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32993B -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32993B
CN103732993B CN201280029421.6A CN201280029421A CN103732993B CN 103732993 B CN103732993 B CN 103732993B CN 201280029421 A CN201280029421 A CN 201280029421A CN 103732993 B CN103732993 B CN 1037329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outdoor unit
inverter substrate
radiato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942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32993A (zh
Inventor
渡边诚
东地広明
山内裕文
丹羽博之
木村明広
佐藤久
佐藤一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32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29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329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29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4Cooling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7Casings or covers with control knobs; Mounting controlling members or control units therein

Abstract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室外单元主体(1)被隔板(3)分隔成热交换室(4)和机械室(5),在热交换室(4)收容有热交换器(7)及送风机(8a、8b),在机械室(5)收容有压缩机(10)及制冷循环结构部件(11)。在热交换器(7)的前表面且在送风机(8a、8b)的上方部位处收容有能够安装对压缩机(10)及送风机(8a、8b)等进行驱动控制的电气部件的逆变器基板(15、16),在逆变器基板(15、16)的背面安装有对电气部件进行冷却的散热器(23、24)。逆变器基板(15、16)及散热器(23、24)以各自的上端部比下端部更靠背面侧的方式前后倾斜地受到支承,藉此,能高效地对发热量大的电气部件进行冷却,并能阻止对其它电气部件带来热学上的不利影响,从而能够提高可靠性。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构成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例如多类型(multi-type)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制冷循环装置,例如有将多台室内单元与一台室外单元连接来实现多个室的空气调节的多类型的空调机。在这种室外单元中,从单元主体的背面及侧面将外部气体吸入内部,在热交换器内流通,而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从主体正面向外部吹出。
已知有通过沿用低容量的室外单元的现有设计,并使热交换器及侧面板在高度方向上延长,来改变为高容量的室外单元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已知有对驱动在高容量的室外单元中使用的压缩机及送风机的逆变器等电气零件进行冷却的冷却结构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1339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8-1389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任何的室外单元中,主体内部均经由隔板分隔成对热交换器及送风机进行收容的热交换室和对压缩机及制冷循环结构部件进行收容的机械室。
对压缩机及送风机等电动部件进行驱动控制的电气部件伴随着工作而产生的发热量非常大。因此,因配置结构的不同,有可能对其它电气部件造成热学上的不利影响。
鉴于以上情况,本发明希望得到一种能够高效地对发热量大的电气部件进行冷却,并能够可靠地阻止对其它电气部件的热学上的不利影响来提高可靠性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室外单元主体的内部被隔板分隔成热交换室和机械室。
在热交换室收容有热交换器,并且收容有送风机,该送风机将外部空气从室外单元主体的至少背面侧导入后使其在热交换器内流通,并向室外单元主体的前表面外部吹出。
在机械室收容有压缩机及制冷剂循环结构部件,该制冷剂循环结构部件由与压缩机和热交换器连接的制冷剂管、储罐等构成。
在热交换室内,在热交换器的前表面侧且在送风机的上方部位处收容有逆变器基板,在该逆变器基板上能够安装用于对压缩机及送风机等电动部件进行驱动控制的电气部件。
在逆变器基板的背面,安装有用于对安装在逆变器基板上的电气部件进行冷却的散热器。
逆变器基板及散热器以各自的上端部为背面侧、下端部为前表面侧的方式,前后倾斜地受到支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内部(其中,对于电气零件单元,省略其图示)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安装电气零件单元后的状态的室外单元内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零件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零件单元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在电气零件单元上安装盖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循环的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零件单元等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进行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空调机作为制冷循环装置。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循环的结构的图。
沿着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对制冷循环的结构进行说明。
与功率可变型的压缩机10的排出部连接的制冷剂管11a,经由消音器11b及止回阀11c而与四通阀11d的第一端口连接,上述四通阀11d的第二端口与室外热交换器7的一端经由制冷剂管11a连接。
与室外热交换器7相对配置有转速可变型的送风机8。送风机8由两台送风机8a、8b构成,并在上下间隔排列。与室外热交换器7的另一端连接的制冷剂管11a,经由制冷剂箱11e及室外膨胀阀11f而与液体侧填料阀(packed valve)11g连接。
制冷剂箱11e对制冷循环内的剩余制冷剂进行储存。室外膨胀阀11f并联设置有第一室外膨胀阀11f1和第二室外膨胀阀11f2。液体侧过渡配管(日文:液側渡り配管)P1的一端与液体侧填料阀11g连接,另一端与室内单元N连接。
在此,连接有两台室内单元N1、N2,在室内单元N1、N2中分别设有室内膨胀阀Na1、Nb1和室内热交换器Na2、Nb2及未图示的室内风扇。气体侧过渡配管P2的一端与室内单元N连接,另一端与室外单元S的气体侧填料阀11h连接。
气体侧填料阀11h经由制冷剂管11a而与四通阀11d的第三端口连接,与四通阀11d的第四端口连接的制冷剂管11a,经由储罐11i而与压缩机10的吸入部连接。储罐11i将制冷剂分离成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通过驱动压缩机10,制冷剂便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制冷循环内进行循环。
在室外单元S中,在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管11a中设有温度传感器TD及高压侧压力传感器HPS。温度传感器TD对从压缩机10排出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高压侧压力传感器HPS对压缩机10排出侧的压力进行检测。在室外热交换器7的背面侧外部设有温度传感器TO,在室外热交换器7上设有温度传感器TE。温度传感器TO对室外温度进行检测,温度传感器TE对室外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
在室外膨胀阀11f和液体侧填料阀11g之间的制冷剂管11a中设有温度传感器TL。温度传感器TL对液体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在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管11a中设有温度传感器TS及低压侧压力传感器LPS。
温度传感器TS对吸入压缩机10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低压侧压力传感器LPS对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压力进行检测。这些传感器与后述主控制基板20连接。
图1是空调机的室外单元S的外观立体图。
由筐体构成的室外单元主体1为纵长状的矩形箱体。图中的前表面板1a和右侧面板1b是将多个板体组合而成的,另外还设有底板1c和顶板1d。未图示的背面和左侧面由横条体(日文:桟体)构成,内部露出且空气的流通顺畅。由上述多个板体和桟体来构成室外单元主体1。
室外单元主体1的、特别是从前表面右角部到右侧面部的板体1aa,设置有开口部11ab,该开口部11ab在室外单元S与未图示的室内单元共同作为空调机组装在一起的状态时开口。制冷剂管、电源线及信号线从开口部11ab突出,并延伸到室内单元或电源部。
在室外单元主体1的沿前表面左侧部上下隔开的位置处,安装有一对风扇保护罩2a、2b。在安装有这些风扇保护罩2a、2b的板体部位上开设有未图示的吹出口,各风扇保护罩2a、2b将吹出口覆盖。
图2是以保留有底板1c的状态将室外单元主体1拆下,来表示室外单元S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其中,对于后述的电气零件单元,省略了图示。
在与图1所示的风扇保护罩2a、2b的右侧缘部位相对的背面部位及在底板1c上,立设有由主隔板3a和辅助隔板3b构成的隔板3。主隔板3a以从底板1c的前端横穿到后端的方式形成为与底板1c的前后宽度尺寸相同的宽度尺寸,并形成为从底板1到与上部侧风扇保护罩2a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
辅助隔板3b与主隔板3a的上端连接。主隔板3a的上端缘和辅助隔板3b的下端缘各自从前端到后端为水平。但是,辅助隔板3b的上端缘仅前端侧为水平,从前端侧朝向背面侧以陡峭的角度形成陡坡。背面侧端部最高,其位于与上述顶板1d仅存在些许间隙的位置。
室外单元主体1内部通过上述隔板3分隔成二个室4、5。在此,将隔板3的左侧空间室称为热交换室4,将右侧空间室称为机械室5。在上述热交换室4内收容有室外热交换器7和两台送风机8a、8b。在上述机械室5内收容有压缩机10和制冷循环结构部件11。
上述室外热交换器7将多片翅片以沿着底板1c的背面侧端缘和左侧端缘的方式彼此隔着狭小的间隙排列成俯视呈大致L字状,并使热交换管以蛇行状贯通这些翅片而形成。在位于最靠端部的翅片的更外侧,排列有具有刚性的端板,热交换管的弯曲部分从各个端板突出。
上述送风机8a、8b支承在上下间隔排列的送风机底座13上。各个送风机8a、8b是在风扇电动机8a1、8b1的转轴上安装有螺旋桨风扇型的风扇8a2、8b2而形成,伴随风扇8a2、8b2的旋转,将背面部空气和左侧面部空气吸入单元主体1内,朝向作为前表面侧的吹出口和风扇保护罩2a、2b送风。
送风机底座13在正面观察立设在热交换室4中的大致中央部位置处的底板1c上。送风机底座13由框体和辅助框构成,其中,上述框体的下端部经由安装配件安装固定在底板1c上,左右隔着规定间隔平行地排列,上述辅助框架设在这些框体相互之间。
在框体的上端连接有由朝向下方呈大致コ字状弯曲的板材构成的钩挂部13a,用于钩挂并固定在室外热交换器7的上端部。在距离钩挂部13a规定尺寸的下方部位设有水平支承部13b。该水平支承部13b从框体朝前表面侧水平地突出,除了周缘外均开口。前端缘稍微向上方弯曲,从而固定在前表面板1a上。
构成这种送风机机座13的框体、辅助框、钩挂部13a及水平支承部13b均由金属材料构成,能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确保刚性。此外,上部侧的送风机8a安装在水平支承部13b的下方部位,但相互不发生干涉。在将室外单元主体1安装于底板1c上的状态下,支承在送风机底座13上的两台送风机8a、8b位于与风扇保护罩2a、2b相对的位置处。
另一方面,在机械室5收容有压缩机10及其它制冷循环结构部件11。作为收容在机械室5内的制冷循环结构部件11,由制冷剂管11a、消音器11b、止回阀11c、四通阀11d、制冷剂箱11e、室外膨胀阀11f、储罐11i、用于经由过渡配管P1、P2与室内单元N连接的液体侧填料阀11g及气体侧填料阀11h构成。
四通阀11d在收容于机械室5的制冷循环结构部件11中也位于上部,在此连接有与压缩机10的排出部连通的制冷剂管11a、与室外热交换器7连通的制冷剂管11a、与储罐11i连通的制冷剂管11a及与气体侧填料阀11h连通的制冷剂管11a。
特别是,将四通阀11d与压缩机10的排出部连通的制冷剂管11a从四通阀11d暂时朝上方延伸,在没有与上述顶板1d相接触的位置处弯曲成倒U字状,并延伸到压缩机10的排出部。
此外,制冷剂管11a的弯曲成大致U字状的部分的高度位置设定为比室外热交换器7的上端更高的位置处。详细来说,热交换管蜿蜒地贯通构成室外热交换器7的翅片,但在至少比最上段的热交换管更高的位置处具有制冷剂管的弯曲成大致U字状的部分。
以上是室外单元主体1的内部结构。对省略了图示的电气零件单元,在图3以后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安装有电气零件单元Y的室外单元内的局部立体图。图4是电气零件单元Y的立体图。图5是电气零件单元Y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6是在电气零件单元Y上安装盖30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电气零件单元Y的结构的图。
电气零件单元Y由倾斜底座板18、垂直底座板25及端子台底座板21的连结体22构成,其中,在上述倾斜底座板18上安装有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及噪声滤波器基板17,在上述垂直底座板25上安装有主控制基板20,在上述端子台底座板21上安装有端子台26a、26b。
图8的符号40是商用三相四线式电源(交流380V),经由电源用端子台26a而与噪声滤波器基板17连接,再经由继电器19与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连接。将交流220V电源从噪声滤波器基板17供给到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及主控制基板20。另外,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及主控制基板20通过信号线W连接。
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是安装有转换器、平滑电容器、逆变器等电气部件的风扇电动机8a1、8a2驱动用的控制基板,其中,上述转换器将从噪声滤波器基板17供给来的三相电源的一相与中性点线之间的220V单相交流电源的单相交流整流成直流电压,上述平滑电容器将上述直流电压进行平滑,上述逆变器对施加到风扇电机8a1、8a2的电压及频率进行控制,伴随着运转,从转换器的整流元件及逆变器的开关元件产生大量的热。另外,在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上连接有用于改进功率系数的电抗器31。
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是安装有转换器、平滑电容器及逆变器等电气部件的压缩机电动机10a驱动用的控制基板,其中,上述转换器将380V三相商用电源40的三相交流整流成直流电压,上述平滑电容器将上述直流电压进行平滑,上述逆变器对施加到压缩机用电动机10a的电压及频率进行控制,伴随着运转,从转换器的整流元件及逆变器的开关元件产生大量的热。另外,在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上连接有用于改进功率系数的电抗器32。
噪声滤波器基板17是安装有将三相交流电源40的噪声去除的电子元器件的基板,与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及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相比,伴随运转而产生的发热较少。
在此,在对倾斜底座板18进行正面观察时,在最靠左侧配置有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在沿着该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的右侧缘的、位于倾斜底座板18的大致中央部处配置有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噪声滤波器基板17配置在最靠右侧。在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与噪声滤波器基板17之间配置有继电器19。
倾斜底座板18以上端部为背面侧、下端部为前表面侧的方式,呈前后倾斜的姿势。仅在倾斜底座板18的、与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和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的下端部相对的部位处,一体设有沿水平突出的水平片部18a,仅在倾斜底座18的、与噪声滤波器基板17相对的部位处,一体设有朝铅垂下方突出的铅垂片部18b。
特别是如图5所示,第一散热器23和第二散热器24在彼此隔开的位置处以平行的状态从倾斜底座板18的背面突出。第一散热器23安装在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上,第二散热器24安装在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上。
在第一散热器23和第二散热器24上,均以相互隔着狭小间隙的状态并排设置有多片由散热性良好的铝材或铝合金材料构成的翅片件。翅片件彼此的间隙,需要特定为沿着倾斜底座板18倾斜的方向。
上述主控制基板20接收来自室内单元N的信号或来自温度传感器TO等各种传感器的信号,将控制信号发送至送风机用逆变器15、压缩机用逆变器16、四通阀11d、室外膨胀阀11f等来对室外单元S进行控制。
即,主控制基板17对压缩机电机10a的运转频率进行控制并对压缩机10的转速进行控制,根据制冷运转或暖房运转的运转模式来切换四通阀11d,从而对风扇电动机8a1、8b1的运转频率进行控制,以将送风机8a、8b的转速控制为需要值,并对室外膨胀阀11f1、11f2的开度进行控制。
主控制基板20安装在垂直底座板25上。在端子台底座板21上安装有电源用端子台26a和通信用端子台26b。在垂直底座板25和端子台座板21的任一方上设有爪部,在另一方上设有承接部,且两者彼此连结。
另外,在倾斜底座板18的垂直片部18b、垂直底座板25及端子台底座板21的连结体22的任一方上设有爪部,在另一方上设有承接部,从而在倾斜底座板18上安装有连结体22。
通过这样来构成电气零件单元Y,在室外单元主体1内,电气零件单元Y被配置于热交换室4的送风机底座13的水平支承部13b和构成隔板3的辅助隔板3b所支承。
另外进行说明的话,将倾斜底座板18的左侧缘与送风机底座13的左侧缘位置对齐之后,将倾斜底座板18的水平片部18a载置在送风机底座13的水平支承部13b上。使底座板水平片部18a的前端与送风机底座水平支承部13b的弯曲后的前端部抵接,并使倾斜底座板18的上端部与送风机底座13的钩挂部13a的前表面抵接。
在将倾斜底座板18形成为倾斜姿势状态下,经由安装件将倾斜底座板18上端安装固定于送风机底座钩挂部13a的前表面。安装于倾斜底座板18上的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位于送风机底座13的正前面,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处于朝向送风机底座13的右侧部突出的状态。
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和噪声滤波器基板17间的间隙部位,载置于构成隔板3的辅助隔板3b的上端倾斜部位。通过将倾斜机座板18与辅助隔板3b经由安装件进行安装固定,藉此,使倾斜底座板18以上端部为背面侧、下端部为前表面侧的方式,前后倾斜地受到支承。
其结果是,安装于倾斜底座板18上的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及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便位于被隔板3分隔开的热交换室4一侧。
另一方面,安装于倾斜底座板18的噪声滤波器基板17及由安装于垂直底座板25的主控制基板20和安装于端子台底座板21的端子台26a、26b构成的连接体22便位于机械室5一侧。
从倾斜底座板18的背面侧突出的第一散热器23和第二散热器24也位于热交换室4。,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第一散热器23及第二散热器24,与倾斜座板18同样地全部处于前后倾斜的姿势。
与此相对的是,构成连结体22的垂直底座板25和端子台底座板21,相对于倾斜的底座板18为铅垂姿势,在安装有室外单元主体1的状态下,与前表面面板平行地配置有主控制基板20及端子台26a、26b。
如图6所示,位于热交换室4的倾斜底座板18的一部分被盖30所覆盖。盖30由水平的上表面部、铅垂的前表面部及未图示的左侧部的侧面部构成,从侧面观察呈直角三角形。右侧部开口,右侧部的开口部以覆盖倾斜底座板18的状态与辅助隔板3b的上端部相连。
其结果是,利用盖30,将安装于倾斜底座板18的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和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以与热交换室4隔绝的方式覆盖。另一方面,盖30面向机械室5开口。
如图2所示,与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连接的电抗器31和与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连接的电抗器32沿上下配置在辅助隔板3b的机械室5一侧。
当制冷循环运转开始的指示从室内单元N侧输入到上述室外单元S时,从电气零件单元Y向压缩机10及送风机8a、8b等电动部件发送需要的控制信号。对压缩机10进行驱动来实现制冷循环运转。驱动两台送风机8a、8b将外部空气从室外单元主体1的背面和左侧面吸入内部,使其在室外热交换器7内流通。
在室外热交换器7中,经由压缩机10及四通阀11d等导入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外部空气从室外单元主体1的前表面的吹出口经由风扇保护罩2a、2b向主体1的前表面外部吹出。
电气零件单元Y中的、特别是安装于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和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的整流元件及开关元件等电气部件,伴随运转而产生的发热量非常大。在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中,发热集中在第一散热器23上进行散热。在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中,发热集中在第二散热器24上进行散热。
另一方面,通过两台送风机8a、8b,将外部空气取入室外单元主体1内并在室外热交换器7中流通。在室外热交换器7内流通后的一部分外部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7的前表面侧,沿着配置于送风机8a、8b的上方部位的电气零件单元Y流动。
详细来说,沿着构成电气零件单元Y且前后倾斜地受到支承的倾斜底座板18的背面流动。第一散热器23和第二散热器24在倾斜底座板18的背面突出,通过将外部空气吹到第一散热器23和第二散热器24上,来进行冷却。
另外,不仅对底座板18、第一散热器23及第二散热器24进行冷却,支承于底座板18的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及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自身也得到冷却。从这些零件上夺取的热,与和室外热交换器7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一起被迅速地向外部排出。
从各散热器23、24散热的热量不会笼罩在热交换室4中,因而也不会对其它电气部件造成热学上的不利影响。由于倾斜底座板18、第一散热器23及第二散热器24位于在室外热交换器7内流通之后的位置处,因此,不会影响对它们的送风效率。
倾斜底座板18、第一散热器23及第二散热器24,以上端部为背面侧、下端部为前表面侧的方式前后倾斜,送风机8a位于它们的下方部位。吹出的外部空气沿倾斜顺畅地流动,再被引导到送风机8a,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若倾斜底座板18等的倾斜姿势为相反的、以上端部为前表面侧、下端部为背面侧的姿势,则外部空气流无法流到室外热交换器7的上部,沿倾斜流动的空气就会与顶板发生碰撞而产生涡流。影响了送风效率,从而无法得到充分冷却。因此,倾斜底座板18等被限定成上端部为背面侧、下端部为前表面侧的倾斜姿势。
在下雨天时,外部空气中混有水滴,会直接落入室外热交换器7、倾斜底座板18、第一散热器23及第二散热器24上。
但是,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和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被前表面部、上表面部及左侧部封闭的盖30所覆盖,因而,在热交换室4中处于隔绝的状态。因而安装于这些基板15、16上的电气部件不会被雨水淋湿,也不会发生雨水导致电气部件之间发生短路的事故。
虽然盖30的右侧部是开口的,但开口位于隔板3的上端部,与机械室5相对。由于在机械室5中没有配置送风机,不会形成像热交换室4这样的强力的负压环境,因此,雨水不会从外部吹入机械室5。
盖30的右侧部与机械室5相对且开口,但雨水不会从此处进入,因此,安装于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和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上的电气部件不会被淋湿。
在倾斜底座板18上,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和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左右并排安装。由于相对于室外热交换器7,各逆变器基板15、16位于等间隔位置,且处于相同的倾斜姿势,因此,在室外热交换器7内流通后的热交换空气会经由底座板18同等地对各逆变器基板15、16进行冷却。
在此,在正面观察时,将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配置于左侧,将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配置于右侧。也可以这些逆变器基板15、16左右交换配置。
但是,根据先前说明的左右的配置,具有能够分别缩短将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15与风扇电机8a1、8b1连接的电源线及将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16与压缩机用电机10a连接的电源线这样的优点。
如上所述,构成电气零件单元Y的主控制基板20及噪声滤波器基板17配置于机械室5。主控制基板20安装有用于对信号系统部件进行控制的电子元器件,噪声滤波器基板17安装有用于将三相交流电源40的噪声去除的电子元器件。
无论哪个电子元器件,其发热量均比较少,将发热量较大的各逆变器基板15、16经由隔板3收容在热交换室4内,收容在机械室5内的上述基板20、17便不易受到热影响。
收容在机械室5的压缩机10在运转时也会发热,但在其上方部位收容有制冷剂管11a及储罐11i等制冷循环结构部件11。主控制基板20及噪声滤波器基板17位于上述制冷循环结构部件11的上部。
而且,主控制基板20嵌入垂直底座板25,噪声滤波器基板17嵌入倾斜底座板18。因此,上述基板20、17不会直接受到来自压缩机10的辐射热,也几乎没有放射热的影响。因而能够保持安装于各基板20、17的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并能够防止发生误操作。
将构成制冷循环结构部件11的四通阀11d配置在主控制基板20的背面侧。详细来说,将主控制基板20以铅垂姿势收容在机械室5的上部前表面侧,将嵌入有噪声滤波器基板17的倾斜底座板18以前后倾斜的姿势安装在机械室5的背面侧。
虽然底座板18的背面侧存在变形的空间区域,但将四通阀11d收容其中。因此,实现了变形的空间区域的有效利用,并能够抑制室外单元主体1的大型化。
另外,四通阀11d在收容于机械室5的制冷循环结构部件11中也配置于上方。在液体制冷剂倒灌并停留在室外热交换器7的情况下,若四通阀11d处于较低的位置,则液体制冷剂会逆流而到达四通阀11d。
当四通阀11d被液体制冷剂充满时,阻力变大,从而无法顺利地进行四通阀11d的切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四通阀11d配置于上方,因此四通阀11d不容易被液体制冷剂充满。
另外,将四通阀11d与压缩机10的排出部连通的制冷剂管11a,在与四通阀11d的连接部位处于暂时向上方弯曲成倒U字状。该制冷剂管11a的弯曲部高度位置形成为比室外热交换器7的上端更高的位置。详细来说,将制冷剂管11a的弯曲部高度位置设定为比构成室外热交换器7的热交换管的最上段更高的位置。
在制冷循环运转停止中,充满室外热交换器7整体程度的大量的液体制冷剂停留在室外热交换器7(倒灌)的情况下,液体制冷剂会超过四通阀11d的高度而倒流至压缩机10的排出部。
若没有在四通阀11d和压缩机10之间的制冷剂管11a上设置用于防止倒流的的止回阀11c,则液体制冷剂就会进入压缩机10,在重新开始制冷循环运转时就会产生液体压缩,从而损坏压缩机10的压缩机构。
由于将四通阀11d与压缩机10的排出部连通的制冷剂管11a的、与四通阀11d连接的连接部在比室外热交换器7的上端更高的位置处弯曲,因此,在制冷循环运转的停止中从室外热交换器7溢出至四通阀11d的液体制冷剂,便不会从四通阀11d超过制冷剂管11a的弯曲部。因此,为了降低成本而不需要在制冷剂管11a中设置止回阀11c,藉此能够以非常简单的结构防止液体制冷剂向压缩机10的倒流。
上述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不旨在对实施方式的范围进行限定。上述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形态实施,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不仅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内,而且也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3 隔板
4 热交换室
5 机械室
1 室外单元主体
7 室外热交换器
8a、8b 送风机
10 压缩机
11a 制冷剂管
11b 四通阀
11i 储罐
11 制冷循环结构部件
16 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
15 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
23 第一散热器
24 第二散热器
20 主控制基板。

Claims (3)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单元主体,利用隔板将所述室外单元主体的内部分隔成热交换室和机械室;
收容于所述室外单元主体的热交换室内的热交换器及送风机,其中,所述送风机将外部空气从室外单元主体的至少背面侧导入后使其在热交换器中流通,并向室外单元主体的前表面外部吹出;
收容于所述室外单元主体的机械室内的压缩机及制冷循环结构部件,其中,所述制冷循环结构部件由与所述压缩机及所述热交换器连接的制冷剂管、储罐构成;
逆变器基板,该逆变器基板配置在收容于所述热交换室的所述热交换器的前表面侧且配置在所述送风机的上方部位,在所述逆变器基板上安装有对压缩机及送风机的电动部件进行驱动控制的电气部件;
散热器,该散热器安装于所述逆变器基板的背面,用于对安装于逆变器基板的电气部件进行冷却;
收容于所述机械室的上部前表面侧的主控制基板,在该主控制基板上安装用于对所述室外单元进行控制的电气部件;
包含于所述制冷循环结构部件中,且配置于所述主控制基板的背面侧的四通阀;以及
将所述四通阀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部连通的制冷剂管,所述制冷剂管在比所述热交换器的上端更高的位置处弯曲,
所述逆变器基板及散热器以各自的上端部比下端部更靠背面侧的方式,前后倾斜地受到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基板包括:
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在该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上安装对所述压缩机进行驱动控制的电气部件;以及
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在该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上安装对所述送风机进行驱动控制的电气部件,
所述散热器由第一散热器及第二散热器构成,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器对安装于所述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的电气部件进行冷却,所述第二散热器对安装于所述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的电气部件进行冷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用逆变器基板和所述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彼此左右并排配置。
CN201280029421.6A 2011-07-07 2012-07-05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Active CN1037329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51181 2011-07-07
JP2011-151181 2011-07-07
PCT/JP2012/067237 WO2013005810A1 (ja) 2011-07-07 2012-07-05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2993A CN103732993A (zh) 2014-04-16
CN103732993B true CN103732993B (zh) 2016-08-17

Family

ID=47437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9421.6A Active CN103732993B (zh) 2011-07-07 2012-07-05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32532B2 (zh)
CN (1) CN103732993B (zh)
WO (1) WO20130058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1323B2 (ja) * 2013-05-13 2017-03-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6121290B2 (ja) * 2013-08-29 2017-04-26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冷凍装置
WO2016203636A1 (ja) * 2015-06-19 2016-12-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用室外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775684B2 (ja) * 2017-06-12 2020-10-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
CN107388420A (zh) * 2017-08-28 2017-11-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支架、太阳能空调室外机、及太阳能空调系统
JP2019120450A (ja) * 2017-12-28 2019-07-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CN108386926A (zh) * 2018-03-07 2018-08-10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空调室外机电控盒
JP6963104B2 (ja) * 2018-05-31 2021-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S2951838T3 (es) * 2018-09-10 2023-10-25 Hefei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Unidad exterior de acondicionador de aire y acondicionador de aire
US11603998B2 (en) 2019-01-30 2023-03-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Out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JPWO2021161439A1 (zh) * 2020-02-13 2021-08-19
US11708996B2 (en) 2021-07-30 2023-07-25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Air conditioning appliance having a weather-resistant electronics casin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22223A (ja) * 1992-05-21 1993-12-07 Daikin Ind Ltd 室外空気調和機
JPH09257276A (ja) * 1996-03-25 1997-09-30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CN101111719A (zh) * 2005-02-03 2008-01-2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JP2008138941A (ja) * 2006-12-01 2008-06-1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電装品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CN201297714Y (zh) * 2008-09-18 2009-08-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外机
JP2009192145A (ja) * 2008-02-14 2009-08-27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1586844A (zh) * 2008-05-23 2009-11-25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22223A (ja) * 1992-05-21 1993-12-07 Daikin Ind Ltd 室外空気調和機
JPH09257276A (ja) * 1996-03-25 1997-09-30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CN101111719A (zh) * 2005-02-03 2008-01-2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JP2008138941A (ja) * 2006-12-01 2008-06-1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電装品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2009192145A (ja) * 2008-02-14 2009-08-27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1586844A (zh) * 2008-05-23 2009-11-25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CN201297714Y (zh) * 2008-09-18 2009-08-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外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32532B2 (ja) 2015-06-10
WO2013005810A1 (ja) 2013-01-10
JPWO2013005810A1 (ja) 2015-02-23
CN103732993A (zh) 201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32993B (zh)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KR101329509B1 (ko) 히트펌프 연동 온수 순환 시스템 및 제어 방법
US20110259573A1 (en) Cooling system
CN101915439A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组
JP509748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3083422A (ja) 室外機及び冷凍装置
CN101430118A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组
CN104235968B (zh) 热源装置
CN107940638B (zh) 可切换冷却方式的冷水机组及其自动控制方法
JP615546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1149593A (ja) 熱交換ユニット
JP5340587B2 (ja) ショーケース
CN211650528U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JPH11108529A (ja) 冷却装置
CN109193847A (zh) 一种基于相变热交换的一体式直流充电系统
JP2005240427A (ja) キャブ
JP7459888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JP3851244B2 (ja) スターリング冷熱供給システム
JP2020128833A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2023125273A (ja)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JP2010261622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利用側ユニット
JP4742582B2 (ja) 仮設設備用エアコン装置
CN209267193U (zh) 基于相变热交换的一体式直流充电系统
CN116182273A (zh) 空气处理设备
JP3837370B2 (ja) スターリング冷熱供給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