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65750B - 电力变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变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65750B
CN103765750B CN201280041492.8A CN201280041492A CN103765750B CN 103765750 B CN103765750 B CN 103765750B CN 201280041492 A CN201280041492 A CN 201280041492A CN 103765750 B CN103765750 B CN 1037657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electric conductor
supply buses
power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149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65750A (zh
Inventor
秦贤太郎
盖颂·特龙农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65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5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65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57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51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AC-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9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power bus 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40DC to A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70/00Problem solutions or mea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L2270/10Emission reduction
    • B60L2270/14Emission reduction of noise
    • B60L2270/147Emission reduction of noise electro magnetic [EMI]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ipples from dc input or outpu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Power Conver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具有:逆变器,其对从电源输出的电力进行变换;第1供电母线,其与所述逆变器及所述电源的正极侧连接;第2供电母线,其与所述逆变器及所述电源的负极侧连接;第1导电体,其与所述第1供电母线一起形成电容器;第2导电体,其与所述第2供电母线一起形成电容器;以及连接电路,其包含电阻,并将所述第1导电体和所述第2导电体之间电气连接。

Description

电力变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变换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噪声降低装置(专利文献1),其降低由电力变换装置产生的噪声,其中,电力变换装置具有:变换器,其与交流电源连接;逆变器,其与该变换器的直流输出侧连接;以及直流平滑电容器,其与直流中间电路连接。噪声降低装置是降低通过构成所述逆变器的半导体开关元件的接通·断开而流过所述电力变换装置的噪声电流的装置。噪声降低装置具有:噪声电流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噪声电流;以及噪声补偿电流供给单元,其生成用于使检测出的噪声电流降低的噪声补偿电流,并供给至所述电力变换装置。所述噪声补偿电流供给单元是根据所述噪声电流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而控制输出电流的元件,具有晶体管和齐纳二极管的串联电路,该晶体管具有比所述直流中间电路的电压低的耐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529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具有下述问题,即,相对于高频的通断噪声,该晶体管及该齐纳二极管无法高速动作,从而不能抑制噪声。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能够抑制由逆变器的通断产生的噪声。
本发明的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具有:与逆变器连接的正极侧的供电母线即第1供电母线以及与逆变器连接的负极侧的供电母线即第2供电母线;分别与第1供电母线及第2供电母线一起形成电容器的第1导电体及第2导电体;以及包含电阻,并将所述第1导电体和所述第2导电体之间电气连接的连接电路。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要图。
图2是沿图1的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通过等价电路表示图1的驱动系统中的供电母线11、21、电介质12、22、导电体13、23以及连接电路30的概要图。
图4是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100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要图。
图5是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要图。
图6是沿图5的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5的供电母线11、21的斜视图。
图8是表示与图5的电阻31的电阻值相对应的噪声特性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图5的驱动系统中、供电母线11、21的与噪声频率相对应的阻抗特性的曲线图。
图10是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要图。
图11是沿图10的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要图。
图13是沿图12的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要图。
图15是沿图14的XV线的剖视图。
图16是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要图。
图17是沿图16的XVII线的剖视图。
图18是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要图。
图19是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要图。
图20是包含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要图。
图21是包含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要图。
图22是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要图。
图23是包含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要图。
图24是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及图2,对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进行说明。省略了详细的图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是将三相交流电力电动机等电动机300作为行驶驱动源而行驶的车辆,电动机300与电动车辆的车轴结合。以下,以电动车辆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混合动力车辆(HEV),另外,也能够适用于搭载在车辆以外的装置上的电力变换装置。
包含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驱动系统具有:电力变换装置100、直流电源200、电动机300和屏蔽线7、8。直流电源200由多个电池构成,通过屏蔽线7与电力变换装置100连接。直流电源200成为车辆的动力源,向电力变换装置100供给直流电力。电力变换装置100连接在直流电源200和电动机300之间,将从直流电源200供给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而供给至电动机300。屏蔽线7、8是通过利用树脂包覆金属线而形成的电线。屏蔽线7由一对屏蔽线构成,一根屏蔽线7将直流电源200的正极端子和供电母线11连接,另一根屏蔽线7将直流电源200的负极端子和供电母线21连接。屏蔽线8由三根屏蔽线构成,3根屏蔽线8对应于电动机300的U相、V相、W相,将汇流条6和电动机300连接。
电力变换装置100具有:供电母线11、21、电介质12、22、导电体13、23、连接电路30、平滑电容器4、功率模块5、汇流条6。供电母线11为板状,例如由平板状的导电体形成,是将从直流电源200的正极侧输出的电力供电至功率模块5的电源线,在构成电力变换装置100的逆变器电路中,相当于P侧的电源线。供电母线21为板状,例如由平板状的导电体形成,是将从直流电源200的负极侧输出的电力供电至功率模块5的电源线,在构成电力变换装置100的逆变器电路中,相当于N侧的电源线。在供电母线11的两侧面中,不与电介质12相对的、供电母线11的内侧面,与供电母线21的内侧面相对。相同地,在供电母线21的两侧面中,不与电介质22相对的、供电母线21的内侧面,与供电母线11的内侧面相对。供电母线11、21的一部分或供电母线11、21的前端部分成为电力变换装置100的端子(耳片),与屏蔽线7的前端连接。
电介质12为板状,例如形成为平板状,由介电常数比供电母线11及导电体13高的材料、例如树脂形成。电介质12的两侧面分别与供电母线11的主面及导电体13的主面相对。电介质12设在供电母线11和导电体13之间,而夹持在供电母线11和导电体13之间。电介质22为板状,例如形成为平板状,由介电常数比供电母线21及导电体23高的材料形成。电介质22的两侧面分别与供电母线21的主面及导电体23的主面相对。电介质22设在供电母线21和导电体23之间,而夹持在供电母线21和导电体23之间。
导电体13由板状的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通过在电介质12上粘贴金属带而安装在电介质12的表面。导电体13的内侧面配置在与电介质12的外侧面相对的位置处。导电体23由板状的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通过在电介质22上粘贴金属带而安装在电介质22的表面。导电体23的内侧面配置在与电介质22的外侧面相对的位置处。
供电母线11、电介质12及导电体13,由于由介电材料(绝缘材料)和夹持介电材料(绝缘材料)的2片导电板构成,因此,形成积蓄电荷的电容器。相同地,供电母线21、电介质22及导电体23由于由介电材料(绝缘材料)和夹持介电材料(绝缘材料)的2片导电板构成,因此,形成积蓄电荷的电容器。即,供电母线11和导电体13之间绝缘并具有电容,供电母线21和导电体23之间绝缘并具有电容。
连接电路30具有电阻31、配线32、33。连接电路30是将导电体13和导电体23之间电气连接的电路。电阻31是为了使连接电路30中具有电阻成分而设置的。电阻31的电阻值设定为,至少比导电体13、23的电阻值高,并且也比配线32及配线33的电阻值高。配线32的一端与导电体13连接,另一端与电阻31连接。配线33的一端与导电体23连接,另一端与电阻31连接。即,连接电路30具有电阻31,该电阻31将导电体13和导电体23之间电气导通,并防止导电体13和导电体23之间短路。
供电母线11、21分别分支而分别与平滑电容器4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连接,并分别与功率模块5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连接。平滑电容器4通过连接在供电母线11和供电母线21之间,而连接在直流电源200和功率模块5之间。平滑电容器4是对向直流电源200输入/输出的电力进行整流的电容器。
功率模块5经由供电母线11、21而连接在直流电源200和汇流条6之间。功率模块5在基板上具有包含IGBT或MOSFET在内的多个半导体开关元件。并且,功率模块5是基于来自未图示的控制器的控制信号,通过使该半导体开关元件接通及断开而对来自直流电源的电力进行变换,并经由汇流条6而将电力输出至电动机300的逆变器。未图示的控制器根据与车辆的加速器开度相对应的扭矩指令值,生成该半导体开关元件的通断信号,并输出至功率模块5。通过该通断信号,对该半导体开关元件的接通及断开进行切换,功率模块5能够输出用于在电动机300中得到期望的输出扭矩的交流电力。功率模块5通过与电动机300的各相对应的U相、V相及W相的输出线,而与三相的电动机300电气连接。
汇流条6由利用导电材料形成的板状的3块导电板形成,将功率模块5和屏蔽线8之间连接。汇流条6的前端部分成为电力变换装置100的端子(耳片),而分别与屏蔽线8的前端连接。
下面,使用图3,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供电母线11、21、电介质12、22、导电体13、23以及连接电路30的作用进行说明。此外,在图3中,省略了电力变换装置100的一部分及屏蔽线7、8的图示。
如上所述,导电体13及导电体23分别经由电介质12及电介质22,与供电母线11及供电母线21相对配置,因此,导电体13、23、电介质12、22以及供电母线11、21如图3所示分别作为电容器而表示。并且,供电母线11及供电母线21之间以将该电容器和电阻31连接的等价电路进行表示。
另外,如果功率模块5中所包含的开关元件进行通断动作,则会产生通断噪声。通断噪声与开关元件的通断定时相对应而成为各种频率的噪声,进而在供电母线11、21上成为在特定频率处具有峰值的噪声产生源。因此,通断噪声可能向电力变换装置100的外部泄漏。并且,在具有电力变换装置100的车辆中所搭载的车载收音机的频带和噪声频率发生干涉的情况下,收音机的收听变得困难,噪声还可能成为对用户来说刺耳的噪音。并且,噪声还可能对车辆中搭载的其他电子仪器造成不良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体13及导电体23与供电母线11及供电母线21一起分别形成电容器。因此,在由于功率模块5中的通断噪声而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了噪声的情况,该噪声由电容器感应。并且,基于噪声而在电容器中感应的噪声电流被电阻31作为热量而消耗。由此,抑制噪声,并防止噪声从电力变换装置100向外部泄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通断噪声的频率而设定电阻31的电阻值、和由供电母线11、21、电介质12、22及导电体13、23形成的电容器的静电容量,抑制基于通断产生的噪声。即,通断噪声具有多个频率,根据供电母线11的形状,特定频率的噪声在供电母线11上产生。因此,为了抑制该特定频率的噪声的峰值,对应于噪声成分而设定电阻31的电阻值及电容器的静电容量,从而能够抑制噪声的峰值。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具有:与功率模块5连接的供电母线11及供电母线21;与供电母线11及供电母线21一起分别形成电容器的导电体13及导电体23;以及连接电路30,其包含电阻,并将导电体13及导电体23之间电气连接。由此,能够使由通过功率模块5的通断而在供电母线11及21上产生的噪声引起的噪声电流在电容器中导通。由此,能够将电荷积蓄在电容器中,该电荷被电阻31作为热量消耗。即,噪声在该电容器中感应而能够被电阻31吸收。其结果,能够抑制噪声,并防止噪声从电力变换装置100向外部泄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阻31的电阻值设定为比导电体13或导电体23的电阻值高。由此,在通过连接电路30将导电体13和导电体23之间连接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导电体13、23之间的短路,并抑制噪声。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100具有设在供电母线11和导电体13之间的电介质12、和设在供电母线21和导电体23之间的电介质22。由此,由于供电母线11、21和导电体13、23之间的静电容量大,因此,能够提高噪声的抑制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体13、23由于隔着电介质12、22而配置在供电母线11、21的附近,因此,能够增大供电母线11、21和导电体13、23之间的静电容量,并提高噪声的抑制效果。
另外,导电体13、23通过金属带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导电体13、23。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通过功率模块5的通断动作而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的频率相对应地,设定电阻31的电阻值或电容器的静电容量。由此,能够与通过通断动作所产生的噪声的峰值相对应,利用电容器及电阻31吸收噪声,并能够抑制噪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介质12、22分别夹持在供电母线11和导电体13之间以及供电母线21和导电体23之间。如图4所示,也可以不设置电介质12、22。此外,在图4中,省略了电力变换装置100的一部分及屏蔽线7、8的图示。
上述功率模块5相当于本发明所涉及的“逆变器”,供电母线1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供电母线”,供电母线2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供电母线”,导电体1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导电体”,导电体2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导电体”,电介质1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电介质”,电介质2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电介质”。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5及图6,对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电介质的结构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适当地引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记载。
电介质14由覆盖供电母线11及供电母线21的表面,且设在供电母线11和导电体13之间、以及供电母线21和导电体23之间的树脂构成。电介质14被导电体13及导电体23夹持。换言之,供电母线11的外周的一部分被电介质14覆盖,供电母线21的外周的一部分被电介质14覆盖,在供电母线11和供电母线21之间还夹持有电介质14。由此,导电体13和供电母线11形成电容器,导电体23和供电母线21形成电容器。
在此,使用图7至图9,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电阻31的电阻值的设定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在图7中,将供电母线11、21的长度设为I,将宽度设为w,将高度设为H,将供电母线11和供电母线21之间的距离设为d。
如果将供电母线11和供电母线21之间的感应成分设为Lpn,将容量成分设为Cpn,则供电母线11、21的电阻值(Rpn)如下述的算式(1)所示,近似为与感应成分(Lpn)的平方根成正比,且与容量成分(Cpn)的平方根成反比的值。
[式1]
并且,供电母线11和供电母线21之间的自感(Lo)及互感(Mo)通过以下的算式(2)及算式(3)表示。
[式2]
[式3]
在长度(I)相对于距离(d)充分长的情况下,在算式(1)中,与供电母线11和供电母线21之间的感应成分(Lpn=2(Lo-Mo))相比,供电母线11和供电母线21之间的容量成分(Cpn)处于支配地位。
如果将供电母线11和供电母线21之间的相对介电常数设为εr,将真空介电常数设为εo,将供电母线11和供电母线21的彼此相对的面的面积设为S,则容量成分(Cpn)近似为下述的算式(4)。
[式4]
并且,通过将算式(4)代入算式(1),而导出下述的算式(5)。
[式5]
即,供电母线11、21的电阻值(Rpn)近似为与距离(d)的平方根成正比,且与面积(S)的平方根成反比的值。
在连接电路30中,为了实现噪声降低效果,优选以供电母线11、21的电阻值为基准而调整电阻31的电阻值。图8示出了使电阻31的电阻值以供电母线11、21的电阻值(Rpn)为中心进行变化时的噪声特性。此外,在图8中,横轴表示电阻31的电阻值,纵轴表示噪声强度。在将电阻31的电阻值设定为供电母线11、21的电阻值(Rpn)的情况下,能够将噪声降低至最低,通过至少将电阻31的电阻值设定在电阻值(Rpn/10)至电阻值(10Rpn)之间,能够降低噪声。
下面,参照图9,对与通过功率模块5中所包含的开关元件的通断动作而产生的通断噪声的频率相对应的阻抗特性进行说明。在此,将从供电母线11、21观察时的电容器及连接电路30的阻抗设为Zo,利用图9的实线AL示出以供电母线11、21的电阻值(Rpn)为基准而调整电阻31的电阻值(R)的情况下(R≒Rpn)的阻抗特性,利用图9的虚线BL示出电阻31的电阻值相对于供电母线11、21的电阻值(Rpn)充分大的情况(R>>Rpn)或者将电阻31的电阻值设为相对于电阻值(Rpn)充分小的情况(R<<Rpn)下的阻抗特性。
如虚线BL所示,在电阻31的电阻值(R)相对于供电母线11、21的电阻值(Rpn)充分大或充分小的情况下,表现出强烈的共振,共振点处的阻抗的变化量大。另一方面,如实线AL所示,在阻抗31的电阻值(R)与供电母线11、21的电阻值(Rpn)近似的情况下,共振缓和,共振点处的阻抗的变化量小。因此,相当于共振点的频率的噪声受到抑制。由此,通过基于供电母线11、21的电阻值(Rpn)设定电阻31的电阻值(R),能够抑制噪声。另外,在存在收音机的频率等不希望发生干涉的频带的情况下,通过基于供电母线11、21的电阻值(Rpn)调整电阻31的电阻值(R),抑制共振频率的阻抗(Zo)的变化量,其结果,能够抑制该频带中的噪声。
如上述所示,本实施方式具有电介质14,其覆盖供电母线11、21的表面的一部分,且设在供电母线11和导电体13之间、以及供电母线21和导电体23之间,并由树脂形成。由此,供电母线11、21的表面的一部分由树脂进行塑模。在对导电体13、23进行定位以使得导电体13、23和供电母线11、21形成电容器时,只要将导电体13、23配置在电介质14的表面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相对于供电母线11、21对导电体13、23进行定位,其结果,能够抑制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阻31的电阻值设定为与供电母线11和供电母线21之间的感应成分的平方根成正比、且与供电母线11和供电母线21之间的容量成分的平方根成反比的值。由此,能够抑制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并防止噪声从电力变换装置100向外部泄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阻31的电阻值设定为与供电母线11和供电母线21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根成正比、且与供电母线11相对于供电母线21的相对面的面积、或供电母线21相对于供电母线11的相对面的面积的平方根成反比的值。由此,能够抑制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并防止噪声从电力变换装置100向外部泄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电介质14一体化而成为覆盖供电母线11及供电母线21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使电介质14分离,使分离的电介质14分别覆盖供电母线11的一部分及供电母线21的一部分。
上述电介质1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电介质”及“第2电介质”。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0及图11,对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供电母线11、21和配线32、33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结构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适当地引用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的记载。
在供电母线11、21的两端部中的与直流电源200相反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以供电母线11、21为中心线的圆筒状的线缆部81、82。在该线缆部81、82上形成有电容器。
线缆部81具有:供电母线11、电介质12、导电体13和绝缘部15。供电母线11、电介质12、导电体13及绝缘部15分别为圆筒状,并形成为,在垂直方向的剖面上相对于轴心成为同心圆状。供电母线11成为线缆部81的轴心,电介质12与供电母线11形成同轴状,并以覆盖供电母线11的外周的方式形成,导电体13与供电母线11形成同轴状,并以覆盖电介质12的外周的方式形成,绝缘部15与供电母线11形成同轴状,并以覆盖导电体13的外周的方式形成。由此,由于电介质12夹持在供电母线11和导电体13之间,因此,导电体13和供电母线11形成电容器。
线缆部82具有:供电母线21、电介质22、导电体23和绝缘部25。供电母线21、电介质22、导电体23及绝缘部25分别为圆筒状,并以同轴的方式形成。供电母线21成为线缆部82的轴心,电介质22与供电母线21形成同轴状,并以覆盖供电母线21的外周的方式形成,导电体23与供电母线21形成同轴状,并以覆盖电介质22的外周的方式形成,绝缘部25与供电母线21形成同轴状,并以覆盖导电体23的外周的方式形成。由此,由于电介质22夹持在供电母线21和导电体23之间,因此,导电体23和供电母线21形成电容器。
配线32与导电体13连接,配线33与导电体23连接。
如上述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电母线11、21的一端分别设有线缆部81、82。并且,将供电母线11、21作为该线缆部81、82的轴心,将导电体13、23作为相对于线缆部81、82的轴心的外侧导体。由此,在线缆部81、82上形成电容器。由此,能够防止从供电母线11、21至配线32、33为止的导通路径中的寄生电容对噪声的影响,抑制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并防止噪声从电力变换装置100向外部泄漏。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及图13,对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供电母线11、21和导电体13、23的结构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适当地引用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的记载。
供电母线11、21分别形成圆筒的线状,一端与直流电源200连接,另一端成为开放端。导电体13、23在与供电母线11、21隔开一定距离的状态下,以覆盖供电母线11、21的方式形成。导电体13、23是将板状的导体弯曲而成的柱状,并与供电母线11、21同轴,在垂直方向的剖面上相对于轴形成圆弧状。由于在供电母线11、21和导电体13、23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导电体13、23和供电母线11、21形成电容器。
如上述所示,本例使供电母线11、21形成为圆筒的线状,以覆盖供电母线11、21的侧面的方式将导电体13、23形成为将平板弯曲而成的柱状。由此,由于供电母线11、21的侧面的一部分被导电体13、23覆盖,因此,导电体13、23起到屏蔽噪声的作用。由此,能够防止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的泄漏,其结果,能够抑制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并防止噪声从电力变换装置100向外部泄漏。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14及图15,对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还设有导电体16、26。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适当地引用第4实施方式的记载。
在导电体13、23的外侧还设有柱状的导电体16、26。导电体16、26以覆盖供电母线11、21的侧面的方式,形成为将平板弯曲而成的柱状。另外,导电体16、26以覆盖导电体13和导电体23之间的间隙的方式进行配置。导电体16、26分别与配线32、33连接。由此,导电体16、26和供电母线11、21形成电容器。
如上述所示,本例在导电体13、23的基础上,还具有和供电母线11、21之间形成电容器的导电体16、26,并以覆盖导电体13和导电体23之间的间隙的方式配置导电体16、26。由此,导电体16、26起到屏蔽噪声的作用。因此,能够防止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的泄漏。另外,由于导电体16、26和供电母线11、21形成电容器,因此,能够抑制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
《第6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及图17,对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设有电介质12、22。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适当地引用第4实施方式的记载。
以覆盖形成为圆筒的线状的供电母线11、21的外周的侧面的方式,形成圆筒状的电介质12、22,以覆盖电介质12、22的外周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导电体13、23。由此,在供电母线11、21和导电体13、23之间夹持电介质12、22。由此,导电体13、23和供电母线11、21形成电容器。
如上述所示,本例在供电母线11、21和导电体13、23之间具有用于覆盖供电母线11、21的外周的侧面的圆筒状电介质12、22,并以覆盖该电介质12、22的外周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导电体13、23。由此,供电母线11、21的侧面的一部分由于隔着电介质12、22而被导电体13、23覆盖,因此,导电体13、23起到屏蔽噪声的作用。因此,能够防止噪声的泄漏,其结果,能够抑制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并防止噪声从电力变换装置100向外部泄漏。
《第7实施方式》
参照图18,对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供电母线11、21的形状及导电体13、23的形状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适当地引用第1至第6实施方式的记载。
如图18所示,供电母线11、21由板状的导电板形成,在供电母线11、21的2个部位处弯曲成直角。导电体13、23由金属带形成,在导电体13、23的2个部位处弯曲成直角,并形成与供电母线11、21的一部分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即,从供电母线11、21的开放端开始,包含供电母线11、21的弯曲部位在内的供电母线11、21的平面的一部分,与导电体13、23的平面部相对。由此,包含弯曲部位在内的导电体13、23和包含弯曲部位在内的供电母线11、21形成电容器。
如上述所示,本例具有:供电母线11、21,它们由弯曲后的板状的导电板形成;以及导电体13、23,它们形成与供电母线11、21的形状的一部分相同的形状,并与供电母线11、21的平面部分相对。由此,在导电体13、23和供电母线11、21之间形成电容器。因此,能够抑制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并防止噪声从电力变换装置100向外部泄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供电母线11、21和导电体13、23之间设有电介质12、22。
《第8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对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设有连接电路40。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适当地引用第1至第7实施方式的记载。
连接电路40具有电阻41、配线42、43。连接电路40与连接电路30相同地,将导电体13和导电体23之间连接。连接电路30与导电体13及导电体23的一端连接,连接电路40与导电体13及导电体2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41的电阻值与电阻31相同地,与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的噪声成分相对应地进行设定,另外,以供电母线11、21的电阻值为基准,调整电阻41的电阻值。
如上述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导电体13和导电体23之间连接有带有电阻31、41的连接电路30、40。由此,在导电体13和导电体23之间连接有2个电阻31、41。由此,由于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并在电容器中感应的噪声所引起的电流被2个电阻作为热量消耗,因此,能够将抑制噪声的时间缩短。另外,由于能够使噪声的模型分散,因此,能够提高噪声的抑制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也可以在导电体13和导电体23之间连接带有电阻51、配线52、53的连接电路50。另外,也可以在导电体13和导电体23之间还连接与电阻31、41、51相同的电阻。连接电路50是与连接电路30、40相同的电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可以由平板状的导电体13a及导电体13b构成导电体13,由平板状的导电体23a及导电体23b构成导电体23,在导电体13a和导电体13b之间以及导电体23a和导电体23b之间通过连接电路40进行连接。由此,由于能够使在电容器中感应产生的噪声电流被多个电阻作为热量而消耗,因此,能够将抑制噪声的时间缩短。另外,由于能够使噪声的模型分散,因此,能够提高噪声的抑制效果。
《第9实施方式》
参照图22,对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设有电阻60。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适当地引用第1实施方式的记载。
电阻60具有多个电阻60a至60c,电阻60a至60c形成为板状。另外,电阻60a至60c隔开规定的间隔,在导电体23的侧面中,设在不与电介质22相对一侧的侧面上。另外,对电阻60a至60c的材料进行选择,或者对电阻60a至60c的形状进行设计,以使得电阻60a至60c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比导电体23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大。
在导电体13的前端和导电体23的前端之间连接有板状的导电体17,导电体13和导电体23之间经由导电体17而电气连接。
电阻60a至60c的电阻值比导电体13、17、23的电阻值高,电阻60a至60c是为了增大导电体23的电阻而设计的。并且,如果由于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而在导电体13、17、23中流过噪声电流,则噪声电流被电阻值高的电阻60a至60c作为热量而消耗。由此,电阻60a至60c吸收高频的噪声电流。
如上述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具有比导电体13或导电体23的电阻值高的电阻值的电阻60设在导电体23上,并通过导电体17将导电体13和导电体23之间电气连接。由此,由于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所引起的噪声电流被电阻60消耗,因此,能够抑制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可以由平板状的导电体13a、导电体13b及导电体13c构成导电体13,由平板状的导电体23a、导电体23b及导电体23c构成导电体23,在导电体13a和导电体13b之间、导电体13b和导电体13c之间、导电体23a和导电体23b之间以及导电体23b和导电体23c之间,连接电阻60a至60d。此外,在图23中,电阻60a、60b由于隐藏在导电体13等的背面,因此未图示。
由此,由通断噪声引起的噪声电流,在将导电体13a和导电体13b之间、导电体13b和导电体13c之间、导电体23a和导电体23b之间以及导电体23b和导电体23c之间导通时,流过增大的电阻60a至60d而作为热量被消耗。因此,能够抑制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另外,与图2所示的电阻60a至60c相比较,能够使电阻60a至60d的尺寸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电阻60a至60d而增大电阻,但也可以取代电阻60a至60d,通过使导电体13、17、23的至少一部分中包含铁素体从而形成电阻60a至60d。由此,在导电体13、17、23中,包含铁素体的部分的电阻值比不包含铁素体的部分的电阻值高。因此,能够通过该包含铁素体的部分消耗噪声电流,因此,能够抑制噪声。另外,由于只要将铁素体喷在导电体23的一部分上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向导电体13、17、23添加电阻成分。
此外,电阻60也可以设在导电体17上。
此外,本例的电阻60a至60d相当于本发明所涉及的“电阻”,导电体17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电路”。
《第10实施方式》
参照图24,对包含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在内的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的第9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在导电体23上设有狭缝70。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9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适当地引用第9实施方式的记载。
在导电体23的侧面设有狭缝70,狭缝70具有3个狭缝70a至70c。狭缝70在导电体23的相对的侧面中,以从一侧的侧面贯通至另一侧的侧面的方式形成。在与狭缝70平行的导电体23的剖面中,具有狭缝70的部分的截面积比不具有狭缝70的部分的截面积小。因此,具有狭缝70的部分的电阻值比不具有狭缝70的部分的电阻值高。由此,通过功率模块5的通断动作而产生通断噪声,如果噪声电流流过导电体23,则噪声电流被具有狭缝70的部分作为热量而消耗。
如上述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电体23上设有狭缝70,该狭缝70使导电体23的一部分的截面积比其他部分的截面积小,通过该狭缝70形成电阻增大的部分。由此,在狭缝70的部分处的导电体23的电阻增大,因此,能够在该部分处使在供电母线11、21上产生的噪声被消耗,能够抑制噪声。另外,由于能够通过加工导电体23的一部分而形成狭缝70,因此,能够容易地向导电体23添加电阻成分。
此外,本实施方式,由3个狭缝构成狭缝70,但可以是2个,也可以是大于或等于4个,另外,狭缝70可以设在导电体13或导电体17上。
日本特愿2011-186995号(申请日:2011年8月30日)的全部内容在此被引用。
以上,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记载,能够进行多种变形及改良,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逆变器的通断在供电母线上产生的噪声被连接电路所包含的电阻吸收,因此能够抑制噪声。由此,本发明具有工业实用性。
标号的说明
100…电力变换装置
200…直流电源
11、21…供电母线
12、22…电介质
13、13a、13b、23、23a、23b…导电体
14…电介质
15、25…绝缘部
16、26…导电体
17…导电体
30…连接电路
31…电阻
32、33…配线
40…连接电路
41…电阻
42、43…配线
50…连接电路
51…电阻
52、53…配线
60、60a至60d…电阻
70、70a至70c…狭缝
81、82…线缆部

Claims (14)

1.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逆变器,其对从电源输出的电力进行变换;
第1供电母线,其与所述逆变器及所述电源的正极侧连接;
第2供电母线,其与所述逆变器及所述电源的负极侧连接;
第1导电体,其与所述第1供电母线一起形成电容器;
第2导电体,其与所述第2供电母线一起形成电容器;以及
连接电路,其包含电阻,并将所述第1导电体和所述第2导电体之间电气连接,
所述电阻的电阻值比所述第1导电体的电阻值以及所述第2导电体的电阻值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第1电介质,其设在所述第1供电母线和所述第1导电体之间;以及
第2电介质,其设在所述第2供电母线和所述第2导电体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第1电介质,其覆盖所述第1供电母线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在所述第1供电母线和所述第1导电体之间,且由树脂形成;以及
第2电介质,其覆盖所述第2供电母线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在所述第2供电母线和所述第2导电体之间,且由树脂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阻的电阻值设定为,与所述第1供电母线和所述第2供电母线之间的感应成分的平方根成正比,且与所述第1供电母线和所述第2供电母线之间的容量成分的平方根成反比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阻的电阻值设定为,与所述第1供电母线和所述第2供电母线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根成正比,且与所述第2供电母线相对于所述第1供电母线的相对面、或所述第1供电母线相对于所述第2供电母线的相对面的面积的平方根成反比的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阻设在所述第1导电体或所述第2导电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阻设在所述第1导电体或所述第2导电体上,并通过狭缝形成,该狭缝使所述第1导电体或所述第2导电体的一部分的截面积比所述第1导电体或所述第2导电体的其他部分的截面积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阻由所述第1导电体或所述第2导电体中所含的铁素体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电体或所述第2导电体由金属带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阻的电阻值,与通过所述逆变器的通断动作而在供电母线上产生的噪声的频率相对应而设定。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供电母线配置在轴的中心,
所述第1电介质覆盖所述第1供电母线的外周,
所述第1导电体覆盖所述第1电介质的外周,
电力变换装置还具有第1绝缘部,其覆盖所述第1导电体的外周,
所述第1供电母线、所述第1电介质、所述第1导电体及第1绝缘部以同心圆状配置,
所述第2供电母线配置在轴的中心,
所述第2电介质覆盖所述第2供电母线的外周,
所述第2导电体覆盖所述第2电介质的外周,
电力变换装置还具有第2绝缘部,其覆盖所述第2导电体的外周,
所述第2供电母线、所述第2电介质、所述第2导电体及第2绝缘部以同心圆状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及第2供电母线分别具有圆筒形状,
所述第1及第2导电体具有将平板弯曲而成的柱形状,并配置为覆盖所述第1及第2供电母线的侧面的一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2连接电路,其包含电阻,并将所述第1导电体和所述第2导电体之间电气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电体由2个平板状的导电体构成,
电力变换装置还具有第2连接电路,其包含电阻,并将所述2个导电体之间电气连接。
CN201280041492.8A 2011-08-30 2012-07-18 电力变换装置 Active CN103765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6995A JP5760864B2 (ja) 2011-08-30 2011-08-30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1-186995 2011-08-30
PCT/JP2012/068208 WO2013031405A1 (ja) 2011-08-30 2012-07-18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65750A CN103765750A (zh) 2014-04-30
CN103765750B true CN103765750B (zh) 2017-03-22

Family

ID=47755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1492.8A Active CN103765750B (zh) 2011-08-30 2012-07-18 电力变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10847B2 (zh)
EP (1) EP2752982B1 (zh)
JP (1) JP5760864B2 (zh)
CN (1) CN103765750B (zh)
WO (1) WO20130314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1137B2 (ja) * 2012-10-19 2016-09-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5991136B2 (ja) * 2012-10-19 2016-09-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WO2015049774A1 (ja) * 2013-10-04 2015-04-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
JP6464580B2 (ja) * 2014-06-20 2019-02-0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528385B2 (ja) * 2014-10-31 2019-06-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WO2016194050A1 (ja) * 2015-05-29 2016-12-0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291599B2 (ja) * 2015-06-26 2018-03-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
JP6579039B2 (ja) * 2016-05-31 2019-09-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バスバー
CN109196763B (zh) * 2016-06-02 2021-10-1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装置
JP7180625B2 (ja) * 2020-02-03 2022-11-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7095711B2 (ja) * 2020-02-12 2022-07-05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106529A (zh) * 1985-08-30 1987-03-11 日本胜利株式会社 直流高压发生器
CN102160127A (zh) * 2008-09-23 2011-08-17 安德鲁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同轴电缆的热质量补偿绝缘泡沫支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2255A (en) * 1981-02-23 1983-10-25 Optical Coating Laboratory, Inc. Transparent electromagnetic shiel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JP3588431B2 (ja) * 1999-12-27 2004-11-10 株式会社東芝 電力変換装置
JP2001359230A (ja) * 2000-06-12 2001-12-26 Fujitsu Ltd 電源バスバー
JP3912096B2 (ja) 2000-12-19 2007-05-09 富士電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のノイズ低減装置
EP1220432A3 (en) 2000-12-19 2003-01-29 Fuji Electric Co., Ltd. Noise reduction apparatus for electric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JP2003319665A (ja) * 2002-04-19 2003-11-07 Toyota Motor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JP2004048823A (ja) * 2002-07-08 2004-02-12 Hitachi Unisia Automotive Ltd インバータ付き電気機械
JP2006031959A (ja) * 2004-07-12 2006-02-02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スバー
JP2006196678A (ja) * 2005-01-13 2006-07-27 Toyota Motor Corp コンデンサ装置
US7446257B2 (en) 2006-01-11 2008-11-04 Andrew Llc Coaxial cable with fine wire inner condu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2007209141A (ja) * 2006-02-02 2007-08-16 Denso Corp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JP2006291967A (ja) 2006-05-29 2006-10-26 Toshiba Corp 軸流タービン
JP4905254B2 (ja) * 2007-05-25 2012-03-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一体バスバーの製造方法
JP5151257B2 (ja) * 2007-06-04 2013-02-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27089A (ja) 2007-07-23 2009-02-05 Toyota Motor Corp シールド構造
JP2010160970A (ja) * 2009-01-08 2010-07-22 Hitachi Cable Ltd 同軸ケーブル
JP4580036B1 (ja) 2009-06-12 2010-11-1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バスバーおよび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106529A (zh) * 1985-08-30 1987-03-11 日本胜利株式会社 直流高压发生器
CN102160127A (zh) * 2008-09-23 2011-08-17 安德鲁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同轴电缆的热质量补偿绝缘泡沫支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52982B1 (en) 2018-07-11
WO2013031405A1 (ja) 2013-03-07
JP2013051756A (ja) 2013-03-14
JP5760864B2 (ja) 2015-08-12
CN103765750A (zh) 2014-04-30
US9610847B2 (en) 2017-04-04
US20140192577A1 (en) 2014-07-10
EP2752982A1 (en) 2014-07-09
EP2752982A4 (en) 2015-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5750B (zh) 电力变换装置
CN101777849B (zh) 电力变换装置
CN104541442B (zh) Dcdc转换器
CN202652080U (zh) 半导体装置
JP5991137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2195499A (zh) 电路基板
CN107078608A (zh) 电子控制装置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JP2020088888A (ja) 電圧フィルタ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CN107567678A (zh) 电力转换用电路基板及电动压缩机
CN107710582B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08988655A (zh) 电力电子控制器和电动汽车
EP0371427B1 (en) An arrangement for preventing inductive interference in electric car
CN207868074U (zh) 集成emc方案的电动汽车用薄膜电容器
CN103748775B (zh) 电力变换装置
CN107710583A (zh) 电力转换用电路基板和电动压缩机
CN211908698U (zh) 一种新型sic电机控制器结构
CN107627851A (zh) 车辆电力附件控制系统、控制电路及车辆
CN206135501U (zh) 一种双模半桥驱动式无线充电装置
CN212555799U (zh) 一种高度集成的两驱电驱动系统
CN210157092U (zh) 一种大功率的功率变换模块装置
CN113928100A (zh) 一种动力电子单元、动力总成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8565117A (zh) 一种集成emc方案的电动汽车用薄膜电容器
CN212667135U (zh) 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06575351U (zh) 高度集成的滤波装置
CN215528846U (zh) 一种导流滤波结构及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