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07655B - 输送装置和喷墨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和喷墨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07655B
CN103707655B CN201310446096.XA CN201310446096A CN103707655B CN 103707655 B CN103707655 B CN 103707655B CN 201310446096 A CN201310446096 A CN 201310446096A CN 103707655 B CN103707655 B CN 1037076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sliding part
throughput direction
axle
recording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609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07655A (zh
Inventor
饭岛章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07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7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07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76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B41J13/025Special roller holding or lifting means, e.g. for temporarily raising one roller of a pair of nipping rollers for inserting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3/00Roller-ways
    • B65G13/02Roller-ways having driven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65H2301/3331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 B65H2301/33312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forward reverse rollers pai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1Roller pairs with particular shape of cross profile
    • B65H2404/1416Roller pairs with particular shape of cross profile toothed or cylindric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2Roller pairs arranged on movable frame
    • B65H2404/1421Roller pairs arranged on movable frame rotating, pivoting or oscillating around an axis, e.g. parallel to the roller axis
    • B65H2404/14211Roller pairs arranged on movable frame rotating, pivoting or oscillating around an axis, e.g. parallel to the roller axis the axis being one the roller axis, i.e. orbiting roll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65H2511/21Angle
    • B65H2511/214Inclin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Abstract

一种输送装置和喷墨记录设备。所述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辊;第二辊;和辊保持件。每个第一辊能沿片材的输送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辊保持件包括:辊容纳部;邻接构件和滑动部。邻接构件能沿输送方向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邻接构件在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的同时使每个第一辊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并在从第四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的同时使每个第一辊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滑动部能沿第一辊的排列方向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移动。滑动部从第五位置移动到第六位置以使邻接构件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并且从第六位置移动到第五位置以使邻接构件从第四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

Description

输送装置和喷墨记录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沿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的输送装置,和一种喷墨记录设备,所述喷墨记录设备包括所述输送装置,并且被构造用于将图像记录在沿输送路径输送的片材上。
背景技术
如上文所述的输送装置包括辊对,所述辊对包括上辊和下辊。上辊设置在输送路径的上侧。下辊设置在输送路径的下侧以与上辊相面对。辊对在将片材夹在其之间的同时输送片材。
存在传统上已知的图像形成设备,在所述传统上已知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片材相对于基准方向夹持在辊对之间的片材夹持角度会根据状况而变化。作为用于改变在包括片材排出驱动辊和片材排出从动辊的辊对之间的片材夹持角度的机构,提供以下机构,所述机构通过凸轮的旋转移动支撑片材排出从动辊的输送引导件,以相对于片材排出驱动辊移动片材排出从动辊,并且改变在片材排出驱动辊和片材排出从动辊之间的片材夹持角度。输送引导件和片材排出从动辊在相同的方向上移动,使得输送引导件和片材排出从动辊需要沿片材排出从动辊的移动方向彼此并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能够以与已知方式不同的方式移动;一种辊,所述辊位于安装所述输送装置的设备中;和一种包括所述输送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和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被构造用于在输送方向上输送记录片材,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多个第一辊;多个第二辊;和辊保持件。所述多个第一辊在垂直于输送方向的排列方向上间隔排列。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具有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延伸的轴。所述多个第二辊与所述多个第一辊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多个第二辊中的每个与对应的第一辊压接,并且被构造用于在与对应的第一辊在夹持点夹持记录片材的同时在输送方向上输送记录片材。所述辊保持件被构造用于支撑所述多个第一辊,以使所述多个第一辊能沿输送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和对应的第二辊限定通过夹持点的第一切线。在第二位置的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和对应的第二辊限定通过夹持点的第二切线。所述第二切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切线成角度。所述辊保持件包括:辊容纳部;邻接构件;和滑动部。所述辊容纳部被构造用于在其中容纳所述多个第一辊。所述邻接构件由所述辊容纳部支撑,以能沿输送方向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邻接构件被构造成邻接所述多个第一辊的轴中的每个,以响应于所述邻接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到所述第四位置的移动将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邻接构件进一步被构造成邻接所述多个第一辊的轴中的每个,以响应于所述邻接构件从所述第四位置到所述第三位置的移动将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滑动部被构造成邻接所述邻接构件。所述滑动部由所述辊容纳部支撑,以能沿所述排列方向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滑动部被构造用于从所述第五位置移动到所述第六位置以使所述邻接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移动到所述第四位置。所述滑动部进一步被构造用于从所述第六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五位置以使所述邻接构件从所述第四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三位置。
根据上述构造,滑动部的沿排列方向的移动允许多个第一辊和邻接构件沿输送方向移动。相对于水平方向的片材夹持角度够通过可沿排列方向移动的构件改变,记录片材以所述片材夹持角度夹持在多个第一辊的每个和对应的第二辊之间。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设备,所述喷墨记录设备包括:上述输送装置;记录头;托架;和施力构件。所述记录头被构造用于将墨滴喷射到所述记录片材上。所述记录头安装在所述托架上,并且所述托架被构造用于在排列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施力构件被构造用于将所述滑动部推动到所述第五位置。所述滑动部通过邻接在排列方向上移动的所述托架,抵抗所述施力构件的推力而从所述第五位置移动到所述第六位置。
根据上述构造,滑动部能够通过移动托架而移动。这消除了另外提供用于移动滑动部的专用驱动源的必要性。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在从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的左侧观看时的打印部分的内部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3A和图3B是分别示出设置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的托架、压板、导轨和正齿移动机构的示意图,其中图3A是平面图,图3B是前视图;
图4A和图4B是分别示出设置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的正齿移动机构的部分的局部截面图,其中图4A示出滑动部处于第五位置的状态,图4B示出滑动部处于第六位置的状态;
图5A是沿图4A中的线VA-VA的局部截面图,示出设置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的正齿移动机构的部分,并且示出了正齿辊、邻接构件和滑动部别处于第一位置、第三位置和第五位置的状态;
图5B是沿图4A中的线VB-VB的局部截面图,示出了设置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的正齿移动机构的部分,并且示出了正齿辊、邻接构件和滑动部别处于第一位置、第三位置和第五位置的状态。
图5C是示出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变型的多功能机器中的正齿移动机构的部分的局部截面图,示出了正齿辊、邻接构件和滑动部别处于第一位置、第三位置和第五位置的状态;
图6A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滑动部处于第五位置的局部示意平面图;
图6B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滑动部处于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的局部示意平面图;
图6C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滑动部处于第六位置的局部示意平面图;
图6D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当正齿辊和邻接构件分别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时的正齿移动机构的局部示意截面图;
图6E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当正齿辊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并且邻接构件处于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时的正齿移动机构的局部示意截面图;
图6F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当正齿辊和邻接构件分别处于第二位置和第四位置时的正齿移动机构的局部示意截面图;
图6G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当正齿辊处于第一位置时反转辊对的局部示意平面图;
图6H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当正齿辊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反转辊对的局部示意平面图;
图6I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当正齿辊处于第二位置时反转辊对的局部示意平面图;
图7是示出设置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的控制器的构造的框图;
图8A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机器中在图像记录控制处理中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8B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变型和第二变型的多功能机器中在图像记录控制处理中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9A是示出设置在根据第一变型的多功能机器中的正齿移动机构的部分的局部截面图;
图9B是示出反转辊对的示意图,用于说明在根据第一变型的多功能机器中的记录片材的波浪形的幅度;
图10A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变型的多功能机器中处于第五位置的滑动部的局部示意平面图;
图10B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变型的多功能机器中处于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的滑动部的局部示意平面图;
图10C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变型的多功能机器中处于第六位置的滑动部的局部示意平面图;
图10D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变型的多功能机器中,当正齿辊和邻接构件分别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时的正齿移动机构的局部示意截面图;
图10E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变型的多功能机器中,当正齿辊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并且邻接构件处于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时的正齿移动机构的局部示意截面图;
图10F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变型的多功能机器中,当正齿辊和邻接构件分别处于第二位置和第四位置时的正齿移动机构的局部示意截面图;
图10G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变型的多功能机器中,当正齿辊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反转辊对的局部示意平面图;
图10H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变型的多功能机器中,当正齿辊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的反转辊对的局部示意平面图;以及
图10I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变型的多功能机器中,当正齿辊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反转辊对的局部示意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至图5B和图6A至图8A,对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多功能机器进行描述。在整个说明书中,将在假设多功能机器10以其打算被使用的方向设置的情况下使用术语“向上”、“向下”、“上”、“下”、“上方”、“下方”、“在下面”、“右”、“左”、“前”、“后”。
更具体地,上下方向7参照多功能机器10的可操作状态(即图1中所示的状态)进行定义,前后方向8通过开口13形成的一侧为前侧进行定义,并且左右方向9通过参考多功能机器10的前侧进行定义。
[多功能机器10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多功能机器10大致被成形为如长方体,并且在其下部具有打印部分11,所述打印部分11通过喷墨记录方法将图像记录在记录片材12上(参见图2)。多功能机器10具有各种功能,诸如传真功能和打印功能。
打印部分11在其前侧形成有开口13。通过开口13,能放置各种尺寸的记录片材12的供给托盘20能够在前后方向8上插入和移除。排出托盘21以堆叠在供给托盘20上的方式设置在供给托盘20的上方。排出托盘21以与供给托盘20一体的方式通过开口13插入和移除。操作面板22设置在多功能机器10的前侧,在开口13的上方。
如图2所示,打印部分11包括:从供给托盘20拾取和供给记录片材12的供给部分15;将图像记录在通过供给部分15供给的记录片材12上的记录部分24;和输送装置。输送装置至少包括:输送记录片材12的输送辊对54和排出辊对55;和使每个排出辊对43的正齿辊46上下移动的正齿移动机构64。在本实施例中,输送装置除输送辊对54、排出辊对55和正齿移动机构64之外,还包括反转辊对43。构成打印部分11的各组件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描述。
[供给部分15]
如图2所示,供给部分15设置在通过开口13安装在打印部分11中的供给托盘20(参见图1)的上部。供给部分15包括供给辊25、供给臂26和轴27。供给辊25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供给臂26的后端。供给辊25通过接收来自供给马达101(参见图7)的驱动力而旋转。供给臂26由轴27以成角度地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轴27由打印部分11的主框架(未示出)支撑。供给臂26由其自身的重量或弹簧的弹力朝向供给托盘20侧以枢转方式推动。供给辊25被旋转以拾取放置在供给托盘20上的记录片材12,因此将记录片材12给送供给到第一输送路径65。
[第一输送路径65]
如图2所示,第一输送路径65从供给托盘20的后端部朝向多功能机器10的前侧弯曲,并且从多功能机器10的后侧延伸到其前侧。第一输送路径65通过由输送辊对54夹持的片材夹持位置、记录部分24的下侧、由排出辊对55夹持的片材夹持位置和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片材夹持位置,通向排出托盘21。从供给托盘20供给的记录片材12沿由图2中的点划线箭头表示的输送方向16输送,并且由第一输送路径65从打印部分11的下部以U形转弯的方式引导到记录部分24。记录片材12由记录部分24进行图像记录处理,然后由反转辊对排出到排出托盘21,排出托盘21设置在相对于反转辊对43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侧。
因此,排出托盘21设置在相对于反转辊对43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侧,且由反转辊对43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被排出到排出托盘21。第一输送路径65由外引导构件18和内引导构件19限定,外引导构件18和内引导构件19彼此相对设置,外引导构件18和内引导构件19之间具有预定间隙。
[输送辊对54、排出辊对55和反转辊对43]
如图2所示,包括输送辊60和压辊61的输送辊对54在相对于记录部分24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侧设置在第一输送路径65处。输送辊60和压辊61相互接触。压辊61与输送辊60通过弹簧压接。
包括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的排出辊对55在相对于记录部分24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侧设置在第一输送路径65处。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互相接触。正齿辊63和排出辊62通过弹簧压接。
包括作为第二辊的示例的反转辊45和作为第一辊的示例的正齿辊46的反转辊对43在相对于排出辊对55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侧设置在第一输送路径65处。如图4A、图4B和图6G所示,正齿辊46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多个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的八个正齿辊46),互相分离。左右方向9是排列方向的示例。一个轴68延伸通过一个正齿辊46。正齿辊46在轴68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心部分被支撑。轴68由条形弹簧形成。彼此相对设置的正齿辊46和反转辊45通过构成轴68的弹簧的推力彼此压接。
辊对54、55和43在夹持沿第一输送路径65被引导的记录片材12的同时旋转,也就是在接触记录片材12的同时旋转,从而在输送方向16上且还在与输送方向16相反的方向上输送记录片材12。辊60、62和45通过受到来自输送马达102的驱动力旋转(参见图3A和图7)。当输送马达102进行正常旋转驱动,辊60、62和45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第二旋转方向是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记录片材12的旋转方向。当输送马达102进行反向的旋转驱动,辊60、62和45在与第二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第一旋转方向是在与输送方向16相反的方向上输送记录片材12的旋转方向。
[记录部分24]
如图2以及图3A和图3B所示,记录部分24于在输送辊对54和排出辊对55之间的位置处设置在第一输送路径65的上方。记录部分24包括托架23和记录头39。托架23由设置在压板42的前侧和后侧的导轨143和144支撑。在左右方向9上的导轨143和144中的每个的两端部固定到打印部分11的主框架(未示出)。已知的带机构(未示出)设置在导轨143和144中的至少一个处,并且托架23连接到带机构。带机构由托架驱动马达103(参见图7,作为驱动单元的示例)驱动,由此,托架23能够在左右方向9上往复移动。
记录头39安装在托架23上。记录头39具有设置有多个喷嘴40的下表面。喷嘴40中的每个适合于朝向设置在记录头39的下面且与记录头39相对的压板42喷射墨滴。压板42是支撑记录片材12的构件。当托架23在左右方向9上往复移动的同时,喷嘴40分别将墨滴喷射到支撑在压板42上的记录片材12,从而将图像记录在记录片材12上。
[第二输送路径67]
第二输送路径67在作为交接点示例的第一交接点36处与第一输送路径65分离,并且在第二交接点37处结合第一输送路径,所述第一交接点36相对于排出辊对55位于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侧,并且还相对于反转辊对43位于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侧,所述第二交接点37相对于输送辊对54位于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侧。也就是,第二输送路径67与第一输送路径65在第一交接点36和第二交接点37处汇合。在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的反转辊对43沿第二输送路径67在输送方向17(由图2中的双点划线箭头表示)上将记录片材12从第一交接点36输送到第二交接点37。第二输送路径67由引导构件31和32限定。
[正齿移动机构64]
如图2所示,作为辊保持件示例的正齿移动机构64被设置成从上面覆盖多个正齿辊46。如图3B所示,在每个正齿辊46的外周表面的下部露出到外部的状态中,每个正齿辊46由正齿移动机构64覆盖。如图4A、4B和图5A、5B所示,正齿移动机构64包括引导构件72、轴挤压部73、邻接构件75和滑动部74。在下文中,将参见图4A、图4B和图5A、图5B,对构成正齿移动机构64的构件进行详细描述。注意通过从正齿移动机构64中提取正齿辊46和其外周部分,图4A和图4B示出正齿移动机构64的部分。
[引导构件72]
如图4A、图4B所示,作为辊容纳部的引导构件72安装到打印部分11的主框架(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引导构件72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并且其左右端部固定到主框架。引导构件72形成具有上部开口的大致盒状形状,并且包括底板72A和从底板72A的左侧和右侧端部竖立的侧板(未示出)。轴挤压部73(下文描述)和邻接构件75(下文描述)容纳在由底板72A和侧板限定的内部空间中。引导构件72的底板72A形成有设置成与正齿辊46一一对应的槽72B。槽72B具有稍大于正齿辊46的直径和宽度的尺寸。因此,正齿辊46的下部通过槽72B从底板72A向下露出。
为正齿辊46中的每个正齿辊设置两个第一肋76和两个第二肋77,并且所述两个第一肋76和两个第二肋77从引导构件72的底板72A竖立。第一肋76设置在正齿辊46的轴68的左右两侧。第二肋77分别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第一肋76中的一个和正齿辊46之间。第一肋76分别支撑轴挤压部73(下文描述)。第二肋77分别形成有从其上边缘向下延伸、即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的竖直槽78。正齿辊46的轴68从上方向下插入竖直槽78,因此轴68在左右方向9上通过竖直槽78(参见图5B)。由于竖直槽78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正齿辊46能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也就是,正齿辊46布置在引导构件72中,以能够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
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竖直槽78的下方,第二肋77还分别形成有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作为轴接收部的示例的前后槽71。从上方插入竖直槽78的轴68然后被插入前后槽71。在此状态中,轴68能够在前后槽71的内部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轴68沿前后槽71的移动允许正齿辊46被引导到下文描述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轴68位于前后槽71的前端部时,也就是,当轴68如图6D和图6G所示的那样定位时,正齿辊46位于第一位置。另一方面,当轴68位于前后槽71的后端部时,也就是,当轴68如图6F和6I所示的那样定位时,正齿辊46位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侧。
如图6D所示,当正齿辊46位于第一位置时,记录片材12以大致水平的状态被夹持在正齿辊46和反转辊45之间。也就是,当正齿辊46位于第一位置时,记录片材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片材夹持角度为大致0(零)度。另一方面,如图6F所示,当正齿辊46位于第二位置时,记录片材12以比在图6D的状态中的角度(大致0(零)度)大的角度倾斜。也就是,当正齿辊46位于第二位置时,记录片材12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片材夹持角度大于当正齿辊46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片材夹持角度。
换句话说,反转辊45和位于第一位置的正齿辊46限定通过记录片材12夹持在反转辊45和位于第一位置的正齿辊46之间所在的夹持点的第一切线,并且反转辊45和位于第二位置的正齿辊46限定通过记录片材12夹持在反转辊45和位于第二位置的正齿辊46之间所在的夹持点的第二切线。第二切线相对于第一切线成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当正齿辊46位于第二位置时,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记录片材12朝向记录片材12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端侧、即其后端侧向下倾斜。作为结果,记录片材12的后端(尾端)被引到从第一交接点36斜向向下且向后延伸的第二输送路径67。
另一方面,当第二输送路径67例如从第一交接点36斜向向上且向后延伸时,记录片材12优选朝向记录片材12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端侧、即其后端侧向上倾斜。作为结果,记录片材12的后端(尾端)被引到第二输送路径67。
也就是,取决于第二输送路径67从第一输送路径65延伸所沿的方向确定记录片材12的倾斜方向。
因此,引导构件72被设置成使得每个正齿辊46能够沿输送方向16被引导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的在正齿辊46和反转辊45之间的片材夹持角度不同于在第一位置的在正齿辊46和反转辊45之间的片材夹持角度。
换句话说,每个正齿辊46能够由引导构件72沿输送方向16引导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通过在正齿辊46和反转辊45之间的夹持点的切线相对于在第一位置通过在正齿辊46和反转辊45之间的夹持点的切线成角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当正齿辊46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片材夹持角度大于当正齿辊46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片材夹持角度。
换句话说,通过在反转辊45和位于第一位置的正齿辊46之间的夹持点的第一切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第一角度,通过在反转辊45和位于第二位置的正齿辊46之间的夹持点的第二切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第二角度,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
然而,为将记录片材12输送到第二输送路径67,当正齿辊46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片材夹持角度可以小于当正齿辊46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片材夹持角度,这取决于第二输送路径67相对于第一输送路径65的排列方向。也就是,通过在反转辊45和位于第二位置的正齿辊46之间的夹持点的切线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可以小于通过在反转辊45和位于第一位置的正齿辊46之间的夹持点的切线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
[轴挤压部73]
如图4A和图4B所示,为正齿辊46中的每个正齿辊46设置两个轴挤压部73。轴挤压部73设置在正齿辊46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两侧且与轴68相对。每个轴挤压部73的下端部邻接正齿辊46的轴68,每个轴挤压部73的上端部邻接滑动部74。轴挤压部73由引导构件72支撑。
[邻接构件75]
如图4A、图4B和图5A、图5B所示,邻接构件75是在左右方向9上延长的板状构件。邻接构件75形成有多个开口80。通过每个开口80,引导构件72的第一肋76和轴挤压部73被插入。
多个突起81从邻接构件75的下表面突出。为正齿辊46中的每个正齿辊设置四个突起81。如图4A、图4B以及图5A和图5B所示,在四个突起81中,两个是作为第一邻接部的示例的前侧突起81A,两个是作为第二邻接部的示例的后侧突起81B。前侧突起81A在每个正齿辊46的左侧和右侧被定位在轴68的前侧。后侧突起81B在每个正齿辊46的左侧和右侧被定位在轴68的后侧。前侧突起81A和后侧突起81B在前后方向8上相互面对。作为结果,正齿辊46的轴68在前后方向8上设置在前侧突起81A和后侧突起81B之间。
此外,如图4A、图4B以及图5A、图5B所示,作为接合部的示例的至少一个突起82从邻接构件75的上表面突出。突起82通过形成在滑动部74(下文描述)中的作为被接合部的示例的引导槽83被插入以与导槽83接合。如下文所述,当滑动部74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时,突起82沿引导槽83移动。这引起邻接构件75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
当突起82处于引导槽83的左端部(参见图6A)时,也就是,当邻接构件75处于在前后方向8上的其可移动范围内的最前侧(参见图6D和图6G)时,邻接构件75处于第三位置。另一方面,当突起82处于引导槽83的右端部(参见图6C)时,也就是,当邻接构件75处于在前后方向8上的其可移动范围内的最后侧(参见图6F和图6I)时,邻接构件75处于第四位置。第四位置在第三位置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
突起81的突出端、即突起81的下端邻接引导构件72的底板72A。因此,邻接构件75由引导构件72支撑以能移动到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
[滑动部74]
如图4A和图4B所示,滑动部74是在左右方向9上延长的板状构件。在本实施例中,滑动部74由引导构件72支撑以能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
凸起79从滑动部74的下表面74A向下凸出。凸起79具有第一邻接表面79A和第二邻接表面79B。第一邻接表面79A从滑动构件74的下表面74A斜向向下且向右倾斜。第二邻接表面79B与第一邻接表面79A连续形成且位于第一邻接表面79A下面。
在轴挤压部73的上端部邻接滑动部74的下表面74A的状态中(在滑动部74处于图4A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中),下表面74A从上方邻接轴挤压部73的上端部以向下挤压轴挤压部73,使轴挤压部73的下端部向下挤压正齿辊46的轴68。作为结果,正齿辊46挤压反转辊45。如4A图所示的滑动部74的位置是第五位置。
当滑动部74从图4A所示的位置向左移动时,滑动部74处于图4B所示的位置。在此运动的过程中,最初,凸起79的第一邻接表面79A向左移动邻接轴挤压部73的上端部。滑动部74的进一步的向左移动使轴挤压部73的上端部进一步由为倾斜表面的第一邻接表面79A挤压。最后,如图4B所示,凸起79的第二邻接表面79B邻接轴挤压部73的上端部。
在轴挤压部73的上端部邻接凸起79的第二邻接表面79B的状态中(在滑动部74处于图4B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中),凸起79从上方邻接轴挤压部73的上端部以向下挤压轴挤压部73。凸起79的第二邻接表面79B位于滑动部74的下表面74A的下方。因此,凸起79对轴挤压部73的向下的挤压力大于滑动部74的下表面74A对轴挤压部73的向下的挤压力。如图4B所示的滑动部74的位置是第六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位置相对于第五位置被定位在左侧。然而,只要正齿移动机构64被构造成使得正齿移动机构64的以下操作能够被实现,第六位置可以相对于第五位置被定位在右侧。
如上文所述,滑动构件74被设置成能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到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
如图6A所示的引导槽83形成在滑动部74中。在滑动部74和邻接构件75被组装的状态中,引导槽83设置在面对邻接构件75的突起82的位置。引导槽83接收突起82的插入。如下文所述,当滑动部74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时,突起82由将要移动的滑动部74的引导槽83的边缘挤压。也就是,滑动部74被设置成能够邻接邻接构件75。
引导槽83包括第一引导部84、第二引导部85和第三引导部86。第一引导部84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第二引导部85相对于第一引导部84定位于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侧、即后侧并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第三引导部86连接第一引导部85和第二引导部86。
当滑动部74处于第五位置时,邻接构件75的突起82通过第一引导部84被插入,如图6A所示。另一方面,当滑动部74处于第六位置时,邻接构件75的突起82通过第二引导部85被插入,如图6C所示。
第三引导部86从右后方在输送方向16上斜向地向下游延伸到左前方。只要正齿移动机构64被构造成使得正齿移动机构64的以下操作能够被实现,引导槽83可以被形成为在上述方向以外的其它方向上延伸。
[弹簧90]
如图3A和图3B所示,作为施力构件的示例的螺旋弹簧90设置在滑动部74的左端部。螺旋弹簧90适合于将滑动部74从第六位置推动到第五位置即右侧。在本实施例中,螺旋弹簧90的右端部固定到滑动部74,螺旋弹簧90的左端部固定到打印部分11的主框架(未示出)。
凸起97设置在滑动部74的左后端部并从那里向上延伸。凸起97的右表面邻接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的托架23的前部23A(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端部)。当托架23向左侧移动以邻接凸起97以从而向左侧挤压凸起97时,螺旋弹簧90被压缩,结果,滑动部74被移动到左侧,也就是,抵抗螺旋弹簧90的推力从第五位置被移动到第六位置。因此,滑动部74邻接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的托架23,由此,抵抗螺旋弹簧90的推力从第五位置被移动到第六位置。
当对滑动部74进行挤压的托架23被移动到右侧时,滑动部74通过接收螺旋弹簧90的推力(即螺旋弹簧90的用于使螺旋弹簧90从压缩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的力)移动到右侧,也就是,从第六位置移动到第五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滑动部74通过由托架23挤压移动到左侧,并通过接收螺旋弹簧90的推力移动到右侧。然而,作为选择,滑动部74可以由其它机构移动。例如,滑动部74可以通过接收来自专用马达的驱动力而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
[正齿移动机构64的操作]
在托架23不邻接凸起97的状态中(参见图3),滑动部74处于图4A和图6A所示的第五位置。另外,在上述状态中,如图6D所示,邻接构件75处于第三位置。此时,邻接构件75的突起82通过第一引导部84中的引导槽83被插入。同时,邻接构件75的后侧突起81B从在输送方向16的上游侧邻接正齿辊46的轴68,以将轴68挤压到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侧。这使得正齿辊46的轴68处于前后槽71的前端部,也就是,处于第一位置。作为结果,正齿辊46相对于反转辊45的位置如图6G所示。此外,在此时,轴挤压部73邻接滑动部74的下表面74A,如图4A所示,以从而向下挤压正齿辊46的轴68。因此,正齿辊46与反转辊45形成压接。
当托架23向左侧移动以挤压滑动部74的凸起97时,滑动部74向左侧移动,也就是,从第五位置移动到第六位置。然后,邻接构件75的突起82通过第三引导部86(参见图6B)从所述第一引导部84(参见图6A)被引导到第二引导部85(参见图6C)。
当滑动部74从第五位置移动到第六位置时,邻接构件75移动到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侧,也就是,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在邻接构件75从第三位置到第四位置的移动过程中,前侧突起81A从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侧邻接正齿辊46的轴68,以将轴68挤压到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侧。作为结果,正齿辊46移动到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侧,也就是,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更具体地,正齿辊46从图6D和图6G所示的状态通过图6E和图6H所示的状态转变到图6F和图6I所示的状态。
当滑动部74从第五位置移动到第六位置时,轴挤压部73的上端部从邻接滑动部74的下表面74A的状态通过邻接第一邻接表面79A的状态转变到邻接第二邻接表面79B的状态。轴挤压部73邻接第二邻接表面79B,如图4B所示,从而以比在图4A所示的状态中的力更大的力向下挤压正齿辊46的轴68。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滑动部74从第五位置移动到第六位置时,每个正齿辊4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此状态中,在第二位置的正齿辊46到反转辊45的在前后方向8上的轴向中心的距离比在在第一位置的正齿辊46到反转辊的在前后方向8上的轴向中心45的距离更大。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当正齿辊4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正齿辊46对反转辊45的挤压力由轴挤压部73增大,从而保持正齿辊46对反转辊45的挤压力。
当托架23在滑动部74处于第六位置的状态移动到右侧时,滑动部74由螺旋弹簧90的推力移动到右侧,也就是,从第六位置移动到第五位置。然后,邻接构件75的突起82从第二引导部85(参见图6C)通过第三引导部86(参见图6B)被引导到第一引导部84(参见图6A)。
当滑动部74从第六位置移动到第五位置,邻接构件75移动到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侧,也就是,从第四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在邻接构件75从第四位置到第三位置的移动过程中,后侧突起81B从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侧邻接正齿辊46的轴68,以将轴68挤压到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侧。作为结果,正齿辊46移动到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侧,也就是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
当滑动部74从第六部分移动到第五部分时,轴挤压部73的上端部从第二邻接表面79B通过第一邻接表面79A移动到滑动部74的下表面74A以邻接下表面74A。
[片材位置确定部分]
多功能机器10包括片材位置确定部分,所述片材位置确定部分被构造用于识别记录片材12的沿第一输送路径65的位置,也就是,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片材位置确定部分包括传感器160和旋转编码器153。
如图2所示,传感器160在第一输送路径65中相对于输送辊60设置于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侧,并设置于相对于第二交接点37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侧。设置传感器160的位置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传感器160可以在第一输送路径65上设置在上述位置以外的任何位置,或者可以设置在第二输送路径67中。另外,设置在打印部分11中的传感器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一个,而是两个或更多个传感器160可以设置在打印部分11中。
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160包括:轴161;检测器162,检测器162能绕轴161枢转移动;和光学传感器163。光学传感器163具有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所述光接收元件接收从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光。检测器162的一端凸出到第一输送路径65。当没有外力被施加到检测器162的一端时,检测器162的另一端进入光学传感器163的从光发射元件到光接收元件的光路,以阻止光通过光路。这时,低电平信号从光学传感器163输出到控制器130(下文描述)。当记录片材12的前端挤压检测器162的一端以使检测器162枢转移动时,检测器162的另一端移动离开光路,结果光通过光路。此时,高电平信号从光学传感器163输出到控制器130(下文描述)。利用该结构,传感器160检测记录片材12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端和记录片材12的下游端。
旋转编码器153设置在输送辊60处。当输送辊60旋转时,旋转编码器153产生脉冲信号。旋转编码器153可以设置在除输送辊60之外的辊处,例如,设置在排出辊62处。
旋转编码器153包括:编码器盘154,编码器盘154固定到输送辊60的轴34,并随输送辊60一起旋转;和光学传感器152。编码器盘154具有:光传播部,光通过所述光传播部传播;和光屏蔽部,光通过所述光屏蔽部被阻挡。光传播部和光屏蔽部沿编码器盘154的周向方向等间距地交替布置。当编码器盘154旋转时,每当光学传感器152检测到光传播部和光屏蔽部时产生脉冲信号。所产生的脉冲信号被输出到控制器130。利用上述构造,旋转编码器153检测输送辊60的旋转量。
控制器130基于从传感器160和旋转编码器153输出的信号,识别所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位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30在由传感器160对记录片材12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端的检测定时之后,基于输送辊60的旋转量识别记录片材12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端的当前位置。另外,控制器130在由传感器160对记录片材12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端的检测定时之后,基于输送辊60的旋转量识别记录片材12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端的当前位置。因此,传感器160、旋转编码器153和控制器130实现片材位置确定部分的功能。
只要片材位置确定部分能够识别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位置,片材位置确定部分的构造并不局限于上述的片材位置确定部分。例如,片材位置确定部分可以被构造成基于从自供纸托盘20开始供给记录片材12所经过的时间识别所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位置。
[控制器130]
将参考图7对控制器130的构造进行描述。本发明通过根据下文将要描述的流程图进行记录控制的控制器130来实现。控制器130被构造用于控制多功能机器10的整个操作。控制器130包括CPU131、ROM132、RAM133、EEPROM134、ASIC135以及连接上述部件的内部总线137。
ROM132中存储用于CPU131的程序以控制包括记录控制的各种操作。RAM133用作用于暂时存储CPU131执行上述程序所使用的信号和数据的存储区域。EEPROM134中存储设置和标志,使得即使电源被切断后,所述设置和标志也被保留在其中。
ASIC135与输送马达102、供给马达101和托架驱动马达103连接。ASIC135具有安装在其中的驱动电路,用于控制上述马达。当用于使马达之一旋转的驱动信号由CPU131输入到与该马达对应的驱动电路时,根据驱动信号的驱动电流从驱动电路输出到对应的马达。作为结果,对应的马达旋转。也就是,控制器130被构造用于控制马达101、102和103。
从旋转编码器153的光学传感器152输出的脉冲信号被输入到ASIC135。如上文所述,基于输送辊60的旋转量和在传感器160的安装位置对于记录片材12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的检测定时,控制器130识别被输送的记录片材12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的位置。
[图像记录控制]
在下文中,将基于图8A的流程图描述控制器130对于记录片材12进行双面图像记录操作的程序。本发明通过根据控制器130的指令执行双面图像记录操作来实现。注意,滑动部74的初始位置被假定为第五位置。
当通过对操作面板22(参见图1)进行操作来指示双面打印操作时,控制器130驱动供给马达101。这使供给辊25旋转,使放置在供给托盘20上的记录片材12被输送到第一输送路径65(S10)。随后,控制器130进行输送马达102的正常旋转驱动。这使输送辊60、排出辊62和反转辊45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已到达输送辊对54的记录片材12由输送辊对54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S20)。
当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前端到达面对记录部分24的位置时,控制器130使输送马达102停止以使记录片材12的输送停止,然后进行图像记录以将图像记录在记录片材12的第一表面上(S30)。通过交替执行记录片材12的以预定换行宽度的输送和由记录部分24进行的墨滴喷射,来实现图像记录。
在将图像记录在第一表面上完成之后,控制器130进行输送马达102的正常旋转驱动。这使输送辊60、排出辊62和反转辊45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使记录片材12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当确定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后端(尾端)到达预定位置、即第一交接点36时,控制器130使输送马达102停止(S40)。
随后,控制器130使托架23向左侧移动以使滑动部74从第五位置移动到第六位置(S50)。滑动部74到第六位置的移动使邻接构件75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邻接构件75从第三位置到第四位置的移动使每个正齿辊4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这使在正齿辊46和反转辊45之间的位置关系从图6D所示的关系改变为图6F所示的关系。作为结果,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记录片材12的后端部被引向第二输送路径67。
因此,在被在第一输送路径65上沿输送方向16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后端(尾端)处于第一输送路径65与第二输送路径67汇合的第一交接点36的条件下,控制器130使托架23移动以使滑动部74移动到第六位置。
随后,控制器130进行输送马达102的反向旋转驱动(S60)。这使输送辊60、排出辊62和反转辊45在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使记录片材12的输送方向为与输送方向16相反的方向。相应地,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端被引到第二输送路径67的记录片材12以转回方式被输送到第二输送路径67。转回输送的记录片材12在第二输送路径67上从第一交接点36朝向第二交接点37被输送。
因此,反转辊对43夹持记录片材12,以在反转辊45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时将记录片材12输送到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侧,并且以在反转辊45在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时将记录片材12输送到第二输送路径67。
在记录片材12被引导至第二输送路径67之后且在以转回方式从第二交接点37再次输送到第一输送路径65的记录片材12的前端到达面对记录部分24的位置之前,控制器130使托架23移动到右侧,从而使滑动部74从第六位置移动到第五位置(S70)。滑动部74到第五位置的移动使邻接构件75从第四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邻接构件75从第四位置到第三位置的移动使每个正齿辊46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当以转回方式从第二交接点37输送到第一输送路径65的记录片材12的前端到达输送辊对54时,控制器130进行输送马达102的正常旋转驱动,以使输送辊60、排出辊62和反转辊45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作为结果,记录片材12的前端被输送到面对记录部分24的位置。相应地,记录片材12的第二表面(即与第一表面相反的表面)面对记录头39。
此后,控制器130进行图像记录以将图像记录在记录片材12的第二表面上(S80)。在将图像记录在第二表面上完成之后,控制器130进行输送马达102的正常旋转驱动。这使输送辊60、排出辊62和反转辊45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使记录片材12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作为结果,记录片材12从记录部分24通过排出辊对55和反转辊对43被输送并被排出到排出托盘21(S90)。
[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例,滑动部74在左右方向9上从第五位置到第六位置的移动允许每个正齿辊46和邻接构件75在输送方向16上移动16。也就是,滑动部74的移动方向与正齿辊46和邻接构件75的移动方向不同。这消除了将滑动部74布置成与正齿辊46和邻接构件75沿输送方向16并排的必要性。因此,根据上述实施例,正齿辊46能够在多功能机器10的内部移动。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能够通过邻接构件75的突起82和滑动部74的引导槽83简单地实现邻接构件75和滑动部74的功能。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即使当正齿辊46沿在输送方向16上延伸的前后槽71移动时,也能够通过构成正齿辊46的轴68的弹簧的推力来保持正齿辊46与反转辊45压接的状态。
此外,第二输送路径67是从第一输送路径65分支的路径。相应地,在第二输送路径67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片材夹持角度不同于在第一输送路径65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片材夹持角度。换句话说,通过在第二输送路径67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夹持点的切线相对于通过在第一输送路径65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夹持点的切线成角度。因此,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后端(尾端)处于第一交接点36时,也就是,当记录片材12被朝向第二输送路径67输送时,滑动部74被移动到第六位置以使每个正齿辊4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这改变了被夹持在正齿辊46和反转辊45之间的记录片材12的片材夹持角度,也就是,改变了切线的斜度。作为结果,记录片材12能够朝向第二输送路径67被输送。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滑动部74能够通过使托架23移动而移动。这消除了另外提供用于使滑动部74移动的专用驱动源的必要性。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正齿辊46由底板72A和从底板72A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向上竖立的侧板来覆盖。这保护正齿辊46免于由用户从外部触摸,从而降低正齿辊46损坏的可能性。
[第一变型]
将参照图8B至10I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变型的多功能机器10的输送装置进行描述。在以下描述中,将仅对与上述实施例的部分不同的部分进行描述。
根据第一变型的输送装置被构造用于在左右方向9上以波浪状态输送记录片材12。在这种情况中,例如,如图9A所示,输送装置进一步包括作为第三辊的示例的挤压正齿辊69,挤压正齿辊69设置于在左右方向9上布置的两个相邻的正齿辊46之间。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在第一变型中设有八个正齿辊46,如图3B所示,从而使挤压正齿辊69的数目为七个。以类似于轴68从中延伸通过的正齿辊46的方式,轴70延伸通过每个挤压正齿辊69。
挤压正齿辊69具有的直径大于正齿辊46的直径。相应地,挤压正齿辊69的下端位于正齿辊46的下端的下方。也就是,挤压正齿辊69比正齿辊46在反转辊45侧在上下方向7上被定位得更远。换句话说,挤压正齿辊69被定位成比正齿辊46距离反转辊45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轴向中心更近。因此,如图9A所示,在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状态中,在第一输送路径65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由挤压正齿辊69向下挤压到比正齿辊46的下端更低的位置,从而使记录片材12形成为在左右方向9上行进的波浪形状。
在上述实施例中,滑动部74通过由托架23挤压而移动到左侧,并且通过螺旋弹簧90的推力而移动到右侧。另一方面,在第一变型中,正齿移动机构164的滑动部74可以通过接收来自专用马达(未示出,作为驱动单元的示例)的驱动力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作为理所当然的事,同样,在第一变型中,可以通过与上述实施例的机构相同的机构使滑动部74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
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其中当正齿辊46处于第二位置时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记录片材12的片材夹持角度大于当正齿辊46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记录片材12的片材夹持角度,则当正齿辊46处于第二位置时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记录片材12可以朝向后侧向下倾斜或者可以朝向后侧向上倾斜。
这是因为第一变型的目的是使当正齿辊46处于第二位置时的记录片材12的波浪形状的幅度大于当正齿辊46处于第一位置时的波浪形状的幅度。如图9B所示,波浪形状的幅度与记录片材12的倾斜方向无关,片材夹持角度越大,幅度变得越大。具体地,当正齿辊46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幅度A2和A3大于正齿辊46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幅度A1。
如图10A至图10I所示,除存在挤压正齿辊69之外,滑动部74、邻接构件75和正齿辊46的操作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也就是,图10A至图10I分别对应于图6A至图6I。
在下文中,将基于图8B的流程图描述控制器130对记录片材12进行单面图像记录操作的程序。通过根据控制器130的指令执行单面图像记录操作来实现本发明。
注意,滑动部74的初始位置被假定为第五位置。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仅详细描述与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图8A的流程图中的步骤不同的步骤,其它步骤将被简化或省略。
当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前端到达面对记录部分24的位置时,控制器130使输送马达102停止以使记录片材12的输送停止,然后进行图像记录以将图像记录在记录片材12的任一表面上,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那样(S200)。
在将图像记录在表面上完成之后,控制器130进行输送马达102的正常旋转驱动。这使输送辊60、排出辊62和反转辊45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使记录片材12被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当确定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前端通过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片材夹持位置时,控制器130使输送马达102停止(S210)。
随后,控制器130驱动专用马达以使滑动部74从第五位置移动到第六位置(S220)。滑动部74到第六位置的移动使邻接构件75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邻接构件75从第三位置到第四位置的移动使每个正齿辊4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这使在正齿辊46和反转辊45之间的位置关系从图10D所示的关系改变为图10F所示的关系。作为结果,在图10F所示的状态中的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记录片材12的倾斜角度变得大于在图10D所示的状态中的倾斜角度。
因此,在被在第一输送路径65上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前端通过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夹持位置的条件下,控制器130驱动专用马达以使滑动部74移动到第六位置。
随后,控制器130进行输送马达102的正常旋转驱动以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记录片材12。作为结果,记录片材12被排出到排出托盘21(S90)。在步骤S90中,当确定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的记录片材12的后端(尾端)通过由反转辊对43夹持的片材夹持位置时,控制器130使输送马达102停止,并驱动专用马达以使滑动部74从第六位置移动到第五位置(S230)。
虽然上面已经给出了单面图像记录的描述,但在双面图像记录的情况中,步骤S210、S220和S230的执行方式相同。也就是,在双面图像记录中,在记录片材12的第二表面的图像记录之后,执行步骤S210、S220、S230。
根据第一变型,夹持在正齿辊46和反转辊45之间的记录片材12由设置于在左右方向9上排列的相邻正齿辊46之间的挤压正齿辊69挤压以形成在左右方向9上行进的波浪形状。另外,根据第一变型,当正齿辊46在输送方向16上移动时,在左右方向9上行进的记录片材12的波浪形状的幅度变化。也就是,根据第一变型,能够使在左右方向9上行进的记录片材12的波浪形状的幅度是能变化的。记录片材12的波浪形状的幅度越大,记录片材12的刚性越高。也就是,根据第一变型,能够使记录片材12的刚性是能变化的。
如果被排出到多功能机器10的外部的记录片材12被弯曲,使得记录片材12的前端在安装有输送装置的多功能机器10的开口13的附近下垂,记录片材12可能卡在多功能机器10上。因此,优选地抑制要排出的记录片材12弯曲,直到记录片材12的尾端离开反转辊对43。因此,在第一变型中,当记录片材12被排出时,使滑动部74移动到第六位置以使正齿辊46移动到第二位置。在第一变型中,当正齿辊46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片材夹持角度大于当正齿辊46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片材夹持角度。换句话说,由通过在反转辊45和处于第二位置的正齿辊46之间的夹持点的切线限定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大于由通过在反转辊45和处于第一位置的正齿辊46之间的夹持点的切线限定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这增大了被夹持在正齿辊46和反转辊45之间的记录片材12的刚性。作为结果,能够使将要被排出到多功能机器10外部的记录片材12不太可能发生弯曲,从而降低了记录片材12卡在安装有该输送装置的多功能机器10上的可能性。
[第二变型]
在第一变型中描述的图8B的流程图的处理可以在未设有挤压正齿辊69的构造中实现。在未设有挤压正齿辊69且记录片材12不形成在左右方向9上行进的波浪形状的构造中,使每个正齿辊46移动到第二位置以使当记录片材12被排出时的片材夹持角度更大,从而抑制发生记录片材12的弯曲。在这种情况中,能够提高排出到排出托盘21的多个记录片材12的可堆叠性。
[第三变型]
将参照图5C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变型的多功能机器10的正齿移动机构264。在以下描述中,将仅对与上述实施例的部分不同的部分进行描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A和图5B所示,前后槽71在前后方向8上线性地延伸。然而,作为选择,引导构件272的前后槽271可以在前后方向8上以弯曲方式延伸,如图5C所示。具体地,根据第三变型的前后槽271朝向后侧向下弯曲。也就是,根据第三变型的前后槽271在输送方向16上朝向反转辊45侧弯曲。
此外,在第三变型中,正齿辊46由被邻接构件75沿前后槽271挤压的轴68的移动引导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的那样。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使滑动部74从第五位置移动到第六位置,也就是,当使正齿辊4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轴挤压部73对轴68的挤压力增大,以增大正齿辊46对反转辊45的挤压力,从而保持正齿辊46对反转辊45的挤压力。
另一方面,在第三变型中,当使正齿辊4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正齿辊46沿弯曲的前后槽271移动以移动得接近反转辊45,从而保持正齿辊46对反转辊45的挤压力。相应地,在第三变型中,正齿移动机构264不需要设有这样的机构,该机构用于取决于滑动部74的位置(第五位置、第六位置)来改变滑动部74对轴挤压部73的挤压力,即轴挤压部73对反转辊45的挤压力。
根据第三变型,即使在正齿辊46在输送方向16上背离反转辊45时移动,弯曲的前后槽271使得正齿辊46接近于反转辊45,从而保持正齿辊46与反转辊45压接的状态。
虽然已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对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在其中做出各种变化和修改。

Claims (10)

1.一种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被构造用于在输送方向上输送记录片材,所述输送装置包括:
多个第一辊,所述多个第一辊在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排列方向上间隔地排列,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第一辊具有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延伸的轴;
多个第二辊,所述多个第二辊与所述多个第一辊一一对应地设置,所述多个第二辊中的每个第二辊压接对应的第一辊,并且被构造用于在与所述对应的第一辊在夹持点处夹持记录片材的状态下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输送记录片材,
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进一步包括:
辊保持件,所述辊保持件被构造用于支撑所述多个第一辊,以使所述多个第一辊能沿所述输送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第一辊在所述第一位置与对应的第二辊限定通过所述夹持点的第一切线,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第一辊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对应的第二辊限定通过所述夹持点的第二切线,所述第二切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切线成角度,所述辊保持件包括:
辊容纳部,所述辊容纳部被构造用于在所述辊容纳部中容纳所述多个第一辊;
邻接构件,所述邻接构件由所述辊容纳部支撑,以能沿所述输送方向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邻接构件被构造成邻接所述多个第一辊的轴中的每个轴,以响应于所述邻接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到所述第四位置的移动将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第一辊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邻接构件进一步被构造成邻接所述多个第一辊的轴中的每个轴,以响应于所述邻接构件从所述第四位置到所述第三位置的移动将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第一辊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和
滑动部,所述滑动部被构造成邻接所述邻接构件,所述滑动部由所述辊容纳部支撑,以能沿所述排列方向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滑动部被构造用于从所述第五位置移动到所述第六位置以使所述邻接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移动到所述第四位置,所述滑动部进一步被构造用于从所述第六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五位置以使所述邻接构件从所述第四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三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邻接构件包括:多个第一邻接部,所述多个第一邻接部每个均被设置在对应的第一辊的轴的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第一侧;以及多个第二邻接部,所述多个第二邻接部每个均被设置在所述对应的第一辊的轴的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第二侧,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侧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三辊,所述多个第三辊每个均被设置在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辊之间的位置,所述多个第三辊中的每个第三辊与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第一辊相比被定位成更接近所述多个第二辊中的每个第二辊的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且与所述排列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的轴向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进一步包括:
排出托盘,所述排出托盘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辊和所述多个第二辊的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所述排出托盘被构造用于接收由所述多个第二辊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输送的记录片材;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被构造用于将驱动力施加到所述滑动部;和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构造用于驱动所述驱动单元,以当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输送的记录片材的前端已通过所述夹持点时,将所述滑动部从所述第五位置移动到第六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切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第一角度,所述第二切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滑动部包括被接合部,所述邻接构件包括能与所述被接合部接合的接合部,所述被接合部相对于所述滑动部在所述第五位置和所述第六位置之间移动所沿的所述排列方向斜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辊容纳部具有底板和一对侧板,所述底板具有多个槽,所述多个第一辊通过所述多个槽分别地插入,所述一对侧板在所述多个第一辊的外部的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位置处从所述底板竖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辊容纳部包括多个轴接收部,所述多个轴接收部每个均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延伸,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第一辊的轴通过对应的轴接收部插入,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第一辊的轴由弹簧形成,并且
其中,当所述邻接构件使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第一辊的轴沿对应的轴接收部移动时,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第一辊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辊容纳部包括多个轴接收部,所述多个轴接收部每个均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延伸且朝向对应的第二辊弯曲,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第一辊的轴通过对应的轴接收部插入;并且
其中,当所述邻接构件使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第一辊的轴沿对应的轴接收部移动时,所述多个第一辊中的每个第一辊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进一步包括:
主框架,所述主框架限定:第一输送路径,所述多个第一辊和所述多个第二辊沿所述第一输送路径设置;和第二输送路径,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在位于所述多个第一辊和所述多个第二辊的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的交接点汇合,所述多个第二辊进一步被构造用于将记录片材输送到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构造用于当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沿所述第一输送路径被输送的记录片材的尾端已经到达所述交接点时,使所述滑动部从所述第五位置移动到所述第六位置。
10.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
记录头,所述记录头被构造用于将墨滴喷射到所述记录片材上;
托架,所述记录头安装在所述托架上,并且所述托架被构造用于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往复移动;以及
施力构件,所述施力构件被构造用于将所述滑动部向所述第五位置推动,
其中,所述滑动部通过邻接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移动的所述托架,抵抗所述施力构件的推力而从所述第五位置移动到所述第六位置。
CN201310446096.XA 2012-09-28 2013-09-26 输送装置和喷墨记录设备 Active CN1037076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8621A JP5924221B2 (ja) 2012-09-28 2012-09-28 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2-218621 2012-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7655A CN103707655A (zh) 2014-04-09
CN103707655B true CN103707655B (zh) 2016-03-23

Family

ID=50384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46096.XA Active CN103707655B (zh) 2012-09-28 2013-09-26 输送装置和喷墨记录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07740B2 (zh)
JP (1) JP5924221B2 (zh)
CN (1) CN1037076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8605B2 (ja) * 2015-03-31 2019-0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31322A (en) * 1982-09-20 1984-02-14 Ncr Canada Ltd - Ncr Canada Ltee Multiple path recording means
CN1990242A (zh) * 2005-12-27 2007-07-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和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驱动单元
CN102107560A (zh) * 2009-12-29 2011-06-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装置
CN102205699A (zh) * 2010-03-31 2011-10-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846U (zh) * 1989-06-21 1991-02-08
JPH09183547A (ja) * 1996-01-08 1997-07-15 Canon Inc シート材排出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3741243B2 (ja) 1997-11-12 2006-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194205B2 (ja) * 1999-05-14 2008-1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2326750A (ja) 2001-05-07 2002-11-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38118A (ja) * 2003-02-04 2004-08-26 Sharp Corp 排出用紙シフター機構
JP2006015521A (ja) 2004-06-30 2006-01-1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紙搬送機構
JP2006160394A (ja) * 2004-12-03 2006-06-22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27804A (ja) * 2005-05-30 2006-12-07 Brother Ind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8180791A (ja) * 2007-01-23 2008-08-0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911182B2 (ja) 2009-02-27 2012-04-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163634B2 (ja) 2009-12-28 2013-03-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31322A (en) * 1982-09-20 1984-02-14 Ncr Canada Ltd - Ncr Canada Ltee Multiple path recording means
CN1990242A (zh) * 2005-12-27 2007-07-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和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驱动单元
CN102107560A (zh) * 2009-12-29 2011-06-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装置
CN102205699A (zh) * 2010-03-31 2011-10-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07740B2 (en) 2014-08-19
JP5924221B2 (ja) 2016-05-25
US20140092187A1 (en) 2014-04-03
JP2014069942A (ja) 2014-04-21
CN103707655A (zh) 201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58718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1835370B (zh) 用于贴片机的载带供料器
JP5435214B2 (ja) 媒体送り装置、記録装置
US8172225B2 (en)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the feeding device
EP2784013B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CN205097721U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1846915B (zh) 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切换机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2530597B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618699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4735281B (zh) 多功能外围设备
CN103660625A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3707655B (zh) 输送装置和喷墨记录设备
CN100486293C (zh) 自动输稿器、原稿供给方法和计算机可使用的介质
CN102189833A (zh) 图像记录设备
JP4969375B2 (ja) 用紙搬送装置
CN103708269A (zh) 传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US8205876B2 (en) Sheet ejector and sheet feeder having the same for inserting later-ejected sheets under earlier-ejected sheets
CN104924778A (zh) 输送器
CN205086500U (zh)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US7520603B2 (en) Inkjet printer
JP5731173B2 (ja) シート挿着装置
CN104943376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5923426B (zh) 片材输送器和图像读取设备
CN205471910U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203713272U (zh) 输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