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36712U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36712U
CN204536712U CN201520161225.5U CN201520161225U CN204536712U CN 204536712 U CN204536712 U CN 204536712U CN 201520161225 U CN201520161225 U CN 201520161225U CN 204536712 U CN204536712 U CN 2045367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support unit
mentioned
projector
optical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6122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酒井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91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4293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367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367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抑制图像的投射位置偏移的投影仪。投影仪具备投射图像的投射光学装置(36)和使投射光学装置移动而调整投射位置的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投射位置调整装置具有支承部件(7)、能沿水平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部件(5)、配置于支承部件(7)与第一移动部件(5)之间且能沿铅垂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部件(6)、使第一移动部件(5)或第二移动部件(6)移动的驱动装置(8)、以及将来自驱动装置(8)的动力分别传递至第一移动部件(5)及第二移动部件(6)的第一传递部(91)及第二传递部(92),第二移动部件(6)具有与第二传递部(92)卡合的卡合部件(62),卡合部件(62)嵌合于第二移动部件(6)而组装成一体。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投影仪,该投影仪具备:光源装置;光调制装置,该光调制装置对从上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相应的图像;以及投射光学装置,该投射光学装置将所形成的图像放大投射至投影屏等被投射面上。作为这样的投影仪,公知有具备投射位置调整装置的投影仪,该投射位置调整装置使上述投射光学装置在与投射光学装置的中心轴正交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移动,从而调整图像的投射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投影仪所具备的投射位置调整装置具备:透镜连接部、供上述透镜连接部固定的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固定部件、第一及第二调整驱动部、以及4个连结部件。
透镜连接部与作为投射光学装置的投射透镜连接,且被固定于第一移动板。第一移动板构成为能够沿固定部件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移动。第二移动板构成为能够在第一移动板与固定部件之间沿左右方向移动,且伴随着向左右方向的移动而使第一移动板向相同方向移动。固定部件被固定于投影仪内部,对投射位置调整装置整体进行支承。第一调整驱动部根据使用者的操作使第一移动板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二调整驱动部根据使用者的操作使第二移动板沿左右方向移动,由此,使图像的投射位置沿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变更。各连结部件插通固定部件,从而将第一移动板安装于固定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75351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的投射位置调整装置中,沿水平方向移动的移动板(以下称作水平移动板)配置在固定部件上,并且沿垂直方向移动的移动板(垂直移动板)以覆盖上述水平移动板的方式安装于固定部件。即,水平移动板配置在垂直移动板与供该垂直移动板安装的固定部件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将使水平移动板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水平滑动件、和使垂直移动板沿垂直方向移动的垂直滑动件分别安装于固定部件,并将垂直滑动件的卡合用凸部插入于垂直移动板的卡合用凹部。然而,例如,若即便在伴随着水平移动板的移动而垂直移动板向从垂直滑动件离开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要使垂直移动板不歪斜或倾斜而维持上述卡合用凸部与卡合用凹部的卡合状态,则需要提高垂直移动板以及垂直滑动件的刚性。为此,考虑将垂直移动板以及垂直滑动件形成得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投射位置调整装置、进而投影仪大型化。与此相对,若要使投射位置调整装置小型化,则因空间上的制约而无法确保垂直移动板以及垂直滑动件的刚性,从而有可能产生该垂直移动板相对于固定部件倾斜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垂直移动板的卡合用凹部与垂直滑动件的卡合用凸部之间,需要允许伴随着垂直移动板的移动而垂直移动板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间隙,该间隙成为产生垂直方向的晃动的原因。由于产生这样的晃动,存在因垂直移动板所支承的投射光学装置的自重而垂直移动板的位置沿垂直方向(重力方向)变更、或者垂直移动板相对于固定部件倾斜而从投射光学装置投射的图像的投射位置偏移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图像的投射位置的偏移、能够小型化的投影仪。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备:投射光学装置,该投射光学装置投射图像;以及移动装置,该移动装置使上述投射光学装置在相对于上述投射光学装置的中心轴正交的正交方向移动,上述移动装置具有:支承部件;第一移动部件,该第一移动部件支承上述投射光学装置,且能够沿上述正交方向中的水平方向移动;第二移动部件,该第二移动部件配置于上述支承部件与上述第一移动部件之间,且能够沿上述正交方向中的铅垂方向移动;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使上述第一移动部件或者上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以及传递装置,该传递装置传递来自上述驱动装置的动力,上述传递装置具有分别向上述第一移动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移动部件传递上述动力的第一传递部以及第二传递部,上述第二移动部件具有与上述第二传递部卡合的卡合部件,上述卡合部件嵌合于上述第二移动部件而组装成一体。
此外,在投影仪被设置于规定的设置面上的情况下,作为上述水平方向能够举例表示为投射光学装置投射图像的投射方向,作为上述正交方向能够举例表示为与水平方向正交的方向。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能够沿铅垂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部件配置在支承投射光学装置且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部件与支承部件之间,驱动装置的动力分别经由第一传递部以及第二传递部分别传递至第一移动部件以及第二移动部件。而且,即便第一移动部件沿水平方向移动,第二移动部件也不沿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第二移动部件不向从第二传递部离开的方向移动,因此无需提高嵌合于第二移动部件并与第二传递部卡合的卡合部件的刚性。因而,第二移动部件以及卡合部件的刚性足够,无需将它们较大地构成,因此能够使投影仪(移动装置)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该第二移动部件相对于支承部件以及第一移动部件倾斜的情况。由此,第二移动部件相对于第一移动部件不倾斜,因此,与第一移动部件安装于支承部件的情况相互作用,也能够抑制第一移动部件的倾斜。
另外,第二移动部件配置于支承部件与第一移动部件之间,与传递来自驱动装置的动力的第二传递部卡合的卡合部件嵌合于该第二移动部件而组装成一体,另外,第二移动部件仅沿铅垂方向移动,因此,不需要在第二传递部与卡合部件之间设置允许伴随着第二移动部件的移动的、该第二移动部件的沿水平方向的移动的间隙。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二传递部与卡合部件之间产生晃动的情况,因此第二传递部与卡合部件牢固地卡合。因此,与第二移动部件不直接支承投射光学装置的情况相互作用,能够抑制第二移动部件沿垂直方向变更、或者第二移动部件相对于支承部件倾斜的情况。因而,能够抑制从投射光学装置投射的图像的投射位置偏移的情况。
此外,保持投射光学装置的第一移动部件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沿铅垂方向的移动伴随着第二移动部件的移动而进行,因此,不会发生仅该第一移动部件独立地沿铅垂方向(特别是向铅垂方向下侧)移动的情况。由此,即便投射光学装置的自重作用于第一移动部件,也能够抑制该第一移动部件沿铅垂方向移动的情况。另外,能够沿铅垂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部件不保持投射光学装置,因此能够抑制移动后的第二移动部件因该投射光学装置的自重而沿铅垂方向移动的情况。
这样,能够抑制投射位置调整后的各移动部件、进而抑制投射光学装置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由该投射光学装置投射的图像的投射位置的偏移,并且能够使投影仪小型化。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形成为:上述第一移动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移动部件中的一方在与另一方对置的面具有突起,上述第一移动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移动部件中的另一方具有供上述突起插入、并对上述第一移动部件沿上述水平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能够利用上述突起以及上述引导部可靠地使第一移动部件沿第二移动部件在水平方向滑动。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形成为:上述第二移动部件具有在内部形成有台阶部的长圆形状的孔部,上述支承部件具有配置于上述孔部内而与上述台阶部抵接、且由螺钉固定的垫圈,上述第二移动部件配置于上述支承部件,当沿上述铅垂方向移动至极限时,上述垫圈与上述台阶部的上述第一移动部件侧的面抵接。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当第二移动部件沿铅垂方向移动至极限时,由螺钉固定的垫圈的面与台阶部的第一移动部件侧的面抵接,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移动部件的铅垂方向的一端向从支承部件离开的方向倾斜的情况。即,能够抑制第二移动部件向第一移动部件侧倾斜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支承投射光学装置的第一移动部件倾斜的情况。因而,能够抑制投射位置调整后的各移动部件、进而抑制投射光学装置的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由该投射光学装置投射的图像的投射位置的偏移。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具备连结部件,在上述第二移动部件被夹住后的状态下,上述连结部件连结上述第一移动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第一移动部件与支承部件连结,第二移动部件由该连结的第一移动部件以及支承部件夹持。由此,与将第二移动部件支承为相对于支承部件能够移动、并将第一移动部件支承为相对于该第二移动部件能够移动的结构相比较,能够使移动装置的结构简化。因而,能够容易地实施移动装置的组装,进而能够简化投影仪的制造工序。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形成为:上述支承部件具有沿上述中心轴贯通上述支承部件的开口部,上述连结部件具有:销,该销具有插通上述支承部件的开口部而安装于上述第一移动部件的前端部、以及与该前端部相比扩径的基端部;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具有供上述前端部插通的孔部,配置在上述支承部件的与上述第一移动部件相反侧的端面上的、对应于上述开口部的位置,并且直径比上述开口部的内径大;以及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配置于上述按压部件与上述基端部之间,作用使上述按压部件与上述基端部相互离开的方向的作用力。
此处,作为施力部件,除了压缩螺旋弹簧以及板簧等弹簧部件以外,能够举例表示橡胶以及发泡树脂等弹性部件。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销插通支承部件的开口部而安装于第一移动部件,插通有销的状态的按压部件设置在支承部件的端面的与开口部相应的位置,施力部件设置在该销的基端部与按压部件之间,因此,对按压部件以及销的支承部件侧的端部作用朝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的作用力。即,按压部件由该作用力向支承部件侧按压。另外,销的基端部由该作用力向从支承部件离开的方向施力,由此,安装有销的第一移动部件被向支承部件侧牵拉,第一移动部件被按压于支承部件。由此,设置于第一移动部件与支承部件之间的第二移动部件由该第一移动部件以及支承部件以滑动自如的状态夹持。此外,第一移动部件由施力部件的作用力拉向支承部件,因此,即便投射光学装置的自重施加于第一移动部件,支承部件也将第一移动部件拉向支承部件侧,因此能够限制第一移动部件因该自重而移动的情况。因而,能够可靠地抑制调整投射位置后的投射光学装置的移动,能够抑制从投射光学装置投射的图像的投射位置的偏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装置主体的图。
图3是从光射出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射位置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光入射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射位置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从光射出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射位置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射位置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光射出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移动部件的主体部的图。
图8是从光入射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移动部件的主体部的图。
图9是从光射出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移动部件的图。
图10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移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从光入射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移动部件的图。
图12是从光射出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图。
图13是从光入射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图。
图14是从光射出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图。
图15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以及传递装置的第一传递部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光射出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以及传递装置的第二传递部的图。
图18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二驱动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投影仪的外观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1的外观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是从正面侧上方观察设置于设置台等的投影仪1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1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光,并将所形成的图像光放大投射至投影屏等被投射面(省略图示)上。如图1所示,该投影仪1具备构成外装的外装框体2。
外装框体2是金属或者合成树脂制的框体,收纳投影仪1的装置主体10(参照图2)。该外装框体2由上壳体21以及下壳体22组合构成。其中,上壳体21构成外装框体2的顶面部2A、正面部2C、背面部2D以及左右的侧面部2E、2F的一部分,下壳体22构成外装框体2的底面部2B、正面部2C、背面部2D以及左右的侧面部2E、2F的一部分。
正面部2C具有使后述的投射光学装置36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2C1。
顶面部2A具有使构成后述的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的第一拨盘811以及第二拨盘821露出的开口部2A1、2A2。若使用者对上述拨盘811、821进行旋转操作,则投射光学装置36沿上下方向(连结顶面部2A和底面部2B的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连结左侧面部2E和右侧面部2F的方向)移动,由此来调整被投射面上的图像的投射位置。这种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的构造在后面详细叙述。
[内部结构]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收纳于外装框体2的内部的装置主体10的图。
如图2所示,装置主体10具备光学单元3以及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此外,虽然省略图示,装置主体10还具备对投影仪1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向投影仪1的各构成部件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以及控制投影仪1的动作的控制装置。
[光学单元的结构]
光学单元3形成并投射与从上述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该光学单元3具备光源装置31、照明光学装置32、颜色分离装置33、中继装置34、光电装置35、投射光学装置36、以及光学部件用框体37。
光源装置31具备超高压水银灯等光源灯311、反射器312、平行化透镜313、以及将它们收纳于内部的壳体314。
照明光学装置32使从光源装置31入射的光的在与中心轴正交的面内的照度均匀化。该照明光学装置32具备第一透镜阵列321、第二透镜阵列322、偏光转换元件323、以及重叠透镜324。
第一透镜阵列321将入射的光束分割为多个局部光束,第二透镜阵列322使从第一透镜阵列321入射的多个局部光束分别与重叠透镜324一起重叠于后述的液晶面板353。
偏光转换元件323使入射的光的偏振方向一致。
颜色分离装置33具备2片分色镜331、332以及反射镜333,利用它们将从照明光学装置32入射的光分离为红(R)、绿(G)以及蓝(B)三种颜色的色光。
中继装置34具备入射侧透镜341、中继透镜343以及反射镜342、344,且具有将由颜色分离装置33分离后的红色光引导至红色光用的场镜351的功能。
光电装置35对入射的各色光分别进行调制,形成与从上述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相应的图像。该光电装置35具备分别针对上述每种色光设置的场镜351、入射侧偏光板352、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353(将红色、绿色以及蓝色用的液晶面板分别设为353R、353G、353B)以及射出侧偏光板354、以及1个颜色合成装置355。
其中,颜色合成装置355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贴合四个直角棱镜而成的俯视大致呈正方形状的正交二向镜。该颜色合成装置355利用在各直角棱镜的界面形成的两个电介质多层膜对分别由对应的液晶面板353调制后的各色光进行合成。由这样的颜色合成装置355合成后的光(形成图像的光)入射至投射光学装置36。
投射光学装置36的前端部分经由形成于上述外装框体2的正面部2C的开口部2C1(参照图1)露出,放大投射由颜色合成装置355合成的光,由此图像被投射至上述被投射面上。这种投射光学装置36构成为在镜筒361内收纳有包括变焦透镜以及对焦透镜的透镜组的透镜组。
光学部件用框体37是组合分别由合成树脂或者金属形成的部件收纳部件371以及盖状部件(省略图示)而构成的框体。
部件收纳部件371将上述各装置31~34、和光电装置35的场镜351以及入射侧偏光板352收纳于内部。用于在该部件收纳部件371内收纳该光学部件的开口部(省略图示)由盖状部件封堵。
[投射位置调整装置的结构]
图3以及图4是分别从光射出侧以及光入射侧观察投射光学装置36以及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的立体图。另外,图5是从光射出侧观察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的分解立体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入射至投射光学装置36的光的行进方向(沿该光的中心轴的行进方向)设为Z方向,将分别与该Z方向正交、且相互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以及Y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投影仪1被载置于规定的设置面、且Z方向沿着水平方向的情况下,Y方向为沿铅垂方向从下向上的方向(从底面部2B朝向顶面部2A的方向),X方向为在沿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沿水平方向从右向左的方向(从左侧面部2E朝向右侧面部2F的方向)。此外,Z方向侧是指Z方向的下游侧(Z方向前端侧),与Z方向相反侧是指Z方向的上游侧(Z方向基端侧)。其他方向也一样。
与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装置相当的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保持投射光学装置36的镜筒361,并且使镜筒361沿与该投射光学装置36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亦即X方向以及Y方向移动,由此来调整图像的投射位置。如图3~图6所示,该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具备第一移动部件5(图3、图5以及图6)、第二移动部件6(图3以及图6)、支承部件7(图3~图6)、驱动装置8(图3、图5以及图6)、传递装置9以及四个连结部件CM(图4以及图6)。进而,相对于支承部件7安装驱动装置8以及传递装置9、并利用连结部件CM安装第一移动部件5以及第二移动部件6,由此来组装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
[第一移动部件的结构]
第一移动部件5以能够沿X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承部件7。该第一移动部件5具备夹持投射光学装置36的主体部51以及连接部52。
连接部52是与投射光学装置36的镜筒361连接的部件,且相对于主体部51位于Z方向侧。如图3所示,该连接部52在大致中央具有与镜筒361相应的大致圆形状的插通孔521。进而,连接部52以镜筒361插通于该插通孔521、且将该镜筒361的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省略图示)夹在该连接部52与主体部51之间的状态,在包围插通孔521的四个位置,借助螺钉S1被固定于主体部51的Z方向侧的端面51A。
图7是从光射出侧(Z方向侧)观察主体部51的图。
如上所述,主体部51与连接部52一起保持镜筒361,并且与Z方向相反侧的端面51B(参照图8)与支承部件7抵接,以沿X方向以及Y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支承部件7。
如图7所示,该主体部51形成为沿Z方向观察呈大致矩形状,且在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供镜筒361插通的插通孔511。
在主体部51的四角,形成有供后述的连结部件CM的螺纹销CM2从与Z方向相反侧螺合的孔部512。
在主体部51的Y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大致U字状的凹部513,后述的传递装置9的滑动部件916插入于该凹部513。
如图7所示,在主体部51的Z方向侧的端面51A、且在插通孔511的周围,形成有供上述连接部52安装的大致矩形状的平面部51A1。在该平面部51A1的四角,形成有供上述螺钉S1螺合的螺纹孔51A2。另外,在平面部51A1的夹着插通孔511的位置,分别突出设置有突起部51A3,各突起部51A3在对镜筒361进行定位时使用。
图8是从光入射侧(与Z方向相反侧)观察主体部51的图。
如图8所示,在主体部51的与Z方向相反侧的端面51B,在夹着插通孔511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向Z方向侧凹陷的引导凹部51B1。上述引导凹部51B1分别形成为X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状,在该各引导凹部51B1分别插入有在第二移动部件6的Z方向侧的端面61A突出设置的引导突起61A1(参照图9以及图10)。
另外,在端面51B中,在各孔部512的周围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平面部51B2。在第一移动部件5被安装于后述的支承部件7时,上述平面部51B2与该支承部件7的平面部7A4(参照图12)抵接。
[第二移动部件的结构]
图9以及图10是从光射出侧(Z方向侧)观察第二移动部件6的图。其中,图10是示出第二移动部件6的分解立体图。
第二移动部件6被夹持在第一移动部件5(主体部51)与支承部件7之间,具有使第一移动部件5沿Y方向移动的功能。如图9以及图10所示,该第二移动部件6构成为具备主体部61和安装于该主体部61的卡合部件62。
主体部61由俯视观察呈大致十字形状的板体构成,且在大致中央部分具有供镜筒361插通的插通孔611。
在主体部61中的在X方向夹着插通孔611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在Y方向具有长径的长圆形状的贯通孔亦即孔部612。在上述孔部612内,形成有与Z方向相反侧的端缘的开口面积比Z方向侧的端缘的开口面积小的台阶部6121。进而,在将第二移动部件6配置于后述的支承部件7时,配置于该支承部件7的垫圈W(参照图6)和固定该垫圈W的螺钉S2(参照图6)位于孔部612内。当第二移动部件6沿Y方向或者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至极限时,上述垫圈W与台阶部6121的Z方向侧的面抵接,由此来抑制第二移动部件6的Y方向的一端向从支承部件7离开的方向倾斜的情况。
在主体部61的Z方向侧的端面61A中,相对于插通孔611而在各孔部612的外侧(X方向侧以及与X方向相反侧),突出设置有大致圆筒状的引导突起61A1。上述引导突起61A1分别插入于对应的上述引导凹部51B1。由此,对主体部51、进而第一移动部件5相对于第二移动部件6的沿X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除此之外,对第一移动部件5相对于第二移动部件6的沿Y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在端面61A的X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向与Z方向相反侧以及与X方向相反侧凹陷而供卡合部件62安装的大致矩形状的安装部61A2。
卡合部件62由与主体部61相同的合成树脂形成、且形成为与主体部61不同的部件。该卡合部件62在沿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横向的大致T字状。这种卡合部件62具有从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插入于上述安装部61A2并与其嵌合的大致矩形的嵌合部621、和在该嵌合部621嵌合于安装部61A2时从主体部61向X方向突出的突出部622。
如图10所示,嵌合部621形成有随着从与X方向相反侧的端部趋向X方向而Y方向的尺寸变大的倾斜部6211。因此,除了容易进行嵌合部621向安装部61A2的插入之外,在嵌入有该嵌合部621时,该嵌合部621从安装部61A2的脱落被抑制。此外,由于卡合部件62构成为与主体部61不同的部件,因此能够吸收各部件的公差。由此,与第二移动部件6形成为一体成型品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实施上述引导突起61A1与上述引导凹部51B1的卡合、以及构成后述的传递装置9的第二传递部92的螺旋齿轮921(参照图6)与卡合部件62的卡合。
在卡合部件62的Z方向侧的端面62A、且在突出部622的位置,形成有具有多个半周大小的螺纹槽的啮合部6221。该啮合部6221与螺旋齿轮921啮合。进而,伴随着螺旋齿轮921的旋转,卡合部件62沿该螺旋齿轮921的推力方向移动,由此,第二移动部件6沿Y方向移动。该第二移动部件6的移动在后面详细说明。
图11是从光入射侧(与Z方向相反侧)观察第二移动部件6的图。
如图11所示,在主体部61的与Z方向相反侧的端面61B,且在沿Y方向夹着插通孔611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引导突起61B1。上述引导突起61B1插入于沿Y方向形成于后述的支承部件7的引导槽7A2。
[支承部件的构造]
图12是从光射出侧(Z方向侧)观察支承部件7的图。
支承部件7对构成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的各部件进行支承,且被固定于上述外装框体2内。具体而言,支承部件7利用后述的连结部件CM支承第一移动部件5、并将第二移动部件6夹持在该支承部件7与该第一移动部件5之间。
如图6所示,该支承部件7形成为沿Z方向观察呈大致矩形状,且在大致中央部分具有供镜筒361插通的插通孔71。
在支承部件7的Z方向侧的端面7A,形成有向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收纳凹部7A1,上述第一移动部件5以及第二移动部件6配置在该收纳凹部7A1内。在该收纳凹部7A1的四角分别形成有贯通支承部件7的大致菱形形状的开口部72。即,支承部件7在插通孔71的周围具有两组夹着该插通孔71的一对开口部72。后述的连结部件CM的螺纹销CM2插通于上述开口部72。
在收纳凹部7A1内,在沿Y方向夹着插通孔71的位置,分别形成有沿着Y方向的引导槽7A2。当第二移动部件6被配置于收纳凹部7A1内时,上述引导突起61B1插入于上述引导槽7A2。由此,对第二移动部件6相对于支承部件7的沿Y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并且对第二移动部件6的沿X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在收纳凹部7A1内,在上述各开口部72的周围,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平面部7A4。在第一移动部件5被安装于支承部件7时,上述平面部51B2与上述平面部7A4抵接。
在收纳凹部7A1内,在沿X方向夹着插通孔71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供固定上述垫圈W的螺钉S2螺合的螺纹孔7A3。
在上述端面7A中,在相对于收纳凹部7A1的X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供后述的传递装置9的第二传递部92配置的配置部73。该配置部73具有:在Y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的第一收纳部731;相对于该第一收纳部731位于与Y方向相反侧的第二收纳部736;以及在配置部73的四角附近分别形成的螺纹孔737。
后述的第二传递部92的螺旋齿轮921(参照图17以及图18)配置于第一收纳部731。该第一收纳部731在该第一收纳部731的Y方向侧、即与第二收纳部736相反侧的位置具有切口732。
在第一收纳部731,形成有向该第一收纳部731的内侧突出的限制部733。该限制部733插入于沿螺旋齿轮921的外周形成的凹部924,由此来限制螺旋齿轮921沿Y方向移动而从第一收纳部731脱落的情况。
第一收纳部731在与Y方向相反侧的端部具有使第一收纳部731与第二收纳部736连通的连通口734。螺旋齿轮921的一端插入于该连通口734。
第二收纳部736形成为比第一收纳部731小。在该第二收纳部736配置有向Y方向侧对螺旋齿轮921施力的施力部件BM以及中间部件DM(参照图17以及图18)。
在螺纹孔737螺合有用于安装板状体PL的螺钉S3,该板状体PL按压螺旋齿轮921,以便维持该螺旋齿轮921的螺旋槽922与位于该螺旋齿轮921与端面7A之间的卡合部件62的啮合状态(参照图3以及图5)。
在支承部件7的Y方向侧的端面,设置有供后述的驱动装置8安装的安装部74。
图13是从光入射侧(与Z方向相反侧)观察安装有驱动装置8以及连结部件CM的支承部件7的图。
如图13所示,在支承部件7的与Z方向相反侧的端面7B,且在与上述收纳凹部7A1的四角相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向Z方向凹陷的大致矩形状的凹部7B1。换言之,各凹部7B1形成在与上述开口部72相应的位置,该开口部72形成于各凹部7B1的底面。连结部件CM配置在上述凹部7B1内。
[连结部件的结构]
连结部件CM是当第二移动部件6被配置在支承部件7与第一移动部件5之间的状态下将该第一移动部件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连结于支承部件7的部件,在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设有四个。
如图6以及图13所示,上述连结部件CM具备配置在上述支承部件7的凹部7B1内的夹持部件CM1、螺纹销CM2以及施力部件CM3。
如图13所示,夹持部件CM1形成为X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状,且以能够沿Y方向滑动的方式配置在凹部7B1内,通过第一移动部件5夹持支承部件7。该夹持部件CM1的X方向的尺寸与凹部7B1内的相同方向的尺寸对应设定。即,夹持部件CM1的X方向的尺寸比开口部72的相同方向的尺寸(开口部72的内径)大。在这种夹持部件CM1形成有X方向较长的长孔CM11,螺纹销CM2插通在该长孔CM11内。
螺纹销CM2具有与前端部相比扩径的基端部亦即头部CM21。该螺纹销CM2沿Z方向插通长孔CM11以及开口部72,并螺合于上述第一移动部件5的孔部512。由此,在夹持有第二移动部件6的状态下,第一移动部件5与支承部件7连结。
在螺纹销CM2插通长孔CM11时,施力部件CM3被夹设在该螺纹销CM2的头部CM21与夹持部件CM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施力部件CM3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对夹持部件CM1以及头部CM21作用相互离开的方向的作用力。即,借助该作用力,夹持部件CM1被向支承部件7侧按压。另外,借助利用该作用力,头部CM21被向从支承部件7离开的方向施力,由此,螺纹销CM2所螺合的第一移动部件5被向支承部件7侧牵拉,由此,第一移动部件5被按压于支承部件7。
此外,在第一移动部件5沿X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螺纹销CM2以及施力部件CM3在上述长孔CM11内与该第一移动部件5一起向相同方向移动。另外,在第二移动部件6沿Y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连结部件CM整体在凹部7B1内与该第二移动部件6一起向相同方向移动。
[驱动装置的结构]
图14是从光射出侧观察除上述连接部52之外的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的图。另外,图15是从Y方向侧以及与Y方向相反侧观察驱动装置8的立体图。
如图14所示,驱动装置8安装于上述安装部74,与使用者的操作相应地使第一移动部件5沿X方向移动,并使第二移动部件6沿Y方向移动。具体而言,驱动装置8配置成:当被安装于上述安装部74时,从Z方向观察,该驱动装置8的一部分与上述端面7A重叠。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这样的驱动装置8具备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而使第一移动部件5沿X方向移动的第一驱动部81、使第二移动部件6沿Y方向移动的第二驱动部82、以及供上述第一驱动部81以及第二驱动部82安装的安装部件83。
第一驱动部81具有第一拨盘811以及齿轮812、813,将因使用者对第一拨盘811的旋转操作而产生的旋转力传递至后述的传递装置9的第一传递部91。
第一拨盘811具有在上述顶面部2A露出的主体部8111、和与该主体部8111同轴设置的齿轮部8112。
齿轮812、813分别由两级齿轮构成,齿轮812与上述齿轮部8112和齿轮813啮合。另外,齿轮813具有与齿轮812啮合的第一齿轮部8131、和形成为锥齿轮的第二齿轮部8132,该第二齿轮部8132与构成第一传递部91的螺旋齿轮911啮合。
在这种第一驱动部81中,若第一拨盘811旋转,则相互啮合的齿轮812、813以沿着Y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由此,与该齿轮813啮合的螺旋齿轮911以沿着X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
第二驱动部82具有第二拨盘821以及齿轮822~824,将因使用者对第二拨盘821的旋转操作而产生的旋转力传递至后述的传递装置9的第二传递部92。
第二拨盘821与第一拨盘811相同,具有在上述顶面部2A露出的主体部8211和与该主体部8211同轴设置的齿轮部8212。
齿轮822由两级齿轮构成,与齿轮部8212和齿轮823啮合。
齿轮823、824由直齿圆柱齿轮构成,它们相互啮合。其中,构成第二传递部92的螺旋齿轮921的嵌合部923嵌合在形成于齿轮824的旋转轴上的开口部8241。
在这种第二驱动部82中,若第二拨盘821旋转,则相互啮合的齿轮822~824以沿着Y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由此,嵌合于该齿轮824的螺旋齿轮921以沿着Y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
安装部件83通过对金属的板状体进行折弯加工形成,且安装于上述安装部74。该安装部件83具有第一支承部831、第二支承部832以及配置部833。
第一支承部831将构成第一驱动部81的第一拨盘811以及各齿轮812、813支承为能够以沿着Y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该第一支承部831在安装部件83的Z方向侧设置于与X方向相反侧的位置。
第二支承部832将构成第二驱动部82的第二拨盘821以及各齿轮822~824支承为能够以沿着Y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该第二支承部832在安装部件83的Z方向侧设置于X方向侧的位置。
图16是示出从图15所示的状态卸下板状体PL后的驱动装置8的立体图。
配置部833收纳后述的第一传递部91。如图16所示,该配置部833设置于安装部件83的与Y方向相反侧的端面83A。详细而言,配置部833设置在端面83A的Z方向侧、且设置在由上述第一支承部831以及第二支承部832夹着的位置。这种配置部833具有:在X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的第一收纳部8331;相对于该第一收纳部8331位于X方向侧的第二收纳部8336;以及分别设置于配置部833的四角附近的螺纹孔8337。
构成第一传递部91的螺旋齿轮911配置在第一收纳部8331。该第一收纳部8331在该第一收纳部8331的与X方向相反侧、即与第二收纳部8336相反侧的位置具有切口8332。
第一收纳部8331具有向该第一收纳部8331的内侧突出的限制部8333。该限制部8333插入于在沿螺旋齿轮911的外周形成的凹部914,由此抑制螺旋齿轮911沿X方向移动而从第一收纳部8331脱落的情况。
第一收纳部8331在X方向侧的端部具有使第一收纳部8331与第二收纳部8336连通的连通口8334。螺旋齿轮911的一端插入于该连通口8334。
第一收纳部8331在与Z方向相反侧、且在X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具有呈凹状地被切开的切口8335。虽然省略图示,但在该切口8335的底部形成有导轨,该导轨供后述的滑动部件916嵌入,并对该滑动部件916的沿X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
第二收纳部8336形成为比第一收纳部8331小。在该第二收纳部8336,配置向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对螺旋齿轮911施力的施力部件BM以及中间部件DM。
在螺纹孔8337螺合有用于安装按压螺旋齿轮911的板状体PL的螺钉S4(参照图15)。
[传递装置的结构]
驱动装置8的旋转力传递至传递装置9,且传递装置9具有使第一移动部件5以及第二移动部件6移动的功能。如图14所示,该传递装置9具备与第一驱动部81卡合并伴随着上述第一拨盘811的旋转操作而使第一移动部件5沿X方向移动的第一传递部91、以及与上述第二驱动部82卡合并伴随着上述第二拨盘821的旋转操作而使第二移动部件6沿Y方向移动的第二传递部92。
[第一传递部的结构]
如图16所示,第一传递部91除了具备分别被收纳于上述配置部833的螺旋齿轮911以及滑动部件916之外,还具备施力部件BM以及中间部件DM(一并参照图18),但对此在图16中省略图示。
其中,如上所述,施力部件BM以及中间部件DM被收纳在第二收纳部8336内,向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对螺旋齿轮911施力。上述施力部件BM以及中间部件DM具有与构成第二驱动部82的施力部件BM以及中间部件DM相同的结构,后面对它们进行详细说明。
螺旋齿轮911以推力方向沿X方向的方式被收纳在上述第一收纳部8331内。该螺旋齿轮911具有螺旋槽912、锥齿轮913、凹部914以及小径部915。
螺旋槽912形成在螺旋齿轮911的推力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的外周面。
锥齿轮913安装在螺旋齿轮911的与X方向相反侧、且安装在经由切口8332向第一收纳部8331外露出的端部。该锥齿轮913与上述齿轮813的第二齿轮部8132啮合。
凹部914形成在螺旋槽912与锥齿轮913之间。该凹部914沿着螺旋齿轮911的周方向形成,并且形成为向径向内侧凹陷。上述限制部8333插入于该凹部914。
小径部915形成在与上述锥齿轮913相反侧的端部,该小径部915的直径尺寸比螺旋齿轮911的中央部分的直径尺寸小。该小径部915插入于上述连通口8334,并与第二收纳部8336内的中间部件DM(省略图示)抵接。
滑动部件916形成为大致L字状,具有沿着X方向的啮合部917和沿着Z方向的延伸突出部918。
啮合部917除了与螺旋齿轮911的螺旋槽912啮合之外,还嵌入于形成在上述切口8335的导轨,但对此省略图示。
延伸突出部918从啮合部917的X方向侧的端部向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突出,并插入于借助上述连结部件CM而连结于支承部件7的第一移动部件5的上述凹部513内。该延伸突出部918的X方向的尺寸与该凹部513的内侧的相同方向的尺寸大致一致。
此外,滑动部件916由借助螺钉S4被固定于上述螺纹孔8337的板状体PL(参照图15)按压。因此,即便在螺旋齿轮911旋转的情况下,滑动部件916的以与该螺旋齿轮911相同的轴为中心的旋转也被限制。
在这种第一传递部91中,若对第一驱动部81的第一拨盘811进行旋转操作从而螺旋齿轮911以沿着X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则与该螺旋齿轮911的螺旋槽912啮合的滑动部件916沿X方向移动。由此,具有供延伸突出部918插入的凹部513的第一移动部件5沿X方向移动。
此外,如图14所示,并且根据从啮合部917向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918插入于第一移动部件5的凹部513内的情况能够了解,第一传递部91配置成:在沿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Z方向侧与第一移动部件5重叠。
[第二传递部的结构]
图17是从光射出侧(Z方向侧)观察安装有第二传递部92的支承部件7以及第二移动部件6的图。另外,图18是示出第二传递部92的俯视图。
利用第二驱动部82产生的旋转力传递至第二传递部92,且第二传递部92具有使上述第二移动部件6沿Y方向移动的功能。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该第二传递部92具备螺旋齿轮921、施力部件BM以及中间部件DM。
螺旋齿轮921具有螺旋槽922、嵌合部923、凹部924以及小径部925。
螺旋槽922形成在螺旋齿轮921的推力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的外周面,该螺旋槽922与上述卡合部件62的啮合部6221啮合。
嵌合部923位于螺旋齿轮921的推力方向的一端侧,并且插入并嵌合于上述齿轮824的开口部8241。由此,螺旋齿轮921以沿着推力方向的轴为中心与上述齿轮824同轴地旋转。
凹部924位于螺旋槽922与嵌合部923之间。该凹部924沿着螺旋齿轮921的周方向形成,并且形成为向径向内侧凹陷。上述限制部733插入于该凹部924。
小径部925形成在与嵌合部923相反侧的端部,该小径部925的直径尺寸比螺旋齿轮921的中央部分的直径尺寸小。该小径部925插入于上述连通口734,并与第二收纳部736内的中间部件DM抵接。
施力部件BM产生向推力方向的一侧、即嵌合部923侧对螺旋齿轮921施力的作用力。该施力部件BM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构成上述第一传递部91的施力部件BM也相同。
中间部件DM具有与螺旋齿轮921的小径部925侧的端面926抵接的抵接面DM1。该中间部件DM除了作为保持施力部件BM的保持件发挥作用之外,还被该施力部件BM的作用力按压而向上述嵌合部923侧对在抵接面DM1抵接的螺旋齿轮921施力。
[投射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
这种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按照如下的方式动作。
例如如图5所示,若第一拨盘811由使用者向一个方向旋转操作,则齿轮812、813旋转,与该齿轮813啮合的螺旋齿轮911以沿推力方向(X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通过该螺旋齿轮911的旋转,与该螺旋齿轮911啮合的滑动部件916向X方向移动。由于该滑动部件916插入于第一移动部件5的凹部513,因此与该滑动部件916的移动相应地,第一移动部件5与滑动部件916相对于第二移动部件6以及支承部件7向相同方向移动。由此,保持于第一移动部件5的投射光学装置36向X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若第一拨盘811由使用者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操作,则经由齿轮812、813,螺旋齿轮911向相反方向旋转,滑动部件916、进而第一移动部件5向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由此,在X方向调整由投射光学装置36投射的图像的投射位置。
另外,若第二拨盘821由使用者向一个方向旋转操作,则齿轮822~824旋转,与该齿轮824嵌合的螺旋齿轮921以沿着推力方向(Y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通过该螺旋齿轮921的旋转,具有与该螺旋齿轮921啮合的卡合部件62的第二移动部件6向Y方向移动。由于该第二移动部件6的引导突起插入于第一移动部件5的上述引导凹部51B1,因此,伴随着该第二移动部件6向Y方向的移动,第一移动部件5也向相同方向滑动。由此,保持于第一移动部件5的投射光学装置36向Y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若第二拨盘821由使用者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操作,则经由齿轮822~824,螺旋齿轮921向相反方向旋转,第二移动部件6、进而第一移动部件5向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由此,在Y方向调整由投射光学装置36投射的图像的投射位置。
[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1具有以下的效果。
能够沿铅垂方向(Y方向以及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部件6配置在第一移动部件5与支承部件7之间,上述第一移动部件5支承投射光学装置36、且能够沿水平方向(X方向以及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驱动装置8的动力分别经由第一传递部91以及第二传递部分别传递至第一移动部件5以及第二移动部件6。进而,即便第一移动部件5向X方向以及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第二移动部件6也不向X方向以及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第二移动部件6不向从第二传递部92离开的方向移动,因此无需提高与第二移动部件6嵌合并与第二传递部92卡合的卡合部件62的刚性。因而,第二移动部件6以及卡合部件62的刚性足够,无需将它们较大地构成,因此能够使投影仪1(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该第二移动部件6相对于支承部件7以及第一移动部件5倾斜的情况。由此,第二移动部件6相对于第一移动部件5不倾斜,因此,与第一移动部件5安装于支承部件7的情况相互作用,也能够抑制第一移动部件5的倾斜。
另外,第二移动部件6配置于支承部件7与第一移动部件5之间,与传递来自驱动装置8的动力的第二传递部92卡合的卡合部件62嵌合于该第二移动部件6而组装成一体,另外,第二移动部件6仅向Y方向以及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不需要在第二传递部92与卡合部件62之间设置允许伴随着第二移动部件6的移动而产生的、该第二移动部件6的向X方向以及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的间隙。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二传递部92与卡合部件62之间产生晃动的情况,因此第二传递部92与卡合部件62牢固地卡合。因此,与第二移动部件6不直接支承投射光学装置36的情况相互作用,能够抑制第二移动部件6向Y方向以及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变更、或者第二移动部件6相对于支承部件7倾斜的情况。因而,能够抑制从投射光学装置36投射的图像的投射位置偏移的情况。
保持投射光学装置36的第一移动部件5能够沿X方向以及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不会产生仅该第一移动部件5独立地向Y方向以及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特别是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情况。由此,即便投射光学装置36(镜筒361)的自重作用于第一移动部件5,也能够抑制该第一移动部件5向Y方向以及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情况。另外,能够沿Y方向以及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部件6不保持投射光学装置36,因此能够抑制移动后的第二移动部件6因该投射光学装置36的自重而向Y方向以及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情况。
此外,第二移动部件6配置于支承部件7与第一移动部件5之间,该第一移动部件5沿第二移动部件6滑动。即,第一移动部件5与第二移动部件6接触。由此,能够利用该第一移动部件5抑制第二移动部件6向第一移动部件5侧倾斜的情况。
这样,能够抑制投射位置调整后的各移动部件5、6的移动、进而抑制投射光学装置36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由该投射光学装置36投射的图像的投射位置的偏移,并且能够使投影仪1小型化。
另外,在第二移动部件6、且在与第一移动部件5对置的端面61A设置有突起61A1,在第一移动部件5设置有供突起61A1插入、且对第一移动部件5的沿水平方向(X方向以及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凹部51B1,因此,能够使第一移动部件5沿第二移动部件6可靠地在水平方向(X方向以及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
此外,对于配置于孔部内612并与台阶部6121抵接、且由螺钉S2固定的垫圈W,当第二移动部件6向Y方向以及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至极限时,垫圈W与台阶部6121的第一移动部件5侧的面抵接,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移动部件6的Y方向的一端向从支承部件7离开的方向倾斜的情况。即,能够抑制第二移动部件6向第一移动部件5侧倾斜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支承投射光学装置36的第一移动部件5倾斜的情况。因而,能够抑制投射位置调整后的各移动部件5、6、进而抑制投射光学装置36的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由该投射光学装置36投射的图像的投射位置的偏移。
此外,第一移动部件5与支承部件7连结,第二移动部件6由连结后的第一移动部件5以及支承部件7夹持,因此,与将第二移动部件6支承为相对于支承部件7能够移动、并将第一移动部件5支承为相对于该第二移动部件6能够移动的结构相比较,能够使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的结构简化。因而,能够容易地实施投射位置调整装置4的组装,进而能够简化投影仪1的制造工序。
另外,构成连结部件CM的螺纹销CM2通过插通于支承部件7的开口部72、并螺合于第一移动部件5的孔51A2而进行安装,插通有螺纹销CM2的状态的夹持部件CM1设置在支承部件7的端面的与开口部72相应的位置。另外,在螺纹销CM2的头部CM21与夹持部件CM1之间设置有施力部件CM3,因此,对夹持部件CM1以及螺纹销CM2的支承部件7侧的头部CM21作用朝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的作用力。即,夹持部件CM1由该作用力向支承部件7侧按压。另外,螺纹销CM2的支承部件7侧的头部CM21由该作用力向从支承部件7离开的方向施力,由此,螺合有螺纹销CM2的第一移动部件5被向支承部件7侧牵拉,第一移动部件5被按压于支承部件7。由此,设置于第一移动部件5与支承部件7之间的第二移动部件6被该第一移动部件5以及支承部件7以滑动自如的状态夹持。此外,第一移动部件5由施力部件CM3的作用力拉向支承部件7,因此,即便投射光学装置36的自重施加于第一移动部件5,支承部件7也将第一移动部件5拉向支承部件7侧,因此能够限制第一移动部件5因该自重而移动的情况。因而,能够可靠地抑制通过第一拨盘811以及第二拨盘821的操作而调整了投射位置后的投射光学装置36的移动,能够抑制从投射光学装置36投射的图像的投射位置的偏移。
[实施方式的变形]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等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CM3使用了压缩螺旋弹簧,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即,只要能够对螺纹销CM2施力即可,也可以是橡胶以及发泡树脂等弹性部件,也可以是板簧等弹簧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部件5在主体部51中的与第二移动部件6对置的端面51B具有作为引导部的引导凹部51B1,该第二移动部件6在主体部61中的端面61A具有作为插入于引导凹部51B1的突起的引导突起61A1。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的结构:第一移动部件5具有向第二移动部件6侧突出的突起,第二移动部件6具有供该突起插入、且在X方向较长的引导凹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7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具有配置于孔部612内并与台阶部6121抵接,抑制第一移动部件5倾斜的垫圈W。然而,也可以没有这样的垫圈W。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CM具备夹持部件CM1、螺纹销CM2以及施力部件CM3。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设置施力部件CM3,螺纹销CM2的头部CM21由弹性部件构成。
另外,通过螺纹销CM2与第一移动部件5的孔51A2螺合,螺纹销CM2与第一移动部件5被固定。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只要能够固定第一移动部件5的孔51A2和螺纹销CM2即可,可以是任意结构,例如也可以利用粘接剂将螺纹销CM2的前端固定于第一移动部件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递装置9配置于支承部件7。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配置于各移动部件5、6中的任一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递装置9具备由使用者操作的各拨盘811、821。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具备马达等旋转力产生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移动部件6由主体部61和卡合部件62构成。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一体地构成第二移动部件6。在该情况下,只要更高精度地形成第二移动部件6即可。由此,能够提高第二移动部件的刚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具备三个液晶面板353R、353G、353B,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即,即便是在使用两个以下或者是四个以上的液晶面板353的投影仪中也能够应用本实用新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使用了不同的透射型液晶面板353,但是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也可以使用相同的反射型液晶面板。另外,只要是能够对入射光束进行调整而生成与图像信息相应的图像的光调制装置即可,也可以使用利用了微镜显示元件等的光调制装置等液晶以外的光调制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31形成为具有光源灯311、和使从该光源灯311射出的光反射的反射器312的结构。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即,光源装置也可以形成为具有LED(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等固体光源的结构。另外,光源装置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光学单元3是具有俯视呈大致L字形状的结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具有俯视呈大致U字形状的结构。
标号说明
1:投影仪;36:投射光学装置;361:镜筒;4:投射位置调整装置(移动装置);5:第一移动部件;51A2:孔(孔部);51B1:引导凹部(凹部);513:凹部;6:第二移动部件;61A1:突起;612:孔部;6121:台阶部;62:卡合部件;7:支承部件;72:开口部;8:驱动装置;9:传递装置;91:第一传递部;916:滑动部件;92:第二传递部;CM:连结部件;CM1:夹持部件(按压部件);CM2:螺纹销(销);CM21:头部(基端部);CM3:施力部件;W:垫圈。

Claims (5)

1.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具备:
投射光学装置,所述投射光学装置投射图像;以及
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使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在相对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中心轴正交的正交方向移动,
所述移动装置具有:
支承部件;
第一移动部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支承所述投射光学装置,且能够沿所述正交方向中的水平方向移动;
第二移动部件,所述第二移动部件配置于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之间,且能够沿所述正交方向中的铅垂方向移动;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使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或者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以及
传递装置,所述传递装置传递来自所述驱动装置的动力,
所述传递装置具有分别向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以及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传递所述动力的第一传递部以及第二传递部,
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二传递部卡合的卡合部件,
所述卡合部件嵌合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而组装成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以及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中的一方在与另一方对置的面具有突起,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以及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中的另一方具有供所述突起插入、并对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沿所述水平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具有在内部形成有台阶部的长圆形状的孔部,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配置于所述孔部内而与所述台阶部抵接、且由螺钉固定的垫圈,
所述第二移动部件配置于所述支承部件,当沿所述铅垂方向移动至极限时,所述垫圈与所述台阶部的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侧的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备连结部件,在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被夹住后的状态下,所述连结部件连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以及所述支承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沿所述中心轴贯通所述支承部件的开口部,
所述连结部件具有:
销,所述销具有插通所述支承部件的开口部而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的前端部、以及与所述前端部相比扩径的基端部;
按压部件,所述按压部件具有供所述前端部插通的孔部,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件的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相反侧的端面上的、对应于所述开口部的位置,并且直径比所述开口部的内径大;以及
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配置于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基端部之间,作用使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基端部相互离开的方向的作用力。
CN201520161225.5U 2014-03-20 2015-03-20 投影仪 Active CN20453671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8773 2014-03-20
JP2014058773 2014-03-20
JP2014179105A JP6442935B2 (ja) 2014-03-20 2014-09-03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4-179105 2014-09-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36712U true CN204536712U (zh) 2015-08-05

Family

ID=53750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61225.5U Active CN204536712U (zh) 2014-03-20 2015-03-20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367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6396A (zh) * 2016-10-31 2019-06-18 Thk株式会社 透镜移动机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6396A (zh) * 2016-10-31 2019-06-18 Thk株式会社 透镜移动机构
CN109906396B (zh) * 2016-10-31 2020-04-17 Thk株式会社 透镜移动机构
US10712528B2 (en) 2016-10-31 2020-07-14 Thk Co., Ltd. Lens moving mechanism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52570B2 (en) Light-adjusting unit and projector
CN102298248B (zh) 投影仪
US9152030B2 (en) Light-adjusting unit and projector
CN100478777C (zh) 投影型图像显示装置
US7535721B2 (en) Casing for electronic device and projector having this casing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7744227B2 (en) Projector including a turn table for shifting a lens barrel
EP2680071B1 (en) Projection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1493639A (zh) 投影机
CN101135835A (zh) 光学装置以及使用该光学装置的投射式影像显示装置
CN101010629A (zh) 投影型显示系统
US7086745B2 (en) Optical component casing, 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or
US20040150800A1 (en) Optical component casing, 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or
CN204536712U (zh) 投影仪
US20120229771A1 (en) Projector and image display system
CN103959162B (zh) 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
CN204496154U (zh) 投影仪
CN204374499U (zh) 光轴调整装置及投影装置
CN204536711U (zh) 投影仪
CN204536710U (zh) 投影仪
JPH10133279A (ja)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
JP2011075772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8061851B2 (en) Lamp cooling apparatus for enabling adjustments of setting positions and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such lamp cooling apparatus
JP6079795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7003633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テレビジョン装置
CN100495195C (zh) 投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