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97116A - 行星齿轮组装装置以及行星齿轮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行星齿轮组装装置以及行星齿轮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97116A
CN103697116A CN201310451213.1A CN201310451213A CN103697116A CN 103697116 A CN103697116 A CN 103697116A CN 201310451213 A CN201310451213 A CN 201310451213A CN 103697116 A CN103697116 A CN 103697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mall gear
gear
planet carrier
holder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5121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97116B (zh
Inventor
桥本邦之
太田博文
石川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97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971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971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971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8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of gearing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8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of gearing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82Planet c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tarders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行星齿轮组装装置以及行星齿轮的组装方法。能够抑制齿顶的损伤、且能够使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相互啮合并高精度地组装于行星架。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的小齿轮组装机构(40)构成为:使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在以允许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朝与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相互接近,从而使该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在各自的轴心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相互啮合。

Description

行星齿轮组装装置以及行星齿轮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相互啮合并组装于行星架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以及行星齿轮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行星齿轮组装装置已知有如下装置,该行星齿轮组装装置具备:固定单元,该固定单元将行星架水平地定位;定位单元,该定位单元插入于行星架的中心部,并且规定一对小齿轮在行星架内的组装位置;一对啮合单元,该一对啮合单元在使一对小齿轮彼此相互面对且轴心错开规定距离的状态下保持一对小齿轮,并且将该一对小齿轮相互按压在一起而使它们啮合;移动单元,该移动单元使啮合后的一对小齿轮朝行星架平行移动而将它们从该行星架的侧面插入于行星架并使之抵达上述组装位置;以及插入单元,该插入单元在组装位置上方将小齿轮轴压入到行星架的插入孔以及小齿轮的轴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上述行星齿轮组装装置,当被相互按压在一起的一对小齿轮的齿顶彼此抵接的情况下(发生齿的咬合的情况下),由于一对小齿轮的轴心的错开,施加于一对小齿轮的按压力转变为使二者朝相反方向旋转的力,因此,最终因一对小齿轮中的任一方或双方旋转而实现二者的啮合。另外,上述一对啮合单元分别包括在水平的工作台上滑动且具有倒八字形的前端的推出部件、对该推出部件的两侧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驱动缸等,并且,上述一对啮合单元中的一方用于进行长齿轮的保持、推出,另一方用于进行短齿轮的保持、推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174347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中,由于利用分别具有倒八字形的前端的一对推出部件使一对小齿轮相互面对并按压在一起,因此,当在齿顶彼此抵接的状态下使一对小齿轮相互面对并按压在一起时,双方的小齿轮的绕轴心的旋转以外的动作被限制。因此,在直至通过至少任一方的小齿轮旋转而一对小齿轮啮合为止的期间,存在因齿顶彼此被按压在一起而导致至少任一方的小齿轮的齿顶受到损伤的顾虑。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齿顶的损伤、且能够使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相互啮合并高精度地组装于行星架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以及行星齿轮的组装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主要目的,基于本发明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以及行星齿轮的组装方法采用了以下手段。
基于本发明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使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相互啮合并组装于行星架,该行星齿轮组装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行星架支承部,该行星架支承部将上述行星架支承为使得上述行星架的轴心沿铅垂方向延伸;以及小齿轮组装机构,该小齿轮组装机构包括支承上述第一小齿轮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支承上述第二小齿轮的第二小齿轮保持件,上述小齿轮组装机构构成为:使上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在以允许上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朝与上述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相互接近,从而使上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在各自的轴心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相互啮合,并且,将相互啮合后的上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在各自的轴心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状态下配置于上述行星架支承部上的上述行星架。
上述行星齿轮组装装置的小齿轮组装机构构成为:使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在以允许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朝与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彼此接近,从而使该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在各自的轴心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相互啮合。即,该小齿轮组装机构允许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朝与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并使二者在各自的轴心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相互啮合。由此,即便通过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彼此接近而在齿顶彼此抵接的状态下将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相互按压在一起,也能够使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中的至少任一方旋转并朝与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因此,无需施加过大的力就能够使二者啮合,能够抑制齿顶的损伤。并且,由于朝与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后的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中的至少任一方会因重力而朝斜下方下降,因此,相互啮合的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在各自的轴心被适当地定位的状态下由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支承。进而,相互啮合后的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在各自的轴心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状态下由小齿轮组装机构配置于行星架支承部上的行星架。因而,根据该行星齿轮组装装置,能够抑制齿顶的损伤,且能够使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相互啮合并高精度地组装于行星架。
并且,上述小齿轮组装机构可以使上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以各自的轴心在上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的倾斜方向上离开规定距离的状态啮合。由此,当通过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彼此接近而在齿顶彼此抵接的状态下将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相互按压在一起时,位于倾斜方向上侧的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中的一方易于朝斜上方移动,并且易于将施加于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的按压力转换成使二者朝相反方向旋转的力,因此,无需施加过大的力就能够使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顺畅地啮合。
此外,上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的倾斜角度可以设定成:使得在上述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中的至少任一方朝斜上方移动而二者啮合之后,该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中的至少任一方借助自重朝斜下方移动而与上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或第二小齿轮保持件抵接。由此,当通过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彼此接近而在齿顶彼此抵接的状态下将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相互按压在一起时,能够使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中的至少任一方更恰当地上下移动。
并且,上述行星齿轮组装装置还可以具备:第一齿轮收纳部,该第一齿轮收纳部将上述第一小齿轮以轴心水平地延伸的方式收纳有多个;以及第二齿轮收纳部,该第二齿轮收纳部配置成与上述第一齿轮收纳部平行、且隔着上述行星架支承部与上述第一齿轮收纳部对置,并且,该第二齿轮收纳部将上述第二小齿轮以上述轴心水平地延伸的方式收纳有多个,上述小齿轮组装机构包括:移动部件,该移动部件能够接近上述行星架支承部或从上述行星架支承部离开,并且,该移动部件能够绕与被收纳于上述第一齿轮收纳部的上述第一小齿轮的轴心以及被收纳于上述第二齿轮收纳部的上述第二小齿轮的轴心平行地延伸的轴转动;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能够将上述移动部件定位成直立状态与倾斜状态;第一臂部件,该第一臂部件具有由上述移动部件支承为转动自如的基端部;以及第二臂部件,该第二臂部件具有由上述移动部件支承为转动自如的基端部,上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具有能够分别对上述第一小齿轮的外周进行支承的底部与背部、以及能够对该第一小齿轮的端面进行支承的侧部,并且,上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下述方式固定于上述第一臂部件的自由端部:当上述基体部件处于倾斜状态、且上述第一臂部件位于待机位置时,上述底部在以上述背部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临靠上述第一齿轮收纳部,并且,上述侧部位于上述第二齿轮收纳部侧,上述第二小齿轮保持件具有能够分别对上述第二小齿轮的外周进行支承的底部与背部、以及能够对该第二小齿轮的端面进行支承的侧部,并且,上述第二小齿轮保持件以下述方式固定于上述第二臂部件的自由端部:当上述基体部件处于倾斜状态、且上述第二臂部件位于待机位置时,上述底部在以上述背部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临靠上述第二齿轮收纳部,并且,上述侧部位于上述第一齿轮收纳部侧。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小齿轮组装机构,若使移动部件处于倾斜状态、且使第一臂部件以及第二臂部件转动至待机位置,则第一小齿轮保持件的底部在以背部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与第一齿轮收纳部的下端对置,并且,第二小齿轮保持件的底部在以背部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与第二齿轮收纳部的下端对置。因而,能够利用第一小齿轮保持件的至少底部以及背部将来自第一齿轮收纳部的第一小齿轮支承为轴心水平地延伸的状态,并且,能够借助第二小齿轮保持件的至少底部以及背部将来自第二齿轮收纳部的第二小齿轮支承为轴心水平地延伸的状态。并且,若在该状态下使第一臂部件以及第二臂部件以使得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彼此接近的方式转动,则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由倾斜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的侧部、背部以及底部从3个方向支承,并且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在轴心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相互接近。此外,若使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相互对置,则能够允许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朝沿着上述侧部的方向亦即与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并且能够使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在各自的轴心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相互啮合。进而,若在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相互啮合之后使移动部件成为直立状态,则能够使支承第一小齿轮的端面(下端面)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的侧部以及支承第二小齿轮的端面(下端面)的第二小齿轮保持件的侧部水平地延伸,并且利用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将相互啮合后的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支承为使得各自的轴心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状态。因而,通过在该状态下使移动部件接近行星架支承部,能够将相互啮合后的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配置于行星架支承部上的行星架。
此外,上述小齿轮组装机构可以包括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具有:水平引导面,该水平引导面沿水平方向对设置于上述移动部件的凸轮随动件进行引导;以及倾斜引导面,该倾斜引导面形成在上述水平引导面的与上述行星架支承部侧相反侧,并且,当上述移动部件从上述行星架支承部离开时,上述倾斜引导面将上述凸轮随动件朝斜下方引导。由此,通过使移动部件从行星架支承部离开,能够顺畅地使该移动部件成为倾斜状态,并且,通过使移动部件接近行星架支承部,能够顺畅地使该移动部件成为直立状态。
并且,上述小齿轮组装机构可以包括压入机构,该压入机构将上述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从上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朝上述行星架支承部上的上述行星架压入。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从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交接至行星架。
此外,上述第一齿轮收纳部以及第二齿轮收纳部能够以上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侧或第二小齿轮保持件侧的端部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上述第一齿轮收纳部以及第二齿轮收纳部分别包括齿轮输送机构,在上述第一臂部件以及第二臂部件抵达待机位置后的阶段,上述齿轮输送机构允许位于最下侧的上述第一小齿轮或第二小齿轮朝上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或第二小齿轮保持件落下,上述行星架支承部包括使上述行星架每次旋转规定角度的旋转机构。由此,通过使第一臂部件以及第二臂部件转动至待机位置,能够从第一齿轮收纳部、第二齿轮收纳部朝第一小齿轮保持件、第二小齿轮保持件一个一个地交接第一小齿轮、第二小齿轮。并且,通过利用行星架支承部的旋转机构使行星架每次旋转规定角度,能够使行星架上的多个组装位置与保持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依次正对。因而,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多组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连续且高效地组装于一体的行星架。
并且,可以形成为:在被收纳于上述第一齿轮收纳部或第二齿轮收纳部的上述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的中心孔中插入有装配用心轴与构成滚针轴承的多个滚针,在上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的上述侧部固定有支承板,当将上述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配置于上述行星架支承部上的上述行星架时,上述支承板抑制上述多个滚针以及上述装配用心轴从上述第一小齿轮或第二小齿轮落下。由此,无需进行繁杂的作业就能够容易地组装具有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经由滚针轴承而由行星架支承的构造的行星齿轮进行组装,因此能够提高这种行星齿轮的生产率。
此外,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以在二者的上侧的端面配置有双联垫圈的状态被配置于上述行星架。若像这样采用双联垫圈作为垫圈,则与针对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分别各配置一个垫圈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配置垫圈所需的劳力。并且,根据上述的小齿轮组装机构,能够将相互啮合后的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在各自的轴心被适当地定位后的状态下利用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进行支承,因此,当将垫圈配置于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时,能够容易地抑制在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与垫圈之间产生轴心的偏移。进而,通过将相互啮合后的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连同垫圈同时组装于行星架,能够提高行星齿轮的生产率。
并且,上述行星齿轮组装装置还可以具备小齿轮轴插入机构,利用该小齿轮轴插入机构将第一小齿轮轴插入于上述行星架以及上述第一小齿轮、并将第二小齿轮轴插入于上述行星架以及上述第二小齿轮。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行星齿轮的生产率。
对于基于本发明的行星齿轮的组装方法,利用该组装方法使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相互啮合并组装于被支承为轴心沿铅垂方向延伸的行星架,该行星齿轮的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利用第一小齿轮保持件支承上述第一小齿轮、且利用第二小齿轮保持件支承上述第二小齿轮的步骤;使上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在允许上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朝与上述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相互接近,从而使上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在各自的轴心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相互啮合的步骤;以及将相互啮合后的上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在各自的轴心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状态下配置于上述行星架的步骤。
根据该方法,能够抑制齿顶的损伤、且能够使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相互并高精度地组装于行星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的概要结构图。
图3是示出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小齿轮组装机构40的概要结构图。
图5是示出小齿轮组装机构40的概要结构图。
图6是示出小齿轮组装机构40的概要结构图。
图7是示出小齿轮组装机构40的概要结构图。
图8是小齿轮组装机构40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9是示出小齿轮组装机构40的概要结构图。
图10是示出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相对于行星架100的组装状态的概要结构图。
标号说明:
1: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0:行星架支承部;11:工作台;11a:第一贯通孔;11b:第二贯通孔;12:支柱;13:旋转轴;14:旋转机构;15:手柄;16:杆;17:止挡件;20:小齿轮轴插入机构;21:第一压入杆;22:第二压入杆;23:滑动件;24:操作杆;25:辊;31:第一齿轮收纳部;31a、32a:底板;31b、32b:侧部;32:第二齿轮收纳部;33:第一齿轮输送机构;34:第二齿轮输送机构;36a:第一止挡件;36b:第二止挡件;38:连杆机构;40:小齿轮组装机构;41: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2: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3、44:底部;45a、45b、46a、46b:背部;45c、46c:间隙;47、48:第一侧部;47a、48a:支承板;49、50:第二侧部;49a、50a:切口;51:导轨;52:滑动件;53:定位部件;53b:倾斜面;54:臂支承部;55:第一臂部件;56:第二臂部件;57、58:把手;60:引导部件;60a:水平引导面;60b:倾斜引导面;60c:第一止挡部;60d:第二止挡部;61:辊;70:压入机构;71:辊支承部件;72:杆;73:抵接部件;73a:切口;74:把持部;90:托板;91:第一贯通孔;92:第二贯通孔;100:行星架;101、103:第一轴插通孔;102、104:第二轴插通孔;110:第一小齿轮;111:第一小齿轮轴;114、124:滚针;115、125:装配用心轴;120:第二小齿轮;121:第二小齿轮轴;W1、W2、W3: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的平面图,图2是示出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的侧视图。这些附图所示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用于使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相互啮合并组装于构成搭载于车辆的变速器的双齿轮式行星齿轮的行星架10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小齿轮110是所谓的长齿轮(long pinion gear),第二小齿轮120是尺寸比第一小齿轮110短且重量轻的短齿轮(short pinion gear)。进而,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以相等间隔(120°的间隔)在行星架100组装有3组。
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具备:行星架支承部10(参照图2),该行星架支承部10将一体的行星架100支承为使得该行星架100的轴心沿铅垂方向延伸;小齿轮轴插入机构20(参照图2),该小齿轮轴插入机构20将第一小齿轮轴111插入到行星架100及第一小齿轮110,并且将第二小齿轮轴121插入到行星架100及第二小齿轮120;第一齿轮收纳部31,该第一齿轮收纳部31收纳多个第一小齿轮110;第二齿轮收纳部32,该第二齿轮收纳部32收纳多个第二小齿轮120;以及小齿轮组装机构40,该小齿轮组装机构40能够从第一齿轮收纳部31、第二齿轮收纳部32接收第一小齿轮110、第二小齿轮120并使之啮合,并且将相互啮合后的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配置于行星架100。
如图2所示,行星架支承部10包括:工作台11,该工作台11载置有支承行星架100的托板90;支柱12,该支柱12将工作台11支承为旋转自如;旋转轴13,该旋转轴13插通于支柱12内、且被固定于工作台11的下表面中央;以及使旋转轴13旋转的旋转机构14。在工作台11,以与形成于行星架100的第一轴插通孔101、103(参照图10)对应的方式等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0°的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第一贯通孔11a。此外,在工作台11,以与形成于行星架100的第二轴插通孔102、104(参照图10)对应的方式等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0°的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第二贯通孔11b。并且,旋转机构14构成为例如包括蜗轮、平行凸轮(parallel cam)(心形凸轮)等的未图示的间歇旋转机构,通过经由手柄15使杆16旋转,能够使旋转轴13以及工作台11每次旋转规定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0°)。另外,对于旋转机构14的结构,只要能够使工作台11上的行星架100每次旋转规定角度即可,可以为任意结构。
如上所述,当将第一小齿轮110、第二小齿轮120组装于行星架100时,行星架100被载置于托板90上、且与该托板90一起被载置于行星架支承部10的工作台11上,如图2所示,第一小齿轮轴111、第二小齿轮轴121被预先插入于托板90以及行星架100。此外,在组装第一小齿轮110、第二小齿轮120之前,将垫圈W1、W2(参照图10)配置于行星架100。在托板90,以与行星架100的第一轴插通孔101、103以及工作台11的第一贯通孔11a对应的方式等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0°的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第一贯通孔91,并且,以与行星架100的第二轴插通孔102、104以及工作台11的第二贯通孔11b对应的方式等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0°的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第二贯通孔92。
小齿轮轴插入机构20构成为将插入于托板90的第一小齿轮轴111以及第二小齿轮轴121朝行星架100推顶。如图2所示,小齿轮轴插入机构20包括: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第一压入杆21;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第二压入杆22;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滑动件23,这些滑动件23分别保持一个第一压入杆21以及一个第二压入杆22,并且被支承为绕行星架支承部10的支柱12旋转自如且沿轴向滑动自如;操作杆24;被操作杆24的一端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辊25;以及将上述操作杆24的长边方向大致中央支承为转动自如的未图示的杆支承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小齿轮轴插入机构20构成为:当在各滑动件23的底部与未图示的止挡件抵接的状态下借助旋转机构14使行星架支承部10的工作台11旋转时,第一压入杆21、第二压入杆22以及滑动件23全都与工作台11一体地旋转,并且,每当在各滑动件23的底部与止挡件抵接的状态下借助旋转机构14使工作台11旋转120°时,3个滑动件23依次与操作杆24的辊25卡合。进而,当使操作杆24沿图2中的箭头方向转动时,与小齿轮组装机构40正对的滑动件23经由辊25被朝工作台11推顶。由此,能够利用固定在与小齿轮组装机构40正对的滑动件23的第一压入杆21以及第二压入杆22将第一小齿轮轴111、第二小齿轮轴121从托板90朝行星架100推顶。
第一齿轮收纳部31具有:长条的底板31a;以及分别以与第一小齿轮110的端面对置的方式立起设置于底板31a的一对侧部31b,该第一齿轮收纳部31将多个第一小齿轮110以使得第一小齿轮110的轴心水平地延伸的方式进行收纳。并且,第二齿轮收纳部32具有:长条的底板32a;以及分别以与第二小齿轮120的端面对置的方式立起设置于底板32a的一对侧部32b,该第二齿轮收纳部32将多个第二小齿轮120以使得第二小齿轮120的轴心水平地延伸的方式进行收纳。根据图2可知,第一齿轮收纳部31以及第二齿轮收纳部32配置成底板31a、32a的一端侧(图2中的左端)位于下方的倾斜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收纳部31以及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底板31a、32a的倾斜角度α(参照图5及图6)设定成相对于水平面例如倾斜5°~10°。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以在各自的中心孔预先插入有装配用心轴(dummy shaft)115或者125、以及构成滚针轴承的多个滚针114或者124的状态下被收纳于第一齿轮收纳部31或第二齿轮收纳部32。
此外,如图1所示,第一齿轮收纳部31包括第一齿轮输送机构33,该第一齿轮输送机构33能够将位于最下侧的第一小齿轮110一个一个地交接给小齿轮组装机构40。第一齿轮收纳部31的第一齿轮输送机构33具有:第一止挡件(省略图示),该第一止挡件能够从底板31a的一端部(下端部)的表面朝上方突出、且能够朝下方退避;第二止挡件(省略图示),该第二止挡件位于比上述第一止挡件靠底板31a的另一端侧(上端侧)的位置,能够从该底板31a的表面朝上方突出、且能够朝下方退避;以及连结第一止挡件(省略图示)以及第二止挡件(省略图示)的连杆机构(省略图示)。该连杆机构构成为:当第一止挡件从底板31a的表面朝上方突出时,使第二止挡件退避到比底板31a的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当第一止挡件退避到比底板31a的表面靠下方的位置时,使第二止挡件从底板31a的表面朝上方突出。
同样,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齿轮收纳部32包括第二齿轮输送机构34,该第二齿轮输送机构34能够将位于最下侧的第二小齿轮120一个一个地交接给小齿轮组装机构40。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第二齿轮输送机构34具有:第一止挡件36a,该第一止挡件36a能够从底板32a的一端部(下端部)的表面朝上方突出、且能够朝下方退避;第二止挡件36b,该第二止挡件36b位于比上述第一止挡件36a靠底板32a的另一端侧(上端侧)的位置,能够从底板32a的表面朝上方突出、且能够朝下方退避;以及连结第一止挡件36a以及第二止挡件36b的连杆机构38。连杆机构38构成为:当第一止挡件36a从底板32a的表面朝上方突出时,使第二止挡件36b退避到比底板32a的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当第一止挡件36a退避到比底板32a的表面靠下方的位置时,使第二止挡件36b从底板32a的表面朝上方突出。
小齿轮组装机构40包括:至少能够从3个方向支承第一小齿轮110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至少能够从3个方向支承第二小齿轮120的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如图4所示,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具有:分别能够对第一小齿轮110的外周进行支承的底部43以及背部45a、45b;能够支承第一小齿轮110的端面的第一侧部47;以及与第一侧部47对置的第二侧部49。如图4所示,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具有:分别能够对第二小齿轮120的外周进行支承的底部44以及背部46a、46b;能够支承第二小齿轮120的端面的第一侧部48;以及与第一侧部48对置的第二侧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底部43、44、背部45a、45b、46a、46b、第一侧部47、48以及第二侧部49、50均形成为具有矩形截面的板状。
并且,如图1及图2所示,小齿轮组装机构40包括:导轨51;能够沿导轨51移动的滑动件52;固定于滑动件52的定位部件53;臂支承部件(移动部件)54,该臂支承部件54由定位部件53支承为转动自如,且借助该定位部件53而被定位成直立状态与倾斜状态;具有被臂支承部件54支承为转动自如的基端部的第一臂部件55;具有被臂支承部件54支承为转动自如的基端部的第二臂部件56;用于使臂支承部件54顺畅地动作的引导部件60;以及压入机构70,该压入机构70用于将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从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朝行星架支承部10上的行星架100压入。
如图2所示,导轨51水平地、且沿与被收纳于第一齿轮收纳部31的第一小齿轮110的轴心以及被收纳于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第二小齿轮120的轴心正交的方向朝行星架支承部10延伸。进而,滑动件52能够沿着导轨51接近行星架支承部10或从行星架支承部10离开。定位部件53将臂支承部件54支承为绕与被收纳于第一齿轮收纳部31的第一小齿轮110的轴心以及被收纳于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第二小齿轮120的轴心平行的轴转动自如。并且,如图2所示,定位部件53具有:直立面53a,该直立面53a形成在比臂支承部件54靠行星架支承部10侧的位置,与被收纳于第一齿轮收纳部31的第一小齿轮110的轴心以及被收纳于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第二小齿轮120的轴心平行,且沿铅垂方向延伸;以及倾斜面53b,该倾斜面53b隔着臂支承部件54与上述直立面53a相面对、且从直立面53a朝图2中逆时针方向倾斜。
如图4所示,臂支承部件54由具有矩形截面的近似L字状的板材构成,并以长边方向与被收纳于第一齿轮收纳部31的第一小齿轮110的轴心以及被收纳于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第二小齿轮120的轴心平行的方式经由螺栓转动自如地连结于定位部件53。进而,当臂支承部件54相对于定位部件53朝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与直立面53a抵接时,该臂支承部件54以平行于与导轨5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铅垂面的方式延伸。以下,将该状态称作臂支承部件54的“直立状态”。并且,当臂支承部件54相对于定位部件53朝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与倾斜面53b抵接时,该臂支承部件54以平行于如下倾斜面的方式延伸,该倾斜面从与导轨51正交的铅垂面朝逆时针方向倾斜角度(锐角)β。以下,将该状态称作臂支承部件54的“倾斜状态”。另外,对于角度β,优选从5°~45°左右的范围内选择,更优选从10°~30°的范围内选择,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角度β设定为20°。
第一臂部件55由具有矩形截面的板材构成,如图1及图4所示,该第一臂部件5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基端部)从背面侧经由螺栓及螺母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臂支承部件5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亦即第一齿轮收纳部31侧的端部(图4中的左端部)。并且,在第一臂部件55的自由端部的背面固定有把手(knob)57(参照图1)。第二臂部件56也由具有矩形截面的板材构成,如图1及图4所示,该第二臂部件56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基端部)从行星架支承部10侧经由螺栓及螺母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臂支承部件54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亦即第二齿轮收纳部32侧的端部(图4中的右端部)。并且,在第二臂部件56的自由端部的背面固定有把手(knob)58(参照图1)。
此外,第一臂部件55与第二臂部件56经由用于使二者朝相反方向转动相同角度的未图示的伸缩连杆相互连结。当使第一臂部件55相对于臂支承部件54朝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臂部件55借助伸缩杆的作用而被定位成图4所示那样的与臂支承部件54的长边方向平行亦即水平地延伸的状态。以下,将该位置称作第一臂部件55的“待机位置”。并且,当使第二臂部件56相对于臂支承部件54朝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二臂部件56借助伸缩杆的作用而被定位成图4所示那样的与臂支承部件54的长边方向平行亦即水平地延伸的状态。以下,将该位置称作第二臂部件56的“待机位置”。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在臂支承部件54处于倾斜状态(参照图5)且第一臂部件55位于待机位置(参照图4)时,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下述方式被固定在第一臂部件55的自由端部:底部43在以背部45a、45b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临靠第一齿轮收纳部31的端部,并且第一侧部47位于第二齿轮收纳部32侧。如图4及图5所示,底部43被垂直地固定于第一臂部件55的行星架支承部10侧的面。因而,当臂支承部件54处于倾斜状态、且第一臂部件55位于待机位置时,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的底部43以从水平面朝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倾斜了角度β(>α)的状态与第一齿轮收纳部31的下端对置。并且,两个背部45a及45b以在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45c的方式被垂直地固定于底部43。此外,第一侧部47以与底部43及背部45a双方垂直的方式被固定,第二侧部49以与底部43及背部45b双方垂直的方式被固定。第一侧部47与第二侧部49之间的间隔被设定成略大于第一小齿轮110的轴长的长度。进而,在第一侧部47的内表面(图4中的左侧的面),以朝行星架支承部10侧突出的方式固定有长度大于第一侧部47的长度的支承板47a。进而,在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的第二侧部49,形成有与配置在第一小齿轮110与行星架100之间的垫圈W3的形状对应的近似半圆形的切口49a(参照图5)。
并且,如图1、图4及图6所示,在臂支承部件54处于倾斜状态(参照图6)、且第二臂部件56位于待机位置(参照图4)时,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以下述方式被固定于第二臂部件56的自由端部:底部44在以背部4ba、46b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临靠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端部,并且第一侧部48位于第二齿轮收纳部32侧。如图4及图6所示,底部44被垂直地固定于第二臂部件56的行星架支承部10侧的面。因而,当臂支承部件54处于倾斜状态、且第二臂部件56位于待机位置时,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底部44以从水平面朝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倾斜了角度β(>α)的状态与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下端对置。并且,两个背部46a及46b以在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46c的方式被垂直地固定于底部44。此外,第一侧部48以与底部44及背部46a双方垂直的方式被固定,第二侧部50以与底部44及背部46b双方垂直的方式被固定。第一侧部48与第二侧部50之间的间隔被设定成略大于第二小齿轮120的轴长的长度。进而,在第一侧部48的内表面(图4中的右侧的面),以朝行星架支承部10侧突出的方式固定有长度大于第一侧部48的长度的支承板48a。进而,在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第二侧部50,形成有与配置在第二小齿轮120与行星架100之间的垫圈W3的形状对应的近似半圆形的切口50a(参照图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组装机构40中,以下述方式确定各部件的尺寸、安装位置:当使处于待机位置的第一臂部件55及第二臂部件56分别相对于臂支承部件54转动大致90°从而使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彼此接近时,如图7所示,由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支承的第一小齿轮110与由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支承的第二小齿轮120相互啮合。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组装机构40中,以下述方式确定各部件的尺寸、安装位置:当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相互啮合时,如图8所示,第二小齿轮120位于比第一小齿轮110靠行星架支承部10侧的位置,且二者的轴心在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的第一侧部47、支承板47a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第一侧部48、支承板48a的延伸方向上离开规定距离。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组装机构40中,以下述方式确定各部件的尺寸、安装位置:当使第一臂部件55及第二臂部件56如图7所示从待机位置转动大致90°、且使臂支承部件54处于直立状态时,相互啮合的第一小齿轮110及第二小齿轮120与行星架支承部10上的行星架100上的组装位置正对。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组装机构40构成为:第一齿轮收纳部31的第一齿轮输送机构33与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第二齿轮输送机构34以与第一臂部件55及第二臂部件56的转动联动的方式工作。即,当臂支承部件54处于倾斜状态时,第一齿轮输送机构33的连杆机构与第一臂部件55连结。进而,当臂支承部件54处于倾斜状态、且第一臂部件55如图7所示从待机位置转动大致90°时,第一齿轮输送机构33的连杆机构使第一止挡件从底板31a的表面朝上方突出、且使第二止挡件退避到比底板31a的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当臂支承部件54处于倾斜状态、且第一臂部件55处于待机位置时,第一齿轮输送机构33的连杆机构使第一止挡件退避到比底板31a的表面靠下方的位置、且使第二止挡件从底板31a的表面朝上方突出。
并且,当臂支承部件54处于倾斜状态时,第二齿轮输送机构33的连杆机构38与第二臂部件56连结。进而,当臂支承部件54处于倾斜状态、且第二臂部件56如图7所示从待机位置转动大致90°时,连杆机构38使第一止挡件36a从底板32a的表面朝上方突出、且使第二止挡件36b退避到比底板32a的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当臂支承部件54处于倾斜状态、且第二臂部件56处于待机位置时,连杆机构38使第一止挡件36a退避到比底板32a的表面靠下方的位置、且使第二止挡件36b从底板32a的表面朝上方突出。
如图2所示,引导部件60以与导轨51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置于该导轨51的侧方。引导部件60对作为凸轮随动件的辊61进行引导,该辊61由臂支承部件54支承为绕以与被收纳于第一齿轮收纳部31的第一小齿轮110的轴心以及被收纳于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第二小齿轮120的轴心平行的方式延伸的轴旋转自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60具有:形成于行星架支承部10侧的水平引导面60a;形成于上述水平引导面60a的与行星架支承部10侧相反侧的倾斜引导面60b;形成于行星架支承部10侧的端部的第一止挡部60c;以及形成于与行星架支承部10侧相反侧的端部的第二止挡部60d。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在倾斜引导面60b与第二止挡部60d之间形成有与辊61的外径相应的平滑的曲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伴随着拉动臂支承部件54使其从行星架支承部10离开而辊61从水平引导面60a朝倾斜引导面60b下降时,辊61的移动由第二止挡部60d限制,伴随与此,臂支承部件54朝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与定位部件53的倾斜面53b抵接。由此,通过使臂支承部件54从行星架支承部10离开,能够顺畅地使该臂支承部件54成为倾斜状态。并且,当伴随着推动臂支承部件54使其接近行星架支承部10而辊61从倾斜引导面60b朝水平引导面60a上升时,伴随与此,臂支承部件54朝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与定位部件53的直立面53a抵接。由此,通过使臂支承部件54接近行星架支承部10,能够顺畅地使该臂支承部件54成为直立状态。另外,引导部件60(以及辊61)可以相对于臂支承部件54设置两列。
压入机构70用于将相互啮合的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从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朝行星架支承部10上的行星架100压入。如图1及图9所示,压入机构70具有:固定于臂支承部件54的杆支承部件71;由上述杆支承部件71支承为在与臂支承部件54正交的方向上滑动自如的两个杆72;固定于各杆72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侧的端部的抵接部件73;以及固定于各杆72的与抵接部件73侧相反侧的端部的把持部74。
抵接部件73具有小于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的两个背部45a、45b之间的间隙45c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两个背部46a、46b之间的间隙46c的厚度。并且,在抵接部件73形成有由与相互啮合的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的外周相应的两个圆弧构成的切口73a(参照图1)。进而,两个杆72由杆支承部件71支承为:如图7及图9所示,当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已经啮合时,抵接部件73能够从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的两个背部45a、45b之间的间隙45c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两个背部46a、46b之间的间隙46c通过。
接下来,对利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使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相互啮合并组装于行星架100的步骤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工作人员以手动方式操作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来进行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的组装作业。
当相对于行星架100组装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时,将在中心孔插入有多个滚针114以及装配用心轴115的多个第一小齿轮110排列于第一齿轮收纳部31,并且,将在中心孔插入有多个滚针124以及装配用心轴125的多个第二小齿轮120排列于第二齿轮收纳部32。当以上述方式将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排列于第一齿轮收纳部31、第二齿轮收纳部32时,预先朝近前侧拉动把手57及58而使臂支承部件54成为倾斜状态,并且经由把手57、58使第一臂部件55以及第二臂部件56从待机位置转动大致90°(参照图7)。由此,由于第一齿轮输送机构33的第一止挡件从底板31a的表面朝上方突出、且第二止挡件退避到比底板31a的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第一止挡件预先将多个第一小齿轮110保持于倾斜的第一齿轮收纳部31(底板31a)上,而不会使上述多个第一小齿轮110落下。同样,由于第二齿轮输送机构34的第一止挡件36a从底板32a的表面朝上方突出、且第二止挡件36b退避到比底板32a的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第二止挡件36a预先将多个第二小齿轮120保持于倾斜的第二齿轮收纳部32(底板32a)上,而不会使上述多个第二小齿轮120落下。
并且,通过其它途径而预先将行星架100载置于插入有第一小齿轮轴111以及第二小齿轮轴121的托板90。即,如图10所示,以第一小齿轮轴111的前端从各第一轴插通孔103露出且第二小齿轮轴121的前端从各第二轴插通孔104露出的方式,将行星架100载置于托板90。进而,将垫圈W1配置于略微朝行星架100的内部突出的第一小齿轮轴111的前端,并且将垫圈W2配置于略微朝行星架100的内部突出的第二小齿轮轴121的前端。对行星架100进行支承、且组装有第一小齿轮轴111、第二小齿轮轴121以及垫圈W1、W2的托板90被载置(定位)于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的行星架支承部10的工作台11上。
在上述那样的相对于行星架100的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的组装准备完毕后,朝近前侧拉动把手57及58,使臂支承部件54维持倾斜状态,并经由把手57及58使第一臂部件55以及第二臂部件56朝待机位置转动。由此,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的底部43在从水平面倾斜角度β后的状态下与第一齿轮收纳部31的下端对置,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底部44在从水平面倾斜角度β后的状态下与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下端对置。并且,伴随着第一臂部件55到达待机位置,第一齿轮输送机构33的第一止挡件退避到比底板31a的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第二止挡件从底板31a的表面朝上方突出。同样,伴随着第二臂部件56到达待机位置,第二齿轮输送机构34的第一止挡件36a退避到比底板32a的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第二止挡件36b从底板32a的表面朝上方突出。结果,位于第一齿轮收纳部31的最下侧的第一小齿轮110滚落至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并且,该第一小齿轮110由第一小齿轮41的至少底部43及背部45a、45b支承为轴心水平地延伸的状态。并且,位于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最下侧的第二小齿轮120滚落至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并且,该第二小齿轮120由第二小齿轮42的至少底部44及背部46a、46b支承为轴心水平地延伸的状态。
接下来,将臂支承部件54维持在倾斜状态,并且经由把手57、58而以使得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相互接近的方式使位于待机位置的第一臂部件55以及第二臂部件56分别相对于臂支承部件54转动大致90°。在第一臂部件55以上述方式转动的期间,第一小齿轮110的下侧的端面由倾斜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的第一侧部47(以及支承板47a)支承,并且第一小齿轮110的外周由倾斜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的背部45a、45b与底部43支承。并且,在第二臂部件56转动的期间,第二小齿轮120的下侧的端面由倾斜的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第一侧部48(以及支承板48a)支承,并且第二小齿轮120的外周由倾斜的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背部46a、46b与底部44支承。即,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由倾斜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或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从3个方向支承,并且在轴心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相互接近。
进而,当第一臂部件以及第二臂部件从待机位置转动大致90°时,如图7至图9所示,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的第一侧部47(以及支承板47a)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第一侧部48(以及支承板48a)在背部45a、45b、46a、46b位于下方、且从水平面倾斜角度β的状态下相互对置。并且,第一小齿轮110的轴心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的轴心沿与铅垂方向成角度β的方向延伸(参照图9)。因而,根据小齿轮组装装置40,通过以上述方式使第一臂部件55以及第二臂部件56转动而使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相互对置,能够允许沿着第一侧部47、48的方向亦即朝向与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图9中的白色空心箭头方向)的移动,并且能够使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在各自的轴心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角度β的状态下相互啮合。
由此,即便在因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彼此接近而齿顶彼此抵接的状态下将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相互按压在一起,也能够使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中的至少任一方旋转、并沿着第一侧部47、48、支承板47a、48a朝与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结果,无需对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施加过大的力就能够使它们啮合,能够抑制齿顶的损伤。进而,由于朝与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后的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中的至少任一方因重力而朝斜下方下降,因此,相互啮合的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在各自的轴心被适当的定位的状态下由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支承。
并且,如图8所示,在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的各自的轴心在第一侧部47、48、支承板47a、48a的延伸方向亦即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第一侧部47、48等)的倾斜方向上离开规定距离的状态下,上述小齿轮组装机构40使上述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啮合。因而,当通过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彼此接近而在齿顶彼此抵接的状态下将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按压在一起时,位于倾斜方向上侧的第二小齿轮120易于朝斜上方移动,并且易于将施加于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的按压力转换成使二者朝相反方向旋转的力,因此,无需对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施加过大的力就能够使它们顺畅地啮合。此外,如果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重量比第一小齿轮110的重量轻的第二小齿轮120位于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倾斜方向的上侧的状态下使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相互啮合,则能够更好地允许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的伴随于啮合的相对移动。
在以上述方式使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相互啮合之后,如图8所示,将垫圈W3配置于二者的上侧的端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垫圈W3是使上述垫圈W1及W2一体化而成的双联垫圈(眼镜式垫圈)。若采用这种双联垫圈,则与相对于相互啮合后的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分别配置一个垫圈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配置垫圈所需的劳力。并且,如上所述,根据小齿轮组装机构40,相互啮合后的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在各自的轴心被适当地定位后的状态下游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支承。此外,在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相互啮合时位于二者的上方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的第二侧部49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第二侧部50形成有与垫圈W3的形状相应的切口49a或50a。因而,当将垫圈W3配置于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时,能够容易地抑制在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与垫圈W3之间产生轴心的偏移。
接着,保持使得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彼此接近的状态不变,并推动把手57及58,从而将第一臂部件55以及第二臂部件56、臂支承部件54、定位部件53以及滑动件52等一体地朝行星架支承部10推出。这样,伴随着臂支承部件54等被朝行星架支承部10推动,辊61从倾斜引导面60b朝水平引导面60a上升,伴随与此,臂支承部件54转动而与定位部件53的直立面53a抵接。由此,能够通过使臂支承部件54等接近行星架支承部10而使该臂支承部件54顺畅地成为直立状态,并且,能够使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第一侧部47、48(支承板47a、48a)水平而使第一小齿轮110的轴心与第二小齿轮120的轴心沿铅垂方向延伸。进而,使臂支承部件54等朝行星架支承部10移动,直至辊61与引导部件60的行星架支承部10侧的第一止挡部60c抵接为止。
当辊61与引导部件60的第一止挡部60c抵接时,如图8及图10所示,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的支承板47a与第二小齿轮42的支承板48a位于行星架支承部10上的行星架100的内底面上(垫圈W1、W2的近前侧),并且,由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支承的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正对行星架100上的组装位置。因而,通过在该状态下推动压入机构70的把持部74而使杆72以及抵接部件73朝行星架支承部10移动,能够在避免滚针114、124、装配用心轴115、125从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脱落的同时将相互啮合的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以及垫圈W3配置于行星架支承部10上的行星架100。另外,行星架支承部10以及小齿轮组装机构40的构成要素、托板90等的各参数、安装位置等当然确定成:使得当将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以及垫圈W3配置于行星架100时第一小齿轮110的轴心与第一轴插通孔101、103的轴心一致、且第二小齿轮120的轴心与第二轴插通孔102、104的轴心一致。
在一这种方式将一组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配置于行星架100后,通过朝近前侧拉动把手57、58,使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第一臂部件55以及第二臂部件56、臂支承部件54等一体地从行星架支承部10离开。此时,由于如上所述在托板90以及行星架100预先插入有第一小齿轮轴111以及第二小齿轮轴112、且配置有垫圈W1、W2,因此,滚针114、124、装配用心轴115、125不会从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脱落。进而,使臂支承部件54等从行星架支承部10离开,直至辊61从水平引导面60a朝倾斜引导面60b下降而与第二止挡部60d抵接为止,从而使臂支承部件54返回倾斜状态,然后,经由把手57及58使第一臂部件55以及第二臂部件56朝待机位置转动。由此,位于第一齿轮收纳部31的最下侧的第一小齿轮110滚落至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并由该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支承。并且,位于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最下侧的第二小齿轮120滚落至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并由该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支承。
这样,在作为后续的组装对象的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由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或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支承的阶段,使小齿轮轴插入机构20的操作杆24转动。由此,与小齿轮组装机构40正对的滑动件23被朝工作台11推顶,第一小齿轮轴111、第二小齿轮轴121由固定于上述滑动件23的第一压入杆21以及第二压入杆22从托板90朝行星架100推顶。通过这样将第一小齿轮轴111、第二小齿轮轴121朝行星架100推顶,装配用心轴115从行星架100的第一轴插通孔101朝上方突出、且装配用心轴125从行星架100的第二轴插通孔102朝上方突出,因此,将这些装配用心轴115及125拆除而放置于保管场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小齿轮轴111插入于行星架100的第一轴插通孔101、且第二小齿轮轴121插入于行星架100的第二轴插通孔102时,第一小齿轮轴111的下端以及第二小齿轮轴121的下端由设置于托板90的未图示的活动止挡件支承。因而,即便随后使第一压入杆21以及第二压入杆22、滑动件23从工作台11下降,第一小齿轮轴111以及第二小齿轮轴121也不会从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脱落。
在这样将第一小齿轮轴111以及第二小齿轮轴121插入于行星架100、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后,转动行星架支承部10的旋转机构14的手柄15而使工作台11旋转120°。由此,能够进行相对于行星架100的接下来的一组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的组装。进而,通过反复进行上述处理,能够完成相对于行星架100的所有的第一小齿轮110、第二小齿轮120以及垫圈W3的组装。在第一小齿轮110、第二小齿轮120以及垫圈W3的组装完毕后,行星架100连同托板90一起被从行星架支承部10取下,并被临时保管于保管场所、或者被朝后续工序的施工场所输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的小齿轮组装机构40构成为:使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在以允许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朝与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彼此接近,从而使该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在各自的轴心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相互啮合。即,小齿轮组装机构40允许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朝与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并使二者在各自的轴心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相互啮合。
由此,即便通过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彼此接近而在齿顶彼此抵接的状态下将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相互按压在一起,也能够使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中的至少任一方旋转并朝与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因此,无需对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施加过大的力就能够使二者啮合,能够抑制齿顶的损伤。并且,上述小齿轮组装机构40使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在各自的轴心在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倾斜方向上离开规定距离的状态下啮合。由此,当通过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彼此接近而在齿顶彼此抵接的状态下将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相互按压在一起的状态时,位于倾斜方向上侧的第二小齿轮120易于朝斜上方移动,并且易于将施加于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的按压力转换成使二者朝相反方向旋转的力,因此,无需施加过大的力就能够使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顺畅地啮合。
此外,由于朝与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后的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中的至少任一方会因重力而朝斜下方下降,因此,相互啮合的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在各自的轴心被适当地定位的状态下由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支承。进而,相互啮合后的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在各自的轴心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状态下由小齿轮组装机构40配置于行星架支承部10上的行星架100。因而,根据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能够抑制齿顶的损伤,且能够使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相互啮合并高精度地组装于行星架100。
另外,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倾斜角度(角度β)只要设定成使得在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中的至少任一方朝斜上方移动而使得二者啮合之后该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中的至少任一方借助自重朝斜下方移动而与第一小齿轮保持件或第二小齿轮保持件抵接即可。由此,当通过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彼此接近而在齿顶彼此抵接的状态下将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相互按压在一起时,能够使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中的至少任一方更恰当地上下移动。
并且,在上述小齿轮组装机构40中,若使臂支承部件54处于倾斜状态、且使第一臂部件55以及第二臂部件56转动至待机位置,则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的底部43在以背部45a、45b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与第一齿轮收纳部31的下端对置,并且,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底部44在以背部46a、46b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与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下端对置。因而,能够利用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的至少底部43以及背部45a、45b将来自第一齿轮收纳部31的第一小齿轮110支承为轴心水平地延伸的状态,并且,能够借助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至少底部44以及背部46a、46b将来自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第二小齿轮120支承为轴心水平地延伸的状态。
此外,若使第一臂部件55以及第二臂部件56以使得支承第一小齿轮110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与支承第二小齿轮120的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彼此接近的方式转动,则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由倾斜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第一侧部47、48、背部45a、45b、46a、46b以及底部43、44从3个方向支承,并且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在轴心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相互接近。进而,若使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相互对置,则能够允许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朝沿着第一侧部47、48的方向亦即与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并且能够使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在各自的轴心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相互啮合。
进而,若在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相互啮合之后使臂支承部件54成为直立状态,则能够使支承第一小齿轮110的端面(下端面)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的第一侧部47以及支承第二小齿轮120的端面(下端面)的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第一侧部48水平地延伸,并且利用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将相互啮合后的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支承为使得各自的轴心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状态。因而,通过在该状态下使臂支承部件54接近行星架支承部10,能够将相互啮合后的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配置于行星架支承部10上的行星架100。
并且,上述小齿轮组装机构40包括引导部件60,该引导部件60具有:水平引导面60a,该水平引导面60a沿水平方向对设置于臂支承部件54的作为凸轮随动件的辊61进行引导;以及倾斜引导面60b,该倾斜引导面60b形成在上述水平引导面60a的与行星架支承部10侧相反侧,并且,当臂支承部件54从行星架支承部10离开时,该倾斜引导面60b将辊61朝斜下方引导。由此,通过使臂支承部件54从行星架支承部10离开,能够顺畅地使该臂支承部件54成为倾斜状态,并且,通过使臂支承部件54接近行星架支承部10,能够顺畅地使该臂支承部件54成为直立状态。
此外,小齿轮组装机构40包括压入机构70,该压入机构70将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从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朝行星架支承部10上的行星架100压入。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从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交接至行星架100。
并且,行星齿轮组装机构1的第一齿轮收纳部31以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侧的端部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且包括第一齿轮输送机构33,在第一臂部件55抵达待机位置后的阶段,该第一齿轮输送机构33允许位于最下侧的第一小齿轮110朝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落下。同样,第二齿轮收纳部32以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侧的端部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且包括第二齿轮输送机构34,在第二臂部件56抵达待机位置后的阶段,该第二齿轮输送机构34允许位于最下侧的第二小齿轮120朝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落下。进而,行星架支承部10包括使工作台11亦即行星架100每次旋转规定角度的旋转机构14。由此,通过使第一臂部件55以及第二臂部件56转动至待机位置转动,能够从第一齿轮收纳部31、第二齿轮收纳部32朝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一个一个地交接第一小齿轮110、第二小齿轮120。并且,通过利用行星架支承部10的旋转机构14使行星架100每次旋转规定角度,能够使行星架100上的多个组装位置与保持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依次正对。因而,根据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能够将多组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连续且高效地组装于一体的行星架10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被收纳于第一齿轮收纳部31或第二齿轮收纳部32的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的中心孔中插入有装配用心轴115或125与构成滚针轴承的多个滚针114或124。进而,在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的第一侧部47、48固定有支承板47a、48a,当将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配置于行星架支承部10上的行星架100时,支承板47a、48a抑制多个滚针114或115以及装配用心轴115或125从第一小齿轮110或第二小齿轮落下。由此,无需进行繁杂的作业便容易地组装具有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经由滚针轴承而由行星架100支承的构造的行星齿轮,因此能够提高这种行星齿轮的生产率。然而,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当然也能够直接或者稍稍变更而应用于包括经由滚针轴承以外的轴承来支承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的行星架100的行星齿轮的组装。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在以在二者的上侧的端面配置有作为双联垫圈的垫圈W3的状态被配置于行星架100。若像这样采用双联垫圈作为垫圈W3,则与针对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分别各配置一个垫圈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配置垫圈所需的劳力。并且,根据上述的小齿轮组装机构40,能够将相互啮合后的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在各自的轴心被适当地定位后的状态下利用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进行支承,因此,当将垫圈W3配置于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时,能够容易地抑制在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与垫圈W3之间产生轴心的偏移。进而,通过将相互啮合后的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连同垫圈W3同时组装于行星架100,能够提高行星齿轮的生产率。然而,也可以利用专用的垫圈来代替垫圈W3,并在针对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分别各配置有一个该专用垫圈的状态下将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配置于行星架100。
此外,上述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包括小齿轮轴插入机构20,该小齿轮轴插入机构20将第一小齿轮轴111插入于行星架100及第一小齿轮110、并将第二小齿轮轴121插入于行星架100及第二小齿轮120。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等组装于多个行星架100,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行星齿轮的生产率。另外,小齿轮轴插入机构20并不限于将第一小齿轮轴111以及第二小齿轮轴121朝行星架100侧推顶。
另外,对于上述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虽然作为由工作人员通过手动作业进行操作的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即,若通过电子控制的电动方式或借助油压致动器等来进行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的第一臂部件55以及第二臂部件56的转动、臂支承部件54等相对于行星架支承部10的接近/离开、小齿轮轴插入机构20的操作杆24的转动、行星架支承部10的工作台11的旋转这样的多种作业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则能够使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相对于行星架100的组装等作业的一部分或全部实现自动化。此外,通过利用组装机器人来进行第一小齿轮轴111以及第二小齿轮轴121相对于托板90的插入、行星架100相对于托板90的载置、垫圈W1、W2的组装的全部作业,并且利用输送机器人来输送行星架100、托板90,能够使上述一系列处理完全实现自动化。
并且,小齿轮组装机构40并不限于通过使第一臂部件55以及第二臂部件56转动而使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相互啮合,小齿轮组装机构40也可以构成为使第一小齿轮保持件41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42在倾斜的状态下水平地接近/离开。此外,小齿轮轴插入机构20并不限于将第一小齿轮轴111以及小齿轮轴121分别一个一个地插入于行星架100等,也可以构成为:在所有的第一小齿轮110以及第二小齿轮120相对于行星架100的组装完毕以后,将第一小齿轮轴111以及第二小齿轮轴121一并插入于行星架100等。并且,上述第一小齿轮110与第二小齿轮120具有互不相同的轴长,但是行星齿轮组装装置1、小齿轮组装机构40当然也能够容易地用于将具有彼此相同的轴长的一对小齿轮组装于行星架。
此处,上述实施方式的主要要素与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一栏所记载的发明的主要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只不过是用于对用以实施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一栏所记载的发明的方式进行具体说明的一例,并不对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一栏所记载的发明的要素进行限定。即,实施方式只不过是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一栏所记载的发明的一个具体例,应当基于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一栏所记载的内容对在该栏中所记载的发明进行解释。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行星齿轮的制造产业。

Claims (11)

1.一种行星齿轮组装装置,使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相互啮合并组装于行星架,
该行星齿轮组装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行星架支承部,该行星架支承部将所述行星架支承为使得所述行星架的轴心沿铅垂方向延伸;以及
小齿轮组装机构,该小齿轮组装机构包括支承所述第一小齿轮的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支承所述第二小齿轮的第二小齿轮保持件,所述小齿轮组装机构构成为:使所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与第二小齿轮保持件在以允许所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朝与所述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相互接近,从而使所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在各自的轴心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相互啮合,并且,将相互啮合后的所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在各自的轴心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行星架支承部上的所述行星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齿轮组装机构使所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以各自的轴心在所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的倾斜方向上离开规定距离的状态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的倾斜角度设定成:使得在所述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中的至少任一方朝斜上方移动而二者啮合之后,该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中的至少任一方借助自重朝斜下方移动而与所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或第二小齿轮保持件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组装装置还具备:
第一齿轮收纳部,该第一齿轮收纳部将所述第一小齿轮以轴心水平地延伸的方式收纳有多个;以及
第二齿轮收纳部,该第二齿轮收纳部配置成与所述第一齿轮收纳部平行、且隔着所述行星架支承部与所述第一齿轮收纳部对置,并且,该第二齿轮收纳部将所述第二小齿轮以所述轴心水平地延伸的方式收纳有多个,
所述小齿轮组装机构包括:
移动部件,该移动部件能够接近所述行星架支承部或从所述行星架支承部离开,并且,该移动部件能够绕与被收纳于所述第一齿轮收纳部的所述第一小齿轮的轴心以及被收纳于所述第二齿轮收纳部的所述第二小齿轮的轴心平行地延伸的轴转动;
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能够将所述移动部件定位成直立状态与倾斜状态;
第一臂部件,该第一臂部件具有由所述移动部件支承为转动自如的基端部;以及
第二臂部件,该第二臂部件具有由所述移动部件支承为转动自如的基端部,
所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具有能够分别对所述第一小齿轮的外周进行支承的底部与背部、以及能够对该第一小齿轮的端面进行支承的侧部,并且,所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下述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臂部件的自由端部:当所述基体部件处于倾斜状态、且所述第一臂部件位于待机位置时,所述底部在以所述背部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临靠所述第一齿轮收纳部,并且,所述侧部位于所述第二齿轮收纳部侧,
所述第二小齿轮保持件具有能够分别对所述第二小齿轮的外周进行支承的底部与背部、以及能够对该第二小齿轮的端面进行支承的侧部,并且,所述第二小齿轮保持件以下述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臂部件的自由端部:当所述基体部件处于倾斜状态、且所述第二臂部件位于待机位置时,所述底部在以所述背部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临靠所述第二齿轮收纳部,并且,所述侧部位于所述第一齿轮收纳部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齿轮组装机构包括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具有:水平引导面,该水平引导面沿水平方向对设置于所述移动部件的凸轮随动件进行引导;以及倾斜引导面,该倾斜引导面形成在所述水平引导面的与所述行星架支承部侧相反侧,并且,当所述移动部件从所述行星架支承部离开时,所述倾斜引导面将所述凸轮随动件朝斜下方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齿轮组装机构包括压入机构,该压入机构将所述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从所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朝所述行星架支承部上的所述行星架压入。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收纳部以及第二齿轮收纳部以所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侧或第二小齿轮保持件侧的端部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一齿轮收纳部以及第二齿轮收纳部分别包括齿轮输送机构,在所述第一臂部件以及第二臂部件抵达待机位置后的阶段,所述齿轮输送机构允许位于最下侧的所述第一小齿轮或第二小齿轮朝所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或第二小齿轮保持件落下,
所述行星架支承部包括使所述行星架每次旋转规定角度的旋转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被收纳于所述第一齿轮收纳部或第二齿轮收纳部的所述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的中心孔中插入有装配用心轴与构成滚针轴承的多个滚针,
在所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的所述侧部固定有支承板,当将所述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配置于所述行星架支承部上的所述行星架时,所述支承板抑制所述多个滚针以及所述装配用心轴从所述第一小齿轮或第二小齿轮落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以在二者的上侧的端面配置有双联垫圈的状态被配置于所述行星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齿轮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组装装置还具备小齿轮轴插入机构,利用该小齿轮轴插入机构将第一小齿轮轴插入于所述行星架以及所述第一小齿轮、并将第二小齿轮轴插入于所述行星架以及所述第二小齿轮。
11.一种行星齿轮的组装方法,利用该组装方法使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相互啮合并组装于被支承为轴心沿铅垂方向延伸的行星架,
该行星齿轮的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利用第一小齿轮保持件支承所述第一小齿轮、且利用第二小齿轮保持件支承所述第二小齿轮的步骤;
使所述第一小齿轮保持件以及第二小齿轮保持件在允许所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朝与所述轴心大致正交的斜上方移动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相互接近,从而使所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在各自的轴心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相互啮合的步骤;以及
将相互啮合后的所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在各自的轴心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行星架的步骤。
CN201310451213.1A 2012-09-27 2013-09-27 行星齿轮组装装置以及行星齿轮的组装方法 Active CN1036971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4896A JP5966820B2 (ja) 2012-09-27 2012-09-27 遊星歯車組立装置および遊星歯車の組立方法
JP2012-214896 2012-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97116A true CN103697116A (zh) 2014-04-02
CN103697116B CN103697116B (zh) 2016-08-31

Family

ID=50358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51213.1A Active CN103697116B (zh) 2012-09-27 2013-09-27 行星齿轮组装装置以及行星齿轮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66820B2 (zh)
CN (1) CN10369711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2885A (zh) * 2014-05-27 2016-02-10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齿轮组装系统及齿轮组装方法
CN110125678A (zh) * 2019-05-31 2019-08-16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组装工具、行星轮系装置及组装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20481B (zh) * 2017-04-20 2024-01-26 福建辉达机械有限公司 双联行星齿轮组装设备及其组装方法
CN112536583B (zh) * 2020-11-27 2024-06-04 南京颂晨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轴承装配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2426A (ja) * 1993-11-09 1995-05-23 Honda Motor Co Ltd プラネタリーギヤ組立装置
JPH08174347A (ja) * 1994-12-27 1996-07-09 Mazda Motor Corp 変速歯車の組付装置
JPH10138062A (ja) * 1996-09-10 1998-05-26 Staubli Faverges 遊星歯車減速装置の組立方法及び遊星歯車減速装置
JPH1110465A (ja) * 1997-06-16 1999-01-19 Jatco Corp プラネタリギヤアッシーの組立方法とそのプラネタリギヤアッシー組立装置
CN101200059A (zh) * 2006-12-12 2008-06-1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行星齿轮的组装装置以及组装方法
JP2009108896A (ja) * 2007-10-29 2009-05-21 Toyota Motor Corp プラネタリピニオン組付け装置
KR101000270B1 (ko) * 2010-08-11 2010-12-10 한화테크엠주식회사 유성기어세트 조립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48642B2 (ja) * 1995-07-21 2005-05-18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段付きロングピニオンを有するラビニヨウ型遊星歯車の組付け方法
JP2009142935A (ja) * 2007-12-13 2009-07-02 Toyota Motor Corp プラネタリピニオン組付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2426A (ja) * 1993-11-09 1995-05-23 Honda Motor Co Ltd プラネタリーギヤ組立装置
JPH08174347A (ja) * 1994-12-27 1996-07-09 Mazda Motor Corp 変速歯車の組付装置
JPH10138062A (ja) * 1996-09-10 1998-05-26 Staubli Faverges 遊星歯車減速装置の組立方法及び遊星歯車減速装置
JPH1110465A (ja) * 1997-06-16 1999-01-19 Jatco Corp プラネタリギヤアッシーの組立方法とそのプラネタリギヤアッシー組立装置
CN101200059A (zh) * 2006-12-12 2008-06-1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行星齿轮的组装装置以及组装方法
JP2009108896A (ja) * 2007-10-29 2009-05-21 Toyota Motor Corp プラネタリピニオン組付け装置
KR101000270B1 (ko) * 2010-08-11 2010-12-10 한화테크엠주식회사 유성기어세트 조립장치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2885A (zh) * 2014-05-27 2016-02-10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齿轮组装系统及齿轮组装方法
CN110125678A (zh) * 2019-05-31 2019-08-16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组装工具、行星轮系装置及组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97116B (zh) 2016-08-31
JP2014069245A (ja) 2014-04-21
JP5966820B2 (ja) 2016-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97116A (zh) 行星齿轮组装装置以及行星齿轮的组装方法
US10138014B2 (en) Automated packaging line for C- and U-shaped profiles
CN103143653A (zh) 直条钢筋步进自动上料装置
CN103221177B (zh) 圆锥滚子供给装置、圆锥滚子轴承组装装置及圆锥滚子供给方法
CN202684686U (zh) 薄板状物加工装置
US11027335B2 (en) Sintered body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sintered body manufacturing method
EP2015891B1 (de) Vorrichtung zum bearbeiten von bauteilen, insbesondere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DE112008003725T5 (de) Herstellungsvorrichtung
WO2012136289A2 (de) Transportvorrichtung für eine längsachse aufweisende werkstücke
CN201352508Y (zh) 用于电容器制造的铆合装置
US4049389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embling aerosol valve
DE2550210A1 (de) Vorrichtung zur einordnung von artikeln in reihen
KR101346277B1 (ko) 컨베이어 가이드 이송 장치
EP3997020A1 (de) Vertikaler umsetzer für eine fördereinrichtung
KR101091704B1 (ko) 용기용 수축필름의 랩핑 머신
EP1163175B1 (de) Verfahren zur förderung von stückgut und fördersystem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DE102005016168A1 (de) Verfahren zur Übernahme einer ersten Anzahl von Objekten und zur Übergabe einer zweiten Anzahl von Objekten und Vorrichtung
CN103934826B (zh) 一种单元模块式大口径样瓶全自动存查装置
DE102016119894B4 (de) Robotische Transportvorrichtung zum Transportieren von Kleinteilen und mit der robotischen Vorrichtung durchführbares Verfahren
US20180201052A1 (en) Transport device for transporting coin blank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in
DE102006020923B4 (de) Fertigungsanlage für komplexe Bauteile insbesondere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CN202824453U (zh) 用于条状金属的转盘搅动式下料装置
EP3389921A1 (fr) Poste d'assemblage d'une ligne de fabrication industrielle
US3080782A (en) Feeding mechanism
CN210943407U (zh) 元件转移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