具有更高温度(热源温度)Tc的热源即活体,若热发电便携设备10装戴于活体且后盖14与活体接触,则经由由后盖14和导热部件21构成的区域,热流从热源向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传递。
在该热瞬态状态下,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上升,例如如图6所示,在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之间产生的温差ΔTp(=Tp2-Tp1)和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朝向极大值增大。
此外,温差ΔTp的最大值例如根据从热源到散热目的地之间的传热路径整体的热阻R、热发电部件20的热阻R4、由框体12和框体12内部的气氛构成的区域(即,在图4所示的热阻模型中,相对于热发电部件20具有并联连接关系的区域)的热阻R3、气氛温度Ta和热源温度Tc,如下式(1)所示地记载。
[式1]
而且,随着热流经由由热发电部件20和框体12和框体12内部的气氛构成的区域,朝向热发电部件20的散热目的地侧位置、进一步朝向散热目的地传递,温差ΔTp从极大值呈下降倾向变化,形成热发电便携设备10整体的温度饱和的热平衡状态,可以说由于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预定温差(Tc-Ta)遍及传热路径的整体分配使局部的温度梯度减小的热平衡状态。
若这样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整体的温度饱和的热平衡状态维持,则温差ΔTp和发电电压下降的状态会维持,但若与可动部件22的旋转相应地变更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例如热阻R2),则会再次产生热瞬态状态,温差ΔTp和发电电压会增大。
例如,首先在热发电便携设备10装戴于热源即活体的初始状态下,若如图3(A)所示,可动部件22通过与传热路径交叉,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2a,则如图7(A)所示,热流经由由后盖14和导热部件21构成的区域,从热源向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传递,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上升。另一方面,热发电部件20的散热目的地侧位置通过散热部和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被热发电便携设备10外部的气氛冷却,抑制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的上升。
由此,例如如到达图8所示的时刻t1的期间那样,在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之间产生的温差ΔTp(=Tp2-Tp1)和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朝向极大值增大。
接下来,随着热发电便携设备10整体的温度饱和地朝向热平衡状态变化,可以说由于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预定温差(Tc-Ta)遍及传热路径的整体分配使局部的温度梯度减小,例如如图8所示的从时刻t1到达时刻t2的期间那样,在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之间产生的温差ΔTp(=Tp2-Tp1)和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呈下降倾向变化。
接下来,若可动部件22围绕旋转轴22a旋转,如图3(B)所示,可动部件22不与传热路径交叉,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变化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R2b,则如图7(B)所示,经由由后盖14和导热部件21构成的区域、和由热发电部件20或者框体12和框体12内部的气氛构成的区域,从热源向热发电部件20的散热目的地侧位置传递的热流可以说在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截止。
由此,例如如图8所示的从时刻t2到达时刻t3的期间那样,热发电部件20的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上升得成为与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相等,温差ΔTp和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朝向零呈下降倾向变化。另一方面,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易于被热发电便携设备10外部的气氛冷却,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的温度Tb下降。
即,通过可动部件22围绕旋转轴22a旋转,变更在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传热路径中的温度分布,热发电部件20的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与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的温度Tb之间的温差增大。
由此,可以说变更了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预定温差(Tc-Ta)遍及传热路径的整体分配这样的热平衡状态,形成该预定温差(Tc-Ta)局部地集中在传热路径的一部分(即,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这样的热平衡状态。
接下来,若可动部件22围绕旋转轴22a旋转,再次如图3(A)所示,由于可动部件22与传热路径交叉,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变化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2a,则如图7(C)所示,热发电部件20的散热目的地侧位置通过散热部和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被热发电便携设备10外部的气氛冷却,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下降。
由此,例如如图8所示的从时刻t3到达时刻t4的期间那样,在热发电部件20的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下降的热瞬态状态下,在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之间产生的温差ΔTp(=Tp2-Tp1)和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朝向极大值增大。
而且,例如如图8所示的时刻t4以后的期间那样,在温差ΔTp(=Tp2-Tp1)和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到达极大值以后,随着热发电便携设备10整体的温度饱和地朝向热平衡状态变化,可以说由于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预定温差(Tc-Ta)遍及传热路径的整体分配使局部的温度梯度减小,在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之间产生的温差ΔTp(=Tp2-Tp1)和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呈下降倾向变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通过与可动部件22围绕旋转轴22a的旋转相应地,变更由容纳有可动部件22的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对于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预定温差(Tc-Ta),能够局部地在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之间使温差ΔTp(=Tp2-Tp1)增大,能够使发电电压增大来确保期望的发电量,并且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
更具体而言,由容纳有可动部件22的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通过在第1热阻R2a和第2热阻R2b间进行切换,变更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传热路径中的温度分布,在由此引起的热瞬态状态下,在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之间,能够确保基于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预定温差(Tc-Ta)的期望大小的温差ΔTp(=Tp2-Tp1)。
并且,只包括能围绕旋转轴22a旋转的可动部件22,就能够容易切换可动部件22对于传热路径有无干扰(即交叉),抑制设备构成复杂化,能够容易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即,由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
并且,作为相对于旋转轴22a的轴心点对称的形状,可动部件22通过形成为椭圆形板状、长板状,能够提高旋转性,容易产生伴随着旋转的对于传热路径有无干扰(即交叉),能够容易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即,由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可动部件22作为椭圆形板状、长板状,与可动部件22围绕旋转轴22a的旋转相应地切换对于传热路径有无干扰(即交叉),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9(A)、图9(B)所示的第1变形例那样,可动部件22形成为与位置相应地具有不同的热阻的圆板状,与可动部件22围绕旋转轴22a的旋转相应,对于传热路径的干扰(即交叉)的位置和热阻会变化。
该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可动部件22例如由金属等形成为椭圆形板状、长板状,包括具有第1热阻Ra的第1部件41;以及由合成树脂等形成为圆板状,具有大于第1热阻Ra的第2热阻Rb,并且将第1部件41容纳在内部的第2部件42而构成。
而且,可动部件22的第1部件41形成为相对于例如配置在相对于旋转轴22a的轴心点对称的位置的2个热发电部件20、20,从玻璃盖13朝向后盖14的方向观察,例如如图9(A)所示具有能重叠的形状,使得在长边方向覆盖2个热发电部件20、20;并且例如如图9(B)所示,在短边方向收纳在2个热发电部件20、20间,具有与2个热发电部件20、20不重叠的形状(即,短边方向的长度比2个热发电部件20、20间的间隔短的形状)。
而且,可动部件22的第2部件42例如如图9(B)所示具有重叠的形状,使得在第1部件41不与2个热发电部件20、20重叠的状态下,覆盖2个热发电部件20、20。
由此,例如对于依次沿后盖14、导热部件21、热发电部件20、保持部件15、壳体11传递的热流,与可动部件22的旋转相应地,在如图9(A)所示经由可动部件22的第1部件41的情况与如图9(B)所示经由可动部件22的第2部件42的情况间进行切换,由将可动部件22容纳在内部的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会变化。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可动部件22相对于旋转轴22a的轴心具有点对称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0(A)、图10(B)所示的第2变形例那样,也可以将可动部件22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22a的轴心具有非点对称的形状。
该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可动部件22例如由金属等形成为椭圆形板状、长板状,在从中心偏离的位置、例如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的位置设有旋转轴22a。
而且,可动部件22例如形成为相对于配置在从旋转轴22a的轴心偏离的位置的热发电部件20,从玻璃盖13朝向后盖14的方向观察,例如如图10(A)所示具有能重叠的形状,使得在从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的方向覆盖热发电部件20;并且例如如图10(B)所示,在短边方向或者从长边方向的另一个端部朝向一个端部的方向,具有与热发电部件20不重叠的形状(即,短边方向或者从长边方向的另一个端部朝向一个端部的方向中的从旋转轴22a的轴心起的长度、短于从旋转轴22a的轴心到热发电部件20的间隔的形状)。
由此,例如对于依次沿后盖14、导热部件21、热发电部件20、保持部件15、壳体11传递的热流,与可动部件22的旋转相应地,在如图10(A)所示经由可动部件22的第1部件41的情况与如图10(B)所示不经由可动部件22而是经由保持部件15内部的气氛(空气等)中的情况间进行切换,由将可动部件22容纳在内部的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会变化。
根据该第2变形例,例如能够提高重力的作用所导致的可动部件22的旋转性,容易产生伴随着可动部件22的旋转的对于传热路径有无干扰(即交叉),能够容易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即,由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1(A)、图11(B)所示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那样,也可以包括自动驱动可动部件22的部件驱动部51。
该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例如如图12所示,包括检测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的电压传感器52;检测蓄电部34的蓄电量的蓄电量传感器53。
部件驱动部51例如包括在机芯18中,包括对可动部件22旋转驱动的马达等,与成为从控制部31输出的计时的基准的信号、从电压传感器52输出的发电电压的检测结果的信号以及从蓄电量传感器53输出的蓄电量的检测结果的信号中的至少任意1个相应地,控制对可动部件22旋转驱动的定时和旋转速度等,并自动驱动可动部件22。
下面,说明该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动作、即发电控制方法。
例如,部件驱动部51基于成为从控制部31输出的计时的基准的信号,与预先设定的时间相应地,或者与指针部17的秒针17a和分针17b和时针17c中的至少任意1个联动,对可动部件22旋转驱动,变更由将可动部件22容纳在内部的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
由此,对于依次沿后盖14、导热部件21、热发电部件20、保持部件15、壳体11传递的热流,在如图11(A)所示的热流经由可动部件22的情况与如图11(B)所示的热流不经由可动部件22而是经由保持部件15内部的气氛(空气等)中的情况间进行切换,热阻R2被切换为第1热阻R2a和第2热阻R2b。
另外,例如部件驱动部51基于从电压传感器52输出的发电电压的检测结果的信号,在发电电压为预定阈值(例如升压部33的能进行升压动作的下限电压、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工作所需的下限电压等)以上的情况下,如图11(A)所示,热流经由可动部件22地对可动部件22旋转驱动,将热阻R2设定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2a。
而且,在发电电压不到预定阈值以后,暂时地(例如图8所示的从时刻t2到时刻t3的预定期间等),如图11(B)所示热流不经由可动部件22而是经由保持部件15内部的气氛(空气等)中地对可动部件22旋转驱动,使热阻R2暂时增大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R2b。
而且,例如在经过预定期间后等,再次如图11(A)所示,热流经由可动部件22地对可动部件22旋转驱动,将热阻R2设定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2a。
另外,例如部件驱动部51基于从蓄电量传感器53输出的蓄电量的检测结果的信号,在蓄电量为预定阈值(例如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工作所需的下限电力等)以上的情况下,如图11(A)所示,热流经由可动部件22地对可动部件22旋转驱动,将热阻R2设定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2a。
而且,在蓄电量不到预定阈值以后,暂时地(例如图8所示的从时刻t2到时刻t3的预定期间等),如图11(B)所示热流不经由可动部件22而是经由保持部件15内部的气氛(空气等)中地对可动部件22旋转驱动,使热阻R2暂时增大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R2b。
而且,例如在经过预定期间后等,再次如图11(A)所示,热流经由可动部件22地对可动部件22旋转驱动,将热阻R2设定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2a。
根据该第3变形例,通过例如与预定的时间或时刻相应,或者例如与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的下降相应,或者例如与蓄电部34的蓄电量的下降相应地,自动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即,由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能够容易确保期望的发电电压和发电量,并且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
此外,在该第3变形例中,部件驱动部51例如也可以是利用针驱动部32的动力对可动部件22旋转驱动的驱动机构,例如也可以包括将针驱动部32对于可动部件22的动力传递进行通断的机构和变速机构等而构成。
另外,在该第3变形例中,至少可以省略电压传感器52或者蓄电量传感器53。在该情况下,基于成为至少从控制部31输出的计时的基准的信号,来控制可动部件22的驱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与可动部件22围绕旋转轴22a的旋转相应地,切换对于传热路径有无干扰(即交叉),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3(A)、图13(B)所示的第4变形例那样,也可以构成为与可动部件22的滑动移动相应地,切换对于传热路径有无干扰(即交叉)。
该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可动部件22例如由金属等形成为椭圆形板状、长板状,能在长边方向滑动移动地容纳在保持部件15的内部。
而且,可动部件22例如形成为相对于配置在从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中心向可动部件22的滑动方向的一侧偏离的位置的热发电部件20,从玻璃盖13朝向后盖14的方向观察,例如如图13(A)所示具有能重叠的形状,使得在移动至滑动方向的一侧的状态下覆盖热发电部件20;并且例如如图13(B)所示,在移动至滑动方向的另一侧的状态下,具有与热发电部件20不重叠的形状(即,长边方向的长度短于能滑动移动的范围内的、从滑动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到热发电部件20的间隔的形状)。
由此,例如对于依次沿后盖14、导热部件21、热发电部件20、保持部件15、壳体11传递的热流,与可动部件22的滑动移动相应地,在如图13(A)所示经由可动部件22的第1部件41的情况与如图13(B)所示不经由可动部件22而是经由保持部件15内部的气氛(空气等)中的情况间进行切换,由将可动部件22容纳在内部的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会变化。
根据该第4变形例,例如利用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揺动等,能够容易产生伴随着可动部件22的滑动移动的对于传热路径有无干扰(即交叉),能够容易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即,由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中,例如如图14(A)、图11(B)所示的第5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那样,也可以包括自动驱动可动部件22的部件驱动部51。
该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例如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同样,如图12所示,包括检测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的电压传感器52;检测蓄电部34的蓄电量的蓄电量传感器53。
部件驱动部51例如包括在机芯18中,包括用于使可动部件22滑动移动的马达和齿条齿轮等齿轮机构等,与成为从控制部31输出的计时的基准的信号、从电压传感器52输出的发电电压的检测结果的信号以及从蓄电量传感器53输出的蓄电量的检测结果的信号中的至少任意1个相应地,控制使可动部件22滑动移动的定时和移动速度等,并使可动部件22自动滑动移动。
下面,说明该第5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动作、即发电控制方法。
例如,部件驱动部51基于成为从控制部31输出的计时的基准的信号,与预先设定的时间相应地,或者与指针部17的秒针17a和分针17b和时针17c中的至少任意1个联动,使可动部件22滑动移动,变更由将可动部件22容纳在内部的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
由此,对于依次沿后盖14、导热部件21、热发电部件20、保持部件15、壳体11传递的热流,在如图14(A)所示的热流经由可动部件22的情况与如图14(B)所示的热流不经由可动部件22而是经由保持部件15内部的气氛(空气等)中的情况间进行切换,热阻R2被切换为第1热阻R2a和第2热阻R2b。
另外,例如部件驱动部51基于从电压传感器52输出的发电电压的检测结果的信号,在发电电压为预定阈值(例如升压部33的能进行升压动作的下限电压、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工作所需的下限电压等)以上的情况下,如图14(A)所示,热流经由可动部件22地使可动部件22滑动移动,将热阻R2设定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2a。
而且,在发电电压不到预定阈值以后,暂时地(例如图8所示的从时刻t2到时刻t3的预定期间等),如图14(B)所示热流不经由可动部件22而是经由保持部件15内部的气氛(空气等)中地使可动部件22滑动移动,使热阻R2暂时增大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R2b。
而且,例如在经过预定期间后等,再次如图14(A)所示,热流经由可动部件22地使可动部件22滑动移动,将热阻R2设定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2a。
另外,例如部件驱动部51基于从蓄电量传感器53输出的蓄电量的检测结果的信号,在蓄电量为预定阈值(例如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工作所需的下限电力等)以上的情况下,如图14(A)所示,热流经由可动部件22地使可动部件22滑动移动,将热阻R2设定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2a。
而且,在蓄电量不到预定阈值以后,暂时地(例如图8所示的从时刻t2到时刻t3的预定期间等),如图14(B)所示热流不经由可动部件22而是经由保持部件15内部的气氛(空气等)中地使可动部件22滑动移动,使热阻R2暂时增大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R2b。
而且,例如在经过预定期间后等,再次如图14(A)所示,热流经由可动部件22地使可动部件22滑动移动,将热阻R2设定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2a。
根据该第5变形例,通过例如与预定的时间或时刻相应,或者例如与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的下降相应,或者例如与蓄电部34的蓄电量的下降相应地,自动变更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即,由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能够容易确保期望的发电电压和发电量,并且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
此外,部件驱动部51例如也可以是利用针驱动部32的动力使可动部件22滑动移动的驱动机构,例如也可以包括将针驱动部32对于可动部件22的动力传递进行通断的机构和变速机构等而构成。
另外,在该第5变形例中,至少可以省略电压传感器52或者蓄电量传感器53。在该情况下,基于成为从控制部31输出的计时的基准的信号,来控制可动部件22的驱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和第5变形例中,包括自动驱动可动部件22的部件驱动部51,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5(A)、图15(B)所示的第6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那样,也可以包括能利用手动来操作可动部件22的手动操作部件61。
手动操作部件61例如包括:从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表面上向外部突出,能利用操作者的手进行输入操作(例如滑动操作)的操作部件61a;由将对于操作部件61a的输入操作转换为可动部件22的驱动(例如滑动移动)的齿轮机构等构成的驱动部61b而构成。
由此,例如对于依次沿后盖14、导热部件21、热发电部件20、保持部件15、壳体11传递的热流,与操作者对于手动操作部件61的操作部件61a的输入操作相应地,在如图15(A)所示经由可动部件22的情况与如图15(B)所示不经由可动部件22而是经由保持部件15内部的气氛(空气等)中的情况间进行切换,由将可动部件22容纳在内部的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会变化。
根据该第6变形例,能够与操作者的意思相应地确保期望的发电电压和发电量,并且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
此外,手动操作部件61形成为使得对于操作部件61a的各种输入操作(例如滑动操作、旋转操作、按下操作等)、与可动部件22的驱动(例如滑动移动、旋转驱动等)的对应成为适当组合即可。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中,包括能利用手动来操作可动部件22的手动操作部件61,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6(A)、图16(B)所示的第7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那样,也可以还包括辅助可动部件22的移动的移动辅助机构62、以及能固定可动部件22的固定机构63。
移动辅助机构62例如包括一端与保持部件15连接,另一端与可动部件22连接的弹簧等弹性部件而构成,利用弹性部件的弹力来辅助可动部件22的预定移动(例如从滑动方向的另一个方向朝向一个方向的滑动移动等)。
固定机构63例如包括:与设在可动部件22的表面上的卡合凹部22b卡合并能固定可动部件22的卡合部件63a;控制卡合部件63a的卡合和卡合解除的控制机构(未图示)而构成。
而且,例如如图16(A)所示,与对于手动操作部件61的输入操作相应地,可动部件22移动至滑动方向的一侧,从玻璃盖13朝向后盖14的方向观察,在可动部件22覆盖热发电部件20地进行重叠的状态下,移动辅助机构62的弹性部件被设定为自然状态,即,在可动部件22没有弹力作用,且固定机构63的卡合部件63a为卡合解除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例如依次沿后盖14、导热部件21、热发电部件20、保持部件15、壳体11传递的热流经由可动部件22,由将可动部件22容纳在内部的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被设定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2a。
而且,例如如图16(B)所示,与对于手动操作部件61的输入操作相应地,可动部件22移动至滑动方向的另一侧,从玻璃盖13朝向后盖14的方向观察,在可动部件22与热发电部件20不重叠的状态下,移动辅助机构62的弹性部件弹性变形,被设定为在可动部件22有朝向滑动方向的一侧的弹力作用,且固定机构63的卡合部件63a与可动部件22的卡合凹部22b卡合并固定可动部件22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例如依次沿后盖14、导热部件21、热发电部件20、保持部件15、壳体11传递的热流不经由可动部件22而是经由保持部件15内部的气氛(空气等)中,由将可动部件22容纳在内部的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被设定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R2b。
固定机构63的控制机构(未图示)例如被设定为只能在预定期间保持卡合部件63a的卡合的状态,在卡合部件63a与可动部件22的卡合凹部22b卡合后经过预定期间后,自动解除卡合部件63a与卡合凹部22b的卡合。
随此,可动部件22与移动辅助机构62的弹性部件的弹力相应地,朝向滑动方向的一侧移动,再次例如如图16(A)所示,从玻璃盖13朝向后盖14的方向观察,在可动部件22覆盖热发电部件20地进行重叠的状态下,由将可动部件22容纳在内部的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被设定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2a。
根据该第7变形例,利用与操作者的意思相应的手动操作与自动的可动部件22的驱动的组合,能够易于适当确保期望的发电电压和发电量,并且能够抑制发电效率的下降。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可动部件22容纳在保持部件15的内部,与可动部件22的移动相应地使由保持部件15和壳体1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2变化,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可动部件22容纳在其他部位,使传热路径的其他区域的热阻为可变。
例如在图17(A)、图17(B)所示的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8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中,可动部件22由金属等形成为椭圆形板状、长板状,容纳在由设在后盖14的内表面14A上的凹部构成的容纳部14a,能旋转地围绕旋转轴22a被支持。
在该第8变形例中,可动部件22形成为相对于例如配置在相对于旋转轴22a的轴心点对称的位置的2个热发电部件20、20,从玻璃盖13朝向后盖14的方向观察,例如如图17(A)所示具有能重叠的形状,使得在长边方向覆盖2个热发电部件20、20;并且例如如图17(B)所示,在短边方向收纳在2个热发电部件20、20间,具有与2个热发电部件20、20不重叠的形状(即,短边方向的长度比2个热发电部件20、20间的间隔短的形状)。
由此,例如对于依次沿后盖14、导热部件21、热发电部件20、保持部件15、壳体11传递的热流,与可动部件22的旋转相应地,在如图17(A)所示经由可动部件22的情况与如图17(B)所示不经由可动部件22而是经由后盖14的容纳部14a内部的气氛(空气等)中的情况间进行切换。
下面,说明该第8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动作。
例如,首先在热发电便携设备10装戴于热源即活体的初始状态下,若如图17(A)所示,可动部件22通过与传热路径交叉,由后盖14和导热部件2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5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5a,则如图18(A)所示,热流经由由后盖14和导热部件21构成的区域,从热源向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传递,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上升。另一方面,热发电部件20的散热目的地侧位置通过散热部和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被热发电便携设备10外部的气氛冷却,抑制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的上升。
由此,例如如到达图19所示的时刻t1的期间那样,在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之间产生的温差ΔTp(=Tp2-Tp1)和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朝向极大值增大。
接下来,随着热发电便携设备10整体的温度饱和地朝向热平衡状态变化,可以说由于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预定温差(Tc-Ta)遍及传热路径的整体分配使局部的温度梯度减小,例如如图19所示的从时刻t1到达时刻t2的期间那样,在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之间产生的温差ΔTp(=Tp2-Tp1)和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呈下降倾向变化。
接下来,若可动部件22围绕旋转轴22a旋转,如图17(B)所示,可动部件22不与传热路径交叉,由后盖14和导热部件2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5变化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R5b,则如图18(B)所示,从热源向后盖14传递的热流可以说在由后盖14和导热部件21构成的区域截止。
由此,例如图19所示的从时刻t2到达时刻t3的期间那样,热发电部件20通过散热部和由壳体11和保持部件15构成的区域,易于被热发电便携设备10外部的气氛冷却,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下降成为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相等,温差ΔTp和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朝向零呈下降倾向变化。
即,通过可动部件22围绕旋转轴22a旋转,变更在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传热路径中的温度分布,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与热源的温度Tc之间的温差增大。
由此,可以说变更了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预定温差(Tc-Ta)遍及传热路径的整体分配这样的热平衡状态,形成该预定温差(Tc-Ta)局部地集中在传热路径的一部分(即,由后盖14和导热部件21构成的区域)这样的热平衡状态。
接下来,若可动部件22围绕旋转轴22a旋转,再次如图17(A)所示,由于可动部件22与传热路径交叉,由后盖14和导热部件2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5变化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5a,则如图18(C)所示,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通过由后盖14和导热部件21构成的区域,被热源加热,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上升。
由此,例如如图19所示的从时刻t3到达时刻t4的期间那样,在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上升的热瞬态状态下,在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之间产生的温差ΔTp(=Tp2-Tp1)和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朝向极大值增大。
而且,例如如图19所示的时刻t4以后的期间那样,在温差ΔTp(=Tp2-Tp1)和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到达极大值以后,随着热发电便携设备10整体的温度饱和地朝向热平衡状态变化,可以说由于热源与散热目的地之间的预定温差(Tc-Ta)遍及传热路径的整体分配使局部的温度梯度减小,在热发电部件20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Tp2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Tp1之间产生的温差ΔTp(=Tp2-Tp1)和热发电部件20的发电电压呈下降倾向变化。
此外,用于使由后盖14和导热部件2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5可变的可动部件22不限于随着旋转或者滑动移动,对于传热路径有无干扰(即交叉)、或者对传热路径进行干扰(即交叉)的位置发生变化的部件,例如也可以是能从后盖14朝向热源突出的、暂时解除后盖14与热源的直接接触的部件等。
在该情况下,在可动部件22不从后盖14突出,后盖14与热源直接接触时,由后盖14和导热部件2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5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R5a;另一方面,在可动部件22从后盖14突出,解除后盖14与热源的直接接触时,由后盖14和导热部件21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5成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R5b。
另外,在例如图20(A)、图20(B)所示的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9变形例所涉及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中,可动部件22例如形成为覆盖圆筒状的壳体11的表面11A的圆筒状,能相对于壳体11旋转地安装。
在该第9变形例中,热阻不同的多个部件,例如由金属等形成并具有第1热阻Ra的第1壳体部件11a;例如由树脂等形成并具有大于第1热阻Ra的第2热阻Rb的第2壳体部件11b在周向交替配置,构成壳体11。
而且,热阻不同的多个部件,例如由金属等形成并具有第1热阻Ra的第1部件71;例如由树脂等形成并具有大于第1热阻Ra的第2热阻Rb的第2部件72在周向交替配置,构成可动部件22。
由此,例如对于依次沿后盖14、导热部件21、热发电部件20、保持部件15、壳体11的第1壳体部件11a传递的热流,与可动部件22的旋转相应地,在如图20(A)所示经由可动部件22的第1部件71的情况与如图20(B)所示经由可动部件22的第2部件72的情况间进行切换,由安装有可动部件22的热发电便携设备10的表面和表面附近的区域构成的散热部的热阻R1在成为较小值的第1热阻的状态、与成为较大值的第2热阻的状态间进行切换。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第1~第9变形例中,不限于各热阻R1、R2、R5的仅任意1个可变,也可以是各热阻R1、R2、R5的适当组合随着可动部件22的旋转或者滑动移动而可变。
即,可动部件22构成为在从热源到散热目的地的传热路径中,能变更活体与热发电部件20之间、散热目的地与热发电部件20之间中的至少任意1个的热阻即可。
并且,相对于热发电部件20的热阻R4具有并联连接的关系的、由框体12和框体12内部的气氛构成的区域的热阻R3也可以与各热阻R1、R2、R5的至少任意1个组合,随着可动部件22的旋转或者滑动移动可变。
另外,在使各热阻R1、R2、R3、R5的每个为可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包括自动驱动可动部件22的部件驱动部51、和能利用手动来操作可动部件22的手动操作部件61这两者。
另外,在使各热阻R1、R2、R3、R5的适当组合为可变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组合地来包括自动驱动可动部件22的部件驱动部51、和能利用可动部件22来操作的手动操作部件61。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热发电便携设备10为利用指针部17进行模拟显示的手表,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利用液晶显示等进行数字显示的手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热发电便携设备10为装戴于人体的手表,但不限于此,作为装戴于人体、动物的便携的电子设备,例如也可以是耳机、立体眼镜、计测脉搏和心搏数和呼吸数和血压和体温等活体信息并将计测结果无线发送的电子设备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热发电便携设备
11壳体
14后盖
15保持部件
17a秒针
17b分针
17c时针
20热发电部件
22可动部件(热阻变更单元)
22a旋转轴
31控制部(计时单元)
32针驱动部(针驱动单元)
34蓄电部(蓄电单元)
52电压传感器(电压检测单元)
53蓄电量传感器(蓄电量检测单元)
51部件驱动部(热阻变更单元、部件驱动单元)
61手动操作部件(热阻变更单元、手动操作部件)。

Claims (14)

1.一种热发电便携设备,装戴于活体,能利用该活体的热来发电,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发电部件,基于热源即所述活体与来自所述热发电便携设备的散热的散热目的地之间的、热源侧位置的温度与散热目的地侧位置的温度的温差来进行发电;以及
热阻变更单元,能变更所述活体与所述散热目的地之间的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阻变更单元能在所述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成为第1热阻的状态、与所述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成为与所述第1热阻不同的第2热阻的状态间进行切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阻变更单元包括可动部件,
所述可动部件能围绕旋转轴旋转或者能在预定方向滑动移动,随着所述旋转或者所述滑动移动,能通过对于所述传热路径有无干扰、或者对所述传热路径进行干扰的位置发生变化,来变更所述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件是板状部件,该板状部件能与所述传热路径交叉。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能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的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具有点对称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能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的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具有非点对称的形状。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括计量时间的计时单元、检测所述热发电部件的发电电压的电压检测单元、储蓄所述热发电部件的发电电力的蓄电单元以及检测该蓄电单元的蓄电量的蓄电量检测单元中的至少任意1个,
所述热阻变更单元包括部件驱动单元,该部件驱动单元与所述计时单元的计时动作、所述电压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以及所述蓄电量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中的至少任意1个相应,自动驱动所述可动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时单元包括针驱动单元,该针驱动单元驱动示出时刻的秒的秒针、示出所述时刻的分钟的分针、示出所述时刻的小时的时针中的至少任意1个,
至少与所述计时单元的计测动作相应而自动驱动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部件驱动单元,与由所述针驱动单元驱动的所述秒针和所述分针和所述时针中的至少任意1个联动,自动驱动所述可动部件。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阻变更单元包括能利用手动来操作所述可动部件的手动操作部件。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阻变更单元能变更所述传热路径的所述活体与所述热发电部件之间、以及所述传热路径的所述散热目的地与所述热发电部件之间中至少任意1个的热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能变更所述传热路径的所述活体与所述热发电部件之间的热阻的所述热阻变更单元,能变更与所述活体接触的部件的热阻。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能变更所述传热路径的所述散热目的地和所述热发电部件之间的热阻的所述热阻变更单元,能变更设在所述传热路径的所述散热目的地与所述热发电部件之间并与所述热发电部件接触的部件的热阻。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能变更所述传热路径的所述散热目的地和所述热发电部件之间的热阻的所述热阻变更单元,能变更设在所述传热路径的所述散热目的地与所述热发电部件之间的壳体与所述散热目的地之间的散热区域的热阻。
14.一种热发电便携设备的发电控制方法,所述热发电便携设备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发电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所述热发电部件进行发电时,变更所述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在该变更后使所述传热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热阻朝向变更前的值变更。
CN201280044330.XA 2011-09-12 2012-05-16 热发电便携设备和热发电便携设备的发电控制方法 Active CN1037825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8304A JP5843259B2 (ja) 2011-09-12 2011-09-12 熱発電携帯機器および熱発電携帯機器の発電制御方法
JP2011-198304 2011-09-12
PCT/JP2012/062526 WO2013038751A1 (ja) 2011-09-12 2012-05-16 熱発電携帯機器および熱発電携帯機器の発電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2501A CN103782501A (zh) 2014-05-07
CN103782501B true CN103782501B (zh) 2016-04-06

Family

ID=47882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4330.XA Active CN103782501B (zh) 2011-09-12 2012-05-16 热发电便携设备和热发电便携设备的发电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43491B2 (zh)
EP (1) EP2757680B1 (zh)
JP (1) JP5843259B2 (zh)
CN (1) CN103782501B (zh)
WO (1) WO20130387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8244B (zh) * 2013-06-24 2015-11-04 深圳市中远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
CN103944488B (zh) * 2014-04-30 2016-02-24 安徽工业大学 一种太阳灶聚光式光伏光热发电综合利用装置
KR101636908B1 (ko) * 2014-05-30 2016-07-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신축성 열전 복합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열전소자
TWI519935B (zh) * 2014-11-24 2016-02-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熱電轉換模組的電子裝置
CN105495880A (zh) * 2016-01-07 2016-04-20 李文华 一种可体温充电的无线充电智能手环
CN106093496B (zh) * 2016-06-27 2018-10-26 吴俊� 转环式电表
CN106787953A (zh) * 2017-01-20 2017-05-31 浙江聚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冷热温差发电智能穿戴设备
US10608505B1 (en) 2018-02-09 2020-03-31 Wisk Aero Llc Cooling motor controller with a motor with duct
DE102019103541A1 (de) * 2018-07-06 2020-01-09 Hanon Systems Kühlmodul mit Axialgebläse für Fahrzeuge, insbesondere für Elektrofahrzeuge
EP4187771A4 (en) * 2020-07-21 2023-12-20 Sony Group Corporation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08960A2 (en) * 1997-10-07 1999-04-14 Seiko Instruments Inc. Electronic equipment power charging system
JPH11287876A (ja) * 1998-04-02 1999-10-19 Seiko Instruments Inc 電子時計
CN1234881A (zh) * 1997-07-18 1999-11-10 时至准钟表股份有限公司 钟表
JP2005285811A (ja) * 2004-03-26 2005-10-13 Yamaha Corp 熱発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587975A4 (zh) * 1975-05-07 1977-05-31
CH613087B (de) * 1978-05-10 Bulova Watch Co Inc Thermoelektrische armbanduhr.
JP3548625B2 (ja) * 1994-05-16 2004-07-28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熱電発電時計
JP2946205B1 (ja) * 1997-12-25 1999-09-06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熱発電ユニット並びに該ユニットを用いた携帯用電子機器
DE69827923T2 (de) * 1997-10-14 2005-04-07 Seiko Instruments Inc. Uhr mit thermoelektrischer generatorvorrichtung
JPH11145217A (ja) * 1997-11-13 1999-05-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ウェハ一括型測定検査のための温度制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ならびにバーンイン装置
JPH11251648A (ja) * 1998-03-03 1999-09-17 Seiko Instruments Inc 熱発電装置、および熱発電装置を備える腕時計
JP2000125578A (ja) * 1998-07-02 2000-04-28 Citizen Watch Co Ltd 熱電システム
JP3051919B2 (ja) * 1998-11-13 2000-06-12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熱発電式電子機器
JP2000206272A (ja) 1998-11-13 2000-07-28 Seiko Instruments Inc 熱発電器付き電子時計
JP3079375B2 (ja) * 1998-11-13 2000-08-21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腕携帯機器
JP2002257961A (ja) * 2001-03-01 2002-09-11 Citizen Watch Co Ltd 熱電発電時計
JP2003120514A (ja) * 2001-10-05 2003-04-23 Seiko Epson Corp 熱エネルギ変換装置を有する機器への熱エネルギ供給装置
JP2008205126A (ja) * 2007-02-19 2008-09-04 Toyota Motor Corp 熱電発電装置
JP5071157B2 (ja) * 2008-02-29 2012-11-14 富士通オプティカルコンポーネンツ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
JP5081023B2 (ja) * 2008-03-12 2012-11-21 トヨタホーム株式会社 建物の空調設備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建物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4881A (zh) * 1997-07-18 1999-11-10 时至准钟表股份有限公司 钟表
EP0908960A2 (en) * 1997-10-07 1999-04-14 Seiko Instruments Inc. Electronic equipment power charging system
JPH11287876A (ja) * 1998-04-02 1999-10-19 Seiko Instruments Inc 電子時計
JP2005285811A (ja) * 2004-03-26 2005-10-13 Yamaha Corp 熱発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25473A1 (en) 2014-08-14
US9543491B2 (en) 2017-01-10
JP5843259B2 (ja) 2016-01-13
EP2757680A1 (en) 2014-07-23
JP2013062299A (ja) 2013-04-04
EP2757680B1 (en) 2017-10-11
WO2013038751A1 (ja) 2013-03-21
EP2757680A4 (en) 2016-06-22
CN103782501A (zh) 2014-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82501B (zh) 热发电便携设备和热发电便携设备的发电控制方法
CN105974193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仪表
CN203576485U (zh) 一种多功能可伸缩的无线传输腕表式测量仪
CN106840135B (zh) 一种动力调谐陀螺装置
CN104865820A (zh) 一种利用体温充电的电子腕表
JP5764464B2 (ja) 熱発電携帯機器
CN104035460A (zh) 一种半球谐振陀螺组合的温控电路
CN105466064B (zh) 一种通用的分置式线性斯特林制冷机驱动方法及驱动电路
CN101968936B (zh) 半导体制冷温差发电实验仪
CN104820449B (zh) 一种发热模拟装置
KR101264041B1 (ko) 에너지 수확을 이용한 무선 계측 시스템
CN104730913A (zh) 一种使用温差能供电的手表
CN202182767U (zh) 推焦式红外测温仪
CN105627620A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致冷片的宽温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01353235Y (zh) 充电式数控恒温保温电热暖手宝
JP6139892B2 (ja) 生体情報計測装置および医療機器システム
CN203396200U (zh) 设有液晶温控面板的玻璃门冰箱
CN202049397U (zh) 一种湿度控制箱
CN202837848U (zh) 一种针钟
CN109230552B (zh) 恒压源转变为恒流源控制液态金属运动的装置及方法
JP2014140400A (ja) 生体情報計測装置、医療機器システム、および端末機
CN207994826U (zh) 可自发电的电子体温计
CN208172513U (zh) 一种方便手部锻炼的磁吸摆动型多功能摇表器
CN201083975Y (zh) 翻片式时钟
CN203731789U (zh) 温度控制器以及具有该温度控制器的制冷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