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30680B - 层叠装置 - Google Patents

层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30680B
CN103730680B CN201310045551.5A CN201310045551A CN103730680B CN 103730680 B CN103730680 B CN 103730680B CN 201310045551 A CN201310045551 A CN 201310045551A CN 103730680 B CN103730680 B CN 1037306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ressing
separator
foil
cathode f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455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30680A (zh
Inventor
伊藤史朗
青木宽哉
大山刚
坂井田宪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K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K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KD Corp filed Critical CKD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30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0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306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06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68Compression means for stacks of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层叠装置,其可谋求抑制制品品质的降低等。层叠装置包括:运送装置(吸着部(17)),其将片体吸着运送到层叠座(29)上;保持机构(30),其保持层叠于层叠座(29)上的片体。保持机构(30)包括对应于层叠座(29)的4个角而设置的4个保持部件(31),各保持部件(31)包括一对按压爪(42A、42B)。在这里,在通过运送装置装载的片体为正极箔(3)、或层叠于正极箔(3)的底侧的分隔件(2)的场合,采用正极用的按压片(42A),在已层叠的片体为负极箔(3)、或层叠于负极箔(1)的底侧的分隔件(2)的场合,采用负极用的按压爪(42B)。另外,4个按压爪(42A、42B)的切换在通过吸着部(17)而按压片体的状态同时地进行。

Description

层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比如用于层叠电池的制造过程等中的层叠装置。
背景技术
构成层叠电池的层叠体按照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涂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矩形片状的正极箔与涂敷有负极活性物质的矩形片状的负极箔经由以绝缘性材料形成的矩形片状的分隔件而交替地被层叠。
在制造上述层叠体时,一般使用采用规定的运送装置,依次地将正极箔、负极箔、分隔件等的片体运送而层叠于规定的层叠位置的方法等。
另外,按照在层叠(装载)片体时该片体不错位的方式,通过按压爪等而按压其缘部(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325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像专利文献1那样,在通过同一按压爪在不区分正极箔和负极箔的情况下按压的方案中,具有按压爪按压一个电极箔(比如正极箔)时附着的活性物质(比如正极活性物质)在按压另一电极箔(比如负极箔)时又附着于该另一电极箔上的危险。
另外,像专利文献1那样,在按压片体的4个角中的仅构成对角的2个部位的方案中,具有在比如没有被按压的部位卷起、弯曲的状态层叠下一片体的危险。
在产生上述的各种不良情况的场合,具有构成短路的原因等的导致制品品质降低的危险。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可谋求抑制制品品质的降低等的层叠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下面分项地对适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另外,根据需要,在相应的技术方案后面记载特有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1.一种层叠装置,该层叠装置用于制造下述的层叠体,在该层叠体中,涂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矩形片状的正极箔与涂敷有负极活性物质的矩形片状的负极箔经由以绝缘性材料形成的矩形片状的分隔件进行交替地层叠,其特征在于,该层叠装置包括:
运送机构,通过规定的吸着机构依次地吸着上述正极箔、负极箔或分隔件,运送到规定的层叠位置,在该层叠位置上装载而层叠上述正极箔、负极箔或分隔件;
4个第1按压部件,其对应层叠于上述层叠位置的层叠体的4个角而设置,并且用于从上方按压通过上述运送机构运送而装载于上述层叠位置的上述正极箔的4个角,或按压按照层叠于上述正极箔的底侧的方式通过上述运送机构运送而装载到上述层叠位置的上述分隔件的4个角;
第1水平方向位移机构,其可将水平方向的上述第1按压部件的位置位移到至少从上述正极箔或上述分隔件向外方退回的退回位置以及和上述正极箔或上述分隔件的4个角相对应的按压位置;
第1上下方向位移机构,其可将上下方向的上述第1按压部件的位置位移到至少从上述正极箔或上述分隔件向上方离开的离开位置以及可与上述正极箔或上述分隔件接触的接触位置;
4个第2按压部件,其对应层叠于上述层叠位置的层叠体的4个角而设置,用于从上方按压通过上述运送机构运送而装载于上述层叠位置的上述负极箔的4个角,或按压按照层叠于上述负极箔的底侧的方式通过上述运送机构运送而装载到上述层叠位置的上述分隔件的4个角;
第2水平方向位移机构,其可将水平方向的上述第2按压部件的位置位移到至少从上述负极箔或上述分隔件向外方退回的退回位置以及和上述负极箔或上述分隔件的4个角相对应的按压位置;
第2上下方向位移机构,其可将上下方向的上述第2按压部件的位置位移到至少从上述负极箔或上述分隔件向上方离开的离开位置以及可与上述负极箔或上述分隔件接触的接触位置,
该层叠装置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通过上述运送机构重新向上述层叠位置运送而装载上述正极箔、负极箔或分隔件时,在该新装载的上述正极箔、负极箔或分隔件通过该运送机构而按压的状态,将正处于按压状态的上述4个第1按压部件或上述4个第2按压部件退回,该按压状态为,该上述4个第1按压部件或上述4个第2按压部件处于按压在其下方已设置的上述正极箔、负极箔或分隔件的4个角的状态,
然后,通过与其相对应的上述4个第1按压部件或上述4个第2按压部件而按压上述新装载的上述正极箔、负极箔或分隔件的4个角。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包括将正极箔、负极箔、分隔件等的片体运送而按压到层叠位置的运送机构,并且分别包括:用于按压正极箔和层叠于其底侧的分隔件的按压部件(第1按压部件)、用于按压负极箔和层叠于其底侧的分隔件的按压部件(第2按压部件),由此,可按照下述的流程进行层叠步骤。
比如,在层叠于层叠位置的层叠中途的层叠体的顶面上新装载正极箔时,在通过4个第1按压部件而按压已装载于其下方的分隔件的4个角的状态,将通过运送机构运送的正极箔装载于上述分隔件上。
接着,在通过运送机构按压已装载的正极箔的状态,暂时退回按压上述分隔件的4个角的4个第1按压部件,然后,再次通过4个第1按压部件按压正极箔的4个角部。然后,使运送机构离开。
然后,在通过4个第1按压部件而按压正极箔的4个角的状态,将通过运送机构而新运送的分隔件装载于上述正极箔上。
之后,在通过运送机构而按压已装载的分隔件的状态,在将按压上述正极箔的4个角的4个第1按压部件退回后,通过4个第2按压部件按压分隔件的4个角,然后,使运送机构离开。
接着,在通过4个第2按压部件而按压分隔件的4个角的状态,将通过运送机构运送的负极箔装载于上述分隔件上。
然后,在通过运送机构按压已装载的负极箔的状态,暂时将按压上述分隔件的4个角的4个第2按压部件退回,然后,再次通过4个第2按压部件按压负极箔的4个角。
通过形成这样的方案,按照本技术方案,没有下述的危险,即,第1按压部件(或第2按压部件)按压正极箔(或负极箔)时附着的正极活性物质(或负极活性物质)在按压负极箔(或正极箔)时附着于该负极箔(或正极箔)上。
另外,由于形成按压正极箔、负极箔、分隔件等的片体的4个角的全部的结构,故在片体的4个角中的任意者卷起、弯曲的状态,可抑制层叠下一片体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其结果是,可谋求抑制制品品质的降低。
此外,为了抑制上述不良情况的发生,如果分别设置正极箔等的按压部件与负极箔等的按压部件,并且在不通过运送机构按压片体,要进行按压部件的切换的场合,必须分别为了正极箔等而设置两组共计8个按压部件、为了负极箔等而设置两组共计8个按压部件,必须控制共计16个按压部件,具有装置复杂化的危险。
对于该情况,按照本技术方案1,由于形成:可在通过运送机构按压片体的状态进行4个按压部件(第1按压部件或第2按压部件)的切换的方案,故可谋求装置的简化。
还有,在本技术方案1中,可使按压正极箔的按压部件、与按压层叠于其底侧的分隔件的按压部件为同一第1按压部件;并且可使按压负极箔的按压部件、与按压层叠于其底侧的分隔件的按压部件为同一第2按压部件,故不必为了分隔件设置单独的按压部件,可进一步谋求装置的简化。
另外,在不通过运送机构而按压片体,进行按压部件的切换的场合,比如,在片体的4个角分别通过第1按压部件按压规定片体(比如,正极箔)的状态,还在其上重合另一片体(比如,分隔件),处于该片体通过第2按压部件而按压的状态,然后,按照将第1按压部件退回的方式,处于通过2种按压部件(第1按压部件和第2按压部件)而同时地按压的状态,由此具有片体产生褶皱的危险。另外,如果在片体浮起的状态,另一按压部件接近,则具有片体的边缘卷起、弯曲的危险。其结果是,具有制品品质降低的危险。
对于该情况,在本技术方案1中,在通过运送机构而按压片体的状态,形成进行4个按压部件(第1按压部件或第2按压部件)的切换的结构。即,由于形成同时地释放片体的全部4个角、暂时使该片体平坦,然后按压该片体的结构,故可抑制褶皱、弯曲等的发生。
此外,由于可通过运送机构,在更加宽的范围内均匀地按压片体,故可进一步提高上述作用效果,并且片体的错位等也难以产生。
另外,本技术方案中的“4个角”不严格地指片体的2条边交叉的“角部”,而包括“角部的附近”、“4个部位”等的概念。于是,即使形成按压与片体的各角部稍稍离开的4个部位的结构的情况下,仍可形成通过至少4个按压部件同时地按压4个部位的结构。同样在该方案中,获得与按压“角部”的场合相同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2.涉及技术方案1所述的层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按压部件和第2按压部件从上述退回位置移动到上述按压位置时的高度,按照高于上述第1按压部件和第2按压部件从上述按压位置返回到上述退回位置时的高度的方式设定。
比如,在进行第1按压部件和第2按压部件的切换等时,在退回到退回位置的按压部件、与接近按压位置的按压部件以相同的高度动作的场合,或在退回到退回位置的按压部件在高于接近按压位置的按压部件的位置而动作的场合,具有在上浮的片体的边缘搭扣接近按压位置的按压部件、片体的边缘卷起、弯曲的危险。其结果是,具有制品品质降低的危险。
对于该情况,按照本技术方案2,降低按压部件钩挂片体的危险。其结果是,可抑制片体的弯曲,谋求制品品质的提高。
技术方案3.涉及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层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按压上述正极箔或负极箔的上述第1按压部件或第2按压部件从上述按压位置移向上述退回位置时的上升量按照大于按压上述分隔件的上述第1按压部件或第2按压部件从上述按压位置移动到上述退回位置时的上升量的方式设定。
如果从尽可能地减少按压部件和电极箔(正极箔或负极箔)的摩擦的观点来看,在按压分隔件的按压部件退回时,由于在其上装载电极箔,故最好在尽可能低的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在按压电极箔的按压部件退回时,由于在其下方具有电极箔,故最好在尽可能高的位置移动。
在此方面,如果像技术方案3那样,则可降低因按压部件使电极箔摩擦、受到损伤的危险。其结果是,可谋求制品品质的提高。
技术方案4.涉及技术方案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层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按压部件和第2按压部件按照进行直进动作的方式构成。
在形成按压部件进行旋转动作、使其位移到按压位置和退回位置的方案的场合,具有在进行按压部件的切换时,因该按压部件电极箔摩擦的面积变大的危险。
对于该情况,在本技术方案4的场合,按压部件进行直进动作,由此,通过按压部件使电极箔摩擦的面积变小,可减轻对电极箔造成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层叠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用于说明层叠装置的外观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表示层叠座和保持机构的俯视图;
图4为保持部件等的侧视图;
图5为保持部件等的后视图;
图6(a)为表示通过负极用按压爪按压片体的状态的保持机构的俯视图,图6(b)为表示通过正极用按压爪按压片体的状态的保持机构的俯视图;
图7(a)为表示通过吸着部吸着运送片体的状态的示意图,图7(b)为表示装载片体的状态的示意图,图7(c)为表示通过按压爪而按压片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用于说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按压爪的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9为用于说明还一实施方式的按压爪的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用于说明又一实施方式的按压爪的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11为用于说明再一实施方式的按压爪的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12为用于说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按压爪的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像图1所示的那样,构成锂二次电池等的层叠电池的层叠体4以分隔件2、负极箔1、分隔件2、正极箔3的次序,从下方起依次反复叠摞,由此形成。
负极箔1和正极箔3通过在正反两个表面上涂敷而形成活性物质1B、3B的方式构成,该正反两个表面为矩形的金属箔构成的极箔主体1A、3A的表面。负极箔1和正极箔3包括涂敷而形成有活性物质1B、3B的涂敷部、与极箔主体1A、3A露出的未涂敷部。
具体来说,负极箔1的极箔主体1A由比如铜构成,正极箔3的极箔主体3A由比如铝构成。另外,在负极箔1的正反两个表面上涂敷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比如包含硅等的颗粒,在正极箔3的正反两个表面上,涂敷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比如包含钴酸锂等的颗粒。
在下面,特别是在不必区分正、负的场合,还将负极箔1、正极箔3统称为“电极箔1、3”。同样,在不必区分电极箔1、3与分隔件2的场合,还将电极箔1、3、分隔件2统称为“片体”。
分隔件2由具有绝缘性的矩形片状的多孔质树脂薄膜构成,呈比负极箔1和正极箔3的平面矩形状的涂敷部(活性物质1B、3B)大的矩形状。
在适合的层叠状态,负极箔1和正极箔3的涂敷部通过分隔件2而完全地被覆盖而不露出,负极箔1和正极箔3中的仅仅未涂敷部按照在分别不同的位置,相对分隔件2而露出的方式突出。各未涂敷部相当于负极片、正极片,为在层叠电池的内部与电极端子的负极和正极分别电连接的区域。
图2为表示层叠装置(层叠电池的制造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外观结构图(俯视图)。像该图所示的那样,层叠装置10包括分隔件供给台11、电极箔供给台12与层叠台13。
在分隔件供给台11上,每当层叠时,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分隔件供给机构,每次1个地供给累积于规定的托板50上的上述分隔件2。
另外,在电极箔供给台12上,每当层叠时,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电极箔供给机构,交替地每次1个地供给累积于规定的托板60、61上的上述负极箔1或正极箔3。
层叠装置10包括作为运送机构的运送装置14,该运送装置14将分隔件2或电极箔1、3从分隔件供给台11或电极箔供给台12运送到层叠台13。
运送装置14包括:导轨15,该导轨15按照通过上述各台11~13的上方的方式设置;运送臂16,该运送臂16在垂下状态支承于该导轨15上;作为吸着机构的吸着部17,其设置于该运送臂16的底端。
运送臂16按照可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电动机等的驱动机构,沿导轨15而移动的方式设置,并且可通过驱动缸等的驱动机构的动作在上下方向(图2中的纸面进深方向)伸缩。
运送臂16沿导轨15而移动,由此,吸着部17也沿导轨15而移动,运送臂16伸缩,由此,吸着部17上下运动。
吸着部17包括固定于运送臂16的底端的基部18与吸着板19,该吸着板19设置于该基部18的底侧,由多孔质体构成(参照图7)。
在基部18的内部,形成与吸着板19连通的吸引通路(图示省略)。另外,在基部18的外部,连接有与上述吸引通路连通的真空软管20。在真空软管20的另一端侧,连接有图中未示出的真空泵。另外,真空泵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控制装置而进行开闭控制,由此,可切换吸着部17(吸着板19)中的吸着和吸着解除。
如果真空泵处于打开状态,则经由真空软管20和上述吸引通路,从吸着板19进行吸引,将分隔件2或电极箔1、3吸着于吸着板19的底面(吸着面)上(参照图7(a))。
另一方面,在层叠台13上,在层叠电极箔1、3和分隔件2的层叠位置,设置用于装载而层叠它们的层叠座29(参照图2,图3等)。
层叠座29呈比电极箔1、3和分隔件2大一圈的平面看为基本矩形状,电极箔1、3和分隔件2按照本身的各边与层叠座29的各边基本平行的方式装载。
另外,像上述那样,电极箔1、3和分隔件2按照尺寸分别不同,即使在适合的层叠状态,电极箔1、3的未涂敷部仍相对分隔件2而露出,其周围完全不一致的方式构成,但是为了方便起见,除了图1以外,在其它的附图中,电极箔1、3和分隔件2按照相同的矩形状而示出。
此外,在层叠座29的周围设置保持机构30,该保持机构30用于保持层叠于该层叠座29上的层叠体4(电极箔1、3和分隔件2)。
像图3等所示的那样,保持机构30包括:4个保持部件31,该4个保持部件31对应于层叠座29(层叠体4)的4个角的角部而设置;连动驱动机构32,该连动驱动机构32使该4个保持部件31连动。连动驱动机构32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第1水平方向位移机构和第2水平方向位移机构。
在这里,首先对连动驱动机构32的结构进行具体的说明。连动驱动机构32包括:8个滑轮33,该8个滑轮33按照在层叠座29的周围包围该层叠座29的方式以规定间隔而设置;环状的同步带34,该同步带34呈八角状而挂绕于该8个滑轮33上。
各滑轮33分别包括沿上下方向(图3的纸面进深方向)的旋转轴,按照可在水平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8个滑轮33中的至少1个构成驱动滑轮,该驱动滑轮与伺服电动机等的图中未示出的旋转驱动机构连接,通过该旋转驱动机构而进行旋转驱动控制,剩余的滑轮为经由同步带34从动于上述驱动滑轮的从动滑轮。另外,驱动滑轮33旋转,由此,同步带34可沿本身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
在同步带34上分别连接上述4个保持部件31,与同步带34的动作连动,4个保持部件31分别可沿同步带34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保持部件31的往复运动方向从平面看,设定在相对层叠座29(层叠体4)的各边分别倾斜45°的方向。
下面对各保持部件31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各保持部件31包括:主体部40,该主体部40按照与层叠座29(层叠体4)的各角部面对的方式设置;连接部41,该连接部41在该主体部40的背面侧与同步带34连接;设置于主体部40的顶部上的一对按压爪42A、42B。
各按压爪42A、42B呈从主体部40到层叠座29沿水平方向而突出地形成的平板状,按照分别从上方按压层叠体4的4个角的角部的方式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对应放置于层叠体4的最顶面上(在层叠开始时,层叠座29上)的片体的种类,切换按压层叠体4的按压爪42A、42B的种类。
更具体地说,在放置于层叠体4的最顶面上的片体为正极箔3,或层叠于正极箔3的底侧的分隔件2的场合,采用一对按压爪42A、42B中的位于保持部件31的左侧的按压爪42A。下面将该按压爪42A称为“正极用按压爪42A”。正极用按压爪42A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按压部件。
另一方面,放置于层叠体4的最顶面上的片体为负极箔1,或层叠于负极箔1的底侧的分隔件2的场合,采用一对按压爪42A、42B中的位于保持部件31的右侧的按压爪42B。下面将该按压爪42B称为“负极用按压爪42B”。负极用按压爪42B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第2按压部件。
另外,像图4、图5所示的那样,在各保持部件31的下方位置设置分别用于上下移动该保持部件31的上下驱动机构45。该上下驱动机构45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上下方向位移机构和第2上下方向位移机构。
本实施方式中的上下驱动机构45由圆盘状的偏心辊47与伺服电动机等的驱动机构(图示省略)构成,在该偏心辊47的偏离中心的位置设置旋转轴46,该伺服电动机与旋转轴46连接,使偏心辊47旋转。
偏心辊47按照旋转轴46沿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并且其周面,在平时处于与保持部件31的主体部40的底面接触的状态。另外,形成通过经由旋转轴46使偏心辊47旋转的方式,与其接触的保持部件31上下运动的结构。此外,在保持部件31水平移动时,主体部40在偏心辊47上滑动,同时水平移动。
可通过驱动控制上述连动驱动机构32和上下驱动机构45,将保持部件31在规定范围内,移动到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任意的位置,或保持于任意的位置。
由此,水平方向的按压爪42A、42B的位置可位移到:从层叠体4而退回到外方的退回位置(参照图3)、与按压层叠体4的4个角的角部的按压位置(参照图6(a)、图6(b))。并且上下方向的按压爪42A、42B的位置可位移到从层叠体4而向上方离开的离开位置(参照图7(c))、与可与层叠体4接触的接触位置(参照图7(a)~图7(c))。另外,图4、图5、图7是将层叠体4简化的图示,其将层叠于层叠座29上的片体相互间隔开。
下面对采用上述层叠装置10的层叠体4的层叠流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依次以下述顺序、按照规定次数反复进行:层叠分隔件2的第1分隔件层叠步骤;在其上层叠负极箔1的负极箔层叠步骤;在其上层叠分隔件2的第2分隔件层叠步骤;在其上层叠正极箔3的正极箔层叠步骤,由此制造层叠体4。
如果开始第1分隔件层叠步骤,首先,将运送装置14的吸着部17导向到分隔件供给台11上。在这里,吸着部17下降,吸着供给到分隔件供给台11上的分隔件2。
接着,吸着分隔件2的吸着部17导向到层叠台13的层叠座29上(参照图7(a))。但是,在图7中示出已在层叠座29上层叠多个片体,存在层叠体4的情况。
在这里,吸着部17在吸着分隔件2的状态下降,将该分隔件2装载于层叠座29上。接着,吸着部17在将分隔件2向下方(层叠座29)按压的状态停止。
此时,保持机构30的各保持部件31(按压爪42A、42B)退回到退回位置(参照图3)。
如果将分隔件2装载于层叠座29上,则位于退回位置的各保持部件31上升,各按压爪42A、42B的高度位置为高于装载的分隔件2的高度位置的位置。
接着,水平移动各保持部件31,将各负极用按压爪42B从退回位置移动到分隔件2的各角部的上方位置(在下面称为按压位置)(参照图6(a))。
如果将各负极用按压爪42B移动到按压位置,则在这里,各保持部件31下降。由此,各负极用按压爪42B从离开位置位移到可与分隔件2接触的接触位置,该离开位置为离开分隔件2上方的位置。接着,分隔件2的各角部处于通过各负极用按压爪42B而按压的状态(参照图4、图5、图7(c))。但是,与图7相同,在图4、图5中示出已将多个片体层叠于层叠座29上,存在层叠体4的情况。
如果处于通过各负极用按压爪42B按压分隔件2的4个角的状态,则停止吸着部17的吸引,解除分隔件2的吸着。接着,吸着部17上升,转到负极箔层叠步骤。
另外,在下述的各层叠步骤中是同样的,但是,吸着部17的吸引停止(片体的吸着解除)的时刻不依据于上述时刻,如果吸着部17将片体向下方按压,片体处于不产生错位等的状态之后,则可为任何时候。
如果开始负极箔层叠步骤,则将吸着部17导向到电极箔供给台12上。在这里,吸着部17下降,吸着供给到电极箔供给台12上的负极箔1。
接着,将吸着负极箔1的吸着部17导向到层叠台13的层叠座29上(参照图7(a))。
在这里,吸着部17在吸着负极箔1的状态下降,将该负极箔1层叠于上述分隔件2上。接着,吸着部17在将负极箔1按压于下方(分隔件2)的状态停止。
此时,维持分隔件2的各角部通过各负极用按压爪42B而按压的状态,从吸着部17的周缘部而向外方露出的负极箔1的露出部分处于装载于按压分隔件的各负极用按压爪42B上的状态(参照图7(b))。
如果将负极箔1装载于分隔件2上,则各保持部件31稍稍上升,并且水平移动。由此,各负极用按压爪42B在从分隔件2而稍稍上浮的状态,暂时地从按压位置退回到退回位置。
另外,在下述的各层叠步骤中是同样的,按压爪42A、42B从退回位置移动到按压位置时的高度按照高于该按压爪42A、42B从按压位置返回到退回位置时的高度的方式设定。
如果各负极用按压爪42B退回,则负极箔1的露出部分笔直地延伸,该负极箔1在没有摆动的情况下,处于平坦的状态。即,负极箔1的整体处于适当地与上述分隔件2重合的状态。
如果像这样,负极箔1的整体处于适当地与分隔件2重合的状态,则位于退回位置的各保持部件31上升,各按压爪42A、42B的高度位置为高于装载的负极箔1的高度位置的位置。
然后,水平移动各保持部件31,再次将各负极用按压爪42B从退回位置移动到负极箔1的各角部的上方位置(按压位置)(参照图6(a))。
如果各负极用按压爪42B移动到按压位置,则在这里,各保持部件31下降。由此,各负极用按压爪42B从离开位置位移到可与负极箔1接触的接触位置,该离开位置为离开负极箔1上方的位置。接着,负极箔1的各角部处于通过各负极用按压爪42B而按压的状态(参照图4,5,图7(c))。
如果处于通过各负极用按压爪42B按压负极箔1的4个角的状态,则停止吸着部17的吸着,解除负极箔1的吸着。接着,吸着部17上升,转到第2分隔件层叠步骤。
如果开始第2分隔件层叠步骤,则吸着部17导向到分隔件供给台11上。在这里,吸着部17下降,吸着供给到分隔件供给台11上的分隔件2。
接着,吸着分隔件2的吸着部17导向层叠台13的层叠座29上(参照图7(a))。
在这里,吸着部17在吸着分隔件2的状态下降,将该分隔件2装载于上述负极箔1上。接着,吸着部17在将分隔件2按压于下方(负极箔1)的状态停止。
此时,维持负极箔1的各角部通过各负极用按压爪42B而按压的状态,从吸着部17的周缘部而向外方露出的分隔件2的露出部分处于装载于按压负极箔1的各负极用按压爪42B上的状态(参照图7(b))。
如果将分隔件2装载于负极箔1上,则各保持部件31稍稍上升,并且水平移动。由此,各负极用按压爪42B在从负极箔1而稍稍上浮的状态,暂时地从按压位置退回到退回位置。
另外,在下述的各层叠步骤中也是同样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电极箔1、3的按压爪42A、42B从退回位置移动到按压位置时的上升量按照大于:按压分隔件2的按压爪42A、42B从按压位置移动到退回位置时的上升量的方式设定。
如果各负极用按压爪42B退回,则分隔件2的露出部分笔直地延伸,该分隔件2在没有摆动的情况下,处于平坦的状态。即,分隔件2的整体处于适当地与上述负极箔1重合的状态。
如果像这样,分隔件2的整体处于适当地与负极箔1重合的状态,则处于退回位置的各保持部件31上升,各按压爪42A、42B的高度位置为高于装载的分隔件2的高度位置的位置。
接着,水平移动各保持部件31,将各正极用按压爪42A从退回位置移动到分隔件2的各角部的上方位置(按压位置)(参照图6(b))。
如果各正极用按压爪42A移动到按压状态,在这里,各保持部件31下降。由此,各正极用按压爪42A从离开位置位移到可与分隔件2接触的接触位置,该离开位置从分隔件2上方离开。接着,分隔件2的各角部处于通过各正极用按压爪42A而按压的状态(参照图4,图5,图7(c))。
如果处于通过各正极用按压爪42A按压分隔件2的4个角的状态,则停止吸着部17的吸引,解除分隔件2的吸着。另外,吸着部17上升,转到正极箔层叠步骤。
如果开始正极箔层叠步骤,则将吸着部17导向到电极箔供给台12。在这里,吸着部17下降,吸着供给到电极箔供给台12上的正极箔3。
接着,吸着正极箔3的吸着部17导向到层叠台13的层叠座29上(参照图7(a))。
在此,吸着部17在吸着正极箔3的状态下下降,将该正极箔3装载于上述分隔件2上。接着,吸着部17在将正极箔3按压于下方(分隔件2)的状态停止。
此时,分隔件2的各角部维持在通过各正极用按压爪42A而按压的状态,从吸着部17的周缘部向外方露出的正极箔3的露出部分处于装载于按压分隔件2的各正极用按压爪42A上的状态(参照图7(b))。
如果将正极箔3装载于分隔件2上,则各保持部件31稍稍上升,并且水平移动。由此,各正极用按压爪42A在从分隔件2而稍稍上浮的状态,暂时地从按压位置退回到退回位置。
如果各正极按压爪42A退回,则正极箔3的露出部分笔直地延伸,该正极箔3在没有摆动的情况下,处于平坦的状态。即,正极箔3的整体处于适当地与上述分隔件2重合的状态。
如果像这样,正极箔3的整体处于适当地与分隔件2重合的状态,则处于退回位置的各保持部件31上升,各按压爪42A、42B的高度位置为高于装载的正极箔3的高度位置的位置。
接着,使各保持部件31水平移动,再次将各正极用按压爪42A从退回位置移动到正极箔3的各角部的上方位置(按压位置)(参照图6(a))。
如果各正极用按压爪42A移动到按压位置,则在这里,各保持部件31下降。由此,各正极用按压爪42A从离开位置位移到可与正极箔3接触的接触位置,该离开位置为从正极箔3的上方离开的位置。接着,正极箔3的各角部处于通过各正极用按压爪42A而按压的状态(参照图4,5,图7(c))。
如果处于通过各正极用按压爪42A而按压正极箔3的4个角的状态,则停止吸着部17的吸引,解除正极箔3的吸着。接着,吸着部17上升,转到第2次的第1分隔件层叠步骤。
如果开始第2次的第1分隔件层叠步骤,则将吸着部17导向分隔件供给台11上。在这里,吸着部17下降,吸着供给到分隔件供给台11上的分隔件2。
接着,吸着了分隔件2的吸着部17导向到层叠台13的层叠座29上(参照图7(a))。
在这里,吸着部17在吸着分隔件2的状态下降,将该分隔件2装载于上述正极箔3上。接着,吸着部17在将分隔件2按压于下方(正极箔3)的状态停止。
此时,正极箔3的各角部维持在通过各正极用按压爪42A而按压的状态,从吸着部17的周缘部而向外方露出的分隔件2的露出部分处于装载于按压正极箔3的各正极用按压爪42A上的状态(参照图7(b))。
如果将分隔件2装载于正极箔3上,则各保持部件31稍稍上升,并且水平移动。由此,各正极用按压爪42A在从正极箔3而稍稍上浮的状态,暂时地从按压位置退回到退回位置。
如果各正极用按压爪42A退回,则分隔件2的露出部分笔直地延伸,该分隔件2在没有摆动的情况下,处于平坦的状态。即,分隔件2的整体处于适当地与上述正极箔3重合的状态。
如果像这样,分隔件2的整体处于适当地与正极箔3重合的状态,则处于退回位置的各保持部件31上升,各按压爪42A、42B的高度位置为高于装载的分隔件2的高度位置的位置。
接着,使各保持部件31水平移动,再次将各负极用按压爪42B从退回位置移动到分隔件2的各角部的上方位置(按压位置)(参照图6(b))。
如果各负极用按压爪42B移动到按压位置,则在这里,各保持部件31下降。由此,各负极按压爪42B从离开位置位移到可与分隔件2接触的接触位置,该离开位置为从分隔件2上方离开的位置。接着,分隔件2的各角部处于通过各负极用按压爪42B而按压的状态(参照图4,5,图7(c))。
如果处于通过各负极用按压爪42B而按压分隔件2的4个角的状态,则停止吸着部17的吸引,解除分隔件2的吸着。接着,吸着部17上升,再次转到正极箔层叠步骤。
在之后,像前述的那样,按照规定次数反复进行上述各种层叠步骤,由此,可获得按照从下方起的顺序,将分隔件2、负极箔1、分隔件2、正极箔3反复叠撂起来的层叠体4。
像以上具体描述的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包括将片体运送而按压到层叠座29的运送装置14(吸着部17),并且包括按压爪(正极用按压爪42A),其用于按压正极箔3和层叠于其底侧的分隔件2;按压爪(负极用按压爪42B),其用于按压负极箔1和层叠于其底侧的分隔件2。
由此,不具有正极用按压爪42A(或负极用按压爪42B)按压正极箔3(或负极箔1)时附着的正极活性物质(或负极活性物质)在按压负极箔1(或正极箔3)时,附着于该负极箔1(或正极箔3)上的危险。
另外,由于形成按压片体的4个角的全部的结构,故可避免在片体的4个角中的任意者卷起、弯曲的状态,层叠下一片体的不良状况的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下述方案,即,在通过吸着部17而按压片体的状态,同时释放片体的4个角的全部、暂时使该片体平坦,然后按压该片体,故可抑制褶皱、弯曲等的发生。
还有,由于可通过吸着部17在更宽的范围内均匀地按压片体,故进一步提高上述作用效果,片体的错位等也难以产生。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爪42A、42B从退回位置移动到按压位置时的高度按照高于该按压爪42A、42B从按压位置返回到退回位置时的高度的方式设定。由此,降低按压爪42A、42B钩挂片体的危险。其结果是,可抑制片体的弯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电极箔1、3的按压爪42A、42B从按压位置移动到退回位置时的上升量按照大于按压分隔件2的按压爪42A、42B从按压位置移动到退回位置时的上升量的方式设定。由此,可降低通过所退回的按压爪42A、42B使电极箔1、3摩擦,受到损伤的危险。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按压爪42A、42B按照进行直进动作的方式构成。由此,与进行旋转动作的按压爪相比较,电极箔1、3摩擦的面积小,可减轻对电极箔1、3造成的损害。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保持部件31的水平移动方向设定在相对层叠座29(层叠体4)的各边而分别倾斜45°的方向。由此,可极力地降低按压爪42A、42B所摩擦的电极箔1、3的面积。
其结果是,可谋求抑制制品品质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可在通过吸着部17而按压片体的状态进行4个按压爪42A、42B的切换的结构,故可谋求装置的简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使按压正极箔3的按压爪、与按压层叠于其底侧的分隔件2的按压爪为同一正极用按压爪42A,并且可使按压负极箔1的按压爪、与按压层叠于其底侧的分隔件2的按压爪为同一负极用按压爪42B,故可不必为了分隔件2而设置单独的按压爪,可谋求进一步的装置的简化。
还有,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比如,也可像下述那样实施。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通过层叠装置10制造层叠电池的层叠体4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形成比如通过层叠装置10制造锂离子电容器、电解电容器等的层叠体的结构。
(b)上述实施方式的层叠体4按照分隔件2、负极箔1、分隔件2、正极箔3的顺序,以从下方起的顺序而反复叠撂起来的方式层叠而形成,显然,层叠顺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比如,按照分隔件2、正极箔3、分隔件2、负极箔1的顺序,以从下方起的顺序而反复叠撂起来,还可形成负极箔1或正极箔3位于最底层的结构。
(c)作为片体的电极箔1、3和分隔件2的材质、形状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隔件2通过多孔质树脂薄膜而构成,但是,也可通过绝缘性的无纺布而构成。
(d)运送机构、吸着机构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由多孔质构成的吸着板(多孔质吸着板)19,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采用多孔式吸着板。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下述的方案,其中,采用1个运送装置14,将供给到各供给台11、12的各片体运送到层叠台13,但是,也可形成下述的方案,其中,代替上述方式,配备分别与各片体相对应的多个运送装置,采用各运送装置,相对层叠台13交替地运送而层叠各片体。在该场合,通过该多个运送装置,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运送机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负极箔1和正极箔3共用的电极箔供给台12,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形成分别设置单独的电极箔供给台12的结构。即,还可分别单独地设置负极箔供给台和正极箔供给台。
(e)保持机构30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4个保持部件31通过同步带34而连动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还可形成各保持部件31分别动作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保持部件31的水平移动方向从平面看,设定在相对层叠体4的各边分别倾斜45°的方向,但是,各保持部件31的水平移动方向并不限于于此。
但是,从简化各保持部件31的动作的方面来说,在正极用按压爪42A和负极用按压爪42B成一体形成的上述保持部件31之下,最好,至少各保持部件31的水平移动方向相对层叠体4的各边而倾斜。
(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31按照可通过作为水平方向位移机构的连动驱动机构32而向水平方向位移的方式构成,并且按照可通过作为上下方向位移机构的上下驱动机构45而向上下方向位移的方式构成。但并不限于此,比如,还可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通过1个驱动机构,具体实现水平方向位移机构和上下方向位移机构。由此,还可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按照保持部件31一边向水平方向移动,一边还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可相对水平面而倾斜地移动。
还有,上述实施方式的上下驱动机构45构成通过偏心辊47而使保持部件31上下运动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还可形成使比如,普通的辊的旋转轴的位置上下运动,由此,使保持部件31上下运动的结构。
(g)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正极用按压爪42A和负极用按压爪42B作为保持部件31而成一体形成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形成正极用按压爪42A和负极用按压爪42B分别通过单独件而设置。
比如,像图8所示的那样,也可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对应于层叠体4的4个角,分别每次4个地具有独立地动作的正极用按压爪70A和负极用按压爪70B。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对应于层叠体4的4条边中的面对面的2条边,各按压爪70A、70B分别每次2个地设置,沿与该2条边相垂直的方向(图8的左右方向),各按压爪70A、70B按照可直线而水平移动的方式构成。显然,各按压爪70A、70B按照分别可上下运动(纸面进深方向)动作的方式构成。通过该方案,可按照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流程,制造层叠体4。
(h)像上述(g)那样,正极用按压爪与负极用按压爪分别由单独而设置的结构中的各按压爪的动作方式,并不限于像图8所示的例子的那样,在水平方向直线地位移的滑动类型。
比如,也可形成像图9图12所示的那样,对应于层叠体4的4个角,分别每次4个地具有在水平方向旋转动作的旋转类型的正极用按压爪80A和负极用按压爪80B的方案。显然,各按压爪80A、80B按照可上下运动(纸面进深方向)而动作的方式构成。另外,在图9~图12中,为了方便起见,仅仅示出层叠体4的2个部位的角部附近部位。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在层叠体4的角部,与相交的2条边中的一条边相对应地设置正极用按压爪80A,并且对应于另一边设置负极用按压爪80B。
按照上述方案,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由于通过按压爪80A、80B而按压的部位可为基本相同的位置,故可极力地减少片体通过按压爪80A、80B摩擦的部位。
另外,在图10、11所示的例子中,按照正极用按压爪80A和负极用按压爪80B可按压片体的相同边的方式,对应于层叠体4的4条边中的相对面的2条边,分别每次2组地设置正极用按压爪80A和负极用按压爪80B,并且将各按压爪80A、80B的退回位置到按压位置的旋转角度分别设定在90°或180°。
按照该方案,还可使正极用按压爪80A和负极用按压爪80B连动,可谋求控制的简化。另外,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可极力地以较窄的程度抑制保持机构30的宽度(图1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可谋求保持机构30的小型化。
此外,作为使按压爪80A、80B运动的驱动机构,列举有电动机、凸轮机构等。另外,作为图11所示的例子的旋转方式,也可为不是图示的往复运动,而向一个方向每次按照180°旋转的方式(关于后述的图12的例子,也同样的)。
还有,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对应于层叠体4的4条边中的相对的2条边,分别每次2组地设置正极用按压爪80A,并且对应于层叠体4的4个角的角部而设置负极用按压爪80B,分别按照180°设定从各按压爪80A、80B的退回位置到按压位置的旋转角度。另外,在这里,位于按压位置的按压爪80A、80B的长度方向设定在相对层叠体4的各边分别倾斜45°的方向。由此,可极力地减少通过所退回的按压爪80A、80B摩擦的电极箔1、3的面积。
再有,在形成相对1个旋转轴一体地形成正极用按压爪和负极用按压爪这两者、其进行旋转动作的结构的场合,由于在进行按压爪的切换等时退回到退回位置的按压爪、与接近按压位置的按压爪在相同的高度动作,故具有在上浮的片体的边缘钩搭有接近按压位置的按压部件,片体的边缘卷起、弯曲的危险。于是,在采用旋转型的按压爪的场合,通过单独件设置正极用按压爪、与负极用按压爪。
标号的说明:
标号1表示负极箔;
标号2表示分隔件;
标号3表示正极箔;
标号4表示层叠体;
标号10表示层叠装置;
标号13表示层叠台;
标号14表示运送装置;
标号17表示吸着部;
标号19表示吸着板;
标号29表示层叠座;
标号30表示保持机构;
标号31表示保持部件;
标号32表示连动驱动机构;
标号42A表示正极用按压爪;
标号42B表示负极用按压爪;
标号45表示上下驱动机构。

Claims (5)

1.一种层叠装置,该层叠装置用于制造下述的层叠体,在该层叠体中,涂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矩形片状的正极箔与涂敷有负极活性物质的矩形片状的负极箔经由以绝缘性材料形成的矩形片状的分隔件进行交替地层叠,其特征在于,该层叠装置包括:
运送机构,通过规定的吸着机构依次地吸着上述正极箔、负极箔或分隔件,运送到规定的层叠位置,在该层叠位置上装载而层叠上述正极箔、负极箔或分隔件;
4个第1按压部件,其对应层叠于上述层叠位置的层叠体的4个角而设置,并且用于从上方按压通过上述运送机构运送而装载于上述层叠位置的上述正极箔的4个角,或按压按照层叠于上述正极箔的底侧的方式通过上述运送机构运送而装载到上述层叠位置的上述分隔件的4个角;
第1水平方向位移机构,其能将水平方向的上述第1按压部件的位置位移到至少从上述正极箔或上述分隔件向外方退回的退回位置以及和上述正极箔或上述分隔件的4个角相对应的按压位置;
第1上下方向位移机构,其能将上下方向的上述第1按压部件的位置位移到至少从上述正极箔或上述分隔件向上方离开的离开位置以及能与上述正极箔或上述分隔件接触的接触位置;
4个第2按压部件,其对应层叠于上述层叠位置的层叠体的4个角而设置,用于从上方按压通过上述运送机构运送而装载于上述层叠位置的上述负极箔的4个角,或按压按照层叠于上述负极箔的底侧的方式通过上述运送机构运送而装载到上述层叠位置的上述分隔件的4个角;
第2水平方向位移机构,其能将水平方向的上述第2按压部件的位置位移到至少从上述负极箔或上述分隔件向外方退回的退回位置以及和上述负极箔或上述分隔件的4个角相对应的按压位置;以及
第2上下方向位移机构,其能将上下方向的上述第2按压部件的位置位移到至少从上述负极箔或上述分隔件向上方离开的离开位置以及能与上述负极箔或上述分隔件接触的接触位置,
该层叠装置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通过上述运送机构重新向上述层叠位置运送而装载上述正极箔、负极箔或分隔件时,在该新装载的上述正极箔、负极箔或分隔件通过该运送机构而按压的状态,将正处于按压状态的上述4个第1按压部件或上述4个第2按压部件退回,该按压状态为,该上述4个第1按压部件或上述4个第2按压部件处于按压在其下方已设置的上述正极箔、负极箔或分隔件的4个角的状态,
然后,通过与其相对应的上述4个第1按压部件或上述4个第2按压部件而按压上述新装载的上述正极箔、负极箔或分隔件的4个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按压部件和第2按压部件从上述退回位置移动到上述按压位置时的高度,按照高于上述第1按压部件和第2按压部件从上述按压位置返回到上述退回位置时的高度的方式设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按压上述正极箔或负极箔的上述第1按压部件或第2按压部件从上述按压位置移向上述退回位置时的上升量按照大于按压上述分隔件的上述第1按压部件或第2按压部件从上述按压位置移动到上述退回位置时的上升量的方式设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按压上述正极箔或负极箔的上述第1按压部件或第2按压部件从上述按压位置移动到上述退回位置时的上升量按照大于按压上述分隔件的上述第1按压部件或第2按压部件从上述按压位置移动到上述退回位置时的上升量的方式设定。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层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按压部件和第2按压部件按照进行直进动作的方式构成。
CN201310045551.5A 2012-10-12 2013-02-05 层叠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306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26760 2012-10-12
JP2012226760A JP5709221B2 (ja) 2012-10-12 2012-10-12 積層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0680A CN103730680A (zh) 2014-04-16
CN103730680B true CN103730680B (zh) 2015-12-02

Family

ID=50454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4555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30680B (zh) 2012-10-12 2013-02-05 层叠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09221B2 (zh)
CN (1) CN1037306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97029B2 (ja) * 2014-07-31 2019-10-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装置
JP5783581B1 (ja) * 2014-08-06 2015-09-24 Ckd株式会社 積層装置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KR101725915B1 (ko) * 2015-01-09 2017-04-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가압 바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지그 장치
JP5923654B1 (ja) * 2015-10-27 2016-05-24 Ckd株式会社 積層装置
JP6619683B2 (ja) 2016-04-05 2019-12-11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シート積層治具、積層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シート状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585639B2 (ja) * 2017-01-17 2019-10-02 Ckd株式会社 積層装置
JP6676554B2 (ja) * 2017-01-17 2020-04-08 Ckd株式会社 積層装置
JP6585645B2 (ja) * 2017-02-14 2019-10-02 Ckd株式会社 積層装置
CN108461797B (zh) * 2017-02-17 2021-01-22 Da技术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的高速电池堆制造装置
KR20180109576A (ko) * 2017-03-28 2018-10-08 (주)이티에스 전극적층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전극적층장치
JP6930397B2 (ja) * 2017-11-29 2021-09-0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積層装置
JP6947136B2 (ja) * 2018-08-06 2021-10-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極積層体製造装置
CN113646938A (zh) * 2019-03-29 2021-11-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层叠电极体的制造装置
WO2020203119A1 (ja) * 2019-03-29 2020-10-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積層電極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7147678B2 (ja) * 2019-05-08 2022-10-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移載方法
CN110371639A (zh) * 2019-07-25 2019-10-25 浙江海悦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包板机推头推板协同输送机构
JP6824590B2 (ja) * 2019-07-31 2021-02-03 株式会社京都製作所 積層型電池の製造装置
JP6888704B1 (ja) * 2020-02-14 2021-06-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積層装置および積層方法
DE102022107942A1 (de) 2022-04-04 2023-10-05 Mb Atech Gmbh Stapeleinheit zur Herstellung von Modulen oder Vorstufen von Modulen
DE102022115207A1 (de) 2022-06-17 2023-12-28 Mb Atech Gmbh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Modulen oder Vorstufen von Modulen
DE102022124784A1 (de) 2022-09-27 2024-03-28 Mb Atech Gmbh Inspektion bei der Herstellung von Modulen oder Vorstufen von Modulen
DE102022124777A1 (de) 2022-09-27 2024-03-28 Mb Atech Gmbh Inspektion bei der Herstellung von Modulen oder Vorstufen von Modulen
DE102022124788B3 (de) 2022-09-27 2024-01-18 Mb Atech Gmbh Inspektion bei der Herstellung von Modulen oder Vorstufen von Modulen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7277A (zh) * 2001-05-23 2002-12-25 可卡姆工程有限公司 锂二次电池的自动生产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99822B2 (ja) * 2007-07-27 2012-12-19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5217503B2 (ja) * 2008-02-29 2013-06-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層装置およびシート積層方法
JP5766904B2 (ja) * 2009-03-09 2015-08-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部材積層装置およびシート部材積層方法
JP5997877B2 (ja) * 2011-04-07 2016-09-28 株式会社京都製作所 積層装置および積層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7277A (zh) * 2001-05-23 2002-12-25 可卡姆工程有限公司 锂二次电池的自动生产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78464A (ja) 2014-05-01
CN103730680A (zh) 2014-04-16
JP5709221B2 (ja) 2015-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30680B (zh) 层叠装置
US888285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devices
JP5997877B2 (ja) 積層装置および積層方法
CN103359488B (zh) 育苗容器层叠方法以及育苗容器层叠装置
JP2014009080A (ja) シート体の搬送装置及び積層電池の製造装置
CN106458532A (zh) 货柜升降搬运装置
JP2017130260A (ja) 電極積層装置
CN102730441B (zh) 电极箔的运送装置和叠层电池的制造装置
KR20200099434A (ko) 2차 전지용 전극 생산 시스템의 스태킹 장치
KR101208998B1 (ko) 전극판 이송장치
CN207073307U (zh) 伸缩导轨组件及升降舞台
JP5272048B2 (ja) シート体の搬送装置及び積層電池の製造装置
JP5833265B1 (ja) 積層装置
JP5923654B1 (ja) 積層装置
CN109607134A (zh) 物料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码垛机
CN109671809A (zh) 排版机构以及太阳能电池片焊接机
CN108987817A (zh) 一种锂电池的叠片装置及叠片方法
CN108539220B (zh) 叠置装置
KR20230000191A (ko) 이차전지의 전극 분리 및 이송용 픽앤플레이스 장치
CN210192625U (zh) 一种上下料组件和生产线
KR101902314B1 (ko) 전기이중층 캐패시터 제조를 위한 후공정장비
JP6676554B2 (ja) 積層装置
CN104528452B (zh) 静电折布机
CN106185289A (zh) 一种适用于极板上料的驱动装置
CN204416737U (zh) 静电折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2

Termination date: 202202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