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3453B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3453B
CN103713453B CN201310447089.1A CN201310447089A CN103713453B CN 103713453 B CN103713453 B CN 103713453B CN 201310447089 A CN201310447089 A CN 201310447089A CN 103713453 B CN103713453 B CN 1037134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operating portion
latch
driving force
printed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70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3453A (zh
Inventor
根村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158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7001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158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5824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02399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67730A/zh
Publication of CN103713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34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34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34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2Adjusting of projection opt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7Convergence or focus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2Soundproof bod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仪,具备能够对投射透镜进行固定的透镜移动机构。透镜移动机构具备:可动部,其对投射透镜进行支承,并能够在与光轴正交的面内在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移动;第一操作部以及第二操作部,产生使可动部分别朝两个方向移动的驱动力;第一旋转部以及第二旋转部,分别朝第一旋转部以及第二旋转部传递由第一操作部以及第二操作部产生的驱动力;以及锁止机构,其能够在对两个旋转部进行卡止的卡止状态和使两个旋转部能够旋转的非卡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锁止机构具备:第一卡止部件以及第二卡止部件,分别对第一旋转部以及第二旋转部进行卡止;以及杆机构,该杆机构使两个卡止部件移动。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投影仪,该投影仪具备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以及对调制后的光束进行投射的投射透镜。并且,提出有如下投影仪,该投影仪具备使投射透镜移动以便用户不移动投影仪就能够移动被投射的图像的透镜移动机构。
另外,提出有如下技术,即,在透镜移动机构设置锁止机构,以避免由于某些原因使投射透镜移动而导致被投射的图像的位置发生偏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锁止机构具备:杆部件,其供用户进行滑动操作;水平锁止部件,其根据杆部件的滑动操作,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水平操作拨盘的背面的正齿轮啮合,并将水平操作拨盘设为无法操作或者能够操作;垂直锁止部件,其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垂直操作拨盘的背面的正齿轮啮合,并将垂直操作拨盘设为无法操作或者能够操作;以及扭簧,其对各锁止部件朝接近各正齿轮的方向施力。
另外,水平锁止部件以及垂直锁止部件构成为通过以与进行卡合脱离的正齿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相对于正齿轮卡合脱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78729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移动机构存在如下课题,即,锁止机构是在与操作拨盘的正齿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轴上组装水平锁止部件以及垂直锁止部件的结构,因此构造复杂且制造繁琐、因在与旋转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配置水平锁止部件以及垂直锁止部件而引起锁止机构的大型化、对其他部件的配置产生制约。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移动机构在投射透镜到达能够移动的极限位置后,若进一步施加使投射透镜移动的驱动力,则构成透镜移动机构的部件等可能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或者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上述投影仪具备投射光的投射透镜以及使上述投射透镜移动的透镜移动机构,上述透镜移动机构具备:可动部,该可动部对上述投射透镜进行支承,并能够在与上述投射透镜的光轴正交的面内在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操作部,通过对该第一操作部进行手动操作产生使上述可动部沿上述第一方向移动的驱动力;第二操作部,通过对该第二操作部进行手动操作产生使上述可动部沿上述第二方向移动的驱动力;第一旋转部,由上述第一操作部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该第一旋转部,从而该第一旋转部进行旋转;第二旋转部,由上述第二操作部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该第二旋转部,从而该第二旋转部进行旋转;以及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能够在对上述第一旋转部以及上述第二旋转部进行卡止的卡止状态和使上述第一旋转部以及上述第二旋转部能够旋转的非卡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上述锁止机构具备:第一卡止部件,该第一卡止部件沿着上述第一旋转部的旋转中心轴移动,对上述第一旋转部进行卡止;第二卡止部件,该第二卡止部件沿着上述第二旋转部的旋转中心轴移动,对上述第二旋转部进行卡止;以及杆机构,该杆机构使上述第一卡止部件以及上述第二卡止部件移动,切换上述卡止状态和上述非卡止状态。
根据该结构,透镜移动机构具备如上述那样构成的锁止机构,锁止机构通过杆机构使第一卡止部件以及第二卡止部件移动,从而在对第一旋转部以及第二旋转部进行卡止的卡止状态和非卡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由第一操作部、第二操作部产生的驱动力分别传递至第一旋转部以及第二旋转部,从而第一旋转部以及第二旋转部进行旋转,因此在卡止状态下,成为无法进行第一操作部以及第二操作部的旋转操作的状态。另一方面,在非卡止状态下,第一旋转部以及第二旋转部的卡止被解除,因此成为能够进行第一操作部以及第二操作部的旋转操作的状态。
由此,在非卡止状态下,对第一操作部、第二操作部进行操作使投射透镜移动,在卡止状态下,处于无法进行第一操作部以及第二操作部的旋转操作的状态,从而能够将投射透镜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误碰到第一操作部、第二操作部而使投射透镜移动、能够消除用户投射透镜是否因振动等移动的不安感觉。
另外,锁止机构是通过第一卡止部件、第二卡止部件沿着进行卡止的部件的第一旋转部、第二旋转部的各自的旋转中心轴移动来切换卡止状态和非卡止状态的结构,因此锁止机构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与旋转中心轴正交的方向(第一旋转部、第二旋转部的周围)的省空间化。特别地,在能够使投射透镜朝两个方向移动的透镜移动机构中,构造变得复杂,因此效果变得显著。因此,能够提供具备透镜移动机构的投影仪,该透镜移动机构能够抑制大型化、制造的繁琐,使投射透镜移动以及在所希望的位置对投射透镜进行固定。
应用例2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优选上述第一操作部以及上述第二操作部是通过进行旋转操作而产生上述驱动力的拨盘,上述第一旋转部是以上述第一操作部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与上述第一操作部一同旋转的齿轮,上述第二旋转部是以上述第二操作部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与上述第二操作部一同旋转的齿轮。
根据该结构,第一操作部以及第一旋转部以共通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卡止部件构成为沿着该共通的旋转中心轴移动,能够对形成为齿轮的第一旋转部进行卡止。相同地,第二操作部以及第二旋转部以共通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卡止部件构成为能够沿着该共通的旋转中心轴移动,对形成为齿轮的第二旋转部进行卡止。由此,与来自第一操作部、第二操作部的驱动力被多个传递齿轮传递且对以与第一操作部、第二操作部的旋转中心轴不同的轴为中心的传递齿轮进行卡止的结构相比,齿隙的影响较小,因此能够缩小卡止状态下的第一操作部、第二操作部的晃动。因此,能够在所希望的位置更加可靠地对投射透镜进行固定。
应用例3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优选上述锁止机构具备:将上述第一卡止部件朝上述第一旋转部的旋转中心轴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以及将上述第二卡止部件朝上述第二旋转部的旋转中心轴方向施力的施力部。
根据该结构,锁止机构具备上述的施力部,因此利用施力部能够将第一卡止部件以及第二卡止部件从维持在卡止状态以及非卡止状态中的一方的状态通过杆机构切换至另一方的状态。由此,第一卡止部件以及第二卡止部件不受投影仪的设置姿势(例如放置于桌上等的放置设置、相对于放置设置上下反转投影仪而设置于天花板等的悬吊设置等)所影响,而能够置于稳定的位置。因此,能够提供不受设置姿势所影响而能够将投射透镜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的投影仪。
应用例4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优选第一移动部件,通过该第一移动部件旋转,使上述第一卡止部件沿着上述第一旋转部的旋转中心轴移动;第二移动部件,通过该第二移动部件旋转,使上述第二卡止部件沿着上述第二旋转部的旋转中心轴移动;以及杆,通过该杆移动,使上述第一移动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移动部件旋转。
根据该结构,通过移动杆,使第一移动部件以及第二移动部件旋转,通过两部件的旋转,使第一卡止部件以及第二卡止部件移动,从而能够切换卡止状态和非卡止状态。即,使杆移动的操作力作为旋转扭矩被传递至第一移动部件以及第二移动部件,从而使第一卡止部件以及第二卡止部件移动。由此,与将使杆移动的操作力直线传递至第一卡止部件以及第二卡止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第一卡止部件以及第二卡止部件平稳地移动、能够将杆的移动量设定为较小。因此,锁止机构能够实现提高操作性、省空间化。
应用例5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优选上述投影仪还具备外装框体,该外装框体构成上述投影仪的外装,上述第一操作部以及上述第二操作部是通过进行旋转操作而产生上述驱动力的拨盘,对于上述第一操作部以及上述第二操作部,从各自的上述旋转中心轴分离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各自的旋转中心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从上述外装框体露出。
根据该结构,锁止机构构成为在与旋转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实现省空间化,因此即便将第一操作部以及第二操作部配置于外装框体的边缘部,投影仪也能够搭载该锁止机构。而且,对于第一操作部以及第二操作部而言,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旋转中心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从外装框体露出。由此,用户能够与投影仪的设置姿势(例如,放置设置、悬吊设置等)对应地选择一侧的端部以及外周部中的任意容易操作的一方,因此能够提高移动投射透镜时的操作性。
应用例6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优选对于上述第一操作部以及上述第二操作部,上述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外装框体的上述投射透镜投射光的一侧露出,上述一侧的端部在放置上述投影仪的放置设置时的上述外装框体的上侧露出。
根据该结构,第一操作部以及第二操作部如上所述那样进行配置,因此能够通过来自外装框体的投射透镜投射光的一侧以及放置设置下的上侧的操作使投射透镜移动。
应用例7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优选上述杆机构具备杆操作部,该杆操作部接受切换上述卡止状态和上述非卡止状态的操作,上述杆操作部配置于上述第一操作部以及上述第二操作部各自的上述一侧的端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杆操作部配置于在放置设置时的外装框体的上侧露出的第一操作部与第二操作部之间。由此,能够使用户容易识别为了使投射透镜移动而进行操作的位置、以及为了对投射透镜进行固定而进行操作的位置。另外,能够整齐地配置第一操作部、第二操作部以及杆操作部,从而能够实现投影仪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
应用例8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上述投影仪具备投射光的投射透镜以及使上述投射透镜移动的透镜移动机构,上述透镜移动机构具备:可动部,该可动部对上述投射透镜进行支承,并能够朝与上述投射透镜的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驱动部,朝该驱动部传递使上述可动部移动的驱动力;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能够在能够将传递至上述驱动部的上述驱动力朝上述可动部传递的传递状态和不能将传递至上述驱动部的上述驱动力朝上述可动部传递的非传递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传递部,该传递部将由上述切换机构传递的上述驱动力朝上述可动部传递,上述切换机构具备: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与上述驱动部以及上述传递部中的一方啮合;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具有与上述第一齿轮的旋转中心轴同轴的旋转中心轴,并与上述驱动部以及上述传递部中的另一方啮合;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以能够沿着上述旋转中心轴移动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第一齿轮与上述第二齿轮之间,该切换部件卡止于上述第一齿轮,从而以上述旋转中心轴为中心与上述第一齿轮一同旋转;以及施力部,该施力部对上述切换部件朝上述第二齿轮侧施力,上述第二齿轮具有多个第一齿部,上述多个第一齿部在以上述旋转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周上等间隔地配设在上述切换部件侧,上述切换部件具有第二齿部,上述第二齿部通过上述施力部的作用力而与上述第一齿部啮合,上述传递状态是在上述可动部的能够移动范围内将上述驱动力传递至上述驱动部时,上述第一齿部与上述第二齿部啮合,上述第一齿轮与上述第二齿轮一同旋转,从而能够将上述驱动力从上述第一齿轮以及上述第二齿轮中的一方朝另一方传递的状态,上述非传递状态是如下的状态:在上述可动部到达上述能够移动范围的极限而移动被限制,将与上述可动部的移动被限制的方向对应的方向的上述驱动力传递至上述驱动部时,上述切换部件克服上述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从上述第二齿轮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与上述驱动部啮合的上述第一齿轮以及上述第二齿轮中的一方旋转,与上述传递部啮合的另一方的旋转被限制,从而不使上述驱动力从上述第一齿轮以及上述第二齿轮中的一方传递至另一方。
根据该结构,透镜移动机构具备切换机构,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切换如下状态:在可动部的能够移动的范围(可移动范围)内,能够将驱动部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的传递状态;和在可动部到达可移动范围的极限而移动被限制(移动限制状态下),不使驱动部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的非传递状态。
即,切换机构中的切换部件具有第二齿部,并与第一齿轮一同旋转。而且,切换部件被施力部施力而与第二齿轮的第一齿部啮合。而且,切换部件在可动部的可移动范围内维持第二齿部与第一齿部啮合的状态,使来自驱动部的驱动力从第一齿轮传递至第二齿轮或者从第二齿轮传递至第一齿轮。即,切换机构成为传递状态,透镜移动机构若将驱动力传递至驱动部,则使该驱动力从切换机构依次传递至传递部而使可动部移动,即,使投射透镜移动。
另一方面,若可动部成为移动限制状态,则传递部以及与传递部啮合的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中的任一方的与可动部的移动被限制的方向(限制方向)对应的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在该移动限制状态下,若对驱动部施加与限制方向对应的方向的驱动力,则该驱动力从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中的任意另一方传递至切换部件。而且,传递驱动力的切换部件(第二齿部)克服施力部的作用力朝与第二齿轮(第一齿部)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第一齿轮或者第二齿轮空转。即,切换机构成为不使驱动部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的非传递状态。
这样,透镜移动机构具备能够切换传递状态和非传递状态的切换机构,因此能够在可动部的能够移动范围内使驱动部的驱动力可靠地传递至可动部,在可动部的移动限制状态下不使来自驱动部的与限制方向对应的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可动部。由此,即便在可动部的移动限制状态下对驱动部产生与限制方向对应的方向的驱动力的情况下,也不向可动部传递该驱动力,因此能够防止构成透镜移动机构的部件等的破损。
切换机构构成为设置于第二齿轮的第一齿部和设置于切换部件的第二齿部啮合,因此与利用由滑移机构产生的摩擦力的结构相比,能够可靠地传递双方部件之间的驱动力,从而构成切换机构的部件的设定变得容易。
另外,切换机构与滑移机构的结构相比,即便施力部的作用力小,也能够在可动部的能够移动范围内使驱动部的驱动力可靠地传递至可动部。
因此,透镜移动机能够具备实现小型化、轻量化并且容易制造的切换机构。因此,能够提供具备该透镜移动机构的投影仪,该透镜移动机构抑制大型化、重量化,并实现制造的简单化。
在可动部的移动限制状态下,若通过驱动部产生与限制方向对应的方向的驱动力,则第一齿部以及第二齿部中的任一方越过另一方进行旋转,因此产生动作音,从而能够使用户容易识别投射透镜到达可移动范围的极限的情况。
另外,切换机构是具备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的结构,因此与具备一个齿轮的滑移机构相比,能够实现提高针对驱动部、传递部的减速比、扭矩的设定自由度。
应用例9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优选通过对上述驱动部进行手动操作来对上述驱动部传递上述驱动力。
根据该结构,驱动部构成为手动式,因此在可动部到达可移动范围的极限时,能够将第一齿部以及第二齿部中的任一方越过另一方时的咔哒感等的感触传到操作驱动部的用户,从而能够使用户容易识别可动部到达可移动范围的极限的情况。
应用例10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优选上述透镜移动机构具备拨盘,通过对上述拨盘进行旋转操作产生使上述可动部移动的驱动力,上述驱动部是以上述拨盘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驱动齿轮,上述第一齿轮具有:齿型形成部,上述齿型形成部形成有与上述驱动齿轮以及上述传递部中的任一方啮合的齿型;以及突出部,上述突出部从上述齿型形成部突出,并设置有收纳上述施力部的收纳部,上述第一齿轮以上述突出部相对于上述齿型形成部位于与配置有上述拨盘的一侧相反一侧的方式进行配置。
根据该结构,第一齿轮具备收纳施力部的收纳部,因此能够抑制部件件数的增加,并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构成切换机构。
另外,第一齿轮以突出部位于与拨盘相反一侧的位置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能够使拨盘从投影仪的外装框体露出,从而能够容易使突出部收纳在外装框体内。因此,能够提供实现提高透镜移动机构的操作性,并且将切换机构高效地收纳于外装框体,从而提高外观设计性的投影仪。
应用例11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优选上述第一齿部以及上述第二齿部相互啮合的面由平面形成。
根据该结构,第一齿部以及第二齿部相互啮合的面由平面形成,因此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面接触,与所啮合的面由曲面形成的结构相比,摩擦力增大。由此,即便将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之间的啮合量设定得较小,或者将施力部的作用力设定得较小,也能够成为可靠的传递状态,从而能够实现切换机构的进一步的小型化、轻量化。
应用例12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优选上述上述第一齿部以及上述第二齿部具有倾斜部,上述倾斜部能够相互啮合,从而上述第二齿轮以及上述切换部件一同旋转。
根据该结构,第一齿部以及第二齿部按照上述方式形成,因此切换机构能够顺畅地切换传递状态和非传递状态。
应用例13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优选上述投影仪还具备外装框体,该外装框体构成上述投影仪的外装,上述透镜移动机构具备拨盘,通过对上述拨盘进行旋转操作产生使上述可动部移动的驱动力,上述拨盘的从旋转中心轴分离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外装框体的上述投射透镜投射光的一侧露出,上述旋转中心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在放置上述投影仪的放置设置时的上述外装框体的上侧露出。
根据该结构,如上述那样,拨盘从外装框体的不同的两侧露出。由此,用户能够与投影仪的设置姿势(例如,放置设置、悬吊设置等)对应地选择一侧的端部以及外周部中任意容易操作的一方,因此能够提高移动投射透镜时的操作性。
另外,拨盘如上述那样露出,因此能够通过来自与外装框体的投射面对置的一侧、以及放置设置下的上侧的操作使投射透镜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投射透镜、透镜移动机构以及镜头体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齿轮系机构以及第二齿轮系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齿轮系机构、第二齿轮系机构以及锁止机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A是本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B是本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的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齿轮以及切换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锁止部、驱动部以及下侧支承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锁止部、驱动部以及下侧支承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从斜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锁止部、驱动部以及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非卡止状态下的第一移动部件以及第一卡止部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卡止状态下的第一移动部件以及第一卡止部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并向投影屏等投射面投射图像。
投影仪的主要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备:构成外装的外装框体2、控制部(省略图示)、具有光源装置31以及投射透镜36的光学单元3。此外,虽省略图示,但在外装框体2的内部还配置有向光源装置31、控制部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对光学单元3等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等。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具备使投射透镜36移动的透镜移动机构5,并构成为能够使投射到投影屏等的图像移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具备锁止机构,以避免错误地移动置于所希望的位置的投射透镜36的情况。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如下进行记载,即,将从投射透镜36射出光束的方向设为前侧,将投影仪1放置于桌上等的放置设置中的上方设为上侧。
图2是表示投影仪1的外观的一部分的立体图、且是表示投射透镜36附近的图。
如图2所示,外装框体2为合成树脂制,并具备形成外装框体2的上部的上侧壳体21、形成下部的下侧壳体(省略图示)以及形成前部的前侧壳体22等,上述壳体通过螺钉等进行固定。
如图2所示,前侧壳体22在中央部设置有开口部,并形成为投射透镜36的前端部从该开口部露出。而且,上侧壳体21以及前侧壳体22形成为在双方的部件的边界部使对透镜移动机构5进行操作用的作为第一操作部的拨盘61以及作为第二操作部的拨盘161露出。另外,如图2所示,在上侧壳体21的上表面的拨盘61与拨盘161之间设置有开口部211,对锁止机构进行操作的杆操作部121从该开口部211露出。
另外,虽省略图示,但在外装框体2设置有用于获取外部空气的吸气口,以及将外装框体2内部的变热的空气排气至外部的排气口等。
控制部具备: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储器)等,作为计算机发挥功能,从而进行投影仪1的动作的控制,例如进行与图像的投射相关的控制等。
光学单元的结构
光学单元3在控制部的控制下对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光束进行光学处理并加以投射。
如图1所示,光学单元3除了光源装置31之外,还具备: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色分离光学系统33、中继光学系统34、光学装置4、投射透镜36、镜头体37、透镜移动机构5以及将上述部件配置于光路上的规定位置的光学部件用框体38。
如图1所示,光学单元3形成为俯视观察呈近似L字形,在一侧的端部以能够拆卸的方式配置有光源装置31,在另一侧的端部配置有投射透镜36。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如下进行记载,即,将从光源装置31射出光束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从投影仪1投射的光射出的方向设为+Y方向(前方向),将上方向设为+Z方向。另外,将±X方向设为左右方向。
光源装置31具备由超高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水银灯等构成的放电型的光源311以及反射器312等,利用反射器312反射从光源311射出的光束,并将该光束朝向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射出。
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具备第一透镜阵列321、第二透镜阵列322、偏光转换元件323以及重叠透镜324,并且以有效利用的方式构成为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光束大致均匀地照射至后述的液晶光阀43的表面。
色分离光学系统33具备两片分色镜331、332以及反射镜333,并具有将从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射出的光束分离成红色光(以下称为“R光”)、绿色光(以下称为“G光”)、蓝色光(以下称为“B光”)的三种颜色的色光的功能。
中继光学系统34具备入射侧透镜341、中继透镜343以及反射镜342、344,并具有将由色分离光学系统33分离后的R光引导至R光用的液晶光阀43的功能。此外,对于光学单元3而言,中继光学系统34采用了引导R光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引导B光的结构。
光学装置4具备按各色光用设置的电气光学装置40(将R光用的电气光学装置设为40R、将G光用的电气光学装置设为40G、将B光用的电气光学装置设为40B)以及作为色合成光学装置的正交二向色棱镜41。
各电气光学装置40具备入射侧偏光板42、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光阀43以及射出侧偏光板44,并根据图像信息对各色光进行调制。
正交二向色棱镜41形成为将四个直角棱镜贴合而成的俯视观察呈近似正方形的形状,在使直角棱镜彼此贴合的界面形成有两个电介质多层膜。正交二向色棱镜41的电介质多层膜对由电气光学装置40R、40B调制后的色光进行反射,并透过由电气光学装置40G调制后的色光,从而对各色光进行合成。
投射透镜36具有多个沿着光轴36j配置的透镜(省略图示),并将由正交二向色棱镜41合成的光放大投射在投影屏上。
图3是投射透镜36、透镜移动机构5以及镜头体37的立体图。
透镜移动机构5的详细结构之后进行说明,但通过手动操作使拨盘61、161旋转,从而使投射透镜36在与光轴36j正交的面内朝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左右方向)移动。
镜头体37对透镜移动机构5进行支承,并被安装于光学部件用框体38。如图3所示,在镜头体37设置有限制投射透镜36朝上方移动的上侧限制部371以及限制投射透镜36朝下方移动的下侧限制部372。另外,虽省略图示,但在镜头体37还设置有用于限制投射透镜36朝左右方向移动的限制部。
透镜移动机构的结构
此处,对透镜移动机构5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透镜移动机构5具备第一可动部51、第二可动部(省略图示)、第一齿轮系机构53、第二齿轮系机构54以及锁止机构7。
第一可动部51是配置于镜头体37的前方,并对投射透镜36进行支承的部件。投射透镜36通过利用了板簧等的带槽反锥连接构造,或者螺钉等固定于第一可动部51。
第一可动部51构成为能够通过旋转操作拨盘61而相对于镜头体37与投射透镜36一同朝与光轴36j正交的上下方向(±Z方向)移动。另外,第一可动部51构成为能够在上侧限制部371与下侧限制部372之间(可上下移动的范围)自由地移动。
第二可动部配置于镜头体37与第一可动部51之间。第二可动部构成为引导第一可动部51朝上下方向(±Z方向)移动,通过旋转操作拨盘161,能够与第一可动部51一同朝与光轴36j正交的左右方向(±X方向)移动。即,支承于第一可动部51的投射透镜36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二可动部在上下方向移动,并构成为能够与第二可动部一同在左右方向移动。另外,第二可动部构成为能够在被设置于镜头体37的左右方向的限制部(省略图示)限制的期间(可左右移动的范围)自由地移动。
图4、图5是表示第一齿轮系机构53、第二齿轮系机构54以及锁止机构7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4是第一齿轮系机构53以及第二齿轮系机构54中的省略了后述的支承部55、56的图,图5是省略了构成第一齿轮系机构53以及第二齿轮系机构54的部件的一部分的图。
第一齿轮系机构53是使第一可动部51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机构,如图4、图5所示,除了具备拨盘61之外,还具备作为驱动部的驱动齿轮62、切换机构60、传递部8以及支承部55。
拨盘61通过用户的旋转操作来传递用于使第一可动部51在上下方向移动的驱动力。如图3所示,拨盘61配置于透镜移动机构5的+X侧端部附近的上侧。
如图4所示,拨盘61具有切断圆锥形的前端部分的形状,并配置为能够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旋转中心轴61j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拨盘61的上表面,即在旋转中心轴61j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凹部,在该凹部的中央部形成有能够供用户拧动的肋611。而且,在与旋转中心轴61j分离的拨盘61的外周部(侧面612)设置有在用户操作时起防滑作用的凹凸。
如图2所示,拨盘61配置为使肋611朝外装框体2的上侧露出,并使侧面612的一部分朝外装框体2的前侧(投射透镜36投射光的一侧)露出。而且,拨盘61形成为能够进行拧动肋611的旋转操作(上面操作),以及基于朝侧面612的切线方向的按压进行的旋转操作(侧面操作)。
如图4所示,驱动齿轮62以拨盘61的旋转中心轴61j为中心,配置于拨盘61的下侧,并具有位于拨盘61侧的上齿轮62a以及层叠在上齿轮62a的下方的下齿轮62b。下齿轮62b的外径形成为比上齿轮62a的外径大。
而且,拨盘61与驱动齿轮62组装为一体旋转,由拨盘61的旋转操作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齿轮62,驱动齿轮62与拨盘61一同旋转。下齿轮62b相当于由后述的第一卡止部件711卡止的第一旋转部。
切换机构60以及传递部8构成为能够将来自驱动齿轮62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可动部51。
如图4所示,切换机构60配置于驱动齿轮62的后方(-Y侧)。
虽对切换机构60的结构之后详细地进行说明,但其具备与驱动齿轮62的上齿轮62a啮合的第一齿轮601以及与传递部8啮合的第二齿轮602。而且,切换机构60构成为:在第一可动部51能够移动的范围内,成为使来自驱动齿轮62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8的传递状态,在第一可动部51与上侧限制部371、下侧限制部372抵接而被限制移动时,成为不使来自驱动齿轮62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8的非传递状态。
如图4所示,传递部8具备与切换机构60的第二齿轮602啮合的齿轮81以及丝杠82。
丝杠82在外周形成有螺纹槽,一侧的端部插通于在齿轮81的中央部设置的插通孔,齿轮81与螺纹槽之间以及另一侧的端部被支承于镜头体37。而且,齿轮81以及丝杠82配置为能够与沿着上下方向的旋转中心轴同轴地一体旋转。
支承部55对拨盘61、驱动齿轮62、切换机构60以及齿轮81进行支承,并安装于镜头体37。如图5所示,支承部55具备上侧支承部件551以及位于上侧支承部件551的下方的下侧支承部件552。
上侧支承部件551以及下侧支承部件552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等形成,拨盘61位于上侧支承部件551的上方,驱动齿轮62、切换机构60以及齿轮81被支承为位于上侧支承部件551与下侧支承部件552之间。上侧支承部件551与下侧支承部件552通过螺钉进行固定。此外,下侧支承部件552具有对锁止机构7进行支承的功能,对关于该功能的结构之后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丝杠82啮合有对第一可动部51进行牵引的牵引部件(省略图示),在该牵引部件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与第一可动部51卡止的突出部。
若旋转拨盘61,则丝杠82经由驱动齿轮62、切换机构60以及齿轮81旋转,从而与丝杠82啮合的牵引部件与拨盘61的旋转方向对应地移动。其结果,第一可动部51即被支承于第一可动部51的投射透镜36在上下方向移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机构5构成为:从上方观察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拨盘61,则投射透镜36朝上方移动,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拨盘61,则投射透镜36朝下方移动。
第二齿轮系机构54是通过使第二可动部在左右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可动部51即投射透镜36在左右方向移动的机构,如图4、图5所示,除了具备拨盘161之外,还具备作为驱动部的驱动齿轮162、切换机构160、传递部9以及支承部56。
拨盘161形成为与拨盘61相同形状,如图3所示,配置于透镜移动机构5的-X侧端部附近的上侧,与拨盘61相同,配置为能够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旋转中心轴161j(参照图4)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且,通过用户的旋转操作,能够将用于使第二可动部在左右方向移动的驱动力传递至拨盘161。
如图2所示,拨盘161与拨盘61相同,配置为使肋1611朝外装框体2的上侧露出,侧面1612的一部分朝外装框体2的前侧露出。而且,拨盘161与拨盘61相同,构成为通过上面操作、侧面操作进行旋转。
驱动齿轮162形成为与驱动齿轮62相同形状,并具有上齿轮162a以及下齿轮162b,并组装为与拨盘161一体旋转。由拨盘161的旋转操作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齿轮162,驱动齿轮162与拨盘161一同旋转。下齿轮162b相当于由后述的第二卡止部件721卡止的第二旋转部。
切换机构160以及传递部9构成为能够将来自驱动齿轮162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二可动部。
如图4所示,切换机构160配置于驱动齿轮162的后方(-Y侧)。
切换机构160由与切换机构60相同的部件构成,并具备有与驱动齿轮162的上齿轮162a啮合的第一齿轮1601以及与传递部9啮合的第二齿轮1602。而且,切换机构160构成为:在第二可动部能够移动的范围内,成为使来自驱动齿轮162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9的传递状态,在第二可动部与限制部(省略图示)抵接而被限制移动时,成为不使来自驱动齿轮162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9的非传递状态。
如图4所示,传递部9具备齿轮91、层叠齿轮92、锥齿轮93以及丝杠94。
齿轮91构成为与切换机构160的第二齿轮1602啮合。
层叠齿轮92具有与齿轮91啮合的齿轮921以及与齿轮921的旋转中心轴同轴地设置于齿轮921的下方的锥齿轮922。
锥齿轮93形成为与锥齿轮922啮合,并配置为旋转中心轴沿着左右方向。
在锥齿轮93的中央部设置有插通孔,在该插通孔插入有丝杠94的一侧的端部,锥齿轮93以及丝杠94构成为能够与沿着左右方向的中心轴同轴地一体旋转。
丝杠94在外周形成有螺纹槽,锥齿轮93与螺纹槽之间以及与配置有锥齿轮93的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被支承于镜头体37。
支承部56对拨盘161、驱动齿轮162、切换机构160、齿轮91以及层叠齿轮92进行支承,并安装于镜头体37。如图5所示,支承部56具备上侧支承部件561以及位于上侧支承部件561的下方的下侧支承部件562。
上侧支承部件561以及下侧支承部件562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等形成,拨盘161位于上侧支承部件561的上方,驱动齿轮162、切换机构160、齿轮91以及层叠齿轮92被支承为位于上侧支承部件561与下侧支承部件562之间。上侧支承部件561与下侧支承部件562通过螺钉进行固定。此外,下侧支承部件562与下侧支承部件552相同地具有对锁止机构7进行支承的功能,对关于该功能的结构之后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丝杠94啮合有对第二可动部进行牵引的牵引部件(省略图示),在该牵引部件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与第二可动部卡止的突出部。
若旋转拨盘161,则丝杠94经由驱动齿轮162、切换机构160、齿轮91、层叠齿轮92以及锥齿轮93进行旋转,从而与丝杠94啮合的牵引部件与拨盘161的旋转方向对应地移动。其结果,第二可动部即经由第一可动部51被支承于第二可动部的投射透镜36在左右方向移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机构5构成为:从上方观察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拨盘161则投射透镜36朝+X方向移动,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拨盘161,则投射透镜36朝-X方向移动。
切换机构的结构
此处,对切换机构60、160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切换机构60、160同样地构成,因此这里着眼于切换机构60并对其进行说明。
图6A、图6B是切换机构60的分解立体图,图6A是从斜上方观察的图,图6B是从斜下方观察的图。图7是切换机构60的剖视图。
如图6A、图6B所示,切换机构60除了具备第一齿轮601以及第二齿轮602之外,还具备切换部件603以及作为施力部的螺旋弹簧604。
如图6A所示,第一齿轮601具有旋转中心轴60J,并具有形成有与驱动齿轮62的上齿轮62a(参照图4)啮合的齿型的齿型形成部6011以及从齿型形成部6011的下侧(-Z侧)突出的突出部6012。
突出部6012形成为以旋转中心轴60J为中心且外径比齿型形成部6011的外径小的圆柱状。
如图7所示,在突出部6012的中央部设置有使压缩方向的一部分突出并收纳螺旋弹簧604的收纳部6013。
如图7所示,在收纳部6013的底面形成有以旋转中心轴60J为中心的圆孔6013H,在该圆孔6013H的边缘部设置有以旋转中心轴60J为中心,朝齿型形成部6011侧伸出的圆筒状的引导部6014。如图7所示,引导部6014形成为收纳部6013的深度的大致一半的高度。
如图4所示,与驱动齿轮62的上齿轮62a啮合的第一齿轮601以使突出部6012位于齿型形成部6011的下方的方式进行配置。即第一齿轮601以使突出部6012相对于齿型形成部6011位于与配置有拨盘6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式进行配置。
如图6B所示,第二齿轮602具有与旋转中心轴60J同轴的旋转中心轴,并具有形成有与齿轮81(参照图4)啮合的齿型的齿型形成部6021以及从齿型形成部6021的下方(-Z方向)突出的突出部6022,在中央形成有以旋转中心轴60J为中心的圆孔602H。
齿型形成部6021形成为与第一齿轮601的齿型形成部6011同等的外径。
如图7所示,突出部6022形成为与第一齿轮601的引导部6014尺寸相同的圆筒状,第二齿轮602以使突出部6022与引导部6014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
另外,如图6B所示,在齿型形成部6021的突出部6022侧(与切换部件603对置的一侧)的面设置有第一齿部602G。
第一齿部602G在以旋转中心轴60J为中心的圆周上等间隔地配设有多介。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齿轮602以及切换部件603的局部剖视图。
第一齿部602G以旋转中心轴60J为中心形成为放射状,如图8所示,沿着圆周方向的截面形成为梯形形状。
如图6所示,切换部件603具有与旋转中心轴60J同轴的旋转中心轴,并以能够沿着旋转中心轴60J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第一齿轮601与第二齿轮602之间。
如图6A所示,切换部件603具有圆柱状的凸缘部6031以及从凸缘部6031的下侧(-Z侧)突出的圆筒部6032。
凸缘部6031的外径比齿型形成部6021的外径小,在第二齿轮602侧的面形成有能够与第一齿部602G啮合的第二齿部603G。
第二齿部603G与第一齿部602G相同地以旋转中心轴60J为中心形成为放射状,如图8所示,沿着圆周方向的截面形成为梯形形状。这样,第一齿部602G以及第二齿部603G以在旋转中心轴60J方向以及旋转方向相互啮合的方式将截面形成为梯形形状。换言之,第一齿部602G以及第二齿部603G具有能够相互啮合而使第二齿轮602以及切换部件603一同旋转的倾斜部。另外,第一齿部602G以及第二齿部603G相互啮合的面由平面形成,第一齿部602G与第二齿部603G通过面接触进行啮合。
如图7所示,圆筒部6032形成为外径比螺旋弹簧的内径小,内径比引导部6014以及突出部6022的外径大。而且,切换部件603以在圆筒部6032插通有引导部6014以及突出部6022的方式配置于第一齿轮601与第二齿轮602之间。
另外,如图6A所示,在圆筒部6032设置有沿着旋转中心轴60J切开的狭缝6033。狭缝6033形成为与设置于第一齿轮601的未图示的突起部卡合,切换部件603在旋转方向与第一齿轮601卡止。即切换部件603伴随着第一齿轮601的旋转而与第一齿轮601一同旋转。
螺旋弹簧604配置于第一齿轮601与切换部件603之间。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螺旋弹簧604收纳于第一齿轮601的收纳部6013,一端与第一齿轮601的底部抵接,另一端与凸缘部6031的与第二齿部603G相反一侧的面抵接,从而对切换部件603朝第二齿轮602侧施力。
如图7所示,切换机构60将设置于上侧支承部件551的支承销551P插通于圆孔6013H、602H而被该支承销551P轴支承。而且,经由垫圈W将螺钉Sc紧固于支承销551P的前端从而将切换机构60安装于上侧支承部件551。切换部件603被螺旋弹簧604施力,因此第二齿部603G成为与第二齿轮602的第一齿部602G啮合的状态。
切换机构的动作
接下来,对切换机构60的动作进行说明。
切换机构60在第一可动部51可上下移动的范围内,维持第一齿部602G与第二齿部603G啮合的状态,从而使来自拨盘61的驱动力从第一齿轮601传递至第二齿轮602。即切换机构60成为在第一可动部51可上下移动的范围内使来自拨盘61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8的传递状态。
具体而言,若将拨盘61朝一个方向(从上方观察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则该驱动力经由驱动齿轮62传递至第一齿轮601。该驱动力也传递至在旋转方向与第一齿轮601卡止的切换部件603。
第二齿部603G与第一齿部602G啮合,因此如图8所示,通过传递至切换部件603的驱动力F,对第一齿部602G进行按压,而使第二齿轮602旋转。这样,切换机构60在第一可动部51可上下移动的范围内,维持第一齿部602G与第二齿部603G啮合的状态,从而使驱动力F从第一齿轮601传递至第二齿轮602。
然后,第二齿轮602的旋转经由齿轮81(参照图4)传递至丝杠82,其结果,第一可动部51以及投射透镜36经由牵引部件朝上方移动。
若将拨盘61朝另一方向(从上方观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该驱动力同样传递至第一可动部51,从而第一可动部51以及投射透镜36朝下方移动。
另一方面,第一可动部51若与镜头体37的上侧限制部371、下侧限制部372抵接,则到达可移动范围的极限,成为限制进一步的移动的状态(移动限制状态),切换机构60成为不使从拨盘61传递的与第一可动部51的限制方向对应的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8的非传递状态。
具体而言,在移动限制状态下,丝杠82以及齿轮81成为无法朝与限制第一可动部51的方向(限制方向)对应的方向旋转的状态,与齿轮81啮合的第二齿轮602也成为无法朝与限制方向对应的方向旋转的状态。
在第二齿轮602无法朝与限制方向对应的方向旋转的状态下,若将拨盘61朝与限制方向对应的方向旋转,则第二齿部603G通过经由驱动齿轮62以及第一齿轮601传递至切换部件603的驱动力F,对第二齿轮602的第一齿部602G进行按压。然而,第二齿轮602的旋转被限制,因此切换部件603克服螺旋弹簧604的作用力,第二齿部603G在第一齿部602G的表面滑动,从而朝与第二齿轮602分离的方向移动(在图7、图8中,由双点划线表示)。
若进一步旋转拨盘61,则切换部件603重复进行如下动作,即,第二齿部603G越过第一齿部602G,被螺旋弹簧604施力而以与相邻的第一齿部602G啮合的方式移动,再次越过相邻的第一齿部602G。因此,切换部件603与第一齿轮601一同空转,从而切换机构60不使来自拨盘61的驱动力从第一齿轮601传递至第二齿轮602,即不传递至传递部8。因此,能够抑制对旋转被限制的第二齿轮602、齿轮81、丝杠82以及移动被限制的第一可动部51施加过大的负荷。
更具体而言,在非传递状态时,限制与传递部8啮合的第二齿轮602旋转的力比在第一齿部602G与第二齿部603G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大,从而切换部件603无法维持第二齿部603G与第一齿部602G啮合的状态,而克服螺旋弹簧604的作用力朝与第二齿轮602分离的方向移动。由此,限制第二齿轮602旋转。
在该移动限制状态下,若将拨盘61朝另一方向(与限制方向所对应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则第二齿轮602的朝与该方向对应的方向的旋转未被限制,因此通过来自拨盘61的驱动力,第二齿部603G对第一齿部602G进行按压而使第二齿轮602旋转。而且,第一可动部51朝与被限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这样,切换机构60切换如下的状态,即、在上下方向的第一可动部51的可移动范围内使来自拨盘61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8的传递状态、和在上下方向的第一可动部51的移动限制状态下不使该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8的非传递状态。
切换机构160与切换机构60相同地进行动作,切换如下的状态,即、在左右方向的第二可动部可移动的范围内使来自拨盘161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9的传递状态、和在左右方向的第二可动部的移动限制状态下不使该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9的非传递状态。
锁止机构的结构
此处,对锁止机构7详细地进行说明。
锁止机构7构成为能够切换对作为第一旋转部的下齿轮62b以及作为第二旋转部的下齿轮162b进行卡止的卡止状态与解除卡止状态的非卡止状态。即锁止机构7构成为在卡止状态下,对下齿轮62b、162b进行卡止,从而使拨盘61、161的旋转操作无法进行,无法改变投射透镜36的位置,即固定投射透镜36的位置。而且,锁止机构7构成为在非卡止状态下,解除下齿轮62b、162b的卡止,拨盘61、161的旋转操作能够进行,从而能够改变投射透镜36的位置。
如图5所示,锁止机构7具备对下齿轮62b的旋转进行卡止的第一锁止部71、对下齿轮162b的旋转进行卡止的第二锁止部72、以及使第一锁止部71与第二锁止部72动作的杆机构10。
第一锁止部71以及第二锁止部72由共通的部件构成,此处着眼于第一锁止部71并对其进行说明。
图9、图10是拨盘61、驱动齿轮62、第一锁止部71以及下侧支承部件552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从斜上方观察的图,图10是从斜下方观察的图。图11是从斜下方观察拨盘61、第一锁止部71以及支承部55的立体图。
如图9~图11所示,第一锁止部71具备第一卡止部件711以及作为施力部的螺旋弹簧713。
如图9、图10所示,第一卡止部件711配置于驱动齿轮62的下方。第一卡止部件711构成为能够沿着旋转中心轴61j移动,并在旋转中心轴61j的方向的规定的位置对下齿轮62b进行卡止。
第一卡止部件711具有圆柱状的主体部7111以及一对从主体部7111朝下方突出的突出部7112。
如图9所示,在主体部7111的上表面形成有能够供下齿轮62b插入的凹部,在该凹部的内周面设置有与下齿轮62b啮合的齿部711G。
齿部711G在主体部7111的凹部的内周面隔开间隔地形成,如图9所示,由多个齿部711G构成的齿系711Gr沿着以旋转中心轴61j为中心的圆周以120°等间隔地设置有三个(在图9中,一个齿系711Gr省略图示)。而且,齿部711G形成为以旋转中心轴61j为中心平衡性良好地与下齿轮62b啮合。此外,齿系711Gr不限定于三个,例如也可以在以旋转中心轴61j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以90°等间隔地设置四个。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主体部7111的凹部的内周面的整周上设置齿部711G。
而且,在主体部7111的凹部的底面形成有以旋转中心轴61j为中心的圆孔711H。
如图10所示,在主体部7111的下表面设置有凹部711A以及凸部711B。
凹部711A通过旋转中心轴61j并朝与旋转中心轴61j正交的方向伸出,凸部711b设置于该凹部711A的两侧。另外,在凹部711A与凸部711B之间形成有斜面711C,主体部7111的下表面形成为利用斜面711C将凹部711A与凸部711b光滑地连接。
一对突出部7112是被插入下侧支承部件552的部位,限制第一卡止部件711的旋转,并且具有对第一卡止部件711沿旋转中心轴61j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功能。
如图10所示,一对突出部7112形成为圆柱状,并从凹部711A的两侧的凸部711b分别朝下方伸出,在前端设置有螺纹孔7112S。其中,一对凸部711b、斜面711C以及一对突出部7112形成为相对于旋转中心轴61j成为180°旋转对称。
下侧支承部件552具有对第一锁止部71以及杆机构10的后述的第一移动部件14进行支承的功能。
如图9、图10所示,在下侧支承部件552的上表面设置有以旋转中心轴61j为中心的支承销552p。在该支承销552p轴支承有第一卡止部件711以及第一移动部件14。另外,在下侧支承部件552形成有供一对突出部7112插通的插通孔5521以及以旋转中心轴61j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引导孔5522。另外,如图10所示,在下侧支承部件552的下表面设置有突起5523。
第一卡止部件711经由第一移动部件14配置于下侧支承部件552的上表面侧。具体而言,对于第一卡止部件711而言,突出部7112插通于插通孔5521,在圆孔711H插通有支承销552p。而且,对于第一卡止部件711而言,将螺旋弹簧713配置于从下侧支承部件552的下表面突出的突出部7112,将螺钉SC(参照图11)插入螺纹孔7112S并支承于下侧支承部件552。螺旋弹簧713将第一卡止部件711朝旋转中心轴61j方向施力,具体而言,对第一卡止部件711朝与下齿轮62b分离的方向(下侧支承部件552侧)施力。
如图5所示,第二锁止部72构成为与第一锁止部71相同,具备第二卡止部件721以及作为施力部的螺旋弹簧723。虽省略下侧支承部件562的详细的图,但具有与设置于下侧支承部件552的支承销552p、插入孔5521、引导孔5522以及突起5523相同的支承销、插入孔、引导孔以及突起。
而且,第二卡止部件721与第一卡止部件711相同,被螺旋弹簧723施力而支承于下侧支承部件562。而且,第二卡止部件721构成为能够沿着旋转中心轴161j移动,并在规定的位置对下齿轮162b进行卡止。
杆机构10使第一卡止部件711以及第二卡止部件721移动,从而切换卡止状态和非卡止状态。如图5所示,杆机构10具备第一移动部件14、第二移动部件15、杆11、杆辅助体12以及轴13(参照图3)。
如图5所示,第一移动部件14配置于第一卡止部件711与下侧支承部件552之间,通过操作杆11而进行旋转,从而使第一卡止部件711沿着旋转中心轴61j移动。
如图5所示,第二移动部件15配置于第二卡止部件721与下侧支承部件562之间,通过操作杆11而进行旋转,从而使第二卡止部件721沿着旋转中心轴161j移动。
第一移动部件14以及第二移动部件15为共通的部件,此处,着眼于第一移动部件14并对其进行说明。
如图9、图10所示,第一移动部件14具有主体部141以及引导销142。
主体部141形成为以旋转中心轴61j为中心的圆柱状,在中央部形成有以旋转中心轴61j为中心的圆孔14H,在上表面设置有一对朝上方突出的按压部14A。
一对按压部14A是为了使第一卡止部件711沿着旋转中心轴61j朝下齿轮62b侧移动而对第一卡止部件711进行按压的部位,并形成为能够与第一卡止部件711的凹部711A抵接的大小。
引导销142是与杆11卡合的部位,从主体部141的下表面的边缘部朝下方伸出,并形成为圆柱状。
第一移动部件14以使引导销142的前端从下侧支承部件552的下表面突出的方式插通于引导孔5522(参照图11),在圆孔14H插通支承销552p,从而第一移动部件14被支承销552p支承为能够旋转。
而且,第一移动部件14夹持于通过螺旋弹簧713朝下侧支承部件552侧被施力的第一卡止部件711与下侧支承部件552之间,并被支承销552p支承为能够旋转。
如图5所示,杆11形成为横跨在第一锁止部71与第二锁止部72之间,并构成为能够沿左右方向(±X方向)移动。
杆11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等形成。杆11具有:位于第一锁止部71与第二锁止部72之间的中央部111、从中央部111的+X侧端部朝下方弯曲的弯曲部112、从中央部111的-X侧端部朝下方弯曲的弯曲部113、配置在下侧支承部件552的下表面上的平坦部114、以及配置在下侧支承部件562的下表面上的平坦部115。
如图5所示,中央部111形成为沿着X-Y平面,并具有朝前方突出的突出部111A。
在弯曲部112、113形成有朝后方(-Y侧)开口的U字形的切口112A、113A。
平坦部114形成为与中央部111大致平行,如图11所示,并形成有供第一移动部件14的引导销142在±X方向上卡合的切口114A,以及供下侧支承部件552的突起5523插入并对杆11沿左右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孔114B。
虽省略平坦部115的详细图示,但其形成为与中央部111大致平行,并具有与形成于平坦部114的切口114A、引导孔114B相同的切口以及引导孔。
杆辅助体12为合成树脂制,如图5所示,其固定于杆11的突出部111A的上表面。
在杆辅助体12上表面的中央形成有朝上方突出并接受用户的操作的杆操作部121。在杆操作部121的中央部设置有更朝上方突出的按钮121A。
如图2所示,杆操作部121从外装框体2露出,并配置为位于拨盘61与拨盘161之间。
轴13插通于在上侧支承部件561设置的插入孔561H以及杆11的切口112A、113A(均参照图5),对杆11沿左右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
对于杆机构10而言,用户的手指放在按钮121A并朝左右方向按压,从而杆11由轴13引导而朝被按压的方向移动。
锁止机构的动作
此处,对锁止机构7的动作进行说明。
对于锁止机构7而言,通过操作杆操作部121,使杆11移动,经由第一移动部件14、第二移动部件15使第一卡止部件711以及第二卡止部件721动作,从而切换对下齿轮62b、162b进行卡止的卡止状态和解除卡止状态而下齿轮62b、162b能够旋转的非卡止状态。
通过移动杆11,从而第一移动部件14以及第二移动部件15相同地进行动作,第一卡止部件711以及第二卡止部件721也相同地进行动作,因此,此处着眼于第一移动部件14以及第一卡止部件711的动作,对具体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锁止机构7在杆操作部121位于开口部211的-X侧的情况下,设定为成为非卡止状态。
具体而言,在杆操作部121位于开口部211的-X侧的情况下,杆11成为在能够移动的范围内位于最靠-X侧的状态。
图12是表示非卡止状态下的第一移动部件14以及第一卡止部件711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表示卡止状态下的第一移动部件14以及第一卡止部件711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在杆11位于最靠-X侧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第一移动部件14成为与杆11的切口114A卡合的导销142在图12的附图观察中位于引导孔5522的左侧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朝下侧支承部件552侧被施力的第一卡止部件711的凹部711A与第一移动部件14的按压部14A抵接,从而成为齿部711G(参照图9)与驱动齿轮62的下齿轮62b分离的状态。
在第二锁止部72中,在杆11位于最靠-X侧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第二卡止部件721也成为与驱动齿轮162的下齿轮162b分离的状态。即,锁止机构7在杆操作部121位于开口部211的-X侧的情况下,成为第一卡止部件711以及第二卡止部件721分别对下齿轮62b、162b不进行卡止的非卡止状态,而成为能够通过拨盘61、161的旋转操作使投射透镜36移动的状态。
另一方面,若从非卡止状态将杆操作部121朝+X方向移动,则杆11朝+X方向(图13中的箭头M1的方向)移动。导销142与切口114A卡合,因此第一移动部件14被杆11牵引,从而以旋转中心轴61j为中心,绕图13的附图观察中的逆时针方向(图13中的箭头M2的方向)旋转。第一卡止部件711的一对突出部7112分别插通于插通孔5521从而被限制旋转,因此伴随着第一移动部件14的旋转,改变按压部14A相对于第一卡止部件711从凹部711A与斜面711C、凸部711B依次抵接的位置。其结果,第一卡止部件711被按压部14A按压而朝上方(图13中的箭头M3的方向)移动。
而且,若杆11成为在能够移动的范围内位于最靠+X侧的状态,则如图13所示,第一移动部件14的引导销142在图13的附图观察中位于引导孔5522的右侧,从而按压部14A成为与凸部711B抵接的状态。
而且,第一卡止部件711对下齿轮62b的外周进行覆盖,齿部711G(参照图9)与下齿轮62b啮合并成为卡止状态。
虽省略详细的图,但在第二锁止部72中,在杆11位于最靠+X侧的情况下,第二卡止部件721也成为齿部与下齿轮162b啮合的状态。即锁止机构7在杆操作部121位于开口部211的+X侧的情况下,成为对下齿轮62b、162b进行卡止的卡止状态。下齿轮62b、162b构成为分别传递来自拨盘61、161的驱动力,因此若被卡止,则成为无法对拨盘61、161进行旋转操作的状态,即成为固定投射透镜36的位置的状态。
另外,若从卡止状态将杆操作部121朝开口部211的-X侧移动,则第一移动部件14以及第二移动部件15被杆11牵引而朝与从非卡止状态直至卡止状态时的旋转相反的方向旋转。而且,第一卡止部件711以及第二卡止部件721分别与下齿轮62b、162b分离而成为非卡止状态。
这样,对于锁止机构7而言,通过操作杆操作部121,经由杆11使第一移动部件14以及第二移动部件15旋转,使第一卡止部件711以及第二卡止部件721移动,从而切换使投射透镜36能够在两个方向移动的状态与无法移动的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1)透镜移动机构5具备如上述那样构成的锁止机构7,因此在非卡止状态下操作拨盘61、161使投射透镜36移动,在卡止状态下成为无法对拨盘61、161进行旋转操作的状态,从而能够将投射透镜36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误碰到拨盘61、161而使投射透镜36移动、并能够消除用户投射透镜36是否因振动等而移动的不安感觉。
另外,锁止机构7是沿着供第一卡止部件711、第二卡止部件721卡止的部件(驱动齿轮62、162)的各自的旋转中心轴61j、161j移动,从而切换卡止状态和非卡止状态的结构,因此锁止机构7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与旋转中心轴61j、161j正交的方向(驱动齿轮62、162的周围)的省空间化。特别是在能够使投射透镜36在两个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移动的透镜移动机构5中,构造变得复杂,因此效果变得显著。因此,能够提供具备透镜移动机构5的投影仪1,上述透镜移动机构5能够抑制大型化、制造的繁琐而使投射透镜36移动,以及在所希望的位置对投射透镜36进行固定。
(2)第一卡止部件711、第二卡止部件721构成为能够对以拨盘61、161各自的旋转中心轴61j、161j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驱动齿轮62、162进行卡止。由此,与对除驱动齿轮62、162以外的齿轮进行卡止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齿隙的影响,因此能够缩小卡止状态下的拨盘61、161的晃动,从而能够在所希望的位置更加可靠地对投射透镜36进行固定。
(3)第一卡止部件711以及第二卡止部件721通过螺旋弹簧713、723分别朝旋转中心轴61j、161j方向被施力。由此,第一卡止部件711以及第二卡止部件721能够不受投影仪1的设置姿势(例如,放置设置、悬吊设置等)影响而置于稳定的位置。因此,能够提供不受设置姿势影响而能够将投射透镜36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的投影仪1。
(4)使杆11移动的操作力作为旋转扭矩传递至第一移动部件14以及第二移动部件15,从而使第一卡止部件711以及第二卡止部件721移动。由此,与将使杆11移动的操作力直线传递至第一卡止部件711以及第二卡止部件721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第一卡止部件711以及第二卡止部件721平稳地移动、能够将杆的移动量设定为较小。因此,锁止机构7能够实现提高操作性、省空间化。
(5)第一卡止部件711、第二卡止部件721形成为在卡止状态下,对下齿轮62b、162b进行覆盖,并平衡性良好地对下齿轮62b、162b进行卡止,因此在驱动齿轮62、162抑制倾斜的力。因此,即便在卡止状态下对拨盘61、161施加过度的旋转操作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透镜移动机构5的破损。
(6)锁止机构7构成为在与旋转中心轴61j、161j正交的方向上实现省空间化,因此即便将拨盘61、161配置在外装框体2的边缘部,投影仪1也能够搭载该锁止机构7。而且,拨盘61配置为使肋611朝外装框体2的上侧露出,使侧面612的一部分朝外装框体2的前侧露出。由此,用户能够与投影仪1的设置姿势(例如,放置设置、悬吊设置等)对应地选择上面操作以及侧面操作中任意容易操作的一方,因此能够提高使投射透镜36移动时的操作性。另外,拨盘61、161如上所述那样地露出,因此能够通过来自与外装框体2的投射面对置的一侧、以及放置设置下的上侧的操作使投射透镜36移动。
(7)杆操作部121配置于在外装框体2的上侧露出的拨盘61与拨盘161之间。由此,能够使用户容易识别为了使投射透镜36移动而进行操作的位置以及为了对投射透镜36进行固定而进行操作的位置。另外,能够整齐地配置拨盘61、161以及杆操作部121,从而能够实现提高投影仪1的外观设计性。
(8)锁止机构7通过移动一个杆11,将两个卡止部件(第一卡止部件711、第二卡止部件721)切换为非卡止状态和卡止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切换使投射透镜36能够在两个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移动的状态和对投射透镜36进行固定的状态。
(9)透镜移动机构5具备能够切换传递状态和非传递状态的切换机构60、160。由此,能够在第一可动部51、第二可动部的可移动范围内使来自拨盘61、161的驱动力可靠地传递至第一可动部51、第二可动部,并能够在第一可动部51、第二可动部的可移动范围的极限下不使从拨盘61、161传递来的与第一可动部51、第二可动部的限制方向对应的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可动部51、第二可动部。因此,在第一可动部51、第二可动部移动至可移动范围的极限的状态下,即便在与限制方向对应的方向将驱动力传递至拨盘61、161,由于该驱动力不传递至第一可动部51、第二可动部,因此也能够防止第一可动部51、第二可动部、限制第一可动部51、第二可动部的移动的部件、构成第一齿轮系机构53、第二齿轮系机构54的部件等的破损。
(10)切换机构60、160是将设置于第二齿轮602的第一齿部602G与设置于切换部件603的第二齿部603G啮合的结构,因此与利用由滑移机构产生的摩擦力的结构相比,能够可靠地传递双方部件之间的驱动力,从而容易设定构成切换机构60、160的部件。
另外,切换机构60、160与基于滑移机构的结构相比,即便螺旋弹簧604的作用力小,也能够在第一可动部51、第二可动部的可移动范围内,使来自拨盘61、161的驱动力可靠地传递至第一可动部51、第二可动部。
因此,透镜移动机构5能够具备实现小型化、轻量化并且容易制造的切换机构60、160。因此,能够提供具备该透镜移动机构5的投影仪1,该透镜移动机构5抑制大型化、重量化,并实现制造的简单化。
(11)在第一可动部51、第二可动部到达可移动范围的极限时,若将拨盘61、161朝与限制方向对应的方向旋转,则切换部件603的第二齿部603G依次越过第一齿部602G而进行旋转,因此产生动作音,从而能够使用户容易识别投射透镜36到达可移动范围的极限的情况。
另外,能够将第二齿部603G越过第一齿部602G时的咔哒感等触觉传到操作拨盘61、161的用户,从而能够使用户识别第一可动部51、第二可动部到达可移动范围的极限的情况。
(12)切换机构60、160是具备第一齿轮601、1601以及第二齿轮602、1602的结构,因此与具备一个齿轮的滑移机构相比,能够实现提高针对驱动齿轮62、162、传递部8、9的减速比、扭矩的设定自由度。
(13)第一齿轮601、1601具备收纳螺旋弹簧604的收纳部6013,因此能够抑制部件件数的增加并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构成切换机构60、160。
另外,第一齿轮601、1601配置为使突出部6012位于与拨盘61、161相反的一侧,因此能够容易使拨盘61、161从外装框体2露出,并能够使突出部6012收纳于外装框体2内。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提高透镜移动机构5的操作性,并且将切换机构60、160高效地收纳于外装框体2,从而实现提高外观设计性的投影仪1。
(14)第一齿部602G以及第二齿部603G相互啮合的面由平面形成,因此第一齿部602G与第二齿部603G面接触,从而与所啮合的面由曲面形成的结构相比,摩擦力增大。由此,即便将第一齿部602G与第二齿部603G的啮合量设定为较小,或者即便将螺旋弹簧604的作用力设定为较小,也能够实现可靠的传递状态,从而能够实现切换机构60、160的进一步的小型化、轻量化。
(15)第一齿部602G以及第二齿部603G以在旋转中心轴60J方向以及旋转方向相互啮合的方式将截面形成为梯形形状,因此切换机构60、160能够顺畅地切换传递状态和非传递状态。
变形例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构成为在卡止状态下对驱动齿轮62、162进行卡止,但也可以构成为对除驱动齿轮62、162以外的齿轮进行卡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止部件711、第二卡止部件721虽形成为在卡止状态下对下齿轮62b、162b进行覆盖,但只要能够对下齿轮62b、162b进行卡止,也可以形成为使下齿轮62b、162b露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使用螺旋弹簧713、723作为对第一卡止部件711、第二卡止部件721施力的施力部,但不限定于螺旋弹簧,也可以将板簧等构成为施力部。
也可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移动部件14、第二移动部件15,而构成为在杆11的平坦部114、115设置具有在上下方向倾斜的斜面的按压部,在第一卡止部件、第二卡止部件的下表面侧形成具有与该斜面对应的斜面的受压部,通过移动杆11来使按压部对受压部进行按压,从而使第一卡止部件、第二卡止部件移动。
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操作部以及第二操作部虽构成为通过旋转操作来产生驱动力,但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第一操作部以及第二操作部的滑动来产生驱动力。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利用齿条等将该驱动力传递至驱动齿轮,从而能够对该驱动齿轮进行卡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构成为通过将杆操作部121在左右方向移动来使杆11移动,但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杆操作部的旋转使杆11在左右方向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构成为螺旋弹簧713、723在旋转中心轴61j、161j方向将第一移动部件14、第二移动部件15朝下侧支承部件552、562侧施力,但也可以构成为在旋转中心轴61j、161j方向,将第一移动部件14、第二移动部件15朝上侧支承部件551、561侧施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构成为第一齿轮601、1601与驱动齿轮62、162啮合,第二齿轮602、1602与传递部8、9啮合,但也可以构成为第一齿轮601、1601与传递部8、9啮合,第二齿轮602、1602与驱动齿轮62、162啮合。
切换机构60、160也能够利用具备马达等的通过电动式产生驱动力的透镜移动机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使用螺旋弹簧604作为对切换部件603施力的施力部,但不限定于螺旋弹簧,也可以将板簧等构成为施力部。
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虽使用透射式的液晶光阀43作为光调制装置,但也可以是利用了反射型的液晶光阀的部件。另外,也可以利用使用了微镜阵列的器件等部件作为光调制装置。
光源311不限定于放电型的灯,也可以由其他方式的灯、发光二极管、激光等固体光源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投影仪;2:外装框体;3:光学单元;5:透镜移动机构;7:锁止机构;8、9:传递部;10:杆机构;11:杆;14:第一移动部件;15:第二移动部件;36:投射透镜;36j:光轴;51:第一可动部;53:第一齿轮系机构;54:第二齿轮系机构;55、56:支承部;60、160:切换机构;60J、61j、161j:旋转中心轴;61、161:拨盘;62、162:驱动齿轮;62a、162a:上齿轮;62b、162b:下齿轮;71:第一锁止部;72:第二锁止部;121:杆操作部;311:光源;601、1601:第一齿轮;602、1602:第二齿轮;602G:第一齿部;603:切换部件;603G:第二齿部;604、713、723:螺旋弹簧;711:第一卡止部件;711G:齿部;721:第二卡止部件;1601:第一齿轮;1602:第二齿轮;6011:齿型形成部;6012:突出部;6013:收纳部。

Claims (13)

1.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备投射光的投射透镜以及使所述投射透镜移动的透镜移动机构,
所述透镜移动机构具备:
可动部,该可动部对所述投射透镜进行支承,并能够在与所述投射透镜的光轴正交的面内在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移动;
第一操作部,通过对该第一操作部进行手动操作产生使所述可动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驱动力;
第二操作部,通过对该第二操作部进行手动操作产生使所述可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驱动力;
第一旋转部,由所述第一操作部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该第一旋转部,从而该第一旋转部进行旋转;
第二旋转部,由所述第二操作部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该第二旋转部,从而该第二旋转部进行旋转;以及
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能够在对所述第一旋转部以及所述第二旋转部进行卡止的卡止状态和使所述第一旋转部以及所述第二旋转部能够旋转的非卡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所述锁止机构具备:
第一卡止部件,该第一卡止部件沿着所述第一旋转部的旋转中心轴移动,对所述第一旋转部进行卡止;
第二卡止部件,该第二卡止部件沿着所述第二旋转部的旋转中心轴移动,对所述第二旋转部进行卡止;以及
杆机构,该杆机构使所述第一卡止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卡止部件移动,切换所述卡止状态和所述非卡止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操作部以及所述第二操作部是通过进行旋转操作而产生所述驱动力的拨盘,
所述第一旋转部是以所述第一操作部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与所述第一操作部一同旋转的齿轮,
所述第二旋转部是以所述第二操作部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与所述第二操作部一同旋转的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机构具备:
将所述第一卡止部件朝所述第一旋转部的旋转中心轴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以及
将所述第二卡止部件朝所述第二旋转部的旋转中心轴方向施力的施力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机构具备:
第一移动部件,通过该第一移动部件旋转,使所述第一卡止部件沿着所述第一旋转部的旋转中心轴移动;
第二移动部件,通过该第二移动部件旋转,使所述第二卡止部件沿着所述第二旋转部的旋转中心轴移动;以及
杆,通过该杆移动,使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以及所述第二移动部件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备外装框体,该外装框体构成所述投影仪的外装,
所述第一操作部以及所述第二操作部是通过进行旋转操作而产生所述驱动力的拨盘,
对于所述第一操作部以及所述第二操作部,从各自的所述旋转中心轴分离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各自的旋转中心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从所述外装框体露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第一操作部以及所述第二操作部,所述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外装框体的所述投射透镜投射光的一侧露出,所述一侧的端部在放置所述投影仪的放置设置时的所述外装框体的上侧露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机构具备杆操作部,该杆操作部接受切换所述卡止状态和所述非卡止状态的操作,
所述杆操作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操作部以及所述第二操作部各自的所述一侧的端部之间。
8.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备投射光的投射透镜以及使所述投射透镜移动的透镜移动机构,
所述透镜移动机构具备:
可动部,该可动部对所述投射透镜进行支承,并能够朝与所述投射透镜的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
驱动部,朝该驱动部传递使所述可动部移动的驱动力;
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能够在能够将传递至所述驱动部的所述驱动力朝所述可动部传递的传递状态和不能将传递至所述驱动部的所述驱动力朝所述可动部传递的非传递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
传递部,该传递部将由所述切换机构传递的所述驱动力朝所述可动部传递,
所述切换机构具备:
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与所述驱动部以及所述传递部中的一方啮合;
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具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中心轴同轴的旋转中心轴,并与所述驱动部以及所述传递部中的另一方啮合;
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以能够沿着所述旋转中心轴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该切换部件卡止于所述第一齿轮,从而以所述旋转中心轴为中心与所述第一齿轮一同旋转;以及
施力部,该施力部对所述切换部件朝所述第二齿轮侧施力,
所述第二齿轮具有多个第一齿部,所述多个第一齿部在以所述旋转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周上等间隔地配设在所述切换部件侧,
所述切换部件具有第二齿部,所述第二齿部通过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而与所述第一齿部啮合,
所述传递状态是在所述可动部的能够移动范围内将所述驱动力传递至所述驱动部时,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二齿部啮合,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一同旋转,从而能够将所述驱动力从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中的一方朝另一方传递的状态,
所述非传递状态是如下的状态:在所述可动部到达所述能够移动范围的极限而移动被限制,将与所述可动部的移动被限制的方向对应的方向的所述驱动力传递至所述驱动部时,所述切换部件克服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从所述第二齿轮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与所述驱动部啮合的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中的一方旋转,与所述传递部啮合的另一方的旋转被限制,从而不使所述驱动力从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中的一方传递至另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通过对所述驱动部进行手动操作来对所述驱动部传递所述驱动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移动机构具备拨盘,通过对所述拨盘进行旋转操作产生使所述可动部移动的驱动力,
所述驱动部是以所述拨盘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驱动齿轮,
所述第一齿轮具有:齿型形成部,所述齿型形成部形成有与所述驱动齿轮以及所述传递部中的任一方啮合的齿型;以及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齿型形成部突出,并设置有收纳所述施力部的收纳部,
所述第一齿轮以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齿型形成部位于与配置有所述拨盘的一侧相反一侧的方式进行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部以及所述第二齿部相互啮合的面由平面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部以及所述第二齿部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能够相互啮合,从而所述第二齿轮以及所述切换部件一同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备外装框体,该外装框体构成所述投影仪的外装,
所述透镜移动机构具备拨盘,通过对所述拨盘进行旋转操作产生使所述可动部移动的驱动力,
所述拨盘的从旋转中心轴分离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外装框体的所述投射透镜投射光的一侧露出,所述旋转中心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在放置所述投影仪的放置设置时的所述外装框体的上侧露出。
CN201310447089.1A 2012-09-28 2013-09-25 投影仪 Active CN1037134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23993.3A CN105467730A (zh) 2012-09-28 2013-09-25 投影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5815A JP6070019B2 (ja) 2012-09-28 2012-09-28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2-215815 2012-09-28
JP2012-215817 2012-09-28
JP2012215817A JP5958246B2 (ja) 2012-09-28 2012-09-28 プロジェクター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23993.3A Division CN105467730A (zh) 2012-09-28 2013-09-25 投影仪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3453A CN103713453A (zh) 2014-04-09
CN103713453B true CN103713453B (zh) 2016-02-03

Family

ID=503848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47089.1A Active CN103713453B (zh) 2012-09-28 2013-09-25 投影仪
CN201610023993.3A Pending CN105467730A (zh) 2012-09-28 2013-09-25 投影仪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23993.3A Pending CN105467730A (zh) 2012-09-28 2013-09-25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9154755B2 (zh)
CN (2) CN1037134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54755B2 (en) * 2012-09-28 2015-10-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with a lens shift mechanism configured to move a projection lens
JP6119183B2 (ja) * 2012-10-19 2017-04-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677173B2 (ja) * 2015-01-20 2020-04-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17147173A1 (en) * 2016-02-22 2017-08-31 Navdy, Inc. High-precision focus mechanism for a pico projector module
JP6682941B2 (ja) * 2016-03-24 2020-04-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8180385B (zh) * 2017-12-28 2019-10-18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安装角度可调的全承载式投影机
USD878445S1 (en) * 2018-01-17 2020-03-17 Bushnell Inc. Trail camera
CN108646512A (zh) * 2018-05-07 2018-10-12 芜湖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办公投影仪
US10496124B1 (en) * 2018-07-30 2019-12-03 Coretronic Corporation Projector and adjusting assembly
CN109409015A (zh) * 2018-12-11 2019-03-01 海南大学 空间展示系统自适应调整优化方法
CN111610684B (zh) * 2019-02-25 2023-11-0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透镜移位机构以及具备该透镜移位机构的投影仪
JP2021110858A (ja) * 2020-01-14 2021-08-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4058A (zh) * 2002-08-12 2004-03-24 Thk株式会社 透镜安装机构及其投影装置
CN1577056A (zh) * 2003-07-28 2005-02-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
CN102043304A (zh) * 2009-10-16 2011-05-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移动装置及使用其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CN102298248A (zh) * 2010-06-22 2011-12-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6283B1 (en) * 1999-09-22 2003-09-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jector
JP2002311321A (ja) * 2001-04-13 2002-10-2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撮影レンズ装置
JP3963879B2 (ja) 2003-08-04 2007-08-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シフト機構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US6966657B2 (en) * 2004-02-19 2005-11-22 Barco N.V. Projection lens fixation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JP4270081B2 (ja) * 2004-09-07 2009-05-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4732044B2 (ja) * 2005-07-19 2011-07-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4241698B2 (ja) 2005-09-09 2009-03-1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5006576B2 (ja) * 2006-05-26 2012-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レンズ鏡胴、このレンズ鏡胴を用いたカメラ、デジタルカメラ、携帯型情報端末装置、及び、画像入力装置
JP5030655B2 (ja) 2007-04-23 2012-09-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シフト機構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5273351B2 (ja) 2008-05-12 2013-08-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回転軸のロック装置
JP5139363B2 (ja) 2009-04-21 2013-02-06 株式会社コシナ プロジェクタのレンズシフト装置
WO2011108074A1 (ja) 2010-03-02 2011-09-09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レンズシフト装置及びレンズシフト装置を備え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JP5498317B2 (ja) 2010-08-19 2014-05-21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
JP2012083633A (ja) * 2010-10-14 2012-04-26 Ricoh Co Ltd レンズ鏡胴
JP5815987B2 (ja) 2011-05-20 2015-1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US9154755B2 (en) * 2012-09-28 2015-10-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with a lens shift mechanism configured to move a projection len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4058A (zh) * 2002-08-12 2004-03-24 Thk株式会社 透镜安装机构及其投影装置
CN1577056A (zh) * 2003-07-28 2005-02-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
CN102043304A (zh) * 2009-10-16 2011-05-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移动装置及使用其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CN102298248A (zh) * 2010-06-22 2011-12-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54755B2 (en) 2015-10-06
US20140092370A1 (en) 2014-04-03
CN103713453A (zh) 2014-04-09
CN105467730A (zh) 2016-04-06
US20150370152A1 (en) 2015-12-24
US9535312B2 (en) 2017-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3453B (zh) 投影仪
US7744227B2 (en) Projector including a turn table for shifting a lens barrel
CN102681306B (zh) 投影仪
US7954964B2 (en) Projector having a 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that moves the projection optical device
US8038307B2 (en) Projector with a projection 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CN102955333B (zh) 摄像装置以及投影仪
US11556049B2 (en) Projection-type display apparatus and lens holding mechanism
CN204667034U (zh) 投影仪
US7722195B2 (en) Projector with a detachably attaching lamp cover
JP2007072098A (ja) プロジェクタ
US10691003B2 (en) Projection typ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JP6187638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958246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9575398B2 (en) Projector
CN204536712U (zh) 投影仪
JP2011203424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7322820A (ja) プロジェク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14071193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7044945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2621783B (zh) 投影机
JP2012137702A (ja) 画像投射装置
JP6070019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4085910A (ja) レンズシフト機構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CN204536710U (zh) 投影仪
JP2014228618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